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十篇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十篇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2:49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1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RFiD嵌入式系统

2015年10月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谷歌公司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大胆预言,“未来互联网将消失。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将会让位于物联网,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可联网。一个高度个人化,人性化和高效率的世界将会到来。”应该说,物联网发展的巨大趋势,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的共识。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其核心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物联网覆盖了可穿戴设备、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以及工业互联网等众多垂直应用领域。

一、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体系结构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1.感知层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为了对实体物品或外部环境的全面感知,物联网通常需要多种传感器分工协作,来完成复杂、多样、动态的“小数据”搜集。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

2.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网、接入网和核心网,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用通信网络。物联网通过分布式计算、预测性算法来实现对实时大数据的智能处理、应用。

3.应用层包括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各种物联网应用。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信息处理、计算等通用基础服务设施、能力及资源调用接口,以此为基础实现物联网在众多领域的各种应用。

二、物联网产业结构

物联网涉及的行业、领域太宽泛,技术应用和商业产品非常广泛。物联网产业结构主要分为: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服务业。

1.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制造业以感知端设备制造业为主,又可细分为传感器产业、RFiD产业以及智能仪器仪表产业。感知端设备的高智能化与嵌入式系统息息相关,设备的高精密化离不开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微纳器件、新材料、微能源等基础产业支撑。部分计算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也是物联网制造业的组成部分。

2.物联网服务业。物联网服务业主要包括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以及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四大类,其中物联网网络服务又可细分为机器对机器通信服务、行业专网通信服务以及其它网络通信服务,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主要包括云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等,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又可细分为基础软件服务、中间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智能信息处理服务以及系统集成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又可分为行业服务、公共服务和支撑。

三、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互联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阶段开始的关键时刻。物联网现正处于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交汇点上。从工业革命的维度来看,我们正进入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生产阶段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从信息革命的维度来看,我们正在迎接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我国物联网已在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中国物联网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开展物联网基础标准体系、关键技术、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产业及应用与服务等方面,接近国际水平,使中国在该领域占领价值链高端成为可能。

四、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

从全球看,物联网产业整体上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将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是转变商业模式。第二是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诸第三是触发生产力的跃迁。第四是变革生产关系。未来几年,物联网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将使物联网发展优势更加突出,新技术的突破将带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据iDC测算,2020年全球物联网有望影响的下游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美元,超过250亿台系统/装置联网,而同时使用因特网的用户总数达44亿人。麦肯锡2015年7月的最新报告则指出,全球物联网有望渗透的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以前成长达到3.9-11.1万亿美元,达到约11%的全球经济占有率,并与城市管理、生产制造、家庭事务、汽车驾驶、能源环保、物流运输、工作办公、消费结算、个人健康等重要领域结合形成9个千亿级规模以上的细分市场。我国国务院总理在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在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7500亿元,据国际权威机构估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

物联网不是科技狂想,而是又一场科技革命。物联网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新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这些功能的许许多多的新兴产业。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支撑下,将带领我们进入生产协同、消费共享的全新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谷雨.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中国新通信,2016.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2

关键词:物联网综合服务产业应用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对于管理公共服务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是公共服务得以正常实施的基本保障。由于公共服务数量繁多,种类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公共服务就面临很大挑战。为了给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物联网技术应运而生,它以可以管理物体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初衷契合。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Labs根据epC网络架构提出的:主要是以电子产品码(epC)标准及射频识别(RFiD)技术来构建商品身份认证系统,使每项物品的辨认、最终查询、验证机监控管理等功能均可透过网络来实现。直至2005年,由国际电信联盟所发表的网络报告,为物联网下了定义:今日网络化的时代将进入新的阶段,以往人们能在任何时间及地点透过网络与人互相联系,并与物进行资讯的交换,同样的任何物体之间也可藉由网路运算搭建起资讯互通平台,为资讯与通讯科技的发展趋势加入新的维度(国际电信联盟,2005)。

基于上述描述,笔者认为物联网就是把所有事物透过无线射频识别等讯息,将感测设备与网络连接起来,实现智慧化的识别和管理的技术。在整个网络的基础上,利用RFiD自动识别和资讯获取、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将架构一个包含世界所有事物的相连接。无线射频率识别技术及相关识别技术将成为物联网的基础。在整个网路中,所有的物件能够自动识别,互相进行资讯交流。

根据欧洲物联网研究计划小组等机构对物联网的定义,其架构主要分为三层,底层为“感知层”,由各种资讯获取、识别的感知元件所组成;中间为“网络层”,各种不同种类的传输技术;最上层为“应用层”,为物联网的各种应用领域。毫无疑问物联网是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重大变革,它的架构预示了资讯和通讯的未来发展。

物联网行业发展及应用领域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层已包括,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水利、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方面。物联网快速纵深发展于各个行业,在不同的领域都建设有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工程,培育出了完整的市场应用服务体系。同时也为物联网行业的发展、不断创新提供了有利环境。总结来说物联网重点应用在以下三个领域:

一是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主要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主要目的是提升工业、农业、物流行业的工作效率、有效改善管理工作精细程度,比如,在农业精细化中,由传感器、无线采集器、智能网关、无线控制器、监控管理系统5个基本部件组成,可采集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6种常用环境参数,结合3G通讯技术、图像监测技术,对温室环境进行有效地监测控制,达到节省成本,增产增收效果。

二是应用与公共管理领域。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智能灾害防控等方面,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改善公共生活环境,例如,用于环保领域,可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对有害物质的有效监测、统计、考核,以控制空气质量。

三是应用于公众服务领域。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造平安、和谐、宜居城市。

物联网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应用

公共服务平台在公共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了公共服务的质量。而物联网的初衷与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的目的正好契合,为了保证这些种类繁多的公共服务能够有序进行,十分有必要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是中国特色的物联网产业联盟环境的核心,可以说是当前阶段我国众多商业模式中生命力最为活跃的平台。平台提供的物联网信息服务功能,可以组成以企业作为重点核心的物联网信息传送互换及以重点企业为中心的行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核心的双核心公共服务环境。其核心思想是将物品连接起来,就像互联网中的计算机一样。连接起来的目的是让彼此可以通信,从而实现管理的功能。在物联网的系统组成中,“物”不仅指代参与信息交互的各参与者,同时还代表了建立通信和交互的环境信息,并能够根据预定的设置实现在有人或无人的情况下,按照相应的程序来采取具体的操作或动作。由此可知,对物联网的“物”来说,不仅是具体的实物,也可以是虚拟的物,或者是处于中间态的用一定数字形式表示的中间体,从而实现了“物”与数字信息世界的数据集成。

对应到公共服务平台,“物”可以指代公共服务平台的具体服务。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从自身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全面推进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比如在现代物流行业中,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将物流中的商品从采购、加工、包装、运输及销售等环节进行精确的定位,通过全程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大提高了生产制造、仓储成本、销售服务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对商品进行有序标识,并转换成数字化应用环境后,实现了对商品的智能化调度,降低物流流通费用,促进物流管理的合理化,增强了整个供应链的可控性。在电力行业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智能化电网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在电网系统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比如在电网中引入智能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各节点的运行状态和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利用嵌入式处理器可以实现对状态信息的存储和计算,并结合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电网运行参数的有效处理,并对其中的故障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对相应反馈信息实现记录和统计,以实现对整个电网和用户用电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确保电网系统对电能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模式-以智慧图书馆为例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公共服务平台从最初发展的雏形到现今借助于物联网技术,不管从服务能力,还是从服务规模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计划是推动智慧化生活创新应用,以主动贴心服务为发展内涵,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创新服务,达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皆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相互沟通的智慧环境。

