首页范文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十篇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十篇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4:19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篇1

【关键词】货币政策可信度;通货膨胀目标制;产出缺口;目标限制条件

一、货币政策可信度含义

货币政策可信度事实指货币当局言行一致。当公众相信中央银行履行其所作的承诺时,货币当局的政策对公众是具备可信度的。从公众总是理性的角度来说,可信度也可以解释为,中央银行事先宣布其政策目标(例如通胀目标),公众的私人预期和该目标一致。反之,如果私人预期偏离了货币政策目标,不论这种预期是高于还是低于政策目标,货币当局都是缺乏可信度的。

二、货币当局的政策可信度对真实经济波动的冲击

根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型,通货膨胀预期会对长、短期真实利率产生影响。同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仅未来的名义汇率而且当前的真实汇率都将会受到通货膨胀预期及其粘性作用影响。这在后面所要提及的产出缺口受通胀预期是否稳定的影响中得到证实。如果货币当局具有政策可信度并实施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并设定了适度的通货膨胀目标区,当公众预期在通货膨胀目标区内,短期内的名义利率将会对短期真实利率形成可预期到的直接作用。此时,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下,公众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可信度发挥作用,受意料外的通货膨胀出现的影响,公众会通过短期名义利率提升来补偿短期真实利率。

当货币当局公布明确的通胀目标时,公众会将对通胀的预期逐渐调整到与该目标一致。同易于变动的预期相比,货币当局的这种可信度消除了通胀紊乱的一个来源并对反映真实经济变动的产出缺口变动产生较好的改进效果。

对于通货膨胀的波动和产出缺口波动关系,o.e.Svesson的二者关系权衡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货币当局执行的是低可信度并易于变动的货币政策产生的通货膨胀较大的波动,对应此时的货币当局设定较为宽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造成的产出缺口波动的改进就越小。反之,如果货币当局严格执行公开、透明的高可行性度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时,较好地改进了产出缺口(此时对应较窄的通货膨胀目标区)。

这种货币政策可信度对真实经济的影响,也可以借助经验的菲利普斯曲线来加以理论上的解释。

期中是t季节的通货膨胀率,是外在的通货膨胀冲击随机因素,则看作为t时期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主要取决于现在和历史的通货膨胀。用公式表示为:=,期中货币当局不变的通货膨胀目标,为公众在考虑通货膨胀预期时对货币当局的通货膨胀目标赋予的权重,1-是对过去通货膨胀考虑所赋予的权重。

若=0条件下,则有=,据此来确定通货膨胀预期。此时公众对通胀预期完全取决于过去通胀,即表明在=0时,公众认为货币政策缺乏可信度。故而可以作为衡量货币当局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可信度高低的一个指标。

三、货币政策可信度与通货膨胀目标制

目前各国货币当局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不少中央银行选择了以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作为中介目标、而另外也有些中央银行则放弃了上述中介目标,而选择了以通货膨胀作为中介目标。后者即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其主要特点在于它以中央银行公开的和透明的预测通货膨胀成为该货币政策制度的标志。

通常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并非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其主要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弥补产出缺口,维持汇率稳定等。在现实中,通常会出现诸如货币当局在确定某项政策目标之后,由于国内经济一些不可控意外因素冲击;抑或由于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去,各国经济联系紧密性造成他国经济的不稳定会传递到本国;也可能由于相关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协调义务等原因迫使一国货币当局放弃原来的货币政策目标,转而寻求其他政策目标。毫无疑问,货币当局政策可信度在公众中大打折扣。这种政策可信度丧失反过来会为以后的政策执行产生更高的成本。

对于货币当局来讲,如果选择了向公众宣布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货币政策高可信度促使公众产生了对政策连续一致的预期,由此公众最终逐渐形成向目标靠近的通胀预期。此时如果当局受多重目标约束或者上述政策环境变迁转而选择其他目标,意味着货币当局企图利用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那么公众的理性会促使其重新确立通货膨胀预期,结果使得实际通货膨胀与原来所确立的最优通货膨胀的偏差得以产生,进而影响真实经济。破除这个困境的出路显而易见,需要改变原先货币当局自身的多目标、易变动的政策策略。货币当局的通货膨胀目标由政府来确定,而中央银行仅具有独立的操作权限。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如新西兰、加拿大、瑞典、芬兰、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放弃了以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而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从实践结果来看,这些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国家在坏的通胀记录改变和促进透明度方面效果明显,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实施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当局所遇到的被动局面。

促进货膨胀目标制有良好的实施效果并使其达到和货币政策可信度对真实经济改进作用的良性互动,一般认为除了要确定货币当局(主要是央行)的独立性这一首要条件外,应考虑目标限制条件。其包括通货膨胀目标在整个货币政策多目标中的地位以及目标区的设定。

就通货膨胀目标的地位而言,该制度最大特点就在于放弃了以多重目标的非通货膨胀制而选择以通货膨胀为优先的货币政策目标。但是由于货币当局受到政府制定一些政策目标约束,必然为通胀目标政策坚定的实施带来困难。特别在固定汇率制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必然削弱中央银行通货膨胀目标地位。根据著名的“蒙代尔三角”原理,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可能同时达到。正是由于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要维持汇率不变造成央行放弃将通货膨胀目标作为优先目标,其当然的结局就是公众丧失对货币当局的政策可信度。而在汇率目标和通胀目标可以共存的盯住汇率制,货币当局也应该让公众确信在出现汇率目标和通胀目标冲突时,货币当局会坚持其优先目标通胀目标而不是汇率目标。

货币主义学者认为在确立较低的通货膨胀目标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货币政策信任度,使经济朝着目标区方向发展。但这里所强调通货膨胀适度目标区具体确定存在一定的困难。经过经济学家建议为达到稳定物价目标,目标区应在0~2%区间。从实践的结果来看,欧洲中央银行(eCB)设定了全球最低的通货膨胀目标区(低于2%),结果导致欧元区货币过紧,有引发通货紧缩的风险。对发达经济体而言目标区应为2%~3%,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快速发展的国家如果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则目标区要定的稍高些,比如3%~5%。

【参考文献】

[1]陈学斌:货币政策可信度及其影响分析[J].财经研究,1998.5.

[2]Rudebusch,GlennD,andLarse.o.Svensson(1999),policyRulesforinactiontargeting,intaylor[114].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篇2

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目标区间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0603

1前言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由于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物价水平一直处于高位,虽然2012年有所回落,但是通货膨胀自身的惯性以及经济向下的压力,再加上我国货币政策导向似乎已经习惯于通过增发货币来解决经济中的问题以及刺激经济维持高速增长的路径依赖,都会使得央行再度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的加剧趋势会一直存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使得我国更好地控制通货膨胀问题,维持物价稳定,为宏观经济提供一个完善的运行环境,实现经济更稳定更有质量的增长。

2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产生

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都是与当时所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关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该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没有明确提出货币政策目标这一概念,30年代以后西方出现了实现充分就业与稳定币值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这与当时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是相适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与之相对,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第一大目标。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浮动汇率制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各国纷纷提出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政策目标。在那以后的一、二十年里,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大多以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目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实行了重大改革,提出了“反通货膨胀目标制”。总的说来,货币政策目标经历了一个从单目标(充分就业)到多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再到单目标(稳定物价)的发展过程。

3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逻辑内涵

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复杂经济现象,因其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为经济带来市场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社会福利损失并最终使得产出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受到广泛关注,控制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政府宏观政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通常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其中Cpi的应用更为广泛。本文所提到的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区间的相关数据均是采用Cpi作为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以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通常货币政策具有多重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又称最终目标,它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发出点和归宿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问题是货币政策面对的一个最大难题。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特征就是不再将中间变量作为目标,而是直接将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独立地实施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率并使之处于低而稳定的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为此,中央银行公开透明地设定一个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或者目标区间,并向公众明确承诺保持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是一定时期货币政策最主要的长期目标,同时动态地对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作出预测,并将此预测与通货膨胀目标(或目标区间)相比较,然后在不对经济产生扰动的情况下,根据二者之间的差距来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如果通货膨胀预期结果高于目标或目标区上限,可实行收缩性货币政策;如果通货膨胀预期结果低于目标或目标区下限,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通货膨胀预期结果在目标区范围内或非常接近目标,货币政策则可以保持不变。中央银行同时承担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实现的责任。

通货膨胀目标通常分为点目标和区间目标。实行通货膨胀点目标的国家通常设定一个目标值,并锚定该目标制定货币政策,是一种比较严格的通货膨胀管理制度,也显示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而区间目标通常设定一个目标区间,允许通货膨胀率围绕一个中间值上下波动,存在一个波动区间。该目标区间又分为窄区间和宽区间。一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选择点目标还是窄区间或者宽区间,体现了该国的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以及公信力之间的权衡取舍。

4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选择

4.1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发展

稳定币值是我国建国以来一贯采取的货币政策,只是由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的作用弱化,故而没有明确提出而已。直到1984年,我国才成立中央银行并开始执行明确的货币政策。自那以后,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4年到1994年,我国执行的是发展经济稳定币值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将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体现,而我国之所以将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原因在于1985~1994年我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平均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在世界上也是很高的,正是基于这一宏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实际上在1990年开始就将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目标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虽然并未明确提出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却一直存在着类似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制度安排。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日益增强。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由于宏观经济中的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的存在,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会被抵消。赵春玲(2006)的研究指出,公众的理性选择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作用,使之不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如果央行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期望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就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倾向,同时,公众的理性预期使得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产生更高的通货膨胀倾向。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币值稳定和适度的通货膨胀区间就成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必然选择。该政策能有效地控制物价水平,为宏观经济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我国2005年公开公布通货膨胀目标值为4%的点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始实施类似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2006年公布的通货膨胀点目标为3%,2007年公布的通货膨胀点目标为3%以内,2008年的通货膨胀目标为4%左右。研究表明,我国自2005年以来的实际通货膨胀率都偏离了通货膨胀目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目标本身设定可能存在缺陷;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存在问题;此外,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实现时限为一年,由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时滞性,效果还未显现就又调整了相关的货币政策也可能是目标不能达成的原因。按照我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比较宽的目标区间将会更易于达到,同时也便于央行灵活控制通货膨胀。

