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十篇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十篇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8:26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篇1

关键词: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简化解法

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它是在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中实施的。学生学习时缺乏相应的实验验证和系统的规律性。加之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浮浅,因此,利用孟德尔遗传规律中所学内容来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规律,形成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笔者认为对于不善于进行加工整理教学内容的学生,传授利用分离定律对自由组合问题的简化解法就显得举足轻重。

就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关系来看,自由组合定律以分离定律为基础,因而可以用分离定律的知识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况且,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例比较简单,因而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是简单易行的。

一、配子类型问题的简化解法

例1.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所产生配子的种类可能有多

少种?

先转化成一对一对性状的问题,再依据分离定律分别讨论:

基因型aa产生的配子a,a有2种

基因型Bb产生的配子B,b有2种

基因型Cc产生的配子C,c有2种

基因型dd产生的配子d,d有1种

以上每对基因所得配子自由组合后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2×2×1=8种。

二、基因型、表现型类问题的简化解法

1.若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求杂交后代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种类数和表现型种类数

例2.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杂交,各对基因独立遗传,其后代有多少种基因型?多少种表现型?

先转化成一对一对性状的遗传,再依据分离定律来求解。

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2种表现型

Bb×Bb后代有3种基因型(1BB,2Bb,1bb);2种表现型

Cc×cc后代有2种基因型(1Cc,1cc);2种表现型

根据3对基因的遗传规律得:

子代中基因型有:3×3×2=18种

子代中表现型有:2×2×2=8种

2.若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求某一具体基因型或表现型子代所占比例

例3.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个体杂交,求子代中出现基因型为aabbCc个体的概率?

先转化成一对一对性状的遗传,再依据分离定律来求解。

aa×aa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

Bb×bb后代中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

CC×Cc后代中基因型为Cc的概率为

考虑各对基因的遗传得:

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为:

综上所述,在遗传规律的学习中,不仅局限于学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原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定律的基础上,适当对孟德尔定律进行扩展。这既丰富了学生对遗传学发展的认识,使学生不会误以为全部生物的遗传秘密都被孟德尔所发现,后人的研究空间还很大,同时加深了对减数分裂的理解和遗传规律的再认识,了解了基因的独立遗传和互作关系。通过简单的分离定律解决复杂的自由组合类问题,可以达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高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第二中学)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它是在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中实施的。学生学习时缺乏相应的实验验证和系统的规律性。加之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浮浅,因此,利用孟德尔遗传规律中所学内容来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规律,形成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笔者认为对于不善于进行加工整理教学内容的学生,传授利用分离定律对自由组合问题的简化解法就显得举足轻重。

就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关系来看,自由组合定律以分离定律为基础,因而可以用分离定律的知识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况且,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例比较简单,因而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是简单易行的。

一、配子类型问题的简化解法

例1.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所产生配子的种类可能有多

少种?

先转化成一对一对性状的问题,再依据分离定律分别讨论:

基因型aa产生的配子a,a有2种

基因型Bb产生的配子B,b有2种

基因型Cc产生的配子C,c有2种

基因型dd产生的配子d,d有1种

以上每对基因所得配子自由组合后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2×2×1=8种。

二、基因型、表现型类问题的简化解法

1.若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求杂交后代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种类数和表现型种类数

例2.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杂交,各对基因独立遗传,其后代有多少种基因型?多少种表现型?

先转化成一对一对性状的遗传,再依据分离定律来求解。

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2种表现型

Bb×Bb后代有3种基因型(1BB,2Bb,1bb);2种表现型

Cc×cc后代有2种基因型(1Cc,1cc);2种表现型

根据3对基因的遗传规律得:

子代中基因型有:3×3×2=18种

子代中表现型有:2×2×2=8种

2.若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求某一具体基因型或表现型子代所占比例

例3.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个体杂交,求子代中出现基因型为aabbCc个体的概率?

先转化成一对一对性状的遗传,再依据分离定律来求解。

aa×aa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

Bb×bb后代中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

CC×Cc后代中基因型为Cc的概率为

考虑各对基因的遗传得: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分离规律;等位基因;相对性状;精讲;多练

分离规律是遗传规律的基本规律,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互换规律及伴性遗传。因此在分离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掌握非常重要。

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与相对性状遗传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理解性状分离的遗传学原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讲要抓住关键性概念和原理,以及与概念和原理有关的感性材料;学生课堂上的练习题要形式多样化,做到少讲多练。

一、分析感性材料要突出本质

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提出要经历了由现象到假说、到理论的过程。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也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知识为基础。采取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分离规律的教学中,首先讲述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为学生提供与形成概念和原理有关的充分事实,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分离规律的概念、原理及体系。那么,在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教学中,应当讲清哪些具体事实并突出其本质呢?

1.讲清豌豆的花部结构和传粉方式,使学生弄清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等基本概念。

2.讲清豌豆主要相对形状。使学生弄清相对性状的概念,明确纯种豌豆的自交后代仍然是纯种,纯种的杂交后代表现出相对性状的遗传差异。

3.讲清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两个特点:一是F.全部表现为显性;二是出现相对性状的分离,比值近似3:10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表现是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F2分离假说的实验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资料,抓住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本质,使之具备学习和理解分离规律相应的感性知识。

二、讲述分离规律要突出重点抓关键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解释相对性状分离的遗传原理,它是运用等位基因等科学概念所组成的判断,揭示出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与相对性状遗传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分离规律教学的重点是讲清等位基因的定义、存在形式及其杂合体内的遗传行为。教学的关键在与抓住等位基因遗传行为的细胞学基础,也就是在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动态。

教学程序按照基因的遗传理论对分离现象的具体解释来安排,大致如下:

1.相对性状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等位基因的概念:从数量看,是成对基因;从性质看,成对基因的遗传效应具有对应关系。从存在位置看,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属性,所以等位基因又称对性基因。概括如下:其中,对应关系也是等位基因的本质等位基因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可以概况如下:

2.等位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其中,等位基因的纯合状态称为纯合体,如高茎豌豆(DD)为显性基因纯合体;矮茎豌豆(dd)为隐性基因纯合体。等位基因的杂合状态称为杂合体,如高茎豌豆(Dd).配子中之含等位基因中的一个。教学中应该避免将等位基因的概念和存在形式混淆,造成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的困难。

