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十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十篇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04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 制度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它包括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管理队伍三个方面,完整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工作,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一、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制度是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是培育和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的保障。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规范作用,健全、科学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能合理划分学校各级组织的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明晰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归属,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首先,秉承办学理念加强制度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于规章制度之上,可以使追求知识、追求科学的精神获得生存环境。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养成中的育人功能,加强法制教育,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必须从制度上保证举校重大原则、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必须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共青团、社团组织建设的制度化,制定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其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要有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将教育观念充分个性化而形成的程序化要求,制度能否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对校园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制定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管理,以维护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的正确、有序、高效地开展。它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校的工作流程等。在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形成安全、稳定、和谐、既尊重人又服务人的大学校园。

二、健全组织机构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完整的规章制度还不够,还必须有负责执行和落实规章制度的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需要建立党委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长效教育机制,需要各级党政工团组织的领导和参与。“要成立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导本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推动力量。更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特别是校党委要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首先,校党委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有前瞻性认识。要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应充分认识到,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全球化形势下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生命力的战略举措。而且校党委还必须有创造优秀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战略的眼光和长远的意识。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校党委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整体的思路。应依据学校特点、结合学校实际与外部环境,结合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及时代的特征,对校园文化的总体目标有明确可行的中长远规划,将每一学期以至每一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定好,并认真组织实施。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后,要将之贯穿于办学理念、环境营造、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及文化艺术活动之中,不仅在物质形态上,更要在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上一以贯之,不断培育和积淀。一所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大学,必定拥有其相对恒久和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熏陶在其中治学、求学的全体成员,进而对社会文化产生推动和影响。

三、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保障机制

有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规划,还必须有一支勤廉、高效的队伍来组织实施,因此,必须强化队伍建设,包括领导干部、教师、学生队伍建设,领导干部是校园文化建设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教师和学生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和主体,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学习状态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强化队伍建设既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

(1)加强领导作风建设。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校领导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和推动力量。其作用具有宏观、间接、深远,能决定校园文化的方向和特色等特点。因此,加强领导作风建设,是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2)加强师德建设。教师的行为垂范有主导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因此,教师的思想品格、道德修养、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口自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只有抓好师德教育,才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高校的“教书育人”工作不断深化,要搞好两个层次的建设。

(3)培养素质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

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和主要对象一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学生干部队伍和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他们是凝聚学生的核心,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学生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学生

干部是联系学校各部门的纽带,传达工作任务的桥梁,贯彻和落实学生工作的骨干。因此,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学生会、研究生会和有关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首先,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一是选拔学生干部一定要考察他的思想政治表现。学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制定学生干部培养、考核的具体标准,使他们在学习、管理、实践锻炼和日常生活中始终有正确的追求。二是对学生干部要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进德修业,把自身塑造成为高尚、正直、善良的人。三是对学生干部要严格管理。在平时学习、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对他们从严要求,使他们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用纪律约束言行,遵守校纪、校规,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关系

一、校长办学理念的含义与构成

校长办学理念是校长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对教育教学产生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与实际的想法或观念,这些想法或观念是建立在对教育教学理性、客观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校长基于教育现状对未来教育的一种理想构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校长办学理念源于校长的教育管理实践经验以及学校的教学现状,是校长专业化水平的体现。校长办学理念回答了什么是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彰显了校长的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教学观等。校长办学理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内在构成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校长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以及校长与师生、办学治校、课程教学等方面关系,所有这些内容构成了校长办学理念。首先,校长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是校长对自身职业身份、角色责任、能力素质以及处理与其他角色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是校长办学理念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其办学理念的首要构成部分。校长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决定了校长对学校发展的规划、对自我职权的履行、对教育实践的开展等问题,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其次,校长的师生观体现了校长对于处理自身与师生之间关系的认知理念,这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有怎样的师生观就意味着校长怎样看待教师与学生,怎样处理自己与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师问题与学生问题等。这是关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培养的重要认知理念构成。再次,校长的课程教学观体现了校长对开设的课程、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以及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知理念,是校长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最后,校长的办学治校观体现了怎样办学、怎样特色办学以及怎么样高效管理学校的认知理念,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是校长在教育实践中对自己教育理想的落实,深刻体现了校长的教育理想。

