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十篇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十篇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0:53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篇1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将“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与学生作文时“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统一;将“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过程与“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相统一;使“作文”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研究性学习写作真实的交际

课题的提出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文教学观念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文学性写作”倾向,“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1.3p21)。在对待作文的态度上,我们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种“为写而写”的层面,教师的教学为了学生“写好作文”;学生的“写”──包括观察、实践、体会生活、文字表达、读书学习等,都是为了一个“写好”的目的。作文教学没有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的“作文”也没有真正成为“交际的工具”──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来交际、学习的工具。

课题假设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能够切实为小学生创设真实的、需要书面交际的情境,激发起学生书面表达欲望,促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自主从事写作交际实践,切实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发展。

课题的界定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文教学;是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的过程的作文教学;是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的过程转化为“小学生写作需求产生的环境和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过程的作文教学;是不但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切实将“作文”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国外

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为读者而写作”(《美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实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美国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把写作作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工具。该方案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而且是学习其它课程的一种手段。

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他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考察等方法。具体包括:自然观察、.生活调查等,以社会科学的方法,调查农村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从中取得认识。野村芳兵卫从课程的角度考察学科教学,把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扩展到整个学科教学,认为通过生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写出“我们的理科”、“我们的算术”、“我们的地理”、”我们的历史”等等的书,这是学生自身体验、自我思考、自己掌握而产生的记录。(《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外国教育资料》1996)

学习总结报告·学习工作报告·公司学习报告·交流学习报告·出差学习报告

国内

叶圣陶老先生在《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强调了作文的两个前提:一是有所积蓄,打算发表;二是交际环境的需要。

魏占峰在《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强调:作文时“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

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其中,书面表达交流是重要环节之一。

实验的基本思路

在单元教学之初,先安排基于学生兴趣、指向学生生活问题解决的“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在活动当中,指导学生观察探究生活、解决问题,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为表达交际而完成作文。

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内容”的基本类型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内容类型如下:

对感兴趣事物现象基本情况的了解、把握。如:“我们的长辈住什么样的房屋?”等。这类问题多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形式出现,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

对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比如“彩虹为什么是圆的?”等,问题多以“为什么”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对“疑问”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知识探究性,一般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来完成。

对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比如“怎么样才能去掉铝壶里的水垢”等,问题一般以“怎么办才能达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解决了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有一定的功利性。

对自然、社会或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种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本类问题需要对多个(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观察、甚至反复试验、经过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如“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高兴?”等。

知识产生背景与过程探究。如:“是谁发明了造纸术,他是怎样发明的?他为什么发明造纸术?”等。这类问题多源于课堂知识,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逐渐产生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

专门知识实践应用。这类内容有几种情况:a、学生学了课外内知识,由于对其感兴趣,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课外的试验、制作;b、教师在引导学生学过了某些知识以后,以“实践应用的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所布置的多项作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完成。”c、学生所学知识诱发了学生对解决过去问题的兴趣。这几种类型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成品性。

综合类型。学生要解释的现象、要解决的问题、要探求的知识背景、要应用某种知识在某一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能是一种甚至几种类型的综合。

二、探索出“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基本模式流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选择学生能够在短期(一般两周)完成的“项目”,并按照分四个阶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教学开始,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习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激发研究动机,选出全班同学或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有能力开展研究的问题。

解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获取作文素材阶段。

引导学生自主地查资料、阅读、书籍、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动手操作实践、记录、比较、思考、想象、交流讨论,与所制定的目的计划进行对照,解决问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纪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响、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书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

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实物和书面材料。

全班交流展示阶段。

包括:研究报告或研究体会的张贴(在班内墙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时间的宣读交流、出版学生个人、小组和班内的研究报告与研究体会专辑、推荐发表等。

三、摸索出了比较有效的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指导方法

1.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发挥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个人的观察、资料查阅、试验、操作、思考要以笔记的形式做好记录,小组内各成员定期围绕共同的专题,进行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

2.教师对学生的“笔记”进行随机性的“检查”,针对笔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这样,笔记成了“求得教师指导”的一种凭借。

3.针对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写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写作技能训练”和个性化的指导。。

具体操作时,我们重点采取以下方式:

(1)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资料笔记,与学生进行交谈,挖掘学生活动过程中没有记录的闪光点,指导学生记录下来。

(2)针对学生笔记出现的“内容与问题单一性”问题,指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学生过于单一地记录试验的现象、数据等,教师题是学生记录以下研究过程、如何操作、态度、情感变化等。

