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工行业研究十篇化工行业研究十篇

化工行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7:49

化工行业研究篇1

一、化工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化工行业的不断增长,使得市场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长盛不衰。据全国化工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排名世界500强的化工企业绝大多数都在中国设立了公司。在目前的形势下,国内民营化工企业也迅速崛起,全国各级城镇化工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私营和合资化工企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造纸、冶金、涂料、炼油、能源、轻工、医药、环保等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存在很大的空间,由此迅速拉动了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此外,近期国家化工行业利好政策更多倾向二线城市,使二线城市的化工产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同时,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大的市场潜力也促使二线城市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行业人才需求的大幅度增长。

英才网联职业指导专家表示,为实现新时期的“十二五”规划,我国正在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改进生产方式,真正实现低碳的目标,由此带来的影响必然是相关技术的研发人员需求变大。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化工行业对实验员、研发工程师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高校化工专业毕业就业前景分析

根据中国化工人力资源网的调查资料,化工行业4大类岗位目前企业需求量较大:

第一类:研发岗位。目前化工研发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研发人员要长年呆在实验室里和仪器打交道,工作枯燥而单调;而有些产品的研发环境也不好,像香精、涂料等,容易引起一些职业病,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做,原有的人才也容易流失。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错位,企业急需研发人员,但自愿从事或够资格者却不多。

第二类:品质管理岗位。精细化工领域的日化用品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质量不过关后果堪忧。品质管理的岗位职责,主要是从事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检验,其技术含量稍低于研发。该类人才的要求一般不是很高,大专生培养几个月也可胜任,因此很多毕业生在入行之初,就从品质管理开始做起。不过由于薪水不高,人才流动较快,因此企业总是需要补充该类人员。

第三类:化工销售岗位。化工销售人员是属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销售技巧,能在短期内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该岗位无论对知识、个性还是能力,都是一个挑战。化工销售岗位人员紧缺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二线城市。业内人士分析称,二线城市化工行业的发展更多的是靠传统产业。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一些领域的产能过剩,因此,企业急需销售人才以开拓市场,更多地销售产品。

第四类:技术管理岗位。能够胜任该类岗位的理想人选应该一有技术,二善管理。这样的人选有时还能以技术入股,成为企业的合伙人。但严格地说,市场上这类岗位不多,而合适的人比岗位更少。化工技术岗位人员紧缺在一线城市中普遍凸显。

化工行业是个讲究资历与积累的行业,在这里很少能有人遇到什么“一飞冲天”的特别机遇,需要的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积累技术资本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待遇和地位。对于化工专业毕业生而言,如果要走技术型路线,对自己最负责的选择就是,选择在最基层的车间工作。这条路子的途径为:“车间工人-技术员-研发人员”或“车间工人-车间主任-生产厂长”。而对于销售工作,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表示,由于化工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化工行业的销售人才必须要有化工专业背景做支撑,才能干好销售。如果求职者想在这类职位的应聘中脱颖而出,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和销售技巧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法律知识和贸易知识。

普遍来讲,化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在这个领域,“专业化”越来越突出,整个行业创新体现在专业技术创新上。由于化工业技术含量较高,且门类繁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因此专业是否对口很重要。

化工行业研究篇2

关键词:化工领域;SpSS;专利质量

1化工行业发展与专利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在当今社会凸显其重要地位,化工行业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许多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化工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它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和科技的进步。化工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对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有着直接影响。

当前,我国石油化工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1],这其中,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化工技术又具有发明活动活跃、实用性强、实施快等特点,对新技术的保护十分重要,专利保护在这其中大有用武之地。近十年来,虽然中国专利的申请量年均增幅20%[1],但是我国专利的数量只能单纯的估计创新能力,专利的实力与水平要从专利质量来衡量。同济大学朱雪忠老师指出[2],中国专利事业的发展,在追求数量增加的同时,也要注重质量的提高,要追求有质量的数量。本文从专利的说明书页数、权利要求项数、专利寿命和专利平均审查时间来综合判断专利质量。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专利来研究我国化工领域专利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我们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得到2004-2007年授权公告后失效的发明专利数据,合计4万多组数据作为本文的数据分析依据。其统计方法为:先根据wipo《worldpatentreport》(2008)中的国际专利分类号与技术领域对照表,筛选出化工行业的国际专利分类号,对其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如下是wipo中化学领域分类[3]:

3国内外化学工程领域专利比较研究

3.1化学工程领域的整体分析

根据wipo中化学领域的分类,化学工程领域共有28个,我们将这28个化学工程领域应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在2004-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公告后失效的发明专利数据中,达到法定失效年限20年的化工领域有10个,提前失效的专利数量在1-10件的化工领域有5个,另外,有13个化工领域的提前失效专利数量在10件以上。在没有失效专利数量的10个化工领域中,国外的B01B(沸腾;沸腾装置)领域没有失效专利,但是国内的领域有1个失效专利。然而,国内的F25J(通过加压和冷却处理使气体或气体混合物进行液化、固化或分离)领域没有失效专利,但是国外有44个失效专利。国内外都没有失效专利的化工领域有8个。在所有化工领域中,国内外失效专利数量最多的是B01J(化学或物理方法,例如:催化作用,胶体化学;其有关设备)领域,国内失效专利数量是380个,国外是191个。

3.2失效专利数量10件以下(不包含0件)的化学工程领域分析

授权化工领域的失效专利数量在10件以下的5个领域分别是B01D-01##、B01L、B06B、D06C、D06L,通过统计分析:①国外的说明书页数普遍比国内多,通过分析我们得到国内说明书页数平均为4页,国外说明书页数平均为11页,国外的专利说明书页数平均比国内多7页左右。②国内化工领域的平均权利要求项数是7项,而国外化工领域的平均项数是15项,国内外的权利要求项数相差6-14项。③国内化工领域的平均专利寿命是7.6年,而国外化工领域的平均寿命是10年,通过比较发现国内外相差2.3年,国外化工领域的专利寿命较国内长,但是在分析中发现B06B(一般的机械振动的发生或传递)领域的国内专利寿命是14.18年,国外专利寿命是10.18年,国外和国内的专利寿命相差4年,说明在一般的机械振动的发生或传递领域,中国专利专利寿命较国外长,专利质量较国外好。④国内化工领域的专利的审查平均时间是0.9年,国外失效的化工领域专利的平均审查时间是1.4年。国外专利的平均审查时间整体上较国内长6个月,但是只有B01D-01##和D06C领域的国内审查时间比国外短,审查效率较国外高,其他领域的审查时间效率仍然不如国外。

3.3失效专利数量10件以上的化学工程领域分析

应用同样的方法,对国内外失效专利数量在10件以上的化工领域进行分析研究,如图得到如下结论:①说明书页数:国内说明书页数是3.28-5.56页,国外说明书页数是5.82-26.67页,国内外说明书页数平均相差8页。②权利要求项数:国内的权利要求项数是4.06-6.41项,国外平均要求项数是8-18项,国内外平均相差8项。③专利寿命:国内化工领域的专利寿命是5.9-9.06年,国外的化工领域专利寿命是7.5-11.58年,国内外的专利寿命相差0.2-6年,平均相差3年。④平均审查时间:国内对于化工领域的平均审查时间是1.5年,国外平均审查时间是1年。在失效专利数量10件以上的化工领域中,D06B领域的国内专利平均审查时间是1.3年,国外是2年,国内比国外的审查时间短。

4结论

为了让我国的化工领域的专利存活时间更长,本文化工领域的经济角度和专利申请过程中的技术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2004-2007年国内外在化工领域失效专利的研究,我们得到了如下几点结论:

1、根据比较国内与国外的化工领域,我们发现国内的B01B有1个失效专利,而国外没有失效专利。国外的F25J领域的失效专利数量是44个,但是国内没有失效专利。失效数量较少的化学工程领域中,国内外的专利寿命相差2.3年,而失效数量较多的化工领域中寿命相差3年。所有化工领域中,唯有B06B领域的国内专利寿命是14.18年,国外专利寿命是10.18年。国内专利可以借鉴F25J和B06B领域的专利申请过程以及维持专利过程中的优点来延长我国化工领域的专利维持时间,以此来提高我国化工领域的专利质量。

2、通过将化学工程领域按照失效数量分类,分成了失效专利数量10件以下的技术领域15个和失效专利数量10件以上的技术领域13个,从不同的失效专利数量的化工领域的技术角度看:首先,所有国外的专利说明书页数平均比国内多7页左右,由于化工领域是一个存在危险的行业,它的专利说明书要比普通的专利说明书更加的详细,才能保证其安全性和高效率。其次,失效数量10件以下的化工领域中,国外的权利要求项数是国内权利要求项数的2倍,然而,失效数量10件以上的化工领域中,国外的权利要求项数是国内的2.6倍,平均失效数量较少的化学工程领域比失效较多的行业的权利要求项数多,说明权利要求项数在一定程度上对专利的失效起作用,所以国内应尽可能的增加化工领域的权利要求项数的数量,以保证不被其它专利所替代而提前失效。最后,失效数量10件以下的国内专利审查时间比国外短6个月,失效数量10件以上的国内专利审查时间比国外长6个月,失效较少的化学工程领域的国内审查时间比国外短,效率高,反之,在失效较多的行业的国内审查时间比国外长,效率低。国内应该缩短专利审查时间,提高审查效率,以此来延长专利寿命。

3、我国化工领域的专利寿命较短,专利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弱。一是专利数量申请量大,但是审查通过的专利数量较少,从而大大降低了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率不高,对产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二是化工领域的创新能力不强,化工领域的专利维持时间明显较国外专利时间短,国内化工产业的高科技力量薄弱,使得国内化工产品依赖国外[4]。

本文从技术领域的角度比较了国内外化工领域的专利质量,在笔者的毕业论文中从经济行业的角度比较了国内外化工行业的专利维持时间,仅仅是简单的做了一些统计分析。根据经济角度的专利分类来研究我国不同行业的专利质量,将是笔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琰,王玲玲.专利信息分析在石油化工科技开发中的实证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年增刊(2):239-241.

[2]朱雪忠.辨证看待中国专利的数量与质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第28卷(4):435-441.

化工行业研究篇3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行业;安全文化;安全体系

土木工程和建筑行业的区别十分容易混淆,这是由于它们同样是作用于建筑的事实造成的,但土木工程更具有专业性,而建筑行业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内容更多。

简单地说,土木工程主要关注的是建筑的结构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督等内容。在建筑修建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土木工程知识来保障坚固性和稳定性,所以大部分时间所接触的是内部构造框架,利用水泥、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合理配置,增加自然界地震、狂风、暴雨等侵害下的安全性;而从一般建筑行业施工本身所关注的内容来看,工作重点是建筑体的风格化、功能性要求,即该建筑体在外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特色,在居住中所达到的人文要求。

一、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理论概论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世界范围内安全文化的起源;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交的评审报告中,定义了“安全文化”的概念;1993年,我国学者把核安全文化应用到了一般安全生产和生活领域,从而在我国形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安全文化,其中土木工程作为安全生产的最大需求行业,成为民用安全文化的建设标杆。

但从事实角度出发,我国对土木工程安全文化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对建筑安全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文化的评价和安全文化的建设上。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快速发展、持续繁荣和建筑安全事故的频发,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有了较大的发展。

以下通过安全理念、安全环境和安全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1.1安全理念

安全理念是指个劳动者在心理层面的价值观、信仰、观念和对安全的认知。安全理念对是关系到生产过程中安全的基本信念问题,劳动者会分辨在土木工程进行中是否对自己造成伤害,内心形成对事物的本能警觉,它包括了通过个人看法、学习和经验来感知、识别和控制危害的水平。

1.2安全环境

安全环境是指组织为确保安全操作所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安全环境的要素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土木工程施工组织所提供的安全承诺,其次是安全组织的架构是否有效,能否被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价,再次是安全规程与规则,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所有与安全相关的法规、规则和标准的状态。

1.3安全行为

安全行为是指个人和组织在安全实践中的行为。它包括了安全管理行为、安全操作行为、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信息交流、安全奖励与惩罚等内容,是在组织中建立相应的制度约束机制。

二、土木工程安全文化模型建设

要建立基于土木工程的安全文化模型,首先要选定一种适合我国现状的安全文化定义,事实上,由于各国在建筑行业方面的管理方式、内容和体制存在差别,土木工程的安全文化定义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中结合了aCSni给出的定义:安全文化是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它决定了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

通过该定义可以看出,安全文化兼具了心理因素与行为因素,其作用的主体是个体和组织,并通过个体和组织表现出来。同时,安全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价值观、态度、认知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有行为模式和胜任力。

按照这一定义的要求,论文中将土木工程的安全文化模型构建成三部分,分别是:劳动者、组织结构和土木工程环境。

2.1劳动者层面

所谓安全文化,可以直观上理解为基于安全建设的工作态度产物。在这个体系中包括了行动和处理行动的因素,例如,安全事故的发生最直接的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了态度、性格、感知、学习以及动机等心理因素。在整个体系中有很多是安全文化的负面因素,其中安全态度差是导致事故的最重要的原因,许多工人、管理人员和监理只是做到了表面上的注重安全,但本质上对这种文化的理念认识是很少的,劳动者层面的教育需要特别加强。

2.2组织结构层面

组织结构是联系劳动者和工作对象的平台,也是主要的安全文化集中地。一个优秀的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组织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

首先,组织内要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与价值观“事故与伤亡是可以避免的,并且是不可被接受的”;其次,管理者的承诺是建立一个组织安全文化的基础,只有管理者对安全文化重视并且向员工传达了自己的安全价值观,才能在组织内推行安全文化;再次,组织内应建立一个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以汇报、审查及回顾安全表现,并且及时的更新通讯与程序;第四,组织内建立了清晰的受权制和安全问责制。

2.3土木工程环境层面

土木工程环境层面的建设有两个部分,即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特殊环境层面会产生组织相关联的环境,如处于其供应链上的其他组织或者是其利益相关者,对于施工项目而言,包括了参与施工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及项目所处环境。一般环境即普遍的环境,对土木工程安全文化而言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

三、土木工程安全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一,施工单位应健全项目安全管理组织,确保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建立由项目经理或总工牵头,由安全员、施工员、技术员能组成多级教育和管理体系,根据不同人员的职责,制定有专业知识教育计划和安全施工、安全常识教育计划,并作为常规管理手段,加以落实和监督。同时,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融入风险管理的原理,加强对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价、应对和日常监测。

第二,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对施工单位有负面的影响,针对此现象,施工单位应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交流,比如与业主达成对安全事故后果的认识,与设计单位加强对图纸及现场地质问题的沟通,不对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督产生抵触情绪。各单位之间的良好沟通与协作可以减少不对称信息造成的安全事故,并且能及时发现和改善安全隐患。

第三,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对项目情况及自己工作认识不清晰,施工单位应加强对管理人员及工人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专业知识及安全知识。通过培训,教育管理人员和工人正确面对安全问题,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及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并确立安全事故可预防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和工人对于安全绩效的信念、价值、态度,以及工伤是可预防并不可接受的理念。

第四,监理人员的专业

安全知识不足,需要提高。监理单位应培养监理人员的安全管理业务素质,以增强监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和专业知识,使监理人员能够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安全监督的职责,及时的发现并阻断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李宏男,高东伟,伊廷华.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J].力学进展,2008,02:151-166.

