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虚拟经济的概念十篇虚拟经济的概念十篇

虚拟经济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06

虚拟经济的概念篇1

 

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2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④,远远超过电影、电视、音乐这三大传统娱乐产业。对虚拟世界经济的研究正在逐渐地深入和规范,但是我国学界对于虚拟世界经济的相关概念的使用还未达成共识,特别是与国外学术界的细微认识差别将加大我国学者之间的分歧。

 

如果这一点不明确,那么模型的假设将建立在不规范的前提下,从而影响研究的意义和模型的适用性。因此,本文将从经济研究的角度,就相关概念进行考察和综合,进而将内涵不同的经济变量进行比较,使得后续研究能够在共同的基础上进行。

 

一、虚拟世界经济的前置概念虚拟世界经济的两个前置概念是网络游戏与虚拟世界。

 

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定义二者是后续研究的基本前提。

 

一)网络游戏的概念在理论缺失的情况下,研究机构对网络游戏的定义却具有相当程度的规范性。目前,在这一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两个机构分别是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以下简称CnniC)和艾瑞咨询集团(iResearch,以下简称艾瑞咨询)。二者给出的定义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多为产业经济学领域)引用率较高。根据它们的定义和分类来提炼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需求并满足理论研究的需要。

 

将网络游戏定义为以电脑为客户端,互联网络为数据传输介质,必须通过tcp/ip协议实现多个用户同时参与的游戏产品,用户可以通过对游戏中人物角色或者场景的操作实现娱乐、交流的目的。艾瑞咨询将网络游戏定义为依托于互联网进行、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电脑游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交流、娱乐和休闲的目的。二者从市场角度进行的定义在考察市场规模进行定量研究时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是缺乏准确的界定以及理论概念所需要的普遍性和前瞻性。

 

它们关于网络游戏概念的内涵都局限于电脑游戏。事实上,在目前的阶段,还存在通过电视网络、通信网络等来进行游戏的情况。而且,通过手机迸行网络游戏还是重要趋势之一。随着各种网络的融合,未来网络游戏通过何种媒介进行并不确定。它们唯一的共性是联系人与人的网络,至于以何种形式来体现则不影响理论研究。

 

因此,从经济角度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只需保留两个要素,即“网络”和“游戏”,可以表达为“通过网络进行的游戏”。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这一表述是有效和清晰的。其中网络隐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游戏是其目的和表现形式。

 

“网络”的界定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在外延上发生变化,而“游戏”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学中。博弈”的含义,而不是用来娱乐的游戏。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其他的限定条件都无助于改善最终结果,反而会使概念不具备普遍性。随着后续研究的开展,对“网络”和“游戏”的界定将更加准确。

 

虚拟世界的概念在现阶段,网络游戏是虚拟世界存在的基础和主要表现形式。事实上,虚拟世界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网络游戏的“游戏”性质。它不仅是游戏,而且具有社会性。当通过货币将两个层次的世界联系起来时,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在其发展初期,虚拟世界总是作为网络游戏的一个产物,但是如今的虚拟世界渐渐具备相对独立性。虚拟世界的“虚拟”会给人虚幻的错觉,因此也有很多学者称虚拟世界为“syntheticworld”,即人工世界或者合成世界,此种表述更符合其本质。在中文里,二者都被译为虚拟世界。

 

早期的学者认为虚拟世界是一个供大量参与者以化身形式存在的、持续性的虚拟环境。这一定义界定了虚拟世界的部分关键要素,但是并未指出虚拟世界存在的手段和形式。而Bell认为虚拟世界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建立的供人们以化身形式存在的网络空间,它具有同步性与持续性的特点[1]。在欧美学者的研究中,这是认可程度较高的定义。

 

计算机系统是其建立的工具,包括因特网和移动终端等各种网络系统。每个单独运营的网络游戏都是独立的次级虚拟世界,它们的总和就是虚拟世界的整体。网络游戏是现阶段虚拟世界的主要载体。分析虚拟世界与网络游戏的关系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出发点。

 

在Bell的定义中有四个关键词:Synchronous、persistent、和Representedasavatars。其中,同步性强调的是空间和时间的一致性,这是虚拟世界稳定的基础;持续性是虚拟世界存在的前提;关系网强调的是虚拟世界的本质;以化身为表现是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存在形式。

 

狭义的虚拟世界主要指大型多人在线游戏mmoG(massiremultiplayeronlineGame)所构成的虚拟空闻。而广义的虚拟世界则包括所有类别的网络游戏及类似属性的存在(即通过某种网络使人们进行交流,例如论坛及社交网站)所构造的虚拟空间。广义的虚拟世界是一种动态的网络社会生活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虚拟世界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由人工高科技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所创造的一个人工世界,它包含了信息技术系统、信息交往平台、新型经济模式和社会文化生活空间等方面的广泛内容及其特征。

 

虚拟世界和虚拟现实是不同的。虚拟现实是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等集成起来所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现实,是一种能够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视、听、触等行为的高级人机界面。也有学者将虚拟现实视为狭义的虚拟世界。

 

虚拟世界的类别有很多,但大多是以游戏类型进行的分类。从经济研究的角度来看,最有意义的分类是根据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否能发生直接的经济联系来进行,分为虚拟现实世界和虚拟主题世界。虚拟现实世界的代表有简称SL)和entropiaUniverse(简称eU),通常运营商会规定游戏货币与美元能够直接兑换。虚拟主题世界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主题,更接近于一种娱乐而不是一种生活,其代表是worldofwarcraft(简称wow)和永恒之塔。无论是虚拟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主题世界,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都可以和现实世界发生经济联系Ⅲ。

 

二、虚拟世界经济的界定与解析虚拟世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不论在信息、管理以至于法律和哲学领域都是相同的。在经济学领域也是如此。在此基础上的虚拟世界经济概念比较明确。

 

一)虚拟世界经济的概念虚拟世界经济是指和虚拟世界相关联的经济现象和活动的总称。考虑到经济联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虚拟世界,还有三类情况也符合虚拟世界的特征。第一,根据Bell对虚拟世界的定义。我们通常所说的局域网游戏④最初并不是虚拟世界的组成部分,但是当第三方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和空间,那么也应将其视为虚拟世界。第二,类即时聊天软件最初仅是沟通工具,但是基于此的人们之间的网络也构成了虚拟世界的基础。特别是QQ农场之类游戏的开通,使其虚拟世界的特征更加明显。这类形式的典型代表是Facebook。第三,论坛类网站增加服务内容后,例如提供游戏类和下载类增值服务,并需要支付“论坛币”,这种情况下,以论坛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成为虚拟世界的构成要素。

 

虽然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深和多样化,但是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还是主体。与虚拟世界相关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非常多,但其基本模式是通过现实世界中的资金交易,带来虚拟世界中的改变,达到双方的目的。从行为上分析,一端发生服务或者虚拟物品的交易,另一端对应的是资金的流动。正是这种资金的流动,成为联系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媒介,也使对虚拟世界的分析越来越重要。通过这种媒介,虚拟世界的经济变化会传递到现实世界中。

 

虚拟世界经济的解析虚拟世界经济包括虚拟世界内部经济和虚拟世界关联经济。前者存在于虚拟世界内部,通过虚拟世界货币与现实货币的兑换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后者则是依托虚拟世界所产生的衍生经济,主要包括Realmoneytrade(简称与代练服务。

 

虚拟世界内部经济是现实经济的反映和模拟。JesusDi.犯计算出wow北美服务器的货币供应量超过90亿“gold”,折算为1.92亿美元。假设全球wow玩家的货币持有量是相等的,那么wow总的货币供应量是7.47亿美元。这意味着运营wow的暴雪公司成为一家可以发行多国货币的国际银行啪。同时,他验证了在虚拟世界中。货币供给量增加同样导致货币贬值。或者至少说明二者是相关的。虚拟世界货币的价格从2007年9月到2008年12月一直是下降的,它失去了2/3的价值。这期间,货币供给量持续上升至3倍。如果虚拟世界的规模持续扩大,那么其间的货币贬值将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吲。

 

通常指虚拟物品的现实货币交易。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因为虚拟世界货币与现实货币是直接挂钩的,因此,虚拟世界内部的交易会产生和现实货币交易等价的效果。而在虚拟主题世界中,Rmt多通过第三方的交易市场来实现。

 

现实中,Rmt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在sL之类的虚拟现实世界中,玩家需要先将美元兑换成LindenDollar(简称LD,中国用户可以通过或者部分外币信用卡来兑换),然后用LD来购买虚拟世界中的物品及服务。运营商主要出售“土地”,而其他物品的生产与交易则会于用户之间实现。如果用户来自不同国家,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易便是国际经济研究的范畴。虚拟世界的内部经济和关联经济是密切相连的。虽然SL运营商提供即时交易数据。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因此虚拟世界内部交易的整体规模难以进行准确统计。

 

在不严格的情况下,业内人士倾向于按Rmt数字的lo倍来近似估计虚拟世界的内部交易。

 

第二,在wow之类的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通常是禁止Rmt交易的。然而,“虚拟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也是围绕着一定的经济利益运行的”[23,由于无法监管,且Rmt交易行为不违反法律,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并未受到限制o。Rmt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当一个用户在网络游戏中获得一种虚拟物品(可能是武器、装备或者其他道具),他可以通过虚拟物品交易网站将其出售,获得人民币。

 

也可能某个用户具备某种特殊的技能(例如可以强化武器或装备,这种服务是游戏内部服务,与代练之类的游戏外部服务不同),那么也可以通过出售这种服务来获得现实货币。

 

如果某个网络游戏规模非常大,并且游戏中的货币对现实中货币的汇率较为稳定,那么这种交易也会体现为通过交易获取游戏货币,然后再统一出售以获取现实货币的行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即虚拟主题世界发展到比较高级的阶段,交易的实现形式与在现实世界中是极为相似的。游戏货币被当做一般等价物,成为交易的媒介。当这种交易发展到极限,便会产生一批专业用户,他们通过各种游戏技巧获取游戏货币,之后直接出售给玩家或者通过虚拟物品交易网站出售。在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基于这种行为的工作室数量非常多。

 

第三,在低端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直接向玩家出售虚拟物品。这种情况下,由用户提供的虚拟物品非常少。这种运营模式会加快虚拟世界鲍折旧,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缩短运营时间,因此主要存在于低端虚拟主题世界,在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中较常见。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这里的“通货膨胀”不仅指虚拟世界中流通的货币增加了,也包括虚拟物品的增加。因为在这类虚拟世界中,游戏内部货币不一定是一般等价物,或许只能购买低端产品。很多物品是不能通过游戏货币购买的,因此某些道具和虚拟物品的发放成为和货币发行并列的行为。运营商相当于现实世界的政府,其发行游戏货币与虚拟物品的成本都接近零,具有纸币的某些特点,过量发行便会导致“通货膨胀”。

 

代练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微型”服务外包。在虚拟世界中,用户希望实现各种个人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投入时间,并且可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无论时间的投入或是技能的提升都存在机会成本。当用户认为将这些任务交给专业服务提供者完成能够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便会采取将任务外包的做法来达到目的。最初代练之所以能够产生是为了规避运营商设定的规则。在大型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通常规定一部分高端物品是不能够交易的,但通过代练服务可以获得这类非交易产品。’代练通常是通过专业的中介及担保机构进行的。

 

在网络游戏多国同时运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用户通过登录发达国家的服务器进入游戏,完成客户指定的要求,获取收益。个别情况下,即使网络游戏仅在发达国家运营,这一过程理论上也可以实现。但是,由于运营范围小,发展中国家的用户缺乏对这一网络游戏的理缌与掌握,因此不具备用户基础及基数,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用户关注这一市场的可能性大大下降。这种活动属于服务贸易的研究范畴。

 

虽然物品的转移是在虚拟世界中,但是资金的流动却是在现实世界中。如果把虚拟世界看做一个“黑盒子”,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资金从中国转移到美国,但是并不了解它流动的原因和决定其资金量的因素。