(3)在学生进行成果加工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写作指导。

4.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成功感。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作文的评价者有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小组,也有家长,还有与研究性学习开展内容相关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学生作文过程中,评价的内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参与研究性作文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作文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研究和作文学习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作文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较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

第一,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

以小学语文第六册《记一种小动物》。教学为例。实验班学生用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县组织学生开展了研究性活动,然后写研究报告;对比班只布置学生观察,然后课上指导学生作文。(两个班均为50人)。结果,实验班学生人均观察笔记7篇,查资料1.8篇,对比班人均记观察笔记0.6篇,查资料0.4篇;作文字数,实验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对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29人。

第二,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习作表达了真情实感。

四年级实验班教学《写一种工具》,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工具进行调查,邱江同学专门回到农村老家调查“镐头的变迁”。在调查笔记中,他有这样两段话:“(4月13日)听说我要调查镐头的变迁,老叔马上对我说:‘现在谁还用这个,都用拖拉机了!’是啊,农村的变化可真是太大了──镐终于可以进博物馆了!”“(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国的农村究竟有多少镐头,在我的老家,我发现了三种:窄刃镐、双叉镐、宽刃薄镐。他们各有各的用途。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农民祖辈是那样的能发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余,我想到了它们在种地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现代化的机器取代──我们的自豪将被外国人的发明取代。这又不能不感到一点心酸。我想对我们的同辈说──我们有责任呢!”

我们对三所学校五年级实验班共160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调查──从实验开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实验中,作文课前,哪些学生能够先将作文写下来。结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数字说明,仅仅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在研究性作文教学中,“写”已经成了全班大半数以上的学生想做、愿做,能主动来做的事情。

第三,激发起了学生读书、探究生活和写作的兴趣。

下面一组数据是以所实验学校小学三、四、五年级五个试验班实验前期和实验四个月后几项调查数据对比: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写日记:34:158;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坚持读课外书:94:166;平时总能在生活中发现一些问题:68:128;发现问题以后,能够主动思考并想办法解决:67:123。

在实验班级,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正在以良好的势头发展。而且,我们所期待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随着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开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2

4.《科普作文:作文教学的奇葩》李昌斌,原载《小学语文教师》2001.4p46

5.《小学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高启山,原载《小学语文教学》1998.6p26

6.《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启山《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3-4

7.《研究性学习在美国》张人江原载《教育与发展研究》2001.8p47-48

8.《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张文周原载《上海教育科研》2001.8p5-6

9.《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魏占峰

10.《美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

11.《美国小学写作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网载

12.《单元作文的全程指导》高启山原载《小学作文教学漫笔》高宗达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3.《小学中高年级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实验介绍》高启山,《河北教研》1993.9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篇2

>>导游英语模拟课程研究项目研究报告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化的困惑与对策研究关于体育中考跳绳项目的研究报告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估报告的应用研究旋进挤压式变焦透镜项目设计研究报告丰盛・花神阁项目发展研究报告论审计项目后评价报告的编制关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实践报告“项目化团队式”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纲举目张的项目述职调查报告的翻译项目管理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项目识别技巧提高远程开放教育英语学困生有效性学习的策略“小学英语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调适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水准应注意的问题试谈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实务浅析谈电力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电大英语快讯,2004(4)

[3]丁玉春、张毅.开放教育学员英语学习动机、学习障碍调查报告[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4]陈铭、查代春、胡江萍,基层电大远程学习者学习障碍成因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5]蒋微.远程教育环境中的学习障碍与解决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篇3

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

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

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

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

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

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

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

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

5、资料准备如何;

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

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

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

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二】我校申报的实验课题“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经荆州市教育局批准,被确立为荆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立项编号:ZD2011016),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研究目的,我谨代表课题组,将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高效课堂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各地对高效课堂研究由来以久,并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模式。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等。这些教学模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高度关注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解放学生的学习力,激发学生释放潜能,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及时检测反馈,减轻学生负担。这些成功经验为我们进行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发现,目前各地对高效课堂的研究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一是目前的研究大都直接指向课堂操作,更多的是获得经验层面的成果,缺乏对高效课堂本质的系统描述,因而难免在研究中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难以将研究推向深入,二是目前的研究大都在高中、初中展开,研究成果多指向高中、初中课堂,小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因此开展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我校几年前就在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的高效课堂建构的基本策略,各教研组以课例为载体对高效课堂进行了一些探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性智慧,如李萍老师执教的《用连乘解决问题》,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成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王萍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对计算公式的再探讨,陈鹏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问题交流中获得分数本质的理解,等等。这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㈠生本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虽然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还很不完善,但他们身上包含着人类千万年进化所积淀的优秀基因,具备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潜能。学生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学生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必然带来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求知欲望的膨胀,学习能力的提升。“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

