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十篇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十篇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9:53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篇1

论文摘要: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降,与体育教学实践中追求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不重视运动负荷有关。因此,必须树立合理运动负荷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安排教学中学生的合理运动负荷并遵循一定的要求,做好课前合理运动负荷的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运动负荷,将学生的合理运动负荷落到实处,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应当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快乐,就是成功的体育课,而不必重视运动负荷。近几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有关专业书籍和期刊中,也很少提到“运动负荷”。那么,体育新课程是不是已不再需要运动负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下面,笔者依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体育新课程运动负荷的再认识。

一、必须树立合理运动负荷的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学科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的特点,说明了体育课是以学习运动技术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说明了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是“具有健身、锻炼程序和效果”的课程。

2004年12月和2006年11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把“合理的运动负荷”作为评价优秀体育课的一条重要标准。由此可见,体育课程与教学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不但是新课程实施体育教学的必备因素,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2006年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甚至征兵体检合格率逐年下降。这一状况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对此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强调了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2006年末,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其后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为落实国家关于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要求,增强学生的体质,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树立合理的运动负荷思想显得特别重要。

二、正确认识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简单说,即机体的用力程度和紧张程度,机体越用力,越紧张,负荷也就越大。衡量负荷的大小一般用两种数据:一种为物理数据,例如运动时具体负荷重量、速度和距离等;一种为生理数据,例如运动时的心率、心血输出量、肺活量、肺通气量、最大耗氧量和血乳酸含量等。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影响运动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次数、总时间和总重量等。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体育课运动负荷所依据的测定数据主要是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及心率曲线图。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强度,因而成为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两个重要指标。

新课标要求全课平均心率要达到130次/分左右,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有氧锻炼的心率区间是110~150次/分,其最佳的心率区间为120~140次/分。平均心率130次/分正好位于最佳有氧代谢区间的中点,这是具有有氧代谢特征的指标。而青少年的心肺功能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因此,该指标可作为衡量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的通用指标。但对激烈的球类比赛和跑步,心率一般会高出130次/分;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养生运动,负荷强度较小,不宜以平均心率130次/分为指标,以单双杠和投掷等为代表的肌肉力量性运动,对心血管系统要求较低,用平均心率难以反映其负荷强度;以发展平衡、敏捷、柔韧、协调为主的运动,因为以神经肌肉协调控制为主要特征,用平均心率也难以反映其负荷强度。

新课标要求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这也有其合理性。这是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要求相一致的。对以下两种情况应根据实际需要另行确定指标:部分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的体育课,其练习密度不能达到30%;速度型和力量型爆发力的练习,如跳远、跳高、投掷、引体向上,其肌肉牵张强度大,练习时间短,其练习密度也不能达到30%。

常态心率曲线图从正常心率开始,逐步升高,达到一定高度并持续一段时间,再逐渐下降。这是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同时也反映了体育课三个阶段的合理性。心率曲线图还有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和前低后高型等模式。

三、合理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

1.合理运动负荷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学生运动负荷过大,容易造成身体疲劳,甚至引起伤害事故,使学生感到厌烦和畏惧,并使欲望受到压抑;运动负荷偏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目的,学生也很难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中的快乐。教师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运动负荷。对此,要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合理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学生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采用脉搏测量、询问和观察等方法测量运动负荷,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准确地了解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大小,以便适时调整。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以增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尽可能使每节课的运动负荷趋于合理。

3.合理的运动负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一部分中等体育运动能力的学生为基准,对全班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体现出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要对不同的主体进行具体测量,并适时调整,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合理的运动负荷。

4.合理的运动负荷应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适宜的运动负荷,在有效地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并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教师在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时,应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心境,促进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促使学生自觉和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四、合理运动负荷的实施

1.授课前合理设计运动负荷

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必须综合考虑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只有运动负荷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跳高、跳远属速度型爆发力项目,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强度完成特定练习,因此,在备课中要安排较大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运动量。不同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的身体发展有不同的作用。武术和短跑两种教材内容,一个是为了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素质,一个是为了发展速度素质。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合理搭配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教材内容。例如,将强度较大的跑和跳跃与强度较小的投掷、韵律操和舞蹈等内容组合。教师还应做到对每位学生心中有数,根据学生性别、体质状况、运动能力等方面合理分组,安排相应的运动负荷。要兼顾教材和学生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2.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脉搏测量、询问和观察等了解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并适时调控,才能真正将合理的运动负荷落到实处。根据学生当时所承受的负荷,教师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或强度要求、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或间歇时间、变换练习内容或组织形式等,将其负荷调整至合理的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体育新课程必须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在当前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更有其现实意义。只有正确认识新课程中的运动负荷,并在实际操作中将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才能将体育课程改革继续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篇2

共设计中学生、体育教师两套问卷,发放中学生问卷1400份,收回1363份,回收率为97.36%,其中有效问卷1324份,有效率为94.57%,吉首市307份,泸溪县113份,凤凰县231份,花垣县115份,保靖县149份,古丈县71份,永顺县187份,龙山县151份;发放体育教师问卷份140份,收回136份,回收率为97.14%,有效问卷133份,有效率为95.00%。

向州教育局、市教育局、县教育局、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行政领导、体育教师负责人进行咨询。

通过检查实习期间对各学校实地观察了解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真实情况。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到的数据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求得百分比、平均数、相关系数等参数,根据统计数据绘制表格。

2结果与分析

2.1湘西州学校启动阳光体育运动的状况

通过表1调查可知,“阳光体育运动”实施3届以来,湘西自治州8县市35所学校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2007年启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只有8所学校占22.86%,2009年有19所学校,占54.29%,2012年启动的有5所学校,占14.29%,至今未启动的还有3所学校,占8.57%。从调查情况看,市区35所中学启动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不同,关键是学校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解还不深刻,主要是抓学生学习,忽视学生的健康因素,在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上还存在一定局限。因此,几年来启动的时间不一样,说明领导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2.2湘西州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认识情况

通过表2对学校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湘西自治州8县市35所学校133人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情况为:非常必要有33人,占27.82%;有必要61人,占45.86%;不太有不要28人,占21.05%;没必要7人,占5.26%。在调查中大部分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到位,说明很有必要,但还有少数教师思想上没能领会到阳光体育运动的精髓,对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落实不到位。

2.3湘西州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了解情况

通过表3,可以反映出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有很了解和了解的同学占76.66%,主要从网络、启动阳光体育长跑仪式、体育课堂教学等途径了解阳光体育运动长跑活动,还有23.34%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程度较低,这也反映出部分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和发动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的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信息,更不利于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2.4湘西州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情况

学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载体,阳光体育实施的好坏,关键看学生对阳光体育的认知情况的了解。通过调查发现,湘西自治州8县市35所学校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情况还比较理想,其中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占66.61%,表明学生对阳光体育的整体认识比较全面,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有一定的认识。

