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风险背景及意义十篇财务风险背景及意义十篇

财务风险背景及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7:34

财务风险背景及意义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一、前言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同时也是碳排放量极高的化石燃料,目前,煤炭的质量较差,而且利用率较低,从而使大气中的碳浓度大大增加,使全球变暖,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势不可挡,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财务风险,建立并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对煤炭企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二、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理念,以转变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发展观为核心,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并创建清洁的能源结构[1]。低碳经济具有目标性、整体性、渐进性、系统性以及体系性等五大特征。低碳经济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贯穿与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活动与消费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发展“低碳化、无碳化”的经济为目标;低碳经济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实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表现在实现整个社会的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低碳经济不能急于求成,是一个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我国应与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合理的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与战略,因此,低碳经济具有渐进性;低碳经济的系统性主要是指其途径与手段的系统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体系涉及技术体系、能源系统以及产业体系等多个方面。

三、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包括狭义的财务风险与广义的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是由举债经营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即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缺少资金,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出现到期无法偿还本息的情况[2];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实现预期财务收益,致使企业出现财务损失的可能性。根据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财务风险包括资金营运风险、投资风险与筹资风险;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共存性以及可度量性五大特征。对企业而言,财务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客观存在的风险因素,是无法被消除的,而且一旦财务风险爆发,就会对企业运营的持续性带来严重阻碍,甚至致使企业破产或倒闭;财务风险的全面性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其中,横向全面性即财务风险贯穿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时刻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产生挑战和威胁。纵向全面性即财务风险每时每刻都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是无法预测的,同时也是可变的,尽管企业能够预防与估计财务行为,但企业自身以及周围环境各种因素不断变化,最终的财务结果也会与预期具有一定的差距[3];共存性即财务风险与收益是共存的,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若财务风险较高,则相对应的财务收益就较高,反之,则财务收益较低;可度量性即企业可借助数学工具,构建相适应的财务评价模型,以此来度量财务风险。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典型类型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所面临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以及法律环境均发生了重大改变,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进而引发财务风险。低碳经济对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典型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资金运营风险。

(一)筹资风险

低碳经济背景下,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难度大以及偿债风险大两个方面。一方面,低碳背景下,国家出台了绿色信贷政策,改变了融资环境,约束了煤炭企业的融资行为,提高了煤炭企业融资的门槛[4];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改进低碳技术、更新低碳设备,以此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使煤炭企业的偿债风险增加。

(二)投资风险

低碳经济背景下,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低碳项目投资决策盲目和低碳项目投资额度不当。一方面,煤炭企业由于对低碳投资项目缺乏系统、周密的可行性分析,或由于信息不对称、失真或滞后等原因,出现盲目投资低碳项目的现象,构成直接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为实现“低碳化”的发展模式,煤炭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以及设备,从而增大了投资回报风险。

(三)资金运营风险

低碳经济背景下,资金运营风险主要表现在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大、碳税高以及环境治理支出大。首先,应收账款在煤炭企业的销售收入中占比例较大,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影响生产,若出现死账、坏账,则将使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碳税是一种调节税,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某种程度上对污染所产生的负外部影响进行弥补,同时也增加了煤炭企业的运营成本;最后,煤炭企业在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依据低碳经济的要求,煤炭企业将支出越来越多的环境治理费用。

五、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煤炭企业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低碳性与经济性相统一

煤炭企业的低碳性与经济性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结构以及追求绿色GDp,追求个体与集体、经济与生态、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实现煤炭企业集群整体资源、能源消耗最小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有效与成本控制相统一

在设置指标项目、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成本与效益,评价指标不仅需具有充分有效的实用价值,而且其成本也不能超过其所能提供的收益。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首先需具备信息收集功能,即及时收集相关的政策、自身的财务状况等信息,并进行判断,再决定是否采取财务风险预警;然后,依据自身生产经营整个过程的监测结果,判断财务状况,并诊断生产与财务运营中的弊端;最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应能及时找出使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避免进一步恶化。财务防范机制的主要作用是防范与控制,首先,运用功效系数法来综合评价煤炭企业,对分析结果进行观查,根据综合功效系数所处的警级来划分财务风险,即低风险、较低风险、一般风险、较高风险以及高风险,然后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常采用的财务风险处理方法包括财务风险回避、转移、自留以及分离。

参考文献

[1]李立军.新常态下的企业经济管理策略[J].企业管理,2017,02:120-122.

[2]薛兆江.煤炭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研究[J].企业导报,2015,24:143-144.

[3]张艳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财务内部控制以及预警机制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24:39-41.

财务风险背景及意义篇2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管理;新时期背景

一、当前房地产发展现状

从2014年开始我国社会对于房地产的态度已然已经悄悄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各大银行纷纷暂缓部分房地产授信业务,房地产开发贷款一时间成了敏感话题。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政府政府针对房贷进行了数次政策上的紧缩,这给中国房地产业带来了不少的压力。这一压力除了来自于政府,更是来自于市场。其实从2013年开始,中国房地产泡沫危机就已经开始显现了,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率先破裂。

2014年下半年,有关于中国楼市楼价将大跌的传闻不断传出。从去年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我国大部门城市住宅价格均有所变动,新建商品房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其中浙江杭州市部分楼盘价格大幅下跌。在这种情况下,众多房地产商纷纷下调楼盘价格,试图通过降价达到提量促销的效果。

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不再像前些年那样好做,经济的放缓、融资成本的上升以及流动性偏紧给原本火爆的房地产市场泼了一盆冷水。二三线城市房地产过剩、高空置率无一不显示着房地产行业经营与管理风险的加大。探索出一套适应于当前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经营管理的策略显得非常的重要。

二、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经营管理策略

(一)打造房地产品牌

本人认为品牌永远不过时,不管是哪一个时期,品牌永远都会受到大众的欢迎与认可。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的经营管理应当建立在良好的房地产品牌这一基础上。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已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炽化状态,房地产企业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战略品牌,同时不断的优化自身配置,提高标准化程度,增强品牌意识。只有打出了属于自己的房地产品牌,才能最大程度的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才能吸引消费者,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提高物业管理效率

