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想象力的特点十篇想象力的特点十篇

想象力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09

想象力的特点篇1

幼儿期是想象力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力几乎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比如将小椅子当汽车、用手帕给布娃娃擦眼泪等都反映出小儿的想象力。

幼儿想象力有些特点:特别突出的是喜欢夸张、例如,希望自己的鼻子像大象那样长。还有想象主题多变,一会想当解放军,一会又当医生;另外因为他们不能区分想象与现实,所以常被误以为是说谎。

想象能活跃小儿的思维,诱发创造情超,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当孩子出现无意想象时,父母可有意引导孩子进入有意想象和创造性的想象。如果儿童自己想象出与众不同的内容,那么这个孩子的想象就是有创造性的,例如儿童画画时大多会画鸟儿在天空中飞翔,而有个孩子却画了一个小孩在飞,可以说他的画是比其他孩子更具创造性。

孩子的想象力虽然丰富但也需要培养,特别是注意培养孩子表达想象的基本技能,如言语表达、绘画、唱歌谣、手工等;多接触外界;年龄长大后经常带他们去公园玩、看各种有意义的展览;开展多样化的游戏,进行形象化教育,用生动的言语进行描述,以此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生动的想象;组织各种有主题的想象活动启发他们的想象,如小白兔拔萝卜;鼓励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并予以耐心解答;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多看能启发想象的书籍和科幻书籍。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想象力的特点篇2

想象作文,是同“纪实作文”相对而言,通常是指学生运用想象的思维形式写出的文章,它是由想象出来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画面构成的整体,通篇运用想象的手法,不同于局部具有某些想象成分的作文。进行想象作文,同纪实作文一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还具有发展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独特优势。形象思维是低年级儿童思维的主要形式,他们常常要借助想象来理解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他们仍然具有乐于想象、善于想象和追求新奇的特点,具有独立创造的强烈欲望,希望能凭借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内心的愿望和爱憎情感。因此,进行想象作文是顺应学生心理特征、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习作训练形式。这样的习作训练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进行有创意的表达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同学们的作文要想从平淡无奇、枯燥无味升华为令人称道、内容充实,就必须具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在低年级的写话和中年级的习作教学中,都要求学生能写想像中的事物,高年级则要求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正确地实现上述规定,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提高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写好想象作文,首先要了解想象作文的种类。想象作文大体上可分为五类:

1、补写:补写的关键是要明确例题的要求,分析把握好材料的隐含信息,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具体地说,补写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要着重分析、把握材料情节的线索,看看已经写了哪些情节,明确要补写情节的前因后果。

2、续写:续写是按照原作确定了的题材、思路乃至风格,继续写下去的作文形式。写作时,要吃透提供的文章,把握其主旨和写作意图。续写事件,要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逻辑、结局去写;续写人物活动,则要了解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想象人物的活动、言行和结果。

3、扩写:扩写就是把原来简略、概括的短文、片段或提纲,进行合理的扩展和补充,使之内容更加具体、充实。扩写的关键是忠于材料的内容和中心。因此,首先要吃透材料,分析并把握材料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再根据材料中心和例题要求,确定好扩写的重点;然后考虑添加哪些情节、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突出重点,表现中心。

4、看图描述:图画,只记录了生活情景或事物发展的某一瞬间,本身的内容是有限的。要把瞬间的、有限的、静止的画面,写成具体、充实的文章,审题时,首先要仔细观察画面,看懂画面,觉察画面的主旨和寓意,然后根据画面的内容,通过前因后果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联想与想象,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形象。

5、幻想类作文:写幻想类作文,应该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想象是奇特、新颖的,又是可信的。就其内容而言,它又有三类:关于个人的,关于社会的,关于科学技术的。但不管是哪一类,有一点是相同的:幻想不是随心所欲的、不着边际的空想、乱编,而是应该立足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者,在客观、现实和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的大胆推测与新奇、合理的想象。

写好想象作文,其次要有精巧的构思,想象作文的构思具体有以下特点:

1、思维的灵活性:即构思时不拘泥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而是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进行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这样不仅能丰富自己的想象,而且活跃的思维又能使立意的范围大大拓宽。

2、思维的独创性:即在多角度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合理取舍,选择最佳角度,写出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文章来。可以说,想象的思维价值全在于它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创造想象,就能不断地写出新的东西来。

3、思维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无论想象多么丰富,思维多么独特,若没有思想的深刻性,文章就失去了意义,就很难唤起读者的共鸣。在作文中观察人生、思考人生,树立起追求美好的人生的信念,这才是培养想象的目的所在。

4、思维的现实性:想象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任你天马行空、信口开河。想象依插于现实,来源于现实,根植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失去了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支持,想象只能成为空洞的想象。生拼硬凑起来的形象,也只能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缺乏现实意义的形象。因而形象首先应合乎情理;其次,想象要联系书本、联系自我、联系社会;有感而发,切忌胡编乱造。

写好想象作文,还要掌握写作方法。

1、大胆的想象: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于未来,我们可以有多种想象,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职业、工作、成果、未来等等。

2、合乎情理:想象作文一般也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用对现实生活的记叙方法不定写未来的现实生活。如《二十年后我们再相会》。

3、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有了丰富的想象,而不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那么想象作文就只能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所以,一定要在语言的积累上狠下功夫。

4、充满情感,主题鲜明:想象作文要充满情感,要有明确的中心。畅想未来的美好的生活。内容应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更应该是爱国的、文明的。

5、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因为许多想象作文要运用到科学工作者知识,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构思应严密,如果对科学知识不了解或者了解得太少,那么就绝对写不出符合要求的文章。

写好想象作文,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的培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记忆,增加生活积累。没有记忆就没有想象,想象必须凭借记忆所提供的生活材料来展开。人的想象不能在客观世界中没有任何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变形或特殊组合。所以,我们生活阅历越丰富,记忆中的材料越多,想象力也会越丰富。

想象力的特点篇3

有关专家认为,右半球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有密切联系,因为在创造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的想象、直觉、整体综合等等都是右脑的机能。特别是在创造过程的第二和第三分阶段(即酝酿期和豁朗期)右脑起主导作用。

因此,一个人右脑球发达与否,同其创造力的高低紧密相关。可以说,没有右脑的参与,许多高级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和完成的。