2.5湘西州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间情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表5可以看出湘西自治州8县市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间情况,其中在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占的比率较高,均在35%以上,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主要是早操时间和课间操时间,只有阳光体育运动落实较好的个别县市在其他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得比较好,如吉首市、花垣县、龙山县。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还存在一定不足,将学校体育课等同于阳光体育活动,片面的理解为阳光体育活动。

3结语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篇3

论文摘要:重视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既能全面贯彻执行《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使学生养成锥炼身体的习惯,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又能为他们以后直接组织和指导下一代人参加体育运动莫定较高层次的体育基础,促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1、体育意识的涵义

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在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感知觉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而成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意识也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客观事物对人体施加具体影响作用才能相应的意识活动。

由此可见,体育意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内涵较为丰富。从广义角度来看,是指人们在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理论上,并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它起源于人们对体育态度的初级认识过程(即由感知觉、注意到兴趣等),形成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体育本质和内在规律的高级认识过程中(即由动机、需要、体验到评价等),并随着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不断加深对体育运动的整体认识,促进自身体育意识深化发展和自我完善。从狭义角度分析,体育意识是人们对某一专项运动理解程度的反映,即为运动意识。

体育意识同人的其它意识一样,都是人在实践活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同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为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而且是为了指导人们更有效地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的自身索质、文化休养、道德规范和体育基础直接相关联。而且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间接影响和制约。

2、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一般处于18至23岁之间,属于青年中期年龄阶段,他们身体的生长发育已接近成年人。体力的发展达到本人的最高水平。随着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徽妙的影响,“生理一心理”的联动反应在体育活动中表现更为突出。男同学追求英俊健壮的体格,讲究举止的风度,力求潇洒,在体育运动的激烈对抗中表现自我,发挥自我。女同学追求婀娜丰韵的体态,讲究举止的端庄,力求健美。他们在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中,既塑造了健康的体魄,又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体育意识.

对1118名大学生(平均20.57岁士1.66岁。男612名,占54.74%;女506名45.26%。均为本科生)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他们的体育意识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2.1在长期的学校体育的熏陶中初步形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人校后他们每周参加体育锻炼4.5士3.76次,每次时间为34士1.18分钟。有98.45%的人已达到社会体育人口的标准,即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每次时间超过20分钟。他们打破了在中学时的固定每周2学时的体育课,增加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各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活动成为他们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

2.2体育意识在形成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同学喜欢对抗性、力量性、刺激性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喜欢足球的占4.05%,喜欢拳击的占有7.56%,喜欢篮球的占有4.50%。而女同学则喜爱柔韧性、协调性、趣味性较高的体育项目.如喜受健美操的占23.83%、喜爱排球的占有6.58%,喜爱游泳的占有11.39%。

2.3对体育的需求意识更为强烈。大学生的种种生理机能正处于成熟高峰,他们精力旺盛、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求新求异,在学习的余暇时间内自然产生更多更新更高层次的需求,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意识更为强烈。他们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如认为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更好的体验到青春的活力的占有81.48%;通过体育锻炼能强健体魄的占79.01%;能培养意志的占61.49%;能养成克服困难的能力的占47.53%;有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占44.44%;能为今后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的占69.60%。

3、大学生体育愈识的培养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的综合性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一般所有的实际的认识,获得了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并在态度和行动上有所表现。因此,依据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结合体育的特点,是培养体育意识的主导原则。同时必须认识到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生体育实践能力提高而进人更高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以科学的、系统的、卓有成效地培养,才能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

3.1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主渠道。体育教学是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十分直接的教学形式。这种认识与实践、知和行的统一同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而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最为现实的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以掌握“三基”为出发点和终身受益的宗旨,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体育理论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引导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愿望,使之在运动中追求和发展体格健壮和身心健康,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育意识。

3.2美化体育环境有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实践证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体育运动环境,以保证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情趣尽至,心情舒畅,获得健康效应,加深体育意识。因此优美的教学环境能对学生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刺激,增加了锻炼身体的欲望,对体育意识的培养产生积极决定性的作用。

3.3利用社会体育大气候及校园良好的体育氛围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之路,我国体育运动健儿所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会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并强烈冲击学生心理,产生巨大反响,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关心程度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在他们对体育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关心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同时,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开展各种奥运体育知识讲座、丰富多采的体育竞赛活动,体育代表队的训练、竞赛,对培养体育意识具有积极的任用。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篇4

关键词:男子体育舞蹈影响因素

健康是当今社会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人们崇尚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体育舞蹈是塑造形体,保障个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一项新型的体育运动。以往常德市城区男子体育舞蹈运动开展情况不甚理想,本文对常德市城区男子体育舞蹈运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其发展对策,旨在为推广和普及男子体育舞蹈运动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常德市城区随机抽取不同年龄层次的男子1000名进行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主要在电子期刊网收集有关体育舞蹈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以常德市武陵区不同年龄层次男子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39,回收率83.9%。

1.2.3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学的相关要求,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常德市城区男子体育舞蹈运动的现状。

2.1.1城区男子对体育舞蹈运动的认识程度

调查结果(表1)显示,常德市城区不同年龄层次的男子对体育舞蹈运动的认识基本一致。2/3以上的男子对体育舞蹈这一项运动不熟悉,由此可知,常德市城区男子对体育舞蹈运动的认识并不全面,更不清楚体育舞蹈的独特作用及发展潜力。

2.1.2城区男子从事体育舞蹈锻炼的动机

从表2结果可知:三个年龄层次从事体育舞蹈锻炼的动因中,兴趣爱好所占比例均较低。特别是18―34岁男子因兴趣爱好参与体育舞蹈运动的比例很少,他们锻炼的动机主要是课程的需要。社会上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的男子中,组织安排比赛任务的所占比例较大,提示主要是因为工作需要才从事体育舞蹈。60岁以上年龄层次的男子中只有8人参加体育舞蹈运动,说明其参与体育舞蹈运动条件、机会甚少。

2.1.3城区男子对体育舞蹈运动的消费观念

表3显示:有3/4的男子现近期都无消费打算,提示常德市城区男子体育舞蹈运动的消费观念很落后,不愿意把部分消费用于体育舞蹈运动健身。

2.1.4常德市城区体育舞蹈指导员师资情况

由表4可知:常德市城区内8所健身俱乐部及大众健身广场虽有专门体育舞蹈指导员,但男性体育舞蹈指导员人数不多,指导员性别构成(男20.93%,女79.07%)差距明显。从来源看,部分指导员是体育舞蹈专业的师生;部分是通过体育舞蹈培训机构具备指导员能力的学员;部分是业余的体育舞蹈爱好者。调查中还显示男性指导员来源主要是专业学校师生,而女性指导员有64.71%都是通过一至两年的培训再从事体育舞蹈指导员行业,其专业水平技术稍低于专业学校师生。

