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十篇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十篇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04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篇1

一、存在的问题

1、思想作风不足之处,思想上觉悟不高,思想认识不够,政治学习记笔记敷衍了事,总认为这些理论太过政治化,只要走形式,不必太过认真。总认为自己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只要教好书,上好课,在课堂管好学生不出问题,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工资不会被扣就万事大吉了。国家大事与我无关,天塌下来有领导顶着,事情布置下来了有同事一块扛着,国家大事是领导们关心的事,少我一个关心的地球照样转。

2、不思进取,对待某些工作不够积极主动,只要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即可,没有上进心。有时甚至畏首畏尾,出现退缩现象,考虑这考虑那最后错过勇挑重担的机会。就拿2018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技能比赛项目来说,本来自己从2012年一直作为大赛信息化方面的指导教师,一直和梅老师搭档保持了不错的比赛成绩,直到2017年休产假没办法才不指导比赛了。到了2018年休假回来后又面临大赛指导教师选择问题,系里领导把比赛指导任务又交给了我,说明领导还是认可自己的,实际上也是连续指导了5年省赛自己是由一定比赛经验的,按理说自己应该毫不犹豫的勇挑重担,但是自己在这时打了退堂鼓,考虑到孩子还小辅导时间很长的问题,还为自己的退缩找理由开脱,白白的把机会让给了别人,以后再想指导估计机会就很渺茫了,原因很简单。

    还有就是在自己业务知识学习方面,不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更深业务知识,不时时为自己充电,不学习最新的会计知识,居于现状,导致自己都感觉出来专业知识欠缺,仅仅能满足为高职学生上课的基本需要。

3、在工作过程中协调和团结做得不到位,工作中沟通能力不强。2018年在我校举办的第十届大学生科技节管理信息化比赛,我作为大赛指导教师团队的一员,自己又有较多的大赛经验,又是第一梯队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比赛上尽心尽力,就是在选拔队员上跟其他几位指导教师沟通不到位,通过几次考试我和主任采取了末尾淘汰制淘汰了最后一名学生,经过几天的训练发现留下的学生还不如淘汰的好,又没和其他两位老师沟通私自换回来这是其一,再就是到了比赛前几天,从全局大局考虑为了在比赛中有一队能取得一等奖的成绩,我和主任又私自把第二梯队的一名队员和第一梯队的一名队员进行了更换,又没和其他两位指导教师沟通,导致赛前出现打击学生积极性,自尊心的现象,应该还影响了这名队员的正常发挥,同时还得罪了两名指导教师,本来是良苦用心但却因为没有及时沟通好导致这些后续的问题出现。

4、科研能力不高,目前仅仅是在普通论文期刊上发表几篇普通的论文,横向课题主持过但是纵向课题仅仅是参与研究,自己没有踏出这一步去申请过任何的纵向课题。

5、工作中有某些事情上不够虚心,在教学实施中有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情况存在。上课时,自己总认为我讲过的东西学生就应该会,不会就是上课没认真听讲,其实有时是错误的,不管什么情况只要学生有问题问就要耐心回答解决,不能打击学生积极性。

二、下一步如何改进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篇2

一、要注重中职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没有上高中,转而进入职业学校,年龄正在青春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在初步形成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将来从事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当前,重知识、轻道德;重技能传授,轻品德养成现象普遍。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专业学习上抓得比较紧,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做得不够。原因有:一是只注重专业课的教学,而忽视品德的教育;二是教师缺少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三是对职场不熟悉,难以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中职教师在提高专业教育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提高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能力。要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掌握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用良好的师德,率先垂范,教育影响学生,培养积极心态,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要注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相互激荡,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潮充滞着社会,广泛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心理与思维。当他们慢慢地为这些不良风气司空见惯的同时,在他们的行为和意识中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一些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色彩。这在他们面对社会和生活时,会感觉到莫名的困惑和茫然,心理也易产生压抑、空虚和紧张等问题。因此,帮助中职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塑造其健康人格,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必须要作为中职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获得,财富要靠劳动创造,要用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的贫富悬殊现象,消除不择手段、投机取巧等非法获取成功的幻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美好的心灵。

三、要注重中职学生的情感教育。

中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赏识教育加以重视,这样,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和独立能力。每个人内心都渴望被他人肯定。中职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个中职学生的优点,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尽量为每个受教育者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不仅树立了他们的信心,也有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加强情感教育、人文关怀在教育过程中,要增加感情投

入的分量,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越顺畅,情感越融洽,其教育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加大情感上的投入,不仅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也使其真正做到行之有效、润物无声,也能将自己执着追求和深入探索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以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教师是学生的道德引路人,要想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感,不仅仅要依靠真理的伟大力量,还要依靠教师的人格魅力。因此,要想提升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热爱学生,对待学生要全身心投入,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还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无形地感染学生,对学生的发展给予方向性的暗示。这样才能使情感教育收到更好的实效

四、要注重中职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篇3

一、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随着以微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

1、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2、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3、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申请了博客,与网友进行学习交流,把自己一些的学习心得和看法上传于博客中,得到网友们的的好评和肯定。这也是信息学习中的一大进步。

二、师德修养的认识。

在这次学习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师德在教学中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对待教育事业是“甘为人梯”、“燃烧的蜡烛“精神;对待受教育者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对待同事及教师群体要坚持教师集体和其他教师的利益和需要高于个人的利益和需要;在教育现实中要表现为理解、团结和谦让;对待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要真诚相待、主动参与;在原则层面上则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不争夺名利,严于律已,真正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很高兴的是由市组织的《新时期师德修养》和所教的学科考试都得高分。

三、新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反思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正是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课程改革才有它持久的生命力。课程改革的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课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我对这本书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教师与学生就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开发和利用教师和学生课程资源是不容忽视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提供的每一个信息:兴趣、经验、个性差异,并将它们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

四、校本研修面对面

我对“校本研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校本研修”的精髓所在,有以下收获: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实际状况改善的研究活动。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保证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研修的目的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人。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篇4

【关键词】罗伯特•a•瑞泽;教育技术;学术思想

2007年10月,罗伯特•a•瑞泽(Roberta.Reiser)在华南师范大学做了一场题为《影响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发展的十大趋势》的学术报告,其演讲的热情、幽默无不令人振奋,无不令人激动。瑞泽高超的演讲艺术和独特的风格仍让笔者记忆犹新。在此,笔者试图解读瑞泽的职业生涯和学术思想,努力寻求他对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特殊意义。

