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作物的知识十篇农作物的知识十篇

农作物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0:49

农作物的知识篇1

[关键词]涉农专业;作物学基础;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4-0051-04

0引言

非农学类专业是与农业特别是与种植业有着不可分割关系的专业,本文暂称其为非农学涉农专业,简称“涉农专业”。常见的这类专业有工程类的农业机械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类专业,经济类的农业经济、农村管理等专业[1]。在涉农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因为与农业的关联,往往需要开设传授农学类基础知识的课程。通过对农学特别是作物生产基本知识的教学,拓宽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从而使涉农专业学生对其专业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为贴切,并促进其知识结构更为合理[2,3]。作物学基础正是适应涉农专业学生对作物生产知识的需要,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的简要但有一定覆盖面的作物学综合课程。这一课程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非农学类专业如农业机械等作用更为重要。

1涉农专业开设作物学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农业机械、农业经济、食品技术与工程等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多为培养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工程类、经济类应用人才,其专业特色在于与农业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其服务对象也是面向农业生产的相关领域。然而,因其专业范畴,主要科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大多完全脱离农学范畴,偏向纯粹的机械类、经济类专业课程,少有农学相关的课程。基于其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学生掌握必要的农学类知识,特别是作物生产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领会专业课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适应毕业后的就业需要均十分必要[4,5]。特别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涉农专业,作物学基础知识对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课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农业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了解农业机械作业对象的要求以及其中包含的农学原理,就不可能确切了解农业机械性能的优劣,不可能全面掌握相关作业机械的设计和使用要求,更难实现优质农业机械的设计及其维护。

另一方面,当今环境下,涉农类专业的生源虽然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却普遍不了解农作物,甚至不认识主要的农作物。笔者对苏州大学机械学院农业机械专业的两届两个班学生共58人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和讨论,得到的结果可见一斑。调查对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比90.4%,在家时经常参加农事劳动的学生(以参加农事劳动的次数超过在家日数的一半为标准)为0,认为自己偶尔参加农事劳动(以2小时以上较长时间进行农事劳动为参加的标准)的学生仅占32.7%。针对农作物的识别,知道籼稻和粳稻分类的学生仅占28.8%,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日常食用的大米是籼稻还是粳稻。知道有大小麦区分的学生占61.5%,而认为自己能够在田间区分大小麦的学生则仅占5.8%。可见在目前的教育氛围下,即使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能够主动参加农事劳动的情况很少,能够了解主要粮食作物种类的学生不多,不识“五谷”的学生非常普遍。

学生对作物生产基础知识及农业生产技能的了解极度匮乏,对农作物生长的共性规律以及基本农艺活动和作物栽培技术的认知更是缺乏基本概念,这已经成为涉农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素质提高的限制因素。针对目前学生的基本状况,涉农专业进行农作物基础知识和作物生产技能的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2作物学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

作物学基础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增加涉农专业学生在农作物基础知识和一般农事措施方面的认识积累。针对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专业特色,其教学内容应该以介绍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农事措施为主。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确定作物学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如下:(1)作物生产概述;(2)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3)土壤肥力的基本知识和土壤耕作;(4)主要粮食作物和大田经济作物的种类和生长基本规律;(5)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关系;(6)作物生产常见的基本管理和农事操作;(7)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及病虫草防治措施;(8)蔬菜、果树和花卉的基本知识;(9)现代作物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

为了适应涉农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作物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应注意掌握以下基本要求:(1)以通俗易懂的介绍为主,重点强调作物学基本概念的理解;(2)注意农事措施的系统性介绍,减少学生的片面理解;(3)着重关键的基本生长规律的讲授,为学生拓展农学知识奠定基础;(4)注重标本展示和形态识别,尽量培养学生的直观概念和准确认识;(5)合理利用多媒体,通过照片、图片和影像构成较直观的学习内容;(6)多安排实地观摩和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实践认识。

通过作物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应尽力使学生对作物生产的总体概念、主要作物的种类、生长发育特征及基本规律等有一定认知,对作物生长环境以及高产优质的生产目标有清晰的概念,对农作物的栽培、良种运用、植物保护以及农产品贮藏等生产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其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提供较好的作物学知识基础,并为毕业后在工作中碰到农学相关知识的需要时可以适当应用并能及时拓展[6,7]。以农业机械专业为例,通过课程的学习,应促进学生懂得在处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问题时必须考虑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基本要求,在专业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也能主动思考农业机械的运用与农业生产中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低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真正理解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3作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设置

鉴于前文的认识,结合作物生产基础知识的系统构成,在有限的学时限制下(以2学分为基准),设置本课程教学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关键知识点的把握,既要能够把握好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浅度,又要注意每个章节的中心内容的凝练和强调。

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应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模式。然而,由于本课程包含了很多的生产实践性知识和形态识别的内容,故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标本等教学手段和所在的校园环境,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认知性的授课内容,本文暂称其为认知课。这种认知课,介于实验课、实践课和理论课之间,原则上在室外进行。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季节性的作物形态识别、附近的设施农业参观、农田操作的见习等等,也可以采集标本实物带进课堂,进行相关形态认识等方面的教学,总之,根据条件灵活安排,时间以每次1个学时左右为宜,以讲授、介绍为主,学生动手为辅[8,9]。通过认知课的安排,把一些直观性很强的知识,在实物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讲授,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作物生产的认识和感知。

4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形式改进

对于非农学涉农专业的学生而言,作物学基础是其大学课程中涉及农业生产的第一门课程,也可能是四年大学生涯中唯一的一门农学类课程。因此,促进学生对农业生产的了解欲望在本课程的教学实施别重要。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决定性因素。结合作物学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性教学手段,设计有趣实用的实践性教学单元,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予特别重视的方面,也是形成本课程授课特色的关键教学方法。

