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篇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篇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7:59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篇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

中图分类号:G65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08-01

从二o一o年开始,本人很荣幸地受聘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担任“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和“安乡县中小学教师第三轮继续教育全员远程培训”的辅导教师,通过三年多来的远程培训辅导工作,使我对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深入地了解。下面,就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和体会。

一、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这是新课改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会有正确而有效的实践。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被应试教育所束缚,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而新课改改变了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让每个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拓宽教学思路,提高自身素质,所以通过培训,要让每个教师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教学过程应该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远程培训学习,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二、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和批判精神应作为新课改下的首要问题来进行探索。老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在课堂上质疑,让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民主气氛。所以通过新课改培训学习,使每个教师不仅仅学习到新的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让每个教师学会怎么样“教”,改变学生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总之,要让每个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三、每个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重新审视教材,研究教材教法

以往的课程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每门课程只有全国统一的一本教材,教师上课只需要一本书而已。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实行的是一标多材,教材的版本多样化,且每种教材的内容也会有些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树立一个观点: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师在备课中,应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内涵,把握新课标的各项具体要求,并且针对新课标的不同要求制定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在每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第一时间去把握新课标,从而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从备课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时时处处将新课标理念贯彻进去,指导教师的教学。

四、每个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学习,保证培训的质量

为了解决每个教师的工、学矛盾,国家拿出大量的资金开展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教育,这种培训模式较之以前的集中研修,有其突出的特点和绝对的优势。其一是解决了每个教师的工学矛盾,教师随时可以学习,不必影响到教师的工作。其二为每个教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教师免去了集中研修往返的时间,往返的车船费以及住宿费。其三,网上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多样,为每个教师的培训提高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好的平台。但这种培训以网络学习为主,也对每个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二要保证学习时间。三要按考核要求完成听课(包括视频和文本学习),做作业,进行网上互动交流。所以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过程中,每个教师要努力实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看”与“做”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确保培训质量。

五、完善评估激励机制,增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针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时应付了事,学习流于形式的实际,要进一步完善评估激励机制。通过远程测试和学习参与痕迹来规范教师的培训行为,防止教师培训行为的形式化。例如,可通过课后作业、测试来评估每个教师的远程学习情况,通过每个教师的在线时间、培训内容的浏览次数、发帖数目来监控学习过程,还可以结合培训课程的教学要求实地测评学习进度、讨论频次、交流深度、作业情况等培训效果。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并落实激励措施,把参加远程培训的情况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内容结合起来,激励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地参加远程培训。

总之,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地探索和努力,更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参与到远程培训中来,为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46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基本是“填鸭式”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化,无法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对政治学习失去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2003年教育部开始推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深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训练学生独立探究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笔者有以下看法。

一、更新政治教学观念

(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过于死板,教师梳理知识,学生死记硬背,政治课堂毫无生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政治知识,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从思想上改变教师主导课堂的观念,在政治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进而得出政治结论,增强学生的政治课堂参与感,鼓励学生在听课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努力习得政治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政治课堂的活跃程度,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更能增强学生政治学习的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动力。

(二)教师与时俱进,努力充实自身素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而要时刻关注当今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社会时政热点,从生活中发现政治素材。面对庞大的政治材料,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职业素养,在深入解读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现有的政治材料进行整合分类,并与政治课本抽象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这样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趣味性,学生又能在趣味中学习政治知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多样化的课堂导入

新颖别致的教学导入方式,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刺激学生主动去获取政治知识。例如,教师可以以时政新闻为媒介,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学习任务,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政治知识面,更能增强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如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来自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了会议,以此新闻为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如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什么,国家关系与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政策。政治中的哲学知识通常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选择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或历史故事为教学导入,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不自觉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程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二)合作探究、小组辩论等多种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变革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学模式必须由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知识差异又能集思广益的学习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在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趋利避害,共同探讨出问题的最佳答案。在学习《投资的选择》这一节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四位成员分别代表储蓄、股票、债券、商业保险四种投资方式,每人陈述自己代表投资方式的优势与风险,这样学生可以同时掌握所有方式的利弊,从而习得这一章节的知识要点。这种学习方式在使学生学习最优知识的同时,又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政治课堂效率。