一罗伯特•a•瑞泽其人

罗伯特•a•瑞泽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教育学院教育心理与学习系统系教学系统学专业负责人。

1970年,瑞泽毕业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仁学院,主修经济学,辅修中等教育学;四年后,瑞泽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了学校图书馆媒体文学硕士学位;并在1975年获得该校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工作。从1976年开始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至今,先后担任过17年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研究系的主任,2000年获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杰出教学奖,2003年开始担任教学系统学专业负责人,2004年荣任教育学院“罗伯特•摩根讲席教授1”(Robertm.morganprofessorofinstructionalSystems)。

瑞泽先后撰写了四本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的书籍。其中包括与加涅合作撰写的《选择教学媒体》(1983),与沃特•迪克合作撰写的《规划有效教学》(1989)和《教学规划:教师指南》(1996)。与JohnV.Dempsey合作主编的《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一版和第二版)在教育技术界享有广泛影响,先后获得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颁发的杰出图书奖以及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颁发的杰出人类绩效传播奖,第一版还获得了aeCt的图书最高奖――詹姆斯•布朗杰出出版奖。目前,此书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最常采用的教科书之一[1]。

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瑞泽担任了国际教学、培训与绩效标准董事会(internationalBoardofStandardsfortraining,performanceandinstruction)教学设计资格委员会委员(iDcompetenciescommittee)等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和公司的咨询顾问。他曾经担任过教育技术领域顶级学术刊物《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编委会成员长达17年。他还成立了aeCt的设计和开发奖项目,并担任裁决委员会的主席25年。因其在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卓越贡献,瑞泽四度获得aeCt教学开发部颁发的杰出服务主席奖(1986,1992,1999,2007)。[2][3][4]

二罗伯特•a•瑞泽的学术思想

在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瑞泽的研究主题和兴趣发生过多次转变,这也是瑞泽的一大研究风格。在刚刚步入教育技术领域之时,瑞泽在掌握学习方面花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博士学位论文就是关于掌握学习的);嗣后,瑞泽开始关注教学电视,尤其是电视对儿童学习的影响问题;在此基础上,瑞泽和沃特•迪克博士合作,从CBi(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角度继续关注儿童的学习;在1988年至1996年期间,瑞泽致力于研究如何帮助课堂中的教师设计他们的教学,并和walterDick博士就这一专题出版了两本专著(《规划有效教学》(1989)和《教学规划:教师指南》(1996);在最近十年里,瑞泽主要关注于如何帮助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中使用技术,以及评价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技术的情况;目前,他和他的同事(Zaneolina博士)及研究生开始共同关注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loadtheory)及整体性教学的方法(whole-taskinstructionalapproaches)。[5]

1教育技术是什么――瑞泽的教育技术理论研究

在教育技术领域界中研究其定义和历史的专家不计其数,而瑞泽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早在1987年,瑞泽就已经对教育技术历史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6]。在此基础上,瑞泽对此研究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梳理:他按照不同的发展线索从教学媒体和教学设计这两方面的实践来回顾教学设计和技术的历史。他明确指出,教学媒体是除教师、黑板、教科书之外向学习者提供教学的物质手段。虽然当前各种数据显示教学媒体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很小,但瑞泽还是相信在未来三五年,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媒体将继续给教学实践带来更大的改变――尽管这些变化会比较慢,但他相信这种变化会稳定出现。他还认为,从历史角度看,和教学媒体相关的大多数实践是独立于教学设计的发展的;但实际上又有明显的重叠:许多通过教学设计过程得到的教学解决方案,都需要运用到相关的教学媒体。

嗣后,瑞泽通过深入地分析和比较20世纪开始直到aeCt’1994定义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一些最有影响的教育技术定义,揭示教育技术定义演变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教育技术领域的主要变化,并提出当时(1997)可能影响未来教育技术定义的教育思潮和技术要因,比如远程学习、建构主义、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绩效技术运动、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以及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普及等因素[7]。

瑞泽尝试重新界定教育技术的定义,把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technology)更名为教学设计和技术(instructionalDesignandtechnology)。该定义认为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包括对学习和绩效问题的分析,以及为改进各种环境(尤其是教育机构和工作场所)的学习和绩效而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各种教学和非教学的过程与资源[8][9]。由此可见,瑞泽认为教学媒体、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等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瑞泽提出的定义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现实:跟绩效技术有关的许多概念和实践已经被整合到未来教学设计和技术专业人员的培训中了,也被整合到了他们就职以后所采取的行动中了[10]。

2教学媒体研究

瑞泽在硕士期间攻读的专业是学校图书馆媒体,因此他对教学媒体的研究可谓是情有独钟。七十年代教育电视(如芝麻街)的兴起,瑞泽就致力于研究观察儿童在观看教育电视节目过程中,通过家长与其交流,能否从中学习并得到提高[11][12];八十年代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瑞泽则研究如何减少学习者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延迟[13]。

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教育电视、幻灯片、计算机等诸多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越趋广泛。鉴于此,瑞泽通过对当时十种媒体选择模型的特征、分类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述,认为学习者特征、教学背景和任务是影响媒体选择的重要因素。该媒体选择模型中还考虑了其他多种因素对媒体选择的影响,如模型本身的展示形式、媒体的物理属性、图像、文字、声音、动画、色彩、实物、学习结果的分类、教学事件和物理因素等。[14][15]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教学设计研究

虽然教学媒体(如学校中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在1980年代的美国蓬勃发展,但是在1988年美国技术评估部门认为教学过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瑞泽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考察了当时美国教学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十年其在美国教育中的发展趋势,回顾自1970年以来教学技术对美国公共教育的影响,发现教学技术对美国教育影响甚微。当时,Kurland认为教学技术其实就是两大教学媒体――教师和课本的辅助手段,即使没有技术,教育也不会停滞不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瑞泽开始反思教育技术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为了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源,他从教学技术的定义入手,从而发现:由于媒体硬件和软件可获取性、软件的质量与适用性、教师的使用程序和固有的教学传统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媒体难以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于是,瑞泽提出应该将教学技术视为一种发现教学问题,并设计、实施、评价和不断改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系统化手段。[16]从此,他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系统化教学设计。