 

在现阶段,虚拟世界的关联经济以“金币”采购与交易为主,而作为将来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代练”,却并没有成为主流。平台的缺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三、虚拟世界经济理论研究的相关问题分析由于虚拟世界经济的发展时间较短,并且直到2001年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1),因此理论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很多基本问题至今未被明确梳理过,从而导致很多错误的解读。这种状况在中国更加明显。

 

一)虚拟世界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很多不同的相关或相近概念在中国都被译为虚拟经济。

 

第一是Fictitiouseconomy,主要指的是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等交易活动。第二是Virtual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的经济活动,比如外包、资源共享、电子商务等。

 

第三是Visualeconomy,即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的经济活动。在中国,通常所说的虚拟经济一般指第一种。

 

虚拟世界经济在西方的文献中称为virtualeconomy,直译过来应该是虚拟经济。但是在我国“虚拟经济”这个词组已经成为和实体经济对应的概念,并广为接受。因此,为避免混淆,我们的研究将virtualeconomy称为虚拟世界经济。

 

当然,也有学者提出重新规范概念.将“虚拟经济”的名称“归还”给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经济,但社会重置成本太高,有待商榷。

 

因此,我们将与实体经济对应的称为虚拟经济,而将与现实世界经济对应的称为虚拟世界经济。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衍生经济,而虚拟世界经济则是围绕虚拟世界产生的直接和衍生经济行为的总和。现阶段,虚拟世界的主要载体是网络游戏。虚拟经济是各国经济学家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而虚拟世界经济在现阶段主要体现为与网络游戏产业相关的经济行为。

 

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3]。这是相对狭义的虚拟经济定义。刘骏民认为如果从广义上来为虚拟经济定义,那么它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与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4]。从这个角度分析,虚拟世界经济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一种。

 

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虚拟世界经济的交易规模则受虚拟世界内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然,虚拟世界同样受现实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但是其影响和传导机制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影响用户的经济状况来改变虚拟世界中的经济形势。

 

二)虚拟物品的价值和价格问题关于虚拟物品交易的问题在法律界讨论较多,但是从经济角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种观点认为虚拟物品不具有实体,不能在现实世界中使用,因此不具有价值,不应该进行交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虚拟物品的所有者付出了金钱和劳动,从这一角度分析,虚拟物品是具有价值的。在中国的虚拟物品交易中,偶然获得的装备可以以数万人民币甚至更高的金额成交。那么,价值规律是否还起作用呢?事实上,这一虚拟物品的获得对个体来讲是偶然的,对群体来说却是必然的。衡量价值的不是个体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考虑对裸钻的定价和业的类似特点,理解虚拟物品的价值会更加简单。在此基础上,供求则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当然,主流经济学只考虑供求决定价格,其结论更加明确。价格问题是进行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一问题明确之后才能使用经济学的研究工具②。

 

三)效用的有效性及负面效应问题在关于虚拟世界的研究中,不同国家的研究重心差别很大。欧美学者更多关注虚拟世界内部经济问题和对现实世界的经济影响;韩国则更多关注于如何发展网络游戏产业并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国则在法律角度和产业角度进行研究。虽然作为政策主导型的中国和韩国都关fLm络游戏产业问题,但是韩国侧重于促进产业发展,中国侧重于规范和管理,更多从中性角度进行研究。从逻辑角度推断,当虚拟世界进一步发展时,对其内部经济和与现实世界的相关影响会成为经济研究的主体,这也是目前欧美学者从事的工作。在研究个体时间分配、投入和收益时,效用是基本工具。

 

然而,如果网络游戏真地是瘾类物品,那么用效用来进行分析是存在缺陷的。“网瘾”在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特别是中国的青少年网瘾问题非常严重,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网瘾问题,但是社会环境不同和良好的疏导机制,使其并未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在西方国家的观念中,网瘾与电视剧成瘾具有类似影响。

 

“网瘾”也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症(iaD),学名叫做病理性网络使用(piU)。我们一般叫做“网络成瘾综合征”,目前已经把它作为一种正式界定的疾病纳入到了诊断体系当中。ivanGoldberg定立了理论化病态并且正式承认其研究价值。可以说,它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当网络依赖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在中国,网络游戏经常被称为“精神毒品”,将其与“毒瘾”相比较。

 

从嗜好行为的经济分析看,一定物品如果其过去消耗量的增加导致现在该物品消耗量的增加即可称之为瘾癖。网络游戏属于瘾癖类商品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如果将其归入“毒瘾”,那么利用效用和需求函数来分析是不合理的,并且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经济人假设的条件也不能满足。事实上,从病理角度看,和网瘾更加接近的是烟瘾和赌瘾。这类瘾癖的外部成本(对他人的效用的降低)和被忽略的内部成本(对自身效用的降低)使政府的干预成为常态。幸运的是,无论从病理角度还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网瘾并不是极端的瘾癣,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的相关问题是可以用效用来分析并且可以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的。

 

林登实验室和iBm已经联合宣布,将牵头建立一套崭新的标准体系,打通所有的虚拟世界平台,让真实用户可以同一个虚拟身份登录不同的虚拟世界④。一旦这一平台搭建完毕,中国作为标准接受者将面临两难处境。或者支付高额成本重新建立标准,或者被动接受既定平台和规则,默许中国的资源通过这一虚拟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主导国家中。

虚拟经济的概念篇2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关系

一、前言

随着世界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虚拟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了一些反常的经济现象。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驾驭虚拟经济。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概念界定

1.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研究虚拟经济要从虚拟资本入手。虚拟资本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一种概念,指收入的资本化,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为特点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以虚拟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具有独立性。虚拟经济的概念与实体经济相对,是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经济形态,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2.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销售和为此提供劳务形成的经济活动,包括工业、农业、商业、运输业等实体部门。实体经济的主要特点是有形性,以生产经营为主要内容,为国民经济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具有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增强国民综合素质的功能。实体经济由实际资本的运动构成,描述整个经济的具体生产过程。我国的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主,美国英国等国则以虚拟经济为主。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源于借贷资本的形成。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信用货币随之产生、借贷资本随之形成,实体经济实现高度市场化和信用化,企业发行股票、债卷等有价证券,进而形成虚拟经济和虚拟经济持有、交易等一系列活动。所以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虚拟经济诞生的初级阶段,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较明显的依存性。从生产的逻辑顺序来看,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

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负效应

虚拟经济活动对实体经济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其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可以为实体经济吸引资金投入、提高实体经济运作效率、揭示实体经济运作情况、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而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则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增加市场投资风险、降低市场运作效率以及引发泡沫经济等。

虚拟经济的主体,股票、债卷和其它金融产品可以吸引社会中大量的闲置资本重新投入到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中,以其较高的流动性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提供融资支持,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本需要。虚拟经济的产生可以分散实体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还能增加地方政府税收。企业金融产品的价格是企业实体经济运作状况的间接反映,揭示了金融资源的价值,处理经济信息不对称问题。虚拟经济的发展通过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拉动实体经济增长,有助于提高实体经济运作效率。

虚拟经济没有实体经济中的人力资源、技术等限制,容易快速发展,形成虚拟经济膨胀。虚拟经济膨胀会吸引大量资金投入,远超其内在投资价值,从而产生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破灭,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大量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倒闭,致使企业取法资金供给,阻碍实体经济紧急发展。另外,虚拟经济的过快发展会严重干扰市场资源的有序配置。大量流动资金为追求高额回报投入金融市场,影响企业实体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造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回报金融投资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其增加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市场投资动荡,影响整个市场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民众加入股市、扩大投资消费,一旦金融市场产生大幅度动荡,将导致消费紧缩,实体经济面临着发展停滞和发展倒退的风险。

3.两者的相互作用

虚拟经济的产生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虚拟经济的发展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正面、负面的影响,所以二者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一点在股票上有明显的体现。企业发行股票是进行融资的主要手段,股票价格上涨,企业能筹集到的资金就会上涨,将筹集到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有利于股票价格的继续上涨。如果股票价格下跌,企业能筹集到的资金就会减少,为筹集到更多资金就需要出售更多股份,从而使企业面临着被兼并的风险,对企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企业处于危险境地,股票价格也会随之下跌。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非协调发展

虚拟经济的产生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但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独立性,这源于虚拟经济增值的独立性。从宏观角度来看,全球虚拟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规模,我国的虚拟经济也在快速发展,逐渐与实体经济相分离。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量虚拟资产产生,而且没有被投入到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中,容易引发对实体经济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增长,必须对虚拟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充分认识,积极消除负面影响,引导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

吸取外国因泡沫经济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妥善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规范资本市场的运营,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高金融运作透明度。积极推进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发挥虚拟经济的正面效应,让虚拟经济成为实体经济的有益延伸和补充。

五、结束语

虚拟经济的概念与实体经济对立,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其产生初期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其快速发展又表现出高度的独立性,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正面和负面影响。要妥善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43-54.

[2]张岩.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关系研究[J].人文杂志,2014,03:30-37.

[3]兰日旭,张永强.历次经济危机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量化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02:15-22.

虚拟经济的概念篇3

关键词:虚拟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产权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8-0062-08

至今为止的关于虚拟资本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金融层面,一些学者认为虚拟资本的界定只能限定在金融资本范围内,但当代社会经济实践与经济学的发展证明,更需要从宏观与微观不同的层面来研究这类问题。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不具备传统资本的实物形态,而事实上却可以决定未来收入流的具有资本特性的东西,其核心是对不具备传统资本实物形态的东西进行“资本化定价”。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虚拟资本”与“资本化定价”问题,川成思危先生和南开大学刘骏民教授对这些问题作了开拓性研究,此后许多学者对这些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这类虚拟资本的价值创造与与“资本化定价”是无法以传统会计来计量的,可以认为由此才引致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的论争以及近年来郎咸平等学者与主流派经济学者在中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上的争论。

笔者认为在当代企业的资本范畴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实体资本为一方的“硬资本”和以虚拟资本为另一方的“软资本”两大部份,而这两大部份是建立在“资本三要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基础上的。“硬资本”即物质资本,它即通常所说的投人生产流通过程的那些人类劳动的产品,它指土地、机器与建筑物等被称为资本物品的东西,也指用来买卖资本物品或买卖厂商的资金;“软资本”即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笔者认为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本质上是从微观视角提出了“虚拟资本”问题,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就是对企业与员工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这些过去被看作是费用或成本的、不具备传统资本实物形态的东西进行“资本化定价”,以决定其未来收入流的预期。刘骏民教授(2004)指出:“如果将虚拟经济的研究范畴界定在‘市场经济中,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以内在的波动性为特征的价格体系的’话,它不但包括金融,还要包括房地产、无形资产、某些高技术产品和信息产品以及其他可能长期或短期进入这种特殊运行方式的有形产品和劳务”。笔者认为这个虚拟经济的界定已经隐含了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要素的重要地位,较为全面地表达了虚拟经济的内涵。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体现了当代社会经济中“资本化定价”的泛化。本文试通过“资本”与“虚拟资本”的经济学演变与哲学思考,来阐述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

一、“资本”与“虚拟资本”的经济学观点

“资本”是经济学中最重要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1888年庞巴维克在《资本实证论》第三章“资本概念的历史发展”中总结了在经济学发展史上“资本”一词的十余种解释,从那时发展至今,“资本”概念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发展。但综观经济学说史上“资本”与“虚拟资本”概念的演变,主要是沿着两条思路来展开的。

1.马克思的“资本”与“虚拟资本”观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也是一种社会关系。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资本的积累是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进行的,它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描述了资本运动的全过程,认为资本的运动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在其运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态分别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些资本都是实体资本。

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饼0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中,全面分析了虚拟资本问题。他指出:“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作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一个资本会提供的收益,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

