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十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54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篇1

众所周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以重要影响的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针,是决定国家未来人才整体素质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深刻的发展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历经了全球经济危机后的今天,我们以宏观的视角,统观世界,从国际环境上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不断加深,各种矛盾日趋错综复杂,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渗透和反渗透,主阵地的占领与反占领斗争十分激烈;从国内发展看,这些年来,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的格局深入调整,人的思想认识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日趋明显,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正视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发展现状,实现有的放矢的理论建设,充分发挥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是我们积极回应时展需要的必要举措。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中央指导文件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持续发展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从1984年开始有了统一的概念,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的。也是从那时起,我国明确了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理论指导文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指明方向。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7年,中共中央又做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在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又举全党之力发表了16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此《意见》给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依据,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照文件精神,我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力争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等方面的作用。

(二)专业学者理论成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丰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比较宽泛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的探讨也从未间断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贡献了大量的理论成果。1986年,李景先、肖约之、李庆善主编的《大学德育概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大学德育科学的学科特性,大学德育的社会本质、作用、对象、原则、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1988年,王殿卿教授撰写的《大学德育学》问世。1993年,他再著《新编大学德育学》。这两本书是作者在总结10多年来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后写成的,是我国大学德育学的代表作。书中不但对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大学德育的价值、规律、对象、规格、内容、原则等进行了论述,还提出了很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性的独到见解。此后,又有多本有关大学德育学的论著相继出版,这些论著在丰富了大学德育学科建设的同时又丰富完善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999年由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2003年张耀灿等著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从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出发,建立了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2008年由陈义平主编的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时代需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提高

党中央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要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任务,同时也对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特别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提高与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研究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效果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有些方面尚存空白,因此这方面的理论课题具有广大的研究空间,非常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二、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世界各国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其他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并没有统一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的名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述也是以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民族振兴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历史地理教育、政治社会化、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工作等概念的形式出现,但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质和目的是一致的,想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达到和实现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是相同的。二战之后,由于因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而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的教训在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都曾有过。所以,20世纪后期,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无论是政治制度相同的国家,还是政治制度有较大差异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纷纷采取各种具体措施,把大力加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一项首要的教育任务来抓。

(二)世界多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不吝投资

美国1991年4月,“教育总统”乔治?布什颁布了振兴美国教育的改革文件――《美国2000:教育战略》;1993年4月克林顿政府又颁布了《2000目标:教育美国法》的全美教育改革计划,并强调要恢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才开始,学校必须进行品格教育,必须把美国学生培养为好公民,许多州大学都硬性规定,思想政治科目的学分合格才能拿到学位。同时他们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强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就是要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英国也认为: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德育的效果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日本、韩国、英国、印度等国政府,都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努力提升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绩。在教育机制上许多国家还专门建立了“道德效绩评价委员会”等机构,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效绩的评价工作。部分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从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使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对上述国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分析介绍,我们对国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状况有了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同时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必备因素。因此,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是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与前提。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主客观原因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大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的问题。实现把每个学生都教育成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度的国家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的人这一目标的难度越来越大。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

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主观原因

从主观原因上讲,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仍然将受教育的主要目的集中在获取科技知识和智力训练上,往往忽视对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应有的重视。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客观原因

从客观上讲,第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受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第二,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符合度来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设计还没有完全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依然存在理论内容陈旧过时、脱离实际、大道理多而空洞的情况,不能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对大学生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第三,从教育形式上看,简单说教、生硬灌输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不鲜活、不生动可以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依然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来,针对上述原因,为了找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措施,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不断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其中有些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但就改进我国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水平而言,还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应该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客观原因为靶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符合现实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展望

展望未来,在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总结我国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宝贵经验与成就,结合并借鉴国外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与方法,针对新的历史条件,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局面。结合上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笔者认为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将会更加致力于解决如下问题:

(1)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提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具体方法。

(2)探求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真正需求,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调整和改进提供高质量的理论参考依据。

(3)了解大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现实方案,挖掘新颖思路。

(4)为扩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时性提供素材,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出其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应有的实际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篇2

abstract:Strengthensintheschooluniversitystudentandgraduat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inmyschoolapproaches“theteachingresearch”by“theteaching”inareformingprocessimportantwork.inviewofmyschoolgraduatestud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presentsituation'sanalysis,discoversthedeficiencyandtheweaklinkatpresent,andbeginsfromfouraspectstostrengthenthegraduatestud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unceasinglytheeffectiveness,guaranteedthatmyschoolgraduatestud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alsogoodthequickdevelopment.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和措施

keyword:graduat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ountermeasuresandmeasures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随着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深层次转变,我校研究生教育飞速发展,在校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9年底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已达2400余人。研究生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与民族的希望,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如何在新时期做好我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04年16号文件,坚决响应学校党委又好又快地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部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当前我校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正处于改革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关键阶段,尽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但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一、自身重视力度不够。由于我校研究生以理工科类专业为主,平时往往重科研、轻政治,认为政治离现实与专业相差太远,或对找工作没用,思想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重视,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上也是应付式的草草了事。

二、学习组织体制较松。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相对于本科生学习组织的严密性,研究生这一群体在学习组织上较为松散,平时基本“各自为政”,“独来独往”,没有固定的专门学习组织。

三、统一安排较为困难。由于研究生年龄分布较为广泛,个人经历有着较大的差别,且理工科研究生在校时间不长,去外地实习实验的机会较多,这种“聚少离多”的学习生活方式让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安排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四、学习机制缺乏约束。除了拿到规定的必修课程学分,对研究生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制定相应的细则与管理办法,导致一些研究生长期不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无关紧要。

因此,综上所述,在继续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做到因材施教,不断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进完善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坚定不移地培养“又红又专”的高学历、高层次的革命接班人。具体建议如下:

创新组织教育模式,强化导师指导责任。我校研究生导师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有着较长的党龄与较强的党性修养,且研究生管理模式为导师负责制,因此可以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部分任务由导师来承担,导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研究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与讨论,导师也可以及时掌握研究生思想学习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创新建设研究生党支部,党员导师所负责的研究生党员人数达到一定人数时,可以根据导师来划分研究生党支部,让导师担任研究生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并定期召开研究生党员的民主生活会,使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党员教育更好地落实。

教育内容紧抓热点,教育手段丰富多样。根据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与之对应的高层次教育,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别是与研究生息息相关的重点、难点、热点,以此作为教育背景,极大提高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积极引导研究生对此进行探讨分析,使研究生“心忧天下,放眼世界”,增强研究生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同时,积极借鉴引用高新技术,搭建学习信息平台,将时事热点与教育重点通过网络、短信等信息手段及时传递给研究生,让研究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基本方法;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37-03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方面都作出了很多努力,但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人文关怀仍然欠缺,一方面在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人”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卢梭曾指出,“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1]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于人的理解和分析也极其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理解和分析也很不完备。理论回应现实的乏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在客观上要求理论研究必须获得新的突破以增强其指导性和预见性。

