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骨骼疏松症状十篇骨骼疏松症状十篇

骨骼疏松症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6:34

骨骼疏松症状篇1

正常的骨骼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骨密质,另一部分为骨松质。骨松质内含骨小梁,骨小梁有许多孔隙,以海绵状,骨密质坚硬致密。椎体、脊椎骨、股骨近端含骨松质比例高。而随着年纪的增长,骨小粱会逐渐消失,以致骨密质变薄、其间隙变大,骨骼变得孔大和粗松、这在医学上称:骨质疏松症。通俗地说就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总量的减少,骨骼变脆,易骨折,又称骨质量减少疾病。其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轻微的体力活动和创伤就导致骨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钙所致,此外骨骼中还缺乏胶原质、镁及蛋白质,还有就是缺乏适量运动、吸烟、喝酒和饮大量的咖啡等因素,也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机会。骨质疏松症多发生的人群为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原因是闭经和肾脏功能衰退导致对钙的吸收率下降,还有一方面是老年人活动量少,对钙的吸收利用降低,使钙从骨骼中丢失量增加,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最有效办法是,每天补充适量的钙,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

二、什么样的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从世界各地来说亚洲人,从种族来说白皙皮肤的人,再就是吸烟的人、酗酒的人、闭经后妇女、常饮用被污染水的人,这些人群都会受种种因素影响骨骼的代谢,易患骨质疏松症。其早期看不到有什么症状,甚至有的人直到骨折才发现患了此症,正常反应症状是腰酸背疼、驼背,严重者会出现关节或脊椎变形,行动不便。

三、合理膳食,促进钙吸收

对于患此症者来说,合理膳食,特别是多吃一些含钙高的食物,促进钙的吸收,例如牛奶、豆类、豆腐、低盐饮食,牛奶里的钙含量高,如果因腹泻喝不习惯,可用豆奶、低乳糖牛奶和酸乳代替。促进钙吸收的方法是适当参加运动和光照,增加维生素D的摄入。

四、最佳的骨骼保健作用――运动

适度运动有益骨骼健康,增进肌肉强力和张力,增强骨骼的血流量,耐受力,提高骨密度,但运动要适度、合理。可以做跑步、球类运动、跳跃运动、划船、骑自行车,不过这些运动老年人不易作,是青少年、壮年人的运动项目,老年人可做散步、门球、站立、坐下,躺卧、伸展、缓慢上下楼梯等适当的运动。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

五、怎样防止骨质疏松症

有人认为骨质疏松症只是中、老年人的事、其实这种认为是错误的。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因为人体骨骼95%的形成,是在12岁-18岁之间。防止骨质疏松症有以下几点:①注意日常的服药,例如抗凝血剂,抗痉挛药物、利尿剂、铝制酸剂等。都会增加骨质的流失;②在生理特殊时期要补钙,如生长发育期、女性怀孕期、妇女哺乳期;③戒掉不良的习惯,如戒烟、戒酒、不过量饮用咖啡、不偏食等。④在确认自己缺钙或医务人员检查认定患了骨质疏松症时,要及时服用一些钙产品,维生素D和含钙高的食品。

六、如何补钙?

服用钙片应该由医生来决定,然后考虑吃什么样的钙。碳酸钙吃后易胀气;磷酸钙不适合肾功能不好的人服用,而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因含活性钙少,不适合于临床。再有就是钙不宜与含植酸的食物混合,容易形成钙复合物而减少钙的吸收。还有菠菜、麦片、面包和可乐也不宜与钙同食用。在补钙时一次不能超过600毫克,每天不能超过1.5克,否则吸收效果不好。为了便于钙的吸收,可同时服用维生素D或少许牛奶。值得提醒的是,癌症、结核病、副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不能补钙,结石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食用钙产品。

七、哪些维生素D有利于骨质健康

目前,维生素D有两种,一种是和活性维生素D(骨化三醇和la-羟基维生素D3)。活性维生素D有调节钙、磷平衡,促进钙的吸收和骨骼矿化,有利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另一种活化型维生素D本身也是破骨细胞的促进剂,不能过量使用。

骨质是在长期流失之后造成的骨质疏松症,使骨骼变薄变脆,强度减弱,老年人容易跌跤造成骨折,所以,老年人要注意行动安全。

八、氟化水和加氟牙膏对骨骼的作用

骨骼疏松症状篇2

老人服骨质疏松药物需站半小时

双膦酸盐有助于抑制骨质流失,提高骨密度。但人体在吸收药物时有局限性,因此,服用时一定要注意:

避开饭点。双磷酸盐对食管、胃肠道黏膜有刺激性,进食后会出现烧心、恶心等症状。因此,吃双磷酸盐要避开饭点,而且服药半小时内不要喝果汁、牛奶、咖啡等。另外,这类药物吸收率很低,如果每天只服药一次,最佳方法是清晨饭前半小时,用大量温水送服。

不能平卧。服药后平卧,这也会加重对食管的伤害,因此,服药后30分钟内保持站立或坐姿。

定期查骨质。研究显示,服双磷酸盐4年以上,可能增加骨折风险。因此,长期服药的人,半年或一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

提防季节交替引发骨质疏松

春夏季节交替,虽然天气转热,但是空气中还带有较重的湿气。一些市民提早换装,引发全身关节疼痛。记者在福州市第二医院采访时了解到,近一个多星期以来,膝、腰等关节骨质疏松患者占到了该院门诊量的50%左右。

据福州市第二医院孙若秋医师介绍,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它是骨成分和骨基质不断减少,导致骨骼变薄、脆性增生的一种疾病。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年龄老化、停经等引起的,继发性则由疾病、药物、劳损等引起。

