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产品市场分析十篇绿色产品市场分析十篇

绿色产品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7:45

绿色产品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绿色产品市场开发问题措施

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生活物质、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似乎也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甚至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在这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表现更加明显。在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之后,他们往往在环境保护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施加更多的压力,要求投入更多的环境保护资金,承当跟多的全球环境问题治理责任,而在产品的制造、生产和销售方面则通过制定绿色技术标准,征收高额的关税并以此为贸易壁垒来达到全球贸易自我保护的目的。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要适应期所规定的国际贸易规则,所以我国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强化绿色产品市场的开发力度,通过分析我国绿色产品开发的国际国内的环境,同时结合行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等,来发现我国绿色产品开发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才成绩,但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绿色产品市场开发缺乏足够的应有的认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我国很多企业忽视对绿色标识制度的重视,往往囿于节约成本而忽视了对该“绿色通行证”的购买,所以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拓展发展范围就收到了绿色问题的制约和限制。具体表现在缺乏对绿色产品的宣传,产品的包装不一分解,未设立专门的废弃物处理机构等等。其次是,消费者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绿色产品市场的开发,国内消费着在选购商品时,往往由于收入低,而缺乏消费的动力和消费的信心,而普遍存在的情形是,销售商品在被打上绿色标志后在价格方面就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所以很多消费者都会望而却步,而不会选择该类商品。当然这与国内消费着普遍的受教育水平也有很重要的关系,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状况,使得他们无法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消费又从反面给我国绿色产品的开发起到的了不利的制约作用。最后一点政府等监管部门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缺乏监管的力度,主要是由于众多的企业为当地的政府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税源,而不愿意给企业施加更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所以反过来又给绿色产品市场无序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的改善措施

与上述的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相适应,笔者认为,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中也应当重视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三者之间的作用发挥。当然同时也需要结合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中的具体问题,甚至是行业特色等来贯彻和推行绿色产品开发制度的构建和运行。

首先是企业要转变观念,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积极地采用环境保护标志,严格按照绿色产品的标准来组织生产活动。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细节中,就是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对内部员工进行绿色教育,努力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环境保护目标统一起来,在外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绿色形象,在消费者口中打造良好的口碑,进而推广企业绿色产品的市场范围。其次就是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通过传播绿色消费文化,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产品的选择和绿色消费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承担起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绿色产品的价值,以及提倡适用绿色产品的价值。让消费者认识到绿色产品的选择有利于消费者自身的健康,从长远来看,对消费者自身是有益而无害的特点。除此之外,企业还要积极营造一种绿色消费时尚,通过对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重点培养和引导,来间接地带领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时尚,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风尚。最后,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政府要积极地实施宏观调控策略,通过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相关政策的推行来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进行引导和规制,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进而促进消费进行绿色消费。具体而言,政府需要在已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切实考虑到环境保护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来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如通过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环保产品设备的引进,增收绿色消费税,增加环保资金的投入等等,综合采用多种措施来达到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的开发需要在我国经济环境等具体的国情上来进行探索,通过企业自身,消费者以及政府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协同行为来促进良好的绿色消费文化的形成,进而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培育绿色产品市场文化,形成绿色产品市场良好发展的气候。

参考文献:

[1]张世新,魏琦.试论企业绿色营销.兰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2]张洪铖.跨越绿色壁垒实施绿色营销.新余高专学报,2003年第3期

[3]张小蒂,张铁军.“绿色营销”:值得重视的国际商务新潮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绿色产品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探索

一、绿色营销的中心含义

一是市场营销的观念是绿色的。它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强调污染防治、资源的充分利用、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再生利用。二是绿色营销企业的所属产业是绿色的。绿色营销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绿色的,其产业和产品应该有节约能源资源,或新型资源利用或促使资源再生利用等特点。三是绿色营销强调企业服务。它服务的不仅是客户,而且包括整个社会;考虑的不仅是近期,更包括远期。四是强调对大自然的保护。绿色营销不仅要从大自然索取,更要强调对大自然的保护,即企业从生产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采用、生产程序的制定、包装方式的确定,废弃物处置、营销策略的运用、直到产品的消费过程,都必须注意对环境的影响,体现营销过程方方面面的“绿色”形象。

二、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探索

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主要根据对消费者(Consumer)、竞争(Com-petitor)、企业自身(Company)和环境(Climate)进行分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4C研究”和产品(product)策略、价格(price)策略、渠道(place)策略、促销(promotion)策略,即“4p组合策略”进行研究。因此,笔者尝试性提炼出一套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探索性理论——CiFC。CiFC是4个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单词的缩写,它们分别是Connectiondegree(联系度)、innovation(创新性)、Focus(聚焦力)、Consistency(持续性)。4个元素相互依存,形成一个闭环,指导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实践。

Connectiondegree(联系度)是指导企业自身情况跟体育运动本身的关联度,这是一个企业做好体育绿色营销的关键所在。找到一个组织(企业)与体育的切合点,通过对企业及产品进行立体式的分析,提出体育市场绿色营销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包括:企业产品分析、企业品牌分析、企业文化分析、体育载体选择性分析、预期效果分析等。本环节旨在为企业找到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定位,找到了定位其绿色营销策略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智者的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不是直接的推销实物,而是营销一种回忆,一种联想,一种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审美情趣。

innovation(创新性)是指组织(企业)在我国体育市场实施绿色营销活动要从模式上推陈出新,运用别人没有用过的体育绿色营销策略。在进行联系度分析的基础上,要对企业将要进行的体育绿色营销活动进行全方面的策略,得出企业在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整体模式规划报告,而这个报告必须具有个性——也就是创新性。创新性的模式规划报告应该包括:体育载体的创新性分析(赛事选择要有新意),企业关于体育载体资源运用方面的创新性分析,企业借助体育载体进行绿色产品推广、具体方法上的创新性分析,对社会绿色教育的目标等创新性分析,即普及绿色知识、增强绿色意识、树立绿色道德、培养绿色行为、提高绿色技能,进而为企业找到创新的高校体育市场绿色营销模式。

Focus(聚焦力)是指相关资源的系统整合,也是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主要特征。整合就是在模式创新性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的体育市场绿色营销实施报告将绿色营销过程中涉及的资金、人力、媒体、体育社会活动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配置,以达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并提高市场影响力。整合的对象包括资金、人力、媒体、体育社会活动等;整合的核心是体育载体;按照时间的承接性、资源的利用率整合依据,进行体育载体和产品文化推广的整合、体育平台宣传和其他宣传渠道的整合、体育载体的前期培育和实施过程中如何运用的整合、社会绿色教育的整合。社会绿色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具有普及性、综合性、实践性三个特征,进而形成对社会绿色教育的总体认识。整合的目的就在于选择最有效的体育市场绿色营销实施手段,使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活动与企业的其他营销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

