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思维培养十篇初中生思维培养十篇

初中生思维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6:47

初中生思维培养篇1

1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分析方法

“分析”一词在传统的理解当中有多种意思,一般人们所说的分析,指的是思考或研究的意思,而这里所指的是针对数学学习中的“分析”,是与“综合”相对应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分解”、“分离”或“分割”。分析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一般在西方的传统文化当中,更强调对事物的分析,而在东方文化当中,对综合或整体则强调较多。分析就是针对某一问题,首先在确定研究的目标后,把所研究的问题分割为几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如何分割或分离就是分析方法所要解决的。

例如,要解议程:(x-1)=1首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方程左边可看作是乘方运算,未知数x同时出现在底数与指数上,接着继续引导学生们思考在哪几种情况下,乘方的结果为1的。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可以分成三种情况:①底数为1,指数任意;②底数为-1,指数为偶数时;③指数为0,但底数不为0时。在整个分析过程中,提醒学生考虑可能的各种情况,把该题目分解为若干个小的子问题,然后针对各个子问题求解,从而得到方程的求解结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分析方法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学生对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命题或数学问题,在解决时如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较为简单的子问题,然后在对各个子问题分别加以解决,这不仅对学生解决数学题目有很大帮助,而且在习惯该方法后也对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有一定益处。

2初中数学学习中的综合方法

就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下面举一个数形集合的题目为例来说明:如图1,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顶点a的坐标是(0,2),一次函数y=x+t的图像l随t的不同取值变化时,位于l右下方由l和正方形的边构成的图形面积为S(阴影部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S关于t的函数图像。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采用的是上面所提到的分析方法,即把所研究的问题分割为几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

①当l与y轴交点在点o及其下方时,阴影部分的形状如何?

②当l与y轴交点在点a与点o之间,阴影部分形状如何?

③当l与y轴交点在点D与点a之间(包含点a)时,阴影部分形状如何?

④当l与y轴交点在点D及其上方时,阴影部分的形状如何?

解决这些问题就可得到S与t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

当t≤0时,S=0;当0

当2≤t≤4时,S=-(t-4)2+4;当t≥4时,

S=4。接着,综合以上结果在同一平面直

角坐标系中绘制出函数图象即可,如图2所示。

在整个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将之分解为几个相关的子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这些问题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你是怎样想到的?”“最后综合到一起后的结果是否是全面的呢?”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分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归纳方法

归纳法在各种方法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方法,是从一系列具体的事物总结出有规律的方法,是一个从抽象化的过程,是一个至下而上的过程。数学学科本质上就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是从各种自然界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门科学,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掌握归纳的方法不仅是掌握一种解题的方法,更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本质要求的。初中数学学习中,学习思维仍不是很成熟,归纳法的应用一般应强调对一些较为简单的规律的归纳,而不应该上升到理论归纳的高度,应合理引导,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归纳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内容时,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让学生探索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分别是180°×2,180°×3,180°×4。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几个具体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中,通过数学的思维方法归纳出了具有普遍性的公式: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n之间的关系为180°(n-2)。这种归纳法体现出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4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推演方法

推演是与归纳相对应的思维过程。归纳法强调的是从一系列的具体的事务中总结出规律,而推演则强调的是把一些已经得到的有规律性的结论,或前人总结得到的概念、公式、定理,应用到实际具体的问题当中,得出结论,选择出正确的答案,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致上而下的。推演方法实际在从小学甚至到大学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应用最多的思维方法之一。教科书上有较多的概念、公式或定理,常规的解题过程中就是把这些规律性的结论应用到具体的题目当中。

在初中日常教学当中,推演方法的应用不应当仅仅是用课本学到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求解题目,而更应当注意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比如在讲解某个规律性命题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讨论该命题可以用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或者对于一个的题目,有一类求解的方法,老师在讲过后可以引导学习来讨论还有哪些题目适合于该种方法,这些都是对推演思维的训练。

初中生思维培养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思维重要性品质要求策略

一、培养初中语文思维重要性研究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思维能力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实践证明,思维能力是可以在教育中进行培养的,反应在初中语文中即初中语文思维,它对整个初中教学及学生后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1997年,新加坡就开展思维型学校的改革,提出“教得更少,学得更多的口号。”在1999年,我国的香港地区也开展了思维项目工程,对中小学教师的思维教学进行培养和指导。我国在2001年的第8次基本教育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勤于动手的语文思维。

