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武术教学的要求十篇武术教学的要求十篇

武术教学的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21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1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提高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问题。文章通过具体分析提高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三点基本策略(注意建立武术套路教学的文化诉求点、注意音乐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科学应用、重视武术套路教学的艺术化问题),希望对我国武术套路教学的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武术套路教学教学成效教学策略

武术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科学高效的开展武术教学训练,不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对于我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同样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但是,在对我国当前的武术教育进行了解和分析时却发现,目前我国的武术教育教学情况却并不容乐观,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在这其中,武术套路教学成效有待提高的问题尤为普遍。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如何提高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几点策略,希望对我国武术套路教学的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一、注意建立武术套路教学的文化诉求点

在针对当前我国武术套路教学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目前的武术教学多是纯粹的教习武术的技术,也就是多停留在技术教学层面,以至于教学活动比较枯燥,影响了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并进而因此影响了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要改变目前武术套路教学中单纯的教习技术的情况,让武术套路教学同时关注武术的文化和精神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提高武术套路教学的成效,在开展武术套路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建立武术套路教学的文化诉求点就变得十分必要了。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开展武术套路教学的过程中,文化诉求点的建立能够让教学在技术教习之外,拥有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武术的文化精神力量,从而能够更深层次的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能动的参与到武术套路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促进武术套路教学成效提升的目的。

但是,武术教师在建立武术套路教学文化诉求点的过程中应注意,我国的武术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可以寻求和建立的文化诉求点相应的也就十分多样。武术教师在开展武术套路教学的过程中,切忌将武术套路教学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不分重点的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但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还会因为学生在短时间接触到过多的兴奋点,以至于影响其正常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在建立武术套路教学文化诉求点的过程中,武术教师应尽可能的组织和选择关键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传达,并且在传达的过程中始终确保诉求点的明确性问题。例如:在武术套路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演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演练能够很好的展示我国武术的内在美和外在美,那么武术教师就可以将武术套路教学的文化诉求点建立在“武术的美”上,让学生通过各种的方式来体验无数的姿势美、攻防美、功架美等的。在确保教学过程中文化诉求点得以建立的同时,确保所建立的诉求点的明确性,以更好的发挥武术套路教学中建立文化诉求点的作用和意义。

除此之外,在武术套路教学中,文化诉求点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武术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素质修养以及技术专长等等来寻求和建立不同的文化诉求点。例如:如果武术教师更擅长武术套路演练,那么其诉求点就可以如上文所述建立在“武术的美”上。而如果武术教师更擅长养生保健方面内容,那么其武术套路教学的文化诉求点就可以建立在武术的保健养生功能上。也就是说,武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建立合理的文化诉求点,只要能够让武术套路教学更具文化特色,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武术套路学习积极性,就都是可以采用的。

二、注意音乐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音乐能够借助于音色、节奏、旋律等元素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性、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欣赏性的表现形式。我国武术与音乐的结合古已有之,例如:剑舞、斧舞、钺舞等均是我国古代武舞的常见形式。武术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够通过音乐来丰富武术的内容,还能够通过武术来更好的呈现音乐的意境,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武术的艺术价值。而在开展武术套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并促进学生对于武术动作节奏和表现力的学习与把握,武术教师同样应注意音乐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科学应用问题,以借此来促进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提升。

具体来说,要实现武术套路教学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实现音乐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科学应用,并促进武术套路教学成效的提升,在将音乐应用于武术套路教学时,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武术套路教学的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我国的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武术内容其特点也会相应的有所不同。在将音乐应用于武术套路教学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应根据武术套路教学的内容选择与其特点相符合的音乐。例如:如果开展的是太极拳的套路教学,那么就应选择《春江花月夜》等柔和舒缓类型的音乐,如果开战的是少林拳的套路教学,那么就应选择《精忠报国》等节奏感强,具有震撼力的类型的音乐;

其次,在将音乐应用于武术套路教学时,应注意共鸣性的基本原则。简单来说,也就是所选择的配合音乐不但要能够突出武术的特点和气势,每一个发力动作的击出还要能够配合音乐的节拍,以尽可能达到共鸣的效果,实现两者的更好融合;最后,在将音乐应用于武术套路教学时,武术教师还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之所以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是因为,这样能够加快学生配乐的速度,而且方便学生在课余自行开展练习,因此,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2

武术,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学习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武德,作为武术教学的灵魂,是武术教学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是中华几千年历史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对中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坚强意志培养;另一方面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武德品格、高尚情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中学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十分重要。

1、对中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心理都变化明显,比较叛逆,有的学生甚至分不清是非黑白,出现哥们江湖义气等错误情感。此时在武术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武德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重要指导意义,且抓好武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而且对武术教学,武术运动的发展都将产生推动作用。武德约束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它一方面要求习武者热爱祖国,热爱武术事业,守规矩,另一方面要求习武者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因此,在青春期这个叛逆阶段对中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处于最佳时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把武德真正渗透到教学去,使每个学生受益。

2、中学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武德即武术道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群体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相互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不同时期所赋予的武德内容是不同的。早期的传统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智、勇”五个方面,新时期的武德内容则把习武同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特色,维护国家的尊严,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联系起来,形成了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体育教学是一个简单复杂的双边教学过程,不仅与身体活动有关,还与学生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密切相关联,因此在中学武术教学中应加强武德教育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良好品格形成。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授武术知识和技术,还要让学生明确到习武的意义。其次,在教授技术时,注意动作的讲解和示范一致性,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从攻防含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英雄豪杰保家卫国故事,让学生知道学习武术不是打架斗殴,争强好胜,而是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民族使命感。最后,教师教学手段要多样,不能只使用一种“教”与“学”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中学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渗透武德教育。

3、渗透武德教育的方法

3.1正确认识内涵,重视武德意识渗透

古训讲“习武先习德”“学艺先学礼”,可见武德在武术练习当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逐渐渗透武德思想,武德最终植入学生心里并付诸实践。首先让每位学生自觉重视武德,然后再把武德思想践行到生活各个方面。正确认识武德的内涵,让学生知道武术不是小说或武侠片里的江湖侠义精神、哥们义气。武德在不同时期历史其包含的内容也不同,但是任何时期都被习武人放在习武首位。当今时代的武德对于自身而言要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及努力拼搏等等;对社会要团结友爱、奉献、要感恩;对国家要忠诚,要热爱,要有民族自尊心和大无畏的拼搏精神。我们应重视武德这些内容的渗透,把这些思想意识灌输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提高学生武德修养。