图书馆是公共服务的一个典型代表,随着科技资讯的发展,其从书本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不断的进步演化,无论是书本时代还是数字时代,归根结底其核心都是“服务”,是追求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图书馆在发展上,不断的致力于思考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资讯给使用者。例如,当图书馆购买了新书目或者增加了新服务,如何简单的告知使用者并让其清楚流程。再如,图书馆中总是会有一部分热门书目,其使用率会较高,导致不容易借阅,但事实上还有许多书目和热门书目属于相同类别的、读者有可能感兴趣,由于使用者搜索技巧、习惯、方向的原因,而未被调阅、利用。结果,丰富的馆藏和服务因此被浪费,也给读者带来了不便。因此有必要运用物联网建立其创新的服务应用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图书使用者利用图书馆资料,还可以整合、优化图书馆的服务流程。

本文服务模式是以物联网的概念进行构建,现有的图书馆或网络中的资讯服务大部分以发送电子邮件、登陆网页才能获取相关信息的方式,这种资讯的获取方式是被动的,因此可能会造成信息遗漏或不及时。本文架构的服务模式中使用者只要在网络覆盖区,在搭配感测器的终端装置,即可随时随地享受服务。

本文依据物联网概念作为服务模式构建基础,以“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为架构系统,模拟服务方式。该模式最大特点,使用者可以主动获取信息,而且还可以查到使用者的借阅记录,方便查询你借阅数目的归还期限,还可以依据借阅的历史记录为使用者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书目,避免资源浪费。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模式可分为三层:首先是感知层,使用者藉由射频感知、晶片感知等,透过感测器,读取使用者的登录信息。然后,进入网络层,不特别界定网络的形态,能够搭配各种或多种综合网络形态,连接后形成系统平台。最后,应用层藉由使用者的基本资料、借阅相关记录等信息,筛选出图书馆内相同类别的馆藏资源,并进一步透过借阅次数、最近一次借阅时间等信息,分析使用者可能感兴趣的书目,最终通过关联资料的筛选,得出一系列信息,并推送到“服务平台”,平台通过图形化界面相结合的终端装置,将信息呈现给读者。

综上所述,基于物联网的服务平台,可以使图书馆实现“技术支撑服务,资料随时可得,信息共享空间”的效果,使用者可以享受到更人性化的服务,在图书馆内的,即对印刷型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合理布局,让读者随手可得,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推送感兴趣的信息。成员之间也可以做到信息实时共享。平台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实用性。后台通过对使用者的相关借阅、查询等数据进行系统计算、分类、分析,最终得到决策性信息,并使信息自动反馈给读者,形成系统循环,从而提高读者的借阅效率。

结论

随着公共服务平台的不断深入以及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不断革新,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络将步入新的时代,网络末梢效应及其边缘价值将成为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重点,并在不断的开发新的面向应用的服务上,改变着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以全国范围内的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系统的建立,将开拓出更加广泛的增值服务,促进新兴经济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洪波,杨龙祥,朱琦.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思路与泛在无线通信技术研究[J].中兴通讯技术,2012(2)

2.李其中.物联网技术及其商业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1(18)

3.赵志军,沈强,唐晖,方旭明.物联网架构和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关键技术[J].计算机科学,2011(8)

4.宁焕生,王炳辉.RFiD重大工程与国家物联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5.Soa-basedRFiDpublicservicesinfrastructure:architectureanditscoreservices[J].Journalofystemsengineeringandelectronics.Vol.20,no.1,2009

6.谢印成.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产业升级路径和政策趋向研究[J].商业时代,2012(36)

7.王辉,沈洁,石英琳.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新趋势[J].商业时代,2010(26)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3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物业管理服务平台

“互联网+”已经“+”在物业管理上。作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物业服务行业,将与“互联网+”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什么叫做“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英语:internet),又称网际网络,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联网,而internet则特指因特网。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

“互联网+”也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这正是目前大多数人对于这个概念的字面解读。事实上,“互联网+”的概念,已远远大于“互联网+传统行业”。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充分显现。互联网因其极强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与传统经济转型的需求不谋而合,诞生了丰富的商业模式。今天我在这里浅谈一下“互联网+”在社区物业中的应用。

业主对物业服务的要求正在不断提升,人们对物业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物业服务企业要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变化,让业主感受到互联网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当前,“互联网+”正在快速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形成一个全新的社会服务生态,这个全新的社会服务生态正逐渐显示出巨大的轮廓。面对成千上万的业主,传统的物业服务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边界正在模糊,网络服务正在逐步发展为物业服务企业重要的创新园地和活力源泉。

1塑造沟通平台,提高服务质量

一些物业服务企业虽然花费不少力气开展秩序维护、保洁、消防等工作,但其效果和服务水平仍不尽人意,业主意见频多,其原因是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间缺乏沟通,不了解业主的需求,业主不理解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

目前,社区居民的手机、电脑、网络的普及率极高,物业服务企业应该屏弃以往传统的管理手段,学习先进的企业服务模式,用互联网技术为业主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优质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与业主沟通取得业主对企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以大连为例,正在建立以惠民惠企为出发点,以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满意度为核心,以创新行政监管服务模式为重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服务业主、服务企业、服务市场、服务政府、服务社会”五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全面改善行业的公众形象,持续提升居民群众的满意度,促进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物业管理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由门户网站和移动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即app)两部分组成。平台先期计划开发8个功能模块:

(1)行业动态模块;

(2)政府监管服务模块;

(3)物业报修与监管模块;

(4)专项维修资金查询模块;

(5)业主服务模块;

(6)物业企业服务模块;

(7)专业服务公司模块;

(8)行业宣传培训模块。平台建成联网运行后,基本实现物业报修与投诉受理解决的全程跟踪监控;行业信息统计全面准确;政策法规公开查询;业主自治管理决策公平快捷;政府监管服务及时高效。

2o2o模式的未来社区发展

o2o即onlinetooffline,是将线下销售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商家的店面。物业服务企业由于面对成千上万的社区业主,具有在社区内部开展o2o业务的便利条件,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商正成为许多消费者购物消费的主要渠道和途径,这也让许多物业服务企业看到了机会,他们纷纷利用管理社区的优势,开展社区o2o电商业务。

社区o2o发展的业务种类包括社区电商零售、电商物流配送、周边生活服务、社区广告营销、社区商旅出游、不动产经营、社区商业运营、家庭设备维护、家政服务、管理咨询、地产开发、长者服务、在线学习、线下活动、投资理财、装修服务、闲置租售、租房售房、物品托管、汽车洗修等各式各样的增值服务等。

2.1物业服务公司做社区o2o的优势

(1)地缘优势。与业主近在咫尺,响应速度快。

(2)信任优势。对业主而言物业服务公司更靠谱、更具亲近感。

(3)人力资源优势。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物业服务公司解决众多服务需求。

(4)用户数据信息。物业服务企业拥有天然的用户数据。可以对大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应用。

2.2物业服务公司做社区o2o的劣势

(1)资金实力欠缺。

(2)缺乏互联网的技术和人才,社区物业信息化、网络化服务环节薄弱。

(3)缺乏线上运营的经验,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2.3做社区o2o的主要切入点

