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十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十篇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06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篇1

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

温州朔门历史文化街区东至海坛山山脊线,南至兵营巷,西至解放北路,北以望江路及临江码头为界,占地约为16.38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总面积5.4公顷。朔门俗称双门,东起水门头,西至南北大街(今解放街),因其位于古城七大门之一的望江门之北,古人称之为“朔”,于是称“朔门”。历史上为北城的主要对外通道,也是1000年前月城遗址的所在。

1.1物质文化资源

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绝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建设特色城市的重要基础。所以在保护和开发温州朔门历史文化街区时,我们采取了有利于朔门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有利于扩大朔门影响和加深文化内涵的方针,挖掘保护和传承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

(1)街巷文化——街巷格局是与封建经济的社会、家庭的统治以及厅堂式民居布局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不同生活方式形成的历史风貌的重要体现。朔门街商业建筑店铺林立,多为底商上住的温州街区特色,外加檐口出挑,有遮天蔽日之感,永宁巷、七枫巷等生活气息浓,两边住宅多是几进院落。街巷空间收放多变,建筑组合既有个性,又有机统一。

(2)传统西式民居——胡宅位于七枫巷60号,为三间二层带前后廊建筑,立面装饰为西方巴洛克夹带哥特式风格。明间外设大门套,一、二层外廊皆为青石栏杆,二层设有仿西方的爱奥尼克柱式,开窗上用半圆拱窗套,中央为突出的拱心石。楼房顶部用统一的大檐口配以齿状饰,其上为典型的巴洛克式涡卷做出的装饰用宝瓶式栏杆。门窗上皆用哥特式的尖拱,其间为卷草窗饰。胡宅的建筑特色充分吸收了西方建筑特色,建筑气势宏大,建筑手法巧妙,为典型的民国西式建筑风格。

胡宅

(3)传统中式民居——郑明云宅位于朔门街30弄,为一传统式合院,面阔三间,正屋进深8.5米。底层前廊做成船篷轩,二层外廊做成装饰“寿”字纹木栏杆,东西两侧各带两间厢楼,为单坡屋面,山墙上开砖漏窗。底层柱头出单跳承花板,厢楼用立体雕刻牛腿承花板。厢楼与正屋交接处用悬柱。郑明云宅的建筑风格继承了传统民居的优良特点,建筑布局合理,做工手法精妙,为典型的民国中式建筑。

(4)城市格局——格局的特色往往反映一个城市的规划思想。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体布局方式与它所在城市的布局形式相对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街区的街区布局形式是这个城市传统城市格局的缩影。温州建城历史可上溯东晋郭璞,有资料载郭璞对温州的建城思想为“东庙”、“西居”、“南市”、“北埠”;朔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城北面,是“北埠”唯一保留的历史街区,东有原古城北水门(现水门头处)当时城北门附近(今朔门、永宁巷一带)格局如今。

(5)点缀性景观节点——通常指以标志性景观如古井、名木、牌坊、雕塑、碑刻等存在的节点,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重要标志点。朔门历史文化街区历朝历代遗存积淀多,如朔门街的风火墙、白鹿庵井、蓑衣井等文物古迹;这些标志性景观节点都是最珍贵的历史物质遗产。

蓑衣井

1.2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

(1)街坊巷名文化——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巷名记录着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像兵营巷,相传清代巷中有驻军兵营而得名。有的巷名与市井文化息息相关,由职业而派生出这种“底层文化”,如打绳巷,以巷内居民多打绳手工业户而得名。七枫巷,又名漆坊巷,因谐音演变为七枫巷。还有的巷名与某些特殊建筑有关,如水门头,因位于旧城奉恩水门前头而得名。永宁巷,因此巷旧有永宁殿而得名。

(2)传统人文资源——永宁巷25号王阿龙师傅,善做船模,出生与造船世家,是名震浙南造船界“王家班”的第四代传人,他家祖上的王顺发造船厂创办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2.街区发展目标定位

城市的发展带来文化的趋同,所以我们现在尤其重视城市的文化渊源,保护与城市血脉相连的传统历史文化,保留、恢复先人们留给我们的街道、建筑、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城市独一无二的特色,保留住城市的文化与精神。

温州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保护策略为:依托城市、结合山水、保护格局。具体就是依托沿江码头和绿化带,结合海坛山的历史与环境,完善街区的城市道路系统,建立和完善街区内部的交通系统,从根本上缓解街区的压力,协调保护与城市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的矛盾。

朔门街历史街区发展目标为:呈现古城滨江城市特色和空间格局,展示城市与水文化演化形成的街区特色。

3.结构整合与功能转换

通过史料、实物相印证,认识街区发展演变的过程,发扬传统文化精华,合理安排实物展示。朔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展示主题是呈现古城滨江城市特色和空间格局,展示城市与水文化演化形成的街区特色。

展示区域分为三个区块

(1)商业体验区:充分利用街区内的商业和文化魅力,吸引游客体验滨江传统商业文化,融游于商。充分利用传统手工业区一作坊向游人开放,可亲手制作,体验参与的乐趣,融游于玩。

(2)水上观光区:结合水城门景点开发,利用滨河码头开辟垂钓、水上游乐项目。融历史记忆于现代休闲。

(3)居住文化区:充分挖掘街区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丰富的人文及浓郁的民风民俗,融游于乐。充分利用传统民居,展示传统街区的文化魅力。传统民居可改造成家庭旅馆,融游于居。

着眼于街区利于保护、便于管理、突出特色的目的,确定沿滨江绿化带建设水城门景点,利用现有的空置建筑改造成温州码头历史博物馆,同时采用抽象的手法,再现水城门的空间和造型意向,同时结合场地水景水渠的设计,点出朔门城市码头的主体和意境。

4.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的构建与塑造

(1)建筑高度控制。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划分为二个层次: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朔门历史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建筑控高为三层,屋檐高度不超过9米。建设控制地带建筑控高为四层,屋檐高度不超过12米。建筑及环境要素应体现传统的风貌特色。

(2)建筑的整体保护。根据建筑风貌、建筑质量、建筑年代、建筑层数与屋顶形式的分析、评价,将朔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分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有冲突建(构)筑、与历史风貌无冲突建(构)筑。

街区内新建建筑的形态和色彩等必须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具体要求如下:

建筑布局要维护和恢复原有特点;保留和恢复各类建筑的内部划分特色;严格控制建筑体量和建筑高度;建筑色调采用传统色调,粉墙黛瓦,栗色梁柱等;尽可能利用当地材料和工艺,保持传统细部和符号特点;保持传统建筑的构造特点,如屋顶的形式、墙壁和勒脚的砌法等。

(3)街巷格局的保护。街区内的街巷格局大部尚存。朔门历史文化街区要求保持街区巷弄的传统肌理、宜人尺度及空间层次,并使之贯通、连接。

(4)古街风貌保护。对传统民居建筑按其价值和保存情况分别进行保护和整治,在外观和布局完整的前提下,内部允许进行适当的改造。对古街风貌有重要影响的历史建筑的重建要严格控制,要有充分的依据。古井要妥善保护,现在尚在使用的水井要妥善保护。路面铺砌应恢复传统特色,采用石板或卵石、青砖铺砌。

(5)古街空间形态的保护。保护传统街区自然曲折的空间形态,要求保护与其连接建筑的进退和立面天际线,严禁出现不协调建筑物和构筑物。朔门历史文化街区要求保护和控制每条街坊特有的空间形态,要区别商业类街和居住类街、混合类街的不同特色,严格按规划对两侧建筑界面实行控制。

