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十篇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十篇

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0:00

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篇1

摘要:本文从学生元认识能力的现状,培养学生元认识能力的理论依据、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为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提供了可供实践的措施.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提出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的过程.认知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的运行水平.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能力是通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体现出来的,学生能力的获得与提高是其自主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数学元认知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而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特别是元认知策略的应用已成为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理论依据

元认知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其1976年出版的《认识发展》一书中提出的.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和与之相关的活动的认识,其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主体对自身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在具体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有效的认知策略,监控认知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不断获取和分析反馈信息,评价各种认知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坚持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向更自觉的状态转变.

元认知结构主要包括三种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这三种成分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实现着对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1.元认知知识

它是个体关于自身或他人的认知过程、结果、任务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元认知知识包括三个方面:(1)对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即关于学生自身或其他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所反映的一切认知特征和能力等方面的认知;(2)对认知材料、认知目标和任务方面的知识,即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学习目标和任务方面的认知;(3)对策略方面的知识,即关于个体在达到数学学习目标,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对使用策略的认知,如认知策略的种类、特点、应用的条件、有效性等.

2.元认知体验

它是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它可以发生在认知活动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发生在认知活动过程中的任意时刻,它在时间上可长可短,内容上可简单可复杂.

3.元认知监控

它是指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监视、控制和调节,以期达到预定目标.按认知活动的进展过程,相应的监控策略可分为四种:(1)制订计划;(2)执行控制;(3)检查结果;(4)采取补救措施.

培养策略

1.重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在数学活动中,需要学生的注意力在高层次的策略性知识与低层次的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不断转化,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加工材料,而且要意识到自己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还要不断反省自己的策略是否恰当,从而优化自己的加工过程.因此,要使元认知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头脑中储存有关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的策略性知识.

与具体知识相关的策略属于认知策略,而与具体知识不直接相关的指导认知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比如,“见过类似的问题吗”“回到定义中去”“画一张图”等,总体上就属于元认知策略,因为它并未涉及具体知识,任何学科的问题研究都可以采用这个策略.又如,“数形结合”“寻找等量关系”等,基本上是与数学相关的学科策略,因而属于认知策略.在数学学科中,元认知策略性知识与认知策略性知识是紧密结合的,它们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策略性知识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它们是元认知监控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有意识地将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与数学具体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知道他们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而且使学生学会在新的情境下如何提取、联想出这些方法,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效果,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

2.使用出声思维,唤醒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意识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或解题中,要有清晰了解正在学习或解决的数学问题及其特点的意识,要有使用策略和把握自己学习特点的意识,以及在思考中进行自我调节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出声思维法,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自我观察、自我意识提供“模型”,让学生注意到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数学问题时应该如何思考并注意什么.

比如,在数学的新课教授中,教师可用语言说出自己是如何理解、记忆新概念的,如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的.在习题课中,教师可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解题的思路及思维策略,使用下面的语言:“下面,我将用语言描述我的思维过程,给同学们示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请你们仔细思考我是如何做出每一个决定的?我在哪些地方停下来思考?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在平时的出声思维教学中学生会模仿教师的思维方式,逐渐增强学习和解题时的各种意识,并最终形成自我观察、自我意识的能力.

3.显露学生思维过程,加强自我监控

课堂上让学生像教师一样使用出声思维,展现思维过程,暴露其思维障碍,教师就可提问引导,使学生监测到自己思维的漏洞,并及时调整思考角度,优化学习和解题思路,达到学生自我监控的目的.

自我监控的培养需要个体的一个充分内化的过程,学生在解题活动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提高的,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耐心地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些自我监控的问题,提供一些自我监控的提示语,这样可充分显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开拓思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自我监控的提示语就是数学学习的元认知提示语.这种提示语的学习,一方面是学习运用美国数学家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提示语,另一方面是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提炼和总结自己在解题监控中的经验和体会,形成有自己风格的元认知监控的提示语.

比如,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教师可根据题目类型设计出选择题提示语、证明题提示语、应用题提示语及计算题提示语等等.在学生解答证明题时可提问:明确解题目标了吗?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了吗?由已知条件你想到了什么?能得到哪些推论?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计划用怎样的思路进行推断?是否已充分利用已知和隐含条件?是否陷入了思维定势?是否灵活选择了推理方式?检验每一步推理结果的正确性了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能体会到这些提示语的优点,并学会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修改,设计适合自己的提示语,从而逐渐摆脱教师提供的提示语,学会自我提问、自我监控的方法.

