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十篇高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十篇

高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9:14

高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66-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人才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劳动者的教育机构,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素质的定义

心理素质是指以遗传生理为物质前提,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能力。具体到所从事的职业而言,心理素质则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品质。如勇于竞争的自信力、经受挫折的容忍力、不断进取的坚毅力、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决择的自我控制力、环境变异的适应力等。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心理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及结果

(一)调查对象

中山地区企事业单位251家。单位性质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行业类别涵盖机械加工、电子信息、餐饮、房地产、服装制造、汽车销售及维修等15类中山地区常见的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问卷参考了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并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前期实际访谈结果进行编制设计,共计23道题目,涉及不同的高职生心理素质题项,采用4级评分标准,要求用人单位的受访者对问卷题项从“不重要”“不太重要”“比较重要”到“非常重要”进行评分。

(三)统计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数据251例,其中有效数据248例,数据采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结果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认为介于“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的高职生心理素质包括:“为人正直、诚实、守合同、重信用”“自律,工作自觉性高”“具有责任心,忠于职守,愿意担当”“进取心强,有激情,工作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办事高效,不推诿”“守时,认真,踏实,务实”和“懂得配合,能够协助他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7个题项。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的题目及样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Kmo=0.920,mSa>0.50,Bartlett的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有五个因素能够共同解释总变量的52.957%,据此将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提炼为五个因子,分别是:交际与合作、情商与适应、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创新与应对。

三、高职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高职生由于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受到特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心理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对企业反馈的高职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整理,归纳总结的结果显示:高职生需要提升的心理素质包括沟通合作能力、抗压能力、情绪管理、适应能力、爱岗敬业等。

从目前高校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向性模糊,不少高校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二是对心理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缺乏研究,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任务不明确;三是对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统性培养方案。

四、高职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思考

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社会化程度高,且十分紧迫的工作,需要高校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推动。结合本研究提出的企业要求高职生具备的五大心理素质因子和近年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上的实践经验,笔者就高职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二三模式”的心理素质培养路径。

(一)以职业导向为基础

职业导向教育集中体现“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本”的思想,侧重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和职业志向,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生活发展的要求,树立积极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认识自我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初步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逐步形成职业生涯设计与人生规划能力,做好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的准备。因此,职业导向教育可以理解为对学生所学专业所对应行业相关职位的“职业形态认知、职业环境体验、职业前景展望、职业能力要求、职业情形模拟”的感知与认同教育。在本调查访谈中,不少企业反映很多高职生只是为了就业而应聘工作,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规划和职业前景的展望,值得我们思考。

(二)以两种训练为依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其一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根据不同的因子分项目和模块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了提高训练的可操作性,我们将本研究提出的高职生必备的五项心理素质细化分解为14个子项目,如表1。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策划,与各院系心理辅导员老师及学生心理骨干通力合作,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学期完成一个模块。

表1高职生心理素质训练项目内容和方法

其二是在校企合作的实训中巩固和完善心理素质训练,建立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实训基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将学生顶岗实习纳入正常教学考核,规定学生在大学三年期间必须完成半年以上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深入工厂、公司一线,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做起,熟悉职业内容,培养职业情感,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在具体的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由学校心理学专业老师与用人单位共同围绕五大心理素质因子,设计相应的训练项目,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来体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交际与合作技能、情商与适应技能、创新与应对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心理素质。

(三)采用三种评价模式,多角度反馈心理素质训练结果

在心理素质团体辅导训练和实训过程中,灵活运用组内学生交叉互评、教师评分和第三方用人单位评分的方式。通过三种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既重视学生个人的成长,也重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既注重模块完成的考核,也重视企业意见的反馈,较综合的反映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移风.大学生营销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与效果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唐洁.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6(1).

[3]麻小珍.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之管见[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4]黎天业.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3(6).

[5]丁茂芬.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设计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9(1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委托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中山职院心理健康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w1102。

高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2

1何谓综合素质

谈起素质这个词,解释很多。新华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对教养的解释是:“教育、培养,指受过教育,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素质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先天解剖与生理特点,即神经系统和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的特点,这是从生理心理角度界定的。从现代人的素质构成看,素质已扩展到人的品质和人的社会品格领域。要全面认识素质概念,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人的自然化和社会化两方面考察。人在自然化和社会化的同时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这就是素质。关于素质的定义目前有五说,第一,要素说――人的素质是由品德、智力、体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第二,构成说――人的素质是由自然生理素质(先天遗传)、社会文化素质、后天习得和心理素质(个性品格)等方面构成的;第三,发展说――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发展阶段形成,由心智全面发展(观察、思维、想象、实践能力等)到身心全面发展(生理与心理素质的统一)再到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思维、能力、品格等);第四,能力说――人的素质不是各因素静态的总和,而是动态性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素质的变化,素质就是能力;第五,统一说――人的素质是构成要素的“质”与“量”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和适应性。这几种学说各有各的道理,侧重点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它们都指出了素质是人所特有的,包含在人身上的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总和,是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基础。那么,综合素质又是什么呢?它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的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英国作家罗伯特・赫勒所著《综合素质》一书,指出了现代人在职场必须具备的一些实用技能,让一个人更有效地领导并影响他人,也教会我们如何培养信心和动力,成为杰出且成功的职场人士。让我们学会处理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情况并抓住每一次机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日臻完美。具体来说,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格素质。包括价值观、人格魅力、气质修养、法纪意识。第二,能力素质。包括工作压力承受、创新发明意识、实践应用、生存发展能力。第三,专业素质。包括专业考核成绩、学习态度、知识层面、专业特长。第四,健康素质。包括出勤比率、生理状态、形体训练。第五,心理素质。包括心态平稳、胸怀气量、适应变化。第六,审美素质。包括美学知识、审美观念、艺术才能。第七,角色素质。包括家庭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