3.2武术教学过程中武德的灌输

武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使学生养成的,我们要不间断的进行武德灌输。每次武术课不管是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武德品行。“抱拳礼”是武术界的基本礼节,每节课前师生问好都必须行抱拳礼,让学生懂得尊师重道。在教学过程中,对所讲的武术内容进行扩充赋予武德意义,教师在教授武术知识和技术同时,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了解武术的真正意义。例如:太极拳动作要求上身中正,重心平稳,心静体松,可借此教育学生为人要正直、做事沉稳。习练长拳则要求舒展大方,气势宏伟,眼神到位,可借此教育学生做人堂堂正正,做事专注一方。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灌输武德知识,利于学生武德意识构建。课后,利用其他形式进行武德教育渗透,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3.3教师言传身教,树立良好氛围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这一特殊责任就决定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的思想品德,世界观和人生观,甚至对具体某一事物的认识、处理事务的方式方法对学生都将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言行举止得当,品行端正。教师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动作讲解示范清楚准确,指导学生认真耐心,以自己的行为去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武术教学不能离开武德教育,武术教师的言行、品性、气质等,都将成为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武德教育,做到言传身教。

3.4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多种教学手段渗透武德教育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大,相对较叛逆,教师的任何行为举止都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必须对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在武术教学中要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教学中激励每一个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目标,勇于挑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奇心是影响人学习事物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学生由于对知识的渴求,加上自身局限性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甚少,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的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教学内容多样化多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积极性,这样进行武德教育的渗透。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3

1学校武术教学新理念提出的背景

武术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要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弘扬民族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要求“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为践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共“十”报告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精神,坚持“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作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举措,持续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加强国家文化建设,优化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已成为时代最强音。

武术承载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崇尚厚德载物与人际和谐,追求理想人格,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美德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学校是武术教育的重要场域,武术进学校从1914年开始(徐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议将武术列为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正课[1])至今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其间,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更好地普及和完善学校武术教学,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教学内容、实施策略等相关研究。为了解决武术发展中出现的从一种极端到另一种极端(对武术“唯技击论”的批判使武术走向了“唯套路论”的另一个极端)和“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等诸多问题,提出“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指导思想[2]。在《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武术类课程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练习手段,以武术知识、武术技能和民族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健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体育实践性课程[2]。其中:“淡化套路”是使套路既体现武术的攻防技击性,又简短实用,同时还具有传统的继承性,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方法”是突出武术套路的攻防自卫的方法,利用传统武术锻炼身体;“强调应用”即强调武术套路的实际应用[3]。运用这种武术教学改革思想指导过的几轮武术教学改革效果如何?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的全国调研和多个区域性地方调研可知: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依然存在,学校武术教学还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操式化上,武术并未真正进入学校,瓶颈问题并未得到解决[4]。此问题的症结主要是:“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建立在武术套路基础上,其本质是对武术套路自身的教学改革,是以套路中的攻防技击动作为练习手段,降低了格斗技击学习效果。武术技术是武术内涵的载体。从技术层面而言,技击是武术的本真,格斗技击教学才是武术教学的本质要求,套路不是武术的全部。

首先,“淡化套路”降低了教师、学生习练武术套路的意识,武术经典套路得不到充分习练,不能有效地传承经典武术套路,使学生习练完后不能熟练、完整地演练武术套路,学习武术的兴趣自然减弱。其次,对武术套路动作进行“说招、解招、拆招”,讲解组合动作的攻防含义,虽然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这种套路攻防动作学习毕竟不是真正的格斗技击学习,效果较差。最后,学生经过这种武术学习后,既不能练习完整的武术套路,也未真正掌握格斗的本领,既不能“演练”也不会“格斗”,自然对武术学习失去兴趣。在践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之际,学校武术教育应在新的形势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使学校武术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多次组织武术教育工作者、课程改革专家进行全国调查、研讨,探寻学校武术发展新路线。在多年思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回归武术的本真出发,提出了“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的学校武术教学新理念。“强化套路”的理论基点是:“武术套路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数代武术名家对实战中有效技击动作的提取和艺术集结后精心创编出来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文化精华,体现武术本质特征和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有载体。只有对武术套路完整的‘强化’教育,才能真正掌握武术套路的真谛。”[5]“突出技击”的理论基点是:“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之所以是武术,是由其内部规定性———技击性决定的。习练武术必须以技击为基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武术的本真。”[5]“强化套路、突出技击”是由武术套路与武术格斗2种武术文化存在形式所决定的,是武术人练习武术的实际历程及学生学习武术的心理指向,两者不可偏废[6]。“保质求精”是一个复合递进词。“保质”是指保证质量,“求精”就是追求完美。在此“保质求精”有两层意思:一是在技术层面,不要以学习武术套路和格斗招数的数量为目的,要少而精;二是在文化和精神层面,要把武术中的“厚德载物、人际和谐、追求理想人格、倡导修养践履”等丰富内涵,在保证其质量的基础上继承,并追求完美。在具体技术学习中,要实现“既要会套路,又要会格斗,同时追求两者完美”。对习武学生的要求是熟练掌握一套完整的、原汁原味的武术套路,并具备较强的实战格斗能力。“终身受益”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武术中找到他们的“期待”,发现学习武术的快乐,喜欢武术而终身锻炼[6]。

2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新思路的诠释

2.1“一校一拳”是传承拳种套路的策略及“强化套路”的实践路径

武术发展方向问题是文化追源、追流问题的具体化。就武术套路而言,当前的竞技武术以追寻高、难、新、美为目标,进行竞技标准化,缺乏中国武术的丰富文化内涵,是武术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历史产物,而不是中国武术的本质源[7]。中国武术套路的源是传统武术———拳种,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拳种,既凝结着“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中国文化精神,同时也因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社会变革以及创拳者的个人修养水平使每一个拳种都有其文化、技术、理论体系,它们承载着武术的历史、文化、精神[7]。可以说,拳种是构成武术套路大厦的一块基石,是武术技理与文化的完整承载单元,武术套路教学应以拳种为单位。武术拳种应作为学校武术套路教学主要内容之一,在保证不失武术本质的情况下发展现代武术套路,达到继承与发展协调统一。学校是武术发展的主场域,拳种具有地域性、门户性、多样性,如何进行拳种学校教育化是武术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人、习练者和爱好者多在民间,由于文化认同度、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拳种的传承人与学校之间缺乏系统交流和切磋,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应搭建一个平台,使传统武术拳种学校化教育落到实处,使学校武术教育与传统武术教育对接[8]。“一校一拳”是指在一个学校内进行一种拳种的教授。“一校一拳”武术教育操作新思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一校一拳”保证拳种发展的“环境稳定性”。在一个学校进行同一种拳种学习,使该拳种的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集中学习便于集体研究、攻关该拳种,整个校园充满该拳种的“影子”,便于拳种原汁原味地发展。其次,“一校一拳”保证拳种发展的“环境生态化”。一个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同一拳种,始终处于拳种学习的全过程,成为生态化自然习练拳种的环境。再次,“一校一拳”是“强化套路”的具体实践路径。一个学校进行同一拳种的教育,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开始就学习这一拳种,经过几年的精心习练,不断掌握该拳种的内部规律,使学习者毕业后能够具备精炼一套武术套路的本领,保证了拳种的“原真性、多样性活态”传承。

