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十篇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十篇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57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篇1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三、小结与展望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篇2

一、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基本原理

通俗地让学生了解一门相对抽象和复杂课程基本原理,是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经济学科的发展受到物理学的分支动态学的影响和启迪,把动态学这一术语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时构成了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其目的是探寻和研究变量的具体时间路径,或者是确定在给定的充分长的时间内,这些变量是否趋向收敛于某一均衡值。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弥补静态学和比较静态学的严重不足。在比较静态学中,总是武断地假设:经济调节过程不可避免地导致均衡。而在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中,直接面对均衡的“可实现性”问题,而不是假设它必然能够实现。动态分析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确定变量的时间,这就把时间因素明确纳入分析范围。有两种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将时间视为连续变量,也可以将其视为离散变量。在前一种情况下,变量在每一时点都要发生某些变化(如在连续计算复利时那样);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变量仅在某一时段内才发生某些变化(如仅在每六个月才计入利息)。这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在不同的内容中各具优势。例如:假定已知人口规模H随时间以速率dH/dt=t-1/2变化。则要求的是:人口H=H(t)的何种时间路径可以产生相应的变化率?如果起初便知道函数H=H(t),那么便可以通过微分求得dH/dt,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恰恰相反:要从已知的导数求出原函数,而不是从原函数求出其导数。在数学上,现在需要与微分法或微分学完全相反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作积分法或积分学。周知,满足于如下观察:H(t)=2t1/2+H(0)。因此,在现在的例子中,任意时点的人口规模由初始人口H(0)与另一个包含时间变量大的项的和组成。这个时间路径的确描述了变量H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因此确实构成了此动态模型的解。

二、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主要目的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宏观经济动态分析呢?主要是基于它的目的和它的政策意义,以下让我们先来考察它的主要目的,这也是学生首先需要认识的问题。

1、预测通货膨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关系被打破,滞胀成了许多西方国家经济的普遍现象,同时保守的经济政策变得更加突出。在理论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失效了。最显著的变化是伴随着上升的失业率而来的快速(或加速)上升的通货膨胀率,这成为许多西方国家经济的特征。个人开始预期价格会上涨并把这种预期考虑到他们的决策中去。如果这样的行为要被模型化,那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个宏观经济的动态模型――通货膨胀预期的动态模型。

2、分析浮动汇率

自1973年浮动汇率制的普遍推行以来,商品和服务贸易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快速增长的,更加明显的是国际间资本流动的不断增加。早期的贸易理论关注经常账户,但是,随着资本流动的增加,这样的模型变得非常不符合现实。主体结构的变化和资本流动增长的结合意味着汇率对经济产生持续的影响力。现在已不太可能把宏观经济看作是封闭的并建立相应的宏观经济模型了。但是随着浮动汇率制的广泛实施,汇率变动需要被模型化。像通货膨胀一样,市场参与者开始形成有关汇率变动的预期,并且开始根据预期来行动。因而建立汇率预期模型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个模型的建立一定是动态的。

3、了解资本流动

无论是封闭经济模型还是开放经济模型都要产生的一个重要特征的资本流动方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了流量理论,这是因为凯恩斯自己对经济的短期运行非常感兴趣。如果仅仅考虑一个或两个时期,这可能是一个合理的近似,然而经济学家们要预测跨越五年或更长的时期。更重要的是,债券发行量的变化(一个流量)改变了国债(一个存量),以及有关这项借款的利息支付。需要认真考虑政府支出及其对财政预算平衡的影响,但是财政预算,或更为显著的国债,对资本规模有长期的影响。政府不能不关心国债规模。对于开放经济来说同样也是如此,支出的平衡是一个流量。早期的模型,特别是那些忽视资本项目的模型,只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差额带来的冲击,换句话说,就是针对某个经济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流入和流出。但是赤字导致了一个国家资本准备金存量水平的下降,盈余的作用恰恰相反。反复的赤字会导致反复的资本准备金存量和货币存量水平的下降,后者当然可以用增发货币(中性)来弥补,但这只会使调整过程复杂化,它最多只是延迟了所需要的调整。即使这样,调整仍要求流量和存量都发生变化。流量常常是(也不都是)在一个时期,如在一年内发生,在这期间存量维持在一个固定值。要改变存量水平达到一个期望的数量常常需要多个时期才能实现,这就要有存量调整的流量,这些在本质上就是动态的。这种存量调整的流量在20世纪70年代变得非常重要,应当包含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如果模型想要变得更加切合实际,成为更好的预测工具,它就必需更加动态化。

4、掌控经济波动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当中,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宏观经济总量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得经济运行呈现出波动性,并且由于这些性质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阶段性地重复出现,这就使得经济波动具有周期性的特定现象。通过对经济运行数据的分析以及编制相应的景气数据来说明经济动作处于经济周期的何种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并对下一阶段或下一周期的到来时间、程度进行预测,以便提出顺向或逆向调节经济的相关建议。这种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必须建立在相关指标动态监测分析系统的基础上,即动态信息的采集与动态监测的预警分析。

三、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政策意义

经济运行中动态特征的普遍性,使得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动态分析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经济分析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设计或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以下以宏观经济动态分析中常用的非线性方法和混沌方法说明其政策意义。

1、非线性分析的政策意义

一个系统中的非线性是指一个系统的后一期状态以非线性的方式依赖于它的前一期状态。设xt+1是一个系统的后一期观察值,xt是它的前一期观察值,它们两者之间存在关系xt+1=?蕊(xt),x?缀Rt。如果?蕊(xt1+xt2)≠?蕊(xt1)+(xt2),则称?蕊是非线性的。非线性、多重均衡和局部稳定性或不稳定性都是互相关联的。以下以一个简单的非线性差分方程:xt=?蕊(xt-1)为例进行说明。当x?鄢=?蕊(x?鄢),存在一个均衡点(不动点)。假设如图1(a)所示的情形,则?蕊(xt-1)与450线相交的那一点就是一个均衡点。但是在这个例子中,有三个这样的点:x1?鄢,x2?鄢和x3?鄢满足这个条件。而一个线性系统却只能与450线相交于一点(在这里排除了函数与450线重合的情况),如图1(b)和图1(c)所示。由此可知,非线性的存在导致了多重均衡。

可以在一个不动点邻域内取线性近似这个事实并不否认可以有多个不动点。就算把它限制在只有稳定均衡的条件下,仍然会有多个不动点。这导致地一些新的有趣的政策含义,在简单的情形下,如用图1(a)来说明,则与x1?鄢点相联系的福利是不同于与x3?鄢相联系的福利的。如果是这样,对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在两个不动点之间进行选择。或者是,经过考察以后发现一个稳定的均衡总是要比另一个均衡更好。

2、混沌分析的政策意义

周期性的变化往往被认为是由于外部冲击或复杂系统所造成的。然而,简单的确定性非线性系统会引发非周期的或混乱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系统的非线性。对一个线性系统来说,一个参数值的微小变化(甚至特别小的变化),系统的定量和定性过程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化。奇怪的是,非线性却是常态。但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经济学,三百年来一直以研究线性为主要模式。非线性是系统最常见的特性,因而需要包括社会科学家们给予注意,非线性系统会导致非周期或混乱的状态产生了一个新的研究分支――混沌理论。所谓混沌是指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产生一种貌似随机的动态行为。

