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论想象力的重要性十篇论想象力的重要性十篇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11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概念整合;想象思维;文化差异

学生进入大学校园,高考的压力一下子就没有了,他们更加青春洋溢,思维活跃,正是想象力丰富的时候,如何把他们的想象力运用到英语学习中来,需要教师深入地思考和探索。英语学习,需要想象思维,想象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英语教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能促进想象思维的提高

1.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integration)是在心理空间(thementalspace)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所谓的心理空间理论指的是一个参照结构的理论,是应用于被描述情景和描述情景之间的语言结构标准。概念整合理论之核心思想是概念整合是无可替代的普遍性认知途径,这个途径和类推、递归、心理构模以及概念的范畴化和图式化是一样重要的。它适合于认知过程的始终,无论在哪个思维阶段,概念整合的进程都是活跃的。

2.概念整合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概念整合理论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我国的语言大师也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在我国语言空间融合方面的运用。在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概念整合理论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该理论的普遍性与细微性,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概念整合理论对想象思维的促进

概念整合理论中,原概念整合存在的四个空间,其中包括两个是输入空间,其余是一个类空间和一个融合空间。由大量的背景框架共同构建起来的这四个空间,这个概念整合系统中还会有更多的输入空间存在,同时也可能会有更多的融合空间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概念映射不断展开,原来的两个输入空间重新结构而逐渐形成类空间,重新构架的任何一个类空间,都是有相对应的两个原型类空间的。而融合本身是从两个输入空间的结构映射达到而架构的第三空间。融合包含类空间中的类结构,也包含一些特殊的结构,也会包含一些输入空间不存在的结构。从输入空间到融合空间的映射是有选择性的。

这些关系决定了在英语教学中映射与融合的想象思维的发展与想象思维的运用,融合空间里的微小组合最终会被大量的常规模式整合后变成完整化,这样能促进英语学习中的微小积累,进行整合完整化,又进一步促进了想象思维的发展。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扩展中,逐渐强劲的完善会不断地补充新的原则和新的逻辑,使想象思维的扩展可以没有疆界,这也体现了融合空间的无限扩展。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1.教师的引导

想象思维的发展,仅仅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够的,还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有计划的、有重点的、有针对性地将概念整合理论渗入英语教学中来,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来引导学生的想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2.阅读的魅力

要提高想象思维能力,不仅要靠学习,更要有大量的阅读来作为消化理解的渠道和补充。阅读英文原著,探索英文原著所运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和逻辑思维形式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是大有帮助的。而英文原著里所使用的特色语言表达形式也会丰富英语学习的内容。另外,英语阅读还可以更多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和更多的风土人情,感受西方文化的美和魅力。

三、如何通过想象思维提高英语水平

1.加大学生英语读物的阅读量

教师有意识地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是提高英语想象思维能力的有力武器。阅读量的加大,不仅会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会丰富学生的阅历和对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而对英语读物的阅读,可以更深入地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而对于英文汉语言的翻译,更是提高学生想象思维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能有效地刺激想象思维的发展,特别是英语与汉语之间的意译,更给想象思维空间插上了翅膀。

2.更多地参与英语为主题的活动

大学生更多地参与英语主题的活动,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以英语为主题的各类活动中,大学生会在快乐中接受更多的英语语言习惯,比如,这样的特殊属性,就会启发他们的想象思维,而不会把“bikegirl”直接翻译和理解成“自行车女孩”,而是通过英语的主题活动而正确地翻译成“一切不顾他人的举动”。

3.营造英语语言环境

要提高英语的水平,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很重要,英语教师需要积极地给学生营造英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给自己英语学习以实践的机会,以便更好地把握英语的运用,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和语法能力。营造英语语言环境有很多种方式,建立英语角、开办英语沙龙、举行英语表演、各种演讲比赛、各类英语游戏等活动,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外企进行实习等多种渠道,另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和课堂形式,给学生更多的英语语言表达机会,只要用心观察、悉心探索就一定会找到更好、更快的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来充实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

通过对想象思维的培养,多数学生都能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水平,想象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加明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并从中了解到更多的英语知识以外的其他理念。为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拓宽渠道,为学生文化的交流和以后进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方法原则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艺术性的活动。“艺术使思想政治教育美化、生动、更富于激情”。[1]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是指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美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之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技巧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1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突出特点

1.1.1较强的理论性。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突出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涵盖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多个方面,它属于我国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课程。理论化的知识架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存在形式,这些决定它的政治理论性较强。

1.1.2高度的抽象性。抽象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抽象性表现为概念抽象、推理抽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抽象性最强。这门课程从知识结构上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中的“物质、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特别抽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三个概念之间逻辑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1.2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中面临的挑战2010年5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面临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等问题的挑战。

1.2.1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够创新。教师教学方法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第一学历不是思想政治理论相关专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够深厚,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主要表现在:①重理论灌输、轻思维引导;②重理论讲授、轻现实分析;③传统教学方式多,现代教学手段少。多采取理论讲授,没有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从而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2]

1.2.2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兴趣不高也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目前,高校新一代的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他们思想状态的主流是积极的。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爱好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重物质利益、轻理论学习;迷恋科技产品、忽视自我要求;重个人利益、忽视社会责任,这些都影响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表现。比如大班教学中的逃课现象、上课玩手机、说闲话、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意参与课堂实践等问题的出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进授课方法,运用科学原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水平。

2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主要方法和运用原则

导入艺术和结尾艺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两个关键性环节,而重难点突破艺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核心基础。