Consistency(持续性)是战略价值的体现。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是一个长期战略,企业应有宏观规划。且长期的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战略应该是动态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具体策略。持续性体现的战术价值体现在广告周期不断保持、继续保持对相关我国体育赛事的关注,组织后续的品牌推广活动等。持续性要求企业进行长期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和不断围绕核心进行支持,起到绿色教育为主线的作用。社会绿色教育,是一个民族绿色意识的基础,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一个国家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发展的基础,也将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CiFC4个元素的正确运用是组织(企业)成功开展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关键,当然,由于企业所在领域、企业文化、企业产品等的不同,CiFC4个元素在各个企业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比例是不同的,但是通过CiFC这个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操作工具的原则和指导,可以帮助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实施方案,使企业能够更好、更准、更易地开展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实现品牌的迅速提升,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绿色产品市场分析篇3

(一)绿色营销有利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宏观管理上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具体活动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中小企业应通过绿色营销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绿色营销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保护环境为特征的绿色消费正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三)绿色营销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全面性需求

为实现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企业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的产品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对和谐的人与人关系的需求。

二、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Swot分析

(一)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优势分析

1、市场进入优势

对于绿色产品而言,目前的市场需求量还不很大,大企业要进行大批量生产,不仅要冒更大的市场风险,而且投资建设周期较长,大企业没有任何进入优势。

2、市场占有优势

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生产能力也决定了其自身独特的市场占有优势:中小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专业化需求。

3、决策的效率优势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能够更灵活、更敏感地适应市场的变化,针对外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反应,保证了中小企业的决策会比大企业更有效率。

4、技术创新优势

尽管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要比中小企业更明显,但中小企业由于它的灵活性和专业化的特点,决定其具有技术创新的时效优势和小规模技术优势。

(二)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劣势分析

1、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相比,许多中小企业的观念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更多是因为法律的压力,才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2、绿色产品开发能力较弱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绿色产品研制开发技术落后,专业人才缺乏,开发绿色产品的投资缺口大,同时要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导致其绿色产品开发能力较弱。

3、成本障碍

绿色产品需要一定的技术、设备以及原料的投入,因而产品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升、销量减少、利润下降,这成为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4、缺乏完善的战略规划

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只重视能迅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一般产品的开发,而轻视能长期增加社会收益的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往往为谋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机会分析

1、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在我国,绿色营销刚刚起步,环保产业方兴未艾,正处于萌芽和发展初期,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面临同等的机遇,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契入的良机。

2、绿色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需求在不断扩大,为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绿色营销的不确定性减少

随着政府宏观调控的加强,政府制定绿色产品的标准,建立、健全绿色产品市场、绿色消费市场的法律、法规,培育绿色市场,保护绿色竞争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性,减少了绿色营销的不确定性。

(四)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威胁分析

1、市场障碍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尤其是中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仍愿意购买便宜的非绿色产品。现实中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的不重视,大大加大了中小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难度。

2、绿色营销市场失灵

由于绿色营销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当前绿色消费市场尚未成熟的条件下,绿色营销中“搭便车”的问题显得尤为严重,部分企业利用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的消费心理,利用已经启动的绿色消费市场作虚伪绿色广告,非法使用绿色产品标志,导致消费者对真正的绿色产品信心不足,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严重威胁着实施绿色营销企业的生存,甚至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

3、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

企业研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往往存在滞后现象。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使中小企业的绿色营销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策略

(一)强化绿色营销相关的思维观念

1、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可持续性成为企业经营主导方向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必须将可持续性作为市场营销理论的基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消费者、社会、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

2、强化环境社会责任观念

在党的十七大上,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在5个方面、共15处强调了环境保护的内容,会议还决定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中国共产程(修正案)》,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3、强化清洁生产意识

中小企业应进一步强化清洁生产意识,研究清洁生产的替代技术等工作,真正把清洁生产落到实处。

4、强化绿色企业文化观念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把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全过程。

(二)实施绿色科技战略

中小企业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积极主动地建立环保高新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基地,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道路,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三)实施双赢的绿色价格策略

价格在营销组合中是最敏感、最重要的因素,中小企业应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情况、产品成本、竞争状况等因素及其变化趋势,采取相应定价策略:对绿色消费意识浓厚、需求价格弹性小、有鲜明“绿色特色”的新产品,可以采取价格尽可能高的“取脂定价”策略,以尽快收回绿色成本,并获得相应利润。

(四)实施环境管理策略

中小企业在开展绿色营销过程中,应在重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同时,实施环境管理策略,通过企业的“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把环境管理融于企业全面管理之中。

(五)创新分销渠道

中小企业应针对目标顾客需求的特点、产品的绿色特性,选择有信誉、关心环保的商、批发商或零售商,采取邮购、推销、设立自营绿色专柜、绿色专卖商店或绿色连锁店等手段,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六)引导绿色消费需求

绿色产品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绿色食品营销组合辽宁省

绿色消费是21世纪食品消费的主流,我国大众化的绿色消费正在快速形成和壮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消费水平,笔者在辽宁省范围内开展了问题调查活动,本研究对绿色食品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方案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于笔者对辽宁省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该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30份,收回有效问卷403份,占回收问卷的94%。被调查对象选自超市、居民区、街道等不同的地点。受调查者基本情况见下表。

受调查者基本情况表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关于绿色食品认知程度分析

认知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前提。只有当消费者较全面地感知了某种产品能够满足其需求时,才可能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同时,消费者的偏好也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调查显示,辽宁省消费者听说过绿色食品和绿色食品标志的比例很高,分别达到了96%、84%。但是,对于绿色食品进一步的了解很不够。在听说过绿色食品的消费者中,有10%的消费者选择“一点不了解”绿色食品这一选项,高达72%的消费者选择“了解一点”,选择“了解许多”、“非常了解”的消费者仅占5%。在问及绿色食品的定义时,29%的消费者认为是种植期间无农药污染的蔬菜和水果,4%的消费者认为只要是无污染的食品就行,只有65%的消费者选择了正确的答案。50%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有区别,认为区别不大和没有区别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30%、6%,还有14%的消费者说不清楚。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的原因各不相同。出于“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食品”考虑的占11%,出于“保护环境”的占19%,出于“食品安全”的占54%,出于“性价比”的占10%,其他占6%。可以看出,辽宁省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主要希望自己不受环境污染,而不是不要污染环境。但同时也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辽宁省消费者的消费表现为实用性、多样性、个性化等特点,基本生活消费已经由过去“吃得饱”,正在向“吃得好”、“吃得有营养”、“吃得有品位”的营养型、质量型方向发展。

对绿色食品的认知调查还表明:35%的消费者对带有绿色食品标识的食品质量放心,26%的消费者选择了否定的答案。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商标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可见,加大对绿色食品的宣传,提高绿色食品认知度,加强对绿色食品商标的管理,对促进消费者采取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十分重要。

2.关于绿色食品营销组合因素的分析

(1)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产品因素分析

辽宁省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知晓度比较高。84%的消费者认为在选择绿色食品时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行为有影响,3%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影响,13%的消费者认为无所谓。在购买绿色食品类型方面,29%的消费者希望购买初级产品,选择希望购买初加工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分别是38%、33%。在绿色食品种类方面,消费者认为目前绿色食品种类很少、比较少的比例分别为15%、31%,认为比较多、非常多的比例分别是15%、10%。可见,加大绿色食品开发力度,增加绿色食品的种类、品种,是扩大绿色食品销售的重要因素。

