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十篇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十篇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50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1

《中学生早恋情况调查》

课题组长:陈**

组员:

陈**冯**万**万**李**吴**吴**施**赵**

校内外指点老师:

子曰先生

成员所在班级及分工:

高一奥赛班

小组分工

姓名主要负责事项

吴**冯**赵**统计资料

万**陈**吴**上网查资料及课外访问

燕**李**万**总结研究报告及写论文

使用的工具:课题研究所需的场地、设施、器材条件、场地、器材学校、校园、电脑、问卷等

课题研究涉及的内容范围:

1、校内外的老师及老师的意见

2、校内外的中学生

课题由来:

校园恋情是一个既古老又敏感的话题,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情感和自身定位的“漂泊期”,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心灵的律动,构建健康而温馨的精神家园,成为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热点,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随着人们人生观、世界观等各种理念的交汇、碰撞,我们或许应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态来审视中学生恋爱现象,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好自己,把握好未来,给忧心忡忡的家长,老师们一个较为冷静、客观的视角。

课题背景:

当今社会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和回避的问题.好多学校,好多老师都说中学生不可以早恋,好多家长都说中学生不可以早恋.还有好多研究的人都说中学生早恋不行.那到底早恋在中学生心中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每个中学生都赞成早恋那到底早恋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不是真的只有坏处呢会有好处吗?

课题研究的目的:

家长和老师认为中学阶段是中学生的黄金时段,不应该早恋。那到底早恋在中学生心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对于中学生,他们自己赞成早恋吗?那么导致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又有哪些呢?为此我们决定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通过这份研究报告希望可以使中学生和广大家长老师对早恋有一个更深的认识,知道早恋到底有那些好处或那些坏处。让中学生知道当早恋的时候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学生早恋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有的人认为它对中学生是有害的会影响学习和发展,但也有人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和对待它就不会有什么危害.那么早恋在中学生心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中学生为什么要早恋呢他们对早恋持有怎样的态度呢早恋对中学生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广大中学生知道了解为什么家长和学校再三反对早恋吗还有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早恋呢

课题研究的期限:XX-9-1至XX-5-30

课题研究的初步计划和过程: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

XX年9月查阅资料、选择课题阅读

XX年10月初撰写开题报告填表格

XX年10月中----11月上网调查、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调查研究

XX年12月总结资料,撰写中期报告讨论总结

XX年1月---2月问卷调查、校内问卷调查研讨

XX年3月---5月撰写终期报告,答辩讨论总结

预期的成果:所研究的课题得到资料查阅顺利进行完成报告

课题研究拟使用的方法:

1.上网查阅

2.查阅资料

3学校内考查

4、访问老师和一些家长

5、问卷调查

6、论文总结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写出调查报告或撰写出有价值的论文

开题时间:XX年9月1日

参加人员:小组成员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2

摘要:近年来,众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注重与鼓励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以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为例,总结我们两年来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做法与取得的经验,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本文探讨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专题报告;软件工程教学

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第六批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JY2010G09);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Z0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京教高办20083号)。

作者简介:孙昌爱,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服务计算;王昭顺,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王成耀,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虽然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培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一段距离[1]。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目前700余所高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说来,众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基本相同,没有侧重点[2];在课程教学方面,基本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方式;教学内容依然比较陈旧,缺乏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考试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标准化考试方式[3]。这样的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支持与鼓励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众多高校近年来开始设置相应的教学研究基金,如北京科技大学每年资助大约15项“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教改项目。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针对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等软件工程类课程中开展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1]。本文进一步总结研究性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报告两年来“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学生评价与反馈;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两年前我们开始探索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博士生课程“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硕士生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以专题报告为载体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尝试。本文以研究生课程“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面向全校的研究生开设,该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难点)是听课学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几乎涵盖了我校所有的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工程等),包括全日制硕士生和博士生、工程硕士生、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来自非电子信息类的学生基本上是首次接触软件工程,而来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软件工程基础,针对听课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做到差别性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共计36学时,教学大纲与课时安排见表1。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涵盖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考虑到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软件工程(甚至软件开发的经验很少),教学内容中涵盖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学;针对已经具备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安排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过程等基本内容,同时还兼顾软件工程新进展,包括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

根据实际教学时数与学生特点,专题报告的主题、组织方式与进度稍有变化。表2总结了2009年度与2010年度专题报告的设置情况。

1)专题报告的主题通常安排在如下几个方面。(1)面向对象方法或技术的新发展,如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2)软件工程技术的新发展,如软件测试新进展,需求工程新进展,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3)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或环节,如基于UmL的需求分析,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自动化。

2)通常在课程第一讲中列出本年度拟开设的专题报告主题与进度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报名,一个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如果报名的学生超出预期人数时,通常将专题报告优先安排给有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