2.1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入必须引人入胜,引发学生浓厚的听课兴趣,为整堂课的讲授打下好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入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案例故事导入。案例故事导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最常见的导入方法。教师用贴近学生和社会的典型案例、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的主题,将学生注意力引入课堂主题上来。这些案例和故事仅仅是引子,不是授课的目的,而是手段和过程。②设置悬疑导入。设置悬疑导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的重要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③名言警句导入。清人李渔曰:“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3]这里的“奇句”就是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导入是指用名人名言、富有哲理的格言、俗语、歇后语,古诗词等开头,引出讲课主题,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增强师生情感体验,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

方法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入艺术的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包括:①目的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方法必须紧扣主题、有的放矢,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的;②精炼性原则:郑板桥曾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方法中运用的案例、故事、名言警句、音像资料要做到短小精悍、引人入胜。对案例和故事的细节上不能过分雕琢,一般应在5分钟内完成;③新颖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必须选择少见的材料,或者对熟知的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做到先声夺人,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运用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一次飞跃。

2.2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突破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突破艺术是课堂教学第二次飞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采取说理、启发、举例等艺术方法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2.2.1说理艺术法。陶行知曾讲:“教师的职务就是千教万教,教人以真。”这里的“真”就是“理”。说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理艺术法主要包括:第一,幽默说理,是指运用恰当的歇后语、顺口溜、漫画、笑话、群众性语言等传授讲课内容,使得课堂内容通俗易懂,课堂气氛生动活波;第二,比较说理,是指运用大小、正反、真假、善恶、美丑等对比叙事说理,使得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2启发艺术法。《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喻”就是启发。教学启发艺术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偷快地获得发展。启发艺术法主要包括:①设疑启发。教师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用生动有趣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②对比启发。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横向、纵向、正反以及新旧的对比,从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学生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除过这两种启发艺术法之外,还有故事启发、点拨启发、类比启发等方法。

2.2.3举例艺术法。古语有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举例艺术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突破的最重要的方法。要让举例具有艺术性,必须做到:第一,选择和运用最能说明重难点的典型事例,对其进行深刻剖析,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典型事例来理解重点和化解难点;第二,举例要具有准确性和精当性。举例要紧扣主题,事例的论点要准确,论据要充分、精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难点突破艺术的运用也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①特殊性原则。以上三种重难点突破方法的运用要以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为基础;②必要性原则。说理、启发、举例都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对学生容易理解的、一目了然的知识则不需要冗长的说理、多余的启发和举例,从而优化课堂设计。

2.3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尾艺术“编筐编篓,在于收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尾艺术就是运用多种方法,深化讲课主题、延伸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

2.3.1总结式结尾。总结式结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常用的结尾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准确精炼的语言、简单明了的图表等方法,归纳知识的结构和主线、强化重点,以起到画龙点睛、升华认识的作用。

2.3.2悬念式结尾。悬念式结尾就是设疑结尾,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有难度的结尾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抓住章节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末尾提出具有一定难度且与下次课有关的问题,设置悬念、巧设伏笔、激发学生探索下一节教学内容的兴趣。悬念式结尾既可以活跃本节课课堂气氛,又可以为下一节课铺垫,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3幽默风趣式结尾。幽默风趣式结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难度最大的结尾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双关、谐音、妙语等幽默方法作总结,触动学生神经,从而创造一种妙趣横生、欢乐放松的和谐氛围。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尾艺术方法的效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完整性原则:紧扣教学内容、系统归纳、首尾呼应,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虎头无尾;②针对性原则:结尾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学情进行总结,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的地方应重点强调和阐释;③适度性原则:结尾的时间必须适度,一般在课堂即将结束的两三分钟进行结尾,因此必须选择最恰当、最精炼的言语进行总结。

通过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尾艺术,实现整个教学过程“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的完美和谐,实现课堂教学的第三次飞跃。

3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目标

“手段要与目的相统一。”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方法是手段的话,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目标就是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方法是为授课艺术的目标服务的。

3.1知识目标思想性和科学性思想性和科学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达到的首要知识目标。

3.1.1思想性。思想性居于首位,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石,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着眼于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1.2科学性。科学性就是真理性,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生命线。“科学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严谨、更寓于理性”[4]。科学性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坚持教学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遵循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合乎课堂教学规律,授课内容要讲究严密性、准确性、渐进性。

3.2情感目标趣味性和审美性趣味性和审美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达到的第二层次情感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要起到提高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审美性的作用。

3.2.1趣味性。趣味性是实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证。马克思曾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趣味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运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幽默风趣的哲理、真挚朴实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励、启迪和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趣味性目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坚持趣味性与思想性、知识性紧密结合;②坚持趣味性与严肃性的辩证统一,基于趣味性而设计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案例要贴近实际,不能荒诞离奇,更不能哗众取宠、庸俗低级。[5]

3.2.2审美性。苏联美学家托洛维奇曾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事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有审美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也具有特殊的审美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审美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使得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完成人格塑造。[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审美性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内在美和教学表达的外在美有机结合在一起。

3.3能力目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最高目标。

3.3.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也叫具体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借助语言、表情、体态、图像、音响等方式来传递、表达或阐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启示,将抽象概念形象化,枯燥内容趣味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主要通过生动的教师语言、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以形感人”,从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7]

3.3.2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最高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形式,揭示教学内容知识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贯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原则。既要选择恰当的具体材料,注意培养大学生形象思维,又要采取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演绎、逻辑与历史等思维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引导他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两者不断互相转化的矛盾运动过程,最终塑造了一堂优秀的教学艺术作品。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认真学习和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7.