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中医骨科专家林知难说,合理的饮食结构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前提,中老年人要多吃一些奶类、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这类食品含钙、磷、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可弥补体内与骨代谢有关的物质不足。其次,要多晒太阳。阳光可把人体的皮下脂肪活性物质转变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钙质的吸收。此外,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调节全身血液循环,可以缓解骨质疏松症状。

林知难提醒有明显骨质疏松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治疗。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一定量的钙剂,“但钙剂不是补充越多越好,因为钙剂吸收过多,容易引起血钙溶度增加,发生钙质沉淀,继而引发机体某些部位结石。”

过度饮酒和咖啡提高骨质疏松风险

骨质疏松称得上是一位“隐形杀手”,它没有早期症状,很容易被忽视。专家表示,吸烟、过度饮酒和咖啡、嗜喝碳酸饮料、暴食红烧肉等不良习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患上骨质疏松症的人,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细结构被破坏,导致骨“变脆”,容易发生骨折。北京朝阳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康南表示,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要做好四点:

一是增加峰值骨量,改善骨质量。人体骨骼中的钙含量在35岁左右达到最高峰,医学上称之为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钙银行”储备越多,到了老年自然就经得起钙流失。

二是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有资料显示,吸烟、过度饮酒和咖啡、嗜喝碳酸饮料、暴食红烧肉等不良习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是增加饮食中钙及蛋白质的摄入。钙质的摄入,尤其是优质钙的摄入,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选碳酸钙、醋酸钙。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对一些广告推荐需警惕,以免影响疗效。

四是发现并监护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不喜欢体育活动、长期室内工作、饮食不规律、接触激素类药品等。对于这些容易患骨质疏松症的人,加强健康教育,提早科学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关注骨质疏松九大误区

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但目前大众在防治方面存在诸多认知的误区,包括:

补钙等于治疗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人体内的破骨细胞影响大于成骨细胞造成的,简单讲就是骨骼流失速度超过形成速度造成的,因此,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提高骨量、增强股强度和预防骨折的综合治疗。患者应到正规医院的骨质疏松相关科室规范治疗。

喝骨头汤能够防止骨质疏松――实验证明同量的牛奶中钙含量远远高于骨头汤。同时,骨头汤里的大量的脂肪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其他危害。应注意饮食多样化,少油、不宜多吃高蛋白质和咖啡因的食物。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特有现象,与年轻人无关――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特有,年轻人同样需要注意。人体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高的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骨矿银行”储备越多,到老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越推迟,程度也越轻。而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节食减肥,体重降下来的同时,对骨骼也产生了严重隐患。因此专家特意提示,减肥是减掉体内脂肪,不要同时减掉骨骼的重量,最好通过适量运动来保持体型。

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症为时已晚――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无法逆转,到老年期治疗已没有效果,为此放弃治疗,这是十分可惜的。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应接受正规治疗,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症――多数骨质疏松症病人在初期都不出现异常感觉或感觉不明显。发现骨质疏松症不能靠自我感觉,不要等到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应定期去具备双能X线吸收仪的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有助于了解您的骨密度变化。

骨质疏松是小病,治疗无需小题大做――骨质疏松不只是平时的腰酸背痛而已,发生骨折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一旦跌到就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老年人的髋部骨折危害极大。所以,生活方式调整、规范治疗和防止老人跌倒都是非常关键的。

骨质疏松症治疗自己吃药就可以了,无需看专科医生――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综合治疗。

骨骼疏松症状篇3

文/赵义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每年的10月20日是国际骨质疏松日,为了进一步加强骨质疏松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骨质疏松的普遍性和危害性,日前,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健康课堂上,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赵义给大家讲解了有关骨质疏松的诸多困惑。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它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因骨量减少、骨骼微细结构发生破坏,导致骨强度下降,骨骼脆性增加而易发生骨折的骨骼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绝经后女性更为常见。

骨骼的骨量自出生之后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一般成人约在35岁时骨量达到高峰,之后骨量逐渐减少。当骨量流失严重而呈现中空疏松、脆弱且易骨折的状况时,即可以明确已经发生了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9类高危人群。1.女性为易患骨质疏松症人群,男女骨折比率为1:3。5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中,每3人中有1人将经历一次骨质疏松骨折。绝经后女性更是最危险人群。45岁后每增加5岁,骨折风险增加1倍。而男性通常65岁后才出现骨密度下降。2.中老年为高发人群。我国部分省市的统计显示,60岁以上的发病率约为60%,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10%,目前还在逐年增高。3.有不良嗜好者:比如爱吸烟、酗酒、喝咖啡者。4.挑食者。5.过度消瘦者。6.维生素缺乏者。7.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患者。8.长期服药人群:比如长期用激素的人。9.其他人群:如肿瘤患者。

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症状。1.骨痛:是骨质疏松症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患者中会有60%的人出现不同程度骨痛。女性骨痛为80%,男性为20%。2.驼背:65岁者可缩短4公分,75岁可缩短9公分。3.骨折: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是椎体;其次是髋关节;再者是桡骨远端等。

如何诊断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检查(BmD)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以及了解疾病进展的方法。通过骨密度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骨骼状态,预测未来骨折风险,并且了解用药后的疗效。