㈡自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习主体都是相对独立的“人”,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自主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三、课题研究内容:

㈠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实验立足“高效”,抓住“构建”,开发五种策略、建立三种机制,作为本实验的具体研究内容。

1、五种策略

⑴先学后教策略:先学是一种策略,其本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获得自己的经验和感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先学的方式可以是研究例题、阅读资料、动手操作、提出疑问、当堂训练、合作探究、小课题研究等。像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让学生联系生活识字,作文教学中的“先说后写、先写后评”,数学发现规律教学中的“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学生尝试等都是“先学”。在“先学”的基础上,教师采用交流、点拨、拓展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就是“后教”。“后教”不是由老师包办,更不等于老师独自讲解,而是以一种符合学生学情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⑵问题导学策略:人总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纳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学即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并把这种思路具体化为一定的教学环节,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⑶综合性学习策略:学习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为基础,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全方位地参与活动,比如阅读、表达、演示、操作等,既动脑,又动手,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充分发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强化对新知识的认识与巩固,并在运用中进行拓展。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⑷生生互动策略:课堂中生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更强有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生生互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倾听、相互表述、相互质疑、相互评价等。

⑸当堂训练策略:美国缅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表明:学习后马上应用的效率是所有学习方式中效率最高的,达到90%。当堂训练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论,它是对学生遗忘规律和学习规律的运用,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状况的检测和评估,是新的问题的生长点,是重要的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设计训练、指导训练以及训练点评是实验进程中教师要重点探索的领域。

2、三种机制

⑴学案导学机制:高效课堂构建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那么,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用学案导学就成了十分关键的环节。本实验将学案导学作为一个重要机制,引导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合理进行检测评估,并开展备课组集体设计导学案、师生共同设计导学案等活动,让导学案真正起到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作用。

⑵课内调节机制:学习活动不是盲目的,是有预设的活动。但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实的学习活动必然对课前预设提出挑战,甚至“颠覆”。因此,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问题对教学预案进行调整或再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课内调节机制重在研究调节活动的产生、时机、方式、效果等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和有效性。

⑶课后反思机制:高效课堂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很多课例的积累,需要老师不断的反思和感悟,因此,本实验将着力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帮助教师养成反思习惯,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㈡课题研究的目标:

经过五年研究,达到如下实验目标:

1、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得到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学习品质得到提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基本形成。

2、课堂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彻底打破,形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的课堂教学新结构。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有合作交流、有质疑探索、有当堂训练、有实践拓展,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转变,教学设计从方便教师教转向利于学生学。围绕以目标为激励、以问题为导向、以差异为资源、以互动为途径、以训练为拓展的基本思路,形成各年级各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备课方式。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因此发生改变。

4、探索并建构各年级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如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模式,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模式,英语单词学习教学模式等。

5、归纳整理高效课堂的本质内涵,形成对高效课堂新的认识和理解。

㈢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学生课堂学习面貌发生质的变化,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学习,乐于表现。

2、探讨实现小学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模式。

3、积累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的课例和学案。

4、形成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的实验报告、案例集、论文集。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㈠研究思路:

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边实践探索、边修改完善、边积累整理。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子课题,进行分散研究,积累研究课例。各年级骨干教师集中整理课例,形成高效课堂的理论成果和操作模式。

㈡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实验研究需要学习与之相关的生本教育、尝试教学、自主学习等教育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需要学习借鉴各地各学段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的成果和经验。

2、行动研究法:高效课堂建构的研究主要是一种实践性研究,甚至是将已有的模式、经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的验证性研究。因此。需要每位教师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课型,围绕高效课堂的核心价值进行尝试实践,积累大量的课例,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3、案例分析法:根据某一课型高效课堂建构的思路进行“磨课”,打造典型课例,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某一课例教学为载体,通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观摩等进行个案对比,分析研究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提炼具有共性的特征,形成对高效课堂新的认识。

4、叙事研究法:组织开展高效课堂研究叙事交流,讲述高效课堂研究的故事,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感悟高效课堂的本质内涵。

㈢实施步骤:

本实验研究周期为五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实验启动阶段

1、学习:①组织学习高效课堂建构实验方案;

②组织学习高效课堂、生本教育、尝试学习等相关理论;

2、组建团队:教师根据自身优势,选择研究的子课题,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3、交流:①交流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学习体会、学习效果等。

②交流子课题研究方案。

4、组织实验前测。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XX年6月实验实施阶段

1、高效课堂基本模型建构阶段

①研究各学科导学案的基本模型

②研究各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型

2、高效课堂模型深入研究阶段

①学生与文本、学生、教师有效对话的研究。

②当堂训练题设计研究

③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变式研究

3、高效课堂评价研究阶段:

①导学案的评价研究

②当堂训练题的评价研究

③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17年6月实验结题阶段

1、整理实验成果,初步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2、进行实验验证。

3、全面总结实验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4、成果交流、观摩等。

5、发现问题,初步确定下一轮研究的思路。

五、已有条件和保障措施:

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均为省、市级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课题组成员为课题开展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调查问卷、咨询等工作,为本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邀请荆州市教科院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对阶段性研究情况组织考评,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计划性、科学性、有效性。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篇4

1.作为一门课程,“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寻找收集资料──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而英语学科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和载体,教学过程是围绕完成教材所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2.在英语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知识”在教师那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单向“求学”,是知识的接受者;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负责完成,它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同时也承担达到目标的义务。

3.英语教学偏重于学生通过记忆、练习、重复等方式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达到简单应用的目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4.英语教学活动一般在课堂上进行;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它根据问题的需要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5.英语学科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分数为手段的标准化考试;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以及体验为依据。

二、英语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教学是有联系的

从我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来看,1.课题的提出基于英语教学,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方法、规律等提出探索性课题。如:英语语法学习和词的用法总结,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不同,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及从教学内容延伸出的课题等。2.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运用已学英语知识查阅因特网上、图书馆中的大量英语材料;运用英语与外籍人士交流,对他们进行调查访问。3.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完成部分课题的结题报告。4.在答辩过程中,课题组学生得运用英语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

三、如何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计划

1.课题:(1)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2)美式与英式英语的不同(3)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4)东西方身体语言的异同(5)讲英语国家的概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6)汉英句子结构的异同(7)语法的学习和词语的用法总结(8)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1)增进学生对西方国家政治、历史、人文、地理、餐饮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了解。(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群体意识。(5)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意识。

3.计划:第一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四周时间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十二周时间第三步:结题阶段六周时间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四周时间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三周时间

4.预计到的障碍:(1)缺乏资料来源(2)对西方文化无亲身体验(3)在遇到困难时可能出现畏难情绪(4)指导教师是否具有驾驭能力5.对策:(1)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查找所需资料。(2)近可能多地联系外籍人士,对他们进行调查采访。(3)注意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针对问题借鉴他人经验及时解决。(4)加强理论学习和方法学习。

6.预期成果:(1)总结报告、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等(2)按照实施计划进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课题,由课题指导组进行分组,此时课题组的学生和教师已打破了原来教学班的界限,如:我指导的课题组“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由来自同一年级四个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写出开题报告,课题指导组进行开题评审工作。(3)资料收集阶段。该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每一次活动前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填写好活动安排表。每次活动之后作好记载,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4)结题阶段。作为指导教师应开设讲座,让学生懂得撰写总结报告、论文、调查报告等的格式,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工合作写出结题报告初稿,交各小组讨论,对初稿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5)成绩评定阶段。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活动资料(包括笔记、资料、照片、活动情况记录、阶段总结等)、结题报告、小组答辩情况,由评审组打分,然后课题小组再根据得分情况、参考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6)总结与展示阶段。学生对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互相交流学习,并展示研究成果,必要时邀请家长参加。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学习;指导模式

1.引言

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对综合学习的要求有所提高,传统的学习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因此,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它的发展既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又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者,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的综合性活动朝着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2.综合学习指导模式的意义

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地进行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综合性学习指导模式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2.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综合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展开教学。小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入门阶段,学生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2.2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综合学习指导模式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行结组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任务。遇到难题时,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将问题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升自身的合作探究能力。

2.3提高语文素养

传统的学习方式多数是“满堂灌”这种方式,以教为主,教师是课堂教授知识的主体。新时期的综合性学习强调自主性、开放性,使得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小学语文综合学习模式的指导方法

教师对综合学习模式的指导主要有以下几个版块:选题指导、学习方案的指导、资料收集的指导、信息整理的指导、报告撰写指导。

第一,选择课题的指导。

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较为普遍,每一次活动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或是小课题。学生可以自行结组,通过组内合作的方式完成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任务。在课题得选择上,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题,事先制定好活动计划并开展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汇报和交流各小组的活动成果。教师在选择课题方面要指导学生全面考虑课题的可行性、科学性,让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二,活动方案的指导。

学生在确定好研究的课题之后,教师可以对课题进行归类,根据学生的兴趣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时,要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目的是:确保活动有序顺利的进行、研究内容更加明确、分工具体而合理。学生在制动好活动方案后,要与其他课题组进行交流,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第三,资料收集的指导。