2.2“打练并进”是武术教育本真的内在需求及“突出技击”的具体措施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各必要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外部表现形态的根据。本质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规律性和必然性的综合,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套路是武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套式化,是武术本质内涵的载体。受过系统技击训练的人,在关键时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思维和体能潜力,这种能力在其他领域无法获得,这也是青少年学生中进行格斗技击教育的原因所在。“突出技击”强调技击的重要性,就是习练武术必须从格斗技击的习练出发,格斗技击学习贯穿武术学习的始终。“打”是指武术格斗技击的实战习练,是武术格斗技击内容教育化的实践路径;“练”是指武术套路的学习与习练,是武术套路动作的习练与程序化,是武术套路内容教育化的实施对策;“打”和“练”是由武术套路与格斗技击2种文化所决定的,是武术人练习武术的实际历程及学生学习武术的心理指向。“打”能使“练”回到武术套路创编时的“原景”,能使“练”的技术发展和提高。“练”是继承武术套路的具体实践路径。从某种程度上看,“练”是“打”的某些单个具体格斗技击动作“假想对手串联”的程序化、套式化、定式化,但武术中的格斗技击是具体实战现场的真实场景,具有“进攻、防守无条件性、随机性”“胜负不可预料、不可控制性、瞬变性”“时机把握稍纵即逝”“局势瞬息万变”等特点,与掌握套路的特点完全不一样。“打”和“练”是2种完全不同性质和技术文化的实践路径,不是过去所说的“打练结合、打练融合”的概念。“打练并进”促使“武术套路、武术格斗”成为武术教育内容,既保留武术文化“套路与格斗”2种形态的全面性,又实现武术教育“套路演练与格斗实战”并进,着力培养能练、能打的武术人才[6]。在具体操作上即通过一定的实战格斗(徒手格斗)学习与训练、打靶、条件实战,并在不断提高难度的实战训练下,同时教授原真、少而精的武术套路,培养学生的武术素养,达到武术技术教育目标,实现武术技术教育目的[5]。

2.3“术道融合”要求精术而明道,是“保质求精”的目标指向

历史上对“道”的解释为:方向、志向、法则、规律、道理等。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说:“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在此的“道”是指军队作战的规律、法则。“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认识和感知,是指导事物发展之根本规律,是对事物的系统进行总体和全面把握,也是人修身养性之本。道的作用主要是找方向、寻道路、定目标,不使所做之事发生背道而驰的方向性、原则性错误。“术”指技艺、技术、方法、战术。“术”是事物发展之具体方法,是人遵行自然规律的做事方式。“融合”是指将2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古人论述“道”与“术”的关系是:“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精于术而以道为本,守于道而以术御事。精于术而乏于道,乃无本之源。只有精于术而明道者,才能生生不息,术合于道,相得益彰。“术道融合”就是术和道归一化,道与术构成系统,在其互相变化运行中,可以逐渐实现从混沌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使事物从无到有。道与术的系统运行体现出方向性、目的性,即小术归于小道,小道归于中道,中道归于大道。人的一生就是体道、悟道、得道的过程。在此“术道融合”中的“术”是指武术中技术、战术的方法及其应用。“道”是武术自身的内部规律、高于武术技术的深层内涵以及指导学习武术的根本规律。将“术道融合”作为武术教学原则,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经过我国优秀文化载体的规训,不断学习中国武术带给人们的传统美德和攻防技艺,体悟武术之道,最后得武术之道,实现“保质求精”的目标。

2.4“德艺兼修”追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是“终身受益”的主线

《荀子•非十二子》曰:“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德”是指道德、品行、德行。“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德”是道的体现,是能看到的“心行”,是通过感知后的行为。“艺”是指才能、技能。在此“德艺兼修”中的“德”主要指武德,即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德受中华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以礼待人,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热于助人,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是“武德”的具体表现。在此的“德艺兼修”中的“艺”是指武艺、武术的技术知识、武术技能,掌握武术的才能。“德艺兼修”是指学习武术要同时涉及武德和武术知识、技能、修行。贯彻“德艺兼修”的武术教育宗旨,应实施“以技术学练为中介、以礼仪和文化为两翼,以完善道德、体验文化为目标”的学校武术教育。通过学生对武术这一中国优秀文化的体悟、感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3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实施的应对策略

3.1重构武术教材体系,增设武术技击内容

从武术的本真出发,构建武术教材体系应以武术格斗技击内容为主,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格斗和套路内容的比例有所不同。以往出版的不少武术教材对格斗技击内容选取不够,如2005年4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教程》,2005年7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武术》,2006年8月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专科主干课程系列教材《武术》等,都只有少量关于武术格斗的内容,而且所选择的格斗内容也不是格斗技击的核心内容。武术教材中“格斗技击内容选取不够”是不争的事实。在学校武术教学改革中,武术教材选编应以格斗技击武术素材内容为主,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增设武术本真性格斗技击内容。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格斗技击内容是武术的精髓,通过练习掌握其迅速、有力、准确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激励性、竞争性。以往的武术教学缺乏武术本真性格斗技击内容,是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主要原因。其二,格斗技击内容选择的基本性和精炼性。根据学校武术教学学习时间短、学生其他学习任务重、武术自身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在选编格斗技击内容时要简单实用,少而精,便于学生掌握。其三,格斗技击内容选择的系统性。在教材的编排上,格斗技击内容选择要充分考虑学习与传授的递进关系,逐步提高,统一安排,整体设计。

3.2选用科学、有效的武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付诸于教学过程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订教师与学生应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武术教学策略的选用应具备以下特点:首先,维持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心态。了解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培养武术学习兴趣。其次,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传输、加工。武术体悟循环策略为:通过教师的武术身体教学,自觉形成体悟,以此体悟形成循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现代媒体,多方法、多视角地向学生传输武术教学内容。再次,提升武术认知指导效果。提高学生的武术信息接收能力,形成对武术信息的熟练反应,进行武术学习记忆的编码训练、武术阅读图式训练等。

4结束语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4

关键词:体育教育;武术套路;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4-0113-06

武术套路必修课程一直是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术学科的主干课程之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并不断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武术教育人才。但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涌动、“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及武术运动进入中小学教育的推行,社会对武术教育人才的需求方向发生了变化,而现有的武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依然遵循原有的社会需求设置,缺乏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本研究基于调查数据,对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现有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使其与培养目标保持较高的符合度,并为提高沈体体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为研究对象,以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专家和教师及从沈体体教07、08、09级中随机抽取的30个班级共95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检索、搜集有关高等院校武术普修教学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相关专著和期刊,对指导性文件、文献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归纳和整理。