2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民办高校的定位即为各级各类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即现代社会所需的“职业人”。上述七个方面的素质都囊括其中,说得通俗一点,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高职学校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谋求一份职业的基础,我们可以称之为显性的职业素养;二是隐性的职业素养。包括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专业技能是民办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主要筹码,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适用性和对口性,是属于显性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受到企业的青睐。其他隐性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也是他们立身于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元化,但无论是学术研究型人才还是实用技能型人才,在第二种能力的培养方面即隐性能力方面是相通的。比如社会适应能力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工作组织协调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都是现代职业人必不可少的。它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这项能力是企业考察民办高职学生是否“适用”的最重要的标志。同样具备某项专业技能的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很快分出彼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第二种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办高职学生在步入职业生涯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基本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哪个民办高校在这方面做足了功课并取得显著成效,这就是它办学的最大特色。

3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因素

综上分析我们知道,国家、社会、用人单位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提供适合各种岗位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配合、协同支撑的优良环境,更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过程。

(1)国家的政策导向

我国现代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有了较快发展。据教育部2012年官方统计,全国登记注册的民办高校有707所,在校生533万人。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这是由国家现行的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气候所决定的。在2014年中国教育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涉及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我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改革之后,将有1600~1700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出重大调整。为适应这一调整,教育结构首先要实施战略性调整,我国将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升到70%~80%。前些时候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通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

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简单来说,是“学中做、做中学”。其次,建立系统化培养技能的人才体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今后国家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各类职业学校可以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让教师和企业管理人才、校长和企业Ceo可自由转换身份,打造灵活的办学体制。国家将搭建高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学到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职校学生成才的渠道不断拓宽,学技术照样可以成为专业拔尖人才。

(2)社会观念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企业及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那种一味看重文凭与学历的用人观念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理性、务实的选才理念:不重文凭重能力,不重学历重素质。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的职校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近几年,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是明显的例证。而一些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屡屡碰壁,这说明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已成为录用人才的主要标准。

(3)广大家长及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及社会选拔人才标准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和高考考生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他们考学的目标更趋理性和实际。以往考生对名牌大学、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而现在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利于就业的专业,然后才考虑学校的牌子、学历层次。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说明职业教育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功的高职教育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及路径

1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必须准确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既然社会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民办高校就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现在许多学校意识到这一点,但学生职业素养不是仅靠高校就能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不应关起门来办教育,要开门办教育,要与社会、企业、家庭各方共同努力。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笔者认为首先高职学校办学定位要准确,思路要清晰,措施要得力,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个“双高”目标做文章。其次,在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教学、专业实习等各个环节,有得放矢地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在专业技能课考核中,不但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水平,而且团队合作精神、动作协调能力、心理素质、文明安全作业规程、工作环境卫生等,也要纳入考核范围。这样综合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潜移默化的在学习和训练中得以提高。因此,对民办高校来说,怎样通过有效教学,把许多人心目中所谓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重大课题。谁能实现这个目标,谁就成功了,这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彰显出来了。

2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民办高校学生,要牢记使命、积极配合、提升能力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的学生入学动机不一,因为考试失利,无奈进入者有之;原来学习基础较差,考不上理想学校者有之;行为习惯较差,进来混文凭者有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根据笔者多年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教学实践,发现民办高校学生一方面和公办高校学生一样,具有“90后”青年人共同的特点,喜欢时尚、运动、网络、交友等,另一方面主要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高考中失利。现行高考录取仍然实行按分排队的政策,他们忌惮别人视他们为“差生”,有些学生入学后的一段时间有自卑心理。事实证明,民办高校许多学生一点也不比公办高校学生差,有的学生相当出色。其主要原因是现行教育体制包括高考录取制度已不能适应科学、合理选拔人才的要求,必须改革。

因此,每年新生入学,我们首先注重对他们的入学教育。民办高校学生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使命,许多学生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不是“差生”“熊孩子”。从何抓起,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着手。许多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心态各异,真正出于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喜爱而认真学习的很少。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有所考虑。可以说,一个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走向。因此,进入高校后,每个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对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好规划,结合市场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3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

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多方面谋划。首先,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让学生从跨入大学校门就知晓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民办高校不应满足于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现代工匠”,而应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次,教学部门、招生就业处、学工部、团委等各职能部门,要联手抓好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建立就业创业基地,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指导。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专业知识。要通过实习、实训、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职业综合素质水平。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教育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十分重要。现在许多企业都想把高职生直接拿来“使用”,但是实际上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明智的企业和企业家应该认识到,要想获得综合素质好的高职学生,企业应该主动对接学校,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主要有:第一,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第二,学校设置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等要主动征求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走进高校,进入课堂充当“兼职教授”,提供实践知识,指导实训并宣传企业文化。第三,引入并逐步完善社会培训机制。聘请职业规划师进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第四,高职院校教师要与企业科研人员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研究课程设置,编写教材,审定教学计划,提供研究课题,加强产、学、研的融合,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带着课题、技术难题、教学任务深入企业攻关、调研。学生进入企业见习、顶岗实习,在全真环境中提升技能与素质。

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多元评价、综合评价

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评价学生的方法,创设新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按照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要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确立实践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甚至有的课程只需实践考核即可。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其成绩及获奖名次,包括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可折算学分,记入成绩。

总之,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只是他们步入职业生涯的起点。面对起点较低的生源,如何把这些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企业欢迎、家长认可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其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比如专业教学计划如何制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如何实施,对学生所学课程如何评价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走向。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者,要尽快改变不适合民办高职教育特点、不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帮助他们学好技术、成人成才,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高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内涵;实践

一、问题提出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其基本价值取向由原来与本科院校无所区别的理论知识关注逐步转向关注高职教育特定的应用技能。尽管高职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描述极大地提升了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目标区分效度,然而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等方面,课程建设也较多侧重于课程教学设计或教学模式改革。由此可见,“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2]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国高职教育对“高等性”这一属性的弱化。这种隐含技术导向的实用主义教育既不能完全实现中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能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最终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真正在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而是包涵技术技能在内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研究领域较为关注的“职业核心能力”一词,反应了职教界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反思和回归。

二、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未明晰。尽管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劳动力市场与高等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提高到与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使高职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认同“能力本位”的核心意义时,作为能力培养载体之一的素质教育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当学生走向社会、进入企业时出现了诸多不适应性。高职教育既然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首岗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具有兼容并蓄的职业发展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