二、校园制度文化的含义与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等的综合性体现,囊括了学校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管理文化的制度体现,主要包括校园组织管理中遵循的多种条例化的制度章程、纪律要求、行为规范等,以及在校园组织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规范、风气、价值观等。校园制度文化体现了国家对学校发展的要求,这些要求常常通过正式的文件做出明确规定,校园制度的制定与形成是以国家的要求规定为依据的。校园制度文化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内在机制,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保障系统。总之,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以及自身的办学理念而有意识制定的,在校园范围内师生必须严格遵守并强制执行,具有很强的秩序性、规范性及组织性,比如校规校纪、教学管理制度、培养目标等。校园制度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规范制约作用与激励强化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校园制度文化可以有效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校园制度文化首先可以有效约束师生的行为,保障他们的安全;其次明确了师生的权利与义务范围,可以提高师生工作与学习的效率;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圆满地完成学业。第二,校园制度文化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在校园制度文化的指导下,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发掘学生的进取心,在与同学的“追、赶、比、超”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关系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重要实践路径,校长办学理念是渗透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用文化发展学校、用制度治理学校是衡水市第二中学校长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其追求的办校、治校的至高境界。衡水市第二中学从1996年建校至今,二十多年间历经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质的飞跃。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衡水市第二中学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原生态教育”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衡水市第二中学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同样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制度治校来践行校长办学理念。(一)校长办学理念指引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办学理念出发,通过制定各方面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学生与教师的行为特征是学校形象的重要表现,是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的有效结合。衡水市第二中学始终坚持制度治校,通过制定科学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从而也打造了衡水市第二中学勤奋、和谐、求实、创新的校风。制度治校的办学理念是科学管理的保障。坚持制度治校,首先就要形成“制度高于一切”的理念,树立制度的威严性;其次,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并根据实际变化不断进行完善;最后,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管理制度,严格依照制度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每个学校都会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但是能否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坚决执行,还要有正确办学理念的指导。(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践行校长办学理念。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管理制度建设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校园的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在校长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前进的,同时也是在学校管理中对校长办学理念的践行。校园制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就在于它有一个文化内核,而衡水市第二中学校园制度的文化内核就是以人为本。该校所有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都是建立在关注、尊重个体生命发展的基础上的,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心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衡水市第二中学,制度是可以聚拢人心的。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理念融入各项制度章程中,把全校师生的需求与利益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制度应该是民主后的集中,是公正合理的严谨条文,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在衡水市第二中学,制度不是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死规定”,而是刻印在师生心中的“正冠镜”。校园制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二中每位师生的一种自觉与习惯,是对校长办学理念自觉的践行。(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升华校长办学理念。管理重在管人心,制度不仅是校园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在学校管理中,校园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精神与心灵。衡水市第二中学的制度文化认为,制度治校不能对师生进行强硬的行为控制与机械性的统一要求,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激起人们的逆反情绪。制度应该内化为人们日常的一种习惯,让师生自觉去践行,让制度升华为一种文化理念。校园的制度文化应该是一种权威性而不是人文关怀的存在,这也是对“原生态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升华。衡水市第二中学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坚持“制度治校”与“以人为本”的典范,正是在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中,学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云飞.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37-38.

[2]陈辉华.校长在学校办学理念中的教育定位[J].教书育人,2018(02):7-8.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成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41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一、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创新校园文化形式,凸显校园特色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流向城市,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导致部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逐年下滑。很多学校领导在严峻的形势面前逐渐认识到只有立足实际,创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才能凸显农村校园的特色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校就读。

(二)加强了物质文化建设,优化了育人环境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获得了一定的改善。许多学校的建筑布局得到了调整,校园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校园内修建了花坛、橱窗、v壁。大部分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电子备课室、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活动室、学术报告厅,建设了校园局域网,教室配有白板、投影仪等。这些物质文化建设,优化了育人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创建了制度文化,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区政府和教育局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督导检查力度的加大,许多学校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建立了一系列的学校规章制度,全面开展“三风”建设,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强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造新课堂文化

学校不仅要注重课堂以外的文化建设,还要重视课堂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的开展,很多学校组建了学习小组,拟定了组名、组训等,构建了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管理、学习形式的班级文化。小组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基本单位。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凸显了校园文化的特色。

二、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

随着中央对农村学校的重视,政府的很多专项资金投向农村学校,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部分学校却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只重视“教书育人”,甚至个别学校还在追求应试教育,而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却十分薄弱。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团队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课外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到青睐。但是这些活动的背后还是有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的隐性文化建设没有受到重视,特别是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力度,影响了学校文化品位的提高。

(二)重视制度文化建设,缺乏执行力度

虽然学校制定了许多管理规章制度,但是有些制度却得不到执行,没有真正将制度落实到行动中,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文化。部分学校的一些制度只是写在汇编上,挂在墙壁上,只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装饰,没有真正发挥制度文化的作用。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形式,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

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主要是针对上级部门提出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的,部分学校领导不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只注重搞形式主义,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形象工程,缺乏对校园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为了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许多学校照搬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模版,缺乏创新,没有特色;走廊文化大多是别人的作品,师生原创内容较少;墙规章制度多,但是落实不到位;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突出,但小组文化建设不够。

三、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整合育人环境,创新物质文化建设

许多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基本达标,校园建设、校园绿化、教学设备已基本到位。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整合育人环境,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努力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使校园内的每一个物件都成为育人的载体。学校要科学布局,美化、绿化、净化育人环境,重视校门、花坛、雕塑、旗台、标语牌的设计建造,设立黑板报、广播站、橱窗,组织社团活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二)强化学校行为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转化为精神文化的关键。但是许多农村学校不重视校园传统文化的积淀,随意照搬名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训,拷贝名校的规章制度,根本不能体现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使很多师生无法接受,以致影响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制度必须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努力做到合情合理。既要强调制度的刚性,又要有一定的弹性;既要从群众中来,又要到群众中去,才能正真发挥制度的管理作用,保持制度的生命活力。

(三)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突出校园文化特色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学校要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开展“三风”建设,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重视校史研究和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弘扬校园师生的先进事迹,形成校园精神文化,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用。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校园活动文化

在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一定要立足农村校园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文化活动要结合形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周密制定计划,有序进行,突出活动主题,保证活动效益。我们不仅要开展常规校园文化活动,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突出农村校园文化特色,打造农村校园文化的品牌。

参考文献: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管理互动机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先后出台不仅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内在一致性乃至互动性。笔者认为,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互动机制是发展高校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1.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机理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一般包含物质文化(校容与校貌、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师资水平)、制度文化(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行为文化(社会实践环节、科技学术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精神文化(学校目标、学校精神、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风学风)。

