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十篇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十篇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57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篇1

[关键词]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

一、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特点及其意义

区域活动个别化是现代幼儿教育重点发展趋势之一,体现了现代幼儿教育“以人文本”的核心人文思想,旨在促进幼儿教育素质化水平的提升。幼儿教育研究表明,在三到六岁的幼儿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怀幼儿的生理以及心理情感变化。三到六岁的幼儿处于一个思想活跃的状态,由于其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的不同,幼儿与幼儿之间思想、行为存在着较大差异。传统的幼儿教育时常忽略了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从一而终”使用一套教育方法实施幼儿教育,最终的教育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现代幼儿教育充分认识到单一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因而开拓了多种教育方法,以启发和培养幼儿个性化发展。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的教育理念由于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幼儿发展的个体化差异,支持和帮助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使其个性化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区域环境的设计、材料的投放选择以及教师的教育引导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幼儿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也与之联系紧密。在该教育模式中,幼儿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能够在不同区域活动中表现自身才能,锻炼其个性能力,使之进一步得到提高。在个别化学习模式中,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十分灵活,教师可根据幼儿学习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对幼儿进行合理引导。因此提高个别化学习质量,充分体现个别化学习价值,需要教师总结和创新教学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二、目前个别化学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教育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幼儿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从区域活动个性化学习教育现状来看,其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即是忽视幼儿个体差异。个别化学习要求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和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规划活动环境,以达到引导幼儿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目的。在实际的个别化学习教育中,忽视幼儿个体差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教育单向化。我们看到,在幼儿个别化学习中,部分教师没有能够准确把握自身在个别化学习教育中的定位,仍然将自身作为教育教学主体,掌控幼儿活动学习的方方面面,毫无“个别化、个性化”可言。教师自身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角,按照自身的主观意愿要求幼儿进行各种学习、游戏活动,甚至出现强行打断幼儿活动的问题:教师虽主动要求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但却暗自操控了整个活动的规则和活动进行的方向,造成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缺乏。第二是教育方法缺乏思考。个别化教学中使用自由随意随性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对于个别化学习缺乏自我思考和钻研,甚至将区域活动直接等同于自由活动,让幼儿无计划、无目的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收效甚微。另外一些教师则是对幼儿区域活动参与度不高,没有深入了解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兴趣和成长状态,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阻碍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难以钻研出一套适宜于幼儿成长发展的区域活动个性化学习指导策略,错过了幼儿教育的最佳时机。第三是指导策略欠佳,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状态不符。不同幼儿的学习能力、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相应区别,但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在个别化学习教育中为不同幼儿制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这种教育方法的出发点是好的,在于激励幼儿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教育结果与教育出发点相背离的情况。一些幼儿由于没有完成学习目标受到教师指责,心理情感受挫,导致其学习活动积极性降低。幼儿处于一个身心都还未发育成熟的状态,承受能力有限,一旦其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情感遭受挫折,那么便很容易导致他们对个别化学习产生畏惧、厌倦等情感,使得其游离于区域活动之外。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是近年来幼儿教育中所新概括出的教育教学方法,较之于其他幼儿教育方法还不够成熟,在教育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仍有待优化和改进。

三、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

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是实施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的重要措施之一,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区域活动的学习兴趣。在区域材料分层投放时,教师应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区域活动环境进行仔细规划,为幼儿个别化学习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系统结构、层次分明的区域环境。进行区域环境构建之前,教师应该对幼儿学习课程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和掌握,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区域材料分层的投放全面设计。

(一)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依据

1.教学主题核心经验

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到教学主题(主题课程)的核心经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主题课程一直是作为一项典型教学活动在开展,主题课程是直接彰显教学主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的重要依据。许多教学主题都是以幼儿个性化发展为中心,并不适应于集体教学活动,因此需要考虑采用区域活动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在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时,可以将幼儿教育教学主题目标的核心经验作为设计依据,综合幼儿学习发展的客观需求,筛选出教学主题中适应于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教育的部分,将其融合到区域活动中。一般来说,教学主题的筛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幼儿个体差异: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等;第二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内容,例如幼儿通过看图、看视频、听音乐等方式所获取的知识;第三是活动内容,也就是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操作所得到的知识。这三类是幼儿区域活动教学主题的三个表现形式,教师可依据其设计区域材料分层投放方式,以制定一套多元化、适应于幼儿学习发展的材料分层投放方式。例如在幼儿大班教学中,关于“秋天”这一主题的认知和讨论,可拟定一个美工创意区。教师不断引导和启发幼儿回忆和发掘有关秋天的事物、景象等,在区域中可以安排幼儿创意表现秋天的树木、花草等。这种教学方式经过教师仔细推敲和思考:大班的幼儿对于树木的绘画已经具备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练习,当然也就能够从自身对于秋天事物的认知和感想,较为直观地进行艺术表现。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到,幼儿个体之间的绘画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绘画原料、绘画所需时间等都不尽相同,使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幼儿艺术表现能力(主要是绘画能力)欠妥。因而可以考虑将这一教学主题融入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模式中达到节省教学时间,实现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目标。在个别化学习活动时,教师只需要提供基础的绘画所需原材料,不同尺寸、不同材质的纸及原材料,不同颜色的绘画笔、染料、展示工具(夹子、展板等)以及各种秋天景物的表现物品(可以是现成的绘画作品或半成品、照片、视频、音频等)。幼嚎梢愿据自身的主观意愿表现自身关于“秋天”这一主题的看法,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2.不同领域的内容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是十分强烈的,在幼儿的脑海中还未形成有关于不同学科知识的明显界限,这是开展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契机。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应该以开拓幼儿的视觉为中心,努力将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以呈现给幼儿一个丰富的知识视界,提供给其更多的知识选择,帮助实现幼儿区域活动的个性化发展。

(二)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的评价机制

1.考虑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幼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一个科学有效的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此,进行区域材料分层投放设计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评价机制是建立在幼儿已经具备积极的学习兴趣基础之上的,其目的在于激励和促进幼儿个性化能力的发展。建立学习评价时,需要充分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学习能力的实际水平,建立一套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学习评价机制。“多一些表扬,少一点苛责”可以成为幼儿学习评价机制的核心,幼儿的心理处于一个渴望得到认同的状态,教师应该适当地肯定幼儿的长处,对于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使用委婉的方式提出,保护幼儿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的自尊心。

2.考虑学习需求,关注幼儿发展

区域材料分层投放应当将结合幼儿学习需求进行考虑,对于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教学来说,幼儿的学习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幼儿学习成长的共同需求,第二是幼儿之间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幼儿成长的共同学习需求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在进行区域材料投放时,可以规划一个活动中心,投放公共教学材料,让幼儿在公共活动中心学习、掌握、交流、应用基本技能,实现幼儿教育的公共教学目标,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好铺垫。同时,针对幼儿学习成长过程的不同学习需求,则要考虑建立不同的区域材料投放中心以满足其个性化发展。根据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差异性(例如有的幼儿热爱运动、热爱手工、热爱绘画、热爱音乐等),教师应该细心斟酌,并主动与幼儿交流,充分了解幼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帮助引导幼儿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的策略

在进行区域材料分层投放操作时,材料丰富性是一个重点考虑因素。丰富的材料才能最大程度地适应幼儿个体差异性,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策略制定的主要依据是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以及相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这就需要选用层次性策略进行区域材料投放。

1.纵向区域材料分层投放

纵向区域材料分层投放主要为不同梯度年龄度幼儿所设计,区域材料投放与区域活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区域材料投放具有灵活性――根据幼儿活动需求灵活变通。根据区域活动的不同内容,结合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投放与教育活动相互适应的区域材料。例如,在生活区中,大班、中班、小班以及托班的区域材料投放则明显地体现出了幼儿纵向年龄梯度差异性。托班的幼儿年龄最小,教师需要让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师则为其准备了不同大小的杯子、五颜六色的糖果、不同大小的勺子,让其分辨基础生活用具,练习倒水、进食等基本生活技能。小班的幼儿对于基本生活技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师准备了夹子和糖果,训练其手部肌肉力量,掌握用筷子夹东西的技能。而对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来说,则准备了花生、别针、绳子等物品,培养其剥花生、扣别针、系鞋带等较为复杂的技能,以提高其在生活当中的自我服务能力。

2.横向区域材料分层投放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差异性在区域活动中能够较为容易地体现出来,而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需要教师在区域材料投放时仔细考虑。例如,可以在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使用删减、组合、增加材料等多种方式实现横向区域材料分层投放,以满足同一年龄段幼儿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需求。例如,中班“夹豆子”,可提供不同力度的夹子、不同粗细的筷子,以及芸豆、蚕豆、黄豆、绿豆等多种不同层次的材料,供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幼儿自主选择。

研究成效:实现个别化学习,促进个性成长。

综上,在上文幼儿园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指导策略实践研究中,成效较为明显:能够实现幼儿个别化学习、促进幼儿个性成长。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的设计起到了延伸教学主题的作用,从画秋天的花草树木延伸到制作落叶标本,丰富了教学主题,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探究欲望。同时,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幼儿置于教学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不同区域活动中,幼儿很好地对空间进行了巧妙辨析和利用,规划出了生活区、表演区、美工创意区、动手动脑区等。此外,最显著的学习指导实践成效是幼儿实现了个别化学习。我们观察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区域活动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幼儿逐渐面向不同方向健康成长,例如,某些幼儿热爱绘画创意、有的幼儿热爱表演表现。综上,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具备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法,对于实现幼儿个别化学习,促进幼儿个性化成长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菁菁.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指导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5,(32):240-240.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篇2