2.3.1服务平台

以物业服务为基础切入到o2o的服务中,为业主提供一键缴费、投诉保修、小区动态通知等日常服务,同时为小区物业提供收纳缴费、监督测评员工等管家服务。

2.3.2电商平台

围绕社区的商品配送切入,以周边三公里为范围设定为商圈,在商圈内整合商家并与之合作,为业主们提供在线购物、商品优惠、团购秒杀等增值服务。

2.3.3社交平台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4

1.1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必要性

物联网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机器智能和微电子技术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产业集群效应。有研究表明: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公众市场业务领域以及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电力安全、平安家居、健康监测、环保、重要区域防入侵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超过百亿甚至千亿,市场规模将远远超过移动通信、互联网、计算机等新兴市场。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电信企业的支持。一方面,对于物联网而言,电信网络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通道,物联网的构建全靠电信网络的支撑。从“物”上获得的所有信息,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传递和处理,将其价值产业化、最大化。在无边界的信息传递和处理中,电信网络既是最可靠商用的,又是最成熟、稳定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升级换代,电信网络越来越有能力承担海量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工作。另一方面,电信企业将成为信息处理和运营的主角。业界学者与专家普遍认为,信息处理和运营将成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关键,将成为物联网产业未来直接面向用户的平台,在发展物联网产业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电信企业而言,物联网的吸引力在于拥有海量用户。传统电信业务的用户在物联网兴起以前,主要只是单一说话的人,有限的人数决定了用户的上限,而当下的运营情况正趋于饱和,逼近上限。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饱和,甚至超过100%;最近几年,移动通信网络将覆盖全球80%以上的人口。在物联网的世界里,电信企业则能够拥有海量的用户群。因为在物联网的世界里,不只人在说话,一切“物”都将“开口说话”,其中,每一个“开口说话”的“物”都将是电信企业的一个用户。也许每个用户的aRpU并不高,但用户数量规模却非常可观。若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显示的2014年全球人口77亿为基数,将与77亿人口相关的机器和物体迅速扩展到500亿乃至上万亿是轻而易举的,这些海量数据都将成为电信企业的可能用户,电信企业将通过物联网这扇大门,迈入一个无限广阔的新天地,迎来海量用户。由此可见,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

1.2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可行性

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物联网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世界iCt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信息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大大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些现有的物联网应用类似于封闭式的专网,由于应用简单化,标准不统一,自为一体,各种资源不能共享。因此,在网络的规划布局上只能自我封闭,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也不能利用资源为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电信企业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的、无处不在的网络覆盖,作为可信度极高的、为社会提供全方位通信服务的老牌企业,电信企业有条件也有能力实现广泛的、流动式的物联网服务。物联网设备能够统一接入电信企业的通信设施中,实现在任何复杂环境下信息数据的传送和处理,并提供多种模式(如B2B、B2C、B2B2C等)的物联网服务,最终找到成熟有效的商用模式,并实现商用模式的服务。电信企业要想达到目的,就要通过物联网这扇大门,迈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1)物联网B2B模式的应用服务

电信企业应该大力开发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服务,为了实现物品库存信息和生产信息共享,在供应链相邻企业之间必须相互联网,以确保供应链相邻的各个企业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2)物联网B2C模式的应用服务

电信企业应大力拓展公共汽车路线跟踪查找、远程遥控抄表信息查询等查询类的信息应用服务,应通过配置物联网设备,采集相关被查询对象的有用的状态信息,随时随地向社会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3)物联网B2B2C模式的应用服务

电信企业应积极开发诸如食品溯源等事关国计民生的信息应用服务。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原材料采购环节开始,到食品加工全过程都进行追踪,并记录相关信息,供生产者和消费者查询。当购买最终食品的消费者有疑问时,就可以借助食品上的文字提示,按提示进行溯源查询,并与早已记录的信息核对,确认该食品是否为放心食品。综上所述,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是可行的、可操作的、受欢迎的。与此同时,人与人通信已趋于饱和,物与物通信才刚刚开始。因此,电信企业借助物联网的发展,能够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有利于电信企业的持久发展,也利于其开拓发展空间无限的信息服务市场。借助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电信企业将实现持久永恒地服务老百姓、服务全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也将是电信企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面临的问题

电信企业推出的路灯监控、手机支付等m2m(machinetomachine)的应用服务,都属于物联网的雏形产品。类似于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单个局域网,构成物联网基础的也是m2m应用。然而,要想从m2m顺利过渡到物联网,电信企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发展m2m业务还处于摸索阶段,甚至可以说,物联网开发的m2m业务还只处于概念培养期。电信企业作为通信网络的建设者和运营者,在建设物联网的过程中,虽然拥有网络资源优势,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要平稳地从m2m业务跨入物联网时代,我国电信运营商需要面对三大问题。

2.1产业链中的企业相对封闭,资源松散

物联网产业链纷繁复杂,要想建设和发展物联网,不是一家企业就能实现的。电信企业必须借助自身优势,协同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各个相邻企业共同合作才能求得发展,这是物联网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所在。电信企业运营的m2m业务各有千秋,总体来看还不够成熟,只在少数领域(如远程跟踪监控等)推出了较为成熟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多数仅提供感应和传输方面的业务,无法提供智能化服务。目前,电信企业实现的仅是单个产品的销售,短期内还难以形成整个物联网产业链的系统化协同运营。因此,电信企业要重点扶持m2m业务的发展,全面实施技术改造与升级,统一服务标准,制定成熟完整的解决方案,与交通运输、物流配送、汽车制造等行业精心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多赢。

2.2产业链中的企业发展参差不齐,技术标准不统一

由于物联网是由通信网络联接而成的,自然需要协同统一的协议基础,就像互联网运行需要tCp/ip一样。目前,物联网的骨干传输网络已由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构建而成,相互之间已形成利益共同体。与互联网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同的是,现有的物联网技术(如RFiD等)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因此,整合并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和规范,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中国是制定物联网技术国际标准的主导国之一,在2008年iSo传感网标准大会上,我国制定并提出的有关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包括运营支撑系统等标准)都已被联合国有关机构接受并确认。由于现有的ipv4协议的地址资源已临近枯竭,而物联网又特别要求“一物一地址,万物皆在线”,因此,解决物联网地址容量受限的关键是推动ipv6协议的普及。

2.3运营中央核心处理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物联网业务的深度开发

需要通过不同功能的m2m系统间的信息链路进行物联网的智能化处理,将智能感应融入到整个社会网络的运转中,由中央核心处理单元协同各系统共同运作,实现智能化处理。在这一过程中,电信企业应发挥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优势,从建设基于云计算的m2m支撑运营中心入手,建立各m2m系统的关联协同运作机制,引入云计算整合改造中央核心处理单元,提升网络整体处理能力,与产业链各方协调合作,共同促成物联网的成熟与完善,使整个物联网产业正常运行。

3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的策略

基于驱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视角,针对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首先,关注物联网运行中的每个物体都必须要有一个标识(即信息),根据相关环境的变化,通过传感器对一些动态变化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其次,在移动环境下,通过电信企业的传输网络,远距离对采集到的状态信息进行传送;最后,中央核心处理单元要对采集到的状态信息进行相关处理。基于这一视角,对于电信企业而言,在物联网运营过程中,要历经“物”的信息标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三大环节,在不同的环节则需要重点采用不同的策略。

