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十篇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十篇

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6:37

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篇1

关键词:风沙路基施工防护

中图分类号:U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中铁六局呼和铁建公司承建的新建铁路大四线吴四圪堵至四眼井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和杭锦旗境内,线路走行于鄂尔多斯高原、库布齐沙漠之南缘,海拔1100~1300m,相对高差2~20m,为高原风沙地貌属沙漠地区铁路。正线全长65.626公里。固定沙地植被覆盖率50%~70%。地表广布风积沙,包括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地,其中沙害严重地段沙丘链、沙垄密布,沙海连绵,表层无植被覆盖。全线路基对边坡进行防护,采用路肩混凝土预制块、全坡面圆砾土包坡、边坡铺设混凝土块板、浆砌片石骨架护坡等措施。

2、施工特点

2.1本方法适用性广,工艺流程清晰,施工过程中可操作性强、可控制性强、效果明显。

2.2符合工程实际情况,保证了路基边坡稳定性,减少了铁路运营和设备维修养护等费用。

3、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铁路风沙路基防护施工。

4、工艺原理

沙漠地区一般都具有气候干燥、降雨稀少、日照强烈、冷热剧变、风大风多的特殊自然环境,在大风作用下,形成活动或半固定的沙丘、沙地及沙垅,且每年沿主导风向缓慢向前移动,为防止铁路被风沙掩埋、侵蚀,主要工艺原理为:即对路基本体进行的防止风蚀的加固措施,对沙丘或沙流侵向路基一侧或两侧的

防止沙埋的固沙措施。

5、主要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

通过风沙对铁路的种种危害来看,风沙地区路基防护工程包括两部分:即对路基本体进行的防止风蚀的加固措施和对沙丘或

沙流侵向路基一侧或两侧的防止沙埋的固沙措施。

5.1路基本体防护施工方法

5.1.1路堤

路堤坡面和坡脚外2m范围铺设0.2m厚粗圆砾土。

(1)当边坡高度H﹤5m时,路肩混凝土预制块下沿坡面铺设四块0.5m×0.5m×0.08m的C15混凝土预制块板,并于每块斜铺预制块板下垂直坡面插入一块0.5m×0.5m×0.08m的C15混凝土预制块板,如下图所示:

(2)当边坡高度H﹥5m时,边坡设2.0m×2.0m方格型m7.5浆砌片石骨架护坡防护。

5.1.2路堑

路堑坡面铺设0.2m厚粗圆砾土包坡至堑顶外2m。路堑高度H﹥4m时根据堑坡的岩性、规模、地质水文条件等,采用浆砌片石骨架护坡,风沙流地段路堑骨架内铺设预制混凝土块板防护。

5.2路基本体防护基本施工工艺流程

5.2.1边坡混凝土预制块板防护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路基刷坡圆砾土包坡垂直坡面板沟槽开挖铺设垂直坡面预制块板斜铺预制块板路肩块铺设修整边坡种植紫穗槐及种草。

5.2.2骨架护坡防护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路基刷坡圆砾土包坡骨架脚墙基础开挖浆砌片石脚墙施工确定骨架位置、尺寸骨架施工伸缩缝设置踏步施工边坡培土、种植紫穗槐及种草。

5.2.3骨架护坡防护施工操作要点

(1)测量放样

由测量人员用全站仪在施工场地附近布置控制桩,放出路基设计边线及路基护坡基础边线,钉好桩位。

(2)路基刷坡

路基按设计边坡坡度(1:1.75)进行刷坡,路基边坡主要采用挖掘机进行刷坡,刷坡时预留20cm采用人工进行。

(3)圆砾土包坡

选择级配良好的圆砾土进行包坡,并夯填密实。

(4)骨架护坡脚墙基础施工

脚墙由测量人员进行放样,并用白灰洒出开挖轮廓线,采用小型挖掘进行开挖,基底预留20-30cm,采用人工进行开挖,基底浮土全部清理干净,同时保证原土不受扰动。

(5)浆砌片石骨架施工

骨架嵌入路堤边坡深0.4m,采用挂线挤浆法砌筑,砂浆饱满,无瞎缝、通缝,勾缝采用平缝压槽工艺。骨架边缘应回填好,夯填密实,防止表水侵入冲毁骨架。

(6)伸缩缝的设置

沿线路方向每15米设一道伸缩缝,缝宽0.02m,缝内全断面填塞沥青麻筋。

(7)踏步

为便于养护,在边坡每50m设宽0.6m,高0.2m的踏步,踏步两侧的骨架的流水面宽度均为0.4m。

5.3路基两侧平面防护

5.3.1路基两侧防沙体系及其防护宽度

路基两侧防沙体系包括设防带与植被保护带。设防带是采用工程防沙或植物防沙。以阻止流沙越过该区而掩埋路基或轨道。靠近线路是加强防护区。不允许流沙侵入;远离铁路地段可允许少量流沙侵入加强设防区的外缘。植被保护区,禁止放牧牲畜,让其在自然环境下恢复植被减少流沙量。防沙体系宽度主要根据风沙严重程度确定,见下表:

路基两侧防沙体系宽度(m)

5.3.2路基两侧平面防护措施

依据大四线气候条件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先在严重和中等风沙段防护林带内设置红柳枝方格沙障,然后再设植物平面防护。植物防护带布置:采用乔木(速生杨、群众杨)、灌木(沙柳、红柳)条带相结合的措施,每条防护带宽度40m,在植物防护条带内设置间距1.0m×1.0m红柳枝方格沙障防护;每两条植物防护带间设隔离带,宽30m,在隔离带内设置树枝方格沙障及撒草籽,乔木按4m行距、2m株距;灌木按4m行距、0.6m株距,乔灌相间的方式。植物防护带数量:

(1)严重风沙地段,主导风向侧设4条植物防护带,背主导风向侧设2条植物防护带。

(2)中等风沙地段:主导风向侧设4条植物防护带,背主导风向侧设2条植物防护带。

(3)轻微风沙地带:在路基本体两侧外补种沙蒿或沙柳、紫穗槐等灌木,主导风向侧100m,背主导风向侧50m,补种灌木按面积3-4株/m2。

(4)局部零星流动沙地,采用工程防沙,设红柳枝网格,4月-6月期间播种草籽。

(5)在长大段严重、中等流动沙丘和沙地的主导风向侧距最

外林带15m处设置1-2m排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三周设刺铁丝栅栏,靠铁路侧与铁路防护栅栏相连。

(6)灌溉措施:风沙路基地段的植物防护的灌溉优先利用附近沟、川和湿地的水,当无地表水可利用时:

严重及中等风沙地区:长大段且处于风沙活动腹地的严重及中等的活动沙丘、沙地,植物防护林带的养护浇灌采用打井抽水滴灌,乔木、灌木均滴灌,水井间距1km左右设一口井;流动沙丘、沙地长度连续约1.0km的植物防护及流动沙丘、沙地长度较短,中间夹有固定、半固定沙地的植物防护采用喷灌,打井取水。

轻微风沙地区:平面防护时采用撒草籽、补种灌木防护,补种灌木时浇筑一次定根水。

5.4路基两侧平面防护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4.1定位放样

定点放线即是在现场测出苗木栽植位置和株行距,根据植物栽种的疏密度,用皮尺量在现场相应的方格内。定点时应注意植株的生态要求并注意自然美观。定好点后,多采用白灰打点或打桩,标明树种、栽植数量(灌木丛树群)、坑径。

5.4.2挖种植穴

在栽种苗木之前应以所定的灰点为中心沿四周向下挖种植穴,种植穴的大小依土球规格及根系情况而定。带土球的乔木种植穴应比规定土球大30~40cm,其他的种植穴应比土球大10~20cm。栽裸根苗的穴应保证根系充分舒展,穴的深度一般比土球高度稍深些(10~20cm),穴的形状一般为圆形,但必须保证上下口径大小一致。

种植穴挖好后可在穴中填些表土,如果坑内土质差,则要求

清除,更换新土。如果种植土太瘦瘠,就先要在穴底垫一层基肥一定要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堆肥、厩肥等。基肥上还应当铺一层土壤,厚度5cm以上。

5.4.3种植

树木的种植根据鄂尔多斯市气候条件,各类树木的生长习性做到适时种植,一般种植时间为4月份至6月份,采用的种植顺序为:先乔木再灌木后地被物(即覆盖在林地上的低层植物)。种植前进行苗木根系修剪,宜将劈裂根、病虫根、过长根剪除并对树冠进行修剪,保持地上地下平衡。种植时填土应分层踏实,种植深度与原种植线一致。树木种植后,应浇足“定根水”,水要浇足浇透,使土壤能充分吸收。

5.4.4种植后的养护管理

严格执行防沙标准,组建专业绿化养护工种队,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养护地段专人负责,夏季来临要抗旱浇水,做好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尽量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5.5劳力组织

劳力组织表

6、材料及设备

现场所用材料必须对其各项试验控制指标进行检测,均合格后投入使用。机械设备在使用前进行全面检修,确保上场机械性能良好,提高使用率和出勤率,以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具体拟投入材料及机械设备如下:

主要使用材料表

投入机械设备表

7、质量控制措施

7.1路基本体防护质量控制措

7.1.1施工前应按照《铁路路基施工规范》要求清刷坡面浮土,填补坑凹并拍实使坡面平整。

7.1.2成立工地试验室,并配备砼、砂浆、水泥、水质、碎石、中粗砂等试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以试验数据作依据,严把原材料质量关,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原材料严禁用于本工程;以试验结果指导施工生产,尤其要严格砼、砂浆生产时的计量工作。

7.1.3实行物资采购供应责任制,把好进货和验收质量关,收货时对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验收,拒绝接收不符合要求的材料。

7.1.4加强检测试验手段,充分发挥中心试验室的技术优势和职能作用,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质量检测,杜绝不符合设计标准、无产品合格证产品进场。

7.1.5砌石工程中,精心选择石料,不得采用风化、水锈、强度不合要求的石料。采用挤浆法砌筑石料,砌筑时纵向分段、水平分层,保证面石与腹石交错咬合、连成一体,做到砂浆饱满、灰缝均匀,勾缝美观、牢固。

7.1.6浆砌片石采用挤浆法砌筑,保证砂浆饱满,丁顺交错,杜绝通缝、瞎缝。勾缝统一采用凹缝,以保证砌体质量表面美观。

7.2路基两侧平面防护质量控制措施

7.2.1严格执行《绿化植物种植技术规范》及《绿化植物养护技术规范》的规定和有关的施工验收规范的规定。

7.2.2苗木运到现场后及时栽植,尽量做到当运至当天种植,决不留隔夜苗。

7.2.3树木置入种植穴前,先检查种植穴大小及深度,不符合根系要求时修整种植穴。

7.2.4种植裸根树木时,将种植穴底填土呈半圆,土堆置入树木填至1/3时,轻提树干,使根系舒展并充分接触土壤,随填土分层踏实。

7.2.5树木种植后,应浇足“定根水”,水要浇足浇透,使土壤能充分吸收。

7.2.6随时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保证将病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8、安全措施

8.1施工中遵循国家、铁道部关于安全生产的规定,重视施工现场作业安全,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避免伤亡事故发生。

8.2抓好安全教育,对参建职工进行岗前安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并在施工过程中坚持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工班每日由班长或安全员进行班前交底,提出当天的安全生产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8.3坚持“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确保提供一个安全保障可靠的施工环境,确保安全生产。