其次,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建设主要围绕国际通用的“职业核心能力”展开,缺乏适度本土化。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主要分为基础核心能力:例如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拓展核心能力:例如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延伸核心能力:例如礼仪训练、心理减压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成为全球各地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趋势,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科学的选择。尚处起步阶段的我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项目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研发专家在吸收了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最新职业教育和培训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项目。然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这种认证培训项目在被借鉴到中国时遇到了阻力与瓶颈,本土化难度加大。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高考体制与西方国家的高考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目前高考生源分流机制中,高职院校处于高考录取的第三类院校,而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的高考录取制度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时,中国高职院校的生源相对第一类和第二类院校而言,呈现出高等教育嬗变至非精英时代的显著特点。根据卡根的分类理论,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弱势群体,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度存在偏见。因此,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时,一定要结合中国的现实与实际。

与此同时,人们对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也存在诸多误区:例如,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思政教育;把素质教育理解为零散的文科知识的补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应试教育的新增内容;把素质教育诠释为专业教育的附属。这些误区对正确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内涵都会产生消级影响。因此,单纯依靠“职业核心能力”称谓的引进、单靠不结合中国高考录取制度实际的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项目的引进,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高职素质教育的症结与问题。

再次,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的载体较之过去虽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有待进一步丰富,并使之形成完备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以前素质教育仅限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熏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素质教育的载体涵盖了课堂、社会实践、工学结合、校园文化等多个载体。在教育模式和手段上都有所改进,不仅有必修选修的第一课堂,而且有专题讲座、名著导读、艺术欣赏、文艺会演等第二课堂,更有将素质教育贯穿了专业教育始终,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充分挖掘其对学生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等多种形式与渠道。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必须建立不以短期功利为衡量目标的长效机制,在建立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前期投入巨大而见效甚慢,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对学院当前发展收益甚微。在高职院校纷纷求变的历史潮流中,致力于漫长而艰辛的全方位素质教育,必然遇到各种困难,受到多方质疑,甚至存在阻挠。所以,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层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对技能教育的关注和实践。从宏观上看素质教育的开展还没有探索出长效机制和普适模式,从微观上看也没有真正在每个院校的育人模式中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近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各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进行了多方探索和实践,如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而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关注程度还远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这也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目前更注重于“职业性”的内涵建设,而相对忽略“高等性”内涵的建设。这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将造成功利性的趋向偏差。

三、重构高职素质教育的对策

首先,重新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教育目的设定的重要理论基础。只有以“现实的个人”、“有生命的个人”为前提和出发点来关注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情感,那是最根本的。英国的纽曼也指出,知识既是大学教育的工具,又是大学教育的结果,而这样的大学教育就叫自由教育,这种教养连同使这种教养得以完成的知识本身就适于追求。此外,这种教养有着巨大的世俗功效,同时还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最佳和最高心智的形成。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极赋化学专长的科特南校长在1945年哈佛“红皮书”形成的通识教育目标对后世具有垂范作用,被概括为:有效地思考(tothinkeffectively)、清晰地沟通(tocommunication)、恰当地判断(tomakerelevantjudgement)、分辨各种价值(discriminationamongvalues)。在此基础上,1978年“哈佛报告书”明确了教育理想或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人。

21世纪是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阶段,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人对于高等教育的“有用性”提出质疑乃至非议,人们似乎认为不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高等教育就是失败的或至少是得不偿失的教育。家庭、社会、就业市场等各个方面的衡量标准、价值评判方式都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当功利主义的教育目标映射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时,便体现为在教育目标上廓清了高职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范畴,但未能清晰定位出产业革命后我国本土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在高职院校传统生源急剧减少以及生源渠道受限制的背景下,究竟是为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过渡,还是直面中国技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最终提升整体产业水平,都成为确立未来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无论以何种需求为考虑,都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现学校的专业特长、人才特点和服务面向,突出学校在履行培养人才、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中特有的人文内涵,可以在借鉴通才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将传统意义上抽象的教育目的细化为若干方面的评价标准。例如:具有清晰的社会主义方向道德伦理思考能力;在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对所获得及应用的知识具有正确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并形成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良好习惯;具有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等。

其次,逐步廓清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内涵并使之具有职业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既要求体现其高等性特点,又应体现其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特色。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所有专业开出同样菜单,提供同样的课程,一味强调统一性,弱化了不同专业的特殊需求和要求,忽略了本专业的标识性。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从人性论、道德论出发,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孟子继之以四端之心,经董仲舒传至程朱理学,都将教育范畴的重心落在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上。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将近代道德教育融入人文教育,并成为中国近代大学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的首倡者。而西方自康德《系科之争》开始,从英国的纽曼、斯宾塞、怀特海,德国的鲍尔生,到美国的维布伦、科特南,无一不在着力思考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非功利性教育所涵盖的范畴。因此,当前中国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廓清具有继承中国人文素质教育传统思想和接壤西方现代通识教育思想的双重性,既是我国古典素质教育传统的现代化,也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本土化。

无论秉承中国传统教育,还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思想,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都应是我国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两大范畴。将这两大领域再次细分,可以进一步形成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和劳动素养几个范畴。由此,笔者认为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由以下六个方面组成:即职业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职业劳动素质等。

而每一项素质教育的内容都应该结合并体现其专业特色。例如在职业道德的学习和评价方面,在行业相关法律知识的习得和理解方面,在多岗知识迁移和能力培养方面等,都应针对不同专业增加不同侧重点的素质教育内容。这样的素质教育内涵建设才能呼应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杨叔子院士所倡导的“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技手段对话,以高远的大学文化与社会生活对话,以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专业体系对话”的冀望,才能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接轨世界产业经济建设的洪流。

