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十篇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十篇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02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必需从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开始做起,因为课堂教学是我们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我这几年来一直处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第一线,以下是我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和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工作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提出的一些见解和感悟以及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大程度上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品质,促进教学改革。

2.能够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作为普通高中来说,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研究性学习直接服务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夯实基础。计算机网络教室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的主要场所。计算机网络教室里的计算机用局域网连接起来,学生计算机入网后能共享网络服务器中的信息资源,并联入因特网。为有利于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室中配有多媒体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主要教学功能有广播、查看、监控、答疑辅导、键盘控制、课件管理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讲解与实践的教学环境。教师可通过“广播教学”功能边讲授、边操作,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学生也可以电子举手的形式请求帮助,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能监控每个学生的屏幕,了解学生的研究学习情况及进度。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大纲编写教学程序,或制作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事先安装在计算机上。通过人机交互,学生可按自己的需要选择课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校园网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资源共享,通过校园网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资源和包含有图书、多媒体课件、电子课程等电子与非电子的信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点播、阅览来实现自主学习。

2.针对差异性,采取有效措施。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大都比较差,就是同班同学由于家庭条件和个人爱好的原因,早期的信息基础知识差异也很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探究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在课堂上提出的探究性问题难度大时,很多同学都不能融入进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在降低难度同时,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互相帮助,分享学习成果,从而提高探究水平。如有一次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学生会竞选,笔者在课堂上提出假如你来竞选,在传统的演讲方式之外,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争取同学支持,会用到哪些软件。有的同学表示会在网上发帖子、制作个人主页,运用多媒体广播站宣传等等。无论用什么软件制作,都应该先构思,于是各探究小组展开积极的讨论,水平高的同学对水平低的同学进行帮助,大家在探究过程中提出很多方式的同时,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生搬硬在套大纲或别人的经验,应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实际情况,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立足于教材又要突破教材;选择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用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鼓励勇于尝试;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价,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篇2

“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对于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现行的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涵,如何体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学科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当然是数学课堂教学。

要全面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要真心实意按照国家要求,主动积极地把研究性学习贯彻到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去,把这种思想,这种精神贯彻到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意识和生命活力得到全面拓展,真正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班集体充满成长气息,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智慧挑战,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正确处理好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几个关键点

在数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也是课程价值所在。

学生自主,指的是学生个人或学生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在征求各种意见之后,由自己来决定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结果表达和展示形式等;学生能积极思维,围绕一定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回答,能自己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并做出可靠与否的评价;学生能够承担他自己决定的事情,认真负责地将这些事情做好。

教师指导,从内容上看,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实行全程跟踪指导;根据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化的指导;把指导学生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帮助学生发现可能陷入的困境上。从程度上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点到为止”,不要代为解释,不要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2.问题意识和问题知识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认定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口。围绕这一能力的培养,学校和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工作还在后面:它要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提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提问,敢于提问;抓住学生霎那间的灵感,帮助学生思考如何以这个课题为基础进行深入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完全不是问题意识的培养者。当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活用”教师提供的有关问题发现的知识,这种“活用”就是一种我们所说的让他终身受用的智慧。

3.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

收集信息,指的是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

处理信息,则是指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并判断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能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炼出别人通常所没有想到的观点。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篇3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54-01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教与学虽然经过了从语法教学到听说领先法再到交际法以及语言习得法的极大转变,然而却没有能够从根本上使高中学生的英语素质产生好转。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与实际运用能力,离国际标准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为这种现状的改变提供了一种选择[1]。

1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对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重要影响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从实际学习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用相似于科学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是来源、存储、转换以及加工文字、数字信息、声音、图像的一切现代高科技的总称,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其对任务型高中英语教学有着深渊而广泛影响。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做中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将课程中习得而来的宝贵研究性学习策略与理念,通过网络平台,应用到我们的任务型教学中。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2.1更多地侧重于过程的学习

现行的语言教学方式侧重于老师的课堂传授,侧重于学生被动地记忆和模仿,在学习的整个环节中更多地以教师为活动的中心,学生则被动地成为知识的存储容器。而在任务型教学的整个环节中,学生往往是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典型任务并积极地去学习。再整个过程中,任务形象,目的清晰,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搞,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在完成任务中提高。

