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十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十篇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21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篇1

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情操教育培养

情操,内在的哲学涵义是理性的价值选择,是审美情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情感、志向层面上的综合反映。人生追求是情操具体而首要的表现。一个人的人生要想有意义、有价值,必须树立一个适合自身和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必须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

首先,利用课堂,进行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指数。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两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成才、成功的必备情操。美国成功学的主要创立者拿破仑·希尔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这个意念指的就是自我意识。"他在《成功学全书》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可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与人合作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关心他人,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素质方面的严重心理缺陷,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须环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我提出以下思考题:"西洋"指的是哪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与哥伦布、达·伽马的比较结果怎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讨论题: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哪些事实可以题,然后共同讨论,大约20分钟,要求组内人员也都有明确的分工任务,在规定时作内完成: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就其讨论题在全班汇报,大约15分钟;同学互评,约5乡钟;教师点评,约5分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开拓思维,理清线索。从学习过程看并不难,但是成员间的合作很重要,也可能会出现摩擦,有的同学态度不积极,影响了组内的进度:有的同学过分显示自己,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性。

再次,运用对比式教学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自从国家产生以来,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推动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高尚情操所产生凝聚力、号召力是其他任何意识和价值观念无法替代的。那么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国自然十分必要;尤其对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至今仍需发展的中华民族的后代进行这种教育更为必要,对此历史课责无旁贷。

如此鲜明的对比认知,不仅会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对爱国者的爱和卖国者的恨的情感体验,而且会使他们学会"以史为镜"进行思辨,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爱国情怀。

最后,培养学生国际意识

对当今国际化、全球化的世界趋势,还应培养青少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这就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史的教育:使他们也要树立对其他民族的尊重、理解、认同、宽容的观念,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国史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列举由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逐渐建向衰落给中国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实例,吸取其教训,列举改革开放使中国进一步走位繁荣和富强,带来巨大变化的实例,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顽强的意志力

有了浓厚而健康的兴趣、动机和情操,如何去实现呢?只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坚持不懈地管理好自我意识,这里的关键是依靠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这在现实中是千真万确的。心理学上讲,"意志既可作为心理过程影响智力活动,又可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影响智力与能力。"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说,培养意志乃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结合历史教学,在培养意志力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1、榜样激励法

古今中外历史上凡事业有成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无不具有坚强毅力。并且他们在青年时便表现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优良素质,对自己要实现的日标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彻底性,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培养顽强意志对其整个人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自我教育法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过程中,榜样的激励教育必须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起作用。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己经逐步形成,这就为学生意志的自我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对此,谢利凡诺夫说:"当意志的形成是在别人有目的的影响下进行的时候,通常说的是意志教育。

就学生成长发展而言,初中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快速变化的时期;而且个别差异很大。作为个体发展的一种基本素质--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历史教学是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能有所作为。但仅仅通过一门课程是不够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随时随地进行,实有赖于各学科的全体教师协调配合,在各自的教学情景中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主渠道使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形成合力,方可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如何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相关文章:

1.青少年如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三个方法

3.怎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如何提高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篇2

歌唱者心理素质表演歌唱不仅仅是一种涉及到声乐发声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更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就决定了歌唱过程的复杂性,不仅仅要求歌唱者做到自身歌唱器官物理运动的相互协调,与此同时还要辅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现代社会,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声乐比赛层出不穷,而高水平歌唱者之间的竞争在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歌唱心理素质往往对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歌唱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众所周知,歌唱属于一种极复杂的生理及心理活动,属高级神经管辖。一旦歌唱者出现紧张和畏惧的心理,相应的神经系统就会控制身体相关的肌肉,使歌唱者出现心速加快、气息不畅、嗓子发僵发紧等不良反应。此诸多反应多是由心理的失调造成的生理失衡,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

与此同时,歌唱心理素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诸多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心理活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即不同人在同一情景中,能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歌唱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会受到歌唱者自身思想境界、知识水平、技术水平、表演天赋等方面的综合因素的影响。

由此可见,歌唱是一门以歌唱者自身作为“乐器”来表演的艺术,不仅仅涉及到技术层面,更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歌唱者向观众展现艺术的方式是通过灵活运用自己的声音,所以作为歌唱者,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展现自己艺术水平,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才能达到理想的歌唱效果。而且,歌唱者在控制自己歌唱过程中心理素质的同时,还要更好的理解歌曲自身的情感、更要理解观众的心理,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歌唱时的心理素质。

