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程资源特点十篇课程资源特点十篇

课程资源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6:47

课程资源特点篇1

就是把众多的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归属到一起,又依据某些不同的特点,将其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认识和开发它们。

1.按照课程资源的分布空间,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运动场、学校网站等;包括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学生团体、校风校纪等;包括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讲座、文艺演出等。也包括传统的教育资源,如教材、教参、练习册等。校外课程资源则是指学校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设施和场地,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场所,包括历史名胜、革命传统、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包括有不同知识背景、爱好、技能的各方人士,还包括自然资源,学生家庭中也有各种可以支持地方课程建设的人力、物力资源。本论文中的地方课程资源主要指校外课程资源。

2.按照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分为文本资源和非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是指以印刷品形式呈现出来的课程资源,其中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文本资源,另外还包括各种图书、报刊等等。文本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浓缩,现在它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非文本资源包括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实物资源又包括自然资源与人工创造的物质两种。实物资源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活动资源包括师生交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集体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等。活动资源形式多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信息化资源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对于丰富学生的认知途径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3.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自然课程资源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自然现象,如生态环境、山川河流、日月天体、生物群体等,这些资源在学习自然、语文、地理、生物、综合实践等课程时都可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社会课程资源包括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等,人类的各种活动如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军事活动等也属于社会课程资源,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观念、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与教育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更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课程资源。

4.按照课程资源的呈现形态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看得见、摸得着,是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各种物质条件资源,如教材、文献资料、网络、视听传媒、社会机构、科普机构等,还有历史名胜、自然景观等。隐性课程资源是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当地的传统、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民俗风情、办学风貌等。这些课程资源对教育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5.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能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资源,如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条件性资源是指那些并不直接形成课程本身,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的资源,比如:人力、物力、时间、设施和环境等。

当然,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资课程资源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许多课程资源本身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因素,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因素,比如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人力和环境等资源。

二、地方课程资源的特点

1.广泛多样性。地方课程资源是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并能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地方资源,呈现丰富多彩的形态,所以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

2.区域特征性。每个地区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不同的地区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因而各个地区的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3.价值潜在性。任何课程资源在未被开发和利用之前,其价值都是潜在的,但还不是现实的课程或课程实施的现实条件,其教育性不像学校正式课程那么明显、直接。只有在课程实施中被利用来达成课程目标的那部分课程资源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目前倡导的要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就在于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

4.实践活动性。课程资源的意义不是自觉产生的,而是经过教育者的开发实践活动才产生的。而且同一事物可以作为不同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同一资源对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课程资源的这些特性,要求我们慧眼识珠,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

课程资源特点篇2

不同层面的界定:课程资源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徐继存等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范兆雄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

从外延上看,课程资源的范围又是广泛的。比如: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将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目前的可利用程度,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将课程资源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将课程资源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将课程资源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等等。

从以上人们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资源界定的关键在于它一定是能够为课程和课程实施服务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且课程资源在课程存在及其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广阔而开放的课程资源根基,就没有动态生成的现代课程。为此,我们应当突破对课程资源的狭窄认识,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空间。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综上,我们可以说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既有活动的,又有信息化的,等等。多种多样的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所以在这里,有必要陈述一下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新课改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它绝不仅仅是教材,也决不仅仅限于学校内。可以说,它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践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2.间接性

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之前就已经存在,它具有转化为学校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变为现实,需要进行选择、改造和组织,以便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课程目标保持统一。

3.具体性

课程资源又具有具体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域,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课程资源各具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自然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

4.多质性

由于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的特点。比如,学校附近的山,既可用于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课中调查动植物的种类。课程资源的多质性,要求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

三、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开发的关键

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组织与管理的变化,即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一方面改变了教师只能使用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了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新者,乃至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仅给地方特别是学校以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更新等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和自主权,从而为教育管理者与学校、教师之间进行对话与交流提供了一种平台,为改变单一呆板的课程管理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而且也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再者,面向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试图改变过去过于重视学科而忽视经验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这种改变必然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开放的,必须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所以,在新课程资源观下,课程资源应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与传统的课程资源观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增长和不断更新的过程。首先,要深刻认识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发展首先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是指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客观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指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通过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最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学会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相反,如果不理解这一价值取向,盲目地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就会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负担,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阻碍教学。其次,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地引导广大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理解课程资源,进而逐步形成新型的课程资源观,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最后,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日志、同事指导、研究小组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逐步形成自己特色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教师应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能钻研教学,又要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这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方面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新要求,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四、突出特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基本策略

1.从地域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我国疆土辽阔,地域间各种资源在种类、多寡、存在状态和结构上差异很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因地制宜,体现其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同时,不同的民族在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不同,这样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尊重民族差异,充分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和独特性,处理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保持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转化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有效实现课程资源的特色开发。

2.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正如教育部、农业部颁布的《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确定“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就体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不同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从而,对于有的学校硬件条件相当好,设施设备现代化的水平非常高,计算机已经在学校普及化,那么就可以在信息类课程资源开发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信息技术紧密接触,使学校成为一所建构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学校,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对于有些学校具有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很深,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校就可以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