2.2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不断的动力来源于其自主动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而不是来源于家长、教师、社会等外部的要求,它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性。那些具体的、直观的网络素材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主动地开口讲英语,动笔练英语,此类学习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够逐步深入。伴随学习的深入进行其所带来的收获更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极大的满足感,进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的效果更具有效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自发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3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极大地提高

高中英语新课程内容多,容量大,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能够更加高效地设立学习情景,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这也是学习高中英语学习的关键所在。

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方式

任务型教学方式主要由三个阶段所构成:一是在任务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各种活动给学生输进与学习任务有关的内容,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激活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任务中。该阶段是语言习得的过程,教师不仅要留意学生语言的流畅性,还要特别注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积极鼓励学生重构英语语言。三是任务后。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他们进行归纳、小结,强化后,小组向全班展示任务结果,师生对完成的任务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行的必要性

4.1现行英语课程改革的自然选择

现行的英语课程比较侧重于学科内部的逻辑关系,不太重视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获取完整的体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较好地弥补了这个不足,使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了人文性和科学的内在统一。

4.2学习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信息时代,海量的知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信息意识应该从学生抓起。在高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阅读知识的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是和不可分割的,教师锻炼学生取得信息的技能,同时也是增强学生阅读技能的过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大量地选取、阅读,获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必要时还要学生自己动笔修改,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的阶段。

4.3与高考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一致性

近年来,高考英语教学改革着重于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的锻炼。素质教育改革的培养模式超越了应试教育那种更多地追求高考升学率、分数决定一切的错误做法,更多地注重于能力的考察,每年英语高考的题型变换非常灵活、各种具有显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题型就是最好的证明。

4.4现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3]教育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体现学生本位的意识,倾向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创新精神、科学创新意识。并非只有任务型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但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重要方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极大改善了高中英语的教学环境,致力于学生合作、互动、完成情景,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学内部结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状况下,教师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研究性学习和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与所带来的教学变革,踏上时代的步伐,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努力探索更多的适合与我国国情的、人情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J].基础英语教育,2011,13(1):14-18.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协作学习法;能力培养

在过去的十年中,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正如同志指出的:"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要看其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的成就,而且要看其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就可以为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这是辩证统一的。"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现时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起推动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型课程由一系列的主题单元构成,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实施,其优点是研究主题选择的灵活性很强,因而十分有利于不同学校和教师、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条件进行实践,它的缺点是学习内容不系统,且不易体现出学习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递进序列。如何在保持选择性的同时体现适当的序列性,这是需要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研究的问题。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地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训练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进行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活动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参与精神和参与能力,使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研究性学习在我们是门新设的课程,其实这项课程重在全员参与,研究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师的职能

传统的教师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鉴于此,有人认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削弱了,对教师的要求也降低了。果真如此吗?请看《学会生存》一书中的相关内容: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学生思考,除了此正式职能外,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这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更接近于导师的作用。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素质,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施。由此看来,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的关系

研究型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属于某个个体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问题,必须结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跨学科的当然是综合性的,特别是以往学科分割的情况较严重,强调跨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感到,在单科课程学习中,如能强调本学科内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培养的综合性,也是重要的。应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分析、整理、组合、使用,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巩固、充实和提高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研究实践的体验和感受,将会更深切地感受?quot;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激起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去,并能广泛猎取知识,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各学科知识的学习。

4、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型课程"怎样评价?它与高考的关系如何?这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研究认为,"研究型课程"的评价与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应有很大的不同,它应该重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是让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重温发明家、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并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此相应它的评价也就重学习过程,重知识技能的运用,重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创造实践过程,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努力形成有助于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研究型课程的评价不能、也不可能与高考挂得很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与今后高考实现"三+综合模式"中的综合部分考试又是有关联的,我们期望抓住高考改革的契机来推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通过实施研究型课程,将真正地赋予学生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能是高考无法体现的,但是它的价值却是人所共知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当作我们的责任。

三、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1、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2、推行协作学习法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一种是个别化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第三种协作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协同工作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

一位哲人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基于此我们不难理解协作学习的价值。

信息技术课本身是技术课,信息技术是一个大的概念,细化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乃是由一项项设置,一步步操作组成,很适于学生在协作学习中掌握。只有首先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更好服务于研究性学习。

3、"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健t谘芯啃匝爸校康餮闹魈逍裕蟪浞址⒒友谘芯抗讨械闹鞫浴⒒院痛丛煨浴q豢醋髦督ü构痰幕斡胝撸暗男矶嗄勘旰腿挝穸家鞫⒂心康牡鼗袢〔牧侠词迪帧=淌χ皇谴斯痰闹傅颊撸淌φ闹傅甲饔每梢允寡芯抗谈佑呕茄芯炕疃兄匾囊换贰?