二、歌唱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1.意识影响歌唱心理素质

我们都知道大脑对于肢体活动的控制分为“意识控制”和“潜在意识控制”两种形式,对于学习的歌唱过程也是如此。“意识控制”对于活动的影响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的,意识控制的活动有很多,比如在歌唱时发声的位置、输运的气息、文字的发音和感情的运用等,必定会因为控制不当而引起紧张等影响学习歌唱的质量。与之形成相反的是“潜在意识”的控制是处于人们的自然习惯对于外界所作出的本能的反应,所以我们在进行日常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氛围的营造以激发有利于歌唱的“潜在意识”,已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心理压力

歌唱联系者在进行歌唱的过程中若没有过强的心理素质,会出现过重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表现出来就是不自信、不集中。心理压力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是歌唱练习者对于高音区域的恐惧,会影响到其正常的歌唱状态。

3.性格

所有音乐家的作品当中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其自身的性格,性格方面的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歌唱效果。同样的道理,性格方面存在的差别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歌唱的学习以及实际的表演。对于太理性的而没有激情的学生,需要使用夸张的示范以及生动的语言来对其进行一定的感染;而对于比较外向的那些学生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实现激情以及深情之间的均衡。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1.对学习中歌唱心理的调控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在歌唱的日常训练当中,歌唱者需要对心理活动的重要作用进行充分的认识,应该积极参加相关的声乐活动,有意识对适应环境的相关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同时还应该重视培养自己的意志以及坚持的精神,对艺术方面的情操进行有效的培养。与此同时,歌唱者的情绪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歌唱的实际效果,所以,应该时刻保持比较高涨的情绪,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当的调整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培养歌唱者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信心属于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因此,信心对于歌唱者来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层面来讲,应该积极寻找信息的重要支点,正确对待失败,积极积累相关的教训以及经验。同时还应该敢于想象,在比较放松的环境当中进行训练,保证信心的树立。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充分的适应,尽量克服自己在性格方面的弱点。在日常生活当中,歌唱者应该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进而丰富阅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知识面。通常情况下,歌唱艺术应该将人类的真善美的真实情感进行充分的表达。经过相关的实践活动,应该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实现进步以及信心的提升。

3.对舞台的实践进行有效的加强

歌唱者应该有足够的精力进行练习锻炼,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当中,训练场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声乐艺术还属于舞台当中的一门艺术,最后的结果应该在舞台上进行表现,所以,舞台上的具体实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声乐的实际学习,舞台的具体实现会有效培养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存在非常多的学生,会非常放松的在琴房中进行训练,但是在舞台上,由于紧张会对发挥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舞台的实践,对于各种舞台都能够保持轻松的心情。同时还应该指导歌唱者正确看待成败,有效培养学生控制心理的相关能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歌唱的学习以及具体的表演当中心理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及地位,若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就算是对演唱的技巧有了熟练的掌握也不会成功,若相对比较熟练的歌唱技巧有效结合良好的心理方面的素质,那么就会非常容易获得成功。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同样充分重视心理素质以及歌唱技巧的相关训练,保证歌唱者在演唱以及学习中得到精神方面的升华,进而实现生理以及精神的统一,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邹艳阳.浅析歌唱艺术中的心理素质调整[J].北方音乐,2015,(08):48-49.

[2]李卿.影响歌唱发声的因素及其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艺海,2015,(01):52-53.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07-01

学校德育工作要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有的放矢地确定对策,实现教育目的。

中学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中学生,以思想品德课为核心的多种教育途径,都应体现“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习目的过于狭隘、学习动力不足;只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功利思想严重;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轻视体力劳动,不珍惜劳动果实等等。我们应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学生思想状况,针对其思想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具体应做到:1、教学思想的确立既要从国家、社会、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的角度出发,也应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自身发展需要的客观性;既要严格要求,又应给以充分理解,使他们能活泼、健康、全面地成长起来。2、教学内容的选择彻底杜绝中学生教学内容的“成人化”,即使是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发展规划等时事学习的内容,也应选择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材料,对学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否则其效果往往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死记硬背,不领其旨,起不到 应有的教育功效。长此以往,会引发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逆反心理。3、教学方法的应用,由于改革开放和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社会信息涌入,中学生的开放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显著增强,教师要敏锐的观察这一点,并适时改革教法,研究和注重其开放意识,增强教学合理理论、现实的透明度;研究和注重其自主意识,实行民主讨论教学;研究和注重其好胜心,引入竞争的教学机制等等。可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实践告诫我们:那种不顾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盲目灌输,死板说教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应彻底摒弃了。

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健康的心理可造就健全人格和完美个性,反之则形成不健全人格和不完美的个性。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中学生、对于由中学生形成的集体,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也是颇为重要的。

