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十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十篇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7:18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篇1

关键词:财务舞弊;上市公司;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理论基础及其成因分析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19日

财务舞弊就是单位利用不正当手段故意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目的就是粉饰业绩、获取非法利益。目前,西方国家对于舞弊理论从现有的理论来看,主要有四种研究理论,他们都是从舞弊成因的角度来思考的。

一、aBC理论

aBC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建的。aBC理论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引绪和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诱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同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某种信念B所直接引起。这种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用aBC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财务舞弊行为。财务舞弊行为C是由诱发性事件a和信念B相结合而产生的结果。利益驱动下的股权融资事件及拟融资公司恶劣的基本面情况是财务舞弊行为C的诱发性事件a,制度和道德(即上市公司、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三方)产生信念B。当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即未能满足证监会的要求),制度和道德(职业道德)对上市公司、地方政府、中介机构的行为不能产生正确的引导和约束,舞弊财务报告行为就发生了。

二、有限性理论

有限理性的概念最初是经济学家阿罗提出来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教授赫伯特・亚・西蒙在其著作《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西蒙从生理学、心理学两个层面对人的“有限理性”进行了科学而细致地分析,进一步把理性区分为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行为,其行为结果的形成过程也不应该被忽视。用西蒙教授的有限性理论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产生进行程序性分析,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行为结果这一非理寻找到政府监管层、地方政府、上市公司以及中介机构的非程序理论行为,从而为减少和监管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三、契约理论

由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所引起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发生在市场,也可能发生在组织内部,还可能发生于政府规制之中。现代经济学把关于非对称信息情况下最优社会契约安排的理论称之为契约理论。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逆向选择问题;二是道德风险问题。

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拥有更多的关于公司现状、未来发展前景等私人信息或内部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会直接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价,从而影响帕累托改进的实现,这是典型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会计信息是公司管理层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利益关注的焦点,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通过牺牲投资者的利益来获取企业或自己的利益。而道德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不对称将导致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人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又直接影响到交易(契约)各方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会计信息通常作为企业业绩是否良好的衡量,而经常被运用于激励机制(合约)中。当会计数字与管理者的薪酬挂钩以后,虽然一方面可以促使管理者更好地管理企业,使企业健康地运行;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财务舞弊行为随之产生。

四、风险因子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了《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

用冰山理论可以将各种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并将它们喻为海面的一座冰山。露出海平面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每个人都可以看见的客观存在部分,属于舞弊的结构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而潜藏在海平面下的部分,是更为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包括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念、满意度、鼓励等等,属于舞弊的行为部分,这些行为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因而也更为危险。该理论强调在舞弊风险因素中,个性化的行为方面更为危险,需要更多的注意力。

五、财务舞弊的成因

财务舞弊以其理论基础作为支持,可将其成因分为以下几类:

(一)诱发因素

1、本质诱因。利益驱动是财务舞弊产生的本质诱因。卡尔・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财务舞弊的本质诱因是参与舞弊各方的利益追求。根据主体的不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利益驱动可以分为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中介机构的利益驱动。

2、直接诱因。财务舞弊的直接诱因是股权融资。企业如果想通过上市筹融资,首先需要获得上市融资的资格,因此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就必须符合证监会的监管政策和条件,否则就拿不到通往资本市场的通行证。对于已上市的公司来说,可能会由于自身或其他的外资因素导致企业财务或经营的恶化,此时,上市公司会更加迫切地需要通过再融资来解决经营或财务困境,或者企图保住壳资源。然而,证监会的监管政策直接约束了他们的再融资能力。由于股权融资困境的存在,企业为了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或再融资资格,在财务状况不好甚至恶化的情况下,为了迎合证监会的要求,可能会铤而走险,通过篡改报表数据或错报、漏报报表事项等财务舞弊行为,以达到上市或提高发行股价或再融资的目的,以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和报酬。因此,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直接诱因,而隐藏在股权融资背后的参与各方的利益驱动则成为了导致企业财务舞弊的本质诱因。

(二)决定因素。是什么最终导致了舞弊的发生呢?有人认为是行为人的信念决定了财务舞弊的发生,也就是认知行为学派的aBC理论中的信念B。在相同的诱发因素和基本因素情况下,行为人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用aBC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人们的行为信念主要是靠制度和道德来引导和建立的。制度依靠法律法规等法律文件提供了合法与非法的标准,通过他律来约束行为人行为的规范,是一种刚性约束。而道德是通过判断行为的善与恶来作为标准,主要通过行为人自律来约束行为人的行为,是一种软性约束。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筹融资活动基本上是通过证券交易所或证券公司进行的。我国证券市场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在两方面:证券市场的准入制度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处罚。因此,要抓好这一环节,必须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监管体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减少财务舞弊的发生。同时,也要加强道德约束,财务人员需要通过道德上的自律来促使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小结

自危机爆发以来,虽然我国国内目前尚未发生严重的会计舞弊丑闻,但发生重大会计造假案件的风险正在聚积,由于经济增长减缓、外贸出口困难、证券市场波动等,导致一些公司经营状况恶化,资金紧张,财务上容易进入困境,粉饰报表的可能性明显加大。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大环境下,各界必须加大对企业的监管,预防舞弊事件的发生迫在眉睫。

主要参考文献:

[1]黎四龙.舞弊三角理论与财务预警[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8.7.2.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篇2

关键词 创业板 中小企业板 融资 多层次资本市场

1 勇敢的决策———中小企业板准备就绪

1999年底,市场上悄然传诵着“2000年中国可能会设立一个高新技术板市场”的消息。2000年4月15日,前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2000中国企业高峰会”上宣布:二板市场应该可以尽快出台。一时间,大街小巷几乎无处不在传递着中国将会在深圳设立一个二板市场的信息。2002年10月14日,首都经贸大学公司中心主任刘纪鹏在高交会“创业投资与多层次资本市场高级论坛”上提出了发行规则与主板直接对接的“中小企业板”概念,建议为减小阻力,使创业板能尽快推出,应贯彻从紧到松和从高到低逐步调整的指导思想,采取两步走的策略。

2003年8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提出多层次资本体系建设“三步走”的构想以后,深交所借建立“中小企业板”之机恢复新股发行的方案已经快要成为现实。同年8月21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考察深交所后,“中小企业板”已然成为深交所3年来未尝恢复融资功能而创业板又迟迟未推出的第三条突围之路。2004年1月10日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首次表态深圳创业板大局已定,一个月后深交所进行一项技术测试。2月份以来,深交所进行了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技术测试,并了市值配售业务全网测试方案和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实施办法,预示着全面恢复融资功能的时间日已渐进。

