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动物学与动物科学十篇动物学与动物科学十篇

动物学与动物科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19

动物学与动物科学篇1

H-2基因检测方法在北京市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抽检中的应用

射干有效成分抗病毒主要药效学实验研究

清肺止咳平喘颗粒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初探

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改进

2009年实验用鼠健康状况的病理学调查和分析

六种全身对豚鼠心电图的影响

豚鼠性周期阴道细胞变化的研究

实创巴马小型猪疑似糖尿病敏感个体筛选实验

封闭群实验用小型猪遗传标准的建立

紫外线和臭氧在屏障设施消毒中的应用及职业防护

猴舍自动控温动物栖息架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动物实验的研究进展

从2009年生命科学研究的实例看实验动物的作用

前列腺癌动物模型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犬和猴的眼科学检查方法

“新万能细胞”可治疗小鼠白血病

显微外科技术在小鼠器官移植中的应用与体会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edwards)因发展体外授精疗法获奖

小鼠腹腔注射卡介苗加脂多糖建立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不同日龄SpF级Km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正常指标的探讨

“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诱导大鼠下切牙氟斑牙模型所需饮水氟浓度及时间的筛选

不同月龄实验大鼠造血细胞的定量观察

SpF级SD大鼠部分生物学指标的建立

幼龄和老龄SD大鼠肝、肾组织中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投稿须知

萍乡肉红鲫肠道粘液细胞类型及分布研究

海南省实验动物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实验动物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方向研究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出版

转基因动物模型在aLS发病机制研究及药物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利用四倍体胚胎补偿法克隆eS猪技术

60Co-γ射线辐照技术在实验动物饲料灭菌中的应用

昆明小鼠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凝抗原的制备

关于《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更名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启事

毕格犬牙齿修复术的麻醉建立

一种麻醉方法对实验小型猪的效果观察

基因工程RoSa小鼠主要脏器重量及脏器系数的测定

关于《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更名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启事

屏障条件下wistar-imamichi大鼠骨骼生长指标的测定

长期应用重组人睫状神经因子(rhCntF)对谷氨酸钠肥胖大鼠血脂的影响

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刺激建立大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模型

2型糖尿病伴随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二甲双胍的干预

兔葡萄球菌病的诊断和药敏试验

人工繁育幼年猕猴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科学家首次成功提取大鼠胚胎干细胞,朝基因敲除技术治疗疾病迈进一步

关于加强实验动物科学建设工作的探讨

农业院校教学实验动物责任合同式管理模式的探讨

局部气候调节探索屏障系统节能管理新思路

多种实验动物脑出血模型的制作

猴泡沫病毒研究进展

关于“作者简介”的写法

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影响实验动物脏器重量及脏器系数因素分析

发作性睡病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动物学与动物科学篇2

关键词:物理科学探究探索

一、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学生都是好动的,好奇心强,他们正处于探究心理的发展期。活动课刚好能迎合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应用课堂中学到的物理知识,巩固知识。

二、“科学探究”的分类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什么形式的探究活动都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要素。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可按其探究的问题、内容和需要得到的探究结果等取向作不同的分类:

1.按涉及科学探究要素的多少可分为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所谓部分探究,就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只涉及部分探究要素,其他探究要素由教师在教学或演示实验中体现,也可根据所探究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所谓完整探究,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涉及全部七个探究要素的探究活动,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探究,体验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艰辛和乐趣。

2.按探究的问题可分为验证性探究和释疑性探究。验证性探究就是学生通过实验对所学的理论加以验证,也就是说学生预先知道探究需要得到的结果,而去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释疑性探究就是让学生自选探究课题,通过探究获得预先并不知道或不能确定的结论,有些问题的探究还需要得到较为科学的结论。

3.按对探究结果的要求可分为过程性探究和结果性探究。过程性探究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结果性探究除了注重探究过程以外,还关注探究的结果,因为需要学生从探究的结果中总结和归纳出某种物理规律或物理公式。这种分类的陈述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

4.按探究活动进行的时间和空间可分为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科学探究已不局限于过去的“学生实验”范畴,它可以发生在任何空间和任何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将在课堂里进行的探究称为课内探究,将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称为课外探究。其实,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探究活动不可能仅仅靠课内或课外单一的探究来完成,往往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即课内的探究活动延续到课外、课外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内加以总结。