3.杂合体内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概括如下:①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因此F1全部表现为显性(高茎)。但是,隐性基因并没有消失。显性作用是由于高茎基因(D)能够控制一种酶的合成,通过酶作用促使细胞胞合成足够的赤霉素,赤霉素刺激细胞生长的结果,使含有显性基因的豌豆植株表现高茎性状。矮茎基因(d)不能控制这种酶的合成,因此,含有矮茎基因的豌豆植株表现为矮茎性状,杂合体则表现出高茎基因的性状。教学中不一定讲述显性作用的机制,但不要把显性作用误解为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的控制作用。②杂合体内等位基因虽然共存与一个细胞中,由于分别位于同源的两条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指等位基因间互不融合,保持着各自的质的纯洁性。杂合体内等位基因的纯洁性,是F1产生两种纯质配子,以及受精后导致F2出现隐性纯和的前提。③在减数分裂时,杂合体内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各进入一个配子,结果,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配子是亲体的产物,子体的根源,上下两代相连续的桥梁,传递基因的唯一媒介,所以,配子的质(两种纯质类型)和量(数量相等)的变化,必然对后代的性状表现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等位基因的分离是性状分离的根本原因。

④杂合体产生的雌雄配子间通过受精作用的随机结合,使F2群体中既有等位基因的纯合状态,又有等位基因的杂合状态,其中显性纯和和隐形纯和各占四分之一,从而导致群体F2出现相对性状的分离,比值为3:1。

综合所述看出,F2的性状分离是由于F是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杂合体内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纯和,必然导致后代表现性状分离。分离规律的语言表达,就是对杂合体内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的概况。

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教学可以放在概括分离规律之后,教材在阐述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时,主要强调“表现型相同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而没有确认“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的判断推理。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应该通过分析典型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这种判断推理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真实性,否则是不能成立的。

测交实验验证了相对性状分离假说的真实性,使假说上升为理论。所以,测交实验是继续深入地进行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教学程序如下:

1.阐明回交和测交的概念,启发学生应用等位基因分离和纯和的原理,画出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篇3

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新教材的使用成为广大教师讨论的一个热点,与以前的教材比较,新课改教材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编写程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遗传部分。经过亲身的教学实践,发现新教材在此部分的编写程序上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高中遗传部分是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二、遗传的分子基础,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三、遗传的基本规律,即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

旧人教版遗传部分编排上采用的是: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先是考虑到学生在初中时对遗传和变异的一般概念已经有所了解,本部分在引言部分没有重新阐述这部分内容,而是首先用三个设问“遗传和变异究竟怎样发生的,“在生物体内是什么物质对遗传和变异起着决定作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哪些共同的规律,概括出了本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又简单介绍了100多年来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之前,对遗传学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然后教材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二章中细胞部分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通过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以及基因的表达功能等内容,使学生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讲述《遗传的基本规律》主要分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两部分都是先讲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可以看出这三部分是三个独立的单元,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是为学生第三个单元的学习做知识的铺垫和储备。这样编排的出发点就是利于知识的传授与施与。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教学观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长远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基于此,新教材在此部分的知识编排上做了很大的调整。新人教版在这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将“孟德尔实验”部分的内容调整到最前面,一些重要概念的提法也随着教材章节而呈现出逐步的变化。如在第一章,由于孟德尔时代,人类还没有了解基因和染色体这样的概念,那么如何真实还原当时的情况呢?教材中成功的使用了“遗传因子”这样一个名词,概念的不断修正和完善正反映了人类在科学认识道路上不断的进步。这样既展示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又体现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解释和推理。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尤为重要的是,每一章的学习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学习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呈现方式更加重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驱动知识的建构?;更能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通过上述内容的对比分析,我们很明显体会到新教材做这样的调整,更注重问题驱动式的教学,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枯燥的知识堆砌,讲求方法论,同时注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篇4

作为高中生物学传统的核心内容,本部分的考点主要集中在:(1)以假说演绎法为基础的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研究方法与探究过程;(2)遗传定律中基本的、有规律的数值的应用;(3)遗传定律中变式后特殊数值的应用;(4)以Dna的基本功能为纽带,结合中心法则,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近几年的高考中,不少内容的考查形式已经由传统的概念与简单计算考查向分析说明演变,尤以遗传学数据的分析及遗传学为背景的实验题的设置更为突出;而以基因表达为基础的“基因―性状―蛋白质”的关系几乎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要点归纳

1.基本概念突破

本部分基本概念众多,可以大致归结为如下类型:

性状类: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表现型;

基因类:基因、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型;

类:杂交、自交、正交、反交、测交;

授粉类:自花授粉、异花授粉、闭花授粉;

个体类:纯合子、杂合子;

显性类: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

对这些概念,要弄清它们的内涵与外延,注意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本质区别。

2.重点难点扫描

(1)遗传规律适用条件。

真核生物、有性生殖(包括伴性遗传)。如香蕉虽是真核生物,但天然香蕉的生殖方式为无性,因而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2)遗传实验的选材。

①植物学实验常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豌豆花大,易去雄和人工授粉;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后代数目多。

②动物学实验常选用果蝇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研究;容易培养,实验材料易得;相对性状区别明显。

(3)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具体流程。

去雄(避免花开时已受粉)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授粉(完成杂交)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68-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应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宗旨。学科的核心素养,既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总目标,也是高考生物学所考查的高阶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成为亟待教师探究并解决的问题。

高考生物遗传学可考查的内容丰富、途径多样,能体现考生生物学素养层级。遗传学试题考查的知识兼具广度与深度,能力目标涵盖了4个维度。尤其是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素养。下面笔者将以遗传学部分章节的教学为例,来谈一谈为什么、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为什么要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是课程教学本身的需求

科学思维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包括所有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思维过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中,对遗传学板块的要求比如“运用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由亲代的性状预测子代的性状”“以人类红绿色盲或血友病的研究为例,分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的特点”等等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能够针对有价值的问题、疑问、难题或者想法进行研究,基于好奇与困惑来理解生命观念、建构知识。遗传学三大定律,是科学家通过假说演绎法获得的。因此,遗传学规律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是如何探索遗传学规律,更好地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演绎法,同时作为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它也能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知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

2.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是适应高考的需求

历年高考实测数据显示,遗传学试题区分度较高,可对考生进行有效的区分和选拔,助力高考服务选才核心功能的实现。根据2014-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生物试题的实测统计数据可知,遗传学试题相对较难,零分人数比较高。究其原因,一是考生对计算类题目的“原生恐惧”,二是理科综合试题作答时间有限的“主动放弃”。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育不是没有思维过程的事实性知识的累积,不是教师将思维传递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个人的思维过程。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笔者在遗传学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

1.巧设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分析遗传现象背后的原因

比如: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一节的学习中,首先抛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对相对性状在遗传时具有怎样的规律,那么如果双亲之间具有两对相对性状,它们在遗传时每一对是否还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相互之间会不会相互影响”,引出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这也是后面在分析實验现象时要紧扣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设置怎样的实验方案呢?”“孟德尔也是这样设计的。孟德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你觉得黄和绿、圆和皱在遗传时每一对是否还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你的依据是什么?”“对实验结果中F2既有与亲本相同的黄色圆粒、绿色皱粒,又有与亲本不同的绿色圆粒、黄色皱粒,你能否做出相关的假设或解释?”“F2的不同表型的比为什么近似于9:3:3:1?”这样就避免了知识的直接灌输,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一定的问题。另外,在用棋盘法进行结果分析之后,再次以问题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图中,有哪些不同的基因型,比例各占多少?表现型有哪几种,比例各占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否从图解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如果不画图解,你能否快速地得出有哪些基因型?及某一种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学生们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许会有一定的障碍,或者完成得不够好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能够自主地发现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2.深入剖析,精辟点拨,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精髓

