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十篇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十篇

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35

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篇1

 

一、概念分析

 

(一)科技型企业

 

科技型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是拥有一定科研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企业。对于科技型企业的概念社会各界也有不同的理解。舍曼(Sheman)认为,投入高比例的研究开发费用,拥有相当高比例的技术员工,并以产销创新性产品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即为高技术企业。也有学者认为科外技型企业是指研发周期短、研发费用高、产品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结合国内外研究及我国科技型企业特点,本文将科技型企业定义为:具有自主研究、开发、生产高技术产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

 

(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managementinnovation)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RayState首次提出在企业经营活动当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将管理创新与产品、流程创新区别开来。管理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包括组织结构创新、运营模式创新、战略发展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对于管理创新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关于新组织、新经营管理模式、新市场、新生产方式方法、新过程和新服务的“软件”内容,称为“管理创新”。这里,我们将管理创新概括为企业根据自己的企业类型和经营目标,将管理要素进行重新定位和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管理创新是管理者借助于系统观点,利用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等,企业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活动所涉及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协调范式。

 

二、科技型企业的特点

 

(一)技术创新能力强

 

科技型企业也称高新技术企业,以研发团队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可以说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技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不同于一般企业,科技型企业生产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通过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来开拓市场。例如涉及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新能源开发等主营内容的企业都是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内部从事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较高,企业的核心研发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获得竞争能力和行业地位。在实际的生产环节,科技型企业通常把有关的劳动密集型的业务委托外包出去。将更多的人、才、物、力等资源放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

 

(二)产品附加价值高

 

科技型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通常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和极高的汇报率,因此科技型企业也是高收益、高成长的企业。企业在研发和创新的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知识或技术资本,而产品中所包含的创新技术或知识也就成为了产品的附加价值,被消费者接受。科技型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由于技术领先、知识产权的保护、品牌知名度等因素企业能迅速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而突破传统行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实现资本的不断积累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华为集团近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技术创新和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意义。

 

(三)产品更新速度快

 

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是科技型企业发展必备的要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科技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简单或基本的产品功能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科技含量高、体现产品特性和消费者个性的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因此科技型企业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在市场中推出新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科技类产品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产品的研发周期不断缩短也对企业的研发团队提出了挑战。

 

(四)高投入高风险

 

和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需要在产品更新和研发中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资源来保障企业创新和活力。因此高投入也是科技型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同高投入随之而来的是高风险。科技型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中一旦获得成功将给企业带来极高的收益和企业知名度,但是一旦研发失败或者产品在市场中没有得到消费者的任何,那么科技型企业也将面临极高的风险,造成资金流断裂,甚至企业破产。科技型企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使对科技型企业的有效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三、科技型企业在实际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科技型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高附加价值的科技型产品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而这块市场也成了商家争抢的肥肉。随着知识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让企业望而却步的新知识、新技术也得到了共享和推广,高科技产品市场的进入门槛逐渐降低,科技型企业也成倍增加,导致科技产品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型企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不断的更新知识、技术,研发新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外,对研发速度、研发成本的控制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管理模式缺乏创新

 

科技型企业近几年迅速发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行业转型而来。在对科技型企业的管理中也延续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改革。这些企业中往往非科研人员数量居多,能真正从事到技术创新和研发中的科技人员屈指可数。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将较大的经历放在了产品的运营商,对研发环节缺少系统的管理,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要素缺乏必要的监控。有些中小科技型企业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甚至延续了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缺乏分析,使企业很难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对企业极为重要的研发部门也缺乏保障机制,面对可能存在的研发风险,也没能建立很好的应对策略,缺乏对风险的管控。

 

(三)人才管理缺乏创新

 

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知识和技术的支撑,其中人才资源师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支柱。从目前科技型企业的人才管理来看,许多企业并没有对内部的人员管理进行必要的划分和有效的管理。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与其他人员采用一样的标准,导致企业在人才吸收、培养等环节后,最终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也使企业受到了打击。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虽然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承担了较大的经营风险,但是人才管理缺乏创新确是企业无法与同行业对手抗衡的根本原因。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是科技型企业必须重点关注的管理创新环节。不能将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直接运用于科技型企业之中,进行必要的人才管理创新,使人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在知识获取、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中的作用,将使企业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实力。

 

四、科技型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一)管理创新是科技型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产品、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必须从以往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向追求可持续发展转变。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知识和技术是其立足的根本,而管理创新正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关注点和重心不在研发环节上,因此延续使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将制约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迅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研发过程管理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对研发过程要素进行分解和有效管理是科技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科技型企业应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上,突破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以研发管理创新为主,增强企业对知识、技术以及科研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度,为科技型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管理创新提升科技型企业行业竞争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关键是要不断进行创新活动,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企业也不能例外。知识、技术和人才是科技型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要素,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市场竞争是压力同样也是动力,有效的研发管理、产品运营管理能使企业迅速的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满足市场的需求,减少竞争压力。成功的产品运营是企业获得高收益的前提,在产品运营过程中的管理创新能够提高产品投放市场后获得认可和成功的概率,因此,经营管理创新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行业知名度。

 

(三)管理创新降低科技型企业经营风险

 