然而受传统的左脑优势观念的影响,目前社会是一个“左脑世界”。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大脑功能的开发和利用状况是“重左轻右”。强调左脑功能,鼓励左脑的行为,多数活动都围绕着发展左脑功能,致使学生左脑用得多,右脑用得少,大脑两半球得不到和谐的发展和合理的利用,妨碍了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们要注意右脑的开发和训练,使他们在大脑左半球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大脑右半球也得以充分发展。

那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是否可以进行右脑的开展发和训练呢?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高林生认为:当今语文教学陷入理性化的误区,要走出这一误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诵读、意会、直觉、顿悟等非理性的方法为主要手段。看来,语文学科不但可以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训练,而且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根据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右脑的开发和训练。

一、转变教学思想

教师在培养和评价学生智力时要从只注重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集中思维、分析性思维、严密的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向在创造性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右脑功能的创造性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转变。根据教材特点,在阅读、识字、看图作文等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把印在课本上的文字符号──字、词、句、段、篇转化为学生头脑中活生生的形象,并把这些形象在头脑中清晰地保存积累起来。

如学习“颤抖”一词,在学生理解词语后,还可让学生想象再现“颤抖”的形象,以训练右脑。又如学习《翠鸟》一文时,表现翠鸟身上羽毛颜色的有三个词语──“淡绿色”、“深绿色”、“翠绿色”。学生从文字上并不能认识这三种颜色的特征,老师先拿来这三种颜色的羽毛,告诉学生什么是淡绿色,什么是深绿色,什么是翠绿色;再拿出翠鸟的标本让学生辨认羽毛的颜色。学生亲眼看到了真实的形象,在头脑中把这三种鲜明的形象积累起来,深深地印在了脑中。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要求

脑科学研究表明,右脑功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其接受、加工的信息,获得的知识经验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平常体验到的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在教学中,老师在进行“说”(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对有些词语只需“意会”即可,无需花许多宝贵的时间硬背解释,如:“高山峻岭”、“瘫痪”、“畚箕”、“大汗淋漓”、“废墟”等词语,只要学生知道这些词表示的是什么,怎样的情形,就可以了,不需要学生去死记书面的解释,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不但有碍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右脑的发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右脑是加工形象信息、鉴别图形、处理非言语材料的中枢。因些,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让大脑两半球共同活动来完成任务。

1.借助电教媒体。

阅读教学首先要注意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充实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头脑中表象的积累,提供再造想象的基础。

根据右脑以形象思维为主,主管人们的视知觉,形象记忆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借助直观、形象的电教媒体进行教学。

如《桂林山水》一课,就可以借助录像再现桂林山水“静、清、绿”,“奇、秀、险”的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视、听觉、形象记忆,能非常清晰而深刻地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产生联想和想象打下基础。

2.启发联想、想象。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读者可以通过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已有表象──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运用再造想象,创造性想象,想象相关形象,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想象文章描写的场面,想象文章描写人物的性格、心情,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和周围环境的情景等一些再现性和创造性想象。

如学习《西门豹》一课时,让学生想象西门豹去送新娘时假装的一副非常相信的神情;官绅、巫婆吓得面如土色的神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人物的神态有表情地读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你现在就是当时在场观看的老百姓之一,当你开始看到西门豹来“送新娘”时你怎么想?有怎样的表情?当看到西门豹将巫婆投入水中时呢?最后呢?

这些设计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3.让学生绘图(画)。

对于一些课文,我们可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绘图(画)。

如《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中有一段描写小村庄从前的美丽景色。教师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后,让学生将这幅美丽的图画创造性地画下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思维活跃,有的用蓝色的波纹线加上快活的小鱼表现水的清澈,有的用几只戏水的小鸭子表现水的清澈,有的用鲜艳的美丽的花朵和花丛中的蝴蝶表现空气清新,还有的用密密的树木和林间的小鸟表现空气清新……

又如在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时,对于“皇蛾阴阳蝶”,课文中只用了一句话介绍,“再如‘皇蛾阴阳蝶’,它双翅的形状、色彩,不像普通的蝴蝶一样对称,大小也不一。”教师在学生理解这一蝴蝶的特点(两翅形状、色彩不对称、大小不一)后,让学生自由画画你脑中的“皇蛾阴阳蝶”。

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文章的印象,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审美能力,训练了右脑,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大脑,发挥其潜力,提高儿童创造力的方法和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以现代脑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弄清了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与特点,认识到两者特别是右半球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就能结合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制订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更能在实践中获取应有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①Blakeslee,t.R.(1980).theRightBrain:anewunderstandingoftheunconscionmindanditscreativepowers.themacmillanpressLtD.

