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运动技能十篇体育运动技能十篇

体育运动技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09

体育运动技能篇1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有意识地创设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一个自主探究者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练习,自主的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从事体育运动机能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探究获得新的体验、新的知识,对运动技术的理解也最深刻。

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先给学生出示“前滚翻”教学挂图,然后各小组领一个篮球,此学生有些困惑,拿篮球做什么呢?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是人体向前滚动,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同学将球丢一边,我随手捡起一个篮球抛了两下,然后放在地上,用手推了一下球向前滚动起来。有部分同学注意到我的举动,其中一位同学沉思了一下说:“要使身体向前滚动,必须要有力的作用,就像篮球一样没有力的作用是不会向前滚动的”。同学们立刻明白我给球的用意,随后同学们拿着球滚动着、尝练习着、思考着讨论着,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总结:“要使人体向前滚动,两腿必须向后下方蹬地,使人体在反作用力下向前运动”,教师说明这是获得动能阶段,下一步该怎样利用动能使身体顺利向前滚动,并站立起来呢?有同学提出:必须向篮球一样,使身体尽量缩成成一个圆形。接着又有同学说:向前滚动要快,两手要抱小腿等等。大家各抒己见,在交流合作中,w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即培养了合作意识,又使创新能力有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是比较复杂的技术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的理解轻松而又深刻,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点击情感――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评价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课堂评的“主体”。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而这恰恰违背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是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导致自我系统完善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纠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体育运动技能篇2

关键词:运动技能教学技能体育教学现状

一、背景

体育新课程改革走过了十余个年头,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技能,却是仁者见仁,众说纷纭。体育新课程的推广实施,对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广大一线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能力结构。我通过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探讨,结合自身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并查阅相关资料,对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进行研究,谈谈自己的认识。

什么是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运动技术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肌肉的协调工作能力,是《体育与健身》的四大内容之一,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不可缺少的载体和途径,同时反映了《体育与健身》课程中提出的以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正如体育教师自己所理解的那样,体育教师并非谁都能当,一个合格的体育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这种运动技能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获得,才可以胜任体育教学工作。

二、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从事体育活动的运动技术。正确的、熟悉的运动技能使学生在运动场上轻松自如地完成各种动作,这些是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重要源泉。

2.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有效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经常用来锻炼身体能有效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3.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开展。通过运动技能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多项运动项目的锻炼手段,建立较多运动技能储备,为终身体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性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正己方能正人,身教重于言教”。要教会学生扎实的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这就是运动技能,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的“本钱”。老教师不能做示范了,但凭借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一样可以把课上好,我认为:老体育教师不能做示范,应该说也是一种遗憾。但这是自然规律,学生可以谅解,且不影响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果中青年教师作不了示范、运动技能水平不高,情况就不一样,学生心里就会想:老师自己做的就不怎么样,怎么教我们呀?据某市对中学体育教师在跑、跳、球类等6个大项41个小项中抽取考核内容,被测的150名中学体育教师中,有22人申请缓考,128人参加考核,考核结果为98人获得及格以上等级,占参加人数的76.6%,不及格占考核人数的23.4%,优秀率为零。考核结果公布后,引起众多家长的关注,这充分说明在现阶段必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技能。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运动技能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才会影响、带动学生,才会让学生对体育运动真正产生兴趣,才会为学生养成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运动技能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不尽如人意的状况,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让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真正回归体育课堂教学。

1.激励体育教师加强锻炼,抑制运动技能过早过快衰退。我国当代体育教师教育的对象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强健的体魄和一定的运动技能。试想一个体育教师动作示范不规范或做不好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因此,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独有的专业技能之一,体育教师必须对篮球、足球、排球、体操、武术、田径等专项技术进行掌握,做到动作示范大方,规范,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体育教师展现自我的方式就是体育动作会做,会讲,力求动作规范、舒展大方、潇洒,如果教师自身身体发福、步履沉重、动作迟笨,稍运动就气喘吁吁,则会给受教育者造成极大影响,教师的威望有所下降。所以,体育教师要终身加强身体素质锻炼,强化专业技能,与学生同乐。时至今日,要防止体育教师运动技能过早过快衰退,应把运动技能列为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

2.多形式、多渠道进行体育教师运动技能、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体育教师运动技能、专业技能水平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学校教育发展的前途,要根据体育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及应有的运动技能、专业技能要求,制订出实施计划,让广大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更充足的精力充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水平。通过“校本培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市区县级体育骨干教师培训”,从整体上为提高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搭建发展平台。

3.加强教学研究活动,建立竞争机制。体育教学研究范围广,有教学方法、动作技术、学生安全等方面研究。体育教师应结合平时教学,分析体育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用写论文的形式在各期刊及杂志类发表,让体育教师有成就感,市县级领导应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体育教师技能创新大赛,让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术得到发挥,学校应该建立竞争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各项竞赛活动,让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4.领导重视,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中小学行政领导应该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挖掘教师潜力,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根据不同年龄层次,采用不同的激励力度和方法,在注重物质奖励的同时,采用精神激励法。例如,目标激励、工作激励、语言感情激励、客观考虑教师晋升职称,建设一支运动技术过硬、知识结构全面的体育师资队伍。

5.鼓励体育教师“一专”和“多能”。运动技能的“一专”和“多能”是影响体育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可尽数,只有一专似乎不足以应付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但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要求有一定的训练时间,因此多专又不太可能,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为体育教师的“一专”和“多能”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多学习,多掌握一些运动技能。当然,体育教师要全面发展是相当困难的,青年教师在接受教师教育时,要一专多能,使其让专业技能更上一个台阶。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是体育这门学科的一个最本质特征,无论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健康课,还是对于学生的终身体育都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仍要紧紧抓住运动技能教学,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并注重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心理感受,提高实效,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晓,赵小刚.重庆市第二届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J].体育教学,2010(1).

