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常用病虫害防治措施十篇常用病虫害防治措施十篇

常用病虫害防治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6:48

常用病虫害防治措施篇1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危害;防止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632188

园林植物景观是人为打造的,园林植物极易受到气候、环境、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在城市中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园林植物栽种过程中较为密集,园林植物的通风、阳光直射效果不好。有些城市中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致使园林植物下杂草丛生,再加上受路灯的影响,经常招来一些有害病虫,这些都打破了园林植物生产系统,极易发生病虫危害。

1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

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主要有:安全原则,即在保证人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农药等进行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积极消灭原则,根据园林植物生长及病虫害发生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将病虫危害扼杀在摇篮中。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危害时应将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生态、社会安全的情况下利用经济的方法进行防治。

2园林植物管护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管理与病虫危害在防治过程中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全方位地加强防治工作,尽可能减少病虫危害。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2.1定期清理园圃

园圃长期不清理就会出现大量杂草、各种病虫害残体、枯叶等,这些都会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产,甚至会发生病虫害。因此应定期进行园圃清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但在清理园圃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一些带有病虫害的土壤等必须要经过处理后才能使用,防治微小病虫害的人为传染。

2.2加强园林植物管护措施

在加强园林植物管护时应从肥水管理、修剪管理、除草、翻土培土等方面入手。

肥水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施肥和浇水管理,这是园林植物管护中最重要的环节。园林植物要想安全、快速生长,就必须要加强施肥和浇水管理,在施肥时应注意使用不会污染环境的有机肥,并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地进行浇水,要保证园林植物点观赏价值,使之能够健康成长。

园林植物主要是用于观赏,因此有些植物不需要长得太过茂盛和粗大,否则不仅影响观赏价值,而且容易产生病虫危害。所以平时管护中需要勤修剪。但修剪时并不是随便修剪,需要合理修剪,这样才能保证植物得到充分的阳光照射,也能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除草也是园林植物管护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及时除草可以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促进植物正常生长。杂草中一般聚集着各种病虫害虫如草履蚧等,因此除草也是拔除病虫害根源地的主要措施,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产生。

翻土培土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但翻土培土时应在合适的季节进行。如很多花卉植物可选择在冬季时进行一次深入翻土,将藏于土壤中的病虫害幼体等翻到地表上,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在培土时也要注意覆土的厚度,不给害虫进行孵化或产卵的机会。

2.3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就是通常所说的农药防治措施,利用化学药品中的毒性来治理病虫害。常见到的农药有杀虫剂等,这种防治措施在园林植物管护中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效果较好。但化学防治措施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在使用这种防治措施时应合理、规范。

2.4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对病虫害有抗性的生物如虫、鸟等来防治病虫害。病虫害虽然来源广泛,危害较大,但再厉害的病虫害都有天敌,如飞蛾、蚱蜢等的天敌是青蛙。因此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很多地方都会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如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方法。生物防治措施具有无污染的优点,而这一优点正是非生物防治措施中所缺少的。

2.5物理机械防治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是指在物理因子或机械等外力帮助下防治病虫害。随着技术的发展,利用高频电、微波等防治病虫害也在不断研究中。不同病虫害其生长阶段中对电磁能、热效应等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利用不同剂量的高频电、微波等产生不同的电磁热,并利用其产生的热效率直接杀死病虫的幼虫、虫卵等。

3结语

p少园林植物景观有利于调节气温,净化空气,优化环境,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基本的保障,因此各地都在加快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步伐,使之为城市发展增添绿色。病虫害的困扰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使其无法发挥出功能性作用,因此就需要加大园林植物管护力度,合理地将多种防治措施结合在一起综合使用,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常用病虫害防治措施篇2

[关键词]林业资源;病虫害;原因;措施

由于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某些部门与人员不重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导致林业病虫害问题愈发严重。所以,如何及时找出我国林业资源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1不合理的人工造林

大规模林业病虫害的爆发就预示着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的现象,这与林区中栽培种植的林木品种单一、物种多样性简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是非常大的,人工造林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措施。但是,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和病虫害发生面积呈同步增长的趋势。人工造林的林木品种单一,种植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破坏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致使生态系统脆弱,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下降,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病虫害,依靠树木自身是很难抵抗的。因此,在进行人工造林时,一定要根据造林区域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林木种类。

1.2防治措施不合理

我国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依靠化学药品和农药来完成的,化学防治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化学药品在大量杀伤害虫的同时也将消灭大量对林木有益的生物,化学药品的长期使用还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长此以往,会使林木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不堪,降低林木的自愈能力,化学药品的大量使用还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此外,我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进程十分缓慢,根本不能满足我国林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我国在林业病虫害方面投入的资金和技术还有待提高。

1.3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林区中发生病虫害的种类大约有8000多种,比较常见有200种,每年都会爆发由3~5种害虫组成的大规模病虫害灾难,大规模病虫害灾难爆发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所致。

1.4林业病虫害监测工作薄弱

由于我国不重视对林业病虫害问题的关注,投入的资金和技术相对较少,造成我国林业病虫害的检测工作十分薄弱,部分地区根本不能及时发现并预报当地林业中发生的病虫害灾难。只有在病虫害灾难大规模爆发时才会察觉出来。

1.5我国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

林业资源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还需要拥有充足的防治经验,能够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规模,结合林木爆发病虫害区域的生态条件来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但现阶段,我国专业的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1.6防治手段单一

