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创设的建议十篇环境创设的建议十篇

环境创设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40

环境创设的建议篇1

关键词 环境自愿协议;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展望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118-07

自2003年在美国能源基金会支持下山东济钢和莱钢公司实施我国第一个环境自愿协议试点项目以来,江苏南京、山东青岛、新疆克拉玛依等地相继开展了试点探索。从各地试点类型来看,目前主要是政府和企业谈判型的环境自愿协议,政府作为协议参与的主要方,并通过给予参与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来引导企业参与,而且初始促成企业参与环境自愿协议的主因往往是源自政府对企业的“邀请”,企业积极主动参加的较为少见,主要是由于企业尚对参加项目是否能给自身带来利益以及带来多大的利益存在疑虑,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为关键原因之一即为我国现有政策框架内可用于促进环境自愿协议的激励性政策资源不足。目前试点中地方可选用的配套激励政策资源主要是政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提供免费宣介服务、给予企业荣誉称号、相关环保专项资金优先扶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等。从已有研究来看,主要是针对排污费用于环境自愿协议可行性的探讨,有哪些可行的激励性政策工具特别是直接利益调控型激励政策工具可创新用于配套环境自愿协议机制实施,还尚未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我国经过6年来的环境自愿协议试点工作,已经摸索了推行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一些经验,未来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加强环境自愿协议发展的激励政策创新,以推进环境自愿协议项目试点向行业和空间上的扩展。

1 国际进展

环境自愿协议是一种集行政管制、经济激励和社会治理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环境政策机制,被国际社会认为是环境政策发展的前沿和潮流,用于改进区域、行业部门或企业的环境绩效已有很多成功案例。不仅在一些oecD成员国广为受到重视,而且墨西哥、哥伦比亚、巴西和南非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国际能源署在评估了350项环境自愿协议项目后发现,只要正确地设计和实施项目,就可以达到甚至超出既定的环境经济目标,同时也可以降低环境行政管制成本,充分调动环境治理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同国家由于制度环境、政策空间不同,实施的环境自愿协议形式也有很大差别,既有直接的污染物减排项目、碳减排项目,也有清洁生产项目、节能项目或节能减排耦合项目。美国已经实施了联邦层面的50多个环境自愿协议项目,主要涵盖面向节能的能源之星项目、废物处理项目、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等,以企业自愿参与为主。而欧洲的一些国家,如丹麦、荷兰、瑞典、法国、德国和葡萄牙等实施的环境自愿协议项目政策领域则更为宽泛,包括环境标志、废物处理、绿色供应链、水效率改善、气候变化和改进能效等项目;在环境自愿协议项目模式选择上,则既有单边承诺型、公共自愿型,也有大量的政企谈判型;既有在联邦一级实施的项目,也有在区域和地区层面实施的项目;既有单一行业部门项目,也有多行业部门项目。但无论是oeCD成员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自愿协议实践均表明,环境自愿协议中的激励政策是否到位被认为是项目是否有效以及能够取得多大成效的主因,环境自愿协议项目中激励政策的设计和使用被认为是该机制有效运行的核心。激励政策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利用现有政策框架下已有的政策资源;二是创设新的激励政策为环境自愿协议的实施提供配套和支持。各国所采取的激励政策的种类和多寡有很大差异。欧洲的荷兰、丹麦等国家支持政策多样,不但包括政府主动提供信息、技术、宣传等方面的帮助或指导,而且在能源审计、评估、税收、信贷融资方面也实施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措施。而加拿大、英国等一些国家采取的激励政策则较为单调,常采用补贴、碳税或能源税减免等。

1.1 财政补贴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常被许多国家用来实施环境自愿协议项目,利用财政激励的方式有贷款补助、融资优先权、信贷便利、利率优惠、财政补贴等形式。英国政府给予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企业一定的补贴,并通过竞卖方式激励企业争取优惠政策。丹麦开征了碳税,政府承诺只要企业参与工业能效项目,就可获得碳税减免或退返优惠,而且碳税收入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能源审计、能效项目示范、开发新能效项目的补助贷款。荷兰政府重视运用公共财政支出手段扶持环境自愿协议项目,资助项目的类型非常宽泛,包括节能项目、技术进步项目、各类环保治理项目、新能源项目等,也实施了能源投资补贴返还政策,允许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企业的节能投资从所得税中扣除。

1.2 税费政策工具

一些国家通过给予特定税费减免政策优惠来激励企业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案例多发生在已经开征能源税和碳税的一些欧洲国家,这些国家常采用能源税、碳税、气候税税率减免优惠鼓励企业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丹麦对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企业碳税税率减免程度取决于该企业用能类型、能效目标设置水平等因素,在其实施的工业能效项目中,对参与企业给予享受三年内降低碳税税率的优惠,如果企业承诺进行能效投资并在4年内收回,企业也将得到碳税、特定污染排放税退税优惠。英国在气候变化自愿协议项目中碳税减免的政策优惠程度取决于企业完成协议中的目标的情况,如果协议减排目标按照时间表如期实现,则可享受气候税减免80%的政策优惠。瑞士政府也对碳排放削减企业提供碳税税率减免优惠。

1.3 其他政策手段

一些国家通过提供免费的环境和能源审计、免费的能效和环境行为评估服务,或以财政投入和补贴的方式承担企业部分审计和评估的费用来支持企业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丹麦要求参与工业能效协议项目的企业必须进行能源审计,达标企业可以享受能源审计和核查费用30~50%的补贴;荷兰要求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企业必须进行能源、污染物减排审计,其中政府提供50%左右的审计费用补助。瑞典国家能源管理局则为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企业免费提供能源审计。

政府通过提供技术帮助、开展培训、授予企业荣誉奖励、为企业免费宣介等来激励企业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

也是许多国家常采用的做法之一。澳大利亚、加拿大政府会为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手册、提供相关技术和政策法规信息、免费开展管理培训等。丹麦政府为参加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企业提供节能减排潜力评估、推荐最佳使用技术(Bat)服务等。各国实践也表明,获取公众认可、提高自身的社会形象是企业参与环境自愿协议的一个很大动力。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挑战项目中,参与企业可以在产品和公众信息公开中使用温室挑战成员的标志;瑞典国家能源管理局在新闻媒体上宣介那些参与项目并成功达标的企业。一些国家也通过在现有的政策法规框架下,给予企业例外豁免来激励企业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如荷兰允许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企业,毋须遵守强制性的能效标准;德国也允许参与环境自愿项目的工业企业可不再必须开展有法律约束的能源审计。

2 我国环境自愿协议相关激励政策评估

结合国外实践状况,我国目前可以直接用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政策工具主要有财政、税费、信贷等。本处就各类政策工具的应用状况、支持环境自愿协议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环境财政政策

2006年,财政部在政府预算支出科目设立了“211环境保护”科目,共10大款50小项,使环境保护在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科目中有了户头;财政部、环保部等部门设置的中央环保专项资金、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以奖代补资金等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于集中解决阶段性重点环保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财政投入均是以工程项目、政策投资的形式下达落实,重点用于化工、钢铁等重污染行业部门污染治理。但是目前的财政政策体系尚未考虑如何促进环境自愿协议机制的实施,尚未对各地在实施环境自愿协议项目时可以运用哪些财政资源予以明确规定,也没有政策导引、指南为行业、地方开展环境自愿协议试点提供支持。

2.2 环境税收政策

尽管中国已出台了多项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但现行税制还没有设置专门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税类,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实施有关的税收政策主要是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政策中的一些规定。

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人,减按90%计人收入总额。企业购置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与环境自愿协议机制相关的企业增值税政策规定,主要是给予符合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的企业免征或即征即退增值税的政策优惠,如企业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等其他废渣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企业利用废液(渣)生产的黄金、白银等可免征增值税;对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的副产品石膏、硫酸等实施增值税即征即退,对利用石煤生产的电力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因为缺乏整体把握,税收政策对环境保护的支持范围和力度不足,不仅优惠手段和形式比较单一、受益企业面较窄,而且由于申报程序复杂,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比较难、缺乏灵活性,特别是尚未有关于税收激励政策与自愿协议机制衔接的规定。我国也没有开征碳税、水资源税、生态保护税等税类,事实上,从国外经验来看,这些专门的环境税类是配套实施环境自愿协议机制的主要政策手段。

2.3 排污收费政策

我国目前排污收费征收采取属地收费、分级管理方式,并实行收支两条线,排污费收入作为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从排污收费征收和使用方向来看,钢铁、化工、造纸、水泥、电力等高污染行业既是征收大户,也是实施该政策的主要调控对象。2005年,电力行业征收额达31亿元,占当年征收总额的25.9%;化工行业和钢铁行业则分别占5.8%和5.0%。排污收费政策为污染治理筹集了大量资金,也对高耗能行业良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政策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收费标准偏低、排污费专项资金使用分散、征收强制力弱致使征收率不能保证(许多地方的征收率低于50%),排污费返还观念没有转变等。而且一般都是生产经营较好的企业排污费征缴率高,而生产经营较差的企业执行率差,没有真正起到治理污染的激励作用。我国的排污收费政策具有“准税”性质,也是众多环境经济政策中最为企业所熟悉的政策类别,应该考虑如何创新排污收费政策使之能够有效地应用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设计之中。

2.4 环境信贷政策

环境信贷又称“绿色信贷”。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利用信贷工具促进环保给予了高度重视。2007年4月,总理在节能减排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中指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同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利用金融服务加强节能环保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强化环境监管与规范信贷管理紧密结合,在11月份又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积极配合环保部门。这些政策文件旨在促进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联动,利用金融信贷工具引导企业从事环境友好的行为。政策得到中央金融机构的积极响应,中国工商银行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信贷的“环保一票否决制”,国家开发银行一方面严格控制向“两高”行业贷款,另一方面建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贷款”,环保贷款发放额年均增长35.6%。地方金融系统、金融监管机构和环保部门也积极推动环境信贷的实施,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市出台了有关环境信贷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细则。从各地环境信贷试点实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一些省份和金融机构,还没有实质性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二是信贷部门、环保部门两部门尚缺乏信息沟通机制,特别是企业的环境表现信息,金融系统还难以及早获取以支持其实施停贷或收回贷款;三是已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文件原则性强,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操作性也较差,也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不能有效吸引银行业支持环保项目,也尚没有利用信贷政策支持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规定。

2.5 其它相关政策

不同于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我国的环境审计还未成为一项规范性制度,涉及的领域还基本局限在对政府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上,企业环境审计尚处于试点阶段,对企业的环境监管主要是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察和排污申报来实施的,仅有浙江杭州等地开展了企业环境审计试点探索。我国能源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在重点企业能源审计工作中,政府部门、企业和审计机构的责权利分工界定尚不明确,全面开展能源审计的工作时间还较短,虽然不少地方开展的节能减排自愿协议试点项目中采用了给予企业免于能源审计的优惠措施,但在国家层面尚无政策对此予以规范,这也意味着地方试点实践上尚存在无法可依问题。政府和行业部门为参与环境自愿协议的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免费宣传,授予企业环境自愿协议项目试点企业荣誉称号是各地试点实践的普遍做法,但是在方式和灵活性上还仍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对如何为参与项目的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的认识还不到位,措施也不得力。

我国现行政策法规中,主要是《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中有关于环境自愿协议的规定。《清洁生产促进法》中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三条指出: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的名称以及资源节约、污染防治的成果;对实施国家清洁生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自愿削减污染物排放协议中载明的技术改造项目,列入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级财政安排的有关技术进步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也明确提出国家应对实行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支撑和扶植,包括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导向目录和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培训,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对清洁生产方案实施成效显著的企业,由相关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表彰,并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该办法还规定排污收费可以优先进行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这些规定可以进一步创新应用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实施。

3 加快激励性政策资源创新,深入推进我国环境自愿协议机制建设

我国要高度重视环境自愿协议机制的实施,为促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和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新思路和新模式。建议未来有关的环保政策创新改革,应给予地方开展环境自愿协议项目时有更多的政策资源可支配、更大的政策创新空间和灵活度来设计和实施优惠政策。可参考国外经验和我国在清洁生产制度中的一些政策规定,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新能源、环保产业等相关法规政策中设置环境自愿协议优惠政策规定。环境自愿协议激励政策创新不仅应考虑如何在现有政策框架下挖掘可用于扶持自愿协议项目的政策资源,如改革补贴、财政信贷、排污收费、技术服务政策等,也应根据制度和政策环境的可行性,创新一些新型政策手段来深入推进环境自愿协议机制建设。如在国家层面设计新型的环境税、碳税、能源税等,明确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企业在达到既定的目标后,可以给予相应的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各地也应在国家环保部、发改委等中央部门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类激励性政策手段,加快推进环境自愿协议试点实践探索。