计量教育收益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定量地证明教育的经济价值。一般而言,随着技术进步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据2011年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全省人口为4596.6万人,在全省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65.6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385.0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263.1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994.4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13人上升为5778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6563人上升为83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1233人上升为2748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4768人下降为43388人。[1]而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大学文化、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也在大幅度上升。从下页表1中可以看出,云南8个少数民族地州具有大学文化的人数约占全省这个指标数值的37.95%,具有高中文化的人数约占全省这个指标数值的29.71%,具有初中文化的人数约占全省这个指标数值的37.95%,具有小学文化的人数约占全省这个指标数值的37.94%.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具有大学文化的人员较多,而迪庆藏族自治州具有大学文化的人数最少。然而,虽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规模增加很快,但是,关于教育所带来的回报却没有准确的统计,对少数民族地区得到的教育收益以及与其它发达地区教育收益的差距没有清晰的说明。实际上,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收益,可以明确其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规划教育的投资指明方向,进而分配好教育的各级投资比例,同时也为学校进一步研究教育收益率和教育的经济效益提供基础材料。另外,通过教育收益分析还可以了解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份额,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切入点。

二、核心概念及现状描述

一般而言,教育的收益可为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个人收益是指个人投资于教育而增加的收益数值,社会收益是指国家因投资于教育而增加的收益数值。个人收益比较的是不同的私人投资机会,而社会收益比较的是不同的社会投资机会。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个人教育收益。一般情况下,个人接受教育的年数越多,得到的收入就越高。为了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本文引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调查的结果,并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取有关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抽样调查的结果,有所针对性地挑选了有效样本数量130个,样本覆盖地区分别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鹿城镇、东瓜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旧城乡等少数民族地区,由此分析了样本接受教育的时间与收入变动的趋势。(详见下图1)这里由于2005年样本的收入数据相较于接受教育的总年数差别较大,不便于比较,为了分析的简化,本文对样本2005年的收入取了自然对数值。从图1中可以看出:截止2005年底,调查样本接受教育的时间与收入之间大致呈现出正相关的变化趋势,即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所得到的收入也就越多;只有极其个别的样本属于例外,接受教育的时间与收入之间呈现出相反的变动趋势。由此可见,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接受教育年数的多少决定了教育收益的多少,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收益现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收益有小幅度增加的趋势,而究其现状而言,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就业的需求结构已发生了改变,其劳动力供给数量和需求层次呈现出不匹配的状况,导致劳动收益的提高对教育收益的贡献有限。现阶段,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移,沿海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大量西迁,对云南他们看中的更多是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政府给出的优惠政策以及面向东盟和南亚开放的潜在市场。通过这块前沿地带,其产品可以辐射到印度洋周边的50多个国家。例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不但是云南实现桥头堡战略的先行区,而且其瑞丽市则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开发开放的试验区。[2]东部沿海产业的进入,虽然产生了新的劳动力需求,提高了劳动力的收益,但是,这种新需求大量要求的却是劳动力富含的基本工作技能和经验,而不是其接受教育的年限。因此,学历的优势也就不明显了,而对技能或职业培训的需求就显得突出了。这样,一方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增加了经过学历教育或者专业教育的劳动力,但另一方面,在当地经济社会实际增加的就业岗位中,需要的却是不经过多少学历或专业教育培养就能上岗的技能型劳动力。因此,新的劳动力需求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收益,但从提升教育的收益来看,贡献不大。第二,横向比较,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不明显,影响了教育收益的提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师资力量薄弱,民族教师较少,优秀教师外流严重,专业素质较低,以及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对劳动力市场的针对性不强等。据统计,云南省小学尚有代课教师的县还有95个,其中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县有54个,占56.8%,最低的德钦县仅为14.3%;“普九”县中有初中代课教师的为63个,其中13个县学历合格率未达到80%,最低的盈江县仅为28.6%.[3]另外,据调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闲暇时间主要耗费在看电影电视、阅读书报或玩耍等活动上[4],并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用于职业学习。这些导致了中小学教师的素质长时间停留在低水平层面,其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使得很多学生不能进入更高的教育层次继续学习,严重影响其受教育的程度和年数,这又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今后工作或生活的区域以及从事高收益工种的可能性。如此,就从总体上拉低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收益。第三,性别差异的存在显著影响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收益。事实上,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地区,能够给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提供的工作机会有着巨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在就业上的优势有一半被抹杀了。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男性居民如果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往往有更大的可能性进入政府或是公司工作,得到更好的报酬收入。例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才市场网2011年5月10日的《人才市场招聘信息》(总第251期)显示,当期提供的需求岗位数量共计998个,其中,未明确性别岗位的为750个,明确男性岗位的199个,明确女性岗位的49个。[5]在这里,明确需要男性的工作岗位数几乎4倍于明确需要女性的工作岗位数。而在没有明确性别岗位的数量中,大多数岗位其实还是偏向男性的。因此,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工作机会而言,在获得工作机会方面,男性居民的优势是强于女性的。这样,女性受教育所获得的教育收益就被降低了。第四,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接受基础教育的教育收益远远高于接受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收益。对于这个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云南是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省区之一,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更低,这导致该地区的青少年上学机会较小,从而让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劳动者边际劳动生产力较高。其次,云南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其少数民族地区实际需求存在严重的不协调,这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进入高校的门槛,造成大多数学生只好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就开始就业,并通过就业经验的积累来得到更高的教育收益。再次,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迟缓,市场流动性很差,所以劳动力的流动性也非常缓慢,能给大多数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在普遍缺乏竞争和流动的情况下,个人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不能得到实现,因此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获得的知识技能虽然可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但却不能给受教育者的个人收入带来应有的优势。[6]

四、提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收益的途径

第一,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西进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也需要适应来自不同行业的用工需求,解决好自身教育资源供需之间分布的非均衡性,为更多的大公司去寻找更好教育背景的劳动力。为了提高教育收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劳动力人口众多的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提高劳动力就业的竞争力,在扩大劳动力转移的同时,深度开发培训教育。首先,应立足传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教育。这既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的需要,也是拉动地方就业的有效措施。技能型的培训教育具有一种外部收益。这种外部收益是一种非市场化的、非货币性收益,主要是给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成员在精神满足程度、家庭生活、经济理性、情感等方面带来的收益。[7]其次,应多引进那些决定教育收益比较优势的教育项目和模式,通过对其关键要素的吸收,并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进行创新,以此保证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收益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迫切需要提高其基础教育的师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此带动个人和社会的教育收益。应当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竞争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对教师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加快其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知识体系的更新,同时也要注重提高第一线教师的学历水平。对于这部分教师而言,教育收益发生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但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教育收益不仅只表现在受教育者本人,教师所在单位、组织机构甚至整个当地社会也都会有所收益。应大力提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待遇,防止优秀教师外流,同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贫困山区、到基层、到最需要教育的地方去经受磨练、增长才干并贡献力量,促进更多的教师投身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此外,应鼓励教师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它不仅可以为教师带来更多的职业收益,更为主要的是,它能为受教育者带来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行为、思维习惯等方面的直接收益。[8]

第三,由于城乡差距、户籍制度和性别差异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收益的影响比较显著,所以,需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系,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劳动力的流动,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移民工作,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并建立一个让少数民族地区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拥有相同工作机会的机制。此外,还应该增强少数民族对教育能带来较高收益的认知,提高他们接受教育、投资教育的热情,促进更多的学龄少数民族儿童入学。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篇3

基于知识共享和团队异质性理论,构建师范在校生-在职教师混合虚拟学习社区,结合各自优势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是有待验证的积极探索。本文在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师范在校生-在职教师”混合虚拟学习社区模式,并就其互动学习机制和培养优势特点做了细致分析。最后对基于此模式的实现案例——好看簿“未来教育家”小组从访谈结果、成员活动参与度和社会网络等角度做了论证分析,提出了该类社区在搭建、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师范在校生-在职教师;成员异质性;虚拟学习社区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2)10—0025—07

一、问题提出

目前我国在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技术学》公共必修课,鉴于我国较为短暂的教育技术发展历史及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等诸多因素影响,师范在校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在教材使用、授课方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1]。一些高校以《教育技术学》公共必修课为大本营,立足于本校特色,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教材的重新修订,授课模式和评价方式改革等[2]。但依然不能过于乐观。

非正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虚拟社区”亦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且大多以“网络课程”子模块形式出现。虽然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和交流互动的机会,但相对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有其局限性。教育技术很多知识点的学习都和一线的教学实践有关系。因此,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于师范生自身群体的互助和影响是非常狭隘的[3]。

我国现阶段正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过程大多会采用网络培训等辅助方式,很多老师积极参加相关的网络学习小组(如影响力较大的“教育大发现”等),且网络教研已成为其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好帮手。在职教师们分享的教学心得,专业成长道路的点滴,都是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鲜活实例。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给师范生提供其与在职教师互动的机会,把“教师教育”的两个阶段进行衔接互动,而不是完全的隔离开来。基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以及隐性知识流动的自由性,需要给师范生积极搭建这样的虚拟学习社区,以辅助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二、理论基础

1.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流动与建构

目前教育技术界对虚拟社区的研究有很多,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其对成员知识建构的影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交互是核心要素。对于个体学习者而言,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主要包含知识外化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从孤立和协作的角度来讲,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又可以分为个体知识建构和协作知识建构两种。个体知识建构是个体独立学习的过程,学习者根据需要或者兴趣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根据原有的相关部分的知识体系去理解、内化吸收,最后重新构建该部分知识体系;协作知识建构是通过社区成员的协作互动交流来完成的,根据罗斯切利的观点,协作是引起学习者观念变化的重要过程。哈拉希姆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协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观点变化模型,认为从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经历了提出观点、联结观点和智能收敛三个阶段:个体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其他的学习者可能会有异议或者共鸣,表示反对或赞成,那么就会出现不同观点的联结与碰撞。通过反复循环对话过程,观点会在小范围内达成共识,不同共识之间再协商整合会形成整体社区的理解,知识建构的层次会由低到高螺旋递进[5]。

2.社区成员异质性

关于成员异质性有许多定义,Jackson,Stone和alvarez(1993)[6]将异质性定义为行为者对于某些属性不同的喜好,这些属性不仅包括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变量还包括个人特性(personalattribute)。前者是指不易改变的特征,如性别、年龄、种族;后者则指的是较容易改变的特征,如身份地位、专业技术或者个人风格。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虚拟社区的成员异质性更多是指表1异质性分类中的“技术与知识异质性”,并进一步引申为“教育背景,职业背景和从业经历”之间的异质性。

