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律思维如何培养十篇法律思维如何培养十篇

法律思维如何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6:47

法律思维如何培养篇1

2、在学识和实践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增加社会阅历,基础知识的积累。

4、维护法律的尊严,加强法律信仰。

5、加强实务操作技能,即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法律思维如何培养篇2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其它解法,并对比哪一种最优,怎样分析的,有没有不足之处,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的巩固、加深。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之后的练习应进一步加深、拓展、发散。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示,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思维过程的组织。

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很多种能力,包括运算能力、判断能力、定量思维、提炼数学模型能力、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按照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方法,来进行思考、推理论证的能力。数学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由数学的极度抽象性决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得到,而且这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示,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第二,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第三,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第一,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法律思维如何培养篇3

【关键字】初中几何教学学生思维能力

1、前言

不少学生进入初中接触几何后,成绩会直线下降。尤其是刚接触几何知识,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往往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才摸到门,甚至有些学生初中毕业了还不能完整地书写出一道证明题过程。解决这个问题要在初中几何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想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所谓数学能力就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适当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下就通过几何教学中的实例来谈淡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初中几何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1注重定理的推导过程,突出数学思想

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思维方式的特点,学生的思维过程主要是: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在平面几何教学中某些定理的证明,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些思维过程,如圆周定理的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注重定理的运用,只教解题,就体现不出来对数学思维的培养,学生只能是死学。所以本节难点应放在对圆周定理的证明中所使用的转化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的边上这种特殊情况,然后大胆猜想这个结论对一般情况也成立,再证明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和外部的两种情况。对于后两种情况是通过添加辅助线--作过圆周角顶点的直径,转化成已证过的特殊情况加以解决。这种"转化"思想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时我们总是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一般情况转化为特殊情况,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澌以在初中几何教学中加强定理推导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在此过程中教师只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经历提问题、猜测结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加强了对思维过程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身能力[1]。

2.2注重解题的分析过程,突出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平面几何中的证明题是学生的难点,而很多题目都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

如已知:如图1,a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为斜边aC上的一点,分别过C、a作BD的垂线,垂足为e、F,求证:eF=Ce-aF

这道题由于线段aC的干扰,把图形复杂化了,增加题目的难度,往往使人迷惑,找不到解题的途径。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作如下分析:在此题中,aC只起构造已知条件作用,定出D的位置,但它把图形复杂化了,如把aC擦掉,如图2,很容易发现:eF=BF-Be。欲证eF=Ce-aF,只需证BF=Ce,aF=Be,根据已知条件,可用aaS公理证aFB≌BeC即可

经过以上分析,学生很容易掌握,而且自己可以证明出来。在教师的分析过程中,实际上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为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素质教育开拓了一条道路[2]。

2.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教材中逻辑成分的讲解

在几何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离不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途径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对逻辑方面的知识进行应用,以此来对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综合以及推理证明的能力进行提高。在初中几何教学中,逻辑方面的知识贯彻于整个教材。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几何教学时,对于教学中的具体内容要做到融会贯通,对一些必须的逻辑知识通俗地讲解,指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推理和证明的应用,进而在应用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几何性应用题的讲解时,要做到不但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问题分析,而且要做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以便能够运用数学问题解决身边的一些事情,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也能积极的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

3、结语

几何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初中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几何知识有着抽象性和发散性的特点,所以是学生感觉相对较难的课题。因此,想要学生们扎实的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几何的解题思路和规律,进而提高几何知识的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法律思维如何培养篇4

>>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思维能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试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浅析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思维方法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思维方法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思维能力更是人类智力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在现有的历史教学条件下,应从挖掘思维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着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历史教学提高思维能力方法“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14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以已有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概括表征的认知过程。”76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能力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提高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在从事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挖掘思维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正常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和阵地。因此深钻教材、了解学生、优化教法是直接关系到上课效果。所以挖掘教科书中含有的本质和精华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挖掘书本内在的因果关系和历史规律,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把学生带入深层思维的前提。