在遗传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假说演绎法,最基本的研究方案就是杂交、自交和测交,这些可以说是贯穿整个遗传学教学始终的。然而学生们往往忽视了这种方法本身,只关注遗传学的基本规律,或者对这种方法的理解不够,无法在学习和实践中进行相关的运用。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剖析和点拨,帮助学生领悟其精髓。比如:“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过程。在学习摩尔根的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时,在观察到相关的实验现象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果蝇的眼色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什么?”“F2中白眼都是雄果蝇,你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你觉得红眼白眼基因应该位于什么样的染色体上?请说明理由?”“你怎么向他人证明你的观点?”“你有哪些可行的方案,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是什么?请用图解表示出来。”而学生在做完他的相关的方案设计以后,就可以点出来,摩尔根也是这样做的。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反思,其实自己在设计方案的时候,用到的自交、杂交和测交就是遗传学研究的基本交配方案,我们在研究相关问题的时候关键就是要找对合适的亲本来进行交配。通过演绎既要能解释已有的现象,又能准确预测未知实验的结果,才能证明自己的假说是正确的。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演绎,以及如何评判演绎的结果是否正确。

3.自主尝试,探索总结,推动学生发现特殊的规律

在伴性遗传这一节中,关于如何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置一直是一个难点,但也是高考常考的点。它对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都很高。要想真正让学生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和总结规律。在学习红绿色盲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人类关于红绿色盲有多少种可能的交配组合,不同的交配组合下子代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些交配组合下子代会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为什么会不同?”当学生真正找出这些特殊性的时候,再请他们思考“要通过某种交配方案确定某性狀的遗传是否是伴X遗传,有哪些可行的方案”时,他们就能较快地说出自己的思路了。有了红绿色盲的学习基础之后,再来推进学生啃硬骨头“区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置”。首先以XY染色体的示意图,让学生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有哪些可能的位置。然后再来分别研究不同位置上的遗传特点。这里最难的就是XY同源区段的遗传。仍然可以先问学生“如何探究XY同源区段的遗传特点”“你觉得它与常染色体遗传比较像还是与伴X遗传比较像”“你打算怎么做”。比如关于基因型的书写、交配组合的类型等等。当学生自己写完12个交配组合的结果以后,就能很快找出特点了。这时,可以点拨一下,让学生知道,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它在什么情况下会表现出伴性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交配组合下子代会表现出雌雄的不同”,强化理解,而这些特殊的交配组合就是我们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然后拿出相应的例题,让学生来区分“常染色体与XY同源区段的遗传”以及“伴X遗传与XY同源区段的遗传”,自己尝试总结相关的规律。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篇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一系列关于抢救、发掘与保护的活动也全面展开。通过对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探究,期望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所借鉴。

关键词:《文化财保护法》;无形文化遗产;人间国宝

中图分类号:D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234-01

1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1.1人间国宝的认定

在日本,“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保持者”被国民称为“人间国宝”。法律规定,如果被认定为“人间国宝”就有义务将其技艺、技能及其作品等进行公开和传承给后世,如果拒不外传,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传承其技能,将被解除或者取消其资格。对“人间国宝”的认定,必须依据《文化财保护法》所规定法定程序展开。指定及认定工作通常是不定期地在文部科学省下面的文化厅组织进行的;由数十位专家和有识之士组成的文化审议会就“人间国宝”因死亡等原因而解除认定的情形,就其艺能和工艺技术领域的发展状态等,进行专业性的调查与研讨,其结论将最终成为文部科学大臣认定人间国宝或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保持团体的基本依据。上述指定程序一经完成,国家就会依据《文化财保护法》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对文化遗产实施保护。

1.2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录制度

在日本,对历史文化遗产实行保护的历史已有100多年。多年来,日本保护文化遗产一直采用的都是指定制度。这种制度实行的是有局限的重点保护政策。2004年,日本《文化财保护法》通过新的改订,进一步扩充了保护非物文化遗产的登录制度。所谓登录制度就是将文化遗产进行注册和登记,以此来认定其资格,确定历史文化价值,然后用一定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并通过媒介公布于众,进行大量的舆论宣传,来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日本正在积极推进“文化财登录制度”,通过这种新的“文化财登录制度”,它有“保护10万件历史遗产”的决心。现在,登录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实践证明,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采用的也是登录制度。

1.3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经过几次重大修订,逐渐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文部省在1950年组建“文化财保护委员会”,并任命5位国内一流的文化专家担任委员。委员会之下设有四个文化财保护审议会,专职负责文化财保护的技术咨询、专业指导、调查审议和相关的事务性工作。日本在1954年,又明确规定各地方必须组建“地方公共团体及教育委员会”,来负责地方的文化财保护工作。1986年,日本将“文化财保护委员会”废除,其承担的指定与解除国宝的工作由文部大臣直接担任,文化厅长官决定其他事务性工作。地方政府亦设置“文化财保护审议会”,和民间团体共同保护本地的文化财产。研究工作方面,日本成立了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和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还有许多民间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日本的大学和图书馆,它们除了做有形文化财产和无形文化财文献资料的保管工作外,还做一些启蒙和推广活动,成为日本有形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保护、研究和教育的基地。

2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泱泱中华,拥有灿烂文明的五千年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富,所以对其保护的任务也十分艰巨。笔者认为,在学习与借鉴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上,主要是逐渐将保护法制化,通过法律来确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创建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考虑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传承人的法律地位,并对传承人的各种传承活动给予支持。每年支付其“特别助成金”以改善其生活和培养后继传人的条件,支持其保持和提高专业技能或培养传承者的各种努力。对于由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持者团体或地方公共团体所进行的旨在培养无形文化遗产后继者的事业,或有关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公开表演等事业给予部分经济资助。

(2)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录制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通过登录,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确定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条例加以约束。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篇7

中国—东南亚贸易区中的各成员国,除新加坡外,都是发展中国家,但这些国家生物资源丰富,文化形式多样。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升级的环境下,发展中国家要想生存和可持续地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和运营这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财富。

一、中国与东盟保护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法律框架分析

《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第2条将“遗传资源”定义为: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遗传材料。由于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遗传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利用,并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的生物资源,其价值可见非同一般。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8条还规定:“依照国家立法,尊重、保存和维持土著和地方社区体现传统生活方式而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实践并促进其广泛应用,由此其知识、创新和实践的拥有者认可和参与下并鼓励公平地分享因利用此等知识、创新和做法而获得的惠益。”除《生物多样性公约》外,2001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第31届大会上通过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公约》和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等条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的关系。因此,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是密切关联的信息资产,对有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也是对遗传资源保护。