(2)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价格因素分析

价格是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辽宁省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价格很高、比较高的比例分别为18%、58%,认为价格较低的比例仅为2%,没有一个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价格很低这一选项。在价格接受方面,62%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范围在10%以下愿意购买,32%的消费者选择10%~30%的范围。见图1。由此可见,由于需求观念的转变,辽宁省的消费者普遍认为绿色食品的成本高于普通产品,愿意支付高于普通产品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但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消费者普遍愿意接受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范围在10%以下,而目前市场上绿色食品价格过高限制了对绿色食品的消费。

图1绿色食品的价格接受程度

(3)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分销渠道因素分析

在绿色食品销售场所方面,分别有25%、28%的消费者认为目前销售场所很少和少,仅有12%的消费者认为销售场所多或很多。可见,加快绿色食品分销渠道建设,增加营业网点,对拓展绿色食品的销路十分重要。在购买绿色食品地点方面,72%的消费者选择在超市购买,去大型的商店或副食店购买的占12%,到绿色食品专卖店购买的占10%,其余的6%选择在附近的农贸市场、早市购买。因此,超市应该是商家选择绿色食品营销的理想地点。

(4)绿色食品营销组合中的促销因素分析

在绿色食品促销方面,63%的消费者认为如果采用人员推销方式推荐绿色食品时可以考虑购买,26%的消费者认为非常乐意接受这一促销方式。营销者应充分发挥推销人员的作用,灵活地采用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丰富多样的促销组合,诱导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调查还表明,仅有29%的消费者认为在市场上买到名牌绿色食品安全程度有保障。可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创立绿色食品品牌,规范绿色食品市场的管理,增加消费者的安全感,可以减少或打消消费者的购买疑虑,促进绿色食品销量的增加。

3.绿色食品购买频率分析

为了对消费者的绿色食品消费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这里选择了对影响绿色食品市场发育的消费者的收入、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四个标志,对影响绿色食品消费的“购买频率”进行分析。

(1)收入水平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消费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占同等收入水平消费者比重的10%。随着收入的增多,消费者中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重逐渐增大,当月收入超过1500元时,这一比例达到32%。相反,随着月收入的增多,没购买过绿色食品的消费者比重逐渐降低。当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时,从不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为11%,收入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时,这一比例降至4%。当收入达1500元以上时,这一比例为零。由此可见,消费者收入水平与消费者的绿色食品购买频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2)年龄因素

调查显示,中年以上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频率较高。35岁~44岁这一年龄段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人数占同龄绿色食品消费者比重的28%,而比重最高的是55岁以上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其比重达到32%。18岁~24岁的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频率最低,从不购买者占同龄消费者的比重最高,达到10%。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消费者收入相对稳定,具有消费绿色食品的经济实力。加之中年以上消费者对社会问题比较关注,对自身健康更加重视,更容易形成绿色消费意识。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应该把中年以上消费者作为其目标市场。

(3)性别因素

调查显示,有20%的女性经常购买绿色食品,只有5%的女性从不购买。而男性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为18%,比女性低2个百分点,从不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则是7%,比女性高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女性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偏高于男性。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女性在家庭食品消费中占据支配权,对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关心程度高于男性,绿色消费意识更强。在制定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时,企业应该考虑到绿色食品消费者的性别差异。

(4)文化程度

调查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占相同文化程度消费比例的25%,比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多13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从不购买绿色食品的比重占同等收入水平消费者的14%,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从不购买的比例多了9个百分点。这说明绿色食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其自身的文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关系。

4.绿色食品标志、价格与不同收入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关联分析

(1)绿色食品标志影响程度分析

从整体水平来看,消费者认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有影响”所占比例很大,从低到高收入阶层分别所占比例为79%,76%,85%和96%,见图2。相比较而言,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标志的敏感度更低,19%的消费者认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自己的购买“无所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关注的是产品的物美价廉,而不是绿色标志。随着消费者月收入的升高,认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对自己的购买“无所谓”的比例也随之下降,当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时,这一比例仅为3%。

图2绿色食品标志对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影响程度

图3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接受的价格范围

(2)价格范围分析

辽宁省广大消费者普遍可以接受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范围10%以下。在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消费者中,65%以上的人只能接受价高小于10%的范围。当绿色食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30%以上时,选择购买的消费者比率骤然下降。当价高在10%~30%、30%~50%之间时,收入水平在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比例最大,分别达到41%和11%。当价高在50%以上时,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比例均降至1%以下。见图3。这说明辽宁省目前绿色食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非常大。因此,设法降低绿色食品的产品成本是拓展绿色食品市场的一个有效方法。

(3)灰色关联分析

为了定量分析绿色食品价格、绿色食品标志对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这里对调查数据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作以分析。将消费者收入水平如上表分成四段,绿色食品标志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分为三个:有影响、无所谓、无影响,价格接受范围为四个:10%以下、10%~30%、30%~50%、50%以上。参考数据x0=(100%,100%,100%,100%),比较数据列xi(n)(其中n=1,2,3,4为收入段,i=1,2,3为有无绿色食品标志影响类型)为各段收入水平消费者绿色食品标志对购买行为的影响所占的比例。将参考数据与比较数据带入关联度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为:收入由低到高的不同消费者受绿色食品标志影响程度的关联度分别为0.856、0.704、0.582。由此说明,总体来讲,认为购买时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行为“有影响”的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所占比率最大,其次是“无所谓”,最后是“没有影响”。这一结果与前面的定量分析一致。事实上,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越发关心自身的健康和食品的安全,因此绿色食品标志对其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不同价格范围的关联度分别为0.953、0.927、0.911、0.715,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价格接受范围的排列顺序是:10%以下、10%~30%、30%~50%、50%以上。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实力是影响购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收入水平的高低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绿色食品标志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程度增加;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有限的条件下,广大消费者普遍愿意接受的价格接受范围是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高出范围在10%以下。而高出30%以上的价格,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比例最大。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应将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消费者作为自己的目标顾客,针对其购买心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

三、主要结论与建议

绿色产品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收益共享;产品的绿色度;契约;绿色供应链协调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14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除对生活水平的追求外,也意识到生活环境的重要性。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基础上,绿色供应链模式产生了。[1]为使得其所管辖的企业重视绿色供应链问题,世界各国以及许多地区都出台保护环境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的协调问题,如何有效提高供应链绩效,为社会提供环保节能的绿色产品,成为供应链结点企业,包括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以及供应链下游的分销商和零售商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2]由此,本文对绿色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收益共享契约进行设计,使其能够协调供应链,达到整体及各方利润最大化,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的。

自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被提出至今,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从各个方面展开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研究对于绿色供应链的各种研究成果,通过总结可以了解到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对绿色供应链有效驱动因素以及供应链管理中的管理障碍因素的研究[3]、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的成本问题研究[4]、绿色供应链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其与制造商之间的博弈模型[5]以及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型[6]等方面,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相关文献均是对绿色供应链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文献不多。用契约来协调供应链在供应链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用契约协调绿色供应链,使供应链达到协调,总体及各方利润均达到最大化方面的研究较少。另外,如何表示绿色产品,用产品的绿色度来描述绿色产品,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产品的绿色度会直接影响市场需求。目前的研究中没有考虑产品绿色度对需求的影响,已经不能真实地体现现代消费者的实际消费心理了,大家更希望买到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产品。本文综合考虑产品价格、零售商利润加成和产品绿色度等因素,建立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模型,进而设计收益共享契约协调制造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供应链系统。希望利用本文能够为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活动提供决策参考。