4.学生参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活动,促进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元认知中尤为重要的一项策略,它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紧密联系起来,使元认知能力在反思行动中不断提高.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学会积极的自我反思,对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要求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参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反思,做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1)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2)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如对于极坐标系这节课,反思应多集中在为什么引入坐标系,极坐标系的特点与直角坐标系的特点有何不同.(3)解题反思.对问题解答后结论的正确性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好的解法,能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考虑问题题设的完备性(充分性)及结论的精确性等.(4)写数学周记.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师生之间有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5.学生填写行动计划单,实现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对自我学习监控、反思、评价后的调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后填写行动计划单,促使他们思考采取怎样的措施去学会不懂的知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此增强他们反思后的调节意识,有效培养其自我调节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填写的行动计划单是根据反思结果所做的调节计划,计划内容与反思结果密切相关,因此是一种事后计划.

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篇2

〔关键词〕学习任务思维投入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虽然这一数学新理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何为有价值的数学、学生如何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却是我们需要深思和研究的。任何数学教学,都必须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只有课堂上学生积极的思维投入,学生的知识情感、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协调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二、小课题的实施

1.研究的目标:通过选择和设计促进思维投入的学习任务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

2.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选择和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课堂思维投入。本课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如何选择和设计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2)如何选择和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课堂思维投入。(3)如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

3.研究手段、方法:

本小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使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同时辅以课例研究、课堂调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讨论法、文献法等。

4.研究步骤:本课题的研究经历了准备、实施和总结等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设计小课题,形成课题研究计划,构筑课题的总体框架,确定研究重点。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目标,认识课题意义并学习课题相关理论和资料。

(2)实施阶段:本小课题从2010年9月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多次的课题研讨活动,并聘请了区教师进修学院的老师和浦东新区的专家对小课题进行了3次有建设意义的指导,他们分别对小课题如何与课堂教学找好结合点、如何在小课题引领下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提了好多的建议和想法。

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开展了有价值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7次,分别从怎样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促进思维投入、怎样利用数形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课题研究,获得了初步的成果。

(3)总结阶段:针对课题的实施情况,分别进行总结或阶段小结,整理出优秀的课题教案和课例,并最终写出科研论文。

三、小课题研究的几个结论

下面就根据我们的课题实践,以促进学生的课堂思维投入为目的,就如何选择和设计学习任务这个角度,谈一些我们不成熟的几个课题结论:

(一)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去选择和设计学习任务。新的课程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方式、探索经历都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思维投入的前提。

(二)在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选择和设计学习任务。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何创设有效地问题情景呢?常见的是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情实景创设情景,这当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我们认为,利用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基础创设情景,去选择和设计学习任务,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思维投入。

(三)从数学知识的本源去选择和设计学习任务。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概括性,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数学的抽象、逻辑性往往被淡化了,好多数学概念、知识被过度地生活化、简单化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深度的思考,因为没有深刻的思考材料和任务,学生的思维投入也显得苍白缺乏活力。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投入呢?从数学知识的本源去选择和设计学习任务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从有效探究中选择和设计学习任务。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体验新知的形成过程,才能深刻理解、把握新知的内涵,切实提高学习效益。探究活动正是促使学生探索、经历知识发生和形成过程的较好途径,它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课堂思维投入。

四、小课题的成果效应

1.教师的课程意识加强,学科专业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多次在小课题引领下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教师的课题意识得到了增强,教材资源的整合能力得打了锻炼,教师选择和设计学习任务的价值性得到了体现,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以学生为主的新型课堂教学观得到了课题组全体老师的认同,通过促进学生的思维投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师的学科能力显著提升。

2.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课堂满意度上升。在小课题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理念悄然发生了变化,在理念的驱动下,教师能以促进学生的课堂思维投入目的,精心选择学习任务,合理构建好各教学环节的铺垫,一切从学生出发展开教学活动,并注意课前的学习起点访谈、课后的学习结果跟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著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五、问题与思考

