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律专业实践内容十篇法律专业实践内容十篇

法律专业实践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1:01

法律专业实践内容篇1

关键词: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实践主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15-02

在法学专业本科教学中,注重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在实践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训练、诊所教育等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法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体系化的设计和常规性的安排、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职业竞争中缺乏整体优势等问题。为了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突出培养特色,结合高校法学专业教学的实际进行系统的实践主修能力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可以说是高等教育中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探索、新尝试。

一、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提出

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中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整体趋势。但当前高等教育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讲授、轻实践训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薄弱,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是基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的现状,在充分考虑高校教育教学条件以及社会对高级人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具体说来,专业实践主修能力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对象从事专业对口的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并不是仅仅指具备的一项专业能力,而是在所有专业能力都具备的基础上,所具有的一定专业特长性质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1]渤海大学从2013级学生开始进行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工作,各个专业结合各自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方案与原有的专业培养方案配套实施。专业实践主修能力作为培养方案实践环节之一,教学培养历时三个学年,是学生必须参加的系统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这样“二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现实要求。

二、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法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系统了解法学知识框架,掌握法学的基础理论,熟悉我国的主要法律规定和相关政策,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案件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能够胜任法律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在高校法学专业教学培养中必须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是实现法律职业能力培养常规性和长期性的需要。在以往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课内进行的实践环节常常因为教学时数的限制处于被理论教学挤压甚至取代的窘境,课外进行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诊所教育等常常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而且学生实际参与的范围也比较有限。而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可以作为一个贯穿二到三个学年的实践教学活动长期开展,通过学生的课外练习和教师的集中指导实现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常规化和长期化。

2.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是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系统性的要求。如前所述,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不仅仅是一项能力,而是由多项基础能力组成的综合能力。它能够涵盖法律职业所要求的多种职业能力,涵盖法律职业素质的全部内容。在培养与训练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基础能力训练开始,逐步扩展到核心能力,最后形成综合能力。因此,可以说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在对法律职业能力进行分类、分层、分解之后所形成的结构完整、顺序合理、内容全面的培养训练体系,体现系统培养法律职业能力的要求。

3.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是突出法律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中,把何种能力确立为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取决于各个院校对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定位。各个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内容,打造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的高级法律人才。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个院校的培养优势,而且也能够为社会提供专长各异、类型丰富的法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三、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现有的“两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主修能力的培养处于辅助地位。它是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与训练而设置的实践环节,训练主要采用课外训练的方式,主旨是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尝试和探索有利于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原有的法学专业综合实训、诊所教育、模拟法庭训练的基础上开展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能够进一步完善法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实现专项能力培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的有机结合,弥补课堂教学时数不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课外自主训练强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提升法学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特色的凝练与凸显具有重要的作用。综合性及专门性院校可以结合各自的发展定位、学科优势等确定不同的实践主修能力,以突出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例如研究型大学可以把法学研究能力作为培养内容,经管类院校可以把企业法律实务能力作为培养内容,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培养专长,突出培养特色,满足社会对各类法律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校企(院、所)合作的实现,形成教育培养与就业的顺畅对接。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中,各院校可以进行校企(院、所)合作培养的尝试,如与企业或者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合作培养、定制化培养。通过双方研讨确定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有针对性地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就业质量。

四、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原则与内容

1.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原则。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内容的设置及培养训练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突显特色原则。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作为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尝试,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特色,并在主修能力确定、培养与训练等各个环节突出这一特色。(2)实践为主原则。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训练,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形成自主、自觉训练的良好习惯。(3)职业标准原则。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确定、训练和培养必须贯彻法律职业标准,以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2.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内容。由于专业实践主修能力是与职业工作对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其内容设置上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现实需求、学校的培养条件、学科优势等因素。渤海大学法学专业在制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经过系统分析和充分论证,认为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职业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应当是以语言表达能力、法条查询与适用能力、案件分析能力为基础的法律文书处理能力。因为初入法律职业的人最先接触到的工作就是法律文书的写作,同时,在职业活动中各类法律文书的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法律文书处理能力是应用型法律人才要胜任法律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法律文书处理能力是涵盖案件分析与法律文书写作的法学专业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法律查询与适用能力,即找法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案情,确定案件法律性质,找到对应的法律条文并加以正确适用的能力。第二,案件分析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案件、准确适用法律、出具法律意见并对案件中涉及的争议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第三,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各类民事、刑事、行政等诉讼文书和非诉讼文书的能力。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中,结合法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行分阶段培养。第一学年为基本素养培养阶段,主要进行法律语言与法律思维训练。第二学年为专业技能培养阶段,将分阶段进行法律查询与适用训练、案件分析训练和法律文书写作训练。第三学年为专业技能提高阶段,训练内容包括法律文书写作及模拟法庭训练。渤海大学法学专业的实践主修能力培养工作已经在2013级本科生中开展,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学年的基础素养训练。从训练情况来看,在学生尚未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进行口头语言表达训练是合适的。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心理障碍得到排除,语言表达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说,目前渤海大学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是顺利的,有成效的。但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与考核标准如何细化、如何提高能力训练的“实战性”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法律专业实践内容篇2