1.2.2问卷调查法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对信度进行检验,统计分析得出,教师及学生问卷系数分别为0.785、0.792,说明信度很好。运用结构效度对问卷效度进行评价,因子分析后得出两份问卷各因子的成分均比较理想,问卷结构基本符合本研究的理论构想和框架,结构效度可以接受。

1.2.3专家访谈法走访及电话访谈了北京体育大学等八所高等体育院校的多位专家,针对与本研究相关的诸多问题,听取他们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研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时代背景

2.1.1武术运动走进中小学

为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和健身作用,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这标志着武术迈开了进入全国中小学的新步伐。因此,为迎合当下中小学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从师资培养的角度讲,武术必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

1.2我国体育运动正在从精英体育转向大众体育

2009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将8月8日这样一个极具历史纪念意义的日子定为“全民健身日”,这是国家对倡导全民体育健身、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高度重视的重要体现,让我们看到“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全民健身潮的涌动,也是活力中国、魅力中国、和谐中国的一个美好缩影。

武术运动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为“全民健身”的理念提供很好的支持,作为学校教育更应该从大众普及以及健身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设置,为提高国民素质输出更多优秀武术教育人才。

2.1.3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为目前学校体育推进的重点

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现今,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下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正因如此,由国家三部委共同发起的一项惠及2.7亿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此项活动从2007年发起至今,以科学的方法促进全国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成为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为中国青少年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是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所以,武术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革,需要顺应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趋势和学校体育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不断探索更优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走出校园的体育教育人才能够尽快的进入角色,为“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2.1.4部分高等体育院校该类课程情况概述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武术套路专业选修课,课程中理论部分6学时,除没有武术套路创编与图解知识外,其他内容和沈阳体育学院一样。技术部分86学时包括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武术操、五步拳、初级长拳、初级棍术、综合查拳、24式太极拳。实践部分36学时,与技术学时的比例接近为1:2,说明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样,山东体育学院也将武术操、24式太极拳引入课堂,加上三路长拳和少年拳总共32学时,理论部分4学时,主要学习武术运动概述。武汉体育学院技术部分有24式太极拳、二段段位制套路,共48学时,理论部分包括武术运动概述和武术教学方法。但教学大纲中没有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缺失。而考试采用通级赛的形式,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都体育学院该门课程技术内容主要是初级拳、对练拳和对练棍。天津体育学院共安排18周的课程,每周2节共72学时,其中理论3节、技术15节,两者的学时比例与我校接近(见表1)。

2.2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现状分析

2.2.1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课程学时由过去的80调整到64,授课时间设置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教学内容由技术、理论及实践三个部分构成(见表1)。

2.2.2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情况

2.2.2.1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情况分析

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了解到此课程的主要问题是技术部分内容过多、过难,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务量大,需将理论与实践部分压缩,方能完成技术部分的教学内容。这直接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以技术部分为主的情况。另外,教师对考评标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问题是以套路动作的熟练性、规范性为主要考量依据的考评办法,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体教学生而言过于严格,导致在教学中过度强调动作的规范化程度,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2.2学生对教学内容评价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反映武术课课时少,所学动作难、繁、杂,不易掌握;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没有充分体现武术技击性等问题。因此,以套路运动形式为主的武术必修课,如何通过优化设置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2.2.2.3学生最喜欢的技术、理论内容调查分析

由表2可知,学生对武术技术教学内容设置的两方面需求:一是要体现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武术教学的趣味性;二是要体现武术健身、击技价值,突出武术的实用性。同时,调查发现学生对理论内容的选择情况,也同样体现了这两方面需求。说明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需求倾向于简单实用、趣味性强的对抗性项目,而且也体现了学生渴望了解璀璨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及传承地方特色武术项目的愿望。

2.3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现存问题分析

2.3.1“学时短、任务重”影响理论教学实施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武术功底较差且参差不齐。要在44学时内按照规格要求熟练掌握三套动作确实不易,而且技术考评采用的又是期末集中考核的办法,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消化不良”、“破罐破摔”等现象。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不得不牺牲理论部分教学时数,以巩固提高学生的技术规格和演练水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

2.3.2“重规格、轻兴趣”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竞技武术对于规格的要求一贯较高,作为从武术中剥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已失去武术特有的魅力,但其对武术教学、训练的影响却不可小觑。当前沈体的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以初级套路为主,教学过程对动作规格的高要求已经成为教学的主导、技评的核心。另一方面,教师出于对及格率、优秀率的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成绩,致使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3.3“重技术,轻能力”现象加剧

依据沈体体教专业2009年最新修订的培养目标,应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教学能力,能够从事学校体育及其他体育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武术套路必修课须突出对学生教学及其他应用能力的培养。但这点在现行大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见表1),教学内容中技术部分总学时占68.8%,而能力培养部分仅占12.5%,说明教学内容在时数分配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偏倚。

2.3.4武术教学内容缺乏技击性

现行大纲所涉及的技术内容全为套路运动形式,缺少技击对抗类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技击性不强是降低学生习武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发现,学生们想通过武术学习,使自己不仅掌握一些健身方法,而且还要掌握防身自卫的能力,达到保护自我、彰显个性的目的,进而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武术的深层次认知,武术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将技击、健身等功能融入武术教学当中。

2.3.5地方传统武术特色不够突出

沈体以套路形式为主导的教学一直缺乏对地方传统武术项目的引入。适当引入具有较强技击价值的传统武术,可使学生能够从武术技击性的角度去重新理解武术运动的魅力所在,又能进一步加深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结合。

2.4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改革设想

在调查同类一些高校教学内容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依据和原则,初步拟定出了各项教学内容指标。将教学内容的每一项指标分为五个等级,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专家、教师,让他们对其中所包含的各项子内容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选择、评价。再根据重要程度的强弱依次进行赋值,最后计算出各项指标所得的权重值。对得出的权重值进行分析、取舍,并结合专家对教学内容设置的补充意见,构建更优化的课程内容框架。

2.4.1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各指标内容的优化选择过程

2.4.1.1技术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权重值大于0.05的技术指标7项,除武术基本动作、简化太极拳2项原有内容外,另有5项技术指标也受专家及任课教师的认同。原有的技术部分教学主要是技术动作传授,而最具魅力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技击价值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中出现倦怠、厌学等不良情绪。实用防身术凸显武术的技击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实用防身术引入课堂是为了增强教学实用价值。同时,为了体现中国武术作为搏击术的实质,将技击防身类项目引入课堂也是很有必要的;武术段位制初级套路的引入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武术教学与武术段位制考评紧密结合;武术健身操具有简单、实用、趣味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准备或结束部分的内容,不仅可以代替传统的活动方式,也符合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快乐体育的思想。武术健身操的引入有力保障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政策的落实;将辽宁地方传统武术项目引入教学,不仅增强传统武术教育的规范性,也是保护和传承岌岌可危的传统武术的有效途径。据调查,辽宁省查拳和八极拳实用性强,开展广泛,适合引入。权重值位列第七的健身气功虽说是新型的健身形式,但因其具有内容丰富,简便易学、健身效果突出等特点,深受广大健身爱好者的青睐。同时也迎合了后奥运时代全民健身的大环境,凸显武术的健身功效。除此,专家建议将24式太极拳简化为8式太极拳。