竞赛、辩论等方式也是改革政治教学的重要方法。竞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动机下,会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去学习政治知识,这种方式能够激励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辩论的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学会收集政治素材,将材料进行分类并且在众多材料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将是学生的必备职业素养。

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活跃的课堂氛围,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毫无作用。随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政治课堂可能会出现学习氛围过于活跃、课堂纪律散漫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政治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课堂组织者”的身份,对政治课堂进行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师要根据政治课本的具体内容来安排政治课堂的学习方式,文化性较强的政治内容适合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习,而一些抽象的哲学问题则需要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哲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把握好学生的价值取向,始终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道德思想,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信心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改进策略

新课改革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重点,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以往教学中“授之以鱼”的教学方法改进成“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改进策略进行探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交流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分析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第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实践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违背了语文作为一门交流实践性较强学科的特征,使语文教学效果难以实现。同时由于在语文教学中缺乏实践,学生对生硬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语文的欲望,使语文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第三,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主导,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都将滞后。由于小学时期是其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教师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机械的学习记忆方法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利影响,学生养成思维上依赖教师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将成为阻碍学生进步的最大障碍。

二、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1.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创设情境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教学方法。因此,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小学语文教学具备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操场上》时,教师可以将操场作为课堂,学生观察操场上其他人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从而学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能够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课间或课后在操场上开展的体育活动。情境课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语文具有实践、交流和培养文化素养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这些特征进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具体应用能力。

例如,在进行《春雨的色彩》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春天进行细心的观察。对观察到的春天的变化特征进行记录。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柳树变绿了、小草发芽了、泥土变得更加松软了、小鸟的叫声也越来越多了。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在分享过程中进行讨论,相互补充,加深了学生对春天的认识。这时,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适时展开,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发现春天和自己观察的结果是一样的,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保证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3.引导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这正说明了在教学中“授之以渔”的重要性。教师的任务和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对预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记录,将问题带到课堂上。其次,在课中教师应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应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并对复习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为学生在其他学科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充分体现教育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柯镇林.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8).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篇4

关键字:课程模块教学策略创新创设拓宽积极主动兴趣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材已走入课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而知、情、意相结合是现代教学论的要求。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化学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高中化学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以较大的选择空间。在教学中要依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课程。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又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再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创设课堂氛围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学、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从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如学完卤素,学生们利用课余找资料,在交流会上向大家介绍氟立昂破坏臭氧层的原理和目前臭氧层的状况,倡议大家购买无氟冰箱,平时尽量少用涂改液、发泡摩丝、气雾剂等含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品;有的向大家介绍被称为"世纪三毒"的化合物--二恶英、DDt、多氯联苯,并提醒大家,将来发明、使用化合物时一定要注意对环境的影响,产品生产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有的介绍了健齿防蛀牙膏的主要成分是氟化钙,这种牙膏适合于含氟量低的地区使用……如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含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少量促进植物生长,过量则使水中植物疯长,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变黑、变臭。我国生产的洗衣粉大多为含磷洗衣粉,大量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讲硫酸的腐蚀性时告诉学生具体的实例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酸碱站的两名操作工正在上夜班。一名操作工在处理硫酸管一个泄漏点时,大量浓硫酸突然从送酸泵盖中滋出。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使在场的两名操作工不知所措,呆立在那里,没有及时躲闪,浓硫酸喷溅到衣服上,衣服被烧破,一名操作工的脸也被浓硫酸严重灼伤,被送到医院住院治疗。讲水泥的工业制法及钢铁冶炼方法时,介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讲电解电镀时介绍《水污染防治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改变过去教学中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继续训练的传统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把化学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体系中,突出化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16-01

新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理念,提倡新的教学模式。作为基础和支柱的小学语文,更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来顺应新课程的要求,适应不断前进的时代,使学生们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以致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路人和辅助者的作用,学习关键是靠学生自己。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自身的特点,尽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学习知识,获取学习中所得的经验,这样也能加深学习的印象,更好地识记所学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也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兴趣都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课前讲故事、课中提问、课后互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最关键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分组讨论、小组比赛等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注重启发教学,并倡导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而不是以往的“满堂灌”模式,这样的启发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思维,并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的儒家文化就倡导因材施教,也就是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学习状况来进行适合的教育,同时,新课改改革下也提倡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们自身的学习进程和接受能力来不断地调整学习计划,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以适应学生各阶段的学习。