体育运动技能篇3

1994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一个国家的游泳队员获得冠军,兴奋至极将教练抛在水里,这才发现原来教练不会水。从这个案例而言,教师似乎可以不擅长某项运动、不具备某项运动技能,也可以很好地从事体育训练和教学工作。但纵观教学现场,无论是各级优质课评选,还是各级的公开课,或是日常的体育教学,教师本身具有的运动技能时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不可替代地位的极佳证明

什么是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运动技术操练所达到的实际水平,是运动者在先天条件基础上及后天环境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内化的结果。作为一线体育教师来说,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立身之本,还是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体育教师的立身之本

开篇中说到的案例,是否在问:体育教师是不是必须要有运动技能,或者说体育教师是不是必须要有一项或多项运动特长?对此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反问:如果不需要运动技能或者运动特长,那只要是懂点教育学、懂点心理学,愿意和孩子一起“玩”的人都能来做体育教师了?若是如此,体育教师的优势何在、地位何在?体育类院校还有必要费尽心力地去为“准教师”们上运动技术课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去,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这个“学问”不仅仅是指认知方面的知识,还有自身运用运动技术方面的能力。体育教师之所以谓之“体育”教师,正是通过专门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术的学习,并形成了相应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如英语老师能用流利的英语与人交流、物理老师熟知物理实验,操作物理实验一样。运动技能就是体育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显著特点。

2.教学与训练的根本保证

体育教师面对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运动技术的教学(尤其是新课改中的高中选项教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掌握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的目标。那么,体育课堂教学就必须充斥着大量的身体练习,此时教学技能的运用,就和体育教师自身所拥有的运动技能密不可分。你能教给学生什么、能让学生获得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拥有了多少。

在运用示范法时,体育教师需要做出准确、优美的技术动作,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在运用讲解法时,体育教师需要说清该技术的动作做法,帮助学生简洁的理解;在个别纠错中,体育教师需要发现错误的动作、找准错误的原因,提供学生正确的方法;在分组练习中,体育教师需要组织练习形式、设置练习环节,引导学生有效的掌握。如果体育教师自己对该运动技能都不能掌握,如何传达正确的技术给学生?如何合理地开展组织教学?如何及时指导学生的练习情况?估计这样的课堂只能是技术要领一说,学生自主去练吧,至于练成什么样,达到什么样的规格,可能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因此,体育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运动技能是保证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技术形成的重要保证。

二、提高或保持体育运动技能的途径

强化自身的运动技能,就需体育教师的进修和学习,如同读书、研习一般,是体育教师必须迈步前行之路。

1.充沛自己的体能

根据动作运用的进化系列排位可见,技能动作比体能动作复杂,战能动作又比技能动作复杂。因此,体育教师的技能动作运用必须是以相应的体能状况为前提的,体能是基础、是核心。教师的示范需要体能、与学生在一起的互动或游戏需要体能、多节连堂的教学需要体能,没有相应的体能保障,很难想象体育教师在多次示范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活动中能达到相应技术规格的指标。另一方面,即便我们充分注意了体能储备,有时在技术教学中仍会出现体能滞后现象,那可能正是专项技术不断发展而造成的落后。(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备足体能不是简单几次跑步、或大力量的训练既能完成的,也不是非要经常长时间、大运动强度的训练,像做专业运动员一样。而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长期坚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一些强度适宜的运动刺激,保持一定的体能。(当然,若想提升自身体能,那就一定要有大强度的刺激。)合理的膳食、良好的作息习惯应是体育教师注重的,且也是保持体能和储备体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从技能展示的功效来看,我们还需要注意体能训练与技能发展的动态平衡,从专业技能需要出发进行体能练习。如足球运动、篮球运动需要有间断加速的能力,那我们在进行体能储备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变速跑的练习和折返跑的练习,以适应在比赛环境中的跑动能力。

2.明晰技术的表象

技能是以概念为引导的有意识性的肢体活动,而此概念的形成又是以动作表象的建立为首要环节。动作表象是动作知识的一种形象化的表征形式,作为一种记忆内容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体育教师无论在运动锻炼还是在教学实践之前,须动脑思考技术练习的基本程序及其相应要求,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动作表象的完整性或心理复现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始进行练习。

在足球脚内则踢球教学前,教师对踢球的五个环节认真思考,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地踢球过程,以及准确的脚内侧击球动作。在这种心理复现中,教师能提高自身对脚内侧踢球技术的认识,促进技术的概念化,时刻提醒教师需要在踢球环节中会出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脚内侧踢球的技术教学更加有效。肢体与表象相结合,适时练习、反复练习,便能掌握技术,具有了技能。