校园文化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

2.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涵盖了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奖励与处分、就业与实习、贫困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诸多方面。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通过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不难看出两者的内在契合性:一方面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建设受益的客体,校园文化建设离开学生将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唯一对象和客体,一切管理工作都服从并服务于学生培养这一目标。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统一于共同的学生培养目标,即提高学生质量,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机制描述

鉴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质量上的高度一致性,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衔接起来。

1.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校园文化的贯彻。校园文化的贯彻途径主要有“五化”。

(1)借助于有关建筑标志、仪式实现情景化

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学生。服务学生本身又构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一环。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或者名胜古迹、历史事件,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借助于规章制度反复强化

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是校园文化规范化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得以强化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求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教学管理规程、学生管理规程,又要加强督促,狠抓落实、注意引导。

(3)借助于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群体化

要积极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或品牌活动,让大学生广泛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真正受益者。一旦校园文化建设同校风建设结合在一起时,就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产生一种内在的号召力。

(4)借助于良好风气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经常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带任何强制性;二是逐渐发生的,不自觉形成的。重视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和学风建设,树立典型、表扬先进性等,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奋发向上的学风。

(5)借助于典型人物使校园文化人格化

充分注意积极宣传和树立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要及时表扬和宣传,挖掘、总结和概括、提炼他们的先进思想,努力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使其发挥榜样的作用。

不难看出,上述内容正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它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创造活力,校园安定有序运行。积极的建设和贯彻校园文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力,有益于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力。

2.以学生管理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既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应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1)调查反馈机制

本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完善调查和反馈系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入学情况调查、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调查,心理状况测查、学习情况调查、就业跟踪调查等等。

(2)约束控制机制

主要是有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制度的制定要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目的,遵循“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的原则,制度的制定面对日益变化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有关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制度的落实要严格工作的程序,要在充分的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注重控制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3)教育辅导机制

加强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党团教育、道德教育等等。增加学生对管理教学服务的参与,建立有效的机制,促进师生的沟通,如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指导、勤工俭学辅导、学习辅导、科技活动辅导、社团活动辅导、就业活动辅导、课外文化活动辅导、社会工作辅导等等。

(4)导向激励机制

导向和激励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即是完善的评价机制,它应当包括学生奖惩制度、工作讲评制度、学生自评互评制度(公德评价、信用评价)等。评价机制的过程性是和谐校园在学生主体逐步内化的重要过程之一,主要是起导向以及典型的示范作用。

可见,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间具有天然的良性互动机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综合实力、校风学风的一种展示,更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反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合理定位对于校园文化的繁荣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把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的问题统一起来发挥其互动效能,是我们当代高校管理者应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机制建设;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17-02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大批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同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1.对理论探索的深度不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经验、成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建设机制以及国外的经验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不少研究成果仅停留在对大学校园文化提出几种特征、总结几条规律、界定几个范畴、树立几个观点、澄清几个看法上,而没有深入探讨大学校园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及其表现方式。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层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增强,研究的学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2.对新现象、新问题的研究不够。当前,文化的开放性和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大学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非主流文化对校园文化安全带来巨大的冲击,多元文化冲击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激烈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正面交锋,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此消彼长,加剧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冲突,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时代困惑。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讲的那样,“传统的大学信仰正在为人们所遗忘或者放弃,传统的行为准则正在被实用主义所取代,大量的师生涌入世俗‘名利场’。”[1]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面临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理论研究的速度明显滞后于文化建设发展的时代进程,无法满足文化实践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迫切需求。

(二)缺乏均衡的整体发展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不足。精神引领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相对于物质文化建设,当前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倾向。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就是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发挥不够,校园文化主旋律不够突出。体现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方面,则是其还远远没有达到现代教育对大学的要求。加上一些学校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不足,致使出现了校风涣散、教风不严、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等问题,这又反过来制约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提升。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急功近利。新世纪以来,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空间的拓展,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部分大学过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出现了重硬件、轻软件的急功近利倾向。虽然学校在大兴土木后不乏高大雄伟的建筑,但由于缺乏精心完善的规划设计,校园建筑缺乏文化底蕴,缺乏对校史、校友、办学特色的深入发掘和利用,致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难以形成清晰直观的外部形象特征。校园建筑大都缺乏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本身应具有的艺术性、感染力也大打折扣。像北京大学的“燕园”、清华大学的“清华园”、中国人民大学的“静园”等耳熟能详的景点少之又少。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缺乏人文关怀。校园文化的生成和作用发挥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内在的凝聚性、结构的稳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有助于用正确的理念教育师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组织保障和导向作用。但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大学对制度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制定了大量的校园规章制度,但在制定、贯彻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仅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不重视广大师生的主体性作用,缺乏师生的广泛参与,削弱了师生对规章制度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致使校园制度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影响校园制度文化功能作用的发挥。

4.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直观反映出校园的水平和特质。当前,大学校园文化体系呈现出多元化、低俗化的倾向,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学生宿舍文化出现精神状态消极不振、环境氛围单调乏味、管理体系刻板僵化、行为习惯低俗混乱等问题。二是校园活动文化的艺术性不强、学术性不高、政治性趋弱,偏离了主流校园文化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三是学生组织文化在学生群体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客观上制约了校园活动文化的发展。四是校园网络文化尚未形成明确的思路和体系,主流校园文化还没有在网络这个重要文化阵地上占据主导和优势。

(三)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

1.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误区。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几乎每所大学都在积极研究制定校园建设规划,努力拓展办学空间,谋划学校发展的整体布局、建筑设计、建设风格。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忽视校园的具体情况与特色建设,单纯地求大、求量的粗放式的建设误区。许多大学没有认真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学生生源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不再有明显区别,趋同现象严重。例如,在“”以前,我国大学中只有6个法律系,可是现在,不仅普通综合大学、工科大学建立了法学院,而且师范大学、农业大学、海洋大学以及各民办大学,也都建立了法学院[2]。