关键词:法学教育实践教学法学专业

一直以来,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因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受到学者和司法实务人员的诟病,于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应运而生。我国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起步较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一、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当前西方一些国家的实践教学法被引入我国并在一些高校开始试点,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将法学教育等同于高校法学教育。在我国,法学专业的通识教育基本上是通过高校的专业教学完成的,但是法学教育不等于高校法学教育。法学教育涵盖的范围更广泛,举例而言,我国的法律职业人员如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在正式上岗之前都必须接受“岗前培训”类的教育内容,这些培训内容属于法律职业教育,也是法学教育的一部分。将法学教育等同于高校法学教育者往往认为,高校法学教育应当弥合法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之间的缝隙,事实上,现行的高校法学教育模式难以完成这一任务,西方一些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误区之二,将高校法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等同于法律职业教育。司法实践中对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的批评说明在高校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缺少对法律职业教育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法学教育要转换成职业教育。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针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教育多是在法科学生毕业之后完成的。

二、国外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

(一)日本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

从19世纪七十年代在高校创设法律专业一直到2004年,高校法学教育并不是进入法律职业的主要途径,其主要为学生进入政府机关和从事商业服务。在法学院学习并取得相应学位还是成为法学教授的途径。这种将高校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割裂开来的结果就是一直到2004年,日本的法学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司法培训与研究机构(legaltrainingandresearchinstitute)完成的。法学毕业生只要通过司法考试(nationalbarexamination)就可以进入司法培训与研究机构进行培训。该机构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轮流到法院、检察机关以及法律事务办公室见习。培训期一开始是两年,2006年被缩短为12个月,而且课堂讲授部分被缩减至2个月。与此同时,日本开始着手通过专业法律学校(法科大学院)完成法律实践教学。这种新兴的法律专业学校被委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任。

(二)意大利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

意大利在诉讼模式上逐渐向英美法系转变,在事实认定问题上,法官的职能削弱,律师的角色随之凸显出来,因此其法学教育方式也面临变革。大致说来,意大利的法律实践教学也是学生毕业之后在校外进行的。除了四到五年的大学学习之外,意大利法科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考试以及见习之后,才能从事法律职业。这些实践教学的时间因学生的学习目的而有所不同。

三、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还没有构建起一个体系化的“学士后”法律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我们现阶段所讲的实践教学也只能在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范围中加以理解。而在我国高校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深思。

(一)实践教学目的不明确,难于协调

当法学教育从“学徒制”转向校园里的“批量化生产”之后,法学理论教学与司法实践之间就出现了裂痕。相较于学徒制而言,学校教育面对的学生数量更多,无法兼顾学生的个性,因而其不可避免的倾向于通识教育。然而,学生的个性与需求却是因人而异的。从学生自身来说,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规划,因而其对实践教学的需求也就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倾向于从事理论研究,有的学生则倾向于实务。不同的法律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不同,因而实践教学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很难确定实践教学的目的并协调其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

从世界范围看,实践教学的目的也没有一致的见解,即使在制度较为完善的美国,对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也是见解各异。有学者认为法学实践教学是为学生开始司法实践做准备;有的学者则认为其目的是使学生“像律师一样去思考”;学者朗戴尔在研究了法学教育的起源之后,指出法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像法官一样思考”;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应当将上述这些目的加以整合。

(二)实践教学外部环境缺失,难于开展

法学实践教学就是以法律职业共同体为基础和依托的。对于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而言,学生可以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中实习,然而在实习过程中却未必能够接触具体的案件,而即便能够参与纠纷的解决,也往往囿于其实习生的角色难以接受真正的“历练”。

让学生参与到司法实践中学习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例如当学生作为人或者辩护人出现在诉讼程序中时,其“角色”能否得到当事人、法院等相关方的承认便很成问题。在现实中,学生实习所从事的往往是一些辅的工作,例如做记录、整理卷宗等,这些工作虽然也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得到锻炼,但是,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完善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

在培养目标上,有的学者认为:本科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法律人才。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从世界范围内看,法学教育的改革不是将教学目标区隔为实践型抑或是学术型,而是通过法学教育消除理论传授和实际应用之间的断裂带。如果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过分侧重某些内容,那么反而不利于法科学生的成长。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应当尊重学生的选择,尤其是职业生涯的设计,高校应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不意味着将法律学术和法律应用人为的割裂开来,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其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法律专业实践内容篇3

3、法律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应限定在立法、执法与司法范围内。参加毕业实践活动的学员应根据法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实践。实践单位和形式自己选择。4、法律实践(社会实践)的成绩考核以学生提供的书面材料为依据。字数不少于20__字。

5、法律实践书面考核材料经审核合格后给予相应的学分。没有参加社会调查、未交法律实践书面考核材料者后成绩不合格者不计学分。

6、对法律实践书面材料考核的内容有:法律实践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书面考核材料的内容与文字表达。法律实践成绩评定办法:

法律实践书面考核材料由指导教师凭此规定成绩。电大分校负责法律实践书面考核材料的成绩审核。

注:法律专科要求撰写的是:社会调查;法律本科要求撰写的是:法律实践。

二、毕业论文:

1.毕业论文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

2.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修完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已修课程达到最低毕业学分80时进行毕业实践环节。

3.毕业论文是实施法学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

4.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法律专业的特点。选题时应当结合我国司法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者当前司法实践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对我国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

毕业论文的形式应为学术论文,本科字数不少于6000字,专科不少于5000字。

6.毕业论文的要求:学生应在事实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详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通顺。

7.毕业论文评分标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等,凡是成绩在及格以上者,给予5学分。

(1)优秀: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论证严谨,有一定的独创性,科学性较强,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格式规范,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重点突出。

(2)良好: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理论性,论证较为严谨,逻辑性较强,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流畅,答辩中问题回答正确。

(3)中等:观点明确,内容较为充实,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论证较为严谨,逻辑性较强,文章结构完整,层次较为清楚,语言流畅,格式较规范,答辩中问题回答基本正确。

(4)及格:观点明确材料较为具体充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结构较为完整,层次较为清楚,语言流畅,格式较为规范,答辩中问题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5)不及格:有下述情形之一者为不及格:观点不明确或有严重的政治性错误,材料空泛或虚假,论证片面、紊乱、无逻辑性、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语言不流畅、文章体裁不符合规定,字数少于要求的字数,有剽窃、抄袭、由他人或者其他弄虚作假的行为,答辩中不能回答问题或者表现出对自己论文的内容完全不熟悉。

注:本科的学生要求100的答辩,并且在答辩时用幻灯片的形式演示自己论文的主要内容。专科的学生不要求答辩,省校对学生的论文按30的比例随机抽取进行复查,如果有成绩不符者,要求对所有的论文重新进行审查。

三、相关的要求:

1、学生应该和指导教师及时联系,有任何的问题和指导教师联系。

2、学生最好每次给老师提供打印稿,论文要求有一稿、二稿、三稿(定稿)。论文和实践的定稿要求用a4的纸、宋体4号字打印出来。

法律专业实践内容篇4

针对高职法律课程改革的思路,分析出高职法律课程现状,其内容有:课程体系现状,课程内容设置现状,课程方法现状。根据这一现状,总结了高职院校法律课程存在的问题,其内容有:结构残缺、缺乏法律职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法律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等。最后总结了高职法律课程改革思路,主要包括:以应用为原则,构建法律课程体系,提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构建相应的互动平台等。

关键词:

高职法律;课程改革;结构残缺;法律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法律需要改革,这已经是法律教育界的共识。如何对其进行改革,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当前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已经运行了几十年,并且培养了无数的法律人才。在高职法律课程体系中,基本上沿袭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需要谨慎。并且充分考虑法律体系、人才培养等内容。

一、高职法律课程现状

1、课程体系现状

现象法律课程体系中包括法学基本理论、部门法课程以及相关专业方面的法律课程等。其中基本部门法课程主要有:宪法、民事诉讼法、民法、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等;专业法律课程主要根据不同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而设定[1]。一般情况下,对课程开设顺序进行排列:先设置发现基本理论,然后使宪法,接着是基本部门法课程,最后相关专业方面的法律课程。先设立实体法,然后设立程序法。

2、课程内容设置现状

针对法律课程来说,主要讲授的是部门法或者相关专业方面的法律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等。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主要根据基本法律制度进行,其主要阐述和理解基本法律制度。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主要结合基本法律制度进行,原因是课程内容的部门法内容法律制度,主要是法律,部门规章,设计的地方性法规相对较少。在课程内容中,存在着相应的司法解释内容,但这些内容并不是十分全面,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3、课程方法现状

高职院校法律课程采用的主要是讲授和组织讨论等方法,在这两种教学方法当中,讲授的比重相对较大。为了使学生对法律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通常还使用案例教学法。

二、高职院校法律课程存在的问题

1、结构残缺

在高职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法律能开的培养。当下,实现法律目标对于法律职业人才十分重要,学生如果不能充分掌握法律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就难以对法律制度进行深度了解,应用法律的能力也无法发展。但是,如果学生掌握了以上内容,也不能代表学生具备法律能力[1]。

2、缺乏法律职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开展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不够合理。要相适应法律职业,必须具备文书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等。因此,学校应当为学生开设相应的法律文书课程,对学生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进行大力培养。

3、法律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在开展高职法律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自主式以及开放式教学方法。当前,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方式很多,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此外还有法庭模拟的方式。但是这些教学方式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如果学生有不同答案,那就说明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阻碍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2]。

三、高职法律课程改革思路

1、以应用为原则,构建法律课程体系

高职法律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将服务作为教学宗旨,通过就业进行引导,促使产学研相互结合。根据职业需要,对组织教学进行科学引导,促使法律教学应用性和实践性等,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同时对课程结构进行重组,最终形成一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大课程体系。保障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凸显基础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充分应用和实践。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主要将知识的应用作为目的性内容,将“必要”、“够用”为度,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促使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提升。结合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课程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等,促使课程得到有效整合和创新,从而使课堂得到开放,能够从单项性课程的建设开始,逐渐向着课程整体结构的优化转移,从而实现课程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进而让学生能够自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2、提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