近年来团队异质性研究理论认为异质性团队能提高组织的弹性与活力。watson等(1993)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相对于异质性低的团队,异质性高的团队创新能力更强,能激发更多的观点,遇到复杂问题时也能产生更好的问题答案。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团队成员的多样化不仅促进了组织的发展和竞争力提高,同时也给组织带来了许多问题(milliken,martins,1996)。研究发现异质性较高的团队不易整合,成员之间不易合作(o’Reilly,Caldwell,Barnett,1989)。但经过具体分析,这些负面效应更趋向于在现实团队的整体合作中表现出来。鉴于网络社区团队较现实团体很多过滤特性,异质性在网络社区的互动合作中彰显更多的优势特点[6][7]。

在以上两种理论基础上,假设“师范在校生-在职教师”融合的异质性学习社区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有正向促进作用。该假设在前期没有定论,是需要后期数据验证的研究假设。

三、模式构建

1.社区概述

图1即为师范在校生和在职教师混合学习社区模式图,其不同于单纯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社区成员有两大类,一类是师范在校生,另一类是在职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是他们共同的目的。基于学习、兴趣和职业需要,他们在这里相聚,探讨案例,分享经验,交流思想。该社区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讲,既有助于数字化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知识学习的好场所,相对于实时课堂的相关知识讲解,该辅助平台自主选择性和学习自由度都会变大。此社区对在职教师也是专业素质拓展的好平台,为他们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分享的机会。

2.互动学习机制分析

虚拟社区中,人际沟通是重要的学习手段。在该混合虚拟社区中,主体对象有两类:师范在校生和在职教师,那么就形成了三种互动的对象结构(如图2所示):生——生,师——生,师——师。对于该社区最大的特色就是“师——生”交互的对象结构。此混合社区为二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互动平台。

本虚拟社区中,具体包括几种互动形式:(1)私信交流;

(2)日志发表与评价回复;

(3)故事发表与评价反馈;

(4)活动发起、参与与互动;

(5)论坛互动。

对应于混合社区主题,表2将各种互动形式与适合的交流资源类型加以归类。

以下就其中两种重要互动形式做简要分析:

(1)“故事”发表与评价反馈

在“故事”互动模块(图3),者将以图片形式上传呈现的知识点,其他学习者浏览鉴赏学习,并可以对单个的图片知识点做评价反馈或与者互动交流。这种形式的交流学习形式比较具有针对性,上传者可以就其中的关键点做特别介绍,学习者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鉴赏。从网站运行情况来看,此形式的交流互动是最受欢迎的交流形式。且互动方式比较符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等相关主题。

(2)活动参与及互动

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需要具体的实践操作和活动来激发大家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在本社区的活动互动模块中(如图4),活动发起者,就某个主题活动公告,公告中含有活动主题和具体的格式要求;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在社区内看到此活动公告,有意愿的参与者可根据活动主题在业余时间动手制作相关的知识成果图片,上传到活动中心;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够在活动中心看到所有参与者的知识成果展示,可就相关知识点进行反馈互动交流。

3.模式特点分析

(1)成员异质性——“职前”、“职后”互动

该虚拟社区在成员组成上与一线教师形成了互动。黄荣怀在多年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要注重“职前”、“职后”的互动[8]。师范在校生和在职教师这两个成员分类,在很多方面具有异质性。所处的生活和职业环境、教学实践经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据上文理论基础中有关团队异质性的论述,社区成员的异质性会增添团队的活力和团队绩效。不同的职业背景和视角会对他们的教育技术建构产生重要影响。因其“职业角色”,在职教师的视角会更多体现在教师视角或者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方面,师范在校生因其“学生”和“准教师”的双重角色,更多的会代表学生的视角;师范在校生优势在于新理论的学习接受,但缺乏一线教学实践;在职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现代的理论知识支持。二者聚在一起,共讨教学实施的相关知识,则会使教育技术能力建构更全方位和客观。

(2)社区主题——教学设计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及习惯的培养

教育技术能力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基于虚拟社区“文字思想交流”为主的特点,我们将该业余虚拟学习社区的主题锁定在“教学设计和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上。“教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体系设计,重在系统和策略知识的运用。虚拟社区在交流该类知识有很强优势,社区学习者将相关教学设计的具体案例以文字、表格或图片的形式上传,并做以文字注释,或者配以实时授课活动图片,供大家鉴赏交流和学习。就“数字化学习能力”方面,考虑到虚拟学习社区本身就是一种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体现,依托于一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去学习分析其他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在形式上会有或多或少的相关性,在理解上更容易些。

(3)意识层面——提高对教育技术重要性认识和促进教师角色意识形成

相关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教育技术能力在未来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整体重视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仅作为一门普通的公共必修课对待或仅仅是因为感兴趣。因和一线教学改革大背景有一定脱离,仅仅靠课堂授课老师的教导,来培养这种意识层面的重要性认识是比较难的。根据心理学态度改变理论,圈子里的权威人士更容易触动其他人态度的改变。在职教师在师范生眼里已是有经验的权威者,二者互动,师范在校生能从在职教师那里获得比较多的一线教学改革的事宜,容易使他们从未来教学岗位的视角重新看待教育技术并意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其教师角色意识得到适度增强。

(4)实时学习记录——电子学习档案

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急需教学和评价方式做出变革。特别是面临现在很多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的弊病,教育技术学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过程性评价。该社区形式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种改革需求。每个人有自己的空间,可以上传作品,可以分享经验,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实时学习记录和建立电子学习档案是对学习者学习评价的较好方式。

四、案例分析

1.平台搭建

该混合虚拟社区主要依托“好看簿”社交网站,以“未来教育家”小组形式实现。“个人空间+小组聚合”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在庄秀丽老师,黄利峰、汤富源等老师的大力推荐下,已有很多教师群体组建了自己的教研小组,如国培计划小学科学教研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小组等[9]。在笔者积极邀请下,目前社区中在职教师群体对象来自于全国城市教师也有乡村教师,任课科目也不统一,教龄也有很大的差异。鉴于该研究属模式创新探索实验,社区中师范在校生群体主要是来自于华中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共有30位在校师范生加入了该团队,加上前期邀请的8位一线教师,小组成员共为38人。

基于社区组织与自组织原理,笔者作为社区中小组长,负责对社区一些日常事务的管理,也会根据学习社区主题,一些活动和话题,以调动大家的活动积极性。根据社区“提高教学设计和数字化学习能力”学习主题,其内容策划具体事项如下:

2.小组成员使用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的社区发展后,笔者对社区发展情况进行了后期分析。对小组成员中的一些师范在校生做了非正式的调查访谈,访谈问题大致为“你怎么看待好看簿‘未来教育家’小组?”、“你会经常进去浏览或者写点什么吗?”、“你会去访问小组中教师组老师的空间吗?您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这个小组对你哪方面的能力提高有帮助?”,访谈重点聚焦在其社区使用的心理感受,结果整理归纳以下几点:

(1)学生成员普遍感觉该小组学术氛围比较强,和平常使用较多的娱乐社交性网站有很大不同。大都聚焦在教学问题上,或者是学习感悟及计划,以及好的知识点分享方面;

(2)学生进空间的次数并不是很频繁。相对娱乐性质的社交网站,对这种学习性质的社交网站不是很适应,很多时候想不起登录。说明了与娱乐性社区相比,学习类社区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3)通过浏览教师空间和评论交流,体验到教师较强的专业精神,感受到做好一名现代化教师很有压力,需要付出很多心思和精力;

(4)教师们对教学生活的图片记录,使他们对一线教师生活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5)反思水平提高。刚开始只是一味抱怨课堂的乏味,并不知道该去反思什么,后来在理论课学习以及小组中老师的教学反思中逐渐理清思路;

(6)对教育技术重视度提高:认识由“DV摄影”课转向“教学中的技术策略、怎么做效果更好”转变,由公共选修课到教师教育必修课转变;

(7)对教学设计某些模块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学习者分析。一线教师和学生接触比较多,对学生的一些年龄特征和学习接受水平等都比较了解且相对更为真实,使师范生在做教学设计实验时对学习者分析方面更为妥帖。

3.社区成员参与度分析

(1)社区成员参与度分析

笔者对社区中的活动做以归类,共分为以下五种:发表评论,收藏故事或者活动,参与活动,发表日志,发表故事。对社区半年来的活动情况做量化整理,各活动的活动频率如图5、6:

图5为小组所有成员的活动频次统计表,前8位为教师,后30位为学生,可以明显看出教师组总体的活动频次要高于学生组,师范在校生参与积极性和优秀教师差距还很明显。图6是学生S组、教师t组各活动频次均值比较图,教师组在“发评论”,“收藏故事”等活动上的频率远高于学生组,特别是“发评论”活动事件。明显看到教师组和学生组对小组“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都不高,或许和需要付出较多精力有关系。

为了进一步考察社区成员的内在参与度,笔者对活动做了内容分析,通过给不同参与水平的活动赋值,最终以直观数据来展现社区成员的内在参与度概况。首先给社区中的5种活动赋值,根据其所付出的脑力劳动量和思想参与的深度,制定如下量规:

从图6可以看出,学生组和教师组在“发日志”和“发故事”两种活动频率上的差别是非常细微的,但对参与度数字量化后,S组和t组在上述两种活动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笔者在对“发日志”和“发故事”活动上依据其发表的内容以及付出劳动量的多少分别将其化为了两个等级,由此也就可以判断出,虽然教师组和学生组在“发日志”和“发故事”两类活动上的活动频率上差别很小,但其参与等级是有差别的,图7、8两群体在各活动上的得分均值即显示了上述差别的原因。由图8可以明显看出,在上述五种活动中,在“发日志”和“发故事”两类活动上,教师组的整体参与度要大于学生组,但在“发评论”此项活动上,二者差异很小。教师组和学生组“发评论”活动均值分别为1.73和1.99,在笔者设定的两类等级中,处于评论1级和评论2级之间的中间水平,表明了社区成员在评论方面的参与性还是比较高的,较深等级的评论次数虽和一般性评论次数有一定的差距,但其频率还是比较高的,这可能和社区较浓的学习氛围有关。发表日志活动上的均值分别为5.41和6.32,相较于日志1级的3分和日志2级的10分,其日志等级还是比较低些,较深入的教学思考或评判性思维还是比较少,日常学习计划和简单随感比较多,但整体上教师组比学生组参与度上要高些。