2绿色供应链基本模型建立及符号

本文考虑的绿色供应链模型中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两个结点企业。市场中包含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一种是普通产品;另一种是绿色产品。市场的需求受市场总规模、产品的绿色度和产品价格三个因素共同影响。消费者消费时,会结合考虑价格和绿色度两个因素。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物美价廉”的产品,即绿色度高、价格低的产品,必然占用最大的市场份额。本出如下假设。

5结论

我国的供应链节点企业间成员合作问题,是本文考虑的焦点。综合考虑绿色产品绿色度、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建立两个节点企业的绿色供应链模型。同时利用收益共享契约协调绿色供应链,楣α唇诘闫笠档穆躺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在供应链集中控制模型中产品绿色度要高于其分散状态。在管理实践中,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协调绿色供应链,达到双方及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并实现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绿色度更高的绿色产品。本文所研究的绿色供应链模型是以双方信息完全为基础的,下一步可以考虑绿色供应链中不完全信息的情况。这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明绿色供应链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与协调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3]朱庆华,窦一杰基于政府补贴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6):86-95

[4]GhoshD,ShahJaComparativeanalysisofGreeningpoliciesacrossSupplyChainStructur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2,135(2)

绿色产品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绿色营销;企业竞争力;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88-03

一、文献回顾

(一)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20世纪60—70年代,绿色营销理论开始萌芽,80年代欧洲学者提出完整的绿色营销概念。绿色营销的内涵已从最初的“生态要素”发展到今天的“可持续要素”,从“产品中心论”演进到“发展中心论”。

绿色营销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可持续消费理论与生态经济学;可持续生产理论与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绿色伦理学。绿色需求是绿色营销形成的基本动力。在绿色营销伦理指导下,企业不再单纯追求盈利,成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者。除了传统营销的基本分析工具之外,绿色营销还包括环保、生态、可持续、健康等新概念。这时检验企业营销行为成败的标准是与营销密切相关的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或改善程度,是企业营销活动的绿化程度、以及消费者和社会对这种绿化程度的认同情况。

(二)企业竞争力

中外学者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大致可概括为3类:(1)环境观。认为企业竞争力既产生于企业内部效率,又取决于国际、国内和部门的环境。(2)知识观。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创造、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3)市场能力观。认为企业竞争力可以是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保持或提高其市场份额的能力,或者是企业降低成本或提供物美价廉产品的能力。还可以是来源于利润率的竞争力。关于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一化3个方面加以分析。

目前,站在消费者立场从绿色营销角度探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路径,国内学术界仍较少涉足。笔者以绿色营销为出发点,探讨企业如何通过影响其在顾客心中的定位,使企业的市场形象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达到改变市场表现,提高市场份额,进而提升竞争力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在文献回顾和焦点小组访谈的基础上完成量表制作。自变量“企业绿色营销”的内容包括16个题项。衡量企业竞争力最显性的指标是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因研究成本和条件所限,文章通过对企业形象和品牌忠诚度的测量,来间接推断企业竞争力状况。都使用6级likert量表进行测量,用1—6分别代替“完全同意”、“比较同意”、“有点同意”、“有点不同意”、“比较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分数越高代表越高的不同意程度。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Cronbach'salpha=0.801,说明其具有较高信度;Kmo=0.824,说明问卷整体效度较高。

(二)样本来源和描述

国外有调查表明,绿色消费者在白领、女性和受过高等教育者中占很大比例。本研究采取判断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面向高校教师、企业白领、科研人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时间为2013年3月1日至6月9日。共发放550份,回收509份,回收率92.5%;有效问卷439份,占回收问卷总量的86.2%。样本中男性占54.4%,女性占45.6%;25岁以下的占58.3%,26—35岁的占25.1%,36—50岁的占12.5%,50岁以上的占4.1%;高中及以下、大学、研究生及以上的样本所占比例分别为:31.9%、53.1%和14.9%;收入水平

三、分析和结果

(一)因子分析

对16个自变量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salpha=0.749,说明量表可靠性好。由于修正后变量的总相关系数小于0.3,第1、2、7和14题被删除。效度检验的Kmo值为0.833,说明原始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方差最大法旋转。根据nunnally的建议,旋转后因子负荷值小于0.4或者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负荷值都大于0.4者将被删除。题项4在两个因子上的负荷值都大于0.4,被删除。

重新进行因子分析,Kmo=0.827,Bartlett检验相伴概率为0.000,依然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相同的方法,11个自变量很好地归属于3个因子,累计解释53.94%的方差,说明效果较好。将提取的3个因子命名如下:第一个因子“绿色消费偏好”表明被调查者进行绿色消费的意愿强度和对绿色营销方式的认可程度;第二个因子“环保意识”显示被调查者具有环保意识的强度;第三个因子“绿色产品形象”描述在被调查者心目中对绿色产品持赞扬与肯定的态度。表1是因子分析的结果。

对三个因子和三个因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第8题得分为3.04,其余变量得分均低于3分。各变量均值与3.5比较都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p值均为0.000

(二)回归分析和结果

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消费者对绿色企业的评价呢?笔者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在3个因变量上的得分不同将被调查者分为两类:得分1—3的被调查者认为绿色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归为“1”;得分4—6的被调查者认为绿色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归为“0”。将因子分析提取出的3个因子得分分别作为自变量。还有五个控制变量,性别(X4),男=1,女=2;年龄(X5),25岁以下为1,26—25为2,36—50为3,51以上为4;学历(X6),高中以下为1,大学为2,研究生及以上为3;职业(X7),机关干部为1,教育工作者为2,学生为3,白领为4,自由职业者为5,退休职工为6;收入(X8)3000以下为13001—5000为25001—7000为37001元以上为4,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出现1的概率p(Yj=1)是否有显著影响。分析方程,表示消费者认为绿色企业更有竞争力的可能性。Xij是上述3个自变量和5个控制变量。β0是常数,βij是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系数。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首先,分析3个方程的拟合优度。3个方程的卡方值分别为90.206,81.355和76.166,表明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作为整体对各因变量均有显著性影响(p

其次,分析各方程的回归系数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第一个方程,3个自变量(X1、X2、X3)和3个控制变量(X6、X7、X8)对因变量Y1有显著性影响(p

第二个方程是对“绿色企业更有实力”进行回归分析。仅有两个自变量(X1、X3)和三个控制变量(X5、X7、X8)对因变量Y2有显著性影响(p

第三个方程仅有两个自变量(X1、X3)和两个控制变量(X4、X5)对因变量Y3有显著性影响(p

综上,随着消费者学历提升、收入提高、职业不同、绿色消费偏好增加、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以及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形象评价提高,他们更倾向于认为绿色企业有社会责任感。另外,随着消费者年龄增长、收入提高,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学生和白领,伴随消费偏好增加和对绿色产品形象评价提高,他们更倾向于认为绿色企业实力强于普通企业。最后,女性消费者和年龄稍大的消费者,随着消费偏好增加和对绿色产品形象评价提高,对绿色品牌的忠诚度会明显提高。验证后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四、管理借鉴