1.中国与东盟各国对相关国际条约加入的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有关机构及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从不同方面对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进行了制度设计,形成了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框架。我国加入与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我国于1985年加入)、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批准)、2005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2007年1月30日递交批准书)。在东盟各国中,除文莱、新加坡外,都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越南(2005年9月20日批准)、柬埔寨(2006年6月13日批准)、菲律宾(2006年8月18日批准)、印度尼西亚(2007年10月15日接受)、老挝(2009年11月26日批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成员国[2]。加入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东南亚国家有:越南(2007年8月7日批准)、柬埔寨(2007年9月19日接受)和老挝(2007年11月5日接受)[3]。东南亚国家联盟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也在积极行动,2000年东盟10国拟定了“获取生物遗传资源的框架协定(草案)”,2005年9月27日东盟签定了《成立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协议》,在菲律宾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搭建了各国间信息沟通和协作管理的平台。2009年东盟在新加坡召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会议中,申明支持《获取生物遗传资源的框架协定》(草案)谈判的进程[4]。

2.中国与东盟各国对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的国内立法现状。《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等公约确立了三个关于遗传资源的原则:即国家原则、最后同意原则和利益共享原则。为了应对发达国家的“生物剽窃”,我国与东南亚各国都开始建构本国管制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机制。我国第三次修改的《专利法》增加了一些对遗传资源保护的条款。专利法第26条就规定: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人应当在专利申请文件中说明该遗传资源的直接来源和原始来源;申请人无法说明原始来源的,应当陈述理由[5]。除专利保护外,还有一些关于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例如国务院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在东盟国家中,各国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保护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比较典型的是泰国和菲律宾。泰国1997年《宪法》第6条规定,传统社区成员有权保存和恢复其习俗、本土知识及本社区或本民族的艺术和优良文化,并有权按照法律规定依平衡模式持续地参与管理、维持、保存和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随后,泰国通过了《传统泰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为传统泰医学建立了全面的专门保护制度。菲律宾1995年了第247号行政令,规定了为科学和商业目的以及其他目的开发生物和遗传资源及其副产品和衍生物的制度框架;1996年第96—20号部门行政令又进一步明确了关于生物与遗传资源开发实施规则与条例;1997年制定土著人权利法;2001年菲律宾第12届国会的第一次会议通过群体知识产权保护法案(CommunityintellectualRightsprotectionac,t又称CiRpa)。这些法律,奠定了菲律宾对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保护的法律框架[6]。

二、影响遗传资源及有关传统知识保护的典型问题

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影响未来生物领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发掘它们的经济和利用价值在生物领域内已然成为热潮。但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峻的问题和挑战,例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传统知识的保护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等。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也面临这些问题所引发的法律处理难题,这需要跨国法律合作予以解决。

1.生物盗窃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医药研发和动植物新品种开发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不经生物资源来源地国家的同意,擅自利用他国生物资源进行医药开发,并申请专利,获得垄断利益。我国富饶的东北是黄金大豆主产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2000年调查显示,中国拥有世界上90%以上野生大豆豆种。由于我国没有对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美国“孟山都”公司通过东北野生大豆种子遗传资源研究出转基因大豆,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01个国家申请了64项转基因大豆专利。这类事例在中国还有很多,例如猕猴桃、“北京鸭”遗传资源流失,就是典型的案例。只占全球3%的地理环境的东南亚国家,拥有着超过全球20%的动物、植物和海洋生物。菲律宾拥有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众多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兴趣,美国医药产业施贵宝就多次对当地资源进行调查以寻找医药的自然来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菲律宾通过总统令和行政令出台了一系列遗传资源及有关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

2.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中国人俗称的“水葫芦”)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来物种入侵最典型的一个例子。2009年底到2010年初的西南大旱,有人认为祸端起因于外来物种橡胶和桉树的大量种植,指责橡胶林和桉树林是“抽水机”和“霸王树”,造成了西南生态的破坏。也有人认为,外来生物本身不一定都是可怕的恶魔,东南亚盛产的橡胶林和桉树林也是引进的外来物种。桉树是原产澳洲的速生树种,它与速丰林树种松树、杨树并列,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世界三大速生树种,用途广泛,经济价值显而易见。正是从中国引进杂交水稻,菲律宾、越南等许多国家才有了水稻生产的飞跃,摆脱了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现象,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中国—东盟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货物贸易、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更为广泛,如何通过法律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需要进一步明确。

3.生态孤岛问题。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第8条规定,每一缔约方应尽一切可能,建立一种保护区制度,并在保护区内采取特殊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许多国家建立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制度,就是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方法。生态系统是一定区域经过长期历史形成的生态平衡关系,它不受国界、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唇齿相依,或边境相连,或一衣带水,地理环境的接壤使得中国与东南亚生物物种之间的迁徙和交流比较频繁。野生亚洲象是一种珍稀动物,一部分分布于西双版纳部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南木哈部级自然保护区,农田、耕地、橡胶林等,把亚洲象的栖息地变得支离破碎,亚洲象就生活在一个个这样的生态孤岛上面。我国与老挝合作建立跨境保护区域,促进了以亚洲象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这种模式应进一步推广。又如:我国云南省与缅甸克钦邦毗连,高黎贡山横越两国边界,高黎贡山是我国部级自然保护区,也是缅甸伊洛瓦底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濒危动物绿孔雀的栖息地。由于缅甸在森林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方面还不够健全,中国在保护原始森林的同时,缅甸方却在砍伐。同时,因为没有法律协调,非法砍伐的木材又可以卖到中国,形成一种对自然保护区孤立保护的现象。

4.家园变公园问题。成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还带来另一个与遗传资源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即自然保护区的当地居民或土著民的传统知识保护问题。一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一定的文化,保护文化就是保护环境。国家划分的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往往与维持传统性生活方式的当地居民或原土著民生活空间相重叠,从而对于当地居民或土著民族而言,长期以来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如今反而导致了“家园变公园”的种种限制。菲律宾和泰国的一些立法,就是通过维护传统知识来维护生物多样性。在当地居民或土著人生活的环境中,由于没有受到近代工业社会对资源的疯狂掠夺,保留着丰富的“遗传资源”。可以说,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得以保护,当地居民或土著人功不可没,他们才是这块土地的真正主人,应享有这些资源带来的利益。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区建立后,旅游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在国家公园的保护运用中,协调国家、社区和个人在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利益和责任分担,也需要法律沟通。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农作物育种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美国的玉米很多是转基因的。袁隆平院士认为,转基因技术是分子技术中的一类,因此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没有技术就没有地位。我国水稻杂交技术虽然现在居于世界优秀行列,但维护其竞争力,必须进一步研发转基因水稻。只有我国具有了转基因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否则就会被美国这些发达国家垄断转基因产品市场[7]。美国孟山都公司在转基因种子方面建立起大规模的完全封闭的平台,没有任何一个平台可以与其竞争。根据孟山都相关规定,农民必须每年购买其新种子,如果有谁违反了规定,孟山都将永远不会再向其提供任何技术。对转基因食品的商品化,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首席专家薛达元表示反对。他认为,至今国外对主粮的转基因品种一直不敢商业化生产,美国虽然批准了玉米、大豆的转基因商业化生产,这些主要用于饲料和榨油,而用于主粮的转基因小麦研究虽然早已成功,但是从来没有批准为商业化生产,因为小麦是西方的主粮,相当于中国的水稻。因此,对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潜在风险太大,出了问题谁也担不了责任[8]。中国面临的这些问题,东盟各国也会出现。菲律宾为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近年来积极进行转基因稻米的农田试验。据菲律宾《马尼拉公报》3月18日报道,总部设在马尼拉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罗伯特?齐格勒宣称,菲律宾很可能在2011年成为继中国之后批准大规模种植转基因稻米的亚洲国家[9]。