经过10多年的改革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新课堂模式已经建立,部分教师也创造出了一些搞笑教学、兴趣教学、问题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但是在初中语文思维培养方面仍缺乏创新,对于一些起点较低的学生师生互动并不能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因不会回答问题而变得沮丧。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师共同学习,其语文思维内有得到发散,主动思考能力不高。语文思维的本质是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通过思维渗透,对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力进行引导,及时指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语文思维的品质要求

初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学生学习能力判断的标准,同时思维能力也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现。语文思维品质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主要体现在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三个方面。

1.深刻性

初中语文思维的深刻性,指的是语文的抽象思维,它是语文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体现。语文思维深刻性主要表现在逻辑方面,培养学生清晰的思考能力和抓住问题的本质。教师要培养学生准确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拥有发散性思维,能够通过对文章文体、时代意义等规律,通过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建立阅读深度。如此,学生才能够抓住事物的中心,并用简练、准确的话语将其表达出来。

2.灵活性

初中语文思维对学生灵活性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并且准确的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最终正确的结局问题。培养初中学生思维敏捷性,也是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的重点之一。其本质在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抓住文章的要点,并且善于观察,将材料转变成自己的素材,形成快速阅读能力,同时满足不同题材的写作要求。

3.批判性

批判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省、自调和自修,这是极为重要的初中语文思维。它主要有五个特点:

(1)分析性,即能够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分析,拟定多种假设方案。

(2)策略性。策略性主要体现在解题的步骤和手段上,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3)全面性。初中语文思维需要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坚持正确观点,不断修正错误。

(4)独立性。保持独立思考是初中语文的思维态度,有自己的观点,不盲目附和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思想。

(5)正确性。正确性并不是较真或认死理,而是实事求是,对结论的正确性加以分析和佐证。

三、培养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基本策略

1.引起认知冲突,激发积极思维

认知冲突是帮助激发学生思维的基础,这种认知是一种矛盾冲突,而正是这种冲突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更好地培养积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成无认知、低认知和高认知三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其进行语文思维的培养,对问题的分成教学,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2.加强课堂互动,促进社会建构

语文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它并不是指将语文的真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教师更多的起到的是一个创设者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为学生创建一个好的情景,并对其进行引导,加强课堂的互动,对学生学习效率有极好的提高。

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就非常符合初中语文思维活动的发展,表现在课堂是就是教学互动,不仅是师生互动,还有学生之间的自主互动、同时还伴随着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应该注重思维上的互动,这对促进学生初中语文思维结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四、结语

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呼声越来越高,打破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是当下初中语文的新课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强课题互动等方式,对学生语文思维进行引导和构建,有着极好的成效。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初中语文教师投入到对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1]王雅.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12,(01).

[2]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3]王雪英.浅谈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7,(09).

初中生思维培养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一门知识学科,而且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学生有无创新思维往往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任何模式化、规范化的教育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能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将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重大作用。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什么是创新思维

有人将其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在有机的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高级思想、心理活动。

还有人将创新思维定义为: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也有另一种说法:创新思维是指具有新颖性,能解决某一特定需要(目的)的思维过程及其功能。

无论有多少说法,但反映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样的。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所以,创新思维比之上述思维的其它形式,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

二、初中生思想品德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独创性,也就没有思维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应把书本观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思品课的内容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分析。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都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2、在政治教育资源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教育资源,是指凡是支持教育活动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需要的各种客观条件。具体来说,就是教材及其他文本资源、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社会信息资源、人际与情感资源等,都可以为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任何有价值的,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都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结果,政治课本在编排形式上充分运用了多种教育资源。政治课教学对课本资源利用的创新就是要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理解和生活化讲授上。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吸取包含政治知识的文学、艺术作品来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借用成语、名言警句、比喻等来解释教材内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采用投影仪、电脑、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

3、在普遍和特殊的统一中培养学生求同、求异思维

班级授课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它的公平和效率是公认的。但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正确处理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它与班级课堂教学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矛盾的,理由是因材施教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而能否做到两者的统一,是课堂教学需要创新的主要方面。事实上,在班级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才是创新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每一个体、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状况的最佳结合形式。如:鼓励学生采用点线联系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和分解法等记忆方法,学习课本内容,教师搜集整理个体记忆方法,总结出适合学生实际的科学记忆方法传授给学生。这种从学生个别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的教学形式,既培养了学生求异求同思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初中生思维培养篇4

