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十篇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十篇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7:58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篇1

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重大政策措施,其中包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人民银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于今年4月和6月果断出手,先后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分别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个和0.5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定向降准”体现了决策层运用“微刺激”巧妙调控的思路,向市场发出了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信号。

由于前两次“定向降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正面评价,所以,在目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形势下,各界再次寄望于金融调控。

在对人民银行的督查中,财政部副部长、第二督查组副组长刘昆一行在听完副行长胡晓炼关于人民银行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情况的汇报后,直接抛出问题:面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难、贷款贵现象,央行从宏观层面,有没有政策措施?

这次,人民银行作出的回答却有些“出人意料”。胡晓炼指出,人民银行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调控取向。她进一步分析指出:“目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非常复杂,具体看有5方面:一是企业债务率高,风险溢价上升。二是股本融资发展不足,企业对债务融资依赖上升。三是一些领域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存在‘财务软约束’等问题。四是微观层面存在一些定价混乱和管理缺陷,抬高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融资成本。五是小微企业和‘三农’自身的特点决定其风险溢价较高。因此,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督查组在与重点司局一线同志座谈交流时,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从经济学理论和金融实践的层面分析得出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一大挑战是:稳定总量与优化结构如何取得平衡。也就是说,如何在保持总量基本稳定、不至引发通胀的前提下,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对此,货币政策司处长谢光启在座谈时同样强调: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对货币总量要有个控制;从结构引导方面,要更多发挥市场作用。

那么,货币政策到底该如何发挥作用呢?人民银行认为,在总量合理适度的前提下,货币政策也能发挥一定的结构引导作用,比如优化基础货币投向,或者建立一些正向激励机制,从而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大比例的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领域,进一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但同时,要注意到货币政策毕竟主要是总量政策,不能因过于追求短期的结构性刺激作用而使中长期的总量调控受到掣肘。此外,资金流向的调节更多还是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其实,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方面可谓多措并举。除了上述先后两次“定向降准”,还创设支小再贷款工具,下达全国支小再贷款额度500亿元,并要求使用支小再贷款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低于运用其他资金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支持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截至2014年5月末,已有40家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累计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3180亿元。对建议中可行的调控举措,人民银行已在逐步实施。

为深入了解情况,督查组在人民银行展开驻点督查,分层召开座谈会,广泛听意见查实情,并现场查阅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工作台账、会议纪要,发现了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定向降准”虽然向市场发出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信号,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机构层级和缴纳比例比较复杂,对管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二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抵押担保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新旧因素影响,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部分银行仍存在收费不规范现象等。三是企业贷款风险上升,个别沿海地区和钢贸、光伏、“两高一剩”等产业的企业不良贷款增长较快,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也较高。四是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抵押资产处置变现难,农村金融仍是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

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是这次督查的重要目的,针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政策措施落实中的问题,督查组反复讨论研究,对人民银行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货币政策在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建议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并加强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篇2

1“Bot+epC”模式概述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政府资金投入难以完全满足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为解决城建资金缺口的有效途径。业主的需求在这一大环境下也开始产生变化,从原来单纯的工程施工向投融资、建设、运营、服务一体化运作转变,Bot、Bt等投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项目运作模式应运而生。

“Bot+epC”模式是指通过投融资手段介入项目,做“交钥匙工程”,即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具有投融资能力以及施工资质和施工能力的企业进行专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企业在投融资的同时实施工程总承包,工程建设完成后,由投资企业按合同约定一定时期的特许经营权进行经营,并取得相应的经营成果作为投资回报后,再按合同约定,移交给政府指定的部门。企业在获取投资回报的同时,也可获得工程总承包的收益。

“Bot+epC”模式已成为施工企业占领市场的有效形式,不但可以有效解决承包商间的恶性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可以打破行业壁垒和地方保护,消除市场准入障碍,推动企业进入新的领域(如地铁、机场、港口等建设领域),更会使企业实现施工与资本的一体化,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工程总承包从体制上解决了当前设计、施工单位依靠扩大工程量来增加效益的弊端,能够克服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使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从而进行整体统筹安排,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今后,“Bot+epC”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由于投资方无权改变项目招标文件及合同中约定的条款,加之项目周期长,存在许多可变因素,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十分重要。投融资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投资控制风险、金融风险、融资风险等。工程总承包实施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项目的完工风险、质量风险、设计变更、人工材料调差等风险。运营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交通量波动风险、收费政策风险等。在做好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各种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的办法。

2“Bot+epC”模式的实例研究

Z公司目前实施的“Bot+epC”模式的项目有重庆万州至湖北利川高速公路(重庆段)、重庆万州至四川达州高速公路(重庆段)、重庆市三环高速公路永川双石至江津唐河段及重庆酉阳至贵州沿河高速公路(重庆段),下面以重庆酉阳至贵州沿河高速公路(重庆段)项目为例介绍“合资Bot+epC”模式的应用。

合资Bot+epC模式

2.1项目的选择

利用Z公司自身的市场资源、技术和管理优势,对投资项目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认为该项目符合集团公司“十二五”以投资拉动主业的投资业务发展规划,实现了Z公司以投资带动现存产能消耗,并且带动设计、监理及试验检测等产业发展,优化资产结构的发展目标。

Z公司与重庆市交通主管部门就该项目的投资建设进行了数轮谈判,在项目投资模式、投资条件、优惠政策等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并聘请咨询公司对项目的投资估算水平、收益水平及运营期和回购期风险进行了评估,认为投资该项目可行。

2.2投融资模式选择

本项目投资建设采用合资Bot(GF公司60%:Z公司40%)+epC模式。在项目评估过程中,Z公司对60%控股、40%参股和有无优惠政策分别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比较。

项目财务评价指标表见表1、表2。

采取40%参股的投资模式,Z公司以较少投资获取工程总承包任务,不仅能够减少建设期资金压力,降低融资风险,而且Z公司不用合并项目公司的会计报表,对Z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没有影响,同时Z公司作为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获得了100%的施工利润,如果项目运营前期亏损,Z公司要按亏损额的40%补贴项目公司。

若采用60%控股的投资模式,Z公司以较大投资获取工程总承包任务,建设期的资金压力增加,融资风险增大,项目公司的会计报表要合并到Z公司,提高了Z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同时Z公司作为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同样也获得了与40%参股模式下相同的施工利润,如果项目运营前期亏损,Z公司要按亏损额的60%补贴项目公司。

2.3投资条件的谈判

根据咨询公司对项目的投资估算水平、收益水平及运营期和回购期风险评估报告,Z公司为了实现更好的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在谈判阶段向业主方提出了投资该项目的优惠政策和条件,经过据理力争,业主方同意给予项目公司如下优惠政策和条件:

(1)项目建安费按照批复概算不降造;

(2)项目建安营业税费采取全部先征后返方式返还给项目公司;

(3)资本金补助政策,项目沿线地方政府在县城内给予一定规模的土地作为资本金补助;

(4)运营前期亏损补偿政策,如运营期前五年亏损,当地政府给项目公司每年每千米50万元作为运营亏损补偿。

2.4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引入合作方(GF公司)获得了大部分资本金融资,缓解了前期出资压力,并且Z公司能够通过施工利润覆盖后续出资。项目公司也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和构建资本运作平台,与当地多家商业银行贷款融资,项目公司成立后三年内,按资本金到位同比例放款,初步贷款意向为25年,建设期内由项目公司信用担保,运营期内用本项目的收费权作为质押担保。

3“Bot+epC”模式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该项目采用合资“Bot+epC”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以少量投入获取工程总承包任务,但Z公司作为参股投资人和总承包方,面临着投资风险,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3.1投资估算及资金风险及防范措施