在研究确定性系统时必须了解系统的三个特征,即时间变化值、参数值、初始条件。所有三个特征都具备的系统称为确定性的。如果这样一个确定性系统表现为混沌,则它对初始条件就非常敏感。如果初始条件有微小的变化,系统在一定时期后的表现会非常不同。但这主要意味着系统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在确定初始条件时总有一些不精确的地方,即使系统本身是确定的。混沌的存在产生了一个问题,即经济波动是由于系统的“内生传导机制”还是由于对系统的外部冲击而产生的?支持内生传导机制的理论往往建议来自政府的强有力的稳定性政策。认为经济周期主要由外部冲击造成的理论认为政府的稳定性政策充其量是一种无益的实践,弄得不好还会有害。这一点非常重要。新古典经济学假设,没有外部冲击的宏观经济是渐近稳定的。如果混沌是存在的,这一假设就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假设经济是内在不稳定的。所不清楚的是,这种不稳定是因为随机冲击产生的还是由于混沌的存在而产生的。由于非线性的存在,一个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可以表现出混沌,因为混沌的存在,对经济进行预测即使不是危险的也可能是无用的。因此,应用混沌理论,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历史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再利用这一模型分析经济系统产生稳定的、混沌的和不稳定行为的条件,以便设计出更为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四、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教学难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篇3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有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同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例如曼昆和保罗•克鲁格曼,往往是在大学和政府机构交叉任职,这表明了宏观经济学确实是一门来源于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的实践性学科。由于宏观经济学涉及到复杂多样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完善中,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相对于国外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多经济问题不同于国外,例如房价、消费者物价指数等等,往往具有特殊的发生背景和形成特点,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而我国高等院校多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宏观经济学基础课,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薄弱,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又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们经济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式教学尚无明确定义,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认为研究式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研究性地教,研究性地学,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它的特点是适用的普遍性。狭义的研究式教学则是指就某一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增强学员素质,提高学员能力为目标,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很难将两种方式截然分开的,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

高等院校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体现高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标准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性直接表现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在校期间扎实的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下面,结合我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式教学谈谈个人体会。

1.课题选择。这里的课题选择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要充分结合教师学期内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目标都要与你所要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教学本人承担的研究课题,例如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学校立项课题、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承担的委托课题等;二是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当前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房价问题、人民币汇率、债务危机等。对于前者,由于教师本人自己承担的课题,熟悉本领域发展前沿和存在的问题,能够较好把握课题范围和发展方向,因此,一般也是由教师本人确定课题方向,让学生们在已有范围内自己选择;对于后者,这些课题都是学生们自己自由选择下来的,学生之间的水平和经验差异较大,影响到所选课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参与到最终课题的选择确定上来。我往往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开题报告,让学生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汇报一下自己选题的原因和想法,教师在这方面必须控制好课题难度,课题是否与课程相关、是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就可以大致确定本学期展开研究式教学所需的课题了。

2.课题调研。研究式课题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不超过5名。调研需要提前布置,因为在学期初已经就学生负责组织的课题了,在确定教学日历、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文件时就应该将课题研究工作结合进来。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研究基础,经验缺乏,教师应就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研究工作过程、关键环节,特别是前期的文献资料搜集、资料归纳、问题提炼是必须重要讲解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组织进行课题调研的途径包括:一个是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这部分资料绝大多数是与数据等实证资料;另一个是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图书文献,同时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也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积累初步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一定基础。此外,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我们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调研,例如组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

3.课题讨论。课题分析讨论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讨论的具体形式、时间安排、点评均由教师主导。在实际组织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介绍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前沿课题发展,重点放在目前研究现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将来可能的创新方向上,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组长汇报本小组研究过程、研究内容、提出问题和介绍观点,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意见,其他同学就此课题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教师在此阶段发言要少,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但教师在此阶段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有:调控学生发言,控制课堂时间,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并让发言集中在学术层面;引导学生发言,启发那些在发言和表达思想上有一定困难的研究生,同时就有关背景知识可做进一步补充;发现问题。研究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技术途径一般而言都不可能是成熟的,教师应及时发现研究生所提技术途径所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做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局限于课堂上,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交锋都可以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个人的研究文章也在这个期间完成,字数可规定1000字以上。小组集体研究成果和个人研究成果均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

4.课题总结。经过上面充分讨论交锋,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课题显然有了充分的知识积累和信心,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课题研究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学,因此,我们要在最后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首先要肯定目前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进步,特别是要表扬那些能够运用教学课程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还有能够不囿于已有理论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学生。在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时,必须要始终将学生的思考出发点拉回到教学内容上来,例如,我们讨论灾害影响有益还是有害时,可以归结于人们对GDp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从中发现GDp局限性。通过由实践到原理的循环反复,让学生恍然大悟,或由于英雄所见略同而带来极大成就感,所以这些方式适合于学生感性、好奇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们更加重视对课程中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p#分页标题#e#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极其丰富,而其所联系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是复杂多变,包罗万象,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研究式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独依靠一两个教师承担起来,是不可行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团队,在团队中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和科研基础,有的可能擅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析,有的可能更喜欢研究汇率问题,有的擅长于计量模型分析。实践证明,不同专业背景、研究经历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的效果会更好。

2.加强教师科研工作。宏观经济学课题研究式教学难度要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承担起比平时更多的教学备课任务,不但要熟知教材上的内容,还要熟悉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问题,了解最新的研究文献,并对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能够从实践中发现经济学原理的根源,对学生的研究内容、分析方法、观点建议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研究空间,又不能任由学生发挥,要时刻体现教学要求。显然,这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或很少承担、参与课题研究,就不可能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深化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就不能有创新,就会大大降低研究式教学的实际效果,导致学生消极参与。

3.加强研究方法指导。在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实证分析法,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三方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定义。第二,注意假设条件。我们都知道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第三,关注不同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4.注意激励与疏导。大学生承担课题研究,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体现在求知欲强烈,有热情,缺点是经验缺乏,方法不得当,有时由于遇到困难和挫折,情绪低落,缺乏耐心。还有就是个别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发言不积极,不愿意接触社会实践,只对理论学习很感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时,要针对学生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前研究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课题研究的外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课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建立更多针对学生研究课题的调查渠道。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篇4

现代经济学理论说明,汇率变动与国际间的相对物价水平有关,如果一国的通胀率高于他国,本币就会贬值,反之则会升值。从2007年中美两国的Cpi水平看,中国接近5%,美国接近4%,其中11月份美国为4.3%,中国为6.9%,说明相对物价水平变化不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原因,反而本应贬值。如果从人民币与日元的关系看就更说不清楚了,2007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4%,小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所以人民币对日元也是升值,但日本的物价水平只有0.4%。可见,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升值,原因不是中国的物价水平低于他国。

经济学理论还说明,通胀率与汇率的变动方向是互逆的,即通胀率上升,本币汇率就会下降,反之,通胀率下降,本币汇率就会上升。今天的中国,通胀率与汇率的关系,显然与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人民币的“内贬外升”,说明汇率与通胀率成了同方向变动,即在中国国内物价水平大幅度上升的同时,人民币也强劲升值。

为什么会如此?是因为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打断中国贸易顺差的强势增长,2007年前11个月,中国的贸易顺差总计已达到2381.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2%,同期内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增加了4457亿美元。由于在贸易项下和资本项下都是大幅度顺差,说明有大量的外国货币在追逐中国的人民币,人民币汇率当然会被不断推高了。

那么为什么本币大幅度升值出口强势仍然不衰?贸易顺差仍然不减?外汇储备仍然大幅度上升?这也与传统理论不符。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当代新全球化的基本格局讲起。

