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2:33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

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人的思维品质表现为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的身心投入在一定情景的一种状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要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景、画面、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便是创设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2.创设质疑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时时注意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如:讲了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后,我问:“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一位同学问:“11.395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满5向前一位进1,9+1=10,这时百分位应该是0,根据小数的性质,0可以省略,等于11.4,为什么约等于11.40呢?”我及时肯定:“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你们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同学说出了各自的想法。这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创设操作情境

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把外部活动转化为语言形态的智力内经方式。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儿童本身具有好动的特点,所以操作是小学生思维的源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抓住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新知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操作中熟练,方法在操作中创生,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探索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思维策略

钱学森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作为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中职生,文化基础知识与普高生相比相对薄弱,学习习惯比较差,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已经产生了畏惧心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中职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探索能力及数学的核心能力――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主要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特点

1.学生思维表象模糊,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演示不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不能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不能进行抽象概括,更谈不上解题时从头脑中提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思考。

2.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解题时,总是试图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者找参考答案,而不是自己从题中把握关键信息,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3.相当一部分学生思维肤浅、缓慢、僵化。这主要是因为中职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零散,学习过程中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方法的思考过程,思维普遍比较呆板,缺少灵活性。

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是思维的基础,让学生经历教学结论获得的过程,有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台阶,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

2.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讲解范例时,教师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介绍解题步骤,要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讲解例题时要给学生示范如何分析问题,如何采用解题策略,让学生感受教师思考的实际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全面地思考问题,认清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深刻地理解概念。可以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的本质。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

4.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很多中职生思维僵化,做题程式化、模式化,这是学生平时大量重复性练习,缺少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造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在头脑中提高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概括和抽象程度。学生在头脑中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抽象程度越高,在应用时提取的速度就越快,应用也越灵活。另外,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一些速算的技能,让学生牢记一些常用数据,这些数学技能的训练也可以发展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3

赵国祥作者简介

赵国祥,男,1968年出生,中学一级教师,中国共产党党员。1988年6月毕业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师范,两次函授于2002年获得贵州师大中文本科学历。毕业后一直在贵州省水城县蟠龙乡法那学校任初中数学教学,曾有几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水城县蟠龙乡法那学校贵州六盘水553021

【摘要】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与培养,是实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的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归纳、实践、创新、概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观察、体验、比较、猜想、分析、归纳、实践、创新、概括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要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1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抛物线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平时在跳绳中来感知开口方向及最高点和最低点;在路程、速度、时间的教学中,除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让学生从家到学校之间的这段路程来感知时间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激情。

2鼓励猜想、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法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人们以某些已知的事实和一定的经验为依据,对数学问题作出推测,形成命题,这种尚味判明真假的命题就是猜想,再对命题进行验证,这便是猜证结合的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圆周角定理时,展示课件后,引导学生考虑一种特殊情况(角的一边经过圆心),一般情况(角的两边都不经过圆心的两种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转化、分类、分析、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激励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论文范文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创新;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学生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等公理。就是人们在“实践——创新——再实践”的数学结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4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人的思维在现成的知识体系中不活跃,而在形成知识结论的整个探索过程中比较活跃。在教学中,若单纯地讲,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趣,不能进入思维的境界,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后,再用课件演示倾斜程度的变化。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适当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持续。这样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思维的情景及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5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

5.1数学思维品质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优劣的标志之一。在教学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很聪明,而有的学生却不那么聪明,除了先天因素外,更主要是后天培养造成的。聪明的学生,他们善于联想、归纳、推理、概括、探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超群,是他们数学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不那么聪明的学生,其实并不是他们比别人笨,关键是他们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作为学习数学的支撑点,因而对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对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5.2在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能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必然要努力学习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还要努力学习数学专业知识,只有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与数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地改革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索,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教学中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感及教师教学技艺。

5.3现代教育理念关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解决问题更没有创新性,不能更好地配合好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教师要重视培养好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就必然要研究好把每一节数学课上得活泼一点,生动一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开发学生数学思维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质疑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毋庸置疑,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质疑”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呢?

