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十篇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十篇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11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

素质教育应当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它包含了文化素质教育和道德品格教育,体现了社会需求和个人价值的统一。而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则是教育,即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其中就包含了身体素质。现代的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校教师及学生、学生家长对体育教学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导致中学的体育教学发展缓慢,影响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一、素质教育与体育课程

素质教育虽然是近些年才提出来的概念,但是素质教育的思想是贯穿于整个中国教育历史进程中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朱熹等都提出过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近的教育观念;而在近代,北大校长蔡元培也提出过许多素质教育思想,例如主张个性化教育,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理念。这是一次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

目前中国对体育课程大致有如下三种理解:对学生的体能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起作用的特殊教育课程;是包含于教学计划中涉及体育的一门普通课程;是一门综合的文化基础学科。但不管怎么理解,现代的体育课程始终是应当以体育教学宗旨为中心,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培养终身的体育爱好。

二、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1)课程不全面,体育教学存在缺陷。虽然说在学校中,体育课程一般都会被列为必修课程,但这些课程始终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种教育是短时而片面的,它忽略了对学生的体育思维和运动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我们课程与教材的使用和安排是上世界苏联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其内容陈旧、累赘、无新意,这使得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并且对于学生的思想是一种束缚。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模式是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的。

(2)、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的教学评价只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这种评价体系确实可以培养出一些成绩拔尖、能力突出的学生,但就整个中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所收获到的东西和得到的成绩没有得到增加和提高。

(3)、学生自主发挥的程度不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自己、敢于创新。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是被束缚在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思想中,所获得的思维空间是狭小的。

(4)、缺乏指导和监督。中学体育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而学校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制度改革之后,对新课程的改革出现理解上的不全面而得不到学校的指导和监督,导致教师对教育制度改革感觉迷茫,教改进展缓慢。

(5)、体育教学与学生课外运动脱节。中学体育往往重视课堂教育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思维和运动热情的培养,由于中学生本身的学习压力就很大,因此更不会再多参与课外运动。而不能把体育教学和课外运动健身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是没有素质教育效果的,也根本没有办法达到全民健身这一目的。

总而言之,我们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之所以在素质教育化进程中发展缓慢,是因为我们对体育、健康两个词的理解不到位。在中学生的学习中,经常出现体育课被文化课程占用且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体育教学不屑一顾的情况出现。体育、健康应当是体育教育的长期核心,也是学生终身健康的保障。

三、素质教育下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体育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目的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运动技术技能则只是达到这一目的所采用的手段。素质教育下的体育课程应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单纯追求考核结果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重点在于对运动技术动作的分解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显然是乏味而没有吸引性的。而在素质教育体制下,可以将基础的运动理论加以整合,使学生先熟悉基础运动理论、了解运动常识,然后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首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运动习惯,其次也避免了学生对于乏味的技术分解教学产生厌烦心理。

保证中学体育教学课程定时定量的完成是中学体育教学素质化改革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工作,不得随意的放弃上课。但在保证课程教学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具体的学习情况、学校条件等等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而教学方法应当着眼于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总结所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对问题的总结,实时地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对学生的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能够提高全社会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养成全民的体育意识。而中学的体育课程要把体育意识和课余体育活动的养成,并调整好教学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通过体育运动激发潜能、锻炼心态并进一步的产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

注重差异化教学,掌握学生个性。这要求体育教师对中学生的特点应当深入了解,并针对这些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教育评价系统也应当做出调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必须在关注学生的成绩的同时,对学生的各方面才能进行引导与肯定,帮助学生积极进取,认识自我并以自信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

结语:中学体育教育与我国的人才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中学体育教育应当在指导思想上将体育与人相结合,提倡健康和快乐,实现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同时要注重课程开发自,将课程决策分权化,并在课程评价上实现从目标取向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的过度;不断的总结难题与教训,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体系的发展和巩固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陈俊钦,梅雪雄,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一兼谈体育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05,12(1):7—11.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篇2