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为了降低数学的难度,有不少课本知识都是以规律的形式总结出来的,让学生去“套用”。而且我们不少老师在讲授解决某一问题时,通常喜欢总结出这类问题规律、方法,让学生作为成功的经验掌握,但是许多学生在应用时,往往生搬硬套,学得不活,因循守旧,机械模仿,易造成思维能力与智力的萎缩并且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这种培养的方式极大地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厌学并害怕学数学。处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我感受非常深刻,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尤为重要。下面就谈谈一些看法与做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把时间还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民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把时间还给学生,对学生放心、放手,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经历感受,独立支配材料,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教给学生,展现师生交往互动,教与学双方的思维交叉,发展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善于设疑,优化学生思维

《礼记·学记》中有句名言:“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数学教学中,要适时、巧妙地设置疑问,提出一些能够引起争论的问题,有n个人,每两个人都握一次手,那么他们共握了多少次手?如果有20个人呢?师生共同讨论,在求知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动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提供生活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于实际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有的亲身经历过背景材料时,学生往往都会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演示温度计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年冬季某地某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10摄氏度,夜晚的最低气温是零下5摄氏度,问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度?学生知道通过减法来求出问题答案,但在具体列算式时,初一学生遇到了困惑,是“10—5”吗?不对!因为与我们生活紧密,所以学生急于知道。由此,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力。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地使用教具,道具,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实验,通过观察,主动探求知识,不仅在课堂上有奇妙的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学生都回答是。这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还可让学生每人随意带几根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学这节知识的必要性,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为上好这一节课开了个好头。

四、注重变化,优化思维品质

1.注重—题多解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和广阔性。通过—题多解,开拓学生视野,联系了许多知识。它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注重变式题(一题多变),有利于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通过上述变换,使学生领悟到一题多变的奥妙,也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探索状态,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丁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解题能力。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编题目,也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重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把问题倒过来或从问题的反面思考或逆用某些数学公式、法则解决问题。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开拓学生解题思维,以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得到有效的迁移,有助于降低思维定势的影响。

初中生思维培养篇5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是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在创新的思维方面受到严重制约,没有办法培养创新的思维.因此,要使学生具备创新的思维,就需要将教学的模式进行转变,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的思维.例如,在进行不规则图形的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依据已经具备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探究,对相关的知识以及方法进行总结.在进行自主的探究时,会使创新的思维得到锻炼以及培养,同时对创新的思维进行不断的发展.

二、创设创新的问题,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行创新的动力就是相应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创设创新的问题,使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培养创新的思维.例如在进行分解因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应问题使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有一群人上山采蘑菇,这些人分为三组,每个人的蘑菇在数量方面都是相同的,蘑菇的总数是215,每个人采的蘑菇是多少?这样的问题运用正常的思维不能得出答案,但是运用分解因数能够得出答案215=43×5,可以计算出每个人采的蘑菇是5个.通过这样的问题,正常的思维被打破,使学生创新的思维得到培养.

三、重视发散的思维

在培养创新的思维过程中,发散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中,既包括逆向的思维,也包括正向的思维,同时还包括分析的思维以及直觉的思维.如果仅仅运用某一种思维方式,不能形成创新的思维,因此,要对发散的思维高度重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在问题的思考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角度不同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问题解决的方法有哪些,除了这些方法是否还存在其他的方法,使学生创新的思维得到锻炼以及培养.

四、加强交流协作

初中生思维培养篇6

一、科学探究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思源于疑,笔者认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方式,而如何为学生铺好探究的路是教师要攻克的首要难题.

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照搬到设计,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动手动脑,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其次,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注意培养他们的探究性思维,使他们完成从验证到探索的蜕变,从而为最终的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科学探究的形式不拘一格,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运用与思考.

1.巧设实验,培养探究性思维

传统观念下,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教材上的现象是否属实.此时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和探究的余地,完全沦为操作员.基于此,笔者在课堂中改验证法为探索法,让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一项实验专题研究来探索规律,发现真理.