3.1统一标识“物”的标准,具备标识服务功能

通过标识,让物联网的“物”活起来,和人一样会说话。标识是用于识别每个“物”的原始信息,可以用符号、数字或者它们的组合来描述“物”的标识。在物联网平台上存储“物”的标识可以用一维码、二维码或者智能卡类的存储形式,也可以用拍照、红外或者手动键入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发送iD信息。一维码过于简单,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二维码比较复杂,包含不易识别的数字、字符等信息,得以在物联网中广泛应用。例如,二维码在手机中的应用。RFiD标签技术含量高,拥有环境适应性强、抗污染能力强、远距离阅读以及动态更新等很多优势,因此,RFiD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标识应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应用条形码、RFiD等比较普遍。我国电信企业也应积极参与“物”的标识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国家标识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兼容,以实现物联网中“活的物体”在全球的流转。电信企业作为标识服务提供商,还应建立统一管理标识的平台,向用户及各种物体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标识服务。

3.2统筹规划分配ip地址,建立科学的ip地址管理机制

物联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把世界上的人和物都纳入到物联网的服务范围,因此,物联网将需要使用海量的ip地址,而目前全球范围内的ipv4地址将远远不够用。据业内有关专家估计,在不久的将来,ipv4地址即将用尽,因此,急需对ipv4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向ipv6设备转移。专家建议:从一开始开发物联网业务时,就应该考虑采用ipv6地址。同时,电信企业还应未雨绸缪,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统筹分配好ip地址,既要考虑满足全社会对ip地址数量的需求,又要满足对ip地址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3.3构建云计算智慧平台,具备强大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功能

由于泛在化物联网需要采集海量数据,电信企业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必须周密安排,扎扎实实地做好隐私保护、数据处理等相关操作,不能草率行事,也不能只是呆板地实现数据传递。应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同时,缜密分析各种信息、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变成一个具有智慧的“人”,才能得心应手地自行发出各种指令,或者按照决策指令实现自我控制。要变成具有智慧的“人”,必须建立智慧平台。这就要求电信企业能够运用相关的云计算技术,构建云计算的服务与处理平台。利用这种充满智慧的服务平台,一是能够通过分析处理采集的海量数据,向用户提供额外的服务功能;二是当不可避免地采集到的用户数据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时,能够向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功能,以实现保护用户隐私的目的。

3.4深度挖掘标识平台服务能力,促成产业链协同发展

由于物联网神通广大,世界上的人和物都可能成为物联网的服务对象。为了应对海量用户,电信企业应该深度挖掘“物”的标识与“物”的平台服务能力。一是要充分调动物联网产业链中上下游利益相关的应用开发商的积极性,引领产业链上下游的应用开发商积极参与开发大众应用业务,不断丰富并扩大使用物联网业务的领域,借助物联网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二是要使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相关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协同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公平高效地全面提高物联网的服务水平。

4电信企业发展物联网的建议

在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基于驱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视角,电信企业不仅要扮演电信网络提供商的角色,还应积极进入应用领域服务提供商的层面,向全社会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务层面的信息业务。例如,中国电信已经研发出服务于交通领域的应用业务,能够把交通堵塞、事故多发地、空闲停车位等方面的信息通过物联网的传感器随时收集起来,随时传送到互联网上,再随时通过手机或电脑提供给社会公众。除了随时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公众的信息外,电信企业还期望介入行业客户中,为团体消费者提供特有的、管用的信息服务。然而,电信企业在物联网巨大市场的争夺中才刚刚起跑,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前,电信企业必须抓住机遇提前部署。

第一,物联网的成熟、大规模商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电信企业需要有序发展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各个产业层,扎扎实实地在某一个行业或企业中做出有示范效应的、成功的物联网应用服务,以此树立示范,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电信企业要对传感网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管控,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此外,还要加强业务平台和数据中心的建设,促成新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电信企业根据自身长期的运营经验,每次新技术大规模推广时,瓶颈常常卡在终端环节上。因此,电信企业要尽快丰富终端产品的种类,终端产品的研发应该适度超前于网络建设。然而,物联网终端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对此电信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终端上的问题。

第四,电信企业要促成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层面都有成功的商用模式,从而探索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成熟有效的商业模式,形成良好的商业圈,扎扎实实地开发物联网业务,使物联网业务的开发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电信企业要高度重视制定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加强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打造物联网技术产业标准体系。在制定标准时,电信企业应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才能制定出迎合产业发展的、适合行业应用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总之,物联网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物联网产业在现阶段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则,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再加上扶持政策的倾斜,尤其是终端层面的政策倾斜,就能更好地促使电信企业参与发展物联网步入健康、良性、正能量的循环。

5结束语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5

国内外普遍公认的物联网的概念是麻省理工ashton教授于1999年在研究RFiD时提出来的:allthingsareconnectedtotheinternetviasensingdevicessuchas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toachieveintelligentidentificationandman-agement[1],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报告《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2]。从“智慧地球”的理念到“感知中国”的提出,从“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到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的确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政府、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在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的炒作,上升到产业规划与发展高度,在各行业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在物联网应用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从而为探讨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提供参考。

1物联网的应用研究现状

1.1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

杨子江(2010)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2010)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2010)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2010)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2010)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4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贾凯(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2007)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2010)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2010)在“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技术催生革命”、“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2010)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2010)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RFiD-mp),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2010)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2010)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Soa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2010)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2010)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2010)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2010)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2010)提出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2010)认为物联网时代的“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2007)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2010)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2010)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2007)提出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2006)提出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2007)提出RFiD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Decker(2008)设计了Smartitems(智能物料项目)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2009)研究了RFiD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2010)提出RFiD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2010)提出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2010)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2010)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J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Jedermann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2010)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2010)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2010)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2010)提出“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2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智慧”状态;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召回)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2对物联网的认识

关于物联网的现实存在性、必要存在性和物联网的重要性,学术界和企业界依然存在不同看法。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本文认同物联网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其发展大有前途。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政府关注都不再是问题或者障碍,同时随着突发事件、消费者便利性、企业的合作、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物联网由此应运而生,满足基于智能物体处理与互联的网络需求。当前关注的不应该是物联网的机遇,而是如何引导、创造物联网市场需求。在一些高端领域,如军事、医药、应急体系中率先开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未来物联网的普遍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关于物联网的本质(或者特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性

物联网技术包括信息、网络以及iC技术,这些是业界公认的,同时物联网还是一项经济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要成为真正“物物相连”的网络,前期投资非常大,在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实践可能要面对高投入低产出。此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其适用性与实用性,而弱化其经济学效用分析。随着未来物联网呈现为“泛在网”,物联网将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而控制区域物联网的经济运营就成为经济学者亟待解决的难题[4]。物联网“泛在网”的万物智能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2物联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物联网的性质和运作类似电子商务,都是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商务环境。物联网具有服务(应用)功能,因此可将物联网划分为第4代生产业[5]。物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反映为新的产业链,其实用性和盈利性必须得到关注和体现。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研究应侧重经济学角度,即引导、扩大规模性的需求。在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作用,可促进在国家公共领域(交通控制、应急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和管理对程序性的事务实践的应用,为未来民用、市场化的物联网实践积累经验。