从二战后到冷战结束前,当达国家进入了长期的快速工业化过程,并且展开了水平分工体系,也同时形成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价格体系。而东方国家和南方国家的工业化速度相对迟缓,只能与发达国家展开垂直分工,即主要以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交换,由此不断拉开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发达国家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张,不断提升着发达国家经济体系内的生产要素价格,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迟缓,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提升速度十分有限,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高低相差悬殊的两种价格体系。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冷战结束,阻碍资本与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政治堤坝也随之崩溃,被隔绝了几十年的、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巨大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立即呈现在世界各国面前。由于生产要素价格悬殊,只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与技术转移,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就可以获得在本国生产中所无法获得的巨大利润,所以就引起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初以来,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转移,这就是新全球化时代到来的原因,也是在发达国家会出现长期持续拉大的贸易逆差,和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会出现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的原因。

使用同样生产要素生产出同样产品,在不同国家却可以存在着几十倍的价格与利润差距。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存在于当代全球经济中高低相差悬殊的两种价格体系。但由于冷战结束,全球经济体系趋于融合,市场的力量必然会对这种极不正常的扭曲情况进行校正,其基本方向就是通过资本与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发展中国家外部创造了一个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不断拉升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是发展中国家发生较明显通货膨胀,以及本币“内贬”的基本原因。

在新全球化的初始阶段,由于两种价格体系并存,融合仅仅是开始。发达国家处在要素价格体系的高端,发展中国家处在低端,从低到高有几十倍的空间,以百分数来度量就是百分之几千,而汇率的年度变动一般只会在百分之十以内。所以如果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年提升率在百分之十以内,要经历二、三十年才能抬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在发生“内贬”的时候,不会改变其所具有的贸易强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会在人民币“内贬”的同时,也出现“外升”现象,使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通胀率与汇率为互逆变动的理论描述发生变形。

所谓的人民币“内贬外升”,其“内贬”的含义就是中国的货币对本国的商品和生产要素贬值,而“外升”则是外国货币在对中国货币贬值,也是外国的货币在以更大的幅度对中国的商品与生产要素贬值。不论是中国的物价上涨,还是中国的人民币升值,从发达国家看,都是中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更贵了。所以,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通货膨胀与货币升值,其意义是相同的,通胀率与汇率的变动方向也由此从以往的互逆变成了同向。

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从90年代初到目前,还主要是集中在消费类产业阶段。由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体是重工业,占制造业的2/3―3/4,所以其制造业的主体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现阶段基本上还没有展开。原因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技术基础相对落后,还不具备承接这类产业转移的条件。而中国在本轮经济增长中基础工业的实力明显增强,重加工业的技术进步也在显著提速。这表现在,中国的钢铁已经在大量出口,机器设备的数控化率也上升到了40%,并且正在以年均5、6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与发达国家60%的数控化率已是咫尺之遥了。在中国的“十一五”末期,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向中国大规模转移重加工产业的高潮。这个高潮的到来,一定会使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外部需求增长方面比以往规模更大。在未来10―15年内,在更巨大的外部需求拉动下,不仅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会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通胀率和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也会超过以前年代,人民币“内贬外升”的现象也会更明显。

正确认识人民币“内贬外升”现象,对当前乃至今后长期内的中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必须重新认识通胀率、汇率与利率之间的新关系,必须重新考虑利率对汇率和通胀率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考虑主要宏观调控工具的使用。

一、应重新认识利率的作用

在以往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利率政策处在核心地位。从利率与通胀率和汇率的关系看,主要是通过利率的升降来调控以汇率和通胀率为代表的内外平衡关系,即当通胀率上升时,内部需求会大于供给,相应引出贸易逆差,导致本币贬值。因此在以往时代,当通胀率上升时,汇率是反向走势,即会出现贬值。而提升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国内总需求水平上升,从而抑制了国内的通胀率;另一方面也因为压缩了国内需求,使进口得到抑制,同时促进了出口,本币汇率由此得到提升。当加息对紧缩总需求发生了作用,使通胀率下降时,本币汇率就会上升。

但在新全球化时代,在中国出现了人民币的“内贬外升”,即当通胀率与汇率出现同方向变动的时代,如果继续延用以往的宏观调控理论和工具,就肯定不会收到以往的效果。

其一,从道理上说,在新全球化时代,由于中国与国际经济已融为一体,中国的贸易顺差增长和人民币汇率提升是长期趋势,这样就会引来大量投机于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热钱”。国际热钱的成本是热钱本币的利率,收益率则是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和,所以人民币利率的提升,也是热钱收益率的提升,所以提升人民币利率不仅不会减少国际热钱的流入,反而会刺激热钱更大规模的流入。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是用基础货币收购外汇,这会导致因外汇流入增长所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增长以及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央行加息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通过抑制货币投放而达到紧缩总需求,但因为热钱流入的增加,投放的基础货币反而被迫上升,加息就变成了刺激货币投放的宏观政策效果。由于加息引来的外汇流入更多,加息会提升本币汇率这个结果没变,由于货币供给规模更大了,对抑制通胀的目的来说,就是适得其反。

其二,从实证角度看,加息也确实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自2007年3月以来,央行已进行了6次加息,但通胀率到11月份已上升到6.9%的10年以来高点,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也从去年1月份的15.4%上升到11月的18.5%,所以很难认为若央行在今年继续加息,会有能压制住通胀率和货币增长率的那一天。

有人认为,去年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其主因不是央行加息,而是中国资本市场如股市和地产价格的大幅度攀升,这个判断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去年在央行进行6次加息之后,国际热钱流入占新增外汇储备的比重是明显上升了。如果以FDi加贸易顺差为正当外汇流入,这两者之和在2003―2006年占新增外汇储备的比重是74%,但2007年前9个月这个比重却下降到63%,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显然,热钱比重上升与人民币利率上升是同时发生的,但2003―2006年我们却没有看到这个情况。地产价格的上升自2003年以来就很强劲,以至于到2005年国家不得不出台抑制地产价格的大量措施。股市的“大牛市”是出现在2006年,而当年FDi加贸易顺差比当年新增外汇储备还高出了3%。如果国际热钱是为了投机于中国的资产价格,那为什么在本轮经济增长高潮的前几年我们看不到,却偏偏在央行连续加息后出现了呢?人民币利率上升与热钱比重上升同时出现,不应看成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因果关系的。

其三,从国际上看,近年来,由于日元利率很低而美元利率很高,引发了大量“套息”交易,国际上估计有近万亿美元。而2007年以来,日本央行为了应对经济过热而开始进入加息通道,美联储则为了应对房地产泡沫崩溃所引发的衰退不得不减息,日元与美元间的套息交易被大量取消,表现为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从2007年初的1∶123上升到1∶109。可见利率始终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向的重要机制。对美元与日元间的套息交易萎缩,国际上一般都是用两国利率水平的相对变化来解释,而未见有用美元资产价格作解释的言论。那么,如果在国际主要货币资本之间发生的流向变动是因为利率变动,在人民币与主要国际货币之间的流向变动就会例外吗?