5.按学生参与探究的程度可分为教师指导探究和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部或部分探究活动,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学生自主探究是指整个或部分探究活动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仅仅作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

三、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操作

我们老师都知道,开展活动课“花时费力”,但最困难的还是两个问题:开展什么活动?“怎样开展活动?我们主要有以下的一些操作体会:

1.打造好课堂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毕竟是教学的主战场,课外活动只是作为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益补充。所以,在课堂中,我们注重物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程序和科学方法,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等,为学生参加“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以物理实验(制作)为载体,形成探究的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活动中,我们紧贴课本,选取课本中的一些实验或小制作作为载体,精心设计和详尽准备;活动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或制作的科学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现象、规律、原理与对应的实际事物的联系,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实验技能、方法的掌握。

四、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初见成效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以实验(或制作)活动为主,适合中学生好动、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同学们早已把物理实验看作是“游戏”,而制作的作品也是他们心爱的“玩具”。每次活动,基本都是延长时间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基本安排在最后一节,不会影响其他课)。一些平时上课不专心的同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始是觉得好玩,慢慢就有了兴趣;在老师的鼓励下,上课开始专心听,做好笔记,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动物学与动物科学篇3

关键词:生物实验;拓展性;科学素养;培养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是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当今素质教育潮流的。

1.生物拓展性实验与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的掌握情况。生物拓展性实验不仅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基本组成部分,也包含对认知领域、操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和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我认为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素养至少应包含7个方面:①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原理和规律是如何用于生物科技技术领域的;②能够理解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③具备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观和宇宙观;④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⑤具有一定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⑥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⑦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生物拓展性实验是在教师引导下,以高中生物实验为起点,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探索,拓展新的实验课题,提出新的实验情境、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法。生物拓展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已有实验的前提下,要求原实验进行探索和创新,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高中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现状

(1)对拓展性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拓展性实验教学是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拓展性实验并未获得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究其主要原因是拓展性实验与考试成绩关系不大所致。

(2)“教”与“学”态度敷衍。生物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严重,认为有工夫做实验不如多做题来得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安排的实验课时经常被用来组织学生做题,就更谈不上将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验课题引入课堂,开展拓展性实验了。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所以学生对生物拓展性实验更加不重视,态度敷衍。

(3)实验教学不够生动。当前的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教材改革跟不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而生物学教师对待生物拓展性实验的态度慵懒,导致很多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存在准备不足的现象,授课内容多年不变,不能与时俱进。另外,目前生物拓展性实验大多组织散漫,实验过程多是“走过场”,做得好与不好都一样,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不论是对老师的授课过程,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及时的评价,降低了拓展性实验的教学效能。

3.生物拓展性实验课程的行动研究

(1)深刻认识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目标。生物学属于实验性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其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生物拓展性实验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生物拓展性实验具有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生物拓展性实验中的落实意义非凡。对于授课老师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次的拓展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所以要求老师必须注重个人修养,为学生做出表率。

(2)生物拓展性实验的实验设计。与生物学课堂实验教学相比,生物拓展性实验的内容往往是由授课老师经过综合考虑后确定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其实验设计仍需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以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此外,也应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水平等考虑在内。

(3)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的实施。生物拓展性实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改变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②改变实验材料;③改变实验控制条件和实验处理方法;④改变实验仪器的选择;⑤改变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⑥改变实验情景。生物拓展性实验教学应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在生物拓展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循序渐进原则,把知识传授、实验操作和思维拓展结合在一起。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还应辅以有效的教学评价系统。

总之,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是生物拓展性实验可以从知识讲解、实际操作与探索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显著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陆新华.巧妙设计实验课提高生物科学素养[J].中学生物学,2012(11).