8.4建立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到人、到位。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要定时检查,记录要详细、真实、及时。

8.5安全检查采用定期、不定期的方式进行,全员参与,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检查,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8.6施工机械安全措施

施工机具、车辆和设备由专人管理和操作,做到“三定”(定人、定机、定岗位)、“三好”(管好、用好、维修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四懂”(懂管理、懂结构、懂性能、懂用途),车辆、设备按有关规定进行保养,确保其性能处于完好状态,符合安全技术要求,满足施工需要。

9、环保措施

9.1严格按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和空气污染,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将环水保及土地复垦措施落实到施工全过程;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国家及地方环保、水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9.2加强施工管理,尽最大可能保护施工沿线的地表植被、土地和沿线生态环境。9.3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施工场地、弃土场尽量占用荒山、荒地,不占、少占良田。9.4严格要求,规范操作。禁止超范围砍伐施工界线外的植被,确有必要时应取得所有者和林业主管部门的许可。明确保护目标和保护范围,最大程度的避免对周围植被和土地资源的破坏。

9.5施工便道尽量使用原有道路,新修便道尽量少占耕地、少砍伐树木、少破坏植被,最大限度地减轻对自然景观的破坏。9.6为避免机械设备碾压农田、破坏林地和地表植被,应对机械、车辆行驶车道及范围做标识和划定,禁止车辆随意在划定范围外有植被的地面穿行。对已经被车辆碾压破坏的地表应及时植草覆盖,确保场地无表土。10、效益分析

10.1人工分析:采用专业化施工提高了作业的熟练程度、劳动效率及施工质量。节约了劳动力,人工费、管理费支出减少。专业化、标准化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为指导施工现场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10.2材料分析:按工艺标准要求作业,严格控制材料消耗,减少了材料浪费。

11、工程实例

新建铁路大塔至四眼井段DK19+000—DK84+724.63段,线路全长65.63km,属我国沙漠地区铁路之一。地表广布风积沙,且风蚀现象严重,流动性较大,表层无植被覆盖。DK58+000~DK61+500段(试验段)为严重风沙地段,路基本体防护设计混凝土路肩块4943m3,圆砾土包坡14774m3,m7.5浆砌片石8603m3,混凝土边坡块板1374m3;路基平面防护栽植树枝网格约50000m2,红柳条约30000株,灌木约20000株。

12、结束语

通过对该段风沙路基本体及平面防护相互结合的措施,消弱了风沙的运动,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防治风沙危害的效果,保证了路基本体的稳定,对周围环境起到了改善作用,达到了治沙护路相结合的长远的治沙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科研.浅谈铁路风沙路基治理措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02)

[2]胡波.风沙路基填筑工艺研究[J].科技传播.2011(05)

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篇2

关键词:公路施工;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引言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但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实施绿色交通、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基础设施是未来较长时间的重要发展任务。公路项目建设期间,施工活动可能会破坏植被,污染环境,降低生物多样性等,或多或少会给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当地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多角度分析施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制定出完善的应对措施,从根本上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减小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活动对周围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管控措施。

一、工程概况

国道216线马克项目路线全长25km,按照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m。其中大桥8座、中桥3座,桥梁总长1,600.0m,占路线总长的6.4%,通道44座。U型转弯1处。其中24km位于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实验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是1982年4月成立的新疆准噶尔盆地干旱荒漠区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缘,总面积14,668.22km2,主要是以保护和发展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狼、沙狐等有蹄类野生珍贵动物及其栖息生存环境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繁多,据考察及资料记载共有58科28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6种。区域环境的生态条件较差,植被覆盖率低,主要植物有梭梭、白梭梭、沙拐枣、驼绒藜、琵琶柴、红柳、芦苇及蒿类等,植被盖度约10%~20%。

二、环境影响分析

1.临时设施建设的影响性分析本项目设置的料场、弃渣场、取土场、施工便道、拌合场等临时设施会破坏该区域内的植被,并影响周围植被和覆土情况,损失一定的生物量。同时施工人员践踏、施工活动也会使临时场站及周围林地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修建临时便道会造成沿线地区地表植被带状破坏,降低原有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从沿线植被的分布和工程用地情况分析,工程临时用地共占用林地、裸地约600亩,损失的植被主要为梭梭、白梭梭、驼绒藜、琵琶柴、红柳等。2.施工过程主要影响性分析(1)对动物栖息地环境的影响本项目施工工期三年。公路施工期临时用地包括施工便道、取土场以及工程人员生活占地等,将临时占用动物栖息地并改变其内的植被和理化环境。由于荒漠地区降水和水源稀少,植被恢复十分困难。(2)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进场施工车辆和人员使施工便道成为施工区域内受影响最频繁的地带。虽然施工便道车流量有限,但施工车辆噪音、灯光、震动和相关人类活动会造成动物回避,阻碍动物日常活动,形成一种动态屏障。进而对该区域内营巢的啮齿动物、爬行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交配、繁殖及觅食、育幼等日常活动造成干扰;运输和工程车辆进场,可能直接造成动物生命损伤;夜间施工车辆照明、场站生活区照明则可能对一些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同时可能存在部分施工人员缺乏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哄赶、捕捉、伤害野生动物,或处于好奇追赶和接近动物,对其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损害。(3)对重点保护植物的影响根据沿线调查结果,梭梭在沿线戈壁滩内均有分布,本段全线永久占地将破坏一定数量的梭梭等灌木面积,施工过程中应重点加以保护和恢复。(4)水环境影响桥梁基础施工过程产生的钻渣、淤泥,若处理不好,会污染周边环境。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及作业过程中的滴、漏会产生含油污水,对施工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施工过程的砂石料冲洗、混凝土拌合、养护等过程产生的废水;生活区污水一般含有较高浓度的CoD、BoD5和SS,由于施工期长达36个月,如果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水体,将会导致水体质量下降。(5)空气影响在公路施工期主要空气污染物是扬尘,施工扬尘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路堑开挖、路基平整、土方运输及填筑等施工作业;碎石加工厂、拌合站的降尘设施不到位,洒水不及时,生产过程均会产生粉尘污染;水泥、砂石料等运输车辆在施工便道及施工营地运行过程中将产生大量尘土。(6)固体废物影响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土弃方、沥青废料、临时设施拆除、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7)施工噪音影响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为工程机械,因不同的施工机械影响的范围相差很大,昼夜施工场地噪声限值标准有所不同,夜间施工噪音的影响范围比白天大;施工车辆行驶过程中鸣笛等噪音影响。

三、环境影响管理措施

始终坚持“最小的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原则,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始终坚持“环保核心理念”,减少场地干扰,尊重自然环境,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即在施工的过程中采取响应措施,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1.施工准备阶段管理(1)前期策划及方案管理项目进场后,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全方位了解,对施工内容全面熟悉,充分考虑施工内容,区域位置,施工周期等因素影响,对环境保护进行专项策划管理,做到提前谋划;选取合理位置作为临时设施建设,尽可能避开林地、保护区用地;制定有针对性绿色施工实施方案,严按照方案进行施工管理,同时针对施工过程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2)加强人员教育培训聘请熟悉卡山保护区动植物保护的有关专家,给全体参建人员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持等专题培训,并邀请森林公安局讲解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保护办法,组织相关施工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和地方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及条例。(3)加强制度落实,合同约束为减小公路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劳务队伍合同签订上,劳务队伍需要全面落实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工程合同之中,明确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并遵守安全文明施工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在提升建设质量的同时,减少生态环境破坏。2.施工过程控制措施(1)植被保护措施以临时用地尽量少占自然保护区为原则,项目所有临时驻地均设置在保护区外,为减少保护区内施工便道临时用地,只在桥梁及涵洞位置征用了便道,施工便道两侧必须设置环保桩,并加贴醒目的红黑相间的反光标签;严禁施工车辆、机械设备驶离施工便道和主线用地范围,其余便道均设置在主线范围内,合理组织施工工序,左右幅交替施工,交替作为施工便道,有效减少了便道用地;对建设中永久占用林地部分的表层土予以收集保存,采用密布网进行覆盖,待工程结束后,铺筑在场站、驻地、便道上,以利于植被恢复。(2)动物保护措施施工期加强施工人员的教育、管理,严禁捕杀、惊扰野生动物;根据保护区提供的迁徙路线,采用粪便、食物设置诱导标志,引导动物沿着迁徙路线进行通行;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时间段,禁止施工,确保动物迁徙不受影响。施工期间禁止鸣笛,夜间施工采用近光灯,精良避免惊吓野生动物。(3)水环境保护措施一是桩基施工采用旋挖钻干挖法施工,避免了泥浆的污染,同时钻渣用于填筑路基,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二是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截水沟,将水引至地表水收集池,沉淀后循环使用,达到了节约目标;三是施工废水设置沉淀池,经处理后用于便道的洒水降尘;对施工营地设置化粪池;对洗涤污水设置三级沉淀池集中沉淀处理后排放,沉淀池做防渗处理,沉淀的固体废物实行定期清理。(4)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在碎石加工场设置粉尘消减和控制装置,拌合站设置除尘器、减少粉尘对大气的污染;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对拌合站、便道等易起尘区域采取洒水抑尘,对易扬尘的施工材料进行覆盖;土石方运输车辆采用篷布覆盖,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散落;在施工区、驻地、场站内严禁焚烧可燃物体,减少对大气的污染。(5)固体废物处理措施。施工期固体废物采取“集中收集、分类处理、尽量回用”的原则,其中可利用的弃石方运至碎石加工厂加工成碎石后用于水稳施工,不能利用的、多余的废弃土石方送至弃土场处置,按照先挖后弃的原则进行堆放,运送过程中车顶采用帆布覆盖。保护区外设置施工营地,施工营地周围建立小型的垃圾临时堆放点,堆放点采用带盖桶装形式收集垃圾。设专人定期清除,可回收的塑料袋、塑料瓶回收使用,不得对外逸散,不得焚烧,及时清运至垃圾处理站。(6)噪音影响的处理措施。施工期的噪音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施工车辆,设备进场前对设备噪音进行检测,不符合国家要求设备禁止进场,加强对施工机械的日常维修和保养;有野生动物出没位置禁止鸣笛。3.施工结束保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在动物通道两侧设置野生动物饮水点,用于收集雨水,供野生动物引用;并在两侧撒布粪便、食物等措施诱导,引导动物沿着通道通行;拆除所用临时设施,并恢复原有地貌,对取土场、弃土场采用放坡处理,坡度不得大于1:3,场地平整完成后,在上面覆盖一层清表土,并选用采摘的草籽冬季下雪前及春季融雪后两次撒播种子。

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篇3

关键词滨海公路;建设施工;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56-0078-02

1项目概况

根据2010年《广西滨海公路实施方案修编》,滨海公路主线起于东兴,经万尾(金滩)、江平、江山、防城港市(针鱼岭)、公车、白沙、龙门(亚公山南面)、樟木环及勒沟作业区、钦州港区、犀牛脚、西场、高德、北海(冠头岭、银滩、关井)、营盘、铁山港、闸口,止于山口,主线全长314.2km。