学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有步骤地完成各项任务,收集资料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等。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确定资料的收集方向和重点,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和质量。

第四,信息整理的指导。

学生收集到大量的信息之后,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筛选,选择利用价值较高并且与课题相符的信息。信息的加工处理是将信息有用性的过程,将信息筛选后,对信息进行分类,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信息应用在调研报告中。

第五,报告撰写的指导。

综合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版块就是撰写研究报告,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撰写研究报告的指导。研究报告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结论等等,学生在撰写研究报告方面有较大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系统有效处理,结合收集上来的信息得出研究结论,选择合理的写作方式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要根据充足的信息、合理的方法来完成,各小组在完成研究报告后可以进行交流评价。

4.结语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真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综合性学习倾向于科学研究,教师的指导可以将综合性学习活动科学化、合理化,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志伟,陈天伟.小学语文综合学习指导要点例谈.《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3期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篇6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是不同的,但只有在信息时代才能使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新课程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和富有个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而网络可以向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学习机会和汲取知识的环境,极有利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个性,极有利于教师实现向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因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自然成为了教育现代化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特别科学类课程)有效整合”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探寻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实施探究学习的有效点,探寻出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途径。

三、实验研究原则

⒈适度超前原则。

⒉实践性原则。

⒊主体性原则。

四、研究途径

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室和信息技术平台等设施和网络教育资源,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创设探究式学习氛围;探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⒉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向的。通过创造使试验班学生能够更充分更主动利用学校功能室浏览信息的条件,研究如何结合电子功能室展开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广度、深度和速度,使他们掌握新的探究技能,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精神,积极投入探究创新活动。

⒊学生获取信息最直接途径是查阅书籍资料。因此,要在推进我校图书馆实施电脑管理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发挥图书馆的真正功用,使他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完成研究项目、提高探究能力的另一片天地。

五、研究措施

⒈成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精选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⒉加强教师特别是科学类学科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⒊确立研究对象:我校初二年级三个班作为试验班。

⒋实验周期:根据总课题组的情况确定。

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⒍收集实验资料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7.争取多方面支持:如人力、物力的支持,信息技术水平的支持和业务上的指导等。

六、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加强资料的采集和分析、研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修正研究方向,不断完善方案,及时总结经验和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七、成果形式

⒈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论文、小研究等发表或获奖。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篇7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贯彻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有关精神,加大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加快教育教学内涵发展,有效地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此项活动。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的评选内容须紧紧围绕>:请记住我站域名/

(1)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事例必须具备真实性、亲历性典型性和问题性,反思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片断及反思、教学实录及反思、教育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评价及反思和学校、班级管理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等。

(2)学案的设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学科特点,学案应包括: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策略、教具、学习流程及教学反思等。

(3)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包括学生的研究报告和教师的指导、总结。报告应是参评教师本人指导,基于学生亲历的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应呈现此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课题的确定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与体会等内容;报告应主体明确、观点鲜明、有针对性、数据准确、文本规范、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教师的指导与反思应呈现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研究结果的评析,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报送成果时需注明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学生)姓名及课题实施年级。

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秀论文、学案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以文字稿(一式三份)和电子稿(word2003)的形式上报学校教研室邮箱()。文字稿要求:统一用a4纸,必须有封皮(写有:学段、论文、教案/案例/学案题目,科类、姓名、单位),正文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标题小三号宋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1、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设置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内容的研究性学习中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看清历史事件、认识历史本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鸦片战争后,就要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明白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并总结出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研究和学习的学习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不健康的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爱好、主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习的方向和进度作一个宏观的指导和规范,不参与学习的具体过程中。

2?郾研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研究和学习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学习活动是研究和探索,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对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锻炼与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有:通过学习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确定研究课题、针对课题收集相关资料(调查、走访、实验、查资料等)、对课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总结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在研究性学习的这一系列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研究的乐趣,而且能学会做事的方法,收获宝贵的学习经验。

3.研究性学习是强调学生以研究为手段以学习为目的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与科学家进行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前者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来学习相关内容,后者强调通过研究来发现和发明未知的事物。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通过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中来获得相关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情感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最终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我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经常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历史中许多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运用角色扮演让学生以一个历史人物的形式思考如果你是他在当时会怎么做,形成历史兴趣研究小组编写中国历史十大悬疑,等等,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感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培养学生研究的能力和意识。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能够获得对科学研究的初步认识,增强对历史与社会、历史与自我的思考和感悟,逐步养成研究的习惯,形成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从近几年的物价变化情况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我国社会稳定有什么关系,在历史上还有哪些朝代有过经济的巨大发展,等等,这些都需要对生活环境进行大量的调查与分析。