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我国的投入力度不够,欠缺对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和使用力度,很多地方的防治手段落后单一,面对曾出不穷的林业病虫害的威胁,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而且我国各林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情况脱节严重,在造林、育苗等林业工作方面缺乏统一的安排和协调,在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局面,部分地区有关林业病虫害的预防机制存在极大的缺陷。

2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加强植物检疫和监测工作

提高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知是保护林木资源的重要措施。随着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危险性病虫害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如美国白蛾、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灾难都是通过从国外进口林产品带入的。所以,必须提高植物检疫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从国外进口的种子、林木等执行严格的检疫措施,减少病虫害从国外引入的概率。同时,林业监管部门还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加强对病虫害的预防和监测工作。综合考察当地林木覆盖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监察工作,及时预测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和趋势。做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林木保护措施,降低和减少大规模病虫害的发生。

2.2提高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手段和技术水平

面对日益严峻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形式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提高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水平,在防治过程中要逐渐禁止使用氧化乐果和甲胺磷等毒素含量较高的农药化学产品,提高对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及仿生农药和植物性农药的使用力度。加大对生物防治技术和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实施。例如,我国部门地区采用周氏齿小蜂来防治美国白蛾,利用赤眼蜂来防治松毛虫等病害,这些生物防治措施拥有十分辽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积极推广使用飞机、喷烟机等林业病虫害防治机械来综合治理病虫害;利用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美国白蛾、松毛虫等害虫的监测。总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林业病虫害中的防治作用。

2.3因地制宜

地使用防治措施对林业病虫害所采取的防治措施首先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健康森林的防治理念,确保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始终贯穿在林业生产和发展的每个角落,降低或减少对化学药品的使用,积极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相结合的多重防治措施来综合治理林业病虫害,当地林业管理部门应对林区内的温度、通风情况、生物种类及分布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充分发挥林区内有益生物对病虫害的预防作用,使得当地的自然环境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实现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人类活动对当地植被的破坏和影响,通过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的研究来积极营造多树种直接和谐共存的混交林,不断优化林木种类的配置,丰富并提高当地物种资源的多样性,提高林木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根本上降低或者减少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

3结语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障我国林业建设始终处于高效稳定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林荣斌.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169.

常用病虫害防治措施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营林技术措施

1.1、造林设计

在造林设计时,应合理搭配树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树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灌灌混交,避免营造单一的纯林;同时,加植害鼠厌食树种(西北地区可加植沙棘、柠条等;东北在姬鼠、鼠平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落叶松,在东方田鼠和东北鼢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樟子松)。要通过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实行合理密植,利用灌木和次生林木的发达根系阻止地下害鼠活动。有条件地方,也可先栽灌木,后种乔木。造林设计中要制定林业鼠害防治预案。

1.2、造林地预防处理

造林前应对造林地进行预防性处理。一是降低害鼠的种群数量,如果造林地内的害鼠数量过高,应先进行灭鼠,鼠口密度降低后再进行造林;二是在造林前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以破坏鼠类的洞道;三是改善林地卫生条件,要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杂物清理干净,破坏害鼠的栖息环境。

1.3、造林苗木处理

造林之前,要对苗木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技术措施。可用驱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对苗木进行涂干或蘸根,实施预防性处理。

林木保护剂防治是对造林苗木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该项措施无毒杀作用,可保护多种林木不被害鼠啃咬,对主要造林树种、经济林树种和林木种子等防护效能显著,持效期长,操作简便易行。

1.4、林地抚育管理

造林后至树木中幼龄阶段应加强抚育管理,减少害鼠造成的危害。对于地上类害鼠,在抚育伐时要搞好林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林内的灌木和藤蔓植物,破坏害鼠栖息场所,减少其活动空间和食物储备。同时,控制抚育伐及修枝强度,促进中幼龄林早日郁闭成林。

在害鼠数量较高的年份,可在林内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如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以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

1.5选育抗病品种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人类利用抗病品种控制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许多难以适用农业措施和农药防治的病害,特别是土壤病害、病毒病害以及林木病害,选育抗病品种几乎上唯一可行的防治途径。抗病育种可以与常规育种结合进行,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投入。抗病品种的防病效能很高,一旦推广使用了抗病品种,就可以代替或减少杀菌剂的使用,大量节省田间防治费用。

1.6育苗技术措施

在选择苗圃进行育苗措施时,要进行病虫害动物危害调查,应避免选用有病虫害和鸟兽危害严重的土地。为了防止猝倒病,不要选曾发生过猝倒病的土地作苗圃,常年中马铃薯、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土地,易患猝倒病,也不宜选作苗圃地。苗圃附近不要有传染病菌的树木,或是病虫害的中间寄主的树木,或能招来病虫害的树木,如松树、山杨、银白杨和桦木等。通过土壤不同的耕作方式,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进行病虫害防治

1.7营林抚育技术措施

在进行森林经营的同时,根据森林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不同的抚育管理,苗木生长的初期,应进行足够的水养供给,保证苗木的健康成长,防治苗木猝倒病的发生。及时进行灌溉和施肥除草。及时对森林进行抚育间伐通过改变林分内的郁闭度,调整林内的光照,减少病虫的生长,传播。成熟林、过熟林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发现病害树木及时进行砍除销毁。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实质上是利用生物种间关系调节有害虫群密度的措施,也即2.1天敌昆虫的利用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类害虫,利用茧蜂防治松毛虫、舞毒蛾等害虫,利用啮小蜂防治舟蛾、白蛾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如瓢虫、螳螂、草蛉、w蝽等。近年来利用瓢虫防治蚜虫、蚧壳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还可以利用微生物治虫,微生物治虫包括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立克次体等防治害虫。