第一方面,高度重视年轻教师职业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这种方式,树立一定的职业观念,帮助教师具备相对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第二方面,学校为教师提供相应的继续学习机会,从而使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得到定期的更新,促使其对新的知识有所了解,对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第三方面,为教师创造相应的条件,能够让教师定期到有关部门或者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进而给教师提供更加方便的科研机会。第四方面是向知名高校聘请能力水平相对突出的兼职教授,对教师进行定期讲座促使年轻教师的实践水平以及理论知识水平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第五方面,向企业聘请律师,使其和学校青年教师共同担任法律课程的教学,使其充分发挥工作中总结的实践经验,从而使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充分提高。

3、构建相应的互动平台

在学校构建多维度互动平台,能够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也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在校外亲自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接触和了解多种岗位,其技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学校可以在校内建设虚拟法庭,速录实训室、律师事务所等。加大对这方面设施的投入力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各种民事、刑事或者行政等诉讼案件的办案程序。对各种操作流程充分了解[3]。

4、加强学校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

学校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紧密联系,可以和相关单位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促使课堂想校外有效延伸。例如和法庭以及监察院等进行合作,和这些单位进行联合,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高职法律专业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实际使用能力相对薄弱。对学生法律能力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开设相应的法律服务教学,帮助学生能够在法律服务实践过程中,促使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进行非法律处理的能力有所提升。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法律服务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宏军,陈桂银,任善茂,陈明,周根来.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学生就业分析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6-7.

[2]郭菲.文科专业基础课程非工作过程导向的改革思考——以《法学基础》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61-63.

[3]姬志茹.高职院校专业法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建筑工程法规》为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148-150.

法律专业实践内容篇5

【关键词】医学院校管理专业法律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17-02

一、法律课程在医学院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医学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纷纷开设了管理类专业,比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工商管理或市场营销专业等。上述专业在医学院校又被称之为“医药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卫生管理、药物营销等行业。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律教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与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志,法律课程建设在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到管理专业,涉及的法律课程主要包括“卫生法”、“民法”、“经济法”等等。当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在实际课程设置中各有取舍。在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治国方略而同时医患关系又较为紧张的今天,“依法”从事医药卫生管理已经成为共识。而依法管理的前提是学法、懂法。因此,法律课程在医学院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法律实践教学环节在法律课程中意义重大

(一)法律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参与式法律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法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应当指导学生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去掌握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原理、法律制度,而且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把法律理论应用于将来的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去。著名民法学家王泽鉴教授在论及法律实践教学时曾指出: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学知识,而且还要担负起培养掌握各类法律技能的重任。由此观之,“实践性”、“应用性”成为当前大陆法学教育的一个导向,可谓是顺应了法学教育的内在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就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

(二)国家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给法律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着重强调在高等教育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且具体指出高校应当“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上纲领性文件给包括法律课程在内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促使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

目前,社会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仅仅具有理论知识而欠缺实践能力甚至“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受到冷遇。许多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需要毕业生尽快“上手”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这样,经过系统实践训练的毕业生的优势逐渐凸显,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也倒逼学校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医学院校管理专业法律实践环节存在的不足

应当承认,医学院校主要承担的是医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在法律课程建设及其实践教学方面较之于专门的法律院校存在一些先天不足。

(一)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

由于医学院校很少设置专门的法学专业,所以法律课程不可能开设很多。考虑到场地和设备的利用率问题,一般不会花费巨资建设可能会经常闲置的模拟法庭,或购买专业的法律教学软件,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不够完善。

(二)法律课程师资整体水平不高

法律实践教学需要法律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律教师指导,而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时间不长,人才积累不足。尽管少数学校中一些法律教师已经在国内法学界享有一定知名度,但与国内知名法律院校相比,多数医学院校缺乏经验丰富的高职称、高年资法律大师任教,难以完全胜任实践教学需要。

(三)与校外法律机构联系不够,影响校外实践的经常性开展

与法律院校不同,医学院校本身与校外法律机构接触机会有限,接触层次不高,联系不够频繁。在实践基地建设、人员相互来往、学生外出从事法律实践等方面均存在一定不足。

(四)法律课程课时有限,难以容纳较多实践内容

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有其自身的主干课程,除了管理专业固有的核心课程外,作为医学院校管理专业的特色,还开设有医药类课程。这就使法律类课程不可能开设过多,而且每门法律课程的课时数有限,一般为50至70学时。总课时的限制使得除了满足必要的课堂教学外,难以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时间。

四、医学院校管理专业学生法律实践模式的选择

(一)医学院校管理专业学生的法律实践带有短期性特点

与普通法律院校或法学专业不同,医学院校管理专业学生的法律实践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其主要区别在于,法律院校或法学专业在大四下学期会安排有整整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而医学院校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主要是在医药卫生企事业单位进行,基本不会进行整个学期的专门法律实践。因此,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法律实践一般是短期的实践,应当立足于这个现实去寻求适合自身的法律实践模式。