[2]张思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3]李渔.闲情偶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3.

[5]房彬,檀江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三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6]何四清.初探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4).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诗性;诗性智慧;课程

课程就是故事,成人和儿童借由故事这一载体一起畅谈过去、现在和未来,借由故事传递知识和经验,这些故事就构成了课程(pinar&Grumet,1976)。在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神话、故事、梦想、想象等构成了课程的主体,这种故事分享的课程深深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但是,随着社会的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发展,课程逐渐成为一种学术领域,开始偏重抽象的、外显的、纯理性的知识,开始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班级管理、制度结构等标准化的指标。课程逐渐由诗性随意的故事物化为中规中矩的文本,更加重视客观理性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导致情意教育、心灵教育、体验学习等不符合客观理性思维的学习机会逐渐被忽视。在这种完全依赖标准化评价的情境中,我们看不到丰富的、完整的、独特的儿童,忽视了科学和数学自身的美,忘记了探究的热情和喜悦,教室变成了受控制的环境,而不是参与式的学习场所。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新的思考方式来认识现代化带来的各种危机,重新探讨人类经验中隐含的、神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关心人的独特性,关注儿童天生具有的与人类本性一致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畏惧、夸大等特质,用以对抗理性主义认识论的课程盲区。在这种情况下.诗性智慧(mythopoetic)的课程论述应运而生。

Kesson(1999)认为,诗性智慧是“最深层的个人的活生生的经验,不管是深度的或肤浅的,不管是复杂的或单纯的”。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已经成为对抗理性主义课程论的有力武器。本文意在探讨诗性智慧的内涵和特质,论述诗性智慧课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一、诗性智慧的内涵与特质

诗性智慧由故事(muthos)和创造力(poiein)组成,包含叙说、自传、心理分析、审美等多种形式,能触及人性的根本层面。诗性智慧是一种诗性的旅程(astraljournal),是外显的课程转化为内在意识的过程,旨在追求个人内省或精神的解放。诗性智慧包括感性、情绪、意象、梦想、幻想、直觉、欲望、热情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特质,也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课程(Kesson,1999)。

人类社会的起源是“诗性的”,“在人们还没有能力从事物中抽取形式和特质时,一种本性的需求产生了诗性性格”。人类的原始本性是无知的、感性的、热情的,具有想象、模仿、记忆、察觉的能力,也具有好奇、畏惧、揣测、夸大等特质,这种蕴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本性蕴含着强大的动力,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而这正是创造事物的基础。这种人类的原始本性就是“诗性”的本来意义。

诗性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甚至还有一些野性,因此诗性必须借由道德智慧的引导才能创造出社会的文明。诗性智慧即是道德智慧对原始诗性的导引过程。诗性智慧的导引启动了诗性的能量,加速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步伐。

对诗性智慧的研究是一个严谨的解神秘化(demythologize)的过程,注重追寻现象的根源和本质,强调利用诠释学的想象揭露事件的不合时宜性,并对此加以解构,以适合需要的新解释代替或者完善失去功能的旧解释。这个过程不会因为发展了新的解释而终止,而是依照变动的视野对新的解释不断进行诠释、再诠释,形成诠释学的循环。Haggerson(2000)认为,诗性智慧的研究者会对教育、学校、课程、教师、学习者等加以研究、诠释、再诠释,然后将这些诠释用诗性的形式呈现出来。诗性的形式可能是诗,也可能是音乐、戏剧、故事,或者是叙说、隐喻、语言、符号等。

二、诗性智慧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

诗性智慧强调人类社会的起源是诗性的,是无知的、感性的、热情的,包含原始的毅力和活力,甚至还有一些野性。人类的诗性本性与儿童的自然天性相契合,儿童天生就具有想象力、模仿力、记忆力、察觉力、创造力和好奇、畏惧、揣测、夸大等特质。这些特质虽然缄默地存在于复杂的心灵层面,但能展现无比的力量。诗性智慧的课程正是强调要利用儿童的这些特质,选取流动的、积极的、即兴的学习方法,调动听、看、说等感觉器官,鼓励儿童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追求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在与他人的对话中不断提升思考的质量,养成不断诠释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对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有许多启示。

1.发挥故事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师常常把故事当作工具,用以引起儿童的学习动机,吸引儿童进入“真正的”课题,学习或记忆冰冷、生硬的知识。故事沦落为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饵”,成为理性教育的牺牲品,儿童想象的权利被剥夺了。事实上,故事是促进儿童想象力发展的有效形式。好的故事讲述者能利用语言触动儿童的心灵,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产生更多想象的可能性。“说故事者利用语调和嘴形塑故事,听故事者用耳朵形塑故事。”

2.创设体验学习的机会

体验学习是靠身体完成的,体验的结果存在于心灵和精神之中。儿童只有实际参与到世界、他人和自己的活动中来,才能对事物产生有意识的反应,才能进行学习。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通过身体的参与内化为心灵体验来完成的,因此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要从人与人之间的自发性的身体活动开始。在共同合作的参与性活动中,儿童能够引发自己的学习,自发性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身体对情境中的事件作出积极的反应,心灵将这些反应诗性精致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促进诗性智慧的发展,这正是诗性智慧课程论述的本质。