在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很大程度上在其软实力与硬件上体现出来。房地产物业管理是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提高物业管理效率能够有效提高房地产企业市场竞争力。

本人认为,房地产企业应当依照企业制度以及相关房管部门的要求积极进行物业管理的改革,在最大程度上做好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满足住户对于物业管理的要求。物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构建一支优秀的物业管理队伍,提高物业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二是加强物业管理内部制度建设,做到对内的严格要求,将服务住户的物业理念时时放在心中;三是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加强物业管理员工服务意识,提高物业管理效率。

(三)强化房地产营销管理技能

打造房地产品牌以及提高物业管理效率是对房地产软实力的拔高,而强化房地产营销技能则是从外部提高房地产经营管理效率。

房地产行业最为重要的目标一个是服务,另一个就是销售。本人认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强化离不开营销管理技巧的提升。房地产项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房地产销售工作的成绩。情话房地产营销管理技能可以有效提高房地产销售业绩,是房地产经营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首先房地产营销管理人员应当积极进行有关房地产营销技能的培训,主动掌握当前当地产行业动态,学习新的营销技巧;其次,创新房地产营销管理办法,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针对性的营销方案,提高营销成功率。

(四)注重财务风险的控制

财务风险是房地产经营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企业想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规避。经融危机以来,我国不少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因对财务风险不重视、或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而倒闭。

新时期背景下,楼市泡沫不断破裂,国家针对楼市的政策不断紧缩,市场环境险象环生。在这种情况下,注重财务风险的控制显得更加重要。

本人认为在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首先就必须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从传统的事后控制转移到事前控制上来,这就需要在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其次就是在工程项目加强成本的控制,尽可能地对现有的施工工艺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切实加强新工艺技术的应用,并紧密结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可行性论证,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工程安全高效的完成;最后就是在整个项目完成之后,切实加强对其的维护管理,切实提高自身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强化房地产的经营管理显得非常重要。打造房地产品牌,不断的优化自身配置,提高标准化程度,增强品牌意识;提高物业管理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做好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满足住户对于物业管理的要求;强化房地产营销管理技能,提高营销成功率;注重财务风险的控制,提高房地产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对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乔敏.新形势下的房地产经营管理[J].经济师,2014(07)

[2]谢超文.浅议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和控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9)

[3]彭伟清.房地产建设项目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9)

财务风险背景及意义篇3

摘要:企业高管是企业管理者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对企业日常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负有最终责任,其风险偏好将对企业的政策制定与风险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高管风险偏好的研究,对其概念、度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产生后果进行总结和评述,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管风险偏好;度量方法;文献回顾

企业高管是企业管理者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其风险偏好将对企业的政策制定和企业的风险水平产生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回顾高管风险偏好的相关文献,重点总结和评述度量方法以及偏好产生的行为与后果,以资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高管风险偏好的概念

风险偏好(Riskpreference)在文献中也称为风险厌恶(Riskaversion)、风险承受(Risktolerance)以及风险爱好(Riskappetite)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人们或企业对风险的态度(Hallahan,etal.,2003;白云涛等,2007)。其一般定义是arrow(1965)和pratt(1964)在效用函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根据效用函数曲线的不同将个体的风险偏好分为风险寻求、风险厌恶和风险中立三种类型。学者们在后来的研究中对其概念进行了丰富。Jackson(1972)认为风险承受包括财务、生理、社会及伦理道德四个方面,每一方面都会对决策制定产生影响。Hsee和weber(1997)则从风险偏好决策角度加以定义,认为风险偏好是描述个体在风险和安全之间如何进行选择的概念。

综合学者们对风险偏好的定义,我们认为高管风险偏好是企业高级管理者由于受到其自身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收入与财富、任期、经验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风险和安全之间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风险态度(可分为风险寻求、风险厌恶和风险中立),这种态度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政策制定和风险水平。

二、高管风险偏好的度量方法

近年来有一部分国内外学者以研究高管风险偏好为出发点,分析其与企业相关政策制定以及企业风险水平的关系,以资为企业的实际运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在他们的研究中,高管风险偏好的度量方法有多种,大部分沿用个体风险偏好的度量,但在具体度量中还是与一般个体有一定差异。本文将衡量高管风险偏好的主要度量方法归纳为四种。

(一)以DaRa系数、DRRa系数度量高管风险偏好DaRa(DecreasingabsoluteRiskaversion)系数即绝对风险厌恶系数,是由arrow于1971年提出的一种用于度量个体风险偏好程度的方法。merton(1980)在DaRa的基础上剔除绝对财富,定义DRRa(DecreasingRelativeRiskaversion)系数即相对风险厌恶系数作为个体风险偏好程度的度量。虽然国外学者Friend和Blume(1975)、Jianakoplos和Bernasek(1998)使用DaRa系数作为一般个体风险偏好的度量,maureen(1983)、Rashad(2006)、antii(2012)和pierre(2012)以及国内研究者付洁(2009)、郝芳方(2011)都选用DaRa或DRRa系数为高管风险偏好的替代变量,但DaRa和DRRa系数的使用仍然未得到普遍认可。主要原因在于效用函数仅考虑财富的作用,而未能体现影响高管风险偏好的其他个人特征和外界环境因素,存在一定局限性。

(二)以量表形式测定高管风险偏好

测定高管风险偏好水平的量表通常采用Risk-taking量表,通过对所研究的高管样本在假定不同风险情境下的表现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的结果进行赋值,最终用数值确定高管风险偏好水平。国外学者多使用Risk-taking量表评估一般个体的财务风险偏好程度(Hseeandweber,1997;Hallahan,etal.,2003),而国内已有学者将其运用到高管这一特殊对象。白云涛(2007)借鉴Goldberg(2006)的Risk-taking量表,通过设定5级量表判定高管团队成员的风险偏好。此外,张应语和李志祥(2009)设计开发了一套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偏好量表,郝芳方(2011)也尝试用风险测度量表验证样本对象中不同风险偏好高管的投融资选择差异。总体来看,国内学者使用量表度量管理者风险偏好的文献并不多,但我们认为使用Risk-taking量表理论上仍然是较为准确的测定高管风险偏好的方式。其优越性主要在于量表选用的样本是高管本身或接近于高管特征的人群,其编制通常要求研究者从样本获取直接数据,而不同于其他方法从财务报表或其他途径获取间接数据。