一、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对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偏差和障碍,应善于把握、启迪、疏导,以主题班会、影视社评、专题、演讲、典型事例分析、分组辩论、心理咨询等形式,帮助中学生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领悟人生价值;经常用其身边的先进人物和英模事迹去影响他们,养成乐观奋发、勇敢坚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和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客观、全面地想问题办事情,调试心理状态,防止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

2、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兴、愉快、欢欣、喜悦等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可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促进人格健全。为此,教育工作中应创设“紧张度”,在紧张之中辅之以健康、愉悦的活动或操作,适度调节情绪,谨防因管理过程中急于求成,因斥责、否定、处罚学生等导致的情绪对立,而形成冷僻,偏执,自卑等性格;同时应不断培养、提高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学会用有效的方法;自觉调节情绪的紧张度,做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

3、塑造良好的性格。中学生心理素质中的认识、情感、意志往往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和较稳定、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即人的性格。塑造良好的性格要做到:(1)、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选用精当的方式和手段,培养、塑造性格中好的一面,克服、矫正不好的一面;(2)教育活动别注意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中学生,尊重其人格,掌握其年龄特征、家庭环境和个性差异,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自我陶冶等方法启发学生3编制确实可行的科学训练计划,运用心理学的“正强化”原理,爱护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训练良好的心理品质。切忌用一些违背教育、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压抑挫伤学生个性的手段。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法

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重要,但是心理健康的培养不容忽视。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良好状态,是衡量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理念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提出,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三个原则。中小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普遍存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

一、心理不健康表现以下形式

1.自卑心过重。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行为上也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2.耐挫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弱,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经受不住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学生的生活紧张压力较大,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差,缺乏自信,特别是当学习成绩不佳时,更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往往无所适从。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情感等因素的助长和推动下完成的,一个人整体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教育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为此,在学校教育中怎样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二、健康心理的培养方法

1.思维能力是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缜密的思路,往往能提高办事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这也是一种习惯性的问题,如果从小就培养严谨的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慌乱,他们会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这也就体现了心理素质问题及心理承受能力,对他的人生和事业都有帮助。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青年人爱幻想,要珍惜自己的这一宝贵财富。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篇5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体会。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对

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呢?

1、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象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3、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还要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爱国就得爱我们班集体。平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原来,教室和清洁区的打扫,非得老师督促不可,有的学生甚至逃避劳动任务。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如梁雨辉、卢帆等经常带零食到学校,而且随手就丢。自从我让他们当了学校和班上的卫生协管员后,上进心越来越强,他们那些不良习惯都没有了。受他们的影响,学生懂得了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要自觉维护集体,都自觉地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现在,老师不在场,同学们也能认真打扫,班上的卫生工作经常受到学校的表扬。同学们不仅自已不随手乱丢乱扔,注意周围的环境,还监督别人,以防破坏周围环境。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我校今年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拣起的是品质”活动,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花坛内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1、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学生全部来自城乡结合带和农村,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不强。为了加强组织纪律性,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在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实际情况谈体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守纪的重要。从那以后许多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纪律,并能大胆地制止违纪的行为。

2、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架子,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诱导者。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篇6

关键词:海员心理;航海文化;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U69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只有营造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才能真正让船员这个职业成为体面工作。对于我国海员队伍现状而言,要在2020年实现海员强国梦,更需要营造航海文化氛围。海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船上尤其是航海时,他们要经历许多与常人不同的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些复杂因素又严重影响着海员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现在船员健康的概念,不再单纯是躯体的无病,也不仅仅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相关联,它更多地意味着船员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昂扬,意味着个人与周围亲朋好友和船员群体之间的相容相助。船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乎公司、船舶的安全、和谐、稳定和发展。其中蕴含的安全生产、效益提高、人心平和、船队祥和、船员稳定、家庭和睦的资源将是无穷的。让航海类学生更加关注海洋,了解世界特别是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航海文化,接受校园航海文化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敬业、严谨、勤奋和不畏艰辛等品质,使未来的海员有大海一样宽阔的心胸、深厚的情感、乐观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操。

一、环境对海员心理的影响

船员的职业、人际和社会环境对其生理和心理有很大影响,特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每个船员来说都是艰苦的锻炼和考验,需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和一个健康的身心,确保远洋船舶安全营运。

(一)职业环境的影响。同其他职业相比较,远洋船员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工作环境特殊。远洋船员是工作、生活在特殊的机械环境中的,这种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自上船以后,船员便处在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在昼夜不停的噪音中,得不到良好的休息。长时间的噪声使人乏力、头昏、烦躁不安,出现听力、体力和精神疲劳,不仅干扰了正常的休息和睡眠,而且影响人的行为,降低了船员的反应能力,使其工作效率下降。