3.1 高度重视财政政策工具对开展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支持作用

财政政策工具是国外实施环境自愿协议项目中常用的手段,财政政策工具应用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中,应重点考虑以下两点:一是用于实施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财政资金的来源如何考虑?二是财政资金对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企业的奖励标准如何设计?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考虑:①在目前的一些环保专项资金支出政策中增添可用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实施的规定,明确指出各类环保专项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环境基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中可结合节能减排工作需要,视各地情况抽取部分资金用于支持环境自愿协议项目;②中央财政政策应允许地方财政设置相关专项预算支出来扶持企业开展环境自愿协议项目,该工作应紧密与当地的环保、发改委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考虑。

对完成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目标的企业的奖励资金额度可根据协议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如果企业污染减排目标没有实现,则达标基准值以下的减排量不予奖励,如果实现减排目标,则给予达标基准奖励,如果超目标完成协议设置的减排目标,则可根据超标完成的情况,通过设一个奖励系数,据超标完成目标程度给予相应的奖励。奖励标准设计如下:a=∑ai×f1×(eri-eoi),(esi

3.2 利用环境税收工具为环境自愿协议机制建设提供持久性政策动力

在国外,利用税收工具促进环境自愿协议实施是常用的做法之一。在国家层面,我国应加快税制绿化进程,环保税收政策创新改革考虑与实施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相衔接,相关规定应有一定的弹性和柔性,允许地方通过灵活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环境自愿协议项目。

从我们在湖北、安徽等地的调研来看,许多好的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因为缺乏细化、可操作规定以及地方宣传不到位,造成不少企业对环保税收优惠政策不甚了解或难以获取优惠政策,阻碍了政策效能发挥。中央层面要重视税收优惠政策设计的可操作性,各地或行业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开展环境自愿协议项目时,应考虑如何更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为环境自愿协议参与企业提供激励。

建议在现有环保税收政策中纳入环境自愿协议相关

规定,并明确对参与环境自愿协议的企业从事节能减排技术、环保设备和产品、环保型建筑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可给予减免税额、降低税率、提高税前扣除比例、再投资退税等税收优惠;允许企业抵扣其购置的环保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并对企业的节能减排给予税收返还配套政策;对于回收和利用废旧物资的,应在现行增值税法规定的基础上提高抵扣率;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保项目的所得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实行环保投资、再投资的税收抵免或者退税优惠。

建议结合中国税制绿化进程,创设新的税类并通过实施减免税率等优惠政策来为环境自愿协议项目提供政策激励。目前中国开征能源税、碳税、污染排放税等环境税类的制度基础、技术条件、社会氛围等均已经具备,应该深人可研论证,尽快开征。在税率设计上,考虑根据实施环境自愿协议的企业的节能减排投入或污染物减排目标情况,给予不同的退税率减免优惠。

3.3 强化信贷政策工具对环境自愿协议实施的激励功能

环保与金融风险控制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国家层面上,环保部要进一步加强与证监会、银监会、商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合作,通过融资授信准人、环境信用修复等环境金融联动政策影响企业的市场行为选择,使之决策朝有利于环保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信贷风险的控制。应开展信贷政策用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试点探索,对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企业给予优先融资的优惠,同时在融资手续等方面简易程序、减少准人限制。出台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利好金融政策激励商业性银行奉行“赤道原则”,加强对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指导,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等,更好地为银行评贷、审贷提供支持,促进商业银行积极、自觉支持开展环境自愿协议项目。中央和地方都要重视构建环保、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和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可通过定期联席会议、联络员制度或者让金融系统参与或列席环境执法决策等方式,加强环保相关部门和金融部门的沟通。

3.4 利用排污收费返还政策激励企业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

企业参与环境自愿协议通常意味着企业需要在现有政府环境管制目标下承诺实现更高的污染物减排、能效目标,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污染治理。从前述分析可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是排污收费的主要来源,由于我国的排污费具有“准税收”性质,可借助国外税收政策用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做法,实行排污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政策,在环境自愿协议实施中可以考虑将部分排污收费资金作为专项资金,补助给企业用于实施计划。此项政策需要经国务院批准。2004、2005年排污费减免额分别为1040万元和272万元,占总征收额的0.13%和0.02%,减免比例很小,建议排污费改革考虑增加适当减免比例,灵活应用于环境自愿协议项目。

3.5 加强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

3.5.1 应认识到公众参与和环境信息公开在环境自愿协议中的作用

从国外实施的情况看,有效的公众参与是环境自愿协议项目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尽管我国公众环境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深度不够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环境自愿协议实施全过程都应设置便易的公众参与渠道。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签署前应进行公示,对于公众有异议的企业不予支持。企业环境和能源审计评估报告应予公示,公众投票打分结果应作为企业评比先进的依据之一。积极吸纳公众包括nGo成为自愿协议的签署方,发挥社会力量监督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实施,鼓励媒体和公众对企业违规现象进行举报。

环境信息管理和是环境自愿协议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涉及各方利益,贯穿协议的签署、执行、评估等实施的全过程,包括企业的产、排污情况,政府激励政策的承诺兑现情况、行业协会的履职情况等信息均应按照要求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等进行。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交流平台,方便企业查询有关信息,包括节能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环境监测计量跟踪技术和设备、节能减排经济分析和方案比选等信息。

3.5.2 政府应做好项目参与方的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

对于参加环境自愿协议的企业,政府要定期组织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就特定行业污染控制政策、技术、管理现状和国内环境自愿协议实践等知识进行讲座,提高企业对环境自愿协议的认识,增强其履约能力。地方政府也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化工、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参加自愿协议政策培训,使其了解环境自愿协议的功效,产生参加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动力。对于开展试点的地方政府,上一级政府领导小组或试点项目技术组也要在试点工作实施前给予下一级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开展必要的培训。

3.5.3 重视环境自愿协议项目实施绩效评估,并多角度支持达标企业

对企业阶段性达标和最终达标情况进行评估是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最为重要部分,是政府决定是否给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给予企业优惠政策的重要判据。评估的组织实施可由项目领导组、技术组来完成,也可由政府认可的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来完成,阶段性评估的时段选择依据设计的环境自愿协议文本来确定,可以是季度、半年,也可以是年度等,对完成阶段性目标的企业,要落实项目协议中的政策优惠措施。对如期按照要求完成协议目标的企业要加大宣传,树立社会榜样形象,扩大政策对更多行业企业的吸引力。

尽快建立规范的企业环境和能源审计制度,结合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将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与在重点行业企业推行环境自愿协议结合起来,通过能源、减排审计程序减免,结合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加强环境和能源审计政策对于企业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支持。继续运用好荣誉奖励政策,把提升企业社会知名度和推进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参与的环境自愿协议项目的类型,可选择授予企业环境自愿协议试点称号、碳自愿减排试点企业称号、节能减排自愿协议试点企业称号并挂牌等。也应该继续利用好我国现有清洁生产政策法规中有关环境自愿协议的规定,深入推进我国环境自愿协议机制建设。

环境创设的建议篇2

这里召开市政协机关政务环境创优工作动员会,今天。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环境创优年”活动动员大会和全市转变领导方式动员会议精神,对市政协机关深入开展“环境创优年”活动政务环境创优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和要求,确保政务环境创优工作取得扎实效果。下面,根据主席会议的安排安排,就推进市政协机关政务环境创优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政务环境创优工作的重大意义

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大规模、全覆盖的全市“环境创优年”动员大会。会上,节后过后上班第一天。市委书记毛书记、市长郭市长分别作了题为《作风硬,洛阳兴》要把作风硬落实到提升政府效能加快洛阳发展上》重要讲话。毛书记书记在讲话中着重围绕“为什么要抓作风”抓什么样的作风”如何抓作风”三个方面,深刻生动地阐释了抓作风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打造全国一流、全省最优政务环境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建设过硬作风的清晰路线图。政协机关广大干部职工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布置上来,充分认识政务环境创优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到环境创优工作之中。

(一)开展以作风建设为主题的政务环境创优工作。干部作风的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党的光荣激进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总书记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省委卢展工书记在省纪委六次全会上,讲话的核心也都是如何围绕科学发展、围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解决干部作风问题。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提出把年确定为“环境创优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年任务进行安排,要求全力打好包括环境创优在内的六场攻坚战。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一系列要求,把开展“环境创优年”活动政务环境创优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开展以作风建设为主题的政务环境创优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也是奋力实现福民强市目标的第一年。要全面完成年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蓝图,实现洛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必需打造过硬作风,创建更优良的发展环境。开展“环境创优年”活动,并不是说我现在环境很不好,而是市正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发明更好的发展环境,提升乡村的环境竞争力,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环境创优,人人有责。政协作为市四大班子之一,应当发挥带头作用。机关每一名干部职工,都是环境创优的责任主体。大家要充分认识作风建设和政务环境创优对实现福民强市目标、实现洛阳振兴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服务大局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做到与市委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开展以作风建设为主题的政务环境创优工作。特别是新一届市政协班子成立以来,机关队伍整体面貌是好的全体干部职工在市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的领导下,精诚团结,上下一心,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效果,坚持和发展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市委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望相比,与肩负的责任相比,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别和问题。毛书记书记在全市“环境创优年”动员大会上所指出的市在干部作风建设上的庸、懒、散、软“四大顽症”以及郭市长市长所列举的当前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方面的九种突出问题,也不同水平地同样存在联系机关实际,干部作风建设上存在问题主要表示为:一是精神状态欠佳,有的同志缺乏干事守业的激情和进取心,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主观能动性缺乏,凡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二是纪律观念欠佳,个别同志对自己要求不严,对制度规定执行不到位,作风拖拉,工作纪律性不够强;三是工作效率欠佳,有的同志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规范不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质量和效率比较低;四是协调运作欠佳,有的同志想问题、办事情缺乏全局观念,工作拈轻怕重,主动协作配合意识不强,不能有效形成整体工作合力。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政协机关的形象,影响政协职能作用的发挥。通过“环境创优年”活动这一载体,可以着力解决机关干部职工在宗旨意识、大局观念、精神状态、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问题,从而有力促进作风转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环境创优年”活动是不时提升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升政协形象的现实需要。

(四)开展以作风建设为主题的政务环境创优工作。市政协机关省级文明

需要重新申报和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单位今年届满。不只是荣誉,也事关我大家的实际利益。党组对文明单位的创建高度重视,周主席明确提出要求,要志在必得。从去年开始,就把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紧抓不放,投入了大量精力,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要清醒地看到省级文明单位的创立,竞争非常激烈,胜利非常不易,需要我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过硬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投入到创建活动中去。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一定要开展好政务环境创优工作,努力以作风的转变推动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取得圆满胜利。

(五)开展以作风建设为主题的政务环境创优工作。而其实质是人的习惯和性格问题。人的习惯和性格对人的一生影响非常大,大凡有作为、做大事的人无一不是有好的习惯、好的性格。要通过开展政务环境创优工作,不时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性格,真正靠自己的实力和素质提升工作效能,提升幸福指数,因此,于公于私我都要扎扎实实开展好政务环境创优工作。

二、紧密结合政协实际。

机关干部职工要依照上级精神和机关工作方案要求,洛阳市“环境创优年”活动政务环境创优工作方案》以及《市政协机关开展“环境创优年”活动政务环境创优工作方案》已经制订印发。不折不扣地完成好规定动作,把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抓紧抓实。

(一)准确掌握活动主旨。市政协机关政务环境创优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和“打好六场攻坚战”重中之重任务,以“环境创优年”活动为载体,以加强作风建设为主题,以提高工作效能为关键,大力营造文明、规范、优质、高效的机关环境,推进政协工作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二)准确掌握活动方法。市政协机关政务环境创优工作原则上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这四个阶段的时间划分、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实现的目标要求等。刚才高明同志也向大家进行了宣读,这里我不再重复多讲。