3.重视想象力的发展

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强调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和快乐的力量,这些素质能让儿童的生活变得丰富而有意义。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培养这些素质,正是美学课程的核心追求。eisner(2002)认为。想象是飞行的通行证,它能探讨现在没有但将来可能会有的事物,能预测未成熟的结果,能认识和接受关于艺术作品的多元的评价观点。

课程美学研究者强调,在所有的认知能力中,想象比其他特质更能打破习惯的僵化和惰性,如果不能克服这种惰性,重复性和统一性将打消主动学习者的热情。想象自己在另一个空间,在一个陌生的孤岛上,摸索不熟悉的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渐渐质疑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察觉日常生活中的僵化和惰性,意识到各种可能性的存在,开始走向质疑和惊奇的时刻。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篇4

摘要:数学思想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分类讨论法是在分类讨论思想指导下的一种解题方法。在中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分类讨论法具有重要的地位。分类讨论法在解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类讨论的方法来解题,可以提高解题效率,同时也灌输了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上的分类讨论法,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根据问题所给的对象的性质,需要将对象分门别类,然后逐解决,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并加以验证从而完整解题的方法.分类讨论法的过程是“分析问题化整为零积零为整解决问题”,分类讨论法是的一种高效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分类讨论法;解题;应用;举例

a>4时最小值为a-2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总结出分类讨论法解题的基本步骤:(1)初步观察分析,确定使用分类讨论法;(2)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符合逻辑的划分;(3)逐一讨论:即对每一划分项一一突破;(4)整合结果,验证结论.

数学教学中,分类讨论法可以有效化解一些看似比较复杂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思维,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实践方法。分类讨论法的应用,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作者单位:大方县第四中学)试析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性米伟

作者简介:米伟(1983.09—),男,河南省南阳市,现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研究生,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其中教育对象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所以正确的认识这一群体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能动性和可变性,使其教育活动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才能起到有效作用。所以正确的认识教育对象既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保证。

关键词: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含义

所谓对象,《新华词典》的定义是指观察、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有其特定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用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认识、教育、改造的对象,也就是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把人的思想品德作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同时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准确把握重点对象,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有效实施。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

1、层次性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群体或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受教育者的年龄可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年龄是人内在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对不同年龄的教育对象区别对待。教育对象的情况错综复杂,不管是在年龄方面、地域差异方面、知识水平等等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能动性

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对象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求知欲望的要求、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及教学相长的需要三个方面,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能动性至关重要,并且教育对象能动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其活动成效也就越大。

3、可变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受现实环境的影响,由于内因受外因的影响,他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在不断的变化,接受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受教育者其它方面的素质也在不断变化。正是由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具有可变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具有价值,从而培养教育对象正确的思想品德,朝着社会发展要求发展。

二、新时代对教育对象的深层次认识

(一)注重教育对象主体性的作用及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个体,具有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不仅可以影响教育者,还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继承了传统的教育方法,注重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只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教育对象的能动性,这种方式在现代的教育过程中是行不通的。社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种实践活动,必将愈来愈关注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为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人服务。

(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用现代眼光透视和教育受教育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党的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确立相对而言又给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带来了挑战。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多样化,从而使教育对象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明显增多,不同程度的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长江大学事件也是众所周知的,船夫竟然为了金钱而不顾正在水中挣扎的学生,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面对金钱的诱惑,道德与道德实践的反差。我国的市场经济存在法制不健全,道德制约乏力等现状,因此这就需要教育者的正确引导,积极运用社会之合力对教育对象进行有效教育。

(三)突出重点教育对象,用变革的思维进行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指全体社会所有成员,包括各个领域、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教育对象,其中青少年和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重点对象,这是由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首先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祖国的需要,只有重视青年的培养,我国的明天才能更加美好。其次,领导干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他们是正在领导建设我国社会的一群人,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对目前我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对青少年和领导干部进行教育,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与时俱进,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可替代,他们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只有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才能有依据的制定教育目标,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具有复杂性、层次性、可变性等特点,只有正确认识他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教育目标。要想做到有效,就必须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对目标产生认识上的同一性,因此教育者就必须认识教育对象的特点、共性及差异。比如不同职业的教育对象肯定存在职业上的差异,但同一职业的群体又会存在不同的思想,这就需要教育者通过对教育对象的调查,把握不同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共同特点和存在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目标。这就需要教育者尊重教育对象发展的要求,使其主体性充分发挥,共同进行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目标的制定与选择,从而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功。

(二)只有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区别对待,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对教育对象传导教育内容,同时教育者还要选择教育手段与方法,所以教育者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分析教育对象,就会无法选择适合教育对象的内容与方法,从而就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要正确的认识、分析教育对象的特点,解决他们的困惑,要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的需求要把握准确,选择教育的方法也要有针对性,才能使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环境的协调,以及受教育者积极性的发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才能合理、有效地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三)只有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才能有针对性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自身的发展,个体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人们更多强调的是自尊、自重,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新的思考。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特别注意教育对象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注重双向互动,避免单向灌输式教育,让教育对象尽量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区别对待。所以只有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尽可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才能建立在受教育者可接受的基础之上,从而他们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活动,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篇5

想象力创造性复活历史认知活动

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个人的经历,深入一个陌生世界进行探索,去获取对历史的某种感觉。”马克思甚至把想象称为“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那么,什么是历史想象力,怎样培养想象力,在教学中,我利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认知的过程中,使“死”历史变成“活”历史,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一、什么是“历史想象力”

