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十篇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十篇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2:01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研究

体育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过程,它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因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创新教育理念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创新教育之下,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上都有本质性的创新发展。因此,有效的创新教育途径,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教育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同时,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难以有效开展。

1.体育教学的角色定位不当

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殊性,其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开展。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尤其是实践性为主的体育课堂,还是“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态。而且,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种教学角色的演变,是我国体育教学中的一大通病。而且,从一定角度反映出我国体育教学的“瓶颈”。

2.体育教学的理念落后

体育教学是一种多变的互动教学过程,因而其在教学中需要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理念。然而,实际的体育教学缺乏成熟的教学理念。教师在体育课堂的组织上,以课本理论为中心,缺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诸多教师的体育教学不是一种互动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形式化了的教学。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的相对滞后,造成了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这也是我国体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3.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创新

体育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因而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出主观能动性。当前的体育教学内容,以传统形式为主,注重学生体能的训练。这种传统式的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其把教学内容进行了笼统化,这对于体育教学而言,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下,学生的学习空间被缩减化,尤其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机制缺乏,使得体育教学效果堪忧。因此,教学内容的传统性,使得其教学目标与课改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体育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然而,实际的体育教学,缺乏较系统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混乱,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开展不规范。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以教师教为主,因而学生主观能动空间较少。

5.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然而,学生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缺乏兴趣,尤其是枯燥的体育形式,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指导,进而造成学生体育课堂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因此,我国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堪忧,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应付型”的课程,缺乏其有效的教学价值。

6.体育考核制度的缺乏

体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考核制度。然而,当前的体育教学缺乏较完善的考核制度。在体育教学的考核中,以专门的几项体能考核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也不适应当前的课改需求。体育考核内容也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状况的考核。因而,实际的体育教学与当前的课改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综述

创新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性的教育模式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创新教育的“创新”主要就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两方面而言。尤其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了传统的教学环境。

1.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

当前的学科教学,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学的需求。同时,当前的课程内容,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实践性、探究性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的教育机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方面。

2.教学目标的创新

课改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目标。创新教育的开展,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并且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创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诸多的传统教学理念。

三、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特点

当前的体育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教学理念的落后,对体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创新教育理念是优化体育教学的重要举措。体育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创新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的创新,正适合体育教学现状的解决。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规范体育教学。因此,创新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具有如下的特点:

1.教学的自主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因而,在创新教育下的体育教学,更加凸显了该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基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体育教学。

2.教学的互动性

体育教学是一种互动教学的过程,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之下,体育教学的能动性增强,尤其是基于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师生的互动教学更加明显。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基于教学的互动性,可以明确教学的角色定位。同时,在互动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得到巩固。师生在互动教学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在合作的教学形式下,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这两点对于教学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而且,互动教学的有效开展,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

3.教学的多元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注重教学的多元化。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提高了教育与市场的契合度,进而增强了体育专业生的“社会生存力”。而且,多元化的创新性教学,巩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改革需求,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4.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基于多变的市场需求,体育教学的创新性具有多样性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的需求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并且基于该核心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进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教学目标,这是体育教学创新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5.教学的创新性

基于创新教育,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创新性发展。体育教学是一种动态式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学创新为其创造了动态发展的平台。创新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平台构建,无疑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

四、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原则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在创新教育之下,体育教学要认真贯彻“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而且,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制订上,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教育下的体育教学,在教学模式的开展上,需要认真贯彻该原则。而且,在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背景下,该原则不好把握。因而,在创新教育的开展中,需要基于学生的情况,合理地设置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教师在创新性教育背景下,需要合理地控制指导力度,尽量做到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自由发挥。

2.实用性原则

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其教学的实用性需要基于市场需求。因此,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实用性原则。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社会生存力”方面。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体育教育需要注重其实用性,这样,才能打好学生的基础。

当今的高职体育专业,需要遵循教育的实用性原则。也就是说,创新体育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诸多的高职院校在体育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下,疏于贯彻实用性原则,进而造成体育教学缺乏实际的市场价值。

3.契合性原则

基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其在创新教育中,需要遵循契合性原则。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与其特点相融合,实现两者的有效契合。体育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过程,因而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教育过程的和谐性,尽量避免创新教育与体育实质之间的冲突

发生。

契合性原则还体现在体育教育与市场上,也就是说,体育教育要与市场需求相契合,提高体育创新教育的价值。以市场为导向的体育创新教育,就很好地体现了契合性原则,而且该方面也是当今体育创新教育的重点、难点。

4.多元性原则

体育创新教育的开展,在于其多元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因而,在创新教学的开展中,需要遵循多元性原则,进而更好地体现其创新教育的价值。在创新教育的进程中,学生培养模式也要遵循多元性原则,尤其是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基于多元性的原则。

多元性原则还体现在体育教育理念的多元化上,多元性原则是体育创新教育的基础。基于多元性的教育理念,可以从本质上对体育教育进行创新性发展。因此,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体育创新教育开展的基础。

5.有效性原则

体育创新教育的开展,需要遵循有效性原则。也就是说,基于创新教育,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创新教育的开展中,其有效性最为重要,该原则对创新教育起着一定的优化作用。基于有效性原则,创新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教学效果的体现,而非教学过程“华丽“的体现。

创新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达成上。新课改背景之下,体育创新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而,基于有效性原则,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有效性原则的体现。

五、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创新是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课改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因此,基于创新教育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创新途径,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

1.定位好教学角色

体育创新教育在组织开展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因此,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要定位好教学角色。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想学什么、要学什么,教师教什么,这种主体明确的教学形式,便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处于主动的状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这点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教学角色的定位,不仅基于师生之上,而且还基于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的课程比重上。体育教学注重互动教学形态,因而在创新教育中,要遵循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定位,这样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需求。

2.教学理念创新

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而在实施创新教育中,需要创新教学理论。在创新教育中,要把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教学活动。动态式的教学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性,尤其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创新教学活动的基础。

教学理念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对教师的技能进行创新。教师是创新教育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因而教师技能的创新程度关系着其理念的创新。同时,教学理念的创新,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体育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基于体育教学的动态性,在创新教育中,需要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开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基于系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合理开展,

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还需要进行灵活的使用教学模式,尤其是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教学形态,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实践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和价值,这点对于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非常重要。

4.完善考试制度

完善的考试制度是体育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创新体育的教学形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完善的考试制度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而且,考试制度要基于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行全面的考核。学生的体育考核,不再以单一的体能训练为主,而更多的是基于多角度的考核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体育创新教育的实施基础。

教育创新是当今体育教学的主旋律。基于体育教学的现状,对其进行创新教育的改革,是解决体育教学困境、优化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同时,基于创新教育,加速了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涛.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方案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02).