投资估算及资金风险主要来自工程方案变动导致的工程量增加、工期延长,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各种费率、利率的提高,征地拆迁耗时过长或补偿标准提高等。

防范措施:设计阶段尽量优化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造价。施工阶段严格管理,把握施工进度,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施工图设计。可直接要求地方政府严格按照事先约定的征地拆迁标准来执行,筑路材料可以严格按照招投标方式,通过竞价来达到控制价格的目的。

3.2市场风险及防范措施

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可能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经济发展缓慢或困难会影响本项目交通量。另外,市场风险来自区域路网的改变。项目影响区域内若新建或改造提高交通项目(尤其是走向大体平行、承担的交通运输功能相类似的交通项目),有可能对本项目产生新的竞争性,影响本项目交通量。

另外,由于重庆酉阳至贵州沿河高速公路分为重庆境内段(本项目)和贵州境内段两段,若贵州境内段通车时间延误,将使得本项目变成一条断头路,无法发挥巨大的高速公路联网效益,吸引交通量的水平将难以达到预计的规模,从而会很大的影响本项目收益。

防范措施: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沟通,针对交通量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及项目影响范围内新建或改造交通设施的影响,在投资条件谈判阶段要求在投资协议中明确写明政府严格控制审批建造和本项目平行、方向相同且构成车辆实质性分流的高速公路;同时要求政府配套部分开发用地,以土地开发收益支持项目运营。针对贵州境内路段通车延误的影响,两省市发改委、交通厅签订了交通基础设施合作战略协议,确保与本项目相接的贵州段高速公路与本项目同步建成通车,完善两省市综合交通网络,发挥整体效益。

3.3政策风险及防范措施

国家由于某种政治或经济政策上的原因,对目前公路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变化,例如增加税率或税种、政府由于某种原因致使经营权提前赎回、批准竞争项目建设,或是事先承诺的一定优惠政策无法兑现等,会给本项目带来较大风险。

防范措施:由于国家政策不以个人或公司的利益为转移,因此政策风险的规避只能从其他渠道采取有效方法,Z公司据理力争了多项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本金补助、运营前期亏损补偿等政策,并且在招标文件中写明了进入运营期后,因特殊情况,经控股方同意“Bot+epC”模式可以转让项目公司股权,为完全退出该项目留下了操作空间。

3.4收费标准风险及防范措施

由于公路收费标准的确定必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且收费标准一旦确定便在一个固定时期无法调整,如果收费标准未能按预期值批准,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公司的通行费收入。

防范措施:建议项目公司应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尽可能地获得收费价格方面的保证,争取较高的收费标准。也可争取较长的收费期限来弥补较低收费标准对项目效益的影响。

3.5金融风险及防范措施

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项目融资和担保风险。利率风险是在项目的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利率变动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项目的投资和收益收到损失的风险;融资风险是在项目公司在融资阶段,银行不能按时放款,造成项目资金链中断的风险。

防范措施:多渠道融资降低融资风险,争取项目列入政府重点工程,取得优先提款权,并根据资金到位情况控制施工进度;对于利率提高的风险,在项目谈判阶段采取调整概算、争取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的措施予以防范。

3.6技术风险及防范措施

技术风险主要包括由于路线方案、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与前期工作阶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工程量增加、投资增加、工期拖长给拟建项目带来的风险。

防范措施:根据工程可行性报告对初步设计进行紧密的跟踪,对项目的路线总体方案及项目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勘查,并在合同中约定如遇重大地质条件变更,投资方可顺延建设工期及延长特许期限以补偿损失。

3.7不可抗力风险及防范措施

不可抗力风险是指项目的投资方不能预见且无法克服及避免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这些事件给项目所造成的损坏或毁灭的风险,如地震、水灾、台风、火山、社会动乱、战争行为等。一旦出现不可抗力,整个投资项目可能中断或完全失败。

防范措施:项目公司可通过支付保险费把风险转移给有承担能力的保险公司,对于不能保险或者不能以合理成本保险的不可抗力风险,要求政府提供某种形式的支持,可在合同中约定采用顺延工期和延长特许期限以补偿损失。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篇3

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2008年9月以来,贵州部分企业开工不足,产品销售困难,价格大幅下降;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生产成本难以控制,亏损还在增加;入境旅游、旅游企业投资和旅游消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1月份,冶金、化工、有色、电力四个行业分别出现负增长,钢铁产能利用率仅65%,生铁和粗钢产量均比10月减少30%,铁合金产量只有10月份的一半,电解铝产能利用率也只维持在60%,化肥行业除瓮福集团外,其余停产、减产企业仍未恢复。

这是继2008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之后贵州遭遇的又一场“百年不遇”的冲击,全省经济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格外严峻的挑战。

快速反应储备“过冬”

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第一轮战斗中,省委、省政府积极引导,各级各部门在第一时间作出快速反应。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报告会上强调,扩大内需要抓住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并进一步指出,必须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开放有机统一起来,把扩大内需作为推动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把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008年11月16日,在“国十条”颁布之后的第12天,贵州省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紧急吹风:各地、各部门要在项目准备工作、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方面做好工作,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语重心长地指出,在2008年还剩下不到50天的时间里,一定要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争分夺秒,只争朝夕,一天也不能耽误,全力保障经济正常运行和民生不断改善,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切不可坐等观望、消极懈怠、贻误时机。

2008年11月20日上午,省政府在贵阳召开全省市(州、地)、县(市、区)政府(行署)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并制定出10项措施,重点突出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设。

2008年11月中旬,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在贵阳市扩大内需重点投资项目专题会议上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苦战50天,完成一批在建项目的申报、落地工作,力争挤进国家2008年新安排的盘子;第二步,大战90天,准备好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力争进入国家2009年的盘子;第三步,奋战150天,把一批好题材策划成新项目,力争进入国家2010年的盘子。

2008年11月24日至27日,副省长孙国强、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主任杜平等省内外有关领导、知名专家齐聚“更加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发展”高端论坛暨应对金融危机专题研讨班,就“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问题把脉问诊,提出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省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工作,各级企业要振奋精神,认真分析自身实力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找准突破口,寻求发展机遇,加强企业团结协作,找出化解危机和困难的办法。

2008年12月11日上午,省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召开座谈会,就“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进行了研讨。省发改委、经贸委、农业厅、建设厅、水利厅、交通厅、招商局等部门负责同志讨论分析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交流了各部门的应对经验,并从各自领域出发积极献言献策。

2008年12月23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从三个层次分析了“危”中之“机”: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内需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足,金融体系稳健,这为贵州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看,党中央、国务院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重点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这为贵州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政策保障;从贵州自身看,外贸占经济总量比重小,资源约束矛盾不突出,受外部因素牵制较少,固定投资增速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品零售总额与上年保持持平。总之,只要我们不自乱阵脚,沉着应对,完全能够战胜挑战。

寒流来袭,贵州加大了抗击“寒冬”的力度。

抓住大项目建设的“牛鼻子”

截至2008年12月11日上午,国家四季度新增加1000亿元的投资资金中,贵州得到47.68亿元,占全部资金的4.77%,约占1/20,如除去专项安排给灾区的200亿元,则达到5.96%,约占1/17,实现首战告捷。

大项目是扩大内需的“牛鼻子”,只有集中精力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项目,千方百计增大贵州的投资总量,才能用大项目带动大开发。

贵州抓住了哪些“牛鼻子”?