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氧气是一个经典的学生实验.刚开始从教时,笔者是把两者的最佳质量比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去验证就算了,可学生不要多少时间就遗忘了这一知识点.如今在教研组的商讨下,首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二氧化锰与氯酸钾以怎样的质量比混合,加热时反应速率最快?有的学生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当然越多越好,也有的说应该在某个比值范围内.此时继续追问:怎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是否成立?学生们讨论后很快达成共识:各小组取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加入试管中,再加入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分别记录从加热到收集满一瓶氧气所需的时间,列表对比得出结论.

于是我们每个小组都给氯酸钾5g,二氧化锰质量不等,用秒表掐时.实验数据如下:

表1明显显示结果是第5组最快,学生们欢呼雀跃,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应该说每每到此,我们认为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得到了入门级的开发,但这远没有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到底,如果嘎然而止,就缺少了太多获取真知时思维火花的碰撞,当然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于是我们就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处理的思维.

2.注重事实,从单一走向开放,培养多向思维

在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得出最佳质量比为1∶2时,笔者话锋一转:你们觉得这个结论可靠吗?我在有些资料上看到二氧化锰和氯酸钾质量比为1∶3时为最佳.这下孩子们冷静了好长好长时间,一双双智慧的眸子后面仿佛看的见他们思维的最有力碰撞.突然,有的说老师的资料查错了,而更多的则认为自己的实验不可靠,教室立即炸开了锅.最后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肯定了后者,这种对比实验的确有不科学的地方:①

各小组的装置多多少少有不同.②二氧化锰质量不同,导致固体整体升温速度各不相同.③药品混合均匀程度不同.④加热部位、酒精灯火焰大小均有差异.⑤其它可能原因.

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再次露出喜悦的笑容.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结论并不一定是终级目标,重要的是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否得到培养.在数据处理中,能否从实验本身出发,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因素考虑在内,培养开放的、多向的思维习惯.

3.团队协作,培养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新课程的课堂好比一大片草原,学生则是一匹匹纵横驰骋的骏马,而缰绳就握在教师的手中,于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笔者的课堂中比比皆是.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而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例如某化学课代表在搬运仪器时将碳酸钾、硝酸钡、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的标签弄没了,已知碳酸钾呈碱性,硝酸钡呈中性,怎样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并写出试剂名称、原理、结论.

学生依据掌握知识发散思维,踊跃讨论.每个学生都提交一份答案.当学生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要适当收敛,要引导学生对众多的答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查删,从而获取最佳答案.

方案一:选用酸碱指示剂,如紫色石蕊溶液

原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显红色,遇碱显蓝色,遇中性物质不显色.

结论: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的为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蓝色的为碳酸钾,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的为硝酸钡.

方案二:选用可溶性的碳酸盐,如碳酸钠

原理:可溶性碳酸盐在溶液中遇H+会反应生成气体,可溶性碳酸盐在溶液中遇Ba2+会反应生成沉淀.

结论:能使碳酸钠溶液中出现气泡的为稀盐酸,能使碳酸钠溶液中出现沉淀的为硝酸钡,无现象的为碳酸钾.

方案三:选用常见的稀酸,最好是硫酸

原理:可溶性碳酸盐遇H+会反应生成气体,硫酸根离子遇Ba2+会反应生成沉淀.

结论:能使稀硫酸溶液中出现气泡的为碳酸钾,能使稀硫酸溶液中出现沉淀的硝酸钡,无现象的为稀盐酸.

4.重视分歧,培养创新思维

有时候思维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的,教师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比较、设计,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思维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

例如在鉴别碳酸钾、硝酸钡、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的案例中,交流过程中有同学选择用方案一,但指示剂“错选”了酚酞,当时的我真是为其叫好,可惜在同学的反对声中,他妥协了.事实证明,此时教师只要一句:难道酚酞真的不行吗?要不了多久,你一定会看到教室中会出现新的思维的碰撞:用酚酞找到碱性的碳酸钾之后,碳酸钾就是方案二中的可溶性的碳酸盐.而当学生意识到可以用待测物去鉴别待测物时,更令人惊喜的声音又会传过来:我不需要任何试剂,通过三者的相互滴加即可鉴别三者.