就历史教学而言,再造性想象意味着让学生把曾经发生的历史像照镜子那样在脑海中再现;而创造性想象是让学生按照课标设定的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将书本上给出的残片式的历史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连续的鲜活新形象。本文所论述的想象属于第二种,创造性想象。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就是历史想象力。

二、为什么要培养“历史想象力”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一方面,历史美激发了想象力;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想象力,历史的独特美感才显现出来,历史才有诗意。

有别于其他教学,如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是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是历史学科的重要要求。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要借助想象能力的培养,复活历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书本的静态历史变成学生脑海中活动的历史,有生命的历史。

三、历史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激活想象力,引导学生在时空中旅行,并非恣意游想,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疏导,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实践中,凡是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想象和兴趣的方法,都可以大胆尝试,下面我就以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伐无道,诛暴秦》为例,简要叙述我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历史想象力的:

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情感教育上要学生认识到秦朝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1.探索讨论法,寻找历史背后的“庐山真面目”

本节课以此方法作为导入新课以加深对秦始皇奢侈生活的理解。

具体方法:通过老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然后要求学生前后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激辩,找到或者总结出老师需要的观点也就是知识点。

操作要领:找出资料中的细节,进行放大,切忌全篇的通读或介绍,以免造成先入为主。通过细节提出提问,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引入正确的答案。

课堂导入: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大业中,每征服一国,便在京城咸阳北仿照其国宫殿重新建造,称为“六国宫殿”。公元前212年,他征发70万刑徒,在西周沣镐附近兴建阿房宫前殿,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宇共700余所,一天之中各殿气候不尽相同。秦始皇生前,把从六国掠夺来的珠宝深藏宫内。他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死时,还未把宫室住遍。秦朝末年,项羽火烧阿旁宫,据传大火三个月不熄……

细节提问:“据记载,秦朝的阿旁宫大火烧了三个月还烧不完,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大火为什么可以烧这么长时间?”

讨论: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组,展开讨论,讨论时间为8分钟。通过学生各式各样的猜想,甚至有可笑的答案,但是,就是在猜想、甚至可笑中,使学生对秦王奢侈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随后我将秦朝的荒淫无度引出来,同时导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秦朝的暴政。

2.情景模拟法,体验历史人物的酸甜苦辣

具体方法:设置一个特定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然后让他设身处地体会历史中人物的反应,找出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其中隐藏的必然性。

操作要领:场景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力,让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类比猜想,如果设计的情景学生无法理解,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比如,秦王暴政的环节,可以先让学生看下孟姜女哭长城的图片,然后老师带领学生进入秦朝情境,启动想象,孟姜女的丈夫为什么要去修长城……

最后,通过老师总结展现出秦朝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和残酷的法律,引出秦朝的暴政造成老百姓生活艰难的历史片段。

3.视频感受法,感受历史瞬间的波澜壮阔

具体方法:顾名思义,是直接通过影视、动漫等视频播放,让历史重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是最直接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方法,可以引发学生比较多的思想和想法。

操作要领:因为一般影视剧、动漫与历史史实间有一定差距,我一般选择的视频,必须是尊重历史的、真实的。如果时间较长的,取舍很重要。我在实践中,对自己需要的影视画面必须进行二次剪辑,将符合教学目的的内容进行二次处理,剪辑成3至5分钟的短片。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知识点,我将《陈胜吴广起义》中下雨,道路泥泞,农民行进困难、官吏不断鞭打农民两个环节编辑在一起,加深学生印象,然后提出问题讨论。

“此时的陈胜、吴广要活下去,有什么选择?”

“如果不下大雨,不会耽误工期,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随后,引导学生在“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中填戌边地点,起义地点,政权地点等巩固知识点。

具体方法:借用文学创作的手法,利用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或者故事,让学生对事件的发展走向和结果进行联想和演绎,不一定严格遵照历史事实,通过这些演绎,让学生在活泼的气氛中,迅速准确地记住历史要点。

操作要领:选取的历史故事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这个环节可以提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和准备;学生回答时候可以给他们两三分钟的讨论时间。

比如,在刘邦、项羽争天下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对“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鸿门宴”等内容进行演绎,采取的形式可以是成语比赛、故事比赛、小品比赛等。

这些内容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又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比赛的形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精神,提高自信,是人格的培养。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心灵情感得到升华。

麦考莱认为:运用想象力可以使历史叙述更生动感人,历史人物形象丰满。在柯林伍德看来,“历史想象力严格说来并不是装饰性的而是结构性的。”而所谓“结构性”的,则是指“历史的系统”的“构造”本身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总之,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参考文献: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

课堂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给学生一点时间,给学生一点空间,他们一定会呈现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精彩纷呈的新天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通过问题创设质疑情境,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建立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的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二、创设交流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填鸭”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的典型方法,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创造能力是很有作用的。“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

2.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的创造个性充分发展

陶行知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创造性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创设想象情境,为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力,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让创造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绽放。

参考文献:

[1]刘英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设计[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01).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篇7

1.微观化学世界的想象能力

化学学科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学习化学知识时,学生不但要从宏观变化方面进行学习,还要结合物质的微观变化来进行理解和掌握,将宏观变化和微观变化结合起来才能发现事物变化的本质规律。通常来说,微观范围内的化学是摸不到、看不见的。比如分子式等,这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想象力,依据文字及图画所传达的信息,在联想的作用下,才能在大脑中实现概念的具化。想象力在微观化学中的作用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学生需要借助想象力来展现其形状、变化、组成、相互作用力等。第二,物质的物理变化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三态变化、溶解、电离等,这种变化是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因此学习物质的物理变化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第三,与物理变化相同,对物质化学变化的教学同样需要学生具备想象力才能进行。