3.从学科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目前,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仍然主要是按学科的方式来呈现的,可以说,不同的学科都有实现其目标的“特效”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特色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既然不同的学科具有适合自身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最适合各自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与具体学科内容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资源的多质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树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意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

4.从教师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其他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程度的大小。所以,对每个教师来说,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要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要注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分享他人创造性的成果,取长补短,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

5.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为此,就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

五、完善的管理制度: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切实保障

1.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为了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可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高效率。

首先,要整体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也即是要整体考虑课程资源的四个层面和三种空间分布。认识到在课程资源的四个层面中,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是基础,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在校内课程资源中,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依然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慎选教材,合理地调整和有效地开发教材。

其次,要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妥善的配置,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对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教师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检索和点击,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大量寻找资源的时间,而且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率。为了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向深入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从基层学校到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教学科研部门、课程研究中心,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的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

2.建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学校保障制度

课程资源特点篇3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课程资源的不同作用形式,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多种类型。按照课程资源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时空资源等;按照课程资源的来源,可以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的是显性课程资源,比如,实验室、电教室、科技馆、图书馆、科研所、博物馆、教材、教辅等,因为这些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直观。而那些更具人文性的如学生、教师、师生的情感和学习的兴趣等隐性课程资源则多被忽视或轻视,抹杀了它们“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本文拟对“学生”这一特殊的课程资源进行解析。

一、学生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利用现状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目标实现水平的关键性因素。现在,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都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是生命个体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水平的关键性因素。而我们在现实中往往不重视学生特性,没能很好地挖掘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这一隐性课程资源。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学生课程资源的内涵

“学生是有学习需要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人,是教学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即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因为他们是有生命的活的个体,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课程资源,他们有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自己的人生经历,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有自己的认知水平等。“作为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进行的方式、效率和结果。而教学活动又不断地建构着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完善和提升。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变化是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形式。因此,在课堂上合理利用学生课程资源,将会使课堂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擘生课程资源利用现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专家学者们把课程资源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但是关注的对象大多是社会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乡土课程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等课程资源,而对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学生,却很少被作为课程资源来进行研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程资源认识偏颇

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被视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有的人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课程资源即教材”的观念深入人心。的确,到目前为止,教材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新课改的实施倡导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其中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校外课程资源都是物质化的资源形态,这些都把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固定到了物质形态上来,而对活生生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学生这一特殊的课程资源则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人们对课程资源认识偏颇。

(2)传统的师生观根深蒂固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外在的东西,主要是前人遗产的精华部分,而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他们还不能系统掌握那些传统知识的精华部分,必须依靠教师的系统讲授。因此,在传统教学观里,教师被置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当新课改的观念深入人心之时,课程资源中人的因素被渐渐重视起来,理所当然,教师首先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被认为是“教学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即。这当然无可厚非,可在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之时,也抹杀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特性。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和课程实施者并没有摆脱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视学生为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观念下,学生依然被笼罩在传统师生观的阴影之中,没有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

既然明白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就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它,首先应该分析这一课程资源的特点,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二、学生课程资源的特点

1.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都是学生主体性的本质表现。具体表现在新课改中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等得到发挥,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发展,最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2.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是不同的,因此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尤其是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身心发展都会呈现出不同于别人之处,比如年龄、身高、体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智力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待人接物的态度、价值观等。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学生身上也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一定的顺序,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学生身体发展都是从头部、躯干向四肢,从中心部位向身体的边缘发展的;记忆的发展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情感的发展是先有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而后出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同时,学生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阶段性,这主要表现为由于学生年龄的不同,身心发展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人在童年期思维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特征是不稳定且形于外;而在少年期,其抽象思维已有较大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向深与细的方向发展,等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以及课程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4.发展性

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不成熟的个体,不仅他们的身心要得到发展,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都亟待发展。这表现在以下方面,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因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一个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人,因此,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都与学校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者要充分顾及学生发展性这一特点,以促进学生发展。

三、学生课程资源的利用

1.课程设计时充分顾及学生课程资源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潜在价值的主体性因素,具有主体性、个体差异性、顺序性和阶段性以及发展性等特点。如果不充分顾及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意义。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他们的认识是一条用感性认识做铺垫,然后通往理性认识的路,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顾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爱好等特性。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这表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此,教师应该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课程设计。同时,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并能获得成功的,因而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信心。另外,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是说,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还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成熟,乃至发展起来。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务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和情感等各方面的需求。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意思是指,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们并不单纯是抽象的学习者,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仅具有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具有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他们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求。

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集中体现在,学生是独立的人,不依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学生不是由别人随意支配或任意捏塑的,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否则不但不能产生很好的结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营养物质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课程设计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特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成为真正发展的人。

2.课程实施时合理利用学生课程资源

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的中介目标,既然在设计时顾及到了学生课程资源的特性,那么在实施中就要合理利用它。

首先,课程实施时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学生因材施教。同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有时甚至还可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功,并力图使不想学者想学,想学者学得更好。