4.2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制的目标区间选择

作为一种治理通货膨胀问题、稳定物价的货币制度安排,自1990年3月新西兰率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到2011年,世界上已经有26个国家实行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相关各国都制定了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一般来说,工业化国家倾向于选择窄区间,且其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一般在[1%,3%];也有的国家直接设定点目标,如挪威、芬兰等;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倾向于选择宽区间,以抵御持续经济结构变化以及如外部资本等带来的冲击,而且其通货膨胀目标相对于工业化国家来说稍高(崔晓芙等,2009)。总的说来,各国选取的通货膨胀目标是点目标还是区间目标,取决于各国中央银行在政策灵活性和公信力之间的权衡取舍。

实践中,不同国家由于经济运行状况的差异,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又各有差异。比如英国在1992年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时,宣布其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为1%-4%。1995年,更是将官方通货膨胀率目标改为2.5%的点目标,显示稳定价格作为其货币政策唯一目标的决心。1990年3月新西兰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其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呈现出极强的灵活性。1990年-1992年为3%-5%,1992年-1996年为0%-2%,1996年为0%-3%。加拿大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其设定的几轮目标值如下:l991年2月采用之时设定1991年到l994年末为(2.5±1)%,到1995年末(2±1)%,1993年12月第二轮设定的目标值是l998年末(2±1)%,l998年及其之后各轮目标值一直为(2±1)%。

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大多数经济学家支持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而过高的通货膨胀则会阻碍经济增长的观点。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也支持这一论断。1998~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和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率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前五年Cpi均值为-0.38%的通货紧缩或者低通货膨胀期,经济增长率均值为824%,后五年均值为2.64%的温和通货膨胀期,经济增长的均值达到11.2%。这似乎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一个合适的通货膨胀区间。国内相关的研究也指出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不仅存在非线性关系,而且存在一个最佳的通货膨胀水平。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5)的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合适区间为[1.0%,5.0%];候青(2010)的研究给出我国通货膨胀最优目标区间为[1.4%,5.1%];周好文,余志伟等(2010)运用Hp、BK滤波方法分析了我国1979~2009年的年度通货膨胀数据后得出,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应该是[1%,4%],中间值2.5%可以作为参考的点目标,通货膨胀目标时限为2-3年。白仲林,赵亮对我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得出,我国通货膨胀的最优目标区间是[0%,32%]。尹小龙,姚竹稀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通货膨胀的目标区间为[1%,4%],同时允许围绕25%产生±15%的波动幅度。吴吉林,原鹏飞在对我国通货膨胀运动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的研究中指出[2852%,5200%]是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通货膨胀最优目标区间。

国际公认的温和通胀的容忍度为3%,超过5%的水平被认定为恶性通货膨胀。考虑到相关研究者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通胀红利,所以我国的通货膨胀容忍度可以适当提高0.5个百分点,即3.5%。参考国内研究者给出的区间以及实践中加拿大的通货膨胀区间水平,并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我国通货膨胀的目标区间以2%±15%,即[0.5%,3.5%]为宜,同时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的五年规划,并参照Batini和nelson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设定该目标区间的时限为5年长期,目标为宽区间以及较长的时限可为货币政策的调整留下可操作的灵活空间。

5结语

当前我国一般物价水平有所下降,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导向似乎已经习惯于通过增发货币来解决经济中的问题以及刺激经济维持高速增长的路径依赖,通货膨胀问题有卷土重来之虞。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问题,让经济处于增长的速度慢下来,夯实经济基础,以便将来实现更稳定更有质量的增长才是目前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后货币政策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能更好地顺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合理通货膨胀区间为[1%,3%],考虑到我国是经济转型国家,存在通货膨胀红利,我国通货膨胀的目标区间以[0.5%,3.5%]为宜,同时由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时滞性以及由此引致的货币政策效果的滞后,同时配合我国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建议目标区间的时效以5年长期为宜。

参考文献

[1]陈亮,陈霞.通货膨胀问题国外研究进展与评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2):5058.

[2]崔晓芙,刘海军,李伟等.基于物价变动视角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2):5862.

[3]赵春玲.论理性预期条件下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6).

[4]周好文,余志伟,孙永权.中国的通货膨胀目标设定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0,(21):110112.

[5]沈庆林.货币政策目标研究[J].中国外贸,2011,(12):3438.

[6]刘东华.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1,(1):6773.

[7]白仲林,赵亮.我国通货膨胀率的最优目标区间几何?[J].统计研究,2011,(6):610.

[8]尹小龙,姚竹稀,李竞文.中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探讨[J].商情,2011,(32):9394.

[9]吴吉林,原鹏飞.我国通货膨胀运动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J].统计研究,2012,(3):3240.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篇3

[关键词]股票价格;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6-0076-05

历史事件表明,股票价格由快速膨胀到急剧崩溃,往往都会引发一轮较长时间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由此引发了各国理论界和货币决策者对“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股票价格作出反应”这一问题高度关注与深度思考。尽管股票价格不乏包含了诸多投机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股票价格同时也包含了未来经济运行趋势及预期通货膨胀信息。Gertler和Bernanke(2001)指出,资产价格将会通过财富效应、资本的成本效应、金融加速器渠道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如果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相关性,货币当局又能对包含股票价格在内的资产价格波动作出一定反应,必将有益于缩短前瞻性货币政策的时滞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一、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研究述评

关于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更多集中于“通货膨胀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与著名的“费雪效应”是密不可分。费雪(Fisher,1930)提出,名义利率近似等于实际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和,实际利率是独立于货币因素或通货膨胀之外而是由实际经济因素所决定,通货膨胀则完全由债券或股票的名义收益所体现,即通货膨胀与债券或股票的收益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在长期股票是一个好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为此,理论界围绕“费雪效应”是否存在展开较为深入而持久的研究。

1.20世纪90年代前“费雪效应”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前的绝大多数实证检验表明,通货膨胀对股票实际收益的影响是负向的,并不存在所谓的“费雪效应”(如Lintner,1975;Bodie,1976;Fama、Schwert,1977;nelson,1976;Schwert,1981;Cohn、Lessard,1982;Geske、Roll,1983等)。为解释通货膨胀对股票收益之负向影响的实证检验结论,西方理论界提出了诸多理论假说,其中富有代表性的理论假说主要有的“税收效应说”(taxeffectHypothesis)、“通货膨胀幻觉说”(inflationillusionHypothesis)、“假说”(proxyhypothesis)“证券风险溢价说”(theRiskpremiumHypothesis)等①。

“税收效应说”(Feldstein,1979;Summers,1981)认为,由于通货膨胀率的上涨使得企业的存货价值名义增加和资产折旧的历史成本下降,使其账面收益提高,从而导致企业利润虚假增高,而实际税收负担增加和实际利润下降,由此降低企业股本价值,故而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是负向的。

“通货膨胀幻觉假说”(modigliani、Cohn,1979)认为,通货膨胀诱导投资者犯下两种认知错误:一是当投资者对企业预期实际利率进行资本化时,用名义利率替代实际利率;二是由于投资者没有能力认识到,即使考虑到企业所面临较高的名义利率支付负担而降低企业报告利润,但是企业也会名义负债贬值而隐含的实际资本收益增加。由于通货膨胀幻觉使投资者缺乏理性估值,从而低估股价,由此导致通货膨胀对股价产生负向影响。

“假说”(Fama,1981)则认为,通货膨胀与证券价格之间负向关系是虚假的,这种负相关只是股票收益与实际经济正相关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通货膨胀作为资产收益、未来实际经济活动预期、利润的实际推进器,当通货膨胀加速时,投资者预期经济增长将下降且波动加强,其要求的风险溢价将增加,故而出现通货膨胀率与未来实际经济增长率是负向关系,而股票收益率与预期未来实际经济增长率是正向关系。

“证券风险溢价假说”(malkiel,1979;pindyck,1994)认为,在高的通货膨胀期间,股票的风险溢价将增加。当通货膨胀增加,资本的总边际收益(thegrossmarginalreturnoncapital)波动性将随之增加,假定投资者是风险规避者,将会增加其必需的风险溢价,而这种溢价要求直接导致证券价格直接下降。

但是“假说”(Fama,1981)则认为,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之间负向关系的错误的,通货膨胀率与未来实际经济增长率是负向关系,而股票收益率与预期未来实际经济增长率是正向关系。因为通货膨胀作为资产收益、未来实际经济活动预期、利润的实际推进器。当通货膨胀加速时,投资者预期经济增长将下降而更加波动,因此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投资者预期经济增长越发不稳定的宏观经济有助于形成长期收益增长。

2.20世纪90年代后“费雪效应”研究的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一方面,研究者对“费雪效应”的实证检验结论并不像前期研究那样较为一致,而是出现较大的分歧;另一方面,对“费雪效应”的实证检验的研究角度更加细化与深入。具体而言,研究者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费雪效应”展开了深入的实证检验:

(1)区分了当期与前期、预期与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效应。Boudoukh和Richardson(1993)指出,“费雪效应”揭示的是股票收益与预期通货膨胀的关系,使用事后的通货膨胀衡量是一个采用了错误变量的问题;如果采用事前的通货膨胀衡量,股票名义收益与事前以及事后通货膨胀在长期都是正向变动关系。Blanchard(1993)发现,在1970年代,通货膨胀的非预期增加将导致股票价格急剧下跌,高的股票溢价与通货膨胀急剧上涨相联系,低的溢价与通货膨胀下降是相联系的。Barnes(2000)发现,在较低及温和的通膨国家,通货膨胀与股票收益率之间为负相关或不相关;但在高的通膨国家,两者之间呈现很强的正向相关。Choudhry(2001)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及委内瑞拉等四个高通膨国家,当期的股票收益与当期的通货膨胀为正向相关,且前期的通货膨胀对当期的股票收益有明显的影响。Ritter和warr(2002)发现,股票的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通货膨胀是负向相关,在1978年~1997期间,预期通货膨胀每增加100个基点,股票预期实际收益次年将减少242个基点。而Hondroyiannis和papapetrou(2006)通过mS-VaR(markovSwitchingVaR)模型检验发现,股票实际收益与预期通货膨胀、非预期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2)区分了货币因素的与产出波动因素的通货膨胀效应。Graham(1996)研究发现,1976年~1982年期间的通货膨胀是货币因素而不是供给冲击所导致的,这期间的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为正向变动关系。Hess和Lee(1999)认为,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取决于通货膨胀是由供给冲击还是由需求冲击所引起的;他们利用季度数据和时间序列的方差检验法发现,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由货币冲击相关的需求干扰提高了通货膨胀率和股票收益,而由实际产出冲击的供给干扰将降低通货膨胀率和股票收益。Kryzanowski和Rahman(2009)认为,如果卢卡斯型飞利浦斯曲线的周期性波动成分是由产出率波动主导,则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负向相关是错误的。