动物学与动物科学篇4

关键词:本科教育;课题组活动;体会;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80-2

0引言

在高等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形势下,我国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包括其他专业本科教育都面临着培养出的人才就业难的考验,尤其是面临着中专与专科教育层次人才的竞争与挑战,因为多数涉农企业与非研发企业不需要高学历人才,而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中专或专科毕业生。在不利的条件下如何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改以往本科毕业生的基础知识牢靠而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薄弱的缺憾,突显出本科毕业生的优势与竞争力,提升本科人才的就业率和创业能力,这将是新形势下本科教育从业人员首应考验和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延边大学动物医学系本科教育过程中开展课题组活动的成功范例为例,详细阐述本科教育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新形势下对课题组活动进行的改革、完善与思考,期待为其他学科、专业的本科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1动物医学系本科教育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和高校合校浪潮的推进,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实施,以及畜牧与兽医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的逐步深入,对人才需求有了新的标准和新的要求,多数企业单位不想人才高消费,更倾向于专业基础知识一般,而动手能力强的中专或专科的动物医学人才。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出现了人员饱和或过饱和的局面,动物医学系本科毕业生想进入事业单位更是难上加难,这要求我们农业高校动物医学系要适应新的局面与挑战,及时做出合理化调整,无论在专业方向与专业软硬件配备上,还是在具体的教育与教学环节的改革上,都要下大力气进行调查研究与合理化整改,这将是我们继续开展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针对不利的新局面与新挑战,动物医学系选派资深人士深入用人单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经召开全系大会进行研讨,最终总结出三点共识。一是专业名称过于老化,专业方向过于单一;二是我们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盲区;三是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相对薄弱,进入企业需要较长时间培训与适应才能进入角色。

基于经调查研究形成的三点共识,延边大学农学院兽医系(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前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改,具体归纳为三大整改举措。首先将兽医系的名称改为动物医学系,将兽医专业名称改为动物医学专业,将卫生检疫专业停办,增加生物技术新专业方向;其次将以往应用的较为陈旧的教材换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或其他部级教材;再次充分利用动物医学系的现有资源,开展以导师制为基础的课题组活动。

1.2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可行性

早在1999年,动物医学系就提出了开展课题组活动的设想,当时尚属新鲜事物,难免会遭到其他系或专业的质疑和非议,但经过多年的实践,事实证明在农业高校开展课题组活动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当时动物医学系现有的教育与教学资源基础上,开展课题组活动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

动物医学系属于延边大学农学院传统老系,办学实力和科研实力较为雄厚,拥有本科专业和硕士专业等两个办学层次,硕士专业包括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等三个专业方向,并拥有对内兼对外的教学实习基地——延边大学动物医院;在科研方面,约95%以上的教师均有校级以上科研课题,多年科研总经费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以上的软件与硬件条件为我们实施本科课题组活动提供了可行性支撑与保障。具体讲,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开展本科课题组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硕士专业的研究生所开展的科研课题为本科课题组活动提供了科研平台;延边大学动物医院对外服务社会业务为本科学生接触动物病例提供了机会。可见,无论在资金、平台,还是在基地上对为开展本科生课题组活动提供了可行性保障。

2动物医学系本科教育开展课题组活动的实施办法

2.1做好动员工作

首先是对教师的动员。通过召开全系教师大会,向大家介绍当前国家教育形势、专业生存现状、学生就业形势和课题组活动初衷等思考,使全体教师能认清新形势、新需求,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以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办学目标,充分认识开展课题组活动的重要性。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制定“课题组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课题组指导教师的职责,将课题组活动效果与年终教师等级评定和年终奖金相挂钩,激励指导教师参与活动的认同感与积极性。

其次要做好学生动员工作。从新生开学教育到大二课题组活动正式开始的全过程,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经学前教育、就业培训、模拟招聘会等多种渠道,使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明确本科毕业生与中专毕业生以及专科毕业生相比存在动手能力差的弱点,想缓解我们的弱点,发挥我们的优势,就要从大学二年级投入到能锻炼我们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课题组活动之中,将我们从书本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发现和总结,以此再指导实践工作与课堂学习的良性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发地意识到,只有参与课题组活动才能使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和生存本领。

2.2做好申报课题组的协调工作

学生申报课题组应采取自愿和双向选择相结合的申报制度。即以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基础,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也要考虑指导教师的科研需要,使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达到默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题组活动顺利实施与开展。为此,系里采取墙报、板报、专题介绍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了解全系教师的研究领域、科研方向、项目资金等情况,在此前提下学生向指导教师提交课题组活动申请表,指导教师将按照自己的需求从中遴选本科课题生,对于未被选中的学生,以采取第二轮、第三轮等自愿申报,直到课题组分组完成。

2.3做好课题组活动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合工作

延边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要求远高于其他一般性院校,尤其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对于动物医学系两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延边大学要求学生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实践与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等三项工作,短短一学期时间完成三项如此繁重的内容很难实现。课题组活动为此提供了可能,因为本科学生在第八学期之前的时间里,可以利用课题组活动对本专业的科研前沿、科研内容、科研手段、选题领域和试验设计等有个深刻的领悟与认知,避免了第八学期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手足无措的尴尬局面。