不可否认,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为政治、社会服务的一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社会性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人自身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凸显为核心、迫切的问题。单纯囿于政治、社会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以政治性、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已经显示出“解题低效或失效”的弊端,也不完全符合“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着科学而丰富的人学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政治服务、为社会服务,但它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又有其“建设人自身”的根本属性,这种属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下更需要进一步展现出来。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运用“社会需要”、“政治需要”等社会学、政治学研究视角考察其满足社会与阶级需求的一面,更需要运用人学研究视角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追寻它的属人性。这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世界,而且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和推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事实上,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已经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1998年6月,《宜春师专学报》发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与人学基础》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学的结合问题。在2002~2009年间,有20多篇论文从人学视角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张耀灿教授和笔者曾撰文专门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向出现的原因。[3]

2003年,张耀灿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一书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和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拓展了一个崭新的视野。2006年,张耀灿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前沿》一书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传统“社会需要论”转向“现实的个人”,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2006年12月,万光侠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一书出版,该书全面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研究现状,并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生存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四有’公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框架。随后,山东师大雷骥的博士论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福建师大潘玉腾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人学基础》以及笔者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等先后发表,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维度已经形成并越来越引起关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正逐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但由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领域不够集中,不成体系,还未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框架。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维度旨在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意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最根本的方法是凸显人学价值观,并坚持人学辩证法。

1.坚持个体、群体和类的统合

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他是由所有个体、各种类型的群体以致整个人类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系统,每个个体都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上的特殊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中必须坚持人的各种存在形态的统合,坚持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无论是离开个人的所谓族类,或是离开族类的所谓个人,都只是人的存在的一种片面抽象,都无法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在目前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大多学者强调的是人的个体层面,提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社会”转向“个人”,从“群体”转向“个体”,这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曾长时期存在过分重视社会价值、工具价值而相对轻视个人价值、目的价值的弊端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它凸显了人的创造性、自主性等,但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一种片面性反对或矫正另一种片面性。

2.坚持主客体统一

人学专门对人进行哲学层面的整体思考,涉及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自由、人生目的、理想、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人学研究将着重从人是主体,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的角度考察人。因此,思想政治人学也必定主要从这些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解读。但我们必须注意,主体是主观与客观的双重存在,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对主体的研究也离不开客体,无论如何不能把主体同客体割裂,把主体性和客体性(受制约性)割裂,否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沼。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中,必须把人的主体性的实现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3.坚持现实和历史的结合

个人一方面是现实的社会存在,即由个人本身的实际生活和活动形成了个体的现实人生历程和状态;另一方面是历史的社会存在,即置身于由所有前后相继、彼此相联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受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体现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程度。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需要从现实视角出发关注个体的人的有限此生,也需要关注“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一方面从个体现实的社会存在视角贴近个人的现实人生,给人以具体的人生指导;另一方面从人的社会历史存在的视角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个人的生存发展进行总体把握。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为展现个人的完整图景创造条件,也才能真正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成、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

4.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既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建构时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的实践中汲取养料和依据,又要求我们不仅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理论层面的建构,而且也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应用层面的价值。理论方面的研究为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实践方面的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现实的资源并能推进理论的创新研究。离开实践的理论无法指导实践因而彰显不出其价值,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可能偏离正确方向而漂泊放逐。归根到底,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研究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求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理论研究只有切实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加强、改进,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其价值。

5.坚持资源借鉴的综合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只有综合借鉴人学资源,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成果。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和借鉴中西方的人学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资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契合中国实际,是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奉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西方人学思想作为人的生存样态的一种反思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展望,无疑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因此,需要同西方人学展开对话。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应是中国特色的,既要紧跟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脉搏,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又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展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平等而非贬斥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其现代转换。其次,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学有机契合的研究,除了人学资源外,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相关资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法论、管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史论等都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启示。再次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综合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同样要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德育等学科的相关成果。只有综合运用这些资源,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平台。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论域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分析框架,反思并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等主干学科,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等分支学科。具体思路和论域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基础的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根本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理应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人学研究。目前,以万光侠为代表的学者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一书,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探索开拓性、奠基性的成果。作者以人的存在论、本质论、发展论三大方面,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系统、深入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不仅从一个关键方面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而且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鉴于这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建构的至关重要性,学术界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的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添砖加瓦。

2.思想政治教育反思和重构的重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价值、目的、过程、规律等进行人学解析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价值、目的的人学透视,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人类实践活动本身的探讨。我们要做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从整体和本源的角度,从人的角度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意义何在、人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什么目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到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真的理解,这一理解对于从人学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问题具有关键和首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不能避开对这些方面的人学探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更切实、更直接地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价值的实现。结合目前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体――客体思维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主体间性思维方式上,对这一过程作出新的解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在强调教育规律的同时,应把着力点放在受教育者接受和学习规律的探讨上。

3.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与重建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和艺术性研究更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按照人的特性和需求,探讨如何实施符合人性的方法,其中重点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习过程和规律建立起接受、学习方法。

4.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应加强教育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而且可以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人学解读需要结合社会发展,更要结合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结合人性的特点分析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得与失,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历史的启迪。其中,重点是依据人的存在、本质、发展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重新进行阐释,凸显人的存在、本质、发展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制约,厘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62.

[2]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5.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教育规律;教育理论;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74-0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已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思想政治教育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的二级学科,使这个学科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教育学的范畴有了明确的定位,也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面临着对自己学科内涵和学科定位的重新思考。这种重新思考,需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得到展现,而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根本方法和最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辨证、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现象和问题,从一定的历史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去探究各种现象和问题的动因和本质,从而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中有以下内容:第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方式,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它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和产物,是一种客观现实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数的先哲一直都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第二,用发展的理念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种发展的理论,是一种鲜活的说服艺术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是一门处在运动和发展中的学科。它的主体和客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主体性活动。它决定了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联系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环境和主客观条件等因素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研究中要避免用僵化、固定的模式去套鲜活的说服艺术。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体现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的理论必须与实践密切结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与现实的实践问题相结合,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可操作层面的问题入手,得出较普遍的结论,以便用结论去指导实践。第四,坚持唯物史观。从经济关系出发去分析上层建筑问题,一切政治现象都根源于社会经济生活。人们在自己生活和生产的社会中,形成了与他们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从经济关系出发去探索自身的诸问题。