(3)区分了顺周期货币政策与逆周期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Kaul(1987)认为,顺周期与逆周期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有着不同的影响。当实际经济活动的增长或下降,则导致实际货币需求的上升或下降;如果货币供给也相应地增长或减少,根据货币部门的平衡过程,物价就应当上升或下降。因此,顺周期货币政策使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为正相关关系,逆周期货币政策则会使两者之间为负相关关系。但是Graham(1996)发现,在1976年~1952年期间,美国实施了顺周期的货币政策,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却为负向相关关系。

(4)区分了短期与长期的通货膨胀效应。anari和Kolari(1999)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工业七国的实证检验发现,在短期(大约2年)股指对通胀非预期的增加呈现负向反应,而在长期(10年~20年)却是持久的正向效应。但tatom(2002)通过协整检验却发现,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在长期是负向相关的,高的股票价格与低通货膨胀、低联邦利率是相联系的。al-Khazali和pyun(2004)发现,在亚太新兴经济体中两者短期是负相关而长期是正相关。但Kim(2005)却得出相反结论,他运用小波分析法对美国1926年-2000年期间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短期(l个月)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为正向相关,在长期(128个月)两者却为负向相关。

此外,研究者对通胀与股价之间以下两方面内容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

关于股票是不是有效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的问题研究。多数研究表明,在长期股票是有效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marshall(1992)认为,对于货币因素所引致的通货膨胀,股票是有效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但是对于实际产出波动因素所引致的通货膨胀并非如此。ely和Robinson(1997)实证检验发现,在长期股票具有套期保值功能。Lothian和mcCarthy(2001)对oeCD国家长期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股票是一个好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但这需要非常长的时间。al-Khazali和pyun(2004)回归检验了太平洋流域9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发现,股票的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在短期是负向相关的,但是在长期两者之间则是正向相关的,股票在亚洲和在美国与欧洲一样都是好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ahmed和Cardinale(2005)发现,股票在美国在长期(5年或以上)是有效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但在英国和德国的效果是混合的。Luintel和paudyal(2006)发现,英国股票在长期是一个好的抗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但engsted和tanggaard(2002)发现,美国的股票并不是有效的通货膨胀套期保值品,无论是对预期的或非预期的通货膨胀。

关于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问题研究。ely和Robinson(1997)运用约翰逊(Johansen,1988)的分析框架,对1957-1992年期间的16个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国家的股票价格与商品价格并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两者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anari和Kolari(2001)发现,在1953年~1998年期间,6个主要经济体的股票价格与商品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Luintel和paudyal(2006)也发现,在1955-2002期间,英国的股票价格与商品物价之间存在协整关系。Silvapulle、moosa和Hoque(2007)利用taR(thresholdautoregressive)和m-taR(momentumtaR)模型对工业七国的检验发现,实际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存在协整关系;当通货膨胀上升时,通货膨胀将导致股票实际收益下降,而当通货膨胀下降时,通货膨胀对股票实际收益没有影响,通货膨胀在美国与股票实际收益存在短期负向变动关系。此外,evans和wachtel(1993)、Holland(1995)、Spyrou(2004)等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与股票是正向相关。

二、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研究述评

关于货币供给量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存在负相关论、正相关论、不显著相关论以及因果关系论等四种实证研究结论。

1.负相关论

负相关论者分别从“通胀溢价假说”(inflationpremiumhypothesis)、“政策预期假说”(policyanticipationhypothesis)和和“实际经济活动假说”(Realactivityhypothesis)等三种理论视角阐述了非预期的货币供给量变动与股票价格之间为负向的相关关系②。

“通胀溢价假说”认为,由于货币当局在市场上缺乏可信度,货币供给的非预期宣布增加将导致高的通货膨胀预期;高的通货膨胀预期将导致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增加,但同时也导致公司未来现金流贴现的资本成本增加,由此而导致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非预期的货币供应量变动之间为负向相关。

“政策预期假说”认为,在价格粘性下,货币供给的非预期增加,使得实际利率水平下降、货币需求增加,由此而导致市场短期利率上涨。而短期利率上涨则将导致经理人预期货币当局的未来货币政策将趋于紧缩,进而导致实际利率上涨。实际利率的上涨不仅使得未来的现金流贴现的资本成本增加,同时也使得经理人相信高的实际利率将抑制未来经济活动而导致未来公司利润下降,由此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因此,该假说认为,货币供给的意外增加与低的股价是一致的。

“实际经济活动假说”认为,货币供给的意外变动传递着未来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非预期增加,则意味着未来货币需求大于其预期。由于未来货币需求依赖于未来产出,货币供给的意外增加导致经理人预期未来产出增加和未来利率的提高,由此而直接导致当前货币需求增加的利率上涨,从而导致当前股价下跌。

尽管上述三种假说是建立货币当局可信度缺失基础上得出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变动对股价产生负向影响,但是多位学者的经验检验却证实了非预期的货币供给量变动与股票价格之间为负向的相关关系。pearce和Roley(1983)以及Cornell(1983)的经验研究发现,股票价格只对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变化作出反应,非预期的宣告货币供给增加使股票价格下跌,反之相反;mishkin(1982)、Hardouvelis(1986)和Hafer(1986)的实证研究均得出类似的结论。不仅如此,有些实证研究在没有区分预期与非预期的货币供给量变动情况下,同样得出了货币供给量与股票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如Berkman(1978)利用m0货币指标、Lynge(1981)利用m1与m2货币指标,在没有区分预期与非预期的货币供给量变动情形下,他们的经验研究同样得出了“货币供应量和股市价格之间存在着逆向变化关系”的经验结论。

2.正相关论

正相关论者认为,货币供给与利率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利率又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由此可推知,货币供给量与股票价格之间应该存在一种正向相关的关系。这种正向相关关系的推论同样也得到许多学者实证验检验结果的有力支持。Huang与Kracaw(1994)对日本的实证研究,得出股价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而与利率之间存在负向关系。Chen(2007)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冲击对熊市的市场收益有较大影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增加了市场转向熊市的可能性。

3.不显著论

Lastrapes(1998)利用VaR模型对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和荷兰等8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货币供给的突然变动对资产价格产生正的影响,但除法国和英国的影响统计上效果不显著;并且货币供应量的冲击效应在长时间内会回到最初的水平。Bordo、Dueker和wheelock(2008)运用Qual-VRa模型对美国的1952年8月至2005年12月的月度数据经验检验发现,广义货币m2存量的增长对股票市场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而长期利率对股票的实际价格具有、统计上显著的、持续性的负向影响。

4.因果关系论

在实证研究中,除了论证之间的相关性之外,研究者也对两者之间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结论却存在截然不同。有的学者经验研究得出货币供给量变动是因,股价变动是果,由此得出可以利用货币供给量变动对股价进行预测;如alatiqi和Fazel(2008)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给并不是股价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两者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有的实证检验却得出相反的因果关系,得出股价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协整,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如王国松(2010)基于中国1999年7月至2009年7月的统计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实际股价与实际m1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互为因果关系,实际股价与实际m2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三、结论与研究展望

虽然关于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但是由相关的国内外实证文献可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股票在长期是个较好的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套期保值品,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费雪效应”关系在长期是存在的。之所以对“费雪效应”的各国实证检验出现不同的检验结果,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者实证研究所考察的样本区间的时间长短不一致。“费雪效应”假说虽然指出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在长期存在的理论关系,但是并非没有从理论上界定和量化“长期”概念,由此而导致有的实证检验支持“费雪效应”的存在,而有的否定其存在。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篇4

摘要:本文主要指出了金融危机对通货膨胀目标制提出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很少关注资产价格变动,但恰恰是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人们开始对通货膨胀目标制提出质疑。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资产价格,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目标制有三个主要特征:(1)有具体以数据点或者区间表示的通货膨胀目标。该数字表示的通货膨胀目标是一个具体的价格指数。尽管货币政策还要考虑其他目标,但达到该通货膨胀目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没有诸如汇率或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这一类的名义目标;(2)决策过程可以被称为“钉住通货膨胀预期”,也就是说,通货膨胀预期具有显著的作用,货币政策工具就是根据能使通货膨胀预期与目标一致的方式设定的;(3)货币政策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中央银行对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承担责任,并且提供关于通货膨胀预测的报告。

一、金融危机对通货膨胀目标制提出的挑战

自1990年新西兰率先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通货膨胀目标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准模式。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通货膨胀率的大幅波动以及消费价格与资产价格的不一致对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提出了重大挑战,下面就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Cpi的波动对通货膨胀目标制提出的挑战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盯住通货膨胀率的最基本方式是钉住消费价格指数(Cpi),因为消费价格指数是进行经济预测的核心指数,更新的最快,为公众所熟悉,数据的可信度高,并且不容易受中央银行的控制。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Cpi的波动会受到来自货币政策以外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对通货膨胀目标的可控性和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提出挑战。

1.Cpi的波动对通货膨胀目标的可控性提出挑战。由于货币当局制定的货币政策只能影响未来的通货膨胀,且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开始到物价水平作出反应中间存在着时滞,在滞后期内,经济系统会受到来自系统外部的各种冲击,预期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会因各种随机性干扰呈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样Cpi的变化与实体经济和经济周期的变化就会出现偏离。在这种变化的影响下货币政策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

2.Cpi的波动对通货膨胀目标的目标区间提出挑战。为了明确地引导通货膨胀预期,多数中央银行制定了点目标或2个百分点以内的窄幅目标区间。由于连续实现单一的点通胀率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国家选择以区间形式来确定通货膨胀目标。通货膨胀率目标区间的引入给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灵活性,同时可以更好地起到稳定公众预期的作用。

此外,从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济体来看,包括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将通货膨胀目标值由最初的核心Cpi转变为标题Cpi。虽然各经济体己经将通货膨胀目标值的范围扩大到标题Cpi,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由于Cpi指标本身存在的问题和Cpi指标已经偏离实体经济在物质层面的反映,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通胀指标应该关注比标题Cpi范围更加广泛的物价水平。