此外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对利率政策的使用也在发生变化。例如,2007年美、欧都出现了较明显的高通胀率,但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市场危机,不得不连续减息,而欧盟在连续加息后也不得不放弃了加息举措。到去年12月,欧元区的广义货币增长率已高达10.7%的历史高峰,远远高出原先所设定的4.5%的年增长率,目前仍在酝酿减息。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利率这个传统宏观调控工具在今天的作用,考虑新的宏观政策工具组合。

二、要重新认识汇率

如果利率调节宏观总需求的能力在当代新经济格局中被弱化,那么哪个宏观调节工具能取代?我认为首先考虑的应当是汇率。

在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率的地位之所以特别突出,是因为利率对需求水平变动的影响最大,但这是在内需主导时代得出的经验和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内需在中国的需求增长中仍是主导因素,但外需的增长速度显然更快。从净出口占GDp的比重看,2006年为4.5%,2007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7%,二季度进一步上升到9.8%,三季度则超过了10%,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大了,且今后肯定还会上升。从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看,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口占GDp的比重长期在9%左右;日本号称出口导向型经济,可战后到70年代完成工业化的长期内,出口比重最高也只有16%;而中国目前已经达到40%,未来出口比重肯定还会上升。可见外需因素对中国工业化过程的影响,已经与以往的工业化过程完全不同了。正是由于外需在中国需求的边际变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使汇率在调节中国总需求水平方面,以及对国内通胀率的影响与控制能力方面,可能替代利率的地位。

长期内保持较低汇率水平,是中国获取更多新全球化利益,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重要条件,过快或过多地让人民币升值,从长远看对中国并不是有利的选择。但若因外需增长过快,过度拉升了中国的通胀率,导致中国内部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强,提升汇率就是抑制国内通胀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从新全球化时代所构成的新环境看,人民币汇率的提升速度必须把握在不显著快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汇率上升速度的水平上,并兼顾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汇率就是平衡中国的全球化利益与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关系的核心。

三、要重新认识通货膨胀问题

提升汇率是抑制通胀率的必然选择,但会使中国丧失新全球化利益。是让汇率较高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有利,还是让通胀率较高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有利,就必须进行选择。

以往的经济理论通常认为,年均不足1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可以定义为“通缩”,1―3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是合理通胀,超过5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是显著通胀,10个百分点以上是严重通胀,而若到几十个百分点以上就是恶性通胀了。但是在新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价格水平差距,即便保持10%的通胀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与发达国家拉近价格水平。所以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长期内出现6―8%之间的较高通胀率,可能就是一个新全球化时代的特有现象,也是中国为了享受新全球化利益所必须支付的代价。不仅是在中国,在其他能够享受到新全球化利益的国家,目前都在经济增长率显著提升的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物价上涨率。例如,印度200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8年来最高点,为9.2%,前10个月的通胀率也上升到了6.7%,并不比中国低。近年来,俄罗斯和越南的经济增长率也显著提高,前10个月的通胀率为分别为10.8%、8.1%,更高于中国。可见,在新全球化时代,通胀率的合理水平至少在主要发展中国家都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新全球化利益给予中国的是更快的工业化速度,也即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要求中国的宏观调控,要在保增长还是保物价方面进行选择。在2007年以来的通胀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实际消费增长率并未因通胀率趋于严重而下降,而是保持在一个与2006年大体相同的水平,即12%左右。物价的上涨只是提升了名义消费额,而没有减少实际消费额,例如2007年11月,虽然Cpi指数上升到6.9%,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也随之提升到18.8%,实际消费增长率还是12%。这说明,只要有经济高增长的支撑,我国居民就有抗拒通胀的能力。可见,保增长比抗拒通胀更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说通胀率越高越好,汇率越低越好,而是应在经济增长所支撑的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持较低汇率和容忍较高通胀率。宏观调控的艺术,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点。

对中国来说,通胀率的长期上升还有国内因素。直到2030年中国才会到达人口高峰,但耕地面积却已经到必须保住18亿亩才能满足中国人口基本食品需求的边界。人多地少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食品价格的长期上涨趋势,目前出现的由食品价格推动的物价结构型上涨仅仅是开始。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需要重新认识在内外部环境变化中的中国合理物价上涨率。那些把物价上涨看成是短期现象,以为用宏观调控工具还可以把物价上涨在长期内压到3%以内的认识,可能都会在未来的实践面前碰壁。由此而言,宏观调控当局也不应对民众作出许多关于平抑物价的承诺,以免陷入长期被动。

四、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宏观调控工具的新组合问题

如果利率工具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被逐步“边缘化”,那么用什么工具来取代才好呢?目前,央行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提高准备金率的办法来紧缩货币供给,但准备金率是一个“数量型”工具,而不似利率工具带有质量性质。利率就像一把筛子,可以通过利率水平变化来筛选好的企业,只有效益好的企业才负担得起价格更高的资金。利率水平如果被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幅度内变动,在发生经济过热时,就不能通过提升利率水平来实现“优胜劣汰”。财政政策中的税率工具是否能部分取代利率的功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发达国家在当代进行宏观调控的实践看,也是在更多地使用税率工具。例如,美国目前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在酝酿大幅度减税。但税收的特点使税率不可能像利率那样在短期内多次变动。税率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利率,还必须研究。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篇5

【关键词】经济指标分析;政策分析;证券市场

一、引言

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融资和资源配置的资本媒介的职能,而且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发挥着经济预测等功能。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非常多,其中,宏观经济因素是股价波动的大环境,只有从分析宏观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着手,才能把握住股票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

二、需要分析外部环境的原因

例如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由天赋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经济以及家庭环境同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作为一个公司的成长也是如此,不管公司的管理质量、经营能力如何,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和经济环境都会对公司的成功及其证券收益率产生重大的影响。

证券市场的波动总是与整个经济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股票市场,有宏观经济晴雨表之称。甚至可以说,证券市场长期趋势是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其他因素可以暂时改变证券市场的中期和短期走势,但改变不了其长期走势。所谓这种长期走势,就是指股票价格受政治,经济形势,股份公司的经营能力,盈利状况,产业结构变化等稳定的、渐变的因素的决定而形成的发展趋势,这是一种相对长期的变化趋势,如果大势是趋于上升的股票价格,虽然遇到临时不利因素也会下降一点,但不久就又会回复上升,保持其总体的上升态势。

而证券市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非常敏感。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等工具调控经济,或挤出泡沫,或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政策会对经济增长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证券市场上人们的预期和交易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证券市场时必须了解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和影响方向,所以对股票市场所处大环境的分析、认识成为了了解影响股票走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各种宏观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按照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形式不同,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宏观经济指标影响和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本文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宏观因素进行分析,以得出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下面列举几个比较常用的宏观经济分析指标,如利率,通货膨胀的高低,和汇率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

1.利率水平

2007年全年自3月18日开始到12月21日,央行先后加息六次。这对我国处于发展初期的股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今,我国的股票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增加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进行有效调控的难度,最终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从这个角度看研究利率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在当前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很多的学者专家在这个领域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很多具有借鉴意义的结果。

一般而言,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跌。在绝对价值理论中,证券市场的证券价格主要由证券未来现金流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公式中,分子为未来现金流,分母为利率,股票价格与利率成反比。这说明利率对股票价格是存在影响的,我们利用利率来对股市的波动作研究也是可行的。

在宏观经济因素中,利率对证券市场的作用最为直接,影响也最大。当利率升高时,使储蓄获利增加,因此吸引部分资金由股票市场流向银行储蓄,导致股票需求量下降,自然使股票价格下降。其中,金融服务业对利率水平是最敏感的,因为这直接影响着行业的收支状况。一般来说,当利率变化比较频繁时,银行业的获利水平会相对提高,对大多数行业来说,较高的利率水平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欲望,与之相关的钢铁,机械制造,房地产等行业就会变的萧条。