[2]李春月.论现代体育课堂创新教育[J].科技视界,2011(06).

[3]范顺忠.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教育研究与评价,2011(12).

[4]袁春杰.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02).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当今社会正向着学习型社会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在“树立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等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社会个体需要具备: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及创新发展的意识。而高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更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提出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符合本国高等教育国情特点的创新创业路径、模式和发展机制,是现实需要的迫切要求,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为响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新型的学习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研究内容,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以期满足今后国家转型发展的需要,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国家竞争实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为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部和科技部于2010年4月联合《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文件,同年5月,教育部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近期,总理多次在相关会议和活动中提出支持和发展创新创业,充分体现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但是,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学术界已经把创新创业学作为独立的交叉学科体系,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发展成果。但量化研究相对不足,体系和理论机理不够成熟,创新创业理念仍未形成。这需要今后逐渐从概念解释、追本溯源这种基础的理论研究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路径探索和模式设计等做有效的目标转化。这种转化,有利于开拓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和思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大势所趋。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必然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挑战,当前的课堂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点在教的环节上,对于大学教师在课堂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传授并不关注,更不要说去正确审视学生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就无法有效解决,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这就导致了中国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状,无数学者为之努力,在总结前人经验、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性学习模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发展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然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1998年美国波伊尔委员会公布《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报告要求高校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标准,向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和科研参与的机会。引起媒体和百余所研究型大学的广泛讨论。报告将研究型大学的学习解释为教师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传统的讲授方式不适合主导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作为大学教育的主体应广泛融入发展性研究过程。同时,高校还应为学生提供详实的实习实践计划。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主要载体,主动探究和学习未知事物,形成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提出犹如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发展装备了长刀利剑。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是介于接受性学习与自主探索发现之间的一个过渡性学习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快学生由简单的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主观能动地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转化。大学生的学习应该多进行研究,大学学习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认识,是新课程观、知识观和教育观,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大学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研究性学习作为大学学习的一种新理念与新方式,其主要宗旨在于培养懂知识、会学习的大学生,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从高校学习问题看研究性学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对象,其结果和表现直观地表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一般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就业创业率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等。通过对国内各大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许多高校致力于建设研究型大学,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教育目标之一。但在实际的教育中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虽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在逐步加强,但是收效甚微,即使在“985”“211”等知名高校中,依然存在众多问题。

而作为充满朝气、满是活力的中国新一代大学生,缺乏活力的传统教学模式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致使高校学生对现状不甚满意,所以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大力发展已是时代的必然,同时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选择。下面以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研究性学习模式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

(一)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不高,深陷“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

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不满意,主要表现为学习没有主动性、缺乏对学习的规划和学习的目的性。现在我国众多高校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这样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较少,于是普遍存在对学习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但真正在教学中实现创新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诸多阻碍和困难。主要表现就是课堂里教师是课内“主体”,教师进行教导,学生被动控制学习的过程。而研究性学习模式恰好是要求改变这一问题,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作为“辅助”,帮助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建议或提示学生发现问题,同时完成学习过程的记录与评估。在调查中也发现,其实有部分学生自身也在努力探索,寻找致使学习满意度不高的原因,这一点正是研究性学习最为可贵之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现,通过研究性学习模式逐渐深入到教育体系中,目前存在的学生学习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目标不明,无问题意识

大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并非想象得那么高,自我学习的特征表现不明显、学习行为较为盲目,对学习目标、学习问题缺乏意识。尽管学生越来越不满意“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学习模式,但还是缺乏对“如何学习”和提升自身学习满意度的了解。而且,因“填鸭式”教育在初高中取得巨大成绩后,在大学则因环境的突然宽松,失去其生存环境,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表现出不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在学习实际中,因缺乏有效指导与督促,学习自由度过于放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在大学培养学生主动自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应该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其学习应该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集体学习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进而实现自我发展式的学习。相反地,一味地考虑通过自发、闭门造车的方式学习,是不可能取得高质量学习效果的,更不利于养成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则能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判断、综合等高级思维性技能,学会研究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团结与合作。可以预见,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教育教学现状,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模式借鉴。

(三)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认为学习方法要比掌握知识更有价值,他们大多数都能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有困难,很多学生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时屡屡碰壁,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效率不高、边学边忘、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学习的重点应该是重构大学生学习网络体系。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课外的延伸学习不够,不能有效运用学习工具,也不会有效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用于实现技术带来的快捷网络学习模式。此外,遗憾的是,大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不知如何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

针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从研究性学习模式角度出发,可以看作同一问题,统一解决。研究性学习模式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学习小组、实施项目研究、展示成果和成果评价等5部分构成,基本由学生自行实施,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强调了全员参与性。研究性学习过程要求自主化和多元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利用手头的一切资源,可以采用一切合理的形式进行表达。在如此往复的多次教学实践中,每个学生都会被要求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迫使学生去分利用周边的资源,比如图书馆、网络、多媒体、专家学者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支持系统的利用程度,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每个学生都能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这种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解决问题,突出学生主动探究和组织表达的能力,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倡导方式的变革,强调个体主动学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大学研究性学习其主要价值诉求源于以师生间关系为主的学习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形成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追求个体自由发展、养成问题意识、建构知识意义以及发展民主的师生关系。所以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于改变如今的教育现状,对于传统教育中的错误和弊端的矫正,甚至是对国民教育的变革,都是非常实用的。对于现在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和推广,更是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13,(2):91-94.