参考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2.《温州朔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3.《温州老街》施菲菲著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篇2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资源利用

近年来,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包括制定了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详细规划,建立了保护区相关法规,完成了南池子保护区危改试点工程等等。总体上说,保护区的工作主要涉及到三个环节,即保护、更新、利用。目前保护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已经步入正轨,而利用方面则属于薄弱环节。因此,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1保护区定性分类及旅游利用的可能性

通过对北京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风貌、建筑特色、人文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可把这些保护区划分为传统商业保护区、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近代建筑保护区、皇城保护区、寺庙建筑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等六种类型。

传统商业保护区可考虑与旅游民俗购物相结合,突出老字号商店的传统风貌,形成各具特色的北京传统商业街。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可限时、限量地开展“胡同游”等旅游项目。近代建筑保护区可考虑部分建筑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皇城保护区可作为一个完整的浏览地区,开展综合旅游项目。寺庙建筑保护区可开展再现老北京寺庙区的传统历史风貌及民俗风情旅游活动。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为什刹海地区,开展胡同游、水上游等项目,远期可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民俗游览为主题的综合旅游。

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定性分类,研究其利用的可能性,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确定各保护区在城区中的功能、定位,以协调保护区与城市其他地区、保护区与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保护区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保护,力争达到保护、利用及城市功能改善的共赢格局。

其二,通过对保护区的分类,可发掘各保护区的资源潜力,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其三,从长远看,对确定各保护区旅游的定位、功能、项目策划、浏览主题、市场开发以及各保护区之间旅游特色的协调均具有现实意义。

2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策划的方法与原则

旅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就世界范围而言,旅游已成为继金融业、汽车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旅游被誉为“无烟的黄金工业”,其低成本、高产值、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被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00万人次,人民币收入700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10}v,占全市GDp的2C}0io。其中,以保护区为主体的民俗风情游占有相当的比例。

针对什刹海护国寺地区、鲜鱼口地区、南池子地区和琉璃厂文化园区等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进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开发历史文化保护旅游资源的可行性,提出具体操作的方式及建议。旅游策划涉及现状调研、资源评估、前景预测、旅游规划、经济估算配套环节等诸多内容,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保护区的旅游策划不同于一般旅游区的策划,应有其特定的原则及模式:

1)有形资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2)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原则;

3)旅游区各文物单位、景点要统一管理、规划的原则;

4)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定较完善的旅游规划;

5)“突出特色和品牌,走文商旅并举之路”的经营模式;

6)以旅游带动保护区土地使用性质的调整,使城市功能趋于合理,原住居民生活有所改善。

3完善旅游资源利用的配套环节

为了合理地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应当完善相关的配套环节。

1)调查环节

在调查环节中,应当收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如历史沿革、社会经济状况、城市旅游发展政策、相关的规划与法规等等,并进行现场调查,如街区格局、建筑形态、文物古迹等。重点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旅游价值、发掘现状可利用性等,最后由专家组根据调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可采用加权评分法定出可利用资源的等级,制定评估报告。

2)规划环节

目前,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没有关于旅游方面的规划。为了合理利用保护区的资源,适度、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制定保护区旅游规划具有现实意义。旅游规划应包括文本、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内容,并以国家相关法规及现行保护区详细规划为依据。

3)资金筹措与项目建设环节

保护区内旅游项目建设的资金可由政府、企业、个人多方面筹措。市政设施应由政府实施,单体项目可由社会建设,新建项目应符合保护区相关法规的要求,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

4)管理与立法环节

对较大的旅游开发区(如什刹海等),应依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具有对保护区内旅游开发及再建项目的初审权,并承担保护、监督、行政、日常管理和执法工作,使保护区内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此外应制定相应的法规以保证保护区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

5)相关配套环节

①根据对什刹海多年的调研,建立保护区内的旅游行会可以协调行业协作,避免不正当竞争,创造互惠互利的局面。旅游行业协会属群众性社团组织,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服务于政府和会员单位。②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对景区景点的包装,包括游览项目、住宿设施、交通方式、饮食内容、表演特色、购物商品、环境氛围等;对附带产品的开发,包括服饰、旅游纪念品、票证等;确立标识、申请专利,打造旅游项目的品牌特色。③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是旅游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从景区的环境质量、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方面来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4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1人口问题与保护区改造类似,保护区旅游发展也涉及到人口外迁的问题。自1997年以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规模逐渐扩大,酒吧街的兴起对外迁人口形成了新的压力。疏散人口应采取渐进的方式,并应保留相当数量的原住居民。从保护和旅游的角度看,保留了原住居民就是保留了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老北京人同样是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4.2资源利用问题保护区内的传统建筑利用应本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进行,旅游开发应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有利于传统风貌的延续。总体上说,文物建筑应严格保护,室内外均应保持历史原貌,游览方式以参观为主;风貌及质量较好的建筑应保持建筑自身的传统风貌,内部可以改造,利用方式以不破坏外观风貌为原则,经营形式可多种多样;对于一般性建筑可以根据经营的需要进行改造,但改造后的建筑形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对于特殊需要的地段可拆除原建筑,但必须报规划部门予以审批。

4.3适度开发问题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应注意协调如下几方面的关系:①核心保护区适度,协调区放宽;②居民密集区适度,商业、风貌区放宽;③可达性差的地区适度,交通方便地区放宽。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篇3

论文摘要: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属于薄弱环节,分析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利用的可能性及旅游资源的分类,在调研的基拙上探讨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规划的原则、方法、配套环节及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包括制定了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详细规划,建立了保护区相关法规,完成了南池子保护区危改试点工程等等。总体上说,保护区的工作主要涉及到三个环节,即保护、更新、利用。目前保护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已经步入正轨,而利用方面则属于薄弱环节。因此,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1保护区定性分类及旅游利用的可能性

通过对北京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风貌、建筑特色、人文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可把这些保护区划分为传统商业保护区、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近代建筑保护区、皇城保护区、寺庙建筑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等六种类型。

传统商业保护区可考虑与旅游民俗购物相结合,突出老字号商店的传统风貌,形成各具特色的北京传统商业街。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可限时、限量地开展“胡同游”等旅游项目。近代建筑保护区可考虑部分建筑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皇城保护区可作为一个完整的浏览地区,开展综合旅游项目。寺庙建筑保护区可开展再现老北京寺庙区的传统历史风貌及民俗风情旅游活动。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为什刹海地区,开展胡同游、水上游等项目,远期可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民俗游览为主题的综合旅游。

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定性分类,研究其利用的可能性,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确定各保护区在城区中的功能、定位,以协调保护区与城市其他地区、保护区与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保护区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保护,力争达到保护、利用及城市功能改善的共赢格局。

其二,通过对保护区的分类,可发掘各保护区的资源潜力,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其三,从长远看,对确定各保护区旅游的定位、功能、项目策划、浏览主题、市场开发以及各保护区之间旅游特色的协调均具有现实意义。

2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策划的方法与原则

旅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就世界范围而言,旅游已成为继金融业、汽车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旅游被誉为“无烟的黄金工业”,其低成本、高产值、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被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00万人次,人民币收入700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10}v,占全市GDp的2C}0io。其中,以保护区为主体的民俗风情游占有相当的比例。

针对什刹海护国寺地区、鲜鱼口地区、南池子地区和琉璃厂文化园区等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进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开发历史文化保护旅游资源的可行性,提出具体操作的方式及建议。旅游策划涉及现状调研、资源评估、前景预测、旅游规划、经济估算配套环节等诸多内容,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保护区的旅游策划不同于一般旅游区的策划,应有其特定的原则及模式:

1)有形资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2)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原则;

3)旅游区各文物单位、景点要统一管理、规划的原则;

4)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定较完善的旅游规划;

5)“突出特色和品牌,走文商旅并举之路”的经营模式;

6)以旅游带动保护区土地使用性质的调整,使城市功能趋于合理,原住居民生活有所改善。

3完善旅游资源利用的配套环节

为了合理地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应当完善相关的配套环节。

1)调查环节

在调查环节中,应当收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如历史沿革、社会经济状况、城市旅游发展政策、相关的规划与法规等等,并进行现场调查,如街区格局、建筑形态、文物古迹等。重点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旅游价值、发掘现状可利用性等,最后由专家组根据调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可采用加权评分法定出可利用资源的等级,制定评估报告。

2)规划环节

目前,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没有关于旅游方面的规划。为了合理利用保护区的资源,适度、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制定保护区旅游规划具有现实意义。旅游规划应包括文本、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内容,并以国家相关法规及现行保护区详细规划为依据。

3)资金筹措与项目建设环节

保护区内旅游项目建设的资金可由政府、企业、个人多方面筹措。市政设施应由政府实施,单体项目可由社会建设,新建项目应符合保护区相关法规的要求,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

4)管理与立法环节

对较大的旅游开发区(如什刹海等),应依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具有对保护区内旅游开发及再建项目的初审权,并承担保护、监督、行政、日常管理和执法工作,使保护区内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此外应制定相应的法规以保证保护区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

5)相关配套环节

①根据对什刹海多年的调研,建立保护区内的旅游行会可以协调行业协作,避免不正当竞争,创造互惠互利的局面。旅游行业协会属群众性社团组织,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服务于政府和会员单位。②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对景区景点的包装,包括游览项目、住宿设施、交通方式、饮食内容、表演特色、购物商品、环境氛围等;对附带产品的开发,包括服饰、旅游纪念品、票证等;确立标识、申请专利,打造旅游项目的品牌特色。③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是旅游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从景区的环境质量、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方面来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4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1人口问题与保护区改造类似,保护区旅游发展也涉及到人口外迁的问题。自1997年以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规模逐渐扩大,酒吧街的兴起对外迁人口形成了新的压力。疏散人口应采取渐进的方式,并应保留相当数量的原住居民。从保护和旅游的角度看,保留了原住居民就是保留了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老北京人同样是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4.2资源利用问题保护区内的传统建筑利用应本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进行,旅游开发应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有利于传统风貌的延续。总体上说,文物建筑应严格保护,室内外均应保持历史原貌,游览方式以参观为主;风貌及质量较好的建筑应保持建筑自身的传统风貌,内部可以改造,利用方式以不破坏外观风貌为原则,经营形式可多种多样;对于一般性建筑可以根据经营的需要进行改造,但改造后的建筑形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对于特殊需要的地段可拆除原建筑,但必须报规划部门予以审批。

4.3适度开发问题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应注意协调如下几方面的关系:①核心保护区适度,协调区放宽;②居民密集区适度,商业、风貌区放宽;③可达性差的地区适度,交通方便地区放宽。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篇4

关键词:音乐教材;地域特色;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18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成立了“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课题组,对我省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根据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本人通过多年从事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的经验和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切感受到,在音乐教材中加入具有我省地方特色和民族内容的音乐内容正是发扬和继承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影响,若从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始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地域特色浓厚

黑龙江自然山水独特,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使其发出无穷的魅力,从而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并通过地域风情

歌曲等音乐内容表达出来。如《黑龙江好地方》、《对花》、《歌唱春天》、《青年参军》、《新货郎》等广泛流传的东北民歌;黑龙江皮影戏《秃尾巴老李》选段《怎么不见娇儿他》等地方戏曾被广泛传唱,具有浓厚的地

域特色。

二、历史悠久,文化融合

黑龙江省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融合,形成了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主要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中间长期流传的歌曲是黑龙江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新课标音乐教材的编者经过广泛地收集和整理,选取了我省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这些少数民族包括: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赫哲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如满族的《摇篮曲》、《空齐曲》,鄂伦春族的《勇敢的鄂伦春》、《放马山歌》,俄罗斯族的《美丽的姑娘――阿妞妲》、《渔夫之歌》,鄂温克族的《剪羊毛》、《我们都是山里的人》,达斡尔族的《什么最美丽》、《快乐的达斡尔》,柯尔克孜族的《我的家乡》、《柯尔克孜人民歌唱》,锡伯族的《咱们锡伯人》、《田野歌》,赫哲族的《大顶子山高又高》、《我的家乡多美好》,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赞歌》,回族的《花儿与少年》、《回族同胞永远不推后》,朝鲜族的《水臼打令》、《长鼓舞歌》,这些音乐内容是黑龙江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与展望

2002年8月来,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一轮教学改革,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38个实验区蓬勃开展,各学科教材建设像雨后春笋,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但是,因为当时我省没有组织教材立项编写,致使目前没有部级课标教材,音乐学科也不例外,使得我们无法在教材中融入我省的民族文化等特色内容。后来,我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把部分我省地方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加入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较好地处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通过歌声让全省的中小学生了解黑龙江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黑龙江来好地方,粮满仓来,鱼满江,岸上红花开,百鸟林中唱,兴安高,黑水长,百业兴,牛羊壮,蝴蝶双双在飞舞,布谷鸟在歌唱,布谷,布谷,布谷,歌功颂德唱今天好时光。”这是一首来自我省黑河地区五家子农场的黑龙江满族民歌。让这样优美的民歌进入中小学课堂,使学生从小学就开始逐渐地、潜移默化地了解乡土文化,使出生、成长在黑龙江的孩子们,通过音乐这扇艺术之窗,从小接触、了解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这也是让孩子们了解黑龙江、热爱黑土地,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方式。

这套音乐教材的编者们经过广泛地收集和整理,选取了分布在我省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十几个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编入教材。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推广之下,这套音乐教材已在全省大范围使用。通过近六年的教学实验和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的客观全面的了解,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套教材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使音乐课堂教学丰富了、有活力了。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套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改的意图,突出单元主题,图文并茂,较多地运用了图谱,注重音乐教学活动,特别是融入地方内容后让学生、老师都倍感亲切,成为我省新教材的一大亮点。

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各地市使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版本不统一,有些地市使用的其他省份版本的音乐教材中并没有加入我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内容,这就失去了一次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民族特色文化和历史的绝好机会,对孩子的整体文化素养的培养也是个不小的缺失。所以,建议教材选定的职能部门应该给我省广大学生选用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和民族内容的音乐教材,为保护和继承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的重大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关于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的调研报告》为新形势下做强做大我省的文化产业提出了总体思路和目标构想。报告别指出了在中小学中开展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的普及和教育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在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中,让地域的音乐地域歌声在青少年中更广泛持久地回荡。

Discussionabouttheroleandsignificanceofthemusicteachingmaterialintheprotection

andexcavationworkofhistoricalandculturalresourceinHeilongjiang

anYu-bin

(educationR&Dcenter,Heilongjiangeducationpress,Harbin150001,China)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篇5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前言

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众多旅游设施的大力建设,多种多样的旅游开发项目层出不穷,在文化生活异常丰富多彩的今天,旅游设施及项目也呈现出了一种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与现在流行的在沙滩吹海风,享受阳光沐浴,下榻海景房相比,已经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另外一种旅游方式,那就是远离城市的喧嚣,到那些历史遗迹所在地,切身感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宝贵财富。