再次,全面开设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并使之具有多维度分支。

社会和自然构成了完整的客观世界,人类总是因为既不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又不断把握自然发展规律,才使得整个“社会人”群体不断向真理和完善接近。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人文素质的优良意味着精神底蕴的厚实,而科学素养的充盈意味着文明格调的高深。美国克利斯特勒指出:“在15世纪,人文学科包括五个科目:即语法、修辞、诗歌、历史和道德哲学。”而著名的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模式”从1978年发展至今则陆续增加至七大类,包括文学和艺术(literatureandartsa.BandC)、历史研究(historicalstudyaandB)、社会分析(socialanalysis)、道德推理(moralreasoning)、科学(science)、外国文化(foreigncultures)和数理推理(quantitativereasoning)。哈佛开设这些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培养现代社会中“有教养的人”。这一旨在培养全面素质的系统课程,打破了按学科设课的传统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多学科、多文化的交叉,视野非常广阔,而且将课程重点放在思维方式的训练而非简单知识结论的获得,这对探索我国高职院校设置素质教育课程极具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基本素质教育为基础,在常识、行为和观念三个层面进行立体的内容描述。根据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纬度,构建以下五类平行课程体系:一是思想政治课程。依据现阶段我国教育部要求开设概论和法律两门课程,且均为必修课。二是习惯养成课程。对学生进行娱乐、生活和职业习惯的指导,如开设手工制作、家政学习、就业指导、民间工艺等课程。三是思维训练课程。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训练,如开设经济学、逻辑学、哲学、历史等课程。四是欣赏评价课程。对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如开设美术音乐欣赏、古典文学等课程。五是普及技能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通用技能进行初级培训,如开设速写、口译、演讲辩论等课程。在2-5类的课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和爱好进行每一类1-2门的选修,但每一类课程必须选修一门。诚如纽曼所言,“知识的所有分支至少在固有的意义上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内容。这些分支并非互相孤立,互相独立,相反,它们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或系统。……用这种哲学的思维方式来向心智传授知识的过程,才是大学教育名副其实的教养。这种教养本身就是好的。”

最后,构建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并使之具有行业标准效度。

高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4

摘要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运动,进而想终身投入体育事业而报考体育专业。高考体育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输送体育院校的后备人才,进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学习和掌握基本动作技术、基本战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将来从事同样体育专业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在身体、技术、战术和思想品德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体育特长生综合素质提高

普通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是以升学为目的。他们的训练与学校运动队的课余训练有着较大的区别。体育特长生学习任务重,训练时间较短。专项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相对较差。针对这些特点如何提高考生的成绩,作为指导老师心理要有一个底。应该说指导老师就像一个“舵手”,全由你把握学生的“方向”。一、体育特长生的情况分析

大多数参加体育高考的考生,都是些学习成绩较弱的学生。在文化成绩上无法考上大学才选择体育专业考试。他们之间大多数身体素质成绩也不是很好。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参加过系统的训练,也没有什么特长项目。更多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什么体育竞赛,有的连打篮球、踢足球都不会。由此可见生源的身体素质是不理想的。二、高考体育特长生特点及体育专业考试情况分析

基础不一,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等,但主题明确――直奔高考素质三项及专项考试,即100米、立定三级跳远、侧向推铅球、专项。这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来讲成绩提高的快些,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讲,且要下苦功夫了。体育专业考试是普通高考的第一炮。考好了对后面文化科的考试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专业考试非常关键。从考试项目、考试情况和考生的现状来看,想在体育专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必须从体育管理和训练等方面着手,当然选专项也很重要。但我们尽量不要去伤害那些有着积极性,且素质稍差的学生。三、制定训练管理制度

体育特长生的特点是好动、贪玩、自律性较差,在管理上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对他们的训练管理必须要跟得上,要有严格的训练制度来约束他们,对他们学习、训练、生活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同时要加强跟班主任以及家长的联系。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教练也应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和训练。四、制定训练计划

为了提高运动的成绩,对体育特长生必须制定出一套训练计划,从而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系统的科学训练。由于体育专业的考试都在每年4月份,必须根据考生的基本条件和训练时间短等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修改计划,使计划更切合实际。作为教练员应掌握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及其特点、注意问题等。教练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正确地、有针对地选择和运用,才更有效的提高考生的成绩。五、多安排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素质是运动场上的灵魂,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就没有考生在考场上的良好发挥。高考训练队的学生一般心理素质较差、比赛经验少、自信心不足。

一要经常和学生谈心,使其提高自信心。增强求胜的欲望和不服输的精神。二要多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运动会,增加比赛经验。三要增强考生临场兴奋性。消除心理紧张情绪,训练尽量安排到学生多的地方。四是每月一大测,几天一小测,以增加学生的比赛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六、强调训练后的放松、恢复和饮食营养

只有恢复才有成绩的提高,教练一定要把放松性练习放在重要位置。主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没有放松练习就没有成绩的提高。让学生认识到放松性练习的重要性。其次认真安排训练内容,切实能够达到放松的实效。第三教师要做好监督作用,并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放松练习动作。教会学生一些放松的手法,让学生之间相互放松。饮食营养也是影响学生体力恢复的重要因素。要多安排一些高能量的食物,保证机体的量供应。如鸡蛋、肉类和一些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七、协调好文化课与训练之间的关系

(一)合理安排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尽量不占用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和学生的休息时间。

(二)教练要经常督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主动与班主任配合,保证学生体育和文化课成绩同时提高。这是学生考取理想学校的重要条件。

总之,对待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只要能够做到恰当地处理好文化课学习与专业训练的关系。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好训练内容、手段以及运动负荷和强度,经过两年多的认真训练,体育特长生基本上能通过体育专业的考试。

参考文献:

[1]南中喜.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国学校体育杂志[J].北京: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2014.