高投入是科技型企业的主要特点之一,在科技型企业中大量的资金被用于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环节,研发周期长,机会成本高,投资风险大。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科技型产品的研发成本逐渐降低,研发周期也逐渐缩短,但是这也增加了科技型产品拖放市场后遭遇失败的可能性。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反响直接影响着企业运营的成败,因此伴随着科技型企业高收益、高回报的是更高的经营风险。寻求科技型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和研发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管理模式能够使企业在高投入的同时增强企业应对高风险的能力。

 

五、科技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一)知识技术管理创新

 

知识和技术是科技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随着知识和技术革新的周期日益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日益缩短。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迅速适应外部环境,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在对知识和技术的管理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快,应建立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和技术创新知识库。整合大量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技术创新数据,并在企业需要时进行输入、共享和输出,最大限度的运用企业已有的知识和技术,避免资源浪费。整理企业历史研发数据也是知识技术管理创新的必要环节。在新产品研发中,利用历史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降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风险,整合并利用最新知识和技术创新数据,帮助企业预测技术创新发展方向,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中的风险。

 

(二)研发过程管理创新

 

科技型企业以创新研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为主旨。企业具有创新意识强,研发周期短,研发投入高特点。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最重要特点是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制作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这种前期投入大的生产经营模式必将承担一定的风险。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将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若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将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重创。因此科技型企业应在根据实际需求,创新对研发过程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研发管理监管流程,整合历史数据,并进行分析,提取研发流程中的要素或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控制,以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科技型企业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相关领域知识、技术和智慧的支撑,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是科技型企业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区别于传统行业,科技型企业应在相关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立属于企业的人才储备库,对现有科技人才进行分类统计和集中管理,分析现有人才的储备情况,可能的流失率以及未来各领域人才的需求量等,这些数据需要实时的更新,保证企业产品研发的速度和质量,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给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提供更为开放的办公环境,建立交流平台,使知识、技术得到共享,发挥人才之间的集聚效应,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强的生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科技产品的需求也越加强烈。使用最新、最先进的科技产品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人的一种时尚。随着知识、技术全球化日益推进,科技型企业的进入门槛也逐渐降低,导致行业内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科技型企业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除了不断更新技术,推陈出新意外,在管理中不断创新也是科技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途径将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科技情报科技创新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里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情报工作,在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发展的要求时,如何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对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科技情报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情报是指通过公开渠道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识,其功能是为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提供信息支撑服务,主要应用于科技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等社会发展各领域,是科学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情报。科技创新可以用三个破解来诠释其重大意义,科技创新是破解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国民经济重大瓶颈难题的必然战略选择,是破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题的战略安排,是破解提升国家竞争力难题的重大部署。创新是一种新探索,这就决定了它的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性,而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获取及时、全面、准确的科技情报。

在当今这个信息过载而情报稀缺的时代,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使信息变为有价值的情报的能力,已成为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科技情报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凸显,谁占有情报资源,谁就掌握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必将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产生影响。

2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科技情报是科研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财富,是进行科学预测、科学决策和科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科技情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情报保障科技创新信息需求。一流的科学研究需要一流的科技信息支撑,科技创新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高效率的信息服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海量信息与信息的无序化令人无所适从。而科技情报工作正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为科学研究提供准确而全面的信息,因而它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2)科技情报指引科技创新方向。科技检索查新、科技评估等业务工作无一不为科技创新与发展指引方向。利用科技查新与检索,不但可以降低创新风险,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而且通过查新能掌握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研发动态、专利战略和市场行为动态,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动态,预测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引导科研人员发现科技发展的热点领域和空白领域,引领科技创新。因而充分利用科技情报和占有科技情报,就能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取得真正高质量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3)科技情报支撑科技创新战略决策。科技情报调研等基础工作是最能体现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研究”业务,这项业务主要应用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揭示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预测研究对象的未来前景,从而为科技创新战略决策以及为领导者、管理者正确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同时科技情报工作者也担负着直接参与咨询决策和间接辅助决策的双重角色,既能为科技创新会诊把脉,指引创新方向,又能为加强宏观科技决策和管理建言献策,因而无论是对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启迪思维来说,还是对政府部门制定战略决策和企业创新发展决策来讲都离不开情报工作的支撑。

3科技情报服务科技创新的思路

“科技创新,情报先行”是创新体系赋予情报工作的特殊使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广大科技情报工作者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核心和关键,找准突破口,才能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工作支撑和服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

(1)以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为目的,强化协同创新能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要求,打破行业信息壁垒,全面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等的科技资源,打造科技资源共享的绿色通道,才能形成协同创新的整体合力。

(2)以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搭建创新服务桥梁。科技条件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也是科技情报服务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因素,意义重大。因此既要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搭建协同创新服务桥梁,又要探索建立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平台和各平台有效对接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切实做好平台建设的统筹与协调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形成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

(3)以信息分析、数据处理应用为切入点,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巨量信息成为信息化时代最为宝贵的资源,然而由于大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前所未有,致使传统情报研究方法和处理技术与之不相适应。因此要应用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研究开发互联、智能的信息服务系统,加强数据和信息的集成,加快数字分析处理,使其更及时、更准确地服务于国家决策、企业创新乃至个人生活,从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4结语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在新形势下的重大战略抉择,从根本上赋予了科技创新在科学发展中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科技情报工作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必须找准定位,选准突破口,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景荣.科技情报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发展途径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应用技术研究和作物育种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基层院所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强所,需要“战略”定位研究。