船舶的运动,机器的震动,大风浪中船舶大幅度的摇摆,使船员目晕、恶心,造成船员劳累与疲乏,注意力不稳定,动作协调和准确性变差。温差、季节变化快,有时一个航次跑下来,船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分别经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生活,很容易造成船员体质下降。船在海上航行,因受外界条件的干扰和制约,如风、浪、流、雾、雨、风暴、浅滩、暗礁等各种自然条件,船员必须与变化莫测的天气和各种各样的突发事故搏斗。当船靠码头或遇到特殊情况,如赶船期、机械故障等,船员必须加班加点,有时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直到完成任务、工作结束为止。工作持续较长时间,心理时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致使船员休息不足,精神疲惫。在此情况下,各岗位上的任何一人稍有操作不慎或一念之差,就有可能发生危及本船或他船的安全事故。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如时差、光源、饮食(常年很少吃到新鲜的食品)等。

(二)人际关系的影响。船舶人际关系特殊。人与人之间离不开交往,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船员自身的心理需要,也是船舶安全的重要条件。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船上的人际关系带有明显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由于公休、探亲或人员调动等原因,船上几乎每一个航次都要更换一定数量的船员。这使得船员之间比较生疏,加之值班频繁,彼此之间接触交往不多,除了工作时间外,心灵沟通与感情交流机会较少。由于不能完全定船,每条船的设备、管理、船风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船员不得不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将会带来精神上的一定压力。在日常生活中,陆地上工作的人,往往要扮演多个角色:上班时在单位里扮演的是同事和上、下级角色,回到家中则变成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以此也充实和丰富了生活内容。但在船上,每个船员始终是一个固定的角色,各成员之间职责明确,等级明显,有严格的纪律和制度,船员要根据自己的职务履行职责。角色的固定化和工作的专业化,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船员不得不时刻想着自己的身份和职责。由于船舶定员越来越少,人际交往随之减少,工作生活愈加单调,总是面对几张同样的面孔,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甚至连休息也是一样的。今天的情况和昨天的一样,明天又与今天一样,缺少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令人感到莫明的乏味、烦躁,容易引起船员的心理不适,烦躁不安。在船上,对工作和生活的同事无法选择,不管是否合得来,总得在一起过。在这种无奈的人际关系中,缺乏自制力的人,易激动,不能容忍他人的过失而关系紧张。即使是同学好友,在长时间的海上生活中,日久天长坐在一起该说的话也说了不知多少遍,最后连自己都懒得开口,这是何等的无聊与寂寞。

外派远洋船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更为特殊。首先是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管理方式的不同,国外船员大多是西方文化背景,外派船员必须学会绝对服从,对于习惯于东方文化背景船舶管理模式的国内远洋船员来说,感到难以适应,中国人讲究“和为贵”,因此在心理上感到很压抑。半套班子外派还好些,当单独外派与同船的其他国家船员语言文化不同使相互交流困难,因此特别容易孤独落寂、产生敏感抑郁的情感,产生焦虑甚至敌对情绪。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特殊。船员离开了家,离开了亲朋好友,加入了船上的群体以后,生活内容、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人往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回家。从上船的那一刻起,船员便同社会、家庭处于一种相对的隔绝状态。夫妻长期分居,离多聚少;船员照顾不了老人、妻子和孩子;老人生病不能服侍、过世无法为其送终;子女入托、上学、升学、工作等等,全靠妻子一人张罗。常年劳累,船员配偶的健康状况也甚堪忧。诸如此类问题,怎能不使船员牵肠挂肚?由此给思想上、感情上带来很大压力。在封闭的工作环境中,船员期盼家里的电话和书信,“家书抵万金”用在这里恰如其分。他们希望通过电话和家信了解家乡的变化和家庭、亲友的近况;他们需要亲人的问候与鼓励,体会家庭的幸福和爱情的甜蜜;他们需要了解世界实事、社会变化、文化潮流、科学知识等,以丰富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感情需要。由于长时间缺乏与家人沟通,会使船员莫名担心,烦躁不安,孤独感增加,导致失眠和情绪不稳。一些家庭困难或有矛盾的船员,背着沉重的包袱上船,更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因素,成为船舶安全生产的隐患。