(三)使用影响因素度量高管风险偏好

不论是从年龄(Vroomandpahl,1971;Hittandtyler,1991;Barkerandmueller,2002)、性别(GrableandJoo,1999;BajtelsmitandBernasek,2001)、教育水平(Hallahanetal.,2003)、收入财富(RileyandChow,1992;Shaw,1996),还是从婚姻状况、任期、经验等方面(tufano,1996;BernasekandShwiff,2001;allen,2005;Chen,2010;Cainandmckeon,2011),已有大批学者研究这些因素与风险偏好的相关关系。于是,使用影响风险偏好的因素对高管风险偏好进行度量成为学者们探寻的一种思路。

Rashad(2006)将影响风险偏好的不同因素归集成为综合指标Latentindex(L),作为高管风险偏好的度量。曹杨(2011)综合薪酬结构以及管理者的个人特征变量,构建管理者潜在风险偏好指数(pRpi)衡量风险偏好程度。极少数学者使用影响因素度量偏好水平在于处理中有诸多困难,若能科学有效地建立单一量化指标,将对现阶段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四)使用自定义变量度量高管风险偏好

在现有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们最常用采用自定义变量度量高管风险偏好水平。常见指标包括“个人风险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波动性”(moersandpeek,2000;Chen,2012)、“企业风险资产和非风险资产的比重”(wallsandDyer,1996)、“财务杠杆”(Cohenetal.,2000;Cainandmckeon,2011)等。还有研究者采用防御距离指标、资产负债结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进行衡量(张铁铸,2010;郑春艳,2011;徐进,2012)。在这些常见指标中理论上最可行的替代变量是“个人风险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波动性”,但由于高管的风险资产数据不易获得,故未能广泛运用。

三、影响高管风险偏好的因素

在现有文献中,高管的风险偏好除受到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收入财富的影响,同时受到任期、经验、职业生涯的考虑、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学者们对教育背景、任期、职业生涯的考虑以及经验等因素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而对年龄、性别以及收入财富如何影响高管风险偏好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

(一)教育背景、任期、职业生涯的考虑、经验与高管风险偏好的关系

1.教育背景。一方面研究发现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通常会拥有较高的风险偏好(CenandDoukas,2012;Belghitar,etal.,2012);另一方面不同教育背景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汤颖梅(2011)认为管理类教育背景的管理者多属风险规避型,而技术类教育背景的管理者多属于风险寻求型。

2.任期。任期与风险承受呈正相关,即任职期限较长的管理者更喜欢进行高风险投资。Chen(2012)认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随着任期的增长高管出于被辞退的担心,其风险承受的动机增加。此外,任期常常作为高管风险偏好研究中最为主要的控制变量(tufano1996;Bloomandmilkovich,1998;Colesetal.,2006;Hirshleiferetal.,2010;muscarellaandZhao,2011;Ryanandwang,2011;Cainandmckeon,2011)。

3.职业生涯的考虑。Chen(2010)、Fu和Li(2010)认为,在管理者对个人能力有较为清楚认识的前提下,职业生涯的考虑与其风险承受正相关,即对职业生涯的考虑越深入风险承受力越强(Chakrabortyetal.,2007;Zhang,2009;Huetal.2011)。

4.经验。Finkelstein和Hambrick(1990)、Belghitar(2012)在研究中发现高管的经验与风险偏好负相关,allen(2005)通过实验发现,随着个体经验的增加会减少其非理性行为。

(二)年龄、性别、收入财富与高管风险偏好的关系

1.年龄。大多数学者认为年龄与风险承受度呈负相关性,年龄越大的高管越谨慎保守,从而倾向于较低的风险(Vroomandpahl,1971;Hittandtyler,1991;Belghitar,2012),个人资产中风险资产的比例会逐渐降低(Rashad,2006),而这种负相关可能存在非线性特征(RileyandChow,1992);年轻的企业管理者由于获得的知识和技术更为先进,在政策制定和日常决策过程中充满自信,更愿意承担风险(Barkerandmueller,2002;Chen,2008)。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高管风险偏好与年龄正相关,年龄越大、资历越深的管理者具有更多的自信和经验进行战略上的选择(GoldenandZajac,2001)。

2.性别。多数研究支持女性相对男性具有较低风险偏好的结论(elsaidandUrsel,2011;Faccioetal,,2012),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性别与风险偏好无显著相关性(Hannaetal,,1998;GrableandJoo,1999)。

3.收入与财富。Bajtelsmit(2001)、Belghitar(2012)和Kraussl(2012)研究认为收入、财富增加带来风险承受增加。而Sawers(2006)、Rashad(2006)则发现风险偏好程度与收入财富呈反比,其中,Sawers(2006)认为管理者风险偏好行为受其所拥有的股票期权的影响,特别是在亏损情况下,有较多财富处于风险中的管理者,风险偏好程度显著下降。

此外,文化背景(margoandLaurence,2005)、宗教信仰(HilaryandHui,2009)和政治面貌(Huttonetal.,2011)、是否有军事背景(BenmelechandFrydman,2010)以及宏观经济因素等同样可能影响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水平(李鹏峰,2009)。