[2]赵挺生,应玲丽,葛莉,仲景冰.面向土木工程学科的安全工程课程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8:58-61.

化工行业研究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难点,对策

abstract:informationmanagementinconstructionindustryhasbecomeatrend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hepaperwillmakesain-depthanalysisonthedifficultyofinformationmanagementinconstructionindustry,thenproposesthesolutionofstrengtheningindustryresearch,followingindustrycharacteristics,adaptingtoindustrycharacteristics,andbuildinginter-disciplinarytalentteam,soastopromotethesolvingofthedifficulty,andpromote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managementmodeofconstructionindustry.

Keywords:constructionindustry;informationmanagement;difficulty;solutio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始融入到各种基础工程建设之中,并逐渐地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然而,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对各种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应用,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发展缓慢的趋势。目前,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建筑施工行业中一些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意识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在管理实践中,尝试着用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服务水平,但是,他们在应用信息化管理于建筑施工兴业的过程中,有担心企业因此而承担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出现了在建筑施工行业中信息化管理难于推进的现象。

一、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的难点

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也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因而具有十分显著的行业显著特点,那就是由生产对象、施工工具以及建设地点的分散而导致离散性;由于生产工具、生产人员不确定而导致的流动性;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不够,而导致非标准化以及各种随机性事件频繁发生而导致的突发性等。建筑施工行业这些显著的行业特点,致使各种智能化控制系统不能很好地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广泛而有效地采用,更无法像其他行业的管理模式那样,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来对具备不确定性、特殊性的建筑施工行业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控制。在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设备对建筑施工行业进行信息管理的失败案例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建筑施工行业所采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模式,不管是从技术上,还是从客服的管理水平上,它们都处于业内的先进高端水平,然而,它们对信息管理系统模式的建构却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现实的上的各种需求,与此同时,当这一信息化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适应顾客管理需求的情况下,他们又办法从顾客这个角度去一改他们习以为常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式的构建处于困境之中。对建筑施工行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考虑到顾客的管理需求,过分地迁就顾客势必会使强大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功能上不能很好地发挥,同时,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也出现了各种技术瓶颈的限制,因而,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很多时候处于一种肤浅的层面之上,它们往往成为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的难点。

二、建筑施工行业信息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行业研究、遵循行业特性,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建筑施工行业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认识上,应该理性而清醒地认清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之路是一条漫长、艰巨而复杂的道路,其任务很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建筑施工行业要想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开展施工管理,在本质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避免各种只求施工速度而不顾施工质量现象的发生,从而为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走得顺畅而持续。同时,在推进建筑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应该保持理性,理性地看待信息看待计算机的信息自动化、智能化技术,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不是万能的,不能将其覆盖延伸得过于宽广,而是将其当做一种方便快捷型的管理工具,只有把它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地发挥出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的优势,使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之路走得更为顺畅和持续。此外,在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推进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不应完全的放弃密集型的传统文化管理模式,同时,也不能过分地依赖于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开展滞后管理,从而忽视了信息化管理智能化、自动化的优势,而应该使传统管理模式与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有机地进行结合,最终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进程更快地向前推进。

(二)适应行业特点、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推进信息化建设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还应该针对其工业基础与行业标准管理相对薄弱等特点,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优势,采取各种措施循序渐进地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统一而成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以适应当前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的特点。同时,为了避免建筑施工行业休克性的不良发展模式,建筑施工企业首先积极建立自己的业务信息录入系统,然后通过再温和的再学习、再改造等方式对其进行远程操作,从而有效地促进传统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管理理念的激烈碰撞。最后,为了实现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的适度性,建筑施工企业,还应该构建一批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对于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构建,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采取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与企业外部优秀信息化管理人才积极引进的方式,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供优质的人力支持。只有通过企业内外统筹、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的适度性,才能使建筑施工行业走上多元化、创新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创新、持续发展之路。

三、结语

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把各种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理念、模式积极引入到基础工程建设之中,以成为行业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当前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各种难点制约着业内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有效展开,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采取强化行业研究、遵循行业特性、适应行业特点、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等对策以推进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祝连波,穆好新.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源的识别研究[J].施工技术,2011(16).

[2]李恒威.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11(16).

[3]彭苏勉,姜阵剑.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6).

[4]伊尧国,周俊召,危双丰等.基于3DGiS的建筑变形自动化监测与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工程勘察,2010(8).

作者简介:

化工行业研究篇5

【关键词】失业恐惧;行为异化;民营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在巨大的失业恐惧心理压力下,劳动者个体有可能积极工作来迎接挑战,也有很多人采取抑制自我消极适应环境的方法。行为异化现象就是个体隐藏真实思想,采取表明激进、内心消极的一种行为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具有何种行为特征,对于群体的作用结果是什么,成为了本文的研究重点。通过对民营企业所有者行为动机的分析,探讨其与异化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提出解决对策,则将成为本文的主要目的。

目前国内就业形势持续严峻,迫于生活压力劳动者个体对于就业机会往往报以珍惜的态度。但是,统计数据表明,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失率据高不下,对于个体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二者相互作用,使得民营企业也产生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劳资双方的心理反应,辩明各种行为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才能够使我们提出有效对策解决此类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目前社会就业的现状以及失业恐惧的产生

首先,就业形势处于持续紧张状态

受到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及社会发展进程等因素影响,21世纪前20年我国仍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2001年至2005年劳动适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1360万人;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迭加”,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尖锐的同时,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

其次,民营企业员工的流失率据高不下

大量的民营企业,无论在管理思想上,还是在经营理念上,都存在着种种缺陷。体现在劳动用工方面,现代的人才观念还远远未能得到认可,甚至连法制观念都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随意解雇,恶意欠薪、强迫员工流动等现象比比皆是。相当普遍得观念是认为廉价的劳动力是无限供应的,企业在任何时侯都可以招到需要的员工,因此不必在乎员工的高流失率,也不必计算员工流失造成的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因此带来的其它远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社会的特殊性,劳动力供应充沛,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状态,因此高员工流失率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直接严重的冲击,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第三,失业恐惧的产生普遍存在

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员工高度流动,国企员工又大量下岗,使得劳动者自身始终处于严重的就业压力和对失业的恐惧当中。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压力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心理负担是沉重的,而且是长期作用的。面对失业的心理恐惧,个体的表现是复杂的,其行为表象与内心世界可能存在着尖锐对立。从时间长度上看,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可能同时存在,交替占据主导地位,因内外环境的变换而变化。在失业恐惧心理状态下,劳动者个体存在着消极适应的倾向,即“异化现象”。在这种心理倾向下,个体行为对群体以及组织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形成与企业管理模式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异化行为产生的动因与异化的个体表现与群体行为特征

(一)异化行为产生的动因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异化的定义为: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本文中的“行为异化”或者“异化行为”,可以认为是基于积极的、正常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对立,是一种在压力下对环境的消极适应的自我调整。

在就业恐惧心理下的行为导向,就是为了取得并保住就业机会,或者说是争取“饭碗”。在现实情况中,个体的就业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得到一定的从业经验,有的是无奈之下,“先就业,后择业”,暂时立命安身,一边工作,再寻找更加合适的工作岗位等。在取得某个工作岗位之后,个体将采用一系列异乎寻常的手段,实现保住这个工作机会的目的。因此产生的就业心理的根本变化,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个体的行为表现出现了显著变化。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上的短期行为。为了保住“饭碗”不择手段。在处事原则上,消极自保,明哲保身,厌恶承担风险或责任;在群体环境中,缺乏群体认同感,对于集体行为准则消极的接受,在心理上抵触企业文化;在行为心理上,努力掩饰自我,减少与他人的沟通,对于组织或者企业漠不关心。