3.夯实自己的基础技能与基本技能

“基础”与“基本”在我们平时的语言中是相同的意思,而张洪潭学者在书中将体育“基础”与“基本”做了根本的区分。

“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基础运动技能则是:必须有的,没有这种运动技能就无法掌握后续的运动技能。如走、跑、跳、转、投、攀、爬等技能,这些技能对人的一生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本”是主要的意思。基本运动技能则是:主要或主导的运动技术运用能力。基本技能的发展就是专项技术技能,掌握专项动作要素,尤其是对身体姿态、运动轨迹、动作速率、运动力点、运动节奏等动作要素的最佳组合的掌握。如掌握足球或篮球或田径的专项运动技能,这些技能对终身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如果说体能是核心,那么基础技能就是地基,基本技能就是地基之上的“骨架”,在骨架上不断地加宽、提高技术的累聚。篮球的运动技术是在走、跑、跳、投的技能之上发展而成的;而专项的篮球技术,又是个体在不断地练习中将自身走、跑、跳、投的能力不断强化,达到与其专项技术相匹配。短跑运动训练,是在人体跑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个体潜能,将个体跑的能力最大化。在这里还应对课堂教学和运动训练做一个区分,运动技能为课堂教学而为,须具有普及性;运动技能为运动训练而为,须具有提高性。在此,也就要体现出体育教师的“一专”和“多能”。当然,体育运动的技术多而杂乱,“一专”与“多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然而,从理论上说,体育教师掌握的技能自然是越多越好,但事实是不可能的,究竟怎样才算是一个平衡,依旧值得我们探讨。

4.强化自己的战术技能

战术技能是对竞赛游戏进行规划、或合理解读当时情景,或与同伴融洽相互配合的能力。战术技能是否合适、稳妥,只能由实际效果来鉴定,而实际效果只有在对抗比赛中才能看清。我们常说的“以赛代练”,这句话指向运动员的训练,同样,这句话也实用于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也需多多参与比赛,在比赛对抗中来检验自己的战术技能,提高自己的战术技能。这里的“赛”不一定非要是正规的运动锦标赛,也可以包括许多非锦标性的比赛以及教学性的比赛。以赛代练虽说对教师而言机会不多,但其质量和重要性肯定相当充盈。

如周末将一个区域内或兄弟学校相熟的体育教师召集在一起,进行一场篮球对抗赛;定期组织学校老师与其他学校老师进行羽毛球对抗赛;教工的运动会等等这些都可以在“赛”中,提高我们的战术素养。战术技能以及素养的提高又可以促进自身技能的优化,也可以增加我们对学生教学实践的指导。

体育运动技能篇4

关键词:体育运动技术教学运动技能条件反射体育教法

青少年是学习体育运动技术的最佳年龄,由于各项运动技术都很复杂,因此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学习掌握较为困难。体育教师如何教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并掌握运动技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从运动生理学中人体神经活动条件反射的观点出发,分析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探讨体育运动技术教学的阶段和方法,以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科学认知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

动物和人的各种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反射的方式进行的。反射有两种形式:一是非条件反射,二是条件反射。它是先天就有的反射,如:防御性反射、食物性反射、姿势反射等。非条件反射是反射活动的低级形式,是人和动物在种族发展中固定下来的,有固定的反射途径,不易因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其中枢多数在皮质下部。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动物和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枢主要在大脑皮层,反射途径不是固定的,而是大脑皮质中的有关神经中枢之间建立的一种暂时性的机能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条件下反复刺激训练形成的。不仅兴奋过程可以形成条件反射,神经抑制过程也可以形成条件反射。抑制过程分为外抑制和内抑制两类。外抑制是条件反射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一些条件反射,尤其是那些新建立起的尚未巩固的条件反射很容易被新异刺激抑制的。内抑制是动物和人在后天生活过程中,或实验中建立起来的,又叫条件抑制,其本质是抑制性条件反射。内抑制又可分成两种:消退抑制和延缓抑制。消退抑制是条件反射建成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予强化,则条件反射的反应将逐渐减弱以致不出现反应。分化抑制是在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逐渐加深精化的。

二、人体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人在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所掌握的一切运动技能都是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人的运动条件反射是在姿势反射、视觉、听觉、触觉和其感觉器官的刺激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运动技能不同于一个简单运动条件反射,它更加复杂,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的中枢有许多个,既有运动中枢,又有视、听、本体和内脏等中枢参与活动。而且,动力定型中的环节更多,常常是一连串的,一个接一个,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彼此形成连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肌肉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起重要作用,它本身既对头一个刺激起强化作用,又引起下一个条件反射。例如,田径运动中的背越式跳高,由预备姿势开始,接着是一串复杂动作,而这些动作又彼此串联,结合得十分紧密。按顺序这些动作是预备姿势、助跑、踏跳、腾越、落地一系列单个动作的联合,每一个动作的结束都是后一个动作的条件刺激物。在练习时用视觉判断助跑距离和横竿高度,位觉感知踏跳后身体的空间方位,本体感觉感知肌肉用力大小和身体在空间的姿势,等等。这些传入冲动都按一定的时间的严格顺序,传到大脑皮质相应代表区,使其产生兴奋和抑制,并经反复强化,各个有关感觉中枢都与运动区的动觉细胞发生暂时联系,建立一连串阳性和阴性条件反射系统,形成运动技能。

三、按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特征选择教学阶段和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其生理学机制是条件反射原理。一般来说,运动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泛化、分化和巩固三个阶段。遵循条件反射建立原理中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三个阶段的生理特征,可把运动技术教学分为相对应的以下三个阶段,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