2.3物联网表现为一种网络集合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的网络,是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的集合。其中信息网络是万物信息流的载体,物体实体网络是万物发生关联时的实物移动网络,其部分与现有物流网络重合。物联网运营的目的是万物智能处理,智能信息是手段,物体控制是过程,物体处理是结果。物联网的实质是一个网络,其信息网络和实物网络都是物联网运营的经济网络。在物联网运营中网络应发挥实物信息沟通与实务移动功能,规模经济是物联网物流的经济学原理,在未来物联网规划上应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

3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将物联网看成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的产业来看,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就较明确了。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如同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支持物联网各种物的移动(处理)活动,同时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以及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表现为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3.1物流管理支持物联网的运作

物流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之一,RFiD、epC技术也都在物流领域有实践应用。在物联网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产业结构和商务模式下,物流发挥着实物流通的基础设施、派生需求与支持服务的作用。物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万物相连,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中对物的智能处理要求物是移动的、流通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这就需要物流节点、运输线路等支持物的转移与暂存之间的协调,甚至会需要物流中心这样的大型物流节点实现区域内物联网物的智能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由物流节点与运输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是物联网运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的价值不是表现为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各个行业的参与和应用。物联网应用需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提供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诸如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老人护理、食品溯源等。物的智能管理是各个行业物联网运作的本源性需求,这些智能管理相应地产生物的操作,例如转移、加工、回收或召回等活动,并继续派生出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物联网任务的完成派生出大量的物流活动,物流表现为物联网运作的派生需求。物流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实现物的迅速流转,物流管理在物联网运作中亦发挥服务支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产品的生产制造、流通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因而基于制造产业的物联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零部件及成品的全球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物联网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将成为企业信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无缝集成和产业间的整合。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物联网的服务支持表现为:一是在具体节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物流活动,支持物联网的具体物的操作,二是通过物流外包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三是跨区域物流的物流企业协作,以降低服务成本。

3.2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其所到之处皆有可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市场或者潜在市场。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服务市场表现在3个方面:1)物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物流服务。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芯片制造、工程实施、平台建设与系统运维的逐步推进,将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涉及大量的物资采购、安装,随之将产生巨大的物联网工业物流服务需求。2)物联网应用带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不是孤立的网络或平台,应用是其根本,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的这些应用领域都涉及物的智能处理,因此可以看成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3)基于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新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联网的“价值”是“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只有不断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联网的“价值”才能提高,该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6]。当前与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侧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例如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应用需要高服务质量的物流支持。一方面需要物流附加增值活动满足特定领域的智能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跨地域的物流协作来降低物联网的运作成本。

3.3物联网与物流网络结合,实现物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的目的是追求物的智能化处理,是通过标识物体属性、识别属性、转化为信息、采集信息、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以及发出指令等动作实现的,最终达到对物体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信息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2]。物联网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因此,物联网运作是具有经济性的管理活动。虽然物联网管理的媒介是信息,但是管理的对象是实物。物联网的信息共享与处理是借助互联网络实现的,而具体到实物的智能化管理则需要借助物流网络的支持。物流网络作为基础设施,保障物品流通过程中的集中存储、集并运输与共同配送的组织与操作,实现物流管理的规模优化目标。对于物联网应用企业而言,适宜的物流管理外包与物流网络的完善,可以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运作,从而降低整个物联网应用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拓展[7]。物联网通过信息网络将需要的物品相连,并将智能化的操作指令反馈于物品,其运作与物流网络密切相关。物流网络包括3个层面[8],即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组织网络,它们与物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3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负责物品的识别和信息采集。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构成,其是物品流通活动与物流活动的载体。物联网感知层需涵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各个节点与线路,从而同时获得物品在流通过程和物流过程的初始信息和过程信息。物流信息网络不仅传输物流信息,同时与供应链其他企业进行信息交互,其与物联网中的网络层相吻合。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而物流组织网络是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实现协调与统一的平台。物联网应用层为物品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方案,必然需要物流组织网络中各方的参与与支持。简而言之,物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物物相连,物流网络构成物联网运作中实物操作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管理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物流网络“三网合一”,三者协作共同实现物体智能管理的目的。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6

按照物联网技术体系,物联网主要包含四个逻辑层:感知与控制层、网络层、平台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四大逻辑层共同构建起物联网超万亿级的市场前景。

感知与控制层:通过从传感器、计量器等器件获取环境、资产或者运营状态信息在进行适当的处理之后,通过传感器传输网关将数据传递出去;同时通过传感器接收网关接收控制指令信息,在本地传递给控制器件达到控制资产、设备与运营的目的。在此层次中,感知及控制器件的管理、传输与接收网关,本地数据及信号处理是重要的技术领域。

通信网络层:通过公网或者专网以无线或者有线的通讯方式将信息、数据与指令在感知控制层与平台及应用层之间传递。主要由运营商提供的各种广域ip通信网络组成,包括atm、xDSL、光纤等有线网络,以及GpRS、3G、4G、nB-iot等移动通信网络。

平台服务层:物联网平台是物联网网络架构和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它不仅实现对终端设备和资产的“管、控、营”一体化,向下连接感知层,向上面向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应用开发能力和统一接口,并为各行各业提供通用的服务能力,如数据路由、数据处理与挖掘、仿真与优化、业务流程和应用整合、通信管理、应用开发、设备维护服务等。

应用服务层:丰富的应用是物联网的最终目标,未来基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类群体将衍生出多样化物联网应用,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根据企业业务需要,在平台服务层之上建立相关的物联网应用,例如:城市交通情况的分析与预测;环境状态的监控、分析与预警(例如:水质、风力、滑坡);健康状况监测与医疗方案建议等等。

物联网平台处于物联网四个逻辑层中平台服务层这一环,是物联网产业链的枢纽,是万物互联的关键平台层,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是撬动物联网生态的关键,是实现物联网价值的核心环节。

它向下接入分散的物联网传感层,汇集传感数据,向上面向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应用开发的基础性平台和面向底层网络的统一数据接口,支持具体的基于传感数据的物联网应用。

按照逻辑关系从下层到上层提供四大功能,物联网平台又可以将其分为终端管理(Devicemanagement)、连接管理(Connectivitymanagement)、应用支持(applicationenablement)、业务分析(Businessanalytics)等四个平台。

Dmp(Devicemanagementplatform)是设备管理平台。主要对物联网终端进行远程监控、设置调整、软件升级、故障排查等一系列等功能,并通过提供开放的api调用接口帮助客户进行系统的集成在整套端到端m2m设备管理解决方案中,整体报价收费。可以认为Dmp主要面向设备的开、关、停等基本状态的控制,或实时的物联网设备警告等不涉及物联网上层应用场景的设备管理。

Cmp(Connectivitymanagementplatform)为连接管理平台。一般运用于运营商网络上,具体来说连接的是物联网Sim卡。该平台可以实现对物联网连接配置和故障管理、保证终端联网通道稳定、网络资源用量管理、连接资费管理、账单管理、套餐变更等。

aep(applicationenablementplatform)是上层的业务使能平台。该逻辑层是结合了上层的应用场景,为开发者提供成套应用开发工具(SDK)、中间件、数据存储、业务逻辑引擎、第三方api接口等功能。我们可将其理解为结合应用场景的系统开发平台。随着企业在行业中对业务经验、所涉及技术的持续积累,平台的竞争力将逐渐从连接能力转移到平台的多场景化的业务能力。

Bap(Businessanalyticsplatform)可被称为业务分析平台。该逻辑层包含大数据服务和机器学习两个主要功能。将汇集在云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将其可视化。而机器学习是将沉淀在平台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训练,形成具有预测性的、认知的、或复杂的业务分析逻辑。在未来,机器学习必然将向人工智能过度。