作物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实践性教学,不同于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实践。农学类的专业实践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实践认知和农事动手能力,以学生动手为主。作物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完全不同于农学专业实践,必须以传授作物基础知识为出发点,故在本课程中采用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应以识别、认知、了解为主要教学目标,可参照实物以讲授为主导,不必过于强调学生的自己动手和实际参与。具体实施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设计实践性教学单元:(1)利用实验农场和周边农村,多安排大田实地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的环境中把握理论知识。(2)多采集标本,使非正季作物的教学也能物有所依,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3)鼓励学生回家自我参加最少1次的实际农事操作,提交农事实践作业并组织讨论。(4)组织作物收获期的现场教学,加深学生对产量的概念和产量形成的理解。(5)利用附近资源,组织设施农业教学活动。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作物实体和实际生产环节,直观感受作物生长过程和栽培技术。

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也是本课程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课件将很多知识点图形化,加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也增强了教师授课的系统性。在本课程的课件制作中,应更为重视照片、图片和影像的运用,加强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说明,并使学生对作物学的知识落实在具体实物对象上[10,11]。但同时必须注意不能依赖于课件,要充分运用板书和手画图形,突出知识点,加强学生对作物及其生产过程的理解。

5涉农专业“作物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后续课程的需要,以及农业的发展趋势精选必要的教学内容,避免过多的理论灌输。

2)基础性原则。根据专业基础课的性质,重点选择作物生长、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3)完整性原则。本课程应该是介绍农业生产全貌的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时,尽可能保持知识的系统性,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知识即能自成一体,又能围绕作物生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农业是一个生产部门,其涉及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作物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其生长规律又让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努力使农学理论实践化,生产实践理论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领会和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

主讲教师必须切实认识到非农学专业学生学习作物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准备授课内容。通过有限学时的教学,使涉农专业学生对作物生产基础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专业知识的最终服务对象——作物生产——的特征,为其在今后学习中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引导,为进一步自我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使该课程成为涉农专业学生喜爱的重要基础课程。

6结束语

作物学基础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覆盖面,同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要有合理的分布。所以,针对涉农专业的特点,设计合理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农学的特点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手段,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通过“作物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农学知识具有较为系统的概念和一定深度的掌握,对其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开展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佟艳,朱刘娟.工科院校《农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2009,(7):133.

[2]翟虎渠.农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00.

[3]官春云.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20.

[4]赵全志,胡跃高,侯亚兵,等.农业总论与大学生宏观发展战略素质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4,(8):55-56.

[5]张学林,张小全,杨青华,等.基于实证调查的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80-82.

[6]李伶俐,张学林,朱伟江,等.《作物学通论》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西南农业学报,2010,22(2):181-182.

[7]王贵忠.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8,(11):32-33.

[8]杨文钰.作物栽培学的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1999,(8):53-54.

[9]赵波.优化实验设置,培养实践技能—作物栽培学教学实验课改革的探索[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9,14(1):88-92.

农作物的知识篇2

关键词:农作物,新品种,科技创新。

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我国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开始为保障农业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一、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截止到目前,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共受理品种权申请量逐年上升,表明育种者和育种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增强。

从申请植物种类来看,大田作物的申请数量占到了90%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作物品种权的品种构成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匀从申请单位的性质来看,基本以科研单位和国内企业为主,从品种权的实施效果来看,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促进育种技术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化、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方面成效显著,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与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现有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更需进一步加强,以应对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面临着挑战。

1、农作物新品种产权意识薄弱

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也才刚刚实施四年多的时间,这使得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全国有400多个育种研究所,7500多个农作物种子企业,而四年多来向国内申请的品种权仅有千件左右,平均8个单位一件,向外国申请的更是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四年多来,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约5000个,而提出农作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新品种数量不足1000件。

2、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构成不合理

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申请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申请数量上看,尽管每年申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农作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而其中申请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还不足15%,已申请品种保护的也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果树品种很少。

3、维权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对侵权案件的取证本身就十分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违规设置障碍排斥外来企业和优良品种,甚至袒护本地违规侵权单位,阻挠执法部门查处。

同时,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品种侵权案件要有指定的的省级以上法院审理,路途远,成本高,育种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农作物新品种的保护规定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使司法部门在执法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尤其是碰到既难确定侵权人的非法获利又难确认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处理基本相同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侵权纠纷时,判决的赔偿额可能有着惊人的差异。

4、审查速度较慢,不适应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

目前,新品种保护组织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品种权初审、实审、复审、无效等程序尚未有效建立和顺利运转,再加上由于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品种权审查测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便利审查速度难以加快,不利于品种权申请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过来影响育种者和育种单位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积极性。

5、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应当进一步扩大

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与掌握品种权是保护国家种质资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国是八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外国企业到我国申请品种权将后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种业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优势,不但将其某个具有现实及潜在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新品种在该国申请品种权,还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些国家申请并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种权。因此,必须扩大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使我国的植种质资源通过品种保护"留住",而不是"流失"。

6、对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发展动向研究不足

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还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于保障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以及保护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考虑,纷纷采用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保障自身的优质品种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保护,以此来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使得品种权成为新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可以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的背后是"种子战"和"品种战"。在新的贸易关系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在中国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必将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品种权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三、促进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作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意识,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充分认识到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育种创新、公平竞争和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必须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各种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全社会都了解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认识到农作物新品种权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扎实的开展宣传工作。

2、加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队伍的培训

重点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机构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利于农作物新品种保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当通过培训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科研、教学单位、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农作物的知识篇3

在大城市里的孩子并不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农业生产的技术,对三农认识不多,更有甚者五谷不分,六畜不识,劳动能力和劳动技术急需培养和学习。因此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30年来一直坚持为广州市的中学生开设锻炼劳动能力,提高劳动技术,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普及三农知识为目的的学农综合实践活动。

在学农之余利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该校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积累的农生产设施设备和知识开展一系列的课题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积极性与生物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们开始本课题的探究活动。

我们想要加深对平日里所见到、吃到的各种食物的了解,以此次学农为机会,实地调查,拍照取样和品尝,结合植物学知识,探究我们所食用的食物是来自作物的哪个组织、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并对其了解分类。通过查找资料和咨询专家撰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并向全班同学做汇报,接受大家的咨询和质疑。