初中生思维培养篇7

关键词:观察知识积累数形结合猜想创新

伊恩・斯图加特说:“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基于直觉。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个公设都是基于直觉,从而建立起欧几・里得几何学这栋辉煌的大厦。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1+2+…+99+100=”的问题,这是基于他对数的直觉敏感性,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可见直觉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目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演绎推理训练,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忽视直觉思维的突发性理解与顿悟作用,忽视数学形成过程中生动直观的一面及包含大量源于直觉思维的结果,从而大大限制初中学生创造能力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初中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培养实属当务之急。

初中学生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活跃,重视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直觉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初中数学的直觉思维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数学许多试题都可以通过直觉思维方式得出答案或者得出解题大致思路,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不断锻炼培养。可见直觉思维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采取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重视直觉思维培养变得更有必要,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直觉思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注重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依赖于对事物全面和本质的理解,侧重于整体上把握对象而不拘泥于细节逻辑分析,重视元素之间的联系、系统的整体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内容和方向。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初中数学教学中图形的识别、规律的发现及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等都离不开观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观察之前可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具体的任务和要求。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研究对象的特征,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中,在没有严格的分析推理证明前,学生直观地得到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这样的性质,观察图形后直观地得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利用已有知识从整体上做出敏锐而迅速的猜想判断,既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直觉思维省去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跳跃式”地确定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和途径,简化解决问题过程。

二、重视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不是凭空臆想、胡乱猜测,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想象,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知识积累得越丰富越广泛,直觉思维能力越强,越容易产生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及通过与其他东西的联系,取得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阿达玛曾风趣地说:“难道一只猴子也能应机遇而打印出整部美国宪法吗?”

可见若没有丰富知识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

三、数形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通过深入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对培养学生几何直觉思维大有帮助。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直觉思维,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数形结合思想贯穿初中数学教学始终,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不像一般数学知识那样,通过几节课教学就可掌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在学习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特点,逐步渗透,螺旋上升,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数形结合思想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适当的代数模型(主要是方程、不等式或函数模型)解决有关几何量的问题,(2)建立几何模型(或函数图像)解决有关方程和函数的问题。(3)与函数有关的代数、几何综合性问题。(4)以图像形式呈现信息的应用性问题。采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数与形的契合点。如果能将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相互转化,一些看似无法入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往往能使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解题思路非常清晰,步骤非常明了。另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大胆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乔治・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是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猜想对创造性思维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作用,因为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直觉做出猜想,而后才加以证明或验证的。在数学研究里面,“先猜想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

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它与论证所用的逻辑推理相辅相成。对于未给出结论的数学问题,猜想有利于解题思路的正确诱导;对于已有结论的问题,猜想是寻求解题思维策略的重要手段。数学猜想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且以数学知识经验为支柱。培养敢于猜想、善于探索的思维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结果的正确性,又不应忽视思维的探索性和发现性,即应重视数学直觉猜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每个人都有猜想的潜能。当一个人的思维被激活,情绪兴奋,急切地想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而不得时,必然先进行直觉猜想。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构思、精心地设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如教学“二次函数图像性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总结出图像形状与自变量最高次的次数相关,图像的方向与自变量最高次项的系数相关,图像的位置与常数项相关,再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最后验证猜想。通过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利用直觉思维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猜想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时候猜想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更不足以“一步到位”,往往需要根据探索分析深入程度不断修改,从而增加可靠性与合理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猜想的引导,大胆鼓励学生猜想,学生猜错了,不急于否定,提供方法由学生自己验证;当学生失去猜想方向时,教师应做适当提醒和暗示,帮助学生继续猜想。探索性猜想就是这样一种运用尝试探索的方法,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往结论方向猜想。学生进行探索性猜想,通过验证不断修正自己的猜想,获得知识,培养思考的深入性和严密性,让学生了解任何知识的发现过程都是不容易的,都是要经历不断挫折和尝试的。

五、创新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想要深化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让大家积极大胆地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创新思维的具备将会极大地为学生直觉思维形成提供辅助功效。思维的创新首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是学生理解力与判断力的一种直观体现,这些都是直觉思维需要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师可以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让大家积极在课堂上思维创新,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发展将会起到很大帮助。

例如,学习分式化简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分式学生感到很头疼,不知道从何着手,很显然,常规方式不太管用。在大部分分式加减运算中,学生都会习惯性地先通分再加减运算,然而也会碰到用这种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我会有意识地给予学生相应的启发,让他们先观察分式的结构,观察分式的分子、分母,寻找形式上的特点,于是很多学生意识到可以用其他方式,很好地帮助学生跳出定式思维。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范例,教师只有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大家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得到激发,也是促进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的有效教学过程。

总之,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要培养好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重视培养初中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但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的教师必须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有敏捷的思维、灵活的解题思路和很强的对以往知识结构综合利用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对初中学生的智力开发和逻辑思维培养,更有利于对初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根发.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8).