(2)社区拓扑结构——社会网络分析角度

将社区成员之间的互访和评论等行为作为交互指标,笔者对社区成员之间的交互情况做了数据记录,以矩阵形式体现,若a进入了B的空间访问或者评价留言等,相应的空格位置就记作1,否者记为0。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社区成员交互关系图9:首先整体上来讲,该交互结构比较合理,中间部分成员的联系较为紧密,的一些成员的社区交互度比较小,没有特别极端的孤立点存在,也没有比较明显的结构洞出现,但交互密度不是很高。进一步分析内部较紧密的社区成员时发现,除了doris为小组组长,其它入度比较大的成员较多属于教师组,如tom老师,hnzhbin,希月天等。doris作为小组组长,和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其自然会成为社区中的核心成员之一。从入度较大的多为教师组成员这点来看,在这样一个教师和师范生的群体里,教师组的影响辐射力还是比较大,和前期的预设有一定程度的符合,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建设该类社区的意义,即用教师的经验行为等去影响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及相应行为的建构。

4.发展建议

该混合社区虽然对于师范在校生的教师意识提高有一定积极作用,提高了他们运用技术表达、反思学习的能力,在师范在校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上可以说是一种积极探索。但师范在校生的积极性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笔者在总结该社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因笔者前期探索实验的社区参与原则是“完全自愿”,致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建议在未来实践中和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评价体系挂钩,将其作为多元化评价指标之一,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可将课堂授课过程中的活动模块迁移到此社区平台,延伸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3)学校相关部门在小组策划实施过程中,尽量让相同学科的教师和师范生成员组成一组,相近的学习背景在提高交流频率及深度上具有很大影响。

(4)“师范在校生-在职教师”混合社区建立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如教育技术授课组和在职教师培训组做好互动,为二者搭建良性互动平台。

五、结束语

“师范在校生-在职教师”混合虚拟学习社区给在校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媒介平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将日益普及,那么在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尝试将给二者的沟通搭建互动平台,以借用在职教师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将会弥补师范生在校培养过程中的很多不足。诚然,该设想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数据检验,但“在职-在校”的互动将符合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希望能给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途径的探索带来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建霞.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08):40-42.

[2]杨九民,王继新,李文昊.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9,(01):103-107.

[3]李寿君,魏雪峰,姜述遵.web2.0在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09):98-101.

[4]王莹.教育技术微博社群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5]李彤彤,马秀峰.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09):26-32.

[6]李兴琨.团队异质性、团队冲突对团队合作学习的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2005.

[7]金南顺,潘礼尧.团队多元化对团队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基于美国学者的研究[J].学术交流,2011,(04):122-125.

[8]黄荣怀,张进宝.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思考[J].信息技术教育,2006,(03).

[9]国培计划小学科学教研组[oL].http:///group/766/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篇4

最早关于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的论述是斯密,他认为教育支出是看做一种可以获取利益、得到回报的投资H]。李斯特指出教育在社会生产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J。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一再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主张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教育是经济生产的四大要素J。20世纪5o年代,舒尔茨把资本分解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了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率得出,各级教育投资平均收益率为1713%,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在劳动收入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是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在国民收入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是33%,可见教育投资具有巨大的投资效益和意义j。Denison则把教育水平提高看做是促进人力资本质量提高,从而是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由此计算出美国1922-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有1/5应归于教育J。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教育有类似出口的性质,即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促进非教育部门的生产,而这是因为教育部门具有外溢作用。Robert(1988)对教育的外溢作用进行模型化估计,指出教育的内部作用是个人的人力资本对其生产力的作用,而教育的外溢作用稍显复杂。

国内关于教育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文献也很多。厉以宁最早提出“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以及“能力工资”等概念J。周天勇实证分析得出,1952-1990年间人力资本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和27%。范先佐提出“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的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增长,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_8J。沈利生和朱运法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J。蔡增正则利用1965-1990年的世界194个国家和地区数据实证分析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是在0.27l__0.422之间¨。崔玉平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48%el1]。胡永远和刘智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的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为一个多百分点1。王家赠发现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而教育基尼系数的增加阻碍经济增长。王淑芬和王红芹实证分析发现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水平与其发展综合水平呈同向变化_l。综上所述,目前多数文献主要是集中研究教育投资的数量与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少直接考虑到教育投资外溢作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且目前的研究较少在面板数据模型中考虑到教育部门与非教育部门的生产力问题,还有就是区域差异所导致的教育部门对经济发展外溢作用。因此,本研究也基于Feder提出的最初用于估计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模型_l,并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教育部门对经济发展的外溢作用。

二、理论分析

教育价值最常用的估计就是收益率方法,但是Haveman和wolfe(1984)的研究结果说明这种方法大约只能捕捉到一半教育价值。因此,本文采用Feder提出的两部门模型引。该模型被推广使用于若干领域。在此,两部门是教育部门与非教育部门,这样既可以考察教育外溢作用又可以考察教育部门与非教育部门之间的生产力差异。Feder模型的两部门生产方程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分别为:e=f(L,K)(1)n=g(L,K,e)(2)Y=e+n(3)K=K。+K(4)L=L。+L(5)e和n分别是教育与非教育部门的产出水平,L和K分别是劳动力与资本要素,下标代表部门,Y是社会总产出。由以上方程可以看出,教育部门产出对非教育部门产出有溢出效应,而社会总产出是教育部门产出与非教育部门产出之和。且Feder模型假设不同部门劳动与资本边际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为:ft/g1=fk/gk=l+p(6)fl,g。,fk,g分别是方程L,K的边际产出,p是两部门间相对边际生产力的差异,从理论而言,是可以等于、大于或小于零的,而p为负则表示教育部门的相对边际生产力低于非教育部门。由方程(3)、(4)、(5)和(6)可以推导出:G=(i/Y)+i3GL+kGe(e/Y)(7)其中:=p/(1p)+Ge是非教育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品,B是非教育部门产品对劳动力的弹性,入是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全部作用,G,G,G分别为Y,L,e的增长率,e/Y,i/Y分别是教育投资与国内投资分别占社会总产值的比率,入是教育溢出与部f-Ji~-J生产力差异这两种作用之和。为了分离出教育的溢出与相对要素的生产力差异,假设对于非教育部门产品的弹性不变:n=G(Ln,Kn,e)=e(Ln,Kn)(8)‘p是教育部门的外溢作用的参数,且:0n/oe=q~(n/e)(9)由(7)、(8)和(9)可得:GY--Ct(vv)+13GL+[p/(1p)+tp(n/e)]Ge(e/Y)(10)n/Y=1一elY(11)由(10)和(11)得:GY=or(i/Y)+13GL+[o/(1p)-~p]Ge(e/Y)‘pGe(12)若对式(12)进行估计就可以分别得出教育外溢作用和相对边际生产力差异的值。

三、经验分析

1.数据说明

本文结合式(12)设定最终估计模型为:GYit=ot(iit/Yit)+13GLit+[p/(1+p)一‘p]Geit(ei/Yh)+‘pGei+n(13)其中,GG和G鼬分别为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就业人员年增长率和教育投入年增长率,iYi和e;分别为各地区的资本形成额、国内生产总值和教育投入。采用2001-2009年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2001—2009各年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由于各个变量都是比例关系,所以都用当年价数值。教育投入采用通用的教育经费支出来代表。

2.实证结果分析

从模型可以看出,非教育部门的产出水平受到同时期教育部门产出水平的外溢作用,但是教育部门对经济中其他部门的外溢作用是要在一定的年限后才能起作用,即教育的外溢作用具有时滞的。因此,鉴于样本数据时间段,本研究假定教育部门对经济中其他部门的外溢作用是不变的,即该变量的系数是固定不变的,而其它变量的系数是可变。由此,这里决定采用部分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当然,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可以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卡方统计量为6.72,概率值为o.15,即在10%显著水平接受原假设,这说明模型更适合随机效应。因此,本研究决定采用部分变系数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教育对经济其它部门的外溢作用由系数‘p来反映,而对经济发展的全部作用则由来体现,由前面分析可知入=p/(1+p)+G,它既包含了教育对非教育部门的边际贡献,也包含了两个部门间相对的边际要素生产力的差异,而在方程(13)中可以估计出教育对非教育部门的边际贡献。因此,方程(13)进行估计后,利用估计得到的和‘p值,就可以求出p值,也就可以知道教育部门与非教育部门问相对的边际要素生产力的差异。本文对方程(13)估计结果见表l的全国估计结果,此研究主要分析变量系数,因此就不列截距项值。回归方程中变量G的参数估计值‘p是正值,并且达到了0.00的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说,当教育产出年增长1%时,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非教育部门产出将增长‘p%。

研究结果‘p=0.23,与蔡增正对国际资料分析得出的qo值在o.27—_0.42的范围内相比而言,我国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外溢作用与国际上的水平相比是较低的。另外,通过计算可得,p=一0.29,这说明教育部门的生产力低于非教育部门的生产力,而蔡增正通过国际资料分析结果也是与此相类似。而教育部门产出水平低于非教育部门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教育是公共服务的范畴,尤其是义务教育,主要是国家办学,而民间办学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政府有很大的干预权,而政府主要考虑的是社会福利最大化,并不像企业那样投入就是以盈利为目标,以个人福利最大化为主。为了研究教育部门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我们分别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进行回归。与全国回归模型选定步骤相同,分别进行了Hausman检验,东中西部都在10%显著水平上接受原假设,这说明东中西三大地区都适合随机效应。因此,本研究决定对三大地区都采用部分变系数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首先,在实现国家教育政策目标的情况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外溢作用是一3.10,这意味着东部地区的教育支出已经能满足社会对公共教育的基本要求了,而且还出现了反效应。