3)专题报告的组织方式分为教师报告与学生报告。其中,教师报告一般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介绍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如有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持,可邀请工业界资深工程师做报告)。学生报告从选题、文献收集、讲稿准备与演讲、回答问题全部环节由学生完成,通常由组长安排与协调报告的分工,任课教师监督报告的进展情况。为了保证学生报告的质量,任课教师在专题报告前组织试讲,指出报告的不足之处。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进行,任课教师主持专题报告,学生演讲并回答观众(包括教师与听课学生)问题。为了鼓励讨论,专题报告中演讲环节不超过70分钟,提问环节不少于20分钟。

在讲授软件工程类课程时,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设置课程大作业环节。课程大作业可选择“专题报告”、“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一个小型实例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学生选择专题报告,原因在于专题报告不仅有助于上述诸多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研究生后续培养环节(如学位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有很大的帮助。受限于课时,我们不得不限制专题报告的数量。另外,我们发现专题报告是否成功涉及众多因素,报告选题、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的态度与投入、学生的演讲能力、演示文稿的质量、教师的引导与反馈(对专题报告的准备、试讲与演讲等诸多环节的指导与建议)等,其中学生的投入与态度最为关键。

两年多来的经验表明,引入专题报告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诸多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专题报告涉及的主题一般都是学科发展前沿,由学生完成这样的专题报告,可以领略该领域前沿发展,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2)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模式实施,学生提问与回答环节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准备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查找资料文献,快速把握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由于专题报告的准备与演讲都是按照小组的方式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

5)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专题报告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短期内的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方式呈现给众多听众,并能回答来自听众的提问,这个环节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

2基于调查问卷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围绕教材、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专题报告的投入、专题报告的收获、课程学习的收获、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改进建议等,设计了调查问卷,见表3。其中,问题5与问题6是针对选择专题报告的学生设置的,选择“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的学生回答其他类似的问题。

注册2009年秋季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37人,其中16人完成4项“专题报告”(原计划完成5个专题报告,因准备不充分取消“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专题报告,每个专题由4人完成),121人完成课程论文。注册2010年秋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03人,其中27人完成6项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其中部分专题由5人完成),69人完成“课程论文”,7人完成“课程设计”。表4总结了2009年与2010年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为了确认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是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其中包括(1)不存在适合研究性教学的教材;(2)课时量不足;(3)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调查问题(1)、(3)和(8)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5),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92%和85%)回答不存在或不清楚,仅有小部分学生推荐了合适教材。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合适,少数学生(2010年仅为5%)认为深度不够;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5%)认为内容过多。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5%和89%)赞成采用开卷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11%)反对采用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给出了反对的理由。

调查问题(2)和(4)与学生对任课教师以及课程教学手段的满意度有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6),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任课教师胜任课程教学任务,只有1名学生(2009年)回答仍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8%和95%)满意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很多的学生认为专题报告的教学形式新颖,部分学生觉得可以进一步增多专题报告的数量;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2%和5%)认为还需进一步改进。调查结果表明,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与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到学生的认可。

调查问题(5)和(6)试图了解学生在专题报告中的投入与收获情况。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7),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超过15小时(或阅读文献超过10篇);少于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少于15小时(或阅读文献不超过10篇)。然而,100%学生认为专题报告收获大,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锻炼了文献搜索与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讲稿准备技能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但部分学生投入不足,影响了专题报告的质量。

调查问题(7)和(9)与本课程学习的收获与改进意见相关。返回调查问卷中(见表8),绝大多数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均为92%)回答收获较大,相当多的学生反映对软件工程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8%的学生未回答课程学习的收获。半数以上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68%和54%)对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如部分学生提出应增加案例分析、增加课时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有较大收获,部分教学环节仍需进一步改进。

基于上述学生评价与反馈的调查结果,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诸多的创新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能力、文献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必须指出的是,从专题报告中受益较多的前提是,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并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还应熟悉学科前沿发展情况。此外,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限制,如建设合适的教材、适当增加课时、鼓励灵活的考核方式等可以促进研究性教学效果。

3关于提高研究性教学成效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我们认为如下几点非常关键。

1)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配合与投入研究性教学。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并认真对待。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成效令人怀疑。国外(如德国、荷兰等国家)在本科生层次上已经广泛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我们发现我国学生在专题报告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对学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2)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与教学评价制度以适应研究性教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不仅熟悉传统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花相当多地精力组织学生探索前沿领域,辅导学生准备专题报告。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的投入增加了很多。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的教师评价体系与定额教学工作量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发挥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

3)制定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合理培养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革新,它牵涉到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授课规模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大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是“大一统”,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课程设置零散、部分课时量设置过少;课程考核仍强调以考试为主;授课规模庞大[3]。如不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性教学实施起来必然举步维艰。

4结语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尖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我们探索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并在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取得的经验,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并分析了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研究性教学的质量与成效的建议,此项调查及探讨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昌爱.面向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1):37-40.

[2]陈笑蓉.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3):45-48.

[3]孙昌爱,骆四铭.适用于软件工程技术的高质量教辅并重的小班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8(20):25-28.