(一)泛化阶段――学习和初步掌握技术动作。

初学动作的时候,动作总是不够协调、精确和连贯,而且往往动作僵硬或出现多余动作,在练习后也常常不能以语言来说明动作完成情况。这是因为运动条件反射刚刚建立,各种条件抑制还未建成,大脑皮质中相应中枢的兴奋不是集中,而是向周围部位扩散,所以引起多余的肌肉紧张,使动作显得不协调,有时还出现多余动作,而且从空间、时间上看动作也完成得不够精确和连贯。此外,因为两个信号系统间的暂时联系尚未接通,所以练习后不能用语言来表示自己的动作完成情况。在这个阶段,应采用直观性教法,就是让学生的感官通过各种形式获得生动的表象,主要是用眼看、耳听来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从而掌握运动技术。常用的方式有:教师的示范、挂图、模型、生动形象的语言等。特别是要讲解与示范结合起来,在获得语言刺激的同时,感受到直观的运动形象,以促进其较快地形成运动表象。学生不但要用眼看、耳听来感知动作的形象、空间与时间的关系,还要多模仿,用身体肌肉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方法和程度,合理的用力顺序和动作意图。可以进行分解教学法,把运动条件反射连锁的各环节、拆散开来,先分散,后连贯地进行教学。对不能细分的动作,可以降低要求,先做到形似。在这个阶段中切忌过于强调细节,可先掌握动作的基本部分。另外,还应要求学生“想练结合”,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二)分化阶段――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

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掌握该运动技能。此时,由于条件抑制的发展,大脑皮质各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泛化进入分化。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并能以语言表达自己所做的动作,就表明两个信号系统间联系已经接通,可以用语言说明动作完成情况,比较顺利地完成整套技术动作。这时可以认为,学生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从新出现。在此过程中,应提高练习的条件和难度,把简化了的动作复杂起来,通过完整或分解练习,逐步克服动作僵硬和不协调现象,使技术动作完善起来。要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和次数,不断提高对动作质量的要求,使学生完成整套动作以获得正确的本体感觉,使正在学习的运动技能得到强化,而对不正确的动作一定不强化。并让学生体会动作细节,精雕细刻,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促进分化抑制进行发展的完善,使动作日趋准确。还应该特别注意纠正错误动作,否则动力定型一巩固,再想改正错误动作就比较困难了。

(三)巩固阶段――提高和完善技术动作。

通过进一步的反复练习,运动定型已经巩固,达到了运动技能的巩固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此时,不仅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不必有意识地控制也能完成,即运动技能的自动化。这一过程运动定型虽已趋巩固,但仍应经常练习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否则定型还会消退,愈是难度大、复杂性高的动作及掌过握不牢的动作愈容易消退。教学中应进一步要求学生对动作技术理论和力学分析的探讨,加深对技术动作内在联系的认识。反复进行完整技术练习,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结合技术评定,提出进一步完善动作的要求和方法。改变练习的条件,增加练习的难度,组织教学比赛或测验等,提高对技术动作的应用能力。还要把掌握技术和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结合起来,使技术动作成为学生锻炼身体的手段。

以上三个阶段,是体育运动技术教学的基本阶段,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教学过程,彼此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的技能知识,结合项目特点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为完成运动技术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

体育运动技能篇5

运动技能考核课是检查和评估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双边活动质量的手段,也是获取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反馈信息的途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和安排考核课,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它也是连接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课的天然纽带,有利于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运动技能的考核采用了下面三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持续考核法

方法:在单元考核结束后,提倡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和课余时间,积极开展自锻,并允许学生持续、反复多次参加该项目的考试,直至达到理想的成绩。

目的: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养成经常地、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增强体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优点: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取得理想成绩的信心和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能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发展身体素质,养成经常参加锻炼的习惯;能使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动作技能,有效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缺点:随机性大,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概念,容易出现“今日复明日”的不良现象。

解决办法:为了避免这类弊端的出现,教师可以规定在一定时间(如一个月)内每人可以测验10次或更多次,给予弹性较大的量化规定,使学生感觉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和压力。

譬如:我校高一年级女生在测验排球双手自抛自垫时就采用这种方法。第一次测验后,有部分学生成绩不及格或没有达到满分,她们希望老师再给机会进行测验。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安排这部分学生进行测验。这样每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取得自己认为满意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打下了坚实的垫球基础,为高二的选项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人人过关考核法

方法:在某一单元学习或练习后,由教师口头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技术质量进行评分,对能较好地完成和掌握技术动作的学生,方可转入其它技能或下一个技术内容的学习或练习,并有针对性地对差生进行辅导的一种方法。

目的:通过评估,使学生及时了解和获取完成技术动作情况的反馈信息;改进、提高动作技术质量;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和好胜心,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并达到掌握技术、锻炼身体的实效;在评价过程中,应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适当提供否定的信息,激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反馈时提供肯定的信息,调动他们“我并不差,我能行”的内驱力。

优点:通过“过关”,滤出差生,有利于好、差分组教学;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效地增强体质;有利于对差生进行针对性地辅导,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由于“过关”后,可有2次课左右的自由选项练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兴趣的培养。每一位学生只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有创新,都将有机会得到肯定和赞赏。

缺点:对个别差生心理压力较大,易产生逆反心理;对“过关”的学生,应组织和安排好活动内容,否则容易形成“放羊式”。

解决办法:在“过关”前,教师首先从思想上给学生减轻负担和压力,进行疏导,向全体学生说明这次只对某一项技术进行考核,有可能你这次不过关,但并不代表你能力不行,并不是丢人事情;过关了并不能说明你动作就完美无缺。对滤出的少数差生,先要肯定他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然后指出要努力的方向,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因为这部分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更需要进行个别辅导。

譬如:我校高二篮球教学班“行进间低手上篮”考核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因为在学习这个技术前,就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接近一半的学生基本掌握,但每班仍有10名左右的学生一点基础没有。通过“过关”考核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地辅导,促进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此项技术。

三、单元考核法

方法:这是传统的考核方法。在某一单元教材学习结束时,一次性检查、评定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情况的方法,考核不及格再考即为补考。

目的:培养学生及时根据教学要求完成任务的能力,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评定学生体育成绩,评估教学质量,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积累教学经验,为以后改进、提高教学质量而提供实践指导,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时大都使用此种方法。