2.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提高整个市场的名义利率水平,并令未来价格水平和成本状况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也就加强了企业的决策难度,特别是一些对下家议价能力不强的企业,他们既要承受成本上涨的痛苦,又不能通过涨价将这些成本转嫁给下家,行业利润自然就会下降。虽然通货膨胀对大多数行业来说都有消极的影响,但是一些行业却能从中获益,例如煤炭,石化等自然资源开采行业,他们的成本不会随着通货膨胀提高,但是产品却能够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特别当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时,通货膨胀将带来很大的收益。

3.汇率水平

汇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例。绝大部分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都会通过汇率水映出来。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增强,包括证券市场在内各国金融市场的影响相互加深,一国汇率的波动也会影响其证券市场价格。一般来说,如果一国的货币升值,会吸引外资流入,经济形势稳步发展,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但若汇率盲目上涨也会对股票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汇率太高会影响贸易出口,出口受阻,不利于经济发展,进而证券市场受影响。

近年来尤其是近年,人民币升值以及汇率的变动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热门话题,对我国经济的走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汇率和证券市场的股票等虚拟资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人民币升值和汇率调整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长期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汇率水平的走势及其变动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国币的实际购买力,进而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影响着该国进出口贸易数量以及额度的变化,进而通过影响相关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造成相关股票价格的变动。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的贬值会增加出口企业的利润,引起股价上升;相反,进口企业因成本增加而业绩受损,将导致其股票价格下跌。同时,汇率的变动也可能通过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从而引起股票市场价格变化。

汇率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也不一样,从而股票市场表现的价格走势也就不一样了。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国内对外依存度很大的出口型和外贸型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长远利空消息,对于国内进口比较多的上市公司来说,由于进口成本降低,长期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人民币升值对于沪深两市的各个板块而言,其中受益最大的板块集中在地产、航空、石油加工、造纸行业里面进口高档纸的上市公司、资源类上市公司等。

此外,财政政策也能对股票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宽松的财政政策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方式。例如,减税会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供需提高使企业的股票价格的上扬。反之,紧缩的财政会使股票价格下跌。

四、结论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篇6

【论文摘要】课题研究式教学以来源于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经验,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教学应用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并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有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同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例如曼昆和保罗·克鲁格曼,往往是在大学和政府机构交叉任职,这表明了宏观经济学确实是一门来源于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的实践性学科。由于宏观经济学涉及到复杂多样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完善中,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相对于国外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多经济问题不同于国外,例如房价、消费者物价指数等等,往往具有特殊的发生背景和形成特点,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而我国高等院校多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宏观经济学基础课,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薄弱,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又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们经济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式教学尚无明确定义,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认为研究式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研究性地教,研究性地学,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它的特点是适用的普遍性。狭义的研究式教学则是指就某一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增强学员素质,提高学员能力为目标,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很难将两种方式截然分开的,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

高等院校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体现高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标准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性直接表现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在校期间扎实的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下面,结合我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式教学谈谈个人体会。

1.课题选择。这里的课题选择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要充分结合教师学期内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目标都要与你所要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教学本人承担的研究课题,例如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学校立项课题、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承担的委托课题等;二是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当前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房价问题、人民币汇率、债务危机等。对于前者,由于教师本人自己承担的课题,熟悉本领域发展前沿和存在的问题,能够较好把握课题范围和发展方向,因此,一般也是由教师本人确定课题方向,让学生们在已有范围内自己选择;对于后者,这些课题都是学生们自己自由选择下来的,学生之间的水平和经验差异较大,影响到所选课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参与到最终课题的选择确定上来。我往往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开题报告,让学生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汇报一下自己选题的原因和想法,教师在这方面必须控制好课题难度,课题是否与课程相关、是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就可以大致确定本学期展开研究式教学所需的课题了。

2.课题调研。研究式课题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不超过5名。调研需要提前布置,因为在学期初已经就学生负责组织的课题了,在确定教学日历、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文件时就应该将课题研究工作结合进来。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研究基础,经验缺乏,教师应就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研究工作过程、关键环节,特别是前期的文献资料搜集、资料归纳、问题提炼是必须重要讲解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组织进行课题调研的途径包括:一个是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这部分资料绝大多数是与数据等实证资料;另一个是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图书文献,同时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也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积累初步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一定基础。此外,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我们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调研,例如组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

3.课题讨论。课题分析讨论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讨论的具体形式、时间安排、点评均由教师主导。在实际组织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介绍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前沿课题发展,重点放在目前研究现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将来可能的创新方向上,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组长汇报本小组研究过程、研究内容、提出问题和介绍观点,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意见,其他同学就此课题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教师在此阶段发言要少,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但教师在此阶段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有:调控学生发言,控制课堂时间,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并让发言集中在学术层面;引导学生发言,启发那些在发言和表达思想上有一定困难的研究生,同时就有关背景知识可做进一步补充;发现问题。研究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技术途径一般而言都不可能是成熟的,教师应及时发现研究生所提技术途径所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做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局限于课堂上,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交锋都可以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个人的研究文章也在这个期间完成,字数可规定1000字以上。小组集体研究成果和个人研究成果均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

4.课题总结。经过上面充分讨论交锋,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课题显然有了充分的知识积累和信心,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课题研究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学,因此,我们要在最后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首先要肯定目前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进步,特别是要表扬那些能够运用教学课程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还有能够不囿于已有理论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学生。在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时,必须要始终将学生的思考出发点拉回到教学内容上来,例如,我们讨论灾害影响有益还是有害时,可以归结于人们对GDp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从中发现GDp局限性。通过由实践到原理的循环反复,让学生恍然大悟,或由于英雄所见略同而带来极大成就感,所以这些方式适合于学生感性、好奇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们更加重视对课程中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极其丰富,而其所联系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是复杂多变,包罗万象,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研究式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独依靠一两个教师承担起来,是不可行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团队,在团队中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和科研基础,有的可能擅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析,有的可能更喜欢研究汇率问题,有的擅长于计量模型分析。实践证明,不同专业背景、研究经历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的效果会更好。

2.加强教师科研工作。宏观经济学课题研究式教学难度要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承担起比平时更多的教学备课任务,不但要熟知教材上的内容,还要熟悉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问题,了解最新的研究文献,并对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能够从实践中发现经济学原理的根源,对学生的研究内容、分析方法、观点建议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研究空间,又不能任由学生发挥,要时刻体现教学要求。显然,这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或很少承担、参与课题研究,就不可能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深化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就不能有创新,就会大大降低研究式教学的实际效果,导致学生消极参与。

3.加强研究方法指导。在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实证分析法,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三方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定义。第二,注意假设条件。我们都知道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第三,关注不同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4.注意激励与疏导。大学生承担课题研究,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体现在求知欲强烈,有热情,缺点是经验缺乏,方法不得当,有时由于遇到困难和挫折,情绪低落,缺乏耐心。还有就是个别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发言不积极,不愿意接触社会实践,只对理论学习很感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时,要针对学生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前研究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课题研究的外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课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建立更多针对学生研究课题的调查渠道。

三、结论

课题式研究教学是一种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会以及基于目标达成的问题解决。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课题式研究教学选择教学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将教学活动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过程,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共同促进、共同成长的良好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郭金林.论教师在高校文科研究式教学中的主导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02)

[2]喻国华.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6(06)

[3]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篇7

中国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差距

一个国家有着特定的经济体制。一国的经济体制受其本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其特定的经济风格。不同的经济体制与经济风格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其经济绩效。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