(二)医学院校管理专业学生法律实践适宜采用的模式

1.学校从顶层设计方面对法律实践教学进行规范,保证法律实践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虽然医学院校管理专业不会安排长期的法律实践,但是,法律类课程毕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学校在较高层级上对法律实践教学进行规范。比如学校教务部门通过正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对法律实践进行规范和体现。这样才能够保证法律实践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医学院校管理专业学生法律实践的多种模式

(1)邀请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等部门专业人士到校举办实务讲座

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等部门的专业人士法律经验丰富,在给学生进行的讲座中能够穿插大量实际典型的案例。并且讲课风格别具一格,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形式。

此种形式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第一,尽管校外专业人士实践经验丰富,但多数人对教育教学所特有的内在规律未必精通,对所讲内容在结构把握、时间安排、演讲艺术等方面可能有所欠缺。这要求校内教师加强与专业人士的沟通,共同商量讲座的目的、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讲座注意事项。第二,校外专业人士工作繁忙,本来安排好的讲座也可能因为临时原因而不能如期举行。这就要求校内教师制定预案,不至于临时手忙脚乱,无从应对。

(2)在课堂教学中鼓励进行法律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国外普遍认为,案例教学起源于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问答法”。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法学教育,被公认为当今美国法学院法律教育创新最主要的教学方法。[4]后来又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等教学活动中。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一些学科的课堂教学。[5]案例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参与到对具体案例的探究,由被动听课转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因此被经常采用。

但案例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第二,相对于直接讲授的形式,时间效率不够高。第三,案例教学法并非万能。法学学科虽然属于应用性学科,但毕竟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些法学概念、法律制度、法律原则需要通过较为系统的课程讲解形式传授给学生。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课堂讲授这种主要的教学形式。[6]第四,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比单纯课堂教学付出更大的努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现行职称评定考核评价标准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难以充分体现教师教学方面的付出,也就难以充分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投入。

(3)在课程中安排视频教学环节

视频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以播放视频案例的形式来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它以其独特的优势为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因此深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7]。视频教学中所使用的视频资料不是教师事先人为设计出来的,而是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

尽管视频教学受到师生欢迎,但若运用不当,也会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视频资料本身的权威性问题。视频资料来源广泛,但如果不考虑其是否权威就随意采用,可能会使学生对一些问题产生错误理解。第二,视频资料的时效性问题。目前,我国法律的制定与修改成为常态,如果法律类视频资料过于陈旧,就不宜在教学中采用,以免对学生产生误导。第三,视频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协调配合问题。笔者发现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在不是十分必要的情况下过多地播放视频。也有教师整节课播放视频而很少进行必要的提示或讲解。以上做法没有注意视频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协调配合,甚至有时会给学生留下“用视频凑时间”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免。[8]

(4)指导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或接触其他法律类机构

在时间和其他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或接触检察机关和律师事务所也是实践教学中一种理想模式。这样等于把教室从学校移至法庭或者其他司法机关,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信息和法律方面的感性知识。笔者看到,许多学生是人生中第一次走进法院,那种兴奋心情溢于言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印象深刻,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全方位的。

当然,到校外进行旁听庭审或参观也有许多制约因素。第一,外出至少需要占用整整半天时间或更长时间,常常要占用其他课程的时间。而调课常常涉及多个教师和班级,对正常教学秩序会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大量学生外出,一旦在途中出现人身安全事故,学校和老师难辞其咎。第三,一些案件可能不完全与某学期所学法律内容完全贴切,或者涉及综合内容而学生尚未接触到,使部分学生难以领悟。

这就要求,第一,学校教务部门对涉及学生外出的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灵活调配,必要时赋予二级院部一定的课程调配自,变“审批制”为“备案制”以简化程序。第二,国家法律层面应当对学生外出涉及安全方面的法律关系进行更加明确的规定,目前的情形是无论学校是否尽到了合理教育和注意义务,几乎对学生外出发生的人身事件都必定承担责任,这就不可避免地打击了学校鼓励学生外出实践的积极性。第三,法院等法律机构与学校法律教师共同对案件进行精选,尽量贴近教学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或者由教师对相关问题向学生提前进行介绍。

(5)适时邀请法院到高校进行公开庭审

法院到高校进行公开庭审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大大增加旁听庭审学生的数量。平时有机会赴法院进行法律实践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如果在学校开庭,可使更多学生便捷地感受庭审的庄严和法律的神圣。第二,在医学院校,如果选取医疗纠纷、非法行医、制售假药、食品安全之类的案件在学校公开庭审,将使会使医学院校学生受到深刻的医药卫生方面的法律教育。第三,这也是司法机关进行法制宣传的极好场合,能够更大程度上体现“司法为民”理念。当然,这种活动需要动员人力物力较多,只能作为一种法律实践的补充形式。

总之,医学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对法律课程的重要性,采取多种途径积极探索医学院校管理专业学生短期法律实践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法律知识的掌握和法律技能的提高,以更好地适应依法治国和医药卫生管理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法学2013(4):40.

[2]许婕.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3):97.

[3]蒋桂萍.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73.