2.升格并校导致个性丧失。每所大学建校的历史背景各不相同,办学的方针路线也各具特色,历史文化传统也各有千秋,每个学校应根据自己实际,建设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行业特色,学校的类型不同,其校园文化也会有所差别。比如,文科类和理工科类院校、综合类与专业性院校、医学类和艺术类院校、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院校,其校园文化就因为院校种类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然而,在大学改名、升格和合并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大学放弃了自己的特色发展,走上改名、升格、合并之路。究其原因,就是追求“大而全”,同时也导致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又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还要调动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创设校园文化品牌。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应结合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一是加强基本理论研究,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本质、内涵、特点等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二是积极探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对策、经验,明确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探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三是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研究和实践研究,使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二)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1.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学校各阶段发展的要求和目标相适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条件,在专家的指导下,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远景和近期规划,然后根据现实需要,合理设计校园文化设施的基本布局。所有这一切,既要符合经济适用的科学要求,又要给人以美的感受,还要有利于学习和生活。

2.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会自发产生和发展,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培植和引导,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认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实现有专人、专门机构负责,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做到常抓不懈,避免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走过场。学校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学校优良传统和发展现实,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在全校进行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实施,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机制,对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实行有效评估,督促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发展

特色校园文化是一面旗帜、一座灯塔,能够引领学校师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与核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聚焦点,没有文化的个性,就难以富有特色的办学优势。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每个学校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建设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强调差异和特色,突出卓尔不群、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比如,理工科院校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程师、科学家;文科院校应重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医学类院校培养的则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生、医学家;师范院校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师、教育家等。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同类别的学校要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自身的特点入手,发掘出有价值的特色内涵,进行高度概括提炼,使之成为学校积淀校园文化的重要根基。同时,对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要不断加以丰富,使之既具有自身特色,又体现时代要求,产生更大的教育与启发力量。大学只有建设适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文化,才更具有活力、生命力,这样的校园文化对其组织成员也更有感召力和号召力[3]。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变革的时代呼唤宁静的校园[n].中国教育报,2008-03-20.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校园文化功能举措

一、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员工的传承与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教学、办公和科研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与高校相关的校园环境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二是精神文化,它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总的来说,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不同的校园文化使各个大学拥有不同的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更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人类共同性

“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取得成果的总和”。[1](p6)无论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对前人成果的坚持、批判、吸收和继承。文化为全人类所创造又为全人类所享有。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学校园文化仍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文化的时代性

任何文化都是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因而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原始人创造文字,驯养、繁殖动物、种植植物,创造了原始文化;蒸汽机的发明,产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人类进入近代文化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的闻世开创了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文化的新纪元。总之,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随时代的前进而进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校园文化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按其产生与存在而言,原本都是民族的。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p64)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体。正是共同的文化使56个民族统一为一个民族——中华民族。为此,民族性是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4、文化的阶级性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在无阶级社会里,文化活动的创造总是群体性的。因此,反映这些群体活动的人类文化带有该群体的共同特征。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带有阶级色彩。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教育和科技文化成果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工具和专制品,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文化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一切文化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与私有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建设乃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具有重要功能。

1、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确定的目标上来。具体来说,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所有的教职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学校建设事业而辛勤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学校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师生员工的注意力必然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吸引师生员工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把实现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成员之间主体地位平等。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根本上一致。为此,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不仅来于校内也来于校外,具体体现在校园文化精神上。校园文化精神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一旦形

成,它对大学师生员工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进而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形成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3、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在学校建设中,它是最能体现学校风格和特征的意识形态。它反映着师生员工的共同心声,一幅好的校训,一首好的校歌,就会营造一片校园文化的氛围,一次健康有益的大型活动,往往会使师生员工终生难忘,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对学校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4、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约束功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学校文化依据党的基本理论和宪法、法律的规定,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形成校纪、校规、校风、校训以及各项制度等,是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它赞扬什么、反对什么、规定大家怎么做,如何做,要求大家沿着规定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校园文化对每位成员都具有约束力,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

5、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辅射功能

校园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反映着学校的个性特征,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能够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会辅射到整个社会。例如: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一个学生来说,通过学校的招生广告开始就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影响,入校后加之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直到他毕业走向社会都会念念不忘。一些学校实施学、产、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送科技到农村,送科技到工厂,请专家到学校。学校和企业联姻,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学生、教师和社会接触的范围日益扩大,校园文化的辅射功能日益凸显。

三、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要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作为社会主义的高校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关系着高校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创造性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尊重办学规律,坚持高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自觉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大学生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育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优秀人才。这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必须长期坚持。

3、科学发展观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制度的依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培育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精神,创造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而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就是科学发展观,只有尊重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的制度才会民主、科学、规范,使各项制度服务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4、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校园文化功能发挥的保证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校建设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发挥,科学发展观是重要的保证。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就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能保证制定正确的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就能保证在制度的实施过

程中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

1、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健全以党委为核心的党政工团协调配合的领导机制。做到这一点,一是各级领导要从思想和行动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根本指针,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科学安排,全面落实。三是坚持以教职员工为本,不断提高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四是坚持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和品格行为修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并经常反思和探究实现领导作风好转的有效途径,保证从源头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职员工的建设,关键是提高教职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以实现教职员工的发展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从教职员工的实际出发,从国家和学校建设的全局出发,把服务于教职员工作为首要任务。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使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推进校园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3、坚持统筹兼顾,使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克服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作风,始终注意统筹兼顾、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体多元,和而不同,相异相生的格局。这种格局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这里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导向,以培养中华民族精神为要求,构建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上下一致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秉承中华优秀文化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构建以优秀文化为主流特征的文化氛围。