那么中国的经济体制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与其助理王宁教授认为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这一点也可以从其著名书作的英文题目中看出:《中国如何成为资本主义》(HowChinaBecameCapitalist),但无法从其中文版的书名中明确看出:《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而且,该书的英文版序言中认定中国经过30年改革,已经建成“一个令人炫目的市场经济”。

此外,一些儒家主义者认为,时代已经是市场经济,因为那时已经推行私有制和契约自由。

严格而言,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既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而是介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经过了36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告别了计划经济,但是计划经济的遗留因素仍在。不过,中国总体上距离计划经济较远,距离市场经济较近。

从经济与技术层面来看,现代市场经济与现代资本主义可谓同义词。根据英国当代演化经济学家霍奇逊的看法,现代资本主义需要体现如下特征:一是存在广泛的个人自主、私人产权和商品交换;二是很多私人经营和生产与家庭分离;三是存在一个货币和金融体系,其中财产可以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四是存在发达的市场(有组织的交换),包括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五是存在广泛的工薪阶层;六是私人公司法人广泛存在。

很明显,当今中国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全符合上述特征。中国个人的自主性仍然不够,个人面对行政力量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法治体系还在建设过程中;国有产权和国有企业在基础性和关键性行业占据行政垄断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市场还没有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私人产权和私有企业处于相对不平等的宪法地位;金融体系也是国家主导,无论是银行业、证券业还是保险业,都是国有机构主导。也正因为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句话也意指了中国还不是一个地道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仍然是个转型经济国家。

干预主义经济治理风格的问题

中国当下的经济治理风格表现为干预主义(dirigisme)的经济治理风格、“类凯恩斯主义”操作与作为转型经济的经济体制两者的结合。根据一位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席勒教授的定义,干预主义是各种特定市场过程干预的总称,国家通过这种干预部分或全部地消灭掉分散的价格、生产、消费和投资选择自由,以达到特定的典型目标和并以此为干预的根据。

这种干预最常见的形式有直接的价格控制、外汇管制等等。价格管制包括:价格监视,对利润空间、最高和最低价格的规定和固定价格,普遍的禁止价格波动,不同形式的投资指导、数量上的生产和贸易限制(配额以及相应的自愿出口限制协定)。价格管制在中国很普遍,包括中国的成品油价格、基准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公用事业服务定价、最低工资等等。外汇管制也大量存在。中国对个人和企业的外汇兑换仍然有着较大的管制,还没有实行资本账户自由化。目前每人每年兑换外汇的上限为5万美元,就属于过度管制。

中国干预主义的经济治理“做派”还体现在政府在基础性和关键行业总体上实行行政垄断,比如铁路、石油、航空、电信、自来水、电力、烟草等。金融部门也不乐观。国有金融机构的总体市场集中度高,民营机构的准入门槛很高,准入通道很窄,受制于国家审批制度的束缚。

上述干预主义的做法严重扭曲经济过程,限制和破坏私人产权、市场开放、契约自由,必然影响经济绩效。

类凯恩斯主义做派影响私人产权

经济治理问题也体现在凯恩斯主义或者“类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操作。自从1936年凯恩斯发表《通论》而兴起一场“凯恩斯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政府利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成为一种“主流”。其中一个关键词是“需求管理”。

当前的主流新古典经济学教材被称为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最典型的教科书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所谓“新古典综合”,实质上是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综合在一起。其核心思想是在采取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所提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宏观政策工具来调节和影响各种“经济总量”、如“总物价水平”、“总需求”、“总供给”、“总投资”、“总就业量”、“国民收入”、“资本总量”等等,以求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外贸平衡四大目标。这四大目标被德国人称为所谓“魔幻四角”。它们往往相互“打架”,难以同时实现,突显其“魔幻”特点。

按照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观点,这些经济总量概念其实是一些虚构的概念,比如“资本总量”的概念就是如此。资本其实有着很大的异质性。既然如此,就不能把资本简单加总为“资本总量”。更有甚者,很多未用于实际生产的生产设施等,其实不构成资本。只有用于实际生产的才构成资本。与“资本总量”概念类似,上述所有总量概念都是虚构概念,缺乏真实世界的基础。也就是说,我们的宏观经济学家们实际上是用一套在真实世界中找不到的东西来讨论、分析和影响经济政策。

此外,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用自然科学中工程师管理工程的思路来管理国民经济,倾向于搞“整体社会工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思想大师哈耶克称“整体社会工程”的做法为“整体建构”,是一种“理性的僭妄”。他还指出,即便很多政府政策的目标是好的,但是政府政策往往带来非意图的后果。恰似F.荷尔德林所曾指出:“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凯恩斯革命以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宏观调控信条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西方各国政府和众多经济学家所膜拜和信奉。在70年代初,西方国家纷纷出现滞胀问题,即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一场供给学派革命。供给学派强调减税,减少政府管制,减少市场扭曲与市场障碍,为经济主体提供一套正向激励机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过去几年的克强经济学主要体现供给学派经济学的特点。80年生的著名的里根革命和撒切尔革命,都是属于供给学派革命。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是既由行政部门决策,又由行政部门实施。这容易滋生和保护部门利益,导致这些部门的政府官员以部门利益替代公共利益。与此相反,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政策的出台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这里尤其包括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操作。但是中国的这些短期政策操作不能与凯恩斯主义等同。现代市场经济体中的凯恩斯主义短期操作也需要基于法治和限政。两者均属于这些政策操作的隐含前提,内置于这些国家的总体基本制度框架当中。中国则是行政和部门主导,充其量只是“准凯恩斯主义”短期政策操作。

即便如此,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的“凯恩斯主义”短期操作,还往往受到一些供给学派经济学家的批评。对于这些经济学家来说,“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短期操作只重视让经济这辆马车跑得快,但并不重视马车上掉下多少人,马车前撞死多少人。也就是说,由于不断进行短期操作,经济主体对经济失去稳定的预期,从而扰乱了其投资和消费决策,改变很多经济主体的经济成功机会。由此看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操作往往导致大肆侵犯个人的产权。中国的行政和部门主导所推行的“类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操作则问题更甚,由于立法部门代表性差而且权力悬置,它更是与之“没得商量”。很多民营企业死于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整,就是明证。

此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色彩的“宏观经济管理”和“类凯恩斯主义”短期操作,难以利用哈耶克所言的分散在无数个体当中的、涉及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局部知识”,难以利用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分工”。只有市场的充分发展,才能充分利用这些局部知识,实现知识分工,而凯恩斯主义者或者类凯恩斯主义者,往往把这些局部知识作为“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非市场机会来对待,然后通过宏观调控的“粉碎机”对之加以克服和弃用。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权利的广泛破坏就不可避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绩效的解释

根据哈耶克的观点,政府对经济过程的干预会产生进一步干预的必要性,从而导致干预程度和干预范围不断上升,形成一种“干预螺旋”。这种干预螺旋与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立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背道而驰,也最终影响经济效率。

比如,作为计划经济的行政干预遗产和类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的结果,中国的国有经济仍然规模巨大,但其绩效很差。根据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国有企业的实际利润为负。2001年-2009年,尽管国有工业企业的账面利润很高,但是这些企业所支付的土地和其他资源费用较少或者根本不支付任何费用,其获得的银行贷款利率也较低,税收水平也较低,还获得大量政府补贴。国企的业绩解释不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实现。