二、双服务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是它的突出特点。自地球上有人类社会以来,它在所有的阶级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它是一种属于意识形态传播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与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意识形态活动密切联系。“它的目的主要在于让一定的社会成员掌握和接受一定的思想观点,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其性质上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灌输和传播的活动。可以说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进行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也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法律观点等的教育。”[1]事实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播的教育活动,只是灌输和传播的途径因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不同而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专利,也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在西方,所谓的思想“自由”不是任其自由发展,政府同样在发挥意识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为政治服务和必须满足政治需要的特点。“政治,说到底,是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服从社会政治需要,就是维护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国家的制度、方针和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坚持以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为主导进行教育。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一定阶级、政党或国家机构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政治需要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突出的特点,决定它必定是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执政党或国家专门机关的掌握之中,并作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必然体现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和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要求,等等。对它的研究也必然要求遵循服从于社会政治需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一种精神需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社会对人的要求会不断变化,“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人们在思想、品德、行为等各方面总是表现出不够适应、不够成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尤其是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3]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极大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需要在不断增加,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利益矛盾的凸显等问题出现,要求人们具备有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人际沟通,缓解压力追求心理健康、青年人正确处理爱情问题、应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缩短进入生人社会的时间并尽快融入陌生环境等多种能力。同时要求人们在自身生活中通过理想信念的树立,为自己的人生寻找精神动力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等等。服务于这些要求,为教育客体提供他们满意的精神产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想信念的形成、奋斗目标的激励和人格境界的提升,为人们从事经济工作、业务工作提供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必须体现这一原则。

三、从教育规律探寻教育方法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即使是政治思想的“灌输”,也要遵循教育的原理和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尊重人们自由思考的权利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引导,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有益活动,也是一种思想恪守和思想解放的统一的活动,而不是思想控制或思想专制。”[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充满创新和挑战的工作。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应关注教育方法的研究,关注一般教育规律的研究,关注传播学理论的研究,关注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层次、经济地位、是否有和心理特征等具体特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范畴、主客体关系、思想和行为的关系、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者素质、教育管理和领导等理论问题,“着力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社会意识形态运作的规律,揭示对人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规律。”[6]进一步深入探讨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等基本规律,从而建构合理的理论逻辑体系,并切实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服务性等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播教育。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学科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面向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7]目前,最核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问题,即积极探索如何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播给受教育者,让他们接受和认可并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不是从理论层面上去解说方法的依据,或去建构方法论的体系,而在于探索适用于某特定领域和特定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索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况下的有效运用。因此,应用研究中的方法研究与基础研究中的方法研究有所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通常也包括方法的部分,也对方法、途径、载体等作出论述,但这里是从原理的角度来研究方法,主要是确定方法的理论依据,并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体系。应用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应该结合当代国内外实际,向着更为具体的方向前进。”[8]例如,研究者可以总结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跨学科的方法搜集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并系统整理,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四、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原则是思想政治研究的发展所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政治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9]综合性的特点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必然会涉猎到广泛的研究领域,必须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成果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由于学科的这种特点,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研究,而应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当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绝不是使自己变成大拼盘、大杂烩,而是吸取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用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规律,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构建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10]

定性和定量分析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视的方法论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应该遵循的原则。所谓定性研究,就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矛盾分析法和系统方法是定性分析的重要方法。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始终注意社会现象的质,又要始终注意社会现象的量,要把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量的分析深化对质的认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在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时,要注意被研究对象的质和量两个方面。认识的规律是不断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运动过程。感性认识使人们获得足够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经验材料,再“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11]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材料是思考和分析的对象,是形成概念、理论、模型的基础。因此,在搜集经验材料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12]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在进行文献研究、观察、调查、实验等研究工作时,要注意搜集有关量的材料。在进行这种调查工作时,可以利用数理统计和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从广义上讲,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理应学习和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的教学效果、教育对象的特点等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然后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模型统计出相关量的指数后再进行定性分析等。分析的结果有益于进一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

参考文献

[1][5][6][7][8][9]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7):39,39,40,43,43,42.

[2][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揭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14,15.

[3][10]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4,53.

[1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153-04

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自1984年由我国独创以来,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学科规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研究方法论的指导,离不开对方法的研究。该学科迫切需要适应本学科的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对思政教育学“研究方法”进行学术探讨,能够更好地挖掘思政研究的学理基础,丰富思政教育研究方法体系,提高思政教育的专业水平,对于推进思政教育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概念界定

(一)方法、方法论

方法,是人类研究世界并获得发展与进步的手段,而关于方法论的界定不一。有学者认为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立足点”,[1](p24)是“规范、厘清研究中探询程序的思维方式,是对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手段的反思”。[2](p24)《韦伯斯特大学词典》则将方法论定义为“一门学科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规则和基本原理……对特定领域中关于探索的原则与程序的一种分析”。[3](p23~27)我们认为,方法论是对方法进行深层的哲学反思,探讨方法的特点及实用性,并且对方法的性质、作用及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方法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二)思政教育方法与思政教育研究方法

1.思政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思政教育方法,有学者认为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工作方法”。[4](p3)与该定义类似,有学者把现代思政教育方法定义成“现代思政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5](p4)还有学者认为思政教育方法是“对特定的对象即现实社会的人进行思政教育的方法,是一种具体的方法”。[6](p8)思政教育方法因其适用范围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层次,包括思政教育的原则方法(如实事求是法、群众路线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等)、思政教育的具体方法(如思想信息收集方法、思想分析方法、反馈调节及总结评估方法等)、思政教育的操作方法(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自我教育法及心理咨询法等)、思政教育方法的运用艺术和技巧等。[7](p362~364,p220~225)可见,对于思政教育方法,不同学者的定义大致相同,都认为是在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关于思想和工作的具体方法。

2.思政教育研究方法

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具体表现为设计研究的途径、实施研究,并对这种设计及实施进行评价、反思的过程。思政教育研究方法是指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及经验研究,它不仅体现为具体的工作方法,更加侧重在学理上对方法的分析与研究,因此是一个综合体系,具体论述详见本文第二部分。

(三)思政教育方法论与思政教育研究方法论

1.思政教育方法论

关于什么是思政教育方法论,学者们的观点不甚一致。有学者认为,“思政教育方法论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为了认识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采用的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科学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思政教育方法的理论体系”;[4](p3)是“探讨如何运用思政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效果的规律的科学”;[8](p2)是“思政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换句话说,就是运用思政教育理论去认识思政教育对象和实践思政教育活动,这时理论就转化为方法论,体现了理论与方法的统一”。[9]还有学者认为思政教育方法论是“以思政教育矛盾转化过程中方法的价值、方法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原则、方法的运用理论与操作体系等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思政教育方法的内在规律,它不满足于方法‘是什么’,而探寻方法的‘为什么’”;[10]是“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研究和提示人们的思想形成、发展、转化的规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提升人们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的总和”。[7](p362~364,p220~225)

上述思政教育方法论的概念界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可以讨论之处:第一种观点将思政教育方法论看成是方法的理论体系。我们想要追问的是:如何理解这样的方法理论体系?是从系统论还是从本体论抑或是认识论的角度理解?由于方法的多样性,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多样?另外,这种理论体系可能仅仅是方法的叠加,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第二、四、五种观点都认为思政教育是科学的,有规律性的。我们认为,规律分为自然规律及社会规律,而“思政教育学”如果有规律存在的话,这种规律也属于社会科学规律。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其社会规律性,这又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政教育方法论是在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理论的应用。问题是这种理论又来源于何处?其有效性如何得到检验?归根结底,这种概念界定还是没有对方法论进行说明。