4、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手段,是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章、有序、有效开展的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离不开制度的强化,而后用情景来内化。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人的思想文化意识水平还不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条件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这些制度涉及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党委工作制度、行政指挥决策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务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组织人事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健全这些制度的关键是:一是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即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一致。二是保证制度的科学性,根据学校建设的具体情况,符合学校的办学规律。三是保证制度的制订程序性,从教职员工中来到教职员工中去。四是保证制度的实效性,各项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的需要,制度拥有了群众,就会使制度内化为现实。

5、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理论和行动上的开拓创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畏艰险的勇气,另一方面,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所需的理论功底、知识水平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一定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条件,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一致。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已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其相适应的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时代的发展和前进,高校自身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从内容和形式上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永葆先进性的源泉。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方面的创新就要注意在财力允许的基础上,注重环境的全方位优化、干净整洁、设

备仪器及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以增强学校外在的感召力。在精神文化方面,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3]。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丰富和发展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内容,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

[2]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370-02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教师、管理和服务人员,高校校园文化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包括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物质、制度、精神。

图书馆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图书馆是高校的知识库,是高校知识的来源,而高校的所有活动都是以知识作为连接,高校校园文化要完成育人的最终目的,要依托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说到底都是要完成知识的升华和传承,这些都离不开图书馆这块重要的阵地。

1.高校校园文化与图书馆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以其对知识的承载和积淀,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担当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通过知识传承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对于校园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校园文化中包含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物质、制度、精神。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通过这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来实现和体现,在物质的基础上,以制度作为外在规范,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逐步形成能够代表学校特点的精神特质、学校风气和文化传统。这三者都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1.1图书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基石作用

物质是校园文化的基石。大学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它以学生、教师等作为主体,以丰富的知识储备,海量的图书资源作为媒介,以授课活动,学术活动,社团活动等作为平台,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既依存于社会文化,又有着高层次文化水准并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化环境。而这些活动之所以能够得以有序的开展就得益于在大学这样独特的环境中有丰富的知识资源作为基础。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源泉,是文献信息的聚集地。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教育机构和服务部门。它以多样的、多载体的文献资料为物质基础,囊括古今中外的学科文献,为广大教师和在校学生在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的教育、学习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和保障[1]。图书馆以其博大精深的特点为大学文化的发展壮大和传承提供了沃土和基础。

1.2图书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保障作用

制度是大学文化的保障。制度是以围绕某种价值核心而制定的具有约束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的行为准则,是保证需遵守者的行为规范按照既定目标前行的框架。大学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制度的支撑保障。大学文化反应的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因而其具有自由性,自发性,即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受心灵的主宰,大学文化中的不确定性必然需要制度进行正确的引导。每所高校的图书馆都不是一年两年建成的,往往高校图书馆的年龄都要大于学校的年龄,图书馆内存储的不仅仅是丰富的书籍数据资源,其自身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其所运行的制度更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保留下来的精华。图书馆包含采购书籍的制度,丰富资料库的制度,对待读者的制度等等。从这些制度中就能看出图书馆的制度是内涵着高校对待知识的态度,对自身办学的思考,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图书馆的制度不仅仅是行政管理的制度,也不仅仅是机构运营的制度,更是结合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制度,以其构建什么样的大学知识,营造什么样的大学知识氛围,传承什么样的校园风气等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担当重要保障。

1.3图书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

最能体现大学校园文化本质的是校园精神。而物质在制度的上层体现最终也归结为精神。精神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大学校园文化精神内在体现在校园里师生的精神状态,对待知识的看法,对于学术的追求,进而提升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等等。而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体现为在师生的学问素养、校训等方面,一如“真理”之于哈佛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于清华大学,培养、提炼并不断深化承载着自身追求、价值及内涵的精神文化应当是高校文化的终极目标[2]。有人曾经说过―一所大学知识的灵魂都深藏在图书馆里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历史和知识的沉淀所在,其本身的建筑风格,馆藏图书,特色数据库等元素无不体现着自身对高校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彰显。而图书馆内部的装修摆设,制度和习惯,在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员工追求知识,探求真理的过程中赋予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这些积累和传承又继续发挥其能动作用,在为广大教师和在校学生在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的教育、学习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和保障的同时对广大师生品德的修养、情操的熏陶、文化的积淀、学问的拓展、思维方式的改进和精神境界的升华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图书馆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举措

图书馆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文化建设的加强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而高校图书馆恰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人们常说: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4]。在认知图书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文化建设的需求,应该通过加强图书馆的工作来促进高校文化建设。以完成图书馆和高校文化建设育人的统一目的。

2.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凸显个性校园特色

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来讲,物质永远处于第一位。校园文化的最终彰显要靠学校精神的提升。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最基础的落脚点是物质建设。校园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高校图书馆所体现的校园文化首先体现在图书馆建筑对于校园文化的一种物质诠释,建筑是有自身语言的,这种语言在于建筑师对学校历史、人文、理念的一种理解和重新升华,是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精神存在。同样馆舍里的设施属于这种精神物质化的细微建设。设施的目的性和引导性是明确的,图书馆内部设施是直接影响师生进行文化传播和学术创新的主要外在因素。其次图书馆不仅是现代大学从事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活动的基础,也是现代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条件。图书馆优雅的建筑、现代化的服务和系统化的文献收藏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其中,文献资源建设比其它物质建设更接近校园文化的内涵[3]。

