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十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十篇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7:48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篇1

1.落实自主学习,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受年龄、心理、经历的限制,自主学习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育者多加引导、指导和督促,需要语文教师多做细致的工作。一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1〕凡是好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但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督促、指导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学生来说,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常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查找相关资料。

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2〕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讲林莉的《小巷深处》可让学生听优美深情的歌曲《妈妈的吻》。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汉歌》以及《水浒传》的电影片段,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3.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3〕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书不进行训练,不能运用于实践,即使读的书再多,也无异于“两脚书橱”,对他人及社会都是毫无裨益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实践训练,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显得尤为突出。数学中的许多公式,物理中的许多定律。你记住了就能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公式、定律来解题。语文学科则不同,仅以作文为例,老师讲了写作要求:题目要新颖、选材要精当、结构要巧妙,语言要力求简明、朴质、生动,要有真情实感等,学生只记住了这些难道能妙笔生花吗?语文素养的提高绝不能离开训练!打拳的人须“拳不离手”,唱戏的人须“曲不离口”;一个只会背诵游泳动作的步骤和呼吸要领的人,若未经水中的反复训练就贸然跳进江河湖海,那是注定要被淹死的。

4.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4.1要夯实基础,广泛汲取知识。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没有广博的知识,学生正确的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就缺乏依据,何谈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世界。如果学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新,创造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因此,要引导、督促学生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语文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向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做生活的有心人,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2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从过去“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者自觉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要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陶行知在《每事问》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4〕善问源于善思,善思则思维发展,创造力得以开发。因此,民主、平等的良好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5.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和终生学习的信念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篇2

关键词:语言素养;心智素养;文化素养;情感素养;审美素养

语文的学习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练习和感悟形成语文素养,在语文活动中塑造人格人品,积淀文化修养,抒发真情实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注重学生语言素养的培育

学生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各语言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所经历的生活,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有关联想和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深切的语感。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意的习惯。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既要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还要探究一些语言规律,如词义、句义的领会,关键词语的把握,语序、标点,停顿作用的理解,段义的分析等,经过反复揣摩、思考、比较,进而体会文章比较深层的含义,分辨出语言运用的细微差别,这才符合语感的学习心理。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叶圣陶说:“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是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解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那么,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语感分析,加强语感训练的指导。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如内涵丰富的段落,流畅多变的句子,形成生动形象的词语,精当巧妙的标点等,向学生进行由形式到内容再到形式的分析,揭示其感彩,隐含意义和表达效果。

2.语文作业的布置应该以语感培养为主题,知识的练习要以应用性为主,如做辨析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词语的感彩的练习,分角色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意、练习、剖析课文语言特色的练习,这些都能使学生对书面语言有切实的体会,从而使语感得到锻炼。

3.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写语感随笔或日记、周记,这是一位特级教师所创造的。语感随笔是学生专门记录自己学习语言的心得笔记,是语感自我训练作业,它不仅要记录自己学习语言的心得(语感),而且还要对语言感受进行分析。长期进行这种练习,必将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二、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课程标准提出,“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把语文文字包含的人文素养转化为我们的文化素养。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唐彪也说:“文无他术,唯勤读而多为之自工。”阅读教学作为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加强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尤为必要。教师可以精选古典让学生记诵;筛选美文通过阅读积累实现个性飞扬;走进名著,分学段组织学生阅读,让他们从小就与大师对话,体会人物性格,了解写作方法。

三、拓展学生的心智素养

在语文的指导和评价过程中,必须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出感知的过程充满兴趣和热情;必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发现中获得更高更深的感悟;必须注意学生的认知方法,让他们以一种理性而科学的态度面对未知的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在不断深化的阅读、鉴赏、审美过程中,能形成对社会人生的正确看法;必须让学生具备一种认知能力,在不断分析、归纳、比较、总结中形成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四、丰富学生的情感素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的情感素养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对社会人生应有的积极健康的态度;对社会生活充满热情的关注。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我们应高度重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教师不能只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这样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是文章的宗旨,感知领悟文本时,要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正确引导。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提炼教材所寄予的情和意、景和物、人和事,捕捉字里行间的感情脉搏,自然会叩开学生感情的闸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感人,最终以情育人。当学生透过文中的字字句句感受那跌启起伏的情感时,自然会披文入情,缘情悟理。教学过程也将在学生绵延不断的情感力量作用下出现高潮。