课题组活动与本科毕业论文紧密结合的具体实施办法如下:首先本科学生在大学二年级进驻指导教师的课题组后,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实验室、实验设施和实验仪器,以及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向学生介绍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构想,让学生逐步熟悉实验室的日常运转流程,期间负责一些简单的实验准备工作;其次在熟悉实验室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后,指导教师与学生深入沟通,确定本科学生课题组活动研究内容,并制定研究计划;第三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与观察下,发现本科学生在课题组活动中能基本独立完成相关研究工作,且对所研究领域有一定的体会和理解后,由指导教师为本科学生拟定毕业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试验方案和实施细则,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实践与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等三项工作。

3动物医学系本科教育开展课题组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3.1开展课题组活动的收效

近些年,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本科生课题组活动,在本科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独立完成科学研究内容、应对临床病例等能力培养方面收效显著。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从2007年的85%升到2011年的94%;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从2007年的71%升到2011年的90%。用人单位的反馈显示,多数企业和个体单位认为,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培养出的本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能很快掌握本职工作的关键技术,很多本科毕业生在几年内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和技术能手。多数事业单位认为,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在文字处理与文章撰写方面,以及协调各级关系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方面能力极为突出,以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一改以往对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积极性不够等怨言。

3.2开展课题组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在新形势与新挑战下,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培养出的本科学生之所以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与好评,都得益于我们在办学过程中能与时俱进,能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适时推出开展课题组活动这一新举措。

在开展课题组活动过程中我们的收获是喜人的,是显著的,也是值得在其他学科与专业进行推广的。但在实施课题组活动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在实施初期制定的方案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甚至需要大幅修改的地方;用人单位不仅对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有好的赞誉,还存在不满意的方面,如对集体协作能力差、团队意识薄弱等。这都将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淑玲,高旭.开展课题组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2003,10:27-28.

[2]张默,张艳,周明亮.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2-3,3:25-28.

[3]于娜,张航.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4,4:57-59.

动物学与动物科学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8.04.048

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由于产业的发展需求,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及管理服务能力[1]。其专业建设应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寻求特色化创新发展之路。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生产紧密结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研究。

1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基础

多年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办学一直本着面向农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指导思想,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办学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形式多样的校企、校地、校研、校校合作。先后与韩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了教师访学、学生交流、科研合作、办学合作等。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积极与双辽市、扶余市、永吉县、抚松县开展了技术合作,为地方政府发展农业和特产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与十几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和学生实习及更深层次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按照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积极申报转型发展试点已经批准,学院也在结合学院专业的特点努力寻找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向应用技术型转变。

2动物药学专业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

2.1动物药学专业的特点分析

动物药学归属于农学学科门类动物医学类专业,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掌握动物药品的生产、管理及营销的基本技能,掌握动物疾病诊断及药品临床应用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特点是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复杂,学生不仅要有动物疾病诊治方面的技能,还要求有药品生产销售方面的相关技能,这两方面的能力相辅相成。这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在学校现有的实习动物医院、养殖场完成动物疾病诊治方面的实践锻炼,还要到药品生产企业了解药物生产的过程和要求,每一个实践环节都必不可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动物药品生产和动物药品临床应用两个能力模块,再把能力模块分解成专项能力和技能分别嵌入到不同学期的教学中,使二者有机结合。

2.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技术人才,首先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作保障。近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出台了一些得力举措,如青年教师下厂锻炼制度、国内外访问学者、百名博士工程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师学术交流制度和进修学习等。学院教师积极响应,近三年教师通过带学生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还有教师的社会实践等深入生产一线得到了锻炼,教师们通过不同形式的下厂锻炼,深入生产一线,到制药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到校内基地管理锻炼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科研能力,促?m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3基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本学院进行了大幅度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多次召开了教师、企业代表、学生座谈会,细致地研究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领域的具体培养目标,构建并完善了与制药行业和兽医领域发展实际密切结合的理论知识培养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通过校企合作论坛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征求并采纳了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有10余家企业通过论谈提出了口头和书面的建议。新修订的方案设置了大量的课程实习、综合实践训练、科研训练和专业实践环节,全学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45.44%,比原方案提高了8.67%。