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当置身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你一定会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所深深地震撼和折服,而这些感受都是阳光沙滩的沐浴和疯狂购物所不能给你的。这些经验所带给你的是对人类,对历史,对自己的反思,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是渺小的。看到这些,感受到这些,感叹于人类文明的辉煌,感叹于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一场历史文化旅游引发对于历史、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和自身的思考。

三、当前历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固有冲突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冲突始终存在,而且贯穿于整个历史旅游资源开发的历史当中。保护文化资源是为了保留历史所遗留给我们的对过去人和事的思考,帮助我们解开对过去的疑惑,感受先辈们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的未来,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就是在人们的面前打开了过去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人们才能感受到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其中的度需要好好把握。绝不允许在开发过程中对历史足迹的一丝一毫的损害,在游客旅游的过程当中更是要禁止一切有损和破坏历史文化遗迹的行为。

(二)资源的不可再生与有限性

资源的不可再生,保护以及再循环利用是永恒的话题,在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方面更为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的宝贵不言而喻,历史悠悠年代久远,漫长的岁月中要难免经受了自然的和人为的影响和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旅游文化资源的整个过程中将保护资源放在第一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难度,也成为了非常突出的问题。除了保护还要进行维护,常规的、定期的维护,无论是不是在旅游开放期间,都要坚持这样做。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就是遗存量的问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是重中之重。

(三)旅游开发体系不完善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的优势,但是总结目前的现状也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还有一些是固有的,比较尖锐的问题。非常显著的是有一些历史旅游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开发历史旅游文化资源更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因为这当中还存在着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问题,我们要先保护其次是开发然后才是瞻仰,而最终是将这宝贵的人类遗产传承下去。未能充分开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意识不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麻木性,甚至可以说是忽视,进而导致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更新丧失,造成极大的浪费。

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效策略

(一)注重平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充分意识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在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中如何找到平衡点,把握好这个度,将这种理念融入到工作理念当中,在最初的工作计划中就要放在首要的位置,而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彻底地贯彻并去实施。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当除了有意识上的问题还有可能是缺乏资金上的支持,吸引社会各方力量,促使民间资金投入到我国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当中,这些都需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也就是说拓宽资金渠道的来源,想到一切可能想到的方法,找到问题并努力去克服,在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做到合理科学,有效地去开发,使我国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事业真正地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合作力度

如今的旅游行业都遵循着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也就是说一站式终极服务,结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要丰富游客的体验,在感受到历史遗迹的辉煌之余,也要让游客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游客对这里的历史遗迹,这个城市,包括这座城市的人民都有所了解。新的策略就是对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将周边有观赏价值的景点等整合起来,融入当地的地方特色,在地域统一的文化氛围下给游客完整的观赏体验。

(三)注重完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开发得过于粗犷,这类问题在中原地区特别明显,开发体系的问题也就是市场机制的问题,市场机制不健全,在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缺乏市场观念,这就必然导致不良的经营状态,水平低,规模小,层次低,所以就无法提高产业规模,而这样的一种经营状态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未来将致力于改变这种现状,努力形成完整的开发体系,并让其能够良性发展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做的事情。

五、结语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其意义深远,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充分发掘我国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把握好我们所拥有的优势,克服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做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以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握旅游市场的需求,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提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青.浙江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J].福建茶叶,2016,11:146-147.

[2]徐仕强,杨建.基于Swot分析的铜仁市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16:95-97.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篇6

关键词:小城镇、历史文化资源、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thispaper,basedontheresearchofthehistoricalandculturalresourcescurrentsituation,pointsoutitsrealisticproblems.expoundsthenecessityofthehistoricalandculturalresourcesintegrationofsmalltowns,andputsforwardthehistoricalandculturalresourcesintegrationneedsinfunction,space,historyandmodern,artificialandnaturalintegration,spaceandbehavior,etc.

Keywords:Smalltowns、historicalandculturalresources、resourceintegration

引言

历史文化资源,指的是在人类历史文化遗存的诸多试题当中具有独特的功能、现代资产价值、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甚至扬弃升华的资源[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物质实体出现孤岛化、边缘化、离散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市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镇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试对小城镇中历史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之道。

1.小城镇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资源现状

小城镇总体而言是建制镇和集镇的总称,系指介于狭义城市(建制市)与村庄之间的居民点,其基本的主体是建制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三分册小城镇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小城镇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在城市得以发展的同时,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大量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极易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丧失,对城市存在的历史文化资源造成破坏。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面对城市中诸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应处理好城市资源利用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以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小城镇的经济建设。

1.2存在问题

我国众多小城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对其的保护与发展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及时造成的资源破坏,以及对资源的不当利用与开发都会对城市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笔者从城市总体层面、地区层面及资源本身这三个层面入手,分析当今小城镇历史文化资源存在的普遍问题。

2.资源整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整体层面,小城镇的历史文化资源暴露出其孤岛化、边缘化、离散化、无序化的倾向,使得资源的发展与城市发展不相协调,逐渐被城市孤立。

(1)孤岛化――历史文化资源被现代城市形态所包围和孤立,失去了传统环境的依托,缺少资源与城市环境的对话,使得其影响力下降。

(2)边缘化――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中的作用越来越低,导致活力的丧失。在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城市的作用在减弱或者丧失,进而导致资源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其所具有的活力逐步丧失。

(3)离散化――历史文化资源在整个城市里缺乏相互之间的联系与组织,造成整体性的减弱与丧失。历史文化资源本来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城市的发展变化一部分资源逐渐变成了城市中点状分布的个体,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与联系。

(4)无序化――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建立联系的时候没有形成秩序,未形成资源的优化利用。当今城市往往因为利益的驱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盲目开发导致城市资源的浪费与重复建设,并且收效甚微。

3.资源与周边功能区衔接的问题

资源与周边的关系表现为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是在城市中观层面上看历史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矛盾化――小城镇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周边的功能区进行衔接,历史风貌与周边建筑风貌不相协调,造成建筑、环境、设施配套、城市形象的冲突,影响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体现。

(2)缺乏化――历史文化资源与周围功能区之间缺乏过渡与协调,造成两者之间的生硬衔接。这就需要对小城镇中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级分区保护,给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创造与之协调的空间环境。

(3)安全隐患――历史文化资源与周围建筑建设过密,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4.各资源本身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除了整合其城市空间、为其创造良好的周围环境形成相互协调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身是整合的前提条件。只有历史文化资源自身得到了保护与开发,发挥其作用与价值,整合才具有意义。笔者在对小城镇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研时,发现其本体的保护与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1)平庸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手段单一、方法落后而使其地位、文化含量及品质下降,从而难以发挥其文化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代表当地的文化特色,具有独特性,应以特色来衬托其价值。

(2)异质化――是由于开发理念偏差造成的历史文化资源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脱节,从而使其文化价值发生转移或者损害。一种是赋予历史文化资源的新内涵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不符而损害其价值;一种是造成内涵的消失,使资源的物质形态不能呈现其内涵。

(3)缺乏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由于自然及人为的因素造成资源的破损与毁坏后未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对于资源影响最大的破坏莫过于对于本体的破坏,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免受人为破坏的同时,也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自然对于资源的破坏。

5.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面对小城镇历史文化资源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在城市发展中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既能够促进城市发展又可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城市的动态发展与多元平衡。这就需要通过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来形成城市秩序,加强资源之间、资源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5.1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市建设