2环境保护和岛屿保护

2.1环境保护目标

严格遵守国家当地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业主的环境保护规定,噪声、粉尘不超过国家规定的三级标准,废气、废水(液),废弃物按规定处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并避免当地及海域环境受到污染,杜绝环境污染事故,保护海洋生物和海洋植物。

2.2环境保护措施

2.2.1环境保护措施综述

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施工结束后立即清理整治场地,恢复原有土地功能;

2)加强施工人员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施工人员保护意识,认真贯彻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严禁乱捕乱猎野生保护动物;

3)严格限定划定施工范围,并按照该界限在施工场地周围和施工便道两侧设置隔离网,确保施工人员不会越界施工;

4)为保护施工人员健康,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并依据《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合理安排施工;

5)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便道在早、中、晚来回洒水,缩短扬尘污染的时段和污染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起尘量。同时对施工便道进行定期养护、清扫,保证其良好的路况;

(2)运送散装含尘物料的车辆,用篷布覆盖,以防物料飞扬。运送车辆严禁超载,不得沿途撒漏。

6)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合理科学的布局施工现场,施工营地、料场、材料制备场地尽量远离环境保护目标;

(2)施工现场场界噪音白天<75分贝,夜间施工现场场界噪音<55分贝。

7)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措施

生活污水通过一体化处理装置集中处理。

8)节能措施

(1)工地水、电管理必须按照生活、生产分开计量的原则,合理布局;

(2)优化施工方案和场地布置,尽量减少施工临时用地。

2.2.2施工作业区水土保持

1)施工区内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区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都要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以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美化环境的目的,每个施工场地周边开挖排水沟。

2)施工便道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各条道路的不同情况布置相应的植物措施,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道路、改善环境和安全运输的目的。

3)植被保护措施

在水土保持区域内采取必要的植物措施,在边坡、便道等水土保持区域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和草皮,控制水土流失。

2.2.3野生动物、稀有植物保护

遵照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保护施工区域内的野生动物,避免野生动物受到伤害。施工海域有白海豚出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要建立专用白海豚观测站,在白海豚出没时停止施工作业。

2.3岛屿保护措施

桥址处有几处岛屿,在施工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周边岛屿。

主桥基础结构与抄墩等岛屿相连,施工过程中会造成岛屿破坏,另外,施工过程临时施工场地也要占用部分岛屿,这会使桥位附近的岛屿植被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恢复。

2.4红树林保护

本项目是广西规划的滨海公路重要路段之一,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七十二泾片通过,本项目主要涉及七十二泾片保护区。湿地红树林保护区示意图见图1

图1湿地红树林保护区

红树林被称为“海上森林”,素有“护岸卫士、造陆先锋、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等功能,是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龙门大桥沿岸分布有小片珍稀红树林植物。

由于红树林的珍稀性,施工时应特别注意采取措施加强对红树林的保护,避免燃油、机油、机械油污等流入,造成对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对红树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抵御海潮、风浪自然灾害,促进沿海生态环境改善。

1)本工程区域红树林湿地保护范围

(1)红树林自然区域;

(2)已在沿海潮间带生长的红树林;

(3)红树林地,含生长红树林的滩涂、湿地和县级以政府规划用于恢复、发展红树林的滩涂、湿地;

(4)在红树林栖息、觅食和过往停留的候鸟及各种野生动物。

本保护范围内红树林是指分布在潮间带以红树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

2)红树林湿地保护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项目施工人员保护红树林的意识;

(2)与当地林业部门协商,组织职工进行植树造林,增加红树林植被;

(3)惩罚毁坏林木者,减少红树林破坏程度。

3)红树林湿地区域内施工三项禁止

(1)禁止非法砍伐红树林;

(2)禁止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林带内猎捕鸟类等野生动物、捡拾鸟卵和雏鸟、毁巢,禁止以鸣笛、追赶等方式惊吓野生水禽,干扰鸟类觅食、繁殖;

(3)禁止非法占用或者征收红树林用地。因工程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或者征收红树林地的,应当提交申请报告书,按照审批权限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进行。

2.5白海豚专项保护措施

大风江大桥施工区域可能出现中华白海豚,因此在施工前需做好白海豚保护预案。

1)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2)禁止捕捉、杀害中华白海豚;

3)禁止油污和有毒物质泄漏到海水中,大型机械设备要有有效措施防止机油外漏。

3结论

广西滨海公路建设施工要实现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必须通过科学、严谨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项目从规划设计开始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执行决策层的环保责任制

本项目在规划明确提出“车在海边走,人于画中游”的“近海、贴海、见海”观赏性旅游道路的主题思想,使全体建设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

通过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和义务,做到层层落实、管理、分工负责。形成从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及科研“五位一体”的环保管理模式。

3)组织开展环保培训工作

通过学习国家及地方环保政策、法规、条例,明确工作原则,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总之,广西滨海公路建设须采取环保措施合理、科学、可操作,才能达到公路建设与自然和谐发展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篇4

转基因产品之所以成为世纪焦点话题,集中了国际法学界对其多维的深切关注,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从上世纪末开始,粮食、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三大威胁,而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初步成果给世界各国,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温饱难题的最终解决带来灿烂曙光;另一方面,转基因技术一反传统的通过自然育种的方法,利用人工的技术强行介入自然育种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自然育种周期和扰乱了自然规律,在科学上和伦理上引起了全球争议。

一、保障生物安全的国际立法

生物安全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卫生检疫以及动植物检疫方面的法律规范,并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等有关国际组织。

(一)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简称cbd)于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由175个与会国家签订,该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截至2000年5月,公约的缔约国有177个。公约阐明了“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的含义,即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以及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bd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公平获益和分享遗传资源提供了一个综合而全面的法律框架。

(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该议定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有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1995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第二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决定开始谈判拟订这样一个议定书,并成立了开放的生物安全特别工作组。2000年1月29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上,经过艰苦努力,各方达成妥协,终于结束了5年的谈判,通过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thecartagenaprotocolonbiosafetyofthe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简称bsp)。该议定书是世界上第一个管理转基因活体生物越境转移的多边国际公约。

二、wto管理转基因产品的机制

(一)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

《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即sps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各国采取的sps措施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和以保护生命或健康之名滥用sps措施。按照sps的宗旨,缔约各方有权采取“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限制贸易措施,但这要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科学证据原则

根据sps第2条规定,各成员方要确保任何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是根据科学原理而进行的,如无充分的科学证据,则不得保持(第5条第7款规定的情况除外)。根据该协议第3条规定,既便是各国采取的检疫措施高于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这些措施也必须以科学为依据。这些规定说明,科学证据是一切卫生检疫措施的首要标准,是检疫规则的基石。

2、风险评估和适度保护原则

sps允许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可承受危险程度,制定本国的标准和规则,同时还须考虑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第5条第1款)。为了将保护对贸易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成员方应在考虑有关风险评估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其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并据此作出保护的适度水平(第5条第4款)。

3、国际协调原则。从本质上看,sps的目标是通过要求各成员方采用国际标准,从而达到协调各成员之间所采取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目的sps要求各国采取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应该依据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第3条第1款),并应尽可能参与相关的国际组织及其附属机构的活动,以促进在动植物检疫措施方面的国际协调。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即tbt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或集团)以维护国家(或集团)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如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与标签要求、产品检疫、检验制度、绿色技术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与其它贸易壁垒相比,tbt有着广泛性、系统性、双重性(合法性、保护性)、隐蔽性、可操作性、针对性、扩大性和争议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首选措施。tbt的合理性主要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国际标准的采用

tbt敦促各国朝使用国际标准方向努力。tbt第2条第4款责成成员使用现存的国际标准,除非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对达到其追求的合法目标无效或不适当(第2条第4款)。

2、合理的措施成本

tbt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法规和标准(涉及到包装、标志或标签方面的要求)以及为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而制订的测试和认证程序。tbt规定,标签的成本一般应与制定该标准的目的相符,即产品标签的成本不应过分加重生产者的负担和损害消费者从标签上获得的利益。在美欧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中,美国反对强制性地对转基因食品加贴标签,而欧盟实行强制性标签监控制度。欧盟认为在转基因食品包装上加贴标签是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措施。(第2条第2款)也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要求。而美国认为欧盟的标签政策是“不透明的,无法预测的和非科学的”,实际上是要求对来自美国的转基因产品必须进行安全测试,是阻碍自由贸易的非科学的贸易壁垒。

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篇5

关键词欧盟内部市场货物自由流动消费者保护最低保护标准最高协调标准

一、货物自由流动是欧盟内部市场的重要基础

按照经济一体化理论,欧盟内部市场经历了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货联盟四个阶段,1993年以来一直是以关税同盟为基础的共同市场,对内实现货物、服务、资本与人员的“四大自由”,对外实行共同对外关税。其中的货物自由流动是欧盟内部市场的重要基础,主要因为货物贸易是历史最长、交易范围最广、最为重要的贸易形式,货物的市场营销问题与消费者的健康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有关货物自由流动的法规一直是欧盟法律关注的重点。《欧共体条约》第23-31条是对内部市场货物自由流动的详细规定,主要原则是:欧盟应以关税同盟为基础;关税同盟禁止成员国之间对进口、出口征收关税及具有同等效果的一切费用,还禁止成员国之间对进口、出口施加数量限制或一切具有同等效果的措施;成员国与第三国发生贸易关系时则执行一个共同关税。该原则对原产于成员国的商品和来自第三国且在成员国中自由流动的商品同样适用。在此基础上,欧盟先后出台了各种形式的法律条文和政策,形成了现有的货物自由流动制度。除了取消内部关税,欧盟还致力于防止或消除各种公开与不公开的非关税措施,如税赋障碍、成本增加障碍、市场进入限制等。

除废除内部市场的海关关税之外,对非关税壁垒的禁止构成了欧盟货物自由贸易的核心。《欧共体条约》第28条规定,成员国之间禁止任何进口数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效果的其他措施。第29条对出口作了同样限制。第28条意义上的各种商业限制行为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情况下这些限制性规定可以在第30条规定的各种例外情况里找到充足的免责理由,其中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尤为重要。

为了保障安全、健康、环境和消费者利益,消除成员国间的技术性壁垒,实现技术协调,保证货物在内部市场自由流动,欧盟建立并完善了欧洲标准化体系。欧洲标准化体系是欧盟内部市场货物自由流动的重要保障,也是必须趋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该体系,欧盟对与安全、健康、环境和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或商品,通过综合采用旧方法指令和新方法指令进行欧盟层面的立法协调,消除大部分内部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以相互承认原则保证不需要欧盟立法干预的商品在内部市场自由流通。

二、货物自由流动与消费者保护

相对而言,最初的欧共体条约并未重视消费者保护的作用。直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才将其提升到较高的地位,之后,欧盟颁布了许多以消费者保护为调整对象的指令。

1958年生效的《罗马条约》没有对消费者政策做出专门规定。不过,有关消费者的内容随处可见,而且在竞争法相关规定中出现较多,已经阐明了市场的两大参与者即竞争者和消费者的重要关系。尽管没被专门强调,然而,随着软性法律动议的不断提出、成员国有关协调消费者保护法令的先后出台,消费者保护政策得到了充分发展。