Seminar-basedexploratoryteaching:practice,FeedbackandSuggestions

SUnChangai,wanGZhaoshun,wanGChengyao

(SchoolofComputerandCommunicationengineer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3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4

【关键词】: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92-01

随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指定的必修课,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是当前基础教育实验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今后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相对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目的的。因此,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历史研究型课程目标,是对历史教育任务的具体化和细化,具有进程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在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历史研究性课程的目标主要有:塑造良好的悄感,实现优异的人文价值;实践历史研究型课程,构建和谐发展的能力;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接受、认知、掌握与感悟。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1.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

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习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选定的问题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把研究结果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3)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

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价。

(4)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沦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也可以围绕其一“中性”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以类似大专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实施。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应性。即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对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学生研究历史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调查报告、历史人物评价、整理的史料册子、历史小报等。教师要对学生形成成果过程加强指导,尽量提供有关条件。在学生开始写论文时,教师应该提示先拟定提纲,通过报告会、研讨史事会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启发,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2.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研究性学习呼唤新型的研究型教师。我们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木质是创新,技术创新取决于科学创新,科学创新取决于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中,呼唤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的出现。由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倡导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化,是目前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转变观念,更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学会自我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意识和做法,得以重新调整和整合。

(2)解决好课题的开放性与学科要求的限度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可以会遇到如何把握课题开放度的问题,这种涉及到学科内及学科间的深度与宽度等问题.课题学习所说问题的情境中不会只包含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还包含其他知识和技能,甚至还可能涉及到其他学科或木课程后面才可能接触的知识。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将会使研究性学习走许多弯路。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事先做好知识的整合分析,进行模拟研究备课,以促进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某些反映做出合理的判断,对学生实施因势利导.如:在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提供资料和建议,引导学生将问题的开放性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中学历史研究型课程必须注重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问题意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将培养信息素养贯穿于整个研究型课程之中,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

[2]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5

开题报告条件保障

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由景县安陵中学马英申报的课题《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经衡水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立项为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属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课题,课题批准号:0904179。

我校在全县农村初级中学里是条件比较差的,学困生在我校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流失率较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差,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然而,当前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学困生,已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对于这些学生,如果教育合理,引导妥当,是完全可以消除它们的学习心理障碍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提高教育合格率,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学生正处在生命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

本课题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分析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症结,有利于构建新的

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对象观。通过此项研究,重建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找回自尊,推进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立足于应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实践。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预期取得成果易于推广,而且能突破学困生教育的瓶颈,让每个学困生都找回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有实践意义的,能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这对于农村中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的。

(四)省内外同类问题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将学困生作为专门的教育研究对象始于80年代初。十多年来,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等专业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并公开出版了近十部有关的专著开题报告条件保障开题报告条件保障。虽然在学困生心理障碍方面已有好多研究,但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对国外有关理论和做法的移植较多,结合我国国情不够。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以调查和经验总结法为主,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再有,对学困生教育干预的实验以个案研究为主,在正常的班级教学中渗透学困生教育的研究还很少。

(五)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1、课堂教学中渗透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2、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来分析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3、把缓解、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二、研究内容、目标、思路

(一)研究内容1、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生学生心理障碍的家庭、社会、学校因素,并

建立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个案研究档案。2、研究分析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特点,具体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3、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中的动态关系。

4、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辅导,来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二)研究目标,围绕教育的培养目标,矫正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失衡和行为偏差,清除或减轻学困生身上存在的学习心理障碍,重塑他们健全的人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适应初中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研究思路1、研究视角,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对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新认识,探索这类学生学习心理的特殊性规律,帮助他们找回“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心态。具体任务是,a、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现状的调查。b、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分析。c、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2、研究方法a、调查研究法:采用开放式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法,观察、测试等手段,有

计划、有目的地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

b、分析法:分析各种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上升到理论,对症下药,充分调动学

困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c、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的发展情况,检查转化成果。

d、经验总结法:依照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

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

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三、研究基础

近几年,我们学校对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较为关注,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点经

验,使一部分学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为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开题报告条件保障征文。

课题负责人马英,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研究能力,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2007年被评为衡水市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衡水市优秀班主任。被聘为衡水市初中数学学科教研核心组成员曾参与课题“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的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吴铁新在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

物上多次发表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学校领导对此课题非常重视,课题组成员敬业精神强,科研水平相对较高,对本课题有自

己的见解,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其成员中有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张秀良、教导处主任吴铁新、有经验丰富的教研组长马英、徐红旗,并且文理学科老师兼备,中、高级职称都有,课题组成员四十岁左右,均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有能力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学校有互联网、图书室、阅览室等可用资源;并有一定的经费做支持;学校将尽最大努力为课题研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五、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某种(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习惯等缺陷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行为不当,学业成绩不良。学困生在农村初中存在相当大的比例,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六、实施方案