高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5

论文摘要: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介绍了心商的相关概念并指出心商教育的重要性,就如何对学生进行心商教育给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措施,目的是为高校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服务。 

 

为了适应和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目前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和学生创新能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但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教育和培养还不是十分完善。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即使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不能算是十分合格的,这样的人才,人格是不健全的,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遇到考验的时候,很多学生可能会手足无措。时下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工作、学习、竞争和生存的压力也时常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刚踏入社会时难以适应周围环境,从而成为“高分低能”等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 

人们总是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思考如何全面地教育学生从而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尽量少走一些弯路,思考我们的教育如何让学生在具备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能具备坚强的心理素质。基于此,我们认为高校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突出并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来适应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一、心商及其重要性 

借鉴智商的概念,对于人们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心商。心商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狭隘的心商定义就是一种心态。心态是人生态度的具体化,是人生态度的现实反映。心商高的人心态积极、健康、向上、自信,面对困难和挫折充满激情和解决问题的渴望,将挫折、困难归因于个人能力、经验的不完善,他们乐意不断向好的方向改进和发展并尽力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心商低的人心态消极、不自信、不客观,易于怪罪于机遇、环境对他们的不公,喜欢强调外在不可控制的因素造就了他们的人生位置,面对困难和考验的时候容易逃避、拖延和不知所措。积极的心态是个人发展的营养,有积极的心态,就有积极的人生,心态的差距往往正是人与人之间命运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 

心态积极向上是成功的基石。但凡经历磨难方取得成功的人士一定具备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具备内心的坚强与自信。这类人在遇到困难时,自信而积极的心态会让很多困难迎刃而解,即使困难无法逾越,也会理性客观地认识到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不会遗憾、惊恐和无助,困难只是一件事情而已。 

心商的高低,直接决定人们面对考验、困难与挫折的态度。戴尔·卡耐基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他在其励志书《人性的弱点全集》[1]中指出:“一切财富与成功皆源于健康的心态。只要将一个人内心的态度由恐惧转为奋斗,就能克服任何障碍。如果思想是快乐的,我们当然就是快乐的,如果脑子里想的凄惨,我们就会凄惨;有恐惧的想法,就会产生恐惧;如果想到的是失败,我们就注定失败,想着自怜,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比尔·盖茨也认为:“如果你以积极心态发挥你的思想,并且相信成功是你的权利的话,你的信心就会使你成就所有你所制定的明确目标;但如果你接受了消极心态,并且满脑子想的都是恐惧和挫折的话,那么你所得到的也只是恐惧和失败而已”。 

心商在学术上的定义是维持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况和活力的能力[2]。面对如今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培养并设法提高心商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积极的心态是个人发展的营养,有积极的心态,就有积极的人生。俗话说,“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心态的差距往往正是人与人之间命运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首先重视并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对学生开展心商教育,从而为素质教育在高校中更好地实施服务。 

二、重视并开展心商教育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社会竞争将会越来越强,心理素质水平必定要成为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因此,在高校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心商教育显得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高校开展心商教育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要能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后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去执行。我们在下文主要提出6条可供参考的措施: 

1.高校应该在所有专业学生中开展心理教育选修课程,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师范类学生才有机会接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从理论上使学生认识到心理教育的价值和存在。 

2.学校应要求各系部每学期制定学生心商教育活动计划,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层面的教育和辅导,各院、系、部应积极配合并要求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动态,通过举行班会、讨论会、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给学生一个心理教育和学习的平台。 

3.学校应该定期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学者给学生作学术报告,用专家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心商教育的愿望。 

4.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热线,时刻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合理化建议和心理疏导。 

5.学校、学院、系部可成立不同层次的心商教育社团,也可规定一个合适的日子为心商教育宣传日,从而从制度上引起学生重视自身心商素质的培养。 

6.积极调研并学习兄弟高校的相关经验,适时调整已有措施并开展新的举措,要把心商教育作为一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面去抓、去考虑、去对待。 

文献中的心商提高措施则具有普遍的意义,它从8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心理商数进行了简单介绍:(1)明白所要的和实现目标的资源。(2)用行动使每天的生活成为你实现目标的铺路石,积小胜为大胜。(3)经常与心灵对话,深思默想,及时清除心灵污垢,增强乐观态度,学会暗示技巧。(4)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选择好目标,集中思想掘一口井,克服懒散、逃避、观望、犹豫、抑郁等坏习惯。(5)心胸开阔,提升视野,以相同或更多的价值回报给你带来好处的人。“报酬增加律”最后还会给你带来好处,甚至是意想不同的收获。(6)善于学习,向自己学、向他人学、向社会学、向历史学、向书本学,从中滋养和提升你的心商。(7)树立正确的观念,改变陈旧的想法,通过学习技能,调整欲望水平,使你的生活计划更加切实可行。(8)培养自信自尊,强身健体,适时娱乐,与新老朋友经常沟通。当问题想不通时,可借助心理医生或心理指导书来缓解、疏通[3]。 

三、结语 

心商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它将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简单介绍了心商教育的相关问题,并就如何开展心商教育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措施。如何完善心商教育的模式,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索,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全集[m].袁玲(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高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思考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高等教育作用与大学学习内化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与质量水平。其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所谓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知识、身心健康状况、审美观念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诸多方面在大学生身上体现的高低进行综合评论和判断的一种观念性活动。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起到评价、反馈、激励、导向等作用。对于高校而言,良好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拓展,而且能够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向前发展,实现教育改革,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然而,我国大部分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评价体系令人担忧,其不合理的引导已使教育回归传统教育或趋向应试教育。本文将从目前医学院校综合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的成因、解决的策略进行阐述。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为“学生学年综合素质测评分数=德育得分+智育得分+体育得分+奖励(惩罚)得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遭到质疑,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1.评价标准不够清晰

在每个新学年开始,各个专业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便陆续开始对过去一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由于评价标准的不清晰,常常令辅导员陷入尴尬局面。例如,有一项对思想品德的评价项目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举止文雅,仪表端正,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者等加0.2学分。我们会发现此评价项目很难界定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高与低。如果没有清晰的标准,很容易导致学生间功利性的钩心斗角,同时会对评价者的公平性进行质疑。

2.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人的综合素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组成的。目前大多数综合素质评价者都将学习成绩的权重设为70%以上。仅仅从专业学习的突出,就评价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是非常不客观的。众所周知,中国学生不缺乏对智力因素的关注和培养。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过多的提高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往往被忽略。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社会,也是一个变化速率日益加快的社会,需要大量的理解能力、处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当今社会更需要会处理人际关系,人格健全的个性化的复合型人才。