2.2影响城区男子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

2.2.1认识因素

体育舞蹈运动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塑造健美体形,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品格,以及健康、高雅的娱乐功能。在男子人群中开展体育舞蹈运动,可使男子大众健身内容更加丰富,更重视身体内在器官的协调发展,使中、小强度的运动方式成为男子健身重要方式之一[1]。但是,常德市城区男子对运动健身的认识有误,且方式单一,普遍为大强度、能出汗、有对抗、有力等方式,并没有认识到想要塑造良好的健美、健康的体魄,不一定采用大强度的训练方法,体育舞蹈这种有氧量富足且内容丰富的运动项目,同样可作为健身健美的首选,还可以着重发展男子身体协调能力。因此,男子对体育舞蹈认识不足是阻碍男子体育舞蹈运动的原因之一。

2.2.2兴趣爱好

传统思想的束缚是影响男子体育舞蹈运动兴趣的首位因素[2]。部分男子认为体育舞蹈是女性健身项目,从事这项运动有损男子的阳刚之气,且不好意思怕出丑,缺乏自信,怕看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对健康认识上的误区使男子排斥体育舞蹈运动,多数男子误认为肌肉壮大就是健美,加上男性的协调性相对较差,也会使其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兴趣降低。另外,体育舞蹈教学内容有点繁杂,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兴趣。

2.2.3参与动机

参与动机分为:有利于健康、兴趣爱好、课程需要、组织安排、有比赛任务等。18―34岁的男子,因自身条件好,有积极的政策响应力,参与机会多。尤其是在校学生,文化素养及课程需要也是其参与动机。35岁以上的男子,因自身条件影响和传统思想的束缚等原因排斥该项运动。常德市城区男子体育舞蹈参与率低,提示体育舞蹈的推广还不深入,没有使男子产生浓厚的兴趣。

2.2.4场地条件

体育舞动活动的场地大体分为广场、社区活动广场、体育舞蹈课堂、单位的活动室和商业性健身俱乐部。体育舞蹈运动虽不受场地限制,但要选择有专门的活动地点,才能接触或参与到运动当中来。单位有专业指导的活动室,限于有任务或短期培训的男子参与运动;体育舞蹈课程多以学生或专业学员进修培训人员为主体;俱乐部中的男子消费者多是有目的地进行体育健身,多以跑步、健美、乒乓球等项目为主,对体育舞蹈运动兴趣不高。在广场或社区活动广场进行体育舞蹈的男子较多,但出于传统思想束缚、认为害羞等因素,不愿参与体育舞蹈运动健身。由此看来,呈现在男子健身环境中的体育舞蹈运动,虽然有条件允许,但正因为场地中的直观因素,女性多,守旧思想和观念,导致男性对该运动存在消极参与心理。

2.2.5男子对体育舞蹈的消费观

常德市城区收入可观的男子,有意识也愿意将一定的消费用于体育健身,如健美运动、乒乓球、羽毛球等较受男性消费者的喜爱,男性消费者消费积极。但男子对体育舞蹈运动虽有新奇感和尝试欲望感,却不了解、不认识,认为对其健身无法达到显著的效果,不愿意盲目消费,大部分男性因不满足参与条件更不愿做消费打算。所以,常德市城区男子对体育舞蹈运动消极消费,影响体育舞蹈运动在男子健身运动中的开展。

2.2.6师资力量比例失调

参与体育舞蹈运动的城区男子认为体育舞蹈指导员男、女比例失调,缺少男性教练感染学习的气氛,使男子参与体育舞蹈兴趣消减。从学习印象来看,男子不太适应女性化的体育舞蹈课程教学。而且教练的授课往往只起到示范作用,缺少大众体育舞蹈课的特点、教育原则与教学方法、运动负荷安排和动作技术原理等知识,这种盲目授课严重影响了男子学习体育舞蹈的效果。

3.常德市城区体育舞蹈发展对策

3.1提高城区男子对体育舞蹈运动的认识及兴趣。

提高城区男子对体育舞蹈运动的认识,首先要使他们更新观念,增强对体育舞蹈的认识和了解,可利用传播媒体对体育舞蹈知识进行宣传,让他们充分了解体育舞蹈运动锻炼价值。教学应通过直观方式指引男子在本体感受、知觉及知识认知基础上,对体育舞蹈运动产生兴趣,产生需要,最终热爱体育舞蹈运动,真正在体育舞蹈运动中获得愉悦感。

3.2多方面引导,开设针对男子体育舞蹈健身的课程。

在多样化、科学化的体育舞蹈运动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男性生理和心理特点。动作的选择要刚健有力、舒展大方,动作难度的设定应富有刺激性和吸引力,使之既有挑战性,又有可接受性和可选性。开设适合男性参与的体育舞蹈健身课程,逐步引导他们参与到有特色的体育舞蹈运动中来,获得可观的成效。此外,在健身俱乐部中,私人教练指导可直接影响男性会员的参与程度,通过私人教练普及体育舞蹈基本知识,带动部分男性会员进行多样的有氧活动热身、健身持续影响,使会员逐步进入到体育舞蹈课堂当中,从而达到主动参与的目的。

3.3广泛宣传,积极开展活动。

加大对体育舞蹈运动的宣传力度,多渠道组织开展各项有利于男子体育舞蹈发展的活动。要加大政府对这项运动的经费投入,积极推动群众性体育舞蹈运动,使更多的男性参加和接受。有计划地组织男子体育舞蹈比赛,并且规定集体项目必须由男、女性混合组队参赛。通过参赛的练习和参赛过程,更多的男性就能了解、认识并逐步喜欢上体育舞蹈,通过比赛和媒介宣传营造出一个练习体育舞蹈的良好氛围,更有利于体育舞蹈的普及与发展。

4.结论

常德市城区男子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状况不佳,参与人数极少,大部分男子对体育舞蹈运动不了解,缺乏兴趣。影响男性参与体育舞蹈锻炼因素体现在参与兴趣、参与动机、参与条件等方面,落后的体育意识和观念是影响男性参与体育舞蹈锻炼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男子体育舞蹈宣传、组织力度和经费投入,积极推行群众性体育舞蹈运动,进一步加强男子对体育舞蹈运动的认识,提高兴趣。

参考文献:

[1]赵海波.经营性健身场所有氧操健身者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2005,41,(2):123-124.