因此,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支出,所产生的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教育支出对经济的正外溢作用也是有最大限的,政府各部门的投资都有二个合理的比例且相互协调发展的问题。这充分说明了物极必反的道理。究其原因,这可能是东部地区的教育支出过多,或是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结果。如2009年,东部地区的教育支出除天津200多亿元、福建389多亿元以及海南92多亿元外,其余都达到了460亿元以上,其中广东地区已经达到了1166亿元。而我们知道,教育支出是有挤出效应的,教育支出增加就会减少消费、投资等方面的支出,而消费、投资等因素都是拉动经济最主要因素。因此,如果地区出现教育部门与非教育部门的支出结构失衡,则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另外,众所周知我国政府都是侧重于高等教育的投入,而对中等和基础教育的投入还不够,我们知道,基础教育的正外部效应是非常大的,而高等教育相对来说主要是个人效应,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更是占了很大比例。且东部分布了大量的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育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211院校、985院校和其他一般性院校,这些院校是公共性教育资源特别是财政教育投入的分配依据,最终会形成两级分化。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持对高中及高中以上水平的教育是无效率的,而中央政府则应当对小学以上的各级教育增加财力支持。

因此,教育支出内部结构的不平等因素可能是东部教育支出对经济发展外溢作用出现负值的原因之一。其次,从中部到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外溢作用从1.01减少到0.27,这说明中部相比西部而言,政策较为灵活化,制度较为完善化,市场化进程也比较快。因此,中部地区领先于西部地区,相比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的体制框架,这无形中加快了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的耦合,为教育外溢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通道,从而表现出比西部地区有较高的外溢系数值。另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邻近效应,即邻近地区之间存在互相依赖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对于社会关系具有显著影响力。而邻近效应可以体现在经济层面,即相邻地区由于产业链上的聚集而产生经济聚集效应,而这也进一步要求教育资源在配置上与经济聚集相呼应,也就是对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产生溢出效应,而中部相比西部来说更加靠近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无形中对中部地区的教育资源产生了溢出效应。而西部则是主要受到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资源产生的溢出效应。还有就是中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资金比西部要充沛的多,而且又没有东部那么过量的投入。如2009年中部地区:山西是332多亿元,吉林是271多亿元,黑龙江是338多亿元,安徽是438多亿元,江西是333多亿元,河南是656多亿元,湖北是451亿元,湖南是506多亿元;2009年西部地区:重庆是266多亿元,四川是657多亿元,贵州是270多亿元,云南是342多亿元,是49多亿元,陕西是380多亿元,甘肃是231多亿元,青海是60多亿元,宁夏是70多亿元,新疆是250多亿元。可见西部地区教育支出总体来说是明显的小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总体又是明显大大小于东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教育支出对经济的外溢作用是明显的正效应,且中部地区快于西部地区。最后,利用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估计结果,并通过计算可得教育部门生产力低于非教育部门生产力水平由东部到西部逐渐递增性,分别由东部的一0.71、一0.71递增到西部的一0.17,这都说明总体来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教育部门的生产力都低于非教育部门。而呈现这种逐渐递增性,是因为从东部到西部,教育部门的市场化程度是逐渐降低的,即政府干预的力度是逐渐加强的,而经济的发展程度是逐渐降低的,其无形中对教育资源产生的溢出效应是逐渐下降的等因素,最终导致了教育部门低于非教育部门生产力水平的递增性。

四、结论与启示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篇5

一、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责任

通过学习、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深化了对教育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了推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教什么、怎么教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新的共识。

1、大力发展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包括实践教育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对于物质生产、社会发展和一个人的物质、精神需求满足越来越重要,们越来越离不开教育。一个人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自立于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更需要教育。教育改变人生。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应实现人的科学和谐发展,应提高人的科学和谐发展意识和能力。教育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进知识、培育能力、健全人格、传承文明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重教才能兴国,才能兴区,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社会的真正和谐。

2、大力发展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教育就其属性是文化范畴,但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科学发展,理应包括和体现为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提高质量就是最大的发展,最好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办学为人民、办学依靠人民,办学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明等重要任务,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推进各类教育的协调均衡高位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重点发展和整体推进、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高位均衡。

3、大力发展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应对环境资源制约,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靠企业、靠市场,更靠各种各样的人才。作为教育系统,我们必须担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更多的培养具有创业创新意识和本领的各类人才,以此支撑和促进科学发展观和我区“转型提升发展战略”的深入落实。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广泛征求意见,局党政领导班子愈加感受到社会对教育的高度关注,老百姓对教育的殷切期待。肩上的责任和任务很沉重。我们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大力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二、进一步认清了我区教育发展现阶段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001年建区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最高追求,围绕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着力推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装备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全区各类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20*年,先后荣获了“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区”、“省幼儿教育先进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省师资建设先进区”等多项殊荣。20*年我区高标准通过了省“双高普九”达标验收,20*年首批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并分别于20*年底、2008年初接受了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专项督导和回访督查。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得到省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省评估专家组称赞我区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有力、目标明确、强势推进、高位均衡,使全区教育呈现出发展快、态势好、品质高、亮点多的生动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

经历了让孩子有地方读书、有条件读书,*教育总体上已进入到“读好书”的新阶段。特别是在顺利通过省“双高普九”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后,“读好书”已经上升为*人民的主要教育诉求和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民群众期盼着进一步的教育公平,不仅是“人人享有受教育机会”的起点公平,还要求“接受同等条件教育”的过程公平,进而实现“人人获得适合自己教育”的结果公平。人民群众期盼着进一步的教育均衡,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人群之间教育的差距,切实增强教育的普惠程度。人民群众期盼着进一步的推进素质教育,渴望尽早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给孩子更多快乐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和潜能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人民群众期盼着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育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为此,20*年下半年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后,我们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发展策略,由重视规模、数量、速度转向重视内涵、质量与效益,由硬实力建设向软实力建设转变,将2008年定为“文化建设年”、2009年定为“全面质量年”,*教育开始了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品牌打造”为特征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深入创建”。

*教育这些年一直在向着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和经济社会新需要的方向努力。但深入分析,对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教育强区”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读好书”的要求,对照我区经济和社会加速转型提升的要求,教育工作和教育发展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还不平衡。从区域看,街道与街道(镇与镇)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落差还比较大,部分地区还存在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还不够大,“择校热”仍比较严重。

二是结构还不合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遍比较薄弱。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且学科、专业建设实力还不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

三是模式转化还不理想。素质教育的主题地位还远未落实。考试评价制度尚需完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

四是质量提高还不快。研究教学、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的氛围不够浓厚。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倾向在各类教育中都不同程度存在。

五是办学行为还不够规范。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一些学校管理不规范,“乱收费”等现象还时有发生。

以上这些问题,既是我们看到的问题,许多也是征求意见中人民群众点到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人民群众提出尖锐批评的问题。人民群众的意见特别是批评,进一步强化了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感。

三、进一步分析了制约*教育发展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教育诸多问题产生和存在,原因是复杂的、多重的。从教育系统之外分析,有传统文化、社会人才观、管理体制等原因。从教育工作自身查找原因,许多问题的产生和存在,都与我们区教育局领导班子在一些方面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有关。

1、发展理念有些跟不上。特别是对素质教育缺少深刻的认识,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培养人,分类施教、办适合孩子的教育,还常常停在口头上,缺少实实在在的措施。封闭办教育,对推动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思考研究得比较少。

2、职能转换有些跟不上。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职能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况都有存在。对教育规律认识把握得不够,工作中过于倚重检查、评估、评比以及考核。有些活动不仅加重了基层的负担,也影响了自身集中精力抓大事。

3、执行力有些跟不上。近年来出台了不少推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办法和措施,但有些办法和措施抓执行不够有力、有效。

4、改革创新有些跟不上。习惯于“过去怎么做”,现在还是这么做。谈成绩和经验比较多,对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深入的剖析和直面的勇气。解决难点问题,推进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够大。

5、统筹兼顾有些跟不上。重学历教育、公办教育、学校教育,对非学历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特殊教育研究、指导得不够。

6、工作作风有些跟不上。忙于应付各类会议、文件和事务,浮在上面多,“沉下去”少。特别是带着问题深入基层进行系统性调查太少。作决策,定制度,抓工作,有时考虑基层学校不够,有些工作筹划得不够周全。

深刻剖析问题原因,既要剖析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更要剖析教育系统自身的原因,特别是我们局领导班子的原因,从自身的问题查找起,分析起,整改起。我们真诚地欢迎社会各界继续帮助我局领导班子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议。

四、进一步理清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

我局党政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六个坚持”:

1、坚持科学发展,解决*教育发展方向“对不对”的问题。准确分析*教育的现实方位和发展方向,重点关注当前教育发展的公平、效率、质量等基本问题,进一步增强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上来,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决策和统一部署,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过提供优质教育使*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同促进和谐*建设。

2、坚持继续解放思想,解决*教育发展思路“明不明”的问题。近年来,*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批通过了江苏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具备了高位提升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但我区教育与先进地区相比,在发展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的优质化建设方面尚有不小距离。我们要不断增强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精神状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按照学习、实践“重在总结经验教训、重在完善发展思路”的要求,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方向,拿出对策,加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解决*教育发展质量“高不高”的问题。教育是实现个人成才的根本手段,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教育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作为全区教育系统的领导班子,我们一定要对家长、对社会、对国家未来负责,承担好老百姓和国家交给我们的教书育人责任,不负区委、区政府的重托。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教育实力的重要指标,教学质量的优劣是检验一所学校、一个教师能否培养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未来社会主体的主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意识,狠抓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我们必须明白:提高教学质量是检验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创建学校特色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益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空间还很大,需要努力的方面还很多,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提高教学质量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提高教学质量与规范办学行为的关系,在不违规,不压红线,不牺牲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扎扎实实搞好课堂教学,认认真真提高教学质量。