②董奇著:《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想象力的特点篇4

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美术课堂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而建立形象的心理过程。因此,作为美术老师,就更应注意时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获得感性材料,将日常生活中见到、看到、听到的进行加工,不断丰富学生的记忆力,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努力拓展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想象训练,以保持想象旺盛的生命力。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呢?一、激发兴趣,营造想象氛围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兴趣首先表现为对绘画过程本身的喜爱,使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而且有兴趣的学习还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和能力的发展。兴趣对儿童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兴趣有利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兴趣的产生有依赖与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托而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教师可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1.借助故事营造氛围。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寓意深刻的小故事,也可以出一个主题,启发诱导学生“讲述”,让学生大胆表达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对客观对象的细节观察。学生讲的越丰富、越详尽,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象能力就越容易得到锻炼。2.结合音乐营造氛围。学生特别喜欢音乐,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当然在选择音乐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及课业的类型来选择播放不同特点的音乐。音乐的节奏与课堂内容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这样能保证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绘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能力,激发他们的激情,调动起学生的兴奋性,还可以解除疲劳。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则可以播放一些舒缓、优雅的音乐,让它引领学生更好的体会中国画的意境。使学生的思绪随着音乐在想象的世界中自由翱翔。3.巧编歌谣营造氛围。歌谣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识记,也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教学时运用这个特点,把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编成儿歌,加强教学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易懂易接受。这样,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学会了知识,还自觉地随着记忆进入了五彩缤纷的想象世界。二、把学生引入想象的殿堂进入想象氛围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知识面的局限,想象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但只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去启发、引导和点拨,就不难使学生的想象展开翅膀自由飞翔。1.故事启发。故事对中学生的吸引力特别大。教学中,可以投其所好,让学生从故事中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古诗配画》一课中,首先运用教材提供的范例《月是故乡明》来指导学生如何大胆想象。接着,利用古代画家的创作故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宋朝一个皇帝赵倍招考画工,要求给‘深山藏古寺’这句诗配一幅画,当时不少人画的都是茂密的森林呀,高大古老的寺庙呀,虽然绘画技巧都很不错,但并没有考取而另一个考生却被录取了,原来呀,他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和尚在井边挑水,一条石板小路伸入深山……”同学们的眼睛一眨一眨的,不一会儿,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好像一下子懂得了许多。2.典范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对艺术偶像是很崇拜的。这时可以顺其童心,充分利用艺术偶像的力量为教学服务。学生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们说,一只小鸡,一对小虾,在其笔下都特别的有趣。《古诗配画》一课中,可以抓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齐白石老先生曾经画过这样的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意思是说,青蛙的声音从十里山泉里传出来。大家知道,山呀,水呀,人呀,物呀,都好体现。这声音要画出来可就麻烦了。”这时先让学生去思考议论,而后讲述齐白石老先生是这样体现的:几只小蝌蚪从山泉里流出来。听到这里,学生己是恍然大悟了。三、加强学生的直观记力,培养有条理的思维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是最好的观察方法。比如在组织学生郊游时就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观察周围的大好河山。再比如看影视书籍,讲故事,课间活动,做游戏等方法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来充实学生的头脑。通过学生平时的观察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想象,用一个命题就可以启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学生要把记住的事物有中心,有条理地画出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要把大脑中的众多印象重新提取出来有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需要伴随紧张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较好地完成这个过程。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四、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在教学《三原色和三间色》一课中,为帮助学生能简单牢记三原色和三间色,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先发给学生一些用红、橙、黄、绿、青、蓝、紫的纸剪成的小动物,让学生认准自己手中的小动物是什么颜色。游戏时,再让手中拿着间色小动物的学生找一找哪两位同学手中小动物的颜色是调成自己手中小动物的这种间色的,找准了,他们就是自己的朋友。结果同学们在游戏中非常活跃,轻轻松松就将本节课的重点解决了。所以说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儿童好玩的心理,让他们在充分动手动脑时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黑格尔说:“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力丰富的人更享有成功的机会。”学生是天真无邪的,想象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是用心在画,是真与幻、虚与实、大胆与幼稚交织而成的画面,愿我们的教师都能理解学生们的想象力,并尽所能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美术教学的独特是不可代替的,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丰富,心灵美好,品格高尚,使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使课堂产生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象,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产生愉悦的情绪,以此来启动学生内在的活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想象力的特点篇5

关键词:机械制图;空间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tH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217-01

《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可以说是一门专业课,因为图样不仅是工程技术人员构思、构形和技术要求的具体表达,也是工程技术人员之间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者交流的技术语言,所以《机械制图》这门课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和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本专业的工作。对我们职业学校来讲,主要培养的是第一线操作型人才,我认为对制图的落脚点应在综合“识图”能力上,而识图的关键就是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那么怎样通过制图课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

一、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夯实制图基础知识

人们对问题的认识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制图课的教学也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一方面应从内容整体结构上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进行施教;另一方面在每一问题的讲解中也应从简单入手,步步深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正投影理论。任何空间几何体都是有点、线、面等几何元素构成的。因此,空间几何体投影可转化为点、线、面的投影。为此,教学时应在明确正投影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先从空间点的投影讲起,通过反复举例练习,让学生先建立起空间点的概念,再讲空间直线及平面的投影,最后过渡到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的学习。其中讲点的投影时,可先讲点在投影面上的特殊点的投影,再讲一般位置空间点的投影。讲直线的投影时,可先特殊位置直线的投影,再讲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同样,讲平面投影时,也先讲特殊位置平面的投影,再讲一般位置平面的投影。基本几何体的投影是重点讲授的。可先讲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再讲基本几何体上特殊位置点的投影,最后到基本几何体上一般位置点的投影,并且还应增加设置基本几何体的各种截切、挖切部分的投影,为以后讲组合体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通过对点、线、面、基本几何体由特殊到一般的讲解,实施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多看、多画、多想的教学策略,就能使学生对空间形体与平面图形的转换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就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采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从简单的观察中去明白深刻的原理。直观教学就是利用一些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技术及制图软件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感性认识是空间想象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课堂中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空间的感性认识,形成空间形状,进而再抽象为空间形体的平面图形。在看图时,由“图”想到“体”,从而形成“一图为一体”的概念。在练习由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及补画视图缺线练习中,可让学生根据已给视图特征,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萝卜,进行模型的切制,以增强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如此反复地进行空间形状和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学生在思维中储存的立体信息多了,空间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

二、精选例题习题、强化练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为使学生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在教学中应注意精选例题、一题多解、举一反三,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学习能力。因为我们在直观教学中所用的实物、模型是有限的,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买一些带立体图的机械图例练习册,以帮助学生练习、验证所想的物体形状是否正确。在讲组合视图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不违背主视图选择原则的前提下,从几个方面选择主视方向,画出同一物体的三视图,使学生从表面看起来相差甚远的三视图表达的却是同一物体的过程中得到启示、思考、培养其空间想象力。或是从相同的主俯视图想象出多个物体的形状;或是从相同的主左视图想象出多个物体的形状。经过这样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强化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总之,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的同时,恰当选择提高空间想象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学生应在理解掌握正投影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看、多画、多想、多练,在头脑中树立起组合体的空间形状,逐步增强自己的空间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机械制图》(第四版)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幼龙主编.《机械制图》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教材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想象力的特点篇6

关键词:儿童画奇思异想创造性思维

一、一种追求

毕加索曾说:“我曾经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费了终身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幼儿美术以其稚拙性和超逻辑性,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参照体系。儿童画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因为儿童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稚拙的造型,失真夸张的比例是成人所不能及的。也就是说,因为幼儿还不能把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所以总以个人角度看待周围一切,他们不仅给予它们生命,而且赋予它们情感和意识,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像自己一样需要吃饭、睡觉,他们把现实与梦幻、过去与将来任意交织混杂,发挥超现实的独特想象。这种独特的想象力,使幼儿的创作思维极为活跃,能画出许多成人无法想象,甚至觉得荒诞可笑的画面。这种非现实的表现方法,使儿童画具有神奇无比的魅力,就像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工作以来,我一直秉持着这样的追求: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画……