套路类的整合是新时期武术课程内容改革的关键。首先,教学思想应由一贯竞技套路的规范化向传统套路的实用化转变。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传统武术应选编攻防技击性强的动作组合,借以改变武术在学生心中枯燥、无用、遥不可及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减缓教与学的双重畏难情绪。

相比而言,自编长兵套路与短兵的权重值较低,由于其在教学中受场地、器械不足、危险性大等因素的制约,开展的效果不理想,本着实用的角度出发,专家、教师给予的评价较低(见表3)。

2.4.1.2理论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从表4可见,除原有的四项教学内容外,权重值大于0.05的指标还有武术健身原理。武术健身理论可填补学生武术健身相关知识的空白,还为今后武术健身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多层次领悟武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对武术这一中国传统运动有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

理论部分整合的关键是既要从优化后的技术教学实际出发,加入与时展相符的知识内容,同时还要考虑武术理论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基于上述两点建议,将权重值小于0.05但作为太极拳、地方传统拳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拳术基本技法加入到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可有效保证拳术学习的效果。

此外,在理论教学内容的形式上,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如有些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要在理论课中集中讲授,可以穿插在技术教学课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武术套路创编原理与方法及国外技击术介绍这2项指标权重值偏低,所以,在优化设置时不予考虑。

2.4.1.3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沈体面对教师需求趋于饱和、就业竞争白热化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提出了“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新型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锻炼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初步体验和收获。武术教学能力可通过带领准备及放松活动、撰写指定教学部分教案、教授新动作、自评互评环节等途径来实现;而竞赛裁判组织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模拟真实武术比赛,将学生分组(裁判组、检录组、记录组、技术考评组),组间交替循环进行裁判实习,或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编排一场小型的中学武术竞赛规程,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一般武术竞赛的流程;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确定一些理论和技术教材内容,如武术套路教学、武术图解知识等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再根据作业反馈的情况来了解学习的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掌握武术基本动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五步拳,根据课上自荐演示或小组比武等形式,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再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评。以上能力的培养主要由平时培养和专题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作为新时期教师潜能开发的关键,创编能力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部分改革的重点。武术健身操动作简单,趣味性强,使武术健身操的创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响应了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武术健身操走进中小学的政策精神。所以,将武术健身操作为创编能力培养的素材非常合适。

2.4.2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内容优化整合设置的框架构思

本研究遵从该课程发展建设的时代背景,结合该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依据各项教学指标的权重值,并结合专家、教师对教学内容设置的补充意见,构建了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4.3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时数比例的优化分配及可行性分析

经过优化、整合后的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部分的学时比例都有提高,而且内容更加丰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可通过理论课教学、技术课渗透、学生课下自学等途径来实施。技术部分共由7个教学项目组成,其主体的套路类所包含的教学项目,都可在10学时左右完成,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由表5可知,作为技术部分核心的套路教学时数明显减少,而剩余的学时被科学的分配到其他类别。而新增的健身功法、创编能力培养及技击防身三个教学板块,不仅彰显了武术健身、技击价值,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素质提升、能力培养提至一个全新的高度,确保“淡套路、强实践、重应用”的指导思想在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3.1.1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设置的两方面需求:一是要体现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武术教学的趣味性;二是要体现武术健身、击技价值,突出武术的实用性。

3.1.2目前,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学时短、任务重,影响理论教学实施;重规格、轻兴趣;教学内容缺乏技击性;地方武术特色不够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3.1.3整合后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拳术基本技法、武术健身原理的介绍;技术部分加入了养生功法、技击防身两大内容。原有套路内容已革新为传统拳、械(八级拳或查拳)、武术段位制初级套路、八式太极拳。为满足新时期教师潜能开发的需要,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增设了自学及创编能力的培养。理论、技术及实践能力培养三部分的学时分别调整为10:34:18。

3.2建议

3.2.1应重新理解和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培养目标的具体含义,从中确定今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发展方向。

3.2.2应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武术资源,依托于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平台,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传统项目引入课堂,不仅能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还能将当地特色武术项目发扬光大。

3.2.3武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武术实用性,增强武术趣味性,而且多以套路组合为主,删减复杂、重复的动作,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刁福,陈浩庆,周洪珍,等.以新《纲要》为指导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设计[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100-104.

[2]胡玉玺.谈体育院系学生武术普修课的学习情绪、动机与教学目标的确定[J].教育与职业,2007(6):126-127.

[3]田桂菊.高校武术普修课按层次分组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04,11(1):70-71.

[4]王文成,单绿叶,李福祥,等.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构建的新探索——“试图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实验[J].体育与科学,2007,28(3):88-90.

[5]张修昌.高等院校普修课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构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1):279-280.

[6]郭建生.对提高武术普修课教学质量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1):83-85.

[7]李良萍.安徽省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3):130-132.

[8]李玫红.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及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4):85-87.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5

论文摘要:对外武术教学是武术国际化的主要问题。对外武术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对外武术教师来源较广、背景复杂,在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应该提高对外武术教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对外武术教师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对外武术教学需求的合格对外武术教师。

中国武术对外传播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外武术教学,而在对外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国外的武术教学机构中有很多非华人武术教师在教武术,这类武术教师不在本研究范围。本文主要研究在国外进行武术教学的华人武术教师。)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国外武术学习者的眼中,我国的武术教师就代表着中国武术,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对外武术教师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到对外武术教学的效果,甚至影响到中国人的形象。因此,研究我国对外武术教学教师的状况,找出他们在对外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有利于中国武术更好地向国外传播,甚至还有利于塑造中国人在国外的良好形象。

1对外武术教师的来源

目前,我国对外武术教师的背景比较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民间武术教师。比如练习陈氏太极拳的陈小旺、陈正雷,少林寺的武僧等,他们都属于民间武术教师。在对外武术教学中,他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的在国外设立拳馆教学,有的在国内也会常常从事对外武术教学活动,有时候他们还会受到国外武术组织的邀请出国讲学。