此后,瑞泽与合作伙伴迪克一起提出有效教学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该模型强调任何一个教师无需依赖任何特殊设备或辅助工具和媒体,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应用。他们将这一有效教学设计模式应用到教学当中,帮助教师设计一学期、一单元、甚至一节课的课程;该模型有一定的步骤与顺序协助教师作出有效的教学设计。[17]

随后,瑞泽和迪克再次合作设计出教学软件评估模型。该模型充分印证了瑞泽和迪克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思想:从软件的确定到结论的最终生成,体现了各个模块之间的紧密相关性;教学软件只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工具,评估流程是按照系统化教学设计思路来安排的。为了验证这个模型的正确性,他们让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开发部的成员对这个模型进行具体操作,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从中发现该模型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完善模型的依据。[19][20][21][22]

为了探讨系统化教学计划和优秀教师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瑞泽及其研究人员通过书面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的访谈对部分优秀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参加调查的优秀教师并不重视细化教学目标、开发基于目标的测验或者根据教学目标做出其他决策;总之,大部分人很少采用系统化的教学计划实践。这些教师一般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并不是以系统化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而是以学生的表现对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尽管如此,瑞泽认为系统化的教学计划对于职前教师的培训仍有着重要的意义。[23]

4绩效技术研究

虽然瑞泽在绩效技术方面所作的工作并不多,但他却能够在本领域中对最新趋势有一种把握。瑞泽认为,人类绩效改进运动已经对教学设计与技术领域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已经有两个关键理念已经影响到教学设计师设计工作了。第一个理念是仅仅关注于改善学习是不足以解决组织中存在的绩效问题的[24]。在真实世界中为了改进人的绩效,我们需要将更多的真实活动整合到所设计的教学计划当中。第二个核心理念是,并不是组织中存在的每一个绩效问题都可以通过教学型方案来解决的[25]。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根据绩效分析的结果选择其他非教学型方案来改进绩效,比如激励系统或工作重组等。

三学术思想评析

1关于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

纵观教育技术历史,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技术都会在冥冥之中与教育技术实现联姻。当前,绩效技术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教育技术领域。瑞泽在2001年将本领域的名称界定为教学设计和技术。他指出,“在上个世纪相对长的一段时期内教育技术被认为等同于教学媒体,尽管这一现象在过去的三四十年来得到了改善,但是相当一部分该专业的学生在给专业或非专业人士解释教育技术这个定义时仍然会将术语计算机、视频、幻灯机提出来(这种现象在现在看来也是很普遍的)。[26]”“是时候来考虑扩展后的教育技术领域的标记了,很多术语摆在我们的面前,但是我认为其中最适合的是教学设计与技术。[27]”与此同时,瑞泽还主张应把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technology,it)的内涵扩展为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即作为“过程(process)”的教学技术。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瑞泽这一定义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拓宽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但是,在这种定义的原则下,随着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显然教育技术的称呼会变得越来越冗长,最终将失去一个概念存在固有的规范[28][29]。当然,笔者不可否认,教学设计和技术这一定义确实可使人仅从字面就可一窥教育技术研究的两大重心。时至今日,对教育技术名称的界定,国内外依然存在着不同的声音。然而,就如莎士比亚所说:名称有什么关系呢?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

2学术思想主要贡献及其局限性

从瑞泽的研究看来,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学设计与技术专家,更是一位领域预测师。他提出了影响教学设计与技术领域今天和明天的十大问题与趋势:绩效改进、知识管理、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电子学习、学习对象、非正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科学、“整体任务”教学设计模式、测量与评价[31]。

然而,瑞泽的研究也难免存在局限性。如他曾提出通过变革美国的学校体制来发挥教学设计和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这种通过变革现有体制达到应用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因为学校的变革需要动因和力量,但是这些力量从哪里来呢?可能教学技术本身就应该发挥其变革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否则,这一通过重构学校现有教学体制而达到应用教育技术的难题就无从解答[32]。又如瑞泽显然将工商领域作为美国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与实践领域。此举虽然能扩大和充实教学设计和技术的研究实践领域,但是学校和工商领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的信度未必乐观。

四瑞泽学术思想的启示

1瑞泽在教育技术历史研究方面,特别强调他所研究的是美国的教育技术历史。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可否认教育技术历史发展的差异性。因此,对于中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史而言,它同样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但与美国相比,有关美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专著有数本出版;而目前国内尚未见到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系统研究著作(笔者在此指影响深远的力作)。尽管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一本诸如《中国教育技术演化发展史》力作何时问世呢?笔者拭目以待。

2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瑞泽在其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如模型的不断检验修正)。对于中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有两大误区:一个误区是一线教师“重实践轻理论”;另一个是搞理论研究的领域专家“重理论轻实践”,搞技术研究的专家“重技术轻理论”。如何能将各个层面的实践研究人员整合起来,行成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技术,又有理论”的和谐局面,是中国教育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

3重视事实,发现问题,为研究找出路。

如瑞泽在发现教学媒体对教学的影响并不大,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学设计的情况也并不令人满意等等,他并有盲目进行研究,而是找出问题所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是问题中得出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观念也和乔纳森“所有的生活问题都来自问题解决”的观点保持一致。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4把握领域发展方向,紧靠理论技术研究前沿。

对于一个年轻的领域,若专家学者能站在一个高度去预测其研究前沿,势必会为本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开阔思路。而瑞泽正是本领域的一位预测师。他不仅能发现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更是能预测问题出路所在(如通过变革美国的学校体制来发挥教学设计与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3]),预测领域发展趋势与方向。虽然瑞泽的预测还没完全被验证,但也不是平白无故胡乱编造的。这是他在三十多年作为教学设计师和教师的经验之上,同时通过观察、反思和审视其他教学设计师及教师的工作实践而得出的。当然,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瑞泽那样称为领域预测师,但瑞泽那种紧靠理论技术前沿但又不盲目追风的科研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坚持的。

参考文献

[1]Reiser,R.a.,mackal,m.,&Sachs,S.G..textbooksusedingraduateprogramsininstructionaldesignandtechnology:Changesoverthepasttwelveyears[J].educationaltechnology,2005,45(5):53-61.

[2]瑞泽个人主页[eB/oL].

[3]瑞泽履历[eB/oL].

[4]瑞泽简介[eB/oL].