[2]周桂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11,(6):146-147.

[3]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篇3

自主创新开放式教学模式体育教学应用途径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教学,要以确立和凸显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因此,为了全面贯彻与落实有关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决策,本文对自主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与策略进行探讨,这对于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应用价值。

一、自主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体育教学中,自主创新是指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以自身的理解与认知能力为基础,以理性思维与实践活动为手段,对传统教学思想与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的行为。

开放式教学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题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学生与教师之间构成了全新的师生关系,呈现出相互支撑与相互依赖的态势,教师通过对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而学生则在教师的辅助下,来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以达成对自身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通过对上述论点的整合,可以将自主创新的开放式教学定义为:是以开放式教学模式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手段,是一种能够为学生创设与提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培养其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创新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自主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转变观念,创设兼具自主、开放与创新特征的教学情境。自主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与推广,其首要环节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转变,使得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改革形成有机的适应与相容。这就要求在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要注重对自主、开放以及创新等元素的注入,使得自主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实施自主创新的开放式体育教学的重要基础与必要条件。

2.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认知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建立正确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其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之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达成有机的互动。同时,认知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发。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促进与辅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转变与升华,通过对自主创新的开放式体育教学理念的感悟,来达成充分的理解,切实把握其重要意义所在,进而形成强烈的自主参与欲望,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其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机生成。

3.尊重与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开放式体育教学的核心在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因此,在自主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过程中,要求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充分的尊重与维护,使得学生能够在真正体现开放特征的教学情境中实现自主的发展。另外,个性是社会个体在思想品质、性格特征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有别于他人的特质。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质,使之在思维意识、理解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与发展。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不仅是实施自主创新的开放式体育教学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其实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4.注重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促进学其创新能力的发展。自主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摒弃了传统“一言堂”式教学模式的狭隘性与局限性,实现了教学理念与形式全面的理性开放。而相对于体育教学而言,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发挥,形成积极的自主参与意识,并通过对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全方位参与,使得体育教学发展的取向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同时,由于学生的亲身参与与体验,有利于学生及时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环节与自身学习需求间的偏差,并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观点与看法,这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求体育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与鼓励学生对教学整体设计过程的参与,在充分凸显其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其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切实的发展与提高。

三、自主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加强对自主开放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设与提供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自主开放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体育教学中开展自主创新的开放式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求体育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加强对自主开放内涵的理解与认知,切实把握其实质,充分理解与感悟其重要的作用所在,进而不断地促进与完善自身的自主开放意识的培养。要积极主动地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第一要旨,为学生创设与提供宽松、民主、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并充分发挥其引导与辅助的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尽快地导入情境、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

2.注重对学生好奇心理的激发,促进其自主创新意识的发展。好奇心理是产生兴趣、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对学生好奇心理的激发,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开放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这就要求,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凸显新奇性,激发学生好奇心理的生成。其次,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凸显启发性,引导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再次,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形式的束缚,变单向灌输式为双向研讨式,以确保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进而促进其自主思维与创新意识的有效发展。

3.提高体育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以确保体育课堂实现理性的开放。自主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合理设计基础上的理性开放,开放过度与过小都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堂驾驭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在体育教学中开展自主创新的开放式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建嘉.论大学开放式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4):18-80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篇4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主要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创新型人才是培养过程的结果,需要有适宜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既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又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列为重中之重,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核心任务,明确了着力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但各高校对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解,尤其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说得多,做得少,仍摆脱不了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显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教育界认真思考。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重要课题。

1创新及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高等教育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准确理解创新的内涵,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并在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完成社会赋予的迫切任务。广义上讲,创新是对传统观念、体制、技术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创新一般认为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完全自主创新,即能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的创新;集成创新,即将现有的成果进行重新的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呢?也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创新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活动。第二个层面,创造性思维是人在创新活动中和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主要由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形式构成。第三个层面,创新人才是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对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创造虽然往往也产生了新颖的、有意义的产物,但这种产物在人类历史上大多并非首创,只是就其个人的历史而言具有首创性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创造活动直接推动了大学生个体的发展。

2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比较

现阶段,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政府对高校科研的投入也逐年大幅提高,高校也更加重视产学研联合,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有效生产力。

但与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院校在以下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不足:首先是高等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为6000万左右,高校科研人才也为数众多,但是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以清华大学为例,尽管清华大学在化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的论文数量已超过了麻省理工学院,但是高引用率论文数量少,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不足。其次,科研条件缺乏,科研经费投入过低。此外,我国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起到的作用有限。美国高校无论在科研人员、经费、成果,在其国家科研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且美国高校与企业合作密切,产学研资源的整合程度高。而我国高校不仅受制于经费短缺,还由于科研和应用脱节情况的普遍存在,导致资源优化不足。再次,我国高校普遍缺乏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美国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开设通识课程和人文课程,培养兼容并蓄、锐意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缺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西方国家创新素质教育开展得比较早,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教育体制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合理化。在此,我国高校以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同时吸取国外高校的教育经验,也积极探索出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成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各个单独的实验室,发展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教育的实验教学中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构建了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开拓出一条培养应用型、开放型和个性化为特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河北大学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2.2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5e+3C”

“5e”,是指应该着力对学生开展五个方面的培养:engine:内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包括理想、品德、社会或家庭责任感、兴趣爱好等。essential: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exercise:实训、训练和操作,即基本技能。exploration:探索、研究,即探索精神。enterprise:创业、事业规划及实施,即创业素质。这里的创业是指广义上的创业,不仅包括学生自己创办全新的企业,还可以建立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事业,或者为国家的相关行业建功立业。