第二,高校的武术教师。我国的体育高等院校和一些综合类大学经常会和国外的一些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武术会成为一个经常交流的项目。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国高校的武术教师会临时扮演对外武术教师的角色。目前,我国包括体育类高等院校在内的许多高校都招收了一部分外国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有的是专门来中国学习武术的,有的则把武术当成他们的学习内容之一。这些高校的部分武术教师也会常常从事对外武术教学的工作。

第三,一些出国留学的中国人和旅居国外的华人华侨。他们或者原本练习武术,或者为了在国外有更多的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在出国之前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武术培训。在出国以后他们经常从事对外教学工作,有的人甚至以此为职业。

第四,我国官方派出的援外武术教师。从1981年开始,我国就零星地往国外派遣武术教师。近些年,我国的武术学校迅速发展,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开始从各武校选人出国进行武术教学。

第五,曾今学习过中国武术的外国人。英美国家的武术教学机构中,有许多武术教师都是本国人,他们先从别处学习武术,然后再对本国的武术学习者进行教学。这些武术教师很容易和他们国家的学习者进行沟通交流,但是他们对武术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对武术技术的掌握也不是很全面。

另外,我国武术研究机构人员在与国外人士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偶尔传播一些武术技法和理论。

2目前对外武术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外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1,教学中很少使用教材;2,教师外语水平较低;3,教师对于对象国的文化了解较少;4,教师掌握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较少,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古板。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从事对外武术教学的教师来源复杂,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比较低。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对外武术教师。

3对外武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随着武术在国外影响力的逐渐提高,学习中国武术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对外武术教学的水平也迫切需要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对外武术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来适应新时期对外武术教学的要求。要做一名合格的对外武术教师,不仅要有很好的武术技术和武术理论,还要具备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那就是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掌握。另外,良好的外语水平以及对对象国基本情况的了解也是一个合格对外武术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

3.1武术技术水平

要从事对外武术教学,优秀的武术技术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包括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规范熟练的动作演练水平。因为,不管哪一种类型的中国武术,都需要有良好基本功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要有动作的示范,武术教师规范娴熟的动作示范不但能让学习者对动作有一个直观的、准确的认识,还可以给学习者以美的感受,让他们产生羡慕、敬仰的心情,从而强化他们的学习动力。

3.2外语水平

对外武术教学中除了动作的示范,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的讲解,有很多的国外武术学习者认为他们和教师语言上的障碍是他们学习武术的主要障碍。因此,流利的外语是一个对外武术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用流利的外语和学习者进行准确有效的交流。

3.3中国文化知识和传统哲学理论

中国武术是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欧美一些武馆的武术学习者大部分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者来自各大高校的学生,他们不仅学习武术招式,还要不断探究一招一式后面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这时候如果教师对中华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就无法吸引这些好学的洋人弟子。

3.4教育学知识和教学能力

对外武术教学有其特殊之处,但仍然属于现代教学范畴,已经不能像我国传统的那种师徒关系的方式进行教学,必须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对外武术教师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因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从事现代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另外,对外武术教师还应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3.5跨文化交流学知识

跨文化交流学是本世纪70年代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该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怎么样更好地交流。对外武术教师要从事教学,就必然存在与外国武术学习者进行交流的问题。由于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了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对外武术教师首先要了解对象国的文化,熟悉对象国人们的生活习惯,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与学习者交流,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除了以上素质以外,对外武术教师还应该具有熟练的裁判知识、艺术素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热爱武术教育事业,有志于通过武术这一桥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

4对外武术教师的培养

目前,对外武术教师的素质达不到要求,数量也已经不能满足对外武术教学的要求。因此,要提高对外武术教学的质量,促进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我国必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对外武术教师。

对外武术教师的培养可以参考我国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首先,实行对外武术教学证书制度,由我国官方制定“对外武术教学教师资格证”。持有该证的武术教师方为官方承认的对外武术教师。由我国武术管理中心或者中国武术协会定期组织“对外武术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对通过考试,取得“对外武术教师资格证”者,由官方定期派往不同国家进行对外武术教学。

其次,对该证书的发放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根据对外武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来设定考试科目。比如,可以设定外语考试(口语为主)、武术技术考试、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考试等,对于综合成绩达到规定要求者方可颁发证书。

再次,在国际上各个武术组织中推广“对外武术教师资格证”,取得广泛认可。

对于在国外教学的民间武术教师,可以任其发展。这样以来,不但可以提高对外武术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保持武术多渠道,多样化地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徐才.徐才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1987

[5]关铁云,关硕,王乃虎.略论竞技武术国际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59-62.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6

关键词:武术教学;武德

中图分类号:G8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57-001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武术灵魂的武德在中学武术教学中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武德教育可使学生明白习武目的并非为了逞强斗狠,而是为了懂得做人的道理。

一、传统武德内涵

中国传统的武术精神是由儒家的伦理思想与侠士的侠义精神结合而成,其中还融入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思想,其本质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道德追求。“仁”的基本涵义就是要用博大爱心去爱一切人。

义:“义”为行善之本。在武德中还可以理解为“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

礼:“礼”在武术中有着非常规范的教育。“礼”字不但要告诉习武者“应该做什么”,而且还要告诉其“应该怎么做”。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必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侠义之人。

信:“信,诚也;诚,信也。”“信”、“诚”互训,其意自明。守信重诺是武林的传统。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勇有“大勇”、“小勇”之分。“大勇”是指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弱济困等,在武林中被极为推崇和效仿。

二、学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中学武术教材方面比较匮乏,并且在教材中都是关于武术套路、技能的描述。例如:长拳、五步拳、太极拳。对于武德的内涵只是一带而过,缺乏深入的调查。

当今很多习武者风气不正武德败坏,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有些人甚至打着武术运动健身、强体、祛病的幌子,宣传迷信,欺骗世人,这不仅仅影响到中国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逐渐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在中学武术教学中以上情况也有发生,通过询问了解中学武术教师对于武德谦虚严谨的要求在思想上都认识到,但在实际教学中传给学生的内容很少。

三、推进学校武德教育的途径

第一,充分认识武德教育的重要性

如何认识传统武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适应新形势,构建新时期的武德;如何把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是每位授武、习武者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开设武德教育课程

开设武德修养课是进行武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培养武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条件就是武德教育与武术技术两手抓。我国武术界目前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重武轻德,大多数习武者从小就开始进行武术技术训练而忽略了武德教育。我觉得各中学学校首先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开设武德教育课程,并将其列为必修课,把武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使每个习武的学生都经受武德课程教育;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武德的具体内涵,分清传统武德与当代武德的区别;明确习武的真正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习武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能够用高尚的武德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