四、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能够降低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首先,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其学习知识的能力也比较有限,思维也需加强训练,单纯靠书本知识来教授会使小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学起来比较困难,而运用网络资源后,教师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把课本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能够降低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小学阶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在这一阶段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创造力和认知能力等。

五、注重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如问题情境模式、模拟情境模式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快的学习社会技能。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有关联的情境学习实践,培养出孩子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知道,自己就是这个社会团体中重要的一员,学习技能,不如去实践技能,否则,理论永远跟不上现实变化的脚步。而教育的实质就是为了让受教育的群体得到在社会上生存的本能,所以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提出,弥补了我国教学中理论大于实践的短板,也让教师真正的理解到教学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拥有以后生存的社会技能,努力的去接受,不如自己去亲手实践。创新新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六、注重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融会贯通

就像盖房子要打好地基一样,要想学好其他学科,必须要学好小学语文。因为语文教学是各科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并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语文教学中的识字,语句理解等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注重小学语文的基础学习,找到语文与其它学科的相同点,来更好地学习各科内容。只有学好小学语文,才能在良好的基础上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七、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学习不是一味地服从教师,死读书,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样的学习会使学生感到非常的被动,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多带学生去户外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多一些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从实践中获取的直接经验更容易被记忆,也能使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我们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启发教学,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和创新新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要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宪荣.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技巧探讨[J].语文学刊.2014(21)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篇6

1“读”中的学

以前们往往很强调语文中的读,而认为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读出来的,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首先是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分析相关的问题,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是读除读教材外的书刊,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读报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动态。

2“听”中的学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而严密的学科,所以,数学中的听相当重要。可能只有一字之差,然而意思却截然相反。数学中的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听同学发言,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因此,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特别提倡小组交流,博采众长,在组内活动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养成与人交流的习惯,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3“讲”中的学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课程的概念,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首先谈讲体会,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通过自己的反思,再将自己“读、听”的体会讲出来,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等。在讲同学发言看法的同时,拓宽了评价的渠道和方式,也对知识进行了再学习和思考。再谈讲思路,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4“写”中的学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数学日记等。写数学日记通过阅读教材,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和生活中的的有关数学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5“用”中的学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篇7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音乐;教学

新课程标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提倡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本人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学陶冶人的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是我的追求。例如在音乐课上,我关注学生对口琴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努力让每个学生学会口琴的简单吹奏。一段时间下来,我们的学生喜爱上了口琴,喜欢吹奏口琴(哪怕学的曲子非常简单)。我深知,那是因为他们获得了成功。成功不管大小,它都是让我们的学生继续发展的最好动力。有了兴趣可以产生情感,情感可以上升为审美,审美可以积淀情操,情操可以升华人格。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让我们的学生发展得更好。

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情感

(1)创设情境。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了的音乐学习与生活环境。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为经,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确定为音乐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音乐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音乐氛围的创设,拉近了音乐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受生活实际的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2)培养情趣。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主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唱歌教学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字,另一方面是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在懂得音准的和节奏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觉和造就音乐的“耳乐”。在教唱一首新歌时,我一般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一遍,我将全歌范唱一遍,让学生有个整体感受,然后学生哼唱歌谱,学唱歌词,理解歌词含义,最后学生完整演唱歌曲。这样利于音乐程度的提高,利于复杂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后自学的能力。

(2)运用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在教师的激励下,我们能看到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纪律表现良好、主动参与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的学生的比例有所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挥;课堂教学秩序良好、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有明显进步。这样,学生在和谐的音乐氛围中不但学会了如何在音乐课上进行学习,同时也初步养成了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形式的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音乐教学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动脑,组织好各个环节的教学,用生动、形象、甜美的教学语言和动听的歌声与伴奏打动学生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

参考文献: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篇8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

在农村的中小学教师中,大部分老师都认为参加培训很重要,尤其是在新课改的情况下。需要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但也存在一小部分是迫于形势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出自自身的愿望。另外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对教师的培训主要是在教学技能、课堂管理和师德教育上。培训的内容和现实的情况有很大的脱节,没有针对性。培训机构往往是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然后结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培训方案的制定。对学员的年龄组成和教学水平没有全面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培训的初衷。另外对于培训的资金这一块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比较高级的国家培训和省市级教师培训的资金是由财政直接拨款,对于参加的教师来说,相对感到满意。