2.2鸟类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以鸟治虫”是一种传统方法,对控制害虫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经济、环保、持效性的特点,因此仍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措施中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有杜鹃、大山雀、啄木鸟等20多种。它们大多数捕食害虫,对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益处。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作为综合治理措施中的一种,以其简便实用、无环境污染、效果直接等特点。物理防治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3.1人工捕杀

对于昆虫个体较大,容易捕捉的种类,如果暴发成灾,可动员周围居民进行人工捕捉进行防治以配合其它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可达到成本低,见效快的效果。如银杏大蚕蛾与松毛虫的幼虫与茧的人工捕杀;栗山天牛灯诱捕捉;青杨天牛的人工剪除虫瘿等都是人工捕杀的实例。

3.2隔离法

对于在一定区域内传播快,扩散蔓延迅速的害虫,为防止和限制其进一步传播蔓延,达到保护未发生地森林资源安全的的目的,可在病虫害的发生地与被保护地之间建立一定宽度和长度的无寄主隔离带,阻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3.3诱杀法:利用害虫的某些趋性特征进行诱集捕杀,不但方法简便易行,而且经济高效。灯诱捕杀是利用大多数昆虫的趋光性特征进行灯诱捕杀。信息素是林间弥散昆虫性信息素合成物的气味,可以干扰昆虫雌雄间的通信;利用信息素诱捕器对害虫实施诱捕。具有专一性、无公害、保护天敌等优点,已逐步成为农林害虫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4、化学防治

4.1低容量喷雾技术

低容量喷雾技术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3.33-13.33L(约3.33-13.33kg)的喷雾施药新技术。由于喷药液量大幅度减少,不但省水省力还提供了工效近10倍,节省农药用量20%―30%。由于施药效率高,更易做到适时用药充分保证药效。

4.2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0.33L(约0.33kg)以下的喷雾新技术。

4.3静电喷雾技术

静电喷雾技术是使药液在喷洒过程中形成带电雾粒的的喷雾新技术,此项技术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突出特点是: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粒径比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一般粒径为20~50μm;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带有相同负电荷,在空间运动中相互排斥不发生凝聚,有利于对作物的全面覆盖。

5、结语

林业生产不仅仅有着比较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经济效益。当前林业病虫害的出现对林业生产造成了比较大的危害,影响了林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在今后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需要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尽量减少病虫害的危害,保障林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元华生.森林病虫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4,(5):32~34.

常用病虫害防治措施篇4

关键词:茶叶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S27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230122

各种类型的病虫害导致茶叶质量与产量的不断下降,这一直让生产商头疼犯难。一旦茶叶遭受病虫害会导致茶叶萎缩甚至腐烂,必定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所以病虫害不得不防。要积极研究相关防治病虫害的方式。在防治病虫害的时候要保证茶叶质量与味道,所以要采用一些环保的防治措施,要多角度考虑问题,争取保质保量又解决问题。在防治过程中还要最有效的维持茶园的生态系统正常运作,尽量采用物理与生物学的科学防治方式,必要的情况下再采用化学防治方法。

1茶叶种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1.1生物防治

茶叶种植过程中遭遇病虫害时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利用的原理是通过引进病虫的天敌来压制病虫数量,从而治理病虫害,简而言之就是以恶治恶,以虫杀虫。生物防治方法的特性具有绿色环保的性能,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影响茶叶的品质,也不会对茶园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可以经常循环利用。

1.2生物防治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先仔细观察病虫的特性,然后找出可以抑制他们的天敌,并适量引进,接下来就是要有效保护病虫天敌,了解他们的各方面习性,尽量创造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研制活体微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1.3生物防治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在茶园内喷洒相应的活体微生物农药后7d左右就会出现害虫数量减少。防治病虫的幼虫,遏制其滋生蔓延会使病虫防治效果更好。

2茶叶种植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措施

2.1人工捕杀法

在茶叶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物理防治采用最多的是人工捕杀法。针对茶园中一些群居的害虫,可以通过了解其生活习性来捕杀害虫。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敌人,对敌人的一切行踪及思想了如指掌,才能一招毙命,永绝后患。所以一定要充分的了解害虫的各种习性,想出致胜招数,一举攻克。例如,有些害虫具有假死特性,可以通过在茶树下铺一层塑料薄膜,摇动茶树,使其落到薄膜上然后将其杀死。

2.2趋向性诱杀法

比较常用的还有趋向性诱杀法,茶叶种植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引诱方法有光诱,,味诱等等。有些害虫有趋近某种颜色的特性,有的害虫有趋近光源的特性,还有的害虫具有灵敏的嗅觉,有趋近某种特殊味道的特性,可以充分利用害虫的这些特性来诱杀他们。了解这些还不够,在采用这些措施之前还要了解这些方式的实行是否会影响到害虫天敌的正常生存,是否会出现诱杀错误的现象。不要得不偿失,没有把病虫杀死,反而还把病虫的天敌杀死了,为了防止这种错误的出现,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的了解与准备工作。

2.3性激素诱杀法

还可以通过性激素诱杀法,这主要是通过释放害虫雌性个体的性激素来诱导雄性个性,进而将其诱杀。这样可以使得病虫性比例失调,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繁衍滋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的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3茶叶种植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措施