其次,课程实施时要利用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不仅是一个完整的人,更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人,这表现在,由于家庭、经历、社会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一刀切”,而应充分考察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具有差异性的人才。

课程资源特点篇4

论文摘要: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绘画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它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课程形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我国很多省市教研室及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促进了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以。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成为绘画教学的重点。在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绘画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绘画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www.133229.com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全国每个省市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习材料的缺乏,使得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把现有的教学资源闲置起来,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所以,开发本地的教学资源用于绘画教学中去.成为学科的科研的课题,以此解决一些课程的资源匮乏的问题。

校内绘画教材的延伸,首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宝地”。在美术学科实施课堂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教材资源。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具有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其中的绘画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部分美术教师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过程中,过于注重完成绘画教材基本教学目标,而对教材内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是不够重视,只是教教材.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另外,探索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可采取开发当地的生态经济资源的形式。由于一些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地方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开发本地生态经济资源,成为绘画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挖掘身边资源.经过绘画课堂教学转化,美化生活,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欲望。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好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在教学中得到认可,把绘画开发的课程资源带进课堂,带进师生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美术教师不能把课程资源带进课堂,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会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最后,利用乡土地域特点开发绘画教学资源。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地域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乡土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域素材.从乡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绘画教学内容。

课程资源特点篇5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筛选;新教材;特点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相对来讲较为单一,除了造成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局面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效的有机整体。

首先,现在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还是少数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各学科专家。虽然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很好,能够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写,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没法做到的,我们也无法苛求。因此,除了教授学生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教材外,还要根据地区、学校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来提供更多的选择。充分地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作用,我们对于教材的认识也应该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个性化的特点和风格。

其次,从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教室成为实施课程教育的最主要条件。许多学校缺少相应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上,从而缺少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最后,从课程的素材或内容上看,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忽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远离学生生活。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课程资源开发往往偏重于纸质印刷制品,甚至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而对于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不够重视。

一、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1.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区文化资源,在开发形式上可以考虑学校和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也可以在学校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同时,还可以考虑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报检索方面的常识。

2.科技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加强学生对于校内教学科目,如,科学的直观和形象的理解,为正式的科学教程提供有力支持。

3.博物馆。在开发形式选择上,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博物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博物馆与学校的相应课程,如,社会结合起来,或是通过网络和光盘形式传播博物馆资源。

4.网络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

5.乡土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知识平台。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是我们课堂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师如果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因势利导,以变应变,正确处理,那么偶发事件将成为促使课堂进行的有效生成性资源。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网络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最便捷的手段,也是我们获得课堂资源的有效途径。但利用网络获取课堂资源,存在着不安全因素,一是网络上存在许多不健康的信息,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诱惑;二是学生控制力较差,容易上瘾。所以,利用网络获取课堂资源,必须加强防控。

3.开发成本低,效果好的实验器材。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教材里的实验不可能都有现成的实验仪器,这时,可以开发一些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实验器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实验器材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也可让学生利用身边材料或废物制作,这样既解决了实验器材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

三、怎样筛选课程资源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应该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所以,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开发素材型课程资源,必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可能会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课程资源特点篇6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幼儿园课程;数字化;幼儿园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15-05

进入21世纪以来,从分科走向整合已经成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向。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是目前促进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和提高教师课程指导水平的关键。笔者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研究”,在本文中对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功能和价值进行探讨,以期为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一、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需求状况

1.幼儿园数字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幼儿园的数字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硬件上看,郭力平等人在2005年采用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上海市99所四种类型幼儿园(示范园、一级园、二级园、民办园)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状况,结果表明:多数幼儿园在硬件配置和网络建设上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98%的幼儿园已经配备了电脑。这些电脑一般都是供教师使用的。同时,投影仪、数码相机等设备的使用率也大大提高。〔1〕

教师们也普遍具备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一般能力。有调查指出,教师一般利用搜索引擎,比如“百度”“谷歌”“雅虎”“搜狐”等门户网站;或者利用教育网站,比如“上海幼儿教育网”等收集课程素材和资源。〔2〕有不少教师习惯在幼教论坛里与同行互动,交流经验,交换教案,从而获得更多的教育灵感。

但必须看到,幼儿园对电脑的使用仍以文字处理为主,教师很少运用各种教育教学软件,课程中通过数字化媒介实现的内容很少,难以跟上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虽然习惯于使用搜索引擎等在网上查找资料,但一般的幼教专业网站对资源的分类、整理不够重视,虽然资料不少,但教师常常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检索需要的资料;而教师自发的网络资源分享和现有的一些提供教案的网站虽然丰富了幼儿园课程内容,实现了信息的流通共享,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这些论坛、网站提供的资源类型单一,一般只有教案、方案,或者简单的ppt、图片等;其次,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几个大型幼教论坛上的课程资源互相转帖,真正原创、创新、新颖的内容并不多见。此外,教师如果想改良现有的教案比较困难,往往需要重新查找资料、整理内容,工作量大。