体育教学是中专职业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与文化基础学科不同,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令学生打造出良好的身体素质;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具备基本的力量、耐力和柔韧度等;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坚强的意志,培养互利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让体育教育成为一种意识,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这也符合了国家教学改革在体育学科素质教学方面的要求,其目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具有灵活性、直接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学习和活动环境广阔,有一个频繁观察、操作、合作的亲身体验的机会。因此,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体育教育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中职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体育课上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工作能力、活动能力及社交能力是中专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强健的体魄。体育教学通过教师针对性、专业性的指导,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抗耐力强度、抗力量强度的能力,并且通过循序渐进地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学生面对生活、工作的压力日渐加大。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越来越重要。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体育竞赛中,要有良好的纪律性,服从安排,听从指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宽容别人所犯的错误,团结一致才能取得好成绩。而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将促使学生社会责任力的形成。此外,体育竞赛酿造出紧张的竞争氛围,将激发学生对竞争的自信心与热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焕发热情,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追逐成就,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中职体育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1、培养审美意识

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培养艺术才能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篇3

体育教学不能单纯看成是跑步、跳跃、投掷和体操等项目,忽视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其劳动成果凝聚在学生的心灵上,是由教师的教育观点、态度、品格、行为等决定的。

怎样搞好学生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影响或教育手段。要提高素质教育效果,就要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导之以行”,学生随时随地都用自己敏感的眼睛观察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向学生展示了由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客观过程,这是无声的教育。如果没有教师的这种品德言行的示范作用,光靠抽象的口头说教是不行的。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为这是一种最现实、最鲜明、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影响,也是一种最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流,有人认为体育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然接受思想教育形成优良品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无目的无计划,甚至认为无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人既没有看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不仅在学校里,在课堂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也需要启迪诱导。这种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实质是教育不育人的表现。另一种是不考虑效果,单纯追求形式。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生硬地加上政治说教以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结果,适得其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力,甚至闹出笑话。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看到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看到体育课上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学生产生的种种负效应。这些负效应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爱国观念淡薄,缺乏荣誉感;二是学生懒散,缺乏意志性;三是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缺乏集体观念;四是学生畏难发愁,缺乏自信心;针对这些负效应,我在体育课中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课前教育,虽然是短暂的几分钟,对体育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寓教育于体育之中。因为体育课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这几年我逐步探索出四条教育途径。一是对优秀运动员采取鼓励政策。二是由编写《中国现代体育简史》作为体育室内课的爱国主义教材。三是每年举行一次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象征性长跑,激励同学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四是利用各种课型进行教育。如上排球课,讲中国女排队员的拼搏精神,有的队员在比赛过程中腰打了封闭,仍然参加决战,而且打得勇猛顽强;取得了“五连冠”的好成绩。为什么女排具有这种拼搏精神,就是因为她们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为祖国争光的雄心。由于经常进行这种入情、入理的教育,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为增强。我校的排球队由于训练刻苦,勇敢拼搏,每年镇比赛均为第一名,区排球赛也名列前茅,受到领导和学生们的好评。

二、课中指导,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要上好体育课,教师除了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外,还必须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对学生中存在的不正确思想,进行教育和纠正。有的认为我再锻炼,成绩也上不去,也当不了运动员,因而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还有的中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玩玩,松弛一下学文化课累乏了的大脑神经,因而活动时一累就不干了,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针对这两种倾向,我除了正面教育和鼓励外,侧重教给学生锻炼的方法。如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告诉学生呼吸特别重要,一般采用口和鼻同时呼吸,以口为主。呼吸要有节奏,一般是两步一呼,两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方法。另外变换跑的形式也很重要。我把单一的绕着操场跑变成让学生进行追逐跑、接力跑、变速跑、蛇形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教学效果则大不一样。

三、调节气氛,提高运动负荷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当,是衡量体育教师组织教学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之一。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基础组织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如我在体育课中坚持在课的开始部分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迅速提高兴奋性和集中注意力的专门性练习和准备活动。如游戏“网鱼”,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课的后半部分有意识地对学生完成动作质量,以及脸色、呼吸、排汗量等多方面的反应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应;对课堂气氛进行调节与控制。对有些枯燥的项目,精心设计和安排,变枯燥为有趣。如铅球教学,设计掷远比赛、掷远接力等形式。这样既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运动负荷。