1.为学生的质疑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够强,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创造学生喜爱的环境:通过多种形式肯定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赏识学生的独创性等,只要学生有一点新思想、新发现,就应该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尽量不要否定学生的见解。

2.教会学生用英语

用是语言教学的目的,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英语组织教学、用英语讲解、用英语提问、用英语奖、评、布置作业等,使学生感到他们所学的英语是活的语言。在这样的英语课上,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精神会更加振奋,与教师的配合会更加默契,观察力和感知力可锻炼得更加细致而敏锐,联想和想象力可发展得更为全面而丰富,思维能力也会在新的语言工具的活用过程中有新的发展。英语教学不应只是学生听讲和作笔记的过程,而应是学生积极参与,运用英语来实现目标、达成愿望、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有意义交际活动过程。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课堂语言交际活动的机会,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英语课外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手段,教学活动化,活动交际化。师生之间,特别是生生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

3.深入探究文章内容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味”的阅读顺序和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掌握略读或粗读的方法。比如,首先让学生快速地阅读全篇,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设计一些浅层性的问题。对于篇幅较长或信息较多的文章可以用图示法列出重要信息项目,再设计问题。对于文章中尚未弄懂的知识,比如生词、短语、句子、语境等,要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并利用所掌握的句法、构词法和词汇,设计一些猜测性的问题。这一阶段的问题属于初级阶段,答案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到。

可以要求学生研读文章,对文章作进一步探究。当学生细读文章时,要指导学生围绕其结构特点及中心思想去提问,比如,如何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发现作者的失误和偏漏,对作者的观点提出异议,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如何进行推理判断等,这类问题需要跳出“因循守旧”的框架,所以要求学生树立“标新立异”的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地方进行思考和分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设计真实反映自己的所想所感的问题。

4.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

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只有熟读课文,钻研课文,熟读才能多思。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要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如:生字和新词、词语和句子的选用、段落的划分、结构的安排等;三是要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的技能。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质疑水平。

在课外,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把能否找出问题当作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预习的标准。对学生在课外预习中所提出的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应先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解答,对解答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写在纸条上,在课上进行集中解答。这样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学会了质疑的方法,提高了质疑的能力。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在读书学习中敢于质疑至关重要,学习如果不质疑,就像没有水和氧的生命一样,不可能有勃勃生机,而且迟早会枯竭死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其一起讨论并加以引导,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5.结束语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疑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疑是追求新知的起点,疑是不懈追求的动力,疑是学习的钥匙,学生的英语思维过程从问题开始。英语教学中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不断地适应新的发展。

[1]鲍正洲.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08).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3.119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其目的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英语是一门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学科,语言的掌握不能靠单纯的教师灌输,而是要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探究、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主学习、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向学生输出知识,还有师生情感的交流。只有师生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理拘束感才会消失,各种潜能才会得到激发。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对教材进行针对学生实际接受力的创新改造,形成具有高度教学智慧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变得生动、具体。同时设置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同时让学生自由讨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当学生对问题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充满自信地主动学习。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出学习英语的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如英语写作训练,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训练,先给学生一些单词,让学生组成句子,把这些句子组成短文,分小组给不同的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二、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训练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自主获得学习英语知识的方法,训练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郭沫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发散思维的因素,通过创设情景,给予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自觉进行深刻思维训练。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生天生爱想象、爱思考,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异想天开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维想象训练,发掘学生的想象力。一个人的想象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他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质疑教材,超越教师,能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究其原理。如在回答:Howdoyougettoschool?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ionfoottoschool,有的回答:iwalktoschool。为什么前一种说法有错误呢?学生在质疑辩论中,既懂得了介词与动词的基本用法,又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学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思维能力;习题;数学

在学生综合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是重要的两方面。让学生在平常的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在目前课时数减少的情况下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课、确保习题课的质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一位老师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如何在习题课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目的的明确性

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例如,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从讲解课本知识开始,到基本练习阶段、技能熟练阶段、灵活运用阶段,每个阶段配有不同的习题。我认为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时,上习题课是非常必要的。尽管课堂上对教材基本内容都已经讲清楚了,但那是不够的,必须配上适当的习题,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而目前学生存在的情况是,对上课内容表面能听懂而课后却不会做习题或者上课分类型的习题会做而综合后就不会做了,这些情况只有通过上习题课,帮助学生通过对每种习题的讲解、讨论,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然后通过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演算方法,灵活运用在解题中,讲课与习题课互相配合,各有侧重,使学生通过授课和习题课获得全面系统的培养和训练。

习题课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在选择习题时应该注重内容较有针对性,涉及知识面较广,富于变化,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也应具备一定计算量与合乎逻辑的计算步骤,并带有一定的技巧性。