二、两个特点

儿童画与成人艺术创作有本质区别幼儿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幼儿的世界是诗的、童话的世界,成人艺术创作是在一种观念支配下,在技法和表达上刻意追求;幼儿画的特征是幼儿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而幼儿画表现出来的为成人所称道的趣味,也称之为“童趣”。正是由于幼儿的幼稚、单纯、心灵纯洁无瑕,才形成了幼儿画的稚拙、梦幻,甚至是荒诞的,这也正是我们乐道的童趣的由来。

“奇异幻想”不仅是幼儿画的一大特点,而且是幼儿画的一大优点。就画面特点而言,幼儿的绘画作品,常常用简单的线条鲜明的色彩组成一幅幅丰满的画面。就画的内容而言,常常展现的是幼儿伴有幻想的“现实世界”,这也许是由幼儿常常易将想象与现实混淆的心理发展特点所致,也许是幼儿天生就是“幻想大师”。

“捕捉意象”是幼儿绘画的显著特点。幼儿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这就是幼儿捕捉事物的一般结构特征,进而在头脑中酝酿成意象的过程。

三、三点体会

幼儿不喜欢循规蹈矩的艺术,在绘画中经常超越常理和常规,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天上飘雪花,小姑娘穿裙子;蚂蚁比树大;公鸡四条腿;恐龙三条腿……这就是幼儿自己心中的画,观察这类创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怪诞不经,而要洞悉这些怪诞不经的背后所孕育的东西。那教师该如何观察、引导呢?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理解

要理解幼儿创作心理。“你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难看死了”。教师拿成人的尺度和标准以像与不像来衡量幼儿的作品,伤透了幼儿的心,打击了幼儿创作的欲望,使幼儿感到自卑,违背了教育的宗旨。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因此画出来的形象往往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幼儿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艺术是成人望尘莫及的。因此教师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应遵循幼儿年龄发展的规律,充分理解幼儿那种害怕失败的心理,尽量保护和激发幼儿潜在的兴趣,使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没有失败和犯错误的感觉,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表现自己,同时教师要采用鼓励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幼儿的优点,使幼儿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才能,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

记得教幼儿画意愿画时,一位幼儿马上用娴熟的笔法画了架大飞机,我看完后笑着走开了,可等我再走到他身边,那张纸已经面目全非了,看到我惊讶的表情,幼儿嗖得用手捂住画,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我马上明白,幼儿怕受到老师的指责。我马上换了一种表情,并用好奇的口吻问:“呀!这画的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幼儿马上来了精神,眉飞色舞地讲了起来。原来他的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遇到了敌人,双方便打斗了起来,那些横七竖八的线是炸弹在飞来飞去。幼儿好像意犹未尽,和同伴继续讲了起来。我知道我维护了他的自尊心,同时也树立了他的自信心。幼儿此时完全投入到了绘画的游戏活动之中,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想象与现实融合,思维不受任何局限,种种能力在此时得到了真正的挖掘与发展,这些被大家看来有些“出格”、“怪诞不经”的画面,正是幼儿的童心所在,也是这幅幼儿画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所在。

(二)关注

要关注幼儿的创作情感。绘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绘画过程中,幼儿们尽情发挥想象力,并借此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幼儿的绘画技能,更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只要细心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便可以分析出他们的心理状况、情绪波动,甚至潜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比如:当我问画三条腿恐龙的幼儿,恐龙有几条腿时,他回答“四条”可见,他对恐龙有正确的感知,再往下问必定是他画三条腿恐龙的有趣理由。如果是为了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从而引起老师的注意,我就会在鼓励他大胆创意的同时,组织幼儿们讨论“三腿龙”和“四腿龙”之间的差异,引导幼儿们进一步想象“三腿龙”可能需要哪些方面的超常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但如果是通过让恐龙少条腿,表现消极的情绪体验,我就会引导他想象并体会“三腿龙”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他的“移情”体验,从而使得他愿意主动帮助“三腿龙”恢复健康。

因此,幼儿作品的种种表现并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教师要透过画面进行分析,充分了解画面所投射幼儿怎样的心理,一旦发现异常的、有害的心理就要加以重视,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健康茁壮成长。

(三)呵护

在绘画活动中,要呵护好幼儿创作思路。如果幼儿有不正确的认知,则教师不要当场打断幼儿的绘画活动,打击幼儿的自信。事后,可以引导他观察、认识相关事物的特征。许多科学知识的掌握都是在生活中逐渐通过观察、学习积累起来的。就好比小时候我们也许有画过四条腿的公鸡等类似经历,但如今还有谁不知道公鸡有几条腿呢?教师过多的担心与干涉只能使幼儿失去创作的原动力,扼杀了幼儿的艺术创作潜能。

有些“出格”的作品,并非是幼儿的认知不正确,而是幼儿天真可爱思想的表现。记得有一个叫优优的小朋友,在她的作品中,天空里出现了四个太阳,我非常不理解,并告诉优优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不能画四个太阳,优优听后很不高兴,怎么也不愿意重新拿纸再画。活动结束后,我看她还是不高兴,就问她为什么?优优说:“我知道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可是太阳早上在左边,中午在上边,下午在右边,晚上落到边上去了,所以,我画了四个太阳。”听后,我恍然大悟,深受触动,原来,优优画的是太阳在一天中的运动足迹,而我却没能了解,我的言行在无形中刺伤了幼儿那份天真、幼稚的思想。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同样,家长在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往往作品稍有出格,便加以批评,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进而更加抑制了幼儿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四条策略

儿童画是幼儿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即绘画是发展幼儿想象的一种有效手段。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其想象力,发展其想象潜能,提高其艺术修养,画出自己心中的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多提问

在美术活动中,为了使幼儿表现思维创造结果,老师要传授一些必要的技法知识。可以教给幼儿观察事物的方法、分析概括事物形状的技法、合理安排构图的技法……但老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在传授技法的同时要鼓励幼儿举一反三。对于一个主题,可以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绘画活动中,我尝试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中班《太阳》绘画活动中,我提问:“你看见阳光有些什么颜色?”小朋友一下子活跃起来,“红、橙、黄、绿、青、蓝、紫都是太阳的光芒。”“夏天你想要一个什么样太阳?”“冬天你想一个什么样太阳?”随即我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对太阳的外形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老师的提问,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所以在绘画活动中老师应多提问、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画出自己心中的画。例如:在引导幼儿观察基础上,幼儿画出一只正面的小兔子,老师就可以鼓励启发幼儿背面的小兔子怎么画?胖兔子怎么画?瘦兔子怎么画?高兔子呢?矮兔子呢?小兔子的一家怎么画?小兔子幼儿园怎么画?或者老师讲一个关于小兔子的故事看看幼儿怎么表现它?等等。不把幼儿的思维只限制在一个事物上。幼儿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会给我们新的启迪。