(二)资产价格波动对通货膨胀目标制提出挑战

纵观1920年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出,每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经历了资产价格急剧膨胀,随后资产价格急剧收缩,从而导致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强,稳定性减弱,最后引发经济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也不例外,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受到很多批评,舆论认为美联储应提前对股市及房市的大幅上涨做出反应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避免资产泡沫。随着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不断增强,传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不断受到挑战。资产价格波动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最终目标。在各国中央银行将稳定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背景下,资产价格的波动会扰乱货币与物价及产出之间原本存在的稳定关系。如近几年来通货膨胀呈现出的特点是资产价格及初级产品价格对整体物价变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工业生产和供给能力增强,抑制了一般性商品价格上涨;同时全球化也增加了对金融资产和初级产品的需求,在金融投机和需求膨胀的共同推动下,供给弹性较小的资产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就会出现大幅上涨。所以资产价格波动导致通货膨胀目标偏离整体的物价水平。

2.资产价格波动使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传导机制更为复杂。传统的货币政策是建立在以银行作为中介的金融结构基础之上的一系列政策组合,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最主要的渠道,而资本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股权进行融资,从而使其对信贷的依赖性相对下降。资产价格的波动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加复杂。资产价格的波动除了能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更重要的是通过信号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改变资金配置的渠道和方式,影响居民、企业的消费投资,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和通货膨胀率。二、通货膨胀目标制未来的发展方向

此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货币政策工具应该作为控制资产市场过度放纵的手段,以降低它导致的系统性风险。这次危机的惨痛教训也激起了如下讨论:是否应该放弃以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而对资产价格作出反应?

(一)货币政策应否考虑资产价格因素的争论

一直以来,国内外众多著名的学者围绕资产价格是否应该作为货币政策考虑的因素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对资产价格的膨胀作出直接反应,把资产价格纳入广义价格指数中。早在1911年,Fisher就认为在一个广泛的交易价格指数中,资产价格(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应占据重要的地位,否则无法准确预测通货膨胀水平。alchain&Klein(1973)通过研究发现,货币当局应该关注资产价格,价格指数不仅要包括当前的消费品价格,还应该包括未来商品价格的变动,考虑到资产价格是对未来收益的贴现,他们认为资产价格应包括在一个广义的价格指数中,因此提出了跨期物价指数的概念。Smets(1997),Detken&smets(2003),Cecchetti(2003)等提出当资产价格的变化和经济的基础条件不一致时,如由“非理性繁荣”而产生资产价格泡沫时,货币政策就要干预,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未来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篇5

关键词:粘性信息假设;通胀预期;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02-03

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从未间断。在通货膨胀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关于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的形式,这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应如何对通货膨胀做出反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通货膨胀动态机制已经从以前的以宏观模型为基础的研究,逐渐发展到具有微观经济理论基础的理论系统,这可以说是通胀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己经历30多个年头。在这段时间里,我国一的物价水平起起落落,经历了多个周期。我国经济学者张成思运用artls等人划分通货膨胀周期的计量方法将我国从1978~2008年的通胀划分为八个周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通胀时期有1980年、1985年、1989年、1994年、2001年、2004年、2008年这几段时间。中国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变化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历程,也反映出中国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价格形成机制的动态变化,也承载着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每一次的通货膨胀周期的背景、成因以及宏观调控中所发现的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到2006年,中国并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从2007年开始,世界范围内的通胀压力骤然上升,通胀率显现出逐月攀升的势态。Cpi从2007年4月份的3.0%一路上升到11月份的6.9%。虽然2007年全年的Cpi通胀率上升幅度低于5%,但仍属于温和通货膨胀。从国内方面看,这次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猪肉、粮食供应短缺造成的。从国际方面看,由于我国石油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很高,美元贬值和原油期货的炒作带来的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国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形成强大的内向推动力。

这段时期,针对日益上升的通货膨胀压力,在2007年至2008年5月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在2008年的前五个月累计上升达3个百分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已升至175%的高位,累计回收资金1.2万亿以上。政府开始贯彻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并对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进行调控。我们可以从这段时期的通货膨胀数据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值开始下降。2009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货币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将会实施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可见,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政府把侧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方面,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重视通货膨胀。去年10月国务院常务委员会首次提出“管理通胀预期”,这一提法不仅为去年第四季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定了基调,并且延续至今,这说明政府己经意识到民众的通胀预期对实际通胀的重要影响。由于经济危机影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货币政策在最近一段时期也保持在相对宽松的状态。2009年中国新增贷款达到9.6万亿元,按照mZ和ml计算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高达2768%和32.35%,这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2009年底开始,国内的Cpi同比与环比均已出现上涨的趋势。虽然现阶段,根据统计数字所显示的我国的通胀水平相对以往的数据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我们仍然不得不注意国内和国外由于采取刺激经济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上涨的压力,以期维持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看清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现实状况,厘清适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货膨胀的动态机制特征,并根据实际情况和通货膨胀的预期走势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从而保证通货膨胀的现实选择和经济发展实际相吻合,与通货膨胀的实际动态走势相搭配,最终实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使我国经济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在探索通货膨胀动态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过程中,应不断的借鉴西方学界的前沿理论,并与中国经济实际发展经验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通货膨胀问题,既要站在全球发展的高度考察宏观层面的传导因素,认识到全球能源价格攀升等因素对我国通胀的推动作用,也要把握好微观层面的驱动因素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并对今后几年我国的通胀走势进行科学预测,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是关系到科学发展观是否能贯彻落实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应当在认识到稳定价格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同时,科学系统的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传导机制,科学的分析我国通货膨胀未来走势,正确判断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通货膨胀以及影响大小,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及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信息模型

1.1货币政策非对称性问题

物价历来是经济学家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之一。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短期而言货币政策会对宏观经济指标例如产出、物价等产生影响,然而对影响的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是对称性的。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引发经济学家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思考。此后数十年,经济学家们围绕“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治理经济衰退中却显得无能为力”这一观点进行争论。支持货币政策作用效果具有非对称性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下,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具有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但是,相同幅度的货币收缩和货币扩张,却对经济增长速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一般认为,在经济紧缩阶段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加速作用小于经济扩张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减速作用。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不仅依赖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强度,而且依赖经济周期的具体阶段,这种货币政策对真实经济产生不同的作用及其机制被称为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如前所述,支持货币政策具有非对称效应的学者对于此问题研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本文是从经济主体对物价水平预期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在不同的通胀预期阶段的作用效果。

1.2货币政策具有非对称性原因

在经济主体的预期,经济主体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对未来产生不同的预期,从而导致经济的整体运行状态发生变化,进而促使货币政策作用方向和强度发生改变。当主体在经济繁荣期的乐观情绪比萧条期的悲观程度低时,可能导致经济繁荣期的投资和消费增加小于萧条期的投资和消费的减少,从而使货币政策出现非对称性。即使乐观和悲观预期对于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同,也可能由于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变化是非对称的,导致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通货紧缩时期,人们容易产生物价下跌预期;通货膨胀时期,则容易产生物价上升预期。在通货紧缩下,尽管政府用降低利率、刺激消费等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名义利率不断调低,但由于物价负增长,实际利率并不低,手持货币升值,居民趋于持币待购;而在通货膨胀下,名义利率高,但实际利率低,加上人们预期物价将继续上涨,为减少手持货币的贬值损失而纷纷进行抢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买涨不买跌”。对此,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也给予了阐释,他认为,衰退时期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尽管利率下降可能刺激投资增加,但消费的下滑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投资的上升,阻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而在经济过热,特别是存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时,紧缩性货币政策十分有效。本文则主要是从经济主体对通胀预期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调整的非对称性影响。

2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银行对经济整体中不同企业的信贷约束是不同的。在经济景气时期,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旺盛,并且银行相对缩小信贷配给的范围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增长。此时如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缩小信贷配给范围则会有效抑制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尽管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信贷配给范围,但由于整体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加大,银行更加谨慎的发放贷款,从而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成效不显著。

2.1价格粘性

一般来讲,价格在经济扩张期间向上变化的灵活性高于经济收缩期间向下变动的灵活性,从而使货币政策对实际产茁沁成非对标性影响。对于市场中的企业定价而言,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中名义需求量增大,企业会调整产品价格而不是产量,通过产品价格的上升来抵消成本上升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此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并不如预期的显著。而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中名义需求量减少,由于企业初始价格可能高于市场出清价格,此时如果降低价格,不仅出现调整成本,而且还减少利润。因此,企业会通过调整产量而不是价格,从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

2.2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性影响问题分析

通货膨胀率是我国货币当局盯住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捕捉通货膨胀率动态运行规律,分析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尤为重要。大量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具有非对称性或非线性特征,即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而扩张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复苏的影响甚微。Kimetal(2002)利用浮动法对美联储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1979年以前的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高铁梅等(2003)利用tGaRCH模型发现: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于物价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在经济过热时对物价的紧缩作用大于经济下滑时对物价的扩张作用。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于分析非对称性的非线性模型估计异常的复杂和困难。直至Sai球onenandter注svirta(1988)针对平滑转移回归模型(SmoothtransitionRegression,简称stR模型)提出转换函数三阶泰勒展开的处理方法后,这类非线性模型的估计过程才得到令人满意的简化,使得这种衡量不同状态间平滑转化的建模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这种状态转换不需要预先确定结构变化点,因而不必将样本分段检验,可以在全样本下由数据内生地确定结构变化的位置,这可以很好的弥补我国统计数据长度不足的弊端,因此这一类模型在国内也成为前沿的实证研究方法。赵进文、阂捷(20o5a,20o5b)利用LStR模型和Lm检验对我国1993~2004年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在效果上呈现出明显非对称性,并估计出了非线性反应函数的具体形式。张小宇、刘金全(2009)利用机制转移模型得出我国货币政策菜单成本对产出的效应具有非对称性。而欧阳志刚、王世杰(2009)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角度出发,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胀和产出的反应随着预期的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对通货膨胀率产生非对称的影响,从而更加准确地识别出在通货膨胀预期不同的时期,货币政策对通胀的操作效果。

3本文结论

(1)从VaR估计出的通货膨胀的预期值的加权平均和实际的通货膨胀数据对比发现,粘性信息模型中的通胀预期项和实际数据非常近似,说明采用这种预期的方法和实际是很贴切的。并且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预期的时候,只能根据当时掌握的信息进行预测,因此采用本文的预期方法是更符合实际的。从本文模拟的通胀预期结果与实际通胀数据对比便可以看出。