二、选题要有代表性

学生在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活动中学习,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在互动与生活过程中能否充分地适用自己和各种器官。所以,一堂好课,不仅仅在于它有条不紊,不仅仅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学生练习和实践,但这绝不是鼓励搞题海战术,题海战术无疑只会打磨个性,窒息创造能力,僵化思维方法,而我们所追求和提倡的是学生的个性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注意题目的质量,即题目的难度和深度,这是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应注意的,但必须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题目做到少而精,有代表性,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还应便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总之教师出示的题目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应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普遍性,能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

作为教师,首先应对教材习题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按照各个习题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归组。其次习题课中习题形式要求简洁,能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例如:3x2-75=0,x解出来有两个答案,学生往往会遗忘一个答案。那是因为对基本概念的不熟悉。此外,习题要求单纯些,不宜综合性过强,以免学生思路跟不上,反而不能很好掌握新概念、新方法,习题最好解决一种新概念,引出新的方法。而综合性题目可放在总复习时运用,选择题目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人思考,题目最好还要有趣味性,不要变为干巴巴的计算,最好一个题目做完后能达到举一反三,能解决一类问题,技巧性太强、较特殊的题目反而没有代表性。

选择的例题,要侧重于学生易错点,多进行变式训练。

例如:16的平方根是_______。

此例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平方根的概念。但本节课还介绍了“正的平方根,负的平方根这两个概念,学生在刚刚学习这几个概念时,往往区分不开,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几个概念的理解,我在例题的基础上设置了变式1,

变式1:16的正的平方根是_______。16的负的平方根是_______。

通过这个变式1和例题的对比学生可以很清晰的理解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概念的内化理解。

在平方根这节课的教学时,还介绍了平方根、正的平方根、负的平方根的符号表达式,但在应用时学生对符号式和文字表达理解不够深刻,往往到初三复习时还会出现理解错误,因此在变式1的基础上我又出示了变式2,

变式2:的正的平方根是_______。

学生在解决变式2时出错率很高,他们把此题错误的理解成“求16的正的平方根,得到的答案多数为4”,这正是学生没有理解好符号与文字表达的关系的具体体现。在学生出错的基础上讲解,此题要经过两次运算,先算等于4,再算4的正的平方根等于2。学生听完讲解恍然大悟,理解了自己出错的真正原因,加深了对符号表达和概念的理解。

接下来,为了锻炼学生对概念的灵活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又设置了下面的变式:

变式3:已知的平方根是,则=_______。

通过这个变式训练学生对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更加灵活,同时也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

习题课中选题还要注意知识的衔接,以新带旧,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以便将不同内容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逐步习惯综合性考虑问题。这种灵活运用能力需要加强平日培养和训练。

三、启发引导的重要性

对学生的课堂练习,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若学生一提问,老师立即为他作较详细的分析,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思考权利,使学生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甚至让他们暴露错误做法,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启发太早,学生可能失去了将题目搞深搞透的机会。只有在学生做题时,激发学生去思索,或者点出困难所在,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解决,然后再进行有的放矢地启发引导学生正确解题,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因此教师的选题很重要,教师首先要深人地钻研教学大纲要求,明确每章节的来龙去脉、地位和作用,以便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选题。课堂练习题,要预先演算一遍,明确解题要求、解题关键、解题技巧、解题格式,并且区分哪些内容主要,哪些内容次要,哪些需要巩固,哪些要综合,哪些需学生独立完成,哪些是需要教师提示后解决的问题。并且要估计每道题解题时间。这样通过学生实际演算,不但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而且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创新思维;问题情境;强化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1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日益深入,观念也正在发生急剧变化:教育不再是单纯知识的灌输,而是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开发人的潜能及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肩负的使命。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见解和看法。

一、夯实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创新的基础,知识量越多,想像就会越丰富,从而产生出的新东西也就越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为基础才能卓有成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的,这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我们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注重夯实基础,又注重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否则,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

提出问题是人们对某些现象、某些事物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结果,它是一个人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状态,然后引导他们去找“船”和“桥”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状态。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

三、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关键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一)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开放性问题”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可贵资源。这类问题往往具有不定向的解题方法、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善等特点,它能使学生有充分的自我支配机会,通过多种答案或获得有异于他人的解法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变式”练习来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所谓“变式”,就是不断变换所提供的材料或问题呈现的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通过“变式”练习,可以使学生在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品质也获得良好的发展。

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率先垂范,以创新的精神投入教学工作之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缚;要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民主平等,还要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还应注意避免以下的错误观点:

(一)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出来的。许多教师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怎样教给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对创新思维能力认识上的偏差。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生产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特性或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技能,它是浮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无法从一个人身上传给另一个人。我们的老师习惯于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中去,教学生怎样想,尽管有时是引导启发学生发现了方法,找到了思路,其实往往是过多地强调了自己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新思维能力是“训练”出来的。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数千年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只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器皿。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并非点到而止,而是有意或无意地强迫学生去全盘接受其方式和内容。这样,本来“教”的对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却变成了被动的被“填”的“鸭子”。甚至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改探索中也出现许多“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提法,许多思维训练班也应运而生,其中不乏题海训练、脱离教材拔高要求的和钻牛角尖搞偏、奇、难题的等等,靠加班加点强化训练应付竞赛,学生的思维并没发展到智力的高度,可以说这是传统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的顽强表现和借尸还魂。

21世纪是竞争的社会,对人才的创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努力抓好“双基”,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真正插上创新的翅膀,在新课程广袤的天空里飞翔,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新课标生物教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b)-0196-01

生物课程是一门以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和现象的基础性学科。它具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强调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不能单单以完成应试与作业为目的。因此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指将所学知识与亲身经验经过头脑分析整合,形成自己特有的见解,能够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和现有知识,积极发现与讲解和书本上不一致的知识层面,这种能力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现在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总结如下:

1高中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缺乏的原因

1.1以应试教育为教学模式,以分数为最终追求

我们通常以学生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估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能力的高低,这几乎成为了我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教学衡量标准。深入人心的思维桎梏使得教师的启发引导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学生也不敢将发散性思维主动运用到学习当中,因为分数高低是他们升学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对学生学习,不论是生物学习还是其他学科学习十分不利的思维模式。

1.2对传统尊师重德思想的片面认识,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传统教育讲求“先生教授,学生听”。但尊师重道岂单单指对教师的讲解深信不疑,全盘接受?。从学习的角度考虑,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掌握主动权,积极主动的选择想要学习什么?想要如何学习?另外学生应该敢于发现,敢于质疑,不能因循守旧,被动接受。对于教师而言,具有威信的同时应该亲近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学习上的质疑,不论对错,应该首先以赞许的态度对待,而后给予耐心、正确的讲解。

1.3评分严格按照书本或标准答案的旧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历来的考试,从来都以标准答案来评判分数。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对教科书强烈的依赖性和读死书的习惯。针对此现象,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便出现了开放性答案,批卷标准也由原来的“严格遵从”演变成了“思路正确即可”。

1.4家长教育方式存在偏差,教育侧重点存在认识误区

相比于国外父母来说,中国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太切,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引导上了错误的学习路径。国外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兴趣、爱好的所在,对于孩子在某一方面正当良好的兴趣,往往采取积极引导、热情提供帮助的方式来挖掘孩子的潜能,他们追求的是“望子成人”的目标。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仅追求高分数,成绩优秀,而且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特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利用联想策略

教师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展开自由、丰富的联想,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高中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联想的方式,拓展学生思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对这个概念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探究联想教学过程,但并不是整个学习过程都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经验与学科概念间的矛盾冲突事件,引入对概念的学习,大家知道,动物和人的生长以及生命活动维持所需的有机物,来自所吃食物,因而很多学生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有机物来源与土壤,事实是否是这样?教师可以引导通过植物分组对照实验来加以验证,将长势相同的植物若干,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正常光照培养,一组在黑暗中培养,预测若干天后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后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有机物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2.2设置问题串

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设置问题应有经验性、科学性和发展空间,如细胞代谢,既是教学的核心知识,又是高考的核心考点,在进行本块教学设计时,围绕“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个主轴,来设计探究的问题、方法和过程,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有效光能就可以提出:是红光、蓝紫光、还是绿光?给学生展开思考,然后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氧元素的转移途径,可利用同位标注原理提出问题:光合作用原料H2o中氧的标注18o,能在细胞呼吸产物Co2中检测到吗?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置,既能提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为高考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还可以源于生活,如在进行“人类遗传病”板块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人类的疾病都会遗传吗?人类的遗传病的遗传相同吗?人类遗传病发病率男女都一样,还是有些病一样,而有些病不一样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一些经验常识,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生活周围的人群、尤其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区域进行调查统计,然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推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这样的环境,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思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董尧.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1(5).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要求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思想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学生能够拥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并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基础知识进行解题。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效率,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

一、课堂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分析

1.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思维教学的一部分。数学思维不仅仅是对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对数学基本构成的分析和综合。数学思维能力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对数学对象的科学认知,其反映了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也能够体现数学的理性和逻辑性。数学思维包含基本的数学解题方式,例如,类推法、演绎法、猜想法和分析法等,还包括诸多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等,其是一个科学的思维体系,是对数学关系的科学分析。