对于开展绿色营销的企业而言,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精准选择目标市场。在城市里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女性、企事业单位的白领、35岁以上的人群中绿色产品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企业可以考虑选择这些人群作为目标市场,并针对目标消费者的特征进行市场定位,制定相应的绿色营销策略。

2.培养绿色消费偏好。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越强对绿色企业的评价越高,因而厂家应加强倡导绿色消费的宣传,强化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培养其绿色消费偏好。

3.开发绿色产品。企业要从产品研发设计开始,强调对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注重清洁生产和绿色包装,树立绿色品牌形象,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4.实施绿色定价。绿色产品的开发在成本上比传统产品有所增加,对消费者而言,只要产品具备真正的绿色价值,即使价格较高依然可以接受。因此,企业可以使用营销成本基础上加上一定利润的成本加成定价法,也可以使用在对比绿色产品与相近产品的差异化后带来的竞争优势的竞争定价法。

5.构建绿色营销渠道。建议企业缩短营销渠道,减少流通环节,并注意对产品废弃物的回收,选择具有绿色形象的中间商,设立绿色专柜,强化绿色标志,以吸引更多的绿色消费者。

6.加强绿色广告和宣传。目前绿色企业的宣传沟通效果并不理想,厂家应加强绿色产品价值真实性和绿色程度的沟通;消费者非常注重口头交流,企业可以借助口碑传播加强宣传,不断提升绿色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Kenpeattie.towardsSustainability:thethirdageofGreenmarketing[J].themarketingReview,2001,(2):129-146.

[2]万后芬.绿色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王方华,张向菁.绿色营销[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绿色产品市场分析篇7

首先对绿色有机食品市场进行Swot分析模型,并确定营销策略。

以Swot模型对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结合龙广自身特点以St(多种经营战略)为主,构建起相应销售体系后,才能追求So(增长型战略)方针,笔者提出构建龙广绿色有机食品“集散地”的构想。

龙广绿色有机食品“集散地”宗旨

融合中小型绿色有机食品企业信息,面对百姓餐桌需求、满足追求绿色健康饮食人群的菜篮子。坚持品质保证、绿色健康第一理念。

百姓支持的、信任的是龙广这个品牌。而龙广给予百姓的应是信誉的保证,绿色有机食品的品质保证。

“集”――聚集绿色有机食品企业、产品信息

1.乡村台《乡村大市场》栏目是最好的绿色有机食品产品信息区,可以聚集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信息,也可以最新的产品信息。

2.以龙广打折网网站为依托,以论坛、信息区等形式呈现,汇总中小型企业绿色有机食品商品信息以及加工厂对原材料的需求信息。

3.建立绿色有机食品商户联盟,汇总商户所提供的绿色有机食品以及原材料信息,形成企业对商户“面对面”的形式。企业提出对原材料的需要,提供百姓所需,而商户满足企业所提需求又可服务于百姓。

4.通过百姓在论坛或其他形式下反馈的市场信息,对企业、商户提出需求,企业和商户再从百姓角度出发完善商品,从而达到永远满足百姓的需要,令市场永远保持在“旺盛期”状态。

“散”――利用多功能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

1.以低廉的产品价格在广播中宣传,可通过小型绿色食品展销会形式出售同类产品。便于百姓购买又为中小型绿色有机食品企业打开销售出路。

2.可在龙广打折网中建立“绿色农场”专区,由商家自行建立销售窗口,可以为百姓提供更详尽的产品信息,并且将在节目中已宣传过的商品在网站中继续销售。

3.可以建立或者与企业合作开展绿色有机食品便民服务区,保证品质的前提下便于百姓购买健康的、新鲜的绿色有机食品。

4.利用生活台《生活快乐购》节目销售形式展开团购环节,并将生活快乐购Vip卡作为绿色有机食品充值卡,通过移动推出的12581业务在家搞定买菜问题,成为龙广特色的呼叫中心,百姓通过打电话提出需购买的产品直接划去卡内费用,到附近的便民服务区或者指定地点领取即可。

5.针对龙广各频率节目中组成的听友俱乐部、联盟等分析成员需求,制定相应的供应、宣传模式,例如《母爱好时光》节目受众为准妈妈、妈妈,那么就可以为她们提供绿色果蔬有机食品等等。

6.建立例如“绿色有机食品农业手机报”一类的信息形式,以短信、彩信形式下发绿色农业知识、绿色有机食品销售渠道信息、绿色有机食品产品信息等。既满足企业、商户对市场信息的需求,又能满足百姓对绿色食品的购买需求。

建立零仓储、低物流的销售形式

绿色产品市场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tH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5-0168-07

Dewitt指出,现代工业化经济发展,造成环境七项重大损害:①空气污染;②水源的破坏与枯竭;③土壤品质衰退,沃土流失,连带影响农产品产量与质量;④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⑤保护生态圈的臭氧层遭到破坏;⑥有毒化学品与废料泛滥已经到了毒化全球的地步;⑦人类灵性的衰残与文化的衰落[1]。这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绿色产品创新随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总结出了一些影响绿色产品创新的因素。例如,吴晓波与杨发明认为,影响绿色产品创新与扩散因素可分为技术特性、社会压力、企业素质和组织环境四个方面[2]。袁凌、申颖涛与姜太平认为,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绩效取决于社会教育、技术开发、投融资体制和政府四个系统的协调[3]。赵细康将企业创新的动力因素分为内部综合驱动力和外部综合驱动力两类[4]。向刚与段云龙也把影响绿色创新的动力分为内部动力要素和外部动力要素两类,前者包括企业家创新意识、企业家创新精神等,后者包括消费者对环境的观念、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及创新环境等[5]。张颖与段维平认为,影响绿色产品开发与扩散的因素主要包括绿色法规环境、绿色经济环境、绿色金融环境和绿色人文环境四类[6]。但从总体来看,大部分的研究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哪些因素能够影响绿色产品创新、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产品创新的步伐。

本文在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209家制造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相关资料与数据,构建了影响绿色产品创新的理论假设与概念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Sem)的方法,运用SpSS13.0和amoS7.0软件对这些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理论假设和概念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不同的因素对绿色产品创新的作用路径和效果。

1绿色产品创新影响因素与理论假设

1.1绿色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获取

由于大部分绿色产品创新最终将由企业完成,因此,研究的立足点也是企业。首先从青岛的制造企业中邀请了20位高层管理人员构成样本,由10位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经理和10位制造企业的Ceo组成,用于生成问卷的条目。每个人要求完成一份仅包含一个开放式问题的问卷,即:影响你所在公司绿色产品创新的因素有哪些?