1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性质

1.1科研层次的基础性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农科系统的基层组织,是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上游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下游农业科技的供应站。加强基层农科院建设是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把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统筹和支持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农业均等化、永续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1.2组织宗旨的公益性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着很强的非营利性。这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基层农业科研组织,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构件,是维护国民经济基础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安排。繁荣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强化国家农业科研能力的重要内容,坚持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性是深化改革的主线,政府投入是保证公益性的前提条件,发展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

1.3科研对象的地域性农业科研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科研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要受气候、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生产措施、技术手段、操作程序都带有显著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的大国,建设农业科技强国离不开广大基层院所的参与。

1.4学科专业的应用性基层农业科研是以区域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为背景,以现实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为基础,针对农业生产中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开展的创造性研发活动,有着提升地方农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显著作用。研发地域性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策略和优势。

1.5科研周期的长期性农业科研是一个长期投人、延伸发展、递次创新、渐进积累的过程。动物和植物育种研究,除了受动物和植物生命周期、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要受农业生产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要经过多代的遗传、筛选、培育,才能育出新品种,须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

1.6科研过程的风险性农业科研的风险集中表现在:发明创造难,周期长、风险多;科技应用难,不仅受到推广组织、推广方式以及推广人员的制约,还受地域、市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因素多,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引导。基层农业科研事关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国家应该把统筹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上来。

2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构建技术创新机制的主要角色,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三者的作用是不可分割且不可缺少的,技术创造、技术创新两个关键环节是有机链接且不可或缺的。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技术发明创造的主力,以产业技术提升作为标杆,生产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是以产业发展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在创新投入决策和收益管理方面,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在技术发明和创造方面,科研单位起着重要作用。政府管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的科技投入包括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装备资金、市场开拓资金等许多类别的资金,科技研发资金只能投入具有技术创造能力的科研单位,不能投向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入者和受益者,通过技术转化,获得商业利益,向国家交税,国家通过税收在国民收人再分配中给科研单位研发经费,进一步从事技术创造,向企业提供新的技术,推动企业发展,如此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吸纳了国家的研发经费,就减少了科研单位的经费,一方面,造成企业之间商业竞争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消耗了科技资源。

2.1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结果必须由企业、工厂、农场等独立的生产单位吸纳和承接,实施技术的转移,使科技创新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和收益的主体,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技术创新是要素组合。技术创新是经济概念。创新一词是由经济学家而非科学家提出,创新的最终目标不是“创造新的东西”,而是让新东西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企业是科技创新投资和收益的主体,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

主体。

2.2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似乎认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东西”,混淆了技术创新与创新体系的概念;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主体,企业是基于发现和发明的新产品生产营销的机构,是科技创新投资和回报的主体。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发明技术,创造产品。科技创新是有特殊内涵的,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科学是“发现”原理和规律,回答的是“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用的英文单词是discovery;而技术是被“发明”和“创造”出来的,回答的是“怎样做(how)”,英文单词是invention(发明)和creation(创造)。目前,农业企业自有科技研发队伍的能力有限,不能全面承担科技创新任务,技术产品的产生多数起源于科研单位。综上所述,便可明晰“主体一主力一主人”之间的关系: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

主人。

2.3科研单位必须与企业协同创新技术创新与技术创造的不可分割关系决定了科研单位必须与企业协同创新,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并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的螺旋式上升。除了新诞生的技术之外,其实大量的技术是在现有元素重新组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技术的本质内涵就是一种方法、流程、装置。同时,技术创新与技术创造具有不同特征,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把产品制造出来,这个产品制造的背后是制造和装配过程知识的显性化、结构化、标准化的工业核心技术,是“方法一流程一装置”的具体体现,科学是人类共享的东西,而技术则是专利的,在科学向技术转

化的过程中,把科学知识传播到企业,应该是公益包容的。在技术形成产品的过程中,将形成专利,科学家和工程师创造的专利,必须通过企业的投资转化成产品,从而获得收益,具有排他性。作为技术创造的科研单位和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企业,应该协调好关系,各司其职。国家的科技资源必须定向地投向与企业联合进行特定目标研发的科研单位,确定好创新过程的组合关系,科研单位为企业进行技术难题的研发,优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的技术创造的组合,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庄忠钦,苏晖,杨扬.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05):6-11.

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

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观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环节,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高校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专业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科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能让大学生在科技活动实践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科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同时,课外科技活动鼓励了大学生探索式、研究式、批判式的学习,促进大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强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般工科行业用人单位要求工科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且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对毕业生提出较高的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要求。要满足这些要求,除了要经过四年的专业培养以外,还需要通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也是增强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课外科技活动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生从中得到一种满足和对其能力的证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利用不同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另一方面,课外科技活动需要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实验技能,这就会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课外科技活动能引导大学生多途径、多方式学习,建构合理独特的知识结构,为激活创新智慧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也可以有效减少学生上网玩游戏等不良现象,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4.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还需要团队成员的协作和配合,这对于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等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1.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制度保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不断发展,重要的是构建一个涵盖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的完善的培养体系。虽然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但很多高校只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视作锦上添花的东西,并没有很好地将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课堂上缺乏系统训练,学生缺乏科技创新的思维、意识、兴趣和热情。另外,由于缺乏师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目前师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大部分处于自发状态。