[2]殷毅凤.初中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理导航,2015(17).

[3]魏睿斌.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课程教育研究,2013(2).

初中生思维培养篇8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广与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且在社会市场中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在初中阶段,数学作为一门思维型和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要求也会比较高,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与前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创造性思维和思考习惯。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专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加强与学生实际能力的结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对于创造性思维来来说,作为一项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其基础是学生的思考、联想、记忆、感知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多层次、多结构、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突破,具有一定的扩散性和开放性。这样一来,学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充分的调动其思维能力,进而有效的增强数学教学水平与质量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原有的知识进一步的有效拓展和发挥。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们自身的具有一定自主创建特性的思维。通过创造性思维,人们就能够更好的揭示出各个事物之间的内在以及本质联系,并且一次为基础和前提,也能够产生一些独特和新颖的东西。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创造性思维主要指的就是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的对相关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思索以及找出正确答案,是一种能够主动的、积极地进行创新和探索的思维,而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1]。比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系统的阐述数学问题,并“再证明”、“再发现”已知的各种定理和公式,研究和分析出新的知识点。这些都是在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教师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就教育的整个过程来看,其自身就属于一个创新的过程,虽然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凸显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的是担任着引导的作用,但是就教育来看,教师还是属于其骨干力量,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就需要加强对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在教育目标和任务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视,大胆的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创新。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充分调动,有效的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分析和探究解题方法的时候,注重对学生智力的有效开发,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总的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启发,综合的分析数学问题,对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数学问题实现创造性的解决。

2、加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就创造性思维来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加强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不在只是单单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注重对学生积极性和鼓励[2]。比如在解答数学题的时候,应该增加解题方式的多样性,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和开动,通过这种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规律之间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而且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点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将原先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回顾或者是复习,这样在加深数学定理和概念理解与认识的同时,也能够在大脑中构建数学知识理论体系,就能够有效的避免理论知识点之间的混淆。

3、加强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自身能力方面的考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加数学概念与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很好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也有助于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增强[3]。另外,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将原先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学习方式,这样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会得到有效地增强,有助于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逐渐由简单转为复杂,其数学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出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环境下学习,感受数学理论知识的严谨美和抽象美,会显著的增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4]。

4、加强对教学实践情境的创设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还应该加强对教学实践情境的多样性创设,增强枯燥、单一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及趣味性,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部分,这样对其相关的发展规律、理论知识概念以及数学公式等方面会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更好的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好的应用创造性思维[5]。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潜能,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有效调动。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积极的去学习相关知识,无论是在理解和掌握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的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5、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想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其创造性思维,就一定要加强对教学趣味性的增强,学生可以更加专注的投入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在重合、旋转、平移几何图形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这一“动”的状态直接的表现出来,这样不仅仅能够用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几何图形更好的呈现,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6、加强应用逆向思维

对于逆向思维来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与习惯性思维相互对立的,这一思维方式凸显出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从反方向来分析和思考相关问题的,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更强,在一些知识理解和问题处理方面学生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逆向思维就能够有效的弥补在习惯性思维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克服其保守性,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注重逆向使用数学公式,这与正向推导具有一致的重要性;二是在数学阐述方面,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在学生学科中,有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逆向推导来得出;三是注重逆向分析和思考推断方法和常规问题;四是在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注重遵循可逆原则[7]。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看出,很多方面的数学问题通过逆向思维则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也更加容易。

三、结语

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需要加强其树立和形成创造性思维意识,通过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注重与学生自身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增强数学教学趣味性,有效的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80-81.

[2]曾绍西,王琳.试论初中动态几何教学与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8:112.

[3]郭斌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5,20:164.

[4]王金宝.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35:185.

[5]翟增鑫.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科技展望,2016,06:248.

[6]张晓彦.浅析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64-66.