2.化学学科中的创造想象

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是学生主动认识化学学科、提出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阶段。初中化学的相关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层面上,因此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化学问题时,必须要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自主地提出猜想与假设,分析问题可能得出的答案;之后在有限的条件下,再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验证,并在试验过程中进一步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这样整个求证过程都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了锻炼。

二[:请记住我站域名/]、培养中学生化学学科想象力的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常用的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型启发法,即根据自然界中事物特点、规律、变化等,通过联想创造出具有相似性质的事物的新形象;拟人法,即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将抽象的、微观的事物想象成人,通过对人的具象认识来理解抽象和微观的事物;假设法,对现有的事物进行未来假设,然后验证。此外还有夸张法、联想法等。

2.注重“三重表征”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

化学教学中的“三重表征”是指化学事物宏观、微观及符号的表达。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时要能够分别从微观、宏观及符号三个事物表征上进行理解,并能够在三者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发现事物进行宏观变化时,学生要能够进行微观想象,并进而运用数学符号表达出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形成“三重表征”意识以及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对于抽象性较强的微观化学,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模型、图画、多媒体等手段来向学生展现相关知识,将物质的微观变化通过各种工具及手段实质性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实践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自然现象,多注意身边的事物,使学生获得足够的表象积累。

3.以教学环境为依托,通过讨论合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无论何时,一个人的想象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合作平台,让学生在共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做到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在课堂讲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实践的运用,将身边的事物变化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环境中发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和支持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思考和交流。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篇8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

教学模式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是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固定课堂而言的,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先进典型等社会资源,通过适时置换教学场所场景,以教师与学生交互性、学习共同体选择重组等方式,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互动性、交往性和反思性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的教学新模式,蕴涵着学成教育与养成教育并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新理念。[1]

1.“移动课堂”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中心内容,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用以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稳定的思想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观察世界、观察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移动课堂”就是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结合起来,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集中表现为“研究性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模式以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师生互动为基本特征,其主要指标是适当的教学场所场景和学生的“参与度”、“问题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探索问题上,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让学生“愿意学”、“学进去”。

2.“移动课堂”是一种反思性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当代大学生人生阅历短,社会实践少及伴随着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而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释疑解惑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移动课堂”通过教学主体的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教与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这是一种反思性教学,如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进行,能达到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澄清模糊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也实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目的。

3.“移动课堂”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最终要能说服人,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必须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显示出它的威力。体验式教学,就是要求尽可能地减少教师的语言说教,增加学生参与特定情境之下活动的机会,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在多维的人际互动的环境中,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体验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求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80%。”[2]“移动课堂”是一种主动性、趣味性、互动性和亲历性相统一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在设计教学场所场景时可结合有教育意义的经济建设、道德建设的典型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困惑等素材,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情境中去进行体验,可以使学生感到思想理论的亲切、可信、可行、适用。

4.“移动课堂”是一种主体性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关注社会的要求,忽略教育对象发展的需要,离开对教育对象发展需要的关注,就会影响教育实效的实现”。[3]当代大学生自主和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心理与情感心理特征,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每一个学生都作为在场的知心朋友,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真谛的理解,对教育理想的诗情守望“寄”于主体间平等互动的交流之中,使学生在“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让他们“缺席”、“不在场”,而是“被教育者尊重为具有独立人格、个体价值和思想感情、愉快感受、幸福体验的鲜活学习主体”,[1]学生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启迪、相互发展的温馨对话和亲身实践,而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移动课堂”主体性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培育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引导和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为前提,反对被动式的单向度教育模式。它强调的是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认知结构的建构。

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增强针对性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移动课堂”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特点,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实内容,既有经典理论,又有理论的新发展、新成果。这就要求在实施“移动课堂”时,要针对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方式方法,以增强“移动课堂”教学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难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应采用观摩式、情景式、体验式等直观感性、易于认知的“移动课堂”教学方式,而针对学生感到困惑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应采用正反观点辩论式、课题研究式等能启发学生思考、达到自我认知的“移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实施“移动课堂”教学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安排适宜的教学场景。

2.实践性原则

实施“移动课堂”遵循实践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求的重要体现,也是“移动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实践性原则是“移动课堂”教学与单一理论教学的根本区别,它要求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条件,采用观摩式、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情景式等实践性强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将生动鲜活的场景、活动、事实、图像等感性因素融入其中进行教学。实践性原则要求在教学理念上,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应更加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更加注重学生现实场景体验和自我养成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内容的关联性,着眼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认真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立足现实,把道理讲清楚,把理由说充分。

3.师生双向互动性原则

所谓互动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交流与沟通、理解与对话,对共同的课程文本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与经验共享。[4]“移动课堂”实践性、交互性特点的体现与场景置换、座谈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形式的运用都依赖于师生互动,因此实施“移动课堂”必须遵循师生互动性原则。这里所指的“互动”并不是单纯的“师生问答式”的单向性互动,而是一种多渠道、全方位、交互式的师生双向互动网络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师生双方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享对方的知识、体验和思考,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努力创建一个师生平等、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产生参与互动的愿望。