例如:必修一(2007人教版)《太平天国运动》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太平天国不发生内讧,太平天国运动会失败吗?会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吗?这个问题涉及历史事件本质属性,所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学生从封建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的镇压、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二、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要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内驱力组成,即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18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需要创造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因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要学生经历一番思考,而又力所能及的问题。难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东西,学生才会迫切的想掌握它。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熟悉教学内容,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有一定差距。这样才能很好的创造问题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完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把课后的学习延伸“为什么在当时两个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女子轻视的看法如此接近?这个问题因为牵涉唯物史观,事物存在决定意识,学生很难理解。它与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把该问题分解成这几个问题:1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处在什么社会?2原始氏族社会先后经历哪几个阶段?3母系氏族社会为什么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4在奴隶社会在生产方面男人或女人,谁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很好激发了学生思维兴趣,从而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人类已经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创造思维,而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更离不开创造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征。145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来着手。

(一)在历史教学中传授学生创造学习方法

根据一些实验学校的经验,我们一般从三方面着手:1、是在历史教学中的纵向联系。引导学生把前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学习必修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将它与前三课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中央集权是怎样发展、怎样一步一步强化的。2、是中外历史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例如:当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时联系当时我国正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时。这样也为后来讲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压迫作铺垫。3、是课内外联系。课内知识理论性、系统性强,要和我们课外的实际结合才可以很好的把握。例如:在讲授经济全球化时与实际结合就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这样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法律思维如何培养篇5

一、自学指导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1.素质教育和知识传输相结合的原则

自学指导教学法的目的是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其自学能力。离开了知识传输,素质教育是空话,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但离开了素质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传输就又回到了传统的注入式的教育中,学生能力难以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教材及学生的现状,有意识地围绕某一素质或能力的培养目的来展开教学。

2.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任何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都需要在很多人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过程中完成,因此,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必须及时地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确和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并向他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循序渐进的原则

任何知识的传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高一学生,指导应多于自学,对于高二学生,自学应多于指导;开始的自学,课文篇幅应少一些,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能力的提高,逐步增加篇幅;开始的指导,应有一个从逐字、逐句、逐段、逐节、逐章的过程,先指导学生看懂课文,再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引导分析研究讨论评议课文,先就事论事,后分析重难点,最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结构上去看待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及各部分知识的特点。

4.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自学指导教学法强调自学和指导相结合,离开了自学,指导越多,学生负担越重;离开了指导,自学将陷入盲目,大部分学生将失去学习的兴趣。只有通过自学,教师有步骤地、恰如其分地点到为止,再通过学生间的再学习,讨论来共同提高,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通过设疑,引路,沟通,总结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自学指导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1.概念课的教学

概念是对现象的某一方面的本质描述。概念除了具有专一性、科学性和完整性,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和操作的简易性。因此,自学指导教学法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只是为了认识一个新概念,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怎样建立概念,如何提高概念的完整性、专一性和科学性等。因此,在概念课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能否将事物的这一个侧面准确地完整地反映出来,为什么前人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否有别的方法来描述它的这个侧面,等等。这样的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全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讨论将从单一的认识整个概念变成为如何认识某个概念。

2.规律课的教学

物理规律课不仅是要学生了解某一物理规律,更重要的是对学主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任何规律的发现,都是社会的进步,任何规律的发现,都经过一个认识、总结、验证,再认识、再总结的过程,通过对规律的发现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学习前人的科学的思维、精妙的方法,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崇高的敬业精神和他们为了人类进步的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同样,规律的表达、规律的应用的教学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的极好机会。因此,规律课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今天的学生顺利成长为明天的科学家而打下坚实基础。

3.习题课的教学

法律思维如何培养篇6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技能;法律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301-02

法律职业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其从业者既要精通法律知识,又要养成法律思维,熟悉法律职业技能。国外法学教育对其与法律职业的关系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中国现在法学教育中,存在着对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不足,这与中国法学教育研究的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法学教育研究的比较,指出中国现行法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途径。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的研究。在西方,法学教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当时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徒口耳相传的传授方式。到中世纪,法律首次被作为一种独特的和系统化的知识体,即一门科学来传授,但其时,法学教育仅作为一般性的人文科学教育,而非法律职业性训练,法律技能的培训和法律思维的养成,受到忽视甚至抹杀。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有学者认识到单纯把法律作为科学并不全面,认为法律不仅仅是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职业。而法科毕业生的实际执业能力与法律职业所要求的能力之间越来越突出的差距则直接促成了西方法律职业界人士对学院式法学教育的反思与矫正。从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西方法学教育中形成了一股技能性与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强烈之风。