2.科技创新活动普及性不高

据统计,在学校招生人数增长的情况下,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比例反而呈下降趋势,同时参加的人数远少于其它各类文体娱乐活动,普及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①虽然绝大部分大学生主观上都崇尚科学,但在行动上却往往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随波逐流”,表现出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②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投入较多的个人时间和精力,过程比较枯燥,而且短时间内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往往会更加功利化,很难长期坚持下来出成果。③传统的大学生评价和奖学金评定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同时,课外科技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评价体系也不易操作,这使得学生忙于准备各类考试,没有足够的兴趣真正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④目前可供学生使用的创新活动场地和设备还比较匮乏,这也限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不高

科技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特别在专业性强、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更离不开具有相当学术造诣的教师给予指导。教师的指导包括学生从事科技学术活动的前期教育及科研活动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只靠学生自行组织、实践则很难开展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的科技创新活动。而目前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目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此外,活动经费的不足也影响了更深入地开展各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三、工科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合理举措

要使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真正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创造良好环境,分层次、全方位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1.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①要把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成为广大师生不懈追求与努力的方向。

②面向全校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普为重点,以举办各类竞赛为着力点,挖掘校园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竞赛、展览等手段加大宣传,在学校积极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科研和创业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师、大学生和实验室中蕴藏的智力和资源,提高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放性和可参与性。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活动良性运转

要让师生积极参与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并长期延续,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措施给予保障。比如把指导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教学科研任务,折算为教师的工作量;对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学术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奖励;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学业及综合评定上给予更多、更好的体现,如可免修某些相关课程的学分,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等等;在教学计划中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实践创新活动而设置创新学分;学校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门场地,开放实验实践场所,提供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只有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活动层次和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

3.加强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前导性教育和专业指导

前导性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着重让学生认识到此类活动的开展以及积极参与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根据大学生急切希望接触专业老师、了解专业前景的心理特点,学校可多组织博士论坛、名师讲坛之类的讲座,加强师生交流,以专业教师的科学精神及科研素养熏陶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在从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一些大学生的想法比较粗浅或过分理想化,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有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但却没有成熟的想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予专业指导。专业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学生的基础专业素养的培养指导,如科技立项申报书的撰写等。其二是在活动过程中的专业知识指导,特别是在涉及多学科领域时,专业指导可使学生在从事科研活动时不至于无从入手。

4.制定一套科学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形成一支具有进取精神的学生科技创新梯队

一方面,高校要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制定一套科学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比如为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开设相关的课程,规定在校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这也是为学生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比如明确一年级课外活动重心在于自学能力培养,为科技创新实践奠定良好的自学能力基础;二年级课外活动重心是参加课程学习兴趣小组,撰写课程学习小论文,参加各种讲座等,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三年级课外活动重心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申报有创新意义的科研课题等;四年级课外活动重心在于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科研活动特点建立科技活动社团,吸引有兴趣和有潜力的学生加入,为日后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员。通过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分层分级指导,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进取精神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梯队。

参考文献:

[1]李志生,李冬梅.理工科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7):5-6.

[2]任小龙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3]梅忠义等.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3):92-94.

[4]周仲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2.

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科技企业;推进作用;优化对策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具有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1.2具有协调作用。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1.3具有引导作用。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2.2管理体系相对陈旧。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2.3管理方法缺乏创新。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篇6

近年来,在“强化海洋特色,培养精英人才”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我院积极探索形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1+4”模式,即围绕一个目标:创新性研究型海洋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用好四个平台:“开展‘走近科学’科技创新学习月系列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习基地”、“‘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等竞赛活动”、“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等科研计划”,积极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学院优良的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学院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像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奖、连续两年获全国海洋知识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多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一系列突出的成绩,学院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率也达到了70%。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在于,科技知识不等于科学素质,知识与创新能力是不同概念,科学素质(思维、方法、精神、创新能力)要后天的培养,而第二课堂是重要形式和途径。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新人格。科技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t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1.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学生创新能力相对滞后。

从整体上讲,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缺乏应用性,不能形成研究成果向生产力和经济价值的转化,没有市场的导向性调节作用,不利于营造科技创新氛围。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生工作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稳定和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虽然近几年对于科技创新活动有所涉足,但力度还不够,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导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滞后。

2.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不足。

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推广较慢,有的甚至没有起步,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或教师指导不足是重要的一个原因。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是指能够教书育人,忠于职守,关爱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学术前沿,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教师。在很多高校,一些有科技创新愿望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往往靠自我拼搏,成功率较低,易于使学生失去信心,最终事倍功半。

3.具有创新意识,但创新的动力不足。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基础之上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受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传统教育方式和高校评价体系的影响,忽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知识观、教育观和学习观没有得到根本变革,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与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弱。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创新能力对于长期发展的影响,导致学生满足于已有专业学习和考试成绩,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4.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保障不力。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数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只强调教学工作是“主旋律”,不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使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对课本和现有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记忆。二是目前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是很多高校相应的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等还没有建立健全,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之中进行管理。