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首次在条约中对消费者保护加以全面协调统一,告知世人消费者保护具有正式的欧共体立法权限。该权限允许欧盟层面开发有关消费者保护的一系列协调规则,但仅仅作为最低保护标准(minimumprotection),即每个成员国具有采用较高水平消费者保护的自由。《马约》明文规定了在消费者保护领域的相关管辖权,即2006年合并版《欧共体条约》的第153条。第153条第1款规定,为了提升消费者利益,保证高水平的消费者保护,欧盟应该努力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和经济利益,增强他们获得信息的能力、接受教育的权力以及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第2款规定,在定义和执行其他政策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应该考虑到消费者保护的要求;第3款a项规定,欧盟应该通过采取与第95条关于完善内部市场的内容相一致的措施,以达到第153条第1款制定的目标。

《马约》签署之后,欧盟根据对法律的协调统一做出明确规定的第94条和第95条,颁布了许多以消费者保护为调整对象的指令,例如商品责任指令和上门推销交易指令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消费者的保护。欧洲法院在司法过程中,往往从消费者保护的角度考虑涉诉案件是否符合除外条款。欧盟制定的消费者保护十大基本原则可谓家喻户晓,通过欧盟网站可轻松下载到20种语言的宣传手册――《欧盟消费者保护:十大基本原则》。手册配有精美图片,语言通俗易懂,旨在让广大欧盟消费者了解如何捍卫自己的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马约》与十大消费者保护原则规定了所有欧盟成员国必须向消费者提供的最低保护标准。意味着,成员国可以向国内消费者提供高于最低标准的保护。

三、消费者保护与不公平商务习惯

完善的消费者保护能使消费者有信心进行跨国采购,法律的协调统一能够降低跨国经营企业的交易成本。然而,一些欧盟成员国借消费者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道,形成了阻碍货物自由流动的非关税壁垒。伪装的保护主义与合法的消费者保护之间的界限往往很难划分。欧洲法院担心,消费者保护会成为各国采取贸易限制措施的免责(exemptions)理由,事实也正如此。任何额外的消费者保护都意味着,某些企业会被迫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如果不道德竞争者未引起争议诚实企业就可能败出,《欧共体条约》创造的水平游戏场地将被破坏。

《欧共体条约》第30条规定了对第28条的成文适用除外(exceptions),允许对“禁止与数量限制具有相同效果的方法”的部分废除(derogations),不过必须根据公共道德、公共政策、保护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等依据来证明其合法性。条约对成文适用除外做了严密解释,因为这些适用除外是对《欧共体条约》基本规则的部分废除。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的牛奶进口商被要求提交进口许可证并履行重新包装和加工的义务(Case128/81)。欧洲法院认为,英国的这种进口限制措施违反了第28条规定,属于“与数量限制具有同等效果的其他措施”(measuresHavingequivalenteffecttoQuantitativeRestrictions,简称meQRs),应予禁止,不能援引第30条证明其具备充分理由。法院指出,如果英国当局通过比较温和的方法来证明自己是出于保护健康的理由(比如仅仅要求牛奶进口商提供相关的声明、证明以及样品监测证书)的话,它所施加的限制措施有可能被认为是理由充分的。

在此类判例中,欧洲法院揭示了那些或公开或隐蔽的商业歧视的实质。通过利用商业歧视措施,成员国对外来商品的进口设置障碍以保护本国企业,造成对货物自由流动的侵犯。

德国啤酒“纯度命令”的争议案(Case178/84),也是很好的例证。根据1516年在巴伐利亚王国时代就开始执行的啤酒纯度命令,德国啤酒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原则上只能使用麦芽制造啤酒,例外情况下,比如制造表面发酵的啤酒,才可以使用啤酒花、啤酒酵母与水作为原料。据此,德国政府颁布过一个禁令:如果某些啤酒没有达到德国啤酒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也就是说,使用其他原料或者含有其他附加添加剂(这些原料和添加剂即使是在德国其他饮料的生产过程中也是完全被允许的)制造出来的啤酒,不能进入德国境内进行销售。因此,许多其他成员国的啤酒生产商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啤酒制造工艺,放弃使用其他的酒曲或添加剂,便不能在德国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

德国政府辩护说,德国消费者认为啤酒就是用麦芽、啤酒花、啤酒酵母与水制成的,排斥含有其他添加成分的所谓啤酒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是,欧洲法院认为其理由不够充分。与啤酒纯度相关的德国市场禁令是不适当的,属于违反《欧共体条约》第28条的商业限制措施。德国消费者应该接受的现实是使用其他添加成分的啤酒同样是美味可口、有益健康的。

在检测某一方法是否适当、是否符合比例性原则(proportionality)时,欧洲法院认为,应该以信息适度灵通、观察力适度敏锐、慎重的一般消费者为标准,兼顾社会、文化和语言因素,证明以消费者保护为名的贸易限制的适当性。法院认为,旨在保护信息不灵通、观察力不敏锐或不慎重消费者的方法无法与单一市场共存。

mars案([1995]eCRi-1923)对此作了进一步描述。该案涉及欧盟内部市场的一次广告促销活动,生产商在巧克力棒的包装纸上标注“10%”,告知巧克力棒的大小增加了10%。“10%”的标注大约占包装纸30%的面积。有人争论说这样会使消费者误以为增加部分超过了10%。欧洲法院认为这类消费者不属于观察力适度敏锐的消费者,所以不予保护,该促销方式是合法的。

四、《2005不公平商务习惯指令》

欧盟指出,在必须保护消费者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的是竞争与公平交易体制。大部分企业是诚实的而且希望公平对待消费者。对这些企业而言,成员国政府的任务是制定适宜的法律体制,确保法律的一致性,确保不产生额外的、不必要的负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诚实企业繁荣发展。近年来,欧盟当局颁布了各种旨在禁止偏离保护水平线的指令,以确保市场不被扭曲,其中《2005不公平商务习惯指令》是一典型措施。尤为重要的是,该指令规定了消费者保护的最高协调标准。

2005年6月,欧盟达成《2005不公平商务习惯指令》(theUnfairCommercialpracticesDirective2005/29/eC),引入禁止贸易商不公平对待消费者的一般禁令,规定了成员国对消费者保护的最高协调标准,不允许成员国超过规定的保护水平。至此,欧盟划定了消费者保护的合理区间,旨在消除以消费者保护为名的贸易壁垒,在提供高水平消费者保护的同时,保证货物自由流动。该指令责成各成员国在2007年6月12日之前将该指令移植为国内法,并于2007年12月12日开始生效。

该指令的重要特点是制定了最高协调标准(maximumharmonization),即在全欧盟使用相同的规则,不允许成员国超过指令规定的保护水平,以便达到协调目标。该指令制定了企业对消费者的商务活动规则,规定所有成员国必须加以执行而且不能在该指令适用的领域实施更加严格的规定,不允许成员国偏离指令中的保护标准,除非有特殊规定。目的是确保所有成员国的消费者保护法进行必要协调,进而更加容易地进行跨国交易,加强竞争,增加消费者的选择余地。

该指令引入了禁止贸易商不公平对待消费者的一般禁令(ageneralprohibition),旨在形成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安全网络。该禁令与上文提及的消费者保护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但更有针对性,要求所有企业承担公平对待消费者的义务。尤为重要的是,它责成企业不能以作为或者不作为(actsoromissions)误导消费者,或者采取诸如高压推销技术之类的侵略性商务手段。该指令还为易受伤害的消费者提供额外保护。

该指令的范围宽泛,一些保护措施基本上是对现有法律的复制,另外一些是新增法律,不可避免地会与现有法律重叠。对与该指令重叠或冲突的法律,必须加以修改或者废除,使其符合指令的原则。这包括核心的消费者保护措施,例如《1968贸易细则法案》(thetradeDescriptionsact1968)、《1987消费者保护法案》(theConsumerprotectionact1987)的第三部分(误导性价格暗示)。

欧盟向成员国提供多种选择方法,以处理与该指令重叠的现有法律。一些成员国可能在最低限度内做出必要的改变以便符合该指令的检测标准和原则,以履行它们的法律义务。另一些成员国,例如英国,可能以指令移植为契机,废除重叠法律(只要是适当和有道理的),使其消费者法律更加简单、更加合理。英国政府已经注意到现有消费者保护法律是零碎的,缺乏一致性。英国政府声明,目标是简化法律,在不减少消费者保护的前提下减轻企业的负担。该指令的采用不会给企业增加新的重大负担。指令规定的是企业对消费者进行公平交易的一般义务,而没有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相关证明。

欧盟当局有意识地在指令中制定了较为灵活的规定,而且指令的适用范围广泛。就此可以透视指令的目标:填平现有的欧盟消费者保护法和成员国消费者保护法之间的缝隙,制定自动评判新商务手段的标准。一般禁令的规定能够增强消费者保护,将为指令实施者提供应对欺诈手段的更加全面的新工具;最高协调标准的制定与《马约》、十大消费者原则等相关法律的最低保护标准呼应,构成欧盟曾面对消费者保护协调的合理空间。

五、结论

欧盟的目标是,制定一个尽可能协调的并且兼顾语言和其他文化差异的消费者保护政策,进而降低跨国经营企业的交易成本,提供高水平的消费者保护,保障货物自由流动。完善内部市场,保障货物自由流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根据最新的技术进步、不断变化的全球形势以及消费者需要持续更新。消费者保护是自由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将其视为长远之路,而非孤立站点。从《马约》和消费者保护基本原则划定的最低消费者保护标准,到《2005不公平商务习惯指令》规定的最高协调标准,至此欧盟划定了消费者保护的合理空间。在保证货物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基于保障安全、健康、环境和消费者利益的根本目标,欧盟最大限度地协调消费者保护措施,大大缩小了成员国对国内消费者保护的权力范围,减少了成员国以消费者保护为名阻碍货物自由流动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欧盟内部市场的统一性,更好地保障货物自由流动。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本论文为执行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欧盟欧洲研究中心项目”(Contractnumber:eSCp/G003-CUpL-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DavidKraft,advertisingRestrictionsandtheFreemovementofGoodtheCaseLawoftheeCJ,Book18-3.indb,517-524.

europeanCommission,"theinternalmarketforGoods:acornerstoneofeurope'scompetitiveness",CommunicationfromtheCommissionof14February2007,[Com(2007)35final-notpublishedintheofficialJournal].

europeanUnion,ConsolidatedVersionofthetreatyestablishingtheeuropeanCommunity,officialJournaloftheeuropeanUnion,C321e/3,29.12.2006en.

Stephenweatherill,eUConsumerLawandpolicy,edwardelgar,2005.

theUnfairCommercialpractices(UCp)Directive(2005/29/eC).