(一)、研究对象

在2009学年,各年级学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中,每班随机抽取2名“单科”、3名“全科”学困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重点

目的:对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实施干预,促使他们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整体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水平。

研究重点:

1.诊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寻求有效教育干预对策,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三)、研究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3月)

a、提出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

b、以期末考试的学习成绩为准,筛选出尾端学生,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每班确定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准确、全面收集学困生的个案资料,用测试法、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对学困生个体进行现状评定,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开题报告条件保障开题报告条件保障。

c、对研究对象实施跟踪观察,做好学困生个体观察笔记。

d、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知识和有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a、整理分析资料,在初步掌握学困生个体学习心理障碍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学困

生一般学习心理障碍。

b、运用各种方式来探究学困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撰写研究计划。

c、探求出学困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疏导和转化的途径策略及有效方法。制定学困生转化培养计划。

d、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教学个案和教学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

a、对学困生的学习心理、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检测与评估。对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出课题的得与失。

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研究报告。

c、编辑“农村中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清除研究”的教学个案集和论文集。

(四)、研究预期成果

1.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研究报告。

2.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干预策略。

3.个案研究报告。

(五)、研究组织管理与措施

1.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长由马英担任,课题研究的主研人员为学科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参研人员为有关班级的任课教师。

2.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学困生的认识,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发挥学生自我反思与教育主体功能开题报告条件保障征文

3.坚持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有效探索学困生学习心理障成因与对策,将课题研究过程落到实处。

4.强化行动反思研究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或问题,将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5.增强成果意识,及时总结交流研究心得,物化研究成果。做好阶段性成果的验证与推广运用工作。研究时间:两年。

资料(主要参考文献):1、赖小林,《广东省汕头市学习困难儿童生理心理调查研究[J]》,心理探究,2002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探索》,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李正洪、徐学俊主编:《中小学生偏常心理与行为辅导》,武汉出版社,2000

4、《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郑信雄著,九洲图书出版社

5、《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沃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

6、刘英琦《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的研究》,科学教育,2006

7、马桂佳编著:《青少年学习障碍及其调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

扩展阅读: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一)课题研究的学术保障

1、具有开展教育科研的实践基础。

我校先后承担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文学“教育研究,子课题:“古诗词教学与文学教育”》、《现代德育理念探微》等课题,有《如何做好和谐社会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浅谈中职学生的德育建设的着眼点》等大量的德育研究成果,因此我校具有开展课题研究的丰富经验。

2、具有开展教育科研的队伍基础。

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成员由校长挂帅、主管教学副校长,政教处、教科处以及各个教研组的科组长,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学高级、中级教师职称,多人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课题研究任务,其论文多次在国家各类评比活动中获奖,并有多篇论文在报刊书籍上发表。课题组还将聘请应城市教科所科研人员担任课题研究的顾问,组建由教育专家、学校领导、教学教研主管、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组成的科研群体。确保课题研究得到科学、协调、顺利的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保障

1、专家培训引领、夯实理论基础。

通过邀请专家作报告、教师大会、骨干队伍学习班、专业部会议、教研组活动、教师自学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学习课程开发理论,拓宽眼界,提高思想,形成共识:调动全体教师开发德育课程教学方案开发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丰富资料设备、建立网络科研平台

配足配齐资料设备,建立网络科研平台。我校是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已构建了校园计算机网络,各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较为完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完成这项研究;

3、加强科研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了课题管理、学习、研讨和激励制度,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论文、课例评比,展示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完成预期的阶段性成果。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6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严重束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性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实现了学生学习自主化。为了使高校考试发挥其应有的评价、检测和激励导向作用,对高校考试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案,建立了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考试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这种考试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考试改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19-02

收稿日期:2014-12-02

作者简介:苑会娟(1963—),女,黑龙江巴彦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高教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基于省精品课的测控技术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方法综合改革创新研究”(JG2201201114)

长期以来,高校考试一直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考试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以及综合题,重点考核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考试使得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上,甚至使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背课本。而且这样的闭卷考试方式易于作弊,使得考试成绩不能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由于课程考试成绩不仅是升级、毕业、获得学位的主要依据,还是学生获得奖学金及找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很多学生只重视考试分数,而忽略能力提高,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有很多高分低能者,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说现行考试方式没有起到考试应该具有的评定功能、区分功能、预测功能、诊断功能、教学反馈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2],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测和评价,对高校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改革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早在21世纪初就有学者关注高校考试存在的弊端,探讨考试改革方法[3-4]。但此时,考试的改革仅限于题型多样化,以及考试方式从单一闭卷改为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多种方式。2005年前后,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这时学者们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审视高校考试制度[5-6],提出考试改革的思路[7],构建了“复合式、全程性、多元化”的考试体系[8]。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考试改革的研究也更加深入[9-10],研究结果表明,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是高校考试改革的方向[11]。除了少数学者在某门课程中对所提出的考试改革进行了实践[12],大多数学者都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个人经历,运用相关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考试改革思路及方法。改革的思路及方法已经趋同,得到了广大学者专家的认可,然而,这些方法要真正在高校考试中实施,难度还很大。因为考试的改革不仅仅涉及考试的方式、考试的方法、考试的内容以及考试的题型等等,考试的改革一定要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要实现形成性考核,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使学生主动、自觉学习,让学生重视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期末终结性考试。这样形成性考试才能真正起到评价考核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传统的高校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高校考试的改革(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已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对考试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并在我校测控专业传感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