马克思从金融的视角分析了虚拟资本存在的三种形式:一是从股票资本化的角度提出虚拟资本。他指出,当股票作为商品来买卖时,它就有了价格,从而给其持有者带来资本利得收益,这些就使它资本化了;二是从国债资本化的角度来论述虚拟资本。他指出,国家对借人资本每年要付给债权人一定的利息,而资本本身已经由国家化掉了,它已经不存在。因此,这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是纯粹的虚拟资本;三是从银行创造信用的角度来论述虚拟资本。马克思指出:“银行的准备金,总是表示储藏货币的平均量,而这种储藏货币的一部分本身又是自身没有任何价值的证券,只是对资金的支取凭证,因此,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债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

马克思(1897)还在《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资本不仅是若干物质产品的总和,并且是若干商品或者若干交换价值或若干社会定量的总和”。这里的“若干交换价值或若干社会定量”我们可将其理解为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社会资本。这种资本观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好当前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虚拟资本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西方学者的“资本”与“虚拟资本”观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资本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如:“资本(Capital)由人们用来生产商品和服务的长期工具组成。它包括物质资本,如建筑物、机械、设备;还有人力资本(humancapitab,如工人拥有的技能和培训”。

若仅从物质资本来看,斯蒂格里茨(1997)认为,“资本”一词在经济学上是在两个有区别然而又有密切关联的意义上使用的,一是指机器与建筑物,有时被称为资本物品的东西,一是指用来买卖资本物品或买卖厂商的资金,从这两个方面来看这些都属于实体资本。

若从人力资本来看,笔者认为当西奥多.舒尔茨1960年正式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后,实际上虚拟资本观念就悄悄进入主流经济学,尽管人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然,在这之前西方学者如希法亭、弗朗索瓦、凯恩斯也对虚拟资本进行过探讨,但他们的探讨仍未超越马克思定义的虚拟资本的范畴,主要局限于金融领域,因而始终未能融入主流经济学。

回望人力资本理论所走过的旅程,其实人力资本的虚拟性内涵极其明了:“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他们自己身上的花费,不仅是为了当前的享受,而且也是为了将来取得金钱的和非金钱的报酬。所有这些现象――医疗保健、教育、信息猎取、工作寻找、移居和在职培训――不管是个人自己的行为,还是社会为其成员所作的努力,都可以看作是投资而不是消费”(马克・布劳格,1980)。人力资本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把我们传统认为的人的消费转换为投资,“好多我们称之为消费的东西,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但这种投资是隐性的虚拟的。当我们在享受美食和保健时,当我们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我们是在满足当时的生理和成长的消费需求,但这种消费将决定我们未来的工作状态和收人流,因而这种消费本质上又是在人身上的一种虚拟性的投资,这种虚拟性的投资将决定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知识存量的资本化定价,笔者认为这就是人力资本理论最重要的“硬核”。

所以,人力资本的本质是对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知识的存量进行资本化定价。如舒尔茨认为,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即人力资本。他说:“我们之所以称这种资本为人力的,是由于它已经成为人的一部分,又因为它可以带来未来的满足或者收入,所以将其称为资本”。

人力资本的概念反映了三个特点:(1)人力资本是隐性地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2)它是依附于人身上的,具有可投资性和增值性的价值存量;(3)作为现在和未来收入流的源泉,它可以影响人们未来的货币和消费能力。

从微观角度来看,在现代企业中,特别在知识型企业中这类人力资本价值存量往往是以虚拟方式存在的,是由企业股票、期权等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所构成的,如有的经理人和科技人员,他们的薪酬是其人力资本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回报,而另外他们又持有企业股票、期权等作为对剩余的索取权而存在。

另外,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在研读西方大师的著作时,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人力资本投资及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尽管他们没有明确提出虚拟经济概念,但他们当时已经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的问题。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对美国资本形成的研究中发现:随着美国总收入的不断增加,其实物资本的投入却不断减少,而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则认为,总收入的增加是靠高度密集的国家储蓄与资本投入来推动的,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库兹涅茨之谜”。当时经济学家为了解开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之谜”谜,提出了种种理论来解释西方经济的发展原因,这些理论由于把企业、地区和国家的资源局限于自然资源和货币资本,因此,它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找到当时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一个《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使用人力资本的概念,分析了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用传统资本理论无法解释的增长之谜,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根据传统理论,资本一收入比率将随经济的增长而提高,但是统计资料却表明这个比率不断下降。舒尔茨认为,这是因为没有把人力资本因素考虑在内。人力资本的增长不仅比物质资本,而且比收入都快。(2)根据传统理论,国民收入的增长与资源耗费的增长将同步进行,但统计资料显示的结果却表明,国民收入远远大于投入的土地、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总量。舒尔茨认为,投入与产出间的增长速度之差,一部分是规模收益,另一部分是由于人力资本带来的技术进步的结果。(3)战后工人工资有大幅度增长,它反映的内容是传统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一个谜。舒尔茨则指出,这个增长正是来自人力资本的投资。

舒尔茨的理论成功地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家长期以来未曾解决的经济增长的源泉之难题,解开了当代经济增长之谜。他认为人力资本才是国家和地区的富裕源泉。这种理论突破了只有土地、厂房、机器等物质性资源才是资本的概念,把国家、地区和企业在教育、保健、人口、迁移等方面投资所形成的人的能力的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长也看作资本的一种形态。由于人力资本不具备传统资本的实物形态,而事实上却可以决定未来收人流,我们现在看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拟资本。周其仁所说的“一方面,人力资本天然归属个人;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格林斯潘所指出的:“GDp的成分正在朝着以主观意志为基础的价值增值的方向迅速转变,这使我们对现期收入的衡量变得困难,因此,也造成了对未来收入预测的困难。”这都充分反映了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特点。

以上的资本观分别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兴起了另一类虚拟资本――“智力资本”理论。尽管目前“智力资本”理论只限于在管理学范畴中探讨,仍未能登上主流经济学的大雅之堂,但笔者认为,所有迹象已经显示,“智力资本”理论未来将在主流经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新的虚拟资本形态:智力资本及其经济哲学反思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越来越引起重视。这是由于智力资本所涵盖的内容与企业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日益明晰,智力资本价值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正如格林斯潘指出:实际上,存在着对新思想资本化的一种争论,如组织生产的不同方式可以在不增加相关费用的时候增加企业的价值。笔者认为:“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本质上是提出了对企业知识产品与无形资产实行资本化定价的问题,它为理解现代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的知识与无形资产的创新、传递、利用与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从而正在以一种新的虚拟资本形态对企业产权理论和管理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1.“智力资本”的西方观点

“智力资本”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1958年,当时,两位财务分析师正在对股票市场中的几家以科技为基础的小公司(其中之一是Hp公司,当时的年销售额只为2800万美元)进行评估,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公司的成长,智力资本可能是其惟一最重要的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于1969年也提到“智力资本”的概念,而系统地界定智力资本的内涵及内容的是托马斯.斯图尔特。作为智力资本研究领域的先驱,托马斯.斯图尔特在20世纪90年表了一系列里程碑式文章和专著。斯图尔特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他认为“智力资本”就是“企业里每个人所掌握的、能带来竞争优势的内容之和,即企业组织可以用来创造财富的集体智慧。”他将智力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三部分,并称之为智力资本的“H―S―C”结构。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乌尔里奇(DaveUlrich)教授

认为:一家企业的智力资本就是其成员的能力与认同感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即“智力资本=能力×认同感”。公式中用乘号而不用加号,意在强调组织中的“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此外,澳大利亚学者斯维比(KarleeikVeiby)、英国学者安妮・布鲁金,美国学者埃恩(Charlesehin)都从不同角度对“智力资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1999年,杜邦、道氏化学、惠普等三十多家著名公司,在美国成立了智力资本管理大会。

著名智力资本学者帕特里克.沙利文与参加大会的代表构筑了一个图表来描述智力资本的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图1)。帕特里克.沙利文指出:图1表明了组成智力资本的主要因素:人(具有内在的无声的知识储备)和外在的既有知识体系。外在的既有知识体系称为公司的“智力资产”。某人具有的无声的知识写到纸面上的时候(或者在帆布、电子媒体或任何其他媒体),它就变成了公司的既有资产。一些这样的既有资产(称为“智力资产”)受法律保护,表现形式是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或半导体覆盖层。受法律保护的智力资产用法律术语表示就是“知识产权”。

沙利文在《折值驱动的智力资本》一书中指出:“经济学家常常将企业必备的基本资源分成三种基本资产: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在这里,资本指财务上的和其他类型的经济资产)。但是智力资本却是个新名词。它强调一个组织机构的脑力资产,这种资产的重要性可以与传统意义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相提并论。”

以上可以看到西方学者已经关注到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密切关系,但这两个概念之间到底应是什么关系是值得商榷的。

2.对西方“智力资本”概念的哲学反思

作为“智力资本”的主流观点,以上这些西方学者的“智力资本”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人力资本”包含于“智力资本”概念之中,“智力资本”被作为比“人力资本”更高层次的概念来看待(见图1)。在图1的模型中,智力资本被分成人力资本和智力资产两大类。人力资本相当于企业组织知识中的隐性知识,而智力资产相当于企业组织中的显形知识。国内学者大多数都接受了此观点。

笔者认为,上述这些把“人力资本”包含于“智力资本”概念之中的分界方法存在缺陷。

第一,从员工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是独立于智力资本而存在的人身上的“心理和生理资源”,是先有人力资本而后有智力资本。如企业的员工,他通过用学到的知识和企业现有的智力资本、资源禀赋相结合,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种新的经营思想、管理方法、科技创新,这就形成了这个员工的人力资本。如果他将其贡献给企业,通过已编码的语言符号和文本信息来反映这些新创的知识、策略、理念、制度和科学发明,并能给企业带来高效率,这种情况下他的人力资本就催生了企业“新的智力资本”。如果员工不具有这类人力资本,或者说他不将人力资本贡献给企业,而仅保留在他的大脑中,只是他大脑里的隐性知识,它就仅仅是员工“心理和生理资源”的一部分,它就不能形成为企业的“智力资本”。

第二,从企业的角度看,“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创造出来后,就形成丁企业“智力资本”的相对独立的资本体系,有其独特的发展方式和规律。它实际上是作为企业的资源禀赋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道绵延存续于企业中。因而,智力资本只能与企业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并列而成为企业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而不能凌驾于人力资本之上。所以,笔者认为当前学术界的这种分界:一是混淆了“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质的规定性;二是不利于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价值测量与会计计算;三是不利于厘清企业资本的产权结构;四是不利于我们理解虚拟经济的微观基础。

必须指出,由于受西方影响,在我国经济学界“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概念也是混淆不清,这造成了“人力资本产权”等诸多经济学问题不能理顺。传统的经典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资本、土地这三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上的,而这三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所隐含的是一种二元论的思维方法。劳动(隐含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尽管劳动表现为人的体力或脑力的活动,但本质上是人的精神在支配);而资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与土地这些则属于物质世界。所以,传统的经典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简单地说传统的经济学只有两元:一元是人(精神、意识),另一元是物(物质)。这是传统哲学的物质与精神二元论在经济学上的反映。

这种二元论对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与经济改革的影响是深远的,周其仁教授提出“企业是一个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特别市场契约”,就是最典型的二元论的反映,并引起国内许多学者的争相呼应。张维迎教授也认为:“企业是由许多个独立的要素所有者组成的。所有这些要素所有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另一类是提供物质资本(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有些参与人既提供人力资本又提供非人力资本)”。这些二元论的观点明显是把另一类重要的虚拟资本――“智力资本”排除在企业生产要素之外。若把“智力资本”排除在企业基本生产要素之外,就难以解释当代市场经济的许多现象。

这种二元论的方法显然不可能完整反映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时代,“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权力正在代替财富的权力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智力资本”的创新、投资、流通在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产生着重大影响,并形成了特有的规律。然而,尽管“智力资本”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受到空前的重视,但至今仍未能在正统经济学理论中占有一席地位。如前所述,把“智力资本”排除在主流经济学之外,这是造成在当前企业产权改革问题中,特别是在“人力资本产权”问题上国内学者会存在那么大的分歧的根源,其实这些学者已经在下意识地用“智力资本”概念解释“人力资本产权”等问题,而自己却未能领会到。对这个问题。笔者曾在《“人力资本产权”分歧的化解及其与智力资本的关系》一文作了阐述。