“3C”,指应该为学生提供三个方面的教学资源:Condition:条件,即良好的教学条件,尤其是实验教学条件。Chance:机会,即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尤其是实验教学条件的机会。Conduct:科学、合理、高效的引导。

2.3开放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鲁东大学在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开放式教育是多元、民主、自由、创新的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突破、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实施开放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创新的理念;需要建立开放式的办学体制,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需要探索开放式教育机制,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设开放型的师资队伍,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打造开放式的创新文化,“润”育创新型人才。

2.4“素质学分超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武汉纺织大学在2010级新生中启动素质学分超市计划,素质学分计划分为阳光责任、阳光习惯、阳光修养、阳光形象、阳光心态五大模块,采用“项目+载体+阵地+实践”的运行模式。每个模块都有重点培养素质、参考选项和考核依据,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施素质学分计划,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构建以“通识教育+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2.5“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长春工业大学将该模式分为三部分内容:(1)前3年打通,后1年在学科内设主修方向培养“专才”。(2)“按社会需求设计3种人才类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技术型: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意识,从事生产、开发。科研设计型:对基础好、外语水平高的学生,考取研究生或从事科研工作。技术管理型:利用所学知识做技术管理工作,或非专业性的工作。(3)“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性强的本专科专业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总量的40%左右,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人才。转贴于

2.6“订单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多数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行“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有效地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即将推行的“督导班”,河北工业大学建立了多家产学研教学基地,实行校企联合办学机制。

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的启示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也始终在探索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和比较国内外大学的创新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和更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中国的发展非常有益。

3.1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好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拓展知识、发展智育的重要补充,是开展德育的有效方法,它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是增强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无法取代的方式。因此,在当今倡导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发展阶段,应该继续在实践过程中传承、发扬和创新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这一宝贵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3.2形成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注重与企业的交流,加强实践教学

在当今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学生教育模式多呈现多元化趋势,教导式、专业式、协作式并存,主次结合,形成互补。在我国,这些模式也是同时进行的,然而未来更应重点发展协作式,可以集合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与企业的先进设备,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企业生产所需的开发型或是创新型人才。毋庸置疑,高校与企业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或“订单式”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平台。

3.3建立学生创新平台,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

根据高校实际创建更多的专业性研究性社团,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案例模拟;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校外各种竞赛;借助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及创业。目前国内的高校,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人为本”、“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设置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变,这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环境。虽然与国外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已经使得传统的教育体制有了很大变化。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要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1)改进教师教学方法,使教师更多的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2)教师定期培训。要在大力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同时,更加重视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工作,出台政策,使教师定期培训与教师的年终考评挂钩。(3)实行教师挂职锻炼。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带薪到实务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以增强实务工作经验,使教师首先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重视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为教师发展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大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有一流的教育方法和创新能力,能够给学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感染,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因此,我们的教师不应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应该成为卓越的艺术家。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教育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高校应对比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进而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大学要完成社会赋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应当正确认识创新的内涵,把握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重视培养过程,注重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从而构建一个能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育更多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兴启,李菡,郭恒俊.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09(2):89~91.

[2]骆冬燕.大学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22~24.

[3]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86~90.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篇5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高校自从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在校大学生规模扩大,这也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起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需要人才,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出现了就业鸿沟。要让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是就业一种途径,还要鼓励有能力、有胆识的同学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创业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一批同学就业。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进行系统化的相关教育。当前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很多,对近几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为后续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奠定基础。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的本质含义有两层,一是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新东西,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改造。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高校创新教育就是为了挖掘大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立企业,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

创新和创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创新是高质量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途径。创业是形式,创新为实质,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创业,将新产品、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推向市场。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大数据

(一)文献发表数量及趋势

在中国知网检索条件“主题”中输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模糊检索,可以搜索出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发表的时间及数量如图1所示,进行模糊检索是为了分析相关文献的总体发表趋势。我国高校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到2003年,首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2003年相关主题的文献数量是50篇,高等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章逐年平稳增加。2014年,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广大民众的创新创业热情。在该政策指引下,相关文献数量激增,2015年的发文数量为1873篇,同年5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热潮,致使2016年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增加到3098篇。

(二)被引次数居前十位的文献

将检索到的主题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献按照引用率排名,截取时间段为2010―2016年,相关文献的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李家华教授的论文高居引用率的榜首,李教授任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在创业学和生涯教育领域颇有建树。引用率居第二位的文章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第一作者黄兆信教授是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院L,对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行多角度地深入研究。其他引用率较高的文章作者也均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和主管学生就业工作的管理者,他们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的文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热点

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中输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精确检索,截至2017年3月可以检索到文献1144篇。按照主题匹配程度人工筛选出493篇(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相关度较高的文献以Refwork格式导出,将该批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关键词为节点,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如图2所示。图2中圆圈显示的关键词是指中介中心性在0.1以上的关键词,中介中心性是用来衡量节点在网络中重要程度的指标。从图2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等关键词中介中心性较高。在进行关键词聚类时,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6次,因此其他关键词如“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图谱力”、“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等关键词都是出现频次在6次以上的。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提示,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获知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图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关键词聚类图谱在运用关键词聚类提供的研究热点基础上,对引用率较高的文献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学者们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进行了以下几方面较为深入地研究。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是美国模式:百森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在该领域的成绩斐然。百森商学院以开展创新创业课程著名,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商科专业;斯坦福大学以“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校企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

二是新加坡模式:主要以南洋理工大学(ntU)为例。该校建有的“南洋科技创业中心(ntC)”,其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项目闻名世界。南洋理工大学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文化竞赛,开设逻辑性很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三是瑞典模式:瑞典的创业教育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内容。中学阶段以创业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学阶段对本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面向社会开展创业培训项目。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有的文献中,很多学者从多角度对高校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列举和分析,诸如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程度、创业孵化支持体系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模式

有学者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创新创业是目标,教育是手段;创新创业教育基础阶段应面向广大学生进行广谱教育,高级阶段面向部分学生进行精英教育。各高校应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