综观国内各种网站和这些网站上能够共享的幼教资源,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网上课程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主要是各教育类网站中的课程信息,专门的幼儿教育课程网站相对较少,各幼儿教育类网站上的课程资源从形式和内容来看都有雷同之处,尚未形成鲜明的特色。(2)有些幼儿教育类网站集文件法规、教育活动信息、优秀教案、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等栏目为一体,虽然资料丰富,但是针对性差,真正符合教师教学需要的内容不多,教师难以利用和二次开发。(3)技术标准不规范,操作不方便。(4)各地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缺乏有效的交流和补充,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以新科技为基础,整合幼儿园教师迫切需要的课程资源,建立适合幼儿园使用的课程资源数据库十分必要。

2.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现状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启蒙性”和各方面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要求,反映了新的幼儿园课程整体观念的导向。这对幼儿园课程的创设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知识树,创新地将幼儿的关键经验整合在同一主题中,支持幼儿生成新的知识体系;课后教师必须具备查找、整理、综合使用各种课程资源的能力,在幼儿可以生成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准备充足的教学支持性资料。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足的课程资源可以使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幼儿和教师的互动与发展,同时有助于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生成新的课程内容,从而形成具有园本特点的课程方案。

然而,目前幼儿园普遍面临的困难是,无论采用何种课程或者教材,课程资源都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伴随着整合课程的推行,幼教工作者发现,教师的日常教学准备需要足够的课程资源作支撑,但是现有的课程资源难以满足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这也是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普遍面临的困境。

按照课程资源的可利用程度,我们可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三类。〔3〕调查发现,教师在发掘和使用这三类课程资源时都存在一定困难。校内课程资源往往不够新颖独特;校外课程资源因为幼儿家长和社区条件的不同,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很难完全符合课程的需要;信息化课程资源数量多,但是质量得不到保证。

来自幼儿园课程研究实践的信息告诉我们,我国幼儿教育的文化情境特点决定了我们既不可能照搬西方的课程模式,也不可能照抄西方的课程资源系统内容。因此,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为幼儿园课程提供最佳配套条件的数字化资源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数字化资源库对幼儿园课程的支持

数字化时代的课程势必融合信息技术。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是指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包括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以及评价等在内的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4〕

通过对幼儿园课程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在实施幼儿园整合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在主题活动中急需大量相关课程资源的支持。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为教师提供的资源应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应该是海量的。整合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教师不可能以单一预设的教案或者教学资料支持所有幼儿的发展。除提供幼儿学习的关键经验之外,教师还必须对幼儿自发生成的内容作出回应。主题活动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备课,才能很好地支持幼儿自发生成的内容。其次应该是以网络化形式呈现的。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生成的内容虽然没有固定的方向,但知识之间具有关联性,教师在课程的安排和组织上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因此资源的整合应突出网络化特征。第三应该是具有幼儿园教学特征的、稀缺的、独特的。教师在普通搜索引擎中得到的资料不一定适合教学。在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中,所有资源都应该是适合幼儿园使用的、特别好用的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平等、交互、去中心化的特点,新一代的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除了提供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便捷、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之外,还在知识管理、信息服务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能最大程度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资料。互联网利用技术优势能最大程度地收集、检索和整理幼儿园课程所需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多样,适合教师在不同情境下选用。第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能为教师设计和实施课程提供最大的自由度。教师可以从丰富的资源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具有个人特点的材料设计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为其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使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支持多用户在同一平台上登录,这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情况以及课程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师也能方便地与家长沟通,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第四,互联网具有存储、调用的便利性,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对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进行比较和反思。在不断更新自己的资源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对教学进行评估和反思,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三、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架构

如何构建真正具有数字化意义的课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便利、更多元的教学与教材信息?怎样通过信息化、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为幼儿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多元的学习环境、更具弹性的学习时间?为回答以上问题,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建设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

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应该以幼儿园及其教师为最终用户,强调对幼儿园课程的适用性,同时还可以向上、向下延伸,开发出与家长、幼儿互动的功能。这一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团队应该包括软件开发和早期教育两个专家团队,从技术支持和课程建设两个方面保证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架构。

1.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创新特点

(1)个性化

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虽然强调对海量信息的快速处理,但仅有速度和数量是不够的。教师对自己认为适用的资源必须经过自己的判断和处理,使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此,资源库必须在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各种服务,以便教师对资源库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筛选。例如,教师可以使用Rss阅读器订阅资源库中出现的新内容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Rss阅读器可以自动在资源库中为教师挑选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假如教师对艺术教育类课程资源感兴趣,那么可以用Rss阅读器设置相应的标签。一旦资源库有这一类资源的更新,Rss阅读器就会自动将摘要发送给教师。教师可以通过Rss阅读器,在线或者离线浏览摘要或内容,不必登录资源库就能得到需要的资源。应用这一技术,资源库就能在资源到达用户之前,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兴趣对它进行筛选和分类,最终使用户得到最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2)互动性