如何维持骨骼健康。1.最重要的原则是预防胜于治疗,因此在年轻时期就应储存更高的骨量。2.摄取足够的钙质。钙质是人体骨骼最重要的成分,从小加强高钙饮食的摄取,如牛奶、奶酪等乳制品。根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指南,成人钙摄入量为800毫克/每日;老年人与绝经后女性钙摄入量为1000毫克/每日。3.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对于钙的吸收以及骨骼的修复均有增强作用。体内维生素D有两种来源:食物吸收和自身经过阳光照射合成。4.保持正常饮食和起居作息,避免烟酒与过度熬夜。5.重视居家安全,避免跌倒。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一定要调整家里的布置,如在浴室加装防滑垫,走廊不堆放杂物以及改善阴暗光线等。

便血常见四种肛肠病

文/于浩

老年朋友在大便时发现有鲜红色或者暗红色血液排出,或者发现大便中夹杂着血液,就意味着便血了。不仅如此,如果发现大便是黑色或者柏油色,且近期没有食用猪血等可使大便发黑的食物或者药物,应该也是发生了便血。

骨骼疏松症状篇4

【摘要】 目的了解干休所卫生所综合卫生干预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通过干休所卫生所对居住在本干休所的老干部们进行综合卫生干预(普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知识、开展健康教育、生活、饮食、运动、行为、情绪等干预,药物使用的干预等)。结果老干部在接受综合卫生干预后,100%的知晓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防跌措施、心情愉悦等方面得到改善。结论干休所卫生所综合卫生干预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控制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卫生干预

部队干休所老干部们目前普遍进入“双高期”,某干休所老干部年龄最小78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83.6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在老干部身上普遍存在。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是一种全身性骨量及骨组织的结构改变,伴有骨脆性增加及易导致骨折的疾病”[1]。军队干休所卫生所综合卫生干预,做好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预防工作可极大地提高老干部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特点

(1)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性激素在骨生成和维持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可间接合成蛋白,促使骨内胶原形成。(2)随着年龄增长,钙调节激素及甲状旁腺素的分泌失调,导致骨代谢紊乱。(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胃纳差、进食少,以致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全和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有促进骨细胞的活性作用。(4)随着年龄增长,户外活动减少,也是老干部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2综合卫生干预措施

2.1普及卫生常识,开展健康教育

聘请老年病科专家授课、干休所卫生所医务人员经常性进行骨质疏松症预防普及教育,做到老干部们人人知晓,人人预防。

2.2指导鼓励老干部们适度运动和晒太阳

适度运动有益于肌肉和骨骼的健康,促进肌肉的张力和弹性,增强骨骼的耐受力,增加骨骼的血流量,使骨骼营养良好,推迟骨骼的老化。老年人运动要掌握运动量,过多过少都不宜,且要注意安全,运动时间应选择在光线充足的时段,对运动场地要求平坦,塑胶场地最佳,鞋亦应柔软舒适。鼓励冬日多晒太阳。

2.3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吸烟能增加血液酸性,使骨质溶解。饮酒过多、过频可导致溶骨的内分泌激素增加,使钙从尿中丢失。人人做到不吸烟、不饮白酒或每年偶尔极少量饮白酒。

2.4建议倡导注意合理营养

钙是骨骼维持强度的必要要素,富钙食品有助于钙代谢,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骨基质形成[2]。如牛奶、鸡蛋、豆制品、鱼虾等合理搭配,保证富钙食品的摄入。

2.5强调落实好防跌倒措施

老干部们的骨骼因为退行性疏松而变得脆弱,防止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的重要措施,家庭行无门槛、低门槛改造,干休所公共活动区一律无门槛、防滑地面,教育老干部养成“先观,后慢行”的习惯。

2.6指导选择药物对因干预

维生素d和钙缺乏症,补充钙和适量的维生素d;肾小管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纠酸;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切除病变甲状腺;抑制骨转化率升高的治疗,选用降钙素等[3]。

2.7大力宣扬乐观畅达,促进家庭和谐

心境乐观畅达,家庭和谐,子女孝顺,能使老干部们动作、思维敏捷起来,有助于神经反应和平衡功能的加强,从而减少骨折发生。切实为老干部们家庭排忧解难也纳入了我们医疗工作的范畴。

3结果

某干休所,自1996年建所,14年,通过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综合卫生干预常抓不懈,无一例因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

4讨论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无声杀手”之称,2006年全国50岁以上人群约有6944万人患有此病[4]。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不仅影响着老干部们的生活质量,且严重威胁着老干部们的身心健康,亦减轻了部队和家庭的负担。

本文结果表明,综合卫生干预后,老干部们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100%,饮食情况得到改善,适度运动得到加强,防跌措施得到落实,促进家庭和谐,营造愉悦的生活氛围,改变单一医疗上单一药物干预的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动老干部们及家人的积极因素,能更有效地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干部们的生活质量,降低或消除骨折发生率,有助于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确实贯彻落实了“预防为主”、“治未病”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成蓓,曾尔亢.老年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0-343.