一、研究性教学方法

高校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真正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3-14]。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将课程内容按知识点划分为授课单元。在讲授单元内容前,教师设计若干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小组讨论,完成自学报告;再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小组学习报告,然后由小组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由同学提问、讨论,教师亦可参与提问,并作总结指导。这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考试方式

根据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教学结构,采用平时考核+实验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实验考核10%,期中考核20%,期末30%。

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考核与研究报告两部分。其中出勤考核占10%,研究报告考核占30%。研究报告由自学报告与小组报告组成,对自学报告的考核包括自评(学生自我评价)、互评(小组内成员互评)与教师评价;小组报告在上课班级答辩、研讨后由教师进行评价。

实验项目分为基本型、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不同类型实验具有不同权值,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考核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过程及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实验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期中考核在课程学习中期进行,但考核内容为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教师讲过的内容和学生自学内容。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方式,全部题型都是填空题,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期中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情况。

期末考核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方式也是闭卷笔试方式。题型为综合型和应用型,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考核方式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用一次终结性的期末考试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方法,将考核均匀分布于整个学习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考试改革的实践

“传感技术”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是学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早在2007年,我们就对省级精品课“传感技术”进行了教学改革,将研究性教学方法应用于“传感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相应的对课程考核方法也进行了改革,把上述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在“传感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教学计划规定“传感技术”42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6学时。理论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12学时以教师为主讲授前四章内容。第二部分用课余时间自学,然后用6学时进行课堂讨论,之后进行期中考试;期中考试范围和复习题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发给学生。第三部分用18学时进行研讨课,研讨题目也是在开始上课时布置给学生。研讨课按学习小组进行,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研讨之前,由学生自学完成自学报告,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形成小组学习报告,并在小组内互相评定成绩。根据小组学习报告,制作ppt文档,由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解、答辩,其他组同学提问由同学代表或本小组其他同学回答。根据小组学习报告和提问及回答情况评定小组报告成绩。最后由自学报告和小组报告成绩综合为研究报告成绩。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体评价成绩的30%,而期末考试复习题也在课程开始时发给学生,考试题由复习题变换而来,侧重综合应用类型。

研究性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观念,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终结考核与过程考核的结合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与研究性教学方法相适应,采用出勤考核+研究报告考核+实验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考试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科研写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高校课程考试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谢发忠,杨彩霞,马修水.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

[3]刘继红.对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5).

[4]徐中英.高等院校本科生考试改革与实施办法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4).

[5]王平祥.创新人才培养呼唤考试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6]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2).

[7]孙锦茹.考试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8]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索,2005,(2).

[9]薛素铎,兰劲华.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和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10]林静.高校考试改革的有效管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2010,(11).

[11]徐爱萍.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趋向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2).

[12]谭晓玲,谭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7).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7

2016课题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县城学校及其周边农村的学校,城区学生与乡下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多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欢乐。防止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厌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分别到达其思维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探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对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进行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和优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2)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数学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之间的差异互补来促进合作学习数学的有效开展。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本课题旨在引导教师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此实践经验推广到学校

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研究的准备阶段。

时间安排:20**、420**、8

(1)设计课题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查阅大量文献,掌握国内外关于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数学影响的研究概况,确定研究课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修订、论证研究方案,集中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2)进行课题组建设,使课题研究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把课题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制定课题组阶段性计划。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和组织纪律,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和档案资料管理制度。(3)进行预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完善调查问卷,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2、研究的实施阶段。

时间安排:20**、920**、6

(1)设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的调查问卷。三个小组分头在实验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组织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认真统计,着眼差异,进行现状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报告。依据分析报告,确定实验班学生的分组情况。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群体,每组6人,每类学生两名。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3)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专题论文、积累典型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课、研讨课、教学经验交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竞赛与观摩等活动,发现问题,调整实验计划。

3、成果形成阶段。

时间安排:20**、720**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3)完成实验研究报告。(4)召开课题展示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体取样的方法,选取七年级11、12、13、14、15、16班,八年级9、10、13班、14班,九年级5、6班,作为研究对象,同年级其它班为对照班。

2、研究方法:(1)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观察、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把我组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堂教学,都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环节,在实际行动中摸索经验。对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将差异情况和解决策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使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

研究的过程。并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

五、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经过认真调研、统计和分析,撰写《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的现状与分析》、《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分层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等调查报告和论文,帮助数学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了解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的现状,以作为教师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参考。2、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通过个案跟踪和个别指导等方式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016课题调研报告范文二:

本学期,有四个课题要结题,分别是朱春燕《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肖烈《小学高段学生日记竞赛的实践研究》,齐丽琴《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陆立军《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将课题报告发到博客,望几位教师抓紧撰写,及时上交,争取获奖。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对3~4年级的要求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的要求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无论是《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还是语文泰斗的忠告,都告诉我们,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滋补品,而是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的正餐。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语文能力强的小学生,几乎都从长期的课外阅读中受过益。所以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读物。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多数不爱课外阅读,而且在有限的阅读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的习惯。这些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阅读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和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研究目标

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原因、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终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内容

1、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包括:对阅读意识的调查、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2、实施的策略: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如激发阅读动机、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步骤及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9至20**、1)

制定课题方案,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学习相关理论,并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3至20**、6)

1、根据课题方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2、每个学期召开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9至20**、1)

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人员情况及分工

姓名成员情况分工陆立军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组长。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执笔,并指导和参与课题的实践。姚清波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曾分别在富阳市、浙江省、全国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负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参与课题的实践。包利芬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年。曾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华玉兰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曾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

八、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在实施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

最终成果:结题报告,课题论文。

九、机制保障

1、学校重视。邀请课题研究专家和教学专家做课题顾问,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组织。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8

1.作为一门课程,“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寻找收集资料──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而英语学科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和载体,教学过程是围绕完成教材所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2.在英语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知识”在教师那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单向“求学”,是知识的接受者;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负责完成,它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同时也承担达到目标的义务。

3.英语教学偏重于学生通过记忆、练习、重复等方式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达到简单应用的目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4.英语教学活动一般在课堂上进行;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它根据问题的需要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5.英语学科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分数为手段的标准化考试;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以及体验为依据。

二、英语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教学是有联系的

从我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来看,1.课题的提出基于英语教学,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方法、规律等提出探索性课题。如:英语语法学习和词的用法总结,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不同,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及从教学内容延伸出的课题等。2.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运用已学英语知识查阅因特网上、图书馆中的大量英语材料;运用英语与外籍人士交流,对他们进行调查访问。3.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完成部分课题的结题报告。4.在答辩过程中,课题组学生得运用英语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

三、如何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计划

1.课题:(1)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2)美式与英式英语的不同(3)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4)东西方身体语言的异同(5)讲英语国家的概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6)汉英句子结构的异同(7)语法的学习和词语的用法总结(8)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1)增进学生对西方国家政治、历史、人文、地理、餐饮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了解。(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群体意识。(5)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意识。

3.计划:第一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四周时间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十二周时间第三步:结题阶段六周时间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四周时间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三周时间

4.预计到的障碍:(1)缺乏资料来源(2)对西方文化无亲身体验(3)在遇到困难时可能出现畏难情绪(4)指导教师是否具有驾驭能力5.对策:(1)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查找所需资料。(2)近可能多地联系外籍人士,对他们进行调查采访。(3)注意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针对问题借鉴他人经验及时解决。(4)加强理论学习和方法学习。

6.预期成果:(1)总结报告、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等(2)按照实施计划进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课题,由课题指导组进行分组,此时课题组的学生和教师已打破了原来教学班的界限,如:我指导的课题组“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由来自同一年级四个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写出开题报告,课题指导组进行开题评审工作。(3)资料收集阶段。该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每一次活动前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填写好活动安排表。每次活动之后作好记载,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4)结题阶段。作为指导教师应开设讲座,让学生懂得撰写总结报告、论文、调查报告等的格式,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工合作写出结题报告初稿,交各小组讨论,对初稿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5)成绩评定阶段。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活动资料(包括笔记、资料、照片、活动情况记录、阶段总结等)、结题报告、小组答辩情况,由评审组打分,然后课题小组再根据得分情况、参考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6)总结与展示阶段。学生对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互相交流学习,并展示研究成果,必要时邀请家长参加。

四、实施英语研究性课程的体会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处于中心地位。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才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协调者或协助者的身份出现,协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麻烦。

2.教师不再是权威,对教学内容不再具有垄断。不是教师说的就是标准答案,课题所需的各种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很多知识已经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如本课题中涉及到的烹饪、营养等。

3.教学方法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更具有灵活多变性。

4.教师成为更加主动的学习者。由于英语教学内容有教材可依,导致有的教师长期以来依赖教材,不思进取。而面对英语研究性学习,教师无优势可言,同学生一样,要学习的知识太广阔了,从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以及一般的科研方法到课题所涉及的其他专业知识都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否则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需要。

5.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学生在活动中涉猎了大量西方餐饮文化知识,对饮食结构、营养、风俗习惯、就餐礼仪等有较多的了解,对英语教材中(Book1)Unit15Healtheating这样的课文,学生学起来就更轻松有趣;同时,在与外籍人士的交流中,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有限,更激励自己要努力学好英语。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9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主动地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前几年有一本书很畅销,它就是一位中国人写的关于美国人教育现状的书:《素质教育在美国》。书中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大奖,而中国至今尚未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这与我们的教育现状和教育体制密不可分。