4.因地制宜原则

“移动课堂”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程制宜的原则。这是由地区环境、高校特色和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和“移动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因地制宜是指从学校所在地区可以用于实施“移动课堂”教学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情况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使地方拥有的“移动课堂”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比如地方的红色资源、历史博物馆等可以作为“移动课堂”教学的实景观摩资源。因校制宜是指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开发学校本身可以用于实施“移动课堂”教学的校本资源,并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学科特色、教师特点和学生层次等学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实施“移动课堂”的方式方法。因课程制宜是指要结合四门课程各自的特点和内容,合理设置“移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因此,实施“移动课堂”教学应分门别类地设计教学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5.广覆盖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移动课堂”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理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在“移动课堂”中受益,即应遵循广覆盖性原则。因此,在实施“移动课堂”教学时,要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全体性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式方法;要保证所有大学生都能参与“移动课堂”教学活动,都能平等地使用“移动课堂”教学资源。有的“移动课堂”教学需在校外进行,由于资源不足等原因导致参与主体不广泛,这是实施“移动课堂”的一个难题。所以,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增加投入和资源整合,建立系统的、能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课程的“移动课堂”教学资源体系,以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参加到“移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从中获益。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

教学的实效性

1.“移动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创新的思维建立在对头脑中大量思维要素的整合的基础上。这类思维要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概念,一类是感觉形象。要想实现创新,就要不断向头脑中输入新思维要素。而这两种思维要素中,感觉形象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是认识世界,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所以,提高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移动课堂”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眼耳等感官直观、全面地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学生们走出“固定课堂”,来到丰富多彩的“移动课堂”,在教师这一主体的组织和倡导下,积极愉快地调动自己的感官,留心观察进入自己视野的人和事物,这种真切的、直接的课堂场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可以教会学生从更高层次、更深层面观察和体会事物,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移动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们以头脑中的表象或经验材料为基础,在大脑中经过新的变换、新的组合、新的加工,在头脑中制造出未曾感知的,甚至不曾存在的事物形象能力,想象一般具有创造性、超前性、易变性、模糊性等特点,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反映为联想、幻想和猜想,这是创新思维的萌芽。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移动课堂”可通过影像视频材料,展现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以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大学生们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3.“移动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力

思考力是人们在已感知的概念、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能力,思考力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一般可分为习惯性思考和创新性思考,而创新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就在于对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的不断锻炼。“移动课堂”使学生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现状的现场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思考等环节,在教师―学生―场景的互动过程中参与讨论、对话和思想交流,提升了对各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思想思潮的观点、思想要素进行分析、重组、整合的思维能力。而教师在“移动课堂”的现实场景中讲授课程相应的理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明辨是非,扬善抑恶,也是学生思考力锻炼提高的重要过程。

4.“移动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对学生的亲和力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41-02

语言作为一个传播思想的工具和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运用好语言艺术,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有利于受教育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语言艺术,不仅是理论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的含义

何为语言艺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少学者做出了解释。如刘玉瑛说:“所谓语言艺术,就是表达者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交际目的,在语句合乎逻辑、语法规范、修辞妥帖的基础上,而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选择使用的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手段和独特、灵活、恰当的语言方式。”[1]郑晓舜认为:“语言艺术,或者叫作语言的艺术性,是指运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现思想达到准确、鲜明、生动、完美的程度,即具有艺术性的程度。这里说的“艺术”,是指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所以,换言之,语言艺术,也就是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完美的语言方式。”[2]总体来说,语言艺术,就是表达者在交际过程中,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教育者把思想政治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并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根据受教育者和具体场合条件的特点,在语言表达上巧妙运用富有创造性的、特殊性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理论教育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语言吸引人,打动人,就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范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语言要富有生动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气氛还不够活跃,有些教师教学语言较为沉闷,照本宣科,致使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思维窒息,学习主动性消失。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效果的。心理学研究揭示,愉快的情感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动力。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情绪就会受到感染、激励,主动性油然而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要在语言表达上把握生动性的技巧,充分发挥语言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使语言的表达充满创造性,如文言文与现代语言的结合,中外语言表达的结合,充分调动语言潜在的多变性特点,避免一味材料转述。教师要在遵循内容严谨性上,适当运用贴近生活的语言,以幽默多变的方式恰当地表达出来,给听者亲切之感,更易于理解。

(二)语言要富有针对性

教师讲话要分清对象,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只会造成“对牛弹琴”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表达就要“看菜吃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好不好,首先看教师能不能“看菜吃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师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表达过程中,把握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层次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理解大学生稚气未脱的状况,又要把其看成是独立自主、有主见的成年人,语言表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知识基础不同、接受理解程度不同及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等现象,教师要准确区分大学生的思想类别和层次,科学地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目标,正确选择语言表达方式,力求将普遍性的要求同特殊性的要求结合起来。

(三)语言应避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要不得!在《反对党八股》中反对搞形式主义,反对说空话装门面。他在列举党八股的罪状时,所列前两条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文章精练,口头讲话也很简要,始终坚持着语用学中的“关联准则”,即我们的言语必须与交际目的相关,必须能传递有效的信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同样要求教师语言要简明,不说与课堂无关的话,要向学生传递有用的信息,提高语言表达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遵循语用学的“质量原则”,即所说的话要确切、清晰地表现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传递的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的真理就需要科学规范的语言去阐述与传播。因此,教师必须在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基础上,遵循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既是一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运用语言传递信息、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它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有效的配合才能达到语言交际的最佳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语言艺术性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传播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起着主导作用。让学生乐于接受信息并积极参与到授课过程中,语言主体的老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将理性表达和情感投入相结合。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说理引导法与情感陶冶法相结合。思想内容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教师要自觉以理性为主导,坚持情理结合。将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理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讲解,善于运用历史和现实的生动事例,提高他们对问题分析和理性认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在理性的教授过程中进行丰富情感投入,积极的引导和扩展学生感性情感流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授课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熏陶,达到推动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发展。