当代,我们正面临着“财富的革命”,在以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为主要驱动力的“新经济”时代,经济学应该摆脱“二元论”的思维定式,而转向“多元论”的思维定式。笔者认为,用“多元论”的思维来重新审视当代资本范畴是有益的,而当代伟大哲学家波普尔的“世界哲学”为我们研究当代资本范畴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为此,我冒昧地提出“资本三要素”的概念,认为当代企业的资本构成是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这三类最基本的资本要素所构筑的,并试用“资本1”、“资本2”、“资本3”来分别称谓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笔者最初于2004年在《论人力资本的哲学基础及其与智力资本的科学分界》一文中试提出了一个“资本三要素”的企业市场价值模型:

企业市场价值(企业资本总价值)=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资本1”+“资本2”+“资本3”

并在此基础上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内涵与边界作了一个初步的阐述。

而本文在企业“资本三要素”模型的基础上,试进一步界定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及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边界与关系,提出了一个当代企业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构成模型(见图2一当代企业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构成模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物质资本(资本1)、人力资本(资本2)、智力资本(资本3)等“资本三要素”可以推解出一系列新的资本概念和形态:如社会资本、制度资本、顾客资本、文化资本、创新资本等。从中我们可以较清晰地辨别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构架与层次,并可直观地厘清它们的边界与关系。

从图2我们还可见,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的边界可分,但物质资本(资本1)、人力资本(资本2)、智力资本(资本3)中的一些要素可以在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中相互转换。如货币资本属于实体资本,但它转化为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资本后就形成了虚拟资本;又如智力资本中的创新资本属于虚拟资本,它转化为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后,又转化为实体资本。当然本文只是试提出一个理论框架,其中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三、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关系及其虚拟资本的.特性

1.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关系

“人力资本”是一类隐性的虚拟资本,它是人的一种“心理与生理资源”,它隐性地存在于人体中,而且具有不确定性;而“智力资本”是另一类主要为显性的虚拟资本,它是由人力资本所创造,以显性的(也有个别隐性的,如商誉等)、已编码的信息或文本的方式而存在,且归员工个人或企业所有。所以,“人力资本”的价值只能通过由其创造的“物质资本”或“智力资本”的价值来体现和检验,因为“物质资本”、“智力资本”在本质上是显性的,因而是可测量与评估的,而对“人力资本”价值的测量,往往只能用“预期”来评估。

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关系是一种反馈关系:智力资本通过人力资本而增进,人力资本通过智力资本而成长。这种人力资本的成长,这种人力资本的自我超越,有着理性方面和非理性的方面。新思想、新理论、新发明创造,人力资本的创造部分是非理性的。它有许多是人们所称的“直觉”的东西,但是直觉是难免出错的,它必须通过企业所续存的智力资本的理性讨论来控制。这种由人力资本所转化的智力资本所进行的理性评判,构成了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理性的一面。就一个企业来讲,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间的反馈效应尤其重要。人力资本是企业智力资本的创造者;但是企业的智力资本又不仅反映了人力资本,而且作为企业的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传授和培训从而不断丰富企业的人力资本。

2.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特性

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其特点与物质资本等实体资本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必须打破传统的资本概念,才能真正认清虚拟资本最重要的本质特性。

关于虚拟资本的特征,许多学者作了探讨,但笔者认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价值的不确定性。

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本、智力资本这类虚拟资本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想象力、期望或激励,蕴涵着极强的心理因素,因而具有不确定性。从“智力资本”来看,资本化定价使“智力资本”价值往往会产生“蝴蝶效应”(如微观视窗),而它们的成本却经常是微乎其微,但若遇风险也许可能会一落千丈。从“人力资本”来看,周其仁所说的“人力资本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这就是“人力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

(2)不具有完整的抵押功能。

人力资本、智力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它们不具有完整的抵押功能。如张维迎就从人力资本的“不可分离性”论证了“人力资本”的不可抵押性。可某些“智力资本”尽管在经过技术处理后,也能具有抵押功能,如某些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所以我把它们列为实体资本,见图示-2),但其大多数是不具有完整抵押功能的,特别是专用性“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是会随着企业的消亡,而在瞬间销声匿迹的,这是虚拟资本的一大特性。

(3)迂回的剩余价值索取权。

作为资本必然拥有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但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虚拟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是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来实现的。它们必须经过多重的迂回转换,最终以股票、期权或债券的形式来体现自己的产权,从而拥有剩余价值索取权。

(4)报酬递增的趋势。

从长期来看,虚拟资本具有报酬递增的趋势。无论从“人力资本”来看,还是从“智力资本”来看,它们与实物资本的不同还在于:对它们的使用不但不会消耗它们,而且会带来报酬递增,相反,若不使用它们,则它们消耗得更快。

笔者认为最早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就指出了“虚拟资本”报酬递增的倾向:“自然起作用的生产表现出报酬递减的倾向,而人起作用的生产显示出报酬递增的倾向”。这里可以理解为“自然起作用的生产”实质是指以“实体资本”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而“人起作用的生产”实质上是指以“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虚拟资本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当代的“新经济”充分反映了这类虚拟资本起主导作用的生产,从而社会经济正呈现一种报酬递增的趋势。

另外,虚拟资本的运动只能存在于非均衡市场中。正如舒尔茨指出的:“报酬递增活动在一般均衡理论的公理性核心分析中不存在。因为无论哪种报酬递增都意味着某种失衡的存在。而这种失衡一旦发生,就意味着存在从资源的重新配置中获利的机会”。刘骏民教授在谈到虚拟经济的定义时指出:“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的,由心理和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它的运行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笔者认为“具有内在的波动性”也就是说虚拟经济主要是从非均衡的角度来考察的,“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等虚拟资本的运动自始至终存在于非均衡市场中。

(5)具有“外部效应”。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当一个工人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企业总裁时,他的劳动由具体劳动转为了抽象的复杂劳动,他的人力资本体现为在空间上的续存:即他的人力资本在一个单位的时间内可以同时指导企业的员工完成许多的生产经营运作,他的时间变得更为有效率了,并产生了“外部效应”,他的时间将来可能为个人、企业、社会带来的额外财富和具有不确定性的收人流。当然,这是由他的人力资本与企业结构资本相结合来推动的,但他的人力资本是唯一可以使时间变得更为有效率的生产要素。此时他个人把某段时间用于工作劳动和经济行为时,人们更多的是考虑他能为个人、企业、社会带来的额外的财富收入和社会效益,并以此确定他的报酬与收入。当他的人力资本所创造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若被外企业或个人学习模仿,他的人力资本就产生了“外部效应”。舒尔茨就曾直接指出:“卢卡斯对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这一概念赋予了核心作用。这种外部效应从一个人那里外溢到另一个人那里:各不同技能层次的人们在较高人力资本的环境下,生产力会更高,因为人力资本增强了劳动者和物质资本的生产力。

四、结 论

在当代企业的资本范畴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实体资本为一方的“硬资本”和以虚拟资本为另一方的“软资本”两大部份,而这两大部份是建立在“资本三要素”――物质资本(资本1)、人力资本(资本2)、智力资本(资本3)基础上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放弃传统经济学的二元论的思维方法,让“智力资本”这个重要的虚拟资本,作为当代经济学基本生产要素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并使其构成经济学基础的第三元,这是解决当前经济学问题及经济改革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由物质资本(资本1)、人力资本(资本2)、智力资本(资本3)“资本三要素”的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推解出一系列新的资本概念和形态,从中我们可以较清晰地辨别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构架与层次,并可直观地厘清它们的边界与关系,从而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特性和功能。当然本文只是试提出一个不成熟的理论框架,其中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正如刘骏民教授所指出:“虚拟经济在国内外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叙述的相关命题还有待继续研究和考证。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虚拟经济的研究不是发现了新大陆,而是发现了正在吸引板块漂移的新大陆的中心。人们一直以为市场经济真的像主流经济学家所说,它本质上是一种投入一产出关系,是自然资源的配置,是一套物质生产系统,现在一切现象都表明事情根本不是这样的”。

虚拟经济的概念篇4

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人们在对企业进行建立的过程中逐渐开始运用新型的经营模式对企业内部进行市场经营。而在经营过程中企业需要财务会计对企业内部的经济进行管理。因此,本文中主要针对当前我国会计控制在虚拟经济中的掌控能力进行研究,以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虚拟经济;会计控制;掌控能力

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企业的建立成为当前我国市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市场经济,在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会计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能力。虚拟经济概念的产生是马克思在对国际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依托经济循环而产生的一种钱生钱的经济模式。虚拟企业通过对会计控制能力进行提升来提升企业在虚拟经济环境中的市场竞争能力。

一、会计控制在虚拟经济中的掌控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1.会计计量能力不足会计计量是企业会计在对企业内部资产进行管理过程中的主要能力。当前我国虚拟企业中企业会计计量对企业预期收益进行控制。但是,企业预期收益控制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其中不确定的原因较多。因此,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我国企业会计在对虚拟经济中会计计量能力进行提升的过程中仅仅是采用一种会场发展的关系对其进行研究,缺少一定的创新价值。此外,在对我国会计计量公允价值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披露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将成为当前我国会计控制在虚拟经济中掌控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2.虚拟经济中会计认识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虚拟企业会计在虚拟经济中会计控制的认识,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我国会计控制中在其会计计量上一般局限于对当前我国市场发展中的金融领域。金融领域可以进一步拓展我国市场发展中会计计量的范围,从而提高对企业虚拟经济中的掌控能力。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不应该局限于金融领域中,虚拟企业的环境发展中存在多种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会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对其进行多角度分析,不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领域才能够提高会计控制在虚拟经济中的掌控能力。

二、会计控制在虚拟经济中的掌控能力提升措施

1.提高会计计量能力会计计量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会计计量环境和会计计量体系两方面。因此,想要提高企业的会计计量能力受限需要改善企业的会计计量环境。例如,我们对虚拟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其中不仅是一种社会的现实环境的控制,也是当前我国虚拟市场环境发展的关键内容。因此,在对会计计量环境进行改变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会计信息披露环境的方式对其市场环境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提升我国会计计量能力。需要针对会计计量体系方面对其进行完善。例如,在会计体系建立过程中建立可验证性会计计量信息体系,这样能够是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更加全面,从而提升会计在工作中的公正、公平的能力,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建设,提高会计计量能力。通过以上两方面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会计控制在虚拟经济中的掌控能力。

2.打破会计认识局限性打破会计局限性是当前企业在对会计控制进行改进和完善过程中所面对的首要问题。而会计认识也是虚拟经济中掌控能力的一种体现。根据马克思哲学观对虚拟经济中掌控能力与会计认识进行研究,发现二者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因此,想要提高会计控制在虚拟经济中的掌控能力就需要对我国会计的认识局限性进行打破。例如,会计对金融领域的认识中应该增加对金融领域以外的领域进行认识。在虚拟哲学领域、虚拟经济领域等方面对其进一步进行完善认识,采用多角度的方式打破现有我国会计认识局限性的缺点。

综上所述,虚拟经济环境中存在许多不同的空间和领域内容,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如果想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需要对会计控制进行提升,其中尤其以企业会计控制中在虚拟经济环境中的掌控能力最为关键。掌控能力是会计对虚拟经济中市场发展前景、市场信息等掌控的一种能力。因此,未来在虚拟经济环境下会计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内容,需要对其进一步进行完善,以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管理的目标,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银峰.虚拟经济下会计假设冲击与修正[J].财会通讯,2014,31(1):81-83

[2]王秋红,汤湘希,陈丽.基于会计控制论视角的资产概念重述——兼论2013年iaSB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讨论稿)》[J].当代财经,2014,12(3):118-128