[2]储亚娟.影响高校男生体育舞蹈课教学质量的原因及对策[J].天中学刊,2006,21,(5):112-114.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篇5

【关键词】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课程内容资源;体育课程改革

1研究对象

以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八所高校的部分体育老师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进行研究。

2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认知程度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关系到他们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开发的质量和效果。为了了解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认知情况,向教师提供了20项课程资源供选择,包括:1.教师的综合知识2.体育教材3.学生锻炼经验4.竞技运动项目5.民族民间体育6.新兴运动项目7.单个运动技术8.社会资源9.体育类书籍10.专家科研成果11.价值观念12.音像资料13.运动场馆设备14.校外环境15.自然资源16.体育器材17.家长的体育经验18.网络资源19.图书馆和阅览室20.其他。要求教师按重要程度选择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联系最密切的前六位的体育课程资源。

由上图可知,通过抽样调查天津市高校的90名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内容联系最密切排在前六位的选项依次是竞技运动项目76.5%、民族民间体育70.2%、运动场馆设备54.9%、体育教材50.4%、体育类书籍45.9%、体育器材45.9%、网络资源43.2%。部分体育教师在前六位的选项中选择了体育教材50.4%、体育类书籍45.9%、体育器材45.9%、网络资源43.2%,显然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竞技体育项目和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是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素材,部分体育教师对这一点的认识是比较准确的。体育教材排在第四位,为50.4%,可见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够。

而选项中教师的综合知识是7%、学生锻炼经验是12%,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体被忽视,这说明部分体育教师偏重条件性、物质性的资源而忽视素材性、非物质性的资源,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理解狭义化、片面化。

3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对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态度

由上图可知,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对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持支持的态度,其中67.7%的体育教师大力支持,32.3%的体育教师比较支持。可见,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持支持的态度。体育教师只有端正态度,才能参与到课程开发中去,才能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引进教学中来。

4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基础条件

4.1教学思想认识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把握比较正确,86.7%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培养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观念。在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显示,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正在逐步转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这反映出教师对新《纲要》认识的提高。

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90%的体育教师认为是被教育者,只有10%的体育教师把学生当做教学参与者对待。由此可见,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主体之一,学生的思想、情感、经验、知识、身体状况、体能情况等都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最基本的资源,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依据,任何的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都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最终的落脚点。

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主体的认识上,81.1%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科专家更具主体地位。由此可见,许多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认识不足,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只是利用而不是开发提供,认为开发提供课程资源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的事,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事。

4.2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关于体育基本理论方面书籍掌握情况统计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体育科研与方法(占被调查人数的46.7%),社会体育学(占被调查人数的43.3%),奥林匹克运动(占被调查人数的36.7%),学校体育学(占被调查人数的33.3%),体育概论(占被调查人数的30%)。

由此可见,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仅限于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几个方面,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要求体育教师作为开发主体,必须具备全面而宽泛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广泛涉猎。

4.3体育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由图可知,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关于体育健康知识方面的书籍掌握情况统计排在前三位的是运动保健学60%,第二位的是运动损伤与防止50%,第三位的是体育康复46.7%,第四位的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36.7%。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排在第四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熟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运动生理特征尤为重要。在科学技术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科间的交叉、综合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体育教师必须涉猎广泛的知识领域,了解、熟悉人体科学、运动医学、心理学以及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努力构建多层面、深层次自身知识结构体系。

4.4任教的运动项目知识掌握情况

由图5可知,体育教师在任教的运动项目中,最擅长的是该项目的运动技术的原理与运用(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66.7%),其次是该项目的比赛规则(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56.7%);而运动项目的起源发展概况介绍和基本概念排在最后(分别是10%和6.7%)。

5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参与情况

5.1在体育教学中开发体育教科书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10%的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使用体育教科书中的内容,没有对教材进行细致、仔细的钻研,挖掘体育教材的实用价值;而只有36.7%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了部分、深入的研究;50%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了简单加工,开发利用的程度较低,显然多数教师没有重视对这一核心课程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

5.2体育教学中开发体育教科书以外内容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53.3%的教师经常使用教科书以外的内容进行体育教学,有40%的教师偶尔使用教科书以外的内容进行体育教学。这说明现有的体育教科书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从另一个层面说明高校体育教师也在逐步领会《纲要》的指导精神,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知识,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不断创新,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5.3改造竞技运动项目的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38.7%的体育教师会做到降低难度要求,37.9%的体育教师会做到简化规则,36.7%的体育教师会考虑简化技战术,14.3%的体育教师做到过改造器材。改造竞技运动项目的情况在我们的体育课上经常发生(比如,小场地踢足球、三人篮球赛等),统计结果说明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在对竞技运动项目教学时用到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5.4引进新兴运动项目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23.3%的体育教师创编过新的活动方法或练习手段,16.7%的体育教师创编过新的游戏,3.3%的体育教师引进过新的运动项目。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体育游戏、新的活动方法或练习手段的创编情况较多,而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情况则很少。体育教师多是在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点进行开发,缺乏系统化的开发

5.5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况

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任务之一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具有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1〕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7%的体育教师有过将一些民间、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引入到体育课堂的情况,可见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对这一任务完成得不好,以至天津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没有形成自己的地区特色。

6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思路及措施

6.1更新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是开发的前提

新的体育课程内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是要经过教师的理解、内化后才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2〕要想保证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高校体育教师应首先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重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更新思想观念。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作出贡献,进而促进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6.2提高体育教师的开发意识和能力是开发的关键

由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技能将受到挑战,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创新的意识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积极参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适应高校体育课的要求。必须通过进修、教学、培训、科研等方式来更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提高业务水平。体育教师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是关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在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培训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使体育教师掌握先进的课程知识,提高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能力,这是推动和确保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广强.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培

养与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

〔4〕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5〕田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的必要性和意

义〔J〕.浙江体育科学,2008,(7):81-84.

〔6〕陈毕栋.论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J〕.高教研究,2008,(5):56-57.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篇6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休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质下降、肥胖、近视、休闲异化、网络成瘾、心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且逐步加重,体现出学生对自身学习生活统筹的失调和自身健康的重视不足。就大学而言,其育人属性是第一职能,也是办学特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出发点,不管任何特色的高校,培育健康的大学生是育人的最基本要求。学生生活中的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整个高等教育的宏观视域,依照教育和人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从作为健康主体的学生着手,以清晰具体易于操作的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为起点和基础,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多角度提高他们的健康认知水平,继而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提高他们健身锻炼和卫生保健的热情,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健康水平。

1充实大学生健康基础知识

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健康认知能力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认知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从学校教育过程来看,我国学生自幼儿园入学到大学毕业,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对教材的选择与实施上也相对缺乏规范,使学生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几乎没有一定的系统可言,重复和疏漏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普遍存在着。体育课堂上通常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主,考试时更侧重于对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对学生体育卫生保健和相关基本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很低,认知目标定向模糊。健康知识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健康认知水平发展的严重滞后,也间接弱化了体育智能的作用,导致他们健康知识不够,应有的运动习惯没能养成,身体素质的发展缺乏规划,他们眼中学校体育的学术地位和学科形象不断下降。

2强化大学生健康认知观念

大学生健康知识的欠缺也导致了他们健康意识的缺失和认知观念的单薄,事实上,由于长期缺乏明确认知要求的学校体育经历,几乎扼杀了他们的认知需求,

淡化了或者从来都没能培养起他们强烈的健康认知观念,这种观念的淡薄直接导致他们健康知识的匮乏,健康认知能力与健康素养的提升也就困难重重,这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健康观念和丰富的健康常识,他们就会自觉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和保健方式,积极学习运动健身知识,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和保健习惯。虽然多数学生都会参与运动,但多数更倾向于选择更具有娱乐和表现功能的项目,尤其是球类等具有游戏性的项目更受欢迎,对运动量、强度以及运动的时间一般只会凭感觉去控制,运动前后的热身或放松很难遵循一定的健身规范,也不求去理解运动健身的生理学原理,这样良好的健身习惯就很难养成,体质与健康的诸多问题也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的健康认知观念。