3.1事宜的时间

茶树种植中遭受虫害的防治方法具体为,根据害虫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例如针对病虫数量变化来确定防治时间,不要在病虫数量多的季节再防治,这样不仅防治困难,并且效果不大,病虫数量很快就会恢复,尽量选择病虫数量较少的时候防治最佳,这样可以有效遏制病虫数量,防止其滋生蔓延,并且可以节省病虫防治的花费,所需的药物也较少。

3.2对症下药

注重茶园的及时打理,每天检查茶叶的施水施肥状况,浇水要适宜,防治出现因浇水过多而腐烂树根的情况,还要明确茶树所缺是哪种肥料,做到对症下药。还要定期松土,检查土质缺少的营养成分,及时补充,尽可能防治病害的出现。

3.3分别分析

茶叶种植过程中同时遭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为分别分析,分别治理。在每年的茶叶开花期是病害与虫害的高发期,此时最容易出现病害与虫害并发的状况,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进行科学性的系统分析,准确判断真正的原因,再分析如何解决问题。千万不可乱治病,反而起了反作用,导致情况更加恶化。

常用病虫害防治措施篇5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10-0053-01

一、前言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根基。但水稻种植病虫害发生率高、发生面积广,对粮食稳产、增产影响很大。因此,采取科学防治措施,提高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是保障粮食连续增产的重要课题。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科学自然的方法,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二、海口镇水稻种植现状及几种主要的水稻病虫害

海口镇位于德兴市的东北部,耕地面积共13379亩,山林面积128520亩,全镇有水库35座,水电站3座,生态环境优美,十分利于水稻种植。海口镇农技推广综合站对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多年跟踪调查研究,归纳出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瘟病和螟虫等,这些水稻病虫害影响了粮食稳产、增产,提高了种植成本,降低了农民收入。

三、水稻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措施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中占据很重要地位,但是很多农民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没有充分认识或者防治效果不明显,导致水稻受病虫害的影响,产量不稳,甚至下降,所以要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重视防治工作,采取科学防治措施,确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收益。

1.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认识

目前水稻病虫害的数量和种类都有大幅度增加,但是农民对水稻病虫害的认识比较缺乏,导致水稻生长情况不佳,农民也无法做到及时地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科学预防和治理。所以要提高农民对水稻病虫害的认识,例如建立水稻种植技术指导的网站,为农民提供水稻种植方法、水稻病虫害预防和治理措施,这样能够尽量降低水稻病虫害对水稻生长带来的危害,降低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只有让农民自身对水稻病虫害的危害有充分认识,对防治措施有所了解,才能及时正确地对水稻采取科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2.加强水稻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水稻病虫害对水稻种植和生长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如此,水稻病虫害还会降低水稻产量,给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农业生产损失也会提高。目前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加强或重视水稻病虫害的预防工作,这就直接导致水稻病虫害发生,进而造成农业和农民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农民一定要做好水稻病虫害预防工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水稻病虫害导致的损失。

首先,水稻种植人员要有很强的水稻病虫害预防意识,建立较强的水稻病虫害的预防意识,能够一定程度降低水稻病虫害带来的危害和损失,还能够及时发现病害,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水稻病虫害的进一步发生和蔓延,最终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水稻种植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细心,在容易发生水稻病虫害的时期做好预防工作,尽量避免带来较大影响。其次,农民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预防措施要有一定了解,农民作为水稻种植的管理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水稻健康生长,病害高发期要适当采取措施,例如在水稻螟虫容易出现之前,对水稻进行灌水或翻耕以消灭水稻螟虫的有利生长条件,降低水稻螟虫生存率。第三,可以对水稻病虫害采取适当的农药治理,防止水稻病虫害大发生,为水稻生长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3.做好水稻病虫害的治理工作

防治水稻病虫害是种植水稻的关键,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在不断变化,水稻害虫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所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防治水稻病虫害的难度。做好水稻病虫害的治理工作,水稻种植人员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的防治手段和治理技术。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和正常产出的情况下治理病虫害,不要大量使用农药,不同种类的病害和害虫都有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加以治理,对于目前害虫种类的增加可相应的增加治理手段,有些害虫是不需要药物治理的,简单的生物和物理方法即可,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成本也减少了农药的危害。大多数的病害和害虫使用生物和物理的方法是治理不了的,必须采取农药防治的手段,但要严格控制农药使用的时间与用量,保障粮食质量。

4.加强对农民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指导

水稻种植过程中农技人员需要不断地对种植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把科学的理念和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提高对水稻病虫害有效的控制和治理,确保水稻不受病虫的危害。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对病虫害进行控制,一是遇到问题及时请教农技人员,二是建立镇、村两级水稻病虫害防治知识传播机制,由农技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发放病虫害防治明白纸,加强和提高农民对水稻病虫害的识别能力和防治能力。

四、结语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作用,田间生产实践证明,对农民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推广,让农民对常见的水稻病虫害有所了解,掌握水稻病虫害基本预防和治理措施,能极大地降低水稻病虫害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保证粮食稳产、增产,提高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林树山.岳广志.白杨.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中国科技财富2008.