2 中小企业板———未来创业板的雏形

按证监会原则同意的方案,将流通股在5000万股以下、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集中在深交所设立的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在不改变现有法规、上市标准和发行审核程序的情况下,把中小企业板作为深圳现有主板市场的一个板块,单独进行监控,以此恢复深交所的新股发行,这就是所谓的中小企业板。而创业板则是与主板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在主板之外为中小型高成长企业、高企业和新兴公司的提供便利的融资途径,并为风险资本提供有效的退出渠道的一个新市场。比较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定义,可以看出两者的上市对象和功能基本相同。虽然如此,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①中小企业板的进入门槛较高,上市条件较为严格,接近于现有主板市场。而创业板的进入门槛较低,上市条件较为宽松。②中小企业板的运作采取非独立的附属市场模式,即中小企业板附属于深交所,也称一所两板平行制。中小企业板作为深交所的补充,与深交所组合在一起共同运作,拥有共同的组织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甚至采用相同的监管标准,所不同的主要是上市标准的差别。而中国今后设立的创业板,其运作将采取独立模式,即创业板与主板市场———上交所分别独立运作,拥有独立的组织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采用不同的上市标准和监管标准。③从设立的时间顺序来看,中小企业板要先于创业板。按照“两步走的策略”即第一步就是在提高创业板门槛的前提下,尽快推出“改良”后的创业板,也即门槛不低的中小企业板;第二步,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人们认识的加深,机构投资者比例的提高,再调低上市标准,推出门槛较低的创业板。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小企业板是未来创业板的雏形。

3 利兮?弊兮?———中小企业板设立的利弊分析

中小企业板作为创业板的“改良”模式,是实施创业板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它是注重上市公司成长性、讲求上市公司质量的市场,也是培育创业理念、催生创新机制的市场,不但为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可以使沪深两个交易所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丹麦神话丰富了世界文明,纳斯达克神话创造了美国奇迹,那么中国中小企业板的建立,将在中国领土掀起哪方风浪呢?

3.1 从利来看

3.1.1 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由于组织自身的特点,融资困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调查,约有80%的企业认为融资难是它们面临发展的主要障碍,90%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是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80%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30%的中小企业资金十分紧张,并且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98.7%来自银行贷款,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然而看看中小企业的贡献吧,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小企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力量。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据测算,我国GDp的50%以上、总产值的60%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6.6%、销售收入的57%、出口额的60%、税收的40%以上均来自中小企业,并且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渠道。数据显示,我国在工业企业就业的1.5亿人中有1.1亿人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以上,近年来新增就业人口绝大多数由中小企业吸纳。中小企业板作为满足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融资需求的直接融资平台,其独特的引导、示范和催化功能,对于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成长将发挥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板是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的推进器。

3.1.2 为我国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行之道

从融资结构上,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带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的调整,改变过于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的融资结构。我国资本市场上融资结构不合理(如附表所示),但我国庞大的国民规模及丰富的层次决定了我国直接融资的解决不可能仅仅依靠主板市场,而必须依赖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完成。中小企业板的建立为我们金融体制改革做出了功绩。

3.1.3 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完善了我国证券市场

单一层次证券市场结构的存在,使市场容纳不下明显的投资偏好的差异,不利于证券市场投资者基础的进一步壮大。从国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经验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存在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由成长走向成熟的重要特征。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专门服务于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的资本市场结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以美国为例,美国建立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近3万家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和股权转让的平台,而我国沪深两个市场仅有上市公司1285家,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需求。

3.2 从弊来看

正如一个硬币有两面,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中小企业板虽然利益多多,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劣势所在。这也正是中小企业板既存在支持和呼应的力量,又存在担忧和缓建的意见的深刻原因。

3.2.1 设立“中小企业板”有可能阻碍“创业板”的进程

原先深交所暂停a股上市主要是为了再设立创业板市场。在深交所尚未有新的a股上市的条件下,深交所尚需为设立创业板市场而奔走努力,有关政府部门也还需考虑推进设立创业板市场的进程,由此,人们对设立创业板还有一个期盼;可一旦深交所可以重新上a股,不仅深交所对设立创业板市场的努力程度将明显降低,有关政府部门就设立创业板的压力也将大大减弱,而且一些人还可以“中小企业板”市场已经设立为由,对设立创业板市场的提议置之不理,甚至认为这种提议是“多此一举”,由此,设立创业板市场的前期努力基本上付之东流,同时,设立创业板的日后实践也将极难展开。

3.2.2 发行5000万股以下的公众股在股市中并非新事物

1993年11月上海一次性就推出了10多家公开发行数额在2000万股以下的公司;即便在1996年以后的“家数控制”和2001年以后的“通道制”条件下,首次公开发行新股数额在8000万股以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样按照主张“改良创业板”说法,中国早就有了“中小企业股市”,以后再研讨设立创业板也是多余了。但事实上,10多年来,不论是证券监管部门还是股市投资者,没有任何人将那些上市公司视为“成长型中小企业”,也没有将由那些上市股票所形成的市场视为类似于创业板的市场。因此,从过程来看,主张“改良创业板”的人要么一无所知要么视而不见。

3.2.3 内在机制的矛盾

我国a股市场受到计划机制的严重,而创业板市场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贯彻着国际规则,二者的实质性差别不可轻视。从中国25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市场机制不能够从计划机制中产生形成,也就是说创业板市场的机制不可能在a股市场的机制中形成。然而“改良创业板”却暗含着“创业板市场机制可以从a股市场的机制中逐步形成”,至于创业板市场的机制如何从a股市场中逐步形成又没有明确说清。这样如果按照“改良创业板”的思路展开实践,最终结果将是创业板市场不再设立。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必须经过艰难的跋涉,综合以上利弊分析,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中小企业板”的建立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在其发展中克服其弊或化弊为利,“中小企业板”的创建终将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写下重重的一笔。

1 李维雄,宋冬林.中国创业板[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篇3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国际比较;启示

在实践中,各国公司根据各自的股权结构特点、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市场结构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主要有美英模式和德日模式两种。

一、美英和德日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主要融资方式决定股权结构,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治理结构

在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主要融资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公司制企业不同的股权结构,从而形成了不同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