既然国有经济不是经济绩效的真正来源,就需要在国有部门之外来寻找。其实,中国过去30余年“经济奇迹”的实现,归因于中国有意无意地、选择性地接近和遵循了一种德国经济学家瓦尔特・欧肯意义上的竞争秩序,这一步路也导致了中国民营经济部门的兴起。欧肯意义上的竞争秩序由七大核心原则构成:一个有运作能力的价格体系、币值稳定、私人产权、开放市场、契约自由、承担责任,经济政策的恒定性。其中经济政策的恒定性,指坚定不移地推行这些原则,而不是宏观调控。欧肯强调,由国家来建立和维持这样一种竞争秩序,而且国家需要在法治框架内运作。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别是:这些国家以较为普适主义的进路遵循这些原则,而且政府在法治框架内行事;中国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选择性地推行这些原则。其要点在于:遵循这些原则既为资源朝着回报率更高的方向配置,也为推动创新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既有利于实现静态配置效率,又有利于实现动态效率。越是更为普适性地遵循这些原则,越是可以提高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

建立和维持一个竞争秩序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成功,归因于接受欧肯的竞争秩序思想作为其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基本体制的最主要经济哲学基础。欧肯认为,除了强调由国家推行建立和维持上述竞争秩序这种“秩序政策”之外,也强调国家推行一种“过程政策”。过程政策包括反垄断、劳动保护措施、收入政策等。但是,在这些政策领域,秩序政策的地位要高于过程政策。过程政策是为秩序政策服务的,要奉行与市场一致的原则。过程政策是一种最低程度的政府干预,目的在于纠正竞争扭曲,重新为竞争打通道路。

与此同时,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政策在欧肯的政策框架里成为多余。很多人以为全世界人均GDp的提升是因为宏观调控的结果,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很多时候,政府宏观调控越多,经济周期越不平稳。纵观世界各国,政府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运作授能环境,并且维护一定程度的经济自由,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根据欧肯的观点,在政策设计上,除了要注意秩序政策相对于过程政策的优先性之外,还要考虑“子秩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要求不仅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应受制于相似的竞争自由,而且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和法律政策之间也应相互兼容。

这些构想就是最初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构想和一些理论基础,对于中国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直至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经济政策,没有上述弗莱堡学派的影响是不能想象的。

上述竞争秩序观强调推行秩序政策为主,过程政策为辅,而且后者的推行要与市场兼容。其用意就在于形成一种面向绩效竞争的秩序,按照欧肯的观点,这也是一种“有运作能力的、维护人的尊严的秩序”。这样一种秩序下,每一个公民都获得有尊严,每个民企也一样尊严。而且这样一种竞争秩序既能有效保护私人产权,也最能创造财富,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因而符合最大的国民利益。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篇8

我国2013年前两季度GDp同比增速:第一季度7.7%(较去年四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第二季度7.5%,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有所加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于2013年7月9日、16日,分别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阐述了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和策略(参见【思维导图】和试题10)。

201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2013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听取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筹备工作汇报。

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的8个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常委就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考察调研近50次,足迹遍布22个省市区。

【思维导图】

【创新试题】

读图1,回答1~3题。

1.从总体趋势上看,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间

a.人民币贬值

B.人民币升值

C.美元升值

D.美元贬值

2.人民币汇率的这种总体趋势,对于我国本土企业的负面影响是

a.产品质量下降

B.产品结构优化

C.竞争力提升

D.出口压力增加

3.面对人民币汇率的这种总体运行趋势,我国政府应该

a.强力干预外汇市场促人民币升值

B.要求出口企业出口转内销

C.积极引导国内出口企业自主创新内涵发展

D.敦促主要外汇国货币升值

4.

a.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已经很高

B.开放程度过高导致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拖累

C.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负面影响太大

D.风险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重要弊端

2013年7月3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预算执行不到位、资金层层积淀等情况,要求以整改为契机,把挤占挪用的钱归位,把“跑冒滴漏”的钱堵住,特别是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回答5~6题。

5.“进一步盘活存量”

a.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终结

B.意味着积极的货币政策终结

C.就是要把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好、运用好

D.表明部分财政资金找不到合适的归宿

6.“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就是要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

①稳增长②调结构③惠民生④填补挤占挪用的资金缺口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7.探寻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①2013年的数据是国务院确定的目标。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结合图3(含注),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知识,分析我国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注:2013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开局是好的。

(2)图4(含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使用了哪些哲学方法?

材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少,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有些是长期积累的,有些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些是政府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造成的。

――摘自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3)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说明怎样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8.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首先是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材料二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注:2013年8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出台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措施,再取消76个项目,并从严从紧加快清理其他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尤其是带有收费性质的项目,这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也是坚定不移、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又一重要举措。

(1)用政治生活的知识,揭示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

(2)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3)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4)用“我国的政府”的知识,说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9.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但在我国内地还是第一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我国设立自贸区的过程

2013年上半年,商务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报国务院审批。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该方案草案。国务院法制办会同商务部、上海市政府研究后认为,方案草案决定在试验区内实行的12项开放措施,与现行《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以及《文物保护法》等4部法律的有关规定不一致,建议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试验区内暂时停止实施这些法律的有关规定。

2013年8月26日至3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

(1)分析上述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的行为的法理依据。

(2)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回答,在设立上海自贸区的过程中,政府是怎样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的。

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我国设立上海自贸区的主要任务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投资管理模式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建立与试验区相适应的监管等制度环境等。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任务是“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3)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建设上海自贸区有利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4)通过上海自贸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这个设计蕴含怎样的哲学道理?

10.2013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看法和建议。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当经济运行逼近上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或防通胀,要按照既稳当前、更利长远的原则,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调整结构的措施,统筹施策,精准发力,使经济避免大的波动,保持平稳运行。

(1)说明确定宏观调控的“上限”“下限”的经济依据。

(2)总理关于“上限”“下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

参考答案:

1.B就总体趋势而言,图1反映出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数量是减少的,即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

2.DB、C是积极影响,不符合题意。人民币升值不必然导致我国本土企业的产品质量下降。人民币升值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升高,出口压力增加。

3.C强力干预外汇市场有操纵汇率之嫌,且人民币总体上处于升值的趋势中,故a错误。B、D不合实际。

4.Da错误,不符合实际。B、C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相悖。

5.C我国依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故a错。B无关。D错误。

6.a中央规定,“挤占挪用的钱”,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归位,而不是用存量填补,故④错误。

7.(1)①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改革实践,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效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促进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因此,改革是我国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①基于客观数据研判上半年经济形势,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

②既看到成绩,又承认不足,体现了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③“合理区间”“总的开局是好的”,这个判断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方法和全局思想。

④基于国际国内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预期目标研判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3)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走科学发展之路。

①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②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基础作用。

④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8.(1)新一届政府贯彻党的十精神,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①行政审批是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行政手段,必要的行政审批有利于克服市场的不足、缺陷和不能。过多的行政审批则会导致政府宏观调控中的“错位”“越位”,阻碍市场基础作用的发挥。②取消、下放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有利于国家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更好地发挥市场基础作用。

(4)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有利于解决政府“缺位”“越位”“错位”问题。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创新政府,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服务能力;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有利于实现政府的宗旨,促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好地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政府权威和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9.(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4部法律是国家法律,不是地方性法规,其实施和终止必须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确定和授权。

(2)①坚持依法行政。在设立自贸区的过程中,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和上海市政府,都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权力行使自己的职能,发挥各自的作用。

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在设立自贸区的过程中,国务院依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国务院与上海市政府正确处理彼此关系,既坚持了国务院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了上海市政府的积极性。