(2)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的两个调整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他们的调整在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不同阶段对通货膨胀具有非对称效应,从文章计量分析结果看,利率在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较小的时候对实际通货膨胀影响比较微弱。当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较大的时候利率对通货膨胀的才是显著的。而货币供应量不管是在人们通胀率预期较大和较小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但影响的效果是不同的。当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较低时,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正向的,这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是比较一致的。但当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达到较大值时,货币供应量在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的组合下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负向的。本文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一方面原因由于在现实经济体中,当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刺激经济,而当经济不景气时,厂商会下意痴万口俞调整声韶价格来促进销售,这样的情况之下形成了货币量增长和通货膨胀率下降的现象。另一方面,厂商在制定价格时,只能根据现有的信息进行制定,他们无法提前获取央行进行货币政策的方式,因而导致在以后的时期中出现价格和货币供应量背离的情况。

(3)货币政策调整的两种方式对通货膨胀的作用力度从计量分析结果上看。但从他们作用时间并不相同。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影响效果在一个季度滞后显现出来,而利率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效果在大约三个季度时候显现出来。从这点上说,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整通货膨胀会更好一些,因为在相似的调整力度下货币供应量作用的滞后时间更短一些。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在长期而言,最后可能全部作用于物价之上,造成价格水平的上升,因此很有可能对未来造成通胀压力。

(4)从模型分析中看出,在以利率为调控手段时,产出缺口在通货膨胀预期的不同阶段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变的。而当以货币供应量为调控手段时,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通货膨胀预期较大时更加强烈。这应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通货膨胀的不同渠道有关。但总体而言,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不管在何种情况下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

4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分析可知,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并且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同样具有非对称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来调节经济。在政府实施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方面,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由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的通货膨胀具有非对称效应。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当政府采取货币政策调节通货膨胀大小的时候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力度。并且应明确实施货币政策时期的通货膨胀动态机制,采取相应的政策,否则政策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2)从货币政策的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性信息分析上看,通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虽然中国银行近几年也对我国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进行统计调查,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政府对货币政策预期的重视程度明显较小,调查的范围也明显较窄。因此,政府应当对通货膨胀的重视程度,在采用货币政策调节通胀的过程中考虑到当期的通胀预期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

(3)在货币政策实行的过程中,应当考虑通胀预期的不同阶段采用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工具,比如人们的通胀预期值低于2.8%时,利率对通胀的调节力度就不是很明显,此时政府应当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通胀。但当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大于3.9%时,政府应当慎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调节变量,因为此时短期的调节效果和长期调节效果可能有相悖的结果,比如短期而言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负向的,当从长远来看,货币供应量的上升会对物价产生向上的压力。因此,从长远来看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可能事与愿违。

(4)我国的市场经济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方面,而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是货币政策传导是否顺畅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将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和效果。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化市场结构,优化资金流通渠道,这不仅是政府有效调节宏观经济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宏观经济

前言: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而正确的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使宏观经济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稳定性特点。当前,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局限于动态结构的状态下,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非常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对三者进行科学的协调,是很多经济研究领域重视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选取同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关系

(一)三者研究具备较强的联系程度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运行摆脱了改革开放初期以“高增长、高通货膨胀、高波动”为特征的大起大落局面,进入“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平稳化”的轨道,无论从水平还是波动幅度来衡量,我国通货膨胀处于由高向低转变的态势。但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的持续性或者惯性仍然较高。长期形成的通货膨胀持续性特征,现阶段劳动力、资源能源约束和流动性过剩形成的通胀环境,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构成一定挑战。随着通货膨胀问题的出现,货币政策必须进行调整,可以根据中介目标的状态,对信贷机制实施良好的控制,使通货膨胀问题的处理能够具备更强的现代性特点。对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可以根据货币供应体系的基本模式进行推进,使宏观经济的管理可以更好的利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要根据经济数据的波动情况,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判断,使经济的发展趋势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要按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过程,对经济发展的横轴进行判断,以便宏观经济可以更好的根据横轴的状态进行调节。可以按照信贷量的具体情况,对宏观经济稳定性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可以在通货膨胀问题的演变过程中,对相关经济数据的峰值情况进行统计,使货币的供应可以同研究方案实现统一。如果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使用经济危机方面的理论进行支持,则可以按照正规金融活动的模式,对通货膨胀的构成要素实施判断,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研究,使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够更加准确。

(二)货币政策工具对调整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

在分析货币政策工具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信贷冲击的模式对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科学性进行判断,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能够更具针对性。可以对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因素实施了解,使货币政策能够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发展方案的制定。在分析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会成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状态的首要因素,如果能够正确的实施货币政策的调节,将使得宏观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保证经济政策的平稳性。货币政策的研究还能够使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受到影响,如果货币政策在调整的过程中可以对信贷投放状态进行研究,则可以使宏观经济以较为缓慢的形式变换到正常的状态,使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模式能够更加健康。

二、处理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经济稳定关系的建议

(一)提升对通货膨胀基础性因素的研究

在进行通货膨胀预期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对影响宏观经济的主要因素实施了解,可以按照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三类主要因素的协调关系进行明确,使未来的宏观经济调整工作能够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可以按照央行机构的指示情况,对外汇体制改革环节实施了解,使外汇体制改革可以更好的适应利率的变化情况,如果能够对现有的市场模式做出正确的调整,可以按照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要素,对经济的调控技能实施了解,使通货膨胀问题可以得到根本性转变。要根据复杂状态下的宏观经济调节基础,对经济波动状态实施有效的研究,通过通货膨胀的影响深度,进行宏观经济复杂性的控制,使宏观经济可以更好的利用外汇资源进行稳定性修补。要根据当前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性能进行研究,如果能够保证对通货膨胀问题实施有效的控制,则需要根据货币紧缩的状态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方案的更正,使宏观经济可以在更小的波动周期内实现影响力的提升。

(二)加强对货币政策合理性的分析研究

在进行货币政策工具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货币投放的需要,对宏观经济的具体投放规模进行研究,使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可以符合货币投放的时机。要根据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过程中的收缩状态,对影响货币投放风险的因素进行控制,使货币的投放具备更强的准确性。要根据货币当前的汇率情况,对货币运行过程中的供给状态进行研究,以便货币能够更好的通过浮动政策的调节实现汇率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强对货币政策的出口途径分析,通过固定时期的货币政策状况,对货币的供给机制进行调整,以便货币的运转数量可以更好的实现调整。在进行信贷投放研究的过程中,要按照信贷投放的具体机制,对提升信贷投放质量的因素实施了解,以便信贷的投放环节可以更好的适应货币供给的需要,促进货币政策供给科学性的提高。

结论:通货膨胀问题很容易导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在实施货币政策工具选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保证选用的正规性,则可以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进行维护,深入的研究通货膨胀问题与经济稳定性的关系,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津燕.后危机背景下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思考[J].大江周刊:论坛,2010(03).

[2]王超.强化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短期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10(70).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篇7

【关键词】货币政策Cpi小波变换

一、理论基础回顾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的效应主要有两种传导渠道:一种是以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为主的传统经济学派,他们认为政策效应主要通过货币渠道传导的。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和改变货币供给量,经由利率水平的变动进行传导,影响投资和有效需求,进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另一种观点则是信贷渠道。即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通过信贷配给理论,信贷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可得性,信用的延期和展期,使储蓄和投资主体发生变动,进而影响到经济活动。

在国内众多文献中,不乏关于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周期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深化了对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不稳定关系的间接认识,为判断二者周期波动关系提供了有利的经验证据。但也应该看到,以上学者的研究方法在指标选取上,没有对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进行全面和到位的分析。

二、货币状况指数的重新构建

对于mCi(货币状况指数),存在实际mCi和名义mCi之分,考虑到本文是针对价格水平构建mCi,在这里主要构建名义上的mCi。

(一)变量的选取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强调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利率是投资和消费的价格,利率的上升或下降会抑制或刺激投资与消费,导致产出与价格水平的变化,因此本文在此选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代表利率水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也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还会影响金融资产(如股票、房地产等)的价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多重性说明在货币政策实践中仅仅关注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利率与汇率、信用状况、金融资产价格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二)数据的处理

根据以上对变量的选择,本文选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代表利率水平,名义有效利率neeR代表汇率水平,考虑到我国过去几年房地产业繁荣以及房地产业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本文选取全国房地产开发业综合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指数,下同)作为变量之一。货币供应量则采用狭义货币供应量。以上数据均为月度数据,时间范围从1996年1月―2012年2月,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等。所有时间序列均取自然对数以避免数据剧烈波动,并消除潜在的异方差性。

(三)指数的计算

考察各变量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冲击响应,从而计算每个变量在mCi中的权重。针对月度数据可在1年期内考察所有冲击的特征,因此将脉冲响应函数的滞后期设定为12,即period=12。表1显示了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因变量对来自各变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未来12个月的响应过程。

表1脉冲响应函数值

最后即可构建名义mCi,根据公式计算,各变量权重各为0.32、0.16、0.43、0.09,进一步,假定基期(1996年1月)mCi=100,则可根据以下公式构建名义货币状况指数:

根据前文对货币状况指数的定义和所估计的各变量权重,可以构建自1996年1月到2012年1月的月度的我国名义货币状况指数mCi。对比指数则是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同比价格指数。

图1中国名义货币状况指数与通货膨胀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名义货币状况指数mCi综合了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因素,较全面地反映并测度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与通货膨胀率趋势变化相似,尤其是在通货膨胀的上升区间,我们可以从上图看出与具有特别好吻合效果,特别呈现出的是相比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预测功能(我们从上图看出总是相对于更早的出现上升趋势,更早的出现下落趋势),这表明mCi与通货膨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货币状况指数领先于通胀膨胀的变化,特别是货币状况指数拐点对通货膨胀率拐点经常领先1―3月。

三、政策建议

由于利率调整进入下行周期。2008年以来的外部经济形势的恶化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衰退进程。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9月开始逐步放弃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直接调控信贷规模,中国经济在2009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但是也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

针对上述货币状况指数表示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周期波动相关性的检验结果,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

1.加强对货币增长量的控制,深入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使货币供应增长率达到符合经济发展所需的要求。在我国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选择和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央银行应该继续致力于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介目标和调控体系,抑制货币需求,从而抑制通货膨胀。相关研究表明,无论哪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是通货膨胀率变化的原因,这与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思想一致。因此,应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寻求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社会需求的平衡点。

2.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以抵御外部货币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作为当前宏观调控部门,央行应该进一步做好深化外汇体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的监控体系,加强外汇储备的结构性调整,建立黄金战略储备体系,保持货币政策和财政、产业政策的协调,提高对各种复杂条件下的调控能力,特别是在通胀和紧缩时缩短经济波动的周期,减少经济波动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3.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信贷渠道梗阻对于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制约,开发央行货币政策新的调控工具。中国人民银行所能控制的对象是基础货币,它已经无法代替商业银行做出信贷决策,只能通过手中的工具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如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利率等间接调控工具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这些政策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往往存在局限性,是否应该完全转向使用间接工具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鑫.国内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和股票价格相关关系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2]许亦平,张鹏,林桂军.1979-2009:三十年中国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J].甘肃社会科学,2011(02).