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具有信息交流的双向性特征。使用博客等方式,不仅资源库的开发者,也包括资源库的使用者,都可以在资源库中编辑、消息,实时更新,还可以进行留言、评论、回复。这是一种真正的双通道交流模式。向小英和江勇在一项针对幼儿园教师博客使用情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中指出,博客以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在教师知识管理、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调查中有87.5%的教师认可了博客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意义。〔5〕有鉴于此,强调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建构的互动性,将有益于增进教师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共享性

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借鉴维基百科(viki)的编撰模式,这种面向群体的协作式写作模式能够让所有参与者都发表意见,或对共同主体进行扩展和探讨。幼儿园教师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着可供群体分享的独特资源,维基百科的形式能够帮助资源库有效聚合信息,集中更多用户的宝贵经验。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有很多较成熟的分享应用功能,如共享书签、共享电影、共享图片、共享音乐等。资源库应为用户提供收集、创建、、管理、分享、维护的平台,强调用户的参与和合作。

(4)社会网络性

除了强调个性化应用外,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还强调用户之间的密切互动。社会性网络软件在资源库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幼儿园教师之间基于共同的工作背景、教学需要,可以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拓展自己的社会性网络。教师可以在博客中添加“朋友”,关注对方的动态,并及时向对方发送自己的更新。这些服务将有助于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资源库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点的集合,更是人际网络、人力资源的集合。同时,在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也能建立良性的互动,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

2.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合适的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应当包含三方面的要素,分别是教师资源、儿童资源和家长资源。

(1)教师资源是为幼儿园教师提供的教学支持系统

从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现状来看,教师资源应涵盖不同的课程主题,为使用不同教材的教师提供便捷的教学资源。比如,“动物”是各种不同课程的教材均会涉及的主题,无论哪个幼儿园使用哪种教材,均需要寻找有关动物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从主题切入,在课程数字化资源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

为便于教师使用教学资源,资源库还要在搜索引擎方面加入“领域”的概念。仍以“动物”主题为例,教师需要检索有关动物的信息时,可以根据需要检索语言领域相关的活动,或者检索音乐领域相关的活动。以多媒体为基本载体的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将最大可能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生动的课程支持。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特有文化情境中,我们还必须分别考虑教师资源对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幼儿个别活动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资源库的资源管理和使用功能,以便教师可以迅速检索资源、收藏资源、分享资源和编辑资源。当教师可以轻松地将寻找资源、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和反思活动连成一体时,数字化资源库就可能产生更大的功能和价值。因此,好的课程数字化资源库不仅是对教育环境中现有资源的一种补充,而且会为教师提供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关系和教学活动的机会。

(2)儿童资源是幼儿学习的支持系统

有别于一般的数字化儿童游戏和学习软件,我们所说的儿童资源是关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是儿童课程学习经验的延伸。围绕课程主题发展的儿童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拓展课程学习的经验,最大可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一直以来,有关儿童使用电脑与网络的问题,存在着诸多争论。现实告诉我们,在今天,儿童通过电脑学习已经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而学什么和怎么学才是需要我们关注和审慎研究的。在资源库里设置儿童资源,我们不光要强调有利于学前儿童学习的关键经验,还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和方式,符合学前儿童使用电脑学习的限度。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一定要在学前阶段就关注网络时代儿童学习的问题,从小帮助儿童建立通过电脑网络学习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是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大问题。

(3)家长资源是家庭教育的支持系统

为家长提供了解与理解儿童和教育的途径,这是现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应当把家长资源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家长通过资源库知道最近孩子在学习什么,孩子学习和发展的状况如何,怎样指导孩子的学习,这些在资源库建设中都是可以实现的。网络时代的家园合作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信息网络资源对现行课程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划时代的。〔6〕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将有助于体现尊重每个儿童的特点、爱好、兴趣的儿童观,构建符合每个儿童特点的独特课程体系。教师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发展、知识结构的优化、合作意识的增强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也能在他们使用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过程中得到体现。资源库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7〕在幼儿园的教学管理中,数字化资源库可以为课程资源的保管和更新提供便利。教师集体使用数字化资源库,不仅经济,而且有助于开展小组学习和讨论。同时,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互动将成为可能。资源库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搭建起桥梁,也可以扩大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容量。

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必将为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益处。和所有基于网络的产品一样,互联网是数字化资源库的生存环境,幼儿园教师、幼儿和家长则是资源库的服务对象和支持者。资源库必须紧跟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分析用户的需求,追求最佳用户体验。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理念,也对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来说,开发符合新一代互联网服务理念的产品,应用新的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保持资源库对教师及其他用户的吸引力,并保证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力平,钱琼,等.上海市幼儿园应用信息技术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6):37-40.

〔2〕付娜.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资源信息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8):113-114.

〔3〕闫红敏,范蔚.刍议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38-40.

〔4〕郭力平,王隽.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人民教育,2005,(11):20-21.

〔5〕向小英,姜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博客”与教师成长〔J〕.学前教育研究,2006,(7-8):93-94.

〔6〕李宏斌.信息网络资源对幼儿发展及现行课程的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4):104-105.