四、高管风险偏好产生的企业行为与后果

研究高管风险偏好导致企业行为与后果的文献主要集中于收益(包括收入、利润、股票收益等)波动性和现金流变动性。此外,高管风险偏好也对公司的投融资行为产生影响。

Rashad(2006)、Cen和Doukas(2012)认为Ceo为消除市场对公司特有风险的消极评估,有动机去降低盈余变动,而当其风险偏好增加时,公司盈余波动性及经营现金流波动性往往会增加,与高管风险偏好呈正相关。股票收益波动性也与高管风险偏好呈正相关性(CainandmcKeon,2011;CenandDoukas,2012)。郝芳方(2011)分析表明管理者风险偏好可能是影响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且企业投资和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会随着外界融资约束程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事实上,高管风险偏好还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收入平滑及盈余操纵行为。高管的风险承受行为会导致收入平滑(Grantetal.,2009),高风险偏好的决策者更倾向于人为地提高企业利润(姚宏等,2006),且风险偏好越高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大(金璐,2012)。

回顾高管风险偏好影响公司投资行为的文献发现,风险厌恶的管理者不仅倾向于放弃有额外收益、利于股东而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Gervaisetal.,2003),而且相对中性管理者倾向于选择更低的存货持有水平(徐勇强,2010)。国内有研究还认为管理层风险偏好与企业研发支出正相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到薪酬激励的制约(唐清泉和甄丽明,2009),通过选择管理者教育背景和合理安排任期可以提高企业研发支出(汤颖梅等,2011)。此外,在高管团队中,成员的风险偏好特征比年龄、性别等背景特征对战略决策的影响更加直接(白云涛等,2007)。在融资行为方面,风险厌恶的管理者在信息不对称时,若拥有公司项目或资产方面的私人信息将尽可能使用股权融资,且在公司绩效能够影响管理者财富、职位等因素的情况下,管理者的偏好将支配融资决策(李新路和马亚军,2004)。影响资产负债结构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影响企业杠杆结构方面,Cain和mcKeon(2011)发现具有较高风险偏好的Ceo会使企业拥有较高的杠杆结构。

五、高管风险偏好文献评述

(一)高管风险偏好度量方法的文献评述

回顾国内外高管风险偏好度量方法的文献,我们发现最常用的方法是建立自定义变量,但国内部分研究者从企业层面选用防御距离指标、流动比率等建立自定义变量的方法值得探讨。原因在于风险偏好往往会影响企业行为,而企业层面上的指标正是企业行为的体现。此外,选择“个人风险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波动性”为自定义变量在理论上最可行,然而管理者“个人风险资产”这一数据不易获取,现阶段国内学者未能将这种方法得到很好的运用。

与此同时,如何选用影响Ceo风险偏好的因素建立综合指标,进而对风险偏好水平进行衡量也应是今后的研究趋势。这其中存在几点困难,一是现有研究中有些因素对风险偏好的影响方向不确定,比如年龄、性别及收入与财富,而结论较为一致的因素其影响方向还需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二是如何将诸多因素通过科学的模型构成单一量化指标并能广泛运用,仍需要探讨。

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对高管风险偏好水平进行更加准确的度量,可考虑借助量表配合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最为直接的数据资料。而DaRa指数、DRRa指数则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方式验证研究结果。

(二)高管风险偏好影响因素及产生后果的文献评述

高管年龄、任期等因素会影响其风险偏好水平,风险偏好则会进一步影响企业行为并产生一定的后果。回顾影响高管风险偏好因素的文献,我们发现近年来的研究趋近全面,主要的影响因素已经能够确定。未来研究除了进一步发掘未预见的因素以外,还应确定这些因素对风险偏好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回顾高管风险偏好产生行为及后果的文献,我们发现单独研究高管年龄、任期、财富等因素对企业行为或后果产生影响的文献较多(陈晓红等,2006;姜付秀等,2009;任颋和王铮,2010;张兆国等,2011),而直接研究不同风险偏好水平产生后果的文献较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高管风险偏好的度量方法仍不完善。另外,我们认为高管风险偏好水平对企业的财务决策,如套期保值工具的使用或多元化经营的影响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高管是企业管理阶层最为重要的角色,其风险偏好与企业相关政策制定、企业的风险水平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回顾国内现有文献,我们发现相关研究仍然较少且度量方法、研究思路存在许多可改进之处,未来的研究可更多关注我国特有经济环境下的高管风险态度,为我国公司治理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参考文献:

[1]白云涛,郭菊娥,席酉民.高层管理团队风险偏好异质性对战略投资决策影响效应的实验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7.

[2]陈菊花,隋姗姗,王建将.薪酬管制、风险偏好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迎合效应的分析,第四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3]姜付秀,伊志宏,苏飞,黄磊.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管理世界,2009.

[4]李新路,马亚军.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内生偏好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

财务风险背景及意义篇4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优化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国有企业进一步推进经营管理改革,旨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建立创新优势。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企业高质量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因此积极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新时期的一项关键任务。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企业需要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大力开展优化和改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团队整体业务素质,才能在高质量发展时期实现突破创新。

1高质量发展的提出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其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落实到国有企业当中,高质量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着紧密的关联,企业只有保持创新活力,从深层次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行业竞争力,才能达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行业内形成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优化的重要性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至关重要。财务管理优化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所在,对企业积累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第一,财务管理优化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高质量发展强调各项工作在现有水平上的提升。落实到财务领域,就需要国有企业认真审视成本、预算、内控等方面的工作质量,明确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并制定科学的管理举措,带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上升到更高水平。特别是财务工作,在企业运营中占据核心位置,充分的资金流、合理的资产负债比例、有效的收益增长,这些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优化财务管理,确保各项财务指标的稳健,防止财务风险和漏洞,才能避免企业资金链断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递增[2]。第二,财务管理优化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所在。高质量发展强调经济的活力,国有企业是由国家出资经营的企业,企业的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企业资产也需保持增值的活力,才能使国有资产处于良性运转。所以领导决策层应当加强对于国有资产及企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注,从财务管理角度开展系统的企业资产评估,明确国有资产在企业运营中所处的状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国有资产进行维护,以利于资产保值增值,在企业创新发展中发挥应有的效能。第三,财务管理优化是企业积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推动经营管理创新,旨在提升核心竞争力,而财务管理的发展涉及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管理人才等多个方面,高质量需要企业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财务管理的需求,并从企业现有的制度、流程出发,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通过设计更加科学的管理举措,吸引专业人才加入,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所以财务管理的优化实际上也在带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使企业形成更为严谨的管理氛围,全员上下共同参与到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工作中来,帮助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