3拓展大学生健康认知范围

大学一般都是在学分制主导下采取开放自主的选课形式,其实这种选课范围非常狭窄,尤其是体育课主要在很多运动单项之间进行选择,学科之间的缺乏联系,具有融合、广域、问题和活动课程等多项特征健康通识课程几乎没条件开展,更不可能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健康认知能力。这样看似还学生以自由,促进他们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实则更容易导致他们在体育认知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约束,对健康认知的无意识,也很难在各种生理现象、健康知识及人的形体美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高校健康课程的设置及各项体育活动的安排既要通过书籍、网络、电视节目等先进的教育及传媒形式,弥补学生过去健康知识的不足,又要斧正他们的健康认知观念,拓展认知范围。健康基础知识积累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健康认知意识、观念的不强,健康认知观念的淡薄又造成学生健康认知范围的狭窄,这些因素无形中制约了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发展,也直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大学应该严肃看待这一问题,把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积极弥补学生过去健康认知能力的缺失,从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认知技能和认知习惯着手,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更新修正学生的认知观念,拓展他们的认知范围,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

4、科学规划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课程建设、各种文体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理论构件。大学应采取以“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以学生选课为核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程建设上,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选择性地和思想政治教育、三生教育、生命人体科学、医学等学科或内容结合,尝试开展公共体育核心课程等较为先进具有健康通识教育特点的课程和教学形式,进一步传播健康观念和知识,完善学校体育,严格健康标准。结合具体的养生保健案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使他们获得愉快的健康认知与实践体验,进而获得系统化的健身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传播基本医学知识和养生文化,尽量拓宽他们的认知空间。在此基础上,尤其要把终身体育观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大学体育的生活化发展,尤其是将其和学生的休闲方式结合起来,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健康认知活动中很自然的组成部分,保障课外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的融入。另外,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健康认知方式的专题化和认知行为的艺术化也将是未来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方向。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篇7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七里初级中学学生体育知识的需求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七里初级中学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娱乐性的现状,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中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途径比较有限等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知识;需求;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朱叶(1991—),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

0 前言

体育知识是人的意识对体育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支配身体有效从事体育实践的心理基础,因此体育知识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望是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动力之一。了解中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对其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现代化的思维和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七里初级中学学生的体育知识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试图找出七里初级中学学生在体育知识需求上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变化特征,为推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4年七里初级中学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9人,女生21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相关网络期刊,查阅了近年来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3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1.2.2 调查法

对七里初级中学70名学生全部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调查问卷65份,回收率为98.2%,其中有效问卷为63份,有效率为96.9%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所获得数据通过excel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与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七里初级中学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现状

2.1.1 七里初级中学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情况

如何认识体育直接影响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行为、参与方式等,学生更是如此。调查发现,25.7%的同学对体育的理解是比较全面而准确的。但还有74.1%的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不够全面还是以传统封建的思想来看待,就总体情况而言,大多数中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情况依然存在偏差,只有少部分学生的认识是较全面的。

2.1.2 七里初级中学学生对体育竞赛知识的需求情况

在对七里初级中学学生对体育竞赛知识的需求情况调查后,对数据进行排列后发现,这些数据表明男生对体育比赛规则知识的需求多于女生,而女生对体育比赛规则知识的需求仅排在第二,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对体育比赛的喜欢程度,男生高于女生。体育基本常识包括的内容比较繁多,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这类知识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比较喜欢。

2.1.3 七里初级中学学生对运动技术知识的需求情况

运动技术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正确从事体育活动,正确的熟悉的运动技术使学生能在运动场上轻巧自如的完成各种动作,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3]。调查发现,男生渴望获得的体育运动技术项目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乒乓球24.5%,篮球20.4%,羽毛球16.3%,轮滑8%,游泳6%;女生是健美操28.6%,羽毛球23.8%,乒乓球19.1%,篮球9.5%。可见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的需求呈现了多样化,娱乐化的现状,一些小球和新星运动项目备受关注,如乒乓球、羽毛球,传统的篮球还是深受喜爱,而田径、足球体操等项目受冷落。

2.1.4 七里初级中学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的需求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发现,中学生希望获得的体育保健知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运动生理常识占21.4%,锻炼方法占20%,运动损伤预防知识占18.5%,值得注意的是,在访问的学生中15.7%认为安全保护也很重要,排在第四位。可见,学生还是比较重视体育运动中的安全保护知识的掌握,但可喜的是也有很大比重的学生对锻炼方法,运动损伤预防的理论知识比较渴求。

2.2 影响实习学校学生对体育知识匮乏的因素

2.2.1 主观因素

1)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

人对体育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而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可以决定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育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学到体育知识和方法。培养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爱好。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育知识还是有强烈需求的,心目中的体育仍然是美好的。所以,还是能够通过外因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因的。

2.2.2 客观因素

1)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育知识的需求存在差距

造成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育知识需求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体育教材的选择太传统,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适应性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对学生体育考试的标准过于统一,无差异,致使差生生畏,想学又不敢学。

2)场地器材设备缺乏

由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的中小学场地器材,师资力量,条件设备都受到了限制,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无法实施开展,以至于学校在这方面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呈现多样化。

3.1.2 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仍然存在偏差,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表面,对体育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认识。

3.1.3 多数女生需要健身方面的知识,大多数男生对体育历史方面的知识很需要,男生对体育历史知识的需求超过女生,而体育基本常识包含的内容丰富,所以在体育基本常识这方面,男生和女生都表示很需要。

3.2 建议

3.2.1 加大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安排有关体育知识的讲座或宣传。

3.2.2 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的建设,这样既可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需求的愿望,又能使体育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3.2.3 体育教师应从当前的竞技性体育教学模式中转变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担负起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重任。

参考文献

[1]彭博.陕西省南部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体育需求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2]王健.陕西省南部地区农村中学生体育需求研究[J].运动,2012(22):55-57.

[3]金健秋.关于中学生体育需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9):56-58.