[5][30]梁林梅,希建华.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和问题――访教学设计领域国际知名学者罗伯特•瑞泽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08,4:4-9.

[6]Reiser,R.a..instructionaltechnology:ahistory.inR.m.Gagne(ed.),instructionaltechnology[m].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87.

[7][26]Reiser,R.a..aHistoryofinstructionalDesignandtechnology:parti:aHistoryofinstructionalmedia[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1,49(1):53-64.

[8][27]Reiser,R.a..aHistoryofinstructionalDesignandtechnology:partii:aHistoryofinstructionalDesign[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1,49(2):57-67.

[9]Reiser,R.a.,&ely,D.p..thefieldofeducationaltechnologyasreflectedthroughitsdefinitions[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1997,45(3):63-72.

[10][31]罗伯特.瑞泽等主编.王为杰等译.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0.

[11]Reiser,R.a.,tessmer,m.a.,&phelps,p.C..adult-childinteractioninchildren'slearningfrom“SesameStreet"[J].educationalCommunicationandtechnologyJournal,1984,32:217-223.

[12]Reiser,R.a.,williamson,n.,&Suzuki,K..Using“SesameStreet"tofacilitatechildren'srecognitionoflettersandnumbers[J].educationalCommunicationandtechnologyJournal,1988,36:15-21.

[13]Reiser,R.a.,Reducingstudentprocrastinationinapersonalizedsystemofinstructioncourse[J].educationalCommunicationandtechnologyJournal,1984,32:41-49.

[14]Reiser,R.a.,&Gagne,R.m..Characteristicsofmediaselectionmodels[J].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1982,52:499-512.

[15]Higgins,n.C.,&Reiser,R.a..Selectingmediaforinstruction:anexploratorystudy[J].JournalofinstructionalDevelopment,1985,8(2):6-10.

[16]Reiser,R.a.,&Salisbury,D.F..instructionaltechnologyandpublic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thenextdecade[m].inG.anglin(ed.),instructionaltechnology:past,present,andFuture(2nded.).englewood,Co:LibrariesUnlimited,1995.

[17][18]洪松舟,傅蝶.线性教学设计典型模式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08,11:29-32.

[19]Reiser,R.a.,&Dick,w..evaluatinginstructionalsoftware[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1990,38(3):43-50.

[20]Zahner,J.e.,Reiser,R.a.,Dick,w.,&Gill,B.J..evaluatinginstructionalsoftware:asimplifiedmodel[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1992,40(3):55-62.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1]Gill,B.J,Dick,w.,Reiser,R.a.,&Zahner,J.e.anewmodelforevaluatinginstructionalsoftware[J].educationaltechnology,1992,32(3):39-44.

[22]Reiser,R.a.,&Kegelmann,H.w..evaluatinginstructionalsoftware:areviewandcritiqueofcurrentmethods[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1994,42(3):63-69.

[23]Young,a.C.,Reiser,R.a.,&Dick,w..Dosuperiorteachersemploysystematicinstructionalplanningprocedures?[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1998,46(2):65-78.

[24][25]罗伯特.瑞泽等主编.王为杰等译.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0.

[28][32]chinwee博客[eB/oL].

[29]王贵等.“教育技术”发展浅见――对瑞泽教学设计和技术定义的理解和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8,(8):9.

thepredictorofeducationaltechnology――DiscussiononacademicideasofRoberta.Reiser

CHenBao-qiJiaoLi-zhen

(educationalinformationtechnologySchool,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31,China)

abstract:Roberta.ReiserisoneoftheoutstandingexpertsinthefieldofinstructionaltechnologyandDesign.thispaperreviewshisacademiccareerandcontributions,discusseshismaincontributiontothetheoryof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practiceinnovation,andanalyseshisdefectsinhisidea.itisalsomentionedthatthehistoryofReiserisaspecialenlightenmenttoeducationaltechnologyinChina.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篇5

论文关键词:继续教育;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进程加快,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教师是学校的主导力量,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如何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变化,如何有效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医务人员,对医学院校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挑战。继续教育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亟待关注。

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面临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医学是“人学”,是对人的服务和帮助,二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在新时期,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面临着种种挑战。

1.医学学科专业性强,对教师主体地位带来挑战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的学习艰辛而漫长,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体,医学教育是极其复杂的教育。虽然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逐渐演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新的医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科学素质,而且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很多医学院校仍然是“重技术,轻人文”,同时由于医学科学博大精深,这就使得医学生必须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科学技术的学习上,而偏废了人文精神的培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重视。况且,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在学科背景上与医学相距甚远,对医学知识了解肤浅,在教育内容的取舍上不愿甚至不敢涉及医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在科研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与医学相关的领域缺乏探究的热情与兴趣,知识与教学方法得不到更新,无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授课教师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难以落到实处。

2.网络的广泛普及对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带来挑战

当今社会,在网络上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互碰撞,道德价值取向相互交锋,手机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任何一个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网络已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从现实社会向“虚拟社会”延伸,在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充分占据网络渠道。网络信息内容展示的多样性、灵活性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相对医学专业课教师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较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遭到了学生的抵制。如何选用适合医学生的教育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挑战。

3.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05方案”实施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合二为一,形成新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侧重对道德内容的讲授,法律知识的系统讲授仅为两章。“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整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9年改称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则整合了此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另外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所形成的新课程不是原有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一门新的课程体系,而且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几乎每年都有变化,对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追求

继续教育的终极追求由教师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所决定,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于学科专业性很强的高校,而且培养的学生是为人类健康服务,因而其继续教育的内容更具特色。

1.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增强人格吸引

从医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医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最为紧密,医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希波克拉底曾这样说:“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为重要”,这句话充分说明人文关怀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其从医必须具备的素质。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大多是通过人文方面的课程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者与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相比而言,接触学生时间更长,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与学生至少有两年的接触,而专职班主任和辅导员则一直陪伴学生直至毕业。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打动人、吸引人,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有很大关系,因而,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继续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增强对学生的人格吸引力,实现“信其师”到“信其道”的转变。

2.提升教师医学思维的水平

调查显示,医学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内容更多关注专业知识,对医学知识则关注较少。由于缺乏对医学的认知与理解,在教育中与医学生逐渐养成的医学思维模式渐行渐远,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教育结合不够,难免引起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尤其是临床带教老师的质疑,实践也一再证明,仅仅从社会科学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在临床实习阶段被学生几乎全部推翻。在提升教师对基本医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医学思维能力与水平非常必要。