(三)准确掌握形势要求。月9日全市“环境创优年”动员大会之后。作风硬,洛阳兴,作风不硬,肯定问责。常委会议就如何贯彻全市“环境创优年”动员大会精神,强调市里将派出督查组,督查各县(市)区、各有关单位落实会议精神情况;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查找问题大讨论活动;各单位要将工作规范和措施在媒体上公布;各新闻媒体要开设环境不优问题曝光台;从3月开始组织开展市直部门重点科室评议活动。会议同意市纪委提出的加大组织处置和追究力度的七项措施:一是因工作效能执行力低下受到两次效能告诫的分管副职、科室负责人免去领导职务;二是年终效能提升考评排名末位的部门主要负责人效能告诫一次,该部门本年度不能评先;三是政风行风科室评议活动中首次被评为后三名的科室负责人效能告诫一次,取消文明奖、年终奖,后备干部的取消其资格,最差科室名单要在媒体公布,一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后三名的或上年度曾被评为后三名、次年又进入后三名的免去科室负责人职务,全科取消文明奖、年终奖和评先资格;四是对于发生“四乱”行为、效能效率低下、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免去科室负责人职务,视其情节给予分管领导效能告诫或免职处理;五是对于媒体、网络曝光损害洛阳发展的行为,经查证属实,调整科室负责人到非重点岗位工作,情节严重的免去其职务并追究分管领导责任;六是对于未请假缺席市里组织的会议的单位负责人,首次给予效能告诫并通报批评,两次无故缺席的免去领导职务;七是行政执法、行政审批部门行使执法、执罚、审批权的科室负责人,原则上满5年实行交流,群众、企业反映大的应随时换岗或作出其他组织处置。月日,全市转变领导方式动员会议上,市委书记毛书记强调,要深化认识、深入学习、求实求效,以领导方式转变引领干部作风转变,推动落实各项工作。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刘应安作了题为“真抓实干,转变作风,优化环境”讲话,再次重申抓好全市环境创优年动员大会精神落实的七条措施:一是抓好会议精神落实情况督查,对各单位落实会议精神情况,市纪委监察局会同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将派出督查组,逐单位进行督查;二是组织市直各单位,围绕毛书记书记提出的市作风方面“庸、懒、散、软”四个突出问题和郭市长市长列举的政府机关作风建设九种突出问题,开展“解放思想、查找问题”大讨论,找出本单位在作风方面存在差别和具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市政务环境创优办公室将派出督查组,对各单位解放思想、查找问题情况进行督查;三是组织市直各单位在全国范围内找到学习标杆,拿出具体措施,从月下旬开始在洛阳日报、洛阳电视台、市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公开许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四是新闻媒体开设“环境不优问题曝光台”对市直各单位、公共服务单位作风方面的问题进行公开曝光;五是加大组织处置及追究力度,抓好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就“不换思想就换人、不出效率就让位”提出的7条组织处置暨行政问责办法的落实;六是从3月份开始,由市纪委监察局组织企业、群众和服务对象,对市直部门具有执法、综合和服务职能的重点科室开展评议,使效能提升指标考评深入到机关内部,着力解决“中梗阻”问题;七是市纪委与市检察院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对于市委围绕加强作风建设和政务环境创优作出的一系列规定、要求和举措,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并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四)准确掌握活动重点。开展政务环境创优工作。下大力气转变作风,以过硬的作风促进环境创优,助推加快发展。一要提高规范抓作风。依照市委的要求,瞄准“全国一流、全省最好”规范,对照先进找差距,积极发挥市政协作为市四大班子的带头作用,努力使市政协机关在环境创优年”活动中走在市直机关前列。二要深化认识抓作风。要深刻认识转变作风对于“打好六场攻坚战”保证支撑作用、对于加快推进福民强市目标的保证支撑作用,主动了解大局、主动融入大局,加强学习,加强对世情、国情、省情、市情的解把握,及时掌握中央、省、市委的重大决策安排,以学风转变促作风改进。三要弘扬正气抓作风。认真查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扎实进行整改,努力克服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攻坚意识“三种意识”大力弘扬奋发有为之风、哀兵必胜之风、迎难而上之风“三种作风”以及奉献精神、担当精神、团队精神“三种精神”进一步振奋精神、提高能力、改进作风,努力在机关形成更加高昂的士气。四要严肃纪律抓作风。大家知道,细节决定成败。抓作风同样要重落实、重细节。周主席对机关作风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严格落实工作、学习、会议等有关制度,切实强化纪律观念。大家要从自身做起,按时上班,坚守工作岗位,坚决杜绝上班时间上网炒股、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违纪行为的发生。认真实行全员学习签到和会议通报制度,不时加强机关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五要完善机制抓作风。把建章立制贯穿于环境创优的全过程,进一步建立健全和严格落实首问负责、许诺服务、责任追究等制度,使机关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和执行力。将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举措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努力形成务实、管用、长效工作机制。六要求实求效抓作风。活动的目标在于推动工作。通过深入开展“环境创优年”活动,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做好本职、服务发展上,把大家的力量凝聚到改进工作、助推发展上,牢牢掌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有效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紧紧围绕发展和民生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具体讲,就是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个最大机遇,聚焦福民强市总目标、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总布局,全力配合市委市政府打好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建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创优六场攻坚战;充分发挥政协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从群众中来,群众中去”工作路线,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群众需求、群众利益开展工作,将“福民优先”落到实处,为使洛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做出积极贡献。

三、精心组织实施。

一定要切实加强领导,开展政务环境创优工作意义大、责任重、要求高。精心组织,周密布置,确保活动扎实推进。

(一)建立机构。市政协成立了环境创优年”活动政务环境创优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机关各委室要依照统一部署,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领导带头。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身体力行者,要依照市委和市政协党组、主席会议的要求,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引导和带动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好政务环境创优工作,确保活动扎实深入、有序推进。

(三)发扬民主。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真正把走群众路线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对待和真诚接受各方面的批评和监督。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活动效果的重要依据,努力使“环境创优年”活动成为群众关心、群众支持、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环境创设的建议篇3

一、*年工作情况

(一)生态市建设进展良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二是科学编制生态市县规划。市政府批准实施《临沂生态市建设规划》。各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组织的专家论证,经各县区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三是突出抓好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抓住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三大重点领域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四个关键环节。临沂市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四是积极推进生态县区建设。对全市各生态县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度,初步制定了生态县区创建计划,并上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兰山区率先建设生态区,*等多个县区争取生态县创建先进县。五是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各项生态工作。六是加快2003—2007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完成。对责任书各项指标进行认真分析梳理,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对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进行了督导落实。

(二)积极准备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组织各县区环保局分管局长、科长去日照、章丘等地学习生态示范区创建先进经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临沂市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

(三)快速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一是全面编制乡镇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因镇制宜,根据各乡镇发展定位,紧紧抓住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各乡镇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镇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对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环境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程和项目,都做到了令行禁止。*年共编制62个乡镇环境规划,并全部通过论证,经县区人大或县区政府批准实施,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强资金扶持。环境优美乡镇等生态创建活动,应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市环保局对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进行资金扶持。对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每个乡镇2万元;获得部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5万元。三是落实责任。为加快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临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并组织部分乡镇及县局去*学习创建经验,*年上报沂水镇、郯城镇创建部级环境优美乡镇,上报61个乡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居全省首位。四是梯次推进。为深入推进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市环保局结合临沂实际,2005年制定了《市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目前,全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已形成市级、省级、部级“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四)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向村庄延伸,使村庄成为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的基本单元,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创建内容,由各级文明办和农业、环保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并提出了全市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目标:到2007年,全市1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到2010年,全市4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力争到2020年,把全市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生态村先进典型。*年4月,在临沭县召开了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创建活动全面铺开。目前,全市文明生态村已建设规划538个,基本建成201个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创模为促进,以建设生态示范区为主体,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拉动,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确定了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类型的典型范例进行总结推广,按照好、中、差划分为三个层次制定了不同创建标准,实施了以“三清五化”(清粪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开展了以“六通九有”(通电、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有村庄规划、有管理制度、有专管人员、有文体活动场所及活动器材、有文艺队伍、有图书阅览室和小康电子书屋、有宣传栏、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有村民学校、有卫生室)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一池四改一利用”(沼气池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全市建成了生态家园型、文化特色型和生态经济型等不同类型的文明生态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下发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沂水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二是认真准备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基础工作。成立了临沂市环境保护局土壤污染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初步摸清并上报了全市土壤污染调点对象基本情况。三是加强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夏秋收季节,市政府分别下发了做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根据对国家环保总局利用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对全国主要麦收地区的焚烧作物秸秆火点进行监测的结果统计,夏收季节全国共计火点2982个,其中山东省430个,临沂市22个,占全省的5%。

(六)加强自然生态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在全市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建成了莒南马鬐山、临沭苍马山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协调各方积极进行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蒙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云蒙湖、沭河源、跋山水库等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开展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创建工作,与市旅游局联合转发了省旅游局、环保局开展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的文件,上报蒙山风景区等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工作缺乏具体的规范和有关制度的支撑。生态保护职责难以真正落实,环保部门在生态保护方面责任大、权力小、措施空。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措施和最基本的原则性规定,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环保部门无法可依,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二)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现实中生态保护很难与污染防治并重。当前污染防治任务异常繁重,环保系统内难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生态保护。另外,围绕怎样促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还没有找到明确的、马上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三)生态市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尚未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必须有资金支持,有明确的政策,有顺畅的渠道。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生态保护与建设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生态保护工作,单纯环保部门自己的事情很少,大多工作主要是别的部门负责,有的还重复。比如,环保部门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农业部门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类似;发展有机食品、沼气工程等农业部门更具有优势,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等等。

(五)生态保护自身的制约性,反过来也制约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比如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按规定绝对不能随意开发,《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也特别明确的针对在自然保护区违规旅游等提出了处分规定,另外还需经费维持,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资金非常紧张。有的部门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是花钱买“套”,积极性不高。

(六)县级环保局生态管理队伍水平偏低。缺少培训,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少,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三、2007年主要工作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局部署,学习兄弟市先进经验,以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为抓手,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中心,健全组织和资金保障,加强各类生态示范创建,突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务求实效,使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较大进展。

(一)做好部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原先计划*年9月全市包括12县区全部建成部级生态示范区,各项前期工作均已开展。通过认真落实《临沂市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计划2007年全市整体分别通过省局预验和国家总局验收,率先建成全国人口最多的部级生态示范区。

(二)继续推进生态市、县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建立生态市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生态市建设任务调度。计划2007年兰山区率先建成生态区。

(三)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计划2007年建成10个部级、3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落实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2万元,部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5万元,鼓励各县区也出台相应奖励政策。加快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精心准备申报材料。配合市文明办、农业局搞好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

(四)加快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2007年是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的最后一年,确保我市责任书考核成绩能确保合格,并能进入生态市建设先进市考核B组前三名,取得生态市建设先进市称号。同时制定《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2003—2007)考核办法》,做好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的督导落实和检查考核。

(五)认真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国家、省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创建有机食品基地,推广有机食品认证。加强规模化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开展对规模化禽畜养殖业的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创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开展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等工作。

(六)认真做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工作。根据国家总局、省局规定,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地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开展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建立符合我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七)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成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沭河源头区、云蒙湖、跋山水库饮用水源地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3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及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建立生态市建设财政支持制度。协调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市建设事项,争取制定生态市、县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全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云蒙湖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为试点,争取建立全市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

(九)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依据国家环保总局最近于*年5月1日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开展全市及各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趋势的年度综合评价。

四、建议

(一)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议省里出台专门的生态省建设考核奖惩机制。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建议省里出台文件,进一步明确生态省、市、县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的规定,做到必要的资金保障。对生态示范系列创建落实配套支持资金,省级及以上级别创建,省里应给予部分资金扶持。三是加强法制保障。建议省里制定相应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措施,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基层环保部门有法可依,有明确地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环境创设的建议篇4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家园

自1999年以来,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推进生态工业、促进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探索。截止到2013年4月,已通过验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个,批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56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工业生产领域或者说发展工业经济领域的具体实践,对于全国推动传统工业生态化转型、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有着举足轻重的引领和先导作用[1]。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5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2010年3月升级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及乳制品、机械深加工及成套设备制造、新材料及环保产业等特色产业群体。在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如何将生态文明深入到园区各个方面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通过借鉴我国现有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情况,为马鞍山市基于生态文明全面创建生态示范园,特别是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提出几点建议。