我们共收集了218条条目,平均每人给出10.9个。项目组分别独立地对这218个条目进行合并归类,然后参照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对条目进行增加与删除,最后共确定了22个题项,如表1所示。

1.2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在绿色产品创新中,中小企业会成为主力军。但是,中小企业却存在着诸多因素,制约着绿色产品的创新。技术人才是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技术人才的缺乏,特别是高水平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在中小企业中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6,7]。由于中小企业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发展预期以及技术创新的层次与大企业无法相提并论,因而很难吸引和挽留更多的技术人才,人才流失和紧缺现象严重,尤其在一些乡镇企业或民营企业中,高水平人才更为稀缺。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技术人才的数量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葛晓梅、王京芳和薛斌认为,绿色生产与制造技术要兼顾生态、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后果,技术性强,复杂程度高,难度大[7]。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设备陈旧落后,有很多是从大企业淘汰下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仍处于较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而且多数中小企业采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技术,只有很少一部分采用90年代的先进技术。因此,中小企业现有的低技术水平很难与先进的绿色技术相匹配,这也是阻碍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一个重要因素。

H2:生产与制造技术水平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绿色产品创新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其技术投资和运行费用昂贵,所以企业进行绿色产品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非常有限,而且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少、资信度低、缺乏担保和抵押,以及存在社会偏见等因素,银行一般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对外融资困难。这使得中小企业投入到产品创新方面的资金很少,而投入到绿色产品创新方面的则更少了。据统计,企业基建资金中用于绿色产品创新的只有4.5%,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绿色产品创新的仅有1.3%[8]。

H3:研发资金的数量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刘益与杨铁定认为,税收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企业产品创新资金不足,从而有效地减少产品创新因资金不足而引致的疲软[9],而财政补贴有同样的功效。因此:

H4: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H5:国家财政补贴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由于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占相当大的数量,企业家及企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环保意识比较薄弱,企业决策者对绿色产品创新的认识不够。他们往往只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没有认识到绿色产品创新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企业声誉的有效途径,更没有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绿色产品创新及其推广,这也会影响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

H6:企业决策者的绿色意识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企业决策者对市场中替代品的认识,也是影响绿色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替代品的出现,会产生熊彼特所提出的“创造性破坏”,即:新产品和新工艺能够破坏原有产品的可销售性,尽管这些原有产品本来还可以保持很大的价值。如果原有产品的所有者同创新者是不同的个体或群体,那么,后者在决定他们创新行为的重大意义时,就没有任何激励将前者在价值上的损失考虑进来[10]。因此,若市场上替代品的出现频繁,为了自己不被市场所抛弃,企业必须加快绿色产品创新的速度。

H7:替代品出现的频率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专利保护与专利转让制度会影响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专利保护,使绿色创新者能够获得创新准租,因此对创新者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如果绿色创新者的创新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则必然会使追随者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获得同创新者一样的收益。由于追随者未付出研发的代价,因而将会使整个社会的企业得到激励,采取寻租的行为或搭便车,使得创新动力被破坏。

H8:绿色技术专利制度的健全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人们通常认为,既然创新能为创新者带来收益,那么创新者是不愿将创新成果转让给其人或组织的。但Baumol分析指出,如果出售所有权带来的利润高于自身利用这项技术带来的利润,那么企业就可以从转让所有权中获益(更多)。另外,由于技术受让方消化吸收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滞后期仍然会给技术创新者保有重要的时间优势――可以改善或创造更新的技术,因此,出售技术并没有创新者完全牺牲优先占有创新能够带来的全部优势[10

]。

H9:绿色技术转让制度的健全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通过有效的市场监管,可以保证绿色措施的顺利实施,充分利用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污染环境、浪废资源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11]。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那些不进行绿色经营的企业受到处罚,从而实现选择性激励[12]。

H10:有效的市场监管与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赵修卫认为,很多中小企业为获取眼前更大的经济利益,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往往等待观望,态度不积极。它们之所以开展绿色创新,很大程度上是对有关部门制定的强制性法规和标准的服从,否则,就可能遭受经济上的损失,甚至被勒令关闭。因此:

H11:政府强制性法规对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有正向作用。

H12:绿色认证制度对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有正向作用。

专业化分工的加剧,使得今天的企业只注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部分,而将大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很少有企业能够仅凭自身的力量完成从原材料生产到绿色产品创新的全过程,企业必须从市场上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因而绿色产品创新的原材料的可得性会对绿色产品创新起影响作用。

H13:绿色原材料的可得性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由于绿色产品创新的成本高,加之制造技术与人才缺乏,因此,绿色产品的价格必然高于一般产品,这会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激发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积极性。但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过高的绿色产品价格必将会阻碍那些具有绿色意识但收入水平不高的消费者的消费,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低,将直接导致企业开发的绿色产品滞销,从而影响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

H14:绿色产品价格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H15:消费者收入水平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但如果仅是单方面使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并不见得就能够促进绿色产品的创新。詹绍芬、章恒全、张武昌认为,今天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当代人的“代际无知”,使社会伦理意识中缺乏代际公平观所造成的[11]。而绿色制造强调生存环境的代际公平,这种代际公平观为绿色制造的实施提供了伦理约束基础[13]。只有借助各种措施改变社会伦理价值观,使具有代际公平观的伦理意识成为制造哲理的意识基础,绿色制造模式才能在当代人选择制造模式时不因为未来人缺席而被拒绝,这其中绿色教育与绿色培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H16:绿色教育与培训对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有正向作用。

H17: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H18:消费者文化水平高低与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当前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在日益增强。1999年和2001年组织过两次关于“绿色产品需求”的问卷调查显示,近两年来,积极的绿色消费者的比重由13.3%上升到30.66%,表现出明显购买意愿的消费者也占到了被访对象的63%以上。

H19:消费者的年龄与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在消费者具备了消费意识后,应当使消费者容易辨认出绿色产品。由于绿色产品在市场销售时缺乏统一管理,消费者经常想购买绿色产品而难以识别,这成为绿色产品的推广与销售一个障碍。

H20:营销策略是影响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

H21:绿色产品标识的清晰度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由于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企业的目标是不同的,因此,相关人员认为这将是影响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的一些研究也发现,不同的组织年龄,其环境管理的作为是有显著差异的。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22: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2绿色产品创新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2.1样本与程序

最终问卷除过滤性问题外,共由22个题目组成,如表1,题目全部采用6点Likert量表测量,要求回答者判断每一个条目对绿色产品创新的影响程度,从1(几乎无影响或完全不赞成)到6(影响非常大或完全赞成)。为了避免问卷无效发放,我们先分别用电话联系了220家企业,在获得答复之后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卷,并在发放问卷一天后再次用电话取得联系,以确保问卷得到回答。问卷共收回215份,回收率为98%,剔除6份填写不全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209份,有效问卷率为97.2%。

2.2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应用SpSS13.0对所得的209份问卷进行了总体信度检验,其Cronbach'sα信度系数为0.841,说明问卷整体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因此,依据该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基于问卷进行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也是比较可靠的。判断样本充足性的检验系数(Kaiser-meyer-olkin)为0.765,大于0.5的经验值;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243.823,自由度为231,显著性为0.000,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3提取主因子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共可提取7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601%。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每个影响因素的载荷系数(除企业生命周期题项)均在0.50以上,如表2所示。

2.4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与命名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将问卷划分为7个分部分,经检验7个分部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均在0.50以上,符合nunnally所提出的信度标准[14],即Cronb

ach's值至少要大于0.5,说明在各个构面信度良好。7个主因子中的每个题项的负荷量都在0.45以上。我们对7个主因子进行了命名,分别是企业因子、国家法规因子、消费者意识因子、政府资助因子、消费者收入因子、市场因子和知识产权因子。