3.转变教学模式,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长期以来,由于在医疗知识与技术上医护人员掌握着完全的话语权,在医患交流与沟通中,医护人员自然而然处于一种强势状态,医患交流是一种不对等的缺乏平等的交流。医患关系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关系,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平等,在物质资料匮乏、人们的健康意识与基本的医疗知识极度欠缺的情况下,这种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交往方式尚能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在今天,医学科学飞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希望与医护人员之间以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的身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相应地对医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新时期的大学生由于生活在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社会的开放性和价值的多元化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人生舞台,他们张扬个性、追求自我,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少有师生对话的说教模式受到挑战。因此,为紧跟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转变教学模式,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培养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患者打交道的能力。

4.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新世纪是信息时代,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信息能力如何,已经成为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准则之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获取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但是,与医学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不高,大多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对新技术的学习缺乏热情,在教学课件制作以及新信息的吸纳整合上与专业课程教师相差甚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的的实现困难重重。因此,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师继续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项针对医学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调查发现,这些教师继续教育观念强烈,充分认识到更新、补充知识的重要性,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比较迫切。

1.开展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与学习

高校思政学科的特殊性,决定教师更应该在思想与行为上为学生做表率,更应该注意言传身教,认识到教学是教书,更是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的教育,是教育人、说服人的工作,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的教育才是真实可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长久地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短期的理论知识培训非常必要,然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学生与专业教师质疑、挑剔的目光,更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2.积极进行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与教学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医患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而且,临床实践一再显示,医疗纠纷往往发生在青年医生当中,“高科技离医学越来越近,医学离病人越来越远,医患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一个话题:现代医学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文精神在医药行业中的严重缺失。不论是从医学的直接服务对象,还是从医学的最终目的来看,医学都是为了人而产生的,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的需要就是医学的需要,人的要求就是医学的要求。离开了人,无视人的需要和要求,医学就失去了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对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系统学习医学学科的课程不具有操作性。医学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与人文关怀水乳交融地结合。医学直接面对人的生命健康,是以人为研究课题,又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所以,医学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医学工作者应更注重人文修养。因此,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从事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与教学,以此为依托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教师自我教育与学习

21世纪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要求医学院校的教师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努力把自己锻造成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认识到只有继续教育才能满足自身知识结构调整的需要,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由于受时间、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以脱产的形式进行继续教育的可行性较小,教师的自主学习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自我教育也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采用最多、最为成熟、最具操作性的方式,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继续教育途径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心灵启迪心灵、培育健康心灵的教育,医学教育是培养能恢复人们身体健康的守护者的教育,二者的完美结合能为社会培育出身心健康、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健康卫士。要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需要思想政治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篇6

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这句话警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人格和知识层面都要实现自我提升,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在人生和学业道路上不断前进。教师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事业、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态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创造力。作为一名幼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同样也需要形成和发挥自身的魅力,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去渗透德育。由于幼师的学生基本都是女生,她们感情细腻,观察力强,教师的穿着打扮、一言一行都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品行修养,用自身道德榜样的力量影响和感化学生;同时教师也要有渊博的学识修养,用自身丰富的学识教化学生。例如,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声音清晰洪亮,而且语言要通俗易懂和充满关爱,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不断拉近,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上。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使学生明白道德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性,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贯彻落实《大纲》要求渗透德育

教育部对2004年的《大纲》进行了修订,继续强调了“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大纲》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在原有基础上继承创新,将“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利益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了明辨是非得失成败的标准,使学生能够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纲》要求中职德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作为幼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充分领会和落实《大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提高课堂内容讲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德育落到实处。幼师思想政治教师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在教学中往往缺乏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有些思想政治教师对《大纲》理解、领会不到位,教学理念上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材和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中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传统的教学观念脱离了学生实际,导致知识的传授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从情感上很难认同。《大纲》要求政治教师要把德育渗透到教材和学生实际中,这样的教学能够贴近学生实际,这样的德育使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时,可以选择新东方创始人兼董事长俞敏洪、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等成功人士的案例,也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榜样为案例,效果往往会很好。

3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幼师思想政治教材具有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等特点,又兼具教育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因此,在教材内容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融会贯通,将概念、理论和事例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对相关名称和概念的抽象解释,因为对于十几岁的幼师生而言抽象的知识往往很难理解和记忆。除了讲授教材上的事例外,能够将知识融会到生活中的事例加以分析也是幼师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技巧,这能够让幼师生真切感受到社会伦理道德是如何形成和如何落实在具体生活之中的。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属于德育课程,在幼师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大量的德育教育资源可以利用。例如,在讲授“经济常识”中“货币”的有关知识时,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问题———如何正确地对待货币?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货币的态度,进一步引申出怎样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零花钱和压岁钱。再如,在讲授“哲学常识”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有关知识时,可以结合幼师生职业特点强调做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就是为社会做贡献,教育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具体规划。让学生认识到现在努力学习既是将来顺利就业的基础,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前提条件。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认识上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政治常识”系统地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政党观、民族宗教观、国际关系观等具体内容,教学中通过联系我国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和宗教政策、对外政策等具体国情,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灵活运用教学形式渗透德育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篇7

一、“抓纲务本”,按时代要求,扣学科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内容。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之一在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小学思品课是让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

本学科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着重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之以传统的思品教育来说,“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注重能力”这本身就突出了思品课教学既重视知识积累,强调知识结构,还体现了其强调培养能力、强调教师要重视据大纲要求,扣教材本身,从思品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等多角度全面统一考虑教学目标,从而在思品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