五、升华学生的审美素养

1.扩大阅读增加审美情趣。审美鉴赏力的具备,不仅要有扎实的美学知识,还需要以一定的审美观念、情趣、理想作为鉴赏的标准。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积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容,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外,还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注意阅读鉴赏的深度。

2.利用文本发现鉴赏美。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集中而鲜明地汇聚着人类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昭示着人类丰富的审美经验。“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一首诗文是一段历史的反映。”外在景与内在心灵的相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先读书再学写,充满艺术地去感知、充满艺术地去发掘可借鉴的东西、充满艺术地去审美;剖析形象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内容,抠词析句,引导学生鉴赏美并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其中共性。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鉴赏能力,学生的阅读才会变得饶有兴趣,语文学习和语文训练才会真正地有趣起来。

3.赞赏高尚品质,追求精神美。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个性的阅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领略文本中独特的美,完成审美的超越和升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有效教学,积极引导,努力使学生形成健康而丰富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生活,看待人生,正确把握和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让学生思辨借鉴,让学生取舍,告诉学生获得健康情感的途径。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

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养成过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更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以活动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积极研究,积累营养,远离“阅读危机”和“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我国的经典子籍以及我们的国文,扶着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力争让学生对我们的民族语言有深厚的感情,读书有鉴别,学语文有“灵气”,写文章有个性。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真正拥有自由宽广的语文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篇3

一、重视习惯培养,奠定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

一切好的学习效果皆离不开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素养的形成绝不会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语文基础学习慢慢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在学校和家庭中要建立科学的学习计划,从多方面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让语文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慢慢会从被动到主动接触语文知识,快乐在语文世界中畅游,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能得到飞速的提高。在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中,教师可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设计安排符合学生趣味的语文训练,例如,在新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后,让学生进行成语故事背景查找,找出与成语故事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延伸知识,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自主延伸学习中更多地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为语文素养的最终形成添砖加瓦。

二、进行阅读训练,扩展知识面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感悟生活。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还能学习作品中各种文字、语句修辞手法的应用,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强的时期,学生能在不断阅读中从模仿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全面提升语文技能。同时,阅读优秀的作品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小学高年级学生同时处于接受能力强、对外界实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立意深刻、价值观相同对学生有正面影响的文学经典作品。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有效阅读,尽最大可能吸收到作品的精华,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写读后感,摘抄美词佳句,从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启发,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语文技能运用能力

学生在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吸收更多的语文知识后,可通过写作来验证所学,把积累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运用文字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创作,同时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创新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篇4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开展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语言能力

我们学校的学生主要说两种方言:潮州话与客家话,班级也形成了两个主要的群体,而这两个群体的学生也喜欢用自己的方言来取笑另一个群体的学生。我针对这种情况,在班级中开展了“我们身边的谚语与俗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去搜集口语中常用的谚语与俗语的出处,并说明它的意思。在成果展示课上,全班同学笑得前俯后仰。但这次活动以后,我发现班级融洽了许多,说客家话的同学学起了“学佬话”,说潮州话的同学就学起了“客仔话”。在2012年的梅州市中考中语言运用题就是考查客家谚语,许多说潮州话的同学都说幸亏学了客家话。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语文能力,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

二、结合学生的思想教育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沟通能力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生拥有的人均手机越来越多,学生的零花钱越来越多,以往内容的老套,形式的单一的思想教育效果也不明显,我结合学生的思想教育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取得双重的效果。

感恩节的前一天,我收到了许多学生发来的短信。第二天语文课上,我问了学生:“你们感谢父母了吗?”大部分学生都低下了头,嘀咕着说:“没有,太熟悉了。”于是在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我们共同确定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感恩节,别忘了我们的父母”。

我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跟自己的父母说一说心里话,谈一谈自己的想法。由于第一次正式给自己的父母写信,甚至是第一次写信,学生连信的格式都忘记了。我首先进行信的写作辅导,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照顾的一些事情,再想一想自己最近跟父母的联系(我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的情况。信写好之后,我检查了一下信的格式,然后让学生贴上邮票,全班统一一个时间寄出去,并要求学生家长回信。那段时间,学生总是在盼望着回信。有几个家长还打电话表示感谢。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认真地思考亲情和爱,既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的习惯,又教育他们要满怀感恩之心。