以美国为代表的美英法系的国家,绝大多数企业主要是以直接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在美国由股东持股的股份公司数额占公司总数的95%以上,资本市场成为美国经济最重要的融资来源。1970年前,银行为美国经济提供了大约80%的资金比重,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重则降至20%左右。直接融资的筹资方式使公司的股权相对分散,据资料表明1996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东人数在100万左右,其中5个最大的投资者拥有该公司9%的股份,其他50%多的股份由分散的中小股东拥有。股份公司股权的分散,使掌握专门知识和具有管理才能的少数经营者成为支配资本和处置企业财产的权力中心,是企业真正的“权威”。在此情况下,广大中小股东主要依靠股票市场“用脚投票”(即公司股价的波动)机制及其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所产生的压力等外部治理机制来规范核心管理层的非利润最大化行为以维护自身的利益。综上所述,英美法系国家的公司制企业由于其直接融资方式决定了公司的股权相对分散,而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其股东主权型(市场主导型)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在以德、日为代表的欧陆法系的国家中,绝大多数企业主要是以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在采用德日模式的公司中,银行作为债权人既为公司提供贷款,又是公司的股东,银行兼债权人和股东身份于一身。间接融资的筹资方式使企业的股权结构相对集中,法人和银行是股份公司最大的股东。其中,德国是全能银行的典型。德国的企业虽然采用了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但通过发行股票方式募集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做法在德国并不普遍,也并没有形成象英美一样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德国对银行的管制较为宽松,混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使得银行可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包括发放贷款、直接参与企业投资和提供证券中介服务等业务。大公司倾向于向银行借贷资金,发行的股票则要由银行认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银行主导的企业模式。与德国不同,日本实行主银行制度,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综合的交易关系,与企业形成这种关系的银行作为主力银行,持有公司股票高达20%左右。从以上比较分析可见,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德日法系国家的公司制企业采取不同于美英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股权相对集中且相对稳定,证券市场的波动对经理层造成的压力相对弱化,即外部市场治理机制较弱,主要采用内部控制即“用手投票”机制。德日银行对公司治理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作为债权人通过向企业提供短、中、长期贷款而形成对公司财务压力,并及时进行相机治理。二是银行作为企业的大股东,以持有公司的股票直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由此可知,德日银行通过债权和股权共同参与公司内部治理,由此形成了股权加债权共同治理型(银行导向型)的公司治理模式。

(二)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治理目标存在差异

美英模式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由于企业融资结构以股权资本为主,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股东至上”逻辑,以股东控制为主,债权人一般不参与公司治理。这是因为美英法律禁止银行持有公司股份,银行对公司治理的参与主要表现为通过相机治理机制来运行,即当公司破产时可以接管公司,将债权转为股权,从而由银行对公司进行整顿。当公司经营好转时银行则及时退出,无法好转时才进入破产程序。

德日模式以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治理目标。由于企业融资结构以股权加债权相结合和以间接融资为主,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逻辑,形成了股权与债权共同控制公司。

(三)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同

与证券市场“用脚投票”的外部约束机制相适应,美英公司为激励经营者努力为股东创造利润,也借助于证券市场的作用。由于股票价格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理人员的经营绩效,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股票期权制度作为对公司高级经理的激励机制在美国得到广泛推行。股票期权制是指公司董事会与职业经理签定合同,授予经理在未来基本时间段(一般为3-5年)内以约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的选择权,经理人员获得的收益为股票市价与行权价的差额。股票期权制度将经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的市场价值相联系有利于协调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经理人员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并延长了经理人的时间界限,为职业经理创造公司的长期价值提供了动力。据统计,在美国《财富》500强公司中,有90%以上推行股票期权制度;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推行股票期权的也同样在90%以上。据估计,美国企业高层经理人员在2001年接受的酬金中有60%来自股票期权。

与美英公司的高酬金激励不同,德日公司采取的是经营者年薪制和年功序列制的激励机制。经理的报酬设计主要是年薪而非股票和股票期权制。以日本为例,主要是通过年功序列制度的刺激实现对经理人员的有效刺激。所谓年功序列制,是指经理人员的报酬主要是工资和奖金,奖励的金额与经理人员的贡献挂钩,公司经营业绩越显著,经理人员的报酬就越高。这种激励制度还包括职务晋升、终身雇佣、荣誉称号等精神性激励为主,不是短期利润增长和股价上扬,而是更着重于结合公司的长期目标绩效。

(四)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框架不同

美英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框架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首席执行官3者构成。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大多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董事长一般由外部董事兼任,既是决策机构,又承担监督功能,首席执行官依附于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美英国家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单设监事会,其监督功能由董事会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承担,内部审计委员会全部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

德日公司治理结构虽然都属于债权加股权的共同治理型,但德国雇员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公司治理。由此,德、日两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德国的治理结构为特殊的“双层董事会”制度,即监督董事会和管理董事会,其中监督董事会的地位高于管理董事会,监督董事会主要代表股东利益监督管理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并不直接参加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其职能相当于美国公司的董事会;管理董事会由监督董事会招聘组成且具体负责日常经营活动,其职能相当于美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而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则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独立监察人所组成。实际上,股东大会在日本是名存实亡,真正发挥决策作用的是由经营者专家组成的内部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公司内部,不设外部独立董事,共同治理在日本已演变成了由经营者和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五)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综上所述英美模式的利弊可以概括为:其优点是证券市场“用脚投票”约束机制以及竞争性职业经理人市场竞争压力的存在,能对业绩不良的经营者产生持续的替代威胁。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股东的利益,而且也有利于配稀缺性资源。但这种模式的不足是由于过分担心来自市场的威胁,在内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易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为了克服弊端,美英公司的治理也开始借鉴德日模式,注重“用手投票”的监控作用。

德日模式的利弊可以概括为:其优点是银行直接“用手投票”的控制机制可以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将矛盾内部化。缺点是:无法使某些问题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外部筹资条件不利,企业负债率高等。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德日公司治理也开始借鉴美英治理模式,注重“用脚投票”的作用。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

我国的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大多数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国家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且流通股比例相对偏低,机构投资者极不发达。在此情况下,公司虽然建立了治理结构,但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决定了这种治理结构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我国公司的监事会严重弱化,形同虚设。二是我国公司的董事会衍变为一个具有权力等级结构的正三角形,董事长成为权力金字塔的塔尖。三是公司相关利益人的权益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三、问题的解决

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对于探索和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具有一定启示作用。现结合我国公司治理现状,就如何解决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合我国现有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浅析如下:

(一)改善股权结构

我们应该模仿德、日改善股权结构,分散股权,但适度集中,少数大股东分享控制权;同时考虑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结构组织形式也主要类似于德、日的双层管理体制,因此更应构筑一个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股权结构基础。

(二)改革内部组织结构

一是改变现有董事会监事会权力并行的做法,提升监事会的地位,扩大监事会的职权,要求董事会同时对股东和监事会负责。二是引入英美国家公司治理中的独立董事制度。从制度上提供独立于经营者的立法支撑,使独立董事成为全体股东利益的保护神。防止公司经营管理层操纵或隐瞒董事会的违法、违纪行为,并为董事会提供有利于股份公司全面健康发展的客观、公正的决策依据。三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