优点:能促使和调动学生积极锻炼,培养及时和定时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提供总结经验的反馈信息,积累教学经验。

缺点:由于一次性评分,不合格再考即为补考,容易使部分差生对完成任务感觉有较大的压力,甚至放弃考试机会,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解决办法: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可以和第一种考核方法结合使用,不能机械地、呆板地执行这种考核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增加1――2次考试机会,但决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

譬如:我校高二篮球教学班“单手肩上投篮”考核也采取了这种方法,除了培养学生投篮的专注力外,还通过此种考核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迁移到文化课学习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为了更好地发挥考核课的作用,合理运用上述考核方法,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还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目的性。首先应明确考核是整个教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完成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考核旨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和改进的方法,并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目标性。每学期开始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技术标准、考核方法及要求,为调动学生自练提供具体的目标。

3、可行性。目标、标准的提出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分数、等级的制定应符合正态分布原理,即面向大部分学生。

4、鼓励性。在考核过程中,对学生完成技术动作质量的评定应准确并简明扼要,语言表达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并提出下一步练习的技术关键、将要达到的目标。通过考核,既可以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长处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增强自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在发现不足、体验失败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潜力,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

5、方法性。考核过程中,应指出存在的问题,更应教授自练的方法,以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练,提高练习效果。在评价主体上,将学生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评价变成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6、综合性。考核过程中,注重从关注技能学习的结果,即技能的掌握情况,转移到更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方面;在评价方法上,注重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注重质的分析与把握。

7、差异性。在运动技能考核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练习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这样将会使一些身体素质较差,但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提高练习的积极性;让那些先天条件好,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认识到:先天的条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程度,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评价

体育运动技能篇6

关键词:运动技能迁移体育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64-03

前言

体育舞蹈课程是一门现今高校开设的选修课中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培养舞蹈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手段之一。体育舞蹈的开设不仅能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舞蹈技术是体育舞蹈课程的主要内容,舞蹈基本技术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个运动技术、技能之间的相互穿插,彼此联系,其中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体育舞蹈动作技能的效果。体育舞蹈动作技能的迁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熟知的,并且教导学生根据动作技术迁移规律来学习体育舞蹈的动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1运动技能迁移的规律

1.1概念

运动技能是人类在运动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于自身的练习之后而获得的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运动方式,迁移本是指居住地点的更换,由原来的所在地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运动技能迁移则是运动技能学习的更换,是一种运动技能与另外一种新的学习技能的更换,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迁移的不同形式可以将其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1.2生理机制

动作技能的学习是由内在的知识经验和外在的身体外在形式组成的,就是说学习到新的动作组织形式就会与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定型进行选择性的记忆和学习。学生在选择性记忆和学习过程中,大脑会提取大脑中已有的动作技能,然后比较新的运动技能,如果已有运动技能定型和新的运动技能在动作组成形式和动作的基本构成一致,这样大脑皮层就会调动已有的动作技能形式,把已有的动作技能定型提取出来去学习新的相似的动作技能,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1.3运动技能迁移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迁移形式,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的是已有的运动技能,能加速新的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同时学习的几种运动技能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反过来,新的运动技能,有利于巩固已有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换句话说,已有动作的学习为新的动作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新的动作技能可以巩固和提高质量已有的动作技能。根据项群训练理论,在同一个项群运动项目中,其技术结构,组成形式,以及运动训练等很相似,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技能间的迁移更常见。负迁移是指已有运动技能阻碍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新形成的运动技能会破坏原有的运动技能,一些运动技能的同时学习时,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即已有的动作技能对新学习的动作技能有负面影响,学习新的动作将导致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在行动学习过程中由于可能收到干扰,学生学习很难适应新的行动。

2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迁移

体育舞蹈集体育与舞蹈于一身,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以其自身的魅力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它是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不论是在体育项目上,还是在艺术表演上,就会存在很多的迁移,其中有正迁移和负迁移。

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正迁移,比如伦巴和桑巴,这两种舞种都要求的胯部的扭转,且动作要点相同,只要学会了伦巴中胯位的八字绕转,在学习桑巴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学会。项群训练理论认为,在同一项群的运动项目,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是属于技术难美型项目,在其动作结构、体能特征和训练方法等是相似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技能迁移更容易,健美操等运动和舞蹈动作的一些动作要求非常相似,二者有很多相同的元素,体育舞蹈动作形式多样,它的许多动作又都与健美操中的动作相似,其中,健美操的动作强调节奏强烈和动作刚柔相济,其中以刚为主,节奏强烈是健美操动作中的主要特征,在体育舞蹈中也强调对于节奏的把握,节奏就是体育舞蹈的灵魂,在韵律和节奏中完成每个动作的技术要领,这是健美操与体育舞蹈相通的地方,两者都要求在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韵律中表现不同的动作表现,在许多类型的体育舞蹈中,如牛仔舞、斗牛舞等,动作幅度大、变化快、节奏分明、刚劲有力,与健美操动作的表现特点是一致的,而体育舞蹈中华尔兹等一些抒情性强的舞种则要求动作舒展,柔美,而华尔兹等一些抒情类的体育舞蹈项目则要求抒情性强,动作舒展,柔软,这也与健美操的柔韧性是一致的,因此,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迁移的。艺术体操与体育舞蹈也存在很多的迁移,艺术体操的动作技术要点与体育舞蹈相似,都是要求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身体的协调性和艺术性,这说明项目和项目之间是存在很多迁移的。