2.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学生在对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形成研究报告。历史资料分类繁多、内容交错复杂,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熟悉历史知识,提高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课题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进行,特别是对每一分钟都很宝贵的中学生来说,更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减少研究时间,尽快得出结果。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分配任务、交流进度、分享成果,在合作中加深同学之间相互的了解,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锻炼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是社会、个人的一面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对比我国古今国力的差距,以及近现代所遭受的委屈与耻辱,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三、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形成课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果、得出报告。下面我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从发现问题、形成课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果、得出报告几个方面阐述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策略。

1.问题的提出。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了解到中国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导致八国联军侵华,这时候,我们就能发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中国强大起来,不受到外国人的欺负呢?这样提出问题,就为课题的成立奠定了先决条件。

2.课题的形成。

要想让中国强大起来,就必须寻找到富国强兵的道路。孙中山是怎样寻找让中国强大的道路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怎样?这就是我为学生准备的课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动机、经过和结果,从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到辛亥革命的知识,感受到那一代人为民族奋斗的伟大精神。

3.资料的准备。

这个阶段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预习课本、查阅图书馆的资料、上历史网站或论坛等来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正确收集资料,或者给出一些相关的网站,让学生有的放矢。

4.资料的分析。

资料的分析需要建立在学生熟悉课题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同时参考不同时代的相似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根据手中的资料对课题进行分析。例如维新变法为什么失败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区别,等等。

5.得出研究结果,形成研究报告。

在“正确分析孙中山是怎样寻找让中国强大的道路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怎样?”这一课题后,学生明白了其中的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孙中山在探寻一条民主富强道路上的艰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研究报告,并将报告在课上宣读,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

在课题研究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研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且要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创新,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相互配合,小组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是提高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对于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要善于结合历史教材的特点,正确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青青.高中历史教学中材料题解题能力培养初探[J].教育科研,2010.21.

[2]褚芸芸.教师应如何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8.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篇9

关键词: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作用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与研究探索获取直接经验;通过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就至关重要,那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师在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本文就此方面进行浅析。

1.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引导作用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共同合作分享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而教师要充当因利势导的引导者。教师在引导过程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引导中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一个班级的几十个学生,至少存在两大差异。一是由于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不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二是兴趣爱好,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外界接触不同。因此要注重因人施教,正确引导。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基础训练。在研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如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以便学生比较顺利且充满信心地进入研究。第三,教师在引导中要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和增强学生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同时通过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2.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在研究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既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更不是学生活动效果的评判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的选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一要注意与学生现有水平相一致,不能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所有学生能够参与研究,能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选题小而实,避免大而全。二要指导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作为自已研究课题,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例如在《光合与细胞呼吸》一节内容时,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有同学会问①为什么自己跑步后第二天大腿会感觉到酸痛?②为什么家里酿酒时先不密封储藏?③为什么傍晚锻炼比早上好?卧室内不宜放置过多的花草?这些都是与学生在平时生活观察所发现的问题,这些就可以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既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可以将生物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由于现在的中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文写得多,调查报告写得少。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书写的格式及要求,知道结题报告一般由题目、作者、摘要、报告内容、参考资料等部分组成。其中报告的内容一般按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及建议几部分组成,也可给学生提供几种样式的报告,让学生参考学习。

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合作精神、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指导,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充足信心,能持之以恒,有序地开展下去。才能使学习者经历知识探索和发现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既要与组内同学交往,还要与同伴一起同其他人员交往,交流也不限于认知领域,还有情感、态度、技能的沟通。

3.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作用

教师是教学形式的组织者。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联系生活实际,到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转贴于

由于每次研究学习的主题不同,所要求的目标定位和遇到的客观条件也不同,操作特点和方法也形式各异,但一般来说研究学习的结果表现为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归纳整理、表达交流等形式,而每种形式又可用不同的方式或方法表达和交流出来。如可以是书面材料,也可以是口头报告。书面材料既按一定的要求写成实验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包括研究的问题、假设、设计思路、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果、结论。口头报告材料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或方法,教师的组织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教师的组织下,其研究结果才能较好地表达出来,使其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

4.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设计者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我注重了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体现重过程、重方法的原则,坚持师生平等、教学互动,广泛提供科学史料、趣味实验、新技术、影像资料等教学资源,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阅读等形式,努力“设计”营造适宜的学习情景和课堂氛围,启迪学生进行研究,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来。

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这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需要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好氛围。研究性学习正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这种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要走近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多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提问由同学们自己尝试回答,意见不统一时可以进行辩论,甚至争论,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不轻易做出判断,悬而未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进一步查找资料或进行实践来解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已的观点。【5】