(三)建立有效的债权人治理机制

根据德日公司银行导向型治理模式运行的实践,结合我国公司制企业主要靠间接融资这一现状,为了保证债权人(银行)的合法利益,债权人应该和股东一样,在公司治理上有权对公司进行监督,并在非常情况下(如破产清算时)拥有控制权。

(四)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

根据融资方式决定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决定相应的公司治理模式这一现实,我国应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环境,其中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是其重要环节,其可以实现企业股权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分散化,使广大中小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外部治理机制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篇4

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拓展信贷业务、加大支农投入的积极性,也对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全面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但目前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的条件是否成熟,关键是要看放开上限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一、利的方面表现

一是能够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贷款利率上限放开,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利率水平,增加了利息收入,提高了经营利润,会促进信用社的自身发展。二是促使信用社提高经营管理和金融服务水平。放开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必然会迫使农村信用社加强成本管理,不断降低经营成本,以达到降低贷款标准,增强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三是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使农村信用社对贷款拥有更大的自由度,能自主地根据贷款客户和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确定贷款利率的高低,农村信用社贷款资金定价能力会显著提高。四是能够提高农村信用社支农积极性。贷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增加了农村信用社利息收入,激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而加大支持农村经济建设力度。五是促进资金归流农村,增加农村资金的供应量。放开贷款利率上限,是运用经济杠杆促使商业银行或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返回农村的措施,有利于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缓解农村信贷资金不足、供求矛盾突出的局面。

二、弊的方面表现

一是促使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快速上升,特别是在现在的利率上行期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农业生产成本。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应逐渐萎缩,这就使得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会更加明显,从而掌握着利率的绝对定价权。我们从利率的几次调整中发现,每次调整利率,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都接近上限或直接浮顶,如果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放开后,受垄断地位的影响,利率将明显提升。同时,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其经营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这个目标,在利率上限放开后,会促使农村信用社不断提升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二是促进民间借贷更加活跃,使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受限。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利率浮动肯定要上升,加上评估等一系列费用,基本接近民间借贷利率,甚至会超过民间借贷利率,这样,就形成了民间借贷和农村信用社相互竞争的局面。民间借贷手续简单,办理时间快,这是农村信用社无法可比的,在相同利率情况下,人们更偏好于民间借贷,同时由于民间借贷的利润一般都高于企业经营利润,促使了大量的闲置资金涌入民间,而且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与民间借贷利率相比相差甚远,不足以吸引大量民间资金,因此,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极可能促进民间借贷更加活跃,使农村信用社融资受限。三是会影响“三农”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信用社遍及广大农村牧区,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三农、三牧”,目前农村牧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农牧民所从事的种养殖业,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利润低,利率进一步提高后,会给农牧民增收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会影响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篇5

*曾 煜(邵阳市热电厂,湖南邵阳422001)

摘 要:本文在对企业会计报表舞弊动机分析的前提下,对企业会计报表舞弊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对如何防范企业会计报表舞弊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想法。

关键词:会计报表舞弊;动机;方法;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9)04-0103-03

企业会计报表舞弊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采用伪造、掩饰等手法编造假会计凭证、假会计账簿、假会计报表,故意违背会计法规,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它具有故意性、欺骗性、危害性等特征。由于它是一种由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的舞弊行为,企业内部控制通常不能预防和纠正它,企业只要存在足够的舞弊动机或压力,通常就会产生舞弊行为。因此,本文在分析企业会计报表舞弊动机,总结舞弊主要方法的基础上来探讨企业会计报表舞弊的审计对策。

一 企业会计报表舞弊的主要动机由于企业利益目标的多元化,不同性质的企业实施会计报表舞弊的动机存在差异。

(一)企业会计报表舞弊的共同动机1.为了企业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办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利润(或扭亏)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其提升、奖金福利等。为了在经营业绩上多得分,企业就有可能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可见,基于业绩考核而出具舞弊性会计报表是常见动机之一。2.为了融资需要。资金短缺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困境。资金不足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业务的正常开展,而且将导致企业周转不灵,甚至破产倒闭。但是,企业不管从信用市场还是资本市场融资,都会遇到较高的“门槛”;,也就是说,只有经营状况好,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强,并符合条件的企业才有可能从信用市场或资本市场取得资金。不少企业靠自身的正常经营活动是达不到这些融资条件的,为了筹措资金,只有千方百计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包装”;,以期获得有关方面批准或说服资金提供者做出决策。3.为了隐瞒违法行为。企业为了隐瞒主要负责人和企业本身的违法行为,如设立“小金库”;、“账外账”;、贪污、收受回扣、挪用公款、行贿等,通常会提供虚假会计报表。因为这些行为一旦暴露,不但企业要受到处罚,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也要受到惩罚,不仅职位难保,而且可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4.为了推迟或减少纳税。很多企业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会采取隐瞒收入或推迟确认,调整账面收入和利润,并提供虚假会计报表的方法来逃避应纳税款以达到偷税、漏税、减少或延迟纳税的目的。

(二)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的特有动机1.为了股票上市或增发。到证券市场筹资,是拟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主要目标。但证券法对发行新股或增发有严格规定,因此,上市公司为达到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配股、增发等融资目的,往往利用种种手法“粉饰”;会计报表,骗取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的资格,达到在证券市场“圈钱”;的目的。2.为了操纵股票价格。股票价格的升降直接受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为了在配合庄家炒作本公司股票的过程中获得投资收益或其他收益,维持股价或使股价达到预期波动水平,往往通过会计舞弊,借助不实的财务信息来达到其目的。例如,蓄意提供利空的财务信息,使股价暂时下跌,有利于庄家廉价购入,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或待价而沽。在庄家清仓前,利好消息频出,将股价逐步推高。如上市公司银广厦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精心策划下,通过虚增巨额利润而成为中国上市公司中的绩优蓝筹股,是昔日上市公司中的50强,2000年每股收益0.827元,股价从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上涨到2000年12月29日的75.98元,一年上涨444%。琼民源与中科创业造假的主要目的也是配合庄家操纵二级市级价格。3.为了避免被St和退市。1998年,我国政府为了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管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开始按规定对部分上市公司实行St、甚至退市的处理。上市公司一旦戴上St的帽子,意味着该企业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在资本市场上无法与其他上市公司拥有同等的权利,尤其是丧失了再融资的权利;上市公司一旦退市,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白白浪费。所以,没有“戴帽”;的绩差公司,不想戴St的帽子;戴上St帽子的公司,不想退市。这些公司要想实现其愿望,就必须扭亏为盈,改善业绩,可扭亏为盈常常是力不从心,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就只有通过虚增利润、虚减亏损等措施来达到目的了。