四、课后谈心,提高学生集体观念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篇4

一、素质教育与小学体育新课改的关系

小学体育新课改的理念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学方法,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改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新课改要求改课程功能、改教学目标、改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首先在教学目标上,它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旧课程的特点是: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体育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里健康与社会适应;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其次,它要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小学体育新课改革推进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锻炼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小学体育新课改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教育与学的评价和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来讲,新课改的精神是要求解放和发散人的思维,鼓励创新。因此,从本质上讲,新课改的精神正是素质教育观念的体现。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必将有利于小学体育新课程的改革。新课改的这些内容与要求,正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提出与推进的,它的改革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是和谐统一的。小学体育新课改的新要求新转变也正是在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产生的。然而,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仍然很艰巨,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推进新课改的措施与途径

(一)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以现实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关注的社会体育赛事组织教学,努力把社会体育赛事、运动损伤救治学等学科的基本要点融入到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二)坚持体育技术要领导向,采用“互动渐进教学模式”的方法

在教学中既要坚持体育技术要领导向,也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去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一策略一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的“活动一体验一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活动冲突中识别技术要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练习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运动技术标准的能力。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分别通过“互动渐进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将知识转变为问题,将思维结论转变为思维过程,将单向情感输出转变为情感交流,将单向评价转变为多项评价。

(三)强化课堂检测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活动,使教学内容从单纯的练习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体育动态、班级活动等要与课堂体育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体育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体育认知的能力。

四、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是保障

人们对客观事务的评价标准和先前所形成的评价往往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政府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教育决策,对于一个学校的校长来说,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将决定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教育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以及社会舆论的宣传等手段,来转变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观念,实现新课改与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和谐,这是转变教育观念的保障。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篇5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陈旧、单一,学生缺乏积极性。目前国内很多大学体育教学的方法依旧沿袭之前的三步走的方法,一是进行理论课程讲解,二是进行操场演练,三是学生自由活动,内容上也是以跑跳类为主,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接触这些内容,这种单一的模式,缺乏实用性及趣味性,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质量评价不健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普遍存在着体育课考核评估中,无视学生的个体个性差异,要求学生片面的追求预定的达标分数,限制了学生自己选择性学习各种题目项目的自由,反而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这种考核机制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更让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收到限制。只能导致体育教学发挥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以“素质教育”为基本方针,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与全面推进,大学体育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方针,树立符合时展的正确体育教学理念。通过树立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学的体育教育理念,来领悟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并深入贯彻,严格落实“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以此来指导大学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人们根据大量的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并且顺应时展的潮流得出的,培养未来高校高质量体育教学离不开这些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二)制定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丰富体育教育模式。对于现在的体育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的现状,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课程进行分析整理,制定出一套适合当代社会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一套体育课程,具体来说,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校体育活动的具体特征和规律进行整理总结,及时补充更新新的知识内容,使体育课程更遵循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仅注重改善健康,并且能适应学生对体育的个性需求。提高教育模式,丰富的促进高校管理者强有力的支持,因为丰富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于参与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角色,因为丰富的教育模型通常都离不开,物质资金的支持,如果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丰富的体育教育模式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除了增加物质投入外,丰富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也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丰富的教育模式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在分析各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后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教育模式进行革新,自然效果显著。第二,教育模式的丰富应注意体育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教育内容实现无缝结合模式。

(三)构建合适的教育评价体系。体育运动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体育教育的目的,体育的技术和技能,提高运动成绩,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和整体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过去的单一的技术和运动性能的评价方法并不能满足当今的教育质量的需要。对于目前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完善教育评价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在评价模式的方向,必须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分数评估模型,通过引入定性评价模型等,这些模型可以很好的进行行为评价和相互评价,充分体现体育教育的影响。第二,是评估的内容,针对体育运动本身的运动精神的评估,比其他方面的评估更科学合理,可以引导学生重视培养体育精神。第三,评估和反馈应迅速及时的跟进,评价的根本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反馈评级,从而朝着正确的方向研究运动项目,使体育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公正。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教师是决定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实施高校体育改革的主力军。打造一支政治合格、素质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建立一个高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从而加强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通过进修、培训和岗内外、高校交流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当代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或通过网络来完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提高教师的各种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校教育改革及发展服务。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篇6