4、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目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5、利用计算机网络促进个性化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重在参与,都能得到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在学习的起始状态、学习的速度、学习的方式以及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有显著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适应这些差异,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使个性化学习能得以实现。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网上质疑问难。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或解答。同时,我们还利用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在网上学习状况,为学有困难者指点迷津或作出示范操作,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促使他们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我们还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让学生上互联网,在专业网站的bbs上进行问题征解,或在网上寻名师求解难点解法,或查找cai软件,帮助自己解决难点,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再也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6、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它是一种注重引导学生去主动搜集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它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综合应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层面。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是因为:其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主动广泛而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信息的多样性就更需要学生去主动地判断、选择和组合。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剖析。然后,我们再让学生带着各自的疑问,在网络上独立搜索、阅读,合理选择、融合有关信息。从这样的实践中,我们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和更为丰富多样的背景资料(如数据、文字、图片、视频等),学生就完全能够去独立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虽然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但他们在信息面前所表现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和充满灵气、体现创新的独特见地是值得让人钦佩的,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将会得到新的提升,"素质教育进课堂"定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抢占这一"制高点",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让我们的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相溶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篇5

(一)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资料获取方式传统的资料搜索方式存在局限性,信息技术很好地扩展了资料的获取方式,但有些资料可能由于时间的流逝,生活中很难搜索到,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改变上面遇到的问题。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当中,学生自由搜索资料,没有了传统教师的讲授,难免在网络上搜索资料时遇到问题,学生这个时候可以互相教学,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解答自己遇到的问题,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变换了教学方法,对学生今后自我学习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习成果的分享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将学习成果进行分享。让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及时了解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自己在第一时间也及时了解到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这是研究性学习进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通过信息技术知识中的网络知识,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上传到网络上,让各个成员了解小组学习情况,自己也能够将个人的资料研究成果展现给大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成果的分享,培养一种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四)研究过程中的学习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性学习注重研究,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性学习资料收集工作的同时,更要注意资料的整理工作,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并从中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判断,选择出和小组研究课题相关的素材,对资料进行辨别,然后上传到小组的空间当中,小组内进行资料的进一步探讨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篇6

安溪第一中学林少晖

[内容摘要]现时我们正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训练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进行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活动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参与精神和参与能力,使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协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协作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就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的角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协作学习法;能力培养

在过去的十年中,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要看其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的成就,而且要看其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就可以为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这是辩证统一的。"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现时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起推动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型课程由一系列的主题单元构成,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实施,其优点是研究主题选择的灵活性很强,因而十分有利于不同学校和教师、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条件进行实践,它的缺点是学习内容不系统,且不易体现出学习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递进序列。如何在保持选择性的同时体现适当的序列性,这是需要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研究的问题。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地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训练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进行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活动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参与精神和参与能力,使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研究性学习在我们是门新设的课程,其实这项课程重在全员参与,研究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师的职能

传统的教师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鉴于此,有人认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削弱了,对教师的要求也降低了。果真如此吗?请看《学会生存》一书中的相关内容: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学生思考,除了此正式职能外,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这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更接近于导师的作用。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素质,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施。由此看来,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的关系

研究型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属于某个个体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问题,必须结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跨学科的当然是综合性的,特别是以往学科分割的情况较严重,强调跨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感到,在单科课程学习中,如能强调本学科内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培养的综合性,也是重要的。应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分析、整理、组合、使用,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巩固、充实和提高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研究实践的体验和感受,将会更深切地感受?quot;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激起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去,并能广泛猎取知识,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各学科知识的学习。

4、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型课程"怎样评价?它与高考的关系如何?这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研究认为,"研究型课程"的评价与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应有很大的不同,它应该重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是让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重温发明家、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并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此相应它的评价也就重学习过程,重知识技能的运用,重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创造实践过程,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努力形成有助于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研究型课程的评价不能、也不可能与高考挂得很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与今后高考实现"三+综合模式"中的综合部分考试又是有关联的,我们期望抓住高考改革的契机来推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通过实施研究型课程,将真正地赋予学生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能是高考无法体现的,但是它的价值却是人所共知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当作我们的责任。