[德]马迪亚斯・赫蒂根著,张恩民译:《欧洲法》(第5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陈淑梅:“技术标准化与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研究》,2004年第2期。

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篇6

[关键词]林虑山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

一、林虑山风景区资源现状

林虑山属于太行断块的东侧边缘,由于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区内以断裂切割的块状构造为特征,断层发育升降不均,峰峦叠障,沟壑纵横,总的趋势为西北高,向东南逐渐倾斜。风景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山地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少砾质薄层灰岩粗骨棕壤和砂砾质薄层砂岩粗骨棕壤两种土属。地形地貌变化丰富,营造了良好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立地条件。风景区范围内林木共有75科,450种,其中乔木410科,灌木40种。常见林木是温带阔叶落叶林种,少数为针叶常绿树种。全区林业用地60.49万亩,占总面积的77.71%。其中有林地面积18.69万亩,疏林地0.71万亩,灌木林地2.28万亩,未成林地0.94万亩,苗圃0.11万亩,共计林地22.73万亩。另有散生树木1961746棵。树木覆盖率达35.34%。

风景区也是暖温带大陆区域较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风景区内兽类有:狼、狐狸、獾、黄鼠狼、鼠、松鼠、野兔、狍子、刺猬等,鸟类有:石鸡、灰喜鹊、麻雀、鹌鹑、岩鸽、斑鸠、燕、黄鹫、雕、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鸟、乌鸦等。昆虫类有:草蛉、赤眼蜂、金小蜂等,其他动物还有蛇、蝙蝠、壁虎等。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二、林虑山风景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条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无法替代和再生的,因此,保护风景资源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首要任务。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独特,景观资源类型多样,集雄伟的风景地貌和壮美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于一体,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均较丰富,体现了很高的旅游价值,其中包括科学价值(南太行山脉的地貌特点、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教育价值(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美学价值(静态之美、色彩之美、动态之美)、历史文化价值等。如果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用掠夺的方式去过度地利用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成的风景资源、自然风光连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而丧失殆尽,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将成为空谈。

三、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

林虑山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一直都很重视,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地方一级的“管委会”,不仅对风景资源的认识有一

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过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例如不加限制地大搞开发建设,致使风景区出现城市化现象,而且由于游人数量

大大超过了风景区的容量,造成风景区大气、水质、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污染,使风景资源合理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旅游开发不够重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很多人认为是“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合理组织游

人活动,妥善处理景区的各种矛盾,统筹安排各项措施,为人们提供自然、优美、清新的旅游胜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主要强调对景点的保护,而对整个区域中的生态系统方面的保护重视不够。

3.部分设施建设对核心景区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与威胁

林虑山核心景区的景观资源各具特色,以太行峡谷自然景观和红旗渠人文景观为典型代表。目前部分景点和景区开发已经开发建设,促进了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部分设施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大峡谷内乱搭乱建的庙宇和农村住宅。

4.自然资源保护中忽略了风景美

保护中没有考虑到风景美这一因素,比如对风景美学质量高的资源是否要保护,这里就未涉及到。因此,在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强调保护生态,对其中吸引人们观光旅游的美的因素却忽略掉了。

四、保护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林虑山风景区资源具有科学、教育、美学及历史文化价值等,因此不同的对象要实行不同的保护措施,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点确定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具体措施如下:

1.分区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1)分区保护的目的:第一,明确规定每一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强度,统筹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第二,使各分区用地便于管理和规划的分期实施,增加规划可操作性;第三,根据不同分区的资源敏感性和适应性特征,进行实施建设、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控制与管理。

(2)分区保护的内容:按照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程度,将整个风景区的保护可划分为风景游览区、史迹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保护地带等五个分区(见右图:图片来源,自绘),其中保护地带位于风景区范围之外。

(3)分区保护中设施控制与管理:风景区内因生产、生活及旅游要求,需要进行必要的设施建设,根据情况,可分为道路交通、餐饮、住宿、宣讲咨询、购物、卫生保健、管理设施、游览设施、基础设施及其他设施等十种类型,具体措施如下表:

(4)分区中的人类活动控制与管理:

风景区内的居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及旅游游赏活动会对风景区内自然及人文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居民及游客在风景区内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风景区内的人类活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活动、经济社会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等四个方面,根据风景区的六大保护类别确定人类活动的控制与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2.分类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更好的保护风景资源,根据资源的不同类型,选择重要或特殊的进行分类保护,以使保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是风景区林木之秀的精华,是价值较高的自然资源,对古树名木的保护非常重要,具体保护措施为:

①按照《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要求加强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加强宣传,让群众懂得珍稀树种的意义,使保护珍稀树种成为自觉行动。

②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登记位置、树龄、立地条件,并且配有照片,进行定期观测检查,更新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

③所有古树名木都需挂牌保护,设置避雷设施,确定保护范围。游路两侧及游览景点内的古树名木应设防护栏,严禁游人攀爬、划刻、折采、砍伐。

④加强古树名木周边的小环境治理,加强养护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对于衰老的古树名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古树复壮。

(2)水域保护

①加强对红旗渠的保护和管理。提高红旗渠周边的绿化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定期对红旗渠中的乱石、淤沙进行清理。

②加强对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禁止无序截留、引水,以保持河流水质的清洁和长期稳定的水景景观。

③加强对水域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按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对新增旅游服务基地的污水排放进行审批,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类污水的直接排放。

④加强风景区内的农田、果园及其它林地内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管理,以防污染水域。

⑤风景区内新建山塘、水库、引水渠等水利设施必须经过专家论证,避免对水景景观及下游水系产生不利影响。

(3)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严格保护风景区仅存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和特有的珍稀物种。在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保护和使用乡土树种,保持原有的灌木丛,尽快恢复本底山林的植被群落面貌。

②严禁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扩大阔叶林和浆果类植物的种植面积,为鸟类生息繁衍创造条件。可利用添制人工巢箱等方式,对自然环境中的鸟类进行保护。

③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制定合理的动物保护区域与迁徙活动的廊道,并相应合理制定限时、限期的游览线路。

④加强宣传。在有关地段设立警示牌,向游客介绍林虑山各类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濒危程度,传授观察和欣赏该动物的方法和技巧,引导游客主动保护在该处活动的动物。

3.核心景区的保护

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林虑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具体范围包括红旗渠保护区和太行大峡谷保护区(见右图:图片来源,自绘)。针对核心景区的特点,其保护重点应是红旗渠人文胜迹、大峡谷山体地貌和植被。红旗渠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红旗渠本身的保护,还应保护其整体的环境风貌与精神氛围;山体地貌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景观较好的山、岩、洞、壑的保护,同时还应对因开山采矿而破坏的山体进行适当的处理、修复和绿化屏挡;对植被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生长较好的古树名木和现有的山林的保护,还应进行科学教育,使其向风景林的方向发展,提高景观与生态价值。其保护具体措施如下:

(1)核心景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严禁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和重要景点周围建设宾馆、度假村、房地产开发等各种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和设施。

(2)符合规划要求的规划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手续不全的不得阻止实施。

(3)对核心景区内不符合规划、未经批准以及与核心景区资源保护无关的各项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当提出搬迁、拆除或改做他用的的处理方案。

五、结语

以上是在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之上,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自身特点以及对资源保护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以自己的观点明确分析了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的具体措施,希望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路:风景名胜区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园林。2002,19(2):23--25。

[2][美]j.o.西蒙兹:大地景观一环境规划指南[m].程里饶译.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0

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篇7

关键词:电力检修;二次作业;安全措施

作者简介:林高翔(1985-),男,浙江乐清人,国网温州供电公司检修试验工区,工程师;李勇(1981-),男,浙江乐清人,国网温州供电公司检修试验工区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工程师。(浙江温州325000)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215-03

一、课题背景

国家电网公司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安全生产,近些年来又对企业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本继保班多次仔细审视班组自身在二次作业现场安全防范方面所作的工作,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现简述如下:

第一,工作强度大,员工安全生产压力大。我继保班现有员工33人,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劳动定员标准,目前继保班负担的工作任务至少需要配备71人。2010年,全班共收到并完成工作票846张、出工5246人次、加班871天,人均出工162天,人均加班26.4天。员工在承担了正常工作量两倍尤多的工作任务下,必然得面对因此带来的更大的安全生产压力。

第二,班组队伍总体上存在着年轻化的现象,缺乏经验成为隐患。继保班现有的33名员工中,最大年龄34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年龄24.3岁。近三年的新进员工13人,占到了总人数的39.39%。部分员工,尤其是新进员工比较缺乏工作经验,在二次工作现场难以对安全风险进行全方位的把控,成为了二次现场安全生产的另一个隐忧。

第三,缺乏规范化的安全把控措施,没有一套规范化的措施来统一员工对现场的二次安全把控。

第四,现有的安全隔离方法存在不足。目前,继保班比较通用的安全隔离方法是采用红色绝缘胶布对需要隔离、警示的设备、部位进行粘绕、粘贴。这种方法存在着不足,难以确保实施效果的可靠性。

另外,经过大量的文献查新,可以了解到国内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行业中对现场安全管理范畴的研究成果:一些文献论述了通过对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性评价以达到提高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1]一些文献认为通过落实安全责任、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以及严格执行各项现有的安全措施等方法可以有效防范作业现场的人身安全。[2]一些文献则认为通过强化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展开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通过分级安全控制可对电力检修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起到积极作用。[3]还有一些文献则认为通过建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大对安全管理的投入可以减小因安全事故而造成的损失。[4]而从制度的改进及安全辅助器具的研制与实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促进继电保护人员与设备的安全的落实、提高生产风险可控性的文献则鲜有所见。

针对上述班组情况与相关领域研究现状,本文从新型实用的安全辅助器具的开发结合现场安全措施标准化制度建立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实用的二次作业现场安全防范综合策略,其能够有效规范工作人员的作业行为,防范二次风险;有效提高检修人员落实安全措施的工作效率,防止“三误”事故发生,有利于继电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新型安全措施工器具的研制

通过对电力检修二次现场安全防范措施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调查统计,可将安全措施防范问题分为措施不到位、形式不统一、防范空白等三个大范畴。在三个大范畴中又可以罗列出九个细节问题,通过对细节问题的分析最终研制出了九种新型的安全措施工器具。通过新型安全措施工器具在二次现场的使用实现了对二次现场安全防范措施的规范实施,统一了安全措施实施的形式,也填补了一些原本工作中尚未考虑的安全防范空白。

1.针对措施不到位的应对工器具

(1)针对保护设备检修或消缺等作业时,对一些带电端子或与运行设备关联的界限端子难以进行有效隔离的情况,设计了端子排防护栅,有效实现了防止保护人员误碰的效果。图1为端子排防护栅实物。

(2)针对保护人员进行开关传动或二次回路加压、通流等试验时,试验设备附近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易误入作业区域造成机械伤害或人员触电的情况,设计了保护工作语音提示器,实现了对相关人员的有效声光提醒。语音提示器盒体上设置有磁铁,使用时可将其安放于工作场所的主要设备本体上,接通电源即可进入自动探测状态。当工作人员在其探测范围内活动时,即可发出适合继电保护现场不同环境的语音内容,并同时输出一定时长的闪光信号进行警示。图2为保护工作语音提示器实物。

(3)针对同屏柜不同继电保护装置分别停运检修期间对同屏运行装置的前后部分难以进行有效隔离的情况,设计了保护装置隔离罩,实现了对运行与非运行装置的有效区分,避免了人员误碰。保护装置隔离罩按照隔离部件不同,分为屏前保护装置隔离罩与屏后保护装置隔离罩。图3为屏前保护装置隔离罩实物,图4为屏后保护装置隔离罩实物。

(4)针对同屏柜不同装置不同回路分别停运检修期间其对应的二次保险或空开难以可靠隔离的情况设计了二次保险隔离罩,实现了对相关二次保险或空开的有效隔离。图5为二次保险隔离罩实物。

(5)针对同屏柜不同设备分别停运检修期间对同屏运行设备端子排难以有效地进行整体隔离的情况设计了端子排隔离罩,实现了检修设备与运行设备对应端子排的有效区分。图6为端子排隔离罩实物。