二、影响中小学教学培训工作的原因

(一)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且不均

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是很愿意参加教师培训的,但在现实中这种机会却并不多。名额少是很大的原因。教师的培训名额往往由上级部门进行分配,在分配上给农村教师的本来就不多。而且在学校对参加培训教师的选拔上也缺少合理的规划,造成一些教师或领导多次参加,而真正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却鲜有机会。甚至于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由于交通或者其他的因素,根本就分配不到培训名额。

(二)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培训目标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高考招生政策,农村的教育不断的跟随城市的模式。广泛的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农村的教师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年龄差距大,教师数量少,学科发展不平衡和教师学历层次低。另外在培训时,培训的内容参差不齐。很多老师抱着学习的激情去,却发现培训的内容对自己能力的提高没有很大的作用。很多的培训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培训仅仅是走过场,应付了事。

三、提高教师培训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培训的基本原则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培训的目标性要准确,达到教师的满意才能说明培训的效果好。因此,培训前的认真调研必不可少,要根据教师自身的需求来设置培训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二)培训的迁移与发展

教师的自身的发展有着阶段性的特征,教师所关注的东西随着不同的阶段而不同。因此,培训也应该遵从这个原则。针对不同的阶段来改变培训的模式和内容。把教师的需求作为教师培训专业化的一个要求。教师的培训不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还是知识和技能迁移的一个过程。培训必须真正的落到实处,才可以真正的使广大教师收益。

(三)培训的新理念

现在教育上有一种“生本教育”的新理念,其主张教育乃是以生命为本。强调突出学生、突出合作、突出学习、突出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对传统“师本教育”的一种传承。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能否和学生在课堂上达到一种默契。也是教师培训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要使教师成为一个学生的引领者,引导他们去学习,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篇9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做出全新的调整,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发现,很多学校在基础教育目标、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这些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和学校传统管理模式会产生冲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必将会出现全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素质教育不理想

当前,应试教育在小学教学管理中根深蒂固,很多地区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尽管大部分小学教师都能够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升学压力存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管理中,素质教育表面化现象十分严重。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合理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导致素质教育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此外,在很多小学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缺乏相关经验,难以有效保证实施的质量,最终导致素质教育效果不理想。

2.教学管理思想不先进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管理理念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将全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中。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身心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叛逆行为,这是十分正常的,面对这种行为,教师要接受而不是一味的打压学生,处罚学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打压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师说了算,教师高高在上,压抑学生个性发展,导致学生不敢和教师交流。这种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十分不利,严重阻碍了小学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3.教学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就当前的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来说,很多小学依然存在十分严重的形式主义,在进行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得以充分的展示,会大量组织进行公开课和示范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看似学生和及教师密切配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表面上看似十分完美,但实际上是学生和教师提前演练好一次表演行为罢了,整个教学课程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性。对于目前很多小学来说,为了能够保证管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往往会将各种管理制度细化和标准化,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对教学管理方面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该种管理模式机械化和程序化现象十分严重,对小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对策分析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小学教学活动的中坚力量,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小学教学管理质量,就要求强化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新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从学生角度出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要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和职业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真正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发展。小学要结合自身自己情况,强化对教师队伍培训教育,要注重教师队伍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度研究和分析,理解透彻新课程的的本质要求,同时还要强化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吸引优秀的教师加入到小学教学工作中来,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学管理质量。

2.改进教学管理模式

先进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全面调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首先,小学校长要重视进教学管理。在小学进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小学校长是进教学管理的总策划和总管理者,是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作为小学校长要密切联系学生,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只有掌握第一手材料后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将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其次,注重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进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要全面重视教师教学改革情况,全面调动起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最后,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要逐渐改变过去应试教育理念,改革过去以分数评价学生好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方法,在进教学管理中制定更加详细和科学的评价机制,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和多方面性,要以激励学生和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注重教学计划管理,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做好教学计划是解决小学教学管理问题的保证,通常说来小学教学管理计划包含了学校教学管理计划和各个年级、学科的教学管理计划。学校的教学管理计划要以最近的教育方针为基础,落实好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各个学科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教学,禁止压缩体育、音乐、美术课程,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执行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还要进一步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完善教职工的考核制度,学校在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深刻了解的前提下,制定出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工作校核制度。完善教师职称评价制度,确保每一个学科的教师都能够公平竞争,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为教学管理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程小学