二、航海文化

(一)航海文化的特征。航海文化是航海人员在航海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航海政策、航海运输与贸易、航海科学研究、航海船舶、航海军事活动、航海人才培养、航海精神、航海宗教民俗、航海文学艺术和航海海洋调查与探险等方面的内容。航海文化的目的性是基于航海安全的价值实现和利益获得。沿海国家的历史,是一部航海发展历史,航海是沿海居民与海洋共存的重要手段,航海文化最能体现沿海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理念上的先进性。政府主导民间自发为辅的航海活动,从海洋捕鱼、探寻新大陆开始,到货物贸易、人员交流等,航海文化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合作交流,也促进了沿海国家的文化传递,甚至包括改变战争的胜负。沿海国家航海文化的强盛关系到这些国家的兴亡和历史延续。

(二)航海校园文化。航海校园文化使航海学生形成热爱航海事业的价值观,产生为航海事业奋斗的理想。航海校园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如建设航海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筑物,设立航海展览馆展示航海发展的图片、文献和资料,陈列船只模型和船用设备,用动态画面介绍航海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举办航海科普展,这些可让学生心灵受到启迪,航海思想得到升华。加强航海学生半军事管理,培养航海学生团体协作的意识、纪律严明的作风和积极服从的态度。课堂教学内容具有航海文化意识,同时开设专门的航海文化课程。每学年举办多种学生航海文化活动,如举办航海文艺表演、航海艺术节、航海科研项目申报、航模制作及比赛、航海知识竞赛、航海专题征文、航海专题演讲、航海专题辩论等。邀请航海专家、学者、船长和轮机长等举办专题航海科技讲坛、航海人文讲座,举办大型海洋文化、科技和经济的学术研讨,大力宣传与航海相关的航运、造船、渔业、海洋科考、航海旅游、海洋探险等知识,开展各级航海学会的学术活动。通过上述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航海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航海意识,形成航海职业荣誉感,培养学生敬业、勤奋、上进、严谨、热情、不畏艰辛等品质,从而航海人才的培养将发生质的改变。

三、海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海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性格、气质、意志水平等方面的心理品质,海员心理素质主要有智力素质、情感素质和意志品质等。

1、智力素质。航海时情况千变万化,在遇到突发的严重情况下,海员特别是高级海员(船长、大副、轮机长等)应做出敏捷的反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需要具备准确的预测能力、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灵活迅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快速运算的能力、科学决策和正确指挥的能力。

2、情感素质。海员是正常健康的人,具有和常人一样的情感;海员又是特殊的人,他们长年在船上工作,远航时组成了男子汉单性小群体,身居“斗室”,远离陆地,漂泊海上,因此忧郁自卑、萎靡不振、忧愁苦闷、孤独寡欢等消极情绪会时时袭上心头,为了保持心理健康,海员的情感素质更要优于常人。健康的情感应该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我、环境和社会,船上复杂的环境,情绪反应和波动要适当,平常情绪表现要乐观和开朗,保持稳定的心境。好的情感素质有助于船员应付复杂特殊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航行安全。外向型的性格乐观、大方、情感丰富,较适合于航海工作,并且面对复杂环境和人际关系,灵活、反应快、适应性强、自信和善交往等。船员要发展积极的情感素质,克服消极的情感素质,达到符合海上工作生活的最佳心理状态。

3、意志品质。意志(如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等)总是表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这对于船员排除外来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干扰,及时果断地处理航海时的复杂环境和意外情况都是非常重要的。自觉性表现为有以船为家的意识,能时刻关注职责范围内的一切情况;果断性是大胆果敢地处理问题,优柔寡断是危险的,面对航行中复杂环境和船舶意外情况,值班船员需要抓住时机,当机立断,从而排除险情,使航行转危为安;船员的坚韧性表现为确定正确目标后,面对各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敢于突破艰难险阻的顽强精神;对于各种复杂因素导致的困惑和干扰,船员特别是高级船员要善于控制情绪,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需要有良好的自制力。

(二)心理素质构筑着船员应急应变的防线。船员的心理素质影响着船员自身的行为规范,职业的特点注定船员要接受复杂环境的考验。长期进行相似的重复性劳动,很容易使船员情绪波动。在信息发达的当今时代,很多冲击安全的信息会无孔不入地干扰着船员的情绪。停靠在战区或其附近的港口,陷入台风或海啸的围剿之中,途经海盗猖獗的航区,被瘟疫锁定在某个特殊的区域,船上机械设备的突发故障,危险品、重大件货物出现险情等等,有时令船员猝不及防。由于来得突然,来得迅猛,心理承受的负荷会瞬间加重,尤其是船上的高职务船员。船员需要有好心情,但心理状态常常被动地处于低效高耗的境地,一旦发生不安全的事件或事故,定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调查与追责,此时的心理素质会出现下滑的态势。船员需要锻炼出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遇事不慌,处惊不变。心理素质健康了,做事就会果断干练。机会总是留给有心理准备的人,大凡能化险为夷的均是拥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进入21世纪后,imo对船员应具备的应急应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应急应变的防线能否稳固不破。可以说,心理素质占据着船员综合素质的半壁江山,加固船员心理素质的堤坝显得任重道远。