(二)异化的个体表现与群体行为特征

个体表现主要有:(1)有条件的积极努力:在强大的失业恐惧心理压力下,个体的行为表象无疑是非常积极努力的,往往表现为一种异乎寻常的工作热情。比如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对于上级的指令无条件服从,对于明确的任务尽心竭力的去完成。(2)免责心理下的坚持原则:严格遵守工作流程或者制度规范,在没有上级明确同意或者授权的情况下,拒绝任何形式的变通或者灵活处理。其根本目的就是不愿意承担违反流程或者制度规定产生的种种风险,逃避责任。(3)高忍耐性:个体对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表现出非常强的忍耐性,甚至表现为对个人人身权利一定程度上的放弃。为了达到就业的目的,无论是恶劣的自然条件,苛刻的工作要求,还是上司呵斥与处罚,个体大多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忍耐与顺从。(4)推诿,不承担责任:对于岗位职责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很少能够主动对他人的工作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或者帮助除非这种帮助是相互的或者有条件的。(5)偷懒,对于超时劳作的自我补偿:虽然,个体在表象上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态度,但是内心的抵触和怨气最终是有所表露的,尤其是在无人监督或者上级无法有效监督的情况下,磨洋工、开小差,公事私办等现象比比皆是。实际上这是对于被迫加班行为的一种自我补偿。(6)采用非正常手段体现附加价值以达到延长就业预期的目的:在个人发展空间有限,或者个人工作能力以及工作表现不足以使得个人对其就业前景产生足够信心的情况下,个体往往主动采用其他非正常手段或充当其他角色,来提高自己在上级或者老板心目中的地位,即以附加价值的提高来得到老板或上级的认可。最为典型的行为就是告密,为上级(往往直接向老板)提供监控的功能,从而取得上级的信任,达到延长就业预期的目的。(7)长官意志导向而取代任务导向:在这种环境氛围中,部分个体倾向于揣摩、把握上级的个人偏好甚至是情绪变化,在工作决策上以“长官意志”为基本出发点,以投其说好、取悦上级为原则,从而塑造自己在领导心目当中“忠心耿耿,鞍前马后”的个人形象,至于是否对于完成工作有利,是否对团队精神有影响,则不予考虑,仅领导满意为衡量标准。影响其他个体的工作导向,形成群体行为,导致整个企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变异。(8)隐藏个性,化主动进取为被动服从:在仅仅以就业为目的的短期行为规划中,个体往往以规避风险为行为准则,以取得较为尽量长或足够长的就业机会。在工作中出现争执的情况下,往往主动抑制个性,人云亦云。个体对于个性的主动抑制,最终将导致企业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的缺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群体表现主要有:

个体就业心理与行为取向,通过工作环境,直接作用于群体。在就业恐惧心理下,个体的异化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群体行为的异化表现。

1.过激与极左现象:如本文中所述,个体在有监督情况下或者公共场合,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态度,这种表现无疑将对其他个体产生刺激作用。个体之间,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相互攀比的一面,形成群体亢奋的状况,有些类似“你革命,我比你还革命”的心态。

在这种心态的交互作用下,群体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飞轮效应”,即哪怕是一个偏激的方案,一旦提出,即使大家都觉得对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或者整体利益是不利的,就没有那个个体敢于或者愿意提出反对意见。事实上,这样的一个结果往往是与管理当局的初衷相违背的,并导致企业的行为方式愈发走向偏激。

2.合作性差,文牍主义盛行,本位主义严重:基于个体对于风险的恐惧和对于工作责任的推诿倾向,自然会导致群体选择相同的行为倾向。在工作当中一旦遇到困难,不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而是寻找不作为的借口,怠于履行职责。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文牍主义盛行,大小事宜,打个报告,自己不拿主意,更不承担责任,严重拖延了企业的行政效率,对于外界的变化反映迟钝。

在推脱责任的选择倾向下,本位主义、部门利益往往被放置在首要的地位上,只要完成了本部门的任务,保证了小群体的利益,就已经达到了目的。

3.缺乏凝聚力,产生派系斗争:这样的企业组织当中,显然是不可能有比较高的凝聚力的,整体上必定是一盘散沙。但同时,各种非正式组织却广泛存在,最为典型的就是派系。派系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派系斗争,各个派系之间,为了保证本派的利益,如权势、地位,或为保护本派系的内部个体,相互斗争,相互倾轧。派系的争斗往往是不考虑企业整体利益的,造成严重的内耗和企业资源浪费。

4.人际关系复杂,防范心理严重,交流意愿遭到抑制: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别人抓住把柄,每一个个体都加强防范,谨慎从事,防止祸从口出。久而久之,敢于讲真心话的人少了,口是心非的多了。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意愿受到了抑制。人们变得冷漠,封闭,各自为政。

四、异化现象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员工流失率据高不下。组织成员频繁更迭,不但造成业务衔接困难,工作缺乏连续性,而且造成企业在新员工培训和熟悉业务上大量的资源浪费。这又给新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引起行为异化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措施,无法得到充分落实。由于异化现象的存在和蔓延,真正有能力有思想的员工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其工作激情受到抑制,才华得不到充分展示。另一方面,为了保持对员工队伍的控制,老板们在使用告密者的同时,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即保留他们的工作机会,这样会误导员工的主观判断,认为“工作表现不是晋升的关键,打打小报告反而会有机会”,进而助长不良工作作风形成,在客观上形成“想用的人留不住,不想用的人赶不走”的反常现象。

(三)人才选拔机制被破坏,不能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由于异化现象对企业的影响,员工不断的流失,就不断地进行补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精力集中在新员工招募上,人员的甄选、培养、提拔都难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往往还没有来得及认真审查,就要补充到工作岗位上,还没有细致考察工作表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人就已经走了,又进入了一个不良循环。

(四)个体单纯追求收入刺激,其他长效措施失效,难以建立稳固良好的企业文化。个体的短期行为,造成他们单纯对直接收入的刺激敏感度很高,而对于其他因素,如培训与技能提高、企业忠诚度、价值观等,并不太关心。员工的快速代谢,优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难以传承,不良的陋习则根深蒂固,企业文化建设必然是薄弱的、非良性的。

五、对于异化现象的认识以及对策研究

(一)对于异化现象的认识:在现阶段属于国内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这种现象产生的外界因素是现阶段国内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失业救济保障体制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因素,使得每一个个体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因此,争取就业,保住饭碗,就意味着取得了生存的机会。迫于生活压力,大多数人不得不委曲求全,接受苛刻的工作条件,尽量适应环境。

现象产生的内因是企业在用人观念上的滞后。在劳动力长期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企业老板们一方面用人机制灵活,另一方面往往是“炒人”比较随意,不太愿意下功夫培养人才,缺乏人才意识和长远打算,更缺乏建立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的观念,甚至连对员工基本权利的尊重都不能保证。在这种观念下,企业员工缺乏忠诚度和稳定感是必然的,高流失率也就不奇怪了。

(二)建议与对策

1.转变用人观念,树立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老板们滞后的用人观念是产生异化现象的内在因素,那么,解决这一现象的主动权就一定在企业的所有者手上。首先要树立“尊重员工、爱护员工”的思想,营造健康有序的工作环境,彻底解除员工的心理恐惧。其次要积极鼓励员工展示才华,显露个性,敢于冒险,积极创新。不但如此,还要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提供创新的机会和平台,使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2.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倡导健康向上企业文化

摒弃依靠个人判断来选拔人才的陈旧习惯,而转为建立选材育才的机制,通过科学全面的考评,善意的批评和积极的锻炼,培养并逐步组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引导个体积极工作,依靠业绩和工作表现获得职业安全感和晋升的机会,从而将企业文化建设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3.在允许的条件下,实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员工持股的方式激发工作热情和主人翁态度

在国有企业,由于所有者缺位,企业员工是名义上的主人却无法行使所有者权利,导致责任心不强。而在民营企业,所有者明确,但与广大员工并无利益相关,因此也会导致同样结果。所以,在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重要的技术骨干和高层管理人员,适当采用股权激励的办法,使得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将有力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认同企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秋芬.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6).