4、坚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解决*教育发展能力“强不强”的问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唤起所有校长对工作的责任意识,点燃全体教师对事业的热情火花,否则楼再高、校园再漂亮、待遇再好,也没有用,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长是关键。校长必须具备四种素质与能力:政治素质,管理能力,业务水平,责任意识。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根本。我们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努力造就一支能够引领和推动*教育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5、坚持以稳定和谐为保障,解决*教育发展步伐“稳不稳”的问题。教育系统线广、面大、责任重,教育系统的稳定与和谐牵涉到千家万户。教育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助推器。作为全区教育系统的领导班子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担负起重大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认真排查并及时整改工作薄弱环节,妥善处理校内突发公共事件;要大力规范办学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持稳定和谐的大好局面,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6、坚持以党建工作为保证,解决*教育发展合力“足不足”的问题。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切实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充分发挥组织保障、思想保障的作用,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坚强堡垒。要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的优势,形成推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合力。工会要在*教育发展中发挥推动者、协调者、传承者的作用,要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和服务教职工日常生活等工作,努力使工会成为教职工之家。团委要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发展,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志愿者活动以及在其它各类活动的开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进一步落实了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推进整改,关键是领导班子应带头进行整改。区教育局领导班子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全区发展大局,对照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制度,落实措施,提升素质、扎实工作,努力把区教育局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领导集体。

1、加强学习管理,健全体制机制,努力创建“学习型班子”。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带头“洗脑充电”,武装头脑,提高党性修养,增强政治敏锐性。自觉遵守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度,健全完善学习检测制度,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实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有机结合,努力把科学发展的理论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现实动力,引领科学发展政策思路,更好更快的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公信形象,不断提升引领示范能力。以“勤勉敬业,服务奉献”为己任,切实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努力建设发展思路好、措施本领好、工作作风好、机制创新好、发展绩效好的“科学发展领导班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招,认真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坚持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层面意见,全面掌握基层动态,“把好脉”、“定好向”。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时刻警醒,严于律已,做弘扬新风正气的表率,以良好的领导干部形象修身、立德、服众。扶正抑邪,努力在机关及全系统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篇6

一、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数以亿计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和支撑,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有很大成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兴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农村教育面广量大,中小学在校生多达1.6亿。从小学到初中,正是他们身体发育和智力启蒙的阶段,小时候养成的品德、性格、习惯往往影响一生,学校和老师的影响有时超过家庭和父母。因此,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大批来自农村的高级专门人才活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一些人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授和文学艺术家,他们的成才同青少年时代在农村接受的良好基础教育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要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宏大任务,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离开农村教育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谁能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就难以融入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摆脱经济贫困首先必须改变教育落后。“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这是农民群众从现实生活中得出的结论。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广大群众受教育水平和接受教育机会明显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我们要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

发展农村教育,有助于积累国民经济增长的后劲。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欠发达时期就开始普及义务教育,而且对农村教育给予特别关注,正是由于这样做,才有尔后的经济腾飞。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把农村教育扎扎实实搞上去。否则,就有可能丧失机遇,甚至会贻误现代化建设大业。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性,务必牢牢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发展农村教育。

二、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到20世纪末,我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全国还有431个县没有“普九”,已经“普九”的部分地区水平很低、基础不稳,不少地方存在学生因贫辍学、拖欠教师工资、学校危房年久失修、公用经费短缺等突出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农村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也存在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解决这些问题,办好农村教育,必须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普及义务教育,仍然是当前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要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西部地区集中力量打好“两基”攻坚战;中部地区切实抓好“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东部地区实现高质量高水平“普九”。这里,我要着重谈谈西部“两基”攻坚问题。

国务院决定:到2007年,力争使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承担西部“两基”攻坚任务的372个县,国土面积达345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8300多万,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在这些地区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并将对推进西部扶贫开发、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完成这一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县乡财政困难,教育基础薄弱;地广人稀,生源分散,办学成本高;条件艰苦,人才出去多、回来少,合格教师短缺;少数群众观念落后,偏重眼前利益,“重男轻女”;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特殊需要的教材教具和双语师资力量缺乏等,使得提高入学率、控制辍学率面临着比别的地区更多的困难。中央已经作出郑重承诺并且下定决心办好这件大事,各地必须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狠抓落实,讲求实效,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和浮夸虚报。一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和西部各省区市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工作规划,设立专项经费,认真组织实施,每年督促检查一次。二是县级政府要负起主要责任,发扬扶贫攻坚那种“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真抓实干,锲而不舍,注重实效,财政再紧张也要确保教育投入。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要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动员和帮助贫困家庭农民子女入学。三是广大教师要怀着对“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的深厚感情,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四是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特殊问题,如兴办寄宿制学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培养、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开发工作。总之,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如期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

已经实现“两基”的中部地区,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和教育基础薄弱,不少是粮食主产区和农业人口大县,财政比较困难,巩固提高“两基”的任务相当繁重。各地要保持和发扬当年实现“两基”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采取得力措施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中央将给予必要的支持。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思想,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拓宽教育服务领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当前,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的质量,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进能出、富有活力的教师管理制度。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这里,我要强调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问题。城市和农村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为西部地区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农村教育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各地要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改革,推出一批有效服务“三农”的办学新典型,创造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新经验。

三、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

办好农村教育,是各级政府一项最重要的职责,也是各级党委加强对农村工作领导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发展农村教育,有经费问题,有体制问题,有师资问题,核心是加强领导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只要各级党政领导真正重视,有决心、办实事、求实效,农村教育的形势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狠抓落实。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象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近年来,许多地方领导同志重视农村教育工作,特别是一些地方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舍得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由于领导者真抓实干,当地教育落后的状况得到迅速改变。对这些有远见的领导者,党和人民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今后衡量一个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大小,不是光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辖区内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组织部门考察县乡干部,要了解当地学校和教育发展的状况,因为教育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应经常深入农村学校,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要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予以保障,减轻农民负担,这是牵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力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目前,一些地方反映农村义务教育“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所需经费存在缺口。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认真落实好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中央要进一步增加对困难地区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省、地(市)级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更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一是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提高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二是安排使用中央下达的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要全部补助到县。三是安排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要弥补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民集资取消后学校危房改造和运转的经费缺口,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要将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所需经费纳入政府经常性预算。考虑到各地的实际困难,最近中央又安排了一笔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困难地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各地一定要把这笔钱用好。

要特别关注和解决好农村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目前国力,应该也完全有能力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帮助。从全国看,辍学率哪怕有1个百分点,在农村就会影响上百万孩子的一生和前途,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我们一定要抓紧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切实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代大思想家荀子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他把尊师重教同国家治理和兴衰联系起来,发人深省。我国有数百万农村教师,他们默默无闻,年复一年,辛勤耕耘在农村教学第一线,为教育事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长期工作在“老少边穷”地区的乡村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们的崇高品德和业绩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我们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大力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和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风尚。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篇7

(一)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各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1、免收了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全部在校学生的杂费,顺利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工作。同时,建立健全资金拨付及使用等相关制度,切实加强了学校经费管理;积极推进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

2、教育系统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截止**年10月底,**中学的迁建工程已投入×××万元,已经完成立项、选址、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征地工作正在进行,准备修建施工道路。**小学四方分部、通桥镇小学、**镇小学的运动场和附属工程已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实验中学完成了校园绿化建设和路面硬化建设,维修加固了教学楼,风雨楼已拆除,新建科技实验楼已完成了地勘、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

(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区教育局主管业务科室实行“三个加强”:加强对学校各教学业务部门的管理,充分发挥理论和业务指导作用;加强对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管理。创新服务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服务到基层。

1、进一步加强了教学指导。教研员每月都到联系点了解教学情况,并组织多次教学教研活动。开展了全区性的教研成果展示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了以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为基础的教学评估体系;对初中

一、二年级和小学

三、

四、五年级进行了摸底测评;对会考,学期、学年检测进行了质量分析;注重了毕业年级后期管理,我区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社会公认度进一步提高。

3、加大了教育科研力度。强化了教研教改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教学研究活动始终保持了活跃状态,三所中学接受了国家初中英语规划课题研究任务。

4、启动了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工作。已在全区逐步推行“2+2”项目的实施,目前进展顺利。继续抓好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近年来,我区按照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模式“一校两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法人、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要求,极大地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年,我区城市小学、镇(街)中心校和村小的在校学生比已调整为65:30:5;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和毕业率继续保持×××;全区多数小学生已经享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同时,整合建新村小学、天星村小学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的推进之中。***区关于《区域均衡城乡共进大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务工作经验文章被***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年8月刊发于〈政务工作交流〉14期中。

2、初中质量显著提高,校际之间实现均衡。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和×××;高中阶段入学率达××0×××。区内3所初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教学质量实现均衡。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以内。区内学生出区就读潮得到消落,初中教育的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年,我区中考取得好成绩:全区上线×××人,上线率×××,比**年提高×××。我区上联招线人数中,650分以上的达×××人,700分以上×××人,最高分为717分(总分750分)。

3、目前,区教育局正在制定《***市***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并上报市教委。

(四)高中阶段教育迈上新台阶。

1.***中学成功创重后,学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年,***中学高考报考学生×××人,高考上线×××人,总的上线率×××,超过市平均上线率(×××)×××个百分点。本科上线×××人,重点本科上线×××人。报考人数、上线人数、高分考生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秋季,***中学高中一年招生良好,达×××人,整个高中年级达×××人。

2.中职教育势头良好。为了配合我区“经济开发区”建设,成立***区职教中心,并以此为龙头,整合区内万工技校华茵校区等职教资源,共同打造一所市级重点学校。现已落实人员、机构和经费。我区职成教工作,重点已由文化培训、短期培训转向技能培训和中长期培训。今年秋季,我区共招收中职学生×××名,其中***户籍学生×××名。所有学生均按国家和市里的政策规定享受助学金和生活费补助。同时,区财政安排×××元免除了***籍学生的学费。