2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

骨骼疏松症状篇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此病是指人的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发生退化性改变,导致骨的脆性增加、易于折损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作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之一,骨质疏松症对人们健康的危害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

甲状旁腺素是由甲状旁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它主要作用于人体的骨骼、肾和肠,具有促使骨中钙质进入血液循环,升高血钙的水平,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强凝血功能等作用。降钙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它也作用于人体的骨骼、肾和肠,具有降低血钙水平、增加骨内钙含量的作用。可见,降钙素与甲状旁腺素作用的部位相同,但发挥的作用正好相反。在人体内,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既互相拮抗又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钙质的代谢平衡。如果甲状腺的功能下降了,人体内降钙素的分泌就会减少,骨中的钙质就会大量流失。因此,老年人随着其甲状腺功能的衰退,患骨质疏松症的几率会逐渐升高。这就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在患骨质疏松症以后,老年人若联合使用降钙素和钙剂进行治疗,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临床实践证实,降钙素既能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降低此病患者发生骨折的几率,还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干扰人体组织中致痛物质的释放和传导,减轻骨痛的症状。但此药会降低血钙的浓度,增加钙的排泄量,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联合使用降钙素和钙剂进行治疗,这样可增加血钙浓度,促进骨骼的矿化和新骨的形成,从而可更有效地治疗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背酸痛、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

在临床上,常用的降钙素主要有两种,即密钙息和益钙宁。密钙息又叫鲑鱼降钙素,此药可通过鼻吸入、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等途径给药。其用法是:每次鼻吸入200国际单位,或皮下注射、肌肉注射100国际单位,可每隔一日用药1次或每周用药2次,连续用药4~6周为一个疗程。益钙宁又叫鳗鱼降钙素,此药的用法是:每次肌肉注射10~20国际单位,每周用药1~2次,连续用药4~6周为一个疗程。一般来说,骨质疏松患者可连续使用一种降钙素治疗3个月,在用药期间应同时补充钙剂(如钙尔奇D等)。临床实践证实,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在联合使用降钙素和钙剂治疗4~6周后,其病情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或取得临床治愈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属于过敏体质、患有支气管哮喘者应慎用降钙素。少数患者在大剂量使用此药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面部潮红、发热等不良反应,个别患者还可能出现耳鸣、眩晕、哮喘和便意频繁等症状。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尽可能小剂量地使用降钙素,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骨骼疏松症状篇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人体内骨骼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表现为疼痛、双下肢运动障碍、易骨折等,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不断上升,现在全国病人数已达八千多万,还有大量的隐性患者应及时用药控制病情发展[1]。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用药发展较快,常用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1激素类

老年性骨质疏松,男性55岁后,女性见于绝经期后。老年性骨质疏松与性激素水平低下,蛋白质合成减弱以及成骨细胞功能减退,骨质形成减少等有关。

1.1雌激素雌激素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和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及骨质形成作用。雌激素缺乏是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雌激素替代疗法(eRt)能预防由于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2]。临床常选用复方制剂如雌、孕激素结合的倍美力、倍美安;雌、雄激素结合的盖福润;雌、雄、孕激素结合的利维爱等。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Ra),可激动骨骼雌激素受体,能抑制骨吸收,有效减少骨丢失。此类药物只能用于女性患者。

1.2雄激素对于雄激素降低或缺乏的患者,给予补充雄激素或采用雄激素替代疗法是有效的,这不仅可以终止骨质疏松的发展,而且可以逆转骨质疏松,使骨密度上升。amory等经过3年对65岁以上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给予睾酮替代疗法的研究发现,患者骨密度增加值比接受安慰剂的对照组高出8.9%[3]。使用雄激素替代疗法有发生心血管疾病和前列腺癌的副作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掌握睾酮替代疗法应用指征,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定期检查前列腺功能。

1.3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e)近年来临床试验证明pte有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可以调节骨细胞的代谢。美国在2002年批准其作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sc.d-1[4]有增加骨量,改善骨结构,增加骨形成指标的作用。目前的药物有pte(1-34)、pte(1-84)

2骨吸收抑制剂

2.1双磷酸盐(Bisphosphonates,BpH)BpH能抑制骨吸收,减少骨丢失,增加骨量。其作用机制是:(1)抑制破骨细胞前体的分化从而减少破骨细胞的形成;(2)抑制破骨细胞在骨表面的积聚,干扰成熟破骨细胞的活性;(3)在骨中半衰期长达数月,足以长期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力,降低、消除其破骨的作用。目前有十几种BpH用于临床,第一代有依替膦酸二、氯磷酸钠。第二代有帕米磷酸二钠、阿仑膦酸钠。第三代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钠。第二代、第三代BpH抑制骨吸收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用药后能浓集与骨骼中,半衰期长,配合应用钙制剂疗效更好。

2.2降钙素(Caicitonin,Ct)Ct是甲状腺滤胞旁细胞分泌的一种32肽激素,参与调节钙、磷代谢。(1)能减少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使破骨细胞的生长过程减慢,发挥抑制骨吸收作用,使骨骼释放钙减少,缓解骨丢失。(2)作用于神经中枢特异性受体,升高β内啡呔水平,阻止钙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减少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对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疗效明显[5]。常用的有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等。

3骨形成促进药

3.1氟化物氟化物可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刺激新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氟化物用机制是取代骨晶格中羟基的氢原子,形成氟羟磷灰石。在体外,氟化物可使溶液中氟羟磷灰石结晶变得更大更稳定。在体内,氟化物可促进骨母细胞增殖,延长生命周期,增加细胞内酶的活性,对骨形成有很强的刺激作用[6]。制剂有氟化钠、特乐定,因为副作用多,不良反应严重,临床较少使用。

3.2他汀类(Statins)近年来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骨形成增加。他汀类药物属于32羟基32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链中的限速酶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临床广泛应用于降低胆固醇及预防心血管疾病[7]。与此同时,他汀类药物同样具有激活成骨细胞,促进骨合成代谢作用,并且不同剂量对骨合成代谢作用也不同,常用品种有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雄激素、甲状腺旁素也有骨形成促进作用。

4骨钙化促进药

4.1钙制剂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当血液中的钙浓度变低时,骨骼中的钙就会溶解,通过身体不同部位运送到细胞组织。而当钙富余时,多余的钙便沉积在骨骼中储存起来。骨骼的造骨和破骨运动实际上就是人体内的钙质在骨骼和其他组织部分之间的流通与转换。成年人每天应该摄入大约1000毫克钙,当饮食摄入量不足时,就需要额外补充钙制剂。钙制剂不仅可以预防骨质疏松,更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用药。