[4]石峰.法学专业本科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法制与社会2009(11):296.

[5]段晓鹏.视频案例教学在卫生法学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11):157.

[6]段晓鹏.视频案例教学在卫生法学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11):159.

法律专业实践内容篇6

 

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当今高校的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会计电算化和市场营销等专业普遍开设了经济法这门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掌握经济领域基本的法律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预防相应的法律风险,处理常见的法律纠纷,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由于教育目标的定位不同,导致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实践教学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较大差别,必须予以清晰认识,才能避免教学实践的误区。

 

一、教育目标应准确定位、有的放矢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基于教育规律和受教者的独特性,对教育活动提出的总体要求。教育目标可以表明教育活动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受教者个性的基础上欲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怎样的人。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灵魂,也是衡量和检验教育活动成效的根本依据。就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言,法学专业和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有所不同的。

 

法学专业的教育旨在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法律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法律专业人才,如进入公检法部门或者律师事务所,或者从事企业的法律服务工作。而非法学专业的教育旨在培养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育目标应定位于提高学生在经济工作和生活中的法律素养,使其知道法律的边界在哪里,从而避免不知不觉地违法,同时使其懂得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拿起法律武器,依法有效地维权。

 

鉴于非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独特性,非法学专业经济法实践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实践教学也不可强求一致。旨在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实训方法,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言,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就不可勉强适用。因为上述实践教学需要学生既具备实体法又拥有程序法的基本功底,即使是面向法学专业的学生,也更加适合在高年级开展,若简单移植到没有深厚法律基础的非法学专业学生身上,无异于拔苗助长。此外,明确了非法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法学专业出身的教师在从事经济法教学的过程中避免一个误区,即用自己当初在法学院里接受法学教育的模式来教育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不能因材施教以至于无法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经济法涵盖众多的部门法,而根据教学计划能够安排的学时与经济法庞大的体系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经济法授课不能仅仅着眼于每一具体制度下的法律条文,而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讲授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阐释各种具体制度背后的立法理念、立法目的和立法价值,以此帮助学生首先形成一种宏观的思维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高屋建瓴的基础上,介绍具体的法律制度内容时,应注重详略得当,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其内心感悟和对法律的情感认同,从而使学生对重点法律规定能够理解透彻和进行实际应用。这个目标具体需要通过案例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来实现。例如在《金融法》的授课中,为增强大学生对于国家金融管制的认识,可通过庭审纪实《纪念币的陷阱》生动地导入基本案情,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案中的大学生买卖真金白银打造的纪念币居然被定为出售购买假币罪,引来牢狱之灾?有声有色的典型案例配以详略得当的教学内容,可以深刻震撼学生的内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应深入挖掘、灵活应用

 

理论学习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的合理搭配,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等现实情况,通过讲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可以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经济法的实践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

 

(一)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又叫情境式教学,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通过介绍丰富的案例引入无限缤纷的社会现实,使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讲堂。在案例中认识理论,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感知的体验,这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素质的提升。

 

1.案例的来源和形式。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中都有海量的法律相关的案例信息,有文字的、有声音的、有视频的等多种形式,特别是法院网站上公开的案例资料、法制节目的视频案例,只要用心收集,案例无处不在。各种形式的案例都各有优势,宜取长补短,为教学服务。相关电影和电视节目中选取的视频案例资料,可充分利用课间的时间播放,拓宽学有余力的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宽度。

 

总之,要多途径地搜集和选取发生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案例事件,以活生生的案例去诠释枯燥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原理,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共鸣。2.案例的选取标准。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是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之一。(1)关于案例的真实性问题: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有生命力和说服力。案例教学宜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好是取材于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但是不能每次案例教学时都将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来。因为真实的案例往往内容繁杂,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容纳过大的信息量,而且学生的知识层面很可能尚没有案例分析所要求的那么宽广,因此必须对真实的案例进行适当地加工,使得案例的法律关系线索清晰,与课堂所要阐明的制度内容紧密结合,如此才能深入浅出地完成教学信息的传递,否则容易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甚至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2)关于案例的虚拟性问题:虚拟性的案例并非一无是处。

 

各类考试试卷上的文字案例资料由于内容精简、重点突出,一针见血,适当地在课堂上引用,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举一反三。(3)关于案例的时代性问题:教师必须关注时代的热点法律问题,尤其要结合学生的法律的误区与盲点来选取热点案例。如大学生被诱骗卖肾、非法代孕、非法买卖纪念币、非法套现和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等他人所犯的错误和付出的代价这一类型的案例有助于警醒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吸取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蕖Q∪〗鹕焦舅咧芎璧t微博名誉侵权案、民间环保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第一案等成功维权型的案例,有助于使学生受到鼓舞,乐于应用法律。

 

3.案例的应用时机。案例的应用时机要根据教学的目的灵活地把握。当需要导入一个新的理论时,可让案例先行,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其自然地引领学生接受新知识。当需要启发学生对某个理论深入挖掘时,可以抛出一个案例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使思维向纵深拓展。当需要加深学习印象,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应用案例进行实训讨论,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维,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的讲评。教师在抛出案例的过程中,目光应始终定睛在学生身上,适当参与,适时引导,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引导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在课程目标范围内畅所欲言,使法律精神和法律规定在思辨中更加清晰明朗,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归纳总结,要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根据需要可以做延伸性阐述,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升,抛砖引玉,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二)启发式教学