大力争取资金促进交通建设提速。在大力推进贵广快速铁路建设的同时,省发改委正在集中力量筹备已正式纳入国家2008年调整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贵阳至昆明、贵阳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和贵阳至重庆、贵阳至成都快速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公路方面,结合我省高速公路规划项目加快建设、原路网规划中的国高项目计划提前至2010年前全部开工建设的实际,在加快厦蓉高速公路(贵州段)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力争2009年新开工建设高速公路650公里,力争贵州省已纳入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在“十一五”全面开工建设。计划到2030年前,建成全省总规模约6851公里的高速公路,形成“六横七纵八联”高速公路网,全省实现县(市、区)县通高速公路,快捷通道四通八达,覆盖全省,公路交通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善。为了争取项目支持,在国务院10项措施出台之前,省交通厅即完成了国高建设计划的编制、省高争取列入国高的规划、国省干线改造计划、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四个方面的规划工作。

大力争取资金破解我省工程性缺水。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新一批“滋黔”工程等水利项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地下水开发利用等灌溉工程及农村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水利建设工程,是解决我省工程性缺水的重点项目。

2008年11月10日,计划总投资约60亿元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批准;12日,获国务院核准。目前,省水利厅正在紧张部署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建设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为龙头(特大型调水工程),“滋黔”工程(中型水利工程)为骨干,“三小”工程(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为主要内容的益民工程为基础的水利建设,在贵州全面展开。从“渴望工程”到“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烟水配套工程”,解决工程性缺水的思路不断拓宽,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今明两年再新增解决50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十一五”期间需要改善饮水条件的1151万农村人口喝上洁净水,我省还将在已有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的扶持力度,采取打“攻坚战”的措施,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解决问题。

大力争取资金促进我省民生改善。作为全国首个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为进一步推进这一民心工程,我省将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在全省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整合各行业、各部门的建设项目、补助资金,多渠道资金筹措。先期启动最具现实危险和威胁的地质灾害影响危房搬迁工作。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和“租售并举”工作力度,继续做好林东矿务局和万山汞矿棚户区改造工作,支持遵义铁合金公司和省建工集团有关困难企业棚户区改造工作,创造性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同时,省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低保的支持力度,2008年全省安排农村低保资金将达20亿元左右。在年初安排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再新增安排5亿元用于妥善安置省属国有破产企业职工。为扩大消费需求,我省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实施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大力争取资金着力结构调整和环境污染治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一系列措施出台后,我省强力推进特许经营工作,在加快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基地项目和重点流域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的同时,努力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石漠化治理方面寻求突破。经有关部门积极争取,贵州赤天化的能量系统优化、贵州中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野马寨发电厂的引送风机及凝泵变频控制等34个节能技改项目被列为中央财政奖励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将获得中央财政资金2.239亿元。其中,2008年中央财政1000亿投资拉动内需资金项目中,我省节能等9个项目得到支持,将获得补助资金4924万元。

2009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攻坚之年。我省除了认真实施34个获中央财政资金的节能技改项目外,还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省财政决定在2008年初安排1亿元的基础上,再安排2亿元,共3亿元用于2009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进入2009年财政预算基数,以后逐年增加,力争到年底基本建成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

金融机构积极改善服务,帮助企业“过冬”。危机面前,周转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随着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农行贵州省分行出台措施,继续加大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季节性收购资金问题。同时,还依托地区特色农业优势,因地制宜支持烤烟、茶叶、蔬菜、中药材、食品加工等特色农产品经营。扩大惠农卡覆盖面,加大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力度,实现全方位、多渠道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2008年12月5日,农行贵州省分行营业部与贵阳市云岩区市西商会签订合作协议,推出市西财富“新1贷”,获贷时间最长不超10个工作日,不超50万无需抵(质)押,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链的维护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2008年1月至10月,贵阳市商业银行累计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81.7亿元,占全年累计发放贷款的89%,新增中小企业贷款27.6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96%。

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也迅速加大放款力度。2008年11月中下旬放款14亿元支持贵州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12月份将原有5.6亿元的贷款规模增加到25亿元,重点支持我省的能源、电力、煤炭及县域经济等领域。

让返乡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截至2008年12月中旬,贵州800万农民工返乡近五分之一。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林明达作出了“各级工会要高度重视沿海部分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的批示,特别要求乡(镇)、村工会干部要认真开展“上门看望、座谈交心、分忧解难、温情相助”活动,对返乡农民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工会要主动向党政汇报,协同党政给予积极解决。

省劳动保障厅组织力量在火车站开展了主题为“共渡难关,爱心援助”的返乡农民工援助活动。发放《农民工进城务工须知》等宣传资料上万份,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咨询、维权等服务。发放《全省返乡农民工就业意愿抽样调查问卷》上千份,帮助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农民工返乡后的就业意向及返乡原因,为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省农业厅针对贵州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制定了“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提供了4万余个培训名额,有重点地吸纳返乡农民工,调整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适销对路”的技能培训,使他们接受培训后能就近、就地、就快实现再就业。

继续迎接挑战化解危机

50天来,一批重大项目得以在短时间内开工建设的实践证明,机遇抓与不抓大不一样,只要集中精力谋大事、创大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能逐个突破难题。

省发改委有关专家介绍,根据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关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我省争取中央财政投资拉动内需资金项目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截至2008年底,主要任务是争取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的中央财政1000亿投资拉动内需资金项目;第二阶段截至2009年3月份,主要任务是积极争取2009年的中央财政投资拉动内需资金项目;第三阶段截至2009年6月份,主要任务是全力争取2010年前的中央财政投资拉动内需资金项目。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层面

1.经营风险高,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由于普遍从事的都是低端制造业、轻资产服务业,技术先进性差,人才缺乏,管理上也比较落后,在应经营环境变化上更是能力不足,这也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生命周期较短。另外中小企业风险与实际控制人个人因素紧密联系,经营者信用观念淡薄,普遍缺乏信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要因。个别中小企业的违约欺诈行为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加之信息不对称,外部机构很难了解到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那么银行只能设置更高审批要求来识别风险。2.普遍抵质押物匮乏,难以满足银行风险缓释的要求。中小企业普遍实力较弱,自有有效资产不足,即使属于新兴产业或国家重点战略支持产业的中小企业,虽然科研能力强、具有核心知识产权,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但是由于企业轻资产特点,现有银行风险评价体系很难准确评估其依赖的知识产权,并且只是产权难于变现,故单纯依靠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质押很难获得信贷。

(二)银行层面

1.思想认识上,不愿贷。银行基层经办人员做一笔贷款,1亿元与100万元在流程操作上、工作量上,没有根本的区别。虽然目前各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大型企业贷款在授权上和审批流程上都进行了区别对待,但这仅仅是流程的长短、审批机构级别的区别,而对于经办人员而言,负责的环节仍然是调查、发放和贷后管理、信贷回收,并没有显著区别,这必然导致经办人员偏好大型企业贷款,更何况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风险大,吃力不讨好是思想上的共识。2.责任追究制度上,不敢贷。近两年来,银行业最惊心动魄的事也许就是频频收到监管部门发来的行政处罚书,且大多数均为“机构”、“人员”双罚,银行员工被终身禁入银行业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另外“终身追责”制度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领域建立起来了,“终身追责”固然会“终身负责”,这是个良好的约束制度,但良好的约束制度也会有副作用,反映在银行领域就是风控标准必然趋严,对中小企业贷款看不清、看不准,不敢贷。3.产品匹配上,不能贷。目前银行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多数出台的是宏观指导性的意见,缺乏产品的配套、衔接,中小企业若想获取银行授信,绝大多数还是要有抵质押等强担保措施,且银行对抵质押物的限定范围也比较窄,除了通常要求的房产、土地使用权外,对其他非标准的抵质押物接受程度较低。例如价格高昂的机械设备,虽然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资产,但作为抵押物进行评判,银行除了考虑价格,更多还是要考虑变现能力,即便是具备较好变现能力的通用设备,到了需要处置的节点,也会面临几乎不能执行拆除、无人购买等实际问题,故银行要么不接受,要么设置极低的抵押率导致完全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虽然前些年经济上行期中,银行推出了很多创新型产品,如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互保联保等等信贷产品,但经历了经济下行期的实践检验,大多血本无归,现阶段再大规模推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