三、中国与东盟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的合作对策建议

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作为信息资产,应受到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触及到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缺失。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属于进入公有领域的一种群体性权利,具有共同遗产性、生态性、公有性等特性。现代知识产权以商业化操作为目的,要求知识产权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等特征。在现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遗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明显不足。在中国—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将来的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法律保护谈判和条约制定中,笔者建议可采取的措施有:

1.建立矩阵式结构的国家合作监管制度。1995年东盟七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在泰国曼谷通过了《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框架协议》,并制定了(1996年—2001年)行动计划和(2004年—2010年)行动计划,规划建立区域电子信息网络,合作处理知识产权事项。在《框架协议》中,没有将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作为合作内容,因此,中国与东盟之间在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项目中合作,应通过特别的法律来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中国与东盟加入的国家条约和国内立法的现行框架下,对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是一种多头管理,没有一个主导的服务机构来协调这些法律的运行和冲突解决。通过特别的法律,可以建立一个中国—东盟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法律协调中心,以具体案例解决为流程,把该领域内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法律矩阵,实现合作监管。笔者认为,中国—东盟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法律协调中心的职责主要是搭建国际组织和各国家的法律信息沟通平台,并网监控有关项目合作的正当进程,以及提供认证、鉴定、公证等法律服务。例如,由该中心提供遗传资源的地理标志认证服务、提供自由贸易区内流通货物的原产地标志的鉴定和公证服务等事项。

2.形成科学慎重管理和公众参与的协调机制。遗传资源是生物工程的重要原材料,生物盗窃、外来物种入侵、转基因产品都是涉及对遗传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法律问题。处理这些法律问题,应建立风险管理和公众参与制度。《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条规定,各缔约方应尽一切合理的可能,将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纳入本国的决策程序,采取措施,以便在利用生物资源时避免对生物多样性可能产生的负作用或使这种负作用降低到最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条规定:“可否取得遗传资源的决定权属于国家政府,并依照国家法律行使。每一缔约国应致力创造条件,便利其他缔约国取得遗传资源用于无害环境的用途。遗传资源的取得需经提供这种资源的缔约国事先明确同意,除非该缔约国另有决定”。科学慎重的态度并不是拒绝的态度,桉树被引入中国一些地方进行大量商业性种植,部分群众对其生态破坏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在对传统社区的生物资源进行直接或间接商业化开发时,传统社区对这种开发有事先知情权、环境影响评价权利、参与决策权利和同意权,这些公众参与权利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前置性权利。当然,生物工程是高科技,与传统知识不一定符合,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但国家有义务对公民进行教育,公众还应有接受新知识的教育权利。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遗传资源保护协议中,应规定风险管理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具体而言,法律应规定生产转基因产品、引进外来物种的严格安全评审原则和公众参与的评价原则。例如,2010年广西玉林市政府与文莱农业局之间启动了杂交水稻合作项目,该项目采用政府间合作方式完成,广西提供技术、稻种和技术设备,文莱提供土地和配套基础设施,在文莱进行多个品种杂交水稻的试验种植。试验结束后,文政府将选择1-2个优质高产品种开展规模化种植,文政府对所产稻谷实行统一收购。该项目的程序就遵循了科学慎重管理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县皮影文化;权利主体

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48-03

2012年,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共有26项,数量上排名世界第一。在国务院公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第一批是518个,第二批是510个,第三批是191个。在我国悠久的五千年历史中沉淀了太多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的精神成果,在保护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以及推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长期缺乏有效、合理的保护,例如在经济开发中对其的不当利用,在关于权利拥有人的确定方面没有真正落实,权利人之间利益的不均衡等现状。除此之外,外来文化也强烈冲击着本土文化,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已经渐渐消亡了,其最后的生存堪忧。所以,保护和弘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一)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20世纪50年代即二战结束后,全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基本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战争以及战后的大规模重建给世界各国的文化古迹和自然遗产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面临这样的环境,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保护文化古迹和自然遗产的重要性。2003年10月,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同年11月,宣布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本公约的第二条对其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2011年中国终于出台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法律,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条指出: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中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定基本借鉴国际上相关公约的规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并充分展示了这个民族的个性和习惯。其具体的特点如下:第一,具有传承性。它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由遗产的本质所决定的,换言之,就是我们的祖辈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积累和改进并以师徒或团体的形式流传下来,逐渐形成今天的技能或习俗。第二,具有活遗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线的活遗产。它传递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特有文化信息,存在着应当世代传承的必要性,是这个地区文化的活化石。第三,通过以口传身授形式体现的传承性。在历史的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与精英文化一样的正统地位,相关的史书也难有记载,它的传承形式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口头性”,而很少以书面形式流传下来。第四,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特征。非物质性,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但所谓的非物质性,并非与物质完全对立,相反,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以物质为依托而呈现。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才是公约所保护的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根本体现不在于其依托的物质载体,而在于其最终呈现的精神文化内涵。例如,节庆礼仪所代表的文化。

(三)华县皮影文化的介绍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白色的幕布,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从四千年前到21世纪的今天,皮影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了时代的特色,在几千的文化发展中,其历史悠久,但不同的史学家及戏剧艺术家对其起源及形成的问题影响最大的观点是“汉代说”: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皮影戏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封建社会,农民对很多自然现象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于是就简单地归结为鬼神作怪,由此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皮影戏便是对鬼神崇拜的一种表现,是“以虔敬所有超自然的神为第一目的的艺术”。2005年1月,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华县“陕西省民间艺术·皮影之乡”称号。2006年6月,华县皮影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华县皮影制作工艺”又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9月,华县皮影文化产业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法律理论困境