 

经济法实践教学中必须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当教师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揭示所将要学习内容的社会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变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如在相关的章节内容展开时,可尝试引导学生预先思考:消费者该怎样利用合同法中格式条款的相关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为商事主体,应怎样区分要约和要约邀请,从而避免模糊认识造成的经济损失?设置的疑问若能与学生的兴趣点恰当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讲授的效果。在当代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热点话题,牵动不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讲企业法时,可以开篇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你创业,你将选择何种企业形式?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一般的有限公司、一人有限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呢?各种企业组织形式都各有哪些利弊?

 

四、教学手段应与时俱进、扬长避短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优势于一体,是一种功能更为完善的信息传递体系,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递大量信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经济法教学,一方面节省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另一方面,多媒体的声音和图像效果可以将知识和案例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实践教学虽然不适宜大规模地通过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实训方法来开展,但可以借助媒体制作的各种真实案例为学生创造思维实践的情境。近些年来,我国各种媒体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法制节目,紧扣当前中国法治进程的热点,有些直击庭审现场,将案件的主要法律关系通过视频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给人以全方位的感受冲击。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的需要,为学生适当截取庭审的部分内容,为学生适用法律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这个深刻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的法律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毋庸置疑,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着不足,教师若过分依赖多媒体,容易变成电子课件的放映员,照本宣科。教师必须把握好授课的节奏和时间,通过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灵活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更多正面的目光交流。同时,需要进行适当的板书,增加新鲜感,避免学生长时间的盯着幻灯片造成视力疲劳。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盲目追求图片多、动画多,光鲜漂亮固然无可厚非,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

 

教育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样样都离不开这个操作主体,就是教师。如何持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使命感,提升特定科目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需要每一位高校教师深入反思并为之努力的。

法律专业实践内容篇7

关键词:经济法;司法考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240-02

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与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公法与私法相融合的特性,注重法律与经济的结合,涉及内容极其广泛。在司法考试背景下,经济法教学中应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兼顾基础与技能的原则,使学生对经济法律制度的掌握既全面又有所侧重;在保持课程基本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兼顾内容结构的开放性、实用性,达到课程内容整合、体系优化,形成知识、能力、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实现经济法课程教学与国家司法考试的相互协调与良性互动。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法》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理论性强、涉及面广、实践性要求较高等特点。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由于经济法课程介绍的法律规范繁杂、知识记忆点繁多,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

(一)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技能培养欠缺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过分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法学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在智力的开发以及法律思维素质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缺乏思考和解决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传统教学模式和师资的缺乏是其中的两个主要原因。传统教学方法强调经济法基本理论、法律条文的传授和讲解,忽视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解决经济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欠缺,更谈不上运用经济法理论去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而师资的缺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即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律师资格的法学专业教师的缺乏,使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缺乏主导性,客观上制约了职业技能培养的实现,而师资力量的加强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二)经济法教学内容与法律职业培养目标脱节

司法考试直接影响着大学法学教育和法律人才的培养,法学教育永远是国家司法考试的基础,没有完备的、成熟的法学教育,国家司法考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要在充分考虑国家司法考试这一因素的前提下,提出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案,但不能以司法考试为指挥棒,更不能仅局限于司法考试。在培养和选拔法律专业人才方面,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任务是共同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间应构建一种新型良性互动。

(三)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交流互动不足

由于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讲解的多,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再加上经济法理论和条文很多,因此教学过程枯燥,教师无法有效地在短期内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处于被动学习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对一门从未接触过、并且处处遇到法学专有术语和各种需要记忆的法律条文的学科产生十足兴趣,则更是困难重重。同时,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偏少,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较低,甚至高分低能,很难融入社会。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整,法律技能锻炼缺乏

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在经济法教学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的结合,而实践教学作为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已被广泛运用于法学专业教学中,为培养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法律人才起了重要作用。但有一个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即实践教学发展至今已出现了形式化和走过场的倾向。因此,有必要对法学实践教学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加大法学实践教学创新的力度,不断整合优化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主的经济法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法律人才。

二、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辩证关系

司法考试是一种职业技能考试,其目的在于选拔法律职业专门人才。而法学教育的侧重点是法学基础理论、人文修养、政治素质以及学术精神,目标是培养法律人才。司法考试在对法律职业体系的统一、法律职业人才的选拔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法学教育产生了冲击。首先,有可能形成所谓“双学校现象”,各种专门讲授“考试秘诀”的“法学教育”会使本来就浮躁的法学界更加浮躁,不利于法学教育的稳步发展[1];其次,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是从事法律职业的“敲门砖”,过高的职业门槛可能使法学教育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