(三)社会环境层面

1.国家政策支持落地困难。监管部门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设置了监管指标“三个不低于”,制定监管目标没有问题,但缺乏具体的落地措施,缺乏对银行具体实现机制的指导。另外迄今为止尚无一个统一的专门机构来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这样不仅不利于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协调,也不利于政府对它们进行宏观指导的政策指令的有效实施。2.供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尚未实现真正多元化。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大多来自民间资本和银行贷款,渠道多元化建设尚不健全,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原先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金融机构也纷纷合并、扩大规模,其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准入门槛日渐提高,致使中小企业信贷渠道愈发变窄。另外直接融资手段方面,比如股票、基金和债券等资金募集方式用的比较少。这种情况长期存在,造成了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3.缺乏真正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的机构。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很多地区各级政府部门都主导建立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前些年担保体系在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缺口上已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上一轮区域内信用风险集中爆发,担保资金的有限性,相对于金融机构的损失,其只是杯水车薪,且后续资金没有有效的持续投入,很多担保公司都发生了代偿违约,银行后续追偿难度非常大,这也大大降低了银行再接受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的积极性。4.具体支持机制建设缓慢。目前国家出台的各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大多是从中小企业角度出发,鲜见站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立场的措施出台,尚不能从根本上市场化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如现实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片面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而对银行的不良贷款清收支持不够,另外金融机构维护债权面临的执行难、执行贵问题也长期得不到解决。

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问题,为破解困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笔者认为现实的路径从重要性方面排序,应该是从中小企业自身、国家具体政策支持、银行顺应形势加快转型步伐方面入手。

(一)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中小企业要找准自身定位,用有限的资金、适当的发展模式,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经营者充分认识企业自身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合理利用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筹集资金,循序渐进,加快自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增加透明度,注重积累信用。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以具体措施落地来创造良好的社会融资环境

1.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加强对中小企业扶持和引导。各地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机构在管理咨询、行业指导、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税费政策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植,引导其增强市场竟争力,推动中小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规范财务报告制度。2.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由主管部门推动,依托现有人民银行征信机构,将分散在税务、环保、电力等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统一收集,对金融机构开放,在保护企业隐私的基础上提供信息服务,以便银行掌握企业真实情况。3.在银企合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减税降费,降低银企双方成本。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时区域内土地、房产交易价格供金融机构参考,对于小额信贷,金融机构可采纳公开信息再结合内部专业人员的复核评价,代替原有的评估机构评估,免去中小企业一般都需要缴纳的评估费用,切实降低其融资环节的成本。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在信贷资产全周期中金融机构往往涉及处置抵质押物,而目前普遍执行难、变现难的环境下,“以物抵债”常常是被动选择,金融机构作为商业企业,按照现行税法规定,需要缴纳高额税费,那么金融机构为降低可能损失,必然导致倒推至信贷审批端会降低抵质押物的抵质押率,导致一刀切地把中小企业资产价值低估,加重融资难的情形,因此,政府层面应考虑金融机构切身利益,做出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4.差异化监管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差异化市场定位。虽然我国缺乏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但已然存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等多层次的划分,政策监管部门应引导不同层级的银行对中小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发挥多样的作用,比如各级信用社的资金应投向所在的县域内的中小企业。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产业集群;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在省十一届人大第32次会议上介绍说,中小企业是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分析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小型微型企业1169.87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后,小型微型企业所占比重达到94.15%。我国有劳动力人数近8亿,就业人数已达7.67亿。全国的小型微型企业,仅企业主自身一项就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加上企业雇佣员工,已经解决我国1.5亿人口的就业。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口的70%以上集中在小型微型企业。

2014年中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面良好,但增速明显放缓。2014年全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平均指数为81.81,连续两年呈现下降态势。2014年9月2日下午,在南京apeC中小企业工商论坛上,首次了《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4》。这是受到近年来国际市场低迷、国内经济减速下行、劳动力及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融资难及融资贵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也反映了当前中国中小企业经营难、转型升级难的客观现实。截至2013年末,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中国近60%的经济总量,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据了解,目前中山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大多数小企业还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银行很难准确把握其真实情况。中小企业找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要么找不到企业信用记录、财务报表等资料,即使找到资料也都残缺不全,从而影响企业获得贷款。因而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贵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难题。

据国内外有效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来说是一大机遇与挑战。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核心主体,表现出它所具备的地域集聚性、地区根植性等特征。当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因此使集群内部企业系统、专业和有序化合作,及时对外部环境的信息变换做出反应。在此,资源能够共享,信息能快速扩散,价值链能够满足企业间相互需求。

在产业集群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得符合生产需求的系列生产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毫无疑问集群产业提高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与此同时,产业链有促于企业产业创新,区域特色产业形成,打造品牌的效应等等,这些优势对中小企业的经济不景气、融资难的现状而言,是一个解决中小企业目前困境的有效的途径。

二、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问卷调查情况――以嘉兴市为例

了解嘉兴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特设计了问卷进行调查,情况如下:

1、就是否了解产业集群这一概念问题,被调查者中55.77%表示没听说过;42.31%表示听说过;1.92%表示了解。

2、就嘉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前景,被调查者中3.85%认为很好;38.46%认为有潜力;7.69%认为有困难;50%不是很确定。

3、就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经营现状,被调查者中15.38%认为多数中小企业经营前景堪忧;15.38%认为大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前景一片光明;36.54%认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良好,但增速明显放缓;32.69%不是很清楚。

4、就嘉兴地区开展的产业集群融资由哪一方负责较好,被调查者中34.62%选择政府;5.77%选择中介;40.38%选择企业(选举出);19.23%选其他。

5、就融资难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被调查者中34.62%选融资难;28.85%选融资险;32.69%选融资乱;3.85%选融资贵。

6、就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被调查者中40.38%选经营规模小;80.77%选制度不健全;76.92%选管理不规范;71.15%选抗风险能力不强;61.54%选融资能力欠缺。

7、就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难题,被调查者中80.77%选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贵;40.38%选主管部门的领导才能;38.46%选员工的协作能力;50%选企业产品质量。

8、就产业集群环境下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被调查者中50%选集群供应链企业间缺乏融资协同;51.92%选集群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平台不健全;53.85%选资金来源单一,股权融资较低;48.08%选权益资金短缺,负债资金较高;34.62%选缺乏融资抵押与担保,34.62%选规模歧视严重。

9、就企业融资主要偏向,被调查者中67.31%选短期融资;53.85%选长期融资。

10、就融资资源,被调查者中38.46%选自有物业,动产,设备,被评估后,价值远高于目前融资额;50%选高科技和专利技术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符合国家及省市产业政策支持项目;42.31%选有真实的生产订单(保守估计利润远大于目前融资额和存货);42.31%选有一定价值的品牌(中国名牌,省市名牌);32.69%选颇具市场生命力的商业模式,融洽的商业合作伙伴,以及清晰可预测的盈利能力;40.38%选政府支持并愿意提供财政担保;32.69%选有价值的股权出让(银行认可的第三方受让担保);30.77%选有较高的信用等级评定和守信记录;21.15%选可供质押的应收帐款。

11、就曾向哪些机构申请融资而未获批,被调查者46.15%选四大国有银行;30.77%选其他商业银行;28.85%选信用联社;19.23%选邮政储蓄银行。

12、就造成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最大的外部原因,被调查者中57.69%选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状况不理想;51.92%选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28.85%选担保与抵押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48.08%选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工具及其市场落后。