三、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1、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2、推行协作学习法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一种是个别化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第三种协作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协同工作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

一位哲人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基于此我们不难理解协作学习的价值。

信息技术课本身是技术课,信息技术是一个大的概念,细化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乃是由一项项设置,一步步操作组成,很适于学生在协作学习中掌握。只有首先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更好服务于研究性学习。

3、"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健t谘芯啃匝爸校康餮闹魈逍裕蟪浞址⒒友谘芯抗讨械闹鞫浴⒒院痛丛煨浴Q豢醋髦督ü构痰幕斡胝撸暗男矶嗄勘旰腿挝穸家鞫⒂心康牡鼗袢〔牧侠词迪帧=淌χ皇谴斯痰闹傅颊撸淌Φ闹傅甲饔每梢允寡芯抗谈佑呕茄芯炕疃兄匾囊换贰?

4、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目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5、利用计算机网络促进个性化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重在参与,都能得到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在学习的起始状态、学习的速度、学习的方式以及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有显著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适应这些差异,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使个性化学习能得以实现。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网上质疑问难。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或解答。同时,我们还利用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在网上学习状况,为学有困难者指点迷津或作出示范操作,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促使他们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我们还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让学生上互联网,在专业网站的BBS上进行问题征解,或在网上寻名师求解难点解法,或查找Cai软件,帮助自己解决难点,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再也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篇7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正文字数:6300字)

【参考文献】

[1]张健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7]黄秉刚,《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郑晓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杂货内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2.2;

[9]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11]毕作勤刘强王绪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4;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篇8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如火如荼,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关注新兴技术辅助教育活动,更是专注于技术促进教育的变革性发展。首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国际会议(eitF2012)于2012年8月10日至12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会议围绕“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为主题,汇聚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著名教育研究专家及教育技术领域领军学者进行学术成果的交流分享。本届大会收到高品质英文论文92篇,共200余名代表热情参会,并通过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并行分会报告等方式展开交流研讨,为全球的教育技术人构建深化交流新局面。本文对会议的概况及报告内容进行介绍,有针对性地对部分专家的邀请报告进行解读,在聆听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总结技术促进教育的变革性启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变革;eitF2012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3)03—0039—06

一、引言

由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SiCet:SocietyofinternationalChineseineducationaltechnology)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国际会议”(eitF2012)于2012年8月10日至12日隆重召开。该次会议的主题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意即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不仅需要技术的原动力,更要注重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性的应用及实践。本次大会包含来自海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所、媒体界等领域19位知名专家所作的主旨报告和大会报告,43位学者在并行分会上做了学术交流,中国内地及港台、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是eitF的第一次会议,得到了全球华人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支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程序,会议论文集最终收录了92篇高质量的英文论文,主要围绕“促进教与学的新兴技术”、“构建教学环境的创新方法”、“信息社会与文化”、“虚拟学习和灵活学习”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交流。本届会议不仅仅是一次会议,更重要的是它企图促进SiCet学会发展、创办eitF国际会议、提升杂志办刊质量,并以此三位一体的理念共同创建教育技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同时与国际接轨。会议以英文报告为媒介,不仅面向华人学者群体,更吸引全球相近领域的学者积极参与,增强该共同体的开放性和国际化。

二、教育变革的理论与技术

——大会主旨报告解读

本次大会是国际教育技术领域层次较高、影响较大的会议之一,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主旨报告形式的学术交流。其中包括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JohnBurton教授的报告“instructionalDesign&technology:Yesterday,today,tomorrow,andBeyond(教学设计与技术:昨天、今天、明天、未来)”,第十届国际学习科学会议主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michaelJacobson教授的报告“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inaustralia:anoverviewofRecenttrendsandDevelopments(澳大利亚的教育技术研究:近期趋势与发展概述)”,美国普渡大学timothynewby教授的报告“Usingweb2.0toolstoCreate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experiences(使用web2.0工具促进国际合作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的报告“ReshapingLearningintheprocessofSocialinformatization(信息化社会进程中的重塑学习)”,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的报告“atheoreticalandpracticalResearchofpromotingBlending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推动高校混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的报告“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ofeducationalChangeswithCloudtechnology(云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报告“whereistheKeytotheSuccessofeducationinformatization(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哪里)”等。笔者选取这18个由知名学者作的精彩主旨报告中的部分进行综述分析,以期把握最新的发展动态,提取有启发意义的思想和观点。