第三,结合运动技能学习课进行武德教育

我们在进行武术技能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专项课的时间,在学生学武、练武的过程中进行武德教育。一个学生的武德修养好,思想境界高,对其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非常有利。一般武术专业的学生比较敏锐、好胜,重义气。既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产生情绪波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不良风气的蔓延,使许多学生丧失了习武之人所应具有的尊师重道,虚心好学的品格,缺乏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求道精神,集体主义思想淡薄,不能团结同学。因此,作为武术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武术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武德教育,从武术的礼仪开始抓起,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使他们在日常的教学训练、社会活动中,严格按照武德的行为规范自我约束。让学生明白学武要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好人,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习武者。

第四,组织开展有益的活动

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学校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长期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组织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武术文化知识、武德知识竞赛,进一步提高、巩固学生对武术文化、武德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组织有关武德方面的讨论会、辩论会,促使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并对同学中出现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分析,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安排学生观看及学习有一定现实意义及教育意义的武打影视片;聘请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传讲习武心得与传授武德精神;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义务参与一些社区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

中国武术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武德教育,更离不开中学武术教学重要的教育宣传基地。加强对中学生武德培养与教育,是目前中学武术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它是武术运动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积极努力地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抓好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而且对武术的教学、训练、进一步提高推广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由此,应制定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并且将其落实到实处,避免重武轻德的现象继续存在,保证武术运动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楠,马琳.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武术科学,2005(4)

[2]黄文杨.刍议中国过去武德涵义及市场经济下的武德建设[J],福建体育科技,2002,(5)

[3]刘鹏.刍议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4]翟玉生,高增栓.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5]艾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3)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7

关键词:武术;武德;对策

前言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说明了武德在中国武术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武术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突出地强调道德修养的作用,并以传统的“祟德扬善”道德观来协调习武者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德”与“艺(武技)”的统一。武术课程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陶冶都有益处。

1.武德的概念释义

武德,即武术道德。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习武者体现的道德①。武德就是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它包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2.武德对武术课教育的影响

2.1武德教育能激发民族精神,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更有修身养性的功效,武德教育中寓予了深刻的民族精神,这无疑将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通过在体育课程中为学生们展示武德高尚的民族英雄,如戚继光、岳飞等,可以帮助他们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格魅力得到升华,民族使命感得到增强,进而对武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民族使命感和自信心。

2.2武德教育能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武德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它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武术运动,遵守规距;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要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更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

2.3武德教育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一代新型武术人才。武术和武德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已成为一条真理,没有一个良好的武德作基础,就不可能科学地练好武术,导致武术教学流于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只有通过武德教育引导大学生们正确地教、学、习、练、比武术,才能成为一代新型武术人才。

3.大学生武德教育的必要性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一般地说,它包含着一定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感情的丰富,道德理想的确立,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习惯的培养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自我锻炼和修养,因此,武德修养对于每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自觉地进行武德修养是我们大学生能否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不断取得进步的至要关键。

4.“武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着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组成部分的武术事业,只有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武德教育,才能保证武术事业健康发展,兴旺发达。

优秀的传统武德精神,影响和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志士仁人。但传统武德中的一些旧观念、旧习惯势力,不会随着经济制度的改革而自行消除,恰恰相反,它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它们还将长期存在。

5.加强大学生武术课武德教育的对策

5.1加强学生武德修养。我国传统武德的精华,在今天的时代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它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存在着共通之处,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向往理想的武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这些成为武德修养的主导思想②。深深植根于武术教师和大学生心灵所特有伦理道德观念――武德,现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指导、教育、团结和激励全体师生提高思想素质、完善自身修养、为武术事业健康发展竭尽全力的思想武器和指导原则。任何一名大学生都必须把武德修养视为练武的首要任务,“武以德立”、“德为艺先”、“德艺双修”、“德全艺高”是自我价值追求的目标,武德修养也是武术行为的必需规范③。加强武德修养,提高大学生武术队伍的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2加大武德宣传力度。大学开设武术课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提升学生的武德水平,弘扬民族文化。要普遍增强大学生的武术健身意识,积极引导和促进武术课程的开展。要广泛宣传武术锻炼的价值,推崇武德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武术的健身作用,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武术健身观念。

5.3加强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训练水平。武德的教育需要依赖武术课程的开展,作为学校的优秀武术运动队,要继续贯彻“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纪律”的方针,坚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要加强科学技术与武术运动训练的紧密结合,不断改进训练手段和方法,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运动成绩中的科技含量。在运动训练中,提升自己的武德修养和水平。同时进一步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和科学训练水平。建立优秀运动员武德学习的“绿色通道”,为优秀运动员提供更为便利的入学深造条件④。

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武德,摈弃了封建腐朽的东西,继承了精华,把武德教育与爱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作为―种武技,对大学生具有一种武德的教育作用。武德是掌握武技的人所应具备的道德,是大学生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在学习武术时注重武德,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自我修养的提高、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靳晓斌.论武德教育的现代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5):45-47.

[2]周伟良,杨建营.论武德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价值[J].中华武术,2014(2):90-92.

注解

①靳晓斌.论武德教育的现代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5):45-47.

②周伟良,杨建营.论武德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价值[J].中华武术,2014(2):90-92.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8

【论文摘要】通过对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场地设施缺乏,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和不足严重的影响着武术教学的普及与推广,阻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对以上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了新颖的高校武术教学策略。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绵阳市三所高校(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和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多发方面的,但是主要因素是运动场管不足且质量较差,这已成为目前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对武术的了解主要来自电影,武术侠小说和书籍杂志,说明大部分同学没有武术基础,因此在进行武术教学时,特别是在教材的选择,教材的要求和进度的安排上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2.2高校武术教学的安排武术是中华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论是徒手还是拳脚动作,还是使用器械的技巧,都包含有跑,跳,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基本技能,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统一,武术运动中的套路演练能够全面提高人体各项素质,但是目前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依然以初级拳(械)和简化太级拳为主。

2.3高校武术选修课学生对武术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名好的教师不但能授业解惑,而且能教会学生如何自我学习,目前高校武术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不满意,这是一个敏感但是又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还发现许多高校虽然开设武术选修课,但是,却严重缺乏专业的武术教师,出现一名教师身兼数个项目的情况,虽然目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比较满意但高校武术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2.4武术的“技击”本质体现不充分教师在教授武术的过程中武术运动的本质特点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现行教材中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的教学占据绝对比重,教师教授内容以套路居多使颇具技击实效的武术动作向肢体练习的“舞武”演化,最终使学生失去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3分析与讨论

3.1学生武术基础较为薄弱,水平不均衡学生的武术基础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安排教学进度以及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从调查可知,3%的学生学过武术基本功和武术套路,武术基础较好外,大部分学生武术基础薄弱水平不均衡,这就为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分组学习。

3.2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愿望,突破原有的武术教学模式框架,与时俱进,敢与思考,勇于摸索积极实践,大胆放弃学生不想学的内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教学设备,学生男女比例构成及教师的教学专长等,谨慎挑选教学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熟悉掌握教材,思考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为教学改革做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