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追求的主要价值之一,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当文物古迹及传统空间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而遭到破坏的时候,一个城市在文化上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就是通过合理调整城市结构、形成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带动城市中旅游及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城市结构的发展变化作出积极的反映,进而形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2建立多元秩序、增强城市活力

多样性是一个城市的天性,不同的城市功能区承担不同城市职能并呈现出不同城市形态。其中城市开放空间,尤其是城市功能区的开放空间在边缘效应的作用下能够提供空间与活动的多样性,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需求人们的行为活动要求。

5.3保护历史资源、传承城市文脉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机时空背景[引自《论城市文脉的传承》。]。它是与城市发展相关联与影响的背景,包含城市中的整治、宗教、历史事件、社会习俗、文化背景与社会心理等隐性因素及城市空间环境等线性因素。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城市中发展的每一步都会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能够让人们领略城市文化并传承城市文脉。

5.4弘扬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小城镇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利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城市文化来展现城市魅力。从而使得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其作用,形成整体的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进而提高城市知名度。

5.5提升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小城镇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城市旅游及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城市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环境是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当一座文物古迹身处在一个高楼林立的环境中,其显得孤立与排斥。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体之外,对于周边环境的控制与保护将对资源本身产生重要的作用。

5.6维护生态环境、城市和谐共生

城市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为城市带来千变万化的形态,维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使之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其有利于小城镇景观多样性的发展。城市将不再是钢筋水泥的世界,而是建筑、水面、绿地、山体等形成的多元城市景观。资源整合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帮助城市维护其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

6.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范畴

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及资源整合的研究,笔者认为小城镇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主要包括功能整合、空间整合、历史与现代整合、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整合以及物质空间与行为活动整合等五个方面。

6.1功能整合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变化是城市形态发生变化的动力。伴随着功能变化的城市形态发展,历史的城市形态成为历史文化资源。这样的资源具有相对于现今城市功能的独立性,同时也需要其有一定的适应性。通过功能的整合,使城市中的各种功能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关系,构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城市有机体。这种功能的整合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单个功能即历史文化资源本身进行功能的调整与转换。对于历史文化价值很高的资源,可采用冻结式博物式的保护,力求体现其原真性。对于历史文化价值较低的资源,则可以根据需要在保护的同时承载新的功能。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资源即历史地段及各资源衔接地段进行功能的调整与更新。地段的调整与更新促进地段整体环境的塑造、城市形态的延续、城市活力的恢复、以及新的城市功能体系的构建。

在城市整体层面上对城市功能进行调整,促进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延续与发扬。

6.2空间整合

空间,是最直接体现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承载体,对历史文化资源有最明显也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空间层面的整合,需要借助城市空间研究的手段,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及环境景观设计的内容进行综合运用。资源空间整合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它指的是在整个城市空间内,将历史文化资源联系成一个系统网络,从整体上把握该系统的空间形态,使其融入更大的城市系统之中。通过轴线、对景、象征等手法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交通系统、景观系统、开放空间系统相联系,成为其他系统整合的结合点,在优化利用城市空间的同时达到城市的和谐发展。

(2)资源之间的空间引导与规划协调。这是在资源系统整合的整体框架下,对于两两资源之间的地段进行整合的工作,重在形成资源之间的联系关系。资源可通过建立交通联系、视觉联系、景观联系、行为心理暗示等方法实现资源之间的空间引导。

(3)资源与周边要素的整合,这就指在资源的边缘空间内与周围城市功能区在材质、颜色、尺度、比例、图案、肌理等要素上形成相互关联。这是从具体的物质空间形态入手使其形成联系,并建立起统一的秩序,使各功能区通过边缘空间在点、线、面的空间形态分布和功能设置上相互联系。

6.3历史与现代的整合

对于小城镇中历史与现代的要素而言,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不对现实的小城镇形态发展产生束缚。但也需要避免由于对历史文化资源冻结式的保护而使其与现实要素割裂。因而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要素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联系来形成和谐共存。

此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城市空间场所的形成、衔接与转换。使其在城市形态、结构及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历史与现代始终保持和谐与共生,并不断地加强两者间的联系来凸显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

6.4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整合

对于一座城市,其城市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城市的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相关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是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结合而形成的。不论是哪种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环境都可以成为整合空间的元素,用以凸显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并表现其内涵。因此,自然要素作为城市要素的构成部分,可以通过柔化的作用运用到各种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整合之中。

(1)自然要素可以通过树木的种植、环境构成的手法来体现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自然要素中,树木、绿地、水面、山体等元素能与城市形态产生良好的互动,起到衬托历史氛围的作用。如寺庙前佛寺树种的选择及运用佛寺园林的手法进行设计可营造寺庙气氛。

(2)自然要素可起到烘托及强化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自然要素是城市的有机部分,合理组织绿化水景,能够联系起不同功能区。人在不同功能区之间活动,通过边缘空间感受城市景观的变化同时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缓和各要素之间的空间形态矛盾,起到分割或过渡的效果。例如城市中的河流以其线性的构图能够影响沿河建筑、空间与环境的形式,合理利用滨河地段就成为衔接河流与城市关系的重要问题。在滨河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序列,建立滨河景观带不失为过渡空间形成联系的好方法。

6.5物质空间与行为活动的整合

城市存在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活在城市中人群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物质空间所营造出的场所能够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同时人对于场所中行为活动的需要决定了物质空间的形态。因此,整合小城镇中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以人的行为活动为为导向来指导物质空间环境的设计。

7.结语

总之,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奠定了小城镇历史文化资源体系的发展格局与模式,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使城市的地方性与城市特色得以体现,并为整个城市与区域的大整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三分册小城镇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2007

[4]安定.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005

[5]吴云鹏.论城市文脉的传承[J].现代城市研究,2007.9

作者简介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篇7

【关键词】吴王城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开发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吴王城是我国三国时期留下的唯一可以确认的古代城址,是我国南方最早的六朝都城,它对研究古代都城的建筑历史和六朝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均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吴王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于鄂州市旅游业发展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旅游业核心的鄂州吴王城的保护和旅游业开发却始终处于初步阶段,进程非常缓慢,这种发展速度严重影响了吴王城价值的发挥和充分利用,阻碍了鄂州市旅游业发展的进度和深度。因此,研究和探索吴王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业合理开发,对于鄂州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二、吴王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1、历史价值

六朝武昌城是三国初年的新兴城市之一,我国南方地区现存六朝古城中最早的一座,也是我国唯一已经确知的、年代最早且保存完好的三国时期的都城遗址,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它对研究古代都城的建筑历史和六朝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均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政治、军事价值

《三国志・吴书・孙奂传》注引《江表传》载:“使武昌有精兵万人付智略者任将,常使严整,一旦有警,应声相赴,作甘水城,轻舟监数千,诸所宜用,皆使备具。如此开门迎敌,敌自不来矣。”西晋杜预在献灭吴之策时,亦云:“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由此可知,武昌在分裂状况下所起的政治、军事作用的强大。这是吴王城遗址先后成为王都、、西都和郡府重镇的重要原因。

3、情感价值

吴王城是鄂州人的精神家园和精神纽带。一座古城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是当地居民怀旧情结释放的载体,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和历史风貌的回忆。因为历史古城经过岁月的浸润和历史风霜的侵袭,一定会在历史时空中积淀情感和思想。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希望通过体验不同城市的侧面来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这种体验往往通过城市的历史建筑来了解城市的历史及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旅游价值