1.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趋势及重点

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教授JohnBurton博士针对教学设计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作了翔实的汇报。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始终是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主要战场及重点领域,随着时代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技术引领下,人性化服务的跨时代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JohnBurton博士根据时间断代讲述教育技术的发展:当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首先,教学设计不仅需要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参与,更需要迸发协作的设计(分析、生产、评价、更新过程的结合);其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改变现有设计理念下的教学系统,以帮助学生获取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压缩开发周期长且复杂庞大的教学系统,注重需求设计和智能技术在信息化教与学中的设计及应用。

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先生对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作了精彩阐释。他抛出问题:到底什么是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如何才能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学习与教育是有区别的,学习活动与教育活动的性质完全不同,后者是纯粹的社会活动,前者可以是个体化的,也可以是社会性活动;两者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学习是获取知识和经验,教育是教与育,教是传递知识与经验,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应当注重在课堂的变革,而非学习过程。何克抗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自然课堂教学结构就是学校教育系统结构的核心,改变学校教育系统结构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至于如何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他认为信息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组成。课堂教学的四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传统教学中即“教材”)、教学媒体,要分析彼此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坚持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与“学教并重”的教学观念来变革;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有效运用组织教学内容的“宏策略”和“微策略”来体现,“宏策略”是要揭示学科知识内容中的结构性关系,“微策略”是强调在一节课内任何围绕某个主题来组织的教学;师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应通过实现教师、学生、媒体三者之间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来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应通过采用超链接方式组织数字化教学内容来体现,教学内容由线性到非线性,任意节点随意跳转,按需学习。

悉尼大学教育和社会工作系的教授兼系主任、计算机化学习和认知研究中心联合主任michaelJ.Jacobson博士介绍了澳大利亚教育技术研究的近期趋势与发展,他指出数字教育革命时代,澳大利亚将为其教育技术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提供最为便捷的网络、商业投资等,并与世界其他组织与机构合作。michaelJ.Jacobson认为团队合作精神是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基本素质,任何领域成功的关键在于合作而非孤立,但对与技术市场密切联系的教育技术领域来说,该学科的多样性、交叉性要求大力加入技术元素以促进教育的跨学科交流,支持学习者在不同领域间的对话,因此团队合作在教育变革中尤为重要。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针对混合学习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作了报告,他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要与高等学校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现代化,此外,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急需改变:其一,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都停留在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基本局面,现代教学仍是传统模式;其二,投资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课程,其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李克东提出利用混合学习,即传统的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基于网络的在线(online)学习的整合,通过调查研究寻找优秀案例,使用内容分析、扎根理论研究案例,总结并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将“learningfromit(从信息技术中学习)”转变为“learningwithit(在信息技术环节下学习)”,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认知工具,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构建教师实践社区,开展网络调研与绩效评估,促进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2.教育技术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web2.0给教育带来了无限新鲜,美国普渡大学的timothynewby教授从学生视角审视了web2.0工具。他指出美国教育教学遇到挑战:第一,教师容易高估自己的技术水平;第二,学生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第三,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内容的趣味,而不清楚为什么能激发学习动机;第四,学习者积极参与媒体学习,但却忽视合作学习;第五,数字化技术使得处于信息化时代下的学习者与朋友和家人疏远了;第六,wiki是跨文化、跨国际时代下的潜在有效平台,基于wiki的合作学习设计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timothynewby教授设计的inSite研究项目中,学习者使用ZohoSheets、GoogleDocs、GoogleLittrips、Xanga、、thinkfree、prezi等web2.0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写作练习、交流分享等,其两年以上完整的研究表明,学生更倾向于合作学习,可基于wiki设计并开发合作平台以实现知识共享。