(二)勤观察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创作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因而我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各种各样的树叶》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并请幼儿记录其外形,小朋友的记录纸上的树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黄中带绿,有的黄中带红,有的狭长,有的呈心形……正在我感叹时,只见几个小朋友把掉在地上的树叶捡了起来,没有捡到的小朋友在想方设法找树叶,就像捡一个宝贝。有的小朋友与同伴相互比较,有的小朋友当扇子扇,有的小朋友甚至把它放入了平台上的一潭积水中,当小船或刮着玩。是的,幼儿对美的东西常常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由于小朋友对小树叶有了实实在在的感觉,绘画丰富又多彩。动物园里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等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想象的源泉是客观现实,想象的内容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在美术活动中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促进了他们的智慧发展,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巧选题

画题设计至关重要,在画题设计时结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小朋友比较熟悉、喜爱的事物,并留有丰富想象余地,能诱发幼儿想象因子的画题进行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一,老师设计的想象画画题能引起小朋友强烈的心理反应,能引起幼儿丰富的联想。或高兴,如《过生日》《大家一起玩呼啦圈》;或悲伤,如《伤心的小蚂蚁》,《哭泣的女子》;或恐惧,如《大怪物》《可怕的梦》。其二,老师设计的想象画画题贴近幼儿生活,能反映儿童心中的世界。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画这种“反映”是一种再创造,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如美丽的(美丽的太阳、美丽的花、美丽的孔雀)。汽车(高层汽车、复合式各功能汽车、蚂蚁国的汽车、动物型汽车……),例:画题《美丽的花》,有的小朋友画后介绍:“我画的是一个美丽的花家庭,花妈妈把每朵小花都打扮得很漂亮,然后请花爸爸听小花们唱歌,看小花们手拉手跳舞……”其三,儿童想象画画题既要有对“形”的联想,又要能使幼儿产生丰富的“情节”联想。如《巨人的手》、《古怪的帽子》、《树叶脸谱》,如画题《假如蚂蚁比人大》,我这样引导小朋友:“一天小明做了一个梦,梦见蚂蚁像人那么大,而自己却变得像蚂蚁那样小,自己被蚂蚁抓到后放在瓶子里,蚂蚁正想灌水,小明吓得从梦中惊醒。小朋友,假如小明的梦变成现实,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其四,老师设计的想象画画题能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小朋友最大的乐趣在于幻想,每个幼儿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这里的“幻想”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幻想。幻想类画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对事物的主观想象,反映幼儿美好的童心及对现实世界的独特感受。如画题《外星球上的动物》,老师这样引导:“外星球上的动物该是怎样的呢?它们与地球上的动物有什么不同呢?它们一定长得很特别、很古怪、很有趣吧?”像这类画题有《梦见大恐龙》、《我登上了月球》、《未来的服装》、《未来的太空城》……

(四)善想象

想是动词,就是动脑筋,头脑用力去想;象,就是图像、形象或画面。想象就是灵视,是主观灵性的东西,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想象是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一种形象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性形象思维。幼儿常常能由一个简单的形状想象出无数的象形物。借形想象符合幼儿具象思维和善于想象的特点,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形式。幼儿通常会就某一形状在自己已有的表象认识中积极“搜索”象形物并动手“发明”。

想象力的特点篇7

关键词:情智;归类;策略;得益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作业,应具有人文内涵。探索出一种学生在作业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的作业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情境书画类

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与完成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特别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布置一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画中学、学中玩,这是一种轻装前行的作业形式。教师可以采取画图的办法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圈、点、划、画等方式再现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从画图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加深理解。

特点: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突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实际画图的能力,达到了身心互动、手脑并用的训练效果。

设计策略:符合心理,体现趣味。具体设计时要因材而宜,要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小学生天性好奇的心理,在作业的题型格式上要尽量新颖有趣,使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图画、歌曲、故事等,学生不仅乐做,还能在做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情智。

二、内化张扬类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情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特点: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策略:张扬个性,发挥特长。本质是让学生参与文本角色,让学生加入到文本角色的表演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文本角色,如演员、导演、小导游、配乐师、小记者、闯关者等文本中出现的种种人物,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角色体验中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领悟语言的适用范围,从而掌握语言、运用语言。

三、生活实践累

开展轻松愉快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课。使学生在活动中活动起来,活动就是作业,如:猜谜语、做游戏、改编课本剧、成语接龙、创编故事、设计广告、手抄报或剪报、墙报,调查、采访、刊头设计等等。

特点:超越文本,参与实践,转化技能。

设计策略:老师设计和布置的作业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每逢节假日,建议学生和父母去旅游、做家务,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写“假期生活周记”。假期结束后,让学生汇报假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每到特殊纪念日,还可随机设计布置一些有意义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更好地关心他人,培养了学生的特长。

四、想象联想类

所谓想象联想类作业,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目的,通

过不同的作业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的一种作业模式。在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思维发展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想象力。

特点:思维发散、有可模仿的对象,充分发挥想象。

设计策略: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可延伸、可拓展的地方,设计符合学生能力特点的想象联想类作业,鼓励学生发散和变通。如作文的训练,教师从课文的内容角度出发,可以让在课文的“留白”之处,进行详细的补充、描写。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想象联想类的口头作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更有兴趣地进行口语的训练。总之,想象联想类作业,不能给作业设置太多的要求,也不能给学生范例,也不能多加限制。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感悟。

想象力的特点篇8

[关键词]线描;教学;立象尽意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75-02

[作者简介]潘晓军(1981―),男,江苏海安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南莫镇中心小学教师。

线描,即用线条作画,是用线条说话的艺术。小学阶段的线描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概括意象特点后的表现能力、造型训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能借助简单的线条作画,并形象地凸显事物的特点,为他们今后学习绘画奠定坚实的表现基础,是美术老师线描画教学的不懈追求。

绘画的意象有形态、空间、色彩与韵律四个层面。取象,就是要抓住周围事物的重要特征,高度抽象概括为“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一个瞬息万变、五彩斑斓的世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通过笔下的线描凸显其特征,使其富有“意思”“意味”“意趣”“意韵”,这是我们小学中高年级线描教学的重要任务。