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前店后校模式、商学院创业教育模式(商业策划与企业管理是核心)、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向广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型大学模式(以知识资本化为目标)、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应用为中枢)。

(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渗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终付诸实施,必须与专业教育融合。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应该增加交叉融合课程的学时比例,将理、工、农、医、文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对知识体系进行全面整合。当前的融合模式主要有磁石模式、辐射模式和混合模式。磁石模式主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聚焦在商学院;辐射模式是去中心化的,每个创新创业项目都有其独立性并由所在学院分散化管理;混合模式是前两者的结合运用。

(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一些学者尝试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机制是从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四个层面分层次构建指标体系,政府层面可以从资源的供给和政策支持等角度考虑,社会层面主要从企业团体绩效和社会信誉等方面评价,学校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成果转化、创业率等指标。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需加强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献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比较泛泛,有些问题被蜻蜓点水般提出,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并找出问题成因,也没有提出切实可行并有推广价值的解决办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案例中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深入挖掘的文献较少,尤其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失败的案例更是y以看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实施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但是怎样融合,应该建立怎样的课程体系,采用何种融合模式,不同类型的高校,或者同一高校不同的学科,应该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当前的研究没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另外,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对学生方向指引的偏差,导致学生放松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一些学者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问题,分层次给出一些评价指标,但是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评价方法应该差异化,针对不同模式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机制还未建立。创新创业的意识不仅要从大学阶段开始培养,应该向前延伸来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如果创新意识能从小学阶段培养和渗透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2]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3]赵金华,孙迎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22年回顾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篇6

关键词:钢琴教学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近年来,发展素质教育,培育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围绕素质教育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方针。在这一背景下,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钢琴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也需要对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中不适应素质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以说革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对于钢琴教学的发展以及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钢琴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学生对音符具有敏感的艺术思维是进行钢琴教学实践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学生要成功进行演奏的重要条件是充分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的实质,从而对音乐作品进行符合其本质的音乐分析,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旋律、节奏以及弹奏力度的把握以表现作品真正的意图和精髓,这便是艺术思维的总体过程。可以说学生在进行音乐的作品学习或者创作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创新。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文化背景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容学生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不进行同,由此表现出艺术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正是这两方面的特征决定了钢琴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决定了在钢琴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二、钢琴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理念

教学模式是一个学科培养人才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针,要培养优秀合格的钢琴人才,首要任务就是改革旧的钢琴教育模式,建立一个适应时展符合素质教育规律的钢琴教育模式。而革新钢琴教育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来讲,新的钢琴教育应该大力倡导审美教育,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自身文化与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其次是综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将钢琴教学与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有效地融合,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钢琴教育本身需要学生具有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基本情况,在教学实践中要从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从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钢琴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方法

针对素质教育理念,实践中钢琴教学需要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的理念,根据钢琴教学中教师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钢琴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授知识与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讲授知识是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学生积淀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将传统的知识讲授与现代教学中启发与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是钢琴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如果没有二者的有机融合,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有可能只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而缺乏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需要钢琴教师对音乐艺术风格内涵及表现方式等内容进行讲授,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迁移变通的学习过程中扩展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并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进行作品的理解和创作。

二是音乐设计的教学模式。音乐设计是钢琴教学改革中重要的实践手段和创新模式,是学生对自身知识进行再创造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演奏和表演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与传统的由教师知识讲授到示范再到学生模仿记忆教师纠正的教学模式不同,音乐设计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授型教学模式,具体的流程变成了从学生设计自己的作品到讲述主题的设计思路与作品特点再到演奏,最后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音乐作品以及学生修改作品这一教学模式,从实践中让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了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创造性。

三是探讨研究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理念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具体教学模式为在学生进行钢琴表演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赏析、联想和演奏实践去探索和发现音乐作品的特点,以及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等内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探讨,从而打破了以教师见解为定式导向学生模仿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从分养学生创新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钢琴教学顺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充分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造性,为钢琴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前言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下衍生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纵观这五十年的人才培养成果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我国拥有了懂经济、善管理的专业型人才,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推动都离不开这批专业型的人才。但是,我国经济在不断进步,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创新型人才是目前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在这一客观要求基础上,我们应着手于现有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在深入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之后,结合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学规律,为工商管理专业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理念过于陈旧,不符合社会型人才需求定位。虽然我国一直倡导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但是整体教育模式依然以教师主讲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够提供被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内容不精细,课程编排不合理。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教师教学过程中重复性劳动过于明显,学科内容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吻合,当今社会提倡综合型创新人才,但是工商管理专业却秉承重教育轻培养的观念。教学课程整体来看时间上编排合理,但是内容非常空泛不精细,不能够体现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等。

3.现有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教学环境得不到创新。校园内整体的教学气氛比较呆板,教师与学生并不能够勇于创新,教师是受到传统教育的束缚,在重复性的教育工作中放弃创新,更是无暇创新;而学生是被固定的教学模式所局限,因为怕失败多以不敢创新,只好在被动的环境中接受传统教学。

4.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学生缺少充分实践的教学环节,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学院不重视创新能里培养,从而忽略了创新教育方面的硬件教学设备,学生职能接受文字、书本知识,而不能得到有效的实习与实践,无法培养学生创新、突破、独立等学习习惯。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措施

1.提供教学制度保障

①完善教育制度管理模式。教学制度应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化培训,之后教育单位需要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在选择教师人才方面有一套灵活的制度。

②建立奖励制度与分配机制。这样能够调动师生对学科的热情,从而开展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是需要双方努力才能够实现的。激励与分配制度是对创新教学方式的认可,也是对完善创新教学的合理引导。

③构建教学评价机制,使教学活动与教师科研能够有效衔接,为进一步强化教学评价机制,需要在教育单位建立关于教学与科研的两项机制,分别是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研管理体制,使教学过程能够得到科研成果的帮助。

④创造人文气息较浓厚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指导与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被感染与熏陶的环境,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创新教育中,并保持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热情。