三、整合资源,构建多方位的大学生科技创能力培养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营造更加浓厚的青年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多方整合学校教学、科研、学生教育与管理、校园文化等多渠道、多环节的资源,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构筑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了学校主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1.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高校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教育观念中那些不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要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教育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学校要以“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为宗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教育体系,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2.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体系和学生的评价体系。

当前,课堂仍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面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越来越短的知识更新期,高校要从创新教育的主旨出发,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全面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变课堂灌输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在考试方法上,要改变着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着重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根据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开设创新指导课程,设立创新学分,开放实验室,使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之一。在学生发展和能力的评估标准上,树立多层次、多种类的目标建设,加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鼓励机制。

3.搭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针对不同年级,我院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对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学到的专业知识较少,所以重点是通过参加科技创新学习月系列活动(包括学术讲座、科技创新讲坛、科普宣传等)来培养、激发广大学术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有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和能力,同时结合本科德育导师负责制,直接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中去或选择一些要求较高的应用课题,充当科研助手协助教师做些基础性研究工作,应用课题或者本科生科研项目直接作为毕业论文课题,继续深入进行,由于所做课题由浅入深、时间相对较长,对学生能力提高来说很有意义,也容易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成果。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参与全国“挑战杯”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其中,校内竞赛要关注群众性与参与度,照顾到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分专业、分层次举办,形成系列化、届次化,扩大影响力,着力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校外竞赛要关注针对性和成果化。要选择好参赛项目,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组织好参赛队伍,培育一批创新性强的学生科技成果,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引导大学生强化创新意识,敢于迎接挑战和展示才华,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建好一批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实习基地,建立基地活动长效机制。

基地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习的平台,是激励广大学生刻苦钻研,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单位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我院已经建立了“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等17个国家海洋局系统稳定的科技创新实习基地,并建立了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实习活动的长效机制。

首先,抓好基地建设。第一,唱响主旋律。为了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我院与国家海洋局系统分局及中心站双方在海洋监测、海洋管理、海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第二,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科研实践活动,为对方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相关的技术依托和服务。第三,要善于总结提高努力从各项科研实习活动中进行总结,不断提高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积累经验。

其次,建立基地活动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我院为基地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相关的技术依托和服务,在相关研究课题中承担一定的技术咨询和技术依托。二,基地在科技生产和台站观测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实习场所和指导,承担相关项目的海洋观测和试验报告等。三,加强基地海洋科技或学术等方面的经常流,举办不同形式的科学研讨会,同时不定期共同举办大型海洋学术论坛。

5.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自主创新;国防科技工业;基石

国防科技工业不同于一般的民用工业,它是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啮合点。自主创新是其生存的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虽然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创新的投入逐渐增加,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本文结合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实际,针对我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取得的一些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并实现了一些重大成就:一是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二是载人航天和绕月探测取得重大突破;三是重大科技专项进展顺利;四是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快速增长。

(二)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方面的不足

第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大型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目前我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技术领域和航天技术领域,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低于国外来华申请量,这制约了我国在这些领域中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数量上看,在我国受理的国防专利申请中,国内与国外申请占总申请量的比例约为6∶4,国内申请量高于国外申请。但在国防发明专利申请数比例上,国外申请中发明专利高达9%,是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的2.1倍。

第二,国防科技工业原创性成果较少。从工业基础上看,我国有不少产品的关键装备国内都无法生产,或者生产出的产品在性能和质量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致使综合性、集成性研发能力薄弱;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一旦受到国外实施技术封锁,则直接严重威胁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应用。

第三,缺乏长期性规划,国防工业各部门之间缺乏互动协作。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分割,条块分割,门户主义、小团体主义突出,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专业化协作的创新体系,国防工业企业的复杂装备系统的集成能力也相当薄弱。

第四,尚未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体制。创新需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很多因素来进行支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充分调动科技战略人才的积极性并发挥其创新潜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第一,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任何发展都是以不断的创新为契机的,所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第二,推动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今国防力量是世界各国竞争的重要因素,各国的装备建设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在实行跨越式发展,这一发展是跨越式发展,必将以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为依托。

第三,健全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必然要求。科技自主创新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武器装备追求独特和领先的属性以及战略产业竞争的特征,决定了国防科技发展必然是一个高强度、持续的自主创新过程。

三、激励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只有得到自主创新能力的牵引,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才能提升与发展。要形成和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树立自主创新意识,这是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础。

第二,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制。充分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全社会的科技和生产优势。当前,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不仅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更是把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两项战略任务有机统一起来的重要举措。

第三,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由于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在诸多保障主体中是最重要的保障主体,因此应以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为主并由其全面负责保障工作。这既利于依法制定统一的保障政策,又利于对保障工作实施全面有效的调控、协调、监督、评价或服务等。

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 科技创新 策略研究

1 引言

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的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中,地方高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高校实现科技发展的一项重点战略举措。本文从服从国家创新战略需求和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的思路出发,分析和总结了近年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情况以及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针对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提出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关策略。

2 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我国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国家和高等学校中长期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注重挖掘行业特色高校的潜力,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地方高校在强调放眼世界。面向全国的办学工程中,更应强调立足地方、转变观念、理清思路、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大力开展科研活动,创新科研成果,坚定不移地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优化地方人才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形成地方特色优势产业。