摘要随着科教文化的不断进步,许多高职体育教学都对素质教育引起了高度重视和关注。然而,对于我国现阶段而言,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也进行了全面改进和提高,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就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实施方案,从而有效的提高高职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多元化发展。本篇文章就“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的改进措施”进行谈论和分析。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体育教学方案全面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日趋面向多元化和素质化方向发展,大大的提高了教育事业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进而不断的将素质教育深入到教育中,从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战略方针加以实施。因此,在此种前提下,我们需加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进,将高职中的体育教学推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重新审视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结合该院校的教育结构和教育思想,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从而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做到在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上又能掌握在体育中基础训练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自觉性,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今后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上是根据目前高职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一、在素质教育下的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目标

(一)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

由于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上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教学模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面向的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进而以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在人文精神、心里素质、精神状态、思维能力和素质教养上的提高,实现在体育教学中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使能力和健康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不断的开拓创新,在未来工作中坚持不懈的积累经验,使教学质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二)培养专业性、社会性人才

在高职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具有专业性的特殊课程,尤其是受到在现当下社会多元化的刺激,学生的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去。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和教学知识及非课堂教学资源,实现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合格的专业型人才和社会型人才。

二、面向学生主体化,满足发展需要

由于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许多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和认识都处于变化发展阶段,并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而体育教学正好面向学生从内心深处展开的全方面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个性化特征,进一步促进各学生的层次性和特征性发展,进而强化高职学生的基础技能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及提高他们个人的人文素质,这也是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创造有利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材料为出发点,对全体学生展开全面性的教育方式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学生本身就存在身体素质、思维能力的不同,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教学和服务。

三、转变旧思想,发展新思想,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潮流。然而,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只是技能知识还需要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身体素质,而高职体育教学就正好满足了社会的此需求。每一次改革都是新的开始,体育教学事业也是如此,在发展创新观念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体制的改革,进而使人们转变旧思想,发展新思维,树立科学的人文价值观和思维观,使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的工作中得到了良好发展和推进。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创新精神,需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反复总结及科学的验证和考核,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因此,要想不断完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把教育体制和科学相结合,从而避免多重管理模式的影响造成不良弊端。所以,高职体育教学中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素质进行多方面思考。其针对较为粗糙无章程的方案进行细化和规范,进而分别制定出以对体育特长和非体育特长生的教学方针,这样在无形中为体育生建立了广阔的教育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心理、体育、文化素质,从而还可以提升高职学生在体育中的素质培养。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为了加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的改进措施,我们必须通过体育教学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未来体育教育事业开创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而努力。从而,还要采用标准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综合合理的评判和审视,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测验。与此同时,对于教师个人也应该自觉的提高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使高职院校体育课在探究和思索的过程中的得到良好应用,这就需要教育各部门和高职院校老师对教材进行合理规划和实际检验,进一步提高人文教育的渗透。

参考文献:

[1]常城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

[2]吕寻雷.浅议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的改进措施[J].文体用品与科技.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篇7

摘要体育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从小的方面说,体育课有利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从大的方面说,体育课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体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教育观的要求下,素质教育成为了教师的基本教学理念。本文主要分析了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的要求、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被纳入我国教育教学的课程范围内,属于学生的必修课。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独立健全的人格等。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校并不重视教师在教学环节发挥的作用。体育课流于形式,学生们上体育课都是在“自由活动”,缺乏老师的指导。或者,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教学内容变得老套、单一[1]。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标要求将素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们在素质教育观的指导下开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的主旋律,高职院校相继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现本文就将高职院的体育教学改革加以分析探讨。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

高职院校的教育注重实用性、技能型,以把学生培养成拥有实用技能的专业性技术型人才为根本教育目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具有技能型、专业性的特点,与普通高校相比更具实用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还要考虑是否对其专业发展有帮助。

(一)教学内容要与学生适应

在校大学生年龄都偏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身心发展极不稳定。因此,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强度与课程时间,避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伤害。同时,学校还应当调整体育课程比例,为学生安排适当的理论教学课程,在理论教学中为学生讲解必要的卫生健康知识和体育运动基础知识[2]。例如通过集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体育竞赛来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拼搏精神,通过挫折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抗压抗打击能力,通过参加公益性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

(二)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各种技术型人才,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别相对较大。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全局意识,新课标准则要求必须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安排其体育课教学内容,以达到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的,这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