三、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健康人格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手机上网的运用,学生会接收到许多新信息,而“偷菜”“秒杀”“给力”等这样的新词无疑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之一。我就抓住这个主题,开展了一项“逝去的用语,飞来的新词”的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明白语言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理解上一代。

“我爸是李刚”、“富二代、官二代”、“网络遗嘱”和“佛山小悦悦”等都是学生关注的事件。以学生关注的热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而且拉近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佛山小悦悦事件中,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开展了“还原事件的真相”、“追踪媒体的报道”、“这件事带来了什么”等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关注不同媒体的报道,写出自己的感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活动的总结,我班还办了一期的黑板报“冷漠,我想对你说‘不’――送给天国的悦悦”。这一切,都是围绕学生们关心的“小悦悦”这个人物展开的。我对每一项活动都给予细心的指导,学生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不但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也使他们的思想得到一次洗礼。

四、针对祖国发生的大事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近年来,我们祖国发生了许多大事:神六发射成功、蛟龙号入海、南海领土争端、事件、歼20试飞、十召开……这一切都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鲜活资源。

事件发生不久,我就在班级开展了一次“关注,关注我们的领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我安排班里的几个军事迷分别负责几个板块的材料: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的历史,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对比,中日历届领导的态度与新一届领导人的态度,美国在问题上的做法与打算……让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编了一份手抄报(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了地理、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培养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更是一次国防知识教育和爱国教育。

五、针对家乡的特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写作能力

在“旅游资源调查(语文版八年级上册)”为主题综合性学习中,我首先抓住丰顺县正在建设新区的契机,带领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丰顺县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建设新区的背景等情况,然后带领学生到新区现场进行参观。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如何开展调查、访问、撰写调查报告和访问稿,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实践探究的能力,还让学生了解家乡旅游文化资源(温泉与地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在传统风俗、民族节日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实践能力

在寒假,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热热闹闹庆春节,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在寒假里欢度春节的时候,可以进行“春节文化”等专题研究。在生成主题时,要指导学生尽量选取切入口小、便于实践的主题来开展活动,以保证实践活动的可行性。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中国的传统风俗、民族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引领学生从中生成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极大的作用。

七、从实用性方面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观察能力

如开展“调查社会用字情况(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可以实现课内外相结合,指导学生走出校门,零距离接触社会,着重指导学生注意社区各类招牌、公告、广告、标语牌、商品包装等,并从同学的作文作业等方方面面了解用字是否正确、标准、规范、得体,并做好记录、分析和总结、归纳……从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社会用字的情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社会生活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接触、了解、熟悉社会,把学到的知识巧妙运用,培养提高多种能力。

八、结合课本内容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思维能力

在学习完《孔乙己》这篇小说之后,我组织开展“我看鲁迅笔下可怜的中国人”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对鲁迅先生笔下的可怜人进行总结,并分析鲁迅先生这样描写的原因。一时间,读鲁迅的作品蔚然成风,谈鲁迅、议鲁迅、评鲁迅、写鲁迅,学生通过深入分析鲁迅先生的经历和作品,对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也由又怕又恨变得喜爱有加。尝试写评论性的文章对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扎实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篇5

关键词:语文成绩;学习指导;作业质量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绩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指点。例如识字教学,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识字的规律,教给学生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识记字形等等。如阅读教学,教师要把理解课文所采用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模仿,从而学习新的同类知识。如学习《九寨沟》第三段时,可以采取导读法,训练学生“美读”,通过读将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九寨沟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读懂这一节写九寨沟的雪峰、湖泊、森林、瀑布。最后让学生讨论: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这些景色的?学生通过学法指导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出描写自然景观,要抓住它的写作手法来阅读,从而掌握阅读文字的技巧。在平时教学中,教会学生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格外重要。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就能够运用,题目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抓好作业质量,养成良好习惯

作业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成绩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平时对待作业要严谨细致,从细微处入手,养成做作业认真的习惯。要求孩子做作业时写字态度一定要认真,字不一定要漂亮,但一定要工整,否则在考试时就会吃亏。当阅卷老师看到字迹不整,心里会产生不良印象,反之则产生良好印象。在平时作业中,有的学生的作业粗心马虎,态度不端正,做出来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也较多,就必须让学生端正态度,重新完成作业,如果再犯错误,就要给予适当的惩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难度、标准的作业,做到难易合适,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尽其能。平时训练的重点应当是课本中的重点、难点,