二 企业会计报表舞弊的主要方法认识企业会计报表舞弊的主要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其预防措施和治理对策。我国企业采取的会计报表舞弊的主要方法如下。

(一)通过虚构经济业务虚增或虚减利润1.虚构销售业务,增加利润。虚构销售业务,可直接增加企业的业务收入,进而增加利润,是企业会计报表舞弊中最为常见、性质最为严重,也最难以审查的舞弊方法之一。企业虚构业绩的手法一般是在接近年底时虚开销售发票,到次年再将其冲回,俗话叫“拆东墙,补西墙”;。但当前有的企业虚构销售业务呈现出连续性、系统性的特征,在整个会计年度,甚至多个会计年度持续造假。2.扩大销售核算范围虚增收入。有些企业会将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一些销售,例如售后回购、售后租回等作为收入核算,或将非营业收入虚构为营业收入。3.虚增成本费用、少计利润、偷逃税金。一些企业为了达到偷逃税收、延期缴纳税款或占用税款的目的,在隐瞒收入的同时,也会通过虚开领料单,虚报发票,有些企业甚至通过购买假发票的形式等手段,以达到减少利润,少交税金。

(二)“巧用”;往来账户调节利润有些企业将外单位还款不冲销往来账,而是截留并转移他处,再通过坏账损失挤列管理费用。如企业收到外单位归还的欠款后,直接从银行提出现金转入企业“小金库”;,日后再将应收账款作为坏账处理,通过坏账损失列入管理费用;有的企业将实现的收入暂时存放在“预付账款”;账户中,作为预付款,日后再作相反会计分录,视同退款,借此隐瞒收入、偷逃税款;有的企业会利用“其他应付款”;帐户调节利润,利润多的时候,会将应该计入收入的业务记入“其他应付款”;,以备不景气的年度使用;有的企业会将一些费用性开支、失败的投资放入“其他应收款”;帐户,以隐藏亏损,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

(三)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调节利润企业提前确认收入的手段主要包括:(1)在尚未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就确认收入;(2)对发出商品以及委托代销等业务提前确认收入;(3)在客户对该项销售有终止、取消或递延的选择权时过早确认收入。

(四)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1.关联购销业务。关联购销交易是关联交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对大量关联交易的研究,关联购销交易一般要占到全部关联交易金额的60%左右。关联购销交易已经成为了一些上市公司或跨国企业利润操纵的重要手段。它们通过将其产品高价出售给其关联企业或低价从关联企业采购商品或劳务等,人为抬高业绩和效益,而有些企业为了转移利润,少缴税款,通过将其产品低价出售给其所在税率地的关联企业或高价从关联企业采购商品或劳务等,将企业资产和利润转移到关联企业,以少缴税款或淘空本企业。2.资金拆借。虽然我国法律不允许企业间相互拆借资金,但仍有很多上市公司因募集到的资金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就拆借给母公司或其它不纳入合并报表的关联方,并按约定的高额利率收取资金占用费,以此虚增利润。3.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将非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与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相置换;将非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较高的子公司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将上市公司亏损的子公司或闲置的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4.费用转嫁。费用转嫁舞弊就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操纵与关联方之间应各自分摊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实现调节利润的目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是采用部分改组的方式上市的,因此它们与集团公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一项就是接受和提供服务。在上市公司和集团公司之间常常存在着关于费用支付和分摊的协议,这就成为上市公司费用交纳标准,代替承担上市公司各项费用,甚至退还以前年度交纳的费用等,“帮助”;上市公司提高利润[7]。

(五)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调节利润

1.不恰当的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为了调节利润,滥用会计政策,随意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将本该记入收益性支出的项目记入资本性支出,以增加利润,或将本该记入资本性支出的项目记入收益性支出,以减少利润。比如推迟在建工程的完工结转,以达到将应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的利息计入在建工程的成本的目的;滥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基本原则,随意调整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时点或金额;将应列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列入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且长期不处理等。

2.根据利润需要调整折旧方法。折旧方法也是企业最常使用的一种操纵利润的办法。固定资产折旧需要考虑固定资产原值、预计使用年限、折旧方法的选用等因素,在很多时候需要财务人员专业判断,因此不少企业会采用延长预计使用年限、由加速法改为直线法等方法来增加利润,甚至根据企业的利润需要来随意调整折旧年限、折旧方法。

3.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如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反之,则采用成本法核算。许多企业在这两种方法上做起了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将不该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将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篇6

逐渐增多和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将使投资中国银行业具有长期利好的特征,而近期需要平衡的则是传统业务收益率下降和新兴业务投入加大等短弊。

新兴业务改变增长方式

混业经营吸引产业资本

国内产业资本早在10年前就对投资金融企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近5年,金融企业的股东中不断出现产业资本的身影。第一家由企业投资组建的招商银行和第一家由民营企业投资组建的民生银行即是产业资本投资银行业的典型案例。之后,在部分地方性银行的股权向各类企业开放后,产业资本对银行的兴趣有增无减。

2005年,不论是国际投资人还是国内投资人,不论是法人股市场还是流通股市场,不论是a股市场还是港股市场,对国内银行投资的热情创造出一个个资本市场的神话,而这个神话迄今为止几乎让所有融入其中的参与者满载而归。

民生银行发起人股东的投资已经由1996年的1元增长至年初的接近15元,美洲银行2005年投资建设银行的价格为每股1.16元,其价格今年初超过了4元;2005年初投资浦发银行a股的投资者获取了约40%的收益,而参与交通银行H股ipo认购的投资者获得的收益更是高达60%。

如果单看国内银行的报表,优势似乎并不明显,比如资本充足率偏低、不良贷款率较高、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很低、个人金融业务占比较小等等。还有很多评论把国内银行和管理水平低下、创新能力薄弱、金融腐败严重等等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些并没有黯淡银行业无可估量的网络优势、客户优势、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也不能掩盖中国银行业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内融资体系高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现状虽然使风险积聚在银行体系,但在经济繁荣时期,同样也把收益留在了银行体系。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的银行赖以生存的存贷款业务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长速度(图1)。近几年信贷增长有所降低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银行对资本金运用的再认识和对企业实体贷款的谨慎,而这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银行业为化解风险作出的相应努力之一。

国内银行在目前狭小经营领域的基础上,具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中间业务、资金业务、个人业务、中小企业业务等占比将逐步增大。在我们看来,新兴业务带来的不止是盈利能力和安全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将改变目前银行不断消耗资本金来扩张、增长的发展模式。