今年我区中考、高考均创佳绩,职教中心积极开展工作,教育事业已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继续保障教育投入。

1.教育投入继续实现均衡化。教育收费治理成果得到巩固。我区把实现教育投入均衡化作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全区学校只按类别不按级别安排经费,教育投入的均衡安排有利于切实缩小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也有利于巩固治理教育收费的成果。**年,我区教育收费为零投诉。

2、扎实开展贫困生救助。**年春季,区教育局切实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精神,对全区各中小学×××人次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女童”、“边远学生午餐补助”和“城市低保”学生的学习费用进行减免和补助,共计×××元。各个学校还积极开展助学活动,确保我区贫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3.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西南大学举行了全区中小学副校级以上领导、幼儿园长干部培训班,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均有明显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特别是着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采取了村小教师全部提供免费午餐、评职倾斜、补助交通费等措施,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稳定,要求向城市学校调动的压力明显减轻。

4、现代远程教育不断加强。一是今年为各校配备了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投影等设备共计×××余万元。二是拟投入×××万元构建全区教育城域网总体方向已定,正在和运营商谈判,力争今年内启动招标。三是组织全区教师参加市、区级远程教育培训×××人次。四是***中学市级课题《中学生实验技能和基本要求和考核办法》已经结题。

二、2009年的工作打算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抓紧抓好抓落实,要进校园进课堂,让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教育系统入脑入心。

(二)继续把《***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放在重要位置,把教育事业规划的要求切实融入到《***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里去,让教育事业发展在制度安排上得到更加充分的保证。

(三)落实区委、区政府领导“努力让每一名初中毕业生都能升学,每一名高中阶段学生都能毕业,百分之七八十的联招线上考生能考上本科,百分之七八十联招线下的普高生能考上高职”的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普及十二年教育工作。要积极争取市教委的领导、关心和支持,制定《***区普及十二年教育规划》和《***区普及十二年教育实施办法》,开好头,起好步。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篇8

1.研究对象

以“郑州市(6个市辖区、1个县和代管5个县级市)的中小学校”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将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作为调查和研究的主要课题,并通过在河南省图书资料室和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收集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大量的理论参考依据.

2.2问卷调查法

对郑州市(6个市辖区、1个县和代管5个县级市)的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向包括城区和农村(包括镇中心校和村小学)在内的60所中小学发放了问卷.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1.1体育教师数量统计分析

在所调查的郑州市60所学校中共有体育教师320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别有264人、5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82.5%、17.5%.上述调查的60所学校中,只有城区中学的教师是专职的,城区的其他学校兼职体育教师的比例为10%,农村中学兼职体育教师的比例为13.5%;相比之下,农村小学中兼职体育教师人数较多,占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比例的35.8%.如果我们不考虑那些兼职教师的话,那么农村小学将缺少更多的体育教师,这将会严重制约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以及体育质量的提高.郑州市仅仅有城区中学在专职体育教师人数分配上比较令人们满意,学生与教师的配比为277:1,但是城区小学、以及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配比情况差强人意,学生与教师配比分别为340:1,308:1,469:1,这些配比远远不能满足上述条例规定的标准,体育教师数量太少,以致每个教师负担的教学任务过重.

1.2体育教师学历统计分析

郑州市城区中学和城区小学体育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分别占97.1%、82.5%;农村中学中具有专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占30.8%,占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占65.4%,其他占3.8%.农村小学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大约占所有体育教师的一半.从总体上看,具有高学历的体育教师人数不是很多,而学历在研究生以上的教师更为短缺,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和鼓励那些年轻教师,让他们在闲暇之余将强自身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参加诸如函授班、短训班等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等各种渠道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获取更高学历,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

1.3体育教师性别、年龄结构统计分析

郑州市中小学男女教师配比不太合理,男教师人数较多,女教师人数短缺.调查的城区中学中男女教师数量差别极大,男女教师配比约为3:1,城区小学中男、女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65%和35%;农村中小学中女教师人数更少,所占比例也更低,分别为16.3%和11.7%.造成女教师数量较少的因素较多,很多中、小学校的领导不能转换教育观念,不能平等对待从事体育工作的男女教师,女教师的就业观念、师范院校招收女生数量较少等现象的存在都将会造成体育娱乐健美和体育生理、心理等方面教学开展进度缓慢.郑州市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学教师中较大年龄者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为处于中青年年龄段,教师在年龄结构方面的配比较为合理,而农村小学中老年体育教师较多,青年教师较为短缺,其中46岁以上者和25岁以下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5%、1.9%,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以前中师毕业的教师在农村教师中所占比例较大,同时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认为去农村工作没有前途,不愿意去农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这些都导致了青年人才的不断流失,会严重制约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通过添加行政编制引进高层次人才,进而实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可持续化.

1.4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统计分析

郑州市不同学校体育教师的职称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城区中学中仅有11.4%的体育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具有一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人数较多,占48.6%,而体育教师中职称为、二级、三级的所占比例分别为35.7%、2.9%,这也意味着还存在具有小学职称的中学体育教师;城区小学中不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数量也较多,所占比例为50%;农村中学中没有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且7.6%的教师为小学职称.另外,农村小学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所占比例为11.3%,甚至还有部分无职称教师存在的情况.

2.体育教学设施现状分析

2.1各种运动场地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郑州市所有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的状况不太好,一方面是体育场地数量较少且场地面积较小.郑州市城区、农村大多数中小学,都达不到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的标准水平.另一方面是体育场地严重达不到质量标准.体育场地基本上都是土场地,塑胶场地较少,只能在天气较好的情况下使用,而田径场的各项标准如周长、直道长和跑道数等都达不到要求.3.2.2教学、训练器材和体育经费投入统计分析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体育场地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基础,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的关键部分,它们与体育教学工作密不可分.在调查的60所中小学中,农村的一些小学和中学体育器材配备简单,郑州市城区78%的中学体育器材能满足教学、训练需要,还有一部分学校的体育器材尚未达到2002年我国教育部下发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器材配备标准.每年都有体育专门经费的有18所学校占24.3%,没有任何体育经费的有42所中小学占56.7%,郑州市城区、农村各中小学之间体育经费的投入不均衡,城区学校与乡镇中心校及农村学校间的经费投入也按比例呈现.体育经费的短缺是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许多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中没有体育项目的计划.

3.制约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缓慢的因素

3.1农村学校大环境的问题

学校领导、家长、学生还未真正脱离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没有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教育指导思想;体育教师工作任务负担重,工作条件艰苦,除了上课,还要组织早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课外群体活动等,农村学校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师外出培训与学习,有关专家也很少来校指导工作,使教师失去学习机会,自身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

3.2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农村学校常常采取上课出勤方式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与考核,但是很多体育教师只要稍稍留意就能通过考核.大多数教师体育固步自封,常常局限于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能力,他们只专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求创新,这些对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及体育教师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4.郑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对策

4.1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城乡统筹工作并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投入

政府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来完成城乡素质教育的统筹发展工作,并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努力使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要充分借助于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合理规划和重新布局农村中小学的校点,进一步加大中原经济开发区的经济投入,对该区域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标准化建设并实施校校通工程,将现有的大学城模式纳入“中小学教育科技园”的建设中,同时将学校体育设施落后,学生资源少的学校并入生源好且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加快合并步伐,加大学校整合力度,以集中有限的教育投资和教学资源,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

4.2提供政策支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布局,统一安排,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统筹发展.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农村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提高体育教师的薪资水平和福利,维护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最大化的缩小城郊和农村体育教师薪资待遇方面的差异,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来引入高层次、高水平的优秀体育人才投身农村体育事业,加大在岗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颁布相应的法规并切实有效实施以监督体育教育事业,推动和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开展.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全程参与,是主导体育教学活动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各项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成果的好坏,体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农村体育教学的提高密切相关.

4.3城区、农村中小学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

农村中小学要不断与城郊中小学进行体育学习交流,交换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定期让体育教师去参观优秀体育教师的示范教学,城郊中小学也要定期的派遣其优秀体育教师去指导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要不断的互换教学心得和体会,充分利用双方的教学优势,不断开展体育教研,彼此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农村学校要不断向更好的城区学校输送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体育苗子,从而保城区学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郑州市农村中小学老年教师数量较多,中青年教师短缺,男女教师配比不合理.

1.2郑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不具备专业化水准,教师科研能力较弱.

1.3郑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物质条件较差,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

2.建议

2.1建立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机制,加大对农村学校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力度,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体育教学设备;

2.2在郑州市城区各高校的教育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加大校区合作力度,建立农村学校教育的实习基地;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篇9

关键词:社区教育工作者澄江街道现象调查

一、调查目的

澄江街道是江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居全市之首。随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加快实施,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逐步展现现实模样,新一轮的“村居合一”和“撤村建居”势在必行,澄江街道于2012年进行了社区管理体制调整。2013年是澄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调整,实施“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市民”的工作重心转移后的关键之年,澄江街道现有28个社区,区划进一步优化和扩大,街道以社区优化调整和争创全省和谐社区为契机,推进社区建设理念、方法、体制、机制的创新。因此,在澄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区划调整大背景下,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要承担新的责任和义务,具备全新的能力,为保证社区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如何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研究街道层面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显得特别重要,对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全面地了解本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服务街道社区居民,推进我校“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我们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现状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从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对自身工作的评价、社区教育工作者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及社区教育工作者在社区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等方面开展。

三、调查对象

根据2013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社区教育工作者是指社区教育的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学人员,澄江街道共有个28个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本次调查的对象专指这28个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28份,收回28份,有效问卷28份有效回收率100%。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1.性别结构:本次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共28人,男性为1人(3.57%),女性为27人(96.43%),性别比率严重失调。

2.年龄结构:本次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年龄在20~50岁,其中20~30岁12人(42.85%),31~40岁12人(42.85%),41~50岁4人(14.3%),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年轻化。