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等。把这些知识点融入作业中,学生逐渐达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的境界,自然在考试中就能得心应手。最后要及时温故知新,做好复习工作。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学生每天接收的信息量日趋增大,如果对所学的知识不加以巩固,就会逐渐淡忘。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反复地回顾。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帮助、指导学生复习旧知,经常性地抽取一些学生进行背诵、默写,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还需上好复习课,对于复习资料,要把握好度。教师要养成自编资料的习惯,编写的原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教材为基础;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抓住课本知识的重难点。教师自编资料,有利于针对班级学生实际开展复习工作,有利于促使自己自觉收集信息,了解教改的动态,改进复习工作。

三、根据学情,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教师要根据班级情况,对学生采取分层指导,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对于优等生,多提问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并且让他们多进行课外阅读或者做一些提优的习题,

来保持好的成绩。对于后进生,更要重点关照,课堂上对后进生多提问一些基础知识,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利用好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回顾,做到应知应会。当后进生的作业出现较多错误时,教师要当面批改,指出错误,耐心指导,也可及时批改辅导,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师要平衡好各类学生的辅导,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提高,形成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

通过以上几条途径,在自身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定实效。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实施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同时要脚踏实地地贯彻落实。

学生的成功,贵在师生共同努力,需要家校共同配合。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改教学氛围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将生活情境融入课堂、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不断提高培养小学生自主作文等路径,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论被提上日程,因为小学教育被称为一个人的启蒙教育,而语文教育更关系到一个人以后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从这个长远的角度考虑,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有太多的事项值得师生共同关注,更是对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那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一、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自身的力量,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这样教学,小学生就会生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同时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积极评价

1.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热情鼓励

创造力人人都有,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当一个人的才能为他人所承认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因此,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问。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能产生即时积极效应的,是教师在课堂里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教师在提出表扬时不仅要充分体现语言的情感性,还应伴有赏识的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因为教师的一颦一笑,都具有微妙的评价意义,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感。另外,还可以在家长面前赞扬其孩子提了一个较好的问题,或者学生提问本上画上五角星,比一比,谁的五角星最多,最爱动脑筋等。

2.教师正确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

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乐于提问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否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处理。学生尝试提问时,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教师要正确对待,做出不同的处理,以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的问题有的只停留在知识表层,甚至有些是很幼稚的,教师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

3.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问机会,乐于提问。

在积极评价的同时,教师应保证学生有提问的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预习时,可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问,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追着教师或到办公室提问。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维度上保证提问时间,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上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鼓励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得解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三、激发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教学的时候要跟上节奏,教师应注重知识的更新与调整,灵活使用以配合语文教学,不要被落后的教学设备束缚,除了自身不断学习和提高,以便教授学生以外,还要随时追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迈开步伐,紧跟潮流,不断开拓,勇于创新。

四、多背诵经典文章,写好作文

写作是一个人灵魂的呈现,是其思想的表达,是其“征服”别人心灵的工具,所谓读让自己点头的文章,写让人点头的文章即是。古往今来,无数人都喜欢一句话,即所谓的座右铭,甚至很多伟人名人科学家,都曾经在一句话的鼓励下奋发图强,名垂青史。我精心给同学们找了大量的短句,让他们熟读和背诵,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五、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小学生自主作文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思考与实践

0引言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如北京演艺职业学校的辱师事件,四川地震中“张雅辱骂灾区”事件,观看《南京!南京!》两名90后学生电影院被逐事件,杭州胡斌飙车撞死人事件,不禁让我们发问:“我们的青少年怎么了?”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这些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对尊严的践踏,缺少人性的良知,缺少人文素养。我国中职生大多是15~20岁的青少年,由于许多中职学校急功近利,忽视对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得有些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这是值得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和思考的问题。以下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1.1文化水平偏低,人文知识缺乏

大多数中职学生入学成绩较差,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由于思想认识偏差,这就导致文化素质低下。再加上大多数学生重技能,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美学知识缺乏。

1.2文字功底薄弱,表达能力不强

不少学生因以前语文没学好,所以听说读写能力不强,这就造成了字写不好,话不会说,句不会断,文章不会写,经常发现学生写的请假条,思想汇报,工作总结等应用文,多是格式不对,条理不清,词不达意,错字连篇。面试时,学生不知如何表达。