作为国内最重要的融资平台和结算平台,国内银行通过上万个物理网点,以及intemet、电话、手机等无形网络,为上亿个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服务。很多评论认为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看重的是其遍布全国的网络,而更确切地说,是这些网络背后的客户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来源。客户、信息、资金同样吸引着产业资本,并将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发挥更大的规模效应。

2006年银行业

经营环境面临短弊长利

在宏观经济迅猛增长的过去3年,银行业并没有像很多行业那样出现净利润的迅猛增长,那是因为原先拨备不足的银行在加速计提呆账准备金。充足的拨备不仅给银行提供了经营安全的保障,对部分已经充分计提的银行而言,在减缓或者平稳计提力度的现阶段,也成为平滑利润的有利工具。这个特征在2005年的前三季度已经有所体现,并且在2006年将继续发挥作用。在宏观经济调整的时期,这种稳定增长的特征正是投资者所需要的。

基于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虽然近期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都有上升,但其资产质量未来不会显著恶化(图2)。宏观调控时期不良贷款暴露是正常现象,只要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即可以接受。银行收益率在存贷款期限结构变化、货币市场资金充裕的背景下将有所下降,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能实施和部分银行向个人金融业务转型初期的投入加大都将增加费用,但新兴业务的兴起将使中间业务占比上升而使总体收益率得到部分弥补。总体来说,2006年银行业面临着短弊长利的经营环境(附表),从这一角度看,投资者需看得更为长远。

存贷利差收入基本稳定。存贷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约80%。短期融资券对优质贷款客户的挤出效益将迫使银行寻找部分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但企业业绩的下滑又使得风险定价能力并不高的银行更倾向下限贷款,具体将视各家银行的策略而略有不同。低通胀下定期存款比重将略有上升,但金融债的发行又使银行可以替代部分高利率的大额协议存款。

债券收益率下降。债券投资收益占总收入的比重约10%。当期债券收益率在2005年出现显著下降。由于银行在规模扩张中需要不断补充债券作为必要的资产配置,因此随着高收益老券的到期和低收益新券的购买,银行在债券投资方面的收益率将逐步下降(图4)。

金融机构往来收益率下降。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占银行约5-10%的比重。这部分资产的收益率同样因为2005年货币市场资金的宽松而出现下降。与债券收益率下降不同的是,这种下降幅度将直接体现在当年的收益中。对于2006年的收益率,我们认为将在2005年的低水平上企稳,虽不会出现大幅上升,但也不会因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可能的再次下降而再次大幅下滑(图5)。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篇7

【关键词】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管理

制造业上市公司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主力军,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0%以上。数据显示,过去的二十年间,制造业上市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概率占所有舞弊案件的61.4%。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财务报告舞弊方式及对策,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及代表性,对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具有指导作用。

一、问题根源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件时有发生,总结以往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件,不难发现该问题的产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究其根本原因往往是以下几种情况之一。

(一)满足上市募股融资资格

根据我国《公司法》相关规定,某公司想要在a股上市,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近三年连续盈利,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此外,公司利润指标是决定首次股票发行价和融资规模的关键。另外,已上市的公司想要再融资,条件也十分苛刻。因此,不少未达到条件或指标的计划上市或再融资的制造业公司就具备了对财务报告进行舞弊的动机。

(二)掩盖亏损现实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往往产品单一,且技术含量较低,这就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受到市场的严重制约,一旦公司发生亏损就会受到股东和债权方的两重压力,所以遇到亏损的公司会有为了掩盖亏损而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在已经发生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中,很多都是为了避免业绩大幅下降、亏损或连续亏损而进行舞弊的案例。

(三)抬高股价谋取非法利益

在股票市场上,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进行股票交易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报告中的数据不但可以作为衡量公司股价的工具也可以用来分析公司过往和未来的业绩。如果在短时间内,某公司的股价持续上涨,就可以得到股东和投资者们的追逐,使人们对该公司的认知度和预期得到提升,这样就可以给该上市公司所有者、利益相关者和股票持有者带来巨额利润。这就导致了众多非法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

(四)实现股权激励目标

不少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操纵手段来使公司业绩达到市场的预期,为的就是公司管理层利益,包括报酬和职位,其根本原因是公司管理者利益和公司业绩挂钩。制造业公司管理者有向股东证明自身能力的巨大压力,这就导致了部分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告舞弊。

二、主要的舞弊手段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很多方面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没有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各公司计提时间大有不同;没有明确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式和比例,这些基本是由制造业上市公司根据需要自己确定,不少公司为了掩盖亏损,采取追溯调整法扩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追溯力度,将时点前的多个会计年度都提取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这些年度会出现亏损,然而在下一年度实现扭亏为盈,这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式不仅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也违反了会计信息可比性和连续性的基本要求。

(二)应收账款账户核算

应收账款账户与营业收入紧密相关,该账户的变化将导致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营收入的巨大改变。由于应收账款的增加无须对外披露,所以该账户成为制造业上市公司暗箱操作利润的重要科目。

(三)非货币性交易的特殊性

在非货币性交易过程中,交易的双方通常以非货币性的资产进行交换,只有当交换的资产价值存在差额时才以货币进行补价,所以一般的收入和计价方式不能在非货币性交易使用。非货币性交易的这种特殊性导致了给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转让某些巨额资产,譬如股权和土地时,记应收账款账户,而事实上并无现金流入。

(四)会计核算方法不一致

会计信息的一贯性原则是指在核算各期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应该保持一致。但是,在现实的案例中,某些制造业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核算方法或者会计估计的变更来操纵利润,具体做法有:通过改变存货的计价方式来操纵利润;利用不同或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来进行财务舞弊,主要有延长折旧年限、加速折旧法改成直线折旧法,或者根本不计提折旧等。

(五)其他应付款和其他应收款账户

根据常识,一般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的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账户都不会很大,但是,现实中有些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账户期末余额都十分可观,账面金额竟然和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不相伯仲。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一是利用其他应付款来隐瞒盈利,调节各期获得的利润,根据需要将所得盈利储备起来,防备未来亏损时调回;二是利用其他应收款账户来隐瞒亏损,一般是用来掩盖坏账和投资失败的事实。