2.中国的研究。中国法学教育基于国外法学教育改革的启示及当前法学教育中严重的弊端,也开始关注法学教育及法律思维与法律职业技能养成的内在关系。经过学者的多年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版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或文集,如北大教授贺卫方主编的《中国法律教育之路》、耶鲁法学硕士杨欣欣主编的《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中政大法学教授霍宪丹的《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与转型》及广东商学院教授房文翠的《法学教育价值研究》等。但中国法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中外法学教育比较及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角度阐述,真正就法学教育与法律思维、法律职业技能训练内在规律的研究尚属凤毛麟角。可以说,中国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亟待提高

二、中国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技能与法律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法律思维是一种依循法律逻辑,依据法律方法根据法律进行思考,法律思维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特有的思维模式,法律职业技能作为一种将法律知识运用于法律实践的能力,是法律职业从业者胜任法律职业的必要条件。法学教育对法律人士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使其养成法律思维,改善法律职业技能,为法律职业输送合格的人才。中国目前的法学教育脱胎于苏联模式,片面强调法律知识的传授和学术培养,而忽视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法律思维的养成。

1.法学教育中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的色彩浓厚。中国现行法学本科教学中,讲授的内容主要是解释概念、注释法条、阐述理论、抽象议论。尽管案例教学法、讨论课、实习等教学方法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加以采用,但仍然存在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的模式。在司法考试的冲击之下,这种现象被更加强化。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的教学,使法学本科教学更多地接近于一种学历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受到忽视。

2.法律的应用层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讲授中忽视如何发现、证明和重构事实,忽视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和现象的相互关系等等。法律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这种创造性工作,更主要体现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职业技能。从抽象的正义到个案的具体正义,从普适性的法律规则到具体事实中的应用规则和法律结论都需要创造性的努力,而我们的法学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多少课程致力于这种能力的训练和思维的培养。

3.教师法律实务经验欠缺。中国法学教育经历了一个规模快速扩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资力量没有得到加强。有的学校甚至勉强拼凑教师成立法学系或者法学院。一些本科院校的法学老师中,大部分教师缺乏法律实务经验。这使得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传授概念。这无疑也是造成法学教育中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

4.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中国现行的招生体制中,进入法学本科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中,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这造成在法学教学中,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在实践中的作用,不能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不能较好的提高自身的法律职业技能。在中国现阶段的法学本科教学中,更多的是一种学历教育。学生关注较多的是如何顺利获得自己的文凭,与国外一些法学院校相比,不适应法学学习的学生不能被淘汰。这无疑使得中国现阶段法学本科毕业生中,没有良好法学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学生数量增多。

基于上述不足,探寻本科法学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无疑对促进中国法学教育工作,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法学教育中实现法律思维与法律职业技能养成的途径

法学教育天生就有内在的二重性,即职业培训性和学术研究性的二重对立,并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法学教育理论、目标、模式、内容和方法。法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法律系统知识、原理和制度,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一般职业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法律思维,这种法律思维决不能满足于职业者的匠气和定势思维,而要使其建立在更加广阔和坚定的人文理论和科学的基础上。同时,法律教育应当与法律职业的关联性[1],决定了法学教育不能完全脱离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针对中国现行本科法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提高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法学本科培养方案。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经历了式的发展,但是对于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并未有较大的改善。在法学核心课程中,还未将法律社会学列进去。将来在完善法律本科培养方案时,应当将法律社会学列入教学课程中。以拓宽学生视野,避免法条教学的不足。同时培养方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经验培养的关注,改变现行毕业实习走过场的局面。同时,法学本科培养方案应当赋予高校的自,让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做出调整,使高校培养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毕业生。

2.开展诊所教学。诊所法律教育主要通过指导老师培训和指导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学生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来培养学生作为法律人的职业使命感和正义感。诊所法律教育的效果和成就已经得到了实践的充分证明,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2]。中国法学教育界对此也有较多的探讨,但是在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中,开展诊所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大对诊所教学的研究,向国外先进经验学习,提出适合中国模式的诊所教学。诊所教学的案源可以来自于法律援助、社区服务、诊所接访等。诊所教育的核心是保证学生的法学实践,与法学理论学习和法条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在诊所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自身的权益。

