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十篇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十篇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52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1

一、“幼儿园喂药”事件反映出教师保健专业素养的严重缺失

在我国,许多人习惯将抗生素称作“消炎药”,认为其是万能药,可包治百病。许多人在自己患感冒的时候常会选择“吃吃感冒药、打打点滴”的治疗方式,也就是说,使用抗生素治疗感冒。身处“消炎药万能”的社会环境,尽管我国对幼儿园一直有严格要求,明确规定“教师不能自行给幼儿喂药,如果家长委托幼儿园教师代喂药的,所服药品必须是家长亲自送来,并登记在册的”,但为了预防幼儿生病,避免退还保育费,部分幼儿园选择无视相关规定,擅自喂幼儿服用“病毒灵”,因为“病毒灵吃了就灵”。

殊不知,抗生素并不能预防和治疗感冒。更严重的是,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导致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最终严重危害身体健康。〔1〕“幼儿园喂药”事件的发生,深层次反映出幼儿园园长与教师保健专业素养的严重缺失。

幼儿身体发育尚不成熟,非常需要科学保教的支持。幼儿园科学保教一定是建立在系统的保健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若缺乏专业素养,仅靠自身经验,是很难做到科学保教的,很可能会受一些不科学的民间观念误导。可以说,保健专业素养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保健专业素养严重缺失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二、教师保健专业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1.部分幼师院校生源质量较低

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加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待遇偏低等原因,幼师院校的生源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事实上,很多幼师院校很难招到足够数量的高素质学生。〔2〕生源质量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学前卫生学的复杂知识。

2.学前卫生学专业难度降低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之一,是主要研究如何保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学科。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学前卫生学、幼儿卫生学教材纷纷出版,可这些教材大多只关注学前儿童的生理解剖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健康评价之类的内容,对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儿科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和其他一些能帮助学生获得系统卫生学知识的内容或语焉不详,或付之阙如。可以说,现行的大多数学前卫生学教材内容只停留在对学前儿童卫生状况的现象描述层面,忽视对现象背后的卫生学原理的分析与阐释,学前卫生学的专业难度大幅度降低。此外,尽管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开设了学前卫生学课程,但就教学目标而言,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形式化严重,课程功能失位,并不强调对学生保健专业素养的培养。就“幼儿园喂药”事件而言,如果教师没有在职前学习学前卫生学课程时了解到病毒灵等病毒类药物的抗药性原理,那就很难了解擅自服用的严重危害了。

3.学前教育保育、保健实验教学体系尚未建立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既没有实验课程体系,也没有完善的实验室体系。大多数幼师院校重视的是画室、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琴房、书法教室等的建设。近些年来,一些幼师院校还建立了奥尔夫音乐教室、蒙台梭利教室、玩具室、儿童观察室等,但普遍缺少系统的、有关儿童保健和生理健康方面的实验室。可以说,学前教育保育、保健实验教学体系尚未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前卫生学教学偏向教师教授为主,课程大多只涉及儿童保健和生理发育的一般规律,很少有通过学前卫生学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的教学安排。

4.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尚未充分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2011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教育部在湖北和浙江两省试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之后,虽然试点省份不断增多,但尚未在全国全面铺开。因此,尽管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专业知识”维度“幼儿发展知识”和“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方面对教师科学育儿提出了具体要求,〔3〕但由于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因此对幼儿园教师的保健专业素养要求尚未充分落到实处。

因为在幼儿园教师培养与培训中一直存在忽视保健专业素养的问题,幼儿园教师的保健专业素养缺失也就在所难免了。因为缺乏专业判断能力,加之被并不科学的民间观念误导,又受利益驱动,“幼儿园喂药”事件不幸出现了。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出现,亟需提高幼儿园教师保健专业素养,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三、增强教师保健专业素养,提高幼儿园保育、保健能力

1.增强教师保健专业素养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是幼儿园教育的底线,幼儿保育、保健知识与能力理应成为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此也是有明确规定的。〔4〕幼儿园教职工,包括幼儿园的医务人员,不仅要了解幼儿保育、保健工作“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还应该能对“为什么”作出专业解释,从而以自身的专业性影响幼儿家庭,进而影响全社会,促使公众形成健康保健观,建立幼儿健康成长的保护网。

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涵盖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三个方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教师要“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所谓“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包括了解幼儿生理发育规律,掌握与儿科学、卫生免疫学等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及时处理幼儿卫生保健问题等。

除了掌握科学保育、保健知识,提高自身保健专业素养外,幼儿园教师还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自主性,以免被误导。专业工作者对自身的专业工作拥有充分的解释权,外在因素不应对其产生根本性影响。〔5〕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尽管受幼儿园园长管理,但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教师享有对专业保育和教育的自主权,拥有专业自主性。凭借自身的保健专业素养,遇到类似可能会危害幼儿健康的事件,教师应当作出科学、专业的判断,本着对儿童健康负责、尊重儿童权益的态度,予以反对和制止。

2.强化教师保育、保健专业意识与能力

除了端正办园价值取向外,幼儿园还要注意强化教师的保育、保健专业意识。专业意识引领专业行动。只有强化保育、保健专业意识,幼儿园的保育、保健工作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为幼儿服务。研究发现,目前幼儿园普遍存在重教轻保问题,〔6〕教师常常将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作为首要任务,尤其是年轻教师,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保育有哪些内容和方法。在教师没有意识和体会到保育工作的重要性时,幼儿园需要通过理论引领和实践训练来强化教师的保育、保健专业意识。〔7〕首先,幼儿园应重视对保育、保健工作的研究,把保育、保健工作纳入常规教研活动,以促使教师体会到保育工作也是有价值的。其次,制定本园、本班日常保育、保健工作规范,将保育、保健工作纳入班级常规工作计划之中,从而进一步强化教师保育、保健专业意识,促使保育、保健工作落到实处。

除了强化教师的保育、保健专业意识外,幼儿园还应当重视教师专业保育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观摩以及跟踪指导等多种形式,指导教师掌握保育、保健知识,切实提高保育、保健技能。

3.幼师院校重视对学生保健专业素养的培养

幼师院校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以通过提高生源质量、改革目前学前卫生学课程与教学、增加保健实训等途径,加强对学生保健专业素养的培养。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即将在全国全面推广,幼师院校应更加重视对学生保健专业素养的培养。

幼儿园保育工作涉及幼儿生理、心理、营养、保健、生活、游戏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所以幼儿园保育工作也需要由专业的保育、保健人员来承担。建议幼师院校(或具备条件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增设幼儿保育、保健专业,通过制定课程大纲、编写教材、配备专业师资、出版专业刊物等正规途径,系统培养高质量的保育、保健人才。这应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8〕

4.医科院校加强幼儿园保健医生培养

我国早已对幼儿园保健医生的配置以及资格和素养有明文规定,即“按照收托150名儿童至少设1名专职卫生保健人员的比例配备卫生保健人员,收托150名以下儿童的可配备兼职卫生保健人员”,卫生保健人员为“医师、护师和保健员”,医师应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护师应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然而,目前许多幼儿园并没有配备专职卫生保健人员,因为专业医生大多不愿到幼儿园工作,而幼儿园已经配备的许多卫生保健人员并不具备《医师执业证书》。幼儿园专业保健医生缺口很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次的“幼儿园喂药”事件,与幼儿园保健医生不称职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鼓励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到幼儿园服务,健全幼儿园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使用机制,确保幼儿园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是短期内改善幼儿园保育、保健现状的重要举措。但从长远考虑,需要加强医科院校对幼儿园保健医生的培养,以真正提高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医疗卫生专业人才进幼儿园,对幼儿园教师保健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引领家长和社会做好幼儿保育、保健工作的重要阵地,幼儿园有责任依靠教师、保育员和保健医生,强化专业保育、保健意识,提高专业保育、保健能力,从而形成三级保健预防网络,坚决杜绝危害幼儿健康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幼儿园还有义务向家长宣传科学养育知识。教师、保育员和保健医生可以定期向家长宣传科学保健知识,以避免类似危害幼儿健康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段晓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科学使用抗生素〔J〕.当代医学,2012,24(18):19-20.