一、生态文明、生态工业园和生态文明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超越工业文明的更高层次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1]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能量传递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模拟自然系统,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2]。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生态工业园优势分析

生态工业园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于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美化生态景观、创造优质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环境污染,保证优美环境

园区内各企业通过副产品交换,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可以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大大减少了环境成本,避免了对环境污染,为园区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2、解决区内居民就业,保障居民生活

园区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为区内居民提高了较多的工作岗位,保证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园区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

3、完善基础设施,保证生活质量

园区配套有完善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污废水和垃圾均能得到有效处理处置。园区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可满足园区居民、企业员工生活需求,为园区内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保障。

4、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居住水平

园区开发区域一般位于郊区,原有居民分布较为分散,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园区建设统一布局后,将居民集中布置,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将得到大大改善。

三、全面创建生态工业园的建议

1、依托绿色工业

绿色工业是落实生态文明强有力的保障,要确保园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产业结构。一是做好绿色招商,有的放矢,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环保节能型项目入区;二是严把环保准入关,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耗水”项目入区;三是鼓励入区企业开展ioS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四是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2、紧抓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涉及绿色校园构建、生态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重点培养学生整合绿色环保、自然生态信息和处理的能力,使环境知识与环保行为有机融合。一是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学校生态绿化,精心打造校园生态文明;二是开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等有关环境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相关知识;三是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实践和环保宣传活动,如校企结对手拉手开展环境教育;四是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消费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推广绿色建筑

建设绿色建筑不仅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可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增加环境舒适度。一是制定奖励办法和行动方案,激励与促进园区内绿色建筑的建设;二是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小区、绿色节能建筑等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全面展开;三是关注绿色建筑发展的最新动态,高水平高标准建设绿色建筑。

4、建设绿色社区

绿色社区主要标志是健全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完备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健康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居民整体环境意识较高[4]。一是做好社区环境卫生长效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社区环境整洁干净;二是做好垃圾分类,提高废物利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三是做好社区绿化,点线面相结合,打造具有优美生态环境的宜居社区;四是创建信息交流平台,提倡废旧物品再利用。

四、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的保障措施建议

1、加强领导和管理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需要园区高度重视、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建议园区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创建和工作小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家园提供政策、资金和制度支持。

2、做好全面规划

生态工业园区不仅只考虑工业部分,还涉及整个区域的生态衡量。建议园区在生态工业的基础上要做好区域生态文明规划,将生态工业和生态文明家园有效结合起来,指导生态工业园区科学、有序创建生态文明家园。

3、引导全员参与

生态文明家园涉及区内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必须争取公众广泛支持与参与,为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群众基础。建议采取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居民听证、媒体监督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的决策参与度,充分调动公众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强化生态文明宣传

建议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主要媒体,采用专栏、专题节目、专题活动、新闻报道、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在园区内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各个社会层面,对居民、企业员工开展全方位的生动、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民众生态文明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陆佳.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生态工业园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7,(3):66-71

[2]赵英民.积极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n].中国环境报,2012.03.24

环境创设的建议篇5

贾庆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政协委员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希望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这两个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一批成果,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更多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李长春从十个方面介绍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总结了五年来文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他对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关心和支持文化建设表示感谢。

李长春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文化创新,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努力建设高素质队伍,为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李长春希望全国政协委员继续关心文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还听取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关情况的报告。马凯说,近年来,在中央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积极努力下,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受到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马凯指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一条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发展道路。当前,要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依靠调整结构、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加强管理、依靠深化改革、依靠强化法制、依靠全民参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按照议程,本次会议将审议全国政协常委赴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全国政协委员赴辽宁、湖北、重庆视察情况的报告,审议外事出访报告。

会议开始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因病去世的伉铁保常委表示悼念。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廖晖、刘延东、李贵鲜、张思卿、白立忱、罗豪才、张克辉、周铁农、郝建秀、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张怀西、李蒙、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秘书长郑万通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列席会议。

7月5日,会议举行专题分组讨论会,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常委们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和国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刻、更加自觉地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常委们认为,“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必须大力降低资源消耗并提高利用率。如果沿着粗放增长的轨迹走下去,不仅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程度使全社会无法承受,而且逐年沉淀下来的耗能资产会越来越成为包袱。要突破传统的发展思路,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提高环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常委们建议,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反对“GDp盲目崇拜症”,要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纳入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注意轻重缓急,目前要着重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加剧问题。

常委们提出,应对消费领域的能源消耗给予足够的重视,过度消费超出经济发展水平,超越经济能力,降低资源效率,导致资源浪费,加剧资源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并殃及子孙生存权利,必须得到有力遏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关心资源环境、珍惜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有为的意识,养成科学合理利用资源、适度文明消费的好习惯。

这次常委会议就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分设三个专题:一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三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常委们认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常委们建议,要把和谐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要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法制建设。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企业建设,加强青少年的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的常委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是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全盘西化”和“全化”两个极端倾向。

常委们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都逐渐认识到包括文化在内的软实力将成为影响未来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中外在文化方面的交流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我们要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要在文化推介中拿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培养一批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专家。

全国政协部分副主席分别参加了专题分组讨论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7月6日上午,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12位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作了大会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

万钢常委在发言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中采用新技术实施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索丽生常委代表民盟中央在发言中提出,不同行业之间要相互借鉴行之有效的节水经验,大力促进节能降耗工作。陆仁达委员在发言中提出,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探索建设用地创新之路。鲁志强委员代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言,就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问题提出各级政府要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制定系统规划和政策措施等五点建议。甘宇平常委在发言中说,农业污染防控形势紧迫,提出要从源头上控制限量减排、发展新型农用工业等建议。卢强常委代表专题视察团作了《落实污染物减排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言,介绍了全国政协就落实污染物减排指标赴辽宁省视察的情况,分析了当前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五个问题,并提出建议。张永珍常委在发言中强调要重视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影响力。李敏宽常委代表台盟中央在发言中认为,保护海峡西岸文化遗产对于实现海西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提出启动海西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建议。陈佳洱常委在发言中提出,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按照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促进我国的科学研究走上健康发展道路。伍绍祖常委代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发言,建议把文化法制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力争在一定时期内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律体系。曹圣洁常委以《通过举办“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探索拓展对外交流》为题作了发言。王蒙常委就当前文化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出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加客观和公正地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主持全体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廖晖、刘延东、张思卿、白立忱、罗豪才、周铁农、郝建秀、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李蒙、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秘书长郑万通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列席会议。

7月7日上午,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京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闭幕会并讲话。

这次常委会议是在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迎接中共十七大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会作了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报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作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情况的报告。常委们紧紧围绕会议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贾庆林在讲话中强调,要紧密结合政协工作的实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这是人民政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深入研读,准确把握精神实质。要把学习讲话精神与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贾庆林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共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民政协要发挥自身优势,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建真言献良策。

贾庆林指出,做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真正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节能保障机制;要强化对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加大污染治理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在兼顾城乡、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农村、基层和社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要在增加公共文化总量投入的同时,注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让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做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要妥善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人民政协要继续围绕会议的两大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积极建言出力。要选准题目,找好角度,真正发挥政协的特点和优势;注重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深化调研成果,使政协的意见建议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为委员发挥主体作用提供充分条件,开辟畅通渠道;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贾庆林还对做好全国政协今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闭幕会上,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作了关于本次常委会议分组讨论情况的综合汇报。

今天适逢“七七事变”70周年,大会向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先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会议开始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因病去世的黄光汉常委表示悼念。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主持闭幕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刘延东、李贵鲜、张思卿、白立忱、罗豪才、张克辉、周铁农、郝建秀、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李蒙、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出席闭幕会。