因此作为三大支柱之一高校图书馆,其自身就体现了校园精神的物质表现,是一所大学能够见证和传承的外相,是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的外在表现。同时,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的体现,是能够承载校园文化内容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所以加强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应从以下入手。

2.1.1以图书馆建筑的标志性体现校园文化的精髓

外在是内在的体现,内在的积淀和厚重需要通过外在形式的直观表达。校园标志性建筑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反映,它对全校建筑起着灵魂和统领作用。每所高校的标志性建筑都有着其丰富的内涵,它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学术目标的统一,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统一,是学校灵魂的体现。其本身作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存在,而其作为精神是语言化的存在,即带有社会化背景下物质条件的烙印,又具有学校精神的引领和体现。所以我们应该深入发掘图书馆建筑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影响。通过文字材料,制作纪录片等方式宣传图书馆对高校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根据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不段的修缮和完善加强图书馆建筑的标志性,明确校园文化所需要图书馆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场景指包括物质文化在内的一切人文、自然景观,它体现出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只要校园人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从由景入情至由情入理的升华过程。因此,要求图书馆的建筑物整洁、高雅,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有机地融入其中,既给人以恬静幽雅的美的熏陶,又体现出严谨治学的主题[4]。

2.1.2以馆藏资源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

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目的。加强与师生的沟通,形成目标与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需要,科学性、计划性的购买相应的书籍资料,并开展书籍资料的推荐,引领师生阅读方向。加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利用当下网络覆盖面广的特点,整合和丰富图书馆内数据库,结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话题以及当前学生的面临的困惑,打造能够向正确方向引导的交互平台,并定期进行维护,通过这种方式首先让当前大学生感到自己所考虑的问题受到学校的重视,无形中便会以主人翁的意识投身和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当中,其次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能够正确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保持在主流价值范畴之内,防止其受到不当网络风潮的影响,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纯洁性。

2.2加强图书馆制度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沿着既定路线开展和实现最终目标的保证,是校园文化精髓的具体体现。图书馆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有机整体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其发展必然也要受到大学制度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图书馆的制度建设首先是要以学生服务为中心,制定合理的图书采购制度、工作细则,如文献资源建设的细则、文献编目的细则、电子资源管理的细则、流通服务工作规则等,主要是让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统一规范,错乱;还包括让读者快速借阅书刊和利用电子文献都有重要保证作用。要以为师生服务为中心,把图书馆建设成信息超市,同时成为所在社区的信息超市和文献信息中心。总的来说,要以人为本,以方便读者、引导读者,按照以读者为中心来改革和建设适合时代要求和读者需求的有关制度,不断提高图书馆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3]。

3.结语

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中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形成、发展、宣传、影响的载体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根据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以提升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井丹陈依德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9):192。

[2]姜昆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13-116。

[3]吴凡图书馆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建设[J].图书馆,2006(05):91-93。

[4]韦文辉论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J].现代情报,2005(06):29-31。

作者简介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篇8

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育人的重要组织部分,拥有特殊意义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长久而深远。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来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更好的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舞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角下,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改善,不仅是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需要,更是国家自身长远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假日、国家重大事件、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具有强吸引力的主题教育活动。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网络媒体、微信平台、微博、学报、团讯、橱窗口、校园广播站、学术讲座、报告会等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推动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深刻影响。

2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1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大学不仅是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更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因此,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校训、校风、学风再到日常学生行为规范,校园的精神风貌,无形中引导、教育学生要做一名文明的大学生,以厚重的校园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其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会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观念的形成,发挥了校园文化所具有较强的育人效果。

2.2校园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与弘扬我国先进文化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法比较单一,教育的主阵地仍是课堂教育,对于思想活跃、独立自我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灌输式的理论教育效果并不大,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选择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朋友的角色积极了解、沟通交流,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纽带并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新的形式下,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积极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必不可少。

3为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路径

3.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仅包括校园环境建设,还包括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一种最直观的,直接表现出师生所生活的环境氛围,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因此,物质文化的外观性直接反映出学校办学及管理的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从创建优美的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品德与精神风貌。完善校园物质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导师制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情感、促进校园文明和谐。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投入,对校园环境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整体布局,建筑标志、形象特色、建筑物装饰、教学设施、环境风采要显示出校园特色,同时要重视教室及学生宿舍的建设与管理等等。真正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使我们的校园成为积极健康、向上的、富于创新、富有活力而有个性的校园育人阵地。

3.2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是一种具有高素质、有涵养、有德性的素质型文化领域,是由一定的校园历史文化传承所积累,校园精神所感染,校园特色所吸引,校训、校风所熏陶等凝聚而成,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教育、引导、规范、约束、激励作用的校园行为文化。它产生于校园环境内,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活动范围之中,以独特的校园精神力量吸引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校园行为文化具有潜在、隐藏性等特点,对学生们的隐形教育显得更加深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德、心理和人格、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形成与发展。学校应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将学校符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建设形式和载体,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升华出校园精神,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远远不够,他们还要依靠校园文化活动体现自己并且将校园精神发扬光大。

3.3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便于强化内部管理,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度建设体现了民主科学管理,是校园精神、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的直观表现,更是积极培育和营造高校的大学文化氛围的表现。制度文化是教育教学的保障,是确保高校发展科学运行、合理协调发展的保证。若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能有效的避免管理混乱,保障教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想建设好校园制度文化,必须使校园制度做到以下几点。