〔7〕李定仁,段兆兵.论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42-45.

ontheFunctionsandValuesofDigitalCurriculumResourceDatabaseinKindergarten

ZhouJing,ChenSi

(CollegeofpreschoolandSpecialeducatio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课程资源特点篇7

我校在2003年成功申报、2007年顺利结题的江苏省教研室第五期重点课题《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实施与研究》的研究过程中,立足地方资源,先后开发了《宜兴旅游地理》《宜兴古今名人选录》《环保知识》《石文化漫谈》等校本课程。在挖掘地方课程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上,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如何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整合校本课程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弘扬地方特色,发展学校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并以此打造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思考。

我校于2012年再次申报了江苏省教研室第九期课题《农村普通高中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整合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学校新建了茶果园基地,并结合地方茶文化资源,新开发《茶的栽培》《茶的制作》《果树的栽培与管理》等校本课程。运用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校本课程,借此培养学生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本技能。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应该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技能、独立劳动的技能,而茶果园的建设,相关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契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一个校内实践平台,有利于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另外,依托同处我镇的无锡市未成年人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更为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茶艺、陶吧、生态农艺、植物保护区生态考察、喀斯特地貌考察、多米诺骨牌、无线电通讯及消防等。高二年级利用一周实践,走出校门,走进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同时,学校也依托丰富的地方资源,在德育教育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开展了各种活动。如,绘画、书法、十字绣活动等。许多研究性课题也以地方文化、资源为题,如家乡民风民俗、竹制品代替木制品的可行性研究、宜兴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地方资源、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相辅相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而地方资源又成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要重点开发的资源。如何处理好三者关系,正是我们课题组提出整合校本课程的思考。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确定了目标,确立了思路。我们需要从丰富的地方资源中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特色、自然景观、地名沿革、历史变迁、文物古迹、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人轶事、语言文化、民俗风情等,都是我们可以开发的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校本课程、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扩大学习的空间,亲近自然、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为此,我们确立了有特色的地方课程资源整合目标,从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基于我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基于地方资源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三个原则出发,制订了“面上推进、点上深化、立足本土、开发资源、形成特色、服务地方”的目标。

在明确目标后,我们确立了“以校为本、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整体开发”的工作思路,强化了“行政领导、业务指导、过程落实、评估反馈”的工作策略,提出了具体措施:

一、继续深度开发地方资源,强化校本课程资源意识

开发利用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高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深化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从而为实施校本课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为下阶段整合校本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构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基本框架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图”,在搭建好的框架下,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类,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规划,为后续的课程整合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建立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协调与共享机制

充分开发地方特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学科优势资源、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等,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搭建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社团组织

学校建设文化长廊,开设了书画室、刺绣室、舞蹈房等场所,成立了舞蹈队,定期举办“红五月”“祖国颂”等文艺活动,在学校鼓励下,学生自办了“桃溪浪花”文学社、十字绣社团、书法绘画社团、户外远足社团等组织,还利用学校的气象观察站定时天气实况。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要注重积累,逐步深入,不断优化。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整合更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将“学校传统教育”与“现代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课程资源特点篇8

一、教师自身是特殊的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多样的、综合的,既有地域性、又有时效性。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当有限的课程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时,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人力课程资源。其中,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课程资源,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和整合,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加以利用。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之一。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本身的专业建设是首位,课程计划的执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启发,教学内容才会被学生理解、内化、吸收,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服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评价也不再是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说了算,教师已从评价的客体转变为评价的主体,获得了更多的专业信心和自由创造的机会。因此,教师本身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依然固守“三本书”主义,缺乏人力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能力,疏于挖掘自身课程资源,甚至把实验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这导致许多有价值的人力课程资源被埋没或者浪费。

因此,我们教师要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开发人力课程资源的意义,激发自身参与的主动性,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去,并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技能,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自身课程资源,进一步促进自身的角色转变。

二、充分挖掘教师自身课程资源

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持者,各科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使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宝藏,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才能同时具备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的双重功能。按照教师课程资源存在的形式和范围,大致划分为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

(1)各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仪表风貌、言行举止、家庭背景等个人资源,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个人资源具有待开发性、直接性、丰富性、难以复制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学生对教师的个人资源特别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教师的个人资源,让学生对老师有更多的了解,师生之间的感情就更容易沟通。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向师性,从而培养和丰富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证明,教师渊博的专业理论、得体的衣着打扮、独特的肢体语言、风趣的语言风格,都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使课堂充满感彩,有利于实现认知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者的统一。

(2)各科教师自身的生活历练、论文论著、报刊剪集、收藏品等社会资源,一般融入了个人深刻的情感体验,更容易影响和感染学生。这些社会资源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有效性和再生性等特点,可以起到丰富、补充、印证教材知识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各科教师要尽量从自身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利用贴近学生、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使学生从生活中受到相应的教育。当教师结合读报、上网、看电视所收集的文书档案、时事资料,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触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拿着自己撰写的论文论著讲授有关知识时,学生自然会更加佩服自己的老师,更加信赖教科书上的理论。另外,教师平时如有集邮、集报或收藏文物的习惯,教学时也可以随时从收藏品中提取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贴近的有效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开发、利用教师自身课程资源