13、就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所带来的最大影响,被调查者中55.77%选延缓经济的整体增长;50%选滋长非正规金融市场;48.08%选使资金利用率降低。

14、就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最重要的方面,被调查者中63.46%选树立正确的中小企业发展观,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立法;61.54%选完善中国金融政策,疏通信贷梗塞;48.08%选发展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50%选政府对其加以扶持。

15、就企业认为政府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被调查者中55.77%选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53.85%选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利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向中小企业贷款;50%选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44.23%选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资本市场;36.54%选加强政府和中小企业之间的沟通;15.38%选其他。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

发展完善产业集群并不是单纯的企业的集合,而是整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协会的利益共同体,构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出于对于各地GDp的考虑,政府应当采取一切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以促进中小企业乃至整个集群的发展。而作为集群内的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寻找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方法。集群融资良性发展中,政府政策、金融机构和企业自身是三个主要的节点,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又必不可少。具体阐述如下:

1、政府:政策支持

(1)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地方政府要积极利用财政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针对集群内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对于一些产品有市场销路,产业基金要积极支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战略对有前景的企业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至于生产技术落后、需要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奖励,促进企业间的技术改造;而那些投入高、风险高的具有高科技的企业,政府要充分保障他们的企业资金安全,大力推广政府财政和风险投资基金,进一步使集群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

(2)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政府应从法律法规上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加快直接、间接融资的法律调整,加快有关信用、风险投资、主办银行等方面立法,尽快建立企业信用征集系统,创建科学完善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健全中小企业投融资的信息制度和法律制度等等。

(3)扶持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政府应引导、组建各种盈利或非盈利的行业组织,使其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贷款担保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为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金融机构:业务创新

(1)打造顺畅的企业间供应链的信息平台。如今,市场的经济竞争无疑就是信息的竞争,一旦信息资源被优先读取,就表明企业可以优先选择物廉价美的技术、原料以及市场。在这个平台上,以银行为信息中心,和供货、销售、贸易、生产、物流等企业的供应链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保证了供应链的融资项目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加快创新企业间供应链的融资产品,创建双向信用捆绑的业务。不同于配套是单一产品的现象,在供应链融资的前提下,所有的银行均运用信用捆绑的技术。第一,在间接的授信范围内下,推行商业承兑汇票保障、贴现等业务。第二,在货权的基础上,建立先票后货的货押业务。一旦核心企业在协议责任中签订回购条款,它在银行对货物的处置流程中将承担一部分责任。第三,创建稳固担保提货的业务。受理企业会承担条款所属的相关发货的责任,当企业生产无法正常发货或下游不足于提货,就此差额退回银行授信额范围内的货款。第四,办理国内的明保理的业务。商务合同买方(保理商)的核心企业将通过三方(成交方)协议以及单笔明确的规定来确定它对银行(保理商)的付款的责任。第五,办理国内的暗保理的业务。就如应收账款保理,银行确定其应收账款后,便拥有债权,代位追责核心企业。

3、企业:自身优化

(1)通过对核心企业进行整体评估,建立正向评估、逆向操作的系统,严格控制风险。一是建立风险度量、风险定价等补偿机制。二是风险转移,引入适量的评估机制,设定不同的信用等级,正向将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公司引入局部的风险主体。三是采取有效的损失控制措施。出现损失不可避免的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止损。如企业信用状况恶化时,应采取资产保全、停止授信、加强监控等手段。四是控制操作性风险。主要是完善内控体系,完善授信风险对应资产的审核与管理;完善各类产品的业务流程,定期审核产品流程缺陷;提高人员素质、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采取有效合理的激励措施,对操作、审核、监管人员建立相应的奖罚机制。五是严控因信用风险的“位移”操作。增强贷后操作制度的执行力严密性,有效控制风险大小。

(2)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快信用制度的建设。一是要重点加强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开拓市场、节能减排、扩大就业,以及改善针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二是加快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的创新,努力研发出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积极开发研究,鼓励创新如质押贷款、应收贷款等金融工具,还要对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此外还可以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特点,不同的信用评价制定个性化的贷款政策。三是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内源融资能力,为外源融资创造更便利更可靠的融资条件,并巩固企业的信用机制。另外,良好的信用记录是中小企业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的重要前提。(作者单位:嘉兴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君,吴江龙.产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策略及风险控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6).

[2]牛敏敏.浅析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及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1(2).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篇6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

一、贵州省铜仁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分析

1.选取样本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从铜仁地区八县一市一特区中选取中小企业样本规模为50家,最终有效样本规模为45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为主,实地调研法、访谈法和文献法为辅的调查研究方法,企业业务范围涉及包括酒店、旅游、化工、房地产、水泥及农业生产加工等铜仁支柱产业。

2.融资渠道单一。中小企业在创建及发展初期,资金的来源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由于企业内源融资的成本低于外源融资,合理的资金结构应该以自有资金为主,以借入资金为辅(在本次调查样本企业中,资金的来源分布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内部集资等内源融资,外源融资主要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而商业银行贷款却处于偏低的状况。

3.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难度较大。通过问卷调查收回的问卷,结合在采访企业过程中发现,中小企业在创建初期和发展时期从商业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资料来源:据铜仁地区部分中小企业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整理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法落实抵押物或无其他有效担保导致贷款无法落实,其次是企业信用等级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规定。

二、贵州省铜仁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1.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大,地方金融机构缺位。2009年铜仁地区财政收入仅为27.1亿元,地方政府因为自身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非常小;截止2009年末,贵州省铜仁地区除了四家控股商业银行外,没有一家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即使在四大商业银行中,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金融风险意识的加强,银行贷款偏向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尽管一些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贷款处,发挥作用不大。地方金融机构的缺位加上当地财政支持力度非常有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担保机构少,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需求。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实力小、管理不规范、财务不健全、信用等级低等问题,使得银行由于害怕风险不敢轻易对其发放贷款。现实情形是:一方面银行有大量的资金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项目而闲置;另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急需资金周转而贷不到款,形成了“两难”局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但目前铜仁地区:一是担保机构数量少、资金实力弱、担保能力有限,目前铜仁地区只有2家担保机构(贵州省武陵担保公司、铜仁地区维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担保机构资金规模甚至仅在10万元左右;二是收费水平高,实际操作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融资成本接近年息9%左右,这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负担明显偏高。

3.从企业自身角度分析。一是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经营领域局限在较小的范围之类,特别是针对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一旦遇到诸如经济危机等事件致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其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上存在着缺陷。大部分属于“家族式管理”,中高层领导者素质普遍不高,这种体制性的缺陷使得企业后劲动力不足,融资难度增大;三是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大;四是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偏低,据调查,铜仁地区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50%以上都在2B或以下,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在银行中还没有建立起信用等级。

三、解决贵州省铜仁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建议

(一)政府要加大力度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

1.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的地方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由于地方金融机构的缺位,商业银行又出现普遍的“惜贷”的情况,导致了贵州省铜仁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作为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引进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驻铜仁地区;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出适应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担保机构的建设,对现有的铜仁地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要求他们主动热忱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公益服务,组织、联系和引导社会各类服务机构共同为中小企业服务,成为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和助手。

2.政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争取政府政策性资金的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0年5月28日召开的会议中明确指出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国家从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建设、人才、帮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应该利用这些项目倾斜政策多渠道多方式解决我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这些政策措施都将为我区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积极的实行财政援助与税收优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政策虽然不能替代市场本身的资源配置,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加有效的扶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在中小企业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自身融资能力