2.针对形式不统一的应对工器具

针对二次作业现场线缆芯金属部分的绝缘隔离存在防护不到位、措施不标准等问题,设计了二次线缆芯防护端头,实现了防护的可靠性及措施的标准性。二次线缆芯防护端头可适用于不同规格线缆芯的有效防护,主要分为两类:压接式二次线缆芯防护端头和窝圈式二次线缆芯防护端头。现场作业过程中,保护专业人员根据现场拆除二次线缆芯的线径不同,选择合适的防护端头对已拆除的二次线缆芯金属部分进行隔离。图7所示即为压接式二次线缆芯防护端头实物,图8即为窝圈式二次线缆芯防护端头实物。

3.针对防范空白的应对工器具

(1)针对继电保护设备检修作业过程中对该保护装置涉及的运行回路压板难以进行有效隔离的情况设计了保护压板防护罩,有效防止了作业过程中的人为误投退操作。保护压板防护罩能够适应不同型号压板,包括对拔插式保护压板的防护及对联片式保护压板的防护。图9为插拔式保护压板防护罩实物,图10为联片式保护压板防护罩实物。

(2)针对同屏柜不同继电保护设备分别停运检修期间难以对同屏运行保护装置二次压板进行有效的整体隔离的情况,设计了保护压板隔离罩。图11为保护压板隔离罩实物。

(3)针对同屏柜不同间隔设备分别停运期间对运行间隔各类操作把手难以进行有效防护的情况,设计了操作把手隔离罩。图12为操作把手隔离罩实物。

三、二次安全措施典型卡的设计

在以往的工作中,电力检修二次作业现场的安全措施基本上依赖于工作负责人对工作现场安全的判断,根据工作经验与知识积累自行填写安全措施票。这种方式存在着现场安全措施实施情况与工作负责人的工作水平紧密相关,工作负责人容易遗忘一些安全措施细节,难以避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负责人也会遇到不熟悉的设备的可能等等缺陷。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设计典型二次安全措施卡,以对上述的缺陷进行有效的处理与规避。

按照继保班所管辖的变电所的电压等级高低,可将二次安全措施典型卡分为四种大类,即500kV变电所二次安措典卡、220kV变电所二次安措典卡、110kV变电所二次安措典卡以及35kV变电所二次安措典卡。每个电压等级的二次安措典卡又按间隔分为多个小类。

以温州地区220kV玉鹤变为例,220kV玉鹤变电站安措典卡集包括4个220kV线路间隔、1个220kV母线间隔,2个主变间隔、8个110kV线路间隔、1个110kV母线间隔、4个电容器间隔以及1个35kV母线间隔的二次安措典卡。二次安措典卡分类方式如图13所示。

由于变电所各具其特点,且变电站总数众多,故各变电所各间隔的二次安全措施典型卡的设计均有其自身的个性。二次安措典卡的设计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班组内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提出某电压等级变电所的一套典型二次安措典卡;然后分派给参与项目的组员具体的同电压等级变电所,由组员在典型变电所二次安措典卡的基础上将具体的某变电所的二次安措典卡进一步细化、深入;最后由班组成立专门小组对所有二次安措卡进行审核,最终形成以变电所为单位的一整套二次安措典卡标准。

四、二次作业现场安全防范综合措施的实际功效

二次作业现场安全防范综合措施已投入实际应用一年,与传统的举措相比,现场二次安全综合防范措施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产生了显著的实际功效。

1.二次安全措施的实施流程规范化

二次安全措施典型卡详细规定了二次现场的各项安全措施实施的次序和注意事项,针对不同间隔不同保护型号列出了详细的细则,使安全措施的实施流程规范化。

2.安全把控的全面性

每个间隔安全措施典型卡的建立都经过多名技术骨干人员的多次审核与确认,确保了现场危险点的无遗漏。

3.通用性强

现场二次安全综合防范措施的应用将现场安全措施处理流程进一步规范化,各项安全措施的内容、步骤、操作方法都在安全措施典型卡中详细列出,即使是刚走上岗位的新员工或是对设备不是很熟悉的新进人员都能根据该典型卡很快地找到相应进行处理的部位,准确地对其进行相应的安全措施操作。而新型安全措施工器具则普遍使用于各个变电站的相应设备或部件上,员工去现场工作时只需要携带一个安措工器具箱即可圆满得完成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

4.保证了二次安全措施实施的准确性

在二次安全措施典型卡中,每一个压板的名称、端子排的名称、电缆编号的名称、空开的名称等都与实际的相应变电站中相应间隔的具体实物一一符合。安全措施实施人员只需对照典型卡上的要求进行操作就可以保证安全措施实施的正确性。同时,整个典型卡的记录是事先打印而成的,页面整齐、规范,避免了因人为的字迹潦草或人为的记录差异造成其他人解读时理解错误,确保了二次安措实施信息的准确性以及记录的规范性,从而便于工作结束后进行安措恢复。

5.减轻了员工的生产安全压力

现场的员工承受着较大的安全生产压力。现场二次安全综合防范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未雨绸缪,事前完成部分工作,确保在繁忙状态下当缺乏经验的员工面临大任务量的工作时能够稳定心理,避免造成安措不到位、考虑不细致等状况,以此来降低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并确保整个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徐建清.安全性评价在电力施工企业中的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09,11(5).

[2]李清奇.电力施工作业现场人身安全风险控制[J].电力安全技术,2009,11(4).

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篇8

关键词:世贸组织;税收和规定;环境和健康;科学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F7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3-0076-05

由于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在动植物检验检疫、环境保护等涉及科学技术的领域,各国贸易政策大相径庭。如气候变暖是否是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越来越多的新的化工原料应用于各种行业,它们对于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转基因生物技术增加食物产量和品种与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应如何取舍,科学上都没有定论。作为监督各国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的wto争端解决机构必须对这些政策加以甄别,但wto对各国政策的科学性判定缺乏一个统一的、原则性的方法。科学不确定性是指wto在健康和环境等领域制定协议时存在科学证据或要件上的不统一,以及在判定各国在相关领域制定的措施是否符合wto贸易自由宗旨时,缺乏统一的科学证明手段。

一、wto关于科学证据的相关规定

(一)wto对征收环境税的科学证据要求

1.wto对环境税征收的规定

《关贸总协定》(以下简称“Gatt”)确立了自由贸易原则作为wto的基石,其精髓是通过规定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取消对国外产品的歧视。其第3条作为关税原则,规定成员国不得对进口产品征收高于国内产品的税收,没有涉及到科学和环境的问题。

而在实践中,许多国家基于环境原因对进口产品征收边境调整税,征收边境调整税不应与wto的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反补贴规则相冲突。专家组在具体案件中讨论了对进口产品征收边境调整税的问题,但没有清晰的科学要件判定规则。在美国对石油和某些进口物资征税案中,专家组裁定美国对进口产品的化工投入所征的税是边境调整税。然而,专家组的报告并没有明确这些化学物质是以有形的方式存在于终端产品中还是在生产过程中就被消耗了,这种不明确降低了该案作为判例的价值。

对出口产品征收的边境调整税,只是在《补贴和反补贴协议》里允许对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投入进行税收减免。所消耗的投入不仅包括构成最终产品的有形投入,也包括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燃料和石油。如果该减免大于生产该产品实际投入所征的税额,这种减免就会构成补贴。

总之,根据wto的规则,一些而非所有的环境税都可以在边境加以调整。是否可以调整取决于该税的特点而非征收该税的目的,并没明确征税的科学要件问题。

2.Gatt第20条作为例外所体现的科学证据问题

GatF第20条作为关税征收原则的例外条款之一,承认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该条对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为了保护可枯竭的自然资源而采取的税收措施进行了豁免,因此成员国可以援引该条证明某些环境税的合理性。

援引第20条第7款需要满足三个要件,除了“非歧视”要件外,其余两个要件都和科学不确定性有关。首先,必须存在“可枯竭的自然资源”。在几个wto的争议中都讨论过“可枯竭的自然资源”的涵义。在美国虾案中,上诉机构要厘清像海龟这种活的资源是否是“可枯竭的”。上诉机构认为,应当根据“当今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来界定“可枯竭的自然资源”这一术语。同时认为,“自然资源”这一术语其内涵和外延不是静态的,其定义是“可演变的”。在其他的案件中,争端解决机构把石油和清洁空气裁定为可枯竭的自然资源。但是,可枯竭自然资源界定的科学标准到底是什么,上诉机构未置可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案例要求争端解决机构来阐明自然资源可枯竭方面的科学不确定性问题,Gatt对此也没有规定。

第20条第7款的第二个要件是,该措施必须是“关于”保护可枯竭的自然资源。对于该要件,人们有这样一种担心:当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时,该措施作为手段与保护可枯竭自然资源目的这二者的相关性及其程度该如何判定?该条款并未要求成员国证明其措施是否能达到保护可枯竭自然资源的目标。然而,正因为缺少科学判定规则,如果一项税收措施追求的目标不同于其所宣称的目标,或者一项措施并未有效达到预期保护目的,那么该要件将无法满足。

关于第20条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是,一方面,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应当如何处理关于自然资源可枯竭或者对存在健康风险水平进行认定方面的科学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措施和目的之间的相符性,直接导致了该措施的合法有效性。如果根据第20条,专家组的任务是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合法的国内措施进行甄别,那么其应当关注所争议的措施的科学依据。然而,wto对此并未规定,争端解决机构并未要求违反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的成员国出示支持其相关措施的科学证据。

(二)wto关于健康保护措施的科学证据规定

和Gatt第20条相比,《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以下简称“SpS协议”)明确要求健康保护措施要有科学证据。

SpS协议涵盖了包括成员国采用的用来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健康和安全的各种措施。要求成员国保证如果采用了高于相关国际标准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应当有充分的科学证据。SpS协议同时也规定了关于风险评估的详细要求,包括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应当“基于与当时情形相适宜,一个对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的风险的评估”。上诉机构曾裁定,“基于”是一个实体要件,即该措施和风险评估之间有一种合理性关系。换言之,这两种要素之间必须有某种客观联系,实践中,有些成员国创设相关措施是迫于政治和社会的压力,而不是基于风险评估后的科学结论。

关于科学依据问题,上诉机构认为,风险评估并不需要达成一致的科学结论,风险评估可同时列出主流科学观点和持反对意见的科学观点。对立观点的存在恰恰证明在该问题上存在某种科学的不确定性,SpS协议第5条第1款并不要求成员方进行风险评估时只能采纳主流科学观点。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可以根据主流或少数专家的意见制定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采纳少数专家意见并不必然表明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与风险评估之间缺乏合理的联系。判断风险评估与该措施之间是否存在合理客观联系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为了对健康措施和贸易进行调和,SpS协议第5条第6款要求,成员国制定措施时应考虑必要性,对贸易不能构成限制。从健康的视角来看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即使根据科学上已经证明的风险,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风险水平容忍度。在SpS机制之外,这一点对于环保措施也很重要,因为不同的国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环境目标。

SpS协议没有规定审查标准来判定成员国措施是否适当。在欧盟荷尔蒙案中,上诉机构裁定专家组应对其受理的有争议的措施进行客观的评估,包括对科学事实的客观评估。遗憾的是,上诉机构的要求专家组未必能做到,因为其并未确切地表明专家组应对什么样的科学事实进行客观的评估。如果由专家组对不确定的科学事实进行“客观的确定”,这将使专家组处在一个全球科学法院的位置,这是不可能的。