《周易》中“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与思维模式,因而与西方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同样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但是,艺术的独特性更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内涵,还要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线描教学要注重并加强教学中“立象尽意”的表达指导,了解并把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他们审美、造型等能力的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在文化艺术上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式各样的绘画形式和艺术理念有效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使人们在绘画领域对中西方绘画开始了一种无声的比较。然而正是这种中西方的差距,使人在绘画上产生了一些困惑。美术老师在线描教学中坚持写意精神的重要性,实现美术线描的“立象尽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我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发现以下几种方式很好地实现了培养学生“立象尽意”的能力:

一、利用默写来调动艺术的想象能力

在线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进行写生练习,而且还可以有效利用自古以来一直承载的绘画默写方法――也就是依靠自身的想象与造型基础,来创造自己脑海中的艺术造型,这是一种创作的过程。由于在创作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最大限度的自我发挥空间,因此,他们在想象的艺术实践中就显得十分自由,塑造出来的形象也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自身的情感。

在具体实践中,我先让学生对人物或静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力求从中发现一些共通性,然后再进行艺术的叠加创作。比如在教线条画的表现力时,我让学生对各种叶子正面、背面的自然纹理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再通过对衣服花纹、色调的对比,引导孩子根据感情特点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从而积累感性认识,增强绘画中的自我表达能力。这对他们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并能在自然中敏锐地捕捉到美的事物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大有裨益。我认为,长此以往,学生在默写训练中就会发现:虽然绘画的形式和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但艺术写意的精神是不变的。

在一段时间的反复默写训练后,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想象力得以任意驰骋,用各种线条来展示事物的特点,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如画树的时候,不再是轮廓的概写,而有了树皮的纹路衬托;勾勒人物肖像时,知道对眼神、嘴角进行细节的勾画,很好地展现了事物的特点。

二、运用逆向思维来激发艺术的感知能力

从整体来看,大多学生在线描的练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过于循规蹈矩,造成艺术表达上的刻板、思维僵化。我利用逆向思维逐渐激发学生在艺术上的感知力,使其更好地表达思维中的意象。

如在《风景如画》一课线描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写生教学楼,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之后再进行线描练习。学生们有的画出了平视的形象,展示出大楼的端庄;有的采用仰视的视角,凸显教学楼的高大;还有的是俯视图,尽展大楼风貌。有位学生别出心裁,只对教学楼某局部进行线描勾画,以“窥一斑而知全貌”的方式,显示了大楼的现代气息,画面充满了张力。

三、运用凸显法来锻炼艺术的选择能力

要想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物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凸显手法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绘画作品,通常可以把握住对象的精髓,在有所保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夸张,而艺术夸张的程度可以根据自身对艺术的感悟以及简化的内容来决定,从而用线描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我曾试着给学生一定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利用报纸等材料进行拼贴练习。这样,学生的眼光都放在整体形象上,不用再过于注重某一细节,他们的取舍能力得到不断锻炼。

四、运用变形和夸张的方式来增强对艺术的归纳能力

变形和夸张的方式有助于素描中的意象表达,即在进行写形的线描实践练习中,作者可依照不同事物自身的特征以及线描绘画中所需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加工,并对描绘对象主要的色彩质感、性格特征及形态结构进行一定的强调性处理。这种利用变形和夸张形式进行的线描练习,能协调和完善画面的形式美,通过适当的变化,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在意象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在线描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在进行有效的观察之后用默画的形式进行,在脑海中将描绘对象所具备的特性进行适当的夸张和放大,然后再进行肉眼的客观观察,将细节部分填充到画面上。教师要有效利用质感转换、局部放大、幻想与联想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加深学生对线描教学中“立象尽意”的理解和把握。

总之,小学美术线描教学中的“立象尽意”在不断实现着艺术创作中的精神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发展和升华,是美术意象的艺术表达。在小学基础教学阶段倡导线描教学的“立象尽意”,使小学美术课堂充满了艺术发展的生命力,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孟庆丽.“言不尽意”与“立象以尽意”――《周易》的言意观探微[J].辽宁大学学报,2003(4).

想象力的特点篇9

【关键词】设计素描造型创意教学

在当代美术设计教育的造型基础训练教学中,一直奉行艺术再现的原则。其教学形式在借鉴、融合西方传统素描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艺术的学科特点,形成了视觉造型艺术学科。设计素描是设计师表达设计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媒介和语言,设计素描为设计服务,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其与传统素描在表现手法、表现目的上有明显区别。随着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目前各种名目的设计素描教学应运而生,使艺术设计素描的教学模式受到严重困扰,混淆了设计素描的实际功用,给设计艺术学科的基础训练带来种种障碍,成为影响设计艺术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短时间内解决学生绘画造型问题的有效途径不外乎三种,即经过写实素描、解构素描、创意素描的练习,建立起从基础造型到创意设计的转换。

一、设计素描的写实表现训练

写实素描是设计基础造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种表现形式以模仿客观事物作为出发点,以事物的客观现实形态为依据,在过程中注重物象视觉形象的全方位表现,强调对客观形态的再现性描绘,从而对物象的造型样式展开研究与表现。写实素描的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为创意构思的实现做好准备。

写实素描不同于传统素描的练习,既要求学生掌握构图、透视、空间、造型因素,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写实表现能力,运用特殊的绘画工具和技法将物象的质感肌理进行微观化的表现,使所画内容精细逼真。在作品的构思上,尽可能引导学生将作品进一步做意象化处理,突出物象的结构特点,将最动人的、最能引起观者注意的部分作深入具体的描绘,以达到学生绘画造型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可以参考西班牙超写实大师克劳迪奥・布雷沃的绘画方法,画家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的深入观察研究,将物品从表面的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注入了新的元素。他运用写实物象的手法,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和灵性,升华其韵味和内涵,赋予其圣洁的魅力。

写实素描不仅是外在的观察体验过程,也是内在心灵的构造过程,包含着一种心灵见之于物质形式的审美创造。素描写生是锻炼学生内心营造审美意象,通过一种形式传达出来,实现艺术表现的物化过程。因此要求学生从中剥离出主体的感性符号,以“物”作为艺术创造的基点。在素描写生过程中,随着物象体验的深化,学生创造表现的灵感得以激发,共同构成一个神奇的世界,以绘画语言构成形、色、景、意、情等多种变化的情感表达样式,从而完成写实素描审美再创造的最高境界。