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我们的小课题《小学数学选择和设计促进思维投入的学习任务的实践研究》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小课题的实践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

1.由于从思维投入为指向设计学习任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但新课往往会来不及,导致课的后半程留给学生的作业时间有限,往往练得较少,影响了新知的及时巩固和提高。

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篇3

那何为发散性思维呢?发散性思维有何作用呢?我们该如何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呢?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性思维、放射性思维、扩散性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的思维呈现出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朝着不同方向扩展,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许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的答案。这也就容易产生有创见性的新颖观念。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准之一。

总理曾指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创业创新者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而要具备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故发散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往小的方面说,当前政治高考对学生那种简单再认、再现知识题目的考查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考查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给出的参考答案也不是唯一的,答案后面一般附有“言之有理即可给分或学生从其他角度作答也可得分”的注解。面对这样的考查方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那发散性思维能力在高中政治学习或者复习中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m行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而发散性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关键是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需要进行丰富的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想象力,同学们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或者复习内容自主设计一些问题和情境,进行想象和联想,训练想象力,不断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例如,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为什么还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什么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会呈现一个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回答这样的设问就不能简单地套用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回答这样的设问需要同学们以设问为原点进行多维度的发散思考,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加以探究。

二、坚持全面的观点,激发逆向思维潜能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现象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同学们要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探索,从而形成新思想。法国某著名生物学家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非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从已知出发,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这就影响并妨碍新思维的构建和对新知识的吸收,这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相互矛盾的。例如,《经济生活》中“绿色消费的核心和主旨”是常考点,其中有一些知识同学们容易弄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时,同学们一般先死记硬背,然后从已知出发去判断选择,这样有些同学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此处我们可以反向设问,层层推进,把思维打开:“为什么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追求是什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绿色消费坚持什么主旨?”从结论往前推,倒过来思考,能使问题简单化,产生“柳暗花明”的逆向妙境,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思维模式,也有助于养成发散思考的习惯。

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能力迁移认知能力技巧能力逻辑能力

学生的认识总是从初级到高级,直觉到形象,感性到理性,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注意小学中已学的数学知识和中学将要新学的代数、几何中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适应学生认知迁移的发展过程,使连续性思维和跳跃性思维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数学教学中认知能力的迁移

中小学虽然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教学,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但它们是互相联系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深化。在教学中如何揭示中小学教材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优势,使之有机上升产生正迁移,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得花费一点苦心。所以在这章教学中要很好地将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巧妙地迁移到现在的教学内容中。例如讲到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2.分数正分数/负分数;数轴:1.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2.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3.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4.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小学教材已有意识地渗透了初一代数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由小学教材自然地迁移到现行教材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他们熟悉的知识中去,使他们觉得教学的内容有趣不陌生,并乐于参与。小学不完整的概念进行完善,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又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想方法,取得使学生乐于钻研,掌握牢固,印象深刻之功效。

二、数学教学中技巧能力的迁移

三、数学教学中逻辑能力的迁移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建立了几何知识的表象,虽不完整,但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在初中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利用。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逐步地培养他们推理论证的能力,由直觉思维到逻辑推理,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几何教学中应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将代数运算步骤融入几何推理论证过程中,学生就不难理解、掌握。

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篇5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用数学思想理解数学概念的内容,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概念能力。如在讲解概念时,结合图形,化抽象为具体,数形结合加深理解。

2.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定理、公式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定理、公式的教学中不要过早的给出结论,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研究结论的形成过程及应用的条件,领悟它的知识关系,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类比、化归的数学思想。

二、在解题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解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在化归思想的指导下,合理联想,调用一定数学思想方法加工、处理题设条件和知识,逐步缩小题设和结论间的差异。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解题策略。

总之,在解题教学中恰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在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丰富知识内涵

1.在总结基础知识的复习时,应注意揭示、总结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优化知识结构。