常用病虫害防治措施篇6

[关键词]油茶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生态控制

中图分类号:S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268-01

1主要虫害

1.1油茶尺蠖

1.1.1危害特征。

俗称量步虫,食叶类害虫,间歇性暴发,以幼虫蛆食嫩叶为主,大发生时可将油茶老叶、嫩枝吃光,造成落果。如连续受害2~3年,则全株枯死。1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蔸周围土内过夏、越冬,翌年2、3月成虫羽化交尾,4月上旬幼虫孵化,幼虫6月上旬开始陆续入土化蛹。

1.1.2防治措施。

①秋、冬季结合垦复把翻出土面的蛹直接杀死。成虫飞翔力弱,捕捉灭杀。卵产于树枝、树干阴凹面,粘附不紧,直接刮除。②在油茶林中施放白僵菌粉防治3龄前幼虫;用0.5亿~1.0亿孢子/mL苏云金杆菌防治3~4龄幼虫。③幼虫期喷施2%烟碱乳剂800~1600倍液,或0.3%印楝素乳油1000~2000倍液,或5%速杀威乳油400~700倍液防治。

1.2油茶蓝翅天牛

1.2.1危害特征。

俗称钻心虫,属鞘翅目天牛科钻蛀性害虫。幼虫孵化后蛀入皮层,常绕食油茶树干皮层1周,再蛀入木质部和髓部,有蛀屑排出孔外,被害处形成瘤状结节,轻者生长不良,重者易折断或枯死,严重影响树势、产量。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内越冬,3月底至4月初化蛹,4月上旬至5月上旬现成虫,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幼虫孵化。

1.2.2防治措施。

①加强抚育管理,修枝整形灭虫,将被害枝在结节下方剪除集中烧毁。②成虫羽化期间可以每天早晨人工捕杀,也可用诱虫灯诱杀成虫。在卵期至幼虫初孵化期,用小刀削除产卵皮层,以消灭卵块和初孵的幼虫。③幼虫未钻入木质部之前,用毛笔蘸40%氧化乐果500倍液涂在刻槽和环形蛀道上,杀虫效果可达95%以上;或用棉花蘸氧化乐果后塞入蛀道熏杀,用黄泥土封堵蛀道口;或用50%杀螟松50倍液注射排泄孔,并用黄泥土堵塞,效果较好。

1.3山茶象

1.3.1危害特征。

又名油茶象甲、茶籽象甲,成虫取食茶果,摄取种仁汁液,被害茶果表面留有小黑点,受害重者引起落果。幼虫在胚乳内生长,随茶果成长,取食果仁,终至蛀空种子。一般6~7月为危害盛期。除云南1年发生1代外,各地2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新羽化成虫在土中越冬。

1.3.2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结合茶园深耕,消灭幼虫和蛹。在不影响发芽的前提下,适当提早采收,集中摊放,让幼虫爬出茶果,放鸡啄食。②人工捕杀:成虫盛发期利用其假死性,振落捕杀。或结合养鸡啄食成虫。③化学防治: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在成虫盛发期用药防治,用40%氧化乐果和80%的敌敌畏1∶1对水配成1000倍液,喷药2~3次,可有效防治.

2主要病害

2.1油茶炭疽病

2.1.1症状特点。

油茶的果、叶、枝、梢、种子均能受害,主要危害果实,常导致叶、果大量脱落和新梢枯死。从4―10月危害不断,一般以7―9月蔓延最迅速、受害最严重。叶片上的病斑呈圆形,多在叶尖或叶缘发生,呈黑褐色,常具轮纹,紫红色的边缘隆起,后期病斑上有黑色或粉红色的小点。新梢的病斑多发生在梢的茎部,病斑环梢1周后,梢即枯死。果实受害后出现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中间灰褐色或棕色,尤其以近果尖处居多,扩大后形成不规则病斑且渐变黑,后期病斑上出现轮生的小黑点,病部有时深入种子。病果往往从病斑处开裂,随后脱落。

2.1.2防治措施。

①种植适宜赣南生长、抗炭疽病能力强的GLS赣州油系列优质嫁接苗,科学规划,集约经营,这是预防该病的根本措施。②挖除发病严重的中心病株,结合深挖垦复,深埋病果、病叶和病枝,铲除病源。③春梢生长初期喷施用2%茶枯水配制的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预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效果明显。

2.2油茶软腐病

2.2.1症状特点。

该病又名油茶落叶病、叶枯病,叶、果均可受害,引起软腐和落叶、落果,甚至叶、果落光。叶子3月始发病,4―5月阴雨天蔓延较快,大发生,6―8月为发病高峰,引起落叶落果,10月后才渐停止。叶子受害初期在叶缘或叶中部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水渍状斑点,阴湿天气斑点迅速扩大为黄褐色大病斑,边缘不明显,叶肉腐烂后仅剩表皮,病叶2~3d内脱落。如发病后天气干燥,病叶不易脱落,病斑有几道紫褐色细线隆起轮纹,呈“枯斑型”。果实6月始发病,7―8月较严重,受害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后扩展为土黄色或褐色圆形病斑,与油茶炭疽病症状相似,但颜色较浅,后期病部组织腐烂、发软、有水汁,遇干旱病果开裂脱落。

2.2.2防治措施。

①冬季清除病叶、病枝和病果,消灭越冬病菌,减少翌年侵染源。②适时适度整形修剪、疏伐,使油茶林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控制病害发生。加强抚育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能力。③发病初期用1∶1∶100波尔多液晴天喷防,其附着力强,耐雨水冲刷,药效持续期达20d以上,防效84.4%~97.7%;或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喷雾,防效较好。

3选育良种调整生态环境,生态控制油茶林病虫害

3.1选育、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

抗病、抗虫品种的选育和种植是防治油茶病虫害最经济、简便的基本措施。目前,我国油茶抗病虫害品种很少。除了高产、优质、综合性状好外,新的育种目标还应将抗病和抗虫性作为主攻方向,争取有所突破,使具有抗(耐)病虫性的多抗品种从试验材料走向大面积试种。实践证明,杂交育种、复合杂交、杂交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以及植保与育种部门共存互补,是我国油茶抗病虫害品种选育的成功经验。