[2]张育贤.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3]张中丽.民营企业雇员流失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4.

[4]胡建新,莫希・巴奈.工作中的异化:中国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比较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01).

化工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化工工艺化工设备适应性

石油化工企业复杂的生产工艺条件对设备的要求很高,设备是企业生产运行的基础,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装置的连续稳定运行。由于设备的缺陷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事故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设备缺陷造成装置停工,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

一、基于可靠性的石化企业设备选型决策研究

1.设备的可靠性与规定的条件是分不开的。所谓规定的条件是指设备所处的环境条件、使用条件和维护保养条件等。

2.设备的可靠性与规定时间密切相关。所谓规定时间,根据实际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或者一次性动作。通常工作时间越长,可靠性越低。设备可靠性强调了时间这一因素,而产品的技术质量性能指标则没有包含时间这一重要因素,在规定时间内评价其优劣,是设备可靠性与其它技术性能指标的根本区别。

3.设备可靠性与规定功能有关。所谓规定功能是指设备应具有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设备可靠性要对设备的所有技术性能指标作综合评价。可靠性分为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固有可靠性是通过设计、制造形成的产品可靠性,固有可靠性所考虑的中心问题是狭义可靠性。使用可靠性是指产品在广义使用条件(包括产品运输、仓库保管、使用环境等)的作用下保证固有可靠性发挥的程度,使用可靠性所考虑的中心问题,是包括维修性的广义可靠性。

二、基于可靠性的石化企业设备维修策略研究

1.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是指通过对设备的检查、检测,发现故障苗头以防止故障发生,使其保持在规定的状态所进行的各种维修活动。

1.1定期维修:是指设备使用到规定的时间时予以拆修(或报废),使其恢复到规定的状态。如果划分更细的话,定期维修包括了定期维修和定期报废两个含义,它们在定义上有所不同。

1.2视情维修:是指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将记录到的设备运行状态与使用的标准进行比较的工作。所得结果将决定设备是否继续工作到下一个检查期。由于这是一种根据故障情况,跟踪故障迹象过程的办法,有时也称为预知维修。国外有称此为“监控状态参数的视情维修”和“临近故障状态的视情维修”。

2.修复性维修

修复性维修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使其恢复到规定的状态所进行的维修活动,其主要方式有:

2.1事后维修:是指设备发生故障或者性能下降至合格水平以下时采取的非计划性维修,或对事先无法预计的突发故障采取的维修。

2.2状态监控维修是指不宜

采用上述各种维修方式,但又不能放任不管,通过所积累的故障信息,进行故障原因和故障趋势分析,对设备可靠性水平连续监控的工作。Cmm不规定设备的使用时间,因此能最充分的利用设备寿命,使维修工作量达到最低,是一种经济的维修工作。预防性维修的内容和时机是先加以规定并按照规定的计划进行的,因而也可称为计划维修,修复性维修因其内容和时机带有随机性,不能在事先确切安排,因而也称为非计划维修。

3.改进性维修

3.1改善性维修是为消除原设计、制造上的缺陷,结合设备修理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的改良工作。

3.2无维修设计是指设备的维修性在设计时给予理想化设计,在使用寿命内没有维修,产品一次性用到报废。

4.综合性维修

综合性维修是利用上述各种维修方式所组合起来的、取长补短的方式进行维修活动。

4.1生产维修是指从经济效益出发提高设备生产率的维修方式,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如事后维修和定期维修共同实施。

4.2战场抢修是指战斗

中装备故障后,在评价损伤的基础上,采用快速诊断和应急修复技术,对装备进行修理。

维修方式是随着社会和生产进行而不断产生的,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还会有新的、更经济的维修方式出现。

三、石油化工企业维修策略研究

1.综合维修管理

tpQm提出维修的十项要素。然后对这些要素实行综合的、一体化的、整体化管理。也就是说,其中一个要素改变了,其他相应要素也应随之变化,以保持过程的整体性。

2.管理与组织

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及相应的职责规定。

3.组态管理

对设备的实际状况、功能特性以及设备鉴定的技术文件作综合性的管理。

4.后勤保障

对保障维修的后勤项目,如零件修理、专用工具、测试设备、技术工人和计算机软、硬件作出明确规定和有效管理。

5.质量考核标准

整个维修过程及各项要素均制定质量考核标准,加以严格管理。

6.工作控制

对工作计划、进度安排和具体实施过程加以控制。

7.维修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计划与调度、设备跟踪与记录、维修效果与质量标准的比较及数据报告等项目的手工或计算机管理。

8.维修任务

把需要执行的预防维修、预测维修、恢复性维修和闲置设备

四、tpQm的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调整)

tpQm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计划-实施-检查-调整的pDCa循环过程。目标是为了达到规定的质量体系标准。这里,过程应有明确的界限,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评价,要对过程加以合理调整,维修职能的十项要素要融合在整个过程之中。tpQm的实施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单元:管理单元、选择单元、开发单元、实施单元、执行单元、评价单元、反馈。

参考文献

化工行业研究篇7

关键词:重工业园污染景观优化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a

一、重工业园区整体环境空间特点

(一)分布特点与绿化

重工业园是指大范围的重型金属冷热加工类企业的聚集地,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以重型铸锻类工厂为主,重型机加工类的为次。通常一个城市的重工业集中区往往分布在城市周边的郊区地带,园区周边紧邻农田与村庄,厂区布局较为混乱,缺乏整体规划性,厂区外观缺乏统一性,由于工厂使用的设备及产品都较为庞大,所以重工业园区厂房距地面垂直距离较高,若厂区建设密度较大则重工业园区内部景观及视野非常受限制,噪音及空气污染相对较重。对于一些二三线城市,私有重工企业更是缺乏统一集中管理,集中形式不确定。重工类企业绿化带不仅仅只作为美观,绿化带产生的负氧离子可优化厂区一定范围内的空气质量,滋润空气,是作为生态防护非常重要的一项设施。

(二)噪音污染与空气污染问题

重型工业园区噪音及空气污染较重的企业主要以铸造锻造厂为主,其次空气污染较重的企业主要以大型金属结构焊接类的工厂为主。

锻造厂由于特殊生产过程,共同点是都需要产生大量的热能消耗,但根据调研分析得出两种结果:采用锻锤类的企业距离锻造车间100-200米处噪声仍可达90dB左右,地面震动感明显,对于未进行车间隔音处理的厂房,夜晚时噪音传播得更远,对居住在周边的居民影响很大。但采用静压力机式的锻造车间噪音则小的多,距离车间100以内噪音峰值在50-70dB左右。对于金属结构焊接类的厂区环境,主要问题仍是空气污染,但污染范围较轻,仅限于车间内部。

二、重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原则

(一)与区域结合

重工业重污染园区应按类别适当远离人群居住区,远离程度按污染程度由近至远,工业园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与园区可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统一调控。该范围应包围较轻污染类厂区(如金属结构焊接,重型机械加工等工业废料产生较少的工厂),用地性质以农田、水域,以作为产业园区良好的区域生态基础,这类用地面积与工厂建成区面积之比宜控制在2∶1。控制区内以自然绿地和生态农业为主,加大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的开发力度。以人造森林类植被控制并包围并隔离污染较重的工厂,主要以铸锻类厂区,产生的噪音,废气,甚至工业废料应远离绿色作物,水域,等人类活动区,控制区内定期进行废料处理回收,废气排放过滤