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你不必考虑"学什么"。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各科新书就会及时送到你的手中,书本就是要学的东西,你也不必操心在什么地方学、跟谁学。学校、教室、课桌就是学习的战场。古训说:"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先生于我,必先学于我,凡事依靠老师,凡疑只问老师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当然,也没有太大的空间让你去思考"怎么学"。自打背起书包上小学起,学习的程序就被固定下来。上课、听讲、回答问题、做作业、考试……最终,你也没有权利决定"学到什么程度"。标准是统一的,考试的分数就是学习程度和水平的绝对代表,别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就是衡量自己的惟一参数。以上就是同学们目前学习方式的粗描,,与同学们熟悉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什么”要由同学们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怎么学”要由同学们自己设计,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同学们可以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学们自己作出预测和规定.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学们自己作出决定.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1、开题报告阶段

(1)先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每班分成7组,每组7、8个同学,确定小组组长和邀请一位指导老师。

(2)接着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经过讨论,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2.实践调查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同学们可以通过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根据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并将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交流,逐步丰富研究成果。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篇10

从2001年9月起,我校按照教育部2001年度新的课程计划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现在我们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思考总结出来,请兄弟学校的领导和专家给与指教。

一、课程设置的总目标与设置原则

依据教育部开设该课程的宗旨,同时参考当代学习心理学的最新理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学习》等文献资料,我们确定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线的综合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即"以人为本,综合创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的态度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参与一些类似于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学习的要求,并将逐步形成一种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欲望。

2、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目标:

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会激活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存,采取多种方法收集所需信息,并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

3、研究性学习的人际目标: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此过程中发展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他人。

4、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目标: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等,同时也会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开设综合研究性课程是一项全新的教学工作,我们在选择与确定课程内容前,事先制定了以下原则:

1、开放性:开放性原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必经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强调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不拘泥于原有的知识体系;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评价过程的参与性。

2、实践性:综合研究性课程强调学生要亲身体验、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探索各类综合问题前提下,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重安排实践性或者指导实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实践的时间基本保证在整个课程时间的三分之二,特殊情况不得少于二分之一。开设综合研究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转变。因此,该课程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在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3、综合性:综合实践课程与研究性学习不能简单地分科进行,而要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高度重视课程的综合化,强调课程的整体性。要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中,既要注重一般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应注重科学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4、可行性:依据学生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注意由易而难,由近及远的策略。同时因地制宜,根据本校本地的具体条件做出适当的安排指导,以保证实施。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依据课程目标,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习内容(综合性知识)、能力培养。这三部分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核心。所有核心概念都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掌握了这种研究方法以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平时的分科学习方法不同,强调的是小组研究学习,该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的过程,思考性探究是该学习的核心,它包括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发现、理解、调查、设计、讨论、评价等种种方法,而且要学习合作、宽容、接纳、竞争、创新、自尊的心理品质,同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科学、人文的精神。

2、综合性知识作为现实问题为综合研究性课程提供了理论背景,并以核心概念为主,形成比较统一的整体。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较为抽象的核心概念,它们基本代表了综合知识的核心思想。这些核心概念不能用分科教学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应当以现实问题为依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它们,并进而把握其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另一种属于事实性概念,它们可归于正在研究的问题之中,如朝鲜半岛问题、温室效应、生态入侵等等。其中最基本的依据是学生的生活。一是以“人与自然”为线索的内容,它主要以大连地区与人生存发展有关的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如气候、水资源、植被状况、能源等。二是以“人与社会”为线索的内容。它可以是大连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也可以是社会经济问题、社会政治问题。三是以“人与自我”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主要涉及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问题。如青春期生理与心理、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等所引起的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探究。这些概念是在研究中确定的,教师所作的是教会学生们如何讨论这些概念、如何查询与此相关的资料。

3、个性品质、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目标,一般在教学目标中不能十分具体地表现出来,但是在学生进行的所有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同时作为较深层次的观念目标,可以考虑请一些专家来作专题讲座,加以促进。三、综合研究性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1、课程的组织:

综合研究性课程的开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师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各学科教师本来就已担任学科教学任务,况且这一课程还没有人承担过,教学资源的缺乏是这门课困难重重。因而课程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拟成立综合研究性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组、课程教学实施组、专家顾问小组,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室等共同领导。科研课题组负责研究课程的开发与实验、教学资源的收集与编撰、课程评价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教学组负责实施具体教学工作(当然,课题组与教学并不截然分开);专家顾问组负责科研课题的咨询与指导,同时也担当一部分相关讲座。

2、课程的实施:

本学期开设的综合研究性课程主要有:综合研究性课程总论、历史社会问题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研究、生态问题研究四部分,每一部分教学都突出课程宗旨与总目标。