3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竞争,国有企业应当认真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各项风险因素,进而为财务管理优化提供指引,使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第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信息时代企业的管理思维应当与时俱进,与市场环境相适应,以便应对严峻的竞争挑战,规避风险因素。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缺乏风险意识,而在转型和改革进程中,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市场拓展,因而对财务管理优化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财务工作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不利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国有企业应收账款规模较大,资金回收期长,资金链风险较高;采购缺少计划性,重复采购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见企业尚未建立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问题的处理较为被动。第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是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也是落实岗位责任的参照。目前国有企业虽然建立起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在工作流程、责任约束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例如,预算执行流于形式,或是实际支出远超预算标准时,企业并未及时追究责任人。再如内部控制审批流程的落实中,相关责任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牵制约束机制,企业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制度上的不完善也给国有企业带来财务运营风险,尤其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企业各方面的投资经营活动容易受到风险因素影响,使运营产生波动,一旦出现问题将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3]。第三,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运营中所产生的财务数据较多,财务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尽管企业已经引入财务管理软件,用于记录财务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但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财务人员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不够深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且信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财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安全管理作为保障,当前黑客攻击、数据窃取等问题都给国有企业财务运营带来了威胁。第四,资产管理不到位。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投入资金建设起来的,在国家重点领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但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过程中,所购置的资产存在减值过快或是流失的问题。财务部门在以往的工作中,主要是对资产的账面价值给予核定,依据相应的资产减值标准,确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但实际上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与资产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使用管理不严格有着紧密的关联,闲置资产容易被损毁,资产流失严重,因而影响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五,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信息时代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到电算化,再到财务信息的分析研究,为领导层决策提供支持,这些都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信息素养方面,相对于单纯将财务信息录入系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更加强调财务人员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例如,及时根据财务信息做好风险预警,协助企业设计更加适合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而现有管理人员在前瞻意识、专业能力、信息素养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4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优化的策略

针对当前工作中的问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应当及时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深化财务信息化建设,规范资产管理,组建专业人才队伍,从多方面促进财务管理优化。第一,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高质量发展时期,国有企业需要从管理理念的创新开始,明确新时期前进的方向,为积累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企业领导应当积极开展全员宣传工作,向各级员工讲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领员工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共同参与到财务管理优化的工作中来,从本部门出发,协助财务部门开展制度建设,落实岗位职责,切实降低财务运营风险,使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具备强有力的支撑。财务部门更要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综合各项财务指标,实现前瞻性管理。第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落实的依据,缺少严格的制度作为支撑,各项工作就会流于形式,执行的效能大打折扣。国有企业适应了长期的安逸状态,在新时期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不符合实际的制度,完善内控体系,扎实财务管理基础。企业应严格控制各项成本支出,建立预算分析报告制度,预算制定需经预算小组共同商定,执行过程中与各个部门有效对接,定期考核各部门预算执行结果,并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国有企业应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强化各级监督的落实。第三,深化财务信息化建设。目前各行各业已广泛实施财务信息化管理,对大型国有企业而言,信息化不仅仅是使用财务管理软件,将各项财务信息录入系统,建立电子凭证,按时制作财务报表,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层次分析,为企业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包括资金流向、成本收益、资产负债、应收账款等信息,都是企业开展下一阶段投资运营必须参考的依据,财务人员应定期编制分析报告。另外企业应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做好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维护,定期更新防护软件,划分登录权限,保证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稳定性。第四,强化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随着技术升级换代,国有企业应对资产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积极推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财务部门应与资产部门共同开展核查工作,对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及时发现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的问题,分析资产减值过快的原因,并制定资产维护管理举措,安排专人负责定期维护、保养、维修,使资产有效发挥使用价值。对闲置资产和不良资产,国有企业应进行资产处理,避免占用库存空间。第五,组建专业人才队伍。随着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对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作为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善于应用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注入全新的动能。可见财务管理工作更需要复合型人才的支持,国有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人才选拔和聘任制度,吸纳具备专业基础、适应信息时代管理要求的人才,加入到新时期的改革潮流,由专业人才为企业各项财务制度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财务报表分析提供支持,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上升[4]。

5结语

信息时代国有企业正在面临全新的竞争和挑战,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必须全面审视当前工作中的问题,明确财务管理优化的意义,进而带动全员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积累高素质人才,从而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燕.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探讨[J].财会学习,2019(9).

[2]方武.新时代财务管理工作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J].中国总会计师,2018(12).

[3]祁丹.经济转型期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8(27).

财务风险背景及意义篇5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1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对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

[1] [2] 

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地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掌控能力

财务风险背景及意义篇6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1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对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

[1] [2] 

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地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掌控能力

财务风险背景及意义篇7

【关键词】新常态;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财务预警;Bp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4-0055-04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每一个企业从初创、成熟直至衰退的整个过程都无法消除的,企业的存在始终伴随着财务风险。若企业长期存在过高的财务风险,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也会使投资者失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财务危机爆发。因此,如何及早地发现企业的财务风险并合理应对,是企业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

时下,新常态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这一宏观环境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中小板上市公司是流通股本规模较小的公司,由于受到自身规模及管理水平的限制,对于经济新常态的宏观影响的反映更为敏感。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建立适用于中小板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使企业在财务危机到来之前预先察觉,并及时采取措施,是中小板上市公司健康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

(一)经济新常态的含义和特点

经济新常态一词是主席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的,所谓“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的阶段。

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更趋平稳;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为稳定,第三产业消费需求正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渐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新常态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新变化,体现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二)财务预警的含义

财务预警是指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等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检测、诊断和报警的方法。具体而言,财务预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预警是对所有可能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进行研究,只要发现企业存在潜在风险就会进行预警。而狭义的财务预警是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对企业资金周转不利、出现经营亏损、甚至濒临破产等财务困境进行预警。本文采用广义的财务预警。