环境创设的建议篇6

杭州市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2001年5月,杭州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了巩固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环境立市”发展战略,要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构筑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的绿色大都市,建设生活居住、旅游购物、求知创业的人间新天堂。2002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并提出了巩固深化“创模”成果,201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市的奋斗目标。三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增加环保投入,深入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的力度,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面貌,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02年杭州市荣获了“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和“国际花园城市”称号,2003年我市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最佳城市,并被国内权威机构评为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第6位,为我市巩固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已基本达到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要求。一、杭州市城市基本情况杭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省会城市和全国副省级城市,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系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市辖8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642.5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393.19万人。三年来,杭州市以可持续发展和“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发展战略为目标,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坚持“环境立市”和“工业兴市”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先导、都市型农业为基础、传统优势工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大都市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连续十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产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6.1:51.6:42.3。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创模”成功的基础上,我市从2001年开始又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力度,增加环保投入54亿元,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巩固深化主城区“创模”成果,推进实施萧山、余杭两个新城区“创模”工作,启动杭州生态市建设,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巩固深化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先后获得了“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城市总体投资最佳城市”等荣誉称号,为我市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目前,我市“创模”复核的3项基本条件、24项指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了考核要求。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活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了杭州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在新世纪“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建设生态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主要做法(一)巩固深化主城区“创模”成果,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开展巩固深化“创模”活动市委、市政府和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在2001年6月16日我市荣获新世纪第一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称号后,6月19日,我市立即召开了“创模”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部署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原市长仇保兴提出“创模”永远是进行时,要做到思想不松、组织不散、力度不减,并明确提出要解决十大问题,以巩固提高主城区“创模”成果。同时,市委、市政府在每年“两会”期间都召开了全市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王国平作重要讲话,市长茅临生与市有关部门和各区长签订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将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列入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的主要内容。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对巩固深化“创模”工作、迎接“创模”复检和环保工作多次听取汇报并作专题研究。为确保深化巩固“创模”工作的落到实处,明确职责和任务,我市2001—2004年先后制定了147项、184项、184项、131项主要涉及水环境整治、大气环境整治、声环境整治、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宣传教育等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并把萧山、余杭两个新区的“创模”工作纳入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以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形式分解下达到各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制定了巩固“创模”督查方案、计划和考核办法,加强对工作任务的督促检查;定期召开“创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问题,狠抓工作落实。为全面部署迎接“创模”复核工作,2003年7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杭州生态市建设暨迎接“创模”复检动员大会,王国平书记作了《以确保“创模”复检成功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市打造绿色杭州》为题的动员讲话,明确提出要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勇气,坚决打赢“创模”复检这一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打响绿色大都市、生态新天堂品牌,为杭州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市政府制定印发了“杭州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迎检准备工作方案”,成立了迎接“创模”复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环境综合整治组、宣传发动组、档案资料组。市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始终把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组织实施,都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制定具体细致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扎实推进了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开展。2、深入宣传,全民参与,营造巩固深化“创模”氛围为充分发动公众参与巩固深化创模”工作,我市营造了强烈的舆论氛围。三年来,各级环保、宣传、教育和新闻单位把宣传舆论工作贯穿于整个巩固深化“创模”活动中,不断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一是组织开展了六五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环境警示教育等大型宣传活动30次,有15万人次参加。二是利用多种载体,开展新闻宣传报道。共编发《杭州环境》48期,在电视、广播、报纸发表报道近千篇(条);在《中国环境报》、《杭州日报》、杭州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发表专栏、专刊、专题节目;对新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等环保法律法规进行了大力宣传;编印了《市民环保手册》等10余种5万多册、“六五”宣传张贴画5000张,《绿色工地》挂图1.5万张。制作了巩固“创模”墙报、出租车和公交车“创模”标语广告条,在市区新设大型公益广告65块,中型公益广告牌2552块,灯箱广告1900块,悬挂宣传横幅800多条,并在社区设立了环保宣传广告牌,把环保理念引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做到了广播天天有其声、报纸天天有其文、电视天天有其像。三是开展了“多绿工程”建设,营造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全市共创建成为部级绿色学校2家、省级绿色学校26家、市级绿色学校102家、区级绿色学校242家;省级绿色社区29家、市级绿色社区45家、区绿色社区182家,正在评议申报的市级绿色工地34家、区级绿色工地60家;正在评议申报的市级绿色医院18家、区级绿色医院13家。“多绿工程”的创建,提高了公众环境意识,探索建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新机制。四是开展了各类环保培训。共开展举办了乡镇长、企业法人代表、街道环保员、暑期师资等环保培训班50余期,3000多人参训,并在市委党校市管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设了环保课。五是扶持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发展,引导环保志愿者参与环境保护。策划了“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等10余次活动,共有上万名志愿者参与。3、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改善城市功能布局,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促进我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好“环境立市”与“工业兴市”的关系,我市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艺为基础、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萧山江东、余杭临平两大工业园区的优势,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逐步改变“北工南市”的城市布局,把工业重心移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主城区实施“退二进三”、“优二兴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2001年起分三年共关停转迁了316家影响生态环境的水泥、矿山和砖瓦企业家,淘汰落后生产力。二是提出了主城区到2010年分三期搬迁74家污染企业的计划,并启动了首批16家污染企业搬迁工作,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既减少了污染,又盘活了土地存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全市规划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科技经济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了资源共享和污染集中控制,改善了环境质量,并对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开展实施“禁燃区”工程。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杭州市区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实施意见》,从2002年开始在城区分近、中、远三期推进实施“禁燃区”,规定使用轻质柴油、管道煤气和电。已建成“禁燃区”面积76平方公里,共拆除燃煤锅炉近100台、完成改造燃用高污染燃料炉窑灶150多家、削减煤耗量每年约20万吨,10吨/小时以上锅炉均安装烟尘、二氧化硫在线监测系统,改善了我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推进了城市能源结构调整。五是推进实施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督促重点行业及重污染单位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共完成了杭州西湖啤酒朝日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并有12家单位创建成为首批省级绿色企业,有1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认证,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了企业环境意识、科学管理的水平及经济效益。4、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实施污染源长效管理一是制定出台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强化环境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地方立法,2001年修改了《杭州市苕溪水域水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出台实施了《杭州市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2003年出台实施了《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加强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建设,主要制定出台了《关于市区范围内市属工业企业搬迁的若干意见》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为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供支撑。二是采取长效管理措施,切实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在污染源管理方面,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企业环境行为分类管理实施方案》等文件。在总量控制方面,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转发市环保局关于杭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在执法保障方面,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转发市环保局关于杭州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三是开展了大气、水自动监测站和在线监测建设。结合杭州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的实际,增设并建成了2个空气自动监测点;结合杭州市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增加建设了4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同时我市开展与其他省、市交界断面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点,先后建成了建德将军岩等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并从2003年开始在建德与桐庐交界断面严陵坞和九溪水厂饮用水源地等建设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共投入200万元用于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提高了环境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环境管理的水平。四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家、省、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抓好建设项目日常审批管理工作,三年来全市环保部门共审批项目22500多件,为加快经济发展搞好服务,同时否决或建议作重新选址、调整方案2300多项,控制了一批污染严重或与区域环境发展不相协调的建设项目。并注意抓好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和竣工验收工作,开展了工业园区专项检查和整治,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建设。五是开展实施总量控制及总量控制试点。通过三年的努力,在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制度结合、项目审批、环境监理监测、排污权交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和生活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至2003年底,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已控制在国家下达的“十五”控制目标内。同时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2003年初我市开展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试点工作,截止去年底,已初步完成了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基数核准、地表水和大气的控制单元划分、计算模型的选取和环境容量的计算,制定了一系列总量控制政策、制度,积极探索了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新路子。六是加强固体废物监督管理。重点开展感光材料废物和汽车维修行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专项整治工作,做好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贮存、处置、利用的全过程管理,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到90%以上,同时加强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监督、管理、服务,保证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市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特别是去年杭州出现“非典”期间,我市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加强对医院废水、医疗废物和“非典”疫情留验点生活垃圾的监管,指导做好“非典”医疗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工作,防治二次污染,确保了环境安全。同时实行危险废物集中代处置制度,目前我市唯一具有资质的集中处置单位---杭州大地维康医疗废物处理公司直接收集376家医疗单位,收集点覆盖2960个医疗单位,2001-2003年共处置医疗废物13000余吨。七是开展执法大检查活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三年来,我市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健全辖区排污单位现场监督检查制度、积极推行有奖举报和开展对严重污染企业专项整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重点抓住重污染企业的执法管理,加强现场检查排污单位及其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组织夜间施工突击检查。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在全国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电视电话会议》精神,2002年7-9月组织开展了杭州市环境违法行为执法大检查,共出动检查人员4460余人,检查企业3600多家,对80多家违法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2003年,在清理整顿行动和“严查”行动期间全市共出动监察人员3500人次,查处案件638件,办结案件530件,处罚金额达500余万元。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三年来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690多件,收缴罚款2352万元,严厉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八是开展有奖举报活动,及时受理环境信访投诉。我市从2001年2月8日开始,在全市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工作,三年来共立案查处有奖举报案件170多件,收缴罚款100多万元。同时通过建立12345市长专线、12369环保投诉专线、局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完善信访处理网络、实行环保执法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等措施,及时受理群众投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三年来市区共受理环境投诉1.1万件,接待群众来访130批270人次,通过努力,目前这些信访均得到妥善处理,信访处理的反馈率、办结率达到100%,有效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5、深入开展“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1)深入实施“蓝天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我市采取多种手段控制大气污染,努力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从2001年起分三年关停转迁了316家影响生态环境的水泥、矿山和砖瓦企业家。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认真抓好杭州市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02年开始全面开展市区大气环境第一、二、三阶段综合整治。从2002年开始在市区实施“禁燃区”近期、中期工程,已完成改造燃用高污染燃料的炉窑灶150多家。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2002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城市建设扬尘污染控制的实施意见》,2003年市政府颁布了《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重点加强了对建筑施工、拆房施工、道路施工、拆房工地和渣土运输的扬尘污染控制。大力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重点加强新车制造、销售企业的监管和政策引导,对在用车大力开展道路抽检、巡查,严厉查处机动车超标上路;加强公交车、燃油助动车的监管,严控“冒黑烟”车上路;调研提出加快燃油助动车淘汰方案,三年来共查处销售超标新车企业63家,开展道路抽检车辆1.8万辆,治理超标车1631辆,年检车辆28.5万辆,治理超标车4337辆。开展市区餐饮油烟废气专项整治,对300多家三产服务企业下达了油烟污染限期治理任务,并加强对敏感区域餐饮业的许可审批管理,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和检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采取各项措施的综合整治,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据监测统计,2003年杭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到了293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0.27%。(2)深入实施“碧水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三年来,我市以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市区河道、西湖和运河(杭州段)为重点,以截污、疏浚、驳坎、引水、配水、造景、保洁、管理为手段,提高了污水集中处理率,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水环境质量。重点抓了八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共投入54亿元,建设完成了四堡污水处理厂的完善工程并投入正常运行,具备60万吨/日处理能力;日处理30万吨的七格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完成并贯通了市区46.6公里长的第三污水干管系统;建设完成了余杭锦江垃圾焚烧厂,并正常运行;建设完成了杭州市垃圾焚烧厂并投入运行;完成了杭州大地维康医疗废物处置厂一期工程并投入正常运行;完成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厂一期工程并投用,工业废物安全填埋场建设已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并开工建设;总消纳生活垃圾2377万吨的杭州市第二垃圾埋场工程已开工建设;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滨江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已开工建设;萧山区城市污水处理厂12万吨/日的扩容工程今年2月已进水试运行,5月底正式运行;日处理垃圾400吨的萧山区顺坝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已完工并正式启用;余杭区余杭、塘栖、良渚三大组团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临平城区截污纳管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深入开展截污纳管工程。三年来,我市在工业企业实施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和大型农业养殖企业实施污水纳管工作的基础上,并完成了对192个生活小区、284个公建单位和311处沿河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工程,日增纳管污水22万吨,提高了污水集中处理率。三是深入开展市区河道和运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三年来共完成了市区332条、915公里河道综合整治,拆除河道两岸建筑物28.2万平方米,清淤1816万立方米,其中运河清淤86万立方米。并设立了市区河道配水指挥部,建立配水泵站19座,引水闸门25处,实施了市区东、西部河道引配水工程和运河引配水工程,达52亿立方米,水质有明显改善。四是实施西湖环境综合保护工程。2002年1—10月,实施了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西湖南线的环境面貌和景观。从2002年12月启动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湖西一期工程,按照“整治、引水、美化、造景”的方针,采取底泥疏浚、种植大量水生植物、上游溪流整治、截污纳管等方法,多管齐下,投资9.6亿元,拆迁住户933户、单位125家(处),完成截污纳管住户100余户、单位50多家,通过10个月的奋战,于2003年国庆前完工,新开水域面积70公顷,新建了40万吨/日的钱塘江水引入西湖处理工程,每月对西湖换水一次,把水质透明度从以前的60厘米提高到120厘米,每年向西湖引水达到1.2亿立方米,并从2004年初开始实施西湖环境综合保护湖西二期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西湖水质和生态环境,也增加了城市河道的调节水量,改善了城市内河的水质。五是深入开展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调整充实了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编制了杭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2001、2002、2003年实施计划,分解下达到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并纳入巩固“创模”的工作任务,落实了责任制,狠抓督促落实,巩固了’98治太成果。六是开展实施“禁养区”工程。2002年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市区三年内全面完成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到2003年底,已累计削减生猪22.2万头,奶牛2960头,占三年禁养总量的82.6%;在限养区和非禁养区实施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整治20个,保护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七是巩固创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将巩固和创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和巩固“创模”工作任务中;2003年制定了《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为依法保护饮用水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强新老污染源的防治和控制,加强水质监测,制定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应急处置预案,开展全市饮水水源地各类污染源的调查,并开展苕溪流域、钱塘江流域污染因子分析和对策措施研究,到2003年底,全市已创建了46个合格饮用源区,确保水质稳定,让人民喝上放心水。八是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工程规划总面积11.4平方公里,分三期实施,按照“总体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已成立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及相关的工作机构,编制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总体规划》,一期工程2.63平方公里核心区块保护工程2003年10月已经启动,主要是恢复秋雪庵、曲水庵景区和部分民俗文化区,计划于今年10月完成,将全面改善杭州市区西部生态环境。(3)深入实施“绿色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生态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区扩绿。大力实施了沿河、沿湖、沿公路、沿铁路的“绿色工程”,通过拆违还绿、借地绿化、拆墙透绿,新建大型绿色广场、绿化带等方式增加绿地面积。三年来新增绿地面积195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二是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生态村镇建设。我市所辖临安市在2000年被授予部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后,淳安县部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底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考核验收;建德市、余杭区、桐庐县正在抓紧开展部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目前已有90个乡镇、村正在开展创建生态村镇,临安市太湖源镇2003年荣获了国家首批14个、我省唯一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同时积极创建无公害食品基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三是启动了生态市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精神,去年7月18日召开了杭州生态市建设暨迎接“创模”复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了生态市建设的工作任务。同时成立了杭州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召开了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及杭州生态市建设工作会议,并制定签订了2003—2007年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责任书。编制完成了《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今年2月2日经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2月22日市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决议》。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各县(市、区)建立了相应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部分县(市、区)已召开了生态县(市)建设动员大会,开始编制生态县(市、区)建设规划。四是启动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近几年来,我市对10多个废弃矿山进行了生态恢复的探索,总投资已达100万元,复绿、修复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通过生态治理和修复,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五是开展城市道路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三年来,我市共投资160多亿元,实施了“33929”工程,并重点对市区环城北路等33道路和杭城西大门等9个入城口进行了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基本达到了“序化、绿化、亮化、洁化”,今年又计划实施留下入城口和解放路等“三口五路”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开展了“清洁杭州”活动,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大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撤村建居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推进了城市化建设。(4)深入实施“清静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三年来我市大力治理和控制噪声污染,严格执行《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强化建筑工地和拆房工地的噪声管理,实施建筑施工集中审批公告制度和夜间建筑施工总量控制办法,在每年中、高考期间开展“绿色护考活动”,强化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加强航运船舶噪声管理,进入市区河道的船舶限止鸣笛,夜间禁止挂桨机船进入市区河道,加强城市高架道路噪声污染控制,在市区部分高架道路和立交桥两侧安装隔声屏障,市区有关执法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及时受理噪声信访投诉,努力为市民群众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二)开展实施萧山、余杭区“创模”工作,全面提高和改善市区环境质量。杭州市于2001年4月份接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5月31日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当时恰逢杭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阶段,萧山市、余杭市撤市设区。鉴于杭州市前几年的“创模”工作是围绕原城区进行的,国家环保总局决定萧山区、余杭区不在考核验收范围,但到2004年复核时,要按照调整后的行政区划进行“创模”复核。三年来,我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巩固并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强化污染控制、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狠抓萧山、余杭两个新城区的“创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群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环境基础设施治污能力不断提高,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两区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萧山、余杭两区“创模”的3项基本条件、24项考核指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了考核要求,为杭州市“创模”复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萧山、余杭区“创模”工作的领导,我市调整充实了市“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并成立了对萧山、余杭区“创模”工作指导组和督查组,市政府每年下达两区“创模”工作任务,并列入全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主要内容,狠抓落实。同时萧山、余杭区分别成立了区“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指挥部,区长任组长,分管区长任总指挥,各区编制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制定了“创模”工作方案,两区政府每年制定并与各乡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签订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和“创模”工作责任状,将“创模”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两区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创模”工作动员大会及“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指挥部成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创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形成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创模”工作机制。区人大、区政协对“创模”工作也非常重视,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创模”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进行视察,人大对“创模”工作进行了审议,政协提出了建议,大力推动了两区“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2、广泛宣传发动三年来,萧山、余杭两区十分重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投入资金450多万元,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如在每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周期间,开展了“让环保进千家万户”、“创模”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制作了“创模”动画广告片,向干部群众和社区居民发放了16万份“创模”倡议书和公开信、4万多份“创模”宣传手册和宣传画,在两区主要街道及交通要道设置大型“创模”公益广告和灯箱广告牌1300多块;在建筑工地围墙上刷写“创模”宣传标语;在临平、城厢等中心城镇设立宣传长廊。在萧山、余杭两区报纸、电视台开辟了“创模”和环保宣传专栏。同时,通过举办乡镇、街道环保员和企业法人代表环保培训班,开展创建生态村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商场、绿色工地、绿色企业、环保家庭等多种载体,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在两区营造了电视有其影、报纸有其文、电台有其声和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创模”工作的良好氛围。3、强化污染控制一是加强对老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为了巩固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三年来两区对近200多家非重点污染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治理决定,同时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监督检查力度,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通过限期治理、加倍征收排污费、罚款等措施,落实责任制和补助、贴息等经济政策,促使企业对污染治理设施实行长效管理。二是积极调整工业布局和行业结构。两区关停了80多家矿山水泥和2家造纸厂,下决心淘汰了一批低水平、高能耗、污染型、资源破坏型的企业。同时两区注意抓好新污染源防治,严把新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产业导向的,发展计划局、经济发展局不立项,环保局、工商局不审批,三年来对300多个不符合产业导向目录的项目予以否决。启动建设余杭临平、萧山江东两大工业园区,将现有工业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搬迁,逐步改变了工厂与居民混杂的局面,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加强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管理。在两区范围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运输系统,并明确了相关的资金补助政策,集中到杭州天子岭填埋场、顺坝垃圾填埋场、杭州锦江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和杭州锦江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进行处理。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实行三级中转管理,集中在区属医院统一由杭州大地维康公司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四是巩固和创建烟尘控制区,大力发展联片供热,实施“禁燃区”。余杭区临平城区有110余家企业联片供热,热网管道建设近50公里,年供汽量达60万吨,塘栖镇、余杭镇、崇贤镇也发展了联片供热,共撤掉46台锅炉和27支烟囱。萧山区有20多家企业完成了锅炉改造任务,采用集中供热或轻质柴油作燃料,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五是以中高考为重点,加强对城区声环境的管理及整治。加强旧城改造、道路建设噪声污染防治,对商业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实行单向行驶,城区禁止拖拉机进入、禁鸣喇叭。强化了固定声源、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同时加强日常建筑施工审批和监督管理,每年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中、高考期间噪声源管理的通知》,联合开展对各建筑工地、娱乐场所进行检查,对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进行督促和教育,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六是加强建设施工扬尘污染控制。采取责成施工单位建房、拆房必须有密闭式防尘措施,设置护栏,随拆随洒水,对渣土运输车辆实施密闭化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扬尘污染。4、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萧山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污水治理工作的决定》,提出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治理、分步实施的污水治理工作思路。并加快截污纳管步伐,城市污水处理厂现已日进管水量达11.2万吨,城市污水管网普及率达89%,污水并网率达71%,已进管大小工业企业160家,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并网区域将进一步扩大。总投资2.4亿的萧山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东片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30公里管线已全部完成,整个工程已投入达1.6亿元。总投资5个亿的东污水处理厂一期30万吨工程已开工建设。占地50亩萧山金家浜村裘江河内的建筑垃圾、建筑废土消纳场正式投入使用。日处理400吨的萧山垃圾发电厂即将开工建设,总投资1.8个亿,将有效解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难题。余杭区编制完成了《余杭区污水治理工程总体布局规划(2002-2020年)》,区政府成立了污水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余杭、塘栖、良渚三大组团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工程实行Bot投融资模式进行建设。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塘栖组团污水处理工程(一期工程)今年5月份正式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良渚组团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余杭组团污水厂已开工建设,今年9月份投入运行;日外送能力5万吨污水、总投资1.33亿元的临平污水处理工程已建成了51公里,有171家单位进行了排水申报,日输送外排污水约3.5万吨,占城区供水总量的70%;总投资5亿元的“环保型”天然气发电厂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二是加大取水口整治力度,创建合格饮用水源。萧山区斥资1810万元关闭搬迁了饮用水源地闻堰等货运码头、黄沙码头;余杭区加强对苕溪流域水环境保护,临平-塘栖供水工程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瓶窑水厂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通过验收,并积极开展黄湖镇青山溪等4条小流域治理。三是开展河道综合整治。两区制定出台了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区主要河道采用截污、清淤、驳坎、绿化、配水、保洁等手段,其他河道主要采取了清淤、清草的措施,共整治疏浚河道50多条、330多公里、526多万立方米,清除水草100万立方米、垃圾1500多吨,总投资4140万元。同时对部份河道实行定期引配水22.4亿立方,河道两岸进行绿化,并加强河道保洁工作,对主要河道实行全天候保洁,两区内河的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四是加大入城口和道路综合整治力度。萧山区重点整治了城区南大门等3个入城口和萧西路等20条道路,拆除违章建筑332家单位和个人,拆除面积达2万平方米,改善城区市容市貌;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建成了2.3万平方米的城河公园等多个公园和广场。余杭区临平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93.07万平方米;全区新建绿色廊道74公里,总面积365万平方米;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全区共界定生态公益林32.28万亩。五是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综合整治。两区成立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推进了“禁养”工作的开展,有效控制了农业污染,进一步改善了城乡环境质量。三、取得的成效(一)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的环境意识我市在巩固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中,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和定向视察,12345市长专线和12369环保投诉热线,群众来信来访,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电视电台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公示公告,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工地、环保家庭,生态村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市建设,“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咨询,环保宣传长廊,环保知识培训班等载体,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参与意识,为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二)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环境管理的机制在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中,环保部门积极发挥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将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固废、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任务通过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和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目标任务书的形式,分解下达到市20多个部门和10区政府(管委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狠抓落实,起到了“四量拨千斤”的作用,沿伸和扩大了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领域和内涵,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环境保护工作新机制。(三)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通过三年的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了较大提高,市区道路基本达到了“序化、绿化、亮化、洁化”,河道基本达到了“河清、水畅、岸绿、景美”,“城中村”问题基本解决,城乡结合部和入城口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优良天数达到了80.27%,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市区内河、运河、西湖水质基本保持稳定。目前我市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dB(a),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我市在实现环境功能区达标的同时,城市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都达到或基本达到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要求。(四)进一步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在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中,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连续三年都在2%以上。同时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政,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巩固深化“创模”工作,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也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旅游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92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329.71亿元,增长28.2%;外贸出口总额109.5亿元,增长29.2%;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86.12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2776.3万人次。去年底世界银行在《对中国23个城市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中将杭州和上海的投资环境并列榜首;今年2月份国内权威机构公布了《(2002—2000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和《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杭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分别排列全国内陆城市第6位。四、经验和体会(一)领导重视是抓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关键三年来,国家环保总局、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局领导十分关注我市的环保工作,总局解振华局长和多位副局长、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环保局张鸿铭局长多次来杭检查指导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同时,市委、市政府和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坚持把巩固深化“创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市委、市政府召开有关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会议达30多次、制定出台有关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文件达50多个,并在每年初召开的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都作重要讲话,市长与市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签订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或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目标责任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亲临检查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对环保工作也给予极大的关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市人大城建环保工作会议专题听取了环保工作和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汇报,并组织人大代表对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市环保部门进行行政执法评议,市人大就我市饮用水源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和立法,市政协全体主席会议和委员会多次专题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对进一步做好我市环保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大力推动了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顺利实施。(二)部门联动是抓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前提三年来,市各有关部门和区政府认真落实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和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市计委、环保、建设、林水、行政执法、城管、交通、公安、房管、园文、工商等部门及各区政府都结合各自职责,积极抓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市宣传、教育、广电、文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加大了巩固深化“创模”、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市经委、国土、农业等部门积极督促矿山和矿产品加工企业关停转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有力推动了我市巩固“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全民参与是搞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基础我市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在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作用,强化了环境宣传。在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开辟了巩固“创模”和环境保护工作专栏或专版,围绕水环境整治、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非典期间医疗固废处理、生态建设等环保中心工作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法》、《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等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在杭州电视台、杭州网通等宣传环保知识。开展了环保辉煌三十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等环保大型宣传活动。巩固开展了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工地、绿色医院、绿色工地、绿色列车、环境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举办了乡镇干部环保培训、绿色工地施工员培训、暑期师资培训等培训班,在市区主要道路、公交车、出租车、候车亭、建筑工地、社区设立环保公益广告牌,从而增强了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形成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开展。(四)强化执法是搞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保障三年来,我市以市“创模”领导小组及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为龙头,以巩固深化“创模”责任制、市“创模”办、市环委会、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等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巩固深化“创模”和环保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同时,我市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否决了一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建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深入开展环境违法公众有奖举报行动,设立12345市长专线和12369环保投诉执线,“严查、严管、严罚、严处”环境违法行为,保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改善了杭州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三年努力,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环境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为把杭州2015年建设成为生态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实施“环境立市”等五大战略,坚持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团结奋战,扎实工作,努力“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促进杭州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为杭州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环境创设的建议篇7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6月5日,省政府办公厅召开了全省政府办公厅(室)系统民主评议政风工作动员大会,日,市政府办公厅召开了全市政府办公厅(室)系统民主评议政风工作动员会。省、市党委、政府对这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高度重视,作为改善政务环境、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可以说,今年开展的民主评议政风工作,是几年来开展政务环境评议评价的深化和提升。