[4]张荣.西宁市中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篇8

1,引言

2,少儿体育舞蹈运动员防护意识的心理学结构

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防护意识主要是指运动员在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有意识地避免伤害的发生,采取有效的行动去保护自己的身体,顺利地完成体育动作的过程。防护意识从本质上讲,与其他职业的防护意识无异,都是安全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共分成三个层次:

2.1安全认知

认知就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安全认知,就是人们对运动损伤这一客观存在的特性、本质、规律、规章及其预防和保障的认知,主要是指体育舞蹈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特性、本质、规律、规章以及活动对象、手段等知识、自我保护技能的认知,是防护意识的基础阶段。

2.2安全情感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态度。情感一般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安全情感是情感的一种,是人们对体育运动这一特殊对象的心理感受与内心体验,具体为人们对安全地完成某个体育运动后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安全情感也主要包括安全理智感、安全道德感、安全美感三部分。安全美感就是顺利完成体育动作,收获成功时获得的别人对自己的比赛或成绩的高度评价和肯定。这是安全情感心理中的最高阶段。

2.3安全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品质有四性,即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安全意志是心理学意志的一种,是体育舞蹈运动员为了保证自身安全,自觉、果断、坚韧而顽强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战胜障碍最后完美完成整套动作的心理过程。

3,体育舞蹈运动员防护意识的培养

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防护意识也不是天生的,通过后天的训练可以把一些有保护作用的动作内化为自动化执行的程度,在关键的时刻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意识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才能确立。

3.1理性灌输

理性灌输是指对体育舞蹈运动员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体育运动安全教育。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让体育舞蹈运动员充分认识到运动损伤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掌握规避运动损伤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不断地加深他们对运动安全

的理解,牢固树立运动损伤可以预防的观念,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使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安全行为由不自觉渐变到自觉,由“强制执行”到“自觉遵守”,进而到“主动接受,自我监督”,产生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质的变化,增强防护意识,把防护意识变成一种潜意识控制下的理性行为。

3.2制度约束

我国的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事业,对体育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运动损伤进行个案分析,统计综合,最后制定而成的《体育舞蹈动作指南》、《全国体育舞蹈业余考级制度》等规章制度对于很多运动员来说都具有一般的意义,是国家为了扶持行业、引导个人身体素质综合全面发展而做出的一般性规定[3]。这些规定是用强制性的手段约束规范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行为习惯,达到培养防护意识的目的。

3.3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指使一些具有运动损伤倾向者与教练之间加强联系,通过帮思想、传技术、带动作等形式,解决运动员思想上的问题,及时纠正个别运动员的不良行为,引导那些防护意识差的运动员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帮助运动员强化防护意识。

4,强化体育舞蹈运动员职业防护意识的建议

针对体育舞蹈少儿运动员防护意识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思想高度重视、创新防护教育、磨练防护意志及强化环境熏陶等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促进体育舞蹈少儿运动员的防护意识由良好水平向优秀水平提升,预防和控制其不合理体育动作的发生,降低因运动员原因引发的运动损伤事故发生率,提高体育舞蹈运动中的安全水平。

4.1正视差距,高度重视少儿体育舞蹈运动员的防护意识

高风险的体育舞蹈运动,对少儿运动员的防护意识提出了高标准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优秀的防护意识,才能预防和控制不合理运动行为的发生,确保整个比赛或训练过程的顺利完成。少儿体育舞蹈运动员的防护意识,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离优秀运动员的水平还有差距。因此,少儿运动员防护意识与体育舞蹈事业要求之间应尽可能的清除差距,所以,体育舞蹈教练员应该正视这种差距,让孩子从小打好良好的运动基础,高度重视少儿运动员的防护意识培养工作。

4.2抓住根本,积极创新少儿体育舞蹈运动员的防护教育

安全教育是提高少儿运动员防护意识水平的根本途径。为了提高体育舞蹈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就应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理念等方面系统创新少儿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安全教育,消除安全教育的高原现象。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篇9

恩尼斯和陈昂领衔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学校为中心的身体活动干预课程Spem(Science,peme,即科学、体育教育和自我)课程。在恩尼斯和陈昂组织下,美国众多知名大学教授、课程专家、一线资深体育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联合攻关,并在正式实施之前在30个城市和郊区学校进行了5年的科研验证。数据表明,Spem课程的实施效果显著,学生在Spem课程中的期望价值和成就动机、情境兴趣、知识掌握以及体力活动水平和能量消耗均高于传统班的学生[3-6]。同时,证据也显示Spem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7]。在我国,学校体育也面临着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不力、体育教学改革原地转圈的尴尬。本研究将从分析美国Spem课程的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入手讨论Spem课程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需要说明的是,美国Spem课程目前的实施对象只是针对小学生。

1Spem课程的特征

1.1课程理念凸显认知,注重知识

Spem体育课程在价值取向上不再以传统的可观察和可测量得到的持久行为改变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向,而是采用将身体练习与相应的概念性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能够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体育课程。因此,Spem课程研究团队在课程设计之初确定两条原则:1)Spem课程强调在每一节课都要将身体发展和认知学习进行整合,要求学生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探索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与心率变化有关的运动强度概念时,学生必须通过参加认知任务,预测和记录心率数据,评估心率变化和证据,并据此最终确定如何选择适当强度的活动,提高心率使之达到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得到运动的健康益处。2)考虑到学生先前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重要作用,每节课都要从与小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相关以及每天可能面临的基本问题开始。例如,某节课的开始活动是2min的单脚跳绳。在跳绳活动中,学生要注意观察身体的感觉(例如:发热、出汗、疲劳、呼吸加快等),基于这些观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参加体力活动时所产生的生理变化的概念。Spem课程原则注重身体活动和认知学习的整合,强调学生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健康知识,关注学生先前知识对促进新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以认知任务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身体活动。其次,Spem课程的3个学习单元分别是心血管健康、肌肉能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发展和营养。3个单元的内容知识以学生在课堂中,反复参加的体力活动科学概念和运动原则为主,通过教授学生与健康相关的科学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的身体锻炼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与健康相关的科学知识,还学会基本的运动技能。除此之外,Spem课程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身体认知发展规律,强调通过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辅以情景化的身体活动和游戏,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并形成积极生活方式,从知识增长和认知发展促进学生对身体活动的理解和认识,突出其注重知识学习的理念。

1.2课程目标注重理解,强调运用

美国Spem课程围绕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和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核心目标,制定了5个具体的目标标准:1)学生理解体育锻炼对于身体的影响;2)学生能够评估自己的健康水平;3)学生能够将体育课程学到的与健康相关的健身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4)学生能够将体育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家庭及现实中的生活问题;5)掌握健康知识和健身技能,为终身锻炼做好准备。同时,Spem课程通过6种途径为课程目标的实现给予充分的保障:1)身体活动是每节体育课必要组成部分;2)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吸引学生参与相关试验,讓其在试验中掌握测试自身健康知识和能力;3)课程经过严密的优化排序,将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练习相结合;4)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5)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注入每一堂课和大部分的教学任务中;6)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要参与科学探究(例如:预测、观察、分析、交流)。

1.3教学内容层级清晰,全面兼顾

Spem课程根据凸显认知的课程理念以及注重知识运用的课程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面,第1层是概念知识、第2层是认知发展、第3层是身体活动。依据这3个层面又将其称为爱心医生健康心脏单元,具体内容是向学生介绍体育锻炼对其身体影响的重要性,并实施相关试验,让学生懂得如何对其心血管健康做出检查与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为什么和懂得怎么样,利用身体活动改善和维持心血管健康。米老鼠的神奇力量单元,包括了解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的作用,强调肌肉力量和耐力对于健身的重要性,并且组织相关试验,帮助学生了解肌肉及肌肉群的结构及其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所发挥的功能,让学生理解超负荷原则及特异性原则在健身中的运用。酷孩子体能俱乐部单元,向学生们介绍柔韧性和营养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并且组织相关试验让学生检验柔韧性和营养对于促进身体健康的地位和作用。每单元每年级10节课,3、4、5年级共90节课。