3.2调整林地生态环境和种植结构

随着人工油茶林面积的持续增长,若继续采用大面积的单一树种、品种的人工纯林模式,油茶病虫害流行危害必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一些常见的病虫害将可能上升为主要病虫害而严重发生与流行。这就需要调整林地生态环境,考虑各种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协调性,尽量减轻病虫害对林地的压力;要研究选择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林地间作套种形式,稳定油茶种植面积,真正变资源优势为产量优势和质量优势。这也是生态调控手段,也可以使茶农增加收入。

3.5以生态控制为主的无公害防治

当前国际市场对茶油品质的要求已提高。油茶产业的发展要建立以生态控制技术为主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即从油茶林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采取以营林技术为基础,与选育抗病虫品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经营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生物孳生、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强树势,减少病源、虫源,并抑制其发展蔓延。将各类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内。这是未来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的主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杨坚.油茶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2007(7).

[2]黄敦元,王森.油茶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7).

常用病虫害防治措施篇7

年褐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

年秀山县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浙东沿海的发生与防控措施

水稻秧苗疫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综合治理

脱毒马铃薯无公害栽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

盘县马铃薯主要病害发生及防治措施

价格成为高毒农药替代的关键

闽北山区油菜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及防控措施

烟草病虫害控制的几个关键环节

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何首乌病虫害防治技术

思南县地产中药材有害生物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

山药病虫危害及其防治

忍冬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农药说明书应通俗易懂

贵州苏铁白盾蚧的发生与防治

竹子煤污病的识别及防治

九里香白粉病及其防治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

农药代销既要规范又要方便

年高坪区稻瘟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雷山县稻秆蝇防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年盘县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高山大白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大棚蔬菜主要根病及防治对策

莲藕腐败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设施黄瓜化瓜原因及预防措施

黄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辣椒白绢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赤水市瓜实蝇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夏秋粮食作物重大病虫防控目标确定

贵阳市樱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果树病虫害非药剂防治技术

氟虫腈从月日正式停用

乳山市花生蛴螬综防技术

九叶青花椒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

白术的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年黔东南水稻矮缩的成因分析与防治

稻飞虱在中稻上的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韭菜主要病虫害诊断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南瓜常见病害的田间诊断与防治关键

辣椒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及其防治

海南:建立严格的农药监管制度

葡萄园金龟子的为害及防治

柑橘芽枝霉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枣树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重庆市万州区行道树害虫综合治理研究园林苗木常见病虫害防治

克胜集团一项目获得年度国家火炬计划立项

烟叶主要病害识别诊断要点和综防技术

永泰县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强抓提升型管理争做正效益员工

常用病虫害防治措施篇8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原则;措施

基金项目:天津市市容园林委科技项目(编号:2010-15)资助

作者简介:陈晓霞(1983―),女,河北沧州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保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3002

1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及特点

1.1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

1.1.1常见的病害

月季黑斑病,寄主植物有月季、黄刺玫、蔷薇等;美人蕉花叶病,寄主植物是美人蕉;桂花枯斑病,寄主植物是桂花;桃缩叶病,寄主植物是桃树;紫荆角斑病,寄主植物是紫荆;樱花褐斑穿孔病,寄主植物是樱花;海棠锈病,寄主植物有西府海棠、贴梗海棠;月季枯枝病和月季白粉病,寄主植物都是月季;苏铁斑点病,寄主植物是铁树;黑斑病,寄主植物是;黄杨白粉病,寄主植物有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大丽花病毒病,寄主植物是大丽花。

1.1.2常见的虫害

棉蚜,寄主植物有石榴、木槿、花椒、黄杨等;桃粉大尾蚜,寄主植物有桃树、紫叶李、榆叶梅、樱花等;桃瘤蚜,寄主植物有樱花、榆叶梅、碧桃、山桃等;月季长管蚜,寄主植物有月季、蔷薇等;绣线菊蚜,寄主植物有西府海棠、榆叶梅、苹果等;小绿叶蝉,寄主植物有桃树、紫叶李、樱花等;草履蚧,寄主植物有白蜡、黄杨、女贞、紫叶李、月季等;桑白盾蚧,寄主植物有碧桃、山桃、国槐等;光肩星天牛,寄主植物有刺槐、榆树、杨、柳等;云斑天牛:寄主植物有白蜡、法桐、榆树、杨柳等;铜绿丽金龟,寄主植物有松、杉、杨柳等;舞毒蛾,寄主植物有桑、桃树、榆树、杨柳等;大蓑蛾,寄主植物有桑、核桃、油杉、榆、杨、柳等。

1.2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特点

(1)人的活动较多,植物的品种十分丰富,其生长周期很长,立地环境复杂,小气候、小环境呈多样化分布,生物种群的自然生态性被打乱。

(2)城镇的郊区同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相互连接,因此,除了园林植物特有的病虫害以外,还会有很多来自农作物和蔬菜及果树的病虫,常常发生互相转主危害和越夏越冬的现象,甚至有的长期宿留,导致了病虫的种类繁多、危害严重的现象。盆花和鲜切花病虫害的特点为:品种过于单一,栽培密集,并且大多是在温室和各种塑料大棚内栽培的,这种环境湿度较大,病虫严重,易于流行,从而加大了防治的难度。