培养方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三是模块式教学;四是以专项技能为单位的专业实训;五是嵌入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六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4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完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搭建平台的主要任务,只有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才能保证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又可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进一步深度合作奠定基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条件下,师生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多极互动、多极协调发展、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办学和教育模式制药工程学院结合动物药学专业的特点[3],先后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实习动物场、动物医院,购置了校内药物生产实训厂的设备,并与20多养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10余家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随时可接纳各种专业实习和实训,为学生各实践环节的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实训一体,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重新设计实验课,重组实验课程内容。将多门专业基础课实验内容整合,重新论证设定实验项目,结合教师科研内容重新设立实验项目,实践证明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中得到锻炼,学生喜欢上实验课,实验小组能在实验中思考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2.5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探索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长期的也是全面的,其不仅包含了学生实践,也包含了学校与企业及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生产研发交流[4],只有把产学研合作教育做深做透,才能不断发现合作教育的新亮点,找到新突破。结合学校及专业的实际主动适应地方制药企业的发展,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了多个合作教育基地。签订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现在已经有多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为学生上课。学生实习实训环节定期和不定期的到企业完成,教师也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了项目合作,有望在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上有新的突破。

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方案设计了动物药品生产和动物药品临床应用两个能力模块,分别通过6个和3个专项综合训练和教学实习来完成,每个训练和实习内容又由若干个基本技术构成。将这些技能训练按学期嵌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去,使之成为一个能力体系。

经过两年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专业技能也有明显提高,现在大学生申报“挑战杯”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报名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的人明显增加。

动物学与动物科学篇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提高物理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探索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新途径或新模式。参与课题的人员包括26位物理教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体物理教师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课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参与教师研究现状及要求。

二、“小课题”研究计划

备课过程中运用科研思路去解决的“小课题”切入角度:教学难点突破好方法;精练哪些习题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能力提高;辅导资料中部分问题存在争议的分析解决;关于新课改教材中某点不足的思考;演示实验改进方法;教学设计新思路;怎样出好一份测试卷;一类物理问题的解法或教学策略;一个概念的理解;什么样的课才算优质课……

三、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成立了课题管理委员会,组织科研过程。针对组内教师对教育科研方法认识不足的问题,经课题管理委员会商议,由北师大专家为全体参与科研教师做“科研方法培训”讲座。

高一年级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备课过程中完成了4个“小课题”的研究。高二年级的第一个研究“小课题”是怎样出一份有效的选修3-2模块考试试卷。第二个研究小课题是在同步教学中,针对教材中的“测单摆周期最佳位置”进行质疑研究。随着教学进度不断前推,“相对论”一章很快成了备课内容。其中“时间相对性”类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渡过这一难关,组内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利用模型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并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

初二年级参与课题的过程中,考虑到一方面参与教师要研究小课题,另一方面,组内教师交流中都普遍感觉让学生去提前预习、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经商讨,组内教师决定以网络预习为共同研究小课题,进行实践研究。组内所有参与的教师同时还同步对多个教学“小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典型问题解析、网络资源整理等,并以电子稿资料形式保留了下来。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通过在结题过程中和参与教师的交流,大家明显对科研已经没有的恐惧。从统计数据及现实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极少数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没有提高,根据教师个人问卷分析来看,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课题本身信心不足,为此投入较少造成!

研究计划的可行性:问卷中90%的老师认为“该计划可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与能力”。总的来说该研究计划是可行的,一定程度上能够在减轻教师负担情况下,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如果以后进一步进行研究,在专家指导方面还要下功夫。

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提高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就您个人而言,在本次参与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这一问题,老师回答有很多:“多阅读很多书籍”,“注意积累资料”,“深入研究教学资源”“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有所增强;资源共享,分享到其他老师的小课题成果,收益匪浅;看到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成为自己不断要求进步的动力”“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熟悉了系统化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增进了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学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教学”……

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管理:首先,帮助联系专家进行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等的指导工作。最好能有物理学科专家、教法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研究进行指导。应该定期组织交流,将成果固化。其次组内教师成果可定期共享,使得组内成员对研究进展有整体性认识,从而互相启发,向共同方向努力。多提醒、督促。

五、结论与建议

课题研究的结论:

从本课题研究过程初定计划、改进计划再实施,至课题的最后结题过程分析来看,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同步寻找“小课题”进行研究模式可行。本课题研究结果认为: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同步寻找“小课题”进行研究的模式,对大部分教师能够实现减轻负担情况下,提高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及教学效率。

进一步推进“该课题研究”的建议:

1注重专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对于参与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教师而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方向是否可行都存在疑问,甚至研究结论是否准确都需要专家的指导。为此,如果“行动研究”继续的话,建议课题管理委员会能够帮助联系专家指导上应多下功夫。

2及时进行科研方法培训

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科研很多人还都是感觉自己是门外汉,甚至感觉科研遥不可及,为此,应在课题研究之初,就请专家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应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最好能有范例同步呈现。一方面有利于大小教师的科研神秘顾虑,另一方面,教师最初也有了可模仿的榜样,为迈出科研第一步打下基础。

3定期固化、共享组内教师研究成果

动物学与动物科学篇7

在开班仪式上,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博士代表中国动物学会致词。他在致辞中讲到,做好科普,是对社会发展极为有利的事情,更是造福大众的事情;科学普及应该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要做好科普,首先要热爱科学,要具备宽广正确的科学知识,要有奉献精神;提倡和鼓励公众熟悉博物学、热爱博物学,博物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最好途径;提倡和鼓励一线科学家做科普,希望科学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大众,科学家要有这个责任,全民素质的提高,才是国家真正的强大;提倡和鼓励撰写科普文章和书籍。随后,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组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兼展示馆馆长黄乘明博士代表国家动物博物馆致欢迎词。培训班由国家动物博物馆策划负责人张劲硕博士主持。

培训的形式采用传统授课和现场观摩、讲解两部分,在前两天的授课期间先后邀请副馆长黄乘明介绍《国家动物博物馆展陈思路与科普理念》,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作《博物学的社会功能》的主题演讲,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杨红珍讲述《自然博物馆的昆虫学科普》,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金国讲授《动物园如何对公众开展动物保护教育》,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副馆长郭耕作《“动物与人”的博物学思考》的报告,以及国家动物博物馆专职馆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春光作《博物馆暨中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历史、现状和展望》的讲座。

在两天授课期间,学员先后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展示馆和标本馆交流与学习。国家动物博物馆收藏各类动物标本约570万号,是集动物系统与进化研究、动物标本收藏和动物科学知识普及三位一体的科研、收藏和科普基地,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动物标本收藏中心。在2009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展示馆内,学员了解了该馆的建设特色和陈列规则等,现场观摩期间展示馆还首度对学员开放了精品展厅。作为亚洲最大的动物标本馆,这里是我国最悠久的标本收藏机构,其历史可追溯至1860年由法国传教士韩伯禄(p.m.Heude,1836-1902)在上海创建的徐家汇博物馆(1930年改称震旦博物院)。参观期间学员们就很多问题详细地向标本管理人员询问,如标本的浸制方法、浸制装置的选择等等。全体学员还前往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和中国古动物馆交流学习。

在培训班的闭幕式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李志毅代表动物所讲话,他对中国科协、中国动物学会和北京动物学会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全体学员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收获表示祝贺。黄乘明在讲话中则希望明年大家继续参加这个科普培训班,并欢迎更多的单位利用这个交流平台互相学习,促进动物学科的科普工作全面发展。学员代表、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生陈涛感言,这次培训班使他获益匪浅,也借这个机会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行和朋友。许多学员表示在培训班中思想得到融会,知识得到传播,经验得到交流,希望这样的培训班每年都可以继续举办

动物学与动物科学篇8

关键词: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创新思维

一、引言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指学生通过对物理的学习,将一些简单的材料通过物理关系进行创作,从而创造出具有一定物理原理且具有一定实用性的作品。开展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对学生有积极影响,科技创作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可以进一步落实物理课程教学,也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二、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特点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一种动手与知识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它受到学生自身的知识、兴趣、能力、材料、创作思维等因素所影响,虽然创作作品是运用日常中低成本、简易的材料所制作,但它仍然能够形象、准确地反应出物理原理的运用于实际的应用价值。物理科技创作具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有科学价值与创新价值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活动是由客观的物理原理为基础,将材料进行物理搭配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中学物理科技创作作品是物理知识的应用,更是物理知识的验证与表现。他们可以将一些简单且抽象的物理原理通过作品来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并且中学生具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在物理科技创作中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作品有着新颖的结构与外貌。

(二)制作简易方便,实用价值高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有效促进物理知识学习,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精神。物理科技创作作品能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良好的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物理上遇到的问题,也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物理传声筒的科技创新,这项创新是依据声波通过不同介质传播速度、受干扰程度不同,此项物理创作制作方便简单,但是传声筒之间使用不同材料的连接线就会出现不同的传声效果,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传声筒也可以有效的解决部分生活问题,不仅充满创新意识,也具有着实用的意义。