县委、县政府对机关效能建设和政风行风工作一直十分重视。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召开“求科学发展之真,务项目建设之实”主题教育活动暨开放型经济工作动员大会,部署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近半年来,全县优化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机关作风有了明显转变,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办事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政务环境有了明显好转,应当说我们政府机关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政府领导和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总体上是满意的。但同时也要看到,活动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在政风和发展环境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项目建设的需要,对优化政务环境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任务。因此,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今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具体要求上来,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优化政务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首先,开展民主评议政风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府工作要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要求,关键在于各级干部要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让我们更直接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的直接体现,有利于解决政务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体现党的先进性要求,体现执政为民的要求。

其次,开展民主评议政风工作,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新型工业强县、生态旅游大县、最佳人居环境、改善民生和促进和谐,这是县委、县政府描绘的宏伟蓝图,更是37万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最基本的法则。我们必须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就是效益,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是最过硬的品牌,环境是一个地方最响亮的名片。当前,我们就是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投资发展环境是软实力的战略思想,持之以恒地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形成真正的区位优势。开展民主评议政风工作,正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举措。

第三,开展民主评议政风工作,是建设“创新型、服务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机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们正处于抢抓机遇的要紧时,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改革发展赋有新的任务。作为政府部门尤其要树立勤政善治、科学有为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我们办公室,要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工作为契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树立创新型、服务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的新形象。