财务预警是企业的一种诊断工具,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诊断,防止潜在的财务风险演变成为财务危机,起防患未然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财务预警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从而及早采取措施,保障企业良性运转;企业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财务预警了解企业的风险状况,合理做出投资决策;债权人可以利用财务预警对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判断,制定合理的信贷政策;政府监督部门可以通过财务预警有效地监督企业风险,从而对市场进行引导和控制;企业的关联方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以通过财务预警来了解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综上,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对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财务预警模型

财务预警始于1932年Fitzpartrick的单变量破产预警研究,此后,altman(1968)运用多元线性判定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建立了Z-Score模型,该模型对财务风险判断具有很高的准确率,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多元线性判定模型要求破产和非破产两组企业样本自变量服从正态分布且协方差相等,为克服这些限制条件,ohlson(1980)将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应用于财务预警领域,通过条件概率来判断企业的财务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逐步被运用到企业财务预警中,odometal.(1990)运用神经网络对企业破产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利用神经网络构建的财务预警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克服了统计方法上的局限性,并且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纠错能力,因此被很多学者认可。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国内对于财务预警的研究也相对较晚,研究方法大多是从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开始。周首华等(1996)最早对altman的Z分数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F分数模型,此后,也有学者利用Z计分模型对我国不同行业的财务预警进行研究。朱洪婷(2015)、王宗胜等(2015)分别运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警研究,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在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神经网络预警系统的是黄小原等(1995),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预警系统构造简洁,使用方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后,一些学者分别将Bp神经网络应用于我国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中,均得到了较高的预测准确率。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财务预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而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财务预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目前研究主要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业、房地产行业等主板上市公司,而对于中小企业的研究较少;二是学者在财务预警的研究中,大多数将研究对象分为St公司和非St公司进行研究,而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简单地将企业分为此两类来表示其财务状况健康与否会略显粗糙,可能会降低预警效果。鉴于此,本文将中小板企业的财务风险作为研究对象,在新常态背景下利用神经网络对中小板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财务预警。

三、Bp神经网络概述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经验,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财务预警不要求样本服从特定分布,克服了统计上的局限性,具有较强的容错性和纠错能力,并且对企业财务状况预测的准确率较高,具有较好的预警效果,因此本文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财务预警。

Bp神经网络是一种按照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由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Bp神经网络包括输入层、中间层和输出层,输入层的神经元负责接受外界的输入信息,并传递给中间层,中间层负责内部信息的处理,中间层的最后一个隐含层的信息经进一步处理后传递到输出层,完成一次信息的正向传播,由输出层向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当实际输出值与期望输出不符时,则进入误差的反向传播阶段。误差通过输出层,按照误差梯度下降的方式来修正各层的权值,向中间层、输入层逐层反向传播。如此循环往复的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过程,是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的过程,通过学习使各层权值不断调整,此循环过程一直进行到网络输出的误差减少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或者达到预先设定的学习次数为止。Bp神经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

四、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与分类

1.样本的选择

财务风险预警的意义在于预测公司未来的财务风险,因此对于预警数据的选择既应当具有前瞻性,又要保证预测的准确度。鉴于此,本文利用2012年和2013年的财务指标分别来预测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14年的财务状况。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截至2014年12月3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公司共有732家。鉴于本文在构建模型时需要使用2012和2013年的数据,因此选择2012年12月31日及以前上市的公司,共计701家,剔除金融业(3家)和数据不完整的公司(3家),本文选取695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2.样本的分类

在以往关于财务预警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类,即根据公司是否被特殊处理来分类。这样的分类方式意味着研究中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只有健康和危机两种状态,而实际上企业财务风险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基于此,本文不采用将样本企业分为St公司和非St公司两类的配对分类方法,而是选择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分为从健康到重警五个等级。

根据中小板上市公司2014年的财务指标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两步聚类分析,将聚类数量分成五类,统计结果见表1。

本文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成五个等级,分别为健康、良好、一般、轻警和重警,其中健康和良好状况下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小,需要继续保持;处于一般状况下公司可能存在风险隐患,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处于轻警状况下公司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公司应提高警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措施;而处于重警状态下的公司可能即将面临或者已经面临财务危机,公司应当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二)指标确定

预警模型中选用哪些指标作为变量,对模型的预测效率和准确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来选取预警体系中的财务指标,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详见表2。

(三)参数确定

Bp神经网络的参数影响了网络的运行效率和预测误差,不同性质的样本适用的函数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神经网络相关设计的理论经验和实际运行时的不断修正,最终选择以下参数构建适用于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神经网络模型。本文构建的Bp神经网络参数设置如表3所示。

(四)模型训练及检验

本文运用matLaB程序对以上构建的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检验,将每一预测年度的695个样本分成学习样本和检验样本,其中由程序随机选择100个样本作为检验样本,而用其余的595个样本进行训练。

由于神经网络工具箱的自身特性,每一次初始化网络时都是随机的,并且在训练完成时的权值和阈值也不完全相同,网络的误差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次运行网络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异。为了避免网络运行结果的偶然性,本文将2012年和2013年两个预测年度的程序分别运行了20次,并对每一次的预测准确率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4和表5。

根据表4及表5提供的神经网络模型运行结果统计可知,利用2012年的财务指标构建的预警模型,对检验样本检验的准确率基本上在64%至75%的区间浮动,20次运行的平均检验准确率为69.15%。利用2013年的财务指标构建的预警模型对检验样本财务状况预测的准确率在75%至82%的区间浮动,20次运行的平均检验准确率为78.2%。可见利用本文构建的Bp神经网络对公司财务状况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利用2013年财务指标对2014年公司财务状况预测的准确率要高于利用2012年财务指标的预测准确率。