教育中应用的技术纷繁复杂,云计算(Cloudtechnology)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了“基于计算机的教育(ComputerBasededucation)”、“基于互联网的教育(internetBasededucation)”,发展到“基于信息化基架的教育(CyberinfrastructureBasededucation)”,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在“云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报告中指出统一信息架构(Cyberinfrastructure)概念最早出现于1998年,是基于信息化基架的教育,是教育科研云计算平台的前身。云计算给教育信息化带来无穷益处:按需扩展,使计算更为灵活;集中管理,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管理复杂度,技能学习智能化。这给教育信息化带来无穷机遇,采用云计算技术架构信息平台,可消除“梅花桩”;系统互联资源、共享传递资源,高效培养专业化队伍,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行;降低资源和系统的消耗,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电子书包是一种便携式的个人信息终端,具有阅读电子课本、管理学习资源、记录个人电子学档的功能,这种云服务平台实例实现了从碎片化学习向连通化学习的转化,从根茎式学习走向全球脑,此项研究正从技术和教育视角重新审视学习方式变革,让我们深思学习评价变革,反思云技术给教育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韩锡斌副院长演讲的内容为“融合LmS技术,创建网络学习平台”,他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开放网络课程的开发及使用现状,指出开放网络课程与校内课堂教学活动脱节的普遍现象,其解决措施即融合tHeoLLmS技术,设计高效开发网络课程的平台,开发教育模型,架构技术平台,以实现课程平台共享于互联网络,课程内容交流于不同校际,课程活动传递于全国各地(如图1、图2所示)。

3.信息化社会中教与学的新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针对信息化社会进程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学习作了精彩报告。社会信息化将改变人们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从而引发学习方式变革的需求。传统学习方式以知识精加工为主,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要求和预设的知识单元顺序,逐个达到规定测试要求,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掌握,这样的传统知识学习观将面临巨大挑战;他提出,信息化社会中,首先,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将以“知识贯通式学习”为主,即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同一学习目标下,从了解知识来源和知识结构出发,逐步掌握关键性知识内容,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掌握;其次,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是差异化的,既有线性的路径,又有从点到面的扩散式学习路径;再有,课堂教学只是让学生了解知识迷宫,学生却不知如何在迷宫中不迷失自己,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匹配问题,而更多地转向如何理解问题情境与界定问题,如何提出问题,怎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等。重塑学习给了我们重要的理论意义,为后续设计并开发信息化社会进程中的学习系统做好理论模型研究准备。

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的王淑艳教授作了题为“在线教学的教学设计策略与实践研究”的报告。她生动地介绍了在线教学的参与者研究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如何为职前和在职教师服务,以此展示信息技术与在线教学的整合的重要性。在线教学设计的研究使用行动研究法,根据aSSURe模式设计在线课堂教学策略:a——analyzethelearner(学习者分析),S——stateobjectives(设置目标),S——selectmediaandmaterials(媒体选择),U——utilizetechnology,mediaandmaterials(利用媒介技术),R——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参与学习),e——evaluateandrevise(评价完善)。基于此的模型设计了在线教学系统,借助课堂反馈、微博评述、论坛反馈、课后评价、参与者意见,用不同的交流工具创造灵活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之间的有效交互促进在线课程的高效完成,明确课程目标并以足够的交互进行教学指导,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①]本课程帮助学习者体会在线课程整合技术的方法和意义;[②]课程活动帮助职前及在职教师掌握所需的技术技能;[③]课程设计和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将技术融入教学。

我国台湾师范大学陈明溥教授对“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融入alice技术的效益”进行了研究,报告中他认为:常用的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包括alice和3D等,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实验表明,将可视化工具alice融入程序语言教学中,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程序运行的原理,并且合作学习比个体学习更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成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达到较好的学习进展,并且提升学习的满意度和主动学习的态度。但是实验过程中,技术的融合对初学者的影响不明显。他们的后续研究将致力于使初学者更快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三、教育信息化吹拂的学术春天

——并行分会报告综述

首届eitF并行分会是大会的主要议程之一。参会代表从“促进教与学的新兴技术”、“构建教学环境的创新方法”、“信息社会与文化”、“虚拟学习和灵活学习”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43位专家学者交流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1.促进教与学的新兴技术

新兴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灵魂,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面,教育技术工具的研究开发、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构建教学环境、最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始终是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们探讨了“促进教与学的新兴技术”,其中有来自我国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陈立祥教授的报告“运用虚拟显微镜系统在医学组织学分析中的应用”,南京大学张宝辉教授的“基于imVt平台对中学化学教育的实践研究”,圣约翰大学陈晓珺博士的“在线移动平台与历史教学的融合”,阿尔伯塔大学尹垠博士的研究“电子白板在现象学研究中的应用”,北京交通大学周围教授的“泛在学习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结合”,等等。