希望能达成:学农,爱农,做农的传人。

二、活动目标

1、本次探究通过实地考察农作物、了解其的名称及其生长情况、了解农业生产的技术。

2、探究各种农作物可食用部位来自植物的哪一组织、器官,以及其名称的由来,功能,价值和意义。

3、体验植物的魅力与神奇,感悟生命珍爱大自然。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1、小组成员选取,指导老师进行课题的引入,并集合讨论课题研究方向、范围与规划。选取调查小组组长和成员分工。

2、由指导老师带领我们小组成员实地考察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农作物种植区(包括西作物区、水稻田、百谷圃、南作物区),辨认农作物种类并近距离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果实的形态,可食用部位。实地拍照、取样,并进行品尝农作物。实地考察31种农作物:萝卜、沙葛、姜、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高粱、水稻、花生、辣椒、红皮萝卜、油菜、芋头、紫薯、向日葵、沙葛、小麦、大头菜、茄子、南瓜、番茄、蒲瓜、菠萝蜜、黄蛋果、番石榴、火龙果、枇杷、桑葚、香蕉、杨桃、柚子、释迦。在考察的同时小组成员充分感受田园风光。

3、讨论并查找相关资料(植物的器官、花的结构、果实的类型及其对应的水果)、对其进行了解并对调查取样的农作物分类。小组成员交流意见,提出疑问,并通过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

4、分组撰写调查报告。

5、补充调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校温室大棚种植的作物(番茄、苦瓜、蒲瓜、小南瓜、茄瓜)并对资料进行录入。

6、询问有关专家,提出改进意见。

7、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讨论并完善报告。

8、小组成员分享并向班级汇报。

四、结果与评价

结果:了解了不同植物的可食用部位的组织或器官的名称。分析其功能,作用和种类等。探究了农作物的进化发展过程、加深了对现代科学在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品质提升的重要意义的理解。小组成员受益匪浅,开阔视野,巩固和拓展了基本的植物常识,体验了丰富的田园学农生活。

评价:在老师悉心的带领之下,冒着蛇与太阳的挑战,我们流着汗水,不断地探索,不怕艰辛不怕劳苦,顺利完美的完成了本次探究。感到很高兴很兴奋。让我们对植物有了根深的了解。

五、学生收获(可附学生作品):

一、实地认识的农作物和水果

农作物24种:番薯、萝卜、沙葛、姜、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高粱、水稻、花生、辣椒、红皮萝卜、油菜、芋头、紫薯、向日葵、沙葛、小麦、大头菜、茄子、苦瓜、南瓜、番茄、蒲瓜

认识的水果12种:菠萝蜜、黄蛋果、番石榴、火龙果、枇杷、桑葚、香蕉、杨桃、柚子、释迦、木瓜、葡萄

二、可食用部分分析

1、食用部分为该植物的根:番薯、萝卜、沙葛、姜

2、食用部分为该植物的茎:大蒜、芥蓝、大头菜、芋头

3、食用部分为植物的果实:

三、指导教师的认识和体会

农作物的知识篇4

论文关键词:物理学科 农业学科 学科交叉 物理农业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通过在农业科研中把物理学科知识与农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实践,探索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结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有利作用。展望学科交叉对培养新世纪具有全新知识结构人才的广阔前景,推动物理农业的稳步发展,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潜能。

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实施科教兴农不仅要善于创造新知识,吸取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且要善于把新知识、新成果转化成新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知识和科技的价值[1]。农业院校在科研中,考虑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把基础学科与优势学科整合,通过学科边缘交叉是技术创新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结合魔芋科研项目中物理技术在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等方面的应用,就物理学科知识与农业学科结合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优势展开论述。探索通过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的有益结合,思考对培养新世纪合格农业人才、推动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等问题。

一、学科交叉,优势互补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推进了科学技术向纵深方向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现代科技发展的学科高达分化基础上的高达综合的特点说明,科技的发展需要不同学科和技术的横向联合就能形成整体优势,边缘交叉容易出现新的生长点[2]。尤其是物理学这一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更是越来越突出,如计算物理学、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等,这些交叉学科的出现,无疑促进了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延伸。其中物理学与农业科学的交叉渗透,使“物理农业”脱颖而出,并且有效推动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物理学科与农科知识结合的必然与优势

1物理学科与农科生物科学相结合的必然

(1)自然科学领域内必然存在同一的、共同的联系。20世纪以来,以数学为工具、物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发展,已逐步把除生物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同一起来[3]。而物理学研究的物理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现象,它渗透于自然界的任何生命系统,因此物理学也要研究生命、时间和空间的性质、联系等,它与生物学科也存在同一的、共同的联系,这一点也是被历史证明了的。1943年,物理学家薛定谔写下了《生命是什么》一书,从物理学的角度对生命现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现今生命科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如“遗传密码”,就是由薛定谔首次提出的;21世纪关于生命现象的描述性信息太多了,新的工作框架——定量生物学的应运而生,使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这些基础学科联系起来;同时在农科教材中也不乏许多物理科学知识,如离心分离技术、宏观、微观方法——气体分子热运动理论、红外测温、卫星遥感、生物与熵、正常细胞的电模型、衍射现象、生物体的旋光现象、核磁共振技术和物质的放射性,等等,涉及了物理学的力、热、电、光、磁,原子物理、相对论、量子力学等许多方面。可见,物理科学与农科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物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已日益渗透和应用于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农科的生物科学。20世纪50年代以物理学的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的成就与发展技术被引进了生物学,从而确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至今X射线衍射晶体分析法仍是分析生物大分子立体结构最精确的技术[3];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生物物理学在研究思路、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就突出了物理学的特点。

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以及走在国际前沿开展科学研究的美国、英国的趋势来看,21世纪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的融会贯通已经势不可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卫生研究院联手资助大学建立了多个跨学科的Bio-X中心,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基金会在2003年也建立了以10年为期的重大研究计划——预测生物学。这个蓬勃发展的交叉学科正在成为大量学术会议、高质量学术杂志以及基金资助机构的主角。可见,物理学科与农科生物科学间的交叉融合是必然的。