可见,学者们大都把思政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作为方法论的内容来看待。将思政教育方法论分为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评估方法等无可厚非。但是,当前国内思政教育学术界在探讨方法的时候,关注的都是思政教育方法,侧重思政教育的实践层面,而非作为一门学科基础的思政教育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关注的大都是“宏大叙事”(grandnarrative),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政治观念或者思想传播及转化的具体机制等微观问题,而我们认为后者更具有学术价值。

2.思政教育研究方法论

国内对思政教育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很难找到直接的思政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概念界定。本研究将思政教育研究方法论理解成“关于思政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概念、哲学基础、逻辑过程、研究步骤与具体原理的研究。”研究方法论是整个思政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哲学基础,是对思政教育学研究方法层面上的探究,是研究方法背后的理论支撑。

综上,再一次厘清以下几对概念之间的关系:(1)思政教育方法与思政教育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对方法本身的认识、反思与评价,是对方法的理论支撑,而不是具体方法的罗列与堆砌。方法论以方法为研究对象,是指导方法的一般思想或哲学观点。(2)思政教育方法与思政教育研究方法。思政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它以人作为对象,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的是方法;而思政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它以思政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思政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的是研究方法。思政教育研究方法不仅包括上述操作层面,还包括在思想政治理论和经验研究时所使用的方法。(3)思政教育方法论与思政教育研究方法论。从狭义上看,思政教育方法论就是有关思政教育具体的、实践的方法的理论;从广义上看,思政教育方法论还应该包括研究方法的理论,即研究方法论。

总之,思政教育方法不能也无法代替思政教育研究方法。

二、思政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思政教育学曾先后作为教育学和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存在,具有教育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特点目前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文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并将其分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而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体系,思政教育学可以借鉴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思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综合的体系,该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及具体方法。

思政研究方法体系的第一层次是方法论。方法论研究可以分为三种研究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诠释的方法论及批判的方法论。该体系第二层是研究方式,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间接研究、实地研究及行动研究等。第三层是具体方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等资料收集方法及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方法。

实证主义者坚持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以公理、推论、假设、定理等符号来构建社会科学理论,并以一般性法则为基础,通过发现因果关系,解释社会中某个人的思想行为。教育是有关人类有目的的行动的事情,教育研究的注意力要集中在宏观的和微观的两种社会过程上,对人们的理性行动动机进行解释性说明。这种解释说明经常使用参与观察法与实地研究,这种研究方式也被称为定性研究。批判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霍克海默和哈贝马斯等人。该方法论坚持研究的行动取向,为了帮助人们改变现状并建设美好世界而超越表面的幻象,以便发现一个世界真实结构的批判性的调查过程。[11](p104)

研究方式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间接研究、实地研究及行动研究等,由于篇幅所限,仅对其中几种研究方式进行分析。

(一)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通过结构式问卷或访问法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方式可广泛地应用于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法尔布拉德(Fairbrother)调查了政治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对香港及大陆学生民族心态的影响。[12](p605~620)他研究的问题有:大学生对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否有认知感,与批判性思维倾向有关的一些认知感达到何种程度,批判性思维是否导致香港学生有较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而大陆学生的民族心态是否较弱。

在对香港及大陆1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他构建了七维度民族心态利克特量表,还设计了影响社会化进程的批判性思维量表,其中包括怀疑主义、好奇心及开放性态度三个批判性思维变量。之后,进行两地大学生的方便抽样,对得到的535名学生数据采用自变量样本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政治社会化、批判性思维(自变量)及民族心态(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如下结论:大多数学生的政治态度与政府所期望的保持一致,大陆学生的民族精神指数更高,香港学生则更倾向于中立。尽管一些学生对带有霸权性质的政治社会化带有一些逆反心理,但正是其具有的批判性思维可以调解国家期望学校教育所达到的目标同国民政治态度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至少涉及一个自变量,它要受到研究者的处理或控制,其目的是对处于不同环境下的团体或个人进行比较,[11](p238)旨在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可控制的研究方法。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用实验法研究爱国主义英雄事迹材料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在实验中可以使用一种英雄事迹材料以及作为参照的一般性阅读材料。研究过程如下:

我们随机抽取30名同质性的大学生,分成两组:组1和组2,并取得其专业课的学习成绩。然后进行8周的教学实践,其间,给组1同学的是英雄事迹、激发强烈爱国心、民族情的阅读材料X1,组2同学作为对照组,接受普通的阅读材料X2。8周教学结束后,再对同学们进行专业课测验,并对所得成绩数据进行单因素或多因素的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后(使用SpSS软件、SaS软件或Stata软件都可以实现这些数据的分析),可能会发现:不同的阅读材料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和影响。

(三)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或在研究现场,以直接地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思想与活动的研究方式。实地研究通常是以诠释学作为理论基础,要求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长时间地直接接触。通过实地研究,我们所经验到的,最初是手势、声音和行动,“只有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从外在符号走进隐藏着的内在生活”。[11](p99)这种通过对自然环境中的人们进行观察,对其社会行动进行系统分析来了解其行为背后的思想原因。个案研究、叙事研究、参与观察等都属于实地研究的范畴。例如,我们要了解某一地区少年犯的思想改造过程,就可以采用此种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属于实地研究范畴,是对受教育者本人讲述的故事进行诠释,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对受教育者讲叙的故事进行研究,无疑使思政教育研究进入一个极富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领域。这样,研究者就会通过自己亲身体验理解、感悟叙事者的内心和思想,通过对其语言的分析将结果呈现出来,这有助于揭示独特的、微妙的现象或思想,有助于理解不同知识背景下的行为及其意义。[13](p6~11)

三、小结及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思政教育学更是一门学科,我们在关注实践方法的同时,为了学科的长远发展,更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学科的研究方法上,把研究方法与实践方法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本文将比较成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思政领域,这种做法是否可行,有待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还需更多的实践检验,需要继续探讨下去。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需要加强对方法及研究方法的研究,要不断地革新研究方法,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等方面还需不断加强。只有真正厘清并使用思政教育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方法意识,才能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属性,促进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美]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第一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王玄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7]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彭海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新探[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4.

[9]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体系求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10]黄蓉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00,(6).