(六)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其在定价、结算及支付等方面可通过关联方间的协商来确定。这一特殊性使得关联方交易成为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段之一,某些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交给关联方经营,根据协议后的价格收取巨额回报。这样做的目的是填补亏损,甚至获得盈利,但是事实上并无现金收入。也有一些上市公司改变关联方交易的费用,如果业绩不好时,就降低费用项目的缴纳标准,或者退还以往的费用项目,增加盈利。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基本保证。从立法层面完善相关法律在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的规定。同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治。近年来,针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大,揭露的案件数量也逐渐增加。但是,对案件的处理效果与公众对该问题的期望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应该充分发挥行政和刑事的惩处作用,曝光犯案公司和主要责任者。此外,也要不断完善索赔制度。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篇8

【关键词】我国金融体制潜在风险管理对策

一、潜藏着的体制风险

(一)旧有体制潜藏着的风险

从现状看,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历经着转轨;新旧两个类别的体制,凸显了交错态势。新颖的管控体制,脱离于惯用体制,因此,它还没能发觉到可用的运行路径。在惯用体制下,经由直接路径或间接路径的政府干预,银行能维护好稳固运行。然而,这一干预主体,并没有担负特有的经济责任。

经由这样的行政干预,各类别的银行,很难依循固有的信贷规则,以及固有的价值规律,去决定应有的运行路径。资金没能被适宜配置,资金结构还凸显了劣势。在惯用的规制框架下,企业能否经由信贷,获取到足量的贷款,取决于这一企业获取到的政府支撑。国有属性的那些商业银行,没能提升原有的防控认识,也缺失了管控必备的知识。

(二)缺失必备需求

我国现有的金融改革,把国家当成主体,归属于整体情形下的、强制变迁的特有模式;这样的改造,也带有边际性,归属于渐进的更替。在这样的状态下,若要维护好改造的顺畅,就应供应各类别的补贴,包括隐性的那种补贴。这样做,才可弥补耗费掉的偏多成本。

银行产出的部分风险,经由政府,予以化解。因此,现有的管理体制,缺失了必备的建构动力。这是因为,只有把国家看成外部情形下的强制力,以此来担负偏多的成本,才能助推现有金融体制的渐渐改造。在这一机制状态下,现有的管控机制,没能与整体情形下的改造契合;也没能发觉到足量的需求,去促动新颖机制的创设。

(三)缺失可用资源

若缺失了可用的金融资源,那么建构出来的管控机制,就缺失了管控根基。从现状看,我国现有的产权制度,缺失了必备供给。产权制度没能全面去发育,因此,很难辨识出银行与各类别企业的清晰关系。那些效率偏低的企业,占压了数目偏多的信贷金额,这造成不佳的贷款膨胀,累积了金融层级内的风险。

金融机制现有的信用资源,也不足量。存款带有硬约束这样的特性,到期时,银行要去偿付本金,并偿付特定数额下的利息。然而,对各类别企业的现有约束,却归属于软约束;即便届期,企业也存留着不偿还的潜藏危险。这一非均衡情形下的机制,添加了存贷领域带有的道德风险。银行现有的不良债权,会凸显递增态势,这也增添了担负着的风险,关涉到总体情形下的金融安全。

(四)技术层级内的风险

伴随金融市场延展,各类别的衍生工具,正在不断产出;在现有的银行业务以内,创新类的业务,占到了偏多的比值。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带有不确定的特性,这样的状态,也增添了管控难度。国有银行潜藏着的管控技术,没能与市场更替相契合。查验风险的那些手段,也偏落后,缺失精准的量化路径。损失率偏高、没能抵挡住多样风险,这些弊病,限缩了风险管控的进步速度。

金融体制带有的潜藏矛盾,若在很长时段内,没能予以化解,会干扰到这一机制运转,缩减消费者应得的那些福利,并缩减应有的管控收益。这就表征出:完善现有的管控机制,应被着力强调。

二、管理对策的探讨

(一)创设出优良环境

管控机制带有的供给制度,会依赖现有的制度架构,在这样的根基上,寻找到可用的目标,以及管控用到的知识。由此可见,要利用好现有的机制环境,整合起财政类、货币类的多样政策,建构出市场机制。要让风险管控的现有水准,与机构带有的管控水准相契合,创设出最佳情形下的制度环境。

建构出来的金融机制,应涵盖着特有的金融部门、金融活动能用到的工具、特有的监管主体。在这之中,各类别的金融机构,能为市场现有的、非金融特性的那些主体,供应可用服务。企业特有的融资行为,要接纳融资工具,以便调和参与者的现有利益。建构出来的金融机制,不是单一路径下的累加,而要凸显出协调关系。这样的关系,关涉到管控路径、管控手段,也约束着现有的管理范围、管理程式。

要许可多样化路径下的所有制,接纳成熟的管控经验。要着力去完善现有的货币市场,延展现有的资本市场,建构出实效凸显的、统一情形下的完备体系。创设出新颖的调控规制,制备出科学及前瞻的新机制,助推利率这一领域内的市场改造。总量调和,应当整合起构架的调和,接纳间接路径下的体制规制。汇率这一层面内,要建构出自由兑换这样的新机制,培育起汇率带有的市场框架。

(二)修补现有漏洞

修补现有的体制弊病,就应着力去创设信贷责任,提升现有的风险管控水准。要接纳新颖的组织架构,凸显各类别的管控职责;创设出风险评判用到的办法,管控好经营程序内的信用风险,以及特有的市场风险。在信贷这一层面内,应凸显台账体系带有的价值;创设出客户经理这一新机制。经由信贷责任的安设,去提升原有的资产质量。

金融管控用到的规则,应被完善。严格执行好现有的规制,以便防控潜藏着的危险。不断延展盈利空间,从而累积足量的风险储备。

(三)凸显出创新特性

凸显这一体制带有的创新特性,就应依循协议,去增添这种机制带有的全面性。创设新颖的交易工具,以及关联着的衍生产品,回避掉新交易潜藏着的风险。监管类的主体,应把足量的空间,还给交易者。动态情形下的审慎监管,要侧重查验银行配有的风险管理;对各类别的风险,在很短时段内,测定并管控。

三、结束语

我国现有的金融管理,信息还没能对称,也存留着监管不适宜的弊病。伴随国际层级内的风险递增,以及潜藏着的危险延展,我国应着力去改造惯用的、带有封闭特性的管理路径。只有这样,才可衔接起国际金融。要接纳金融体系的固有规则,在现有协议的根基上,防控多层级的金融风险,修补潜藏着的体制漏洞,供应可用的监管办法。

参考文献

[1]张淑艳.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2010(04).