第四,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是做好政府办公室工作的题中之义。政府办公室作为县政府的直接办事机构,处于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重要地位,在协助政府行使职能中发挥着运转枢纽和参谋助手作用,担负着参与政务、管理事务、综合服务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最直接的“窗口”。办公室的参谋助手能力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制定和贯彻能力,办公室办事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办事效率,办公室机关的形象直接影响政府的形象,办公室机关的工作直接保障着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否落实到基层。应当充分肯定,我们政府办公室整体工作是好的,但我们要看到,与当前发展的形势相比,与政府领导的发展思想、工作节奏和工作要求相比,与基层和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政务环境建设方面,部门、基层和群众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值还很高;在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方面,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具体工作任务,从全局上思考和谋划重大问题不够;在履行服务职能方面,被动服务多,主动服务少;在抓好落实方面,重点不突出,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在办文、办会、办事等日常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办公室要抓住参加政风行风评议这个机会,正视不足,自我加压,永不懈怠,永不满足,把办公室的环境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强化措施,突出重点,确保民主评议政风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我们办公室开展民主评议政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评议内容、对象、方法步骤及组织领导等,在《实施方案》中都已明确,一定要贯彻好、落实好。开展民主评议政风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工作的根本标准,围绕推动创新创业、共建和谐这个根本,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政府办公室机关自身建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努力改革和创新政务工作,推动政府办公室的思想、作风、业务和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民主评议政风工作取得实效。要把评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贯穿和体现到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中去。

第一,广泛深入宣传,把政风建设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思想认识提高了,行动才更加自觉。我们要把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作为搞好政风评议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营造政风评议的良好氛围。

第二,突出抓好整改,确保民主评议政风工作取得实效。整改是民主评议政风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衡量民主评议政风的实效,最终要看反映出的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要紧紧抓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关键环节,按照“问题不解决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通过”的要求,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举一反三、改进工作”的态度,对社会各界反映的问题认真梳理,逐条整改,力求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取信于群众、取信于基层、取信于企业、取信于社会。同时,要坚持边评边改提高。要立足于早,争取对存在的明显问题,在动员阶段就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切实搞好自查自纠,不要等到基层和群众提了意见再引起重视。对征求意见中反映存在的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有条件马上改的,要立即改正;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方案,限定整改时限,分期逐步整改;对客观条件或其他原因限制,目前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给群众一个负责任的答复。此次,要注重长效机制建设。要把整改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以制度规范政风,充分发挥制度在为民勤政、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等方面的作用,建立政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三,严格规范操作,有序推进民主评议工作。要集中精神扎扎实实做好评议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尤其是要把精力放在整改上,放在解决问题上,放在推动工作和机关自身建设上,努力提高评议活动的实效。

第四,以政风评议活动为契机,创新工作机制。民主评议政风工作,关键是要体现在作风改进和转变上,体现在工作效率和效果上。政府办公室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要以评议活动为契机,加快职能转变,创新工作机制。

三、加强领导,统筹兼顾,努力实现民主评议政风的总体目标

今年的民主评议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工作要求高,竞争激烈。我们要切实做到“四个到位”,确保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不走过场,努力使我办的民主评议政风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要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实施,步调一致,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精心组织,强力推进,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不玩形式,不走过场,不落俗套。

二是统筹安排到位。当前,政府办公室工作任务繁重,我们要善于统揽全局,统筹安排,科学计划,严密组织,努力做到评议工作与正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要正确处理民主评议政风工作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大家要把民主评议中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用做好各项工作的成果检验民主评议工作。要合理安排力量,优化工作资源,搞好协调配合,确保日常工作不停、不断、不松、不乱。要充分发挥民主评议政风工作的积极作用,促进办公室各项工作的落实,把办公室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是工作要求到位。要坚持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一切工作要注重实效,反映客观,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要切实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事,认真落实《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工作中要严谨、细致,统计资料、汇总情况要准确无误,杜绝工作中的随意性,防止各种偏差;具体工作中要搞好团结协作,做到既互相支持,又互相监督。

环境创设的建议篇8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环保局的直接指导下,深入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和省、市、县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带二极一目标”的战略构想和生态县建设的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巩固和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提高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拓展农村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开展生态县建设,推动“绿色永嘉”进程。

  充分准备迎接各类检查考核,精心筹备,整理各方面资料,2月份通过了市政府对我县XX年生态建设工作的考核,5月份通过市人大对生态县建设和环保执法检查。生态乡(镇)、村建设有序开展。积极协助大若岩镇开展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活动,制订村级创建方案。继续做好各有关乡镇的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建设的编制工作,完成了茗岙、西岙两个乡的生态建设规划。继续向县委、县政府建议,把生态村建设纳入我县“机关干部下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生态建设知识培训,对所有下派干部在进驻村之前进行生态村建设知识培训,使他们对生态建设工作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今年5月16日渠口乡珠岸村成功召开了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创建动员大会,启动了无塑料袋村创建试点工作。在《永嘉县生态村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一年的基础上,对该办法进行修编。组织验收了8户家庭“县级生态户”验收。

  加强楠溪江环境保护,我局始终把楠溪江的保护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针对楠溪江的污染威胁,修订完成《楠溪江保洁管理方案》、《永嘉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方案》,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加强对楠溪江沿岸公路、水库、旅游等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努力减轻对楠溪江的污染。

  加强饮用水源的管理,不定期对已创建完成的楠溪江引水工程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岩头镇渡头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检查,定期监测水质,确保保护区内水源的水质;完成大若岩镇黄潭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上马污水治理工程。

  (二)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实施长效管理,

  针对“一控双达标”后部分企业污染反弹现象,重新确定我县的重点污染源,狠抓钮扣、电镀、铸造、印染、餐饮等行业整治。一是加强对钮扣行业的治理。桥头镇钮扣行业XX年被列为温州市环境整治严管区,制订整治详细计划,落实相关责任人员,加大了整治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桥头钮扣企业共103家,目前66家已通过验收,24家完成治理待验收,13家已停产。预计7月底完成整治报市政府验收。二是继续抓好电镀行业整治。按照电镀行业整治方案,采用堵疏结合的方法,有效控制了电镀污染。黄田六家电镀总厂原地整改基本完成;完成2家4万升容量以上电镀企业进局监控网络试点工作。组织2次电镀、钮扣企业治理设施操作人员培训,110多家企业、15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三是继续开展餐饮业整治,实行“疏堵结合”的办法,对于规模较大、附近居民无意见的餐饮项目进行治理并补办审批手续,走规范化的路子;对于治理无望的餐饮业坚决予以打击,大大减轻了城镇餐饮油烟污染。

  严格督查,全面实施长效管理。制订工作责任制,把环境监察列为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督查管理力度,特别是对省、市重点污染源和六大重污染行业,坚持省、市重点源一月二查,一般污染源一月一查,严防污染反弹。今年来,尤其加大对桥头钮扣行业查处,局领导带工作队蹲点督查,工作队分宣传组、监测组、执法组,对工作队充分授权,发现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从严从快从重处理。半年以来,现场监督检查达2368多家次,通过高频率的检查,企业治理设施的运行率大大提高。

  组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查处违法行为。相继开展了“绿箭2号”、“绿箭3号”行动、“6.5”环境日现场执法行动,对全县非法小电镀和其他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进行了突击检查,共出动了110多人次,检查了60多家企业,取缔了14家污染严重的小电镀加工场,有力地打击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严格依法行政,促进环境管理制度落实。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所有建设项目、技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认真把好审批关。对一些审批权限不在本级的项目,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汇报,做好联系服务,对环境比较敏感的项目实行审批公示制。上半年审批建设项目80个,(其中上报初审项目6个),否定项目22个。

  加强“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进一步加大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管理,切实扭转“重审批、轻管理”的状况,“三同时”项目建设期间进行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并按规范要求做好竣工验收。对近年以来的“三同时”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筛选登记,上门分发“三同时”验收通知书,督促业主做好“三同时”验收。上半年共对12个建设项目进行“三同时”验收。共3页,当前第1页1

  进一步规范环境行政行为和执法程序,严格执行《浙江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和《浙江省环境监理办法》。制定《永嘉县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罚额度量化细则》,依法认真审理环境违法案件,坚持“查处分离”的行政处罚办案原则,重大复杂案件集体审议,上半年受理环境违法案件135件,罚款额总数201.8万元,已入库97万元,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无一复议、诉讼案件。

  狠抓排污费征收管理。排污费是促进企业加强环境治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根据各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收费金额。严格按照程序依法足额征收,同时严格执行减、缓、免制度。上半年已征收排污费244.6万元。

  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许可证管理是环境管理最基础最科学的管理手段,我局严格按照《许可证》规定要求,严把关,重管理,充分发挥排污许可证在环境管理中的前置作用。严格执行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污染物排污许可证换证制度,要求许可证有效期满三个月前,必须申请换证。逐步扩大排污许可证的发放范围,结合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从严监督管理,上半年办理许可证11个,换证84个。

  (四)加强环境监测、环评工作。

  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我县环境质量

状况,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按时保质地完成了监测任务。一是抓好常规监测,完成全县“一江二河三溪”14个站位三次常规监测任务,获得常规地面水监测数据527个,获得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355个。二是加强污染源监测,共完成监测204家企业,其中验收企业68家,监督监测77家,企业委托59家,共获得废水、废气、噪声监测数据5402个,及时为“三同时”验收和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做好监测服务。完成XX年环境质量报告书,较好地发挥了环境监测的作用,为领导决策、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监测站加强了自身建设力度,基本完成计量认证准备工作,组织人员培训,为监测站更好的服务社会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环评工作,加强环评编制人员业务培训,充实环评工作队伍,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环评”质量。完成各类环评91个,其中报告表81个,登记表10个。

  (五)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是做好环保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始终对该项工作非常重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积极发动,不断开拓环境宣教社会化道路。充分发挥桥头钮扣商会作用,发起保护菇溪倡议活动。为了给考生一个安静的环境,加强中高考期间噪声管理。“6·5”世界环境日期间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印发有关环保政策、法规、知识的小册子;与摄影协会组织开展环保摄影比赛;组织一台大型文艺晚会;开辟宣传窗,宣传绿色家庭和环保十年成就;制作一部全县环境污染警示录VCD;组织现场执法行动;开展“环保绿波飞入千家万户”活动;通过一系列环保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号召全社会动员起来,“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

  (六)加强环保队伍管理,狠抓行风建设。

  以健全制度,加强学习教育,强化管理为重点,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一是组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认真学习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种全会精神,积极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进一步提高全体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开展环保业务知识培训,通过讲座、办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三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性党风知识的学习教育,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纪检监察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四是狠抓行风建设和文明行业建设。认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环保行风工作,健全各项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管理。行风建设不断深入并取得新的成效。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环保局系统被评为首批县级文明行业。

  同时,认真办理群众信访件和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提前办理协办议案2件,政协提案3件,初步形成人大代表议案办理意见8件,和代表沟通后正式答复。不断完善信访制度,实行24小时接听举报电话,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据统计,上半年共接听12369举报有效电话92个,市局转办14个,信访投诉63件、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同时制订出台《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防范污染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群众权益。

  半年来,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环境压力仍然很大,形势依然严峻。

  二、XX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进程。

  继续深入实施五大工程,生态乡镇建设工程即大若岩要在已通过省级生态镇的基础上,力争达到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目标,创建渠口和茗岙市级生态乡和12个县级生态乡镇。继续开展石染、界坑、表山、五尺、鹤盛、花坦、西溪、徐岙等乡镇的生态规划编制、会审、实施。加强流域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高城乡环境综合质量。做好上塘镇、瓯北镇、桥头镇、乌牛镇等中心城镇的环保规划编制、会审实施工作。加强已创建合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和乌牛镇、大若岩镇合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沿溪百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则是以下日川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为突破口,抓快工程实施,完成大若岩镇黄潭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沿江污水治理工程”则是启动上塘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瓯北污水处理建设;“百村万户创生态工程”则结合县委“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启动100个村的生态建设工作,创建30个县级生态村,5个市级生态村;启动1000户生态户建设工作,创建300户县级生态户。作为补充,在沿江各镇启动10个社区的创绿工作,创建5个县级绿色社区,2个市级绿色社区;“沿溪垃圾处理工程”是抓好《楠溪江保洁管理方案》实施与管理,继续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建设垃圾填埋场,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生产有机肥,推动楠溪江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共3页,当前第2页2

  (二)全面落实“811”整治行动,坚决抓好污染源整治。

  加强排污申报登记管理,调整重点污染企业名单,实行动态管理;规范排污费征收,提高收费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监管和验收;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力度,切实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运行县自动化污染监控中心,安装在线监控企业100家并与县监控中心联网;加快电镀行业污染整治,对全县电镀企业进行全面排摸,4万升以上的企业全部安装监控设施,进入局监控网络全面监控,1万升以下的企业安排好处理方案;同时继续督促有关部门做好黄田等地的电镀基地建设。继续开展桥头钮扣业污染整治工作,确保及时通过市政府验收;对全县铸造业、医院以及卫生院继续进行全面整治;进一步加大对公路、水库、旅游等项目建设监管力度;全面实施畜禽禁养区和农业面源管理;完成县城烟尘控制区建设,通过验收。