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就要求我区中小企业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努力达到银行对申请贷款企业的基本要求;改革企业治理结构,努力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由之前的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转变;完善财务制度,提高信息可信度和透明度,企业要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不受企业领导人的左右,做到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对其进行广泛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章敏.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南方金融.2009(57):67~69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篇7

着近期经济下行压力加重,企业融资风险增大,利率风险溢价上升,广大生产和投资企业呼喊资金紧缺、融资成本过高之声越来越急。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

实际上,目前大企业和重点项目资金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一些大企业的资金,甚至充足到不接受银行上门贷款、反过来对银行超前还贷的程度。相比之下,普通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却很大,反映出中国货币贷款配置及融资市场供求严重失衡。

大型投资项目使用的贷款数额大、时期长,令银行大量资金沉陷于长期项目中周转不畅。调查显示,目前银行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已从2008年的50%上升到2014年的56%。而为保证已投放中长期贷款的投资项目建成,银行持续追加中长期贷款,造成投进大型项目的长期贷款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大,使得银行可用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资金来源减少,导致中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多发、融资风险升高、融资困难与成本增大,形成恶性循环。

一直以来,国家政策文件反复号召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但大银行普遍认为大企业大项目才是政府真正支持的重点,贷款安全度高,集中投放贷款效益高,对大企业大项目贷款争先恐后,喜好组团联手供贷。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则认为成本高、风险大,不是避而远之、百般推拒,就是严苛审贷、溢价收费。

这显然是一种偏斜与误读。事实上,大企业大项目贷款获得银行连续不断的供给支持,掩盖了很多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贷款软约束造成的风险损失。很多大规模长期贷款实际存在的不偿还风险,被连续不断的更大量、更长期贷款所包纳掩藏或向后推延。

更为严重的是,银行贷款重大轻小,会对货币贷款总量供给造成紧缩影响。大量货币贷款沉积在长期大项目里,相当于常规货币存量被缩减。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大货币供给量,才能满足合理需要,这不是正常的情况。

因此,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深层症结,在于其融资资源被大企业和大项目的大规模贷款所挤占而缩减。同时,目前看起来m2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较多,但考虑到货币贷款结构问题造成货币周转速度下降、直接融资及社会融资增量缩减等,当下货币增速下的货币量供给,并不足以满足经济运行的合理需要,这也是融资难融资贵有增无减的重要原因。

要解决这一问题,单从政策语言上强调支持,从中小微企业方面入手,无法得到解决。关键要调整大企业和大项目占用资金过多的融资配置失衡状况,压减过多过重的大项目投资贷款规模,为陷入困境的中小微企业,让出融资贷款资源,缓解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篇8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茶产业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及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强烈愿望。发展农业产业化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本文选取山区农业县贵州省凤冈县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研究区域,以贵州省凤冈县茶产业的金融需求为研究焦点,考察农业产业化条件下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凤冈县农村金融与茶产业

贵州省凤冈县是典型的贵州东北部山区农业县,全县土地面积为1883平方公里,有14个乡(镇),81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79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69万人,总农户数104641户。凤冈县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较小,2010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为23.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8∶14∶48(凤冈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

经过多年的发展,凤冈县农村金融组织基本完善、服务相对健全。到2010年末,全县所辖有农业银行、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等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布有营业网点35个,全县存款余额299293万元,贷款余额132772万元。除了银行,凤冈县还设有保险类机构2个,担保融资公司2个,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县城有分支机构。

近年来,凤冈县茶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凤冈县的支柱产业,呈现出组织化和产业化的趋势,茶叶的种植规模、生产方式和茶叶品质与传统的茶业生产方式有了明显的不同。如2003年,该县仅田坝村就种植茶叶2847亩,采用生态方式种植茶叶,茶园被国家环保局评为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随着茶叶产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茶产业的投资规模和风险特征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农村以往的普通信贷方式和规模已经难以满足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例如,2010年仅田坝村的茶叶企业贷款余额就为1125万元,黔风茶叶公司一个公司贷款就达600万元,茶产业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贵州省凤冈县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凤冈县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考察,笔者发现凤冈县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对茶产业服务过程中存在服务落后、资金外流、产品单一和缺乏保障等现象。

(一)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不健全

针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金融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络覆盖面较窄、网点布局不合理和支付清算体系比较繁琐。例如,当前在凤冈县各乡镇设有营业网点的金融机构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其现有的硬、软件设施无法应对和支撑巨大的业务量,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县域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凤冈县茶产业规模化资金需求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县域资金外流。除农村信用社外,凤冈县其他几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受自身体制、经营战略等因素制约未能将吸收的存款进行信贷投放,因而出现信贷外流。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凤冈县所辖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余存贷比均不足50%,县域内的大量资金未得有效利用。

(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缺失、服务方式滞后

面对茶产业快速发展引致的迅速增长的资金需求,凤冈县农村金融组织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是大额农户贷款缺失。对于农业大户如畜牧养殖大户和茶叶种植大户来说,几万元的小额农贷已经难以满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其资金需要多则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然而由于这些大户缺乏抵押担保财产,金融机构难以给这些农业大户提供所需的贷款。二是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仍然较低。县域中小企业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普遍低下,信用等级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标准,因而中小企业普遍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较大,回收期较长,一般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无力对其投放贷款,加之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缺位,造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

(四)农村金融服务缺乏制度保障

在金融服务改革过程中,凤冈县许多金融机构尝试性地探索和创新以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然而由于制度性缺陷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一是信用体系建设不到位。农村金融服务对象数量多、地域分散,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信用体系成为农村金融服务必须建立的基本制度。二是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扶持不到位。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多、产出少,周期长、风险大,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难以实现高水平的均衡。

三、完善茶产业农村金融服务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

当务之急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为农村金融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二)通过激励引导,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一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特点,积极制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农业信贷投入的激励政策,对金融机构可按其支农成效高低、信贷投入多少给予相应的优惠和奖励,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这部分资金回流到农村。二是政府采取奖励或补贴的方式,采取自愿、互利和市场化原则,加强辖内金融机构的合作,进而引导富余资金回流农村,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三是要采取措施,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引导农村有关资金向农村信用社转移、倾斜,实行“三个一边倒”,即民政资金、代收代付资金、农村预算外资金实行一边倒,将来源于农民的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发放的支农贷款回流到农村中去,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三)以产业化需求为导向,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要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需要,着重开发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产品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努力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不断创新支农服务功能,做到农村金融服务与订单农业相结合,与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相结合,与市场化的农村经济运行体制相结合。

(四)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

一是完善多种形式的农村保险体系,开发适应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再保险体系,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同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加大农业领域的业务拓展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要通过农业保险与信贷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风险的作用,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二是继续发挥既有担保机构的效用,实行市场化运行,鼓励其大力开展农村担保业务,从而解决农户因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法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乔瑞.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农村金融,2011(11)

②陈云霞.临泽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四个新特点[J].西部金融,2011(5)

③任常青.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两个着力点[J].中国农村金融,2011(7)

④卫新江.加快民间资本流入是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有效途径[J].中国农村金融,2011(7)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一、引言

在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在企业总数中占有高达90%的份额,中小企业的就业总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亿人,为我国创造了高达60%的GDp、40%的财政收入和解决了国内75%的就业问题。但是在我国,由于还没有健全的市场机制,完善的社会信用环境,中小企业进行企业融资时还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中小企业具有融资难、融资贵的特征。本文主要是研究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中小企业能够更好的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文献综述