本文以三种类型的专业进行探讨。第一类,计算机专业、文秘专业、程序编写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学生日后从事的工作都是久坐型的,对其颈椎和身体各关节部位十分不利。学校可结合其具体情况给他们多安排一些活动身体关节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为他们安排健身操、瑜伽、武术、舞蹈等教学内容。第二类,营销、保险、建筑、导游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从事工作后,经常东奔西走,需要进行大量的运动。长期以往,容易给他们的心肺器官造成负担,因此,应当为他们安排一些运动量比较大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例如可以为他们安排散打、跆拳道、球类运动、中长跑等各种教学内容[3]。第三类,技工修理专业、护理保健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后需要长期站立含胸,久而久之就会给他们的各个器官造成负担,引起静脉曲张、下肢淤血等疾病,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学校应当为这类专业的学生安排一些活动肢体的教学内容,例如打乒乓球、跑步、竞走等。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对教师的要求

(一)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与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素质教育观能否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也需要体育教师的积极配合。因此,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增强其综合素质十分重要。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用科学的教学理论作为工作指导。同时还要不断通过实践,提升教学技能以满足推行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做课堂的活动的引导者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退居二线,做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充当导演的角色,将舞台留给学生,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新的教育教育观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须改进以往的教学方式,摒弃传统刻板的说教方式,采用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法[4]。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体育工作,教学模式不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工作,他们认为学生只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即可,体育课只是一门附加课程,学生们课后的活动足够大,体育课可有可无。很多高职院校设置体育课程只是为了符合国家的课程要求,并没有从根本的思想意识上去重视体育课程,没有充分地理解体育教育的基本概念。体育教育并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身体上的锻炼,而是重在一个“教育”。很多学校都忽视了教育二字。

(二)忽略学生主体地位,体育教学投入资金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不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机械地采用教学大纲上的内容,重复老套。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资金投入也不足,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开展。

(三)部分体育教师素质不高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素质不高,无法承担高校体育教学任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果教师的素质不高,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些老师有的缺乏专业的教学技能,有的教育理论水平低,还有的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四、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体育教学宣传管理,改变教学模式

首先,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的宣传力度,帮助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思想。同时应当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其次,学校应该改善教学模式,制定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适当投入教学资金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学校应该合理安排教育资金的投入比例,结合实际情况,充分为体育教学投入资金。

(三)建立教师轮岗培训制度与准入制度

对学校应当定期对教师进行技能和理论培训,以此来提升教师工作技能。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淘汰不合格的教师。

五、结束语

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袁凡.基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05:153-154.

[2]陈军.“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运动.2015.08:108-109.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篇8

摘要:近几年中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降明显,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幅度较大,是一个不变的事实,作为一名中学生体育工作者,对此现状感到十分的担忧,同时也积极地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求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不断提高认识,谋求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师范教育;身体素质

一、对存在原因的剖析

首先,宏观上讲社会历史的原因,体育这门学科还没有一个坚实的操作和发展平台,造成了此现象的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我国《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以及“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确实促进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家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意识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偏重娱乐性体育,忽视基本身体素质的培养。许多家长在子女所从事体育的项目选择上,侧重在球类、游泳、舞蹈等项目上,家长和学生对从事耐力素质这类基础性的项目运动热情却很低,有的甚至持反对态度,害怕子女吃苦、出危险,这种想法容易造成学生走上社会后心理承受困难的能力偏低,从挫折教育的角度看,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存在着较大的教育缺陷。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大大削弱了学校体育的基础性教学,也阻碍了技巧性运动项目的长远、健康地发展和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更好培养。同时与学校体育最根本任务(增强体质)也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是在大环境的影响。在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形式下,学生、家长认为只有在文化成绩上取得优势,才能有可能出息。所以,有些学生一坐就是几小时,课间也花在了题海之中。同时,现代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兴起,有些学生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连饭都在电脑前吃,不要说耐力训练,就连基本的体能训练都无法实现。

第三,“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影响了中学生耐力素质的培养。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对我国更好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势,迅速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国民的综合素质,毫无疑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给这些孩子的成长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对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压力加大,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可以说是举步为艰,可想而知作为体育教育教学中一个以“苦”字当头的耐力素质项目推行的难度了。