四、开设专题讲座,激发提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驾驭能力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统性,数学思想方法也具有系统性,对它的学习和渗透是一个循序暂进的过程。在高考复习时,可以有目的地开设数学思想方法的专题讲座,以高中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转化和化归等)为主线,把中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刻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科中的支撑和统帅作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比如以函数思想为主线,可以串连代数、三角、解析几何的大部分知识,方程可以看成函数值为零的特例;不等式可以看成两个函数值的比较大小;三角可以看成一类特殊的函数(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可以看成隐函数,曲线可视为函数的图形;导数可作为研究函数性质的主要工具。在化归思想的指导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归变换的策略:比如指数、对数的高级运算化为代数的低级运算;在方程中,三元、二元化为一元,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在立体几何中将空间图形化为平面图形,复杂图形化为简单图形;几何问题化为代数问题。通过思想方法的专题复习,实现了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整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灌输,可以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复习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数养。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很重要

1.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提高思维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2.开放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培养发散思维。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例如在“直线和圆锥曲线”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就曾设置这样一道题目:开放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的训练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经历探索思考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切实地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加强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教学,提高思维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教学时要讲清“函数与方程”、“交点与公共解”、“不等式与区域”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串联、横向沟通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学生在碰到这种解不了的方程自然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转化为求函数图象交点问题来求解。

4.精简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篇6

关键词:思维能力高中化学教学思维方法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生活性非常强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它是按照“理论—实践—认识”的方向进行的[1]。但是,为了更好地体现高中化学的特性,使学生采取一种发散性思维的方式学习化学,高中化学模式开始朝着“实践—探究—认识—反思—理论—实践”的方向发展,这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下面笔者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阐述自己的几点建议。

1.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是在问题的解决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质疑性和启发性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经过分析和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在讲解到硝酸的氧化性这一问题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酸能够和多种金属元素发生反应,并放出氢气,但是为何在制备硫化氢和氢气时,却只能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能使用稀硝酸进行制备?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开阔知识视野。再如,在讲解硫化氢的还原性时,根据这一化合物的特性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硫化氢作为酸性物质,为什么不使用浓硫酸干燥?②硫化氢在反应的过程中,是以氧化剂的方式存在,还是以还原剂的方式存在?③硫化氢和浓硫酸在发生反应时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同时,在问题的提问中,将教材的难点与重点抓住,深入浅出,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可以形成持久的内驱动力。

2.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发散性的思维,还需要集中性的思维,而在这两种思维方式中,发散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2]。研究发现,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上要远高于西方国家学生,但是在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却非常差,而思维创造性的缺乏体现得最明显。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实验操作作为化学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部分,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但是,在这一方案的实施上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发散性的问题和提问是无法满足一种答案的需求,也没有绝对的对和错,需要通过这种方法,改变传统单一性的吸收、记忆和了解局面,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学习中所需要的问题[3]。例如,在实验制取乙烯时,针对实验的结果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为什么实验烧瓶中的溶液会变成黑色?如何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推论和证明?如何对实验中的乙烯的存在进行检验?针对这四个问题,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很好地解答前两个问题,但是,在“如何对实验中的乙烯的存在进行检验?”这一问题的解答上,却会存在一种偏差,错误地认为只要直接通过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就可以判断是否褪色,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是否只有乙烯才能使高锰酸钾或溴水褪色?经过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就能正确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而这一引导过程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高中化学课堂的开放性创造和谐课堂

和其他学科相比,高中化学课堂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谐、愉快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在得到尊重的同时,求知欲和表现欲也得到了加强,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了保护。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并给予鼓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和生活性较强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只有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所学知识应到生活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李海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0):134-135.行

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篇7

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

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

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

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

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

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

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

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谈谈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的几点尝试。

一、学会方法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

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

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

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

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

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

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

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

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

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

表不同的见解。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

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

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二、培养好的思维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

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

,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

学分析。在复习时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证)

法,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还可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这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最根本的

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

三、如何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

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

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运算速度不

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因此,数学教学中,应

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

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

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

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

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

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剖

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

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

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此外,还应加强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