项目和项目之间存在正迁移,同样,在也存在很多的负迁移,如在伦巴和恰恰两个舞种之间,伦巴的动作技能要求在过程,而恰恰则注重的是结果,所以先学习伦巴的学生,在学习恰恰的时候很多都是带有伦巴的动作,而先学习恰恰的同学,到后来学习伦巴的时候只能看到胯位的结果,这样就会干扰到两种舞的学习。又如在街舞动作中,一些违背人体美学的动作,如含胸驼背,而在体育舞蹈中则恰恰相反,它要求的是舒展,完全展现出人体美的舞姿,因此,已经学会了街舞动作再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会产生负迁移,已形成的动作定型和习惯就将干扰到体育舞蹈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3正迁移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得到运用的条件

3.1运动技能之间的共同要素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

体育舞蹈动作技术之间存在许多的相似技术环节可以产生正迁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不同舞种合理归类,科学安排,尽量将具有共同要素的舞种放在一起,整合不同舞种的共同特点,例如伦巴和桑巴,都是以扭胯动作为主,所以在学习内容安排上,尽量要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而共性不大或相互干扰的舞种则要错开安排,要将不同的舞种分开教学,尤其在体育舞蹈中要注意,比如伦巴和恰恰,两者动作要点正好相反,同时进行教学,机会干扰前者的动作巩固,恰恰舞种的学习也将不易开展,所以两者要分开教学,这样既可以巩固已掌握的技术动作,又可以加快对新动作的理解,加强对将要掌握的动作技能的认识,从而缩短练习时间。

3.2掌握舞蹈基本技术是产生正迁移的充分条件

只有掌握了舞蹈技术,动作技能的组成部分才能清楚的分辨,动作技术之间发现共同的部分就能快速的找到,这样才会容易产生正迁移,尤其在学习一个具体的动作技术时要非常清晰熟练的掌握动作,抓住复杂的动作技术中基本技术的根本,以及动作与动作之间的相同部分。舞蹈技术学习之后,要熟练的把握,区分开各个基本技术的区别与共性,只有掌握了技术要点才能产生更多的正迁移,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把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重点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动作技能产生正迁移的基本条件。

3.3加强身体素质练习是正迁移的重要保证

身体素质是各项运动的基本保证,同一组动作技能练习中,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表现会更好,所以一个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技能知识的保证,在常规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舞蹈比赛成绩好的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要好。只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这样才会快速的利用正迁移。比如,柔韧素质好的同学在完成每一个基本舞蹈步法的时候动作幅度比较大,所以体育舞蹈的动作表现既美观又大方;再如,协调素质和灵敏素质在体育舞蹈的动作学习中尤其重要,在学习体育舞蹈的开始,一般是以基本身体素质练习为主的。除了柔韧素质、协调素质和灵敏素质外,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等也同样重要,正迁移的产生是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之上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好的身体素质才会快速并准确地产生迁移,所以身体素质练习是形成动作间的正迁移的重要保证。

3.4合理运用体育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促进正迁移

把学生已经掌握的体育舞蹈理论基础知识迁移到舞蹈动作技术教学中,既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又可以加快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理解,从而缩短学习时间,所以在学习舞蹈动作技术之前,要学习相关体育舞蹈理论,这样既可以提高自身认识,又可以全面地学习到体育舞蹈的知识和技能,实践证明,关于动作技能的一般知识及原理的掌握,对体育舞蹈迁移是十分有益的,综上所述,体育舞蹈教学中运动技能的正迁移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缩短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但在体育舞蹈教学要小心不局限于某一堂课,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体育运动技能篇7

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性.即指在空间内正确运用肌肉工作的能力。按条件反射学说的观点,是一种复杂的一个动作接连一个动作的肌肉所感觉的运动条件反射。它的形成要经历肌肉感觉不明、分化、巩固稳定和自动化的过程,而这几个过程前后相联,在运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逐渐过渡。运动技能形成,是兴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兴趣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前提。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乌申斯基)。

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人的体育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更重要的条件是在社会需要原则和个人适应原则之下,在学校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主体实践活动培养起来的。

初中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但容易分化。受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体育传统和个人体育专长与体育成绩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开始有了体育的专一兴趣。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男女生的体育兴趣发生了较明显的分化。男生喜欢活动量大和能表现灵活、敏捷、竞赛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武术、田径等。女生则喜欢姿势优美、节奏感韵律感强,能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的项目,如艺术体操、排球、技巧等。但她们对脏、累项目如长跑最不喜欢。男生比女生体育兴趣广泛,但多数初中生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

教师应通过教学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兴趣,可以促使人们对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产生持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体育活动要求人们付出较多的体力,比较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但是,如果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就会精神饱满、积极热情地投入,刻苦学习,努力进取。实验表明:中学女生多数不喜欢长跑,但改成音乐伴奏下的跑跳步练习,在生理负荷相同的情况下仍然情绪振奋不感疲劳,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掌握运动技能和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乐趣,都是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目标,他们在目标层面上是一致的。从内容上讲,掌握运动技能和体验乐趣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不统一的。因为在教学中确实有趣味性很强的内容,也有趣味性不强的内容。从教学方法上讲,教得好和玩得好有时候是一回事,着也可以说是教学艺术的一种境界。在教学手段上,有一类有利于掌握技能的方法,如练习法、念动法等。有一类则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乐趣的方法,如游戏法、比赛法等。只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把教学搞得既生动活泼又充满时效,学生玩得好也学得好,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运动技术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从根本上讲不是矛盾的。