3.3采用多种形式,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尽情表现并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在切磋中根据个人的“实用”需要突破教材的框架,对所学的内容作适当的改变,同时,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启发学生思维,比如,让某一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他们的创新动作,鼓励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动作进行评判,思考,改进,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学习是一种民主的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主动,气氛更和谐,身心更愉悦,教师在课堂上要主要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整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把武德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始终,重视学生人身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发生,使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友好氛围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4结论与建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武术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但现有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与缺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武术改革的模式,更好的发挥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各类学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的安排和组织武术教学,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高校武术教学的文化内涵,采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武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全面提高高校武术教学的质量。

各高校在设置武术课程时,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文发展和娱乐性为基点注重学生体育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增强体质与提高健康水平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等目前关键性问题,即一切活动均应围绕着如何促进学生发展这样一个重要核心,构建合理,科学的适合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教学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武术理论知识的讲授,适当降低考试,评估要求,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学生能在一个比较宽松活泼的环境中学习基本技术并得到身体锻炼,改善教学场地,器材和设备,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锻炼的环境,同时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9

【论文摘要】通过对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场地设施缺乏,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和不足严重的影响着武术教学的普及与推广,阻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对以上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了新颖的高校武术教学策略。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绵阳市三所高校(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和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多发方面的,但是主要因素是运动场管不足且质量较差,这已成为目前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对武术的了解主要来自电影,武术侠小说和书籍杂志,说明大部分同学没有武术基础,因此在进行武术教学时,特别是在教材的选择,教材的要求和进度的安排上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2.2高校武术教学的安排武术是中华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论是徒手还是拳脚动作,还是使用器械的技巧,都包含有跑,跳,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基本技能,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统一,武术运动中的套路演练能够全面提高人体各项素质,但是目前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依然以初级拳(械)和简化太级拳为主。

2.3高校武术选修课学生对武术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名好的教师不但能授业解惑,而且能教会学生如何自我学习,目前高校武术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不满意,这是一个敏感但是又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还发现许多高校虽然开设武术选修课,但是,却严重缺乏专业的武术教师,出现一名教师身兼数个项目的情况,虽然目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比较满意但高校武术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2.4武术的“技击”本质体现不充分教师在教授武术的过程中武术运动的本质特点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现行教材中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的教学占据绝对比重,教师教授内容以套路居多使颇具技击实效的武术动作向肢体练习的“舞武”演化,最终使学生失去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3分析与讨论

3.1学生武术基础较为薄弱,水平不均衡学生的武术基础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安排教学进度以及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从调查可知,3%的学生学过武术基本功和武术套路,武术基础较好外,大部分学生武术基础薄弱水平不均衡,这就为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分组学习。

3.2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愿望,突破原有的武术教学模式框架,与时俱进,敢与思考,勇于摸索积极实践,大胆放弃学生不想学的内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教学设备,学生男女比例构成及教师的教学专长等,谨慎挑选教学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熟悉掌握教材,思考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为教学改革做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

3.3采用多种形式,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尽情表现并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在切磋中根据个人的“实用”需要突破教材的框架,对所学的内容作适当的改变,同时,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启发学生思维,比如,让某一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他们的创新动作,鼓励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动作进行评判,思考,改进,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学习是一种民主的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主动,气氛更和谐,身心更愉悦,教师在课堂上要主要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整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把武德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始终,重视学生人身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发生,使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友好氛围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4结论与建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武术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但现有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与缺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武术改革的模式,更好的发挥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各类学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的安排和组织武术教学,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高校武术教学的文化内涵,采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武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全面提高高校武术教学的质量。

各高校在设置武术课程时,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文发展和娱乐性为基点注重学生体育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增强体质与提高健康水平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等目前关键性问题,即一切活动均应围绕着如何促进学生发展这样一个重要核心,构建合理,科学的适合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教学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武术理论知识的讲授,适当降低考试,评估要求,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学生能在一个比较宽松活泼的环境中学习基本技术并得到身体锻炼,改善教学场地,器材和设备,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锻炼的环境,同时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武术教学的要求篇10

关键词:武术 教学 改革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养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紧密联系市场,符合社会的需求。

我在实践中发现,武术专项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还存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改善。为了进一步推进武术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提出了武术课教学改革的设想,即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完善成绩评定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武术理论课教学比重较低,技术课教学内容集中在竞技套路上,武术健身指导、武术防身、武术表演方等面内容并未开展,因此教学内容显得单一,并不能满足社会对武术运动的需要。原有教学中,武术理论课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板书、讲解等直观法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这种教法造成课的知识容量小、学生缺乏兴趣等问题,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差;技术实践课教学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错误动作纠正后再练习这种简单、单一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教学,课上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无法使学生的技术能力得到提高。

二、武术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强武德教育,武术精神做主导。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武林非常重视礼仪,有拳谚讲:“未曾习武先明德,未曾学艺先习礼。”“失礼者不可教之,失德者不可学之。”由此可见,武术在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武术教学中结合武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礼仪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和塑造学生不屈不挠、勇于进取、不畏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武术课内容中新增了武术防身和武术表演,课堂教学开设了武术课的组织与教学、武术训练、武术竞赛和组织相关活动的方法、武术培训和武术市场营销,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此外,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各类大型表演,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性。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了学生讨论、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案设计演示等多种方法,这样就把以往单调、枯燥的重复练习为主基调的方法转变为积极性的互帮互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新的教学体系。

3.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武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传授专业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同时,本课程注重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来加深了学生对武术文化、专业理论和传统技能的认知。实践教学的组织上,采取由学校走向社会,安排学生课余时间到中小学、健身俱乐部、武术学校、业余训练班进行实践教学。在学院里也成立武术俱乐部和武术业余训练班,并请学生任教练进行实践教学,这一实践过程包括宣传、招生、教学等各个环节。这种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掌握了武术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学会了设计武术教学训练课程,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武术理论教学中,利用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像、制作幻灯片及武术技术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学生全面了解武术运动的起源、发展演变,特点、作用,竞赛组织与裁判,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

5.武术课成绩评定方法。在考核方式上,改革了传统的单一化考核形式,采取了“教考分离”模式和“考证”模式,提出了理论知识、技术评定、运动达标、能力评价的多方面考核方法。我们重新制定了专修课成绩评定方法,考试内容改变以往只考武术套路,只要学生能够独立演练套路就可以的要求,增加了身体素质测试项目。我们还让学生取得学历文凭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1.武术课教学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及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调整。

2.武术理论教学应增加课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武术知识和精神内涵,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结合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3.武术课教学内容应加入武术健身指导、武术表演,武术散打等内容,以就业为导向。还要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注重实践操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加强武德“礼仪”教育,保持项目特色,在教学中结合武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礼仪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和塑造学生不屈不挠、勇于进取、不畏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