2.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特征

数学思维的发展受到学生年龄阶段的影响。初中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感知更倾向于具象思维,其逻辑思维刚开始起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使用做题经验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的逻辑思维开始于初二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初具理论化特点。

二、数学课堂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思维速度

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提高初中数学的解题速度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首先要用部分课堂时间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得学生能够强化数学思维的基础,提高解题速度。对于学生来说,其把握基础知识的本质越深入,对知识的理解越深刻,运用起来才越发得心应手。

教师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运算解题速度。其实运算速度反映的就是学生的运算习惯和思维对知识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通过概括总结习题解题规律的方式进行。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习题分类,并对不同类题的解题方法加以详细介绍。教师可以安排各类解题方法(如,类比法、化归法、数形结合法、代入法和特定系数法等)的习题帮助学生强化解题思路,锻炼学生快速运算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能够向学生传授总结的速算要领,使学生对部分经常使用的公式和数据等熟练掌握,从而使学生加快解题速度。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巧的归纳总结,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为教学目的的实现留下足够的时间。

2.科学利用问题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维

事物之间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对于教师来说,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学会由表及里,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刻认识。如,自变量x的函数y=x2-2ax+2a+3和x轴有交点,并且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那么a需要满足何种条件?在解答该题时,一些水平不高的学生只能看出判别式大于或等于0,之后就无法深入解题了。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将解题步骤和结论告之学生,认为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更加快捷,但这样做并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与想法,并发现和总结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一做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这样做符合新课标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当前的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推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探索和学习。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利用新的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娟.新课程背景下再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08).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想象力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氛围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建立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新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片面依靠“题海战术”,片面强调“熟能生巧”,片面按考分评价学生,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跟上时展的步伐,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怎样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物理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保持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接着我给学生做了一个引导思路的演示实验:将一根铜线直接绕在条形磁铁上,铜线的两端接入检流计。结果:无电流产生。此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绝大多数学生自觉进入思考状态,他们会这样想:有了磁场不一定就有电流产生,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电流呢?学生的精神状态使我想到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定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有电流产生,我们将会得出什么结论?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了如下的推演:假定导体中有电流,那就有电能,电能从何而来,能凭空产生吗?至此,绝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能量不能凭空产生,要得到电流,必须有其它形式的能量向电能转化。此时,我再做课本上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教学任务。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得知,学生对电磁感应理解较为深刻,能较好地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创立具有创造气氛的情景,恰当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中的很多定律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建立直观的思维形象,有利于接受知识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重视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如在讲到自感现象时,就要做好课本上的两个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了感应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变化的;讲到电流的磁效应,要做好奥斯特实验,通过小磁针的偏转,直观地说明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有实验为基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次,要充分重视学生实验,能做的实验要坚决做,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在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为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对一些无法或不便于演示的实验设计了一些模拟演示课件,通过模拟演示,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也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三、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有许多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有着多种解题途径。通过比较选出最合理、最简洁的思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例:在与磁场垂直的平面内放一矩形金属框,框的一边aB可紧靠着框架无摩擦地运动。如果aB边质量为m,长度为L,aB边有效电阻是R??(框的其它边的电阻忽略不计),磁感应强度为B。求当aB??边匀速下落时,它的下落速度是多大?(以上各量均为国际制单位)。本题对职高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作为课堂例题,我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完成。(附图)

〔解法一〕(学生一般只会想到此法)

a.分析受力:如附图所示F为安培力

b.运动分析:mg>F时,作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F也越来越大,F=mg时作匀速运动。

于是可由下列方程联立求解

e=BLV……①

i=e/R……②

F=BiL……③

mg=F……④

解之得:V=mgRB2L2

解法一完毕之后,我提醒学生能否从能量角度来解答这道题。

提示:匀速运动时,能量转化有何特点?引导分析:匀速运动时,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断减少,转化为电能。

〔解法二〕:aB匀速运动时,由于重力势能的减少全部转化为电能,根据能量的转化及其守恒有:

mgh=iet=e2Rt=B2L2v2Rt即mght=mgv=B2L2v2R,而h/t=v,故:

解之得:v=mgRB2L2

通过长期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必然会有所长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是通过几节课,几次活动就能得到开发和成功培养出来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开展的过程。教师在优化学生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等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让我们坚信,只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一定会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