SpS协议的另一规定也值得一提,第5条第7款规定,在有关科学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成员国可以依据有关信息,临时采用SpS措施。上诉机构裁定本部分体现了预警原则(precautionaryprinciple)。在wto协议的谈判过程中,一方面,各成员国为确定一项措施是否会产生出不合理的贸易负担,采纳了充分科学证据原则作为客观的评判标准;但与此同时,本条款同样明确规定,在缺乏充分科学证据的情况下,各国有权采用临时贸易措施作为预防方法。

二、现有科学证据要件之批判

(一)健康规定和环境规定缺乏一致的科学证据

在科学不确定性上,环境税收和健康安全规定会引起相同的问题,因为这些具体的措施可能被用于贸易保护主义。当前许多重大环境问题都存在类似的问题,科学证据虽然不能解决关于风险的根本问题,却可确保措施有某种客观合理的解释,遗憾的是,涉及健康和环境问题时,缺少一致的科学证据规定。

环境和健康措施在不同国家引起不同程度的关注。比如,可能由于对待风险的观念不同,欧洲国家和美国对待风险和预警有着不同的做法。wto的裁定一旦错误将引起高昂的成本,较之于纯粹的经济争端,在健康领域,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更可能犯下错误,且这些错误的成本将更加高昂。

环境和健康问题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许多问题既可以认定为环境问题也可认定为健康问题。因此,二者的科学要件问题是同一个问题,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该问题的迫切性也愈加凸显。

(二)环境税征收幅度的科学不确定性

首先,在面临科学上的不确定性时很难确定最佳税率。一种有效的税收能够使污染者将外部性加以内化,即税收应等同于污染使社会和环境所承担的成本,从而使污染者承担其行为的真实成本。然而确定有效的税收水平非常困难。此外,由于很难确定税收的最佳水平,许多政府选择一个最佳的污染水平,并且试图确定一个税率诱使污染者将其排放减少至该水平。然而这种税收方法的弊端是公司或个人对于某种税率的反应具有不确定性。

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也很难制定针对未来污染的税收政策。譬如,很难确定治理某种污染的实际成本以及各个可能的污染源所应承担的份额。确定能改变人们价值观的征税幅度就更加困难。因此,政府制定环境税面临着各种技术因素的不确定性,比如,风险的程度、减少污染的边际成本和收益等,并且政府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政治因素,比如,关于适当贴现率的社会价值的选择,治理污染成本分担的公平性以及税收所承载的其他社会价值等。

上述分析揭示了现有wto税收的内在涵义。当然,wto协议必然是不完整的,因为这些协议不能、也不可能预先规定好所有的偶然因素和规则。决定wto规则科学一致程度的标准就是这些规则所带来的收益,也就是制定具有科学一致性的wto规则的支出成本是否合理。这些成本包括,规则谈判的成本、减少各方可能行为的成本、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本、程序性的成本以及wto裁定错误的成本等。

三、科学证据一致性的理论优势

对成员国采取的相关措施要求更为严格的科学证据有着明显的优点。首先,能够提高国内政府的决策质量,降低立法成本,从而减少无效措施的数量。此外,其提供了一个民主讨论的平台,使信息透明,公众可以自由表达意见,从而使政府的行为更加接近民众的意愿。

这些科学要件的第二个优点是能够提高wto裁决的质量。如前所述,wto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合法的环境措施和伪装成环境措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行甄别,严格的科学证据所增加的信息可以提高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判断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裁定一项措施的目的是否合法。譬如,SpS协议的指导原则是科学证据统一,要求使用国际SpS标准,从而使成员国难以使用限制性的健康安全规定庇护国内产业,这种透明度同时也有助于其他国家对贸易保护行为进行监督。

当然,采用科学要件作为监督手段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第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依赖科学证据会导致政府忽视公共价值。这些公共价值可能包括与科学专家不一致的文化、社会和道德观点。科学证据常常被认为是客观的并且与价值或政治无关。因此,当SpS协议要求各国进行风险评估时,经常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高度技术性和客观性的程序中排除公众的意见。第二个问题是,获取科学证据花费昂贵并且耗时,可能会给缺乏资源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负担。关于资源的问题有许多可能的解决方法,SpS协议也认同了一些方法。第10条第3款就规定了特别的时间缓冲期,以便于发展中国家遵守该协议。此外,第9条规定,发达成员国要对发展中成员国提供技术援助。

必须看到,对科学证据要件的优点和风险的平衡显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性质。政府管理环境和wto争端解决机构运用科学手段监管贸易保护主义之间是一种对立的紧张关系,前者要求尊重一国政府的决定,而后者要求对各种措施的科学根据进行审查。

四、统一科学证据要件的途径

假如统一环境和健康措施是有益的,并且统一各种手段也是有好处的,那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要件?笔者认为,应重点关注审查的程序问题,专家组不应事后批评各国的科学结论,而应当确保这些结论符合科学协定以及满足科学合理性的最低门槛。换言之,wto对科学性的审查应当是事先审查,如果wto对于科学证据采取严厉的审查标准,并且对国内政府的措施进行实体审查,这样更加可能查出保护主义。

另一方面,wto在对措施的合法性进行评估时,程序性规则可以降低其裁定错误的可能性。将程序、透明度和科学合理性作为科学要件的最低门槛,各国制定其环境目标就有了一定的范围,就能做出相应的规定。同样,各国在面对环境、健康等领域的科学要件不一致时,也有了制定相关措施的“立法指南”。再者,由于程序性规则没有对成员国的选择权进行实体性限制,各国更容易对此达成一致。因此,从犯错成本和立法成本意义上讲,着眼于程序能够降低科学要求的成本。

wto的最佳选择是通过一项关于科学评估的一般协议。该协议将不会限制在某种特定的领域或者特定的手段,而是只明确所采取措施的目标要求,并不干涉成员国的措施内容。该协议旨在降低由于手段和领域的不同而制定的不同规则所造成的扭曲,以及减少研究和制定这些规则的成本。然而,达成该协议存在巨大障碍,即,wto决策制定的一致性要求。考虑到需要所有的国家都要接受这种要求,wto决策制定的一致性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该协议通过的可能性。当然,如果能达成一揽子援助或技术援助协议也不失为良策。

另一种更为现实的选择是,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可以通过判例来形成一致的程序性规则,也就是对wto司法能动主义的倡导。上诉机构已经开始在其判例中发展出某种一致性,譬如,对Gatt第20条的“必要性”要件的解释。在今后的wto相关案件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应当有意识地发挥司法能动性,在个案中解释科学要件的一致性规则,并逐步形成判例,以此来推动科学证据要件的统一。但是,该路径作为次优选择,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要有案可诉,否则与前一路径相比,该路径形成过程会更加漫长。其次,由于缺乏wto的明确规定,各国没有在相关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此外,由于没有来自成员国的授权,上诉机构制定这些规则的政治合法性也是个问题。

注释:

①根据wto的规则,边境调整税可以适用于间接税,也就是对产品征税,而不适用于直接税,也就是对生产商征税。根据是否应用于进口或者出口的产品,wto规则有所不同。这两套规则都是为了保证边境调整税不会给国内产品提供人为的竞争优势。对出口产品的退税或免税需要根据《关贸总协定》和《补贴与反补贴协议》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构成了非法的补贴。

②参见专家组报告,Unitedstares-taxesonpetroleumandCertainimportedSubstances,L/6175,adopted

17June1987,BiSD34s/136。

③参见上诉机构报告,UnitedStates--importprohibitionofCertainShrimpandShrimpproducts,wt/DS58/aB/R,adopted6november1998,DSR1998:Vii,2755,

④参见专家组报告,UnitedStares--taxesonautomobiles,Ds31/R,lloctober1994,unadopted第109页。

⑤参见《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第2条第2款、第3条第3款。参见上诉机构报告,unitedstates--stan-dardsforReformulatedandConventionalGasoline,wt/DS2/aB,R,adopted20may1996,DsR1996:i,3第201页。

⑥参见《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第5条。

⑦参见上诉机构报告,ecHormonesaBReport,第115段。

⑧关于预警原则的界定是在《里约宣言》中作出的:“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当根据本国的能力,广泛适用预防措施。遇有严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科学充分确实证据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环境恶化。”

⑨外部性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是指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额外收益,和负外部性——额外成本两类。

⑩对于科学的合理性没有成文的规则,但在科学界有一些广泛认可的惯例。见DouglasCrawford-Brown,JoostpauwelynandKellySmith,environrnentalRisk,precaution,andScientificRationalityintheContextofwto/naFtatradeRules,Riskanalysis,2004,V01,24,no.2,p,468.

参考文献:

[1]GattworkingpartyReportonBordertaxadjustments[R],BSiD18S/97,GarFF,1970,135.

[2]GavinGoh,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KyotoandenergytaxadjustmentsattheBorder[J],Journalofworldtrade,2004,38(3):408.

[3],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02-203.

[4]michaelJ,trebilCoCk&RoberrHowse,theRegulationofinternationaltrade(3rded,)[m],3rded,London:Routledge,2005,47.

[5]边永民,国际贸易规则与环境措施的法律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

[6]R.ismer,neuhoff,Bordertaxadjustments:aFeasiblewaytoaddressnonpartieipationinemissionstrading[Z],Cambridgeworkingpapersineconomicsno,Cwpe0409,Cambridge:ma,2003,32.

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篇9

【关键词】幼儿;自我安全保护措施;认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3-0030-05

一、问题提出

生活中,幼儿安全事故频发,尤其是烫(烧)伤、摔伤、宠物咬伤、溺水、触电、中毒、车祸、拐骗、玩危险物品等造成的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但面对些潜在危险,家长、教师更多地会通过“个不能动、那个不能摸”的警告,严格限制幼儿的活动,或提供全方位保护措施防范意外发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幼儿的安全,但却大大减少了幼儿认识潜在危险,以及通过实践锻炼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不利于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

另外,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缺乏,思维方式与成人不一样,成人觉得很可能会引发意外伤害事故的因素,在幼儿看来根本就不具有什么危险性,从而容易导致幼儿遭受意外伤害。基于上述考虑,研究者产生如下思考:幼儿是否能够意识到周遭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幼儿是否掌握了应对潜在危险的知识经验,幼儿所掌握的应对潜在危险的知识经验具有何种特点?鉴于此,本研究以3岁~6岁幼儿为对象,通过访谈,揭示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的认知特点,期望给家长和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一定的有用信息。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样本选择

研究者通过系统抽样,在张掖市某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大班各抽取了30名幼儿,共计90名幼儿,其中男性幼儿43名,女性幼儿47名。

(二)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1典型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内容的确定

首先,研究者以10名幼儿教师、5名家长和5名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了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内容,获取了包括(药物)中毒、烫伤、交通、摔伤、走失、利器扎伤或戳伤、触电、高空跌落、溺水、宠物咬伤、窒息、玩具伤害等18种内容;其次,将上述内容作为选项,让15名幼儿教师、15名家长从中选择容易对幼儿造成意外伤害的内容,问卷结果统计后,研究者按百分比从高到低的顺序抽取了前10个方面,分别是:烫伤、摔伤、利器扎伤、拐骗或走失、交通、(药物)中毒、触电、跌落、溺水、宠物咬伤。