(二)与工业园业园产业结构相结合

为了达到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放少的原则,产业园区必须以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结构和各产业的深度发展作为基础。要通过利用工业企业发展相互依存的特点,重污染类的铸锻类企业基本属于机械工业链的第一链环节,属毛坯制造商。轻污染类常规机械加工属于第二链环节,属于零部件制造商。污染程度最轻一般为整机装配类企业,属于第三链环节,只有第三链环节企业发展带动第二链环节企业,第二链环节企业才能带动第一链环节企业,才能使重工业企业生态化发展得到有力的成本支持。

(三)与土地生态环境分析相结合

对工业园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土地生态环境条件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进行产业园总体布局的前提条件之一。生态型产业园区必须强调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先进性,各类项目的布局要从生态角度提出规定。为了达到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放少的原则,产业园区必须以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结构和各产业的深度发展作为基础。

三、规划要点

(一)生态功能分区

一般来说,工业园区分为生态产业区、生活居住区、管理服务区和生态保护区。另外园区周围的区域为环境控制区,重工业区主要以铸锻焊接类工厂企业的聚集区,规划的要点在于不仅要考虑发展无污染、少污染、节能的设备与技术,而且要注意具体项目之间的匹配关系。使上一链工厂排出的废物成为下一链或下几链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同类型的工厂也尽量集中配备,以便污染物处理系统的集中配备。生活居住区设置防护林带,并对居住区人口密度进行控制。管理服务区对园区内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确保园区按照生态模式运作。

(二)生态支持系统

生态支持系统即生态园区按照生态模式运作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物资和能源的供给系统以及各类废弃物处理系统和防灾系统等。道路系统的设计满足园区内空间的通达性要求。

(三)绿地系统设计

针对重工业园区的特点,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除了对污染较重的厂区进行统一绿地防护处理外,同时还在园区工厂类型分区的核心处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区,由绿地和道路廊道将这些人为斑块连接起来,构成绿色生态园区的框架。

参考文献:

化工行业研究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预警

一、相关概述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舞台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大的资金以及产品销售市场,但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各种风险,风险管控不到位不及时很容易导致企业产生风险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缺少规范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极有可能使得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因素,又有内部生产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正是基于此,企业管理者有必要强化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和体系,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财务风险和损失。

企业财务危机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所产生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财务风险持续加大,难以及时偿还到期债务的一系列事件总称。总的来讲,财务危机主要表现为支付能力减弱甚至于丧失。总的来讲,企业财务危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即客观积累性、突发性、多样性以及灾难性等,这些特征都表现出风险管理在企业日常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应当结合自身生产实际和行业特点积极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确定合理科学的财务指标,依靠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企业经营风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效率,在这其中市场对于企业产品需求程度、企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稳定性、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单位产品成本变动程度、企业对于产品销售价格管控能力、企业生产经营者的综合业务能力以及企业固定成本高低等都会对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与此同时,企业还款能力的减少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由于企业通过新筹集资金来偿还原有债务。企业新筹集资金主要包括债务资金以及权益资金两种,当企业丧失筹资能力,同时企业现有资金又难以满足企业经营需求时,到期的债务就难以及时清偿。从这个角度上讲,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企业丧失了筹资能力。

企业现金流量不合理也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加大。合理的企业现金流量应当能够满足企业适当财务结构以及资本结构下运营生产的需求,同时维持企业在较大的资本流动性下生存发展的需求。在实际管理中确定现金流量的合理与否可以通过现金流量结构、企业盈利质量以及支付能力等方面来确定。持此之外,还应当关注企业负债结构、资产流动性强弱以及企业资产占用期限等筹资政策的合理性,这些因素也会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强化企业财务预警体系的建议措施

对于化工行业上市公司来讲,财务危机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总的来讲财务危机的产生还是由于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处理不及时、不科学。财务风险、财务危机是企业进行市场化竞争的必然结果,尤其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几率越来越大,进一步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并逐步完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对于提升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讲,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编制企业现金流量预算,建立并完善企业短期财务预警管理系统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者来讲,其理财的最主要对象就是现金及其流动情况,在短期范围内企业能否顺利开展生产运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对于企业来讲,预警的前提是确保企业有利润,对于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的企业来讲,应付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等科目相对都比较稳定,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金流量净额都会大于企业净利润。正是基于此,企业现金流量的预算编制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准确合理的现金流量预算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早发现预警信号,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为确保现金流量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企业管理者应当将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进行汇总,对投资计划、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以及预期未来收益等进行量化,依靠全面预算管理对未来的现金收支进行预测,实现现金流量预算的滚动式管理。

(二)合理选择财务分析指标,实现企业长期财务危机预警

企业在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时,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预警的有效性,更应当关注企业长期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在选择财务分析指标时,重点关注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发展潜力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将获利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最主要目标。在获利能力上重点反映企业资产运用的获利水平,相同单位资源所获得的利润越多,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就越强。并将流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作为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避免因为流动比率过高,丧失再投资机会,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偿债能力指标以及获利能力指标都是对企业进行财务评价的重要内容,并采用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来反映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在企业发展潜力评价上依靠资本保值增值率以及销售增长率这两项指标。上述这些财务指标尽管可以有效预测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但是根本上来说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借款造成的,对于一家全部使用自有资本来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来讲一般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在确定企业债务比例时应当合理权衡企业举债经营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对债务资本成本率跟企业的负债经营资本收益率进行对比分析,确保债务资本在各个项目之间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同时确保本息到期归还,促进杠杆收益的实现,结合企业自身的债务偿还能力,合理确定企业的举债比例,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和行业特征合理确定风险管控策略

在建立完善企业风险预警指标管理体系之后,企业管理者应当对风险信号进行及时监测,避免因为产品积压、应收账款加大、成本上升等原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结合风险形成过程采取切实可行的经营风险管理策略,有效降低风险损失。企业管理者在面临财务风险时常常会采取回避风险、接受风险、控制风险以及分散风险等相关措施。其中按照控制目的又可以区分为抑制性控制措施以及预防性控制措施,前者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进行管控,降低风险损失;后者是指预先估计风险损失可能性,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措施,减少实际损失。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使用财务杠杆进行资金筹集越来越普遍。但从管理实践来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失误以及盲目投资或者缺少周密的市场调研、财务分析都可能造成决策失误,产生经营风险。尽管适度的举债经营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支持作用,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应当以自有资金为基础,避免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

总的来讲,企业财务危机具有多样性、积累性以及突发性的特征,企业管理者应当结合自身生产实际和行业特点积极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确定合理科学的财务指标,依靠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采用必要的风险管控措施,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企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天宏.财务预警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北力经贸,2004

化工行业研究篇9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分区域工业运行效率;曼奎斯特指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1011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工业发展指明了道路。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国新型工业进程明显加快,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欧美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和“工业40发展”战略,以及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工业经济急需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回顾和总结过去十几年我国工业发展的成果和弊端,研究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对于处在“三期叠加”的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新型工业化的现状

11新型工业化提出的背景

新型工业化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摆脱贫穷落后,追赶先进发达国家,我国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在短时间内提高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工业化。由此造成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过于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发展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大气、水污染严重,矿产资源和能源被过度开采,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是靠高积累、高投入、高消耗和规模的扩张来支撑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给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隐忧。随着资源约束趋紧,人口红利消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及环境和谐共处就迫在眉睫。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综合国际国内形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2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对传统工业化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道路,是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以创新为驱动,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就是以科技为支撑,提高工业化质量;就是以集约节约为根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就是以人才为保障,实现充分就业;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实现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理论的提出,有效加快了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3―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77%,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2010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有两百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接近20%。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因此主要是国内研究。在评价新型工业化方面的研究,近几年大多集中在构建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如科技进步指数、经济效益指数、能源消耗指数、信息化指数、工业化进程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等,然后通过一定的测算方法得到各指数的值,如侯荣涛(2014)通过功效系数法,袁晓玲(2012)等的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苏孝辉(2011)等的熵权法,谢春(2011)等的指数综合法,杨(2011)等综合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以及综合评分法,林春艳(2008)等的因子分析法。这些研究都是根据得到的指标数值分不同方面来评价新型工业化,没有从各个省的进度来整体考察新型工业化。鉴于此,本文从全新的角度――新型工业化运行效率,并运用基于非参数Dea方法的曼奎斯特指数分析法,来评价2003―2012年这10年工业化过程中新型工业化运行效率,通过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得到2003年至2012年全国工业化的曼奎斯特指数,以及分四个区域东北部、东部、中部、西部,对比每个区域的曼奎斯特指数,借此回顾和总结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以来我国工业取得的成就和发展弊端。