3.强调模拟法庭的建设。在模拟法庭具有提高学生法律职业技能,提高学生法律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认知的能力[3]。同时,笔者认为,通过模拟法庭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自豪感。通过精选的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明确各自的分工,对于学生熟悉诉讼程序,学习各种法律文书的写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设置的模拟法庭设备简陋,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模拟法庭。建议各学校要加强模拟法庭的建设,为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提供必要的硬件。同时要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改变模拟法庭走场的形势。在模拟法庭的教学中,应当将学生按照扮演角色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组别,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模拟法庭中来。使更多的学生能在模拟法庭中得到锻炼。

4.限制司法考试的报名条件。限制司法考试的报名条件,看似与提高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没有相关性。但是目前中国法学教育中,为了适应司法考试的要求,使学生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单纯的追求司法考试的通过率,而采取法条教学和习题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培养和法律职业技能的提高。这方面和中国司法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报名中允许其他非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报考有关。在国外,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只能由法学院受过正规法学教育的学生才能报考。中国现行司法考试对非法学专业的报名条件限制过低。司法考试对现行法学本科教学的冲击是巨大的。甚至有将法学本科教学演变成司法考试教学之忧。

四、结论

中国的法学教育从规模上来说,经历了一个跳跃式的发展。基本上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要实现法学教育的目的,培养具备法学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合格人才,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显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周学峰,王伟.美国法律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4-117.

法律思维如何培养篇7

一、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和表示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

二、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数学意识,这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上。例如:每册教材最后一章新添的《数学广角》的教学。

三、逐步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一种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高级语言,具有简洁准确的特点,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阅读理解数学课本,并把数学研究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向别人表达,包括读写说的能力。

四、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仅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即抽象、概括、推理能力,而且要培养那些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观察、分析、比较、猜测、直觉等能力。在正比例、反比例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中变量和常量的辨证思维关系。

由于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从课堂教学方面来说,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方法设计知识的呈现途径,就会使学生的理解变得轻而易举。例如,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启迪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样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得到发展,设计耐人寻味的诡辩问题来纠正学生的错误会使他们的认识更为深刻,通过有趣的数学史料来导入新课题,能使学生的学习变为迫不及待的探索,不论是步步深入的课堂提问,还是环环紧扣的课后练习,都能把学生带入思维场,接受思维体操的训练。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1.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故事启动好奇心,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采用有趣的比喻、新奇的教具、图片设置悬念,适时质疑启发,激起思维的浓厚兴趣。

2.按照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来培养思维的延展性。授课时应将抽象难理解的结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直观教具、模型能引导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形数结合的方法可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抽象概念变得具体,有利于思维的培养。

3.有目的的培养思维的逆向性。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逆向思维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4.变单一的教学形式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目前新的教学方法很多,到底哪种方法更适合本班的学生,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反复尝试,反复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效果的比较,提炼出符合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

5.要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使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深、学活,学以致用。

法律思维如何培养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62-1

一、巧妙地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设计问题情景要选取生活实际中典型的案例。思维来源于问题,问题来源于需要,只有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实际的需要,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动机,盘活学生的思维。如果问题过于远离学生实际,很难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压强”是初中学生普遍不理解的一个概念,如何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是理解它的关键。笔者考虑到兴趣来源于需要,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研究压强的需要呢?教学中我就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用一个装满书的书包,系上一根宽带一根细带。让学生分别用宽带、细带提起书包。然后提问:提起同一书包对手的压力一样,为什么压力效果不一样呢?这就形成了一个如何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需要,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就自然形成了要表示压力作用效果一定要考虑受力面积的共识,从而为顺利引入压强的概念铺平了道路。

2.设计问题情景要注重可扩展性。问题提出后能否激起学生的持续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如果一个问题过于单一,缺乏深度,学生思考后虽能获得短暂的欣喜,但是难以形成长久持续的兴趣,而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所以能不能形成持续思索的习惯就是能力培养的首要问题,因此只有选择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深入连续思索才能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例如《苏科版·物理》第十三章《电路初探》第十四章《欧姆定律》就是基于生活实际的典型例子,《电路初探》从观察手电筒入手,了解电路的基本结构;从设计房间电路出发,学习最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结合练习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探求、比较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以小明和小华想设计一调光电灯为探究背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探究的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依次探讨如何改变灯泡的亮度?