例如:低段教材《今日事今日毕》要重视启发学生从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动物们在山羊老师处学习的不同态度及结果的故事中懂得今天的事今做的道理,从而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中段《什么是勇敢》要透过文字、结合图画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懂得勇敢与逞强的区别,激励学生向真正的勇敢的人学习。高段《给小燕的回信》则应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众多感人至深的尊师故事中去体验,激感的共鸣,从而深切体会到老师的崇高而伟大,他们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制订好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五爱”的思想情感和小主人的责任感得以激发,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程,体现了学生变机械接受、机械模仿式的学习为接受与发现有机统一的创造性的学习。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志趣和创造能力。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一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不同之上。实践证明: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深教学活动结构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一堂课总离不开开课、行课、结束三大环节。结合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要求,我通常在思品课中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具体地说,即是:

a:以景入情,引入课堂。

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未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

b: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思品课本身感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如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于李芳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他犯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泻染李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的情景。学生边分析、边体会,最终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还今学生记忆犹新。

c:以情导行,深化情感。

思品课中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容忽视。因此,我总是顺势而为,重视导行与学文的有机衔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例如《在不隐瞒错误》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一定认识后,我考虑补充了如何对待同学错误的练习,同样把它设置在文中李芳同的班上,利用前面铺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全面掌握了怎样才能做到不隐瞒错误这一正确观点。

d:表达激励,结束全文。

对全文的总结既是一堂完整好课的需要,更是思品课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化龙点睛”的结束语不仅能深化学生的认识,而且能因势利导,表达教师的激励、期待和良好祝愿,它同时是指导行为的有效方式。在《讲信用》一文结束时,我回扣开题,让学生再资助分析故事大王的错误,概述巩固了观点,提出希望。我的结束是这样的:

师:老师希望你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做讲信用的好孩子,长大成为言而有信的好公民,好吗?

生:好!

师:你们答应老师就该怎样做?

生:讲信用!(指:课题板书)

师:好!老师相信你们。

三言二语,言简意咳,既是希望,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和信任。“激励是创造的灵魂”,这样的课堂结束语才具有其深层次的力度。

2、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创造性思维的大家庭中,发散思维可谓是天之骄子,因为人们大部创造性设想都是通过发散思维得到的。在思品教学中,注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文内、文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点。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在处理教材“李芳回到家里,心情乱极了”一节时,教师提出了”请同学们帮李芳分析一下,此时她可能面临着哪几种选择,后果怎样?”一石激直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展开了思维的翅膀,这为后文李芳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为学生提供“创造大舞台”。

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进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我校中高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导行这一环节作为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的形式出现,一改过去教师把持课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课堂。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篇8

【关键词】中学教师;思想育人;加强意志品质培养;尊重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成长

1.深入学生,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的高低对一个人的成败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我们的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毅力,遇到障碍难以坚持下去;缺乏自信心,遇到一定程度上的难题,就向同学们询问或抄袭,对自己的要求不高,满足于学习上的一知半解,这些都是意志品质低的表现。怎样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我适时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2003年我带的高三(9)班,思想活跃,纪律涣散,学习成绩较差,意志较薄弱。针对这一情况,每次班会上我都会找一些名人事迹读给学生听。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比尔·盖茨、张海迪、姚明、白岩松等人物,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人的了解,并重点说说他们取得成就的共同点是什么。同学们对这些名人很感兴趣,发言踊跃,并总结出他们的成功缘于坚定的意志。我会顺势引导,让学生们找出不足,思考以后怎么做。同学们情绪较高,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有的说“我的自制力很差,在家里一打开电视就不愿关上,直到没有自己满意的节目为止。以后要自我制约、自我监督”,有的说“没有自我约束力,父母不在家,不看电视也不学习,以后要强化自己的意志,为完成自己的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有的说“学习毅力较差,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就说说话,走走神,以后要学习名人的毅力品质,完成好学业。”……我会利用这一成熟的时机,针对这些情况顺势提出几点建议:“(1)课前强化自己认真听讲的意识,争取做到上课不走思,少走思;(2)上自习课有计划有目标,争取做到学得充实,学得踏实;(3)学习上遇到困难尽最大努力克服,争取做到持之以恒;(4)在家里锻炼自己,约束自己,控制自己,避免一曝十寒,半途而废”,通过不断的这种教育我能感受到同学们的学习面貌改变了,学习情绪高涨了,自信心增强了,有一种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生的意志薄弱,往往是由于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自信心不足,缺乏源动力。所以每接手一个班,尤其是高三毕业班,我都进行目标化管理。在建立学生档案时,我要求每位学生针对自己的高考复课分数,确立新学年的奋斗目标,注入新动力。韩兴同学当年高考成绩是460分,在我们四班复课后,第二年高考分是552分,比上一年增长了92分。是年级文科复课生成绩增长最高的同学,考上他如愿以久的大学。再如2007年我带高三应届班,开学伊始,让每一位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一到两个理想学校。再结合着自己的理想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安排。学生有了目标,有了源动力,上课更加专注,课上课下时间抓得更紧,甚至连中午也不肯多休息,尽可能地挤出时间学习。经过长时期的目标化教育与管理,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了,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当年升入二批本的学生达73%,重点学校为45%。近几年我所教过的学生申立蒂同学以唐山市文科状元考取了南开大学,王某某同学考取了厦门大学,韩某某同学考取了中央戏曲学校,刘某某同学考取了北京服装学校,像这样的学生不计其数。

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

时代的发展需要个性人才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这方面下功夫。我的做法主要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来发现学生的专长,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活动促学习,让活动促进步,使学生得到教育,受到启发,增长才干。比如通过组织“珍视生命”的征文、歌咏比赛,发现了一批“小作家”,像陈晓某、刘某等同学,又发现了一批“唱歌能手”,像马某、高某某、刘某等同学.;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进行了一次具有意义的教育。再比如通过组织“弘扬抗震精神”诗文朗诵、演讲比赛,又发现了一批“小演讲家”,像赵某某、陈某某同学等。通过这一活动,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时代精神,师生精神振奋,决心把这种精神贯穿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年级的进步、学校的发展、唐山的辉煌做出贡献。又比如通过组织通过参加学校的“五月花”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加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为学习增添了乐趣,推动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健康开展。另外,在省21届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中王某某获一等奖,取得高考加十分的资格;为班级、学校争得了荣誉。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篇9

关键词:青年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一、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优势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拓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途径,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具体要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文件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求“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高校教师肩负着振兴教育的重任,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担。

现阶段,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高校专任教师的比例六成以上,正逐步发展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且绝大部分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加强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建设,能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条件,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实施。

2.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主体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关心关爱学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青年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关系着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关系着当代大学生能否茁壮成长成才。加强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促使青年教师更主动地去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好地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主动和大学生深入接触;可以促使青年教师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视野变得开阔,才干得到增长,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因此,促使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从根本上保障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与专职思想政治教师相比,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便利性,能取得更明显的效果。经观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专业思想、就业深造等方面,它们大部分发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青年教师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的主力军,跟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机会更多,可以随时随地、因人因事加以教育和引导,这种便利性优势是许多专职思想政治教师不具有的。再者,青年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克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取得更明显效果。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优势。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年龄差距不大,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青年教师思维开放,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黄金年龄阶段,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思路、新方法;青年教师了解更多的新技术交流方式,比如微信、飞信、QQ、论坛等,而且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得心应手,能更好地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功效。