教师的素质状况,直接制约自身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教师在开发利用人力课程资源时,别忘了从自己身上“打主意”,使自己由一个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一个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

第一,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养成收集、整理资源的习惯。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果。在新课改中,我们要认识到教师自身资源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自觉将自身资源和实验教材有效地融为一体,形成对人力课程资源的强烈需求,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课程资源的开发技能。不仅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可以选取多样的人力课程资源,而且同一人力课程资源对于不同课程也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勤于收集,因时制宜地整理和优化自身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特点篇9

关键词:动物防疫;高职;课程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151-02

课程教学资源库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利用信息手段,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库项目建设,是国家推动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课程资源库建设已成为实施现代化教学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热点。《动物防疫技术》是高等职业教育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之一。该课程开放式、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是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两年来,笔者遵循校企联合、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率先在全国建成了该课程资源库,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使用效果和社会效益。

动物防疫技术课程资源库的特点

资源富集课程资源的丰富与集中是课程“资源库”的基本特点之一。动物防疫技术课程资源库项目组秉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本门课程“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强的特点,基于高职教学、社会培训、信息服务为主的建设目的,搜集整理了涵盖专业、学业、行业、企业、就业、职业的相关资源,并将其归类整合为教学资源、展示资源和行企资源三个模块,融知识、技术、信息、资料于一“库”,构建专业资源、岗位资源、课程资源、培训资源和素材资源“五位一体”的课程资源库建设体系。相同的资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提供服务,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所有资源采用课程资源库网络平台,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学习者登录课程资源库后,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课程资源、教学文件、教师情况、行业法规、企业案例、职业信息等目标资源,实现了海量课程资源的高效管理和有效利用。

共建共享动物防疫技术课程资源库一方面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对动物防疫职业岗位(群)以及动物防疫工作过程分析,参照专业课程标准建设,不仅对青年教师熟悉课程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定位于养殖、孵化、屠宰、加工等企业,在职工岗位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服务于企业实际需求,并体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课程组成员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并聘请地方行业专家作为建设顾问,行、校、企三方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教案撰写、任务设计、资料搜集、素材加工等方面共同参与,不仅使课程资源库建设符合现代先进职教理念,而且实现了建设内容与生产实际和行业现状的“无缝”融合,素材资源更新及时、紧随时代,极大地满足了企业内进行嵌入式学习的需要。企业参与课程资源库建设、使用、管理的整个过程,有利于体现其实时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的特征,从而赋予课程资源库无限的生命力,切实体现“共建共享”特点。

友好互动动物防疫技术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内容主要面向的不仅是高职学生和年轻教师,还包括相关行业、企业人员以及社会人员(如养殖户、动物养殖爱好者)。由于动物防疫技术课程资源库的界面具有友好互动的特点,学习者能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或根据需要选择相关学习内容。学习者不仅能随时进行自测,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在线与教师、同学以及行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进行提问、交流、讨论。这些均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切实提高岗位技能和业务水平。特别是高职在校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熟悉企业生产流程,把握企业用人标准,提高职业和就业意识,为顺利就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动物防疫技术课程资源库建设内容

教学资源动物防疫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汇聚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必需的动物防疫技术课程信息、理实一体化教材、教案、授课录像、实训视频、习题库、试题库以及学习辅导、课程特色资源等,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全方位的帮助。课程信息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定位、课程标准,能使学习者领会课程的特点、定位和主要内容;教案涵盖了所有学习任务的课堂教学安排;授课录像和实训视频真实记录了每个学习任务的教学情况,学习者在观看时能身临其境般参与学习;习题库题型丰富,能让学习者分别进行各个学习任务的自测;试题库以试卷的形式出现,对学习者进行全部学习任务的测试;学习辅导不仅提供了师生互动的平台,供教师课后答疑和学生讨论,而且提供了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课程特色资源包括动物常用疫苗、防疫经验、防疫检疫的各种场景、用具、设施图片等,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为年轻教师、学生、企业职工、社会学习者等丰富实践知识提供很大的帮助。

展示资源展示是推介的最好方法。此模块主要展示了课程师资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的成果和效果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关联课程信息,目的在于增进学习者对学院、教师、专业、教材、同学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授课教师和专业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当学生了解到社会服务的成果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专业自豪感和使命感。看到同专业学长创业就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学生会百倍提升创业就业欲望,强化创业就业意识和成功信念,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行企资源此模块资源汇聚了相关动物防疫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职业生涯规划、行业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行业技术规范、企业生产案例、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管理制度、优秀企业介绍、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就业法律法规、就业创业辅导、就业创业典型介绍、行业企业网站链接等。建设行企资源的目的在于延伸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培养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熟悉行业法律法规,掌握规范、规程,提高依法防疫、科学防疫的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典型介绍等栏目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创业的意识和自身职业生涯的提前规划。