伴随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兴起,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无论对于学校还是老师、学生都是一个全新的考验。而本文主要从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开展素质教育三个模块对“新课程改革”展开论述。

1 素质教育本质的缺陷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从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转向为发展学生的个性,探索学生的天性,能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被有效的利用起来。这样看来,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有独立、特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但是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体制下,这种素质化的发展很难完成。例如,现在每个班级大约有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各不相同,如果要求老师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正常的授课都没有办法进行;但是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授课,那么就会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忽略他们的发展天性。所以这是一个本质的冲突,在这个矛盾的实体中怎么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彻底的实施素质教育,而且这个过程会很困难。虽然在小学中没有升学考试,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学生还要面对中高考,这些考试是不能被取消的,只要有考试在,分数就没有办法被避免,而分数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它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几乎没有办法消除。

2 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小学院校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虽然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小学都取消了升学考试,甚至是有的学校将平时进行的单元小测试也给取消了,唯一剩下检验学生成绩的只有期末考试。虽然取消了考试,学生们都很高兴,可以不同整天苦恼成绩提不上去,不同担心小学毕业生不入初中。应试教育不仅考的是学生,老师也在经历着各种考试。因为老师的教学质量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体现的,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就像一根绳子上的两个蚂蚱。而素质教育貌似减少了许多压力,但是老师和学生表现得并不轻松。学校时常开展素质公开课,组织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参加,这就要求教师做许多的硬性工作,公开课、听课记录、班主任工作记录等等,这些要求也是很繁琐的。最后的结果是老师和学生都身心疲惫,那么最后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

2.2 学生对于素质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由于素质教育和相关制度的发行,教师要承担越来越多的风险。之前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学生怕老师;而现在的关系却发展成为:“老师怕学生”。这种变化的成因是什么呢?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不能以任何形式体罚学生,而老师越来越尊重学生的另一方面就是越来越放纵自己的学生,以至于最后的结果是没有办法约束和管教学生。现在的老师很“怕”学生,而老师就不愿意与学生进行交流,那就不会对学生认真负责。像是一个案例:一位教小学六年级社会的女教师,因为平时表现的比较严厉,从而引起全班同学的公愤。在一次上课的过程中,一位同学不小心将钢笔水溅到老师身上,而别的同学见到这个场面,纷纷模仿,最终的结果是老师的衣服背后都是钢笔水的印记。在班主任调查此事的过程中发现:此次事件的参与者都是班级里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这么做的理由竟是:老师上课总是批评我们。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有父母的溺爱,在学校里有教育制度的溺爱,老师不敢体罚,而现在连最基本的教育也不能做了。

2.3 小学教师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课程与理论教学时有差距的,两者不能简单的统一。理论教学普遍缺少的是课程意识,只有较少数的人在研究课程,大多数人都是被动的实施,没有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反思,这样就不会有进步;第二,没有一种“教学觉醒”,教学知识简单的技术操作过程,只是一味的重复,导致了刻板的教学方式。所有的缺陷都会让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第三,中高考制度的存在让家长关注的只有学生的成绩。他们见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的孩子最近学习情况怎么样,态度好不好?”而教师在面对着家长急切的目光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他们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第四,教师没有一个先进的研究方法。地方财政、国家拨款以及学生数量的减少等情况都会减少年轻团队的加入。现在奋斗在前线的老师都是有着几十年经验的老教师。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面对着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他们没有办法理解新的内涵,这就造成了素质教育难以向前发展的局面。

3 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只有通过加大教育改革的强度,才能为素质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虽然中考和高考这两种制度不能马上被改变,但是权利应该交给学校,进一步扩大高中以及大学的自主招生权。招收学生的标准不仅是成绩或是分数,要给素质和能力更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观念的改变也能较好的均衡教育。虽然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并没有很好的教育的方式。因为高等教育被我们摆在最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却没有重视其他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高等教育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而职业教育更是发展缓慢,没有高端的技术人员输出。这些都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目的,均衡教育,这才是最实在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