学习运动技能也绝不是索然无味的事,有的教学中学生能兴高采烈的学习,有的则不能,关键是怎么教,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教。同样的器材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教学班人数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如何认识体育中的乐趣,用何种方法让学生体验乐趣,甚至在思想深处是不是真的同意了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体育运动技能篇8

在学校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扩知识领域,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儿童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比较敏感,乐于接受,而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手段之一的软件,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并且能适应他们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学习的持久力弱等特点。因此,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促进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有利于体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情境可以是实际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但都要以调动学生的兴致为目的。同时结合动作技能要点,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提出新颖的创建,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在一定基础上给以了实现的可能。它可以收集大量的材料,并能使其在简短的时间内播放出去。也可以利用它播放表演及比赛,这种新鲜的感觉,学生的兴趣会马上被调动起来,更有效地主动学习,同时也使得课堂内容不再干瘪枯燥。例如:我在这次课的准备部分中采用了一套有氧热身操,动作简单,节奏舒缓,学生完全能跟得上,而且录像的背景不断变化,音乐中贯穿了很多语言提示,学生更有效的进行练习。可以说这样的学习既有利于加强学习的深度,也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有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借助信息技术,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关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小学五年级排球教材中的正面双手垫球,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抬臂、跟重心”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整个击球动作的重点和上、下肢协调用力,学生很难体会,教师的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认识理解总是隔着一层,即使学生能够将教师的讲解一字不差地复说,也未必说明真正理解体会到动作的关键。我经过反复考虑后采用了计算机课件,结合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进一步体会到整个击球动作技术中的重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三、信息技术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直观、形象感,有听不如见的教学效果。首先采用形象的录像动作相对于原来抽象的挂图及文字说明要更加直观了,学生接受起来难度减少了许多;其次,在教学中我也体会到应用现代技术的可调控性,你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去调控教学速度,同时动作可以快慢调节,也可以重点定格,学生对整个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一个更直观、更新鲜的印象。

在一堂课40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不可能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这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关,为了再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堂课的尾声,放一曲优美的慢节奏音乐,把体育的动律感和音乐的节奏感融合起来,使学生耳闻其声,心如其境,这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达到了全身心放松的目的。

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有效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的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和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视听媒体在多渠道提供信息、调节时空变化、直观真实反映事物现象及运动变化特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视觉和听觉媒体。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单杠的回环动作,投掷项目中,铅球的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背越式跳高的转髋等。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各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的年龄、临场身体状况、心理因素或自身其他条件等: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受到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转瞬即逝,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教师是如何按动作要求作示范的,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暂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更全地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运动技能篇9

【关键词】运动技能;迁移;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18-1.5

一、前言

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相互之间存在着大量的迁移和干扰现象,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运动技能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运用迁移原理与规律组织好教学,强化动作技能的正迁移,尽量防止和克服负迁移现象的发生,或通过对反复练习纠正负迁移。这样对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新动作技能的学习,加速动作技能的准确掌握,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运动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对技能迁移原来与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

二、迁移理论及其生理机制

(一)迁移理论

心理学上把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这种影响分为积极的影响与消极的影响两种。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或干扰。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相反,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困难。关于迁移问题的研究,历史上曾出现过古老的官能与形式训练说。随着反对官能说与形式训练说研究的开展,迁移问题成了一个富有意义的课题,留下了不少实验的文献,同时,出现了多种较为流行的迁移理论。桑代克和吴伟士的共同要素论,他们通过知觉训练迁移实验断言“任何单独心理官能的改善,未必使其它同一名称的官能得到改善,或反而可以损害它。”“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要素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指出,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的要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要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反之,有迁移现象发生必定有共同的要素存在。他们强调客观刺激物之间的共同要素,认为学习的迁移主要取决于两种情境中所具有的共同要素。

(二)迁移的生理机制

所有生物的一切身体活动都有其固有的生理机制。学生和运动员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是操作性学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过程是由内隐的智力操作和外现的身体、肢体操作共同实现的,如果已学运动技能与新学运动技能在动作结构、动作顺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已有的动作技能动力定型便能迅速地被提取,通过大脑皮层的指挥,利用原有知识和技能使身体各部分迅速学习并完成原本已经比较熟悉,多次操作过的似曾相识的动作。通过迁移,学生或运动员的技能学习过程加速完成,运动技能迅速地被学习者所掌握。

就运动技能的双侧性迁移而言,“意识是人体大脑两半球一定部分在某个瞬间和某些条件下具有最合适的(大约是中等程度的)兴奋性时所呈现的神经活动。在这个瞬间,大脑两半球其余一切部分都处于兴奋性多少降低的状态。在大脑两半球的最合适兴奋性的部分中,容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并且顺利建成分化。因此这个瞬间是大脑两半球的创造性部分”。运动技能的双侧性迁移之所以能实现,与人体大脑两半球特定部分在大脑提取已经掌握特定运动技能的特定瞬间具有最合适的兴奋性,而大脑两半球其余部分的兴奋性皆有所降低不无关系,因此,已掌握运动技能的一侧肢体的动力定型便通过大脑向另一侧进行快速传递,导致另一侧肢体的技能学习快速完成。当然双侧性肢体运动技能的发生与其他运动技能相同,必须是未掌握运动技能的肢体所学的新技能的结构、顺序等与已掌握的运动技能相似,否则双侧性技能迁移无法实现。在双侧性肢体运动技能迁移发生过程中,大脑皮层对已学技能所留的痕迹记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迁移理论