(一)保护非物质遗产的立法指导思想问题

在立法之初,对于建立一项法律制度而言,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下问题:为什么要制定这个制度?建立这个制度要解决什么样的法律问题?其立法的宗旨是什么?要体现何种法律利益关系?并且最终能够实现什么社会目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只是其本身的物体存在,而是其背后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其对人类文化形态多样性的贡献和在未来的实用性存在的可能,因此,力求全面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必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作为立法的基石和目标。基于这个认知上,我们传统的以静态的物品作为重点的保护对象并且将保护的落脚点放在某些有形物品的管制上的方式已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这样的保护模式是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合理的利用,也不利于在制度建设上获得其他国家的合作与支持。典型例子是日本与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这些法律无一例外地将保护静态物品并限制其流动作为立法的基本切入点[3]。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但是在这几十年的文化法律制度的建设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有以下问题:“要申报可保护”、“多利用少管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重保护而轻开发利用的倾向相当明显;基层的保护工作机构大部分没有建立,往往依靠国家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来实现;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发或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地方没有专门工作人员,没有系统有效的理论研究,部分是靠自己以保护工作的实践为参照。在2011年之前,我国由于缺乏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陷入了一些僵局,工作无法全面展开,保护工作尚未纳入法制化轨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但是,2011年2月正式出台一部专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它的出台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上的一大进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虽然其本身还有相当的局限性,但是总体看来,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难以确定

在确定一种法律关系之前,我们要知道这个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客体和权利内容。权利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而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人[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者进行明确界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法律确认的前提。根据现在所知的历史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是特定民族的集体性文化创造,具有现实或潜在的经济价值。它起源于民间,其初期的创始者往往是个人,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它不断受到后人的再创作,其形成和发展往往是某个民族或者地区连续创作的结果,所以不特定性和群体性使其权利主体无法得到确定[5]。例如,在华县皮影中,有的皮影雕刻的技术或产品是一个村庄群众集体的创造,在这种情况下,有关群体和这个群体所生活的地区或是地域就对这项传统知识共同享有所有权。然而在华县皮影文化资源通过旅游等经济手段得到开发和利用时,作为华县皮影文化权利主体的群体或个人,只有相对少部分通过皮影加工或是皮影的销售等能得到相应的经济收入外,更多的是大部分的经济价值并未反馈给真正的权利主体本身,也就未对其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其他的国家也大量存在这样的例子,当《狮子王》在世界各地热播的时候,那些拥有著作权、版权者在计算着银行账户是否有百万万美元进账时,而象征性的1英镑是起初根据其自己民族歌曲来改编曲目的非洲祖鲁族艺术家林达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用传统知识产权的观点来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要么会遗漏掉许多其他重要的相关主体,要么会导致主体的泛滥,因而无法对这些主体权益作到切实的保障[3]。

然而,现阶段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主要归结于以下的原因: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具有的传承性、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和非物质性等特征,国家或是朝代的更替、民族的变迁、自然灾害或是昔日环境的改变所形成的人口流动,致使出现大量的民族交错居住的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再次进行新的传承,以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的确定极其复杂。另一方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相对以行政保护为主,将一些不具有主体资格的在行政法规中却赋予了类似主体资格的权利,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上由一些省、自治区政府部门中的相关文化单位,或者是国家文化部,或者民间组织等作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而且这些行政规定并没有涉及所有权问题,仅仅只是赋予了其申报的权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性质难以确定

理论上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权利性质的研究亦颇为热烈。这主要涉及法律性质问题。有学者认为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政府责任,通过公权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由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作为智力成果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化,充分体现了民族智慧与文明,是为这些人民所认可和接受的,也会在以后朝着他们所独具特色的方向成长。同时,相对于一般知识产权而言,因为其存续期较长,对于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无数的劳动人民在这个文化遗产中留下了自己时代的特色,使其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和公共性,由此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有公权性质。也有学者指出,有必要在公权保护之外用私权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保护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带有公权性质的私权: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地域性,一个民族或地区传承该民族或地区所独特的民间习俗或传统习惯,这在表层上所反应的群体性、地域性特征是一目了然的也充分体现了明显的“公有领域”的现象,因此其也可以看作一种“集体私权”。除此之外,在现代法治中私权能够有效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权利主体的权利,因此将其定位为私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有利。多数学者主张采取公权与私权并行,以相互结合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法律上的民事保护与法律上的行政保护并不能简单地互相取代。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近些年来各地陆续颁布了一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但在整个国家层面的立法仍是空白。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主要是一部行政法,在性质上与现行文物保护法相同。该法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保护: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进行了明确区分;其次,将其性质定位于与现行文物保护法一样——以行政保护为主导;接着,在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中,坚持区别对待,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将其保护方法进行不同的分类,建立不同的档案、认定办法来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将更好地解决仅仅运用民事保护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在知识产权中无法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不能进行权利主张的问题,保护期限无法确定的问题,许多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市场价值的问题等等。综上而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两种法律的保护手段或途径是并行不悖的。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Z].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条的规定[Z].

[3]唐广良.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保护[C]//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8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篇9

[关键词]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47-03

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目前成为我国社会尤其是相关学界及各级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东亚的邻国日本,是世界上较早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保护工作加以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国家。日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日本文化遗产概述

日本文化遗产,日语为“文化财”,是日本为保护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所建立的标准,其资格依日本《文化财保护法》订立。“文化遗产”在此为对应转译,直译为“文化财富”,实际上不仅涵盖了文化、历史、学术等人文领域,也包含动物、植物、景观等“自然遗产”,日语为“天然纪念物”。日本的文化遗产由日本《文化财保护法》进行规范,它规定了对日本文化遗产认定、管理、保护的方法。该法还对日本文化遗产进行划分与界定。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物质性文化遗产。日语为“有形文化财”,包括了建筑物和工艺美术品(即绘画、雕刻、工艺品、书籍典籍、古代文件、考古资料、历史资料等)。其中还分为:重要文物,日语为“重要文化财”,即物质性文化遗产别重要的部分;国宝,日语为“国宝”,即重要文物中有特别高文化价值的部分。登记文物,日语为“登录有形文化财”,指尚未被日本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认定的物质性文化遗产。这些主要是从明治维新至二战时期特别需要保存或有效利用的近现代文物。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语为“无形文化财”,包括了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语为“重要无形文化财”,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别重要的部分。其中拥有官方认定技能、技术的个人,在日本通常称为“国宝级人物”,日语为“人间国宝”。

第三,民俗文化遗产。日语为“民俗文化财”,包括民间的服饰、饮食、住宅、信仰、节庆、生产、生活方式等相关的风俗习惯、民俗艺术、民俗工艺等,可分为:重要的有形民俗文化遗产(有形的民俗文化遗产中重要的部分)、重要的无形民俗文化遗产(无形的民俗文化遗产中重要的部分)、登记的物质民俗文化遗产(尚未被日本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认定的有形民俗文化遗产别需要保存与有效利用的)。于2006年3月15日最先公示登记的三件是:“若狭めのう(玛瑙)玉磨用具”、“胜沼のぶどう(葡萄)栽培用具及び(以及)葡萄酒|造用具”、“云州そろばん(算盘)の制作用具”。