三、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要求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活动,如何良好利用物理科技创作活动,制造出优秀精妙的物理科技作品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上面对物理科技创作特点的介绍,总结出一些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基本要求。

尊重科学规律,培养创新能力。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应当围绕科学知识与客观规律进行,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客观规律,正确运用科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科学、实用的作品。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需要良好的创新能力,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生实现科技小发明、小创造上的一项重要因素,中学生需要培养自身良好的仓嘶能力,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发明思维,激发物理科技创作的灵感,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提升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作热情。

四、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

学生在创作中应当注意作品是否与生活贴切,有创作思路时应当就创作思路对生活问题进行反思,通过将知识与生活良好的结合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锻炼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提高物理创作的必要条件。

如在中学物理知识中,动定滑轮组的物理知识是中学物理知识中一项简单又重要的物理知识,这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定滑轮在起吊物体的时候可以改变受力方向,而动滑轮在起吊物体的时候有着省力的作用,从中学物理知识可知,设置n个动滑轮时,所需要的拉力为原力的(1/2)n。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再运用自身的动手能力将动定滑轮组进行巧妙的搭配,不仅可以改变受力方向,还能节省力气,这类设计不仅要求学生要对创作设计进行物理计算,还需要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分析等综合能力。

五、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影响

作为中学生课余时间中一项训练动手与思维的综合活动,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对中学生有着很多积极的影响。

(一)创作融人生活,帮助学生唤醒创新意识

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急待解决的物理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物理科技创作无疑会包含学生的自主思维,这样自身解决问题的思维可以有效的唤醒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拓展知识层面

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由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求知欲望所决定的,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就要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学生在课堂外的一项与学习相关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具有着灵活多变的特点,可以吸引中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现阶段很大部分中学生课余时间活动枯燥无味,缺乏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中学物理创作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打开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全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动物学与动物科学篇9

关键词:生物学科实践体验生活化

生物学往往与农、林、牧、副、渔这几大产业密不可分,生物学与医学关系也非常密切。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身经历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和探讨中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归结起来就是要使生物学科贴近生活,由此可见生物学科如何生活化成为初中生物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生活元素,诠释生物学科的内涵

生活的本真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学习新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在生活中寻找具有学科特性的元素。在教学方案的预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关注生活的生物,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生物带给他们的真实和快乐。例如在七年级开学初,教师布置学生们在花盆中种大豆,让学生每周记录下管理措施和豆子生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是教学预设,目的落足于《第二单元被子植物的一生》,学生在参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了种子的力量,观察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生活带给他们的乐趣。

二、利用生活元素,上出生活化的直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得生物知识、总结科研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与过程,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价值观与科学态度,培养创新能力。充分把握好教材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利用好实验室教学资源,服务教学。生物教师在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鼓励他们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学习理念。教师要整合课本知识,结合本地特点去开展实验教学。必须有计划地做好实验的准备和预设。由于季节的原因,可以调整实验进度,选择生物(尤其是植物)的适宜季节,以免错过最佳的教学时机,使生物的实验教学与生活的节令紧密结合,找好“生活化了的”生物学科最佳结合点。

三、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学科知识

课堂上巧妙预设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情绪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生物课堂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具体数据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自己探究结论,总结学习方法。例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仙人掌没有叶子浑身长满了刺?”“为什么变色龙能变色?”等等,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问题简单化和生活化。

事实证明,巧用实例和数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主动性,是实现生物学科课堂优质高效的手段。

四、整合课堂教学与生活实用技术,加强生物的实用性教育

生物课堂教学结合本地的实用技术,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教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知识,在生活中寻找实用技术载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本地有利用大棚技术养殖食用菌、花卉、蔬菜的农民,也有牛、羊等家畜和鸡、鸭等家禽的养殖户。我和农民和养殖户打好招呼,引领学生到养殖基地参观、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学习和领会生物知识,感受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五、形式多样的活动体验生活中的生物元素

动物学与动物科学篇10

【关键词】生物学科教育价值课堂教学

生物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生物学教学,就必须切实重视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才能实现生物教学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1.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2.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2.1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2.1.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1.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2.1.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2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2.2.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2.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2.3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3.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3.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