〔2〕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中国幼儿教师教育转型〔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24-26.

〔3〕〔4〕〔5〕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153.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2

1.1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

1.1.1择业观念

愿意将所学专业作为未来职业首选方向的学生有80人(83.3%),没想过的有14人(14.6%),不愿意的有两人(2.1%)。毕业后自愿选择去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有53人(55.2%),去县及县级以上医院的有27人(28.1%),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有10人(10.4%),其他单位的有6人(6.3%),没有人选择到村卫生室工作。

1.1.2教学评价

调查显示,68.8%的学生认为目前我院临床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能够适应社会实际需要,29.2%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1.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非常合理,0.8%的学生认为非常不合理;89.6%的学生能够适应目前的教学;认为课时总量适中的学生占68.9%,认为科目太多、每学期排课太满与认为科目偏少、留有较多空余时间的学生比例相当,均约为15%。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总体评价一般,有32.3%的学生认为实训项目少。这提示强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仍然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1.1.3教师评价

调查显示,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教师总体评价较好,特别是在教书育人、敬业精神上对教师给予了较高评价,但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还有待改善。学生认为目前教学中最有待改善的3个问题依次是:缺乏实践机会、忽视个性培养、教学计划不合理。

1.2农村基层临床医生问卷调查分析

1.2.1基本情况回收的451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基层临床医生男女比例为2.76:1,以“70后”为主,占37.9%;“60后”、“80后”人数基本相当,各占25%左右;从学历构成看(见表3),县级医院医生以本科学历为主,占75.6%,其次为大专,占18.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大专为主,分别占49.5%、44.4%,中专和高中学历均占30%以上。

1.2.2职业认知度

调查显示,92.8%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医疗服务;12.5%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还应当承担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工作内容;仅有约3.4%的基层医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在内的“六位一体”服务职能。对于自己目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68.3%的基层医生认为有待提高;92.2%的基层医生认为在岗培训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基层医生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愿望仅次于提高薪酬,但仍有约45%的基层医生5年及以上才能参加一次短期脱产培训。此外,90%以上的基层医生认为学习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服务政策、理念、发展策略有助于工作的开展。

2讨论与建议

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还是人才问题。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为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的社会责任[2],应当主动适应医改的新任务、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为农村基层培养适宜的医疗卫生人才。

2.1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农村基层临床医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基层医生不能正确认识基层临床医生岗位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随着医改的深入,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从过去的以临床医疗工作为主开始转变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点,更加突出为本社区、乡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及临床基本诊疗等综合服务职能[3]。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将其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课程或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服务政策、理念、发展策略等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和任务,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2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职业价值观学生未来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受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影响。高职医学生的价值观从总体上来说是良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且成长成才愿望迫切,但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定位基本准确,职业价值观主流是对的,但仍需对其加强教育和引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医疗服务制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保障机制的建立,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任务将重新回归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我们必须紧密结合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的同时,突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寒暑期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较早接触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特点和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去感知未来职业的伟大。引导他们树立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富有责任感的职业价值观,激发他们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热情,培养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心。

2.3强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我院临床专业毕业生对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总体评价一般,有32.3%的学生认为实训项目少。实训、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乃至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实践教学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职业化培训,加强实习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严谨的作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尽可能将学生安排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培养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将毕业实习与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取向相衔接,为学生今后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充分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要利用寒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突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主题,找准社会实践与未来职业能力培养的契合点,合理安排活动和学习实践任务,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内容融入活动要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专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养成和提高。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3

【关键词】妇幼保健;机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调查;研究

为了对近二十年所培养出来的妇幼卫生专业的人士实际的工作情况有所了解,方便对培养其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对培养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探讨,从而找寻最科学合理的妇幼卫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部分省市和直辖市所拥有的妇幼保健机构中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也就是对妇幼保健机构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所进行的访谈医务人员的定性研究。研究的对象是部分省市的某些妇幼保健机构担任主治医生以上职务的医务人员,研究采用的方法是专题的小组访谈或者是深入探讨的方法。

1研究的结果和相关论述

第一,妇幼保健机构层次的不同造成服务状况的不同。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省级、市级的妇幼保健机构拥有的保健项目的内容更广、所需要的技术层次也更高。大多数的机构都提供新生儿的疾病筛查、新生儿的监护等相关服务;妇科提供各种各样的腔镜手术;儿科增加了听力筛查、智力筛查等服务。以上服务的提供反映了现在的妇幼保健机构能够在传统医疗内容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新医疗服务项目。而随着现在医学模式不断的改变,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保健服务所产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检查身体情况,还需要能够保障个人的身体健康,让人们能够更有效的预防疾病,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这就需要保健服务人员能够拥有更加高超的专业技术和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从这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省市级的妇幼保健机构能够结合他们所拥有的临床相关经验对保健内容进行研究,改善相关的保健技术。这反映了现在的机构对专业医疗知识方面的看重,对医疗从业人员技术的重视。

第二,妇幼保健机构层次不同造成人员结构的不同。在省市级的妇幼保健机构当中,所从业的人员大多数是大专或者本科以上的学历,在工作的时候会更加多的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更加重视引进高水平的学术人员带领活动。而在区县级的妇幼保健机构当中从业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大专或者中专的文化程度,更不论在更加基层的机构当中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不是对口专业的,在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实在是令人堪忧。反映了现在的妇幼保健行业从业人员并没有满足市场对其的需求,绝大多数是因为基层中缺乏需要的妇幼保健专业人员。

第三,妇幼保健机构层次不同造成对人才的培养情况不同。各级的妇幼保健机构大多数都有着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是对从业人员进行在职的培训或者是进一步的学习等等,大多数会采用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方便从业人员能够在工作的闲暇从容的进行知识的学习。不过现在大多数的受访对象还是表示因为工作的关系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再次学习,说明一些生活工作方面的因素对从业人员的学习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四,妇幼保健机构层次不同造成对需要的人才素质的不同。虽然现在的妇幼保健行业还并没有发展健全,但是也形成了科系分明医疗部分。不过在基层的妇幼保健工作当中,大多数都没有对科系进行细致的划分,也米有临床医学方面的基础,更没有办法做好妇幼保健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妇幼保健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让从业人员都能够拥有稳固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从事妇幼保健行业的人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组织方面的能力、教学方面的能力、言语表达与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等等。

2妇幼保健机构人才培养的探讨

第一,对保健专业认识的偏差会影响机构中的人才培养计划。现在大多数的妇幼保健机构都是将临床与保健结合在一起,但是临床的治疗需求要大大超过保健的服务需求,而有些地方的保健机构更加是没有保健服务项目,这就导致人们对保健相关的知识还仅仅是停留在“治病”方面,并没有对“强身”方面有足够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从事妇幼保健行业的人员专业知识倾向。因此,卫生部门应该对妇幼保健的具体概念、工作的性质和地位进行细致的规定,对其升职的考核流程进行合理的设置,让妇幼保健从业人员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方向,更加稳定的从事工作。

第二,妇幼保健的教学模式应该顺应社会的需要。妇幼保健这一行业是在社会的需要下才产生的,也就应该顺应社会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妇幼保健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侧重于临床和侧重于保健的两个方面,不过从社会对妇幼保健这一行业的需求来看,社会对临床与保健的需要都是同等程度的,所以相关的高校应该对侧重临床知识的和侧重保健知识的相关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学生能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尽可能的不要偏科。

第三,对妇幼保健机构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活动。学校虽然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导,不过却不能一辈子教导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能够教导学生一辈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地方必然是社会,这就需要妇幼保健的从业人员能够在工作的时候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证明,在从事了一定时间的临床工作后再从事一定时间的保健工作,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束语

总之,对妇幼保健机构的人才培养和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定性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妇幼保健机构层次的不同造成服务状况的不同、机构人员结构的不同、对人才培养情况的不同和需要的人才素质的不同。从而了解到,对保健专业认识的偏差会影响机构中的人才培养计划、妇幼保健的教学模式应该顺应社会的需要以及对妇幼保健机构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活动,这对我们更好的进行妇幼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文斌,彭先进,杨燕,陈舒怀.地方工科院校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魏应彬,金玉澄,李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高等理科教育,2003,(05).