从旅游的角度来讲,古城是指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城市,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文化属性。古城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反映了当时、当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历史文化意蕴极为深厚,是发展度假旅游、修学旅游、宗教旅游等旅游活动的重要旅游资源。因此,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潜质,可以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吴王城的保护及开发现状

1、吴王城遗址保护工作和现状

自吴王城遗址被公布为国家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鄂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积极研究和推进保护工作,并编制了《鄂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中对重要文物古迹如三国吴王城遗址、部级保护文物怡亭铭摩崖石刻、省级保护与传统古建筑庚亮楼、革命先烈遗址彭楚藩烈士之墓、军部旧址等历史文物保护范围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范围内不准建设与文物无关的建筑。

2013年市人大作出了《鄂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吴王城遗址保护工作的决定》。《决定》中对全面收集和整编资料、开展遗址考古勘探工作、组织专家讨论、科学拟定保护实施方案、拟拨专项资金、规范委托和招标工作等作了一系列的规定。这进一步为保护和开发古城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在保护管理方面,吴王城遗址由鄂州市市政设施管理处使用并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鄂州市博物馆负责督促文物保护单位的使用者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同时树立了一些古城遗址保护碑。

2、吴王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资金问题。吴王城的保护、修缮以及文物的保护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投入,这种资金上的支持无法满足实际操作中巨大的资金需求。历史古城的保护更是一项长期、大量、连续性的投入,吴王城的保护、修缮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匾乏问题仍然是制约吴王城有效保护的一个瓶颈。

(2)管理问题。鄂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缺乏组织领导,尽管很多领导和同志们都认为应加强对吴王城的保护,但因为没有一个组织来领导协调,导致保护方面的很多具体问题得不到解决,管理不力所体现的问题令人堪忧。2002至2004年,在原护城河遗址上建成了历史文化步行街――吴都古肆,除了所谓的建筑墙体屋面为六朝时期建筑风格这一点牵强的理由还有什么意义。建成之后,各种副食、装修、餐饮等行业夹杂其间,十分凌乱。周围低矮破旧的菜场与吴都古肆极不协调,现实与理想之差实在是令人痛楚。当初有关部门制定的《吴王城遗址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和《吴王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委托设计合同书》等,只怕还在纸篓中沉睡。

(3)基础设施薄弱。鄂州老城区人口相对密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尤显不足,越来越满足不了市民工作和生活居住的需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很多市民逐渐迁出老城区。

(4)交通拥挤,路面状况较差。吴王城道路系统不完善,路面较窄,路况极差,严重影响了古城风貌。大量的机动车交通,改变了古城区以步行街交通为主的交通格局和空间尺度,造成道路不畅、交通拥挤。废气、噪声污染加上飞扬的尘土造成空气混浊,空间的观赏性差,影响环境的舒适感。

(5)旅游开发进展缓慢。资金问题、管理问题、产权问题等,使得吴王城的恢复和开发工作进展缓慢。旅游景点和项目较少,开发水平较低。旅游商品开发档次、品种、特色有待进一步提高。吴王城继续头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头衔,却身处围城,近几年来开发保护工作陷入僵局。何时才能学习和借鉴兄弟城市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经验、做法将是吴王城每一位民众的殷切期待。

四、吴王城保护的对策建议

1、吴王城保护的原则

(1)历史真实性原则。历史真实性原则是指要尽可能多地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要保存其原有的真实历史原物,保护古城历史遗存的全部信息。历史遗存如果不善加保护,最终都将丧失开发和经营赖以存在的基础。在恢复修缮过程中要尊重原工艺及风貌的原始性,最大限度地保持历史本来面目。

(2)保护性开发原则。在古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管理、合理开发、优化利用的原则。古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既体现在开发的工程建设阶段,也体现在后期的运行阶段。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吴王城历史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效应进行评价,以避免保护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资源耗竭、社会震荡和文化颓败。

(3)系统性规划原则。古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目的是促成有历史底蕴的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变,使旅游资源成为能够推动旅游区经营效益增长,甚至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因。在吴王城的开发过程中,既有对社会利益的空间分配问题,也有对社会利益的关注问题。同时吴王城旅游资源开发涉及多种利益集团的得失,还要牵涉到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因此,吴王城旅游开发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4)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吴王城的开发利用要围绕“把吴王城建设成为依托古城,发展以旅游经济为主的城市”的目标,坚持“全面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把吴王城吴都古肆一带作为核心区保护,该拆的拆,该建设的逐渐完善。本着对祖先和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有效建设,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让寂莫的吴王古城重放溢彩。

2、吴王城保护的对策

(1)政府应承担起吴王城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主导责任。组织开展吴王城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价,通过普查和评价,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确定保护对象和重点,依法进行严格保护。科学制定并实施吴王城的恢复建设及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对吴王城进行科学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办事,免其遭受破坏。科学制定并实施吴王城历史性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承担应负的主要责任。

(2)制定、完善相关法规,严格监管。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吴王城资源保护的需要,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应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制度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推进吴王城历史文化价值保护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使吴王城保护有法可依。严格各项法规制度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法律制度得到落实,各项违反法律制度的行为得到处理和纠正。

(3)加强培训,提高经营者素质。吴都古肆商业步行街是吴王城的载体,经营者不能仅仅将其看成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更多地应看成是一种满足人们文化和娱乐生活的建设投资。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举办培训班,对旅游经营者、管理者进行培训。

(4)控制古城人口,改善生态环境。吴都古肆一带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为了确保老城区内适当的人口容量,保证生活秩序的正常化,可以考虑政府出资拆除旧民居向外迁移。在吴都古肆一带建设一定范围的绿化带,将现代建筑与历史遗存风貌分隔开来。让历史在城市中重现光彩,提升鄂州市的文化城市品位。在绿化带建设的同时可结合已有的保护牌坊,将吴王城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给广大民众和旅游者。

(5)重构街巷节点,恢复建筑风貌。在吴王城保护开发过程中要恢复原始建筑风貌,按照文物单位保护方法进行保护,将能反映古城历史风貌和特色、且具有一定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性复原;对不影响古城风貌的现代建筑可进行保留;与古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现代建筑,根据其现状进行外立面改造、降低层数或直接拆除。在恢复古城建筑风貌的同时,对保护建筑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其具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方便居民日常需求。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篇8

正确认识及处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在对待历史文化资源的态度上,必须树立“保护第一”的观念,特别是非再生性历史文化资源,破坏了就无法再生。没有保护就谈不上开发,更谈不上利用。河南省应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法律保护,依法对破坏者进行严肃处理,使全省人民从思想上重视这一问题。

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必须做到科学、谨慎、有序。开发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建设性破坏,不要以经济建设压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每一个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项目,都必须经专家审核论证,以保持历史文化资源的原有风貌与特定内涵,绝不能以权代法。要加强开发性保护,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任何破坏行为要予以制止,对已造成重大损失要追究其主要领导人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在对待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上,要想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就必须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保护、有序的开发基础上,千万不要急功近利。

正确定位河南,加强文化大省的舆论宣传,树立文化大省形象及热爱河南的观念,带动河南旅游的长足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作底蕴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注定了河南旅游的发展必然是前途无量的。

河南历史上人文荟萃,造就了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像黄帝、伏羲、老子、李白、杜甫、李商隐、岳飞等这些名人志士都在河南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为中华民族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的诗篇,他们的精神以及他们留下的大量的遗迹遗物,成为让人艳羡的人文旅游资源。