[11][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m].郝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性研究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方法是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任何学科研究想要达到更好的推进效果,得当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方法要讲究适应性,接受度,艺术性,现实性等,好的方法才能让工作开展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体是课堂教育,言传身教这种最为传统的方式已经经历的很长一段历程,也必将继续存在延续下去,只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去丰富教学方法,让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不再乏味,单一,无趣。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的接受程度,制定出既合理又可行的方案和方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必要性。并且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国民经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完善,在物质水平也不断提高的同时,大学生中也相应出现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腐朽主义等思想,也就急需思想政治教育针对这些现象来研究出新的教育方法来端正他们的态度和平复他们浮躁的心理,在现代多元化的生活节奏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势必效果不理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制定符合新情况,适应新对象的方法,更有效率且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为了满足国内外形式变化的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去应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念,不受他们的影响,不动摇我们固有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要在物质丰富的社会,利益熏心的情况和信息发达的环境下去动摇了自己的初衷,任何新兴的事物带给我们发展的同时也会多多少少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应对新形式的情况下,研究出新的教育方法,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好的服务于人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性研究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任何未付诸于实践的理论都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去考虑,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见证理论的过程,只有实践证明可行,此项理论才可以成立,可以继续上升高度,才可以被使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历史与逻辑是统一的,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一切理论都是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服务的。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融入实际生活中离开实际问题,理论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大众切身利益的学科,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出发,去研究新情况,推出新思路,形成新方法,用嘴易于广大群众接受的表达方式,用最能融入其生活方方面面的理论高度,解决受教育着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实际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相比,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因为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做人的工作,为教育人,塑造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更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以受教育者的接受教育的程度为出发点,以受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以受教者所处的新形式为出发点,去研究出新的方法,解决他们最实际的问题,研究出最容易被受教者接受的方式,去完善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学科,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社会的进步提供给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信息化国际化的新格局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大学生不安的学习状态和浮躁的心理给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将随其内容的变化而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只有运用新的方法,才能保证培养四有新人根本任务的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人才支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性研究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环境和场所。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灌输,为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课堂教学活跃教学气氛加强教学课堂管理的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加针对性教学内容理论课堂学习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理论课堂要求教学内容的深刻性和可塑性。

理论知识学习是现当代大学生增强行动自觉的重要保证,它是解决学生困惑的重要过程,是探究问题根源的保证,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求理论知识内容能反映现实生活,实际更贴近人文关怀主题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发大学生思考问题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讲到相关案例事件时,可在陈述事件背景和经过的同时,组织大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之外的延伸含义,提高教育工作者能力建设。邓小平曾说过:“学校是否能培养社会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的一面镜子,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是教书育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和专业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源泉。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首先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全面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由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共同完成的,要逐步形成以专职理论教师为主导其余学科教师为辅教学发展模式;其次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使老师们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与时代同步。反思教育理念和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领,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大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使学生能把课堂知识转变为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学有所想学有所长,全面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大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主要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教师重在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枯燥的理论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从大学生入学之日抓起,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运用创新型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大学生被动式灌输学习变为主动引导学习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起来不可分离的事实,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是非常有必要且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33.

[2]史向军,张琼.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3]尤春阳.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才智2012.18.

[4]胡清.科学发展观下高校德育变革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7.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篇7

关键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246-02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贫困生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对多位学者关于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脉络和思路进行了梳理,试图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

1.国内研究现状。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是在我国的扩招政策之下应运而生,国家为了解决贫困生经济方面的困难,实施了一系列资助政策。贫困生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学习压力导致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缺失。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对贫困生的教育缺乏完善的教育机制[1]。近几年,我国非常重视解决贫困生在经济方面的问题,对贫困生实施了资助政策,但是在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重视不够,缺乏一套完善的措施。

一些人认为,高校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2]。高校的教育者们认为贫困生对生活更加理解,思想更成熟,对于贫困生道德、心理方面估计过高,忽略了贫困生思想和人格上的缺陷,弱化了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有的人认为,社会因素导致贫困生产生消极影响[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距较大。贫困生看到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对未来前途迷茫,贫困生面临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尤为重要。

2.国外研究现状。法国哲学家皮埃尔・勒鲁提出,平等是自由与博爱的基础,人之所以能够有自由的权利,因为他们是平等的,人之所以要履行博爱的天职,也因为他们认识到人类是平等的。他说:“如果你们问我为什么要获得自由,我回答你们说:因为我有这个权利;而我之所以有这个权利,乃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4]。大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贫困生是大学生的一部分,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以关怀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的中心,把关怀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理解及民主和自尊的基础上[5]。这一观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贫困生的问题上,要尊重贫困生,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学习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是教育者在关心每一方面特征完善的同时,都不曾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和谐都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决定,那就是道德。”[6]他提出,“道德情感是德育过程中个体内心最真诚的表达,没有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教育只能培养出道德上的伪君子。”[7]在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贫困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和高度的责任感。

二、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行为现状

贫困生的思想和行为与其他大学生有着相同的特点,也存在着特殊性,就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归纳起来包括以下特点:

1.有的学者认为,贫困生的理想信念出现偏差[8]。因为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压力而导致理想信念模糊。说,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9]。邓小平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0]。贫困生受社会一些不正常现象所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思想,导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扭曲,这些思想上认识的偏差影响了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2.一些学者认为,贫困生思想和认识出现问题[11]。贫困生认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通过努力拼搏考上大学,进入大学后,发现外面的世界和自己想象的相差太远。在高校生活,贫困生面临很大的压力,尤其和富家子弟在一起,巨大的差距把贫困生的意志和信念摧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出现偏激,抱怨父母无能、怨恨社会不公平。

3.有的人认为,贫困生心理状况严重。表现为敏感、多疑和自我封闭,他们为了掩饰自我,很少与外界交往,导致心理出现问题,造成了严重的人格扭曲[12]。贫困生正处于思维广阔和情感丰富的时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记忆力、渴望交往,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给贫困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闭锁、情绪冲动、自制力薄弱,进而出现自卑、孤独、心理失衡等特征,容易出现极端行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4.有些人认为,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困难[13]。经济来源是学习和生活的保障,贫困生的家境不能为他们提供支持,使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一方面,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他们开始从事家教、当服务生、扫教室等,因为忙于生计疏忽了学业,影响了成绩;另一方面,贫困生一般来自偏远地区,由于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因素,许多科目基础较差,比如外语、计算机、文体等,他们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三、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1.坚持“以人文本”是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对社会的构建和发展起推动作用[14]。社会的发展,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坚持“以人文本”的核心思想,是要尊重贫困生的人格,承认贫困生的价值,理解贫困生的困难,关心贫困生的生活,重视贫困生的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一些学者认为,贫困生因为家庭的经济原因,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15]。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容易出现自卑、偏激、悲观心理。根据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和2006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高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组建一支由专、兼职心理教师和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队伍,对全校大学生尤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有的人认为,因为社会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欲望不断增强,导致了理想信仰缺失[16]。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与自身的生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有关,贫困生的生长环境较差,接受的教育受限,到了大学阶段接受的是新的环境和新的事物,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

4.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是塑造贫困生完美人格的必然要素。有的人认为,诚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17]。国家和社会都在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和成才,贫困生也要有人格信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要求公民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贫困生诚信做人、诚信还贷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践行。毕达哥拉斯说:“美德乃是一种和谐,正如健康、全善和神一样。所以是和谐的”[18]。一些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能够培养贫困生具有诚信品质,塑造贫困生的完美人格[7]。

5.社会实践是提升贫困生修养的重要途径[19]。马克思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0]。实践是为了让贫困生正确面对贫困问题,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让贫困生参加公益活动,感受社会的关爱,传递大爱;通过社会调查,让贫困生了解国情,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克服解决经济上的困难;通过实践,让贫困生在活动之中践行理想信念。

四、结语

本文从贫困生问题的研究背景入手,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状况;然后系统地梳理了贫困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揭示了贫困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现状;最后归纳出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断地拓展方法和思路,使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长锦.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4.