科技创新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源泉。科技创新对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提高科研团队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完善的科研管理及发展体制,地方高校需要仔细分析其地域及科研领域等各方面的优势,制定良好的科技创新指导思想,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发展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创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征,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决定着技术创新。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努力提高原始性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团队的形成。要创新学科与科研组织管理模式,鼓励科研团队联合攻关。

(3)科技和管理体制创新。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自主创新。

(4)完善科研评价与激励体系。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统筹考虑,构成针对不同层次、相互衔接,卓有成效的资助和奖励体系。

(5)建立通畅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探索

3.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

近年来,地方高校通过管理和思维创新,推进产业和科技创新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有效地结合地方特色与高校现有的区域优势。东北农业大学是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的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学校以“北方现代农业”和“北方寒地农业”为科研特色,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独有的资源优势,提出“内涵发展、特色强校、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发展思路。近十年,学校充分发挥现有的“校企研发联盟”和“校企合作平台”,重点围绕农业生物种业,生物环保等领域与哈尔滨市共建集“技术创新、成果孵化,示范展示、推广辐射,科普教育、信息集散”为一体的现代生物农业科技园,累计示范面积1.36亿亩;学校70%左右的获奖科研成果得以推广与转化,共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297项,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67亿元,为促进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成果转移通道。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多年来,浙江工业大学坚持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多专利”的科技发展战略,在努力产出知识创新原创成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转移,培育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仅2008年度,浙江工业大学共申请专利68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61件:SCi、ei、iStp三大索引论文数国内高校排名分别为第46、54、40位,专利授权量36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35件。在上述指导方针指引下,学校的科研创新工作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空间,优势和特色在于能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其是由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于2004年合并组建的多科性、综合型地方大学,学校按照“集中力量,集思广益,改革探索,抓方向,抓重点,抓队伍,抓特色”的工作思路,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主动开展科技活动的政策和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全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效十分显著,2008年新增科研总经费比2004年同比增长3倍:获发明专利授权比2004年同比增长1.5倍:公开进入三大检索数量比2004年同比增长4.6倍,2007年以来,连续三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和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学校今后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

3.2 地方高校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在取得重大宝贵经验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与困难

(1)人才问题是地方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比如经济全球化及科技全球化带来的高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人才竞争,以及地方高校吸引高层次人才、留住人才,都不能有效地整合科技队伍等问题。地方高校科技人才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巨大人才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使新生力量更好地有效集中。

(2)提高地方高校科研实力面临巨大的挑战。地方高校整体科研实力相对一流大学仍有一定差距,学科发展不平衡,具有强势的学科方向少;缺乏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缺少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以及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导致地方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重点大学拥有集人文环境、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完善的科研平台于一身的独特优势,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大多数地方高校底子薄,科研条件和综合实力相对较差,难以产生原始性创新成果,形成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3)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认同度低。地方高校由于科研基础薄弱,科研积淀少,因而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有限,因此,地方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勇于走出去,勇于承担区域经济建设赋予的历史使命,建立起自身的品牌优势,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把优秀的科技成果推广出去。

(4)地方高校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存在着重购买轻管理的现象,科研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深化,管理机制和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更好地整合分散的科技资源,避免重复购置,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

4 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与对策

地方高校占我国高校数量的94.2%,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地方高校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针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基于地方高校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策略如下:

4.1 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关键

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建设,针对地方高校人才不均衡的问题,地方高校需要将吸引和引进高级人才发展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来实行。地方高校应主动、积极制定人才引进战略,加大对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经费配套力度,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在学科前沿领域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以及能够解决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问题的科技创新团队,逐步培养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和改善地方高校科技队伍的水平和结构及其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建设创新文化,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4.2 注重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打造完善的科研创新平台,提升地方高校科研实力

地方高校应注重创新型科研队伍的整合和建设,结合学科建设有针对性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高凝聚力和高归属感的科研创新团队。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要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强化团队的和谐理念和持续的学习创新理念,为建设高凝聚力和高归属感的科研创新团队的形成创造条件。地方高校要重视打造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的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充分发挥系统集成的功效,使高校教师能够以此平台为契机,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深入发展,争取获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于取得具有创新性、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地方高校应在政策上作为学校的急需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经费上给予优先扶持。

4.3 凝聚力量,凝练特色,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研特色是地方高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形成特色,发挥特色,创造特色是实现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地方高校应树立自己的学科品牌专业,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在学校优势学科方面推陈出新,突出亮点。使学科发展促进科研发展,科研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地方高校走上一个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保障。

4.4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同度

坚持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途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源泉及开发工作的重要力量。搞好科技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应建立大学科技园,有助于加快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给入园企业提供技术需求、信息咨询和一系列的扶持和减免政策,对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应给予积极引导,使科技成果更好地实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社会化。

4.5 注重内涵提升,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地方高校要更新观念,使教师和科研人员从根本上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强化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意识,给教师和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和氛围,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特点,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构建和完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教育部和地方重点实验室为主的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核心,辐射和带动作用,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能够参与其中,形成以科技创新基地为中心,以校系科研机构为羽翼的科技创新组织结构,在地方高校优势方向,瞄准学科前沿,深入、持续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力争在原始性创新成果方面实现新突破。