[3]卜永祥,周晴.中国货币状况指数及其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运用[J].金融研究,2004(01).

[4]殷醒民.通胀周期性特征与货币政策的适时转换[J].经济改革,2011(04).

[5]刚猛,陈金贤.实际股票收益、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周期性[J].延边大学学报,2003(12).

[6]王辰.切勿推倒通货膨胀的多米诺―基于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0(04).

[7]谭锦财.中国货币状况指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8]梁雅敏.货币状况指数研究文献综述[J].西南金融,2010(06).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篇8

【关键词】货币政策透明度数量化目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

一、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开始重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建设。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政策目标的明晰性。imF(1999)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应清晰、透明并成为法律条款。国内外理论界也日益关注货币政策透明度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并对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内涵及其度量方法以及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要介绍相关的理论文献,第三部分是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过程和结果;最后是结论。

二、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目标的明晰性主要是体现在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具备明确的、数量化的目标,即对货币政策目标设置一个确定的数值,通常是点目标值,偶尔也包括区间目标值,并在一定时期保持政策目标的稳定。货币政策目标的数量化具有三个主要指标:汇率目标,即货币政策应该将汇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如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增长率目标,即央行明确一定时期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目标,即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定的水平,最典型的是通胀目标制。国外很多学者对这三种数量化目标做了大量研究。在汇率目标方面,许多文献论述了不同汇率制度的优劣,并对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BaxterandStockman(1989)认为除了考虑实际汇率以外,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对产出、消费、贸易额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并无明显的区别;FloodandRose(1995)也论证了汇率制度的不同并不影响产出和货币等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性;Ghoshetal.(1997,2002)和Levy-YeyattiandSturzenegger(2001,2003)的实证结果表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通货膨胀的水平较低,但产出的波动性明显;Ghoshetal.(1997)认为汇率制度的不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Levy-YeyattiandSturzenegger(2003)则认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率;ReinhartandRogoff(2004)认为在单一汇率制度条件下,货币政策效果要远远优于在双汇率或多汇率制度安排下的效果。

在控制货币供应量方面,FriedmanandSchwartz(1963)提出了单一的、固定的货币增长率规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稳定,因此建议中央银行每年以3%-4%的增长率供给货币。随着金融创新和放松管制,货币层次界限变得模糊,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函数不再稳定,固定货币供给的规则面临挑战。mcCallum(1985,1990)延续了弗里德曼的思想,但反对货币增长率固定不变,主张货币供给应随着产出缺口动态变化,同时还要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和通货膨胀率的因素,定期调整货币增长率,以维持经济的稳定。

近年来更多的文献集中与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研究。mishkin(1999)认为通胀目标制不仅显著地降低了通胀的水平,而且降低了通货预期;Bernankeetal.(1999)认为通胀目标制能够使货币政策前景更加明晰,有利于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King(2002)认为通胀目标制降低了通胀的波动性;mishkinandSchmidt-Hebbel(2002)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国家有利于降低该国的通胀水平;LoayzaandSoto(2002)认为通胀目标制的效果有赖于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可信性。另一方面,BallandSheridan(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oeCD多数国家控制通胀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在实证过程中存在着回归均值(regressiontothemean)现象的缘故。在控制了回归均值的条件下,是否实施通胀目标制,对改善通货膨胀水平控制的效果并不明显;Fatásetal.(2007)认为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不仅能够降低通货膨胀率,而且能够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在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上,alesinaandSummers(1993)、Grillietal.(1991)以及Cukierman(1992)的研究结果都证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与通货膨胀水平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近几年我国学者也开始了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研究。魏永芬(2004)认为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利于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预期,增强央行的责任感,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变得更加通畅;谢平、程均丽(2005)区分了狭义透明度和广义透明度的不同概念;陈利平(2005)则考虑了央行偏好的可变性,分析了货币政策透明度对经济的影响。我国学者对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研究侧重于对国外文献的梳理,也有学者尝试建立透明度指数的方法,以测算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本文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计量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数量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1、研究方法

这里研究的是央行采用数量化目标能否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参考Fatásetal.(2007)的研究成果,构建一个简单的回归模型:

?仔=?茁D+?茁D+?酌open+?酌Budget+?酌BusCycle+?酌GDppct+?酌GDp+?着(1)

其中,t代表年度;?仔为t+1年的通货膨胀率;D为虚拟变量,表示一国货币当局在t期有没有公布当年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如果采取了数量化目标,则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D也是虚拟变量,代表该国货币当局是否成功地达到了期初确定的数量化目标,若达到则取值为1,未达到则取值为0;open为一国的对外开放度,用进出口贸易额占GDp的百分比来表示;为政府财政盈余或赤字占GDp的比重;Budget为经济周期的波动因素,以当年的GDp增长率和样本区间GDp平均增长率的差额来代表;GDppct是以人均GDp的实际值(对数形式);GDp是该国的GDp总量的实际值(对数形式);?着t为残差项,?茁、?茁2、?酌-?酌为参数。

公式待估计的参数中,其中?茁和?茁2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茁1和?茁2取值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含义。若?茁1取值为负数,则表明央行公开数量化的通胀目标有利于抑制下一时期的通胀水平;同理,若?茁2取负值,则表明如果央行在当期成功地实现了通货膨胀目标,那么对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有抑制作用。除了?茁1和?茁2以外,?酌-?酌等参数代表了其他可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因素。Romer(1993)认为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货币扩张的成本很高,因此开放经济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财政盈余或赤字会影响到总需求,从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经济周期波动因素通过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产生不同的通货膨胀压力;posen(1995)认为富裕国家金融部门比较发达,税收体系完备,因此对通货膨胀税的偏好也较低。这表明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偏好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最后,GDp代表一国的经济总量,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就越倾向于稳定该国的通胀水平,减少经济的波动。同时经济规模大的国家对外依存度都较低,而且倾向于采取固定汇率制度,这也会使降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

2、数据选取和说明

我们利用1985-2007年的年度数据,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数量化对其有效性的影响。1994年我国央行人民银行开始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1996年实行以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调控目标的政策框架。因此我们以货币供应量的数量化目标为例来进行实证分析。考虑货币供应量层次的不同,分别研究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数量化目标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考察当年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控制对次年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由于1996年人民银行开始公布每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目标,因此两个虚拟变量D1和D2在1985-1995年间的取值皆为0。同时,虚拟变量D1在1996-2007年间的取值为1,同时期D2则按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控制情况而取不同的值。上述数据中,用来计算对外开放度的进出口贸易额来自商业部,通货膨胀率?仔以Cpi为代表,Cpi、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c以及财政收支Budqet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

四、实证结果和数据分析

首先,估计狭义货币供应量m1数量化目标对下一时期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回归结果如下:

?仔=-10.38D-1.72D-8.25open-8.02Budgett

(-2.08)(-0.76)(-0.51)(-0.06)

+1.42BusCyclet+4.98GDppct-2.41GDpt(2)

(3.95)(0.31)(-0.21)

式(2)中,括弧内为t值。从式(2)的回归结果看,我们关注的虚拟变量D1和D2拟合的情况较好,两个虚拟变量的取值都为负数,而且比较显著。虚拟变量D1取值为负数,显示明确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具体增长率目标确实有利于降低下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率;虚拟变量D2取值为负数,表明当期如果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目标值以内,则能够有效地抑制下一期的通货膨胀,D1的参数值比D2显著,表明清晰的货币增长目标比实际控制的结果更为重要。

其次,估计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数量化目标对下一时期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结果如下:

?仔=-11.34D-0.46D-7.96open-24.64Budgett

(-2.21)(-0.16)(-0.44)(-0.18)

+1.42BusCyclet+5.66GDppct-2.94GDpt(3)

(3.90)(-0.35)(0.25)

式(3)中,括弧内为t值。式(3)的回归结果与式(2)类似,但是虚拟变量D2的参数值不如式(2)显著,表明对m1的控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因此m1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要强于m2。

五、结论

1995年我国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此后,人民银行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逐渐走向了正规。1996年人民银行开始向社会公布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2001年开始公布每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年开始逐年公布金融稳定报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和国际金融市场报告;随后又公布了2006年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和反洗钱报告。一系列政策使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不断提高。本文利用回归方法,分析了人民银行明确货币供应量年度控制目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央行对外公布明确的货币增长的目标值,有利于引导公众的预期,加强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对后期的通货膨胀率水平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当期成功实现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控制,会增强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心,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魏永芬:关于货币政策透明度问题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4(10).

[2]谢平、程均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基础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5(1).

[3]Ball、LaurenceandniamhSheridan:Doesinflationtargetingmatter[R].nBeRworkingpaper,2003.