[2]黄永华.增强贫困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9(7):57.

[3]曾继平.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51.

[4]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20.

[5]邓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2.

[6]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和全面发展[J].国外教育资料,1980(1).

[7]郑冰.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福建:闽南师范大学,2013.

[8]许小荣.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8.

[9]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10]杨瑞森.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思想理论教育的三个重要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38.

[11]尹春苹,胡苹,吴永祥.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6(3):628.

[12]潘继军.贫困大学生思想现状和思想教育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8(3):332-333.

[13]许小荣.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11.

[14]李成保.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境遇――基于四重关系的综合审视[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67-68.

[15]庄玉峰.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社会科学,2011(11):21.

[16]徐惠红.有效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72.

[17]焦守伟.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0:37.

[18]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15.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方法创新

一、国内外接受理论研究

接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接受问题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传播学和接受美学,而西方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其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的哲学家狄尔泰认为,解释和理解应当被看作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移情交流到同一的过程,至于它们的差异,只有克服解释者的主体因素才能消除。作为对解释学的发展有重要建树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被理解者总是与理解者相互关联的,理解总是受到解释者的“前有”、“前见”和“前悟”或理解的“前结构”所制约和引导。所谓“前有”即“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见”指“预先有的概念系统”,“前悟”是对对象“预先己有的假定”,而“前结构”则是这三者所组成的结构。

接受问题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益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以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接受美学,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等都从一定角度研究了接受问题。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传播者—受众相互影响、作用的“交易”、“商谈”等新的模式,可以称之为交互主体性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传播是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行为。

对接受问题的研究,除了解释学、传播学、接受美学之外,还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例如教育心理学(以加涅为代表)、发生认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社会学习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等。注意吸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们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受教育者”即“接受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大多按照“主—客”模式,把教育对象作为单纯的被动客体来研究,而不是按照“主—主”模式,把接受者作为主体来研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差异性和创造性,这必然导致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浮在表面,只是停留在道德说教、命令的层面,没有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为学生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表现为强调统一性,缺乏多样性,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化教育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上很少有选择权和自,一切都按照统一的、规范的培养模式进行“工厂化生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担任主角,而学生担任配角,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扮演着权威者、独奏者的角色,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缺少探讨和质疑精神,在学习上失去了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人的主动性的培养是教育的灵性所在,是人自我实现的根本,失去主动性只能导致人和教育的异化;在师生关系上,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道尊严观念,把师生间的关系定位在长幼关系上,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不敢同教师亲近、沟通,师生之间隔着一条鸿沟,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这种关系,一方面,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能够更好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在管理模式上,表现为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以惩代管,把学生单纯看成教育、管理的对象,没有当作服务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不能被调动起来,而且因沟通不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易于产生矛盾,受教育者易于产生逆反心理,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三、运用接受理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接受理论给了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更加重视研究大学生群体的接受视野及他们对教育的可接受性。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转换观念,站在接受者的立场,换位思考,即从教育者的眼光转向接受者的眼光,把研究的重点转到接受者方面,从单纯的灌输转向共同参与、互动,从以管理和惩罚为主转向以引导和激励为主,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类型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使受教育者在心情愉悦的前提下自觉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主体性。

忽视接受者的主体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弊端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双方协调配合来完成。在这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学生不仅是接受者和被教育者,而且应当是德育过程顺利开展的依据和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接受者是否接受。把接受者作为主体,就要考虑接受者的实际需要。

(二)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活动不是单向的主体对客体刺激的消极接受和被动反映,也不是主体在反映客体时仅仅从感性到理性的简单线性飞跃,而是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与客体的碰撞和交流。皮亚杰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基本范畴对认知过程进行描述和界定。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可以看到,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前,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已经有一种“期待视野”,如受教育者的思想基础、道德觉悟、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社会阅历等,以此为前提,他们对来自外部的教育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筛选和加工,然后将其全部或部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一旦教育信息与已有的“期待视野”和认知结构发生冲撞,那就意味着痛苦的抉择。那么,如何使接受者放弃原有的偏狭信念,能够快乐、自觉、主动地接受新的思想道德内容,确立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要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相融合,接受媒介要与接受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教育者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能动性,善于洞察受教育者的心理,弄清受教育者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更关注,并采取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真正为受教育者所接受,避免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差异性。

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的必然结果。由于接受者的个人性格和态度的千差万别会致使他们对同一信息的反应各异,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研究接受者的差异性,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者不能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来引导受教育者,忽视他们的个体差异,单纯的只采取集体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那么我们教育的效果很难达到。因为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与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他们的实际需要相违背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既要注重受教育者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他们个性发展的差异,把受教育者作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主体,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课堂上,不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采取灌输的方式,而是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敢于向权威、向师者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并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因为教育的个性化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知识经济时代,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今天和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动脑习惯和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应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不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从而抹杀其个性和创造性,要把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

总之,接受理论为我们改进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同时,我们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接受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李维岳.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青年思想道德教育[J].青年工作论坛,2004,(5).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篇9

关键词:《论语》;《理想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28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中西方历史上都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资源。孔子与柏拉图作为东西方两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们博大的思想体系中,特别是在《论语》和《理想国》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占据了重要位置。通过对《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从中寻找东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比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作为政治上层建筑要素,反映了社会现状,服务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需要。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同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密切联系的,是服务于他们理想的政治制度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柏拉图生活的雅典城邦时期同样处于混乱不堪的政局,他们都生活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恢复到以前和谐美满的状态或者理想城邦的状态。因而,他们在年轻时都积极参与政治,试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最终都抑郁不得志而著书立说。相似的社会现状和人生经历,使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上趋于一致,都是为了建立一个以等级制为基础的德治国家。