3.3.1确保制度以人文本。

制度是人制定的也需要人来执行,制度的设计规则应该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原则,学校在做到规范和教育人的行为的同时,还应充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3.3.2确保制度与时俱进。

学校制度是经全校师生共同确认并明文形成的,一般来说是确定不变的,这样可以保持制度的稳定性,便于执行。但是,相对来说,制度会在实践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则需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提升校园制度,确保制度完善有效。

3.3.3确保制度高效执行。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篇9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积累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理想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校园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具体而言,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

第一,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主要是指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如校同环境、教学大楼、图书资料、科研设备、传播媒体、文化设施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直观地反映学校的“容貌”,传播校园“第一感”的文化表象。

第二,校园制度文化,处于校园文化的中层。主要是指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它是时代基本精神在校园的沉积,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整体特色。校园制度主要有高层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还有校园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机构,以及业已物化了的校徽、校标、校歌、校训也属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范畴。

第三,处于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集体舆论、文化氛围、学术风范、精神信念、校风、教风、学风等,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是校园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在新的形势下,独立学院发展迅速,学校办学硬件投入加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因办学时间短,文化积淀少等原因,校园文化建设远远滞后于学校规模和硬件的发展速度。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落后、参差不齐

在独立学院十年的兴起过程中,部分学院先发展起来,独立学院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建设都越来越受到重视,发达城市、发展较早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也受到重视,还有自己的校园、校训、校歌,而有些学院却发展较迟,甚至还依附于母体学校,没有独立的校园,总体而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参差不齐。

2.重基础设施建设,但对其教育功能发掘不够

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新建一批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体育馆、学生公寓等教学硬件设施,满足独立学院初期教学的需要。但是,由于对校园设施的教育功能认识不深刻,使得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明确的目标,从设计到命名都忽视了建筑本身的育人功能。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完善、不健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然而,目前独立学院由于尚处于创业之初,所以制度建设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第一,有些制度制定缺乏长期性、前瞻性。第二,有些工作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形成;第三,独立学院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

4.精神文化建设不凝炼

近年来,独立学院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有较大的转变。但是由于办学时间短、受企业文化及经费的影响,独立学院在最初的发展中,更加注重物质性的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在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方面就流于形式,导致目前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不深,特色不鲜明,缺乏个性,缺乏感召力和渗透力。表现如下:校园文化活动经费主要靠拉赞助,功利性较强;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深度;缺乏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

1.建校历史短,文化积淀少

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文化的积累过程,讲究厚积薄发,讲究潜移默化的环境育人功能。大学的文化是前人在认知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独立学院从产生至今也就是十年时间,建校历史短,且学校发展初期主要开展物质文化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投人比较少,尚未形成成熟的文化体系。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理念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2.受母体学校及当地文化的交叉影响,缺乏特色

独立学院是由母体学校申办,社会力量投资共同创办的新型教育模式,其管理模式、教育理念都借鉴了母体学校的经验,其主要依靠母体学校的教师资源,独立学院的文化必然打上母体学校的烙印。另外独立学院还聘请周边其他院校的专家、教授和大批经验丰富的已退休专家来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这些专家来自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风格,必然也会影响独立学院的文化形成。独立学院新校区也会受到周边环境、当地文化的交叉影响,因而会缺乏特色。

3.受企业文化的功利性影响,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独立学院是民办性质的,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校园文化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的效率性、功利性会对独立学院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一方面,独立学院成立之初都缺乏资金,有限的资金只能集中利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另一方面,企业的盈利性、功利性会导致办学者愿意出资兴建大楼扩大招生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打造校园的无形资产――校园文化。

四、独立学院品牌校园文化的发掘与培育

由此可见,如何发掘和培育有特色的品牌校园文化,使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发展协调进步,保障独立学院健康、和谐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和亟待研究的迫切问题。

1.领导重视,集体参与

完善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有一位具有创新精神,有远见的、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院长和一个立志追求特色、高质量办好独立学院的高层管理团队,充分发挥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民主精神。独立学院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学院各部门要相互配合,营造积极的集体氛围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主动性。要加强师生共同参与各种活动的开展。有广大教师、学生的参与才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2.巩固物质文化,并发掘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独立学院在校园建设中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教学服务工作;更重要的还要发掘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如教学大楼、图书馆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将育人功能贯穿其中;校园从建筑物到景观都应尽量体现一种文化品位;校园建筑还要与地域、生态文化、人文感情相和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如文化底蕴深厚的著名高校,校园道路、教学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等的命名都诗情画意,如,清华的学生宿舍是按“斋”字来命名的,如“心斋”“静斋”“明斋”;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道路命名为“达人大道”“立人大道”“思贤路”“礼贤路”,处处体现了环境的育人功能。

3.完善制度建设

第一,贯彻依法治校的原则,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按照法律的原则规定,构建规范、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独立学院特别要注意理清与母体关系、与董事会关系,明确学院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职责,避免权利过度集中和职责模糊。

第二,建立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在构建和谐校中,要通过不断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党内民主集中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重

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能力。

第三,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机制。独立学院在用人机制、教职工事业发展、教职工福利待遇、师生的奖惩等方面都要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并能不断完善,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4.凝炼品牌精神文化

第一,努力打造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就是办学者的理想、信念。它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原则、行为规范的体现,是学校精神的“内核”。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模式,在办学理念上应积极追求创新,应遵循教育规律,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结合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色,提出核心的办学理念,使独立学院健康、高效、和谐发展。