[2]吴晓雄.金融风险管理基础与前沿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篇9

关键词:我国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改进措施

一、引言

财务报告作为全面披露企业财务活动及经济活动信息的对外报告,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根据我国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企业财务报告如何有效进行改进。

二、财务报告概述

财务报告为企业内部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我国企业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基于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为加强企业会计管理,适应当时社会主义经济环境,试图与国际接轨而建立的。然而经过了20多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逐渐完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弊端日益彰显,已不能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改革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缺陷

(一)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现行财务报告对于与交易无联系但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披露不足。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充分,财务报告便很难反映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此外,由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加公益活动等很可能造成利润的下降,但这些活动却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对今后的经营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仅仅关注于企业的盈利金额是不全面的。

(二)忽视未来可能的经济活动

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均为对过去经营、投资、融资过程的披露,是反应过去的历史信息,可以用于评价过去的业绩状况,但很难反映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势,无法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预测性的财务信息,报告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无法了解现时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的准确数字,很难对企业进行合理评价。

(三)忽视现金流量的有关信息

企业财务报表以资产负债表为主,力图体现企业的资产结构,然而在整个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企业仍力图体现其盈利能力,侧重于利润的核算而忽视现金流量的有关信息。即使在现金流量表中,现金的流动方向,流入、流出时间及用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说明。企业的现金流量关系到企业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其应对经济环境的突发变化的应急能力。因此,现金流量是评估企业运营状态的又一标准,其作用不亚于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完善的财务报告应致力于披露更确切的现金流量有关信息。

(四)存在表外融资风险

表外融资方式并不记录于资产负债表内,但其产生的费用和收益却在利润表中得以体现。因此很多企业通过表外融资方式对某项资产控制和管理,却又不将其反应在资产负债表中。表外融资分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转移负债。表外融资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使企业的业绩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放大财务杠杆的作用,降低公司利息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但是表外融资的很多经营活动已明显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结构,却未在财务报告上得到相应的披露。因此,外部使用者很难得到企业全面的信息,无法对企业有正确的了解,便很难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四、探究企业财务报告改进措施

(一)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对于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供具有时效性的财务报告,使报告使用者更准确的了解公司近况,避免因信息不完全而产生的损失。为了加强财务报告的及时性,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也是对企业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如果将这些工作移到平时,及时的对信息进行汇总,并缩短对外披露的时间,便可以提供更加具有时效性的信息,有利于进行投资和评价。

(二)重视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

企业应该规范无形资产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应该有专人负责对企业存在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并充分体现在财务报告上。首先,可以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内加入正确评估的无形资产价值,并严格对其进行摊销。其次,在利润表中,对无形资产损益进行记录,可以增加无形资产收益变动表来直接表示其价值变动。

(三)增加可预见性的财务信息

为了使企业财务报告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经济业务和历史信息,提供更加权威更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企业财务报告中要增加可预见性的财务信息,提供反应企业未来发展计划的前瞻性信息。

(四)对表外融资加以改进

公司应该合法合规地利用表外融资,提高公司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内部控制,严格禁止舞弊、造假情况的发生。对于公司控制的可变利益实体,不论其份额多少,都应该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加以反应,避免出现舞弊、粉饰财务报表等行为。监督部门也应该加强对表外融资的监督制度,完善立法,充分了解各公司表外融资情况,起到控制监督作用。此外,企业也应该对表外融资的特征、机会、风险的披露加以改进,反思表外融资的核算方法,力求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经济现状。

(五)扩大财务报告信息范围

针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不完整的问题,企业应适当扩大财务报告信息范围,不仅对财务信息进行披露,对于非财务信息也应该有相应的报告。非财务信息即不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企业资源,例如企业的信誉、人力资源财富、社会公益参与度、市场占有率、未来发展潜力等等。通过对非财务信息全面的评估分析,可以使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更加全面立体。

五、结束语

财务报告作为企业信息披露的主要媒介,为内、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现行财务报告仍存在一些缺陷,许多西方国家也在探寻和试行一些财务报告改进办法。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及时改革财务报告体制,提高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质量,与国际接轨,跟上信息发展的步伐,探寻有效的企业财务报告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苗宇.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J].中国经贸,2014,(第9期)

[2]洪煜.加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之我见[J].时代金融(中旬),2014,(第5期)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篇10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2005年7月21日起发生改变,确立为一种新型的浮动汇率制度。它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同时参照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这里选择中美之间的汇率来反映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是因为中美之间的外贸额度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美元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结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数据,2006年以来,我国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一直延续升值趋势,2006年至2008年期间,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2008年以后,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持续升值,则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运行良好,经济实力在逐渐增强。中国的实际情况与此契合,用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指标,近年来,我国的GDp总量在逐年增长。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的对外升值是大势所趋。

2.双顺差以及外汇储备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持续着巨额的双顺差状态,包括经常项目以及资本与金融项目这两个层面。另外,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外贸方面等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因素使外汇供给大量增加,外汇由此贬值,本币升值。

3.国内外利差的影响

理论上进行分析,当两个国家之间利差扩大时,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外国资本流入国内市场,获取资本收益。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美联储采取连续降息措施来刺激经济发展,中美之间利差进一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增长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的有利方面

(1)本币升值会提高人民币的对外支付能力

本币升值使得人民币的对外购买力提高,国内居民的福利水平会得到提高。另外我国有很多资源都需要进口,人民币升值以后,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负担,提高海外并购能力。

(2)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在我国出口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比很大,这些企业的产品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替代性很大。人民币升值以后,会迫使我国的企业以技术的优势以及发展模式的创新来代替原来的价格优势,从而帮助国内企业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是双顺差状态,国际收支失衡严重。本币升值以后,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会减弱,就会减少外汇收入。另外本币的升值使得对外购买力提高,有利于扩大进口,增加外汇支出,从而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2.人民币升值的不利方面

(1)不利于出口

我国很多出口企业按照“薄利多销”的外贸模式,维持其利润。本币升值以后,这些出口企业最大的优势被削弱,肯定会降低我国出口企业相对于别国企业而言的国际竞争力。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比很大,出口受到抑制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

(2)不利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鼓励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这样可以带动国内的就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当本币升值以后,外币在国内的购买力下降,这样会提高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劳动力成本,企业因扩大企业规模所需购买的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成本也由此增加。所以不利于引进外资。外资受到抑制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

(3)不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资本具有逐利性,会流向能带来较高资本收益的市场。人民币的升值使得外国资本有了在国内套利的可能性,从而大量热钱流入国内。由于国内的金融市场目前还不够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金融监管还不到位,监管部门难以较好的管制住这些热钱,会造成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四、应对人民币升值不利影响的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方面是要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有力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政府要完善有关政策和法规,增强外商进入国内直接投资的信心。另外要提高政府等公职部门的办公效率,提高外资利用率,为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稳定金融市场

首先,政府要加强金融监管,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来稳定国内金融市场。其次,政府应努力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逐步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进程,为经济发展清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