[3]杨杏芳.素质教育·中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观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辨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4

关键词:中医药保健服务行业;保健市场;政策建议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7.003

中图分类号:R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7-0008-04

policyResearchonDevelopmentofHealth-careServiceindust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iZhe1,LUowei-Fang1,CHiFen-fang2(1.ChinesemedicalDevelopmentCenter,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2.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tCmhealth-careserviceindustryisinarapidgrowthphase.itisimportanttostimulateconsumptionandboostdomesticdemandinhealth-careindustry.althoughtCmhasuniqueadvantagesinhealth-careindustry,lackoftechnicalstandards,industrystandardsandrelatedpolicyhaveledtomarketchaos.LimitedbyinherentconceptoftCmhealth-careservicesandtheexistingenterprisescaleandlevel,health-careservicescannotgetsufficientplay.thisarticleanalyzedcurrentsituationandmainproblemsoftCmhealth-careserviceindustry,andprovided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managementsystem,industryaccess,andpersonnelquality.

Keywords:tCmhealth-careserviceindustry;health-caremarket;policysuggestion

目前,我国中医药健康保健服务业发展无论社会需求还是发展氛围,都处于机遇空前的快速上升阶段。但与此同时,由于相关技术标准缺失、行业规范及配套政策缺失,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市场乱象;另外,由于民众固有观念和现有中医药健康保健服务企业规模、使中医药的预防保健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国家有必要开展相应的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中医药保健人才培训,进行中医药科普推广宣传,并建立“治未病”中医社区平台;在对应的政策层面上,从管理体制、立法、人才队伍建设、标准建设和财税支持等领域,化解中医药健康保健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亟需解决的问题。

1现状

1.1势头迅猛

近些年,中医养生馆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所涉及的行业有足疗按摩行业、保健品行业及中医药行业等。另外,在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药制药产业之外,以“养发、养颜、养生”为核心的消费品走进老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医药传承和普及的重要一环。以霸王集团为代表的中医药日化企业日渐走向中医药文化的舞台中心,引领现代中医药回归中医中药养生时代。中医药养生是防病治病不可或缺的保障,有独特的养生文化,现代中医药养生在延缓衰老、维系健康方面引人关注。以养生、养发、养颜文化建立起中医药日化完善的产业链也是中医药产业化、品牌化的一次创举,开创了中药日化科技应用新时代。

1.2氛围良好

近年来,我国养生保健服务业的经营、服务、营业网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①经营由过去单一的大众浴室转向桑拿、保健中心、休闲会馆等多种方式。②服务由过去单一模式向休闲、保健、娱乐、餐饮多功能转变。许多养生保健企业将休闲、娱乐、美容、保健集于一体,提供多功能服务场所,带动了化妆品、纺织品、啤酒及保健饮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③所有制形式由过去单一私有制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资经营等转变为多种形式。形成营业网点多、服务功能多、经济成分多、消费层次多的特征。特别是近几年,国外一些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如韩国汗蒸、日式岩盘浴、泰式按摩、印度Spa等进入,使我国养生保健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格局。中医药健康产业如何在此养生保健服务业良好氛围中立足并分得一杯羹,是中医药决策者和所有中医药健康产业同道所面临的挑战。

1.3社会需求强烈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消费者对养生保健服务与产品的现实保健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诸多不良习惯造成身体透支,导致亚健康人数众多,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特别是慢性病人群的增加,社会将需要更多中医养生产品。

2存在的问题

2.1养生保健市场亟待规范

由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标准缺失、行规混乱、多头监管而力度均不到位等,导致养生保健服务市场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由于该服务领域的工作性质难以吸引较高文化从业人员,目前从事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其整体文化程度低、中医药专业知识缺乏,业务技术指导不足,因而即使服务做得很到位(这意味着经营成本不低)的养生馆,也无法收取高价,或报出高价格后反而无法与低端养生馆竞争。由于目前养生保健行业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导致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和行业标准,出现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多、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不统一,以及非医疗机构内出现中医治疗项目的现象。

目前对涉及拔罐、刮痧等服务项目,主要在医疗服务的范畴进行了一些规定,在非医疗服务领域规定很少;而对药膳等服务项目,则主要在餐饮行业进行了一些规定,涉及到中医药的相关规定不多。总之,现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将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行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

2.2预防保健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疾病的早期诊治是维护健康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健康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医疗费用主要由个人承担,治疗费用远高于预防费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生活习惯中存在重医疗、轻保健的意识。与一些保健产业成熟的国家相比,国内中医药相关企业产品老化,式样及功能雷同,适用人群类似,行业内低水平重复恶性竞争。

中医药学在预防保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目前民众所关注的主要是通过常规体检以早期发现和诊治疾病,而对中医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和对疾病早期干预的优势缺乏认识,中医的保健方法和保健产品未能到得合理使用和推广,使中医在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领域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3建议

3.1推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中医药健康保健服务产业发展战略,把中医药保健服务产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并纳入国家行业统计目录。这可以及时向社会各界和投资主体传递中医药保健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总体策略、基本思路,以规范投资,调控市场准入,避免低水平重复。另外,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还可为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研究部门、企业提供决策所需数据等信息,保证中医药保健服务产业科学有序地发展。

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指导城乡居民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进行养生保健;推进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在全国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制定常见疾病的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指南和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

3.2培训中医药保健人才

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其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基层青年,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为保证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国家有必要通过相关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由中医药学会颁发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证书,为那些既有理论基础又掌握中医药技术的中医技师提供权威的从业资质,从根本上提高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素质和行业形象,将对国内中医养生市场进行逐步整肃。

3.3提高国民对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国家应适时启动全民宣教策略,让社会媒体广泛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和中医保健宣传,推广中医药知识与适宜养生保健技术宣传,让预防保健、未病先防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机制,组建相应专家团队对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所播放有关健康养生类的报道和节目进行严格审核,净化养生市场。

3.4建立“治未病”中医社区平台

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生保健等“治未病”服务市场将越来越广。国家应继续推进城市社区及乡村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普及中医药预防和养生保健知识,建设集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健康之家,鼓励社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加强管理,健全中医医疗机构的保健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形式多样的原则,将服务对象从患者拓宽到健康、亚健康人,将服务领域从医疗领域拓宽到中医预防、保健、养生服务。建议各级医院成立一个中医特色明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科室,把中医养生保健及“治未病”的特色技术融入于内,根据体质辨识及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给予施治的养生保健,提供冬病夏治、膏方等服务。探索建立中医健康保健服务职业技能鉴定制定,以及中医养生保健的人才培训体制。社区卫生医疗服务需求空间巨大,支持中医药在社区医院、乡村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培养更多的养生保健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1]。

4政策措施

4.1体制层面

国家应建立体现中医药健康产业自身规律的管理体制,将部分行业管理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或地方政府。

在源头上进行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设立中医药博物馆、养生馆、药膳馆、长寿安养村等,集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化、对外合作、交流、开发、利用和健康旅游、消费等功能为一体,全方位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此外,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名医名院与企业组建中医药文化产业连锁机构,如中医医疗连锁机构、中医药文化连锁店等,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设立连锁服务点,以方便就近提供服务。

4.2法制层面

国家在制定法律《中医药法》时,对涉及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管理及相关机构管理的具体规定,可授权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

4.3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中医保健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国家应探索一条适宜中医保健服务人员发展的新型政策之路,建立中医保健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强化中医药职业技能培训和取证的规范化、专业化,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工作更快、更好地实施。

现有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主要只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职业范围的分类,而无从业资格的等级差别。因此,建议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分级管理,具体可分为四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高级技师”“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级技师”“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初级技师”“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实习技师”。不同等级的从业资格在学历背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经验、从业年限、从业记录等方面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以充分体现不同级别从业资格具备的不同职业素质。