在写实素描训练中,对物象形式特征的把握与观察的生发是相辅相成的,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仅仅抓住了一种物象的表面形式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对内在的意义进行探索,使其产生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对于物象特征的把握,必须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绘画技巧,使内容与形式达到统一。

二、设计素描的解构表现训练

设计素描主要训练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入学前是以具象素描训练为主,其思维模式和绘画表现受到束缚,因此如何突破具象造型困扰,开发学生设计能力是本环节教学的重点。

要正确理解“解构素描”这个词的含义,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解构,解构就是在确定传达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对视觉图形元素的创造和构成来传达这一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解构是将所画物品进行分解后重新组成新的画面,但与构成有所不同,解构还需具备构图、造型、空间等绘画基本常识,进一步运用点、线、面等元素构成新的视觉语言,以此达到设计创新的目的。解构素描训练,是培养学生从模仿绘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通过直觉和理性认知物象,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归纳,通过物体变换重构画面的形式,结合构图进行设计创新实践,使形式逐步多样化。

解构需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完成:第一,从描绘一组客观具象的物品入手,比如水果、蔬菜、日用品、化妆品等系列物品。通过观察,深入了解所描绘的客观物体,彻底了解物体内部与外部结构的构造。第二,通过客观具象的形态派生出抽象过渡的思维状态和想法,从研究自然形态中培养深入观察表象和内在生命的洞察力,从而超越模仿,变为主观性的认识与创造。第三,以描绘的具象形态作为切入点,从中发掘潜在的表现元素,在原形的基础上进行打散,重新添加组合,或者置于新的空间,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从物象的形中抽取符号,用构成的形式将主观的思维意念固定在画面上,脱离写实的绘画形式,通过再造的形态和构成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

解构素描练习与写实基础练习在观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区别,必然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如物象如何转换?意识如何产生?意象怎么把握?这些问题集中在一点,就是如何创造意味的画面。对于物象特征的理解,在以往的绘画基础练习中往往以物象外形的特点为依据,对其夸张、变形,但这些都类似构成练习。分解与重构的学习,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物象的联想,提炼意趣,并以素描手法将物象进行解构和重构,交织于“内在意味”的意象之中,使“联想”能够“妙得”。

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重点在于从物象中提炼和驾驭形式语言转变,从客观再现物体向形式美转变,从被动塑造向重新认知、解构物象转变,在这一系列转变过程中向更高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迈进。因此,设计专业的学生从开始就应当进入创意状态,从传统的素描中走出来,开启设计艺术的创新之门。

三、设计素描的创意表现训练

设计素描是为设计服务的,是学生表达设计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手段和语言。设计素描旨在拓展学生的视角、丰富和发展其想象力,拓宽其设计表现路径,增强其创意表达能力,最终实现通过三维空间展现奇妙的艺术构思。

创意素描的特点主要是借助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启发学生在原型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运用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创意理念,从而发现新的创意元素,形成新的表象,创造新形象,形成新的视觉图形。即通过创意素描练习,调动和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创意之门,增强创意的表现力,提升创意内涵。具体来讲,创意素描的实施还需以下四种方法。

(一)观察联想法

通过对客观事物表象的观察和分析,个体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是创意性素描过程的内在操作性程序,联想的丰富性同时又折射出寓意的多样性。个体的联想在由一物向另一物转换时,注意物象间的形似特性和造型特征,即它的表象结构形式是重要的基础,也是物象转换的原型。清代画家郑板桥通过对竹子观察联想,不仅创造出了新的表现形式,并赋予竹子深刻的寓意,一枝一叶都喻示着对普通百姓的深厚感情。

(二)想象构思法

想象是对眼前的客观事物在现有直观感知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大脑内在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为新形象是在已有直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内在加工创造形成的,所以想象是比联想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想象的意义在于它的独特性、创新性和灵活性,它突出了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如荷兰画家埃舍尔,他的作品充满幽默、神秘、机智和童话般的视觉魅力。他如同一个魔术师,拥有超乎常人的独特想象和传神的画技,能够将极具精妙魅力的想象内容和内心世界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意识转换法

观物的意识转换,需要学生在把握物象形式特征与了解物象概念转换的基础上,由被写生物象的形式特征联想到另一个与其置换的物象形式特征,通过对二者间具有相似性、关联性和共通性的各种元素的内加工,再加上个体的主观经验、文化背景和个性特征的共同作用,组合构成意象形。因此,使二者精妙结合、神形契合的关键在于找到物象间形式特征的共同特征,并在个体大脑中进行抽象、概括和综合。同时要紧扣物象特征和内在意趣的合成,做到严谨而不板滞,细致而不繁琐。换言之,只有抓住二者的形式特征和相互转换的共用形,才能使思维与实践形式得以实现。如西班牙画家纳兰霍,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联想,以及结合意识的转换,创造出富有诗意般的艺术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美感无处不在,无论是素描或创作,都给人一种迷蒙淡雅的美感。

(四)直接表现法

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表现方法。它将创意主题直接如实地表现出来,充分运用绘画的写实能力,给人以逼真的现实感,拉近了创意主题与观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该手法由于直接将创意主题表现在观者面前,所以要十分注意画面的主题展示角度,应着力突出最容易打动人心的部分,运用色光和背景的烘托,使创意主题置身于一个极具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结语

写实、解构与创意三者之间有着重要联系,写实语言是对造型能力的培养;解构是对想象思维的训练;创意表现是写实语言和分解重组的综合体现,也是设计基础教学的归宿。三者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着意在基础绘画与设计创意间搭起一座桥梁,深化设计文化思想,使学生在素描写生与设计理念之间能够自然地转换,以此使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等在基础训练阶段就得到培养和锻炼。

以上表述看似简单,但要在设计基础学习中运用自如却并非易事,学生要做到从写实到解构再至创意的转换,不仅需要高超的绘画技巧,还需要有丰富的设计理念。因此,恰如其分地协调三方面的要求,应是现代设计专业教学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易英.西方29世纪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m].郭维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

[3]单德林.解读设计素描训练中的联想与意象[J].艺术百家,2005(10).