[3]徐荣.试论虚拟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J].新会计,2010,3(1):10-13

虚拟经济的概念篇5

关键词: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平衡与发展

虚拟经济的内涵及范围界定

虚拟经济(economicFictitious)的概念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大量涌现,用以形容金融资产规模迅速膨胀,虚拟经济大量运行的现象。在国外,多以符号经济(Symboleconomy)、非真实经济(Unrealeconomy)等概念和理论来论述虚拟资产的存在和运行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的影响。对于虚拟经济(economyFictitious)概念的渊源,国内研究普遍认为最早是由马克思《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的概念衍生而来,是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虚拟经济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并指出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却可以通过参与经济过程的循环产生剩余价值,即所谓的利润。

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虚拟经济又表现出与实体经济不同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律,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特征。在现实中,虚拟经济的影响力伴随着虚拟资本的自由流动而扩散。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限制逐渐放宽,虚拟经济影响力迅速扩大到世界各个角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却与实体经济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发展路径。主要表现在:第一,与实体经济是以技术和生产资本为支撑的价格系统不同,虚拟经济是以心理因素为主要支撑的价格系统。因此,虚拟经济会受到从众等心理因素影响,具有正反馈和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第二,较之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有更强的敏感性和易变性。这是因为虚拟经济本身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价值关系体系,而资产化定价需要投资者对未来的收益进行预期,本身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却与投资者的心理变化戚戚相关。这就使虚拟经济会随参与者的心理变化而波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整个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易变性。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是虚拟经济能够自我循环与膨胀的前提。虚拟经济虽然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虚拟经济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便形成一套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独立运行及发展,这并不改变虚拟经济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基本前提。

其次,虚拟经济囊括但不仅仅是金融经济。由于金融经济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提及虚拟经济,社会大众首先想到的便是金融经济。但金融经济所代表的虚拟经济与在整个经济系统内存在的虚拟经济并不等同,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内涵关系,即金融经济仅仅是虚拟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刘冠军等(2010)认为:“虚拟经济的范畴不仅包括要素中以资本交易为一级市场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而且包括以粮食等物质产品为一级市场的期货期权市场。并且,由这些市场所派生的经济实体、就业和劳务均从属于人们在这类二级市场上所进行的交易行为,从而均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并且预见,随着标准化合同的逐渐普及,这种虚拟经济的范畴还将更宽泛。所以,不能将虚拟经济片面的等同于金融经济。

再者,虚拟经济与房地产经济的关系。在现实经济中,房地产既可以作为投资品,又可以作为消费品,兼有实物资产和虚拟资产的双重属性。当房屋购买者将其作为自用商品居住时,房屋就是可以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实物资产,此时,房地产就不具备虚拟经济的性质,也就不能被看作虚拟经济的组成部分。当购买房屋不再是为了满足居住需求,而是追逐投资收益时,房产则作为投资品而存在,尤其当房产投资嬗变为投机行为,产生“地产泡沫”时,作为实物资产的房地产此时就被赋予了虚拟经济的某些属性。于是,由于房地产等实物资产持有者动机的多样性,会赋予其特定的经济属性。这里引入准虚拟资产的概念,将具有实物资产的消费属性,同时又兼有虚拟资产的投机属性的资产定义为准虚拟资产(李由等,2012)。以此类推,当产生准虚拟经济活动的条件具备时,任何一种实物比如说郁金香、普洱茶、古玩字画等都可以成为准虚拟资产。即具有相对短缺性质、以投机为主要目的的、缺乏供给弹性的实务资产都可以转化为准虚拟资产。借助“房地产经济”来引出准虚拟经济的概念,则能更好地说明现实社会中“类房地产”现象,从而对虚拟经济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做出更好的说明。

本文中所指的虚拟资产是指广义上的虚拟资产,即将具有投机属性的准虚拟资产包含在内。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原因

(一)虚拟经济自身的虚拟性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根本原因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同,它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跨越了实体经济中的生产、服务等环节,通过自身具有的金融杠杆特性来发挥作用,这就使虚拟经济可以独立于实体经济,并遵循着不同于实体经济的均衡机制自行运作。当虚拟经济发展还是在实体经济需求基础上派生而来时,虚拟经济的扩张会受实体经济发展阶段的约束,两者之间更多的表现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随着虚拟经济自身的演进,其对实体经济的依赖性会逐渐降低,甚至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的束缚,呈现自我循环和膨胀的特性。此时,虚拟经济自身的虚拟性得到充分释放,驶入独立发展的“快车道”,自我循环和膨胀成为自发行为。

(二)虚拟经济能与所代表的资金运动相脱离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前提

当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是由其潜在的、或可预见的收益派生出来时,虚拟经济背后所代表的资金运动还能“按图索骥”,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还会受到实体经济的约束。当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是由上一级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甚至是由派生出来的价值再派生出来时,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便与最初的资金运动相脱离。这一方面放大了实体经济的虚假繁荣,掩盖了经济过热的现实,产生供求失衡的假象;另一方面又促使更多资金涌入虚拟经济,助推虚拟经济实现新一轮自我循环和膨胀。

(三)虚拟经济的内生投机机制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重要原因

虚拟经济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投资虚拟经济具有更明显的投机性质。市场上的许多参与者是在“用钱赚钱”的驱动下加入到虚拟经济中,这种行为最大的特点是以“为卖而买”为交易目的,助推了“炒买炒卖”的盛行,扭曲了市场价格,形成经济繁荣的假象。虚拟经济这种内生投机机制,若不能有效防控,便会使金融市场逐渐演变成一个充满投机的市场,扰乱竞争规律和价值规律,以至于这种资产价格严重偏离资产价值的形式,竟被视为理所应当的常态。造成的后果就是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的实质被掩盖,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繁荣被广泛认可,进一步助推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回报率倒挂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现实原因

近些年我国实体经济利润率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常常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生存处境艰难。与此相反,我国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却异常活跃,高回报率甚至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资本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高回报领域汇集。于是,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虚拟经济,同时,由于虚拟经济所具备的正反馈性质与边际收益递增性质,又推高虚拟经济的回报率,继而增强了虚拟经济的吸引力,开始了新一轮循环。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危害

(一)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

虚拟经济的自我循环和膨胀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形成产业“空心化”局面。当虚拟经济发展到能够自我循环和膨胀时,投资虚拟经济所能获得的收益将远高于投资实体经济所能获得的收益,于是,大量资金逐渐从实体经济中抽离,转而进入房地产、股票等虚拟经济领域,并且,伴随着资金的大量涌入,又进一步推高了对虚拟经济收益的预期。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的表现是,一方面,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纷纷因资本的“供血不足”而衰退,另一方面,房地产、资本市场却异常活跃,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然而,悬于实体经济之上的虚拟经济,本身并不能创造真实的财富,其表现出来的巨大收益,要么是对现有财富的重新分配,要么是对未来预期财富的透支。脱离实体经济支撑的虚拟经济的繁荣注定无法持久。

(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往往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实体经济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不同,虚拟经济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交换和分配环节。当虚拟经济发展到能够自我循环和膨胀时,价值创造的真实来源—生产资本被掩盖,取而代之的是虚拟资本的价值被高估。由于预期收益被高估,大量资金被源源不断地吸入虚拟经济的“黑洞”中,将经济系统中的“泡沫”成分越吹越大,当“泡沫”最终无法维系时,泡沫的破裂使得大量财富瞬间消失,扰乱包括实体经济在内的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最终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结合前文提到虚拟经济的正反馈性质及边际递增性质,本文将整个经济系统简化为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组成的闭环正反馈系统来说明虚拟经济自我循环与膨胀的危害,原理如图1所示。图1中将整个经济系统看成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组成的闭环正反馈系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运行起调节作用,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甚至此时缺少虚拟经济,反而会减缓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不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并不是无限延展的,而是在一个圈定范围内发挥作用。一旦虚拟经济规模或速度突破维持系统稳定所能承受的“均衡”,超过经济系统所能承受的“阈值”,轻则引起经济系统的动荡,重则引起整个经济系统的崩溃,对实体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系统造成巨大损失。

对虚拟经济自我循环与膨胀的危害,马克思总结为“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并指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升级后,资本人格化自我膨胀的必然结果,它必然完全脱离生活的逻辑,脱离实体经济的逻辑,从而反过来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造成伤害,成为自己的敌人”。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国家几百年的金融发展史不同,我国真正意义上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始于20世纪改革开放之后,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期间,我国虚拟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高速、超常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虚拟经济还处于较浅层次,以金融经济为主要组成的虚拟经济产品较为单一,没有发挥虚拟经济配置资源的潜力。这也是我国一方面强调要鼓励金融创新、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强调要防治虚拟经济“脱实就虚”,避免虚拟经济出现自我循环和膨胀的原因。

(一)我国虚拟经济结构不合理

我国虚拟经济领域缺乏类似欧美国家资本市场上多种投资渠道,我国民间资本缺乏多样化的投资选择,这直接导致我国大量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转而进入投机领域,造成我国经济系统的紊乱。以我国房地产市场为例,我国房地产市场从经营理念、价格波动、套型设计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以投资为主导的特征。同样,在艺术品市场、古玩市场等领域,也出现了炒买炒卖现象,吸引大量资金进入其中。这与同时期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资金缺乏,无法从正规渠道融得资金形成鲜明对比。对于我国虚拟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冯维江(2011)指出:虚拟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意味着中国虚拟经济在扩张过程中容易通过结构失范渠道产生负面效应。并认为,中国更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是在有结构监管的情况下推进金融创新为手段的更高层次虚拟经济项目的发育。

(二)我国对虚拟经济监管也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

这里讲的“监管真空”,是指我国对虚拟经济的监管无法有效覆盖虚拟经济的所有层次,这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与西方发达国家自下而上的发展史不同,我国虚拟经济自出现伊始,其衍化发展的每一步都源自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供给行为,而不是由自下而上的微观主体诱导性需求所致。因此,我国虚拟经济的生成、发展和演化基本上沿着政府需求展开,表现在监管层面,则是我国金融监管呈现出与虚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监管行政色彩过浓,对于一些本该由市场规律主导的领域,常常出现“加强监管”、“统一监管”,呈现出“过度监管”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创新、金融工具的研发和推广;另一方面,对于房地产等领域的过度投机却又无法有效制止,造成经济的波动。

(三)出现了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人为割裂的倾向

我国金融行业的高利润,绝非源于创新过度,而是由于要素使用、竞争环境、监管体系、准入机制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决定的,并且,即使在发达国家,金融与实体经济在资本投入、效益实施等方面也表现出特定的差异,是普遍现象。对于虚拟经济所带来的高收益,应当将焦点集中在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引导虚拟经济更好的为我国实体经济服务,避免出现制度投机、打球等投机行为等方面,而非讨论如何限制虚拟经济的发展。如果这种人为将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割裂的现象不制止,甚至认为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对立起来,这会限制住虚拟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建议

首先,理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做到有“松”有“紧”,切实发挥政府监管机构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引导作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还会在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演进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虚拟经济运作过程的监管,做好虚拟经济风险监测、评估和防范,防止实体经济所需资金被过度抽离,进入投机市场,引发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要拓深金融监管所能达到的虚拟经济层面,加强对影子银行、民间资本、地下钱庄的监管,在积极为民间闲置资本拓展投资渠道的同时,加强对民间资本的掌控力度。从宏观角度看,随着民间资本的不断壮大,仅仅着眼于宏观调控带来的“漏损”效应,是社会资金脱实向虚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宏观调控要实现引导社会流动性支持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的目的,就应当转变传统调控模式,扩大调控范围,让调控的作用达及民间资本层面。