  (三)强化基础工作,提高环保综合能力。

  加强环保能力和队伍建设。尽快通过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进一步规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深化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和完善环境污染处理机制,提高环境污染应急反应能力。积极开展民主评议环保行风工作,以环保行风评议成果来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巩固进性教育活动成效,大力加强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在县级文明行业基础上争创市级文明单位,认真抓好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造就一支务实、勤政、廉洁的环保队伍。

  (四)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

  进一步深入开展大范围、多层次的生态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继续组织举办“永嘉县乡镇领导干部生态建设知识培训班”;召开本部门网站建立座谈会;继续开办《生态永嘉》、《永嘉环保》两个专题栏目,编发《永嘉县生态建设简报》;深入开展大若岩镇创建全国优美环境乡镇宣传;深入创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环保模范社区、环境教育基地,努力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

  XX年六月

环境创设的建议篇9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环保局的直接指导下,深入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和省、市、县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带二极一目标”的战略构想和生态县建设的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巩固和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提高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拓展农村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开展生态县建设,推动“绿色**”进程。

     充分准备迎接各类检查考核,精心筹备,整理各方面资料,2月份通过了市政府对我县XX年生态建设工作的考核,5月份通过市人大对生态县建设和环保执法检查。生态乡(镇)、村建设有序开展。积极协助大若岩镇开展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活动,制订村级创建方案。继续做好各有关乡镇的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建设的编制工作,完成了茗岙、西岙两个乡的生态建设规划。继续向县委、县政府建议,把生态村建设纳入我县“机关干部下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生态建设知识培训,对所有下派干部在进驻村之前进行生态村建设知识培训,使他们对生态建设工作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今年5月16日渠口乡珠岸村成功召开了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创建动员大会,启动了无塑料袋村创建试点工作。在《**县生态村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一年的基础上,对该办法进行修编。组织验收了8户家庭“县级生态户”验收。

     加强楠溪江环境保护,我局始终把楠溪江的保护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针对楠溪江的污染威胁,修订完成《楠溪江保洁管理方案》、《**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方案》,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加强对楠溪江沿岸公路、水库、旅游等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努力减轻对楠溪江的污染。

     加强饮用水源的管理,不定期对已创建完成的楠溪江引水工程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岩头镇渡头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检查,定期监测水质,确保保护区内水源的水质;完成大若岩镇黄潭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上马污水治理工程。

     (二)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实施长效管理,

     针对“一控双达标”后部分企业污染反弹现象,重新确定我县的重点污染源,狠抓钮扣、电镀、铸造、印染、餐饮等行业整治。一是加强对钮扣行业的治理。桥头镇钮扣行业XX年被列为温州市环境整治严管区,制订整治详细计划,落实相关责任人员,加大了整治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桥头钮扣企业共103家,目前66家已通过验收,24家完成治理待验收,13家已停产。预计7月底完成整治报市政府验收。二是继续抓好电镀行业整治。按照电镀行业整治方案,采用堵疏结合的方法,有效控制了电镀污染。黄田六家电镀总厂原地整改基本完成;完成2家4万升容量以上电镀企业进局监控网络试点工作。组织2次电镀、钮扣企业治理设施操作人员培训,110多家企业、15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三是继续开展餐饮业整治,实行“疏堵结合”的办法,对于规模较大、附近居民无意见的餐饮项目进行治理并补办审批手续,走规范化的路子;对于治理无望的餐饮业坚决予以打击,大大减轻了城镇餐饮油烟污染。

     严格督查,全面实施长效管理。制订工作责任制,把环境监察列为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督查管理力度,特别是对省、市重点污染源和六大重污染行业,坚持省、市重点源一月二查,一般污染源一月一查,严防污染反弹。今年来,尤其加大对桥头钮扣行业查处,局领导带工作队蹲点督查,工作队分宣传组、监测组、执法组,对工作队充分授权,发现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从严从快从重处理。半年以来,现场监督检查达2368多家次,通过高频率的检查,企业治理设施的运行率大大提高。

     组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查处违法行为。相继开展了“绿箭2号”、“绿箭3号”行动、“6.5”环境日现场执法行动,对全县非法小电镀和其他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进行了突击检查,共出动了110多人次,检查了60多家企业,取缔了14家污染严重的小电镀加工场,有力地打击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严格依法行政,促进环境管理制度落实。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所有建设项目、技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认真把好审批关。对一些审批权限不在本级的项目,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汇报,做好联系服务,对环境比较敏感的项目实行审批公示制。上半年审批建设项目80个,(其中上报初审项目6个),否定项目22个。

     加强“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进一步加大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管理,切实扭转“重审批、轻管理”的状况,“三同时”项目建设期间进行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并按规范要求做好竣工验收。对近年以来的“三同时”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筛选登记,上门分发“三同时”验收通知书,督促业主做好“三同时”验收。上半年共对12个建设项目进行“三同时”验收。共3页,当前第1页1

     进一步规范环境行政行为和执法程序,严格执行《浙江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和《浙江省环境监理办法》。制定《**县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罚额度量化细则》,依法认真审理环境违法案件,坚持“查处分离”的行政处罚办案原则,重大复杂案件集体审议,上半年受理环境违法案件135件,罚款额总数201.8万元,已入库97万元,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无一复议、诉讼案件。

     狠抓排污费征收管理。排污费是促进企业加强环境治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根据各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收费金额。严格按照程序依法足额征收,同时严格执行减、缓、免制度。上半年已征收排污费244.6万元。

     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许可证管理是环境管理最基础最科学的管理手段,我局严格按照《许可证》规定要求,严把关,重管理,充分发挥排污许可证在环境管理中的前置作用。严格执行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污染物排污许可证换证制度,要求许可证有效期满三个月前,必须申请换证。逐步扩大排污许可证的发放范围,结合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从严监督管理,上半年办理许可证11个,换证84个。

     (四)加强环境监测、环评工作。

     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我县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按时保质地完成了监测任务。一是抓好常规监测,完成全县“一江二河三溪”14个站位三次常规监测任务,获得常规地面水监测数据527个,获得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355个。二是加强污染源监测,共完成监测204家企业,其中验收企业68家,监督监测77家,企业委托59家,共获得废水、废气、噪声监测数据5402个,及时为“三同时”验收和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做好监测服务。完成XX年环境质量报告书,较好地发挥了环境监测的作用,为领导决策、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监测站加强了自身建设力度,基本完成计量认证准备工作,组织人员培训,为监测站更好的服务社会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环评工作,加强环评编制人员业务培训,充实环评工作队伍,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环评”质量。完成各类环评91个,其中报告表81个,登记表10个。

     (五)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是做好环保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始终对该项工作非常重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积极发动,不断开拓环境宣教社会化道路。充分发挥桥头钮扣商会作用,发起保护菇溪倡议活动。为了给考生一个安静的环境,加强中高考期间噪声管理。“6?5”世界环境日期间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印发有关环保政策、法规、知识的小册子;与摄影协会组织开展环保摄影比赛;组织一台大型文艺晚会;开辟宣传窗,宣传绿色家庭和环保十年成就;制作一部全县环境污染警示录VCD;组织现场执法行动;开展“环保绿波飞入千家万户”活动;通过一系列环保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号召全社会动员起来,“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

     (六)加强环保队伍管理,狠抓行风建设。

     以健全制度,加强学习教育,强化管理为重点,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一是组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认真学习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种全会精神,积极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进一步提高全体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开展环保业务知识培训,通过讲座、办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三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性党风知识的学习教育,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纪检监察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四是狠抓行风建设和文明行业建设。认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环保行风工作,健全各项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管理。行风建设不断深入并取得新的成效。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环保局系统被评为首批县级文明行业。 

     同时,认真办理群众信访件和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提前办理协办议案2件,政协提案3件,初步形成人大代表议案办理意见8件,和代表沟通后正式答复。不断完善信访制度,实行24小时接听举报电话,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据统计,上半年共接听12369举报有效电话92个,市局转办14个,信访投诉63件、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同时制订出台《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防范污染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群众权益。

     半年来,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环境压力仍然很大,形势依然严峻。

     二、XX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进程。共3页,当前第2页2

     继续深入实施五大工程,生态乡镇建设工程即大若岩要在已通过省级生态镇的基础上,力争达到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目标,创建渠口和茗岙市级生态乡和12个县级生态乡镇。继续开展石染、界坑、表山、五尺、鹤盛、花坦、西溪、徐岙等乡镇的生态规划编制、会审、实施。加强流域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高城乡环境综合质量。做好上塘镇、瓯北镇、桥头镇、乌牛镇等中心城镇的环保规划编制、会审实施工作。加强已创建合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和乌牛镇、大若岩镇合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沿溪百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则是以下日川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为突破口,抓快工程实施,完成大若岩镇黄潭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沿江污水治理工程”则是启动上塘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瓯北污水处理建设;“百村万户创生态工程”则结合县委“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启动100个村的生态建设工作,创建30个县级生态村,5个市级生态村;启动1000户生态户建设工作,创建300户县级生态户。作为补充,在沿江各镇启动10个社区的创绿工作,创建5个县级绿色社区,2个市级绿色社区;“沿溪垃圾处理工程”是抓好《楠溪江保洁管理方案》实施与管理,继续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建设垃圾填埋场,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生产有机肥,推动楠溪江流域生态农业发展。

     (二)全面落实“811”整治行动,坚决抓好污染源整治。

     加强排污申报登记管理,调整重点污染企业名单,实行动态管理;规范排污费征收,提高收费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监管和验收;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力度,切实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运行县自动化污染监控中心,安装在线监控企业100家并与县监控中心联网;加快电镀行业污染整治,对全县电镀企业进行全面排摸,4万升以上的企业全部安装监控设施,进入局监控网络全面监控,1万升以下的企业安排好处理方案;同时继续督促有关部门做好黄田等地的电镀基地建设。继续开展桥头钮扣业污染整治工作,确保及时通过市政府验收;对全县铸造业、医院以及卫生院继续进行全面整治;进一步加大对公路、水库、旅游等项目建设监管力度;全面实施畜禽禁养区和农业面源管理;完成县城烟尘控制区建设,通过验收。

     (三)强化基础工作,提高环保综合能力。

     加强环保能力和队伍建设。尽快通过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进一步规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深化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和完善环境污染处理机制,提高环境污染应急反应能力。积极开展民主评议环保行风工作,以环保行风评议成果来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巩固进性教育活动成效,大力加强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在县级文明行业基础上争创市级文明单位,认真抓好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造就一支务实、勤政、廉洁的环保队伍。

     (四)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

     进一步深入开展大范围、多层次的生态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继续组织举办“**县乡镇领导干部生态建设知识培训班”;召开本部门网站建立座谈会;继续开办《生态**》、《**环保》两个专题栏目,编发《**县生态建设简报》;深入开展大若岩镇创建全国优美环境乡镇宣传;深入创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环保模范社区、环境教育基地,努力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

       

环境创设的建议篇10

会上宣读了关于调整首环委组成人员的通知,首都环境建设办公室主任陈永同志汇报了2011年首都环境建设工作情况和2012年工作安排,首环委成员单位负责人作讨论发言。2011年,首都“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环境管理相关体系和机制建设稳步推进。重点大街和地区环境水平不断提升,进京第一印象区域环境面貌得到改善,群众身边环境建设取得成果,全市突出环境问题基本遏制,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

郭金龙在讲话中指出,去年,首都环境建设取得了新成效。今年,首都环境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在空气质量连续13年改善的基础上,以降低pm2.5为重点,继续不断提升首都空气质量;将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0万亩,启动15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房屋改造,加快建设和谐宜居的绿色北京,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市民。可以说,今年是首都环境建设之年,我们要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郭金龙要求,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党的十的环境服务保障,展示首都环境建设的新风貌。加强统筹协调,严格落实责任,实施科学管理,着力健全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着力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服务群众,顺应社会各界对首都环境建设的新期待,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首都环境建设的成效。群众满意是首都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首都环境建设的第一要务,努力为广大群众营造安全、便利、舒适、优美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