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篇8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面对的必要问题。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观念与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前做好设计与准备工作,将原本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将数学问题回归到生活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开拓学生视野,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如何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高等数学的复杂性、枯燥性,学生畏难心理强烈,因此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从此可见,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高等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或者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高等数学的“影子”,学好高等数学非常重要。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思路,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应用几何直观教学法,以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的几何图形方式,对概念、习题等进行描述与讲解;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相结合等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加强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从表面来看,数学是一门演绎性、系统性的科学,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学更加偏向于具有实验特征的归纳科学。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强化高等数学的美感。有关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可有通过敏锐的判断识别、跳跃性的思维想象等,从根本加强对数学的认知,提高数学创造性。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公式、概念以及图形等,表现了对称的、整齐的、和谐的美感,让学生提高数学审美观念,并且应用数学美来解决问题。这样,帮助学生寻求一条解题捷径,以数学的美感,提高解题效率、总结数学规律、启发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成长。例如,在学习“正弦曲线”时,可利用大雁飞过天空时,双翼画出的曲线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再如,将函数微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解决更多民生问题,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挖掘数学中的兴趣,将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灵活化,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主动获得知识。这样,既利于提高学生的激活创新的思维,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为学生提供创新途径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培养与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识水平,以难易适度、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内容为素材,实施必要的创新思维素质的训练。从案例出发引出知识点,设计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几何图形、物理含义和实际背景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产生、发展和解决过程有一定层面上探索,感受数学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的过程。这种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成为创新思维训练的过程,可以使学生逐渐产生主动的、创造性地去学习的意愿,经过不断的加强训练,最终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自觉的、本能的创新思维素质。例如对于导数概念的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判定、曲线的凹凸性判定、曲边梯形的面积计算、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变力做功等教学内容等都可以设计成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情境中的信息及背景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素质。

四、开展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1.重视直觉思维性训练。我们要培养遇见问题能独立思考的学生,要独立思考,就必须能直觉决策,直觉思维是创新的基础。直觉思维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而是直接对一个问题省略了分析推理过程的环节,通过丰富的想象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大胆合理的猜测、设想及判断,“突如其来”表现出思维者的灵感,可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然而许多教师教学中往往侧重于逻辑思维训练而忽视直觉思维的训练,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看,数学教学更应重视直觉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创造问题情境,借助于多媒体的图像动态进行直观性的探究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直观,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指导学生多猜多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的判定、曲线的凹凸性和拐点的判定的面积求法、幂指函数的求导运算、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求解等一些内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整体考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直观地猜想结论或解决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以促进学生的直观思维的发展。

2.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首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有意义的生活情景、社会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兴奋和活跃起来,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激起认知冲突,变被动的大脑活动为积极主动的思维,有效地促进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而在这种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是不一样的。因此,让学生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大胆思考过程,学生的思维会互补、会开阔,最后集思广益,学生获得概念会更清晰,结论会更准确。

学生的思维由此被真正激活。然后进入“问题解决”这一环节,学生便能得心应手地把课堂学习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因为学生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与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学习体验,在解决问题中,学生还将不断地拓展学习体验。

3.加强类比思维训练。类比思维是根据两个对象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类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的思维方式。类比是探索解决问题并发现新结果的重要思维方法,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教学中加强类比思维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性质法则或公式相似、数与形的结构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似、低维到高维、有限到无限等可以进行类比思维训练,通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由已熟悉的知识,通过类比联想而引申出新的猜测、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找出新规律,不但易于接受、掌握、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比如引导学生类比一元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的概念和性质探究二元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的概念和性质,探究相同或变异之处,揭示其本质;习题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用类比思维寻找解题方法等等,通过加强类比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发展。

五、结语:

现代教育观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和思维的人。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作为数学教师就需要更新观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波,王振辉.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新思路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8).

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篇9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62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互动沟通的双向过程,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应具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与水平。由于小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他们往往是注重对于事物的感性认知,而相对缺乏对于事物的理性思考。而也正因此,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而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数学特别抽象,有些概念、公式难以理解,此为常理,但万物皆有规律,皆有方法可寻。本文笔者将以自己多年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来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从思维定向走出去

思维定向是指人类对于事物认知层面的固有思维,如学生在学校时听到打铃就会想到上课或者下课。而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而言,由于教学过程中存在太多思维活动,而这样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跳出固有思维,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从而对事物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例如在向学生讲解某一道题型的解法时,要引导学生去探讨多种解法,同时变化题目的题干,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一类题目的解法,而不只是局限于对于一道题目的讲解。这样打破思维定向的过程并非是一日之功,需要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与引导,同时还应注意方法的用。