作为物联网产业链关键环节,物联网平台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都争相追逐这个风口,进入2018年,这种热度持续增高,并愈演愈烈,一个全球化的万物互联时代即将到来。但从目前国内行业现状来看,每家平台提供商由于其自身发展状况及优劣势,到目前为止,几乎很少有公司在业务上同时涵盖四个子平台。

比如,BatJ布局物联网平台主要是基于自身传统优势包括云、大数据、硬件管理平台等,打造第三方生态系统同时发挥自身优势。腾讯有QQ物联和微信智能硬件两大物联网平台,巨大的用户数量和社交属性是腾讯物联网平台核心优势。阿里巴巴针对物联网业务整合了智能云、淘宝众筹和天猫电器城,组成智能生活事业部,天猫电器城与淘宝众筹能帮助智能硬件开发商解决市场销售难题。

几大互联网巨头做物联网业务思路相似,硬件联网作为基础第一步,开放数据与生态、技术与接口,构建产业链协同的生态系统。在打造物联网平台的过程中可以看出,BatJ最大的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巨大的用户基数和设备接入数量,因此其物联网平台更多体现在设备管理平台Dmp和连接管理平台Cmp的功能,而业务aep和Bap的功能比较少涉及。

中国三大运营商目前也高度重视物联网平台的发展,但受限于技术上和设备上的局限性,他们则更多侧重在连接管理平台Cmp的发展。2015年7月Jasper与中国联通合作的ControlCenter物联网管理平台正式推出,集聚了api集成功能、生命周期管理、灵活资费计划、设备列表功能、网络诊断功能、自动化引擎和账单及报表功能七大功能。2014年11月中国移动正式物联网开放平台——onenet,提供从底层iaaS连接到上层应用的全套解决方案。2016年7月15日,中国电信与爱立信签署了物联网连接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携手共建物联网全球连接,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全球物联网连接服务。

国内初创物联网平台公司也多以设备管理平台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智能硬件行业应用软件开发难、研发成本高、开发时间长、销售周期长的困难,助力其他智能硬件厂商设备联网,提高生存能力。其中又以机智云、艾拉物联等几家较为成熟。资料显示,机智云成立于2005年,在成立之初主要业务是为北美高科技企业提供软件研发服务,它主要为开发者提供自助式智能硬件开发工具与开放的云端服务。可以看出,机智云对于行业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通过提供简单的、傻瓜化的工具、不断增强的SDK与api服务能力来降低物联网硬件开发的技术门槛,降低研发成本,让更多的开发者共同参与,所以其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设备管理(Dmp)方面。

中国物联网aep、Bap平台渐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作为物联网平台更深层次的应用开发和业务分析平台,aep、Bap平台在中国尚在起步阶段,未来市场将达千亿级别。

和国外厂商相比,中国物联网应用支持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起步较晚,但已有厂商逐步意识到了物联网平台更深层次的作用和意义,并已逐渐进入到这个应用开发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的阶段,其中又以和而泰的C-Life大数据综合计算服务平台最为代表性。

C-Life平台应该算是目前国内物联网平台领域在aep和Bap方面发展的最为超前的平台之一。不同于其他平台只是对单一数据的积累和计算,C-Life平台基于ai的场景数据整合服务能力、产业通道数据定义与数据垂直管理运营能力,更注重于多维度数据的打通和跨场景数据的打通,并且基于这些多维数据进行深度融合计算,提供家庭场景服务和全行业服务。目前C-Life平台已经能够提供覆盖家庭全场景的智慧家庭服务,及辐射校园、农业、养老、水务、酒店、地产、美业、医疗、家电、制造等各行业解决方案,赋能全行业。

以C-Life服务家庭睡眠场景为例。虽然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类似智能睡眠系统,但大部分都只是简单的根据主人发出指示睡觉配合关灯光窗帘等动作,基本没有数据分析那一环。而C-Life在健康睡眠方面,已经可以做到,只要有人上床睡觉,就可以通过接入平台的睡眠监测器监测到,并通过强大的多维度数据综合计算能力,联动打通了空调、香薰机、加湿器、台灯等智能硬件设备,让这些设备根据外部环境主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光线等,从而打造最舒适的睡眠环境,同时,通过睡眠监测器还可以监测用户心率、呼吸率、翻身次数、打鼾、咳嗽等睡眠情况和睡眠质量,结合睡眠数据和医疗专家评估,形成睡眠监测报告,并给出涵盖美容、饮食、健康、运动等方面定制化睡眠改善建议。

正因为C-Life平台已经逐渐体现应用使能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的能力,及能够针对行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业解决方案,C-Life在全产业链上也拥有非常多的合作伙伴,包括Ge、伊莱克斯、惠而浦、华为、海尔、电信、华润、碧桂园、海信、百果园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同时在内部还设立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实验室,研究传感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以便更好的发挥上层深层次业务分析平台的能力。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7

【关键词】物联网推动金融产业发展

物联网被誉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互联网只是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网络,而物联网则能够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连接起来形成无所不包的庞大网络,实现信息无处不在和智慧地球的目标。

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智能互联网”,其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首先,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次,物联网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可实现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具有智能属性,可进行智能控制、自动监测与自动操作。

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内每个产品都有一个唯一的产品电子码,叫做epC,通常epC码被存入硅芯片做成的电子标签内,附在被标示产品上,被高层的信息处理软件是被、传递、查询。RFiD即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很多优点。特别是电子标签技术与产品电子编码epC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是当今后物联网应用的主要技术。

3物联网技术在金融产业中的应用

3.1保险业的应用。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保险标的状态,对保险机构厘清赔偿责任、减少保险赔偿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汽车保险方面,通过在车身安装传感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车辆运行状态,并进行记录保存,在发生车辆损坏之后,通过调阅记录,可以帮助判断具体责任方,厘清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防止各种骗保行为的发生。在医疗保险方面,可以为被保险人发放生命体征监测仪,定期将被保险人的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脂肪占比等个人健康信息传输到服务器,进行智能管理和监测,对被保险人的健康问题进行预警,避免被保险人出现重大身体疾病,减少保险公司的赔偿损失。

3.2提高金融安防。①利用物联网进行来访人员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来访人员实时跟踪,监控来访人员的活动区域,当进入核心安全区域时进行预警,避免偷窃、破坏等违法行为发生。可以将人员信息和行动记录以电子化的方式记录,事后结合监控录像为侦破违法行为提供线索和证据。②应用物联网监控重要资产和设备。通过在现金柜、重要it设备机柜等物品上加装RFiD电子标签,在库房、机房出入口安放RFiD识别设备,结合软件平台,实现资产全面可视和信息实时更新,能够实时监控资产的使用和流动情况,对资产的可疑移动和非正常运行及时报警,确保资金、资产安全。③利用物联网提高atm监控水平。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各个网点atm机的插卡口状态,对发生各种异常情况及时主动上报,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银行和持卡人的利益。同时,基于物联网的人体活动监测器可以及时分析出犯罪嫌疑人的相貌特征,方便公安机关及时破案。