第四,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的设置和调整,放松了学生耐力素质的培养。现在实行的中考体育加试,由于项目设置只有100米、立定跳、仰卧起坐三个项目的考核,而没有耐力方面的项目,导致近几年初中生耐力整体水平下降,从而造成了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耐力素质水平的逐年下滑,无论普高、职高,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晨会等重大活动,站立晕倒的现象有逐年上升之势。

二、体育素质的训练的基本要求

1.深厚过硬的业务素质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新型的体育教师要适应体育教学制度的改革首先应具备扎实、深厚,过硬的业务素质,可以总结为六个字“长、宽、高、新巧、美”。

长:既要有一技之长。随着教学对象向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的方向转变,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悄悄的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会做动作,会讲解的体育教师,更注重的是能引起他们敬佩,能以一技之长占拒他们心目中明星地位的体育教师。

宽:即体育教师的知识面,信息面要宽。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拥有合乎时代趋向的新观念、新思想。

高:即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要高。教学和科研两种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实践,科研是总结,只有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是最基本的途径。

新:即教学手段要新。新世纪随着各教学硬件、设施不断进步,教学手段和方法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丰富,让广播电视,电讯通讯网络,计算机通讯网络中高速传递的文本、声音、图形等多媒体信息走进体育课堂。

巧:即教学过程设计要巧。教学过程设计的合理、新颖程度,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前,教师要对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从头到尾,都要精心设计,别出心裁,令学生感到新奇独特。

美:即教态示范要美。体育教师的教态包括服饰、仪表、体态示范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标准基础上,应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特点,因时因情地进行创新设计。

2.高尚的师德风范。体育教师能不能把工作干好,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首先是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是要热爱学生,对体育教师来说,热爱体育事业必须表现在热爱学生上。爱之越深,求之越严。把热爱学生升华到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关心。第三,要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3.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是指他们从事教育过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体育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灵陶冶和教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坚强的意志,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艰巨繁重的脑力、体力相结合的劳动。因此,体育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足够的耐心,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切不可浮躁、朝三暮四,不安心工作。平静愉快的心境和健康幽默的情绪。教师要有自控能力,以积极、平静的情绪感染和激发学生,并作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要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勤奋工作,朝气蓬勃。

5.较好的体质状况。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是教师应具备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也就是运动能力,包括体能和技能。一名好的体育教师应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在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等各方面素质良好,才能具备各种活动和运动能力。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领导,不断完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建立校长室督导下的体育教研组长负责;教务处协调;政教处、总务处、团总支及学生会协助。

2.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数人接受的是一生中在学校期间的最后学段的体育教育,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处在一个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在学生正确的体育思想意识没有形成前,适度的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使学生接受一些严肃体育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多年来我校把耐力跑项目每学期都作为体育课考核的硬性必考项目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来组织实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3.必须营造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来推动学校耐力项目的开展,通过多种形式介绍耐力跑知识以及耐力跑的运动规律、运动技巧等等。

4.职业中学体育工作应围绕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的宗旨,课内、课外相结合,认真做好班级运动队的普训和学校运动队的集训工作,积极做到以点带面,逐级推进。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方法;重要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们的体质教育状况,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们普遍存在着体质不佳的状态,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本文从学生们的体质现状入手,详细分析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增强学生们体质教育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一、学生体质现状及影响因素

1.课业繁重以及科技时代的发展影响了体育锻炼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本来时间上应该很自由,有时间锻炼身体才是,但是由于目前各大高校里的几种忙碌现象让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一是各类考证,二是社会兼职,各种各样的琐事占据了全部的时间,三是考研。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现象越来越多,更多的时间学生们长时间静坐于电脑前,占据了学生们大多的时间,长此以往,导致了这些学生体质越来越差,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学校忽视体制教育体育场地器材不健全

近些年由于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扩招,很多学校的学生数量骤增,这就使得其忽视了学生们的体制教育,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候经常出现场地比较拥挤,并且体育器材等出现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有的学校为了其他文化课程的顺利进行,将体育课进行了删减,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失去了正常锻炼的机会。

3.长期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身体基础差

这些年我们国家一直是在实行应试教育而忽视了体育教育方面,因此,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每天都是紧张忙碌在各种书本和考卷之中,很少有机会参加体育锻炼,长期下来这种状况降低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也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导致这些学生在身体生长的重要阶段没有进行应有的锻炼和发展,为以后的身体状况埋下了隐患。