国家应允许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突破原有专业框架,开设中医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同时制定政策和法律,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方向的专业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中医保健护士、药剂师、营养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等中医健康保健从业人员。根据中医特色技术,创新中医健康保健领域的新职业、新专业、新人才,推动中医健康保健业的全面发展;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建立健全中医健康保健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4.4标准建设

国家应将保健品审核和批准职责及权限分开,以体现中药保健品的使用历史和特点规律;同时,将审核权限交给各省级中医药管理局,由其审核申报的中药保健品及保健食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正确评价后再交由省药监局审批。

由于相关管理部门并未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强制性的从业资格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布部门也不统一,导致目前行业的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低。为此,国家应实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资格的统一管理,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颁发。按照中医药的专业特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统一可由中医药行政部门颁发,其中,县级以上中医药行政部门统一颁发涉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市级以上中医药行政部门统一颁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经理人资格证书。而颁发从业资格证书的中医药行政部门同时负有对持有从业资格证书的监管职责。

4.5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

国家应制定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举办中医保健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发中医养生保健的产品;逐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中医健康保健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领域,都应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式,引导和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支持中医健康保健服务业发展。将中医健康保健服务业纳入服务业,发展并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健康保健服务机构。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中医健康保健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规定在税前扣除。发挥价格在促进中医健康保健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清理和取消对中医健康保健服务机构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

参考文献:

[1]王国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J].求是,2010,17(11):3-6.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5

[摘要]本文探讨了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并从实践角度研究了浦东新区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经验和成绩。笔者发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合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应加强专业人才和队伍培养,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1(b)-0165-04

thenewmodelofthepublichealthserviceforthepracticeandresearchinintegrativ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YUDonghai1DULeyi2SUnmin1QiChangju1

1.theHealthBureauofpudongnewDistrict,Shanghai200125,China;2.GongliHospitalofpudongnewDistrict,Shanghai200135,China

[abstract]thearticleexploresthebackgroundandthenecessityforthedevelopingtCmpreventivehealthservicessystem,andfromapracticalpointofview,wehasresearchedtheintegrativemedicineexperienceandachievementsofthepublichealthservicemodelinpudongDistrict.wehasfoundthatthetCmpublichealthservicesystemissuitedthewayofintegrativemedicine,weshouldstrengthenthetrainingfortheprofessionaltalents,continuetoresearchandsupplythenewmeansfortCmpreventionandhealth,andputinmorepublicityandpromotion.

[Keywords]integrativ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publichealth;exploremodel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10G009a)。

[作者简介]郁东海(1971-),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卫生政策及预防保健。

通讯作者

公共卫生是通过组织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和促进健康的一门管理学。早在1923年,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winslow教授就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也有学者简练的把公共卫生定义为“3p”,即promotion(健康促进)、prevention(疾病预防)和protection(健康保护)[1]。

1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公共卫生是随着人类与疾病斗争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学科,在早期往往带着宗教和超自然观的烙印[2],但当时的一些规定、实践活动的确对预防疾病、保障公众卫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国外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人分别建立的清洁饮水系统;古罗马人对职业病的发现和预防;中世纪欧洲港口检疫规定(马赛)、垃圾处理规定(柏林)、市场清洁制度(佛罗伦萨)、传染病报告和隔离制度(黑死病、天花等)等等。我国类似的实践也很多,最早如“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殷墟等夏商遗迹中发现的完善排水系统;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养生和食疗概念、秦汉导引术的发明及推广、晋代传染病隔离区的使用及疟疾的防治、明代人痘法预防天花等。

但祖国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最大贡献在于其形成了一套完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的理论精髓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理念,提倡了以合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来避免疾病的发生,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也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阐述,该理念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补充,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措施,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在病前、病中、病后均体现了“预防保健”的概念。这与西医学的最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有着紧密的契合。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2003年原卫生部确定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2009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标志着宏观层面的全民公共卫生运动正式展开[3]。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由履行卫生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和直接提供卫生服务的国有卫生事业单位构成[4]。该体系有利于减少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加强卫生服务的保证,有效保证卫生服务质量、公平性、安全性。但该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等问题[5];与此同时,我国传统西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6];而且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疫情、人禽流感疫情、艾滋病(aiDS)等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对现有的公共卫生的体系形成挑战[7]。

因此,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治未病”预防保健理念,国家开展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般也称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一些官方新闻或文件也成为中医“治未病”项目。其主要概念就是在政府主导下,运用中医药传统方法,比如养生保健(比如药膳、中药茶饮、穴位按摩等),调整情绪、饮食、生活方式等,在疾病未发生前、或者疾病缓解期,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维护健康的方法。“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符合国际医学界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的医学模式转变。

2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步骤

浦东新区一贯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很早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2008年起,浦东新区卫生局与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合作,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进社区9+1项目”,在区域内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8个“治未病”社区服务项目的培训和推广,培养社区“治未病”专业人才数十人,服务群众近万人次;2010年4月,浦东新区卫生局又推进了“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投入数百万专项资金,与相关机构合作,在区域内建设了1家区级“治未病”中心和3家社区“治未病”中心,为万余名社区群众提供了“中医体质辨识”及个体化中医健康宣教服务;同时,卫生局主办或合作开展了多场相关论坛,包括与上海市曙光医院、区疾控中心合办的“第一届全国‘治未病’高峰论坛”、“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病防控论坛”等。所有这些工作,为我们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了理论、实践、人员等方面的准备。

2009年,浦东新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域”和“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笔者通过经验总结和政策准备,在2011年1月,由浦东新区卫生局印发了《浦东新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的探索。

2.1建立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

浦东新区充分发挥现有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实施资源整合,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形成“浦东新区卫生局—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服务网络。

该架构由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落实中医公共卫生经费;专业公共卫生防病机构内建立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各级医疗机构防保科中配备中医专业人员,指导并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三级服务网络与原有的公共卫生网络共享,服务内容互补。

2.2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各专业防病机构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或相应功能,制定工作规范、内容并组织实施及管理考核;各级医疗机构设置中医“治未病”门诊和相应的“体验”工作室、“健康小屋”等,全面推行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质辨识、保健指导等中医“治未病”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卫生室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全面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卫生监督所设立中医监督科,实施并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与执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已全面开展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相衔接,推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家庭提供连贯、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浦东新区从2010年开始试点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以全科医师为责任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及村卫生室为平台,服务团队为支撑,团队成员包括全科医师、公卫医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2年起,浦东新区开始探索和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至少配备一名中医执业医师、其他人员通过培训都能做到“能西会中”。其中,中医全科医师负责团队开展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和疑难把关,并和团队其他医师共同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以慢病和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妇女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宣传等为主的家庭健康服务。

2.3强化人员培训和服务认可

新区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一支能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开设了重点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培训采取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的西医执业人员统一颁发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适宜技术操作资格证,在新区范围内予以服务范围认可。

2.4制定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

为规范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式和干预手段,新区聘请中医药院校专业教授,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包括:中医健康体检、体质辨识操作常规;各类慢病、妇幼保健等领域的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方案。成为区域性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指南。

2.5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2012年起,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匹配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每年每万人口3万元;建立对专业防病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考核结果与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中医信息化同步配套,与西医档案(总档)模块融合;开展基线调查、动态监测、效果评估等工作,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监测和评估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同步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对街镇的卫生考核范畴。

3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取得成绩

2012年,新区已开展的14个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分别为: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中医传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健康档案管理、中医健康教育、中医孕前保健、中医孕期保健、中医产后保健、孕妇学校中医宣教、儿童体质辨识、儿童中医健康宣教、学生近视中医保健、老年人认知障碍中医干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截止2013年1月,全区45家社区及10家综合、专科医院设置了中医“治未病”门诊,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咨询服务50864人次,掌握了本区9种体质的分布情况;完成中医健康建档59933份;开展高血压中医随访干预13179人次、糖尿病中医随访干预8795人次、慢性乙肝中医随访干预1436人次;开展中医健康讲座520场次、健康咨询义诊186场次、大型健康主题宣传154场次;开展孕妇学校中医宣教633课次、中医孕前保健1006人次、孕期体质辨识4676人次、产后保健12310人次;开展儿童中医体质辨识14230人次、4~6岁儿童中医健康讲座369课次、开展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10398人次;完成了老年认知障碍中医干预建档1028人次,卫生监督所建立了1488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础信息库。