二、提供思维的拐杖,引导学生持续的思考

1.排除相关知识的不足,使学生能持续思考。物理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与多学科相关联的领域,作为初中学生很难有足够的背景知识,用于其语言表达,所以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经常是“听听就懂,就是表达不出来”。而现在的教学理念很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教师能否及时地提供相关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例如:“探究自行车结构上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的课题,学生往往觉得不是很难,但表达时却又说不清楚,所以一个很好的几乎能总结初中阶段大部分物理知识的课题,往往在学生笨拙的语无伦次的几次尝试表达后,就停止不前,学生最终丧失学习思考的热情,也终将失去一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调查后发现原因出在学生不知道自行车的结构名称上,而这一相关知识不是重要的,根本就没必要让学生调查了解。所以教学时我就配了一幅插图标明了各部分结构名称以及大体功能,并用一段文字描述了骑自行车上坡下坡的过程。果不其然学生再次讨论探究时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时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次教学不仅解决了所有预设的问题,而且还产生了新的问题:能不能利用光学、电学的相关知识给自行车设计附加部件实现各种附加功能呢?课后学生写出了多种设计方案。最终教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2.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会持续思考。在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如果不了解建立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被动地接受,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规律,以致于学生在应用物理概念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因此教学中注重物理思维方法的传授至关重要。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控制变量、类比、理论演绎、理想化、数学图像描述法等。其中又以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最重要,几乎贯穿始终。为了让学生能领悟这些思维方法,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彻底地经历为什么要采取和如何采取某种思维方法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探究后的反思,提升学生思考的能力

1.探究后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为什么要如此设计?”由于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以及实验的设计往往来自于经验和灵感。所以一个实验过后往往有些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一些学生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探究活动结束后进行及时的反思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探究后超越常规设疑启思,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当学生沉浸在探究成功的兴奋状态时,教师适时提出超越常规的问题,给学生造成思维的障碍,也就创造了一个个思维飞跃的契机。这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效果往往是惊人的。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当学生已掌握常规测定方法后,为使学生知识升华,发展思维,设问置疑:某同学在测电阻时,电压表或电流表突然坏了,如何利用现有器材测定未知电阻的阻值?其实验方法和原理如何?在这个问题中设置了超越常规的条件:一是伏安法需要两个表,现在只有一个电表,如何去完成实验呢?二是进行求异思维,打破常规,变迁思维,联想到测量方法中除了直接测量,还有间接测量、替代测量等。这样,使学生的思维生慧眼,透过重重迷雾洞察一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拓展。

综合上述,人的发展本质上就是思维的发展,因此能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检验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能从培养问题意识,提供思维拐杖,加强探究反思三方面入手必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法律思维如何培养篇9

1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分析方法

“分析”一词在传统的理解当中有多种意思,一般人们所说的分析,指的是思考或研究的意思,而这里所指的是针对数学学习中的“分析”,是与“综合”相对应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分解”、“分离”或“分割”。分析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一般在西方的传统文化当中,更强调对事物的分析,而在东方文化当中,对综合或整体则强调较多。分析就是针对某一问题,首先在确定研究的目标后,把所研究的问题分割为几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如何分割或分离就是分析方法所要解决的。

例如,要解议程:(x-1)=1首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方程左边可看作是乘方运算,未知数x同时出现在底数与指数上,接着继续引导学生们思考在哪几种情况下,乘方的结果为1的。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可以分成三种情况:①底数为1,指数任意;②底数为-1,指数为偶数时;③指数为0,但底数不为0时。在整个分析过程中,提醒学生考虑可能的各种情况,把该题目分解为若干个小的子问题,然后针对各个子问题求解,从而得到方程的求解结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分析方法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学生对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命题或数学问题,在解决时如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较为简单的子问题,然后在对各个子问题分别加以解决,这不仅对学生解决数学题目有很大帮助,而且在习惯该方法后也对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有一定益处。

2初中数学学习中的综合方法

就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下面举一个数形集合的题目为例来说明:如图1,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顶点a的坐标是(0,2),一次函数y=x+t的图像l随t的不同取值变化时,位于l右下方由l和正方形的边构成的图形面积为S(阴影部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S关于t的函数图像。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采用的是上面所提到的分析方法,即把所研究的问题分割为几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

①当l与y轴交点在点o及其下方时,阴影部分的形状如何?