3个学习单元主要由心血管健康、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以及营养4部分内容组成,而这些内容正是健康体能5大成分中的4个方面。不管是从宏观课程内容体系,还是从微观课程内容表现形式上,各部分都是以体育健康知识为核心,且层次清晰,兼顾认知与身体的全面发展。Spem课程内容设计将概念化的体育和科学知识与身体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在整节体育课中大部分时间保持连续活动。在保证学生身体活动强度的前提下,不仅促进学生体育概念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兼顾身体练习发展。

1.4教学模式多段结构,逐级递进

Spem课程的教学采取5e教学模式,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出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科学教育领域受到高度的关注。研究显示5e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积极作用[8]。不同我国体育课程的三段式教学结构,Spem课程将体育健康知识和身体活动融于5e教学模式中,将教学过程细化为5个阶段,分别为参与、探索(验证)、解释、评价、深加工(如图1)。

图1美国Spem课程5e教学模式流程

Spem课程注重知识的逐级递进还体现在内容教学的安排上,1.3节论述Spem课程内容分为爱心医生的健康心脏单元米奇的神奇力量单元酷孩子体能俱乐部单元。3个单元的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序列结构进行排列,各个单元知识在3~5年级逐级递进,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概念从3~5年级由浅到深反复提及。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由易到难,更好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再加工和创新。

1.5评价标准评价多元,掌握有度

从4个维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为学生科学日志评价、教师提问与观察、单元知识测试及学期标准化测试。1)学生科学日志评价:科学日志不仅详细记录学生对每一堂课关键知识和问题的理解、掌握程度,而且还为学生提供课堂反馈的机会。教师和学生都能通过科学日志,记录对学生的每一节课程知识理解和学习情况的评价;2)教师提问与观察: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行为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3)单元知识测试:根据Spem课程的3个知识板块,能够反映3~5年级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情况的单元知识测试,单元知识测试能够科学的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单元的表现;4)学期标准化测试:学期标准化测试是考察学生对各年级3个单元总体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内容包括体育科学概念、运动科学原则、身体活动的运动生理反应测量、运动强度诊断以及体育活动生理益处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Spem课程让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广泛使用计步器、脉搏计等仪器测量运动量和频率,运动量的评价也融合在这4个维度的评价之中。换言之,所有的知识评价都是围绕运动进行,身体活动的评价每时每刻都在持续。除评价维度的多元化,Spem课程在评价形式上也具有多元化特征,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从自身、同学和教师的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业表现综合评价。由此可见,Spem课程不管是评价维度还是评价形式层面,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而评价维度和形式的多元化能够使得评价更为客观和科学,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

Spem课程为能够对学生每节体育课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估,为每一节课程内容制定详细的等级评价标准,分别是优秀、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优秀代表学生对单节课堂主要知识具有非常好的掌握;满意代表学生能够掌握大部分学习内容;而不满意则代表学生没有掌握课堂知识,还需要参加额外的课程学习。3个等级标准清晰,清晰展现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让教师能够客观区分和评价学生对每节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6课程资源学科交叉,联系生活

美国Spem课程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注重学科内部发展的弱点,采用跨学科的思维,将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音乐及数学等学科的科学知识相融合,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与我国当前新课程学习方式变革背景下,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念相一致。首先,Spem课程以科学概念和观点为组织核心进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例如,课程中的概念解释板块多次出现运动生理学中的脉搏、心血管、耐力以及能量等概念,将体育课程中的知识与运动生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教学,使得体育课程的知识更加丰富。其次,Spem课程以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为组织核心,将各学科加以综合。除了融合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之外,Spem课程更注重以日常实际生活情景为组织中心,综合各学科的学习。

Spem课程这种注重在体育教学游戏和体育活动的设计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具有以下优点:1)关注来源于生活的知识,通过实例和情境向学生表明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从学生生活经验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引申出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2)强调体育活动与生活的联系,使体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更密切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3)强调体育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把社会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Spem课程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2.1凸显育人价值,关注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学校体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但大多数学校只重视运动技能学习的显性育人价值,而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积极生活方式等隐形育人价值却较少涉及[9]。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估、运动处方的生成、锻炼方案的制订等都需要相应的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而体育健康知识的最大育人价值在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促进身心发展,确立终身体育理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理解运动益处,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运动意识,提高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实现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在我国的体育课堂上,体育健康知识的育人价值还没有受到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为课时比重少、缺乏实效性。而美国Spem课程,根据小学生的动作技能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以动作技能难度相对较低的体育游戏和身体活动为载体,在保证学生身体活动量充足的前提下,将学生最为有用的健康体能知识(心血管健康、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营养)进行简化和优化排序,体育健康知识由浅至深反复出现在3-5年级每一节体育课堂,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体育与健康知识。除此之外,为能够更好提高小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运用能力,Spem课程依据小学生喜欢模仿、想象丰富、注意力常与兴趣相关和爱探索的认知发展特点,采取5e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每一节课的深加工阶段将学生在体育课堂学到的体育健康知识迁移到课外和实际生活当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因此,我国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应该只重視运动技能的显性育人价值,更应该注重体育健康知识的隐形育人价值,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养成积极生活方式,真正落实终身体育的理念。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强调的关注学生体育健康知识增长,并不是单纯的追求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放弃对运动技能(基本运动能力)的教学,而是强调保证在身体活动的基础上,最大化地追求学生的健康体育知识增长,发挥体育健康知识的育人价值。

2.2整合教学内容,促进知识与技能协调发展

完整的体育学习包含认知和身体两大方面,体育学科与所有学科的知识学习一样,运动知识与技术的获得,也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运动知觉、表象和对运动概念的理解所组成的[10]。Jewett等[11]在其著作中也认为行为改变方面的身体学习与可在知识增长记录上的认知学习具有重要的联系。我国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将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大方面。从学习领域看,其内容多元,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但是具体到各个领域具体内容的制定和学习评价上,通常还是以体育技能学习和评价为主,而对于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的教学和评价相对较为缺乏。而美国Spem课程则以符合小学生35年级运动能力要求和难度相对较低的身体活动为载体,将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体育健康知识,以螺旋上升的排列方式融合到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身体活动和情境游戏当中。在不减少学生身体活动强度的前提下,同时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促进了小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协调发展。我国体育教师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可以尝试将技能教学和体育健康知识教学进行整合,在保证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前提下,加强运动原理和价值、运动原则等与体育健康相关的知识教育,促进体育健康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的协调发展。

2.3优化教学模式,由三段式向多段式教学结构转变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应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教学模式结构的主体部分包括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12]。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结构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这种三段式教学模式是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体育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的技能传授为主,限制了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容易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丧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相矛盾[13]。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三段式教学结构显然无法满足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反观Spem课程,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的5e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解为参与、探索(实验)、解释、评价和深加工的多段式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知识传输者变为引导者,以技能要求较低身体活动和情境化游戏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组织和探索蕴藏于体育活动中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先前知识经验对身体活动结果进行预测、记录数据、解释和分析结果,探究体育活动对身体的影响和价值。这种多段式的教学结构不仅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丰富学生的课堂实践经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学过程的管理变得更加灵活有效。