随着上述工作的逐步推进,新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区内防病专业机构全覆盖和区属医疗机构全覆盖,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基本确立;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项目上的特色功能得到凸显,社区民众对中医的认同度及参与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4经验体会

4.1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和养生方法,对于现阶段预防保健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服务、干预等领域有着显著优势。

4.1.1可操作性高,价格低廉祖国医药有很多特色性的防病养生方法,如药膳、中药茶饮、药液踏渍、穴位按摩、刮痧、保健拳操(导引)等,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学习容易、花费较少(甚至无需任何经费)等优点,尤其是一些非药物疗法,在社区推广的可操作性强。

4.1.2居民接受度高中医药在我国传承5000余年,在群众中有着扎实的基础,得到了绝大部分中国民众的信赖。而且,其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贴近群众的服务方式深受欢迎[8]。通过工作实践也证明,这些以传统医学为核心的防治手段居民喜闻乐见、接受度极高。

4.1.3效果显著在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推广项目前,浦东新区卫生局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对这些项目的有效性开展了科学研究,以前瞻性设计、对比研究、统计学分析等手段验证了其对防治多种疾病(常见慢病、传染病、肿瘤等)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能有效的弥补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一些不足,如上文所述的“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满足人民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等。同时,近年来,中医药还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如汉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SRaS、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治中,中医药成效显著[8]。由此可见,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

4.2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走中西医结合方式

4.2.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中西医结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明显提升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因此,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同时,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比较健全、稳固,而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体现公平性及可及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预防保健不应再建立另一套体系,否则易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秩序混乱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应该与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相融合,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4.2.2全科医师制度需要中西医并用全科医师制度的全面建立是为了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为了合理梯度就诊秩序和“健康守门人”制度,积极应对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需要不断增长而建立基础性诊疗体系的需要。基层需要全科医师,但更需要全面掌握中医、西医的全科医师。只有中西医并重,才能更好的实现全科医师制度在基层保障中的作用和价值。

4.3必须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的建设

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养关系到中医预防保健的可持续发展[9]。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西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大专院校均开设了公共卫生、疾病防治专业课程。但中医预防保健的教育在我国严重缺失,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开设过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但目前已停止招生,仅在全国一些中医药院校的临床专业中有一门“防治学总论”的内容与之相关。这与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快速发展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议:

4.3.1院校培养在国家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中设置中医预防保健专业,培养既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又熟悉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知识的专业医师,夯实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

同时,我国目前全科教育中,西医类别全科医师教材大纲很少涉及中医内容,因此,必须打破中西医全科医师之间的培养壁垒,调整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教学方向,做到中西医并重和统一。

4.3.2职业培养对目前已经从事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队伍,开展两种类型的培养:非中医类别医师应统一开展规范化培训,传授中医药相关知识;中医类别医师则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其中,尤其要强化对现有在岗全科医师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并解决服务范围许可的问题。从而在短时期内打造一支能中会西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满足目前工作的需要。

4.4加大力度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段的研究

一项针对查浙江、上海、广东三地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约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有必要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10]。因此,国家可以根据各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试点经验,有计划的组织专家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册”行业指南,规范服务范畴、服务方式、疗效标准等核心内容。

4.5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11]。同时,一些现代社会特有的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等也都出现了高发的态势,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机关干部、白领阶层成为高发人群,而中医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12-14]。同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欠缺了解,获得途径不畅[15]。因此,提倡中医公共卫生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操作中,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白领阶层、青少年等,推进中医药文化、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进社区、进楼宇、进学校”,从而逐步解决我国目前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这一突出问题。

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大工作,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深厚的意义。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总结,进一步开拓创新,从而积累更多的做法和经验,力争为国家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5):323-325.

[2]邱五七,马彦.公共卫生概念的历史演进和思考[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3):375-376.

[3]宁博,李士雪.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责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6(6):407-409.

[4]何晔.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的变迁与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9-21.

[5]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6]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5(9):636-638.

[7]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21(5):615-617.

[8]杨丹,冯泽永,符美玲.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思考[J].中医药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2011,32(12):68-70.

[9]陈华,季聪华,陈勇毅,等.预防保健从业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906-909.

[10]曹启峰,季聪华,翁艳艳,等.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607-609.

[11]杜晓侯,文郁婷.现代健康观念改变与预防保健对策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59-160.

[12]温晓妮.治未病与过劳死[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489-490.

[13]闫伯华,黄志坚,丁国允.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14]陈雅,杨义龙,吴莉.运用中医养生观探讨过劳死的病机与预防[J].江西中医药,2012,43(4):13-14.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6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医院统计;教学;改革;健康中国

1当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学生对医院统计缺乏正确的认识

医院统计是卫生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为医院科学管理服务。而现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很多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医院统计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普遍认为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唯有医生才是光荣和受人尊重的人群,因此重临床、轻统计[3];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只有那些做不了临床工作的人才会去从事统计工作;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在医院内从事医疗统计工作的人员属于“二等公民”,并因此自暴自弃。这无疑是对医疗统计工作的不认可,也使得在学生心中很难对自己的专业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认为自己可有可无,没有任何的医院归属感。同时卫生信息管理的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对统计内涵的认识,对什么是医院统计认识不清,认为统计不过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为医院提供数字而已,因此对统计工作缺乏深层次认识和理解,根本不知道统计的目的是什么,统计的精髓在哪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群众对统计工作的误解,另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带教工作中忽视了对于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统计意识的培养。

1.2学生统计法律意识淡薄

一方面,由于我国现目前统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欠缺可操作性、缺乏有效监管等原因,使得无论是医院统计部门的正式员工还是信息管理专业实习生在从事统计工作时都存在有法不能依、有法依不住的尴尬局面,在医院统计工作中迟报、瞒报、错报、漏报等现象依然存在[4];另一方面,虽然《统计法》和《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多年,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往往流于形式,使得大家对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带教老师或是因为自身对统计法律法规不熟悉或是因为对其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对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到位,最终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1.3学生对医院统计流程不熟悉

统计流程是医院统计工作的重点,因此,掌握统计流程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的现状是,有很多学生,即便是在实习结束时也往往对医院统计流程含糊不清,更谈不上固化于心和熟练应用,因此也无法掌握统计工作的精髓。在统计实习时,他们常常显得千头万绪、杂乱无章。由于对统计流程的不熟悉,因而对医院统计工作无法形成全方位的认识,非常不利于其今后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统计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无法系统性地给学生讲解完整的统计知识和工作流程;二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大局意识,在实习时往往只注重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工作,对不感兴趣的则是不闻不问,这就使得他们往往只看到冰山一角,无法把完整的统计流程融会贯通。

1.4学生统计实践能力差

不管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多么丰富,但进入医院实习后,有时候即使是面对简单的问题常常也会束手无策。例如,有的学生对主要医疗统计指标的含义混淆不清,有的学生存在对统计公式的误用,还有的学生在遇到统计实际问题时甚至一片茫然,无从下手[5]。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带教老师只重视统计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关,也与学生参与统计工作较少、经验不足有关。

1.5敬业精神匮乏

很多学生在医院统计实习工作中,工作作风浮躁,缺乏敬业精神,无法静下心来专心从事统计工作。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占据主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起步较晚,部分学生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6];二是由于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敬业精神培养的状况,在实习带教中有的根本就没有开展相关教育,有的虽然开展了部分人文教育,但是内容形式单一,实用性不强,与统计实践严重脱节。

2做好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统计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2.1注重统计意识培养