3.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

评价者往往注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而对专业课学习过程的兴趣,创新能力不予评价,更何况医学院校的考试信度和效度有待于斟酌。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理论成绩的高低并不与临床专业素质成正比。平时实习、技能实践的考核尤为重要,而在执行过程中平时成绩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却低于20%。

4.重理论基础考核轻实践技能考核

医学本科大多数为五年制,相比其他学科要多一年的学习时间,由于医学生服务的对象为患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就业和升学的原因,许多学生放弃临床科室的实习而忙于各种考试。比如,在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许多考研的学生放弃临床实习埋头复习应考,以至于用人单位一直在评论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应试教育的指导,只注重理论的考核必然会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误导作用。

5.缺乏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现有的评价方法不能够有效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又找不到科学的评价模型。所以在现实操作当中,评价者强调全面考核学生,但是评价体系对学生具体表现范围的界定缺乏标准,从而令学生干部和辅导员老师头痛。因为现阶段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有所加大,进而导致大学生对综合素质测评的关注度增高,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利益。

6.教育观念改变滞后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12年,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经常发生冲突。大学本应该是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场所。然而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已使老师、家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即一位同学是否优秀主要看他学习成绩。故而在综合测评中,专业课成绩给予很高的权重。学生的思维被考试束缚,因为优异的学习成绩是评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基本条件。

学生整天为考试而焦虑,经常忙于各种考试,而实际应用能力却不尽如人意。

7.大学生扩招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考评的难度

大学生扩招增加了各类学校的在校人数,这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挑战。大学教学过程中,面对大规模的学生,老师无法对所有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考核,这样就导致学生期末考试成为唯一可量化的评价指标。

8.缺乏配套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必须反映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宗旨。而目前高校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专业课程掌握程度,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禁锢。每学期的期末校园变成学生演习朗诵的场所,到处书声朗朗。大学需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基本知识的灌输。学生在奖学金的诱导下,考试目的更趋功利化,期末考试考察的知识更注重记忆,所以期末考试变成记忆能力的较量。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考卷参考答案设置过死,这与教育改革德育教育优先的目标背道而驰。对其他素质的评价却缺乏可遵循的规则,缺乏健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二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思考

大学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多元化的教育。理想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面向全体学生,对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具有导向作用;综合测评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道德意志和智力智慧的发展潜质。为此,本文提出对现行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进行修改的几点思考:

1.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教育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前提,如果教育得不到改革,大学教学育仍然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必将造就一批没有活力、创造力的高分低能大学生。教育改革必须进行教学课程改革,而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转变,现代教育更需要注重启发式、探索式、案例式的教学。如果教育得不到改革,仍用传统否认教育模式,即使使用科学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对大学生进行评价,也不能真实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考试方式的改革也同等重要,教育者可以改变传统单一考试模式为多元化的考试模式,因为多次考核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

2.实行动态考核与学生自评、他评相结合

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动态的过程,应该把平时的考核作为重点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可以对学生平时的科研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心理素质等进行测评。如果学生参与科研,那么我们可以对学生的情况、获奖情况、参加研讨交流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鼓励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体可考察学生的读书笔记,撰写的读后感及以此的情况,参加的音体美比赛结果,大学生宿舍文化交流情况,大学生论坛等大型交流活动的表现。平时的考核需要保密管理,要规范大学生考评资料的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必须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考核。学生参与考核的过程同样也是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一种锻炼。

3.要将学校测评和社会测评密切联系起来

学生素质的考核目的是激励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快速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现代医疗对新一代的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改变传统的观念,不要把那些“叛逆”的学生误认为是差学生,在学校不受老师欢迎而在社会迅速立足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的场所,而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灌输的场所。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四结语

完善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测评出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优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对大学生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一个人不管能力有多大,如果不会做人总将一事无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开拓能力、有志有为的德才兼备的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应该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应更注重思想道德评价,同时还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不断探索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测评体系,逐步修正现行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使学生综合素质在评价体系的正确引导下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桂兰.浅谈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J].魅力中国,2010(14):196

高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途径

1加强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既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肩负有将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完善、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作为与学生沟通最为频繁、交流最为直接、联系最为密切的特殊群体。学生从进入大学到毕业离开,辅导员都将与他们共同生活、学习。如果是因为辅导员基本素质不高或对工作不负责,都将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小的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基本素质,做到既是学生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的引导着,辅导者和指导者,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2加强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2.1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辅导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能很好地向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理论水平越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越好。

2.2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严重趋势,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相对滞后。在许多情况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辅导员要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就必须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素质主要包括: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等。辅导员要时刻清楚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把握言行的分寸,正确对待矛盾冲突,适时调节心理状况,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信息网络素质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网络时代步伐,认清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辅导员要具备强烈的信息观、敏锐的信息意识,做网络时代的有心人,注重培养开发信息、选择信息、存储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发现和确认有用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选择,使其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便利条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2.4通过学习、培训全面提升自身工作能力

首先,高校辅导员应充分重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工作之余不断地扩大知识面,逐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更加出色的状态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其次,高校应充分重视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为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提升搭建良好的平台、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辅导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再次,高校还应当充分重视辅导员的实践锻炼,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或到外校学习考察,还可以通过考核选派优秀的辅导员到上级机关进行挂职锻炼,积极地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把辅导员放到各种岗位去磨炼,帮助他们拓宽工作思路、获取实践经验、提高工作能力。

2.5建立一套完善的辅导员绩效考评及考核工作体系

建立起公开、立体、动态、客观的高职辅导员考核机制,是选准人、用好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考核;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进行考核。坚持高职辅导员考核工作规范程序,完善高职辅导员考核方法,将考核情况作为高职辅导员职务晋升、评优等工作的依据。考核方式应以自我评、学生评、学校评相结合,抽查评比、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相结合。每年对辅导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和政治思想方面进行考核,有利于逐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困境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2):125-128.