2.4制定多元评价标准,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目前我国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忽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分注重运动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也过于单一,较为注重量化,缺少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评价主体单一,忽视现代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价值的多向性等问题[14]。美国Spem课程在评价方面,从评价维度、评价形式和评价标准等不同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评价内容,其评价方法多元、形式多样。针对每节课制定的优秀-满意-不满意(且将评价标准明确向学生交代)3级评价标准,能够充分评价学生对每节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制定了体育素养标准,关注学生的体育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通过学生科学日志的形式记录学生在每节体育课中的表现,再辅以课程结束时的知识测试和运动能力考察,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知识运用、技能掌握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不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要,更强调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在课程评价的制定中,可以参考Spem课程,建立不同维度和形式的多元评价方法,采取类似于科學日志的形式,更加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能够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篇10

关键词:女大学生;学习态度;体育行为

兴趣是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内驱动力,能够激发人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满足个体的愿景、目标。兴趣是个体需要的实际表现,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引起兴趣的条件是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体育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和从事其他任何活动一样,从事体育活动也必然有许多认识活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肌肉运动中完成的,它与其他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有明显的区别。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更多地依靠运动感觉来感知、理解和记忆,需要更多地依靠形象思维和操作思维快速分析和决策。

女大学生作为体育教学当中培养的重要对象,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参与兴趣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女大学生群体不同于男生群体,在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方面整体来看表现不如男生,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懒惰心理,不爱动,爱干净,情感内向等都导致了她们在体育课堂之上的表现不积极。因此,要想女大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需要我们清楚了解和掌握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以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参与热情。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选了某高校的部分女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十年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相关论文,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学习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教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阅读与本研究有关的图书,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的资料信息。

(2)问卷调查法

根据当前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文件300份,随机抽选某高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97.3%。

(3)访谈法

与所调查的女大学生直接进行交流,询问她们对于体育课的看法与认识。

(4)统计法

对所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调查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于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持有积极态度的人数有63人,持有一般态度的人数是154,而对参与体育锻炼持有反感态度的人数为75人。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态度相对较为消极,并且在交谈之中我们了解到她们对于体育锻炼有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导致此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其性别、性格特征有直接的关系,多数女生不喜欢运动是因为怕苦、怕累、怕脏等,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2)体育学习态度与兴趣对于体育行为的影响

体育学习兴趣与态度是个体对于体育运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其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体育参与选择与反应,影响到个体的体育行为变化。在此次的调查之中我们发现,除了正常参加体育课程之外,愿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女生仅有26%,其余的女生相对来讲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体育参与兴趣与学习态度呈现弱化发展。

(3)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

对体育运动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是个体从事体育运动的核心动力,只有正确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才能够更为主动地驱动自身参与到其中。而在调查当中,有56%的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完成体育考核,完成体育相关要求,仅有21%的女大学生愿意主动投身于体育运动当中,认为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升自身身体健康,同时不会影响到自身日常的工作、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女大学生来说,她们都清楚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但是自身的惰性让她们对于体育运动望而止步。

2.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

(1)周锻炼频率情况

对女大学生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调查中我们发现,每周能够参加1-2次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占据了接近5成比例,其次是每周能够参加3~4次的人数占有31%,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以上的女大学生仅仅占到11%以上。另外,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有一半的女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锻炼时间每次达1~2小时的人数占到了27%,锻炼时间2小时以上的则是仅仅有9%,其他人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整体表现结果不佳,这与全民健身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思想仍有较大的差距。

(2)运动参与项目

在对女大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女大学生倾向于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为瑜伽、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轮滑等,项目类型时尚,对抗性不强。另外,选择跑步、游泳这类项目的女生也相对较多,这类型项目女生多是看重其良好的健身、减肥等效果。女大学生选择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类型丰富多样,喜欢与同伴一起参与到其中的,占46%,另有33%的女大学生喜欢参与一些体育社团活动,仅有10%的女生习惯自己独自锻炼。从参与形式来看,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对女大学生参与行为的引导。

三、女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

女生自身条件不如男生,因此有些运动项目让很多女生望而止步。另外,在高校当中诸多运动项目都对抗性较强,并且需要一定运动能力,这也成为了女大学生体育弱势行为的因素之一。

2.心理因素

调查发现,在体育活动当中,女大学生参与到其中的人数较少,多以旁边观察为主。对此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26%的女生因为害怕做不好动作被笑话而选择不参与到其中,另有19%的女生因为怕苦、怕累、怕脏、怕受伤而不愿意参与,还有一部分女生因为性格内向,意志品质较差,自信心不强而缺乏一定的锻炼欲望不愿意参与到其中。因此,要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认知因素

对女大学生体育认知的调查发现,有16.6%的女生惧怕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自己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另有9.9%的女生怕参与体育锻炼之后一旦停练会出现体重反弹现象,还有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有些不稳重,“疯疯癫癫”。在认知方面,女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对于体育运动的深层认知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引导、端正。

4.客观因素

调查显示,自己想学想练的项目而学校没教的占48.5%,功课太重没时间的占41%,学校不组织、自己又不愿练的占28.8%。由于毕业双向选择时,用人单位只注重毕业生的智力和专业技能,忽视体育能力,又不愿接纳女性,导致女大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占3.1%。此结果反映出现行的高等院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设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女大学生更喜欢一些健身性、娱乐性、节奏性较强,对抗性较差的体育项目,相反,对抗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无论是在课内与课外都不受女大学生喜欢,并且这样的运动让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和距离感。这不利于我国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建议

1.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注重思想引导

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与安排要根据参与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同时要体现出针对性。在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其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其选择最为适合的运动项目。另外,从思想认知方面,要引导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本身的认知,使之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实价值,态度更为积极。

2.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1)多途径宣传

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宣传媒介,对体育运动进行宣传,让女大学生融入其中,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激发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提升其参与度。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促进女大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因此,我们应针对女大学生定期开展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充分发挥校内社团、协会的带动作用,鼓励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比赛的开展,并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重视体育课堂引导的重要价值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触体育运动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在体育课堂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应技术、技巧,感受到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与价值。体育课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渠道,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体育课堂的价值作用,充分利用体育课堂,做好女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让她们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

(4)成立学校体育运动团队,引领锻炼潮流

运动队不但可以在比赛当中为学校争夺荣誉,同时学校培养体育运动队还可以起到引领学校体育运动风尚的作用,不但可以对外宣扬自己学校的声誉,同时也能够让校内的师生感受到其内在魅力,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

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运动参与的基本条件,场馆器材匮乏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因此,逐步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增设、扩建一些相应的体育场地设施,对于进一步推进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宋荣,卢考纯.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体育能力[J].体育学刊,2000(2).

[2]王宽.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培养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J].中国市场,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