[4]Bernanke、Ben、thomasLaubach、Fredericmishkinandadamposen:inflationtargeting[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9.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手段;金融工具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放缓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自2010年后,我国为缓解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而大量采取一系列激进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弊端性日行显现出来,出现了货币供给过量,市场货币流动出现混乱等情况,加上国内消费者购买水平指数(pmi)上升较快,出现了通货膨胀预期的现象,截止2015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1.3%,农村上涨1.0%;食品价格上涨1.6%,非食品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0.9%,服务价格上涨2.1%。

一、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含义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国家经济目标,运用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起到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的目的。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般在总需求和经济低迷的时期使用,其功能是通过提高货币增长速度来刺激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一般在通胀严重和经济增长过快的时期使用,其功能是通过减少货币增长速度来降低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物价或一般物价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涨,货币供应畸形增长,出现投资和消费过旺,生产过热等现象。我国一般采用居民消费指数(Cpi)作为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发行量过多。究其深层原因还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失调、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等因素。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市场上,居民主要生活用品和食品以及非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是本次通胀的主要表现。其中,食品中包括大米、猪肉、蔬菜等商品价格上涨最具代表性。

货币流动性过剩是引发本轮全面通胀的根本原因。稳定物价水平、防止经济过热是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目标。2010年末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运用加息、上调准备金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货币政策工具,对调节通胀预期压力、遏制物价进一步持续上涨起到一定松缓作用。

由上述图表数据可知,通胀率衡量指标Cpi几乎随着央行货币利率调整而呈正相关上下波动,根据SVaR模型,研究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得出结论:货币供给的增长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并且滞后4个月后达到最大效应。

综上,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现状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堵为主。其次,Cpi和ppi仍在高位徘徊,通胀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综合治理。由于导致通货膨胀既有总需求膨胀的原因,有成本上升推动与结构失调方面的原因,治理通货膨胀既要控制需求,防止收入超分配又要改善供应,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先发展农业及能源等基础与瓶颈产业,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的相互配合,因此,借此其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打破该行业背后的利益寡头。

动态监控。由于预期通胀率和实际通胀和利率有很大关系,所以预期通胀对当期实际通胀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央行如能调整货币政策来改变通胀预期,则对控制通胀水平有很大帮助。由统计局数据统计可知,货币政策与导致的利率变化对最近的物价波动的影响较大,所以以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应该得到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一,适度采取宽松政策,总体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主。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主要归因于外汇长期占款,如果此时政府过多运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则会造成利率提高,会减少投资,减少消费,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所以政府因为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对相关企业降低门槛,环节整体趋势。

第二,放开金融管制。现在民间资本合法化成了国家金融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间信贷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金融机构出于资产安全性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体制不完善。所以国家在近两年应当在政府工作中提出完善民间金融市场的目标,降低金融机构的门槛国有银行为了资产的安全,对中小型企业不能提供支持,所以在2011年底政府相关部门也提出了要完善民间金融市场,适度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增加政府鼓励和支持。

第三,加速产业改革和升级。在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当中,还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缺乏新兴的可持续型企业和有广阔前景的朝阳行业,这导致了我国的经济质量水平较低,再加上我国上世纪的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声,如果再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持续下去,会进一步加剧通胀水平,所以政府应引导企业对创新型和高科型企业进行投资。

第四,拓展其他资本市场。由统计数据可知,近年来银行资产大幅扩张,而证券市场资产不断萎缩。长期倒挂的利率水平对证券行业影响巨大,政府应当适合考虑调息,这也是社会各界的广大呼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发展证券市场和其他诸如民间信贷等资本市场。

四、结论

笔者认为,要创立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不仅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大基本经济因素上考虑,也需要从国家宏观和个体微观上的角度上进行考虑。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民银行将利率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依据,将价格水平稳定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增强人民银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信任度和影响力。在央行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和财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努力建立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在经济目标、政府债务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力。随着我国财政收支以及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保持政府的预算平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保证了财政的预算约束,将政府赤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预算公开透明,才能避免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让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其在调控价格水平中的作用。(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静.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与成因分析.[J].财会研究,2013(4).

[2]王勇.对运用货币政策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3(5).

[3]杨毅.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6)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加拿大,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5-0006-05

一、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背景

1991年2月,加拿大政府和加拿大银行就继续下一个五年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达成协议:“货币政策的最大贡献在于通过为个人和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一个稳定的、低通胀的环境来维持人们对货币价值的信心。”在此之前的10年内,加拿大的货币政策既没有中介目标也没有实现长期目标的具体途径。从1975年到1982年充当名义锚的狭义货币总量(ml)目标早已被放弃,因为该货币总量越来越不可靠。

此目标制实行有两个方面的背景:(1)基本面的通货紧缩压力己经比较明显,年度Cpi己由1989年初的5.5%降为4.2%,加拿大经济增长势头放缓,而且,在1990年形成了一次衰退。(2)在此前的20年里,快速增长的外债、政治不确定性及可信度问题己使加拿大长期利率中蕴涵了大量的风险溢价。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对加拿大银行的结构影响

通货膨胀目标制还对加拿大银行的职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励该国的中央银行更加积极的思考如何运作以实现这些目标(thiessen,1998)。成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中央银行进行广泛的分析和预测,采取透明的操作,并对自身的行动负责。为此,加拿大银行改善了决策程序,在决策过程中采纳更广泛的观点,并重新配置资源。

(一)责任追究制与透明度

明确的责任追究制是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关键,因此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的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都是透明的。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因为从货币政策实施到影响通胀存在时滞,不断的监测政策承诺是否兑现是很困难的,所以应当有明确的责任追究制。但对于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制,这两种目标制可以较容易的实现不间断的目标监测,而且,责任追究制可以使货币政策免受外部政治压力的影响。加拿大银行半年一次发表对通货膨胀的状况、每季度都更新货币政策报告,并且审议通货膨胀业绩和货币政策措施。所有的报告都是按照责任制的要求向政府部门提,除了印刷出版,还在中央银行的网站上公布。加拿大银行的报告详细说明近期的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了这些形势对于通货膨胀走势的影响,解释了最近货币政策行动的动机,其中许多报告讨论未来一年内的点估计及未来12年的通货膨胀前景。为了增加透明度,加拿大银行的政策行动会立即通过新闻会予以公布,说明政策态势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二)内部决策过程与货币政策委员会

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参与决策程序有助于形成一个正确的判断。尽管这不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前提条件,但在加拿大,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的治理结构己经被重塑,准许非专业的中央银行家以全职或兼职的身份直接参与货币政策决策。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是政策制定当局或委员会,而不是与高级官员协商后的行长决策。

中央银行的正式货币政策委员会通常通过投票来决定货币政策。大多数设立委员会的中央银行己经使用了正式的投票程序。委员会在中央银行的治理结构中己得到正式承认,委员通常并不需要服从委员会主席(行长)。加拿大银行却重视决策上的共识,采用征求意见的决策万式,反映了在委员会成员之间建立团队环境的愿望。委员会成员都是直接向行长负责的全职官员。

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由央行监管委员会(由行长、常务副行长及由央行董事会任命的四位副行长组成)掌控。监管委员会货币政策经协商一致而达成,它采取的议程是:在预定的八种出现时,宣布采取新的货币政策措施,随后向政府提供正式的货币政策报告出版物。任一货币政策会议都没有投票记录、转录或会议记录。它经常新闻公告反映达成共识的观点或一系列没有署名的观点,理由是不披露的做法能促进对货币政策决策更自由和更坦诚的讨论。在货币政策操作的时间上,加拿大是实行相机抉择的方法。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设定

加拿大银行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如中央银行可信度、一国抵御冲击的能力和数据充分程度等设计通货膨胀目标制。具体包含以下指标:目标宣布决定权、目标的时间跨度、价格指数的选取、长期通货膨胀目标、点目标与区间目标。

(一)目标宣布决定权

(Debelle,1994)认为中央银行(取决于它的独立程度)往往会选择一个在政府看来是过高的目标,因此代表社会偏好的政府应该为中央银行制定目标。但是,政府的视野是短期的,因此政府可能会偏爱高于长期最优通货膨胀率的目标。政府和中央银行联合宣布通货膨胀目标制,或中央银行积极与政府和社会讨论通货膨胀的后果,都能够解决这万面的矛盾。尽管有关法律赋予加拿大银行掌握国家货币政策的权力,但是在1967年以前,如果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对此存在根本分歧,那么谁的政策居于主导地位则不甚明朗。1967年对《加拿大银行法》的修订规定了政府超越央行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这样一来,财政部长必须书面说明反对的原因、银行应采取的新措施及其实施的时间。此项修订被认为仅在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之间发生根本性分歧时d会适用,而且一旦适用,行长将马上离任。同时,此项修订的目的也是为了在民选政府决策权与央行经营独立性之间求得平衡。事实上,财政部长至今并未采取任何此类行动。

(二)目标的时间跨度

当通货膨胀作为长期努力控制的目标时,实施政策的时间长度通常既反映了政策传导的时滞,也反映出相关机构避免货币政策工具和产出过度变化的愿望。目标时间确定了中央银行致力于达到通货膨胀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时间范围不确定,而且是多年目标,定期审议。

(三)价格指数的选取

选取合适的价格指数,需要在可信度和可控性两万面进行权衡和取舍。其他所有的价格指数都无法取代消费价格指数。因为Cpi是最好的,被更新最快的价格指数,是经济预测的核心,公众最容易理解,而且不容易受中央银行操纵。加拿大统计部制定的一种价格波动度量方法,通过比较两个时点上的一个典型商品与服务"购物篮子"的零售商品价格相同而得到。但Cpi通常包含央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如行政价格、贸易条件、间接税)和利息,因此,政策紧缩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虚假上升。加拿大的核心Cpi剔除了8种价格最易变的成分(即水果、蔬菜、汽油、石油、天然气、抵押贷款利息、城市间交通运输和烟草产品)――占Cpi篮子的16%,同时也排除了间接税对其余成分变化的影响。

加拿大的第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定为核心消费价格通货膨胀率(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价格以及间接税)年度增长3%,而且需在1992年12月前实现。这项目标后改为1994年中达到2.5%,1995年底前达到2%。这些目标有加减一个百分点的区间。随后加拿大公开宣布将1%―3%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推延至2000年末。政府和中央银行计划在2001年底前制定与价格稳定相一致的适当的长期目标,将当局实现和保持物价稳定的长期承诺变为具体行动。

(四)长期通货膨胀目标

长期通货膨胀目标的选择似乎取决于目标价格指数向上偏差的程度以及经济刚性的程度。关于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最优长期通货膨胀目标问题目前仍存在争论。akerlof等人(1996)建议实行3%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原因是,在测算消费物价通货膨胀率时有显著正向偏差,并且工资存在明显的向下刚性。这一目标也说明,允许实际利率在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为负数是重要的②。如果通货膨胀率度量偏差较小并且工资是弹性的,较低的长期通货膨胀率可能是合理的。但是,人们一致认为,零通货膨胀目标是过低的。因此,加拿大银行设定的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在1%―3%。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角度看,中长期为此通货膨胀率与较低的水准是有利的,但是当通货膨胀率己经很高时,短期内要使通胀率急剧下降并不合适。目前,加拿大银行倾向于将通货膨胀目标区间逐年向下调整。