在医院统计教学工作中,需注重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于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得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医院信息统计既是医院管理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又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工具,如果没有医院统计就根本谈不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无法保障医疗的质量与安全,因此,统计和临床同等重要[7]。也要让学生知道,卫生信息统计人员不仅仅是为医院提供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各种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充分利用分析的结果,当好领导的好参谋;要善于运用统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帮助管理者科学管理和决策,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充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2注重统计法律法规教育和道德培养

任何行业和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统计工作和统计人员必须无条件遵守统计相关法律法规,并且恪守职业道德[8]。带教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随时遵守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职业道德,在统计教学工作中,必须本着严谨的态度,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法治思维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9]。加强法律和道德的有机融合,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尽量使得学生在今后的统计工作中,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够做到依法统计、诚信统计,在报送各种统计报表时不虚报、不迟报、不瞒报、不漏报,始终坚守统计法律底线和道德准则。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统计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带教老师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最终将医院统计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深深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同时,通过统计人员自身法律修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整个国家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

2.3注重统计流程教学

参与医院统计教学的老师要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善于利用自身带教经验,结合学校的实习要求,带领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熟悉和掌握医院统计工作的完整流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统计工作包含哪些内容,包含哪些指标;其次是遵照医院制订的统计工作制度,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理论对各项医疗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分析;最后是对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运用,包括形成统计分析报表和统计分析文字,以发挥统计咨询、统计决策和统计监督的职能。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带领学生从头到尾参与完整的统计工作,从而系统地掌握整个医院统计流程。熟悉和掌握医院统计流程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使得统计工作变得高效有序,而且遵照流程进行pDCa循环,还可以促进医院信息统计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10]。

2.4注重统计实践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医院统计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带教老师需要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时刻谨记理论知识不仅是从实践中来,还要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学生要勇于实践,只有在以问题为导向,亲自参与医疗统计时,才能真正地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统计实践工作中,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良好社会经济效益[11]。同时,注重实践也是适应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的出台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医疗信息建设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且更加强调对于信息的利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推动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及医疗大数据利用的主力军,只有不断加强对其信息统计实践能力的不断培养,才能为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和技术支撑。

2.5注重敬业精神培养

医院带教老师是学生参与统计实践的启蒙人,也是敬业精神的传承者,对于学生敬业精神的养成显得至关重要。医院统计学既是科学,更是人文学,敬业精神是医疗统计实践的核心,加强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正是医学人文属性的必然要求[12]。因此在带教工作中,一是要鼓励学生热爱卫生统计工作,热爱医疗卫生行业,保持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且在卫生统计工作中保持奋发向上和不畏艰难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卫生统计工作新局面;二是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在带教中除了专业课程外还应设置形式多样的敬业精神培养课程,注重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时时刻刻“以人为本”,发挥“大医精诚”“无怨无悔”的敬业精神,将会是一代又一代“统计人”永葆青春的关键秘诀。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7

军队疗养事业是我军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按照疗养计划接收疗养员,组织实施疾病矫治、健康鉴定、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收治康复伤病员,培养疗养保健专业人员,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目前,军队疗养系统实现了陆海空三军联勤,由过去单一兵种服务变成为多兵种服务;业务开展上,部分疗养院已由过去单一的疗养变成疗养加医疗。面对新编制,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履行好职责,完成好任务,保证疗养院健康稳步的发展,没有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政治思想好的保健队伍是不行的。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疗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在竞争中就没有优势,会严重制约疗养院的发展。特色品牌的建立,人才是关键。为此,我们就疗养院如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疗养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一探讨。

1军队疗养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疗养工作的重要意义

1.1军队疗养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2005年,总后卫生部李建华部长在全军疗养院建设与管理研讨会上指出:“十一五”期间要把军队疗养院建设成“四个基地”的发展目标。即高中级干部的健康促进基地、特勤人员的疗养基地、慢性疾病的康复基地、保健人员的培训基地。李部长同时指出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是:以人才队伍、学科技术和设施设备建设为重点,建立与完善优质高效的军队疗养工作体系和疗养康复学科体系,逐步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具有我军特色的疗养院建设发展路子。由此可见,要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人才队伍建设是重点措施之一。这就是我们与大家共同探讨人才队伍建设的初衷。

1.2军队疗养工作和疗养院建设的重要意义

1.2.1疗养工作不只是单纯的业务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安排干部疗养,体现了组织上的关怀和爱护,对个人来讲是一项待遇。做好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干部的身心健康和部队战斗力提高,可以起到振奋精神、凝聚人心、激励斗志、鼓舞干劲的作用,这是其他办法无可替代的。

1.2.2疗养医学不只是传统医学的延伸和应用,也是多种现代医学科技的综合。

疗养事业在医疗保健工作中对保障人类健康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自然疗养因子对许多疾病和亚健康人员具有很好的康复效果。我院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在1990年5月至1993年9月和1998年4月至2002年11月分别对86例高血压病疗养员和348例中老年疗养员亚健康状况进行疗养康复效果观察:348例中老年疗养员疗养20天,峨眉山综合疗养因子对各种亚健康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对轻度心率、血压、血脂、肺功能异常均有改善作用[1]。

86例高血压病疗养员经各种疗养因子治疗27天后,显效27例占31%,好转44例占51%,无效15例占17%,总有效率82%。第12天所测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与第2天比较(p

1.2.3疗养院不只是服务保障单位,也是一支重要的卫勤力量。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是军队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疗养院同样负有重要职责。伴随人们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保健知识的日益增多,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人数也会越来越多,疗养院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好。

2如何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疗养院快速发展

2.1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才在疗养院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近一二年因开会与多家军队疗养院同行交流和文献资料查阅所知:疗养院都不同程度存在卫生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其主要原因:①疗养康复技术在国内仍处于认识阶段,军地高校开办的疗养康复班少,大部分疗养医生是医疗专业人员,从业前缺乏疗养康复知识的系统学习。②部分疗养院过去长期以来偏重于一般性生活服务,技术少,医疗设备落后,学科特色不明显,医生认为到疗养院工作所学知识不能达到充分应用,而不愿意到疗养院工作,到了也千方百计调走或通过考研而不回疗养院工作。③疗养院福利待遇与治疗医院差距大,不具备吸引人才的物质条件。④人才使用与管理缺乏激励、竞争、淘汰机制。其实,疗养康复也是一门学科,疗养康复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相比,各有各的特点,互为补充。疗养院也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单位,它涉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学等专业,技术性强,服务要求高。因此,加快人才培养、做好人才的引进和保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作为疗养院能否做到“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能否保持健康快速发展,能否在疗养医疗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有无名医名家,有无吸引患者的“金字”招牌或特色品牌,归根结底,要看有没有这方面的人才。疗养院要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就要适应疗养医疗市场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为健康促进、疾病康复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是医疗技术人才。所以说,人才建设是构建军队疗养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各级都要有很强的政治责任感,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树立单位要发展,人才先行的理念。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2.2针对疗养院实施联勤后的任务特点,精心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疗养院实施联勤后,全军疗养院的编制形式有以下几种:①海空军疗养院并入陆军疗养院成为疗养区。②海空军疗养院合并成新的疗养院。③医院并入疗养院成为疗养院的临床部。④疗养院并入医院成为医院的疗养区或疗养科。共同点是并入后的工作职能没变,只是服务的体系、服务量作了调整。就我们疗养院而言,都江堰空军疗养院并入后成为疗养区,院本部和疗养区担负的任务与联勤前是相同的;就疗养院整体而言,业务范围扩大了,不仅担负着干部的健康疗养、疾病康复疗养、而且还负有重要的空勤疗养任务。类似这种编制的在全军带有普遍性。在人才培养规划上,要紧紧围绕任务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多学科人才培养。实行卫勤管理、政工、后勤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统筹规划,全盘考虑。紧跟各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单位工作需要,按照学用结合的原则,精心制定培养计划。既要“一专多能”,又要重视专科建设及专门人才培养。专科人才培养有利于专业研究的深入发展。疗养院只有具备相对齐全的各类人才,又体现出专业性和针对性,才能真正满足“三军联勤”的需要。