2.构建教学环境的创新方法

普渡大学timothynewby教授介绍了impaCt(instructionmatters:purdueacademicCoursetransformation,普渡学术转型课程)项目,讨论了如何使传统大型的课堂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术小组,验证了学习者和教师的角色、学习方式等转型。北京大学缪容博士和她的团队在北京某中学的学生中运用Light-Upenglish系统研究英语学习,一改传统的学习模式,融合混合学习理念,工作日由学习者在系统中自主学习,周末进行面对面的教学辅导,她指出创新的学习理念与方式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混合学习模式——网络技术的融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导师辅导的模式适合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他们并打算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推广此教学方法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美国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站红教授研究美国大学生如何设计并应用视频会议技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视频会议教学的设计元素包括:关联、能力、丰富和文化,将它们体现在学习系统设计中,促进学习者的自主与合作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冯晓英博士深入研究了“支架式教学策略如何促进校际合作学习”,校际协作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能够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其研究目的是设计和应用教学支架策略指导农村和城镇学校开展跨地区校际协作学习,其实验结果表明高强度的支架式教学更适合农村学校教学,中等强度支架式教学适合城镇学校教学。

3.信息社会与文化

信息化社会发展迅猛,不同文化、习俗、理念在网络世界里触手可及。江南大学徐旸报告了“基于网络的智慧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如今已发展为“智慧校园”,可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教学系统、教学环境,学生和教师在此平台上领略异国文化与科技,融案例、理念、应用于一体的“智慧校园”将是教育教学中的新风景。国立中山大学庄雪华教授介绍了“tpaCK——技术教学内容知识的内涵以及不同的组合方式”,创建了tpaCK教师专业发展模型,为高校教师提供一手教学资料,集思广益,让教师能感受并领悟不同地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南京师范大学申灵灵博士报告了“教育技术学中的视觉素养研究”,当今社会已然是一个视觉的世界,需要市民有着较高的视觉素养,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共享离不开学者们对视觉素养起源、发展、核心的领悟。

4.虚拟学习和灵活学习

富兰克林大学杨翊博士作了题为“应用Facebook创建在线网络社区”的报告,Facebook为大学生提供了结识朋友、交流分享的社交网络,有助于彼此之间的沟通和联络。Facebook在教学应用方面可帮助建立友好的积极的社交网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辅助教学管理与支持协作学习。北京大学李秀晗就“微博如何促进非正式学习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微博作为一个实时更新与共享信息的平台,是web2.0时代下交流、合作、共享和灵活学习的重要平台,它备受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利用微博平台可促进高校学生的非正式学习,创建新型师生关系,设计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模式。其他来自清华大学、台湾中原大学、深圳大学等的学者对教育游戏、交互式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问题展开精彩研究汇报。

四、总结与启示

本届会议是eitF的首届会议,“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成功地带给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无限新鲜血液,我们看到了教育技术的发展面临的众多机遇与挑战,通过大会报告,教育技术研究者从新的视角思考了变革。我们需要对教育信息化深入研究,从教育教学基本原理、教学设计基本模型来审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新兴技术不盲目追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思考数字化技术的恰当应用;还要探讨在信息化社会进程中如何建设信息社会,如何发展技术文化,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学习理念支持的、协作共享的新兴技术更好地为教育变革服务。

1.信息技术的融合性开发给教育创新变革带来新机遇

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发展促进了灵活学习、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的蓬勃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更是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网络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对真实环境的要求、对实践过程的体验;而已成熟的web2.0和逐渐发展的web3.0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更促进教育变革,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紧密联系,为教育创新变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

2.教育教学的变革离不开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与学的方法要从“传统教授型”转为“创新探究型”;要不断研究适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组织模式;教学评价方式应多元化,而非传统的考试等单一评价尺度;要探索创新具有本国特色、学校特点的教学方式和理念。

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实践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终极目标

从国内外教育学者及专家的研究中可以得到启示,教育的变革主要在于课堂实践过程的变革。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从三个维度考虑:创建信息化教学软硬环境从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教学方法,以及变革传统教学步骤实现非线性教与学的过程。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在解决教育问题、设计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教育技术理论的支撑作用,紧紧抓住每个学科、课堂的活动导向与教学设计,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更深入、更真实。

4.教育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协调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了信息时代的重要的特征,自从信息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就改变着人们的各种观念,尤其是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使得学习从原来固定的时间、地点、内容,变得更加的灵活和创新。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学习,可以培养人们创新和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要重视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要重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这一重要因素对学习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整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点可以提升学习者的工作效率,从而提升人的总体素质。