2把物理知识用于农业的现代物理农业的优势

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等国就已开始研究现代物理农业工程的单项技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物理农业—物理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应用物理学技术、方法和基础理论研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物生命过程中的物理规律,以及物理因素对生物系统的作用机制,涉及物理学、材料学、动植物学及农学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一门新生学科[4]。随着国际贸易农药残留标准越来越严格的动态趋势,消费者对农产品健康、安全的高要求,“物理农业”的精英们在中国应用物理农业技术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近5年来,在天津、大连等地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且已取得骄人的成绩,有力地说明把物理科技应用于农业领域,能推动传统农业的变革,是一种独特有效的生产方式。

在我国,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有:磁化、电场处理种子技术、电子杀虫技术、空间电场防病促生技术,等等,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相对于化学农业来说是一种高效、无环境污染且成本低廉,易实现效益转化的农业技术[5],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并且能达到提高品质、抗病增产的目的,保证农产品达到质量、绿色、无污染的标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见,把物理科学知识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利用物理因素和物理技术应用于农业,有着诱人的前景与潜力。

三、在农业科研中,进行物理技术与农业栽培措施有机结合的探索

前人把物理技术应用于科研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低温和紫外线辐射植株地上部分后能有效抑制病害发生,并对植株生长产生良好的影响,这在小麦、大豆、玉米、郁金香、百合、大蒜等作物上已得到证实。

魔芋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近年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然而,在魔芋生产中,魔芋软腐病已成为魔芋生产和魔芋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鉴于魔芋软腐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种芋及土壤,种芋带菌是引起植株发病的主要原因这一特性,以及温度、紫外线等物理因子影响魔芋生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笔者于2008年至2010年间开展了“低温、紫外线对魔芋种芋生长的影响”研究,通过对魔芋种芋进行不同强度的低温冷藏和不同时长的紫外线辐射,研究不同处理对魔芋生长过程中软腐病的控制及产量表现的影响,把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知识结合应用于科研生产。通过此研究得出结论:用低温冷刺激、紫外线杀菌处理魔芋种芋能降低病害,提高产量,把物理因子低温、紫外线这样应用对魔芋的影响是正向的;试验中不施用化学农药,保证了生产的魔芋没有药物残留,绿色环保。

笔者在科研中把物理科学与农业科学结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种生产成本低、简便易行的生产方式对改善和提高魔芋品质、保护生态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四、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结合的展望与思考

1加强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创业)与升造

农业院校教学与科研中注意物理科学与农业科学的融合,有利于教师的农业科研拓展,更好地服务“三农”的同时能加强学生交叉学科知识素养,能拓宽农科学生的农业生产技术。毕业生面对需要大量知识和技术的市场就业更具有绝对的优势;对于毕业且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可选择由交叉学科而产生的新兴领域为方向,而现代新兴的物理农业中所涉及的有关食品安全、生态农业等诸多问题有待应用科学理念和现代技术加以解决,农业院校的学生由此领域为方向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中加强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融合的培养对他们的知识积累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中国理论生物物理学家欧阳钟灿院士呼吁:“为培养具有全新知识结构的研究人员,首先应革新大学生命科学相关的教学”,呼吁高校生物系反省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适当增加数学、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与美国著名的倡议“培养21世纪的科学家:本科生的生物学教育”(Undergraduatebiologyeducationtoprepareresearchscientistsforthe21stcentury,简称Bio2010)相呼应[3]。现在中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已开设了生物物理学等交叉学科专业,希望“培养出来的跨学科学生能操同一种语言去建造生命科学的通天塔”。

2提高农业生产技术,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在“绿色革命”“转基因作物”的粮食增产模式一一亮相的时候,物理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物理增产技术也在低碳农业、节水农业的倡导环境中备受关注。把物理中的力、热、光、电、磁等知识与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物理农业”,区别于传统的“化学农业”,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环境污染,恢复耕地质量,阻止环境恶化与生态退化,是解决“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治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物理农业已展示了它的“神奇”,相信物理农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在粮食生产的健康安全、增产增收方面能取得辉煌的成绩,也能兼顾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相容,同时为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在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充分发挥物理科学知识的作用,充分展示交叉学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文胜,程立佳.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优势,努力为科教兴农服务[J].高等农业教育,1999(4):29—31.

[2]胡跃高主编.农业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9).

[3]袁观宇.生物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农作物的知识篇5

关键词:农村;生物教学;发展经济

农村职业高中大多经济条件比较落后,没有大量资金用于生物学教学,一般相对缺乏教学材料和用具;加之教师业务水平较低、惰性较大等原因导致职高生物学教学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等水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各种能力等培养,影响学生学习生物学等兴趣,制约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农村职高的生物教师应利用本校的现有条件,结合当地实际搞好职高生物的教学,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生物资源,开展有声有色的农村生物学教育;具体应在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好适合当地农村实际的教学方案;注重观察实际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找出生物课堂与农村实用技术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实用技术的教育;注重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一、围绕生物学基本理论,注重生物实验

农职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对于学习生物学他们比城镇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农村学生的生产实践的生活实践多因而其从实践中得到知识就多,而生物学知识本身就是来自实践,掌握后又可以知道实践的理论。

第二,农村学生对于动、植物知识的直观感很强。由于生活在农村,直接与许多动植物接触,所以农村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如生物学中有植物识别,只要把教师的实物在课堂上展示一下,农村学生就掌握得很好,在学习有关的植物概念中,如:直根系与须根系的概念与区别的内容时,只要一讲概念,农村学生就马上领会并能举例找出二者的区别。

第三,农村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动手能力较强,他们从父母那儿学到许多动手的本领,比如:蔬菜培植、动物的养殖等在家务活中都可有得到锻炼。

因此,我们生物教师就因该因势利导,注重生物实验教学,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努力达到教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总目的。