4.1.1无机钙包括碳酸钙、氯化钙、磷酸氢钙等,无机钙含钙高,但不易溶解,在胃中与胃酸作用后使钙游离出呈离子状态,才能被体内吸收收。

4.1.2有机酸钙包括葡萄糖酸钙、乳酸钙、柠檬酸钙等。有机酸钙水溶性好,生物利用也较无机钙好,其吸收不依赖胃酸,更适合老年人服用。

4.1.3有机钙复方氨基酸螯合钙是钙离子和多种氨基酸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螯合物,便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它被吸收入血液中后,并不是立即解离成钙离子和氨基酸,而是以螯合物的形式持续解离成钙离子供机体利用,从而避免了血清中钙离子浓度过高带来的肾排钙离子增加或高钙血症,保证了钙元素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同时其制剂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对钙在肠道内的吸收和利用有协同作用,故有良好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率。

4.2维生素D(VitaminD)及其衍生物维生素D的作用有:(1)它促进小肠粘膜对磷的吸收和转运;(2)促进肾小管对钙和磷的可促进钙的吸收;(3)它有助于新骨的钙化,又能促进钙由老骨髓质游离出来,从而使骨质不断更新,维持血钙的平衡。通常情况下,只要人体接受适量的阳光照射,就可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但对于南方多阴雨的地区以及接受阳光照射较少的老年人,如果服用的钙剂中不含维生素D,就应该进行额外的补充。常用品种有维生素aD胶丸、骨化三醇等。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预防很重要,发病后很难再恢复骨的正常结构。治疗时要从饮食、用药、合理运动等多方面结合,大多患者单一用药疗效不理想,需要几种药联合应用才能取得较好效果[8]。

参考文献

[1]张秀珍.骨质疏松症基础与临床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30~35.

[2]车艳军,陈亮.男性骨质疏松症诊治现状与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11):833~838.

[3]amoryJK,wattsnB,easlegKa,etal.exogenoustestosteroneortestosteronewithfinasterideincreasebonemineraldensityinoldermanwithlowserumtestosterone[J].JClinendocrinolmetab,2004,89(4):503~510.

[4]孟迅吾,李梅.甲状腺旁激素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2):106~107.

[5]文天林,孙天胜.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J].人民军医,2010,53(9):666~668.

[6]朱建民,金宗达.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3;1(5):56~59.

骨骼疏松症状篇7

骨质疏松症状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是腰背痛,如仰卧或坐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向后伸展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会加重疼痛。

2.脊椎倾前、驼背:此病徵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质疏松中医治根法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的症状表面上虽是筋骨疼痛,但其病变部位却在肝肾脾胃血。

壮骨之本 补益肝肾

根据中医理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多与肾虚有关。随著年龄增长,肾精逐渐亏虚,以致血和骨髓化源不足,骨矿含量减少,出现骨软无力,易发生骨折等肾虚症状。补肾药能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动,同时还能增生成骨细胞,促进骨骼形成。

肾和肝两脏关系密切,“母子相生”。肝肾交融,相互滋养,则肾精充沛,肝血充盛,筋骨健壮。众多临床治疗结果显示:中医药补益肝肾方药具有明显改善骨密度和骨强度的作用。

止痛治标 通经活血

骨质疏松症突出的症状是腰背疼痛,肢体麻木乏力,或伴肌肉疼痛、下肢腓肠肌痉挛等。此外,由于骨质疏松,肌肉负担加重,长久必然引起肌肉疲劳、劳损,从而产生肌肉及肌膜性疼痛,尤以腰、背部为甚。

瘀为百病之根,久病多瘀,久痛必瘀。通经活血中药具有使气血流通,经络通畅,强骨止痛的功效。通则不痛,宜以养血活血法,选药用当归、川芎、白芍、怀牛膝、血藤等。

生运气血 宜健脾胃

骨组织的代谢需要气血的参与,当人体脾胃功能低下而引致消化吸收不良时,会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运化,造成骨质疏松症。

甘甜的食物具有补养脾胃的作用。中医首推山药和大枣:山药味甘,性质平和无毒,能健脾益气、强壮肌肉,适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久痢泄泻等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对于容易发生贫血的女性和中老年人来说,大枣尤其有良好的滋补作用。

骨骼健康问答 孙博士

Q1:平时该保持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才能保持骨骼健康?

a1:平时避免摄入过量酸性物质、忌烟酒、慎喝浓咖啡、勿摄取过多的盐、适当运动及日光浴、早睡、进食清淡的富营养膳食、多喝牛奶等。

由于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有很多,未病先防才是关键。均衡的营养和适度的体育锻炼是标本兼顾的有效方法。骨质疏松症的“治未病”原则是:饮食+运动+药物+早期骨密度检测。

Q2:补钙要补多少?补得越多越好吗?

a2:为了维持骨骼健康,延缓骨量流失,人体需要每日从饮食中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老年人每天钙的摄入量应不少于800~1000毫克,含钙高的食物包括各种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米等。维持每日适量的运动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户外运动,保证充分的日光照射,在预防骨质疏松中具有重要作用。

注意 不要补钙过量

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又或会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危害健康。可多吃黄豆类食物: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弱雌激素,具有很好的辅助补钙的作用。