有很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已经在研究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对称信息问题,并且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框架。从信贷配给理论中我们可以知道,银行等金融机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但是在一定的市场利率水平和其他相关的附加条件的影响下,可能会使信贷市场不能出清。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根据信息传递的有关原理,梅耶斯和麦基罗夫[1]提出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融资优序理论。该理论指出了企业在进行融资时一般会首先选择内源融资,当企业需要外部资金时则会选择交易成本相对比较低的债务融资。美国的学者BergUdell[2]提出了关系型信贷理论,将西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分为两种情况:一交易型信贷。该类贷款的贷款条件和发放决策主要取决于申请者提供的企业财务报表,这类贷款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对信息积累和信息系统也具有较高的要求。二是关系性贷款,该类贷款的发放决策主要考虑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并且多渠道的接触,并且银行较为了解这些长时间接触的中小企业。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理论

林毅夫和林永军[3]都指出,与大型银行相比所不同的是,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对比较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商业贷款等各项信贷资金支持,但是这种资金支持往往有一定地域上的局限性。马亚军和刘丽芹[4]通过对上市公司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融资问题的深入研究,认为上市公司更偏向于股权融资,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具有内源融资的偏好。钱加坤[5]认为,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等特点,尤其在债务融资方面银行贷款不能得到偿还的可能性较大。

三、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经营信息不透明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主要是建立在对企业的各种信息准确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体系不完善,往往将还未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报表直接提供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还需要对提交贷款申请企业的财务状况重新进行审查,浪费了银行的人力、物力、财力。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不透明,财务信息不公开,因此中小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支持有很多的阻碍。

(二)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相对落后

现阶段,形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信用担保制度具有不健全、不完善的特点。目前,我国的信用担保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信用制度建设上来看,还有很多的不足。并且,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资产结构也有很大的缺陷,从银行对抵押物的偏好程度来看,银行更倾向于用企业固定资产做抵押物。但是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不足。最后,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都要求贷款公司提供财产抵押担保,然而没有第三方愿意为其做担保,中小企业的融资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因此,为使中小企业能够顺利的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应该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

(三)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信息披露不准确、不真实、不及时。根据有关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中小企业应该真实可靠并且及时的对外披露财务等各项信息。但是,有些中小企业披露的信息严重失真。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没有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要求中小企业递交财务信息、投资信息以及产品开发信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些递交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息都是公司重要的机密,如果公司机密外泄很容易给中小企业带来难以预计的损失。

四、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一)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一方面,要完善债券市场。首先,要不断扩大市场融资的渠道,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和发行量。其次,要降低企业债券的发行门槛,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在金融市场上融到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股票市场。首先,对创业板、中小板市场等实施一定的优惠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其次,在降低上市门槛和政策优惠的同时,建立和完善退市等惩罚制度,确保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的运营。

(二)建立全社会信息共享系统

为了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把贷款者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等让中央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系统,更便于银行对贷款者信用状况的监控和查询。这样使贷款者的信息能够透明化,极大的减少了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银行的信贷风险得以降低。

(三)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小额贷款公司由于贷款规模小、提供资金的金~较少,更适合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小额贷款公司不仅为中小企业规范、引导了各类民间资金的支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不重视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问题,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民间闲置资金,为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扩宽渠道。

(四)树立良好的信用形像

有良好的信用的企业拥有更多的商机和信誉,而良好的信誉又是中小企业融资得以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而中小企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从自身做起,通过建设企业自身的诚信精神、诚信文化等来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赵玉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及其破解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9).

[2]辛琳.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1(05).

[3]王琼.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分析[J].中国商贸,2010(03).

[4]刘雅文、李文.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7(05).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篇10

本次调研针对中国大陆地区主要汽车品牌(包括豪华及非豪华品牌)的汽车经销商,通过独立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德勤中国对调研问卷结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汽车经销商在“宏观市场分析”,“营运资本需求”,“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现金流管理”,“库存管理”及“厂商支持”等方面风险暴露的相关见解。我们将分三期与您共享详细的调研成果及德勤中国作为风险管理行业专家的独到见解。

导言

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汽车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扩张,2010年全年汽车销量超过1800万辆,与2008年相比几乎翻番,超过美国市场鼎盛时期产销记录,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

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拉动政策,以及非理性消费群体部分透支未来汽车消费的基础之上。可以预见,2011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必将面临着增长率放缓及产销规模理性回归的巨大挑战。目前来自汽车厂商及经销商的各项数据表明,中国汽车经销商在“资金流动性”,“库存水平”及“融资成本”等方面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压力。这些压力将随着传统汽车销售淡季的到来进一步放大。2011年,中国汽车经销商面临的运营风险有多大,将是独立经销商,经销商集团及厂商需要了解的首要问题。一直以来,作为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机构,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德勤中国”)高度关注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并与汽车经销商及汽车厂商一起致力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可持续增长及健康发展。《2011中国汽车经销商风险状况调查报告》旨在了解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下,中国汽车经销商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为汽车厂商,汽车经销商集团,以及独立经销商在今后的运营管理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提供信息基础。

本次调研针对中国大陆地区主要汽车品牌(包括豪华及非豪华品牌)的汽车经销商,通过独立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德勤中国对调研问卷结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汽车经销商在“宏观市场分析”,“营运资本需求”,“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现金流管理”,“库存管理”及“厂商支持”等方面风险暴露的相关见解。调查报告分为三期。

1.营运资本需求

营运资本是支持汽车经销商日常业务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充足的营运资本可以维持正常的业务运转,并保证财务流动性。因此,营运资本管理是经销商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日常运营所需最低营运资金的问题,不同规格经销商的答案也有所区别。统计显示,6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营运资本需求量处于1000万至5000万之间。

一、经销商日常运营所需要的最低经营营运资金是多少?事实上,很多我国汽车经销商的运营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当前来看,绝大多数经销商的自有资金难以维持足够的流动性。统计结果显示:

1、近一半的受访者承认,在全部营运资本需求中,自有资金所占的比例不足30%;

2、约三成的反馈表示,这一比例在30%至50%间;

3、仅剩余的22%经销商表示,自有资金能够覆盖80%以上的营运资本需求。

二、经销商所需最近经营营运资金中自有资金所占比例是多少?

为获取充足的营运资本,弥补资金缺口,经销商期望获取外部资金支持。对于“融资活动遇到的最大问题及担心”的问题的统计结果显示:

1、超过60%的经销商认为融资成本高,使得运营成本加剧;

2、将近30%的经销商认为无法合理预测所需金额;

3、有10%的经销商承认其缺乏融资渠道或无法取得足够的外部资金以满足运营需求。

三、经销商寻求外部资金时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这意味着融资成本已经成为经销商运营中需要面对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1、融资活动可以提供充足的营运资金来保证流动性;

2、巨大的融资成本使营运成本不断上升,导致更薄的利润空间。

2.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

融资活动的目标在于满足营运资本需求与较低的自有资金水平之间的资金缺口。一般来说,经销商的融资渠道通常包括商业银行贷款、厂商及其金融公司借款、投资人或关联公司的借款等。一、经销商所需外部资金主要来源于什么?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63%的经销商通过银行贷款来融资;

46%的经销商通过外界投资者或者关联公司借款;

37%的经销商通过厂商及其金融公司借款。

二、渠道的融资成本。

统计结果显示:

49%的经销商的外部资金利率是当时基准贷款利率的1-1.3倍;

26%的经销商指出利率等同于当时基准贷款利率;

仅有3%的经销商指其利率低于当时基准贷款利率。

经销商使用外部资金的利率一般是多少?

三、可见,银行贷款是经销商获取营运资本的最常用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对于贷款的担保方式,有多种选择。

实际上,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我们发现:

40%的经销商指出信用贷款为其主要担保方式;

31%的经销商指出贷款方式为混合使用各种担保方式;

31%的经销商指出商品车车证质押为主要担保方式;

9%的经销商指出不动产抵押为主要担保方式。

经销商筹集外部资金采取的保证方式主要是什么?