1.面对农村实际,调查本地动植物资源,把许多课放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一课就可有安排在春夏季。在野外给植物挂牌,让学生采集并制作标本与辨认标本结合,使这部分知识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再把实践于实验结合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的是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要有普及性。

2.开展丰富的多彩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调动学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积极性,农村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强,教师只要善于往这方面引导,学生的感性认识利于上升为理性认识,经常性的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对广大学生又是一个良性刺激。

总之,在农村生物实验与农业实践有益的结合,融实践知识与教学于实践中,使生物学教学的天地更加广阔。

二、立足服务于农村经济,渗透实用知识

近年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结合地农业经济实际传授课本理论知识,既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又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从而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

如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教材只讲了生长素等激素具有的几种生理作用,没有说明具体的使用浓度和操作要领,这样很难在实践中应用。而这一接对农村农业生产的作用非常明显,同学们也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作了具体补充,并做了有关实验。如:在大棚蔬菜在栽培中为雌花发育,用100―200ppm乙烯利水溶液在黄瓜1-4叶期喷洒。促进黄瓜雌花着生节位低,数量增多。在这些实验中学生了激素的有关作用,也学到了激素水溶的配制方法和ppm的含义。学生兴致很高,学习兴趣更浓,并且把学到的知识纷纷传授给当地农民或回家指导农业生产,当起了小农

技师。

三、围绕本地农业特色、搞好课外考察研究服务于当地特色经济

桥区是一个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区,要发展我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本地的突出优势。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我区的特色农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考察与研究,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造福当地百姓。如:我校生物教师将利用棉籽壳种植蘑菇的技术在桥区吕寺村,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桥区吕寺村人多地少,靠传统农业肯定不行,只有发展副业才能发家致富。但种蘑菇到底如何,当地农民心里没底,没干过的事不能让群众去试。我校教师自筹资金建起了400平方米的蘑菇大棚,当年收入40000多元,在全村引起轰动。教师们在村里连续多次举办蘑菇种植培训班,闲暇时间走村串户、手把手地传播蘑菇种植技术。在老师们的带动下,吕寺村的蘑菇种植逐步发展起来,全村蘑菇种植户占一半以上,户均增收50000元,全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全国绿色小康村”夏刘寨,在10年前却穷得出了名。“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山光头,水断流,路断头,人发愁”,1999年,新的村党支部成立。在吃尽砍光烧净、乱砍滥伐的苦头之后,他们开始慢慢认识到,建设好这块老祖宗留下的山场才是唯一的出路。那年冬天,村支部硬是带领全村的留守妇弱劳力在乱石堆、茅草荒里一锤一团火,一炮一堆渣,整地打穴1000多亩,栽植了2万多株石榴、桃、杏等干鲜果树木。2002年,夏刘寨村获得了国家退耕还林项目支持,村民们以更高的热情开始在满山遍野植树造林,不留一点空白。全村仅用3年时间就绿化荒山1.2万亩。

近几年来,夏刘寨村还精心打造绿色庭院建设,在房前屋后及村庄周围,新植各类树木2万多棵,开发了观花、观果、摘果、品果等不同的林业旅游项目。虽是10月上旬,那压满枝头红得发紫的“蒙阳红”,那绿得发青的怀远名品“大青皮”,那甜如蜜的冬枣,吸引着从周边来的游客。夏刘寨村的生态环境变好了,村庄变靓了,名声变响了,有效提升了该村的旅游休闲功能和品位。

通过学生大量的参与、考察与研究,学生得到了启发,能自觉运用生物学原理来分析思考当地特色生态农业应如何达到高产高效优质。他们也明白今后应该如何去更加努力地完善它充分认识到发展“双高一优”农业离不开生物科学知识,从而普遍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对这些特色农业的考察研究和参与是生物学教学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的重要环节。

四、开辟教学实践场所,做到学以致用,帮助家庭走勤劳致富之路

农作物的知识篇6

关键词:农村教学经济

目前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伟大的变革,它不仅是一次提高国民素质的变革,而且是一次勇于打破传统“应试”模式,向“素质”转轨的历史性革新。十多年前,由于高考曾经取消了生物学科的考试资格,虽说现已“恢复名誉”,但仍处于“弱势群体”地位,这无形中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鉴于此,中学生物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改革,理应立足为当地经济的振兴,把社会需求这一目标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因为我国农村中学的办学方向之一,就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而作为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科,更是责无旁贷。

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当地经济的重要性

1.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就决定了我国眼下和将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首先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要解决好吃饭问题,就要发展农业生产,多产粮食。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传统的、落后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使多年劳作的农民至今经济收入仍偏低,难以摆脱困境。如何让农民真正从贫困走向富裕,如何振兴农村经济,是摆在每个农村中学生物教师面前并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依靠科技,这就必须要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农业科技队伍,而这支队伍从何而来?毫无疑问,是通过教育培养而来。因此,客观上要求农村中学生物教学有责任和义务去坚持面向农村,走好生物教学与农村科技相结合的道路。

2.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坚持面向农村,可以促进学生真正热爱农村,自觉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我们曾对我校来自农村除了考上高校的毕业生做过调查,三年高中毕业后真正乐意扎根农村经济建设的非常少见,他们绝大多数会加入打工者行列前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发展机遇,而“扎根农村”的信念难于树立。因此,在坚持农村中学必须面向农村、服务农业的办学理念上,为了使学生真正确立“扎根农村、献身农业”的信念,我们有必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以“志在农村、献身农业”为基本内容的思想教育,解决学生们总想摆脱农村的思想问题。如果我们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真正做到了坚持面向农村,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参与农业生产实践,从事力所能及的农业研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农村的过程中和农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把农民的利益、前途和命运看成是自己的利益、前途和命运。这样,相信我们的学生“扎根农村”的信念就会逐渐树立起来,并且他们也会主动地利用所学的生物科学知识去服务于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较大幅度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3.人类的进步,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要求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农村。人类的发展已进入了21世纪,众所周知,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时代,在新的世纪,生命科学将在很多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许多生物科学的成果将会在农业生产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农村中学毕业生必须要有相应的生物科学知识。很显然,如果今天我们的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不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当地农业经济,那么,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劳动者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二.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当地经济的实施策略