(1)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师的缺乏,这一课程主要由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中的几位教师承担,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①主题报告:以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案例为核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目的在于介绍背景知识、成功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转变学生的观念,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②范例教学:介绍研究方法以后,分发相应研究材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与范例进行模拟研究。教师的角色是提供范例与学习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导。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模拟研究中掌握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社会调查法、等量实验法等;

③小组研究性学习:以2-5人的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内容包括: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等等。教师的角色是小组的参与者与资料信息的提供者,学生自己选出的小组长负责研究进程的管理,学生是学习研究的主导。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学习角色的转变,了解与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体验小组协作学习,促进合作精神的形成。

④课堂论辩会议:以大课的形式进行论辩,各小组将已经完成的各项研究计划或中期报告,在讲台上向全体学生汇报,然后,由学生自由提问答辩,从选题、研究方法的选择、资料的可靠性等各个方面,进行提问、分析、论辩。教师的角色是会议的主持者(相当于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过,教师还需要提供深层解释与在解释中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每一位在台上的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在台下的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论文答辩的方式、方法,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合计性发言论辩的思考能力,以及在公共场合文明、坦诚的表达能力。

(2)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每一位教师开设这门课的首要工作,因为没有相应的教科书,没有教学大纲,我们考虑到既不能脱离中学现阶段的分科教学,也不能将分科教学的内容搬到研究课中,于是,从三个方面入手,选择相应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三方面是:历史社会问题、自然科学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历史社会问题以历史学科为依托,兼顾政治、经济等学科内容;自然科学问题以物理学科为依托,兼顾数学、化学、天文等学科;生态环境问题以生物、化学、地理学科为基础,由分科到综合。教师讲授时,以这三方面问题为基础,学生选择课题时,先从分科问题开始,再从自己的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各研究组在登记时,要进行相应的归类,即看看属于哪一类问题,适合采用哪些方法。当然,不论研究什么问题,目标是相同的,即都要学会上问题到的教学目标。

(3)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全新的综合研究性课程需要安排好教学过程,我们从综合研究性课程概况开始,先后安排历史社会问题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三类方法指导性课程,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课题选择与确定、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查阅课题相关资料、文献分析、数据初步统计等研究方法。

3、课程的评价

综合研究性课程的评价是达成其课程目标的重要步骤。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研究性报告与研究者自评、互评的形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会评价也是综合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性报告与自评、互评的所有资料都采用研究性档案的形式,由学生自己保管,每学期举办一到两次展览,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研究性档案,并作为最终总结性评价(等级制评价)的主要依据。

教师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报告的评定,主要对研究的中期报告与结题报告进行评定,内容包括:选题(内容、表达)、计划(文献分析、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等)、过程(相关资料全部附录在报告后面)、结论、资料等;第二,综合能力的达成,一般一学年一次,采取不定期的方式,但主要放在下学期。

四、综合研究性课程开设的初步成果与今后设想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学生们体验到了研究性学习带给他们的欣喜,全校共组织了154个研究小组,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完成历史社会问题研究的中期报告78个,自然科学问题的中期报告39个,学生的研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初步研究成果可以从学生的研究报告中体现出来如:《大连金石滩主题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京杭大运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这世界是否安宁?--20世纪人类各种灾难的分析》、《巨人的握手--20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初探》、《中国近代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先进性》、《大连开发区旅游的构想》、《脚本DoS程序的防御》、《仔猪下痢的防治》、《迪斯尼乐园-我的梦想》等等。我指导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连金石滩主题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赛区)二等奖,《脚本DoS程序的防御》等三项课题获得了大连市一等奖,《同学录的语言设计》等三个课题获得二等奖,《仔猪下痢的防治》等三个课题获得了三等奖。我撰写的《充分开发社区科技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意义》一文获得了2002年全国科技辅导员论文大赛(赛区)一等奖。

尽管我们开设的综合研究性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说,课程建设还很不完善,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研究解决,为此我们对今后的课程开设有以下设想:

1、完善小班化教学。进一步完善小班化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管理与指导。尽可能针对所有学生所选课题进行详细的指导,同时建立相应的课题管理机构,由研究小组与学校分别建立研究性课题档案。

2、建立开放的研究与资料信息查询机构。适当开放理化生实验室,建立相应的资料库。资料匮乏是讲授研究课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许多问题理论可以讲清,但如果没有实证材料支持就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建议学校尽快建立相应资料系统,除增加图书期刊等资料外,还可购买一些好的光盘、课件等,并应尽早实现电脑广泛上网,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3、建立健全课题指导的教师、指导教师、顾问与管理人员的配套体系。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研究课教师都是兼职劳动,本有专业课务在身,工作繁忙,对科技、人文方面的新进展不可能时刻把握,囿于学识,也未必能把所有问题讲清讲透,学校应利用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多请有关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主持课题研究、评价或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这样,能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3、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学与理科课程改革",《比较教育研究》,1997(1)

5、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