其次,要在政策上加大对虚拟经济的支持力度,着眼于我国虚拟经济结构调整,为虚拟经济后续发展拓展渠道和空间。针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虚拟经济结构布局不合理并存的现状,建议今后监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要结合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我国实际产业结构布局状况,对虚拟经济发展方向加以引导。通过合理分配虚拟经济的种类、数量及资金,用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带动实体经济产业链条,长远衡量虚拟经济远景规划和整体设计,为虚拟经济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为借鉴国外经验,可以考虑在不放弃控制权的前提下,适当放宽金融开放程度,引进国际高水平的战略投资者,提高我国金融创新能力,提升我国虚拟经济整体发展质量。通过提升我国虚拟经济发展质量,辅助我国实体经济结构调整。

最后,加快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同时注重对我国中小银行、专业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进股权置换、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和破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方式的创新,是促进我国虚拟经济繁荣、发挥虚拟经济作用的有效途径。林毅夫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指出,只有金融体系的结构与实体经济的最优产业结构相互匹配,才能有效发挥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虚拟经济领域最主要的参与者,各类金融机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连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神经系统,因此,只有在我国强势银行体系之外着重发展我国中小银行、专业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才能够有效补充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经济实体对虚拟经济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1)

2.王爱俭.金融创新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研究[J].金融研究,2002(7)

3.刘骏民,王国忠.虚拟经济的稳定性、系统风险与经济安全[J].南开经济研究,2004(12)

4.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4(7)

5.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对中国1993-200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4(9)

6.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0(10)

7.张卓.虚拟经济范畴释义[J].东方企业文化,2011(9)

8.周肇光.从马克思经济理论看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J].广东社会科学,2010(5)

9.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

10.刘冠军,刘刚.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互动的文献综述及逻辑辨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虚拟经济的概念篇6

关键词:虚拟经济;虚拟资本;衍生金融商品;电子货币;网络银行

 

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则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一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还国债的一部分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页】。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与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取走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可见,“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一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一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看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观察,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这一学说,但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的论述比西斯蒙第前进了一大步:(1)假定“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券。”这样的假定,意味着政府只付息,不还本,国债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卖掉。(2)假定国债能在市场上卖掉,“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3)指出了“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是对投资者即购买国债者而言,因为购买国债的人把它的投入当作对国家的贷款,即当作生息资本来看待,而出卖国债的政府又不把它当作资本来运用。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他们分析的逻辑是:(1)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a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b可以把它卖给c,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镑的虚拟资本。用200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

社会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3.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1)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证券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1)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有两个含义:(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对真实资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经济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

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国债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市场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证券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虚拟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factory)、虚拟办公室(virtualoffice)、虚拟银行(virtualbank)、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等。在这里virtual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哲学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融资产证券、股票及债券期货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类虚拟资本和第2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资产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合同,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

作第5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经济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电子货币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1)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银行,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投资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金融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年前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达1400万美元,估计1999年存款金额达4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网络业务。据调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1)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台湾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分以上,就可获得60万元以下贷款。(4)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经济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环境、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法律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第6期。

刘立达,2000:《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第11期。

刘骏民,1996:《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2期。

张颖等,2001:《虚拟经济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第1期。

虚拟经济的概念篇7

关键词:虚拟水;水足迹;水资源;泰州市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38-04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和战略资源,也是地球上一种稀缺的资源。水不光有为经济发展贡献的经济功能,同时其还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而中国作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都使得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1]。虽然泰州地处长江流域水资源相对丰富(2012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89×108m3),然而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19m3远远低于2012年全国人均水平。2010年1月8日泰州市委三届八次全会首次提出了坚持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双轮驱动”战略,着力打造泰州“1+3+n”产业体系,而这一目标的提出必将促使泰州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规模扩大,需水量也必将持续增加,缺水矛盾也将更加凸显。因此如何在不同产业间分配好现有水资源,用虚拟水理论解决现有水资源分配问题,努力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研究意义。文章结合泰州实际情况,分析了2012年水足迹的情况,以期从理论上对泰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做相应的探索,为泰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虚拟水的内涵

对于虚拟水研究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经济学家就已从经济学角度论证了出口有限水资源的不合理性,提出通过粮食进口来减少国内水资源的消耗来缓解国内水压力,但由于其没有对虚拟水这一概念正式提出来,因而也未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直到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的tonyallan教授才首次正式提出了虚拟水(virtualwater)的概念,而后随着虚拟水概念的正式提出其内涵也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2~3]。tonyallan首次将其定义为生产农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量,后经荷兰学者胡克斯特拉(Hoekstra)进一步拓展为目前公认的虚拟水概念,即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水足迹(waterfootprint)与生态足迹一样,是尝试采用账户的方式解释水资源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迁移转换。其中水足迹是在虚拟水概念基础上得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产和服务所消耗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下,维持一定人群消费所需要的总的水资源数量[4]。中国对虚拟水研究则是在2003年才由程国栋院士开始[5],一般对于地区水足迹的计算主要是产品的虚拟水含量的计算,主要包括农作物产品、动物产品及工业产品虚拟水含量的计算。

二、水足迹计算方法与数据来源说明

(一)计算方法

目前虚拟水计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它将该国家居民所消费的商品与服务数量与各自产品和服务的单位产品虚拟水含量相乘求和得到。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法,水足迹就等于总的区域内水资源利用量加上流入该区域的虚拟水流量,再减去流出该区域的虚拟水流量。其中总的水足迹(waterfootprint)由两部分构成,即内部水足迹和外部水足迹。内部水足迹为生产该地区居民所消费的商品与服务所利用的区域内水资源总量,外部水足迹指由其他国家生产、并为本国居民所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所消耗的水量,它等于进口虚拟水量减去向其他国家输出的进口产品再出口的虚拟水量。另外,出口虚拟水量与进口虚拟水量间之差就是一定期内国家虚拟水流量平衡。如果数值为正,则表明虚拟水净出口;数值为负则表明虚拟水净进口。本文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二种方法即自上而下的方法计算泰州2012年水足迹,其中由于泰州地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还不够精细,因此在计算虚拟水贸易部分采用王新华等人的简化方法[6]。另外文章中的水足迹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采用张斌、黄显峰、方国华等人的方法[7]。

(二)数据来源说明

1.其中有关中国动物产品的虚拟水含量来源于Chapagain和Hoekstra在2004年有关中国动物产品数据[8]。

2.主要经济、人口、农业等数据来源自《2013年泰州市统计年鉴》及泰州农业委员会公布数据。

3.关于水资源相关数据来源自《2012年泰州市水资源公报》。

三、泰州水足迹计算及虚拟水平衡

(一)样本概况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位于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24″~120°32′20″。西南、南部隔江与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四市相望,东临南通,西接扬州,东北部、北部与盐城、淮安毗邻,是苏中入江达海5条航道的交汇处。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织。北部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呈向心状,由四周向低处集中,湖泊分布较多。全市总面积579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2.74%水域面积占17.26%。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5℃,雨量夏丰冬少,入汛以梅雨为主,汛中、汛末以暴雨台风危害最大。多年平均降水量1027mm。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为2075.5mm(1991年兴化市兴化站),最小年降水量为328.8mm(1978年兴化市安丰站);2012年年内降水分配约66.7%集中在汛期(5—9月),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84.7mm。2012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89亿m3。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重复计算量,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05亿m3,地下水资源量5.346亿m3,重复计算量0.507亿m3。

(二)农业主要产品生产需水量计算

农业主要产品生产需水量主要包括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和动物产品虚拟水。2012年泰州市总用水量28.4×108m3,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量从《2012年泰州市水资源公报》直接获取,分别为3.141×108m3和2.046×108m3,分别只占总用水的11.1%和7.2%。

经过计算可以看到泰州市2012年主要农作物生产用水量为56.284×108m3(见表1),根据《2012年泰州市水资源公报》得到泰州市2012年度的灌溉用水量为22.998×108m3,其中泰州通南地区因土壤性质的原因,已普遍推广硬质化渠道,另外泰州里下河地区土壤性质为粘性,同时因属水网地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比通南地区高。平均所得灌溉水利用系数高为0.65,与周边区域比较相对较高,计算得实际被农作物有效利用为14.949×108m3。因此,其绿水利用量占农业生产总量百分比为73.44%(41.335×108m3),那么如果将灌溉中损失的水量也计算其中,农业用水量将达到64.333×108m3,这种情况之下的绿水占农业生产用水量达到64.25%,由此看来泰州地区降雨对本区域农作物生产影响较大。

由表1可以看到,粮食生产在农作物产品虚拟水总量中所占比例最大,占泰州主要农作物虚拟水量的85.45%,其次是油料和蔬菜分别为3.195×108m3和3.124×108m3,而这也与当前泰州地区油料作物和蔬菜种植规模较大一致。然而,泰州地区生产一公斤蔬菜虚拟水含量相对生产其他农作物较低只有0.14,因此,在下一步的农业产业机构调整中应发挥优势加大对蔬菜种植扶持。

经过计算得出泰州市2012年动物产品生产用水量26.454×108m3(见表2),这部分用水主要包括动物养殖中的饲料生产用水、饮用水和饲舍清洁用水。其中每单位动物产品的虚拟水含量相比农产品要高,原因在于活体动物产出产品之前消耗了大量的饲料、饮用水和清洁用水。就泰州市动物产品虚拟水结构来看,水产养殖发达,水产品的虚拟水含量高,生产用水最多,达16.29×108m3,占动物产品用水总量的61.58%,其次为猪肉、禽蛋、禽肉和牛奶,耗水量依次为4.094×108m3、3.852×108m3、1.653×108m3、0.379×108m3,分别占动物产品用水总量的15.48%、14.56%、6.25%、1.43%。这些表现和泰州地区消费习惯及地区河流湖泊水资源丰富有着明显关系。

(三)虚拟水平衡

由于泰州统计年鉴中有关进出口产品多采用分类价值量统计,且分类较粗,没有详细的产品进出口量的记录,这增加了计算进出口产品虚拟水量的难度。因此本文采用简化的间接方法计算虚拟水贸易,计算中将进出口商品分成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两大类,然后计算各自净进口的总额,根据单位农业产值用水和万元工业产值用水得出总的净进口虚拟水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缺乏资料,本文忽略了进口产品再出口的虚拟水量。因统计中进出口贸易数据单位为美元,因此在计算中根据2012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基准价对泰州进出口贸易额进行了换算,其中泰州2012年农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516.54m3,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只为32m3。

表3表明,2012年泰州市虚拟水出口总量为2.97×108m3,其中工业产品出口1.21×108m3,占虚拟水出口总量的40.74%,农业产品出口1.76×108m3,占虚拟水出口总量的59.26%。进口产品虚拟水总量为7.31×108m3,农业产品进口6.88×108m3,占虚拟水进口的94.12%,工业产品进口只占到5.88%。其中净进口虚拟水4.34×108m3,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到虽然泰州农业产品也有出口,但是农业产品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这和泰州地区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相对其他区域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机会收益更大,同时耕地面积减少、外来人口增多、农村劳动力普遍向城市及苏南地区流动均有密切联系,这些都影响地区农业发展。

四、泰州水足迹及其评价

经过计算泰州2012年水足迹为92.27×108m3,其中内部水足迹为84.96×108m3,外部水足迹为7.31×108m3,泰州可利用水资源由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之和减去重复计算量,2012年泰州市可利用水资源为14.89×108m3,另根据泰州2012年总人口为504.65万人计算,人均水足迹为1828m3·a-1,人均生活用水只有40.543m3,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从表4看出,泰州水资源自给率(内部水足迹占总水足迹的比例)为92.08%,说明泰州经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对外贸易还不够;另外,泰州的水资源进口依赖度(外部水足迹占总水足迹比例)7.92%,说明居民的虚拟水消费高度依赖本地的水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泰州市水匮乏度(总水足迹比可利用水资源)高达619.68%,说明了泰州水资源利用已呈现不可持续状态,虽然看似水资源丰富但水污染相对严重,可利用资源不多,2012年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34.2%。

结论与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

泰州水资源利用已呈现不可持续状态,加强泰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高耗水但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刻不容缓。在工业方面,化工、纺织等传统高耗水行业要加节水技改工作,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造船等低耗高产行业要加大生产规模,提升经济效益。

在农业方面在通南高沙土地区推广硬质化渠道,在里下河水网地区推广喷灌、微灌、滴管,加大蔬菜生产规模并继续推广水稻浅湿调控灌溉技术,另外针对农业养殖尤其是水产养殖进行污水治理,防止水污染状况进一步恶化。

(二)促进消费模式转变,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结合当前泰州水资源应该实施虚拟水战略,引导人们改变消费模式减少虚拟水含量高的产品的消费,同时加大泰州市农产品虚拟水贸易量来减少本地水资源压力,高效利用区域现有水资源,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另外扩大虚拟水概念宣传,使人们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对于水资源影响的系统认识,使满足自身消费需求情况下进一步节约水资源。

参考文献:

[1]陈雷.中国水资源情势不容乐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2-21.