3.文化程度:被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中,研究生3人(10.7%),本科生15人(53.6%),大专生10人(35.7%),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4.专业结构:被调查的28名社区教育工作者所学专业种类丰富,有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工业设计等,其中跟教育有关的有6人(21.43%)(包括小学教育2人、英语教育1人,学前教育2人、现代教育技术1人)。近50%的人所学的专业与目前从事的工作无关,有18人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或管理学知识。

5.从事社区教育的时间:被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从事社区教育1年~5年的有21人(75%),5年~8年的7人(25%),大部分社区教育工作者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时间相对较短,经验不太丰富。

6.职称情况:被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中,有社会工作师职称的5人(17.86%),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的7人(25%),没有职称的15人(53.57%),其他专业职称的1人(3.57%)。

7.选择社区教育的原因:被调查的28名社区教育工作者,因自己热爱而选择社区教育工作的有4人(14.29%),服从领导安排的23人(82.14%),有1人(3.57%)是因为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而从事。

8.工作状态:所有社区教育工作者能认真从事本职工作,26人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很重要。有27人认为自己的群众工作能力很强,有26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很强,24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有改革创新意识,有24人很关注当前的形势和政策。有27人能很好地操作计算机。有18人能掌握基本的日常外语会话知识。所有社区教育工作者几乎没有机会受过社区教育岗前培训。只是在进入社区前进行过社区工作者培训。89.2%社区教育工作者从事社区教育工作以来,没有进行过任何形式的社区教育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

(二)被调查者自身评价及专业要求等结果及分析

1.89.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传达上级精神、制订社区教育年度计划;负责对社区内各层次人群进行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做好社区教育的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协调上级部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有50%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评价是,社区教育工作年初有计划,月月有活动,年终有检查,可以应对。但实际实行过程中,各条线之间交叉很大,教学内容、教学意义体现不够明显,各种支持力度不够。社区教育居于“鸡肋”地位。

2.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急需提高的素质:了解教育、热爱教育;有一定的教育工作经验;专业知识足够;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所有人都认为要增强自身的社区教育专业知识与组织协调能力。100%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自己的社区教育工作由于专业知识缺乏、进修机会不多;虽然自己有创新意识,但在工作中很难创新。

3.被调查者对自己的职位在社区教育中的价值有如下评价:57.1%的人认为可以增加社区居民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居民素质;18%的人认为是完成上级交办的社区教育方面的任务;14.3%的人认为价值不明显。

4.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社区教育工作中遇到最大的阻力困难是:领导不够重视、职责界限模糊、专业知识缺乏、缺乏专项资金、教育资源、专业师资缺乏。

5.被调查者认为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途径是:28.6%的人认为要领导重视,67.8%的人认为要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认识;28.6%的人认为配备相关专业的人员充实社区教育工作,特别提到多吸纳学校教师加入到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39.3%的人认为要加强交流学习,各社区教育工作者之间交流互动,取长补短,互相促进;28.6%的人认为要强化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发展意识。

五、结语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是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内在专业结构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着困难和艰辛的过程,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和成长,需要每一位社区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雪莲.关于社会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顾晨霞.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研究――以江阴市澄江街道为例.江苏省江阴市澄江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2013.9.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篇10

(一)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如何运用老年教育的这一载体和平台,帮助老年人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以及推进老年人社会化,最终帮助老年人实现积极老龄化,这既是构建完整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社区老年教育因其就近性、便利性、低成本性以及面广、量大,更具人性化等特点,具备其他形式老年教育所不及的优势。因此,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无疑成了构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的一种最为适当的选择。

(二)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是转型期社区建设的迫切需要

社区老年教育对转型期的社区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首先,通过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成功转变社会角色,使之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有效切合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其次,通过老年教育使每个关联着特定的家庭和人群的老年人安享晚年,让这种社会关系状态的辐射范围扩大,有利于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再次,借助社区教育的丰富资源以及时空上的可及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人际关系的互动性等特点,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增进了老年人社会交往,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改善邻里关系,提高社区凝聚力,为基层的和谐稳定创造了条件。这是学校老年教育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更加切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建设的需要。

(三)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是扩大老年工作覆盖面的有效途径

随着近年来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的短板现象是现实存在的。一方面,近年来许多由老干部工作部门主办的老年大学虽然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学校定位是以离退休干部为主体,而对社会老年人的吸纳能力有限,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讲上老年大学仍是不可企及的愿望;另一方面,老年大学虽然大多位于市中心地带,但随着城市的扩大,不少老年人为了上学还是需要来回奔波,一些老年人还肩负照顾第三代的任务,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有的老年人只好放弃学习的机会。而依托社区资源办老年教育,可以有效弥补各级老年大学功能与资源的不足,通过家门口的教育服务、远程教育服务等形式,可为老年群体提供平等、广泛、共享的平台。以嘉兴市为例,目前全市有老年电大基层教学点(班)1081个,覆盖了81.1%的社区,2012年春季虽然只开设两门课程,招生人数就占了全市老年人口的12.4%。从老年电大社区教学点的快速发展可以印证社区老年教育的需求之旺盛!

二、当前推进社区老年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上不够重视

虽然近年来老年教育特别是学校老年教育得到较快发展,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老年教育体系,但从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地区老年教育尚未列入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老年教育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对待社区老年教育上,不论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社区本身,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人没有真正理解终身教育的含义,甚至把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教育理解为唱唱歌、跳跳舞的娱乐活动;有些人认为老年教育是各类老年大学(学校)的事,对社区开展老年教育服务活动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没有必要,以至于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对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方面力度不够、热情不高,在保障教学质量、提供经费保障与教学场所等方面的支持不够。这些错误的观念和消极的认识,已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均衡与快速发展。

(二)机制上尚不健全

在推进社区老年教育过程中,由于对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认识偏差,导致在社区老年教育管理机制上的巨大不同:对老年学校教育的管理分属老干部局、老龄办等管理,如老年大学;对社区教育的管理分属教育局和乡(镇、街道)管理,如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对社区社会事务,包括老年电大教育属于民政局管理;对老年离退休社会保障服务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而社区居委会在自我服务、教育和管理方面承担着属地管理职责;有些地方即便有所谓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牵头领导和牵头单位,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老年教育的特点以及其服务和活动内容的千差万别,也经常难以协调一致。如此造成了社区老年教育管理的无序和混乱,不利于社区老年教育的深入推进。

(三)硬件建设上投入不足

老年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在意识和投入上在逐年增强,特别是在对各级老年大学(学校)支持力度上,也体现了对老年人事业的重视。但是,在社区老年教育的投入问题上,却存在着诸多的尴尬:一是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其不同于学校老年教育有正常的财政预算项目,其经费来源不稳定,而经费不足也成为制约社区老年教育的瓶颈;在设施建设上,自有建设项目也比较少,大多数依托社区辖区内的学校以及其他公益资源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存在场所、设施短缺,特别是缺少符合老年人使用的个性化场地与设施的情况。二是由于社区老年教育分属不同的职能单位或属地乡(镇、街道)与居委会管理,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在实施管理的同时,在投入保障上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或兴趣点,社区老年教育又缺乏统一有效的规划体系,从而导致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因此影响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速度。

(四)软件建设上后续乏力

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缺乏和教学形式、内容单一等问题上。一是社区老年教育缺少有力的师资保障,由于缺少经费保障和管理力量,主要是采取临时聘任制和志愿制,队伍稳定性较差,这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带来很大影响。二是大多数社区老年教育在教学形式与内容方面的针对性较差,由于经费、师资和设施等限制,内容贫乏,形式单一,有些老年人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感到失望,影响了老年人就近参加社区老年教育的积极性。

三、有效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思想认识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观念,明确对老年教育及其社区化的发展定位,加强宣传和引导,努力形成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共识和合力。一是提高办好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办好老年教育是政府的责任;认识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的基础形式之一,是推动全民学习,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提高社区老年教育功能属性的认识。老年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保健、娱乐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要纠正社区老年教育就是保健娱乐的错误认识。三是提高社区老年教育特点作用的认识。社区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有益结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年教育,主要是为了弥补学校老年教育办学规模、受众范围局限以及教育资源有限等的不足,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老年教育服务。

(二)完善机制,加强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统筹规划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根据社区老年教育的特点,理顺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管理主体和职责,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社区老年教育。一是要健全社区老年教育组织协调机构。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作为牵头负责人,建立社区老年教育协调小组,理顺和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实现区域内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推动社区老年教育各项活动和服务的开展。二是制定社区老年教育的总体发展规划。根据社区老年教育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社区老年教育。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把社区老年教育纳入对相关单位的考核内容,推动各项老年教育服务活动顺利开展。四是加强教育管理,着力提高社区老年教育质量。社区要着眼自身实际,加强对老年教育的管理,建章立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稳定的师资保障。

(三)强化保障,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经费投入

要把推进老年教育建设作为服务民生的实事工程,摆上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着力研究老年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研究将老年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保障办法,不仅要保障老年大学等学校老年教育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要以提供活动专项资金的形式,兼顾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推动。二是研究借助和引导社会资金和力量推动社区老年教育的相关政策。在探索利用社会民间力量开展社区老年教育的同时,政府要发挥必要的引导作用,采取政策优惠、奖励补贴等非行政方式,确保老年教育朝着正确方向进行。三是研究社区老年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办法。严格财务制度,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社区老年教育最为需要的地方,努力树品牌、出精品。

(四)共建共享,推动对社区老年教育的资源整合

如何整合各方资源,营造推动社区老年教育的新环境,是党委、政府以及社区共同面对的任务。一是可以借助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资源,通过选聘和志愿等形式培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并利用这些单位的教学资源、活动场所和开放,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联谊活动;二是借助各相关职能部门争取更为有利的公共服务资源,如文教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服务和公共场所,为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便利;三是把社区老年教育作为社区结对共建的重要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结对服务活动,争取各种捐助和支持,开拓社区老年教育空间。

(五)探索创新,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推进社区老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