教学实践证明,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在如能充分扮演研究中引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研究性学习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刘恩山等《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范长寿《中学生物教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袁维新《浅谈生物教学的个性化》中学生物教学2001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篇10

【关键词】行动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师问题对策

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与研究。行动研究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其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王蔷,2002)行动研究有参与性和反思性的特点,通过参与行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探究,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不断地提升。

笔者在审阅、编辑众多有关行动研究的文章及对一些行动研究案例进行观摩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中小学英语教师对行动研究的概念、内涵、意义和操作流程等一知半解,其研究过程存在诸多不科学、不规范之处,影响了研究的效果和后续教学的改进,不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笔者归纳了其中一些主要的问题:

一、不知研究什么

1.对行动研究的概念一知半解。

一些教师不知何为“行动研究”,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或理论铺垫,便草草着手研究。还有一些教师将行动研究等同于经验总结,或将行动研究与个案研究、校本研究、叙事研究等混淆起来,以致开展的研究不伦不类。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中小学教师与教研员、高校专家合作,就算是行动研究。

2.教学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可能影响其教学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行动研究的课题,比如: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学、教案、课堂实施分析,教师提问分析,教师课堂评价及错误纠正行为分析,课堂话轮分析,课堂活动分析,外语学习动机分析,外语学习策略分析等。(吴宗杰,1995)但一些教师缺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发现不了问题,或对客观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或不能抱着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以至于开展行动研究时不知研究什么。

教师要多进行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以培养自己敏锐的研究嗅觉。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或有必要进行行动研究。教师要善于观察和积累,从诸多问题中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最需要解决的或自己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研究,且这些问题是比较具体的、微观的问题,教师通过努力就可以解决,而不是大而空的问题;即便有意义但教师本人经过努力不能解决的,也不宜作为研究的课题。对于行动研究问题的筛选,可以是教师自己感知教育教学实践,学习参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分析,提出研究问题;也可以是在高校专家或科研人员的帮助下,通过历史回顾、临床观察(随堂听课)等方式,共同分析确认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王琳,2005)

二、不知怎么研究

王蔷提出,开放型行动研究的流程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重新确认问题――制订行动计划或措施――实施计划――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观察、收集数据――分析、反思与评价效果――撰写研究报告。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行动研究的过程。

1.过程不严谨,缺少必要的环节。

(1)缺少调查研究、重新确认问题的环节,导致研究问题定位不准。教师经过初步调查、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后,首先要提出假设,假设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之后的环节便是通过各种方式如问卷调查、采访、教学观察等收集数据以验证假设,确认这些问题存在的客观性,以及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对问题予以界定(包括性质、种类、范围、成因等),重新确认问题。这一环节在规范的行动研究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缺失这一环节,教师确定的研究问题就可能不准确,缺乏针对性,或没有研究的价值。

(2)缺少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的环节,只进行一次行动即结束,没有进行持续跟进的调整和改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往往是系统、顽固且不可预测的,很难通过一次行动就彻底解决。行动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循环性、实验性和动态性,要求教师在行动中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思、调整和改进,以不断发现行动中未解决的或新生的问题,逐步减少或消灭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将一个问题研究透彻、最终改进教学的目的。

(3)缺少反思与评价环节,得出的结论苍白、肤浅、没有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有的教师实施了一连串的行动后即宣告研究结束,没有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还有的教师虽然进行了反思和评价,但反思不够深刻,没有将此次行动研究的问题、对策等进行深入探讨,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系统的方法,导致研究结果苍白无力,欠缺说服力,且对后续解决此类问题形不成系统的指导,行动研究虎头蛇尾。

教师通过持续不断地反思,提升对研究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扩展研究,这个过程是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

2.一些环节执行不力或前后不衔接。

在行动研究的流程中,各个环节是环环紧扣、相辅相成的,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基础和铺垫,后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延伸和拓展。一些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时,一些环节执行不到位,或前一环节不能为后一环节提供必要的依据或支持。比如:研究问题提炼不准确或不清楚,后续的行动也没有紧扣问题展开研究,如文章的标题是“子活动对高中生英语课堂积极性和情感态度影响的行动研究报告”,但经过假设性分析和初步调查,确定的研究问题却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阅读、词汇等方面的障碍,降低学习难度,重塑学生自信心,并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对行动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描述不够准确,因为研究的主体部分并没有涉及帮助学生克服阅读、词汇等方面障碍等内容。