[2]tonyallanJa.Virtualwaterthewater,FoodandtradenexusUsefulConceptormisleadingmetapha[J].iwRa,waterinternational,2003,28(1):106-113.

[3]Stephenmerrett.VirtualwaterandtheKyotoConsen-susawaterForumContribution[J].waterinternation-al,2003,28(4):540-542.

[4]孙才志,陈丽新.中国虚拟水及虚拟水战略研究[J].水利经济,2010,(2):1-4.

[5]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260-265.

[6]王新华,徐中民,李应海.甘肃省2003年的水足迹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5,(6):909-915.

虚拟经济的概念篇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是一个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整体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虚拟经济的无形,人们忽略甚至看不到其危险性。

实际上,我认为实体经济决定虚拟(模拟)经济,虚拟(模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如果虚拟经济对实体进行适当的模拟,它会促进资本向有成长性的领域内流动,分享其成果,这就是真正的钱生钱了。这就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正向的反作用。如果虚拟经济进行的模拟超过了一定的度,会产生负方向的反作用,也就是虚拟经济引起的金融危机。如何达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这是最难的。研究虚拟经济最重要的是把握这个“度”,因为“度”也是一个变量,现代经济的发展是快速的,需要在动态中把握“度”的变化。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实际是金融产品的虚拟过度,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基础。也就是说超过了实体经济的真实总量。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经济已经很发达,而且整个世界都无法阻止这个发展趋势,但是1929年出现了经济危机,随后出现了凯恩斯的宏观调控理论,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实,宏观调控应该是现代商品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即使一个国家的制度有所不同,只要进入世界性的现代经济,就必须重视宏观调控。然而,80年代,正是美国,在某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影响下,废除了大萧条后制定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允许商业银行涉足证券市场;另一方面允许私人金融机构涉足以前只有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才能经营的业务。90年代市场放开之后,私人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展开激烈的竞争,使房贷标准不断降低,各种风险防范机制被所谓“效率优先”所代替,终于引发次贷危机。

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可把美国废除《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看成是进入金融市场经济的标志,虚拟经济创造的“钱生钱”的神话,造成了金融市场的繁荣,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在“安然事件”发生后,几乎没有人想到还有一个更大的危机在后面。

虚拟经济的概念篇9

关键词:水足迹;虚拟水贸易;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蔡振华(1984―),男,湖南长沙人,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3603

1引言

据世界水资源理事会(worldwaterCouncil,wwC)报道,到2020年将没有足够的水源来生产可以维持全世界人口生存的粮食。中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其淡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现状缺水量在400×108m3左右,全国31个省、市中,有20多个省、市干旱缺水,其中15个省、市严重缺水;全国66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以上的城市缺水,其中110座属严重缺水,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109m3。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限制性因子。

2虚拟水与水足迹概念的提出

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及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在自然及人为驱动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水生态系统日趋退化、水资源供给能力严重萎缩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在此背景下,全球都在努力探索应对破解水资源危机的新途径。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虚拟水以及随后提出的蓝水、绿水以及水足迹等一系列概念为解决缺水国家和地区水资源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成为水资源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非洲和东亚研究学院的tonyallan教授首次提出了虚拟水(virtualwater)的概念。如生产1kg粮食需要耗水1000L,生产1kg肉类需要消耗1.3万L水,则1000L和1.3万L水就分别是1kg粮食和1kg肉类的虚拟水含量。此前,他已使用“嵌入水(embededwater)”[6,7]这个术语,但并没有引起水资源管理机构的重视。随着虚拟水概念的正式提出,逐渐成为水资源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学界开始对此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为后来的提出的蓝水,绿水以及水足迹等一些概念提供了研究基础。

水足迹(waterFootprint)是由Hoekstra在2002年12月12~13日荷兰代尔伏特举行的虚拟水贸易国际专家会议上提出的。该概念反应了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系统的真实占用情况。它的提出,是仿照1992年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me.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足迹”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终归结为对土地面积的占用情况的表达。而水足迹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占用情况定量的表达,反映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水足迹”是任何已知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因此,水足迹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对水资源的真实地使用情况,量化水足迹能反映人类对水资源系统水资源量的压力大小,为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在不降低人类福利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改善水资源利用模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水足迹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自水足迹理论被引入国内以来,水足迹理论主要被用于区域水足迹的测算,分析区域水足迹状况。

龙爱华,徐中民等(2003)首次以虚拟水为基础,对西北4省(区)2000年的水足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西北四省(区)总的水足迹为6.13×1010m3,人均水足迹为712.3m3/年,高于统计的水资源利用量。并指出,以虚拟水为基础的水资源足迹更真实地衡量了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状况,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和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提供了新思路,产品形式的虚拟水贸易是解决干旱区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的有效战略工具。

王新华等(2005)引入水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中国2000年各省水足迹进行初步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部省份水足迹较大,南部和中东部省份水足迹较小,青海省水足迹最大,其值为935.75m3・(人・年)-1,广西水足迹最小,其值为466.31m3・(人・年)-1。全国平均水足迹为601m3・(人・年)-1。分析了几个典型省份水足迹的构成,并探讨了降低水足迹以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几条途径。最后提出通过提高水分生产率、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变及使用虚拟水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

马静等(2005)借助水足迹和虚拟水的概念,计算了我国各区域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通过分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关系,计算了国际和国内区域间的虚拟水流量,以及相应的水足迹和水的自给率,并进行了相关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高度自给的国家,但区域间差别较大。他同时认为,人的消费模式,特别是膳食结构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非常显著,我国人均水足迹的计算结果与这一结论基本吻合,因此倡导节约的消费方式,研究并推荐符合中国国情的膳食结构,将有助于全面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龙爱华、张志强等(2005)对甘肃省水资源足迹与消费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甘肃省全社会的水资源足迹总量基本稳定在220×108~240×108m3,总体上呈现微量的下降趋势,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并没有增加对水资源系统在数量上的压力。从消费模式分析看,随消费结构多样化的增加,人均虚拟水消费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因而,增加消费结构的多样性有利于减少对水资源系统的压力。

项学敏(2006)归纳了农产品和畜牧产品中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并总结了有关产品虚拟水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提出了工业产品虚拟水的计算方法,以辽河油田为例,计算出石油制品中虚拟水含量。在此基础上,建议中国石油行业今后应有计划进口石油制品,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

邓晓军等(2008)以上海市为案例,计算了2005年上海市的水足迹,并分析了1999~2005年间上海水足迹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5年上海市总水足迹为243.04×108m3,人均水足迹1366m3/年,水匮乏度高达8.16;7年间万元GDp水足迹逐年下降,但人均水足迹明显上升。这说明上海市水资源利用呈不可持续状态,今后需要注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倡节约型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及实施虚拟水战略等来减少其水足迹,逐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高孟绪(2008)通过对2000年中国各省人均水足迹与人均用水量的比较,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各省区人均水足迹进行了系统聚类,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将中国31个省区的人均水足迹划分为5类,其中人均水足迹在480m3/年以下的仅有广西,480~550m3/年的有四川、贵州、江西、浙江,700~850m3/年的有新疆、甘肃、宁夏、山西、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850~950m3/年的有内蒙古和青海,其余省份介于550~700m3/年,制作了中国2000年各省人均水足迹空间分布图。

陈秀端(2009)以虚拟水、水足迹理论为基础,结合生态需水理论可以测算和分析西部城市西安市的水足迹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主要食品的虚拟水消费量呈出口状态,其中以粮食和奶类为主;西安市的虚拟水总量中以食品消费和城市生态需水所占份额最大,2007年分别占到60.63%和17.32%;相对于西安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西安市的水足迹呈现赤字状态,2007年的水赤字为38.29亿m3,因此西安市需要从区域外输入水资源承载力,并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蔡燕(2009)采用2002年黄河流域流经的主要省区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研究区以及三产业的用水系数、水足迹和净外部水足迹,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第一产业的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均最高,其次二、三产业;地区间用水系数相差很大;2002年黄河流域的总水足迹是1461.0亿m3,46.9%缘于地区内最终消费、53.1%缘于资本积累;人均水足迹是359.7m3・年-1地区差异明显;2002研究区净外部水足迹132.5亿m3,占总水足迹的9.1%。

赵旭(2009)利用投入产出法对2002年中国的水足迹做了研究。他计算出中国的每万元产品的水足迹是每年381m3。和以往的研究不同,通过他的计算,中国是一个净虚拟水出口国。同时,他利用水资源压力系数得到各个部门不同的用水压力,建议那些高耗水部门应成为节水的主力部门。

朱启荣(2009)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测算了2002~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虚拟水量,并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实证分析了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向国外输出的虚拟水量大于进口贸易从国外输入虚拟水量,而且由于前者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后者,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净输出水资源量迅速增长;研究还表明,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高耗水产品所占比重较大,而进口贸易中高耗水产品所占比重较小,这说明,我国的外贸结构不利于节约水资源。

孙才志(2010)在总结国内外虚拟水和虚拟水战略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虚拟水贸易流动格局,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广义虚拟水战略,对其驱动因子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就广义虚拟水战略在我国的实施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广义虚拟水战略在我国实施的直接原因是水土资源的不匹配,而根本原因与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布局密切相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

陈俊旭(2010)利用水足迹对北京市水资源占用进行估计,得出2006年北京市水资源实际占用量为138.28×108m3,能更真实反映北京市水资源实际占用情况。从产业结构及消费构成分别分析了水足迹的情况,得出农作物和动物产品虚拟水消耗是水足迹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粮食及肉类是耗用水资源的主要消费产品。北京市水资源压力为1.37,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产品引进、生态环境保障、动物类及农作物产品用水相应水资源压力分别为:0082、0135、0570、0016、0350和0213。市外引入水资源高达59.78×108m3,对外依存度为0.43,说明北京市本地水资源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析北京市水足迹组成及水资源保障情况得出结论,市内用水结构优化、虚拟水引进及南水北调是水资源安全保障的基本措施。

雷玉桃等(2010)以广州市为案例,分6个账户对广州市的虚拟水进行计算,最终得出广州市2007年的水足迹为989.32×108m3,其中工业产品的水资源需求最大,其次是农产品和畜产品。近年来广州市水资源的污染严重,水足迹理论的提出对于广州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国内学者还从生态需水量角度、生态足迹角度等对对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研究。

吴志峰等(2006)从淡水生态足迹和水产品生态足迹两个方面测算了广州市1949~1998年的水生态足迹,并运用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integratedmovingaveragemodel,aRima)对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进行模型拟合,据此预测1999~2003年期间的水域生态足迹变动。

黄林楠等(2008)将水资源账户分为生活用水足迹、生产用水足迹和生态需水足迹3个二级账户,并建立了水资源生态足迹以及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据此对江苏省1998~2003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

谭秀娟等(2009)对我国1949~2007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并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动趋势作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7年,我国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呈下降态势,而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则逐年上升,从而造成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逐渐增大,我国水资源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

虚拟水概念的提出,改变了水资源研究围绕“实体水”展开的现状,拓宽了水资源研究的领域。水足迹概念自引入我国以来,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等领域得到初步应用,并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量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研究案例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宽。首先是产品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细化;第二,此前的水足迹研究仅仅考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水资源量的影响,而未考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水资源质量的影响,即水资源污染问题未纳入水足迹研究中,此外,针对水足迹的提出的预测方法几乎没有,且极少考虑生态环境用水。因此,要使水足迹成为一个现实,需要深入探讨水足迹的深层次含义。

参考文献:

[1]蔡燕,王会肖,王红瑞,等.黄河流域水足迹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5):616~620.