四、良好的海员心理素质需要健康航海文化的熏陶

(一)不同的文化与心理。西方人强调个人价值至上,认为人是与文化和社会分离而独立存在的。西方文化中教会关注、掌管精神和社会领域,医学专注于治疗身体疾病,现代西方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是个人情绪的快乐,对人生意义追求的道德方面不够重视,忽视个人精神的需要。东方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儒家地区,当代日本、韩国学校心理健康模式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仍然具有相当的儒家色彩,儒家文化注重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和谐发展,偏重道德境界的完善。中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依赖和制约,讲究“和为贵”、人与人之间强调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长期以来心理健康考虑的是心理咨询、心理测量与评估和心理学理论,较少考虑文化与价值因素,特别是跨东西方文化因素。法兰克福大众文化学派主张塑造光辉灿烂和力量无穷、且平易近人的偶像,采用不断重复是大众文化对大众实施精神催眠和心理控制的有效手段。现代航海文化需要选择性的吸收东西方传统文化的长处。

(二)航海文化的精神力量。我国有内容丰富且内涵深厚的航海历史文化,如“拯危救难与安全航海”的妈祖精神、“一往无前与舍身传法”的鉴真精神,等等。在今天仍有着极具价值的现实意义。“勇于开拓与和平友好”的郑和精神,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以开创先河的探索精神,没有探索精神只能故步自封,人生从而停滞不前。航行在世界各大港口的海员,其言行举止不仅关系着航运公司的形象,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荣誉,培养具有爱国精神的海员,已成为构建校园航海文化的基础。航海类高等院校都在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在出操、制服穿着、课堂秩序、晚上就寝和宿舍卫生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以磨炼未来海员的意志、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航海文化也要求航海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有效掌握相关技能,同时崇尚科学、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和与时俱进。古代船员在海洋上艰苦卓绝、搏击风浪的航海活动,将激发起今天与未来中国海员的职业自尊心与自信心。古代的船员在技术和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征服大海,靠的是一种精神信念,今天的海员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强大的物质保障,应该把先人们不惧风浪、一往无前的航海文化信念继承下来,使其发扬光大。优良的航海思想品德素质不全是天生的,忠于职守的情操,爱岗敬业的精神,充满荣誉感的职业作风,富有责任感的事业心,来自航海文化的熏陶,也来自于航海文化对年轻一代的鼓励和激发。航海教育是手段,以航海文化促感化,担负着教育船员任务的用人单位应十分重视航海文化对船员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影响。

五、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各国文化的互动增强,航海文化将在中国由航海大国向航海强国过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激励着新一代海员为航海事业努力奋斗。航海文化辐射至为航海事业努力奋斗的海员,重点是海事院校的学生,必须对航海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使其形成熟悉航海历史,热爱航海文化的氛围和习惯,通过长期的熏陶,形成对航海文化的普遍认同感和价值观,并不断提升航海文化的时代内涵。发挥航海文化的思想渗透和精神愉悦功能,使航海文化对海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国雄,谢宗惠.圆海员强国梦需营造航海文化氛围[n].中国水运报,2008.4.23.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篇7

【关键词】培养;医务人员;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R3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78-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的意思逐步加强,医院高风险、高强度的特殊职业,导致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加明显,直接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影响医疗工作质量。当前,加强医务人员优良心理素质的修养,是卫生系统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只有关注和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坚守救死扶伤宗旨,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标。

1心理素质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

1.1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含义。

1.1.1素质。素质是个体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和行为规范内化和升华的结果,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标志。

1.1.2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挥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主要包括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与心理行为五个方面。

1.2良好心理素质的积极意义。

1.2.1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现代医学证明,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人一生的行为、性格和智力等因素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未来的成功,更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课题。

1.2.2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积极关心别人的意识。美国调查报告指出: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成绩相比,二者是同等重要。日本航空企业在录用毕业生时,注重独立人格甚于学习成绩。医务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1.2.3良好心理素质是正确面对困难的关键。人生难免有很多困难,要敢于面对和克服,否则,将会受到诸多影响。美国《托萨世界报》报道说,据美国心理健康资料中心统计,近几年,美国产业界有关人员因在竞争中受到心理压力导致生产力下降,每年平均达180多亿美元的损失。可见,良好心理素质是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关键。