2.3确定培养方向,选好苗子,培养能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上首先是选好培养方向,疗养院是预防、保健、康复、治疗和健康教育于一体,逐步实施专科专病疗养,今后工作重点突出预防工作,通过健康教育及个体化保健康复指导等手段,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早防早治”,促进疗养人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围绕工作目标选择培养专业,专业确定,选苗子是关键。首先应从现实思想表现去考察,应选安心疗养院工作,热爱本职,敬业精神强,勤奋刻苦,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志去学习深造,使其学成后愿意回院工作,并在本专业上起到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2.4创新培养方式,采取多渠道培养人才。一是立足岗位培养人才,在本职岗位上锻炼提高。在我院推行医生护士轮流到门诊部工作,对诊疗技术的提高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二是发挥好老专家、老主任的传帮带作用。组织好院内学术交流、技术比武,活跃学术气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利用好远程教学设备,从观看远程教学中更新专业知识。四是分期分批外出深造或专科进修。五是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虽然时间短,但能和与会专家学者交流,可以增进与专家权威人士的感情,增加了解沟通渠道,同时对于了解本专业学术动态大有益处。要利用好驻地军地资源,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学术讲座。六是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达到引进一个人,发展一个学科,带动一片的目的。疗养院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改变“为我所有”才算引进人才的认识。可通过让人才到疗养院兼职,或联合开发新技术,或聘请他们为技术顾问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七是请专家学者来做示范、辅导讲课。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8

关键词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对策

健康管理的概念最早在美国被提出,近几年随着其不断进步和发展,在中国也正开始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人群提供健康指导,从而提高其健康生活水平,减少各种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1]。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专业技术部分,是慢性病预防的第一步。健康管理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对医疗保险客户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有效控制疾病发生或发展,显著降低出险概率和实际医疗支出,从而达到减少医疗保险赔付损失的目的[2]。

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开展情况

中心于2009、2010年承担了一些单位职工的体检,陆续发现体检后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疾病前期,比如血压、血糖、体重偏高,还有一部分有一些症状但没有明显的器质性改变,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于是中心尝试用运动、饮食进行干预,开始了健康管理的探索,2013年起承担宜昌市“三高健康管理门诊”试点工作。目前中心已经打造了一支队伍,含健康管理师6名,营养师7名。这些人员均为中心医务人员,通过各种培训、学习考试取得证件,并参与了中心健康管理工作。通过实践,我们在健康管理中植入中医养生知识,结合运动医学、康复医学、营养医学以及中医传统技术进行整体健康管理,效果明显。取各种医学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管理-整体自然疗法。服务人群涵盖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高风险人群及慢性病人群,通过一段时间的健康管理,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尿酸等指标都呈现下降或者恢复正常。涌现了一批好转案例,扩大了健康管理的影响力,这几年健康管理进政府、进机关、进学校呈常态。如《三峡日报》社举办了“市民说吧-健康需要管理”活动,以专版进行了报道[3]。《三峡晚报》以“不打针不吃药,健康管理控三高”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引起了市民高度关注。管理对象涉及各种职业,比如公务员、医务人员、教师等,他们自身效果为服务对象做了极好的示范。

存在的问题

居民不了解健康管理。健康管理虽然在国外已提出几十年,但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居民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认知度还不高,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尚未被公众所接受。人们的习惯是“生病就医”,只有在生病时才去看医生,而对于疾病的预防和自身健康的早期干预和管理非常忽视。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一年需要花掉上万元去抽烟,而对于几百元的健康管理费用,他们往往认为太贵了,这种错误的认知习惯,需要慢慢去转变。专业人才缺乏,服务能力不足。健康管理不仅是一种方法,一套完善的程序,更是一门新型医学,涉及临床医学、中医养生、中医经络学、中医食疗、现代营养学、运动医学等,可谓博大精深。与中国的健康管理发展需求相比,专业技术人才远远不够。要保证健康管理这一新兴产业健康、有序、规范、可持续发展,需从健康管理服务的对象、范围、内容、知识结构与专业技术要求,以及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等方面开展,其所需人才应以经过系统培养的,以技能型为主要特征的专科层次的专门技术人员为主[4]。资料显示:日本有营养师40万人,美国有营养师6万人,中国不到4000人。我国目前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的大多是各专业转型的,服务能力严重不足。补偿机制不完善。一是没有收费许可和标准。西陵中心承担宜昌市三高健康管理门诊工作两年了,开展了大量工作,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收费问题。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里没有健康咨询、健康管理、营养指导、运动指导等项目,现在仅有的一点收入来自于体检的化验费、中医理疗费,完全不能体现健康管理师的劳动价值。人员工资以及工作经费靠其他科室收入弥补,导致积极性不高,难以为继。二是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比如医疗保险只体现了生病报销,完全没有预防。考核、评价重过程。拟订方案,管出效果,这才是健康管理真正要的结果。我国对于基层医疗机构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的考核还停留在“过程控制”上,如建档率、回访率、管理率等,没有结果控制,过程质量就会下降。缺乏规范。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似乎一夜之间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科,健康管理门诊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连洗脚屋也挂了健康管理中心。目前健康管理的准入还没有标准,服务项目没有统一,提供的主体没有明确,甚至其审批部门竟然是工商局,而不是卫生计生部门。

对策

加强宣传,提供公众认知度。要想使健康管理这一新事物被公众广泛认识和接受,政府、健康管理公司、保险机构的积极和战略性宣传是极其必要的,尤其是健康管理的基本理念等。加大投入。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对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支持包括:产业政策的鼓励,加大医疗预防保健的投入,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资金的投入,网络安全立法等[5]。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建议出台政策:一是鼓励职业学院开设健康管理专业,二是鼓励具备能力的健康管理培训学校的发展,三是鼓励全科医学生及医学专业人员学习健康管理知识,对于承担的健康管理工作给予一定的激励。建立注重效果的考核评估机制。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以效果为评价”的考核模式,以“好转率、用药减少情况、住院减少情况、慢性病发病率下降”等为考核指标。同时为费用支出、国家投入提供依据。出台配套政策。拟定健康管理机构的准入标准,规范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已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同时需要合理界定各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力量在健康管理工作中的职能。各级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在疾病救治的同时完成患者的健康管理。疾控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应该扮演管理者的角色。社区服务卫生机构的职能是“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涵盖了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应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在推行规范的服务的同时制定配套的价格政策,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探索费用前置,鼓励健康管理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报酬。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2]杨迎春,巢健茜,王小雨.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01-4403.

[3]李伟,李斐.社区卫生服务中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5,2(5):76.

[4]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013.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需要,特别是世界性回归自然和人类开始意识到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之后,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养生越来越充分地展示其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在世界上的影响日趋广泛,21世纪将是一个现代生命科学与传统养生相结合,用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破译传统养生的新时代。

近年来,国家提出医疗卫生工作改变以往“重疾病,轻预防”的思想,实施抓预防、治未病,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2007年11月29日,吴仪副总理宣布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广州试点启动,2008年1月正式实施。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推行“治未病”健康工程,使广大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行业内初步形成了“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这一切预示着全民预防时代的到来。

全国各类中医养生促进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养生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国出版有关养生书籍已达万余种,并常占据销售榜前列。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全面跟进,几乎都辟有养生专题或版面。

养生市场的火爆反映出民众对养生保健信息的渴求,对健康、延年益寿的渴望。可以说,健康产业已进入需求旺盛期,其主要原因有几点:

一、经济快速增长为健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健康消费观念由生存型、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

二、人口快速老龄化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方向。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1.77亿,占13.3%;65岁以上老人1.19亿,占8.9%;预计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3322万。“养老难”将成为继“看病难”、“入学难”之后更难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预防胜于治疗”理念的普及助推健康产业的发展。

正如特鲁多医生的著名的墓志铭:“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时在治疗,经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第三次卫生革命,将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健康为奋斗目标,发展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及社区保健等综合性措施。根据wHo调查显示:健康人群占人口总数的5%,患有各种疾病占人口总数的20%,亚健康状态的约占人口总数的75%。