2.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应用创新教学方法

①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条件。创新型的人才教育中要中分体现出教师的创新素质,才能够保证人才得到创新培养,也可以说教师队伍的创新程度决定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第一,走出去,现有的专业教师需要参加集体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到专业单位挂靠实习,培养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师创新素质的标准。

第二,请进来,教育单位需要聘请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领导、政府官员或专家等到校进行讲座,或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为学生提多的实践环境,这样能够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②教学单位在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应结合现代化网络多媒体教育技术。根据传统教育中的经验累积,在现有人才教育培养基础上,勇于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灌输式的授课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倡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电子邮件等多种多样的、具特色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用以培养学生主观创造能力,使学生在零压力的情况下接受知识,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为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求提供一定的基础。

3.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分类

①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内容应与时代的发展相紧扣,从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中就能够提炼出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拟定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之前,要深入了解和调查工商管理活动从事者的岗位需求以及创新型人才需要,要使教学内容的知识面广泛但不是夸大,基础课程的设置和专业加强课程的设置要注重的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②教育单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中要注重学生主体的自主性,给他们提供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创新,从而形成主体意识。针对创新型人才采用双重性培养,学生拟定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目标,进而展开不同形式与难度阶梯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也能够实现差异性教育、因材施教,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比较注重创新类型的课业设置,通过这些课程的学生能够自我反省、自我认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或复合型创新人才。

③教学单位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以及实习岗位,从而能够不断尝试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征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同时要注重应用性,所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缺少实践基地,教学单位需要提供一定的硬件设备以辅助创新型人才教育。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篇8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教学创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搞好教学创新,要明确教学创新的内容体系,探索创新性教学模式。教学创新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评价创新。创新性教学模式主要有意义接受性教学模式、问题导向性教学模式、必修课与选修课互教学模式、互动交往性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

“事实越来越证明,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说明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教育。发展教育,就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题中要义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教学创新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搞好教学创新,就要明确教学创新的内容体系,探索创新性教学模式。

一、教学创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和探索性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品质,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第一要素是创新人格,属动力系统,包括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创新精神、自主性、主动性、好奇心、求知欲、坚韧性等;第二要素是创新思维,属智能系统,包括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批判性、发散性、独创性等;第三要素是创新技能,属工作系统,包括创新基础的基本知识技能、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信息的能力、操作应用能力等。创新教育就应在培养学生这三种创新素质上下功夫,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创新精神放在首位。

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但其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开人类社会,就是个体的学习也不能脱离开社会的帮助和支持。通过社会的帮助和支持,个体才能发挥潜能,主动获得需要的知识、能力、技能、价值,有信心、有创造性地应用它们。学校教育正是学生发挥潜能、获得发展的社会帮助和支持系统。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然而,学校教学长期固守的“观念”或“模式”,如“应试教学”严重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已不适应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必须改革和创新。

所谓教学创新,就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产生出新颖、独特教学价值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可见,教学创新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增减,而是教学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学革新和教学发展的价值追求。这就意味着,教学创新要给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创造教育的、学习的条件。创造了条件,还要发挥其作用,而作用的真正发挥,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选择、改组和利用,即如果没有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再好的条件也不可能发挥真正作用和收到好的效果。第斯多惠就曾说过: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所以,教学创新的目的在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创新的内容体系

教学创新从其内容体系来看,主要包括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评价创新。教学观念创新,就是要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民主先进的教学观念。

如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主体观,就是强调学生只有发挥主体性,才能使其学习更有创造性的成分,才能更主动地获得发展。“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习者必须“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但不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且体现了教师为学生主体服务的宗旨。确立以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就是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转变。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因特网的出现,对人来说重要的是需要知识时知道用什么手段、到哪里获得的能力,而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可见,知识不能忽视,能力更为重要。确立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就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学是师生学校生活的中心内容,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既能体现学生的丰富个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创造的欲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创新,就是要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因为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中,而教材建设又总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应突出“四化”,即教学内容的背景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化、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内容的应用化。教学内容的背景化是指教学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科学背景和知识背景等。教学内容的过程化是指教学内容产生、发展的过程,即教学内容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的?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还会有什么发展?等。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是指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在认真选择教材上的教学内容的同时,选择吸纳与其相关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教学内容的应用化是指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联系程度,即教学的内容要能够帮助学生去思考、解决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创新,就是要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总结和概括创新教学的经验,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其关键都在于如何使用。这就表明,无论是传统的或现代的、中国的或外国的教学方法,并不是看其本身有多少创新性,而是看使用者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它们。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教学方法比较后认为,中国学校的授课总是先将一种无可置疑的理论讲出来,然后再用这个理论去解释相关的现象,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演绎法。美国学校的授课往往是先讲有关的现象,然后再给出多种理论来解释,至于哪种理论更有道理,需要学生共同参与分析、比较和选择,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归纳法。由于归纳法并不预先设定什么强制性的标准答案,鼓励怀疑和批判,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和比较,从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判断和选择的空间,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创新,就是要打破“一把尺子”评价所有学生的单一评价模式,主要包括教学评价改革创新、教学评价观念创新和教学评价方法创新等。教学评价改革创新就是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评价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应该进行怎样的教学评价改革?等。教学评价观念创新就是要树立教学评价超前观、教学评价专业观、教学评价合作观、教学评价伦理观、教学评价开放观和教学评价全程观等。教学评价方法创新就是要实施中介性教学评价方法、创造性教学评价方法、区域性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质量监控方法和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等。总的来说,就是要采取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制多元评价模式””,让等级制评价、形成性评价和保护学生“分数隐私”成为教学的实际行动,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的需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创新性教学模式

教学有模式可循,但不能模式化。创新性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模式的规范下,努力把单向传授、被动低效的割裂知识内在联系、忽视应用和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应试教学模式转化为多向互动、主动高效的具有创新特征的教学模式。它旨在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理解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真正实现“减负”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可以在一定创新性教学模式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创新性学习,发挥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结合自l己的思维特征和个性品质,寻找、发现、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我们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梳理和改造,认为创新性教学模式主要有意义接受性教学模式、问题导向性教学模式、必修课与选修课互教学模式、互动交往性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