2当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和原因分析

当前医务人员心普遍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全国抽样调查显示,压力来自家庭生活因素的占55%,感觉工作压力重的占54%,资格考试难的占96%,与领导沟通压力大的占45%,环境因素占39%,社会压力63%。表现为积极应对压力的有75%,表现为消极应对的有25%。就其原因分析:一是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环境复杂、经常接受病人死亡的刺激是导致医务人员心理状况不好的主要原因;二是救死扶伤的愿望与医疗水平发生冲突,从而对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影响;三是医院突发事件多,作息时间没规律,使医务人员没有正常生活规律及睡眠习惯,容易产生烦躁、不满及身体不适感;四是恋爱、婚姻、经济困难等给医务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五是紧张的医患关系,是影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这样必然会对医务人员产生愤怒和抑郁心理。

3培养医务人员健康心理素质思考与对策

3.1增强医务人员的自我健康意识。精神病学家麦灵格乐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其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气质。”因此,医务人员应长期的坚持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地接受和制定自我保健措施。

3.2培养医务人员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

人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喜怒悲惧等情绪、情感的起伏变化,使人的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人需要积极的、快乐的情绪,它是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动力,使人充满生机;人也会体验焦虑、痛苦等消极的情绪,它使人心灰意冷,沮丧消沉,若不妥善处理,可能严重危害身心。医务人员需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去锻炼高尚的道德感。

3.3培养医务人员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气质。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体魄健康的主要标志,它的特征是有机统一的,稳定、和谐。发展健康的人格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发挥人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工作、生活能力,为了每个个体生活的更快乐、更美好。因此,培养医务人员有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气质是人生来所具有的内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气质可以在实践中发展和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的。医务人员应当培养自己勤奋求实、热情开朗、勇敢坚毅、耐心细致、刚柔相兼、宽容大度和诚实正直的良好气质,在医疗实践中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完成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于衡燕.浅谈新时期医务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9

[2]薛慧英,张,葛鑫,段励夫.社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与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3]戴迪.重视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

[4]刘锡潼.医生的心理健康亟待提高――专家谈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J].健康大视野,2005.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篇8

一、培养高中篮球队员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在篮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自身的状态主要是由于自身心理素质的好坏来决定的。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如果不能够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那么自身的情绪就会有一定的波动,导致运动员自身的精神较为紧张、肌肉较为僵硬、处理球的过程中思维较为混乱。这些情况对于我们篮球运动员而言,会导致自身的技战术配合出现很多的问题,而且失误情况也会频繁出现。高中篮球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对于与动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应该加以充分的重视。

二、高中篮球队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不足的表现

1.比赛与训练环节脱节

在进行高中篮球训练过程中,很多教练员更为重视的是运动员基本的及战术配合训练,在进行训练过程中对于战术的演练非常频繁,基本的技术动作也不断、进行完善,但是对于训练比赛并不能够真正地做到充分。很多教练员认为没有良好的技战术配合的训练过程展开训练比赛是徒劳无功的,并没有认识到运动员要通过比赛来寻找自身的状态,对自身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这样的观点对于我们高中篮球训练过程中是比较普遍的。教练员对于这一问题将自身的认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场地气氛因素考虑不够周全

在进行高中篮球训练过程中,我们很多教练员对于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较为盲目。很多教练员认为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靠运动员自身来完成,平时主要抓好训练过程就可以了。在训练和队内比赛过程中很少将比赛气氛融入平时的训练过程,很多运动员在大型比赛中自身的心理波动很大,感到紧张。这样的状况出现就是在于运动元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没有能够适应比赛气氛,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应该进行进一步加强,教练员能够充分重视。

3.运动员内心观察明显不足

运动员自身的内心观察过程是我们了解他们的一个主要方式和手段。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我们教练员与运动员真正的内心沟通过程还是比较少的,这样就导致了运动员自身的心理起伏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在比赛中,很多运动员自身的内心得不到有效地调节。导致运动员对于比赛的节奏以及比赛的过程难以适应,自身压力逐渐增加,导致发挥失常。这样的现象也是十分常见的,我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对于运动员的内心观察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教练员应该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三、培养高中篮球队员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方法

1.以赛代练原则

比赛时篮球训练过程中最好的训练方法,可以使运动员在战术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展现,使运动员能够更加清晰了解自己。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于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对于比赛的气氛能够不断适应,对于比赛节奏的掌握也能逐渐地达到合理。这是我们在进行训练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一个环节,真正地把比赛融入训练过程当中,使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提高其内心素质。