二、当前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从青年教师自身来看,思想上不够重视

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是高等教育应有之义。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化以及青年教师业绩考核、价值评价方面的导向,青年教师自身没有从思想上真正关注和重视这项工作,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关心、不积极。有些青年教师认为专业进修、、职称评聘才是真本事、硬道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闻不问,对违法违纪行为视而不见,不愿花时间去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专职思想政治教师的事,与己无关。二是对大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思想政治引导。有些青年教师虽有一定的政治热情,但由于其自身政治理论素质不高、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教学过程中发表对社会不满、甚至违背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言论。

2.从组织来看,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和引导

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建立起青年教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制度,但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远没有普遍深入,对青年教师如何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缺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和引导。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分工尚不十分明确;二是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组织活动吸引、引导、培训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在探索阶段选拔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的青年教师有些缺乏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修养,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缺乏新思想、新观念,致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很难得到正确的指导。

3.从制度来看,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考核评价机制是青年教师行为的指挥棒,对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存在重业务、轻育人的问题。比如,在考评制度的具体条款上,对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有相当明确的硬性规定和具体的物质奖励措施,但对其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以及对其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性、成效性的考核,大多学校缺乏明确的考评程序、明确的考评标准,也缺乏明确的奖惩形式。这样的考评机制使得各级组织在对青年教师育人工作的评价上缺乏可操作的程序和标准,使得部分青年教师只重视教学科研,轻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轻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高校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是一个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组织上正确引导,从制度上不断激励的多方面推进的工程。

1.青年教师自身应提高有效参与的意识

首先,青年教师应认识到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应有职责,参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与己无关,而是自己所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青年教师应认识到要卓有成效地做好这项工作,还应提高以下相关能力:一是教育能力,青年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传播、灌输观点,对大学生进行影响。二是分析能力,青年教师要具有对大学生和客观事物进行正确认识和预测的能力。三是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劳动,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任何环节,随时随地发生,它需要青年教师不断地实践、探索、创新、完善教育内容。

2.加强组织建设,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引导和管理

首先,健全的组织机构设置、明确的组织机构分工是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先决条件。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以校级领导为主管,校党委宣传部门、人事部门为职能部门,系室为管理基本部门单位的有效组织结构。宣传部门主要负责对参与工作进行动员、培训,人事部门对参与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系室负责具体参与工作的安排和开展。

其次,各级组织应为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服务和培训工作。如定期地向他们通报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校情况,对参与工作的共性问题共同分析、共同研究、正确引导。各级组织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考核、指导和监督,定期开展检查和评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工作中显现出来的好的方法要迅速推广。

最后,选拔一些既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又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精湛的工作方法的优秀青年教师参与班主任、辅导员工作。

3.健全激励考核机制,提升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学校应健全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真正重视青年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工作中的作用。将青年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工作中的成果与评职、评优、聘岗、住房分配、晋级、出国学习等关系到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为那些贡献大、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提供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将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进行过程性记录和考核。在青年教师的评职、评优、聘岗等考评过程中,应有大学生或者学生管理部门对于该青年教师参与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的评价。对于在参与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不仅要有相应的精神奖励,也应有物质奖励。应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项目经费支持。当然,考核评价机制不仅包括奖励,还应包括惩罚,对那些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没有敬业精神、不为人师表的青年教师应采取惩处措施,不能让他们留在教师队伍中,从而形成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黄月圆,龙亮,朱四化.青年教师对大学生党员思想引导工作的机制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119-120.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引入社会性别的极念,从纳入社会性别教育的意义及目前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出发,同时通过目前学校忍想工作的现状,进一步说明将社会性别教育纳入师范院校学生忍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用迷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在妇女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中,通常用“性别";csex)表示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区别,用“社会性别,"(gender)表示社会基于男女两性生理差异而赋予他(她)们的不同的期望、要求与限制。

作为一名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两性问题是重点问题,解决好学生正确的认识男性、女性的差异,将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现象、解决他们的很多困惑。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如何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我们正在思考和调研的重点课题。那么将社会性别教育纳人师范院校的学生思想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由于不正确的性别意识出现的社会问题

1.职业和行业的隔离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平等的范围很广,而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权利的平等,目前学生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男女不平等的权利有关系,最明显的就是就业。在某学院2006界某专业的毕业班学生的就业中我们发现,女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中学用人单位要人的首要要求就是男生优先,即使男生的学习和能力不及女生,他都会先考虑男生,同时他会附带如果有女生特别优秀的也可考虑,这样的现状对女生的就业积极性和信心给予很大的打击,甚至失去找到合适工作的信心,导致女生为签到单位而不去斟酌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在签约后造成内心的不满、失落和消极。这样的情绪、这样的心态对于她们走向就业岗位非常的不利,今后她对学生的教育就会不意识的带有她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误解,影响到她的学生的错误的思想发展,针对思想的重复循环和传播性,这将又是一个不良的循环。我们也了解到,就业单位也并非不愿要女生,只是学校女教工的人数比例实在太大,有些学校男教师寥寥无几,为了学生良好的身心发展,他们只能如此选择。而师范院校的学生中男生的人数却少于女生数。我国目前对中学教师的重视程度远远的大于以前,甚至地位和福利也是越来越高的,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为什么还会出现中学男女教师比例差距如此大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师范院校的男生数低于女生数,如某高校某专业136人中,男生55人,占总人数的40%女生81人,占总人数的60%。在和学生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只有少数男生愿意当中学老师,部分男生认为当中学老师的男人没本事,因为赚不了大钱,不能体现男生的价值;大多数的男生认为当中学老师太细致,比较适合女生;部分男生认为当中学老师只是暂时的,如果遇到合适的机会还会换职业,或者考研读博,至少当上高校教师.但其实我们发现很多优秀的中学教师也是男性,并不像大家说的教师只是女性的职业,这只是学校范围内的一个现象。扩大到整个社会,更详细的查看一下职业分类,就可以发现更加明显的分类,例如在教学方面,妇女专门负贵基础教育即初等教育,与此同时男子则专门负贵高等教育(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儿童发展基金会等:(《世界妇女状况一1970-1990趋势和统计数字》)。或者男性多处于领导地位。原因是不正确的性别意识导致了行业和职业的隔离,所谓行业的隔离,即一些行业属于男性行业以男性为主,一些行业属于女性行业以女性为主,职业的隔离即在同一行业内女性居于低职位,男性居于较高的职位,通俗的说法是男将女兵,如女性从事服务行业、教育行业,男性从事管理、行政工作。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要进一步的去避免出现行业和职业的隔离,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它的存在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而思想教育正是改变此现状的关键途径。