意义接受性教学模式。教学创新不排斥接受教学,还要以接受教学为基础。意义接受性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通过积极的思维加工,使旧知识获得改造和重组,产生出新的知识。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而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死记,奥苏贝尔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接受学习进行科学分析后指出,它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有鉴于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习还难以成为一种有效的、首要的手段。”因此,使学生出现稳定而明确的有意义学习行为,使学生有组织的知识体系长期保存下来,教师在使用意义接受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就必须清晰地组织教材。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意义接受性教学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问题导向性教学模式。教师设计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突破传统课程的束缚,进入知识世界去求知。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只是“教练”。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信奉的知识、价值观及理由“推荐”给学生,并提供与此相关的各种不同见解,学生在讨论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决定是否接受教师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模式的主要过程是:设计问题一激发兴趣一开展教学一发现问题一小组讨论一解决问题。即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可能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开展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逐个实施,最后筛选出最佳方案。这种模式,改变了教师“说了算”、一手导演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必修课与选修课互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必修课一统课堂的学科课程模式,把学习生活还给了学生,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特长,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发展潜能的机会,推动他们主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初中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学校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上,应努力处理好国家课程(必修课)、地方课程(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程(选修课)的关系,鼓励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选修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课和校本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办出自己的真正特色。这就要求:优化必修课教学,解决好教学目标、内容与授课时数之间的矛盾,努力提高教学效益;开足选修课程中的必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搞好选修课的自选课程,完善活动课程体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互动交往性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篇9

1.学校对于“双创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目前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把精力用在各个学科的考试上,学生自身缺乏创新意识,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是在将来走入社会以后的事情。对于教师而言,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质量要求都达不到,对于创新创业就更加困难了,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其注重的是学校的经营方面,近些年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其他管理方面的原因,使得学校管理者认为学校能够正常经营才最重要。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2.创新创业型教学没有实质性目标方向,“双创型”人才教学模式落实不到位

虽然在教育改革的进行下,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政策、制度和措施方面没有完整的体系,只是在原来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调整。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由于没有具体的目标方向,导致这方面流于形式,而没有落实到位。

3.“双创型”人才培养教学的师资队伍严重缺乏

关于培养“双创型”人才教学方面,学校和学生需要的是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专业的教师,并且还需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工作经验是教学的关键点,如果教师只用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是没有意义的。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正确认识“双创型”人才培养教学的意义、目标,建立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

创新和创业可以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创新想法得到实质性延续发展的过程,但是创新和创业也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二者不能互相被替代。学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构,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对于传统教育理念要结合时代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给予教师和学生树立培养“双创型”人才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开展实质性的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方针。

2.明确“双创型”人才教学模式的目标方向,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

正确的目标是走向成功的捷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规划正确的目标方向。在学校,目标可以引导学生的成长,提高学生的选择和规划能力,明确学生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思想认知等。

人才培养机构的建立最重要的是优化培养模式,首先,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开展学生培训科目,同时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其次,加强学生专业化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专业知识,学习先进国家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可行性创新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实行科学性的教学方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模式,落实实践教学。

3.优化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双创型”人才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做到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际学习中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所以说教育模式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培养“双创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做到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目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同样在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中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初入社会的工作任务。

关于实践教学,需要做到的是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紧跟社会发展所需,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实力的发展,同时做到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5.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考核制度是高校对学生各方面的检测方式,通过考核能够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检测。考核在教育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考核对于学生来说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学校,通过各种考核,学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问题所在之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当然学校进行考核的前提是需要树立科学的考核观,对考核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积极促进教育教学的能力。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考核知识记忆方面为主,对学生其他方面不太注重,而对于培养“双创型”人才来说,学校需要创新考核方式,减少知识记忆方面的试题,增加自主发挥和自主想象的主观试题,对学生的考试方式进行创新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意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6.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能力培训,建立“双创型”师资队伍

在校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着引导作用,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对于要培养“双创型”人才这一方面,学校需要建立“双创型”的师资队伍。“双创型”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整体素养和职业理想,而且对于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无论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沉淀,在教学方面能够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教学模式,能够发现并且处理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

在建立“双创型”师资队伍时,要加强培养青年师资力量,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巩固教师教学的基础,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并且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开展工作,使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有效地培养“双创型”学生。

三、结束语

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符合我国建设所需要的,所以学校须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业行为,落实“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毕丛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职业时空,2014(6).

[2]宋建伟,曹然彬,包玉花.“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职业技术,2013(9).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篇10

论文摘要: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的深刻变革,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生态环境,注重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创新多元的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模式。

一、创新模式是教师教育的深刻变革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示范性举措.以此推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以及教师教育的发展,这既表明国家对教师教育的期望和重视,同时也说明我们的教师教育,不论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乃至结构上,都不能满足培养大批优秀教师的需要,应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说,它是依据现代的教育科学理论和长期的教师教育实践经验所建立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的教育教学范型,它体现为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过程、卓有成效的管理机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和高质量教师人才的有机统一。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从强调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这不仅仅是提法的改变,而是对教师教育认识的深化和教师教育管理机制的突破,是以科学、整体、系统、发展的思想指导教师教育,包含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要素的优化、教育效益的提高等丰富内容。教师教育模式创新,其实质是对以往教师教育模式的突破、提升和发展,是教师教育的深刻变革,是推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措施。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是明确教师教育的定位,优化整体教育环境,是与社会变革共同作用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继承与发展相结合、职前培养与职后提高相衔接的系统性教育实践的复杂过程。因此,我们要站在提升民族素质的高度,置身社会改革的整体环境。在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二、教育模式创新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教师教育模式创新要适应社会的变革