河南旅游资源的特色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以及八千多年前的文字符号和贾湖骨笛等乐器震铄古今,张衡的地震仪、杜诗的水排、张仲景的方剂法,李诫的《营造法式》至今仍有借鉴价值。正是这举不胜举的名胜古迹,成了“一部部不分年级的教科书,一所所不放假的学校”具有永不衰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让河南变得富于传奇色彩,让不少旅游界人士向往,引得他们纷纷产生问鼎中原、逐鹿中州的念头。

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文化名省的意识都非常淡薄,远远与其在国内文物拥有量的地位不相匹配。这恐怕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业内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旅游看三南:河南、云南和海南”,这足以看出河南旅游资源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可是近年来,云南、海南甚至是四川的旅游都走在了全国旅游的前列,惟有河南旅游在市场的竞争中显得有些落后,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在2004年1月,在郑州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被与会的外省代表提得更多的就是宣传力度不够。

尤其看到河南博物院馆藏的珍贵文物和洛阳王城博物馆天子驾六的恢弘气势,只有用震惊来形容。

河南旅游以后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外宣传,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宣传的力度。让河南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河南。充分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丰富自己相关的旅游资源,使河南的旅游资源形成一个立体的优势,而不是现在的单一的一条线历史文化优势。

因此,我省有关部门要下大力气,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多轮次、全方位地加强对河南历史文化名省的持续宣传。可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建立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网站,在电视台、报刊设专题新闻和专栏,让广告公司精心策划,让广大市民参与“热爱河南,美我故乡”之类的大讨论,使全省人民都来关心这一问题。另外,要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和全世界进行广泛的、多渠道的宣传,如出版精美的图片集、小册子(中外文),每一位出访国外的经贸团体与学术会议有关人士,都应随时在访问国家适时地宣传河南,只有通过大力宣传,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关心、爱护河南。当年一部电影《少林寺》使崇山少林寺身价倍增,名誉海内外。

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历史文化的对象应该受到良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与一般的资源不同,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搞清楚。否则,历史文化资源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二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原汁原味的,这是人文与自然的协调,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而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破坏严重,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卫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特产和旅游产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效益。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渠道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经费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其经费来源根据《文物法》规定要由财政解决,因此,政府仍是这一经费的主要提供者。但是政府提供的经费十分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广开渠道,吸纳民营企业和涉外资金来共同挖掘,拯救和开发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实际上必须把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来筹集开发,列入河南总体开发规划中,本着谁开发谁受益,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形成产业化,使开发后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呈良性循环,以资源利用的收入,来保护资源和进一步开发资源。以下几种渠道值得引起注意:

民间资本。我们要把更多的民间资本吸引过来,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细化、推向市场。民间资本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利益,我们在利用好资源,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只要有诚意且具有实力的民营资金,都可以选择投资方向。

人才优势。在我国,许多人有才华、智慧、知识但挣不到钱,许多资源

的潜在优势变不成财富。同时,又有许多的人把大量资本投到无用之处。那么能否以可信的方式,其成为新的财富增长源呢?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工程应该提供一个契机,很显然,这个(工程)是资本。知识、技术、才智等高度密集型开发。同时,这个工程又恰巧用的是并不紧俏且多为空余闲置的才、智,技、能、力等等,需要很多这种高素质的人才,来分享创业的机会。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些情况下,并不一定非要依赖别人注入大量的资本,才能发展我们的文化资源经济,用我们自己的才智、政府的信誉和科学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可以用少量的资金,做出漂亮的大事业来,让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收益。

项目。资本离开智慧创造的好项目,就难以有效增值。一个好的项目,不息没有资金,只患没有让人必信无疑的好项目,以及按国际贯例经营管理的可靠保障机制。有了好项目和可靠的法制保障,资本在当今是很明显的用方市场,而不是资方市场。只有项目很粗糙,没有说服力,无法让人心动,这时资本才是最紧俏的,最难觅的。因此,适当地去港台及海外招商引资并非没有收获。

捆绑营销。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各地丰富的文物亦构成了发展河南旅游经济的宝贵资源,而现在旅游的大发展,一定要做捆绑式营销,不但景区点要捆绑,还要与餐饮、交通、娱乐等捆绑起来,它们虽然是旅游的不同环节,但都在旅游这一链条上,所以开发和促销中都应该进行有机结合。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文化资源说头大而看头小,主要的原因就是景区旅游项目的单一性开发所致。在2004年全国旅游工作会期间,许多代表在游览了开封清明上河图之后,啧啧称赞,皆称其完全把历史文化资源说头大看头小的概念给打破了。古人张择端把现实生活搬进了图画。今天,聪明的开封人又把图画搬进了现实生活,这太神奇了。在这里,你不但可以全方位领略古代文化,还可以欣赏到高超的杂技表演,幽默风趣的包公称体重,让大家在重厚之中享受轻松愉悦。那吹糖人的绝技更让我们体会到中原民间工艺的绝妙。

开封旅游的成功,说明现在正在兴起的度假休闲游与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开封各景区的演出,登少林武术表演都是很好的形式,这在全国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各景区景点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排练的节目外,其它如饮食文化等也很值得开发。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留下了数不清的丰富的饮食文化,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来之后都是丰富的旅游财富。开封第一楼的灌汤包子和洛阳的水席等等都应成为历史文化资源中最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

旅游做得好坏,不是单纯看旅游业本能带来多少经济利益,而是要看在旅游业拉动下,其它相当产业是否也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体制的创新。以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主体的河南旅游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不前,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确定了很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各地政府都提出过,就是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不是真正的清楚,结果是光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了许多的问题。

要转换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旧机制,建立以文物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使文物事业真正走到良性发展的轨道,必须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实行开发权的拍卖、产权和经营权的转让、承包租赁制和名店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如名店的委托经营,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团经营管理,接待水平马上就会提高,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经营,也带来了客源的增加。国有资本从流通领域退出应该是一个崭新的尝试。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篇9

【关键字】:历史遗迹;蔚州古城;景观格局;建筑

【引言】:信息、交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全球经济文化方面的世界性日益增强,“既是人类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文化,而且正对创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起着销蚀作用。”保护历史遗迹势在必行。历史文化名城,代表着一方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发展是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历史脉络的世代延续。

1、古城概况

蔚县古称“蔚州”又称萝川,曾为“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临京津,南接保定,西倚大同,北枕张家口,现在所说的蔚州古城具体是指蔚县县城老城区,是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

2、蔚州古城资源与价值分析

蔚州古城是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内涵。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已然成为一种可以被持续利用的资源,既体现了城市的形象,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发展,也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因此成为了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重点考虑和规划的部分。蔚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2.1物质文化资源

蔚州从代王城发展到今天的蔚州古城,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面是地位最高的玉皇阁,现存的城墙只有西、北两段,总长约2200米,城楼也只剩下了南边的万山楼和北边的玉皇阁两座,蔚州城内的历史遗迹除了玉皇阁、南安寺塔、万山楼之外还有众多的庙宇楼阁以及民居建筑,光绪版的蔚州城池图庙宇共15座;民国时期的《蔚州城街巷形势详图》中庙宇楼阁增加了很多,共计35座。

2.2非物质文化资源

蔚州古城不仅物质文化丰富多彩,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是造就了蔚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流传下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丰富的民间文化、工艺、小吃印证了蔚州古城的历史沉淀。

3、蔚州古城的传承与保护

3.1历史遗迹传承与保护的内容

历史遗迹的传承与保护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对于历史遗迹主体的保护,第二历史遗迹周边环境的保护。目前为止对于历史遗迹的保护研究还是仅仅局限于历史遗址主体的保护,对于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相对滞后。19世纪颁布的《威尼斯》以及2005年颁布的《关于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都强调了遗迹环境对遗迹对象保护的重要性及保护遗迹环境的重大意义。