2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2.1生态学原则

植物、病虫以及天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当3者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的时候,其发生、消长又与周围环境状态的关系非常密切,生物与环境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所谓综合治理,就是在对植物进行育苗、移植、养护的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机地调节生态系统里的某些构成部分,创造一个适合植物和病虫天敌的生存环境,从而预防或者减少病虫的危害。

2.2安全、经济、有效、简易

这些问题是在进行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保证对植物、天敌、人、畜等没有药害。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须考虑资金的节省,实施的简易,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效果。

2.3从保护环境,有利于自然控制的角度出发

对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并不能完全排除化学药剂的使用,其要求应该从植物、病虫、天敌、环境4者之间的自然生态关系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来选择农药。城市园林中,应该尤其注意“高效、污染轻、无毒或低毒”农药的选择,以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环境污染,充分保护天敌。因此,应逐步加强对自然因素的控制,使防治措施更多地采用自然控制的方式。

2.4相互协调,减少矛盾

化学的防治经常会误伤天敌。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两者的矛盾。在化学药剂的使用过程中,应考虑其对天敌可能造成的影响,选择那些对天敌无害或者毒害较轻的农药,还可通过调整施药的时间、改进施药的方法来减轻危害。这样,使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既可控制病虫又能保护天敌的目的。

3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3.1以植物检疫为基础

植物检疫也称法规防治,属于防治病虫害的根本措施之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得以贯彻的有力保证。所以,务必把好植物检疫这道关,在调入新的苗木、花卉时,须严格进行植物检疫,一旦发现有害生物,要立即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要予以销毁,以防止新病虫害的传入,避免给园林带来各种损失。

3.2技术防治措施

技术防治措施是通过种植管理,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园林植物良好地成长,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消灭或者减少病虫害的来源,或者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使其抑制病虫害的生长,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的一系列栽培措施,直接或者间接地消灭、抑制病虫的生长和危害。这些方法勿须额外地进行投资,即可起到预防的作用,能够长期对病虫害进行控制,是最基本的措施。技术防治措施包括选育抗病虫植物、利用无病虫源的园圃育苗、加强肥水的管理、改善环境及球茎等的收获方法等。但此种措施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在病虫害十分严重时,则必须依靠其它的防治措施。

3.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以及代谢产物对病虫害进行控制。遵循“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原则。

(1)利用天敌。天敌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作用较为持久,且效果显著。天敌一旦建立了种群,就能够长期地、持续地对病害虫起到控制作用,其效果是化学农药无法替代的。园林植物的种类丰富,具备进行生物控制的条件。应加强对天敌种群的保护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创造有利于天敌种群的生存环境。如今,有些发达国家加强了植物保护工作的管理,建立新的植物保护管理标准,特别是生物防治的技术措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已经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成效,生物防治正逐渐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2)使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能够保护天敌,对人畜的危害很小,环境污染系数低,对病虫害的防控非常持久。比如,灭幼脲对大袋蛾的防治,其效果可达98%以上。有关资料证明:从苦楝的果实中,分离得到的苦楝醇、三萜类化合物苦楝酮、苦楝二醇及苦楝新醇等化学成分,其配制的制剂对25种害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优良的持久性。生物防治有着高效、安全、无污染、保护生态的优越性,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

3.4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机械设备及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这种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法。此方法既包含简单、古老的人工捕杀方式,也有当代物理方面技术的应用。物理防治的内容主要包括捕杀法、诱杀法、汰选法、阻隔法、温度处理和原子能、超声波等的应用。

3.5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运用各种含毒素的药剂来控制病虫害的一种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的优点是快速高效,方法简单,不受环境限制,可以采用大面积的机械化操作。但也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利用化学防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能使用,要实行靶标防治,尽量选用那些有选择性、低毒、污染小的化学药剂,少用或者不用广谱性的农药,须经常变换药剂品种及混用配方,避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2)须改进药剂的施用技术。目前病虫害的防治中,基本使用常规的喷雾方式。相关资料证明,从施药器械喷洒出的药剂,只有25%~50%可以沉积在植物的叶片上,能够沉积在害虫上的药剂不足1%,其中只有0.03%的药剂能够发挥杀虫的作用。常规喷雾的方法不但效率低下,使农药浪费,重要的是大量的农药流失到空气中,容易造成人、畜的中毒。因此,务必改进农药的施用技术,要尽量采用根施、涂茎和注射的方法,减少喷雾污染。提高化学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投放率,从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防止城市生态的恶化。

4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植物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各种景观的布置、施工的质量固然重要,但若要完整地展示设计人员的意图,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的享受,景观植物的养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病虫害的防治。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对保护园林景观的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淑梅,卢颖.园林花卉病虫害防治[J].园林植物保护,2007(5):65~66.

[2]宋建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J].园林工艺,2005(2):71~72.

[3]杨子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图鉴[J].中国园林,2002(5):165~167.

[4]张文吉.新农药应用指南[J].中国林业,2008(3):13~15.

[5]夏宝池.中国园林植物保护[J].江苏科技,2002(5):45~46.