想象力的特点篇10

关健词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6.043

BasicmechanicsCourseteachingthinkingBasedonmethodology

LiUYu

(Collegeofmechanicalengineering,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Chongqing400054)

abstractForbasicmechanicscurriculumtheoryisstrong,logical,abstractconcepts,etc.,toexplorethescientificmethodologyofthecomparativemethod,analogymethod,systemapproach,abstractmethod,idealizationmethodsusedinbasicmechanicscourseteaching.thishelpsstudentstransitionandlearningmethods,waysofthinking,innovativeability.

Keywordsbasicmechanics;courseteaching;methodology

1方法论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方法论教学,不是刻意、孤立地讲授方法,而是要把方法论渗透于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之中。一方面,要密切联系课程教学体系,围绕教学内容所需选取适当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把讲知识和讲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科学方法论的训练。①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教学目的来说,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方法比掌握定理、公式更为重要,②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1比较方法

比较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寻找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事物之间的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其目的是寻求对象之间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以加深对对象规律性的认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例如,在教授材料力学课程杆件的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和弯曲等基本变形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方法。虽然各种基本变形的受力特征、变形特征、内力、应力及其分布规律截然不同,但是,它们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都是采取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求内力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采用截面法;建立应力公式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利用三关系法,综合考虑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及静力学关系进行推导;利用强度条件解决强度问题是相同的,都涉及校核强度、设计截面尺寸、确定许可载荷等三类。

总之,按照比较方法讲授课程,通过对比、辨析、比较相关知识点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深化,而且也有助于强化记忆,发展思维,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2类比方法

所谓类比,是指由两个或两类事物或现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论出它们的其它属性或规律也有可能有相同点或相似点的结论。事实上,类比方法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被誉为科学活动中“伟大的引路人”,它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已经解决了的、熟悉的问题或其它相似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例如,在讲解理论力学课程质点系的动量和动量矩的概念及其计算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方法。平铺直入地讲概念及其计算,学生不仅不容易掌握,而且还会觉得抽象难理解,从而对动力学部分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不妨将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相对更为熟悉的静力学中力系主矢和主矩的概念及其计算进行类比。具体地,质点的动量定义为质点的质量m与其速度的乘积,是矢量。可以想象:运动着的质点系,无论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其上各质点的动量将组成一组与力系类似的矢量系,可以暂且称之为动量系。既然力和动量都是矢量,那么它们就应该遵循相同的数学运算规律。由于力系可以向任意一点o简化,得到力系的主矢和主矩,因此,动量系也可以向任意一点o简化,得到具有类似性质的(动量系)主矢和(动量系)主矩,这正是质点系的动量和动量矩。而在计算上,质点系的动量和动量矩也应该存在与力系主矢和主矩相类似的形式,只需将力系简化时得到的相应公式

中的力矢置换成动量矢。于是有

总之,按照类比方法讲授课程,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通过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这样,学生即使暂时感性认识不足,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1.3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把分析与综合、分解与协调结合起来,恰当处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把握系统,达到整体优化。

例如,在讲授理论力学课程静力学部分时,就可以采用系统方法。传统的讲授模式是依次针对平面(空间)汇交力系、力偶系、任意力系,按照“力系简化力系平衡”的模式讲授。但是,系统地分析,既然静力学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替换或简化、物体(系)在各种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在讲授受力分析之后,完全可以突破传统的各种力系简化与平衡独立阐述的模式,将力系的简化与力系的平衡分开,先介绍平面(空间)力系的简化,再探讨平面(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这样的讲授次序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静力学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再比如,在讲授材料力学课程时,也可以采用系统方法。传统的讲授模式是依次针对杆件的轴向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四种基本变形,按照“受力特征变形特征内力应力变形”的模式讲授,并分析杆件(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但是,系统地分析,既然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强度、刚度、稳定性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每种基本变形分别独立阐述的模式,从构件的受力特点出发,统一阐述截面法求内力、绘制内力图和应力计算等与强度有关问题;从构件的变形特点出发,统一阐述与刚度有关的问题;以细长压杆为例,阐述与稳定性有关的问题。这样的讲授次序也很好地体现了材料力学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总之,按照系统方法讲授课程,既突出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有利于形成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教学单元,同时也避免了相同知识的重复阐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1.4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就是通过想象和逻辑思维,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即原型)进行理想化处理,有意识地突出主导因素,排除次要、无关因素,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客体(即理想化模型),并借助于对理想化模型的研究,达到对原型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其本质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分离事物的本质特性和非本质特性,把原型简化、钝化,使其升华到理想状态,以期深刻地揭示其特征和规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例如,在讲授材料力学课程对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时,就可以采用理想化方法。众所周知,变形固体是多种多样的,而材料力学中通过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小变形假设等基本假设把性质复杂的变形固体简化为理想材料模型。事实上,工程材料模型与理想材料模型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材料力学只着眼于材料的宏观性能而并不关心其微观上的差异。实践表明,基于理想材料模型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即使是对于铸铁、混凝土等均匀性较差的材料。

总之,按照理想化方法讲授课程,着眼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忽略次要因素,摒弃次要矛盾,使问题变得直观、形象、简单,以便于分析、解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5抽象方法③

抽象方法是深入现象的本质,排除对象次要的、局部的因素,通过思维去把握其固有的特征,以达到对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科学抽象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④列宁曾经说过:“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众所周知,变形固体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常常通过某些合理的假设将研究对象抽象成一种理想化模型。例如,在理论力学课程中,忽略变形固体受力后的变形因素,就抽象出理想刚体的力学模型;不计摩擦对结构平衡状态的影响时,就抽象出理想约束的模型;在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时,突出物体的位置和质量特性而忽略大小、形状等因素,就抽象出质点的力学模型。正是这些抽象模型,简化了所需分析、研究的问题,同时也客观深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抽象模型是有条件的、受限制的、相对的,它随所关注的问题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在材料力学课程中,研究普通工程构件(如杆、梁、轴等)时,可以先不考虑构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研究作用于其上的力,达到一定的认识水平;进一步,考虑构件的变形,并假定变形是弹性的,研究其在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变形情况,达到另一认识水平;更进一步,引入材料的塑性性态,研究其在载荷作用下的弹―塑,就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当然,这已经超出了材料力学课程的研究范畴。

总之,按照抽象方法讲授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悟如何运用抽象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结束语

一花一世界,一课一洞天。虽然教无定法,但是,在基础力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将方法论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把讲知识和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论的训练,在把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并能进行思维加工,或顺应或内化,从而突破思维的瓶颈,建立学习迁移,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释

①④张速.方法论在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力学与实践,2008.1(3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