对比两个模型的预测情况,利用2013年财务指标预测的准确率高于2012年的预测准确率,在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时,使用第(t-1)年的财务数据可以比使用第(t-2)年的财务数据得到更为准确的公司财务状况。而在实际运用该模型进行公司财务状况的预测时,可以分别使用预测年度前1年和前2年的财务指标来进行预测。即在提前2年时可以首先对公司2年后的财务状况进行预判,若预测出潜在风险可以提早予以关注,之后在提前1年时再次使用(t-1)年的预测模型对公司的预警进行修正,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因此两个模型结合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预警效果。

五、结论

本文运用Bp神经网络对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状况预测的准确率较高,表明这一预测模型对中小板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模型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虽然每一次运行结果的准确率不尽相同,但是结果准确率的浮动水平基本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区间内,因此该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综上,本文构建的财务预警模型对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管理者应当根据财务预警的结果,从以下方面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第一,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特征,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逐步实现转型升级;第二,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检查和预警视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常态化活动,提高中小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第三,完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尽量避免家族式控股的状况,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第四,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于企业存在的潜在风险能够尽早发现,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中小板上市公司只有科学地防范财务风险,才可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FitZpatRiCKp.J.aComparisonoftheRatiosofSuccessfulindustrialenterpriseswiththoseofFailedFirms[J].Certifiespublicaccountant,1932(5):46-51.

[2]aLtmanei.FinancialRatios,DiscriminantanalysisandthepredictionofCorporateBankruptcy[J].theJournalofFinance,1968,23(4):589-609.

[3]oHLSonJa.FinancialRatiosandtheprobabilisticpredictionofBankruptcy[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0,18(1):109-131.

[4]oDommD,SHaRDaR.aneuralnetworkmodelforBankruptcyprediction[C].internationalJointConferenceonneuralnetworks.ieee,1990:163-168.

[5]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会计研究,1996(8):8-11.

[6]朱洪婷.基于Logistic模型的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应用与分析[J].时代金融,2015(2):228-229.

[7]王宗胜,尚姣姣.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3):174-177.

[8]黄小原,肖四汉,樊治平.神经网络预警系统及其应用[C].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1995.

[9]杨淑娥,黄礼.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1):12-18.

[10]张根明,向晓骥,孙敬宜.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0(4):56-61.

财务风险背景及意义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 管理 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背景及意义篇9

企业生存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改变,必然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随之发生转变,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要由单一经济效益目标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目标转变。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转变需要企业将筹资、投资、资金运营等各财务管理方面的目标进行相应的改变,这些外在、内在的改变必定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潜在风险。

(一)低碳经济对筹资方面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筹资难度加大,无法筹集足额资金改善煤炭企业的高碳生产经营模式。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衍生出了“低碳融资”的概念。低碳融资是指银行业实施绿色信贷政策,促使金融资金流向低碳企业。为了规范这一融资行为,国家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政策。对于多数从事煤炭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而言,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彻底改变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的融资环境,提高了融资门槛,加大了融资难度,给煤炭企业融资带来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筹资数额增大,偿债风险增加。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为了满足国家、市场的要求,需要加大各种诸如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然而这些项目的实施必然会加大企业的资金使用量,出现筹资数额激增的现象,加大煤炭企业的偿债风险。

(二)低碳经济对投资方面造成的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投资回报风险的增加。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对煤炭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就煤炭企业而言如何扬长避短,研发和利用低碳技术为企业创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虽然国际上提出清洁发展机制(CDm),认为发达国家有义务向技术不够成熟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研发能力较之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在对低碳技术或设备的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很可能因为缺乏周密、系统的投资分析,或者所获得的信息失真与滞后,也可能是技术要求不到位,而使得投资项目具有盲目性,形成企业直接的投资风险,影响项目投资回报,甚至拖垮企业。

(三)低碳经济对资金运营方面造成的影响。低碳经济除了造成应收账款回收风险之外,还会造成运营成本上升。一方面,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愈加严重,政府、居民对污染的忍耐程度逐渐降低,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这使得煤炭企业对于环境治理的支出加大,运营成本也将随之加大。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税制转型引导和调节煤炭企业节能减排。例如增值税转型、资源税改革都增加了企业生产运营的成本费用,压缩了煤炭企业的利润,对煤炭企业财务管理造成极大影响。

(四)低碳经济对可持续发展方面造成的影响。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污染、高能耗的煤炭企业如不能快速有效地转变其生产运营模式以适应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将受到极大威胁,这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破产不一样,煤炭企业的生存不仅受到市场影响,还受到国家法律以及宏观政策的制约,所以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深刻影响。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大;成本费用增大;资产负债率较高,流动比率较低;可持续经营风险加大等。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对煤炭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一方面,煤炭企业为了满足需求,扩大规模,加大了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另一方面,低碳环保也要求企业注重设备的环保性能,这无疑加大了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力度,固定资产占用资金比率不断增加。

(二)成本费用增加。煤炭企业生产加工过程复杂,生产环节较多,造成产成品成本费用较高。而当前发展的低碳经济加大了煤炭企业对成本费用控制的难度。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改良技术降低碳排放,以期达到要求。另一方面国家的多项税制改革,如资源税中提高了煤炭资源的税率,增值税的转型等税制变化都督促企业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虽然从全社会的角度而言,国家宏观政策能够很好地引导企业向低碳方向发展,但是对煤炭生产企业而言,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生产运营的成本费用,加大了企业成本控制的压力,压缩了煤炭企业的利润,对煤炭企业财务管理造成极大影响。

(三)资产负债率高,流动率低。负债融资作为煤炭企业资金筹集的最主要来源,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也不例外。煤炭企业为了能更快适应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需要加大各种低碳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力度,必然会加大企业的资金使用量,出现筹资数额激增的现象,利息压力较大,同时大部分筹措的资金用于固定资产的建设,多数煤炭企业出现流动比率较低的问题,企业财务风险加大。