法学教育不是司法考试的应试教育,更不能等同于司法考试。因此,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在性质和目的上是不同的。法学教育不仅向学生讲授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要着眼于其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法律人的培养。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法律人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及对法律制度的熟练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坚定地政治信仰,这是法学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法学教育区别于法律职业培训的显著特点。法学教育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政治信仰的培养和对法律价值认知的提升,要避免将法学教学蜕变为应试教育。因此,法学教育的独立地位不可动摇,不能将法学教育和统一司法考试混为一谈。

法学教育是司法考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将缺乏优秀的应试者;而司法考试是法学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估因素之一,也是法学本科学生走向职业道路的重要关卡,法学教学质量必须接受司法考试的检验。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结构性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法学教育应尊重司法考试的本质与规律,司法考试的具体应试科目和命题方式客观上要求法学教育在教学理念和授课方法上有必要根据司法考试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法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更加切合实际。一方面,司法考试对理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关系颇有益处;另一方面,法学教育的发展则必然促进司法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间必须协调发展,只有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做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三、司法考试对经济法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社会科学,由此决定了法学教育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整合与创新法律知识的基础,而且承担着训练和提升法律技能、养成和改善法律思维方式的操作[2]。司法考试作为一种职业技能考试,更多地以现行法律规定、实务中的具体操作问题为重点。而高等法学教育的优势和侧重点是基础理论、人文修养、以及学术精神。司法考试的命题特点与考核目标对我国法学本科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法学本科教学必须与国家司法考试形成相互协调与良性互动的关系。经济法教学应定位于培养、训练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提高他们的法律职业能力,应以培养学生经济法律信仰、经济法律意识、经济法律思维、经济法律能力为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可通过改革经济法教学内容、经济法教学方法、经济法实践教学等路径来实现。

(一)经济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不可否认,司法考试的内容对经济法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但经济法教学毕竟不是司法考试的强化教育,不能一味以司法考试为指挥棒,既要避免出现“唯司法考试论”的倾向也要避免学生从未接触过考试内容“学而无用”的现象,要避免这种恶性互动,建立和谐的良性互动关系,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将司法考试的内容及时补充到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如2009年经济法考试内容新增加了《食品安全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及新《专利法》;2010年经济法司法考试内容新增加了《城乡规划法》等。经济法教材及教学内容相对稳定,而司法考试内容更新较快,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对司法考试相关内容长期进行跟踪,及时将新内容融入课堂讲解中,使司法考试与经济法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第二,注重经济法基本理论,遵循司法考试内在规律。司法考试作为职业资格考试有其内在规律和特点,如更加注重法律的实际应用,知识点细化,案例化等,重点考核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经济法课程更偏重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概念及法律精神的讲解,同时辅以法律的应用,否则将使法学教学职业化。

第三,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经济法学具有体系庞大、结构松散、综合性、动态性等非常鲜明的特点。司法考试的经济法题目中,很少有一个题目只考察一个知识点的,而且一个题目考察的多个知识点一般也不会只集中在同一节、同一章。这就需要在授课时,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法教学方法的改革

司法考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题目案例化,重视考生灵活运用法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法条是司法考试的核心与灵魂,然而机械地背诵法条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近年来,司法考试“案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以案例形式出现的试题占据了绝对的比例。司法考试案例往往以实践中常见的或可能发生的情况为背景,聚焦司法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将司法考试与司法实践和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司法考试的这一特点敦促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施案例教学。

(三)经济法实践教学的改革

经济法实践教学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等综合能力。经济法实践教学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除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外,课堂教学中模拟法庭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模拟法庭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形成指导排练、模拟审判与评点总结相结合的训练模式,使实体法和程序法有机结合,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理论与实战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法庭辩论能力。

司法考试背景下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改革应以规范和实践为重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和法学素质素养。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究竟如何“改革”?不能完全以司法考试为“指挥棒”,还要兼顾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无论如何改革,都不应偏离司法考试关于学生具有真才实学,能够解决实实在在的社会法律问题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法律专业实践内容篇8

关键词:卫生法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34-03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的重要性。为此我国已将卫生法规作为全国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卫生法学亦成为医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由于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实行的是大学本科时期高度专业化教育,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保证了医学的自然科学传统,但却忽视了人文科学的重要作用。加之,我国医学生实行的是文理分科的高考升学模式,导致多数医学生人文学科素养缺失。为此,为提高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医学生的卫生法学素养,笔者根据医学生和卫生法学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与改革的初步尝试。

一、卫生法学课程的定位

(一)课程的学科定位

卫生法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边缘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卫生法律规范的大量涌现而不断发展的边缘学科[1]。是以研究与卫生法律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的新的部门法学。

(二)课程的专业定位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广义的医学生——医疗、卫生、药学、护理、保健和社区服务的高等医学院相关专业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卫生法学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达到现代医疗卫生人才的基本要求,实现具有一定医疗卫生专业素养,又懂法律、善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课程的专业定位应是:卫生法学课是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职业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了解与医药卫生有关的法律制度,明确自己在医药卫生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履行岗位职责,更好地从事医药卫生工作,遵纪守法,监督执法,抵御违法行。所以,课程也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内容,对专业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课程的内容定位

根据卫生法学的学科和专业定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