[2]张砚清.高校辅导员任务专业化建设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高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8

关键字: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庞洪芬,大学本科,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商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苑辉,大学本科,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教师,主攻会计方向,副教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但是有些学校过于强化教学内容的功利性,忽视了素质教育,导致高职教育偏离了目标。突出地表现为:

1、强调压缩学时,将专业教学与政治理论及素质教育教育对立起来。当前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大量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而且面临着整个学制要缩短的改革。面对这些改革,不少人首先考虑的是减少有关的素质教育课程和学时,与国际上逐渐增加素质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完全相反。

2、强调实践动手,将实践动手训练与素质教育训练、道德实践对立起来。认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仅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技术或技能,与素质教育无关;有的教学计划本来就缺乏素质教育的内容,如果要求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就提出减少素质教育的课程与课时。

3、素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落后,素质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内容改革相对滞后。现在多数高职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运用的方式和方法还是旧的一套,与现代学生个性发展、现代网络发展、现代通讯发展不相适应。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比较陈旧,特别是部分素质教育的理论课程与学生的思想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存在较大的距离,使素质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新时期高职学生的育人规律,在实施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探索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系列策略。

1.调整结构,建立合理的高职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实用性。要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使学生尽早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鼓励大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强化师资,确保素质教育顺利推进

实施素质教育,师资至关重要。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大功夫,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举办教师素质讲习班、研讨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理论学习与专题讨论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师德修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抓素质、上质量的主要落脚点应放在教学工作上。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除了牢牢抓住教学中心地位不放外,还要做好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整合学校资源,全方位营造良好育人气氛。

4.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强调谋事之前先想人。学校做的就是“人”的工作,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应学生的教育。学校的一切事情,从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到学生管理、后勤管理,都应未做其事,先谋其人,根据学生实际和特点,实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事事尊重理解学生,时时想着学生,处处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良师益友。

5.推进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高职院校需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风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坚持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并举,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一要进行专业方面的改革,要由强调“对口性”转向为“适应性”;第二要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改革,改变“知识继承型”和“单向灌输型”的传统教学观念,课程的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定位相结合,教学方式注重参与式教学,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第三,加强校园硬件建设,要积极推进以教育网络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设备现代化进程,为学生获得和运用信息资源提供先进的手段,充分拓展创造性思维,开辟创造性得以发挥的新领域;第四,改革考试制度,现代教育考试手段应注重考核学生捕获、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考学生的基本知识,更要考他们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以激励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注重课程考试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结合。

6.搭建沟通平台,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素质教育

目前,社会上的人才观、就业观、用人机制等都存在一定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与社会和家庭的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这样不仅能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素质教育,推动社会及家长教育观的转变,而且有利于学校迅速地吸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目标,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7.成立素质教育指导中心、明确目标、设立督导评估机制

高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9

1.运用系统思维结构性的观点可以看出,高职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结构点。素质教育最早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后逐渐推广到高等教育领域。因此,一方面从人的成长具有延续性特点考虑,高职素质教育是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另一方面,高职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要将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贯穿其中。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将高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放在一个更大的结构体系中去看待,周全地考虑高职素质教育与其他阶段素质教育的关系。

2.高职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思维主要考察的是事物的整体性特征,从中可以看出高职素质教育,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的类型,始终发挥着自己的社会功用。在高等学历教育中,高职教育被包含在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中,区别于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但它在全国近80%的高考录取率中完成了40%以上的任务。“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招生计划165032人,理论录取率达到84.75%。本科计划所占百分比为51.78%,比专科计划所占百分比48.22%高出3.5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以高职教育为代表的普通专科在高考录取中已与普通本科教育二分天下,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3.高职素质教育应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要主动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从而表现出动态性的特征。从高职教育的培养过程来看,“2+1”模式已经得到普通认同,即2年的校内学习+1年的企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高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与培养过程实现无缝对接,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在学生在校的4个学期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动态地调整培养方案。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特点来看,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服务,需要依据不同专业确定不同的培养内容,动态地调整培养目标。

二、自治区高职院校改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重技能轻素质”逐渐转变为“技能与素质并重”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可见,对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素质”二字在2014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首次出现。并不是说我们之前的职业教育不注重素质培养,而是没有将培养学生素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自治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内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事实上,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是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方面,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要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又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科学思维,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共处、有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及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而这恰恰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然结果。因此,需要我们逐渐转变观念,逐步提升高职素质教育的地位,使其与高职专业技能教育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二)调整内容,由过去的“多而繁”逐步做到“少而精”

自治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一直以来始终处于数量高位,但并没有对这些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的思考,犹如一块块不规则地分布在房间各个角落的积木,不仅没有将它们聚拢在一起的意识,更没有将它们搭建成实用而美观的建筑物的想法。因此,应该将传统的课程多、任务重的局面逐渐扭转过来,将提升学生素质的课程进行系统整合,有计划地将其分成素质核心课程、素质能力课程和素质特色课程三大部分。其中素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性的素养,包括“两课”、人文素质课程、语言素质课程、心理素质课程和艺术素质课程等;素质能力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如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书写作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等;素质特色课程则立足学生学习的专业,开设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公共选修课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可开设理财规划方面的课程,动漫设计专业可开设构图设计、美术设计等方面的课程,以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从而将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由过去的“多而繁”逐渐地转变为“少而精”。

(三)重视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使考核方式多元化

高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电力行业;体质指标;SmaRt原则

中图分类号:tU6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122-02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高速推进,电力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为进一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尤其是针对在输电网中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等高危险行业,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企业理念出发,做好高空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预防措施显得更加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力高空作业人员身体素质测试指标遴选分析研究,试图为建立高空作业人员工伤预防理论体系,减少高空作业人员工伤的发生,促进电力行业高空作业人员专项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2SmaRt原则的内涵