1.3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

大部分学生因有失败的经历,心里有阴影。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在学习、实习过程中,稍有不顺,很容易就会心灰意冷,毫无斗志,甚至破罐子破碎。有的则长期抑郁,导致患上抑郁症,甚至发展到精神分裂症,造成个人、家庭的悲剧。

1.4理想信念缺乏,人文素养缺失

很多学生认为读中职意味着理想的破灭,今后只求“学一套技术,找一碗饭吃”。因此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对待,文化课敷衍了事的现象。由于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进取之心和成才之志,抱着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心态。

2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2.1符合时代的要求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劳动者是“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的人才”。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的职业越来越被技术含量高、综合创新的职业所替代。时代要求现代劳动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还要有科学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挫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出的学生要会选择,会创造,会合作,会抗挫,具有现代人格的人。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2.2符合中职学校办学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学生不应该只是个“工具人”,还应该是个“社会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2.3符合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大多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终身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中职毕业生具有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积极进取的心态;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知道如何发展职业技能,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如何为社会做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3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3.1转变师生观念,重新认识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重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即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基础课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服务,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3.2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开设人文选修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要进行课程改革。中职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在遵循教学循序渐进规律,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人文选修课,人文选修课可以包括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例如“社交礼仪”、“心理健康”、“诗词赏析”、“论语心得”、“美学艺术鉴赏”、“创造与创业”等,全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每学期选择1~2门,实行走班上课。课程的教材由任课教师自定,也可以自编。这样有利于拓宽人文视野,陶冶情操,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激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校刊等阵地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业余党团校的作用,充分挖掘和施展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大赛,校运会,美化教室宿舍比赛,征文比赛等等,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体验到美,产生美的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校风,学风,校园精神的形成。

3.4丰富教师人文知识,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人文素养的培育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业务过硬,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再次,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强化教师学习的效果。最后,要求教师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总之,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既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训练,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才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篇8

关键词:素养;语文素养;兴趣;阅读;语文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21-01

笔者一直从事于贫困农村教育工作,贫困地区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长期以来,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突出表现在书写差、错别字多、语文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针对此类现象,笔者做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下面是我研究的情况。

一、什么是“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

从“素养”一词语的概念和《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来说,它应包括与语文有关的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当然还包括应具备的知识和学习运用祖国语言相关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很多花,这才能酿成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多读书,读好书。因此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引导阅读。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有益的读物。由于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鉴别能力低,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学生或顺手拈来就读,或为猎奇而读,甚至读了一些不健康的读物,这往往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具体做法是:首先要选择观点正确、内容健康,有利于学生思想进步的书籍。其次要选和学校教育、教学相配合的课外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学习的效果。再次,可以鼓励学生多读文学经典名著等等。最后要选订自己喜欢阅读的报刊、杂志。为孩子们开辟一个学习天地,为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2.寻求时间。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资源可以加以利用,以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二)培养学生语感。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那么怎样通过培养中学生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呢?

1.品读优秀篇章。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如课内外的一些大家的名篇,或是一些经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多读,多背,慢慢语感就会形成。

2.积累利用素材。这是培养语感的高级层次。积累如吸气,运用如吐气,只有吸够了气,才能吐出气。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除此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鉴赏,能够惬意地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

(三)开展实践活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必须注重课外实践。生活是个大课堂,课外实践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特别是借助语文教科书涉及到的内容,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学以致用。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

1.学会积累――随笔本。中学生只读还不够,还要多积累。摘抄是积累的最好方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都说明了作读书笔记的重要性。美妙的诗篇,精彩的段落,不论其从艺术表现手段还是思想道德层面,总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当我们在阅读有所感悟的时候,就要及时的记下来,这些感悟或许是零碎的、散乱的,甚至是片面的,若不记下来,也会慢慢遗忘的。为了使所学的知识长久的保留下来,学生不妨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随笔本。专门记载自己阅读的经历和内容,诸如名言警句,精彩的语段,富有哲理的诗句,自己的心得或体会、读后感。但你回首,会惊喜地发现其中记载着学习生活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2.学会创作――读背品。新课程语文教学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词汇训练,新课堂的语文课堂常常有这样一个环节: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词、句、段、背下来,然后试着模仿说一段话。这样,学生在领悟语言的魅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带动了作文教学,这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93-01