1.将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密切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1)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讲授生物学基础知识。现行生物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和农业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深入钻研教材,尽力挖掘教材中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内容,使农业生产知识的教育寓于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教学之中。如在讲“光合作用”有关内容时,可向学生介绍大棚蔬菜通光面积和光照时间以及Co2浓度、温度的控制对蔬菜产量的影响;讲“植物的矿质营养”时,可介绍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所必须矿质元素,进而讲解如何施肥、施何种肥,以及给作物适时中耕松土的道理和介绍无土栽培技术等等。尽量将教材相关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实用技术中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以缩短课堂与社会的距离。

(2)立足现行教材,增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乡土内容,加强乡土教材建设。中学生物教材应可分为基本教材(必修)、选修教材和乡土教材三种。就目前仍比较缺乏乡土教材的现状,要求我们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要从当地的生物资源情况出发,与当地农业发展方向相结合,有意识的搜集与此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在补充教材时,必须注重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如在甘蔗产区,可开展《甘蔗病虫害防治与田间管理》讲座;在水稻产区,可补充《稻田养鱼技术》;对山区中学,可增加《药用植物栽培》等;在各地均可开设相应的《作物育种》、《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内容。总之,增补的乡土内容或进行乡土教材建设,一定要符合当地资源的实际,从远景规划的高度,着眼于长远和未来,才能给生物教学带来活力,改革才会出现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2.利用资源优势,加强实验和观察。

农村中学固然存在着实验设备简陋、投入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但和城市中学相比,开展生物学实验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实验材料取材广泛,限制性小;其次是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各家都有天然的实验场所供学生观察和进行实验,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技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要加强实验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改革实验课堂结构。围绕实验组织课堂教学,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并采用探究式教法。二是改变实验方式。把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提高实验的开出率,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其基本操作技能。三是加强课外实验。农村学生大都有自家的生物园地,这就给学生课外实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加强对生物课外实验的布置和检查,发挥课外实验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3.结合农业生产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

农村中学开展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内容的课外科技活动,是为当地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是有关农业方面的理论,所以在课外的科技活动,就应突出农业科技活动,以实验技术为学习的中心,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在确定活动内容时,要立足于农、服务于农,使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切身利益密切相连,在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吸引学生。选择的内既不能脱离当地生产实际,又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使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能利用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资源优势,迅速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在活动方式上,应以田间试验为主要形式。此外,还可开展小论文、小发明等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直接为农业经济服务。

目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当地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

从目前我国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在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当地经济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认识是:生物教学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当地经济,就是让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农业技术,毕业后利用这些技术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很多学校便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农业技术教育,把生物教学当成是农业技术专业课。但是,我们应认识到,中学生物课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我们不能因为服务当地农村经济,就把生物课搞成农业技术专业课。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坚持面向农村的基本任务应是:使学生在掌握较为系统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利用生物学原理灵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是师资问题。曾几何时,由于高考曾经取消过生物学科的高考资格,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许多优秀的中学生物教师尤其是农村的中学生物教师大量流失,使如今的大多数中学都面临着生物教师奇缺的困境。因此,就目前现状而言,高等师范院校、中学都应从全局的高度出发,着重培养出一大批既掌握丰富而扎实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面向农村、乐意扎根农村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是学生的实践条件问题。要使学生学会利用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客观上要求给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和良好的实验条件。但目前我们的农村还几乎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不可能也不愿意无条件的为学校提供试验场地(因试验有风险),造成学校难于在农村建立基地,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所以,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配合,解决必要的试验场地和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

农作物的知识篇7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56-03

当前,我国在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日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200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农产品生产产地、生产操作规程、流通包装和标识等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完整立法。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规范,海南省作为全国“菜篮子”工程重点发展的地区,全面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海南省冬季瓜菜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市县经济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如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农药在保障农产品高产增收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作物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40%左右的损失。但是,不合理使用农药,违规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害虫抗药性加剧,环境污染严重,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最终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开展农药教学与实践,将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助于学生工作后将绿色理念带到相关行业,为社会共同保障植物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本文针对植物保护专业的农药教学和实践进行探索。

一、以环境友好为前提,合理设置课程

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应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情况逐步形成优化体系。植物保护专业属于海南大学老牌农科专业之一,具有悠久的专业历史。该专业学生必修植物化学保护课程。该课程教材从第一版到第四版,不断革新,变换过时农药内容,淘汰剧高毒农药品种,做到与时俱进。近年来,随着区域发展,国际国内对环境认识提高,对农药要求更加严格,为此,海南大学农药学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农药学、生物农药、农药残留检测、农药生物测定课程,农药与环境、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课程,农药相关课程所占学时比例由7.32%升至8.50%;将农药、环境、质量安全三者协同,将生物农药、残留检测进行定位,将绿色理念扎根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充分学习农药的相关课程。

二、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

农药教学涉及领域广泛,涵盖化学、生物学、毒理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任课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各学科,整合各学科的优势,更新学科内容,系统、完整、适时优化农药的教学内容。近年来,我们对农药品种结构的讲述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更新和完善,高种不再涉及;将重点放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上。由于化学农药给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生物农药所起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为了紧跟时展,自2005级开始,海南大学增设了生物农药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微生物源、植物源、动物源农药以及转基因植物方面。要求学生熟知当今常用的生物农药品种,如苏云金杆菌、乙基多杀菌素、井冈霉素等。另外,为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该领域发展前沿,任课教师结合自身课题,如生物除草剂、植物源天然产物农药、南药植物拮抗内生菌、放线菌等研究课题,在学生中开展创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绿色农药服务意识,掌握农药新的理论方法、新品种、新的防治方法。

三、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高等教育中联系教学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它决定了教学效率和质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结构,培生创新思维能力。基于农药学科各课程的需要,我们对其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索。