2.女性的深造和收入问题

虽然现在女性的学历在提高,好象地位都在提高,社会对于女性的成绩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甚至于说在发达的城市部分女性成为生活的主体,出现女主外,男主内的情况,但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女性去深造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仍要多于男性,大多数人认为似乎男性去深造天经地义,女性的生活重心仍然是家庭,不应该有太多的非分之想。家庭给予女性的压力成为了女性自我发展的阻碍和约束,并造成错误认识:女性深造没太大的意义,不要太在乎名利,女性不用那么辛苦的拼搏,支持好男性的事业即可,读那么多书将来找不到人娶等等,还有一个原因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也有很大的关联,女性的生育年龄在25-40岁之间,而且越往高年龄走对于女性的生命和健康威胁就越大,迫于这个压力,女性常常会为了孩子而放弃晋升或进修机会,或者为了工作、事业放弃获得完整家庭机会。如此的社会循环,是恶性的。而男性对女性的错误认识也来自与我们一贯的传统教育中的传统思想,种种的压力导致女性深造,提高学历,升职的机会小于男性,而学历的高低影响着就业面的选择,这又影响着收人的高低。收人是维持人们生存的荃本条件,一定的收人水平才能保障人体面的有薄严的生活,才能为其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当女性的收人水平大大低于男性,乃至不足以维持荃本生活时,就会导致女性的贫困化,女性作为家庭中抚育子女的重要角色,其的贫困化又会殃及子女,由于女性的贫困化,影响到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此外,它还会强化女性对男性的物资依赖性,引发一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

再者我国的大部分决策者多为男性,女性在决策中占的席位很少,这不利于我们提高女性地位的实施,最重要是的整个社会的主导者还是男性。而社会的每一个决策者正是在我们国家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从幼儿园到博士后,他们接受的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多从男女权利上的平等出发,给予他们正确的社会性别教育,能正确的分析判断理解女性的生理特殊性,男性和女性的公平和平等的真正含义,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将会向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很重要的。因此老师具备正确的完备的社会性别意识和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指导和影响是很大的,这对于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对男性的期望过高也造成对男性的压力,甚至说在生活的压力下,男性比女性更为艰难。我在工作中发现男生对于今后出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压力,害怕自己工作不好,工资不高,对今后的家庭生活也很担优。我们讲的和谐社会是男女的平等,男性和女性都应该得到真正的平等,所以给予学生运用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去分析问题将会避免很多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这也是我提出将社会性别教育纳人师范院校的思想工作中的原因。

二、将杜会性别教育纳入的意义

和谐社会是男女的和谐发展,权利面前人人平等,而这一思想的传播与教师密切相关。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和思想的传播者,是对学生的思想、文化上影响最大的人之一,是直接和学生产生文化交流、意识交流的主要人。人的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更高的学识,这个过程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是很重要的,而老师也是主要的引导者。再者,由于现在我国的教材编写中有很多的内容都存在明显的性别角色的陈规定型,大家都不自觉的复制和延续着传统的性别分工和性别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荃本的社会性别意识,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能区分教材中不完善和不正确的地方,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别观念,健康的、健全的心理。师范院校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重地,是源头,因此抓好源头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性别观念和行为是大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师范院校的青年学生,他们都会在学习和寻找工作当中去思考女性角色,男性角色,女性地位,男性地位的问题,都会从个人的性别经验、从他人的性别模式、更多的是父母和老师、从性别分工中形成自己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行为,而他们的性别意识、态度和性别角色的定位,将会在他们今后对学生的教学中、教育中、培养中传输给学生,做为知识和思想的传播者的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服务于各行各业中的,分布于不同的区域,这样思想范围的影响将不断的扩大。因此他们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正确性不仅关系他们自身未来的平等参与和发展,还将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来的家庭的质盘和未成年人的发展,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师范生进行社会性别教育,让师范学生形成正确的的社会性别观念就尤为重要,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对于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来说,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

三、目前学校思想教育和学工队伍的状况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它是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在学生的思想工作中,我们常规的是在引导好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做好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思想教育者,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一般都是党员,有一定的政治思想荃础,都是学生干部的佼佼者,应该说在工作能力方面是过硬的,但由于常忙于活动的组织和工作的安排,加上专职辅导员带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多,兼职辅导员又还有科研的压力,所以很难细致的和学生个人经常的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思想工作也仅仅停留在问题的处理上。由于社会性别课程并未在高校统一的进行开课,也很少有政工干部都接触过社会性别。而从我们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来说,他们几乎每天都和学生接触,他们的性别、年龄、思想状况等的结构是否合理,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有可能被部分学生模仿,甚至影响他们终身。如果辅导员不具备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不能进行正确的社会性别教育,那么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中,在学生的就业中就不能正确的进行引导,当学生走如社会成为一名教师,这又将是一个长期的影响,一旦影响形成,改变就异常的艰难。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应该有针对性分门别类的指导。将社会性别教育纳人师范院校的思想工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的举措刻不容缓。

三、解决的办法

我个人认为应从三个层面解决这个问题。

1.首先是思想工作的队伍—辅导员,我国已经在部分高校设立有了部级的辅导员培训荃地,辅导员的培训也日趋成熟和专业化,因此我们可以在培训内容中增加社会性别课程,培训政工干部这将对我们高校今后的思想工作发展起到重要的意义。

2.可成立兴趣小组,提供书籍给学生学习,并指派指导老师,不定期的进行学习交流,教给学生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让一部分同学先掌握荃本的理论和正确的分析方法,然后再逐步扩大范围,待时机成熟了再开展相应的活动.

3.利用学校的综合素质选修课这块阵地,把社会性别的课程纳人其中,开设此类选修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