语文教学不仅要落实工具性,还要超越它,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课程课标》中“语文素养”也前后出现十多次。什么是语文素养呢?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练习写作文字的技能。而这些,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归宿。那么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本人就这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究和实践。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引疑激趣,培养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还能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那天》一文,我向学生提出:父亲中奖得到了一辆梦寐以求的汽车却满脸的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出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可以说任何创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异想天开中。作为老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富有诗意和创新因素的语言时,我们应该鼓励、呵护,当孩子缺乏想象时,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客观现实,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化观察,学生想象力的激活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对于孩子来说,单纯地观察要求是少有收益的,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学习,教会孩子观察,以积累丰富的表象。

孩子们所处的周围世界就是天然的课本,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周围世界,在那最鲜活的、绚丽多彩的场景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想象,这样的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是智慧的启迪,是语言的实践,是美的享受。

引领学生阅读。想象也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产生出来的。阅读为孩子们开启了想象的大门。教材中,《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这时让学生借助大量阅读,吸收童话的精髓。耳濡目染,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想象。我带着学生读《神笔马良》、《安徒生童话》等,我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一边不忘留下悬念,让他们尽情猜想:“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堆好吃的,让全班同学吃个痛快。”“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双大翅膀,带我飞上神秘的天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假我要画一个透明的潜水艇,潜入海底与珊瑚交朋友”。不知不觉间他们的语言在发展,他们的想象在活动。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优化环境;创新课程;联系生活;加强實践;拓展渠道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32-02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条件与城镇学生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外界事物接触了解的比较少,语文知识面狭窄,思维不够活跃,接受能力也较差;再加上广大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活动单一,导致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偏低。作为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创设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努力创建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加大阅读,以读促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是学生在校内外获取课外知识最直接的来源之一。通过观察发现,多数小学生都对阅读课外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给学生阅读提供便利,我特意在教室里设立了图书角。除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一部分书籍外,鼓励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的课外书与大家分享,大力倡导学生课余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丰富孩子们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才干,对提高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设良好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努力创设一种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刻沐浴在语文知识的阳光之下,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知识的无穷魅力。为此我将语文学习融入、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如在班级设立“知识窗”,将一些学生常用常见的语文知识或名人名言张贴在那里,鼓励学生多读多记,并及时更新;在教室设立“习作园地”,张贴一些优秀作文或文章,方便学生交流学习。通过班级文化和语文学习的结合,使学生处在一种浓厚语文学习氛围的熏陶之下,耳濡目染,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得到提升。

(三)成立兴趣小组,培养特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我带的班级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分别进入童话组、成语小组、小小文学社、小诗社等小组,鼓励各个小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并举行评比展示,各小组定期向大家展示学习成果,由此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乐,乐在其中,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大力實施新课程改革,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拓展课程类型,不同形式有机结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可穿插實施阅读课、表演课、演讲课、写字课、写作课等,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多方面技能。还注意将不同类型的课程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冀教版小语教材中有童话单元,课下我和学生一起编写童话剧本,實现了表达和写作、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语文多项技能,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使语文课充满趣味,由一坛“死水”变成了源源不绝的“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激活语文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语文课堂应充满生机和活力,不应该总是老师唱“独角戏”,应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扮演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得到展现。针对农村孩子普遍羞怯、不善言辞、口头表达能力弱的现状,我特意在每节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说一说、讲一讲,内容不限。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发现孩子们的胆量比以前大了许多,上课发言积极了,性格也变开朗了,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都有了提高。

(三)开展语文学科相关活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语文学习运用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不拘一格,为此,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小小辩论会”等,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有帮助。和学生一起办“班级周报”,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策划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實践性得到充分发挥,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實践活动

(一)密切联系生活

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教师不能把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应树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让语文学习密切联系生活。对农村学生来说,书本以外的生活是他们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应把语文学习同农村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注意开发利用农村的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亲近生活,利用生活学习语文。如在讲授《柳笛和榆钱》一课时,我就带领学生去校外捋了几把榆钱,折了几根柳枝做笛子,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他们乐此不疲,这样语文学习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

(二)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實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實践是检验所学知识的唯一标准。所以语文学习也要和课外實践密切结合起来。我们必要时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外参加實践活动。如有一单元的写作要求是采访手记,就让学生去当一次小记者,去采访种地的农民。在学习《蜜蜂》一课时,针对农村很多学生的家长在养蜂,建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做一下课文中的實验,看是否和课文相符。这些课外實践活动学生都兴致盎然地参加,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

.

四、利用家庭教育,开辟语文学习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