(3)①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主要内容,这有利于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活力。

②自贸区建设主要内容的重点是服务业的发展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这有利于上海乃至全国优化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③建设上海自贸区,有利于培育我国经济新优势,拓展我国经济增长新空间。

(4)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建设上海自贸区的实践中形成经验,既是认识的形成过程、也是认识检验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服务全国发展”是正确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分析也可以)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建设自贸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特殊性中找到普遍性的过程,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发展,是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过程。

10.(1)①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起决定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下限”或底线。(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说明也可以)

②价格的波动影响生产与生活,过高的通胀率直接降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导致经济过热,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经济健康发展的“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篇9

优势在于:

(一)熟悉并掌握综合处找作,对综合处的工作职责、职能、工作范围熟悉,具备担任综合处处长的能力。我自1986年以来,从事经济信息、经济形势分析研究,从1995年以来负责年度计划编制、计划报告的起草汇总等工作,从1993年——2000年向人代会提交的所有计划报告、一至七月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都是由我起草、汇总上报的,并通过人代会审议。我熟悉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了解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和趋势。

(二)抓学习,并善于理论联系实践地搞好各项工作。通过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与业务相关的各项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工作。虽然综合处的工作很清苦,但掌握的情况多、知识面广,对人的锻炼大,我热爱这个工作,同时,我具备了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的综合能力,在综合处可以发挥自己特长,实现自身价值。

(三)有做好综合处工作的经验。在综合处担任副处长职务五年多,熟悉综合处的职责、职能和工作范围,具备了应有的决策能力、办事能力和解决复杂疑难、突发事件的能力。

能按公文规范和领导的要求,起草各类公文、文件、重要报告、调研报告,做到思路清晰,文字通畅,表达准确。从1990年以来同直负责或参与起草、汇总每年省委、省政府要求计委上报和各种重要报告、重要文件。

(四)具有较好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能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开展本处工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能以身作则,顾全大局,带头到处内同志的支持和信赖。

二、怎样才能当好综合处处长

(一)发挥好四个方面的作用。

1.政治引导作用.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遵纪守法,从严治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在处内形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风气。

2.业务上的中坚作用。精通本职业务,熟悉全处业务,了解全委业务,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调研综合能力、运筹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才能搞好综合处的工作。

3.表率作用。加强党性修养,务实创新,勤奋敬业。

4.学习上的带头人。综合处是计委加强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处室和窗口之一,必须刻苦钻研各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二)团结和带领全处共同开展工作。实行民主协商,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在与副处长共同协商、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团结、民主的领导班子,关心全处每一位同志,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人尽其才,确保全处统一、高效、灵活、协调运转。

三、结合职能,谈谈在此职位上的设想和打算

(一)有计划、高质量地做好国民经济综合处和经济调节处的经常性工作。包括组织、汇总编制全省年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对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分析和研究全省社会资金平衡,负责好企业债券、基本建设专用基金、投资项目贴息资金的管理等。

(二)想在事、抓大事,当好参谋。所谓大事就是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一步我们要抓住重大的财政金融问题认真深入研究,根据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要抓住一些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如:实施扩大投资需求的财政政策,对全省投资、消费、生产、出口等方面的影响,提出见解、思路和建议。

(三)切实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动态的监测、预测和分析研究。加强对年度计划、总量平衡、发展速度、结构调整、目标和政策研究,增强年度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和热点问题,每个季度都要提出具有一定质量和水平的形势分析报告。

(四)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积极开拓新业务。大力发掘新的业务工作,如扩大投融资渠道的研究、改进企业债券管理、推进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等。

(五)以“三个代表”为指针,充分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工作。

(六)虚实结合,以实促虚。加强对我省经济发展的长期与短期政策措施的研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在务虚上有所作为,才能夺务创新开拓方面找到突破点和切入点,通过加强务虚,可以为务实提供思路和政府支持,积极和务实反过来又可以为务虚提供基础,检验务虚成果。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汇总篇10

这次机构改革,提出了把人员定编设岗和分流与改革人事制度结合,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体制,为全体干部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我非常拥护,并积极参与竞争。综合处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人员尤其是领导难以在短时间内上手并开展工作,这就要求综合处处长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胜任,特别是要熟悉该处室的工作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我认为我具有很好的竞争条件。

优势在于:

(一)熟悉并掌握综合处找作,对综合处的工作职责、职能、工作范围熟悉,具备担任综合处处长的能力。我自1986年以来,从事经济信息、经济形势分析研究,从1995年以来负责年度计划编制、计划报告的起草汇总等工作,从1993年——2000年向人代会提交的所有计划报告、一至七月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都是由我起草、汇总上报的,并通过人代会审议。我熟悉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了解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和趋势。

(二)抓学习,并善于理论联系实践地搞好各项工作。通过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与业务相关的各项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工作。虽然综合处的工作很清苦,但掌握的情况多、知识面广,对人的锻炼大,我热爱这个工作,同时,我具备了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的综合能力,在综合处可以发挥自己特长,实现自身价值。

(三)有做好综合处工作的经验。在综合处担任副处长职务五年多,熟悉综合处的职责、职能和工作范围,具备了应有的决策能力、办事能力和解决复杂疑难、突发事件的能力。

能按公文规范和领导的要求,起草各类公文、文件、重要报告、调研报告,做到思路清晰,文字通畅,表达准确。从1990年以来同直负责或参与起草、汇总每年省委、省政府要求计委上报和各种重要报告、重要文件。

(四)具有较好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能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开展本处工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能以身作则,顾全大局,带头到处内同志的支持和信赖。

二、怎样才能当好综合处处长

(一)发挥好四个方面的作用。

1.政治引导作用.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遵纪守法,从严治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在处内形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风气。

2.业务上的中坚作用。精通本职业务,熟悉全处业务,了解全委业务,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调研综合能力、运筹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才能搞好综合处的工作。

3.表率作用。加强党性修养,务实创新,勤奋敬业。

4.学习上的带头人。综合处是计委加强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处室和窗口之一,必须刻苦钻研各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二)团结和带领全处共同开展工作。实行民主协商,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在与副处长共同协商、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团结、民主的领导班子,关心全处每一位同志,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人尽其才,确保全处统一、高效、灵活、协调运转。

三、结合职能,谈谈在此职位上的设想和打算

(一)有计划、高质量地做好国民经济综合处和经济调节处的经常性工作。包括组织、汇总编制全省年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对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分析和研究全省社会资金平衡,负责好企业债券、基本建设专用基金、投资项目贴息资金的管理等。

(二)想在事、抓大事,当好参谋。所谓大事就是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一步我们要抓住重大的财政金融问题认真深入研究,根据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要抓住一些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如:实施扩大投资需求的财政政策,对全省投资、消费、生产、出口等方面的影响,提出见解、思路和建议。

(三)切实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动态的监测、预测和分析研究。加强对年度计划、总量平衡、发展速度、结构调整、目标和政策研究,增强年度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和热点问题,每个季度都要提出具有一定质量和水平的形势分析报告。

(四)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积极开拓新业务。大力发掘新的业务工作,如扩大投融资渠道的研究、改进企业债券管理、推进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等。

(五)以“三个代表”为指针,充分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工作。

(六)虚实结合,以实促虚。加强对我省经济发展的长期与短期政策措施的研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在务虚上有所作为,才能夺务创新开拓方面找到突破点和切入点,通过加强务虚,可以为务实提供思路和政府支持,积极和务实反过来又可以为务虚提供基础,检验务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