健骨中式食谱――桑椹牛骨汤

功效:滋阴补血、益肾强筋

材料:桑椹子8钱、鸡血藤5钱、牛骨2斤、瘦肉10两、生姜3片

做法:1.牛骨、瘦肉氽水待用。2.将所有中药材洗净,放入汤煲内加入约3公升水中浸约20分钟。3.将中药材煲开后,加入牛骨及瘦肉,待水再开后转中小火熬约2小时,加盐调味即成。

骨骼疏松症状篇8

错。骨质增生症,俗称骨刺,是骨组织和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变化,是因钙在骨以外的组织中异常沉积所致。骨刺的形成常与运动(或劳动量)过度导致的慢性损伤、肥胖、骨骼受力负荷过大,或某些内分泌疾病有关。因此,骨质增生症常发生在身体负重较大或运动过多的关节的骨边缘。人们往往会把骨痛归罪于骨质增生症,以致延误了骨质疏松的治疗。实际上,骨质增生症完全可以与骨质疏松同时存在。因为,老年人的甲状旁腺分泌功能常发生改变,当维生素D吸收和活化不足时,会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泌能溶解骨组织的激素也就增多,结果将骨中的钙质“动员”出来,引起骨钙丢失,导致骨质疏松。同时,这些钙质在骨关节边缘、心脑血管等处沉积,引起异位钙化,发生骨质增生、动脉硬化等病症。可见,我们不能因为出现骨质增生症而忽视了对骨质疏松的防治。

2.老年人腰酸背痛,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

对。人到中年以后,骨质就开始缓缓流失。早期并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随着骨质流失速度的不断加快,当骨量流失一大半时,骨骼中纵横交错的骨小梁断裂的次数和部位就会增加,形成多处微小骨折,从而导致骨痛。常从腰酸背痛发展到全身痛。因此,老年人腰酸背痛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3.老年期女性比男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对。雌激素对骨骼的发育和骨量维持极为重要。女性绝经,标志着卵巢功能的停止,雌激素分泌量随之锐减。雌激素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等作用。绝经后,雌激素分泌量减少,减弱了对破骨细胞活性的抑制,从而加快了骨量丢失速度。此外,在发育顶峰时女性骨量不如男性高,故老年女性较老年男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4.X射线摄片正常,就可排除骨质疏松。

错。有些腰酸背痛的病人,常常会满足于X射线摄片无骨折、骨刺的报告结果,而忽视骨质疏松这一病因。骨质疏松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骨量减少。在80年代,骨量诊断主要依靠X射线摄片法,由于诊断的敏感性低,只有在骨量减少了30%以下时,在X射线摄片上才能显示出骨质疏松的改变。加之读片经验、摄片条件差异较大,以致漏诊率高,往往在发生骨折后作X射线摄片,才发现骨质疏松的改变。目前,已有多种测量骨量的技术能较早发现骨质疏松和反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骨矿物质代谢等骨转换的实验室指标,都有助于骨质疏松的诊断。所以,即使X射线摄片正常,也可能有骨质疏松。

5.骨质疏松是老年性疾病,与年轻人无关。

错。人的一生,骨量经历盛衰、增减的变化。正常人的骨量在30~35岁时达最高峰,此时的骨量值就是骨峰值。随着年龄增长,代谢逐渐老化,骨量随之逐渐减少,女性在绝经后更会有一段明显快速丢失的过程。年轻时期生长旺盛,加上运动机械力对骨骼的刺激,再辅以充分的营养,包括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促进了骨组织发育和骨量积聚,骨峰值随之提高。这就有了良好的骨储备,即使日后骨量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丢失,也会推迟和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因此,从年轻时就要注意体育锻炼,重视均衡饮食调节。有些年轻人不适当地节食减肥,又忽略户外运动,甚至还有抽烟、酗酒等不良恶习,都会影响骨发育和损害骨健康。因此,正确的骨骼保健应该从青年时期开始。

骨骼疏松症状篇9

关键词: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综述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758-03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被称为是“无声无息的流行病”,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死亡率及保健费用消耗大的疾病。现代医学根据有无基础性疾患而将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糖尿病人出现的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出现的慢性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约有2/3的糖尿病人伴有骨密度减低,其中有近1/3的患者可诊断为骨质疏松[1-3]。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的研究观点

1.1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自从1948年首次提出糖尿病可致骨改变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糖尿病骨改变及机制,但目前尚未完全简明,还有很多争论,可能原因如下:(1)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3-6]:①成骨细胞表面存在胰岛素受体,胰岛素缺乏可导致骨基质成熟和转换下降,骨基质分解,钙盐丢失,引起骨质疏松。②胰岛素缺乏影响成骨细胞对胶原的合成,可以加速胶原组织代谢,使骨吸收增加。③胰岛素缺乏时可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更新率下降,1-25(oH)2D3减少导致BGp下降。④胰岛素缺乏通过骨细胞的多种代谢作用,而影响骨的形成和转换使骨矿物质含量减少和骨质疏松。

(2)高血糖:骨密度降低与长期空腹血糖水平过高密切相关。当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出,同时也将大量的钙磷镁排出体外而造成丢失过多;高尿糖阻滞肾小血管对钙、磷、镁的重吸收,加重骨盐丢失。长期高血糖还可产生过多的糖基化终末产物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和对骨吸收加快[6-7]。

(3)甲状旁腺激素:糖尿病时ptH增多可能与尿钙排泄增加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可动员钙进入血循环,加之糖尿病人严格控制饮食,血钙水平降低使骨吸收增强,又加重了骨质疏松。