教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发生重大变化。.由国家统一设置专业、下达招生计划、负责分配的计划性管理体制转向学校根据社会需要,提出专业设置、编制招生计划,确定人才培养特色,政府宏观指导协调、用人单位评价与选择的新的管理体制。由师范院校作为封闭的单一的教师教育主体转向为师范院校、综合大学、教师培训学院等开放的多元的教师教育主体。由中师、师专、本科三级教师培养层次转向二级或一级培养层次,从中小学校作为教师教育的实习、实验场地转向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形成伙伴、互助共生的关系。从重在教师一次性职前培养转向职前培养、职后提高、发展递进式、终生性的教育。这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教师教育的重大变化。从根本上打破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政府计划性、教育主体的单一性、教育方式的封闭性、人才规格的预设性,教育职能的终结性等落后于时展的教师教育机制,迫切要求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建立起适合国情和时展的,体现办学主体的能动性、办学活力的竞争性、教学模式开放性的教师教育运行机制。

2.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

教师专业化是当前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也是教师教育改革过程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未来教师必须是接受过专业化训练、有着较高专业素养的专业教育工作者,并把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对教师来说,应当具备从事教育教学的专门的知识与能力,这种专业知识与能力必须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需要科学系统学习和实践,并由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管理制度、资格认定制度提供保障,这势必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以及建立适合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教师教育模式。

3.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新型教师

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主要是向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师资。基础教育的发展和需要就是教师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所在。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增加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更加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强调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强实践环节,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以及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等,这对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智慧的发挥、科学知识的优化及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了更新更高的期望。而传统的教师人才培养,忽视不同学科的贯通和教育科学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和知识创新,忽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忽视课外素质养成和教学实践环节的作用等,使培养的人才缺乏应有的从教信心,不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甚至需要到工作岗位重新培训。因此,教师教育必须关注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培养创新型教师,充分发挥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经济改革深入发展以及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推动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诸多院校在比较短时间内实现合并、升格和更名,使教育资源、结构得以重组及优化。一些师范院校成为多科性、综合性学校,使办学目标和定位有新变化。同时,教育改革的深化,改变了由师范院校独立承担教师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与培训相衔接,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原有师范院校,还是新组合的学校乃至综合大学,都面临着重新思考和建构教师教育模式以及培养新型教师,从而提高办学的社会信誉,促进学校自身壮大的现实问题。

三、立足实践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目前,高等院校相继提出并实施多种教师教育模式,这些模式总体上看,可分为层次提升型和强化专业能力型。前者,主要是办学实力雄厚,具有相对充分办学自的师范大学、重点综合大学,采用4+1、4+2等形式,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培养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人才,后者主要是一般师范院校、合并建立的综合性学校,在4+0、3+1、2+2等形式上,坚持学科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师能力兼顾,突出能力培养特色,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实际上,现代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或选择。并非表现为教育的时序分配上,对其评价也不应拘泥于在结构形式的变化上,关键是要有利于推进教师专业化,具有科学性,符合不同类型学校办学的条件,具有合理性,有利于教育要素的最佳组合,发挥教育运行机制的高效性。

1.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应坚持以专业化为导向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现代教师,那么,现代教师的标准必然成为建构和运行教师模式优先考虑的问题。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经验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上看,教师专业化是明智的选择。教师专业化要求合格的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独立学术研究,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也具有高尚道德、教育教学智慧和不可替代性的专业技能。教师专业化内在要求学科的学术性与职业的专业性必须统一起来,也要求教师的培养、入职考核、职后发展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目前,在高校合并、升格的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也反映出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以提升层次、强调学术水平为主导,削弱教师专业化标准,淡化教师教育应有的优势和特色。二是在建立教师教育多元化机制过程中,综合大学相继开展教师教育,其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学术氛围浓厚、师资队伍质量高,但对教师教育经验不足,缺乏与基础教育的紧密联系,忽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三是目前实行的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考证而获得从教资格的制度,由于为应考而接受集中式的教育理论知识的辅导,没有受到专业技能的严格训练,教学实践环节虚化,虽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但难以达到教师职前教育质量要求,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应该以推进教师专业化为导向,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以培养反思型的实践者、学术型的研究者的强烈意识组织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充满批判精神、反思意识、研究氛围中,增长教育智慧,提高教学能力,塑造教师素质。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按照教师专业化内在要求。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和具有良好教师教育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专门的教育培养制度,并以专业标准和科学方法,对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环节进行系统教学和严格考核。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教师教育资格准人制度及教师认证考核。按照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进行教育质量评估,推动教师教育沿教师专业化轨道进展。

2.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必须创设生态式的教育环境

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显著特征表现为教育过程一体化、教育主体多元化。这种教育过程的一体化和教育主体多元化,离不开教师教育的内外环境。从教师教育的内部环境看,“学校能够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做许多事情,但是它同样需要得到系统内部其它组成部分的支持,并和它们一起前进。”教师教育及管理,要形成教师专业化舆论导向,营造浓厚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建立教师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协调教学部门与教育管理部门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师教育改革的方案,把学科知识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专业技能掌握、良好师德养成等融合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从教师教育的外部环境看,“学校需要外界的支持,因为变革是一种复杂、动态且消耗资源的行为。”教师专业化教育需要中小学提供教师实践教学条件的支持,而这种支持的质量与效果,又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影响。因此,教师教育模式的建构和运行,必须建立高等院校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关系.改变以往单向派人式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发挥大学融学科教学、教育研究于一体优势,主动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同时,教育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宏观指导、政策导向也是不可缺少的。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与初高中教师的研究生学历要求,使在职教师进修教育硕士成为教师专业化新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审核教师培养条件,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另外,为保证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时间和质量,以相应政策规定为导向,把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同指导实践教学,作为中小学评比示范校、优秀骨干教师的重要条件,这既有利于大学保证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入职从教奠定坚实基础,也有利于现有的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因此,教师教育建构和运行,需要形成大学内部各环节有机配合、大学与中小学密切合作、教育行政管理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各负职责、各尽义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