3.2历史遗迹传承与保护的原则

3.2.1整体性原则

历史遗迹保护与传承的整体性包括历史遗迹本身、其周边一定的空间范围以及历史遗迹所存在的城市。历史遗迹的构建一定从宏观角度出发,对于空间场所的限定一般以遗迹周边形成院落或有一定次序性的程序,其限定的空间对于历史遗迹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遗迹最重要的宏观性就是空间层面的宏观性。同时,在历史遗迹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社会、经济、文化与历史遗迹之间的关系,同时将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以促进历史遗迹的发展。

历史遗迹的传承与保护面临错综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以宏观的眼光来处理历史遗迹与这些问题的矛盾,宏观的调控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将历史遗迹的传统魅力在现代社会绽放光彩。

3.2.2客观性原则

历史客观存在即原始的、非复制的,即历史遗迹的原真性,“关于原真性的奈良会议”是国际上专家针对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扩充。历史遗迹的鞒杏氡;ね样要遵循这一原则。

蔚州古城传承与保护的客观性包括传统景观文化的客观性、景观材料的客观性、本土文化的客观性。历史遗迹的传承与保护不仅仅是历史遗迹本身而言,它是建立在本土的风俗文化、精神信仰之中的,它是这种地域传统文化以及精神寄托的载体,因此历史遗迹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有其自身的文化色彩。

3.2.3文化传承性原则

历史遗迹环境景观分为原生环境未被破坏和被破坏两种类型,历史遗迹极其周围环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积累时代信息,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经过时间的变迁会积累大量的历史信息,我们在进行历史遗迹传承与保护过程当中应该对这些历史信息采取尊重保护的态度,并且对原始信息以及后来人工的手段加以区分,从而使得后人可以明确历史遗迹所表达的历史信息,解读历史遗迹的精神与历史文化,从而来重现历史遗迹景观环境,使现代人通过景观环境来解读历史遗迹的内涵。

3.2.4艺术审美原则

艺术审美原则是指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情感意境的原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艺术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十分注重美学的研究,美学是涵盖了人们内心关于美的认知与意境的表达,时间、地点、场景、心境等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美的表达的变化,美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因此,在历史遗迹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艺术性原则。

3.3历史遗迹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蔚州古城历史遗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因此如何发展复兴历史遗迹是当代蔚州的主要问题,蔚州城内散落的各个古迹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打造成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生态网格是蔚州历史文化名城构建的唯一出路,目前蔚州古城采取的“有机保护”、“一城、两山、三堡、四区、五朵金花、六大服务体系”针对蔚州古城自身问题,站在整个古城的角度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历史遗迹的一体式发展,相互促进、相互依托。

4、结语

蔚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是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做好这项工作需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文化资源的利用切忌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有限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根本利益和影响,或者盲目无限地开发和利用。

只有认真保护不可再生的民族资源,合理消费,把损耗降到最低限度,历史的脉络方能世代延续。只有在强调物质环境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同时,在精神品质上追寻地域文化的历史沉淀,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鄂西传统民居聚落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篇10

关键词:历史文献;保护;利用;图书馆

历史文献是指所有对过去的历史知识和信息的记录都属于历史文献范围包含了古往今来的所有著作和所有文献。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历史文献,对今天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虽然历史文献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原因,现存的大量历史文献老化、破损严重,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加强历史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刻不容缓。

一、历史文献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意义

1.历史文献的重要作用。

一是艺术价值。历史文献体现了华夏中正端庄、温和雅丽与仪态万方的文化特征。每种文献都对谋篇布局十分讲究,横直行距既整齐均匀,又不失错落有致之美,从装帧形式、印刷方式、版本模式以及插图、绣像、套印等等都会给人带来艺术的熏陶。因此历史文献是为经典的同时也是高雅的艺术品。二是学术价值。很多现代学科都是建立在历史文献基础之上的,比如版本目录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哲学等等。历史文献是众多学科基础理论的来源。因此应合理利用并加大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力度,充分发挥其学术价值。三是文化价值。历史文献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论是上古的礼制、诸子百家争鸣,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历史文献将两千多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彻底包容殆尽。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990~1998年)统计,现存古籍善本中传世孤本有古籍善本4500余种,准孤本(仅存两部)约4100种。这些文献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千年绵延、一脉相传。

2.历史文献的保护状况。

我国历史文献的保护状况堪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大中专院校的图书馆共收藏古籍文献4000余万册,历经岁月侵蚀,其中三分之一(约1500万册)损毁或自然老化非常严重,亟待保护。地方基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由于存储条件较差,破损的程度则更为严重。因此,我国历史文献保存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应该采取措施,加大对历史文献的保护力度,让公众有更多的古籍可资利用。

二、历史文献的保护

历史文献保护工作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通过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加大历史文献保护工作力度,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保护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历史文献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历史文献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完善的历史文献保护工作体系。

1.开展历史文献普查工作。

制定普查标准统一开展普查工作,汇总各项数据。普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历史文献收藏情况,摸清底数,为开展历史文献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2.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提高历史文献修复水平。

完善的保护制度是保护历史文献的根本,是实施科学保护方法的有力保障。保护制度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是严格的书库管理制度。规定非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库区;文献只限馆内查阅;读者阅读时如有污损,按原价的若干倍罚款等,这些措施相应地减少了历史文献的破损率,而且切实可行。二是制定防尘制度、防强光制度,创造适合的文献存放环境。三是用微波杀虫灭菌,且无二次污染。这是是保护文献虫害菌害的理想方法。四是集中资金有计划地对破损文献进行修复,在具备条件的图书馆设立国家文献保护重点实验室,开展历史文献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实验。

3.运用现代手段对历史文献进行管理,发挥文献的作用。

历史文献的保护与利用是对立统一的。图书馆收藏的历史文献,保护好是前提,但最终目的是利用,使历史文献为研究人员提供丰富、宝贵的史料。运用现代技术建立馆藏历史文献档案,制定历史文献数字化标准,建立历史文献多媒体数据库及历史文献门户网站,有效解决藏与用矛盾,缓解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4.利用数字图书馆联盟,开展多方交流合作。

一是实现历史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制定数字化标准,加快历史文献数字化工作,利用网站联合目录数据,提供数字化阅览服务。二是实行历史文献资源的合作保存与使用,开展研究与协商。三是实行联盟内技术支持与人力资源的培训,促进历史文献流通与保护的学术研究。

三、历史文献的利用

1.利用历史文献开展二次文献服务。

对馆藏历史文献的深层次开发,是提高馆藏利用率的关键。对馆藏的历史文献进行专题研究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好文献的著录、分类、编目等工作,正确揭示馆藏文献资源情况,这是历史文献开发与利用的关键。丰富的馆藏历史文献资源只有通过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其价值。

2.建立馆藏历史文献数据库。

根据历史文献各自的结构,开发建立历史文献数据库,就是为了迅速、准确地从浩瀚的古籍文献中提取所需信息,从而实现人工管理、文件管理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相统一。

3.利用历史文献为经济建设服务。

利用历史文献,支持旅游资源开发。图书馆可通过利用文献优势,搜寻古籍,挖掘方志、传说,追根溯源等方式来支持旅游产业开发。提高景点的文化内涵,为精品旅游景区的开发提供史料支持。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与时俱进,提高服务层次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