在规定长期通货膨胀目标的同时,例外条款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偏离通货膨胀目标是可以容忍的。这个条款的选择和设计反映了各国对灵活性和可信性的权衡和取舍。加拿大是少数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捉拿归案包含了例外条款,以增加框架的灵活性。加拿大银行规定:当短暂的价格冲击影响通货膨胀超过0.5个百分点后准许在两年内回归目标区间。在极个别情况下修订整个目标(主要石油价格冲击,自然灾害),在情况不完全明朗时使用例外条款会损害通货膨胀目标框架的可信性和可靠性。迄今为止,加拿大银行还没有启动例外条款。

(五)点目标与区间目标

相对于目标点来说,目标区间可以给中央银行更大的灵活性,在考虑其他目标的情况"「做出相机抉择。在采用目标区间的前提下,不太可能发生明显偏离目标的情况。既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点,区间目标的宽度预先表明中央银行可以容忍通货膨胀在中间点上下波动的幅度。但灵活性的大小取决于宣布的目标区间的宽度与点目标下可接受的偏离程度的关系。区间越大,通货膨胀预期的焦点和中央银行的目标承诺就越模糊。加拿大银行把2个百分点以内的目标区间看作是一个较大的点,而不是一个目标区间,即这不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通胀都可以维持的e间(Debelle和Stevens,1997)。一些国家调整了目标区间宽度。为了明确的引导通货膨胀预期,加拿大银行制走了两个百分点以内的窄幅区间目标。

在最初宣布通货膨胀目标时,加拿大银行准许上下浮动1%,目标区定位为1―3%,目标制为9%。但加拿大银行从未努力追求这样一个精确值,因为。区间值使通货膨胀目标更富有弹性,以应付供给冲击。例如,在1991年12月,3―4%(不包括货物和服务税),1992年12月:2―4%,1994年6月:1.5―3.5%,1995年12月以来:1―3%。

四、通货膨胀预测以及政策实施

加拿大银行主动的更加全面m解释了对经济发展的评价以及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展望。还说明了如何判断实现目标需要采取的行动,以及如何通过市场操作实现那些操作。

(一)通货膨胀预测

加拿大银行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采取的指标包括总需求和供给变量、货币总量、利率和汇率、通货膨胀、价格和各种预测。由私人机构甚至中央银行进行m通货膨胀目标制预期调查对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有用的。加拿大银行运用私人部门进行定性调查。根据通货膨胀进行指数化调整的政府债券收益也是一个有用的指标(price,1997)。指数化和非指教化债券利差的变化己经被加拿大银行用来衡量政策变化和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风险升水的其他发展。同时,加拿大银行还运用了大型动态模型来进行预测。因为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良好拟合估计出的参数对政策模拟作用不大,这些模型经标准化处理后才可提供理论上似乎可行的模拟结果。

(二)通货膨胀制的政策实施

从货币政策的操作看,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当局直接的行动对象主要是短期利率,包括中央银行贴现率以及银行间市场的拆借利率(callrate)。货币当局从事公开市场操作、政府债券的发行、最低贷款利率的限制等措施,都是为了使短期利率达到适宜的水平。

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都把短期的利率作为操作目标。这个操作目标可定义为能最好的反映当局意图的货币市场指标。加拿大银行把隔夜利率作为操作目标说明它己经选择广泛的吸收银行储备需求和清算余额需求带来的波动。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措施经由隔夜利率机制传导至经济体,最终影响总支出与通货膨胀。隔夜利率是指货币市场参与者之间相互借贷一日期限的资金的利率。加拿大银行根据每日支付结算系统设计了一种能影响隔夜利率的框架。采取货币政策措施时,加拿大银行首先公布目标隔夜利率,随后根据该目标利率再设定一个操作范围,即围绕目标利率设定一个利率上限和下限。在支付结算日终了时,有赤字余额的机构被准许按照操作范围的上限利率(加拿大银行利率)向加拿大银行借款,有盈余的机构能够按照操作范围的下限利率从加拿大银行获得利息。盈余机构知道他们能得到与操作范围下限利率相同的利率,所以,他们也不愿意以低于下限利率的价格出借盈余资金。结果,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框架能够促使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按照操作范围之内的利率对隔夜利率货币市场进行清算,而不需要央行直接参与市场的活动。日益广泛地将短期利率用作操作目标是远离货币存量目标太趋势的一部分,这并不一定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所固有的。

对于开放经济体的加拿大中央银行使用利率和汇率的平均值作为操作目标或以此作为传递政策意图信号的途径。使用货币状况指数mCi(monetaryConditionindex),是因为在经济开放体中很难预料政策调整是通过汇率还是利率影响总需求和通货膨胀。(Freednlan,1996)指出,在开放经济中,若将汇率因素纳入通货膨胀目标体系,货币当局可以运用mCl。在确走了利率与汇率之间的恰当的权重后,如果汇率贬值是短期,通货膨胀目标应当只关注国内价格如非贸易商品价格、工资等,货币政策不用做出反应;但如果汇率的贬值是长期的或者是结构性的,货币当局就不得不通过提高利率来进行对冲性操作。加拿大开创性地进行了mCi的实践。对mCi进行持续测量反映了不同时点,货币基本状况是宽松的(mCl指下降)还是紧缩的(mCi指上升)的状况。加拿大银行通过mCi的测量可以了解到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和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程度。mCi权重的确定是通过6―8个季度期间,实际利率与实际汇率变动对实际总需求的影响来进行测定的。

mCi=we(实际汇率指数/基期实际汇率指数―1)(100)+wr(实际利率―基期实际利率)

mCi中,we、wr分别反映了短期利率、汇率变动对产出的相对影响程度,mCi的绝对水平没有单独的含义。在对mCi的权重进行估计时,加拿大银行曾使用VaR模型及一些简化模型。虽说不同模型得出的wr与we值不完全相同,但大致相似。利率的权重约为1,汇率的权重约为1/3,这表明了短期利率对产出的影响程度比汇率要大。

mCi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短期目标,在通货膨胀预测的不同期间,对mCi的走向进行持续的监测,从而使其与通货膨胀目标相一致。当实际与预期的mCi值出现较大偏差时,货币当局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短期利率变动来加以矫正。

加拿大mCi的计算是以1987年为基期的,计算公式为:

mCi=(cp90-7.9)+(100/3)×[in(c6)-in(91.33)]其中,cp90为加拿大90天商业票据利率;91.33代表1987年1月六国的平均汇率;c6为相对于六国货币计算得出的加拿大元指数。六国货币汇率指数是加拿大元相对于外国主要货币价值的加权平均指数,权重是由近三年加拿大对六个不同国家商品贸易量(见表1)。这个指数以1992年为基期,即c6在1992年等于100。因此:

注:国家的英文表示指数,/代表除,加拿大银行把1.046294解释为一个调整常数;1999年之前使用的是欧盟单个国家货币。加拿大是开放型国家,使用的是浮动汇率制。加拿大元对外价值的变动会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加拿大银行在改变其盯住的隔夜利率时必须考虑到汇率因素。利率与汇率水平共同决走了货币状况,mCi的构建可以使经济平稳运行,以实现低通货膨胀目标。

(三)加拿大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后果

加拿大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已经有15年的时间,目前看来这个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加拿大的通货膨胀问题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后得到了有效控制(见图1),在1991年实行目标制后,通货膨胀水平一直保持下降水平,基本上稳定在2%的目标区,只是在2000年通胀率稍有上升,以后各年的通货膨胀水平都低于预先设定的目标水平,准许通货膨胀下降,使目标区域与下降的通货膨胀率一致。到了1998年,加拿大的通胀率已经由1991的6%下降到1998年的-0.45。而且1998―2004年,通胀率维持在1―3%。2005年3月份加拿大统计局统计报告:加拿大年通货膨胀率保持在0.7%,为2001年后期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与经济学家的预测是一致的,通胀率似己达到最低点,比央行预测的1%到3%的目标范围还要低得多。而且,由于通货膨胀率趋于稳定,波动性大大降低,价格不确定性的降低稳定了公众对经济的预期,带来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次,通货膨胀目标一致性增强了公众对加拿大银行实现通胀目标决心和能力的信心。加拿大在1991年宣布通货膨胀目标时并未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巨大的和立即的影响。实际上,1992年以来通货膨胀率趋低可能是通货膨胀预期走低的主要推动因素(thiessen,1998)。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可能有助于使公众和市场相信加拿大银行会继续实现将通货膨胀保持在已实现的低水平的承诺。近年来,加拿大银行己经看出,目标区间的中点2%正在成为目前通货膨胀预期以及企业长期计划的一个重要的锚。

五、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启示

加拿大银行在执行通货膨胀目标时,主要是协调经济增长和物价之间的关系,虽然目标是物价稳定,但追求的是更好的经济增长。加拿大银行在增强透明度、可信度的同时,努力减少公众、金融市场对各种冲击的不确定性反应。

通过对加拿大银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运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是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更具有弹性,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加拿大较低的且稳定通货膨胀水平的实现。

二是加拿大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中进一步增强了透明度和与公众的交流。

三是将Cpi作为基本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变量,但同时,将扣除能源、食品价格以及间接税后的核心Cpi用于测量通货膨胀的走势。

四是将mCi作为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框架中的短期操作目标。

五是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赢得了公众的信任,通货膨胀目标被认为是为了减少商业周期的波动。

参考文献

[1]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8).

[2]akerlof,Georgea.,williamt.Dickens,andGeorgeL.perry.1996,“themacroeconomicsofLowinflation.“Brookingspaperoneconomicsacitivity:l,Brook-ingsinstitution.

[3]BankofCanada,“thetransmissionofmonetarypol-icyinCanada”,bankofcanada.ca/en,2005.

[4]Debelle,G.1997Jnflationtargetinginpractice[m].

imFworkingpaper97/35.

[5]Svensson,1997,“tnflationForecasttargeting:imple-mentingandmonitoringinflationtargeting,”europeaneco-nomicReview,Vol41(June),pp.111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