在这些担保方式中,新车合格证质押是最具风险的操作模式。即经销商将新车的合格证质押给银行以获取贷款,当新车售出后,资金回笼,再将钱还给银行,取回合格证。这种操作模式在汽车市场的需求旺盛时期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一旦汽车市场转冷、银行信贷政策收紧或融资成本上升,就会引起经销商的财务危机。

3.现金流管理

经销商可以通过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来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即通过准确的资金需求预测,合理安排各融资方案,包括融资金额、期间等,在保证充足的营运资本支持日常运营的同时,最大程度上降低融资成本。对于资金需求预测方式的选择,统计结果显示,高达83%的经销商选择通过现金流量预测表、资金缺口预测表来进行资金预测,这其中有少部分经销商表示也会结合历史数据进行预测。

一、贵经销商采取如下哪种方式来进行资金预测?

现金流量预测,一般包括经营活动、融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测,需要各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共同配合完成。一般来说,新车销售及库存采购,是影响现金流量的决定性因素,在预测资金流动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同时,财务部也应该关注融资活动的大额现金流动情况,例如近期是否有需要偿付的贷款、利息等。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现金流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在于:

1、54%的经销商认为来源于外部突发因素的影响,例如厂商强制采购、宏观政策影响等;

2、40%的经销商认为业务部门提供的数据不准确,例如销售收入与采购支出等项目;

3、20%的经销商认为无法考虑到所有可能的情况。

二、贵经销商在进行资金预测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当然,资金使用的实际情况与预测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全面综合考虑运营状况、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加强与汽车厂商的沟通,是经销商在提升资金预测准确度时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在资金流预测遇到困难时,经销商大多会向财务部人员寻求帮助,包括集团财务人员,和公司内部财务人员。这就对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20%的经销商表示,会向外部的专家或顾问寻求帮助。

三、当贵经销商在进行资金预测遇到困难时,可向谁寻求帮助?

4.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影响经销商流动性风险的关键因素之一。欠佳的库存管理流程,采购计划与市场、销售不匹配,通常会造成存货积压,占用大量资金,极端情况下会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导致破产。合理的采购计划与正常的库存水平,是经销商管理层需要重点定期监控的指标,并根据库存结构与库存水平,随时调整销售策略,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转。

一、经销商在遇到较大的资金压力时,主要通过何种方式改变这种状况?在遇到较大的资金压力时,近50%的调查对象表示主要通过调整采购计划来解决;43%的受访者表示可通过外部筹集资金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11%的经销商选择低价清空库存的方式,加快资金回笼。

在一般的4S店经营模式下,库存是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

1、高达86%的经销商表示商品车库存能占到流动资产的50%以上,其中43%的经销商这一比例超过了80%;

2、余下14%的经销商的流动资产中,商品车库存占比在20%至50%之间。

二、长期平均来看,贵经销商的所有商品车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大约是多少?

库存水平,与经销商的销售数量有关。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2010年3月提出的“库存预警体系”中,设定库存指数(即当月库存/当月销量)的警戒线为1.2,指数越大,库存压力越大。按照这一警戒线推算,一般的存货周转天数警戒线应为40天左右。通过调查商品车库存周转天数,我们了解到:

71%的受访经销商的存货周转天数平均在30-45天;

20%的经销商为45-60天;

三、贵经销商的每辆商品车的存货周转天数大约是多少天?仅9%的调查对象表示在30天以内。

造成库存压力大的主要因素,其来源是多方面的,如市场环境、客户需求、销售情况、采购计划等。在这些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素中:

1、46%的受访经销商表示,订车计划不合理是导致库存压力大的主要因素;

2、37%的经销商,归咎于厂商的强制采购;

3、29%的经销商认为消费者购买力不足;

4、23%的经销商认为自身销售能力不足;

5、14%的经销商认为宏观政策的变更,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贵经销商认为造成库存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宏观市场预测

2010年全国汽车产销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产销再创新高,刷新全球历史记录。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较强劲的增长态势,增长率预计在9.3%左右,同时支持汽车工业稳步增长的外部环境并没有变,二三线城市的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刚性需求,因此,2011年汽车行业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刺激消费的鼓励性政策取消、部分城市限购令的出台、能源环保等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车市仍充满各种不确定性。

一、对于2011年市场增长的预期。根据贵经销商的预测,2011年的汽车市场销售量增长率会是多少?

调查结果显示:

1、43%的经销商认为车市在2011年仍会有5%-10%的增长;

2、31%的经销商预期车市的增长速度不超过5%;

3、仅23%的经销商对于车市仍保持十分乐观的态度,预期会有10%以上的增长。

大部分经销商认为我国2011年汽车产销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转而进入一个平缓的增长期。除各种复杂的宏观因素影响及制约外,汽车经销商在日常运营中仍需面对多种挑战。在问卷中,我们列举了经销商各业务环节存在的各种挑战,包括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二、经销商在日常经营中遇到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1、74%的经销商提出公司运营成本越来越高;2、31%的经销商过度依赖集团公司的资金池;

3、23%的经销商认为公司制定的资金计划与日常运营资金需求不匹配;

4、20%的经销商指出员工流失率高,流动性太强;

5、17%的经销商认为宏观政策不稳定,政府监管压力过大;

由此可见,不断增加的运营成本已经成为经销商需要面对并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过度依赖集团资金、资金计划与实际需求不符,也是不容忽视的现状。但是,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经销商已经采取了各种风险管理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在接受调查的经销商中,高达74%的受访者已经针对关键流程建立了相关的控制,例如:存货管理、现金流预测等。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其管理层会定期复核风险暴露,并相应调整运营;37%的受访者也已经开始对公司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

三、经销商建立了哪些措施应对风险事件?

6.厂商支持

过去数年车市的蓬勃发展,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促使各品牌经销商网络快速扩张。作为厂商车辆销售的渠道,经销商承担起了消费者与厂商之间桥梁的角色。目前,厂商与经销商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仍处于相互博弈的状态。一方面整车生产企业的市场目标逐年提升,另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经销商营销能力不足,汽车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在逐步加剧,在2010年已经出现了个别矛盾激化的案例。2011年以来,基于来自整车厂的目标、考核指标与体系、市场变数等诸多方面的压力,经销商的成长环境相对较为辛苦。同时,我们高兴的看到,多数厂商已经提供了一些支持,来帮助提升经销商的运营,例如:提供商品车免息付款期限、金融公司提供信贷额度等信贷政策,以减轻经销商的资金压力。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

1、高达68%的厂商提供的免息付款期在10至20天;

2、6%的厂商免息期在5至10天;

3、3%的厂商提供5天以内的免息账期;

4、3%的厂商提供20至30天的账期;

5、另外,余下的18%受访者表示厂商没有提供免息期。

一、厂商向贵经销商提供的商品车免息付款期限(即商品车提车到向厂商支付货款的期间)是多少天?

此外,在经销商面对较大的资金压力或库存压力的时候,厂商也会有相应举措,帮助其度过难关:

二、在贵经销商感觉库存压力较大时,厂商的作用如何?调查结果显示:

37%的受访经销商表示,在其库存压力或资金压力较大时,厂商会主动提供一些措施帮助缓解资金压力。

三、在贵经销商感觉资金压力较大时,厂商的作用一般如何?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厂商向经销商压车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共赢,是汽车经销商与厂商在今后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通过本次全国范围的经销商风险状况调查及业内专家走访,我们了解到各汽车厂商及经销商集团对其经销商网络发展的风险管理已经建立了一定认识,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具体缺陷,主要表现在:

经销商经营活动中风险管理意识的薄弱;

缺乏风险管理与经销商网络发展策略制定的一致性;

基础数据,财务数据及经营数据质量有待提升;

管理过程中各环节及各职能的孤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