四、政府的支持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3年2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健康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五、公众健康面临的诸多挑战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公众健康面临诸多挑战:不良生活方式;疾病谱的改变;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新型传染病……

这些因素,都将助推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都已经意识到,健康产业将是未来的一大商机,许多商家想要加入或者已经加入,但具体做什么项目?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养生产品是什么?怎样的养生项目才是科学而又接地气的?专业知识的缺乏,可能导致养生行业的乱象丛生,所以,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一个完整的养生体系中,专家会将正确的养生保健信息传达给民众,引导其自我保健,发挥领路人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却非医学出身,国内养生保健畅销书的作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没有行医资格,甚至连医学背景都没有,学中文的、学哲学的、学历史的,五花八门。对中医理论的一知半解导致其经常犯常识性的错误,如“祛火”等于消炎;疲劳就是体虚;也有某些专家为了名、利,盲目追奇求新,或胡乱比喻,或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从吃绿豆,到吃大蒜、喝尿,所谓“养生之道”此起彼伏忽悠人,还偏偏总有很多人信,为什么?2014年7月,“尿疗治病”说被戳穿,许多医学专家通过媒体发言,喝尿的治病功能从未被证实。连所谓的“尿疗协会”,也被证实为在香港注册的一家普通公司,起了个名字叫“协会”而已。按说,证到这儿,忽悠就该收摊儿了。没想到,该“协会”的“会长”还振振有词,愿意和一切反对喝尿的人理论,云云。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篇10

1.奠定学科基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认定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成熟的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护理学科尚缺乏清晰的学科专业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发展二级学科、培养不同类型的护理专科人才是护理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级学科的确立需要与医学发展相匹配,其专科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未来的发展领域可为护理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医护理学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独特的护理技术,在老年医疗、社区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巩固、提升中医护理的专科地位,创立护理二级学科,可为护理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队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西医护理学校毕业生成为中医院护理的主力军,在开展中医护理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盲区。中医基础理论薄弱、护理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临床中医护理技术使用率低下,与技术水平下降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教育层面的缺失,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影响了中医护理水平的发挥,限制了中医护理向高层次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中医护理队伍现状制定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内容及标准,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规范化教育,可造就一支独具中医护理特色的专业队伍,有利于中医护理学科理论发展、临床实践的深化、中医护理水平的提升。

3.拓展专科领域

国内外研究表明,专科护士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专科护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专业护理知识不断积累,护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临床专科护理人才发展相对落后,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梯队无层次。卫生部曾明确提出,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拓展专科领域,对专科人才培养准入资格、目标、形式、考核及管理等进一步细化。通过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完善的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培训模式,构建中医专科护理人才梯队,对拓展专科人才培养领域、积累专科人才培养经验、促进专科护理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可行性

1.培养基地院校联合,形成优势互补

优秀的专业师资和丰富的临床资源是培养专科化护理人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专科护士的理论、实训基地大多设在医院,虽然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但理论培训的护理专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采用院校联合培养模式,体现医院与高校间的优势互补,由高校负责理论培训,设置中医护理专科护理培养课程,打造专科护士培训平台,将专科化理论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中,师资力量包括学院的资深教授、医院的资深医护人员,还可选配跨学科师资,讲授不同学科的课程。实践基地设在医院,遴选符合评审标准的实践基地,由符合资质的临床带教老师承担实践技能培训,以满足临床实践培养需求。

2.专科定位清晰,发展领域广阔

虽然目前我国对专科护理人才的称谓尚未统一,但普遍认为其共同点是满足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的特殊要求,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经过特定的机构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由权威机构考核并获资格认定,在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是目前我国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综观国内专科护理发展,在临床认可度高、成长迅速的专科护理通常在医疗所不能顾及或无暇顾及的岗位或领域,专科护士发挥的作用是医疗无法替代的,有专门针对一种疾病的护理,如糖尿病、肾病;专门针对一类疾病的护理,如肿瘤、骨科、心血管科;专门针对一类人群的护理,如产妇、婴儿;拥有专门一种护理技术,如血液净化、静脉输液;拥有专门一类护理技术,如手术室、伤口造口,中医护理就属于专门的一类技术,在西医护理无法涉及的领域,解决西医护理所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或症状,其专科性在于中医护理技术的专科性及护理理论的独特性,这是中医护理区别于其他专科的表象和内涵所在,而且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更为扎实、技术手段更为丰富、应用领域更为宽广。

三、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思路

1.培养层次多元化

中医护理队伍基础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中医护理教育应该在坚持中医护理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在校期间开设中医护理专科培养课程,在前期通科教育的基础上,让高年级护生接受专科理论、技能培养,本科阶段着重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提升专科能力奠定基础;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基于高起点、高要求的原则,面向临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在职教育阶段的培养可根据学历、职称不同分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可分为专科护士型培养及临床护理专家型培养。专科型培养指学历、年资较低的护士要求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病人提供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养生、康复等指导;专家型培养指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以知识更新、拓宽特色护理项目为主,培养能够在中医护理实践中解决疑难问题、充分展现中医护理工作价值的专家型护理人才。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层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

2.课程设置多样化

目前的专科护理培养对象往往存在学历教育与临床经验不能兼顾的情况。因此,中医护理专科培训采用课程模块,因人制宜,已通过学历教育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完成规定的专科实践操作,保证足够的临床训练时间;在职教育者给予理论培训,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为培养中医护理人才开辟多途径培训通道,提高培养效率,加速人才培养进程。

3.教学方式灵活化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借助集中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示教、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临床实习、论文撰写等形式,开展自主性学习、互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也可强化专科实践操作技能,有助于全面提高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效果。

4.核心课程特色化

对于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教育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核心课程着重于体现中医特色,通过递进式中医护理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造就具有综合才能的中医护理人才。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培训、专业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其中理论培训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以中医专科理论为重点,逐步提升护理科研、循证、教育等能力;专业模拟训练包括中医病案分析、中医护理技术应用、营养食疗运用、情志调养方法、养生康复知识指导等,着重训练中医护理临证运用能力;临床实践通过中医护理查房、实际案例分析提升辨证施护能力,强化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营养食疗、情志调养、养生康复等技能训练,逐步提升创新运用、解决临床疑难问题能力。

5.能力考核综合化

专科护理人才注重培养其独立获取和分析信息、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健康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为专科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采用综合评定方法考核,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个案护理、综述、论文答辩等考核形式,以评价其专科综合应用能力。

四、成效展望

1.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

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为中医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可明确中医护士的角色定位,规范专科工作范围与内容,提高中医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培养一批能发挥中医特色、符合临床需求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专科型人才的基础上,可以成长为一支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且精通中医护理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家队伍,引领中医护理的发展。

2.开设中医护理专科

中医护理技术以“简、廉、便、验”受到群众普遍认可,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但目前门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很少,门诊开设中医护理专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医疗无暇顾及的领域大展身手,根据中医护理理论,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应用护理技术、护理手段明确,适应病种范围广泛。如耳穴埋籽可治疗失眠、咳嗽、高血压;脐部贴敷可治疗便秘、腹泻;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盆腔炎;特别对于病情较轻且无需住院治疗的病人,中医护理专科无疑是最佳选择。发挥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作用,开设中医护理专科,主要承担以下服务功能。

2.1咨询、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咨询服务,指导中药服用、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体质识别、营养食疗、情志疏导、四时养生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

2.2中医保健方法指导开展易筋经、八段锦、按摩、气功、太极拳等养生保健技能辅导。

2.3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针对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护理技能治疗相关疾病,如耳穴埋籽、拔罐、刮痧、贴敷、热熨、熏洗、中药换药、中药灌肠等。

3.开展社区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在社区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其“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观念与社区“预防为主”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的优势得天独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医专科护理服务将帮助社区不同的人群和慢性疾病病人实行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发挥在养生保健上的优势,推广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操作,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4.开展教学科研

中医护理虽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作为一门专门学科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科研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素养,将成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核心力量,组织教学讲座、传播中医护理知识技能、开展护理科研、搭建护理学术平台,引领中医护理在教学中继承、研究中创新,不断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