初中生思维培养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50-01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的解决问题中,要求学生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提出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只注重解题的数量,而解题的质量却不被重视;只看解题的结果是否正解,而在解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思想却知之甚少。而教师在讲解时主要针对题目的分析,让学生学会题目的解法,而对学生解题后的反思意识的培养不够,学生思维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教师现在要做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把学生从题海中领出来,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策略、规律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多方向的反思,而且初中学生在心理上有了初步的反思的基础与能力,但需要教师在具体的反思方法与策略上进行指导与帮助。本文就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的教学以及反思问题的设置,反思什么、如何反思作一些的探索。

一、反思审题过程

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审题,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很多时候并不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少良好的审题技能和审题习惯。

例1:在aBC中,∠BaC=90°、∠B=40°,点p是线段BC上的动点,当apC为等腰三角形时,∠Bap的度数为。

很多同学在计算时只求出来10°这个结果,实际上这道题的正解答案是10°或25°或40°。当教师在讲解时,很多同学才恍然大悟,点p是可以运动的,而且等腰三角形apC也没有确定那两条边是腰,所以要考虑三种情况。实际上这样的情况教师强调了很多次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主要是认为学生粗心,学生也认为只是粗心的问题。真正的症结还在于审题不清,很多同学根本都没有看到点p是一个动点。所以要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反思审题是否清楚和仔细,有没有漏掉题目中的条件,使以后的审题更全面。

二、解题思维过程的反思

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和未知中寻找解题途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的反思,不仅是简单回顾或检验,而应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与特殊因素,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联想。

例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1)=2(2)=3

(3)=4(4)=3

学生们经过运算,很快就能判断出(1)(2)(3)式成立,(4)式不成立。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洞察本质,探索解题规律,并提出问题:哪些二次根式根号里面的数可以移到根号外面来?

于是得出了一般式子:=ɑ,(ɑ为大于1的整数)

通过反思,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而推广出一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观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解题能力。

三、解题思维反思

在解题后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分析具体方法中所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3: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俩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出这两件衣服中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问这商品今年的价格与去年涨价前相比是高了还是低了?或是不变?

学生一般回答“不变”。其思路是涨价与降价都是25%,所以价值又回到原来的水平。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涨价”与“降价”所依据的标准不同。所以可以列出方程算出它们的成本价,才能进行比较。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能评价自己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四、错误原因反思

破解思维定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深刻或是思维定势,造成解题错误。因此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自己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教师应当重视结合学生的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可以让学生设立订错本。

例如,在上完有关幂的性质,笔者就设计了学生容易出错问题:请分别指出:(-2)2、-(-2)2、-22、22的意义,并计算出它们的结果。

(1)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计算中常出现哪些方面的错误?(2)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3)如何避免这些错误呢?针对各种错误的原因,通过这样的纠错练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同学们的计算准确率有较大的提高。

五、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

初中生思维培养篇10

一、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初中生对创新的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如我在导入樱花之国日本时,我借用朱自清的几句话慢慢的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桃花、梨花、樱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样通过春天引出樱花,一说到樱花的美丽和绚烂学生们就很兴奋和激动,从而导出樱花之国日本。另一方面,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设问题,如在讲亚洲的河流时,我先问亚洲的地形怎么样?地势怎么样?降水怎么样?然后再过渡到河流的特征?这样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

如在讲海陆变迁时我首先叫学生读书上的材料喜马拉雅山的变迁归纳中心思想,学生就会很快的归纳出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然后再叫学生思考原因?在讲解地球的自传运动时,为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看出昼夜的交替,我准备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叫两个学生上讲台进行表演,并叫下面的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这样就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如学生在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时,首先叫学生分析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归纳出冬季气温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点,学生也会归纳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这样通过图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也为阅读其他的气候类型积累经验和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充分的说明笔记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学生做笔记。转贴于

三、强调动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探究性

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讲气温和降水时,我们叫学生拿温度计进行测试,讲中国地理时,可以叫学生动手画中国地图,在画的过程中思考各省的形状像什么?这样既活跃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思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的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区观察课内教学所部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

四、加强讨论灵活思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整合性

在地理课堂中积极组织鼓励学生讨论地理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在讲到西亚时就可以叫学生分组讨论中东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我们课本上所学习的知识以及平时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整合回答,这样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五、重基础、研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