②当l与y轴交点在点a与点o之间,阴影部分形状如何?

③当l与y轴交点在点D与点a之间(包含点a)时,阴影部分形状如何?

④当l与y轴交点在点D及其上方时,阴影部分的形状如何?

解决这些问题就可得到S与t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

当t≤0时,S=0;当0

当2≤t≤4时,S=-(t-4)2+4;当t≥4时,

S=4。接着,综合以上结果在同一平面直

角坐标系中绘制出函数图象即可,如图2所示。

在整个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将之分解为几个相关的子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这些问题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你是怎样想到的?”“最后综合到一起后的结果是否是全面的呢?”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分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归纳方法

归纳法在各种方法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方法,是从一系列具体的事物总结出有规律的方法,是一个从抽象化的过程,是一个至下而上的过程。数学学科本质上就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是从各种自然界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门科学,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掌握归纳的方法不仅是掌握一种解题的方法,更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本质要求的。初中数学学习中,学习思维仍不是很成熟,归纳法的应用一般应强调对一些较为简单的规律的归纳,而不应该上升到理论归纳的高度,应合理引导,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归纳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内容时,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让学生探索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分别是180°×2,180°×3,180°×4。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几个具体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中,通过数学的思维方法归纳出了具有普遍性的公式: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n之间的关系为180°(n-2)。这种归纳法体现出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4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推演方法

推演是与归纳相对应的思维过程。归纳法强调的是从一系列的具体的事务中总结出规律,而推演则强调的是把一些已经得到的有规律性的结论,或前人总结得到的概念、公式、定理,应用到实际具体的问题当中,得出结论,选择出正确的答案,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致上而下的。推演方法实际在从小学甚至到大学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应用最多的思维方法之一。教科书上有较多的概念、公式或定理,常规的解题过程中就是把这些规律性的结论应用到具体的题目当中。

在初中日常教学当中,推演方法的应用不应当仅仅是用课本学到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求解题目,而更应当注意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比如在讲解某个规律性命题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讨论该命题可以用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或者对于一个的题目,有一类求解的方法,老师在讲过后可以引导学习来讨论还有哪些题目适合于该种方法,这些都是对推演思维的训练。

法律思维如何培养篇10

一、诱导辨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深入地思考问题,把具体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几何中许多概念、定理等的标准图形与非标准图形,容易造成混淆。因此,教学中利用对比、类比的方法分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揭示其本质属性,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对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讲圆周角概念时,将概念图形与非概念图形进行对比,可以十分直观深刻地理解构成圆周角的本质特征:(1)顶点在圆上,(2)两边都和圆相交。

又如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等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1}图中∠aoB=∠Bo′C,则aB=BC吗?{2}图中两圆同心,则aB=CD吗?{3}图中aB是公共弦,则∠ao1B=∠ao2B吗?通过这样对比、类比,能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入,从而训练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诱导归类,培养思维的规律性

思维的规律性是指思维活动沿着正确的特定方向进行。教学中,对众多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引导学生不断总结规律,掌握解决各类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克服解题的盲目性,从而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达到“做一题,解一类”的效果。例如学习“垂径定理”后,我先让学生解答下面两道题:

1.在o中,弦aB长为8cm,半径为5cm,求圆心到弦aB的距离。

2.1300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赵州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它的跨度为37.4米,拱高为7.2米,求桥拱的半径。

问题解决后,我提出问题:此类问题关系到哪些量的计算呢?解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归纳与总结得出:此类题属于弦、弦心距的计算问题。解题基本思路是:作弦心距,添一半径与半弦长构成直角三角形,设弦长为a,弦心距为d,半径为r,弓形高为h时,则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它们的数量关系。因此由四个量(a、d、r、h)中任两个量已知,都可求出其余两个未知量。

数学中有许多相关的问题,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后,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利用知识迁移,顺利地解决相关问题,有利于促进思维规律性的发展。

三、诱导设陷,培养思维的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