4.学生养成不良习惯营养不均衡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有些家长对饮食营养缺乏相应的健康理念,学生们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厌食、偏食、乱吃零食等行为经常能够见到。此外,近些年西方快餐在我国的市场中随处可见,学生们长期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高热量食物,导致其营养严重失衡,长期下去学生们的体质堪忧。

二、增强学生体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重视教学改革调整体育课程

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将体质教育放在重要日程,在教学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全面改革,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适合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体系。

1.加大经费支持,完善场地器材

学校应该在体育教学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比如完善校内场地的体育设施,增设游泳馆、田径场,篮、足、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设施,为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这样,在体育课上学生们就不会由于没有器材而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也能够为平时想锻炼的学生提供便利。

2.调整课程丰富授课内容

学校应该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将体育课程放在合理位置,并适当增加运动类选修课程,增加锻炼机会和强度,让学生每周能够保证充分的时间进行锻炼,还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如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看看大家都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希望增设什么课程等等来合理的调整课程内容,这样学生们在进行体育锻炼之时,就有了选择的机会,选择合理的体育课程,一定能够赢得学生们的喜欢并开展积极的健身锻炼。

3.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学校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起健康第一的理念,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健身锻炼,比如,定期进行健康讲座,丰富学生们在营养方面的理论知识,教会学生们关于锻炼身体的常识。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健康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

要搞好高校体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精通自己的业务。具体说,体育教师应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我锻炼的能力,以及自我医务监督能力,宣传组织,控制协调能力;应有健身意识,特别是健身健美、增强体质、运动与营养方面的知识。要活跃学术研究气氛,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水平。

(三)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健身乐趣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强化,也是体质教育的保证和实现手段。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兴趣的产生,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发展,体质的增强,主要是通过经常的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的。要多组织形式多样,富有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此外在大学课程体系里面,学校还可把课外文体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新课程提高活动质量,提升活动品位。

(四)改进膳食管理平衡营养

在高校中,学生们多数还是会选择在食堂进行就餐,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食堂的管理,规范食堂制度。改进伙食管理、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在菜品上还要注重合理搭配,让学生们在就餐时候有自由的选择余地,只有摄取足够的营养学生学生们才能够有更好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体质锻炼中去。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高校教学体系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我们忽视了体制教育所以导致学生们体质变差,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大体质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克服学校普遍存在的重智轻德、体的问题,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第四次新闻会文字实录[eB/oL].中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网2007-04-25

[2]黄法良.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三个具体问题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0,(4):15

[3]1995年全国大学生体质调研数据[J].中国学校体育,1997(1):55~57;1997,(2):52~54

[4]孙忠义.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始实践与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8,(5):14

[5]刘海元.我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实施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818(2)38-41.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理念是结合我国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所需而科学研发一种高效教育理念,它要求学校在教育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智体艺美劳等全方位的个性化发展,而小学体育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正是这一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特色教学手段之一,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生存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等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质量,必须积极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教学与设计,从而有效实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

1.优化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提高教学合理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同时是小学体育教师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应用中介之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合理性,首先应当加强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小学学生体育发展的需求。根据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小学体育教学除了要注重小学学生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结合体育健康训练技巧、快乐运动的心理健康培养、文化传统等方面内容开展教学,因此,小学教师在设计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应当将这些教学需求元素有机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比如以我国某城市的一所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为例,该所小学以现代素质教学改革为改革背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局的科学素质教育精神,给予学校本身的课程资源开发、教育基地的开发及教育科研的开发等多方面内容的需求,合理地确定其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当以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运用、身心健康发展为主,并合理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为小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平台,科学地进行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合理地探究素质教育对于现代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帮助作用。

2.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要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是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新型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明确提出,现代小学体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动精神,科学地发展小学生的个人性格特点,注重小学生的大脑智慧潜能和创造潜能的挖掘。因此,小学教师要有效地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就必须在教学时,注重小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需要不断创新来推动,提供动力,而创新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创造的人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特性,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因此,为了避免由于同一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抑制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和个性发展,小学教师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小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强化,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智慧潜能的挖掘。

3.建立科学的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