3模型构建与检验

3.1模型构建

为了研究各个主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需建立各主因子间相互关系模型。因为企业是绿色产品创新的主体,因此,本研究设定企业因子为内生潜变量。而政府资助、国家法规因子作为外生潜变量,将直接对企业因子产生影响。而消费者意识因子、消费者收入因子、知识产权因子将作为外生潜变量直接对市场因子(内生潜变量)产生作用,通过市场因子间接作用于企业因子,如图1所示。

4研究假设的验证

由表3可知,在消费者收入与市场的关系中,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544,临界比为2.793,显著性概率为0.005,表明路径系数在0.00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消费者收入水平与市场呈正相关关系。

知识产权与市场的关系,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211,临界比为1.758,显著性概率为0.0790.1,表明路径系数即使在0.1显著性水平下也不显著,说明知识产权与市场无相关关系,在图2中用虚箭线表示。

在政府资助与企业的关系中,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007,临界比为0.109,显著性概率为0.913>0.1,表明路径系数即使在0.1显著性水平下也不显著,说明政府资助与企业无相关关系,在图2中用虚箭线表示。

在市场与企业的关系中,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324,临界比为2.480,显著性概率为0.013

5绿色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消费者收入对市场的路径得到验证,它通过市场而间接作用于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消费者收入因子中的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大,表明消费者目前的收入普遍不高,在绿色产品消费上还存在着困难,这也恰好印证了绿色产品价格过高导致的消费不足,是仅次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第二个因素。而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处于第三位,因为企业研发资金与技术人才的充分性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成熟期最为宽裕,而初创期与发展期比较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影响到绿色产品的价格,这与egri&Herman的研究结果是相同的。

知识产权对市场的路径得到验证,证明我国的企业普遍对此比较重视,而且企业对专利的重视程度比技术转让更高。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会导致创新企业投入的巨大研发成本无法及时收回,这会使企业没有激励更进一步地创新。olson所提出的选择性激励的方法[12],就是要使付出努力的企业得到相应的好处(激励),对于未付出努力的企业(搭便车者)进行处罚,而知识产权是实施选择性激励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我国的绿色产品创新专利还未大量涌现,因此相对而言,技术转让还未形成规模,但随着专利数量的增多,这种趋势应该会越来越明显。

国家法规对企业的路径得到验证。政府通过教育与培训,使企业能够认识到绿色产品创新的重要性,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方法[15,16],能够使绿色产品创新成为企业的一种内驱力、一种自觉行为,将会使绿色进程大大提高。在内驱力不足的情况下,绿色认证、市场监管和国家强制性法规作为一种外驱力,也将会起到极大的作用,迫使企业不得不遵守相关规定,从而减少污染,增进绿色化的进程。

消费者意识到市场的路径没有得到验证,与我们的直观感觉不相符。通过街上拦截法对青岛部分消费者进行调查,也表明消费者的意识是会通过市场而影响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的。而此处未得到验证,可能在于样本的选取方面:本次调查的被访者都是企业的技术经理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他们的最低学历也在专科以上,绝大部分是本科学历,一部分为硕士及以上学历。环保观念对他们而言可能已经内化到自身的意识之中,而被访者又不可避免地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问卷的填写,这可能是造成此路径没有得到通过的原因。

政府资助对企业的路径也未得到验证,这一点与我们的直观感觉与理论分析皆不相符,可能的原因在于:①被调查者绝大多数是企业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他们的目标是从企业资源中获得最大的支持进行产品创新,而不是直接与政府的相关部门接触,不直接申请国家的相关财政支持,因此,他们对政府资助的理解不够深入。②企业申请政府的相关资助手续比较繁琐,而且政府的资助一般要在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绿色产品创新能力之后才能获得,而这也使人们对政府资助在企业绿色产品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的理解出现偏差。

为了探讨构成消费者收入、知识产权、国家法规、政府资助、市场等各影响因子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影响程度到底如何,我们采用权重分析法进行分析。权重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各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其依据是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总效应。总效应可以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其大小用路径系数来衡量;间接效应是指因变量通过一个或多个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间接影响,它等于从所有自变量出发,通过一个或多个中介变量结束于因变量的“箭头链”上的路径系数的乘积之和[17]。由图2中所确定的路径系数,我们分别计算了各影响因素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如表4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与制造技术(0.715)对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技术人才(0.609),排在第三位的是研发资金(0.535)和营销策略(0.535),二者作用程度基本相同,然后依次是原材料(0.422)、教育与培训(0.262)、绿色产品标识(0.222)。

6结论

绿色产品创新是一个相关社会群体――绿色产品创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过程,企业并不是绿色产品创新的唯一参与者,但企业是绿色产品创新的主体。我国的研究普遍将影响绿色产品创新的因子划分为企业、政府、市场和消费者四个,但本研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划分为企业、国家法规、消费者意识、政府资助、消费者收入、市场和知识产权7个因子,但路径分析表明,消费者意识与政府资助两个因子的作用并不显著。通过模型构建及Sem路径分析,企业、国家法规、消费者收入、市场和知识产权5个因子并不全对绿色产品创新起直接作用,消费者收入、知识产权等是通过市场因子起间接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努力规范国家法规,加强监管的力度,努力通过市场来调整相关企业的利益,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企业的角度看,生产与制造技术是制约绿色产品创新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技术人才、研发资金、营销策略、原材料等因素,因此,应当采取合适的措施予以加强。从市场角度看,教育与培训、绿色产品标识等是会以间接方式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应当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ewitt,C.theenvironmentandtheChristian:whatweCanLearnfromthenewtreatment[m].mich:BakerBookHouse,1991.

[2]吴晓波,杨发明.绿色技术的创新与扩散[J].科研管理,1996,17(1):38~41.[wuXiaobo,YangFaming.theinnovationandDiffusionoftechnology[J].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1996,17(1):38~41.]

[3]袁凌,申颖涛,姜太平.论绿色技术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9):64~65.[YuanLing,ShenYingtao,Jiangtaipin.onGreentechnologyinnovation[J].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2000,17(9):64~65.]

[4]赵细康.环境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4~28.[ZhaoXikang.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technicalinnovation[J].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SocialSciencesedition),2004,4(1):24~28.]

[5]向刚,段云龙.基于制度结构的绿色持续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2):118~120.[XiangGang,DuanYunlong.StudyonmotivationalmechanismofGreenSustainableinnovationBasedoninstitutionStructure[J].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2007,24(12):118~120.]

[6]张颖,段维平.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20):67~68.[ZhangYing.StudyonenvironmentalevaluationindexSystemofGreentechnologyinnovation[J].productivityResearch,2007,(20):67~68.]

[7]葛晓梅,王京芳,薛斌.促进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87~91.[GeXiaomei,wangJingfang,XueBin.ResearchontheCountermeasurestopromoteenvironmentallySoundtechnologyinnovationin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J].ScienceofScienceandmanagementofS.&t,2005,(12):87~91.]