《论语》和《理想国》的政治思想本质属于美德政治学,因而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然指向建构一个美德政治的国家。孔子和柏拉图都将“德”、“善”作为政治的终极目标,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和主要的手段,也作为培养、选拔治理者的根本标准和基本要求。同时,他们又囿于阶级的局限性,将这种美好的政治制度建构在了等级制的社会结构之上。具体来说,《论语》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德治理念,认为治理国家要实行仁政德治。对此孔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一方面阐述了德的核心地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11;另一方面,从不同治理方式结果的对比来证明德治的必要性,“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12。孔子所认为的这种德治,必须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143的等级有序的各安其道的社会。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则是一个善的城邦,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美德,因为“对于优秀的人,把那么多法律强加给他们是不恰当的”[2]141。柏拉图相信有天生的鞋匠和天生的统治者,因而依人的“天赋”差别,将“理想国”的公民分成了三个等级:治国者、护卫者和劳动者,只有三个等级的人各负其责,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国家才能成为“正义”之邦。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针对被教育者的思想建构活动,确立理想的社会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社会秩序,因此,从《论语》与《理想国》中教育思想本身来看,两者教育思想在实质上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目标都指向执政。在孔子和柏拉图看来,政治、道德和教育是相互依存的,无论建立的是大同社会还是理想国,这样的国家统治者都是圣人或者哲学王,而培养圣人或者哲学王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因此,《论语》中说:“学而优则仕”[1]227,《理想国》则指出当政者只需要做好一件大事就行了,即“教育和培养”[2]138,明确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政治,因而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但是,由于对国家结构的认识差异,导致了《论语》与《理想国》对德治国家建构方式的理解是不同的。孔子以西周为现实样本,将理想国家理解为以氏族为基础的分封制的国家结构,因而,造成了《论语》中的德治国家必然以血缘关系的家庭为基础,表现的是“家-国-天下”的思维逻辑,构建的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德治国家,要求统治者先修身,再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而柏拉图则是以雅典城邦为现实样本,将国家理解为一个公共的组织结构,各个部分都依赖于和服务于公共的利益,《理想国》认为国家的正义具有优先地位,是以国家正义、国家道德为出发点,进而推演公民个体道德,因而建构的是一个以国家为本位的理想国。所以,尽管《论语》与《理想国》两者的政治目标相同,但其内部建构逻辑却是截然相反的。这种内部建构方式的差异,使孔子与柏拉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出现了诸多差异。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比较

基于构建理想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基于对“美德”的共同追求,孔子和柏拉图这两位东西方的思想巨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有着共同之处。首先,倡导和谐是《论语》与《理想国》在教育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庸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礼之用,和为贵”[1]8,“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72,认为无过、无不及的恰当状态是最好的,而过和不及都是不可取的,如孔子在评价仲由时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1]48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亦是如此,他认为音乐和体育两种教育技术“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2]123,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2]169,并且理性的有秩序的活动要求任何人都必须专注做自己职业规定的事情,而拒绝“模仿”他人,从而使国家达到和谐稳定。其次,《论语》与《理想国》都将德育作为首要和核心内容。孔子和柏拉图都将道德教育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起来。《论语》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道德教育的著作,其论述了个人如何修养道德,统治者如何修养道德才能成为圣人,统治者如何教化民众才能成为礼制国家等。《理想国》赋予当政者教育的责任后,进一步认为“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将道德知识作为教育的主要的和关键的内容,并认为“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的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2]260,凸显了道德教育在其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根本地位。

尽管《论语》与《理想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有着上述共同点,但是由于孔子和柏拉图对德治国家建构的逻辑不同,以及他们政治实践经验的不同,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在教材上,《论语》提倡以六经六艺为主要教材,其中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教材,并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辅助内容,而仁是其核心内容,圣贤是《论语》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理想国》经过苏格拉底的辩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必须是经过严格审查的音乐文艺作品,以及体育锻炼、数学、哲学等内容,其中辩证法是最高境界,哲学王是其终极目标。其次,在教育对象上,《论语》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204,主张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接受同样的教育。而《理想国》则认为人天生就有差别,主张在城邦内对不同阶层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劳动者阶层只接受普通教育,护卫者阶层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只有哲学王才能继续接受辩证法的教育,因而是一个按照人的等级不同实施内容不同的教育的体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都曾经心怀壮志,试图游说当政者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如孔子周游列国来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柏拉图游历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等,因此,他们在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同时,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论语》与《理想国》都根据其目标和内容针对性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其中不乏共同之处。首先,《论语》与《理想国》都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论语》一开篇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1,首先就表明了对学习要持高兴的态度,进而又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68,进一步阐明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培养兴趣开始。同样,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我们先用故事教育孩子们”,因为“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熏陶”[2]71。所以,“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2]73,从而把公民培养成为“天学习和爱智慧的人”[2]69。其次,《论语》与《理想国》都强调知行并举。《论语》特别重视知行的一致性,指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1]44,而君子则“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18。《理想国》则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2]70,并且各阶层的人只能“模仿与他们专业有正当关系的人物”[2]98,从而使知和行紧密结合起来。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方面,《论语》注重启发式教育,讲究因材施教,根据颜回、子贡、子路等学生的优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由内及外,提倡内省的方式,“吾日三省吾身”[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43,以达到更高的道德修养;在表现形式上,主要通过“礼”来实现受教育者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统一,做任何事情都要“立於礼”[1]93。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则更多的是由外及内的方法,重视教师的点悟、启发和诱导作用,特别是继承了苏格拉底的问答式的教育方法,由外及内的激发被教育者“反思”和“沉思”。柏拉图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思想的最早阐发者和提倡者,他在《理想国》中强调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提出净化教育环境的主张,甚至要求对《荷马史诗》等文本中不当的内容进行删减,这方面与《论语》有极大的不同,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先王之道,斯为美”[1]8,对古典文献抱着敬畏的态度;同时,柏拉图主张,在教育一开始的时候,就要筛选优秀的儿童,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下为男女提供相同内容的教育,并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长和所处阶层进行游戏教育、文法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军事教育和哲学教育,最终通过社会实践教育来培养和遴选出最高统治者,从而塑造各负其责的社会分工体系。

四、《论语》与《理想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启示

列宁指出:“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某些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的。”[3]这为我们考察《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提供了指导。

《论语》与《理想国》是东西方最早阐述教育,也是对东西方教育发展发挥了重大影响的两部著作。不管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有怎样的共同之处,抑或有着怎样的差异,这两部著作中的教育思想都是在对当时社会反思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对当时政治状况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独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其目标都是为了构建一个令人向往的大同社会或理想城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基础之上,如前文所述,《论语》与《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都将教育作为救世治国的一剂良方,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倡德教和礼教的社会治理方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教育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执政者的头等大事。因此,从教育思想的起源来说,教育是不能脱离政治的,教育本质上是为构建一个善的政治制度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基本的实践行为,《论语》与《理想国》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最初的思想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为反驳国内外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质疑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论语》与《理想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很多学者在研究孔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时对此已经进行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其中有两点启示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论语》与《理想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值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思。《论语》与《理想国》都注意到了教育不同于政治和法律的独特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方式,这是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亦是如此,这对于当前市场经济浪潮中轻视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等现象具有警醒作用。二是《论语》与《理想国》将道德作为约束个人、治理国家首要的和主要的方式,值得我们反思。显然,历史经验证明,道德的软约束效果是因人而异的,过于抬高道德的社会作用在政治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因而,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最终无不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而柏拉图在晚年的《法律篇》中也最终将法律置于道德之上。所以,对于当代社会治理来说,必须法治与德治并用,要将法治的理念融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特别是对于有着儒家传统的中国来说,更要强化法治的根本地位。

[参考文献]

[1]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篇10

【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模式 变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18-03