[2]陈俊旭,张士锋,华东,等.基于水足迹核算的北京市水资源保障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3):528~534.

[3]陈雷.中国水资源情势不容乐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12-20(22).

[4]陈秀端.基于生态需水的西安市城市水足迹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81~85.

[5]邓晓军,谢世友,王李云,等.城市水足迹计算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3(1):62~68.

[6]高孟绪,任志远,郭斌,等.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水足迹省区差异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1):131~136.

[7]黄林楠,张伟新,姜翠玲,等.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08,28(3):1279~1286.

[8]雷玉桃,高帅,卢丽华,等.广州市水足迹的估算与分析[J].特区经济.2010(8):274~276.

[9]龙爱华,徐中民,王新华,等.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10):3358~3365.

[10]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虚拟水理论方法与西北4省(区)虚拟水实证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4):577~584.

[11]龙爱华,张志强,徐中民,等.甘肃省水资源足迹与消费模式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5,16(3):418~425.

[12]马静,汪党献,来海亮,等.中国区域水足迹的估算[J].资源科学,2005,27(5),96~99.

[13]孙才志,陈丽新.我国虚拟水及虚拟水战略研究[J].水利经济,2010,28(2):1~4.

[14]谭秀娟,郑钦玉.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J].生态学报,2009,29(7):3560~3567.

[15]王东坡.建立节水型社会之刍议[J].辽宁师专学报,2008,10(2):56~57.

[16]王新华,徐中民,龙爱华.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初步计算分析[J].冰川冻土,2005,27(5):774~779.

[17]吴志峰,胡永红,李定强,等.城市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与模型[J].资源科学,2006,28(5):152~156.

[18]项学敏,周笑白,周集体.工业产品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2):79~184.

[19]赵旭,杨志峰,陈彬.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中国虚拟水贸易及消费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2):286~294.

[20]朱启荣,高敬峰.中国对外贸易虚拟水问题研究――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5):40~45.

[21]allanJa.overallperspectivesoncountriesandregions[C]//Rogersp,Lydonp.waterinthearabworld:perspectivesandprognoses.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

虚拟经济的概念篇10

【关键词】虚拟经济特征发展阶段影响对策

虚拟经济是一种突破实体经济固化模式的新的经济活动模式。目前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良性的虚拟经济运转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反之则可能发生过度膨胀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充分发挥它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虚拟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虚拟经济的内涵

虚拟经济的概念是由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概念衍生而来的。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已经指出虚拟资本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实物资本的所有权证明,是“实物资本的纸质复本”。国外对虚拟经济内涵的界定一般有三种:一是叫虚拟经济,指的是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二是可以称为数字经济或信息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指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经济模型,进行实际经济运行过程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即用计算机模拟市场来进行经济政策的模拟等。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始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当时主要是从金融安全的角度,沿着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分析来讨论虚拟经济。目前,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大都还是界定在虚拟资本的范畴上,其中研究内容最全面、影响最大的是成思危和刘骏民。成思危认为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经济学或是金融学,可以通过多方面的研究相互促进,互相<优麦电子商务论文>补充。他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的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的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即虚拟经济是利用股票和债券及金融衍生物等虚拟资本直接用钱生钱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的产品是各种金融工具,虚拟经济的工厂是各种金融机构,虚拟经济的交换场所是各种金融市场。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行为基础,具有内在波动性的一套特定的价值系统。整个经济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价值系统,这是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它由两个系统组成:一部分是价格系统,是成本支撑的系统,即实体经济系统;另一部分是资产价格系统,是观念支撑的系统,即虚拟经济系统。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一般包括金融、地产、无形资产和其他呈现出资本化定价方式的各类资产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则是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

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虚拟经济的概念,但是作为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运行方式,它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制度环境。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虽然虚拟经济不是现代经济的产物,但是虚拟经济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运动形态还是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货币虚拟化以及各种金融产品的诞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1.虚拟性。所谓虚拟性是指虚拟经济中的虚拟资本没有实际资本的生产内容,它们的交易是在虚拟的运动中完成的。只是以价值符号作为交易对象,而不是实物交易。此外交易信息的传播也是以虚拟的信息在虚拟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虚拟性是虚拟经济的最根本、最突出的特点。

2.高流动性。实体经济是以具体的事物为交易对象,交易活动的实现需要时间和空间作为条件。在虚拟经济中以虚拟资本为交易对象,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成为虚拟经济交易的最好的平台,更极大的提高了虚拟经济的流动性。

3.高风险性。虚拟资本价格的决定不像实体经济的产品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影响虚拟资本的价格决定因素很多,而且变化无常。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其交易的产品和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各类风险资金大量注入,甚至“全民炒股”盛行,虚拟资本交易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大大提高了虚拟经济的风险性。

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这是由虚拟经济自身的虚拟性特点所决定的。虚拟资本的交易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和供求关系。这些更多的取决于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行业前景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又大大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5.高投机性。风险与投机作为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特性而客观存在。正因为虚拟资本价格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一部分风险偏好者得以利用“贱买贵卖”获取利差。另外随着信息产业和网络市场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交易都可以在瞬间完成,这为投机又创造了技术条件和可能。

二、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分析

虚拟经济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虚拟资本在经济环境变化中不断发展和运动的结果。虚拟经济的各个发展阶段必然对应虚拟资本不同的特点。纵观虚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虚拟经济的初始阶段。与这一阶段对应的是闲置资本的货币化和借贷行为的中介化过程。在人们把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直接让渡给急需资金的使用者的借贷过程中,贷方获得利息收益的行为便是虚拟经济活动的雏形。由于个人之间借贷规模小、风险大等局限性的存在,银行这一中介机构便应运而生。银行以吸收闲散资金再向资金需求者发放贷款的方式促进资本的流动和转化。同时由于借贷成本的存在,企业等金融机构又会选择债券、股票等其他方式进行融资。所有这些融资方式的出现都意味着虚拟经济的社会化。

2.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种有价证券逐步流动形成自己的交易市场,突破了原本的虚拟资本因为缺乏流动性而难以向生息资本转化的障碍。有价证券可以按照预期的收益自由买卖,而且在证券、外汇等交易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等,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此外在股票、债券大规模发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证券资产化,即是以一些有价证券为抵押发行新证券或是将稳定的收入流,如住房、汽车等抵押贷款证券化。这类证券化资产的出现,更加强了虚拟经济的虚拟性特征,提高了原有证券的信用等级或者避免了资金的长期积压,达到提高资产流动性的目的。

3.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经济<优麦电子商务论文>间的依存程度大大提高,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各国的金融市场逐步集成,国际间的金融联系也更加密切。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电子商务等,这些因素都使得虚拟经济更加发达和无形化。此外,国际金融领域兴起的金融创新浪潮也使得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虚拟经济的发展日渐规模和成熟,已经脱离实体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领域存在。

三、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双刃剑”一词是对虚拟经济作用的最好形容。因为虚拟经济既是遵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能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至毁灭性的破坏。

(一)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能够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为社会上的大量闲置资本增值创造了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要,为实体经济通过抵押贷款或者直接融资提供了便利的渠道。证券市场的频繁交易,一方面降低了证券投资者对利息和红利的要求,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锻炼和增强了上市公司的投资能力。

2.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虚拟经济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资金流向,虚拟资本总是从低效益的企业、行业或地区向效益高的方向流动,带动社会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不断重新分配和组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通过虚拟经济中的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活动,实现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再次优化配置,提高全社会的资本利用效率。

3.有助于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通过股权分散、股票交易等虚拟资本运作方式,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减弱了企业的所有权转让和处置可能给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增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虚拟经济可以使很多具有高风险的实物资产转换为较为保险的金融资产;虚拟资本的多样性、可转换性和高流动性又使企业能够以比较低的风险成本实现实物资本存量的积累。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虚拟经济所传达的直观有效的信息,及时处理可能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经营问题。

4.繁荣国内金融市场,推进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虚拟经济的融资渠道宽、方式灵活、成本低、周转周期短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这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发达的实体经济也必然会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当今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游资的存在,便利了国际贸易融资,缩小了各国在参加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差距,推动了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发展。5.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自身创造了许多新兴的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外虚拟经济也直接带动了实体经济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GDp的增长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全社会的就业环境,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二)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虚拟经济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投机性。虚拟经济中的各种虚拟货币的投资本身就带有风险性,但因为这种投机活动具有能够以较少的保证金垫付实现很大倍数交易额的“杠杆效应”,很多人仍会为追求巨额利润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减少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对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虚拟经济市场中潜在的利润收益吸引了大量资金投资者进行炒作和投机,导致资金滞留在二级市场或衍生工具市场而不能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使实体经济的可支配资金和资金利用率下降,甚至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

2.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发展极易促生“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就是虚拟资产的价格,由于过分乐观的预期,脱离其自身的价格基础和社会物价水平畸形上涨,进而导致社会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脱离其价值上涨,形成虚假的经济价值,造成虚假的经济繁荣,给人们以错觉,这种错觉通过对虚拟资产的投入又不断地通过虚拟资产的上涨表现出来,于是经济就像泡沫一样膨胀。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相对独立的发展时,极易加速扩张,引发经济泡沫,当虚拟经济扩张达到一定程度,泡沫在经济中的成分不断加重,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偏离或者完全脱离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资产价格时,会导致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产生又会进一步导致资金更多的流向虚拟经济领域。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金融系统的风险加剧,进而导致货币危机、资产市场泡沫经济的破灭和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等,造成宏观经济的持续衰退。

3.虚拟经济会加剧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使国际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加大。虚拟经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优麦电子商务论文>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不断推行全球化战略,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各国的经济相互渗透,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虚拟经济的虚拟性特征往往导致虚拟资本与实物资本严重背离,虚拟资本数量和价格的变动造成人们虚拟财富的剧烈变化,极易引发盲目投资和突发的大额买卖,对一国的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掀起大的动荡,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四、发展虚拟经济的相关对策

从世界范围来看,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但是我国的虚拟经济发展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营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本着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的原则,研究虚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建立虚拟经济系统风险的监测机制,科学把握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

1.继续努力发展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实体经济为前提,因此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面对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竞争和替代影响,必须完善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企业改革、金融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创新能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内涵式转变,增大实体经济的盈利空间。同时,要兼顾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关系,实现协调发展。

2.完善资本市场,推动金融创新。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为交易对象,虚拟资本的发展状况对虚拟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作为金融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品种匮乏是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一方面要放松金融管制,拓宽投融资的渠道和来源,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另一方面要鼓励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交易品种,扩大资本市场容量,逐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此外,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等保障措施也是资本市场建设中应当注重的问题。

3.加强虚拟经济风险性管理,建立风险预警体系。由于虚拟资本的高风险性、高投机性和高流动性,以及虚拟经济的高度预期性和复杂性,使得对于虚拟经济的调控十分困难。因此,必须建立起系统的虚拟经济预警体系进行监督,防止大规模泡沫经济的发生。系统风险的指标有资本合宜指标、资产质量、还款能力、稳健性管理指标、盈利指标、流动性指标和市场风险敏感指标等。通过对各项指标的量化分析,建立有效的预警监控体系。针对虚拟经济中存在的风险投机交易行为加以限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

4.要建立健全稳定、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泡沫和金融风险的出现往往是由经济制度不健全、经济主体行为异化、金融市场运作不规范所引起的。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是保证虚拟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转变宏观经济管理的理念,逐步取消金融管制,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监管体系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审慎监管原则,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另外,通过强化国内监控和国内外金融组织合作的方式,防止由于国际游资动荡引发的金融泡沫膨胀。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