“发现问题”“初步调查和分析”“确认问题”以及“调查发现与讨论”几个步骤脱节,前一个步骤没有为后一个步骤提供依据,后一个步骤也没有紧紧围绕前一个步骤展开,这一问题在笔者审阅的论文中比较突出。“数据收集与反思”环节,只是想当然地实施行动步骤,没有探究实施该步骤的原因、相关的理论依据等。

三、不知如何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研究报告是行动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报告的过程必然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更加深入的反思,强化教师对理论进行提炼的能力,促进教师对教育过程的深层理解,也使自己对于研究和教学的深层理解在完成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即使有的老师参与了课题,也收集了数据,但是没有写出研究报告,也不能称之为研究者。(王蔷,2002)

许多教师实施完行动即结束,不撰写行动研究报告;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撰写了行动研究报告,但报告不规范,难以完整、真实、有效地反映其研究的成果。在笔者审阅的系列行动研究报告论文中,除上文提到的行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论文中有所反映外,许多教师还暴露出了论文撰写中的诸多问题,例如:

(1)论文结构不完整或支离破碎。由于对行动研究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一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就缺失了必要的环节,同时也反映在行动研究报告或论文中,导致文章支离破碎,逻辑关系不严密。还有的教师如记流水账般,按照行动时间逐条罗列所采取的行动方案,未将其有逻辑、成系统地组织起来。

虽然行动研究程序上多有弹性,在撰写格式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台湾有学者对行动研究报告的等级与撰写内容作出划分,将其分为实用级、精致级、完整级和专业级四个等级。其中,实用级的字数约3000字,完成时间是1周,报告架构由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行动方案和行动研究实施结果等3个部分构成。精致级的字数约5000字,完成时间是1个月,报告架构由研究问题、简单的文献回顾、解决问题行动方案和方案实施结果等4个部分组成。完整级的字数约10000字,完成时间是6个月,报告架构由研究问题、文献探讨、研究设计、研究结果与行动方案、结论与建议和参考文献等6个部分组成。专业级对各部分要求更高。上述报告架构可以为教师行动研究论文的写作格式提供一个参考。(王琳,2005)

(2)研究过程中得出的一些结论缺乏数据支持或理论依据,结论苍白,说服力不强;或者提供的数据不真实、前后不一致,有编造数据之嫌。比如“从统计结果看,我们认为语境词汇教学法有了一定的效果”,这样的分析过于主观和空泛,缺乏数据支持,很难具有说服力。经过行动研究得出的结论需要有理据支持,依据什么证据得出什么结论,而不能信口开河、主观随意地总结归纳。

(3)对行动研究方案具体措施的表述不清,比如:“学生们自由结组对所学词汇以不同方式进行复习”,如何结组,以哪些方式进行复习,未表述清楚。“我们坚持每天进行阅读反馈的检查”,怎样检查,文中未作说明。“检测前我带领学生在课上进行集体‘花样复习’,从不同的角度把单词分类,反复‘揉’一遍”,何为花样复习,也不得知。“我们采取一些鼓励的手段督促学生学习单词,例如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督促学生?对措施或做法的阐述不清楚、不明确,很容易给人一种云山雾罩、雾里看花之感,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该研究。

(4)只罗列自己实施的行动措施即结束,没有反思部分;或者虽然有反思部分,但没有紧密围绕前面的研究进行深刻的反思,主要表现为反思内容空泛,对本研究采取的措施、成功的经验、取得的教训等提炼、总结、升华不够;抑或仅仅宽泛地对行动研究这一大的方法进行反思,而不是对本行动研究进行具体的反思等。

很多论文缺少反思部分或者反思不够深刻,其主要原因在于:理论水平不强、缺乏专家指导、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交流不够、思维方式囿于传统等。这些原因导致教师不愿意对行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刨根究底,作深刻的反思。

(5)语言表达过于随意,不到位或不明确,缺乏严谨性。一些教师撰写的行动研究论文语言表达过于随意,严谨性欠缺,如“达到即为合格,激发了学生努力的积极性,减少了‘要求过高’带来的心理压力”,达到什么?什么要求过高?表述不清。又如,“有8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通过听力获取信息上属于一般情况或不擅长”,一般情况是什么情况?不得而知。

总之,教师应认真践行“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理念,开展系统、持续、深入的探究和反思,以达到解决教学问题、改进教学的目的。相信随着行动研究的普及和推广,这一研究方法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

【参考文献】

[1]Hadley,G.2007.actionResearchinaction[m].Beijing:people’seducationpress.

[2]丁后银.2009.“问题为本的学习”与“行动研究”的整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3):40-44.

[3]王琳.2005.教师行动研究论文写作中常见问题之分析[J].教学与管理,(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