第四,风景名胜。日语为“记念物”,可分为:古迹,如贝冢、古坟、遗迹等。特别古迹,即古迹别重要的部分。名胜,如庭园、溪谷、山岳、洞窟、泉水等。特别名胜,即名胜别重要的部分。自然景观,即动物、植物、矿物等。特别自然景观,即自然景观别重要的部分。登记的风景名胜,即尚未被日本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认定的风景名胜,其别需要保存与有效利用的。

第五,文化景观。日语为“文化的景Q”,指日本各地区人们独特的生活、生产以及一方水土气候形成的景观,如梯田、里山等,即日本的原始人文风貌。日本文化厅为了实施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存续的计划,日本的文化景观保护、修缮相关审核委员会在第三次调查中圈定了180个重要地区。重要文化景观在作为景观地区采取保护措施的日本各级行政区中选定。选定的四个重要人文景观是滋贺县近江八幡市的“近江八幡の水_(近江八幡水乡)”(2006年1月26日选定),岩手县一关市的“一v本寺の农村景Q(一关本寺农村景观)”(2006年7月28日选定),北海道沙流郡平取町的“アイヌの煌长瓤拓による沙流川流域の文化的景Q(由阿伊努传统开发引起的沙流川流域的文化景观)”(2007年7月26日选定),以及爱媛县宇和岛市的“游子水荷浦の段x(游子水荷浦的梯田地)”(2007年7月26日选定)。

第六,古建筑群。日语为“煌车慕ㄔ煳锶骸保指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构成历史风情的城镇村落等。重要古建筑群,即由日本政府选出的特别重要的古建筑群。

第七,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日语为“文化财の保存技术”,指保护文化遗产过程中必需的制作、修理一类的技术。选定保护技术,日语为“选定保存技术’,即由日本政府选选定的保护技术。

第八,地下遗产。日语为“埋i文化财”,这种文化遗产与上述各种文化遗产不同,仍处于地下埋藏状态。

二、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

首先,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完善。日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19世纪的明治初年。日本的传统文化遗产直到江户幕府时代,几乎保护得完整无缺。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但是日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忘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1871年5月,日本政宫颁布了保护工艺美术品的《古器物保存法》,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后来又陆续颁布了《古社寺保护法》(1897年)、《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法》(1919年)、《国宝保存法》(1929年)和《重要美术片保存法》(1933年)等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文化遗产遭到惨重破坏。1945年后,日本在废墟上重建国家、复兴民族的最初阶段,政府广泛采纳了社会开明人士和学术界的强烈呼吁,实施了复兴日本民族文化的战略方针。1949年1月26日,发生在奈良法隆寺金堂的火灾,将日本最古老的描绘在木结构建筑上的壁画毁于一旦,这件事唤起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由此催生了日本在1950年颁布并实施了《文化财保护法》。1954年,又进行了重大修改,并确立了重要无形文化财富的指定制度,增加了如《重要无形文化财指定基准》、《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认定基准》等法规,目前这部保护法已经成为一部十分完善的民族文化保护法典。《文化财保护法》明令规定由国家保护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由国家设立文化财产保护委员会,保护传统文化艺术,这些举措表现了日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爱护。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于1974年颁布实施的《传统手工艺品产业振兴法》,是日本政府为进一步振兴传统手工艺而制定的一部法律,也是继《文化财保护法》后,一部对工艺美术及相关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根据这一法律,由日本工业技术联络会、工业技术院制品科学研究所和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组成的传统工艺技术调查实行委员会,于1975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全国性的工艺品产业调查,并于1976年出版了调查报告,对指导和推动各地工艺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法律还明确规定,文化财产持有者同时也应该是文化财产的传承人。如果文化财产的持有者将自己的技艺密不传人,那么,无论他的技术有多高,都不会被政府指定为“人间国宝”或“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持有人”。这一系列具有较强操作性措施的颁布,对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除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国家还十分强调各级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甚至个人的参与,并明确规定出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比如,日本建立了从县市到乡村覆盖全国的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专业协会,凝聚了成千上万的民俗文化艺术的传人,从事传承活动,对于这种无形民俗文化财产的传承工作,除国家给予必要的资助外,社会团体、地方政府也都给予一定程度的赞助。这样强调社会群体在保护文化财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全民保护意识,培养了文化财保护方面的人才。

再次,注重对“人”的关注和保护。日本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看到了传统文化持有者的重要性,注重对“人”的关注和保护。日本对于“人间国宝”的认定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人间国宝”主要指的是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持者,他们或者是在工艺技术上有绝技,或者是在表演艺术上有绝艺。他们的精湛技艺一旦赢得政府的正式肯定,即会列为传承保护的对象,国家会拨出可观的专项资金保存其作品,资助其传习技艺、培养传人,改善其生活和从艺条件。

最后,日本还强调对文化遗产的活用,对文化遗产并非仅停留在简单的“保护”上,而是要充分发挥出文化遗产的作用,即在妥善保管的同时,还要努力利用这些文化财富。比如,日本人十分珍视传统的手工业,在国内外不断举办工艺大展,在公开展示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文化遗产的认知作用和教育作用,使人们通过文化遗产的活用,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三、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给我们的启示

(一)处理好法律和教育的关系,立法与教育并重

立法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保障。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法律的规范管理作用,制定出全面、系统的《文化财保护法》。在用法律进行约束的同时,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对国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除了在各种宣传日集中举办活动,政府更是下大力气重点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将日本历史文化遗产介绍和保护的内容纳入中、小学课程,每年的修学旅行,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让学生们实地感受。代表团每到一地都会遇到学生参观团,从幼儿园的孩子到小学及初、高中学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日本政府“从孩子抓起”的教育理念。我国目前实施的主要相关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不久前颁布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两法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前提下,仍应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提高国民素质,从小抓起,使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意识和行为。

(二)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日本政府对于文化遗产并非仅停留在简单的“保护”上,保护是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而这种利用更倾向于挖掘其文化价值以及对民众的教育,经济色彩较淡,当保护和利用发生矛盾时,天平就会倾向于保护。目前日本正在进行的富士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介绍中有一段话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并非目的。将富士山作为人类共有财产,传承后世并完好保存,这才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目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弘扬文化和发展经济,然而目前许多地方存在重经济效益、重眼前利益、轻整体保护、轻文化内涵挖掘的现象,实在令人担忧。政府应切实提高对各地主要负责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方面的要求,落实责任,加强法律和舆论监督,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处理好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的关系