动物防疫技术课程资源库建设体会

高职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实施自主学习动物防疫技术课程资源库教学平台的建成,使本课程资源具备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性,突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打破了教室内上课和教科书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在教室里纸上养猪”,而是将学习场所从教室延伸到校内外教学基地甚至宿舍、食堂,学习时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每节课不再是45分钟而可能是24小时,学生实现了随时随地地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动物防疫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以自我检测,资源库平台的长期不间断更新、维护,十分有利于学生职后学习。由于教师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测评等教学材料通过课程资源库传递给学生,不仅使学生能在课后与教师、同学之间互相提问、探讨,对课程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和拓展,而且还能进行专题学习,进而能运用相关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动物养殖防疫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增进了师生感情。

专业教师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前,教师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内容,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使教与学的活动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生动的数字化环境中得以实施;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掌握重要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更注重的是使学生通过网络以获得相关单元的更多知识点,学生可以作为信息的主动获取者通过网络和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信息,并通过分析筛选、加工处理为其有效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构建来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并搭建教学平台,将多媒体课程资源库以网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这些数字资源服务于教学,并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为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提供理想的平台。

行业、企业员工及社会学习者可以及时进行自我充电动物防疫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库依据养殖企业及动物防疫检疫行业人才需求,以促进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以推广动物防疫新法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为抓手,确定建设课程教学目标,为企业员工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学习辅导、人员培训等服务,满足了企业员工在岗研修的需求,完成了自身能力的提升。此外,企业人员还可就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资源库平台上与行业、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共同探讨,这可以使行业、企业、社会学习者、教师、学生多方受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能使企业在第一时间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2)能使员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3)能使教师及时补充和拓宽、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4)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潜移默化中汲取行业、企业信息,熟悉把握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促进其职业生涯规划与调整。

总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虽然课程资源库建设尚是一个新事物,如何建、建什么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但为高等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资讯、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是课程资源库建设最基本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陈海彬.校企合作共建高职课程资源库[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6):6523-6526.

[2]陶颖华.课程资源库建设下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2(6):135-137.

[3]王晓文.关于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25-26.

[4]董瑞丽,邱俊如.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5-9.

[5]张洪波,钱乃余.国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0(36):26-29.

作者简介:

胡新岗(1974—),男,安徽宿州人,硕士,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兽医教学、高职教育。

课程资源特点篇10

南师大教授虞永平在《试论幼儿园课程及其特质》一文中指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本文试图想探明本土文化资源中到底有哪些适宜因素支撑它进入本园课程。

一、本土文化资源的生活化因素

苏州市枫桥镇是个文化古镇,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勤劳勇敢的枫桥人民在生活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乡土文化,曾以“三头”(石头、竹头、砖头)起家致富而又名扬四方。祖父辈们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些资源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人们依靠这些资源生活着,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可利用的地方资源。人们在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创造了优秀的文化,如开山劈石时就涌现了大批的石匠,石雕工艺非常著名,“石头”这个自然资源就被注入了文化元素。尽管随着枫桥街道城市化发展的推进,原有的一些本土资源在不断地流失,如:2001年就不允许再开采石头,因此许多的石匠改行从事其他行业,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从关注物质生活的丰富转变为关注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关注该如何处理好发展和历史文化遗迹的关系。我们在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过程中同样也感受到了这一点。因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园课程不仅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也要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联系,这样的课程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也才是适宜幼儿发展的课程。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就要求幼教工作者们敏锐地捕捉蕴涵在生活中的文化资源,把它融入实施的课程中。因为实践告诉我们,没有一套课程文本是和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的,必须通过老师们的实施和不断改造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如本园从众多的文化资源中找到了一个可着手开展活动的物质载体――民间手工艺,恰恰民间手工艺可以反映我们枫桥地区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地理特征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活动,最具本土文化的代表性,又和现实生活有联系,也可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和想象。从此意义上说,本土文化资源具备了课程的生活化因素,可以进入课程。

二、本土文化资源的实践性因素

人们要生活就要劳动。枫桥的先辈们创造了以石雕、竹编、刺绣最为有名的民间手工艺。劳动本身就是实践,民间手工艺更是在劳动中积累、发展起来的,显而易见本土文化资源带有浓厚的实践性。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很明显,游戏、操作、探究、参与都是实践活动。就以“竹编”为例,幼儿园不可能让孩子学习编竹篮、竹筐、竹席和制作日用竹制品,但可以让幼儿认识竹子、竹林,在生活中寻找竹制品,寻访有“竹编”绝活的人们,甚至可以感受制作竹篮、竹筐的原材料――竹蔑的特性,进行简单的竹蔑排列和装饰。老师们通过精心的改造,还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许多可以代替竹蔑的其它材料,如海绵纸、包装带、编织绳、带、绒线等,演变成穿编、编织网袋、织绒线、学编中国结等活动。孩子们学习穿编、织网袋、织绒线、编中国结的过程是一个真切的学习民间手工艺的实践活动过程,不仅可以了解不同事物和材料的特性,而且大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动手动脑,启迪心智,从而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本土文化资源的综合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