2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

本文运用Deap21软件,基于非参数Dea方法的曼奎斯特指数测度2003年至2012年10年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运行的效率,得到2003―2012年全国工业的曼奎斯特指数,并进行纵向比较;然后将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得到2003―2012年四个区域平均的曼奎斯特指数,进行对比分析。

21曼奎斯特指数概述

数据包络分析(Dea)于1978年由CHaRneS和CoopeR创建。它是一个运用数学工具评价经济系统生产前沿面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它适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的多目标决策单元的绩效评价。这种方法以相对效率为基础,将每一个被评价对象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以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判定各DmU的效率是否有效,对于无效DmU,可根据差距信息制定战略规划以改善其效率[Zw(]采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配电网综合效率评价王恩创,任玉珑,朱春波,周滢露。[Zw)]。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引申运用,一般用费尔(Fare)改造的Dea方法来构造在每一个时期生产最佳实践边界,把每一个决策单元的生产同最佳实践边界进行比较,从而对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进行测度。

22指标选取与处理

综合判断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指标,工业增加值能总体反映各个省份的工业当年取得的成绩,从业人员和资产是经济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中的两大类。因此本文以各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为产出指标,各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资产总额为投入指标。

原始数据中工业增加值和总资产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其中2012年各省从业人员数是根据2003―2011年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速度推算求得。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工业化效率,本文以2003年为基期,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剔除了物价对工业增加值以及资产总额的影响,真实反映各项数值的大小。

3新型工业化运行效率实证分析

31工业整体运行效率

运用Deap21软件,运行31个省市自治区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这里只选取了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的投入产出数据,根据软件运行结果整理得到表1。

其中,effch是指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相对于不变规模报酬生产技术);tFpch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即曼奎斯特指数;pech是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Sech是规模效率变化指数;techch是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测度技术边界在时期t到t+l之间的移动情况。malmquist指数大于1,表示由t期到t+l期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有所增长;malmquist指数小于l,表示由t期到t+l期工业经济运行效率下降;malmquist指数等于1,表示由t期到t+l期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水平没有变化。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考察期工业运行效率的变动情况,根据表格数据得到图1。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在2003―2012年这10年间,新型工业运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两个时间段是下降的,分别是2008―2009年和2011―2012年,工业运行的曼奎斯特指数分别是0972和0981,都是小于1的,表明这两个时间段工业运行效率是下降的。第一个时间段工业运行效率下降可以归结为2008年发生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导致整个经济运行效率的下降,工业也不可避免。第二个时间段下降的原因在于我国“稳增长、调结构”的大环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为扭转增速下滑

图1工业运行效率指数变化

数据来源:Deap21运行结果。

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从2008年年底到整个2009年和2011年年初,刺激政策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经济增速最高达到了119%,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所产生的红利。从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逐级回落,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掣肘,调控余地大为缩小。[Zw(]“三期”叠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经济日报,2013-08-08[Zw)]

2008―2011年我国工业化运行的规模效率小于1,表明世界经济危机造成工业经济整体低迷,工业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投入和产出规模失调,需要调整规模水平,以实现在相应生产技术水平下的最大产出。与此同时,在2009―2011年,我国工业运行的纯技术效率是大于1的,达到了技术有效。2011―2012年,工业运行的规模效率大于1,表明我国工业经济开始回升,投入产出结构失衡的现象得到改善,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在逐渐恢复。

在图1看到,技术进步指数的波动情况与曼奎斯特指数的变化情况趋于一致,尤其是2005年以后,两者波动大致相同。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工业运行效率的提高更多地在于技术变革与技术创新的推动,而技术效率代表的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及资源利用方面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小,说明新型工业化使得工业发展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尤其是2007年之前,技术效率的变动情况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指数的变化呈反向变动的关系,且技术效率与两者反向的幅度较大,这有可能是由于技术进步对技术效率的发挥存在滞后性造成的。2007年之后,技术效率与两者的反向幅度趋缓,在有些时间段与两者变化一致,说明技术效率的贡献开始显现。

为了分清楚技术效率指数的变化是规模因素还是纯技术因素造成的,根据软件运行结果制作了图2,反映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与技术效率指数的变化。

图2工业运行效率指数变化

数据来源:Deap21运行结果。

由图2可以看出,规模效率的变化波动很小,一直保持在数值1附近,由此说明,规模因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影响较小,几乎保持不变,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经济规模整体没有太大变动。图中,纯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效率变动大体一致,说明技术效率变动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效率的变动。这一点也说明了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更多是靠技术改革和创新来推动的。

32分区域工业运行效率

表2显示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2年曼奎斯特指数的平均值情况。

由表3可看出,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曼奎斯特指数平均值都非常小,而曼奎斯特指数平均值较大的地方多集中在中西部,这一点与传统观点相违背。这说明了中西部工业经济在最近十年追赶东部地区步伐较快,工业发展加快,从而工业化运行效率较好。但是从表3可以看出,中部技术进步指数较小,明显小于东、西部地区,说明中部地区效率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传统的优化生产组织流程、改革管理方式等手段朝生产前沿面不断逼近来实现,而不是靠技术创新,同时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指数小于1,没有达到规模最优,说明中部地区工业企业数目多,规模小,使得产业生产率没有达到最佳的规模状态。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但是技术进步指数较高,说明东部地区过于注重技术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技术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表3显示西部地区除了纯技术效率这一指标外,其他指标的平均值均是最大的,说明这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在西部大开发的支持下发展速度、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新型工业化在西部地区运行前景非常好。

4结论

通过曼奎斯特指数分析,除去特殊年份,我国新型工业化运行效率整体是提升的,2003―2012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4%。同时,我国工业化效率的提升64.8%来源于技术进步,35.2%来源于综合技术效率,说明新型工业化的运行更加注重技术创新,而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在工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上贡献相对较小。这一点符合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表明我国在新型工业化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工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提高工业技术含量。

同时也应该看到,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我国东北、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不平衡。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效率提升同时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发展同时兼顾技术因素和管理等非技术因素。而东部地区过多的注重工业的高技术化,忽略了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等非技术因素,造成了工业整体运行效率并不是很高,甚至低于其他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省市的集中地区,东部地区技术进步指数较高,这符合我国经济现实。但是综合技术效率较低而造成的工业运行效率不高,说明了发展工业经济不能片面依靠技术进步。同时中部地区各项指数偏低说明了中部地区工业经济的不发达,同东部的本身优势和西部的追赶优势相比,中部经济发展滞后。

在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基于东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处于我国先进水平,工业规模已经达到最优,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其他软要素如品牌、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更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工业运行效率的主要途径。东北地区要发挥追赶优势,工业发展继续兼顾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西部地区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增阶段,工业发展规模仍需扩大,规模因素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带动因素。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标都大于1,而规模效率小于1,目前的技术水平上,其投入资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未能达到综合有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规模无效,因此其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规模效益。

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压力更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仍然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机器人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技术不断成熟,使得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循环化、绿色化成为现实,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更加丰富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得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以及低碳、循环、生态、环保、高效等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这也就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按照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业运行效率,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向更高水平演进。

参考文献:

[1]吴海民.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研究:1980―2006[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2]李尽法.基于malmquist指数的钢铁企业效率测度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6).