[8]游达明,董忠云.基于环境资源的绿色技术创新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8):53~54.[YouDaming,DongZhongyun.thinkingofGre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BasedonenvironmentalResources[J].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2001,(8):53~54.]

[9]刘益,杨铁定.环境因素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31(8):88~91.[LiuYi,Yangtieding.environmentalFactorsaffecting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Stateownedenterprises[J].Journ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1998,31(8):88~91.]

[10]Baumol,w.J.Freemarketinnovationmachine:analyzingtheGrowthmiracleofCapitalism[m].n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2.

[11]詹绍芬,章恒全,张武昌.21世纪绿色制造业的伦理约束与激励机制研究[J].预测,2004,23(1):22~25.[ZhanShaofen,ZhangHengquan,Zhangwuchang.StudyonethicsRestraintandincentiveechanismsof21CenturyGreenmanufacturing[J].Forecasting,2004,23(1):22~25.]

[12]olson,m.theLogicofCollectiveaction[m].ma:HarvardBusinesspress,1980.[13]陈安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2):107~111.[Chenanning.approachtoincentivemechanismsofSstainableUtilizationofResources[J].JournalofnatureResource,2000,15(2):107~111.]

[14]nunnally,J.C.introductiontoStatisticsforpsychologyandeducation[m].nY:mcGrawHill,inc.,1974.

[15]Shrivastava,p.environmentaltechnologiesandCompetitiveadvantag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5,(16):183~200.

绿色产品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出口农产品;策略

浙江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农业,随着浙江省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加强,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绿色贸易壁垒。因此,对浙江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原因的分析,探索浙江省农产品出口有用地发展途径,对解决我省农产品出口遭受的现实问题拥有长远及重大的意义。

一、浙江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浙江农产品出口因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涉及金额百多个亿,所针对的出口市场不断扩大,韩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这一些发达国家都是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在出口日本的农产品企业中受到SpS影响的企业共有27家;出口欧盟的农产品企业中受到SpS影响的企业共16家;出口美国的农产品企业受到SpS影响的企业共有10家;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企业受到SpS影响的企业共5家。从品种上来说,在出口的蔬菜中,遭受SpS影响的企业共17家,在出口的水果制品中,遭受SpS影响的企业共11家;在出口的茶叶产品中,遭受SpS影响的共5家。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2.1降低了农产品的出口量

浙江出口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广阔的市场范围,各个国家纷纷利用绿色贸易壁垒的隐蔽性制定苛刻的标准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入。严重束缚了浙江的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造成出口数量不增反降的局面。2011年美国和日本对农药残留标准的提高,使浙江出口到美国和日本的茶叶同比降低了69.1%,使原本作为农产品出口位居第一的浙江省退居第三。

2.2削弱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

农产品世界市场的不断推进,各国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加强,更加喜爱绿色产品。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其利益,纷纷制定了如绿色检验检疫制度、绿色许可证制度等严格准则。这一系列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浙江传统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达到世界市场的标准,浙江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得不加大在生产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管理上的进一步改善,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方面进行的绿色化管理的费用,除此之外,还有增加的有关于绿色标准的测试、检验、国际标准的认证等方面的费用。因这一系列的改进也相应的增加了一大笔费用,使得浙江农产品出口的成本不断提高,从而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2.3提高了出口农产品的贸易门槛

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消费者对安全意识的提高,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制定了绿色贸易壁垒标准,大力提出“有机农产品、生态农产品”等绿色标准,还执行了一系列苛刻并且非常麻烦的进口检验检疫制度,从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来看,市场准入的门槛是愈来愈高。例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不仅对原有的注册认证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在质量安全认证方面还加了一条iSo9000认证,指标甚至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三位数。日本在“肯定列表制度”中明确制定了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38种农药,并且对饲料添加剂暂定6万个标准。这一系列的高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浙江农产品出口的贸易门槛,使得浙江农产品的出口严重受到影响。

三、浙江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一些法律法规根据国际市场上的标准重新修改并完善,充分发挥自身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的职责。联合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力量,让各级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化方面这一项重大任务中来,在实施标准方面积极采用国际化的严格标准,推动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化。大力发展浙江省的传统农产品所具有的优势,让制定的行业标准达到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从而大大的提升浙江农产品出口的产品标准,使浙江出口的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进一步增进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再创辉煌。

3.2建立预警服务系统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建立有关国家和地区贸易壁垒的信息中心和标准的动态数据库,提供互动式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根据跟踪监测和预测分析的结果,及时向农产品出口企业预警的相关信息。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对浙江省制定合理的对策来共同面对,加强与他国的合作。在谈判中,尽力争取建立公平合理的绿色标准和制度,从而约束部分国家利用环境保护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限制。

3.3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浙江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应该按照“有标可依、按标生产”的要求严格执行。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对绿色环保的宣传,建立绿色消费观的意识,积极倡导和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倡导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和绿色的生活方式,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绿色环保对于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栋霖.农产品出口突破环境壁垒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J].2013(8)

[2]姜启军,余从田等.食用农产品企业实行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决策行为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1,(29):58~63

[3]李丹,吴玲.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9):145~147

绿色产品市场分析篇10

由于绿色发电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的企业还在探索与绿色发电产业相配套的市场营销手段。现有的方式是由地方政府牵头鼓励电力用户参与绿色发电项目,由项目开发商和电力用户签订电力销售协议,实现绿色发电项目的正常运转。这一方式的出发点是鼓励电力用户自愿选购绿色电力,并由地方法规保证电力用户支付的费用能够用于发展绿色发电产业。

2开展绿色电力营销的策略

2.1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努力开展绿色发电产业各地方政府应制定绿色发电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将过去发展绿色发电产业只是满足本地企业的电力需求转变到实现国家能源产业改造升级目标的战略高度上来。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电力产业。地方政府还应加强本地电力市场的调查工作,详细地调查本地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区域和电力市场需求后,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绿色发电产业的科学规划。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地筹措绿色发电产业的项目开发启动资金。还要规划好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以及工程项目监管等项目准备工作,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电力产业。

2.2努力拓展绿色电力市场一方面,要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想方设法地把绿色发电企业生产的绿色电力输送到广大电力使用者手中。在可再生资源丰富,电力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电产业和电网建设应该同步进行,用绿色发电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去进一步推动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够形成发展绿色发电产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努力开拓绿色电力市场。国家应该重新制定电力产业政策,根据各地的可再生能源储量,规定绿色电力生产配额(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地区总发电量的比重)和绿色电力销售配额(绿色电力占市场销售电力的比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绿色电力销售配额应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促使东部发达省份向中西部省份购买绿色电力,达到拓展绿色电力市场的目标。我国也可以开展探索,建立覆盖全国的绿色电力交易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绿色电力的“西电东输”工程。

2.3实现营销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绿色电力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实现。绿色发电企业不应该将目光紧盯着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求优惠的扶持政策,而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进步、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提高管理水平来进一步地降低绿色电力成本。绿色发电企业不仅要把绿色电力作为产品推向市场,更应该把供电服务作为产品来进行广泛地市场推荐,培育绿色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强烈的绿色电力品牌意识。通过对绿色电力产品的品牌推介,在电力用户心目中树立绿色发电企业的品牌形象,以提高企业在广大消费者中的知名度。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