4.6 建立开放的知识共享、资源共享机制,达到效益最大化

在科研管理和资源管理的诸多环节中,知识共享是最重要的环节,个体层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共享才能上升为团队知识及核心竞争力。知识共享可以更好地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知识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资源共享,大型仪器和一些高精端的设备要根据研究方向及建设目标的需要进行安放,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专管共用的管理模式,加强对这些科学仪器设备的注册与档案管理,建立仪器设备信息查询系统,制订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对外服务管理办法,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共享度,避免重复购置和科研经费使用上的浪费。

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原始性创新;基础研究;科研评价;合作机制

一、原始性创新的内涵及意义

对于原始性创新的含义,目前中国理论界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意见。前科技部长徐冠华认为,原始性创新是指原始性的科学发现和原始性的技术创新,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取得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原始性创新在所有创新活动中是最高层次的,它是通过采用最新的研究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率先获得新知识、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发明新的技术和原理,为推动技术创新提供新的基础知识。原始性创新是其他创新的源头和基础。据有关资料统计,现代技术革命的成果约有90%来源于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原始创新。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自主创新作为中国今后十五年中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

二、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财政投入

1提升R&D占GDp比重。目前,世界各国都将科技投入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投资,其中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R&D/GDp),是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按照一般规律,R&D/GDp不到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在1%一2%之间才会有所作为;大于2%则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根据科学技术部公布的统计资料,自1997--2007年,中国的R&D经费支出呈逐年递增趋势,R&D/GDp比例也逐年上升。2007年,R&D经费投入3710.2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49%。而2007年美国R&D/GDp指标为2.62%,日本为3.39%,韩国为3.32%,德国为2.53%,法国为2.11%。可见,欲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中国对R&D的投入还应当进一步增加。

2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基础研究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总书记在给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明确指出:“在未来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里,中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今天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创新成就,依赖于这些研究所必然孕育的优秀人才。”

根据科学技术部的统计资料,2007年中、美、法、意、日、韩、俄七国的R&D经费投入中,中国的基础研究投入比例最低,仅为4.7%,意大利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例最高,为27.7%,是中国的5.89倍;法国次之,为23.7%;美国为18.6%,日、韩、俄分别为12.7%、15.2%、15.4%,均远远高于中国。这对中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大的制约。因此,中国在逐步提升R&D经费投入的同时,也应调整R&D经费的结构比例,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

(二)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

1优化立项评价指标。当前立项评价指标虽然有对创新的要求,但是过分强调既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因此,使得申报者只申报有把握成功的项目、甚至申报已经基本做完的项目,而具有原始性创新、风险大的项目却往往难以得到专家的认可。所以,要修改评价指标,真正做到把创新性摆到项目立项的突出位置,尤其要鼓励具有原始性创新的研究。对于新思路、新思想,应该要结合原创性成果的长期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进行评价,给予研究人员自由探索的环境,并且能够容忍失败。

2优化评审专家团构成。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所以项目评审专家组应由不同领域、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这样有利于从不同侧面评价一个项目,防止同一领域专家受研究所限而产生的对创新项目的指责和扼杀。必要时还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参加重大、重点项目的全程评估。这有利于选准具有科学前沿的和创新性的课题,提高立项评估的公正性,还有利于从社会公众、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等多角度考虑自然科学和技术评估的作用,从更广的角度,实现考查项目的创新性及其经济、社会价值的目的。

另外,要注重对评估专家本身的评估。在目前的项目评估机制中,重视名人、重视保险性、跟踪国外选题方式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不利于涌现出大量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利于形成新人辈出的良好局面。为此,应当建立评估专家的信誉档案,对其在评估中的能力和公正性进行评估,引导评估专家科学、公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3建立评估监督机制。一方面,要形成透明的、可受公众监督的评估机制。各类原始性创新研究项目的评估程序、方法、内容等应当公开,评估意见应当反馈到被评审人,从而增加被评审人的知情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暗箱操作。保证评估工作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的监督。评估机制难免会产生误判,往往导致扼杀了许多有创意的思想,因此加强对评估制度的监督,有利于失误减少到最少。当然在出现错误时,评估机构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与胸怀。对于非共识性与反传统项目,应该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保持公正、谨慎的态度。(三)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

1倡导创新意识。创新是原始性创新研究最本质的含义。任何科学上的发现和发明,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飞跃”、“突变”的过程。只有敢于打破成规、标新立异,才能获得不为旁人所知的真知灼见。相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都与创新无缘,更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科学境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提出,“科技人员一定要增强自信心,不能总看国外做了什么,人家没有做我们就不敢做。同时要有一个正确的创新价值观,能够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确定科技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创新为民。”因此,要提高科研人员的原创意识,营造挑战权威、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科研人员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科学观念,提升挑战传统理论的自信和勇气,不盲从权威,勇于从事前瞻性、独立性、探索性的课题研究,努力使中国早日实现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2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原始性创新研究是一项风险性很大的事业,不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失败多于成功,这是科学发现、发明、发展的规律。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失败者”也对建构科学大厦作出了同样难能可贵的贡献。人类科技史上的每一次进步和飞跃,都是历经磨难,在总结无数次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才最终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因此,要想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就要对创新中可能的失败多一些宽容,为各种创新思想、创新活动提供施展的舞台。在2007年中国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中,重点修改的内容之一就是增加了宽容失败的制度。创新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使科技人员敢于大胆探索。为此,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原始记录能够证明承担探索性强、风险高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科学技术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该项目的,给予宽容。”这是中国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制度。这一宽容制度将在极大程度上减轻创新人员的思想压力,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身于原始性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