一、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

随着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性学习的结构和内涵都会发生变化。学习者对学习的相关需求,如内容、形式、内涵等都会发生变化。当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已有应用,但是基本上还在初级的阶段,从事一些查询、分析等方面的工作,这只是信息技术最简单最基本的功能,信息技术最主要的功能是信息的查询、分析和超越时空的传递,现在的基于网路环境的学习还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网路分析和传递的特点。这些特点将成为未来研究性学习和教育的必要的技术支持,有了这些支持,未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笔者作为一所技术学院的计算机教师,历经了网络环境学习教学的角色的转变,也从事过我院师资的信息化的培训工作,教育的信息化改革,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来讲,难度和要求都不是很大,但是必须从思想的深处意识到网络技术对未来学习及教学的重要性。要充分意识到,硬件的建设只是信息化的开始,要实现整体的基于网络的学习和教学,,最重要的是软件的建设,要提高教育从业人员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素质,提升教育从业人员自身基于网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实现网络环境教学教师的角色的转变。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勾画了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前景,教学理论产生了相应的发展,在现代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发展中,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建构主义教学与学习理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因此,网络环境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和全新教育理念的挑战,教师在网络环境教学中的角色必将发生全新的变化,为了顺应这种新的角色变化,必须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在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育者的职责不再是单纯的信息的传播者,不单纯是知识灌输者,而是从“教”转变为“导”。而是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的最有效方法,培养他们自我调剂自我学习的能力,建构起良好的习惯。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通过网络,学生能很多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吸收消化完成学习任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

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和教育模式的构建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和教育模式的建立,最主要的目的通过计算机网路的技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对学习的感知度,促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教学目标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本质上相统一,但更为注重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在这样的模式下,教育实施者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和研究者,同时还要要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源头的信息资源的设计师、整个学习全体的导演及课程的开发者,还要是学生的学习顾问,通过这些建立起这样的基于网络的学习和教育的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使研究性学习具备了自身的教学特色,通过这样的模式,学生可以即及时,高效地获取信息,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甄别信息,批判性和创造性地运用信息;合理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探究与协作,解决问题等等。笔者在学院这几年从事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全校的计算机应用已经普及绝大多数教育从业者数教职工都能够将计算机应用于日常工作学习和课堂教学,同时,产生了一批具有网络学习和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伴随教师角色的转换,学院整个学习和教育的创新也发展迅速。

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适应了信息时代所提出的新要求,在丰富多彩的庞大的资源库中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及时、高效地获取信息,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

目前,互联网已日益成为信息交流与存储渠道之一,但网络信息的庞大在给人们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容易令人们在无尽的信息中迷航,因此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扮演好引航者的角色。

2、甄别信息,批判性和创造性地运用信息。

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但不可避免的是,信息良莠不齐,我们不能因此反对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而要通过正确的方法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享受网络带给我们无限信息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从自己的研究需要和学习需求出发,批判的、创造性的接受信息

3、有效地运用信息资源进行自主研究。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计算机网络可以充当资源库,而学生亲自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永远是信息最好的来源,如何将这些第一手信息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得以充分的运用是每位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篇10

1.利用信息技术协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1.1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可以这样理解: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研究性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不谋而合的,因此,研究性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②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研究性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相吻合。③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最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功效的充分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环境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理论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重要因素。

1.2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实践性。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注重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现代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形式上,提示学生重视进行社会调查、访问咨询、实地考察、案例分析、查阅文献资料、科学实验等。在学习方法上,结合信息技术,提供上网条件(向学生开放电子阅览室、电脑教室等),帮助学生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获得亲身探索研究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严谨求实、团结进取、关注现实、责任感强的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

2.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的特征

2.1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它领域。

2.2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它是一种注重引导学生去主动搜集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它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综合应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层面。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是因为:①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主动广泛而快捷地搜集信息;②信息的多样性就更需要学生去主动地判断、选择和组合。首先要求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剖析。然后,再让学生带着各自的疑问,在网络上独立搜索、阅读,合理选择、融合有关信息。

开发专题学习网站,是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是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围绕一个特定的专题,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相关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结构化专题知识的学习网站;进而以这专题学习网站为基础,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专题网站,实现师生对专题网站的共建和共享。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的网络学习模式,它充分发挥了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主动地进行知识重构和创新,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