(一)遵循迁移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一般来讲,迁移是在两种技能之间,其基本环节相同而细节不同的情况下实现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最佳的教材程序要反映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体现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教学中,应抓住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把容易发生正迁移作用的两种技能尽量前后衔接起来,而把容易发生负迁移的两种技能学习则应尽可能地避开安排。这就要求,如果学习中遇到两种相互干扰的技术时,应先掌握其较容易的物种,使之动力定型后,再学习另一种。另外,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时,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内容之间可能出现的迁移现象,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及教材先后出现、重复出现的序列等。

(二)加强运动技能的基本功练习,发展身体素质

学生掌握的基本功越扎实,对于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正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四个途径去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基本功练习,首先是合理安排、正确分配练习时间和练习量;其次是采用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最后要加强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将知识、技能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技能的形成和巩固。

身体素质是完成动作技术的基础,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物质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可提高动作质量,减少和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身体素质本身不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和具体项目的身体练习结合的,身体素质间的迁移大量存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各素质练习可互相迁移,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既要抓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要抓素质对技术、技能的促进作用。如力量素质对速度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发展了速度素质也可促进爆发力的提高。发展某一技术、技能的过程,本身就能发展某种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提高了,也能促进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和提高,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动作技能迁移

1.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而且要使其对所学技术原理有所了解,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例如在铅球教学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弹道力学原理和超越器械原理,就能在其投掷项目的学习中加以运用。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越能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性联系,就越有利于正迁移的产生。

2.重视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启发

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迁移与干扰往往呈现双重性与复杂性,通过运用分析对比,能使学生明确各项运动技术动作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或相关的技术环节,能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抽象概括,找出新旧技能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处,从而为促进技能的迁移创造有利条件。

3.加强教学指导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教学指导,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能对学生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加强动作的准确示范与讲解,使其明确动作概念与方法要领。(2)采取语言诱导与诱导性练习,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点给予学生启示和帮助。(3)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有利干提高练习效果的心理准备状态。(4)帮助学生了解习惯性动作与正确技术的差别,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肌肉感觉,形成正确技术的动力定型。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张英波.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21-122.

[3]姚梅林.当代迁移研究的趋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3).

[4]杨梅林.运动技能迁移规律在田径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体育科学,1989(3).

[5]陈耕春.运动心理学概论[m].西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36-37.

体育运动技能篇10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相关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中存在的体能训练理论经验化严重的问题和“早期训练专项化”在认知和应用上的误区,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这两个问题分别探讨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体能训练竞技体育训练理论经验化早期训练专项化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简单来说,其核心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其在竞技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奠定基础。而体能训练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科学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得以有效提高的基础,也是其竞技水平得以充分发挥的切实保障,由此可见,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鉴于此,为了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就针对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中现存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探讨了相应完善对策。

一、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现存的问题

(一)体能训练理论的经验化情况严重

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工作的一部分,其理论基础离不开运动训练学,因此,在体能训练理论中经验化的内容也就相对较多。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学科也逐步发展成熟,体能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已经成为了可能。然而,由于我国在开展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对体能训练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仍然导致了体能训练理论经验化问题的存在。例如:在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中,很多人都坚持认为体能就是能跑,就是耐力,是田径能力在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从而导致我国的竞技体育的体能训练理论出现了明显的科学化不足,经验化严重的问题,并因此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

(二)体能训练“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知和应用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早期专项化训练”实际上指的就是在确定了专项以后,所进行的以打好专项训练基础为主要目的的早期训练。目前,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体能训练工作中,对于“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识及应用误区主要有两点:一是,反对“早期专项化训练”,认为早期训练只应该是全面的素质训练,即体能训练。只有在体能训练的基础打牢之后,才能够与专项技术相结合,失去了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化的训练就无从谈起。二是,认为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专项化程度也相应的不断提高,运动员创造优异的成绩的年龄也不断提前,如果不开展早期的专项化训练,是无法取得优异的体育运动成绩的。以至于在运动训练的早起就盲目的开展专项化训练,使得运动员出现了早衰、运动寿命缩短等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均过于片面,其忽略了体能与技术统一于专项运动的现实,从而影响了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性。

二、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工作

体能训练作为针对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各个器官系统的训练,只有朝着动力学、生理学等科学训练的方向发展,才能够切实的揭示体能训练的本质规律,才能够促进体能训练由运动学的表象向动力学、生理学等本质规律转变,才能够更科学的指导体能训练工作的开展,促进体能训练成效的不断提升。例如,在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工作时,如果能够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研究骨的杠杆作用,关节角度的变化,骨骼肌的收缩;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能量代谢,有氧无氧能力以及肌力大小和神经支配作用等等,将会使得所开展的体能训练工作得到人体科学理论的支撑,使得所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注意“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科学应用

“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理论并没有错误,其关键是如何科学的把握体能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训练水平和训练的控制问题。实际上,早期专项化训练中的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是一个互为基础、彼此支撑的动态平衡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势必会造成对体能训练工作的误导。因此,对于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早期的训练来说,就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一是,早期训练应建立在运动员不同身体运动能力、不精通时期发展的敏感期上,才能够取得最佳的训练成效;二是,在不同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必须要充分利用敏感期的快速发展性,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最大限度的开发运动员的某一种或某几种身体运动能力;三是,处于早期训练阶段的运动员往往具有很强的技术模仿能力。因此,在开展体能训练,发展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时候,同时也应该要注意进行必要的技术练习。但是在开展技术练习时必须注意不要过分强调技术的细节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以防止出现错误的动过技术定型;四是,在开展早期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运动员各种身体运动能力之间的内在转化关系,而不要过分的强调技术和技术能力的外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统一于一个科学的训练体系之中,实现最佳的体能训练成效和竞技体育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仇乃民,李少丹.论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复杂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