第二,启用视觉识别系统。为了增强学院的对外影响,规范学院的形象,形成较强的凝聚力,独立学院可以引进企业识别系统CiS,(corporateidentitySyslem,“企业识别系统”)研究制定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学校对外关系活动,广告宣传以及其他以视觉为手段的宣传活动在内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统一性的设计,力求使学校所有的这些方面以一种统一的形态显现于社会大众面前,产生出良好的学校识别。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对内可使学校的师生员工产生强烈的集体感和归属感,使学校的经营管理走向科学化和条理化;对外,可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三,提出校训、校歌。《辞海》中校训的含义:“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课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具体表达,它既高度浓缩了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理念,又鲜明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核心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座右铭”的作用,对于造就和培养学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如,清华大学设计了校徽、提出了脍炙人口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校歌、校徽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又一表达,充分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清华大学设计了校徽,并在1923年创作了校歌。独立学院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富有教育意义的校训,谱写具有凝聚力和教育意义的校歌。

参考文献

[1]钱晓霞,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7(5)

[2]杨新起,方世家,以创新精神推进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葛雷,自卑与超越――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学校教育,2007(9),

[4]江净帆,论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J],重庆教育学报,2006(3)

[5]冯春宁,杨东林,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6]陈恒初,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Ⅱ]教育与职业,2008

[7]李书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性与策略[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篇10

论文提要: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它凝聚着学校的学风、校风、作风的整体素质,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极其重要。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善高尚人格,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拓展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个人素质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建设对打造文化校园有着积极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生动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传递着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凸现学校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品味、弘扬校园主旋律、提高办学质量的一条必经之路。

一、校园文化内涵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校园的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教育场所、设备设施等。组织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的层次和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是隐性的、深层次的、无形的和抽象的。精神文化有认知的成分,如学校群体。构成和个体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有情感的成分,如学校成员对学校、师生的依恋、认同、热爱,对所在学校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是积极情感的典型表现;有价值成分,如学校共同推崇的价值取向;有理想成分,如校训、校歌中所表达的目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构成某一学校的独特校园风格。

(二)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师生员工去追求文化理想,实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从大的方面讲,学校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的方面讲,每一所学校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发展规划等。如果仅仅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去贯彻学校确定的目标,往往会事倍功半。但是当学校把所确定的目标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时,人们就会自觉地认同和追求。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引导着学校的领导班子在实践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引导着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有人、服务育人,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引导着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抽象理念、历史内涵、管理成果,可以具体分为学校的核心理念、学校精神、学校使命、发展愿景、学校形象定位、教育理念、校训、办学要略、管理思想、学校口号、学校宣言、师生誓词等,我们可以把这些初步理解为“校魂”。“校魂”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学校的灵魂,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围绕它而展开的。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看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建设文化长廊,张贴宣传画、悬挂名人警示语;校门前后挂出警示标语;布置教室,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更新陈旧设备,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我校做到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洒照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

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师生自身素质

办好一所学校,首先必须定位准确并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学校的校名、校训、校歌、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都要围绕她的文化内核来进行。一所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其学校文化的内核从无到有,由庞杂到精致,再大到无形,充盈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学校的精神文化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是衡量学校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就拿我校而言,我校努力创造条件,创刊校报,校长亲自谱写校歌,丰富师生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学得快乐、玩得开心,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我校的校训是“博学,睿思,明辨,笃行”;教风是“严谨,求精,爱生,善教”;校风是“团结,勤奋,求实,进取”;学风是“自律,刻苦,乐学,创新”。同时,我校还把“团结,勤奋,求实,进取”八个大字镶嵌在教学大楼上,为学生学习做人指引方向。学校通过组织升旗仪式和文明监督岗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实践活动、开展“阳光成长快乐”五四文艺汇演活动等,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

(三)强化制度文化建设,发挥制度文化的教育约束功能

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必不可少的环节。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学校管理要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当学校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广大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就会得到展现。

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班子成员经常学习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多次就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制度,我校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以人为本,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制度主要是和人打交道,因此制度的体系设计和规则要求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在规范人和教育人的同时,充分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在制度生成的过程中,我们秉持开放的态度,广泛征集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借鉴吸收国内外同类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先进经验,反复酝酿,多次修改,形成学校的制度体系,并经教师代表大会讨论,多数同意后才组织实施。

2.与时俱进,确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学校制度一经学校师生共同确认并形成文本,就要在一定时段稳定下来,无必要原因,不能朝令夕改,以保持其稳定性,便于执行。但这种稳定只是相对的。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师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提升,以使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有效。

3.公正严明,确保制度的高效执行。首先要加强教育培训,营造氛围,让师生更深切的感受到学校制度所要达至的愿景,明确自己的权力、责任和行为的边界,提高师生对制度的主动执行水平;其次要规范公正高效的执行制度。所谓规范,就是依章执行,按程序执行。所谓公正,就是执行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处置准确,宽严适度,而且公开透明,确保所有学校成员在制度法规面前人人平等。所谓高效,就是通过深入调查获知真实原委,在维护师生合法权益、适当考虑情理的前提下,依法果断的执行;三是要刚性执行与柔性执行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以提升执行实效。既要照章办事公正执行,又要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力求执行公正服人。既要以惩处来强化刚性约束,又要以奖励来强化柔性激励。既要严格执行,又要作风民主,并辅以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教育和人性关怀,加强与师生的心理沟通,减少师生的抵触情绪,不断提升师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水平。

三、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综上所述可知,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响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示范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一所名校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品牌的第一要素。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才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打造出一流的学校品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