再次,教师应该保持一种幽默不失庄重的形象。语言是一个集语音、语调、内容、形象等为一体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交流媒介,语言表达主体的形象在语言艺术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语言表达主体在接受语言表达客体心中形象好,传播效果会比形象差的更为显著。作为向学生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师,一直被看作是较高思想素养和政治素养的人群,在学生眼中有着庄严的形象,备受学生尊敬。教师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播,还有对良好行为举止的彰显,是学生树立榜样最直接、最现实的主体。教师应该以适当的,得体的方式去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准确把握幽默却不失重的度,规范其自身形象。

(二)充分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育需要教师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把握好“双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不断发挥自身主体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建立“双主体”交互模式。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兴趣,有针对性地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质疑发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并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语言表达过程中多采用第一人称方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切感受到课堂是与自己有关的,乐于融入课堂中。

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制度。建立有效的反馈制度也是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形式,通过学生对教师语言的反馈,教师能够及时做出工作调整,改进语言表达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采取阶段性不记名式反馈形式,让学生充分提出建议,教师通过反馈结果对课堂语言的应用进行及时调整,针对不同种类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反馈制度的建立方便教师有效把握学生特点,制定课堂语言目标,采用有效语言表达技巧,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达到良性互动,这就为课堂语言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三)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语言艺术的社会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这种显性教育方法逐渐不适合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大学生,甚至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

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不可否认,它为我们及时、适时获取最新信息提供了方便。但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消极作用。例如,越来越多的虚假新闻,炒作新闻及其有偿新闻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些“媒介腐败”的新闻在某种程度上败坏了大众传媒的社会正面舆论权威和社会公信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对于真理和真相的传播权威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导致学生一部分拒绝相信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一部分因受到这种负面舆论的影响逐渐丧失对国家的热情,社会事业的热情以及对社会大众的热情,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首先应该承担起社会正确舆论力量指导者的重任,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时代接轨,善于运用有效媒体语言。其次,教师要有辨别的能力,明辨积极媒体与腐败媒体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疏导,避免学生受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最后,教师要敢于同腐败语言做斗争,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掌握应时展的信息,制定正确有效的语言目标,运用积极的舆论力量和舆论表达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总之,教师要注重学习情境的时代性构建,在语言上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紧扣时代的主旋律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高效课堂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使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如何在高效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对《犟龟》(语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话体裁)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课堂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园地,课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学生最大的乐趣在于幻想,每一个学生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好奇心的张扬,使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高效的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我在教学《犟龟》这一课时,设计这样的话题:“小乌龟听到两个小鸽子说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邀请所有的动物都参加。小乌龟想了一天一夜。设想一下,它想了些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小组交流。他们想象的面较广:会遇到哪些困难?时间短怎么办?路途遥远怎么走?遇到危险怎么办?是走水路好还是旱路好?……学生畅所欲言,想象丰富,答案多样,且都符合课文内容。学生的想象力和潜力是无穷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创设类似这样的话题,不仅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而且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重视分散思维,突出创新能力

运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课堂中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疑问是课堂中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课堂中,只要对知识有疑问就可以提出,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有的教材中,往往一个学生对其中的一点提出疑问,还有更多的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再根据不同的问题展开分析,找出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求异是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在高效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进筐、不落套、不人云亦云、不邯郸学步,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我在教学《犟龟》一文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狮王二十八世已经战死,没有举行婚礼,怎么会有狮王二十九世?”这种多维性训练是开放的,答案可能是若干个。学生略加思索,答出:“狮王二十九世可能是狮王二十八世的兄弟,亲戚,朋友,其他大臣……”还有学生说:“这是狮王二十八世的私生子。”学生讨论激烈,多种答案都合情合理,甚至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则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观察力,提高创新能力

观察能力是发现问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史证明,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发展。著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努力发现那些与众不同之处,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脑到”。让学生能抓住与众不同之处进行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例如我在教学《犟龟》时,让学生以表演课本剧(课前已做了适当的指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让其他学生边欣赏边观察:“小乌龟的言行举止及神态与其他动物,诸如:蜘蛛、壁虎、乌鸦、蜗牛的言行举止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乌龟的言行举止、神情表现了其坚定不可动摇的决心和不畏艰难险阻的气魄,达到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本节课不但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而且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生展开探索和创新活动,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观察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创造操作机会;解放学生的时空,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创见力,拓展创新能力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灵魂是创新性想象力,其特征是具有独创性。高效课堂教学要不断创设梯阶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中获知、练能、增信,即在学生的头上始终有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做到层层递进;解决问题具有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包办灌输的做法,绝不能把桃子摘下来送到学生的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争论,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创设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发表见解,既给学生创造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比如我在教学完《犟龟》后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乌龟最终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胜利者,有的认为是失败者,还有的认为二者兼有。细细听来,学生都各有理由和说辞。面对这种互不相让的争论场面,教师给予充分肯定,最佳答案:“小乌龟是胜利者”。因为本文主旨就是说明:“无论做任何事,只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成功。”这场“战争”总算平息。通过争论,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了认知水平,拓展了创新思维空间,提高了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广大教师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学会吸纳,学会思辨、创造。只有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重视发展学生发散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争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具有创新能力,为将来社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谭仁杰主编.做研究性教师.

[2]晓楠编著.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