3.3改善金融业务管理和服务。物联网通过对各个环节与流程的“可视跟踪”,可以起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的作用,这也必将改善金融业务管理和服务,对供应链金融的优化就是一个例子。供应链金融是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由于信息不对称,主要服务于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开发不足;同时服务项目单一,主要集中应收账款的保理和存货质押领域。应用物联网,通过对各家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实时跟踪,可以大大拓展供应链金融的客户范围和业务领域。一是可以提高核心企业下游客户销售信息获取的及时性、有效性,大大拓展核心企业下游客户利用存货融资的范围。二是除了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外,还可以提供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应收账款清收、结算、资信调查和贷款承诺等中间业务服务。三是借助信息资源优势,还可以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它们合理安排应收账款账期结构与数量,分析供应链上不同环节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和偿债能力。

3.4提高支付业务的效率和安全性。目前,金融iC卡、移动支付业务已成为物联网技术在我国金融行业应用的重点和热点领域。金融iC卡又称为芯片银行卡,是以芯片作为介质的银行卡,存储容量大,可以存储密钥、数字证书、指纹等信息,能够同时处理多种功能,为持卡人提供一卡多用的便利。同时,金融iC卡通过卡里的集成电路存储信息,复制难度高,保密性好,从根本上提高银行卡的安全性。另外,金融iC卡具备多应用加载平台,可丰富银行卡产品类别,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增加了点对点信息通道,有线与无线配合使用的双重验证提升了安全性,降低了黑客、不良商户、钓鱼网站等非法交易发生的频率,提升了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在不远的将来,智慧的atm,poS机将通过指纹、虹膜等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来验证用户身份,提供支付服务,从而避免盗领、冒用等危害银行客户安全的事件。

4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型金融产业中的发展研究

物联网产品已应用到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在安防、联网收费、支付、内部管理等领域都能见到物联网的身影。最新的一项物联网便民技术应用,是电信智能卡与银行电子钱包功能整合后,推出的移动支付服务,通过手机支付给用户带来更好更新的体验,而手机支付只是物联网在移动电子商务领域迈出的一小步。物联网带来的手机支付具有四大优势:①远程支付功能更加强大;②复制服务更加全面;③商户受理环境不断完善;④技术支持安全可靠。由此可见,物联网作为一次的信息技术革命,将对智慧型金融产业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

5结语

总之,物联网作为一次的信息技术革命,在金融业的规模化应用指日可待,金融业的安保业务模式也将随之改变,更为高效、经济、实用的金融业安防体系也将逐步形成。同时,也将对智慧型金融产业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项目名称:关于物联网将推动智慧型金融产业的研究;项目编号:12531092)

参考文献

1侯赞慧等.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8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物联网优化

物联网的兴起使人类能以精细、动态的方式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可视化管理”,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这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利用物流、信息流实现风险防控的思想本质相同,因此,随着物联网在实际运用中的逐渐深入,物联网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商机。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根据michaelLamoureus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由多方机构参与,包括金融机构、核心企业、链上企业、物流仓储机构以及连接贸易双方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技术平台提供商组合而成。供应链金融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增加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机会,取代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以相当于“团购”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中小企业可以将未来货权、应收账款、未来销售收入作为质押商品实现融资,甚至凭借在供应链中信誉获得无抵押融资。

在该运作模式中,仓储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与质押物监管活动,与银行、中小企业联系紧密。质押物监管必须借助强大的信息平台和精准的监管流程设计,保证对符合银行要求的质押物进行监管。在加强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联系的前提下,未来供应链金融将朝着不断延伸链上金融服务长度方向发展。物联网能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将产品供需信息对接,加强供应链上下游更多企业间的合作,整体上提高供应链信用资质。银行通过物联网同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机构合作,全面“可视化追踪”把握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物联网在供应链中的运用

(一)物联网概念、结构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的一种网络。它的最终目标是为每一个物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它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对物品的实时跟踪,而且能够实现对企业透明化、精细化、可视化管理。

在物联网中,通常使用RFiD(自动射频识别)技术。RFiD系统包括前端的射频终端和后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射频终端包括读写器和标签。标签用于存储所标识物品属性的信息;读写器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利用射频信号对标签进行识别并与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通信,将RFiD与internet相结合,将读写器安装到任何需要采集信息的地方,通过internet全程跟踪贴带电子标签的物品,这样所有物品和internet组成了“物联网”。RFiD最大的应用领域是供应链,同供应链有共同目标。

(二)物联网在供应链中架构

供应商运行物联网依靠分布在各企业的物联网信息服务器连接。信息服务器既要保证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传递,又要对来自物联网内外的查询进行身份鉴别和提供信息服务。根据服务供应链这一构想,在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中,将其布局分层化。第一层,RFiD应用管理系统存在于生产商或运输商等底层的服务器中,负责传输物品的生产、流通信息;第二层,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格式的数据过滤和标准化处理;第三层,提供数据统计和查询等功能。

图1是物联网运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RFiD的无线通信方式,读写器读取存储在电子标签上的数据;经过中间件过滤掉重复读取的数据后,生成事件序列,传送给企业应用软件;企业应用软件通过互联网或者局域网访问由电子标签信息指示的信息服务器,获取产品的相关信息;银行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获得企业产品流、资金流等数据,并据此分析企业融资前后经营情况。图1中的RFiD标签存储容量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设计。

物联网优化供应链企业成员融资过程

物联网辅助银行对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客户向银行申请授信,在以往,除了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公司章程、财务报告等纸质证明材料之外,还需要提供一段时间内的企业购销合同、抵押物信息,如库存、房屋。若银行通过物联网接口,进入其管理系统,查询近期企业经营信息,由此决定是否对企业用信,省却了企业收集、整理用信资料时间。

物联网加快贷款审批速度。一般而言,银行在受理一项业务后,通常要至少一个工作周的时间来审核业务的可行性,业务团队从亲自并且多次走访收集待授信客户的信息,到资料整理与洽谈、申报审批、签署合同及至贷后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都需要相应专职人员处理,加上客户属于中小企业,关于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更多,增加沟通时间。所以,如果物联网在企业中被运用,银行通过物联网掌握企业更准确的资金流、产品流的情况,将极大减少人力成本、沟通时间。

物联网提升贷后管理效率。贷款审批通过后,银行对货权进行严格审核复核,然后通过物联网内部系统加强管理,减少人为管理环节,降低操作风险。

物联网中电子感应器用于检测货物保管状态。当感应器感知抵押物存在质变风险时,及时向信息管理系统发出信号和通知客户。这方便银行快速判断抵押物的状况,决定是否重新进行价格核定与跌价补偿。若总跌价超过银行最低授信额度,且借款人未追加质物或提供新的担保,立即宣布授信提前到期,在与客户沟通后,采取拍卖等措施出售质物,偿还贷款。RFiD监管客户提货。在物流仓储现场安装RFiD电子监控设备,客户一旦提货,通过物联网传递信号,由银行发出提换货指令后,仓储监管人员根据指令发货。

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督企业贷后经营。物联网如同一台监视器。银行在线实时监控授信企业日常结算与现金流状况,结合仓储机构提供的抵押物的信息,共同对授信企业的经营变化与财务状况予以掌握,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措施。

银行借助物联网获得优质监管

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经营单位,其中,与物流仓储机构合作,负责抵押物的监管,对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非常重要。

物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连接物流仓储机构,使银行方便监管链上中小企业抵押物。RFiD技术可以使银行与物流监管机构间采用信息系统协同传输。这种方式取代传真、电话、纸张等点对点的传统传输方式。相应地,通过RFiD技术,企业和银行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抵押物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的每一环节,安装在工厂、配送中心、物流监管仓库的阅读器,能够自动记录物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动。从整个集成供应链看,供应链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准确度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恰好解决银行难于监管问题。图2是融资环节中的仓储监管流程。