(一)避免“满堂灌”,开展互动教学。“灌输式”教学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在“重基础、宽口径”的指导下,专业课程的学时不断减少。原来一门专业课植物化学保护为60学时,后来缩减成40学时。同样的内容,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要全部传授给学生,教师不得不向学生满堂灌输大量信息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构筑自己的知识大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开展互动教学,提出疑问,埋下伏笔,促使学生思考,然后开展相应的讨论或辩论。

农作物的知识篇8

一、滋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初中考入中等农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共同课不重要的认识,认为到学校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对共同课的学习责任感不强。如果学生对一门学科不感兴趣,就谈不上让他们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和运用知识。针对学生这徉的学习心理。首先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物理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及开设第二课堂,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例如:在动力学教学中,可结合侧草机粉碎机、脱粒机等常用农业机械进行讲解,说明这些机械各部分的力学原理,从粉碎机叶片的形状及转动方向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从皮带轮的传动,加工品的箱出讲解图周运动的知识及应用。又例如:温箱、孵化器、电动机等这些常用的生产机械。其中包含着物理学的热力学,电学的许多知识。在物理教学中可通过实例分析,讲解电路原理、仪器、仪表(如:温度表、压力表、温度计、万用表等)的使用及原理。通过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生产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中等学校有雄厚的实验基地,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组织学生到基地去开设第二课堂,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在实际中及时理解和应用。例如:各种力学、热学、电学仪器的使用,可以直接到实验基地去操作,电动机的安装等,都可以实际操作,在操作中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在操作中发现疑难,进行分析解答,真正做到学而为之用。用这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在实验教学中,突出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不苟,忠于实验数据。例如:在长度测t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在读游标上的哪一条刻线与主尺上的刻线对齐时由于不认真观察、选择的不是最接近的;在处理千分尺的数据时,在原有的小数点后面两位数字上随惫加一个数字来凑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极时地给予批评指正,要求学生重新测t,作到治学严谨,这将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其意义是深远的。培养科学态度和作风,即是教学任务,也是教育任务。

三、结合物理教学,讲农业生产中的物理知识

现在的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从事他们的专业应用和研究。物理实验的研究与专业课实验的研究虽有差别,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在实验教学中突出科学方法的训练及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的培养,是对学生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无疑,对专业课学习是一个补益。例如:在测t表头内电阻实验时,为学生设计三种方法:1、替代法;2、半偏法(甲);3、半偏法(乙),然后让学生根据器材的条件灵活选择,或进行比较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锻练了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解决其它问题时,可根据具体悄况通权达变,灵活运用;学而时习,运用自如。科学实验本身,就要求具有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因此,在实验中教师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专业知识是学生的主修课,而物理学内容许多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物理教学,讲农业生产中的物理知识,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服务的一条途径。如讲热学时,列举农用温床构造和保温原理;利用烟熏为农村田地防冻原理;利用稻田排水调节温度促进秧苗发育的原理。如讲超电声、次声波时介绍一些蔬菜,如黄瓜要它早熟,某些农作物要提高产t,可以用超声波处理,超声波对种子的遗传变异也起作用,介绍次声波对家禽的危害,以及防制等。如讲原子物理时,介绍有r射线育种,作为示踪原子在农业上的应用,利用黑光灯来害虫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农业上的应用,一方面为专业课学习服务,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认倒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

四、根据当地农业科技设施惰况,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节假日参观当地农村农科站、庄稼医院、兽医站,这些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各个单位有许多技术设备,仪器装里等,都是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在农业科学上的实际应用,组织学生参观访间不仅可以学习发现很多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可开阔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热爱农业,立志为农业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农作物的知识篇9

   关键词:农作物,新品种,科技创新。

   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我国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开始为保障农业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一、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截止到目前,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共受理品种权申请量逐年上升,表明育种者和育种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增强。

   从申请植物种类来看,大田作物的申请数量占到了90%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作物品种权的品种构成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匀从申请单位的性质来看,基本以科研单位和国内企业为主,从品种权的实施效果来看,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促进育种技术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化、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方面成效显着,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作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与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现有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更需进一步加强,以应对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面临着挑战。

   1、农作物新品种产权意识薄弱

   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也才刚刚实施四年多的时间,这使得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全国有400多个育种研究所,7500多个农作物种子企业,而四年多来向国内申请的品种权仅有千件左右,平均8个单位一件,向外国申请的更是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四年多来,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约5000个,而提出农作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新品种数量不足1000件。

   2、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构成不合理

   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申请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申请数量上看,尽管每年申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农作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而其中申请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还不足15%,已申请品种保护的也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果树品种很少。

   3、维权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对侵权案件的取证本身就十分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违规设置障碍排斥外来企业和优良品种,甚至袒护本地违规侵权单位,阻挠执法部门查处。

   同时,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品种侵权案件要有指定的的省级以上法院审理,路途远,成本高,育种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农作物新品种的保护规定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使司法部门在执法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尤其是碰到既难确定侵权人的非法获利又难确认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处理基本相同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侵权纠纷时,判决的赔偿额可能有着惊人的差异。

   4、审查速度较慢,不适应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

   目前,新品种保护组织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品种权初审、实审、复审、无效等程序尚未有效建立和顺利运转,再加上由于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品种权审查测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便利审查速度难以加快,不利于品种权申请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过来影响育种者和育种单位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积极性。

   5、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应当进一步扩大

   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与掌握品种权是保护国家种质资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国是八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外国企业到我国申请品种权将后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种业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优势,不但将其某个具有现实及潜在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新品种在该国申请品种权,还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些国家申请并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种权。因此,必须扩大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使我国的植种质资源通过品种保护"留住",而不是"流失"。

   6、对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发展动向研究不足

   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还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于保障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以及保护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考虑,纷纷采用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保障自身的优质品种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保护,以此来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使得品种权成为新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可以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的背后是"种子战"和"品种战"。在新的贸易关系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在中国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必将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品种权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三、促进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作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意识,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充分认识到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育种创新、公平竞争和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必须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各种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全社会都了解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认识到农作物新品种权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扎实的开展宣传工作。