(四)可持续经营风险加大。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污染、高能耗的煤炭企业的经营持续性不仅受到市场的影响,还受到国家法律以及政策的制约,也就是说,走低碳发展路线不是企业能够进行自主选择的,而是必须选择的,因此,对煤炭企业而言,如不能快速有效地转变其生产运营模式以适应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将受到极大威胁。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结合发展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以及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本文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角度构建煤炭企业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一)偿债能力指标。一般而言,偿债能力可以划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本文选取速动比率和现金债务比来衡量短期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和长期资产使用率衡量长期偿债能力。其中长期资产使用率为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之和除以固定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之和。之所以采用长期资产使用率代替传统的资产负债率来衡量长期偿债能力,是因为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煤炭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而债务融资作为其主要的筹资手段,使得煤炭企业资产负债比普遍较高,盲目使用该比率衡量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容易得出错误结论。另一方面,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其偿还短期、长期债务的最佳途径是使用较高质量的流动资产,只有在企业濒临破产时才会考虑变卖固定资产,所以资产负债率中资产部分包含固定资产,这对大部分资产为固定资产的煤炭企业而言指标价值意义不大。因此选用长期资产使用率更符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

(二)营运能力指标。本文选取的衡量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固定资产现金周转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等于营业活动现金净流量增加额与新增固定资产平均值之间的比值。固定资产现金周转率等于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固定资产平均值之间的比值。本文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和固定资产现金周转率代替固定资产周转率,是因为,首先,对煤炭企业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占很大比重,设定一个指标定期衡量其投资回报情况很重要。其次,固定资产周转率过于笼统,不能清晰地反映近期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状况,主要是对整个固定资产进行评价。最后,企业利润有被粉饰的可能,采用固定资产现金周转率能够较好地避免这一风险。

(三)盈利能力指标。结合煤炭企业的财务特点,本文选取了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每股收益及主营业务贡献率作为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其中每股收益主要用于规模状况不同的企业间进行比较,有助于帮助煤炭企业进行横向比较,确定自身位于行业的状况。主营业务贡献率则主要反映煤炭企业主营业务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状况,便于消除投资活动的影响,评价煤炭企业的核心盈利能力。

(四)发展能力指标。低碳经济背景增加了对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生态环境效益的考察,因此在设计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所考核的指标应该更加全面,不仅包括财务指标的考核,还应该引进发展能力指标。本文主要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源储量比率来衡量煤炭企业的发展能力。其中资源储量比率是指采矿权和行业采矿权平均值的比值。对依靠开采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经营的煤炭企业而言,资源的总储量有限,谁拥有更多的采矿权谁就更有可能占领市场的主导权,因此资源储量比率作为特色指标对衡量煤炭企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财务风险背景及意义篇10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综合评分法;预警体系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背景及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资生活的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蓬勃的发展,高校大规模扩张。部分高校正朝着“大学城、巨无霸”的方向发展。由于政府对高校的投入资金有限,银行贷款便成为高校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来源。负责办学成为普遍现象,巨额的本息支付使得背上了巨大的债务负担。高校财务风险加剧,由此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进而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高校应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自身存在的风险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高校财务风险类型

1.筹资风险高校的筹集渠道主要有: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科研收入、其他收入及银行贷款。财政拨款依据的是招生数量。招生的风险势必影响财政拨款的金额,同时学生人数及学费的收缴率对学费收入的稳定性有着重大影响。高校成功申报科研项目的数量及类型对科研收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筹资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其持续经营活动的资金来源即筹资风险较大。

2.投资风险高校的投资风险主要有:基本建设投资风险及校办产业风险。⑴高校教学基础设施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些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收益主要依赖于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化带来的规模化效益。然而办学规模的扩大极大的依赖于招生状况,在招生市场受到适龄学生的人数变化趋势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评价的重大不利影响下,高校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存在重大风险。⑵在校办产业中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监督不力的普遍现象,从而造成效益低下的现状。

3.高校财务总体失衡风险⑴流动资金短缺风险我国高校大多采用收付实现制,重视收支控制,忽视了现金流量的日常控制,容易造成现金短缺的状况。⑵净资产潜亏风险高校净资产账面余额若小于应有余额,就会出现净资产潜亏,这是由于高校账面净资产余额与专项指标余额不对称造成的。

三、高校风险评价方法――综合评分法

1.综合评分法的基本思路:首先正确选择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等方法选择指标的权数,计算出指标实际评价值与标准评价的相对比率,再将该相对比率与各自的权数相乘,得出相应的评分值,这些评分值的合计数即为综合评分值,依据该值的大小即可对高校的财务状况做出评价。一般而言,按综合评分法,以评分合计数达到100作为有无财务风险的分界线。评分时,若定义指标值越大越好,则综合评分值月大于100,说明高校财务整体状况越好,相反若小于100,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大;反之,评分时若定义指标值越小越好,则综合评分值越小于100,学校的财务整体状况就越好,相反综合评分值越大于100,学校的财务风险越大。

2评价步骤:①将实际计算值转化为评价值。由于指标中有相对数、绝对数、争相指标和逆向指标,不能直接计算合成,需要进行指标转换。②确定标准比率,本文以案例高校所在地区高校的平均数为基础,并根据高校的评价需要,适当进行理论修正。③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权重总和为100。④确定最高比率和最低比率,为了避免个别指标异常对结果造成不合理影响,在给每个单项指标评分时,分别规定了上限和下限。上限按正常评分值的1.5倍计算,下限按正常评分值的0.5倍计算。⑤计算风险状况综合评分值,公式为:综合评分值=∑权数*(实际比率/标准比率)=∑权数*相对比率。⑥根据综合风险评分值对案例高校进行评价分析。

3.财务风险评价系统的构建:本文根据2007-2009年高校的资产负债表与收支总表的主要财务数据,计算财务风险指标的实际值,按评价值越大风险越小之规定将风险指标实际值转化为评价值。并据此来设定预警的警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结束语

高校需合理确定学校发展规模,密切关注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变化,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正确把握贷款额度,避免给高校发展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表山.高校财务风险指标的建立与评估[J].商业会计,2009(10):39-40.

[2]兰天.中国贷款高校财务风险问题研究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09(25):90-91.

[3]王健,贾秀梅.探析高校贷款及其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6(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