(四)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大学科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无论是从科学问题的深度还是广度来看,科学研究在规模以及研究方式等方面逐步进入了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所以科研的合作也成为必然。

1加强国际合作。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可以使国内研究人员从选题到完成尽快置身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分享国际科学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实现超越阶段的发展,有效调动国内外两种科学资源,加快提高中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学术界的开放交流,不同学科、学术观点之间要撞击和交流,要广开渠道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制定有利于学术交流的考核指标体系。

2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原始性创新是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等行为者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科学技术对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大学、研究机构和工业界的合作有助于为科技原始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科技研究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工业界将更加关注科技研究,更加关注与大学和政府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界也可以为科技原始性创新提供大量新的科学问题,促进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原始性创新研究的重要性,从而为原始性创新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产学研的交流合作对于提高工业界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技术的能力,推动企业的发展也很重要。

(五)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

1要建立重要科研设施的共享机制。原始性创新需要良好的科研基础设施作支撑,并且创新基础条件的科学水准越高,创新的效果越显著。高水平的科研基地是产生原始性创新成果的温床。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狄实验室曾有25人次获得诺贝尔奖、德国的马普学会有17人次获得诺贝尔奖,公司实验室的代表贝尔实验室有11人获奖,iBm实验室有5人获奖。它们都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地的代表。中国要加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点野外观测台站的管理。调整重点实验室的布局,新建一批中国发展急需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实验室。通过建立虚拟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形式,促进相关实验室的合作。着力形成现代科学创新研究所需的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数据、自然科技资源、信息网络资源等战略资源,建立健全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中试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并形成一种布局合理、开放有效的共享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创新研究的需求,而且有助于政府的开源节流。

2建立科学数据资料的共享机制。收集积累科学数据资料等基础性工作。是原始性创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动植物区系分类、生物多样性、标本库、样本库,冰川编目、土壤分类,资源环境领域的数据采集、分析、整理,科学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共享等。要大力提高中国原始性创新研究的装备水平,加强科学仪器、实验动物、实验试剂、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工作,为优秀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创造条件。同时,还应当注意到,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数据资料相互封锁是一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共同努力,把建立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实现重要科研仪器设备和科学数据资料的共享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认真研究解决。

(六)建立多层次的原始性创新人才队伍

1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第一,应当把发现和培养一流的研究人才作为第一位的重要目标,工作的重点是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大力培养、吸引和稳定高水平创新人才,对有独立思考能力、独创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及时给予支持,对少数高水平人才在严格遴选的基础上予以持续稳定的支持。第二,应当加大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原始性创新能否成功,首先这个创新群体一定要有一两个、两三个核心人物(或学术权威)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核心人物是影响一个国家原始性创新研究队伍整体实力的重要制约因素,他们本身的学术水平决定了创新群体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他们需要把握科学发展的阶段和方向,从而作出正确的重大决策,需要引导自己的创新群体进入学科的最前沿,需要培养大量的后继创新人才。对于在国际科学前沿有重大研究成果的顶尖人才,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他们开展国际一流的研究。

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篇10

历经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已经实现了一系列战略性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系统。这一系统,既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的今天,科技体制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比如,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得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科研经费投入“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现象突出,严重制约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这背后反映的是体制机制有待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理顺的问题,应使科研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面向未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政府科技治理现代化,必须在宏观协调、政策整合、市场放权、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深化政府科技体制改革。具体可以通过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制度、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以“互联网+”行动为契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运用辩证的思维培育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以人才创新为主导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等措施,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释放科技创新主体的创造活力。

基于此,本期特别策划约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民族复兴视域下我国科技创新环境的培育与优化、“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科技体制机制的障碍与改革、我国当前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制度的完善,以及科技创新对国家科技治理现代化提出的要求等层面,就我国科技体制创新的重要话题展开讨论,以期透视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推进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实践。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议题设置及理论指导:李宝善

策划执行:贾立政张晓王坤娜张蕾苏娜孙杨玲玲

科技创新环境的系统性、复杂性和流变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和改造它。这要求我们在培育和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过程中,要从把握不同环境要素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入手,对科技创新环境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动态的考察与分析,按照环境要素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和内在规律进行科技创新环境的改造、重塑和优化。

―隗金成房广顺

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依赖于正当、完整的程序,这一程序既是科学立项、公平立项的保障,同时也是反立项腐败、避免矛盾纠纷、平衡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活动各参加人之间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中的腐败、纠纷等,大多与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方面的问题有直接关联性。

―郎佩娟

当前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要从创新性与分配性入手,在坚持创新性和分配性的基础上,通过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价,把科研活动放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通盘考量,从明确科研经费性质入手,精细设计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收入分配体制,完善和发展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新体制。

―丁元竹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经历改革开放近40年的渐进改革过程,已经实现了一系列战略性转变。国家的科技管理从直接配置资源和审批项目的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打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为主,并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宏观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系统。

―程萍

目前,我国人才创新存在诸多不足,应当从加强人才创新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入手,改善人才创新现状。

―王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