2访谈提纲的制定

本研究通过让幼儿针对问题情境陈述“他/她会怎么做”和“他/她为什么么做”两个方面考察幼儿对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因此访谈提纲的设计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给幼儿提供存在潜在危险的问题情境,让幼儿陈述实施安全保护的方法。研究者采用第三人称形式,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幼儿陈述“他/她会怎么做”来了解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幼儿能否陈述实施安全保护的正确方法就能反映出幼儿对安全保护措施的正确理解。

第二部分:让幼儿对自己所选择的措施进行原因解释。考虑到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陈述可能存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仅让幼儿单纯地陈述安全保护措施的做法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幼儿对安全保护措施的理解水平和认知特点。因此,要让幼儿回答“为什么样做”的问题,从而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层面,分析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特点。

3实施访谈

在正式访谈之前,研究者随机抽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各3人进行预试,在此基础上对访谈问题进行修改、调整。正式访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在幼儿园比较安静的房间进行,访谈时采取以录音为主、笔录为辅的方法,将幼儿的回答以及表情、动作等作如实、详细地记录,以便最后进行分析。

4访谈结果的整理

研究者首先将幼儿的回答由录音材料转化为文字,研究者在熟悉资料内容后,开始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研究者以尊重原始资料为原则,客观地处理资料。具体编码依据如下:

(1)安全意识:根据幼儿是否能够指出各种情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分为能意识到和意识不到潜在危险两种情况。(2)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根据幼儿的回答情况总结出4种分类依据:①不知道采取何种措施;②措施不正确;③措施不全面:④正确、全面陈述措施。(3)幼儿对其所采取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根据幼儿的回答情况总结出4种分类依据:①不能解释或解释错误;②依据危险后果或依据科学知识解释;③依据外部评价或外部要求解释;④依据主观想象来解释。所得数据用spss16.0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对潜在危险的意识特点

1总体特点

根据幼儿对不同情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的认识情况的分析发现,总体来讲,83.6%的幼儿能意识到潜在危险,16.4%的幼儿对潜在危险缺乏认识;在幼儿能够意识到潜在危险的情境中,按照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烫伤、交通事故、利器扎伤、触电、摔伤和药物中毒;同样在幼儿意识不到潜在危险的情境中,按照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溺水、宠物咬伤、高空跌落、拐骗,走失。上述情况说明,幼儿对存在烫伤、利器扎伤、触电、交通、摔伤和药物中毒危险情境具有较高的意识水平,而对存在溺水、宠物咬伤、高空跌落、拐骗/走失危险的意识水平相对较低。

2年龄差异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研究结果显示,到了大班阶段,除了有3.3%的幼儿对存在“摔伤”“高空跌落”“交通意外”“宠物咬伤”四种危险情境缺乏安全意识外,其余幼儿对10种危险情境均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幼儿对存在“利器扎伤”(F=5.197,p

3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幼儿只在关于触电的安全意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037,p

(二)幼儿在自我安全保护措施方面的认知特点

1总体特点

90名幼儿针对10种危险情境提出的预防措施中,正确、全面的措施仅占总数的23%,无法指出措施和措施不正确的占总数的72%,剩余5%的情形是幼儿陈述的措施并不全面、可靠。可见,幼儿所掌握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并不多。在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中,仅有16%的解释是正确的,2%的解释是幼儿依据外部评价或要求给出的,如“老师告诉我、爸爸妈妈告诉我要么做”,4%的解释是幼儿靠主观想象得出的,而解释错误和无法解释原因的情形占78%,一结果正与前面所述及的只有23%的幼儿能正确、全面地描述应该采取的措施是相符合的。即面对存在的潜在危险,只有少部分幼儿掌握了应对危险应采取的正确措施。

2年龄特点

首先,从总体上来讲,不同年龄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见图1):(1)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以“措施不正确”为主;(2)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不知道该采取何种措施”的幼儿人数逐步下降,尤其是中班到大班阶段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3)大班阶段,能够提出正确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幼儿人数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不同年龄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的统计结果显示(见图2),“无解释或错误解释”是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原因认知的主要特点,表明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采取自我安全保护措施对保护自身安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班和大班阶段,“依据后果或客观原因”进行原因解释的幼儿人数有所增加。

其次,幼儿对每种自我安全保护措施认知的年龄差异结果显示,在“烫伤”(F=10.739,p

幼儿对每种情境下所采取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的年龄差异结果显示,仅在“溺水”(F=4.891,p

3性别特点

经检验,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及其原因的认知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四、讨论

(一)幼儿对存在潜在危险的情境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个体预防危险发生,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条件,对于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的幼儿来讲,自身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开危险事物,防止危险发生的重要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的安全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具体来讲,小班阶段,幼儿已经对存在“烫伤”、发生“交通意外”的情境具备了较强的安全意识;幼儿对“溺水”的安全意识在小班到中班,中班到大班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提高,到大班达到最高水平;而对于“摔伤”“拐骗或走失”“中毒”“触电”“高空跌落”的安全意识在小班到中班的提高幅度小于中班到大班的提高幅度;对“利器扎伤”的安全意识在小班到中班的提高幅度大于中班到大班的提高幅度;而对于“宠物咬伤”的安全意识,发展相对缓慢,在小班与中班,中班与大班幼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对不同的潜在危险而言,幼儿的安全意识并非同步发展,而是有早有晚,与“利器扎伤”相比,“拐骗或走失”“中毒”“触电”“高空跌落”“摔伤”以及“宠物咬伤”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十分常见,因此,对上述六个方面的安全意识的发展相对缓慢,到大班阶段才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另外,男女幼儿之间只有在触电的安全意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之,3岁~6岁幼儿已具有了较强的安全意识。

(二)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水平较低

对于幼儿来讲,掌握一定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是预防意外事故发生,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重要条件。但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提出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中,仅有23%的措施是正确而全面的,措施不正确,不知该采取何种措施的情形占77%,可见,总体上来讲,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水平还很低。

而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认知的年龄差异结果显示,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认知的年龄差异仅存在于“烫伤”“高空跌落”“溺水”三种情境中,而在其余七种情境中幼儿所采取的措施并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说明,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仅在有限的几个方面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所提升,而在其他方面并没有随幼儿年龄的增长得到明显提高。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幼儿在预防“摔伤”“拐骗或走失”“药物中毒”三方面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发展非常缓慢;幼儿对预防“溺水”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在中班到大班的发展速度高于小班到中班的发展速度;而对预防“烫伤”和“高空跌落”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水平则在中班阶段最好,中班之后却有所降低。意味着在预防事故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方面主要在小班到中班之间有一个迅速的发展,到中班之后发展趋势不再明显。

如前所述,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中,无法解释原因和对原因进行错误解释的情形占总数的78%,说明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认知水平较低。而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的年龄差异分析表明,仅在预防“溺水”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对其余九个方面,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并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说明,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认知随年龄增长的趋势并不明显。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幼儿对预防“溺水”“利器扎伤”措施的原因认知水平在大班阶段的提高较为显著:对预防“拐骗或走失”“触电”措施的原因认知水平在中班到大班的提升速度高于小班到中班的提升速度。

综上所述,幼儿对预防“溺水”“利器扎伤”“拐骗或走失”“触电”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认知水平在大班阶段的提高较快,但总体上来讲,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认知水平还很低。

五、策略建议

(一)根据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

研究者发现,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主要在小班到中班发展较快,而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认知主要在中班到大班发展较快。说明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层面的发展并不同步。是由于小班到中班阶段,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水平的幼儿还不能将具体的、零碎的认知进行概括和归纳,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而中班以后,随着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萌芽和发展,幼儿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者认为,小班到中班一年龄段的安全教育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教师和家长不仅要让幼儿认识应该怎么做,还要引导幼儿认识之所以样做或那样做的原因,从而让幼儿对保护自身安全有更加清晰和完整的认识;而中班到大班一年龄段的安全教育则不一定非要囿于具体情境,可以结合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以更加深入的方式进行,同时,要引导幼儿发散性地认识各种均能导致危险发生的情境,从而让幼儿掌握丰富、全面的安全知识和经验。

(二)幼儿安全教育应该关注大班年龄段

本研究发现幼儿对预防危险发生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在中班与大班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说明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在大班阶段并没有得到明显地提高,甚至中班之后还处于发展相对迟缓的状态,与一阶段幼儿思维迅速发展的规律是不相符合的,说明此阶段的安全教育没有跟上幼儿思维发展的步伐。研究者认为,可以从增加教育活动的频率和拓展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关注大班年龄段幼儿的安全教育。

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篇10

在篱挡墙、埋根、扦插以及灌丛垫等生物工程措施的截流以及减沙效果方面,使用了人工降雨的策略。将针孔式降雨仪器作为试验仪器,仪器周围利用遮雨布进行挡风,这样能够降低风对降雨造成的影响。进一步需要对不同降雨强度下以及不同生物工程措施下的初始产流时间以及产沙量等指标做好详细记录。基于降雨试验前期,需做好土壤含水率的测定工作,在这方面所使用的工具是铝盒,并完成铝盒取土工作。在降雨器雨滴开始滴落的时候进行计时,做好降雨时间以及坡面起始产流时间等方面的记录,每间隔5分钟完成1次采集,使用量筒测量体积。另外,经过滤之后,还需要做好径流过程中泥沙含量的测量。

2土壤生物工程减少坡面侵蚀效果探究

2.1径流特征分析

结合试验策略可知,所应用到的生物工程措施包括篱挡墙、埋根、扦插以及灌丛垫等。在这些措施跟随雨强变大和土壤含水率增大的情况下,初始产流时间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和边坡比较,这些生物工程措施的延缓产流效果非常显著,地表产流经过的时间显著向后推移,从而使水土时间实现有效延长,使雨水入渗功效得到有效增强。基于土壤生物工程措施当中,使产流时间停止最长的是灌丛垫,同时它的滞留效果也非常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土壤生物工程措施来说,延长坡面水土作用时间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同时使水流动力得到有效降低,进一步起到了保护坡面的作用。

2.2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可以清楚地判断出4类土壤生物工程措施坡面产沙率的大小顺序,即为:扦插>灌丛垫>埋根>梢捆。基于降雨过程当中,梢捆生物工程措施的坡面产流以及产生率较小,这是由于梢捆受到土壤水分含量小的影响。另外3类土壤生物工程措施的产沙率维持在每分钟0.01~0.08g。由此可知,若雨强<1.0mm/min,那么每一类土壤生物工程措施均能够发挥出降低坡面侵蚀的显著效果。

2.3防护效果分析

结合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土壤侵蚀过程线来说,是存在比较大的波动的,各类土壤生物工程措施对坡面产生的防护效果也存在各大的差异。要想使坡面的侵蚀得到有效改善,最好选择扦插与埋根两类土壤生物工程措施。主要依赖于这两类措施能够使植物枝叶生长较稀疏,这样便能够为草本植物的覆盖提供便利,在草本植物根系庞大的情况下,便能够使坡面侵蚀得到大大减小。与扦插与埋根比较,灌丛垫与梢捆两类土壤生物工程的效果却显得比较差,主要会造成较大的产沙率。在雨强变大的情况下,每一种土壤生物工程坡面产沙量均会呈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和边坡比较,各类土壤生物工程措施还是起到了制约坡面侵蚀的良性作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