[3]陈一洪.我国城市商业银行2009―2011年生产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J].科学决策,2013(2).

[4]王恩创,任玉珑,朱春波,等.采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配电网综合效率评价[J].电网技术,2010(11).

化工行业研究篇10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强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36-0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它也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对人才的激励策略决定了人才的积极性以及最终的研究结果,因此加大力度对高科技企业进行分析,将自主创新的执行主体与他的内部链接量化后,制订相应的发展计划,在此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将物质精神柔和在一起;将权责一一对应;将创新的探索和扎实的基础操作搭配,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员工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尽快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转型与飞跃。高新技术大多涉及各种发展技术的最尖端、最敏感的部分,与此同时,当今社会国际竞争的不相容性大大加深了竞争的激化程度,因此黑龙江省高精尖技术无法抄袭,甚至无法依靠引进也就成为必然,自主创新就必然成为黑龙江省发展突破瓶颈的唯一方式。自主创新型人才归根到底就是促使产业革新的原动力,因此,加强对人才的培训以及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才能最大程度上将人力资本转变成资金回流到企业,真正将我省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执行主体的构成分析

就整体来说,研发组织、科研机构、学术性高等教育机构就是构成高新技术企业的三大执行主体。只有有机地将三者联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

高精尖技术产业的优化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从而完成生产要素质的飞跃的过程,能充分应对市场的种种风险,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肩负起主导地位的责任,给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等;企业是将生产要素进行转化、重新组合利润分配的组织,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也必须依赖企业才能进行循环;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则保证提供优秀的人才以及富有内涵的文化环境。

二、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执行主体的连接机制

高新技术的变革,是产业、学校、研发机构结合的过程,充分说明了部门间既定的经济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加强了部门间的协调性。其连接机制如图1所示。

我们将其具体化就可以理解为政府负责制定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系列发展规划,加大市场的监管,使其正规化合理化,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监控法律制度;企业应尽到其主导作用,合理利用资金,进行相应决策,研发新产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保证对市场的掌控,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则应该尽到职责,保证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以及相应的也是最重要的技术支持。从而完成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在根本上加强企业的生命力。高精尖企业的执行主体想要构成庞大的产业链就必须将技术作为纽带,将技术作为连接的纽带就是指将已有的科学知识与传统的操作方式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的过程。对于传统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创新不单单是一个新的想法的产生,更是将创意落实到实际的过程。这种创新包含着企业内部的连锁开发部门、基础生产部门以及销售部门,与企业外的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共同配合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合作,以重大任务为纽带,以政府政策为框架,促使各个部分共同合作。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其目的都是为未来的自主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相应的技术帮助,从而或从正面或从侧面影响企业创新的成果,完成创新成果实用价值最大化。

三、高技术企业科研人员创新动力的强化途径

1.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和创新氛围。(1)在高新技术企业应逐渐加大对于各个部门对于创新的培养意识创造物质基础的丰富度和良好的环境条件给产业中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将人才作为核心,将创新作为目标,保证人员的素质,保证他们的品行。就必须做到将能力作为考核核心,将业绩评定依据,确立以品德、知识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将人才品德测评和高层次技术评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2)教委的相关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将人才的相关需求不同进行区分,依照实际情况,区分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工程技术开发等不同领域以达到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达到相应指标的选定、标志、标度划分,设计相关的统计方式以及量化指标。(3)针对高层次的人才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在教委相关部门制定的宏观规划下,设立专业的行业评价机构,针对现代人才进行专业的评估。

2.转变创新管理者领导风格与方式,增强凝聚力。创新型人才可以说是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而创新型领导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创新的灵魂,创新的源泉创新型高新技术的发展变革的过程中,加快相关产业升级,组建能够拉动整体经济的高精尖技术的产业集群。根据相应的产业结构的变革进行相关人才结构的调整,不断加强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人才结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注重集约型高精尖技术的产业升级,转变传统粗犷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对已有的产业组织结构进行改良,从而在根本上完成劳动效率的质的飞跃。

3.高度负责,有效进行创新个体职业生涯设计。高技术企业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性和对职业角色的认知,具有较高的理性程度和较为强烈的事业心,而创新型人才选择就是构建团队环节中的基础环节,因此对于高新技术型人员的选择成果就直接影响最终的劳动效率。因此针对人才的考核就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衡量思想、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不要将目光限定于某一部分,选择人才应该在大范围内选定。同时严把质量关,保证选拔过程公开透明,优中选优。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经验,真正完善人才选拔。逐步对行政手段进行完善以达到人才配置的合理化,在这样的基础下,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资源市场从而达到人企匹配,给予人才市场最大的发挥空间,真正达到让人才的沟通渠道,工作渠道灵活起来的目的。建立起一个能够促进科技人才的培养的体制,促使人才配置合理化,同时达到持续创新的目的。针对人才配置,我们必须将人才配置不断进行优化、重组,以达到最终人才合理化配置的目的。将“一线强、二线精”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作为既定方针,同时要将人员合理分配,不要出现“强强”“弱弱”组合,导致团队差距过大,不利于整体发展。从人才的高效配置出发,构建出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人才团队,通过优秀人才的酵母作用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分配机制。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建立健全重业绩、重贡献、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军工行业发展要求的多元分配激励机制,以按劳分配为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技术、管理等知本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高技术企业系统在建立多元分配体制和机制上,应积极推进,大力尝试,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前提下,凡是科技成果、技术诀窍、知识产权(专利)、重大信息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能够确认其在军民品科研、生产、开发的创新过程中,起到增值的作用,创造了高技术企业效益或社会效益,按其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随着高技术企业人员的需求趋于多元化、高层次化,要充分调动其创新积极性,分配内容、方式与方法等必须灵活多样、有所创新。除采取传统的以工资、奖金、福利等现金报酬激励方式外,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单位,试行企业年金、期股(权)等新的分配方式,并要健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护合法收入。

5.加大奖励力度,健全和完善奖励制度。(1)要敢于启用各种人才,明确不拘一格的选拔宗旨。对某些在尖端科研项目攻关、新产品开发的科研人员,应该给予相应的职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让他在最适当的岗位上工作,保证在最佳年龄段充分工作。(2)改革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调整国家科技奖励方向和重点,从项目奖励为主逐步转向项目奖励和人员奖励并重,减少政府奖励数目和奖励层次。对于有重要发明创造、攻克重大技术难关、创造高额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重奖。

6.正确处理知识产权归属,保障创新人员利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证公平、提高效率的原则,除涉及国家重大利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外,都应该鼓励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建议明确在一定条件下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形成的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可以由承担单位所有,在执行各国家科技项目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产权的署名权等精神权利,可以明确规定属于对项目单独或者共同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个人。使创新人员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其积极进行知识的生产与交流。

由此可见,自主的针对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的创新战略以及相关的管理就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升级从而达到技术革新的原动力。首先,对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关创新人才发掘以及再教育的重要性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以便观测其相应比例。明确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其次,从加大产业、教学、科研的关联程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步伐;最后,将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人才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的高度。构建人才保障的模式、人才管理及控制模式的组建、人才管理开发模式的组建等一系列思路的研究,构成了以产业为中心,以教学为基础,以研究的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制。最后要将知识产权的保护落实到实处,只有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促进长期发展,保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最大化保障创新人员的根本利益。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1C035;黑龙江省教育厅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252G003]

参考文献:

[1]陈茁.综合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分析.科技与管理,1999(1)

[2]丁蕊.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8)

[3]向刚.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04(6)

[4]赵瑞金.构建现代军工科研院所制度的思考与对策.中国民,2003(4)

[5]刘志强.创新激励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政府资助制度比较研究.管理科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