(4)糖尿病人合并肾病时,肾功能减退,使维生素D在肾脏激活受阻,不能转变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结果导致小肠钙吸收减少,肾脏排泄钙、磷增多,骨钙沉着减少导致骨密度下降。

(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3,6]: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胰岛素生长因子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6)遗传因素:目前有研究认为,某些基因与糖尿病骨质疏松有关。ma[8]对97例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中Bb基因型骨密度高于BB型、低于bb基因型,但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认为VDR基因多态性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有较小影响。Hampson等[9]的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1型原羧基端前肽(CoL1a1)基因的多肽性有关。

1.2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10-11]糖尿病合并神经-血管病变时,加重骨的营养障碍。血管病变,血黏度增高造成骨组织供血不足和缺氧,引起骨代谢异常,导致或促进骨质疏松发展的因素之一。糖尿病并发垂体和性腺功能减退时,生长激素(GH)和性激素缺乏,促进和加重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热卡丢失,膳食结构,营养不良,体重,劳动强度等慢性并发症及代谢性酸中毒有密切的关系。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是由于女性的骨架较瘦小,又常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在40岁左右,卵巢功能开始减弱,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骨骼中的钙结合能力降低。

1.3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糖尿病合并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常见于文献集记载。郭燕[12]等调查的患病率计算,在1500万糖尿病病人以上,则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患病人数不下700万。林爱琴等[13]在研究2型糖尿病病人已提出,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

虽然糖尿病引起骨密度减低的原因复杂,仍有很多争议但通过各各作者的研究、观察结果显示糖尿病对钙、磷、镁代谢,骨代谢,骨密度的影响,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中起着主导作用。

2中医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研究

2.1中医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①根据“肾主骨,生髓”,“肾主生殖”:认为肾虚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人体的骨骼依赖骨髓的营养,骨髓为肾精所化生,肾精充实则骨髓化生有源,骨骼坚固,强健有力,一旦因各种病理因素以及年老肾虚,则不能充骨生髓,骨骼失养,脆弱无力而形成骨质疏松。肾虚在消渴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内经》言“肾脆,善病消瘅”;这说明肾虚与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关系是有密切的。②“脾肾相关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走伴小便而出,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四肢百骼,故形体日渐消瘦甚则发为骨痿,骨骼失养,则骨骼脆弱无力,必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③“血瘀证论”:腰痛或全身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中医理论认为:“瘀则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血瘀证的重要症状。骨质疏松症的疼痛也是由于血瘀所导致。消渴病阴虚燥热,津液大量耗损,不仅入脉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津液外渗,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血流速减慢,血滞脉络,形成血瘀。再说,消渴病久,阳气虚弱,鼓动无力,血行亦减缓;阳虚生内寒,寒则血凝,也将导致瘀阻脉络,发生血瘀。血瘀可致气血运行障碍,营养不能濡养脏腑,引起脾肾俱虚而加重骨质疏松症的症状。所以肾虚血瘀是消渴的主要证型之一,更是消渴并骨痿的常见证型。④“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血的生化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称之为“精血同源”。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近来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上也证实了: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根本原因,脾虚、血瘀及肝虚在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糖尿病日久尤其是老年患者,有血液黏度及血浆黏度的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管壁应力和微血管张力下降等变化;亦有红白细胞黏附聚集性增高、血小板黏附聚集性增高、血浆纤维蛋白水平增高、红白细胞变形能力减弱、血栓素增高、微循环处于痉挛或瘀滞等状态。这些现象从客观上进一步显示肾虚血瘀是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病理基础。

2.2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分型临床研究对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特点,过去没有专门文献记载,直到近几年才有一些探讨,根据其病症特点,将其归属于消渴并骨痿范畴,消渴与骨痿病机的一致性,导致了消渴与骨痿并发的必然性。苏友新[20]等观察42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证侯类型。按照中医辨证可见到肾阴不足、虚、脾气虚、血凝四症在所有患者中均存在。冯维斌[21]对128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据临床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气阴两虚9%、肝肾阴虚21.88%、肾虚血瘀68.75%。杨大男[22]等认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主要病机。张发荣[23]等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分为2个阶段、4个证型。第1阶段分阴虚内热、湿热内蕴2型,第2阶段分肾精亏虚、正虚血瘀2型。熊曼琪[14]等对中医不同证型的糖尿病患者骨密度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最高(78.1%)、阴阳两虚(57.1%)、阴虚燥热型最低(31,3%);认为脾气虚是消渴病重要病机。

总之,目前对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侯分型尚未取得统一认识,还需要待于进一步研究。

骨骼疏松症状篇10

人老为什么容易驼背

老年性驼背,在医学上称为“脊柱后凸畸形”。老年人为何容易发生驼背呢?这还要从骨骼的解剖结构说起:人体脊柱从侧面看呈“s”型,有四个正常生理性弯曲(颈、胸、瞍、骶)。脊柱主要是由椎体和椎间盘构成,而椎体则主要由松质骨组成。当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时,全身骨量明显减少,蜂窝状的松质骨最先发生骨质疏松,骨小梁逐渐变细、变薄,从而骨的强度明显降低。国外有人统计,老年人骨小梁数目的减少可达30%,骨强度的下降,松质骨内发生微小骨折,椎体出现楔形变导致椎体高度变矮,而椎体前方部分,短缩的更多,此时长方形的椎体就成为楔形,呈前矮后高的形态。如果多个椎体发生骨折,脊柱的胸腰段就会明显向后凸,出现驼背。