研究生教育管理担负着培养各种类型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加强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战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化和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及所包括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经历了实质性的变革,学校应紧跟形势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而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潮流

“变革”的基本含义是指原来的事物变得不一样,其结果可好可坏,不一定总是符合人们的愿望。但就教育现象而言,人们希望变革是能够产生积极效果的改变,且这种改变通常是按计划进行的。因此,本文所言的“变革”意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所发生的有目标导向的、计划性的改变过程。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并正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统计,我国2009年在校研究生140万人,预计今后10年内增长42.86%,2015年达到170万人,2020年达到200万人。可见,我国研究生规模仍在不断发展壮大,正步入研究生快速发展阶段的一大批学校正在为适应研究生的发展要求而不断改革。从过去5年来看,高校实行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有集中管理模式、二级管理模式和过渡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适合于在校研究生规模在1500人以下的学校,其将研究生院(部、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统一实施、管理校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二级管理模式则适用于在校研究生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学校,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过渡管理模式是长安大学在“集中管理管不细,二级管理下不去”的现实情况下所总结的一套管理模式,其最终的目标还是实行二级管理模式。

基于众多学者的研究和各学校近年来的实践总结,为适应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发展要求,各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实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二级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潮流。“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学校是这一变革的主力军,但却在变革中遇到了许多类似问题。现以海南大学为例,结合其他学校现状,深入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后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后存在的问题

海南大学是省部共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已发展到3240余人的规模,一直实行研究生集中管理,2010年4月,学校研究生工作部与学生工作部合署,实行学校统筹、学院为主的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但是,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遇到了不少变革阻力。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积极性不够

二级管理模式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归落在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专兼职辅导员。尽管他们长期从事着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异性,面对研究生这一新的工作对象,他们需要运用新的工作方法来开展新的工作内容,在观念、方法、技能以及工作量上都要接受新的挑战。同时,由于辅导员本身的工作任务过重、多重角色冲突、管理体制不协调、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这一队伍已形成了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压力,重心下移的研究生思政工作无疑使他们难上加难。基于以上原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状况:工作压力大,积极主动性不足,消极抵触,时常抱怨等。

(二)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项组织基础薄弱

研究生的基层组织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载体,但由于研究生管理以前存在的“集中管理管不细,二级管理下不去”的现实情况,造成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停滞不前。广大研究生群体又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如学习生活压力大而心理复杂,独立性强但自我意识明显提升,人生观、价值观多元但功利化倾向较明显,重视科学研究但轻视品德修养等。这些情况都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种种困难,研究生的基层组织不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组织建设亟须加强。就研究生党组织现状而言,存在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弱、组织制度贯彻落实不得力、党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党员发展质量和教育效果不好等问题。研究生团学组织方面,研究生的团委、学生会以及团支部、班级建设不健全,仍存在着要不要建、怎样建的问题。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制度建设不健全

制度不仅有规范约束功能,更有引导开发、激励保障的功能,实行二级管理模式更需要科学健全的制度以满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需求和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优秀学生参加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在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制度显得滞后,体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配备制度难落实、研究生导师责任制与激励制不科学、党团学组织及研究生干部奖励制度不合理等。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成功变革的策略

二级管理模式是顺应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潮流,是高等院校多年实践与智慧的总结。我们应顺应高等教育变革潮流,坚定地以二级管理模式为基础,积极应对,主动创新,才能有效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各种类型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一)克服变革阻力,增强思政管理人员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级学院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学校应努力让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人员,包括二级学院的党政领导、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和优秀研究生代表参加到研究生工作的计划、决策和评价上,增进与他们的沟通,让他们享有更多的发言权,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统一研究生工作思路,增强认同感和责任感。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专兼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由于缺少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研究以及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存在差异性,

容易产生积极性不够的表现,学校应充分理解并支持他们,组织开展研究生教育特点和新规律的研究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与手段等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创新创业组织能力和统筹领导等能力,使他们减轻压力,具备胜任新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只有克服变革阻力,减轻有关人员的工作压力,增进自信心和责任感,方能形成合力,为共同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科学统筹,赋予二级院系应有地位与功能和决定性权力

学校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二级管理要运用统筹兼顾方法,系统来说,就是要统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统筹研究生职能部门管理与二级学院管理,统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统筹规范管理与激励保障,统筹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统筹重要工作与常规事务,统筹以本科生为基础的传统教育手段与以研究生为对象的新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统筹兼顾方法的运用,应赋予二级院系应有的地位与功能和决定性的权力,这就要求学校一级首先要承担应有的义务,包括加强领导,抓宏观,管全局;制定年度计划,做好长期规划,部署主要工作任务;加强对二级学院的考核评定,抓好干部的选聘与培养。院系一级只有在享受了应有的地位与功能和决定性的权力,才能作出负责任的选择和有目标的管理,包括落实学校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做好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就业、奖惩等管理与服务工作;指导院研究生党团学组织开展工作,加强研究生干部的培养。

(三)建立健全,焕发研究生党团学基层组织新活力

研究生的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级等基层组织是研究生发挥“三自”功能的重要平台和渠道,要进一步拓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调动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发挥研究生党团学基层组织的作用。一方面,应建立完善“以专业学科为单位成立党支部,以年级为单位成立班级、团支部,以院系为单位成立团委、学生会”的学生基层组织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党支部建立在专业学科上可以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同学科下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交流,加强学科建设,建立研究生的纵向联系;班级、团支部建立在年级上,充分尊重同一年入学在学习、生活安排上较为统一集中的现实,有利于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和提高研究生的集体荣誉感,建立研究生的横向联系;院系成立研究生团委、学生会,可以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各项文化体育艺术学术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建立研究生年级、专业间的交叉联系。这样纵横交错的研究生基层组织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党员、学生干部参加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继而“以点带面”,全面、高效覆盖整体。另一方面,加强研究生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加强研究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激励机制和培训制度建设,为研究生基层组织体系的作用发挥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合理配备,构建专兼比例适当的辅导员队伍

研究生辅导员是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具体负责开展日常教育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研究生党团学建设工作,同时还要做好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就业等服务与管理工作,是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有效保证。由于研究生独立性强、科研学习时间比重大、与导师联系密切的特点,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配备可不必严格参照本科生辅导员的比例来定编,但由于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新课题,为及早打开局面,确保有专人研究和实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凡研究生规模在150人以上的二级院系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且在合理定编后还要严格做好选拔、培训与职业发展等工作,以建设思想素质高、知识与学缘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队伍。二级院系可以根据专职辅导员的配备和研究生的规模情况选拔优秀的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比例应根据专职辅导员的工作情况而确定。但是由于兼职辅导员仍是学生且学业任务较重,二级院系在对兼职辅导员进行选拔后要加强培训以提高其业务知识与技能,要加强指导以丰富其工作方法,要建立激励机制以保持其工作热情,从而充分发挥兼职辅导员的作用。

(五)全面管理,充分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