   2、加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队伍的培训

   重点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机构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利于农作物新品种保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当通过培训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科研、教学单位、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3、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提高农作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

   农作物新品种权的申请数量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我国,如果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数量还没有提高的话,那么我国的育种开发和种子产业必将受到国外竞争力量的严重冲击。为此,应当进一步简化品种申请和授权的程序,加快审批、授权的速度,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如修订申请格式的版本,删除重复的内容;简化对农作物品种的数量性状的描述内容,要突出主要的性能和特点;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和区域,选择适当的测试点以尽可能的降低测试的费用和工作量等。

   4、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把对品种权的保护范围从过去单纯保护品种权的销售权扩大到许诺销售权、出口权和进口权等,打击侵权者在境外生产、繁殖授权品繁殖材料然后通过进口在中国境内销售侵权品种的不法行为。同时,新品种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其侵害适用财产手段来解决,对侵权行为要有补偿、制裁和警诫方面的作用,所以,对新品种产权领域的侵权行为应当建立有效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以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5、适应国际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及双边活动,派出人员参加UpoV理事会、6个技术工作组会议和有关亚洲地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技术协调会以及国际审查技术培训和引进外国专家讲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反映我国在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意志和主张,促进我国种业国际贸易发展;适应国际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审查测试的国际合作,通过审查、测试和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将维持保护体系的运作费用降到最低,又可使育种者以相对低的成本同时在几个国家获得保护。

   6、积极创造条件,在更高的水平上加大我国新品种保护的力度,利于解决目前在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方面形成的技术壁垒,合理规避风险、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农作物的知识篇10

关键词:农村村民;农业科技;传播;影响

1.引言

在大学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科技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意义。大众接受科技知识是要靠传播的,科技知识的传播过程,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大众化过程。从理论上讲,科技知识的传播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通过政府组织的形式自上而下的宣传普及。政府部门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传媒,对科技知识进行全方位大范围,方便快捷并且是简单易懂的大众化传播;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进行科技知识教育。由于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学校就成为了科技知识传播的主渠道,在对每个人进行专门学科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同时接受广泛的科技知识的熏陶;三是将科技知识的传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总是离不开物质产品,可以通过产品说明等等手段传播科技知识。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如何?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一般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知识的态度如何?这值得我们认真了解。2009年7月,利用暑假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在成都下属的三区县(温江、双流、新津)进行了农村村民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情况的问卷调查。

2.调查分析

课题组于2009年7月对上述三区县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回收746份,除去信息填写不符合要求的,共获得有效问卷724份,问卷有效率为97%。各项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述各种统计分析。

2.1关于调查对象。任何调查的开始,都是从对人的调查开始的。农村村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接受情况会不会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呢?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首先进行了这方面相关内容的调查。我们对调查对象都是随机走访的,各项调查结果见2.2关于农业科技对农业的影响。在对你是否了解农业科技的回答中,56%的农村村民表示听说过,29%的农村村民认为了解一点,15%的农村村民认为不了解,听说过和了解一点的相加,一共有85%的农村村民在到一定程度上了解农业科技(见表2)。

可见,随着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村村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也在提升。农业科技已成为最富活力的农业技术,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正在日益贴近农村村民。

农村村民种地,过去是自己留存农作物种子,产量低质量差。近年来农作物新品种不断向农村推广,农村村民对它能接受和使用吗?在对你平时种地是否使用新品种并且是否了解新品种的回答中,35%的农村村民表示接受新品种是通过看了种子包装上的说明文字,40%的农村村民表示经常用,25%的农村村民表示使用过。这就说明,由于新品种本身的特性赢得了广大农村村民的青睐。

2.3关于农业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安全问题。农业科技对农业的发展正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基因工程研究培育出了“用水更少、抗旱、抗虫害、营养价值和产量更高、对环境也无害”的新作物。但是也相应提出了安全性问题。关于农业科技的安全性,是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在对你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回答中,62%的农村村民表示安全,16%的农村村民表示不安全,另外有22%的农村村民表示不清楚。

在对你是否会吃转基因食品的回答中,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农村村民表示会吃,表示不安全或不清楚是否安全的农村村民认为不会吃。这就说明大多数农村村民还是对生物科技是有信心的,但是担心的人也不少。

3.农村村民对农业科技应用的看法

上述调查结果涉及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农村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知识的态度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的态度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关键取决于他们认为农业科技是否对农业生产真的有帮助。在你认为农业科技是否对农业增产有帮助的回答中,97%的农村村民认为有帮助,3%的农村村民认为没有帮助。这就说明大多数农村村民还是认可农业科技的。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这一矛盾还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变得愈发尖锐。如果没有科技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就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转基因育种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的竞争焦点。以重要农作物的功能基因为核心的转基因技术突破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你认为转基因种子产出的食品是否容易销售的回答中,84%的农村村民认为比容容易,16%的农村村民表示一般。

尽管从理论上的研究认为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以及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新型饲料添加剂与新型疫苗的开发应用,将大幅度地减少化学农药与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引起种植业的根本改变。但是在现实中,农村村民的态度如何呢?也许上表给出了部分答案。人们的担心可见一斑。在对你是否看好农业科技的前景的回答中,89%的农村村民表示农业科技会越来越成熟并越来越对农业有帮助。

4、结论和建议

4.1从调查中得到了两个基本性的结论。

一是农业科技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总理说过:“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依靠科技手段、农业科技和转基因技术。”农业科技帮助农村村民在耕地上节约了更多资源、生产了更多作物,同时投入也减少了。农村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就改善了。二是农业科技的发展呈现巨大的活力。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已进入收获期,由此可能引发农业科技产业的快速生长。其特征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成熟度较高,农业产业规模较大,农业生产品种多,农业经济的效益也日益明显。农村村民们大多相信农业科技带来的好处以及未来农业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