首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与渗透,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去思考一个题目为什么有这样的解法,去思考为什么会有乘法口诀。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多留一些有趣的、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课后思考题,从而让学生在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与思考中逐渐养成自我思考与探究的习惯。而这样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

其次,形成分组讨论机制。抽象思维的培养过程需要靠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分组讨论机制有助于学生在自主讨论学习中汲取别人的思维模式从而能够完善自我思维。与此同时,分组讨论机制有助于拓宽学生对于同一种问题的不同理解,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种可能性,而对于问题的不同可能性的思考有助于学生走出自我的思维定向,进而提升自我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从教学方法入手

如果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我们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我们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探讨了如何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在此段落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教学方法。而正确的方法会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与错路。

首先,树立以思为学的目标。正确的目标方向是教学成功的开始。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我们要树立以思为学的目标,而不是为学而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减少刻板繁重的家庭作业,多布置一些思维型的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去自主探讨,而不是将学生淹没在繁重的作业中去。

其次,以感性思维引导学生。由于小学生目前的思维状态是感性多于理性,而抽象思维的提高又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更为感性直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公式、方法。从而在我们有意识的引导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最后,形成奖励竞争机制。小学生的学习是以引导型为主的,这种有意识的引导需要靠一定的竞争奖励机制来完成,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动力正是学生自我思考与探讨需要的条件。只有在这种机制中,学生才会在我们有效的引导中可以不断地去思考、去探讨,从而提高他们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与途径,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决定了这个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与独立思考,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提高一个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而此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十分必要。由于小学生年纪和认知水平有限,他们无法更为直接地去面对数学教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与公式,他们需要在实践中、在生活中进行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认识。而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进行数学的生活化实践时要注意如下两点:

首先,在授课时注意课本知识点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他们见到的图形,并让他们制作出来,让他们在具体的动手过程中去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再如学习几何图形的拼接时,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拼接,让他们拼接成自己喜欢的动物、房子、树木、数字、电视等等。这样在具体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示课本的知识点,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抽象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思维认知能力篇10

所谓直观思维,就是指通过人体本身的各种感觉器官对真实存在的事物进行感知的思维活动。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知道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边三角形,对这些概念和性质并没有严格的证明,只是人们在对其进行直观感知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在这里需要注意,直观思维和直觉思维是有区别的。直观思维是基于具体的、可直接感知的事物和形象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而直觉思维则没有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来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和背景,是一种比较深层的构想性质的心理活动。

一、直观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当中,尤其是在实行素质教育改革以来,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在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培养和发展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观察和直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直观思维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直观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有所偏重的做法在现在已经不提倡,因为这往往会造成学生心理上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觉得数学的学习过程如此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从而无法提高数学成绩,造成偏科现象。

事实上,直观思维和逻辑思维在思维活动中的关系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虽然说二者所侧重的点有所不同,但是从实际的运用上来讲,数学中的直观思维是具备逻辑性的一种思考,而在逻辑思维中也包含着对于事物的直接感知。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从直观的思维中得出来的,解决数学问题离不开对直观思维的运用。由此可见,直观思维的培养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

在数学中的直观思维可以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分为代数直观思维和几何直观思维两种。几何课程本来就是通过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知来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其直观性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过多解释;而代数的直观性似乎不太好理解。举个例子来讲,我们将抽象的负数定义进行“形式化”的证明和定义,由此可以得到负数比较直观化的定义。比如:2-1=1,那么1-2=1就更形象化、更利于理解了。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观思维

教育专家认为,数学的直观思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进行培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而不断增强其直观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1.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直观思维活动并不是随机进行的,必须在十分扎实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学生连基础知识都没有搞懂,遑论提高其直观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上有所突破。

2.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猜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的技巧。在讲授新的定义或者结论之前,先不揭示答案,而是让同学在自己或者分组进行观察、类比以及联想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有理有据的创造性猜想,然后再对猜想结果进行验算和证实。这种对培养直观思维十分必要的手段在当今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广泛提倡。同时,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更大限度地让给学生,对于学生猜想中合理的内容给予大力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进行直观思维的领悟能力。

3.选择适当题目类型培养数学直观思维。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于选择题的讲解来考察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由于选择题的答案有四个选项可以选择,省略了具体的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更好地发展其直观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