SmaRt原则它是目标管理的概念之一,是通过组织管理者共同参与制定和实现目标的一种方式,也是一个使经理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的很好手段,实施目标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员工更加高效明确地工作,更是为将来的绩效考核制定出目标与考核标准,让考核更加地科学、规范化,确保考核的公开、公平与公正。SmaRt分别由5个单词的词首字母组成,分别是:特定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得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可跟踪的(trackable)。其内涵即S:(Specific)目标必须要清晰、明确,让考核者与被考核者能够准确的理解其目标;m:(measurable)目标必须要量化的,考核时能采用相同的标准来准确加以衡量;a:(attainable)目标必须要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目标不能过低或偏高,偏低了没有意义,偏高了难以实现;R:(Relevant)目标必须要和工作有相关性,与被考核者无关的工作,就别设定目标;t:(timebound)目标必须要有时限性,规定的时间内一定要达到预期结果。

3体质与身体素质概念的含义及界定

体质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能力的物质基础,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身体功能、身体素质、心理因素及适应能力等综合的、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特征。遗传作为人的体质形成的基础,且受到内外环境如自然与社会的约束,这就说明体质再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相当程度上与后天的环境有关。首先体质包括了以下五个方面:(1)身体形态的发育水平,也就是体格、姿势、体型、营养状况包括身体成分;(2)生理功能的水平,它反映机体各器官系统与新陈代谢水平达到的工作效能;(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述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以及走、跑、跳、投、攀登、负重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4)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反映出人体的本体感知能力、意志品质、个性特征等等;(5)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也包括了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和其他妨碍健康的不良应激原时的抵抗能力。

身体素质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它定义为: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人体机能的能力。《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1995年)一书中指出:“身体素质一般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身体素质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由于人的自然生理素质是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相对稳定的结合状况和特征。因此,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学者专家们随着时展与实践的需要对“身体素质”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重新界定。毛家瑞、孙孔懿(2000年)在《素质教育论》一文中认为: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水平、运动能力水平、对外界环境和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四个方面。柴建设(2002年)在对身体素质与运动素质的研究中,认为身体素质指人体活动的技能能力,具体包括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动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李松柏(2004年)指出:身体素质它主要是指发育、智力是否健全完好、体质是否强弱、耐力水平好坏、运动的敏捷程度如何等,一般情况下常用的指标有:身高、体重、胸围、坐高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这些指标都是可以进行测量量化的。柴建设(2002年)在对身体素质与运动素质的研究中也认为:身体素质是指人体活动的一种技能能力,具体反映在人体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机能及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通过这些界定可以看出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扩大了身体素质的外延,从而更加准确丰富了身体素质的内涵,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有利于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我们以为身体素质的概念随着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就是指人体在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生理状况和综合相对稳定的品质或能力。

4国内外体质测试变化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从国际体质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演变发展来看,美国的体质研究有较长的历史,基本上完成了由“测试运动技术指标”向测试“健康指标”的过渡。从现代医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结果看,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功能强弱是反映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人们寿命和工作时间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外在体质研究的侧重点上不同,国外以研究侧重于对个人进行指导,以个体为主开展研究多是小范围的实验研究。我国则是了解群体体质趋势,通过大规模的体质调研,并以此为标准,对群体或个体进行指导。在美国比较普遍使用的健康体质测试方法,如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柔韧性、身体这4个方面组成。只有良好的心肺功才能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生;而且人体完成各种运动是必需有强健的肌肉做保证;柔韧性在防止运动损伤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4个方面提供和保证了个体安全地从事运动的能力,又反映出优良的体质水平。文献显示:日本目前对其沿用了几十年的体力诊断和运动能力测试进行了重新修订,其中包括耐久跑、握力、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等,指标更向健康评价靠近。我国以往评价体质时,更多是采用运动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2000年我国首次完成了《国民体质评价标准研究》,初步建立起从3岁至69岁各年龄段人群的体质评价标准,全民覆盖幼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四大人群,充分显示出体质测试研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国家对人民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使我们国家国民体质的常规测定和定期监测更加科学、客观。

5高空作业人员体质及身体素质内容遴选分析

根据国家标准GB/t3608-2008《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高空作业人员体质特征的好坏,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资料显示:首先有54%的专家认为反映体质的身体形态方面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0.10,有36%的专家认为它的权重系数为0.11~0.20,有10%的专家认为它的权重系数为0.21~0.30。表明了身体形态结构健康是人体体质及身体素质的基础,因为作为统一整体的人体,一切的生理机能、活动和行为、心理都有赖于身体的形态结构。其次,有16%的专家在反映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指标权重系数为0.10~0.20,58%的专家认为它的权重系数为0.21~0.30,26%的专家认为它的权重系数为0.31~0.40。可以看出身体素质它与人的身体形态、生理、心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均有密切关系。从大量的研究数据中看出,心血管系统、身体成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都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从2000年第一次在全国进行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的国民体质监测,基本建立起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民体质的监测体系,明确规定了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这三大方面的检测指标。在针对湖北省电力企业高空作业人员进行体质测试中,我们认为体质指标除了正常反映出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外,还应当把体质跟日常工作能力及健康紧密结合起来,如上肢力量,高空作业人员的上肢抓握能力在工作中固然重要,但肩带和腰腹力量以及下肢力量都在一定程度上比上肢力量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课题组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有目的的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耍孩傩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皮脂厚度);②机能指标(安静脉搏、血压、肺活量、台阶试验);③身体素质指标(握力、引体向上、背力、仰卧起坐、立定跳远、体前屈、1500m)。

6结论与建议

电力高空作业职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坚实的作用,但电力职工多地处山区户外工作,远离城市,工作环境恶劣,条件异常艰苦,更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因此,实施高空作业人员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对工伤预防的可行性方案目标管理,不但是有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更是为未来的绩效考核制定了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因此,我们在合理采用SmaRt原则这一定性准则,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用充分详实的数据作为依据,把职工体质和身体素质测试工作纳入到企业管理范畴,积极探索出新时期开展职工体质和身体素质测试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规范更新企业职工体育的运行机制,强化企业职工体育的管理职能,注重突出行业特点,围绕电力特色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林,曹文华,毕海普.基于SmaRt原则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2).

[2]杨凯,吕淑然.浅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关系,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年,(9).

[3]张汉强,颜素珍.身体素质的概念阐释及其构成,社科纵横,2008年(11).

[4]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