常用病虫害防治措施篇9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8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333159 

1目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问题 

1.1防治技术落后 

由于林场工作人员对病虫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林区的工作只围绕经济利益进行,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意义,使得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依然以传统落后的模式为主,病虫害防治技术停滞不前,从而造成了病虫害现象反复性、经常性发生。 

1.2防治难度增加 

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强了植树造林工作,人工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但造林对象主要以纯种林为主,混交林数量相对较少,这导致了病虫害的放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难度。此外,由于农药的不科学使用,造成害虫的天敌减少,也是增加防治难度的一大因素。 

1.3灾害监测不力 

灾害监测制度、监测预报网点的不完善使防治工作无法与林业生产工作有机结合,导致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处于被动局面,最终造成林场生态防御系统的破坏,一旦爆发病虫害,林场管理人员便无法有效遏制快速的蔓延,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无法顺利开展。 

2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具体措施 

2.1完善林区管理制度 

建立林区病虫害防治的奖惩制度,对消极态度的治理人员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对防治工作有重大贡献的治理人员加以奖励,以此规范和激励治理人员。 

加强治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要求在预防和治理病虫害的过程中,采用科学和适当的监测技术,加强对病虫害的预防力度。 

对治理人员实行防治理念再教育措施,从意识形态入手,使其首先意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再让意识指导实践,让治理人员积极投入到平常的治理防护工作中。 

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对病虫害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减少病虫害对林区带来的损失。林区管理制度是防治病虫害活动的有力督导,完善林区管理制度能有效改善林区病虫害现象,对林区工作人员工作开展具有一定指导和约束作用。 

2.2革新防治技术 

对强危害性的病虫害制定针对性的应对计划,优化防治技术,禁止外来生物和害虫的人为传播行为,可以有效避免害虫对林区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科学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产品,降低有毒物质对土壤和森林的危害程度;采用生物科学技术,对病虫害的天敌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让天敌对病虫害的繁衍起抑制作用,实现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 

2.3强化防治意识 

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秉承能预防不治理的原则,将预防工作贯穿在整个防治活动中。在林业部门内部进行改革,加大防治工作管理力度,使部门人员对防治工作引起重视,从而逐渐建立病虫害防范机制,以此保证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4加大资金投入 

林场的管理经费决定了病虫害治理的投入力度。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大约每年有6.67万hm2森林病虫害现象严重,且无法得到有效治理。政府部门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治投入,在财政投入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地方补助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原则。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林场防治的方方面面进行资金投入,因此资金投入的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地方政府筹资投资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收入,从而才能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加大扶持力度。 

融入政府职能原则。各级政府要将林场的病虫害防治归入到当地的综合防灾减灾计划中,市县2级财政要加大防治、预测和监管等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通过这样双管齐下的方式,才能使林场的病虫害的治理手段更加有力有效,治理工具的选择也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2.5加强林木检疫 

在高速公路路口增加防疫检测站,加强产地检疫工作,对病虫害频发地区和城镇植物产品集贸市场、单位加强检疫管理,从源头上切断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对引进的树木新品种及其森林产品实行2次检查,做到林木检疫的万无一失。 

3结束语 

树木具有存活时间长,生长周期久等特点,短则几十年,长则达百年之久。树木在漫长的生长发育期中,由于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界有害生物会随时对树木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林场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即使病虫害现象发生,也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危害在可控制范围内。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我国森林资源才能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良性的提供森林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常用病虫害防治措施篇10

关键词:病虫害特点;防治方法;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5.01.043

1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明显特点

目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病虫害都存在着严重的危害性,而且一旦发生就会形成广泛传播的趋势。由于各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的来源都不是同一地区,且各种材料都有可能带有病虫害,因此一旦病虫害在这一地区内发生了,就很有可能随着运输和风力等传播因素,传播到其他地区和作物上,无形中使病虫害的危害范围扩大。农业生产中,病虫害是具有多样性的,种类很繁杂,症状也很复杂,这些都给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防治带来了很大困难。

2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目前按其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可分为五类: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植物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指检验输出或输入的种子、苗木、薯块、果实等农产品及其他填充物料和运输工具是否带有植物检疫对象的工作;农业防治法。农业防治是指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创造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条件,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对病虫不利的环境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物理机械防治方法。即应用各种物理因素(如温度、光、电、放射线和超声波等)或机械设备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生物防治法。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农、林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法。化学防治法又叫药剂防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来控制和消灭病虫害的方法。五类病虫害防治法各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实践证明,单独使用任何一类防治方法,都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病虫害问题。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它为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从事植物保护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多年的病虫害预测预报、诊断和调查病虫危害工作中,在认真分析发生和流行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手段,不断探索适宜的防治办法,把握农作物生长特点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点,使农业生产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上都获得最佳值。

3在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我国的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产全局和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出发的,为控制病害的大发生和避免严重危害的出现,同时能够促进农作物更好生长,为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合理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治理。

在进行病虫害治理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一是努力加强生物防治,利用好天敌,其中包括人工繁殖、引进和移植病虫害的天敌等技术措施;二是抓好栽培管理这个关键环节,认真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并进行及时的排灌和田间杂物的清理,提高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可以有效防止农作物被病原生物侵染;三是还要把握好最有利的时期,并做好预测和预报工作;四是要从科学使用化学和生物药剂入手,研制低毒、高效和低残留的生物制剂,科学合理地运用转基因技术手段,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有效防控。

4从法律角度思考我国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目前,我国农业方面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不够健全,对于农业病虫害防治,常用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主要集中于植物检疫防治工作。现行的植物检疫防治方法常常称作法规防治。我国已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实施条例》,就明确规定了检疫过程中的职责和权利的问题、行使检疫的措施和所负的法律责任等一些具体的问题。还颁布了若干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检疫病虫害的名录,并出台了许多同动植物检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当中最具有约束力的是《植物检疫条例》,此条例对于各种疫情的具体预防、农产品的检疫以及一些紧急防治措施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就目前来讲,虽说在法律和法规的制定上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立法起步还是很晚,而且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