日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步早,除了对有形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还在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提出了无形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财的概念和许多具体保护措施。对于国家指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不仅每年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贴,还出资收购作品,拍摄宣传片、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并帮助其培养传承人。更重要的是,一旦被认定为“人间国宝”,艺人们会得到国家、民众和社会的极大尊重。日本政府正是通过法律和这些无形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挽救了大批优秀的技艺,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承。我国以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不够,今年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开始改善。然而目前还存在相关措施跟不上、地方政府对此重视不够等问题。我们应尽快完善认定、登记和保护等相关措施,从上至下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切实采取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资金、宣传以及培养传承人等方面给予支持,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在历史遗迹保护方面,在城市景观问题上,日本起步早、重视程度高、规划控制严格、法律法规体系齐全。以京都为例,京都坚持不建高楼,严格规定城内的建筑一律不得超过45米。尽可能地不拆民居,对住老民居有困难的家庭,政府给予经济上的补助。虽然不少街道十分狭窄,但从来没有随意扩大加宽过。而且不仅重视古建筑物的空间,还特别重视城市周边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把山体景观作为城市建筑物、城市美的背景地图。对山林植被及地形地貌的保护极其严格。在奈良,从奈良地铁站沿登大路前行,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渐渐进入方圆数平方公里的“春日原始森林”,林木茂盛,草地辽阔,东大寺、法隆寺、春日大社等历史遗产分布其间,曾被当作神祗来供养的鹿,闲散于林中和寺庙前后,或悠闲地吃草,或与游人玩耍。同时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重视原生态。例如,德岛县的“阿波舞蹈”、富山县的“刮风盂兰盆节舞蹈”、冲绳县的“诶萨舞蹈”、北海道的民歌“江差追分”等民间歌舞享有盛名。政府予以财力和人力的大力支持,使得其传承发展。

四、结语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除了其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健全、国民法制意识和保护意识较强等方面的原因外,还得益于日本各界相互配合连携的传统。了解或参考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经验,对于我们或许是不无启示的。

[参考文献]

[1]于小川.从法律规制的角度看日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董金菊.浅谈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2009,(1).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篇10

[关键词]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计算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我们在做遗传题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分离定律中F1自交、测交等的现象、规律。

例题1.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F1自交产生F2,试问:(1)取F2中的雌雄果蝇自由,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多少?(2)取F2中的雌雄果蝇自交,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多少?(3)将F2的灰身果蝇取出,让其自由,后代中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多少?(4)将F2的灰身果蝇取出,让其自交,后代中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多少?

策略:做这类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区分自由与自交。自由时雌雄果蝇所有基因型组合均要考虑;自交仅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交。

解析:假设果蝇体色由a、a基因控制。将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说明灰身是显性性状,黑身是隐性性状。F1为杂合子,F1自交产生F2,由孟德尔分离定律可知F2有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aa(灰)aa(灰)aa(黑)=121

(1)解法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4aa、2/4aa、1/4aa,雄果蝇的基因型也为1/4aa、2/4aa、1/4aa,自由后子代中灰身(aa+aa)=12/16,黑身(aa)=4/16,灰身黑身=31

解法2:F2代a和a基因频率都为1/2,根据(a+a)2=a2+2aa+a2得到子代灰身与黑身比是31

(2)解法1:aa基因型自交和aa基因型自交子代才会出现黑身果蝇,1/4(aa×aa)1/4aa(黑身);2/4(aa×aa)1/8aa(黑身),子代黑身果蝇占3/8,则灰身果蝇占5/8,灰身黑身=53

解法2:F2雌雄果蝇自交相当于杂合子进行第二代自交,隐性纯合子为(1-1/22)×1/2=3/8,所以灰身黑身=53

(3)解法1:将F2的灰身果蝇取出,让其自由,所以不用考虑黑身果蝇,相当于aa基因型为致死基因型。此时F2中雌果蝇中aa占1/3,aa占2/3,雄果蝇中aa占1/3,aa占2/3,自由后子代灰身(aa+aa):黑身(aa)=81

解法2:F2代的灰身果蝇a频率为2/3,a频率为1/3,子代灰身与黑身果蝇之比为81

(4)F2灰身自交,只有aa后代出现黑身2/3(aa×aa)1/6aa(黑身),子代灰身(aa+aa):黑身(aa)=51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实验:亲本为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F1代,F1为黄色圆粒,F1自交得到F2中315黄圆:108黄皱:101绿圆:32绿皱=9331,对F2中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圆粒:皱粒接近31,黄色:绿色接近31,所以在做自由组合类型题时,可以将多对等位基因中的每对等位基因按分离定律做,然后再进行组合。在做基因型与表现型互推及概率计算时要充分利用分离定律中的自交、测交等现象。

例2.香豌豆中,只有当a、B两个不同的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一株红花植株与aaBb的植株杂交,子一代中有3/8开红花。若让这一株红花自交,则其后代红花植株中,杂合体占多少?

策略:透过表面看本质。杂合子概率=1-纯合子概率。

解析:本题关键是要先确定该红花的基因型。由题已知只有当a、B两个不同的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一株红花植株与aaBb的植株杂交,子一代中有3/8(1/2×3/4)开红花。1/2为aa×aa的组合,3/4为Bb×Bb的组合,所以该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该红花植株自交后代红花植株中,杂合体有很多种基因型,但纯合体只有一种为aaBB,其后代红花中纯合子aaBB占1/9,则杂合子为8/9

例3.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现有GGYY与ggyy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植株自交所结种子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

策略:弄清题意,准确理解概念,知其所问;清晰、准确地掌握规律的内涵和外延,灵活变通地加以运用;仔细审题,明确亲本的基因型或表现型。

解析:因为题中要求分别求种皮颜色分离比和子叶颜色分离比,所以将两对相对性状分开看。种皮是由珠被发育形成,因此种皮颜色由母本基因型决定。该种子由F2植株自交所结,其母本为F2。因为亲本基因型为GG×gg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基因型为为1GG:2Gg:1gg,所以种皮颜色的分离比为:灰白=31子叶由受精卵发育形成,因此F2植株自交所结种子也就是F3,相当于让F1(杂合子)连续自交2次,所以绿色子叶比例为:(1-1/22)×1/2=3/8,黄色子叶比例为5/8,则子叶颜色的分离比为黄绿=53。

三、遗传基本定律的适用范围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都是对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而言的,属于细胞核遗传。原核生物、细胞质遗传都不属于该定律的研究范围。

例4.有些线粒体的Dna的突变导致人体的一种称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的疾病,该病症是成年后突然失明。某夫妇中,妻子患红绿色盲,丈夫患LHon,则其后代患病的概率是多少?

策略:明确遗传定律适用范围。

解析:LHon属于细胞质遗传,细胞质遗传表现为母系遗传,丈夫患病不会遗传给后代,该题只需考虑红绿色盲的遗传情况。所以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2。

四、解答生物计算题的关键

总之,我们在解答生物计算题时一定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透彻理解生物学概念、规律;

2.娴熟运用计算技巧;

3.仔细审题。

最后达到我们的目标:准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