随着骨质疏松症的不断进展,更多的椎体被压缩,压缩的程度越厉害,驼背就会越严重。这种骨折多在没有明显外伤史和剧烈疼痛的情况下发生,所以许多老年人在不知不觉中个子变矮了。其原因正是骨质疏松症所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楔形变以及脊椎生理曲度的变化。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老年人的椎间盘逐渐退变老化、变性而发生组织脱水严重,致使椎间盘体积缩小,厚度变薄,从而整体脊柱的长度变短,身高便相应降低。椎体之间宛如“弹簧”般起着缓冲作用的椎间盘的功能也明显减低,其前缘往往会萎缩,所以相邻椎体的骨面可以互相连接在一起,也会导致驼背的发生。一般说米,80岁以上的人身高会比年轻时下降10厘米左右。据日本人统计,以男性60岁为基础,65岁和75岁,身高分别下降1.5厘米和3.5厘米左右。

驼背跟骨质疏松的关系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驼背与骨质疏松症有直接的关系。“驼背”既是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结果。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骨骼内骨矿含量及骨基质减少,使骨质变得疏松,其结果使骨骼的抗压能力下降。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支柱”,大部分的体重都要作用在脊柱上。若构成脊柱的各节椎骨出现骨质疏松,在外伤、跌倒、猛力弯腰或重体力劳动时,椎体出现楔形变甚至压缩性骨折,使脊柱会发生渐进性后凸,就产生了“驼背”的现象。

“驼背”出现的早晚,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与年龄、性别、职业、营养及运动状况等因素有关。通常来说,女性出现“驼背”现象早于男性,这与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不管何种原因所致的骨质疏松症,可具有的共同临床表现主要是脊柱或是髋部的疼痛,其次是身高降低出现驼背,椎体及四肢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的驼背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除了有明显的腰背部疼痛、行走不便外,由于胸廓的变形,压迫心脏和肺部,使老年人出现胸闷、气短、肺活量减小,容易出现肺部的感染。

如何预防驼背

主要通过提高骨量,改善骨的质量,增加骨的强度,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从而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基础措施有以下几种:

合理饮食

骨质疏松症预防的关键是合理饮食。更年期的女性要多食用一些含钙、磷、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海带、乳制品(牛奶、奶酪等)、豆制品、虾皮、鱼、虾类、鸡蛋、豆类、芝麻、绿叶蔬菜等,以弥补体内与骨代谢有关物质的不足。同时,尽量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类饮料(可乐等),少吃糖及食盐。应戒除烟、酒嗜好,因酒精引起的器官损害可抑制钙与维生素D的摄取,还会抑制维生素D的活化。吸烟会加速骨质的吸收,女性吸烟者的停经年龄较早,常易发生厌食和肺功能受损。

适当运动

中老年人要有意识的增加户外活动,这是防止骨量丢失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运动,骨的生长可能得到调节,减少骨量丢失,并能改善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从而可以减少跌倒的机会及其不良后果。同时可有效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强度和密度。

每天保证1~2个小时的户外运动,运动在强化骨骼同时增加了日照时间,使维生素D的来源充足。但应避免从事过于激烈、负重太大的运动。比较有效的锻炼方法是散步或慢跑、打太极拳、做各种运动操、锻炼背部的特殊运动(站军姿是很好的锻炼方式),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游泳锻炼。锻炼强度及时间应循序渐进。日常保持正确坐姿和走姿,最好睡硬板床,不要经常采取跪坐的姿势,以免加重骨骼负担。

研究发现,通过体育活动,调节全身代谢状态,改善骨骼血液循环状况,增加骨质量从而缓解骨质疏松。经常参加运动的老人,他们的平衡能力特别好,骨密度高,并且他们不容易跌倒,这就有效地预防了脊柱及髋部骨折的发生。

防止跌倒

骨质疏松症病人易骨折,应避免老人在雨、雪天外出,浴室地面要有防滑措施,室内要有足够的照明,上下台阶应小心,避免乘坐无扶手的汽车。下蹲时腰背要挺直,避免抬、举重物,并注意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多晒太阳

众所周知,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刺激机体多制造维生素D,加速人体吸收及保存钙质的效率。因此,阳光也是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当然不可在阳光最强的时候暴晒,以上午10点以前和下午3点以后为佳。阳光照射使自身产生维生素D是最安全的办法,因为过量服用维生素D也是有害的,会导致蓄积性中毒。长期大量使用维生素D会引起低热、烦躁不安、厌食、体重下降、肝肿大及肾脏损害等。

中药保健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藏精,“肾生髓主骨”。老年以后肾气渐衰,故骨无所养,致骨质疏松。经实验研究表明,骨碎补、菟丝子、五加皮、枸杞、肉苁蓉、杜仲等许多中药可促进及调节骨的生长。因此,中医治疗骨质疏松多从补肾着手,此外肝、脾与骨质疏松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可选用一些具有补肾、益肝、健脾的中药,配合日常食物做成药膳经常食用。

药物治疗

有效的药物治疗能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因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质吸收增加,而与此相关的骨形成不能充分进行所引起。所以临床治疗用于治疗和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抑制骨吸收药,如钙剂、雌激素、降钙素以及异黄酮等。另一类是促进骨形成药物,如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3、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氟化物、二膦酸盐类、甲状旁腺素等。

但是,由于许多药物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因而药物的治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长期服用容易给患者带来许多副作用。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严格医嘱下服用。

慎用某些药物

老年人应慎用一些药物,如利尿剂、抗血凝素、四环素、异炯肼、抗癌药、抗癫痫药、类固醇激素等均可影响骨质的代谢。因为,这些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加快钙的排泄,妨碍钙在骨内沉淀。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必须严格禁止使用上述药物。如因别的疾病需要使用,也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