2.比赛气氛的模仿

在进行比赛气氛的模仿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手段就是对运动员进行噪音的适应性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比赛噪音进行录制,然后运用大型音箱进行播放。运动员在听到这些录音以后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心理反应。长时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运动员就会逐渐适应,最终自身的心理素质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在比赛过程中也能够较快适应比赛环境以及节奏,这是我们在进行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

3.队员自身心理调节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篇9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的话,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我曾组织过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组织名著知识竞赛,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自信心大大增强。

三、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回延安》一课为例,这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热烈而奔放的情怀,充分表现了作者在阔别多年后重回延安的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之心。教师在讲授时,要结合信天游文体的特点,认真范读,力求再现当时的场景,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圣地的崇敬、向往之事,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四、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篇10

【关键词】心理素质;寄宿制;小学生;兴趣;意识;情绪;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65-01

近年来,由于外出打工的不断增多,家长把子女交给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管又不放心,有的甚至是无人照管,家长都希望把子女送到学校寄宿学习。因此,如何培养寄宿制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现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我县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很多的农村乡镇出现了寄宿制小学。学生们大多来自周边的农村,家庭教育的不完善以及自身的自理能力还不是很强,完全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寄宿学习生活,太多的不适给他们的身心和学习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如何点燃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如果对老师有亲切感、信赖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便会兴趣盎然,所以融洽师生感情至关重要。一是要爱护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学习上给予耐心帮助,多表扬鼓励;二是要多沟通。教师不能单摆威严,要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言行感染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我们要针对其自卑、无信心、有消极情绪的心理特征,加倍亲近和信任他,热情帮助他,寻找闪光点,使之与老师之间缩短感情上的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和谐的师生感情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学生有兴趣学习,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只要我们平时切实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对于我们教学有益,更能促进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由于寄宿制学生人数多,竞争激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越来越感到不满意,感觉达不到自己和家长以及学校老师所期望的标准,加之频繁的考试排队,屡考屡败,愈是失败,愈是失去信心,压力就越大,成绩就越难赶上,形成恶性循环,这给学生的心理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对喜欢做的事,往往抱有浓厚的情趣和自我陶醉、欣赏,当他自己干成一件事时,在我们老师和大人的眼里可能是不值得一提,但在学生眼里,也许会欢喜若狂、手舞足蹈;也许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伟大;也许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大人的夸赞和鼓励。如果我们老师和大人对他们的付出,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甚至还无端地让他们遭到训斥与冷落,这样,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他们自尊心。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失去感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缩手缩脚,失去信心,甚至对性格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使他们变得孤僻、忧郁、呆板和多疑,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重视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由于寄宿制学校严格的管理,远离父母的关爱,同时极为紧张的学习生活,较为激烈的学习、考试竞争压力等易导致孩子出现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或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自信心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因此,营造宽松、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学《创作轴对称图形》时,发生了这样一个意外,同桌两位学生为争抢一张彩色纸,不小心将纸撕成两半。怎么办?是训斥一番,重新再给他们一张纸,还是……“真不好意思,绿色的纸的确很漂亮,老师应该为你们多准备几张,可现在没有绿色的纸了,怎么办?”我选择了宽容。“我让给你吧!”“不,我让给你。”两位学生互相推让起来。“你们俩撕碎了纸,老师就罚你们俩利用这张碎纸合作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吧。”在我的提议下,俩孩子抛开刚才的不快,笑着做了起来。从上面的课例中,我想作为教师就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小学生学习的宽松、宽容的学习环境,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认识有偏差的同学,应该多鼓励,让学生放松身心,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四、重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

由于寄宿制学生远离家长的监督,自我约束和控制力差,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重,易使孩子产生嫉妒、自卑的心理。

(一)不能有嫉妒心理

嫉妒是由于自己和别人比较,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这种情绪比较严重时,会形成一种极想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的憎恨感情。嫉妒心理的消极作用很大,它能使人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自私而缺乏关心别人的情感。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团结、还会孤立自己,更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二)克服气量小的毛病

因为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长,生活阅历浅,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学生往往看见自己的优点多,看见别人的缺点多,甚至用自己的优点跟别人的缺点去比。因此,老师要耐心地给他们讲清对错标准,以便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明白哪是对,哪是错,分清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并能自我解脱出来。老师还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教育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了。事实证明,鸡肠鼠肚的人往往是自寻烦恼,―点小事就钻进了“牛角尖”,给别人带来的是不痛快。

(三)做个幽默乐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