从图2可以看到银行授信前,必须经过很多个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完成,延长业务办理时间。而物联网的使用,可以协同管理供应链上的企业同仓储监管机构的交易,极大的节约办理时间。尤其在仓储交易、抵押交易环节,物联网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银行与链上企业达成交易后,银行将来自企业的抵押物交予合作仓库。由仓库负责保管抵押物,并定期同银行核查抵押物的货值。例如,当抵押物入库时,装在仓库门口的RFiD扫描抵押物,接着,读码器扫描银行和企业双方签订的抵押单据,检查货物数量是否与单据匹配。车上的每个抵押物上都装有射频识别(RFiD)标签,它含有一个惟一标识该抵押物的产品电子代码(epC)。货车驶出仓库时,门口的RFiD识读器启动这些标签。于是货物“苏醒”过来,并自动在“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上“注册”自己信息。运输到合作仓库,搬运工直接将抵押物入库上架(通过RFiD识读器,仓库的库存系统自动记录入库信息),库管人员从物联网系统确认此次存货量,同时抵押物信息传递到银行系统。

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物联网辅助供应链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使供应链金融服务电子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未来需要提升的方面包括供销企业从提交融资申请到放款,企业从补充保证金到去监管仓库赎货;供应链成员企业工作采用全流程电子化处理,替代纸质合同、盖章、传真、电话等线下繁琐工作,帮助企业最大限度节省管理费用。据统计,仅银企传递单据的快递费用就可节约99%。

此外,核心企业要全面快捷掌握本企业和供应链成员的金融业务信息;供销企业能及时掌握额度、融资、结算、质物等信息,便于合理安排采购计划、生产、销售进度等;物流企业可以准确获得核心企业、供销企业融资、质物出入库、商品价格等信息,有利于提高监管水平。供应链金融运用物联网后,能使核心企业下游客户利用存货融资的范围大大拓展,如药品、医疗器械、农产品、半成品等。同时,银行在财务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可以提供若干中间业务服务,包括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资信调查和贷款承诺等服务;也可以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帮助它们分析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和融资能力,找出融资瓶颈问题从而提出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的最优方案并协助其实施。

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服务中小企业的创新金融服务早已出现在国际银行业,在近几年,它广泛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创新原供应链金融产品,将其广泛用于微型企业中。但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狭窄,没有突破传统信贷方式,且受到信息不对称、银行观念落后的影响,极大地阻碍该金融服务的使用。物联网能巩固供应链伙伴合作关系,增强彼此间凝聚力。基于物联网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2.鲍旭红.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9)

3.李,李芬萍.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几点影响[J].西部金融,2010(5)

4.陈达文.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可视化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5.夏泰凤,金雪军.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11(6)

6.丘永萍.物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发展[J].金融科技时代,2011(3)

7.孙其博,刘杰,黎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33(6)

作者简介: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9

浙江,作为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在新一轮产业变革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已取得初步成效:依托互联网创新,网络化、智能化新产品、新装备不断涌现;企业借助互联网促进各环节业务协同能力显著增强;网络化制造成为智能制造的高阶应用;移动o2o等新模式推动电子商务继续蓬勃发展;工业大数据应用开始起步;生产业互联网融合速度不断加快。

除了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扎实的基础之外,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更加使得浙江有条件集聚互联网资源来带动产业转型发展。因此,下一步,浙江应该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的融合创新发展,真正建设成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信息经济先行区。

加快推动网络化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

加快为智能产品和装备配套的嵌入式软件、传感器和智能芯片研发,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具有环境感应、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人机交互、社交互动、产品增值服务等网络化功能的先进产品,开发一批智能型、绿色节能型、安全可靠型、超常功能型、附加功能型的新产品。充分应用装备电子、嵌入式软件、现场总线、数字测控和模糊控制等技术,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远程监控、远程分析、远程维护等功能的智能装备,推动传统装备向“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升级。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促进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创新发展和应用。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制造模式转型

加快推进重点环节的“机器换人”,加快工业机器人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大力推动企业普及应用工业物联网、生产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加快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应用,引导企业逐步构建生产制造的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管理、研发、制造、检测、物流等环节的纵向集成。着力在工控系统、智能感知元器件、工业云平台、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核心环节取得突破,加强工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在装备制造行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咨询、位置服务、呼叫中心、远程监控、故障诊断、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实现从制造产品为主向提供工程承包和远程运维服务的转变。在服装、鞋业、箱包、生活家电、家具等行业大力发展个性化生产,以用户为中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入点,构建后向传导的生产模式,以销定产,实现产销的无缝衔接,推进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

加快普及网络营销创新商业模式

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企业由产品管理为中心转向客户管理为中心,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业务,加快各类电商特色馆、产业带建设。鼓励龙头企业自建网上商城,中小企业开设官方旗舰店、专卖店。支持工业企业应用市场大数据开展互联网精准营销。大力建设行业电商平台,聚焦浙江优势产业和行业,充分发挥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聚集效应,在纺织、家电、五金、塑料、模具、泵阀、纽扣、皮革、电气设备等行业建立第三方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和工业品大宗交易平台。鼓励制造企业利用已有品牌优势、实体网点资源和物流配送体系,结合互联网营销,发展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o2o模式。鼓励外贸出口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支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企业建立海外仓储体系,简化电子商务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物流仓储等直接投资的外汇登记手续。

引导强化企业的研发协同和管控一体化能力

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并行协同研发,通过互联网将产品设计相关方联接在一起,协同参与产品设计。鼓励大型集团通过互联网连接各地研发中心,将开发、测试、生产进行无缝接合,一体化研发平台。鼓励企业使用众包众创等新型研发模式,通过开放平台集聚大众智慧解决企业产品设计和研发问题。鼓励跨地区、跨国型大企业,依托互联网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确保数据实时、全面、准确,提升对各分子公司财务、人力资源、资产、销售等管控能力,利用大数据强化决策支持。鼓励工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工具加强对销售渠道的商、经销商、分销商、加盟店和自营零售店的管理,使渠道的信息更加透明化,对渠道管理的反应更加迅速,重构传统渠道与线上渠道。

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

大力发展行业性工业云平台,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和服务化,构建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服务流与一体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池。推动行业大数据应用,以专业市场、监管部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为主体,加快建设一批行业大数据平台,鼓励企业应用行业大数据进行行业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内供应链纵向协同,引导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以自身供应链系统为核心,基于互联网打通全产业链信息,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一体化整合,建立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产业联盟。依托各区县(市)产业聚集特色,智慧产业集群试点建设。

鼓励信息化基础服务模式创新

培育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引导企业购买大数据服务,利用第三方大数据平台有效分析各类市场信息,改善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建立大数据环境下的决策模式和机制,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鼓励企业购买公有云服务,加强地方政府与大型云服务商的合作,完善企业采购云计算服务的配套政策和资金补助,大力支持发展云计算模式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推动中小企业采购云存储和计算服务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小镇建设园区云服务平台,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it资源与服务平台,提高园区运营与服务水平。

加快生产业互联网化转型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10

【关键词】移动认证物联网pKi

物联网自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auto-iD中心提出以来,发展迅速,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虽然业界对于物联网的定义还未完全达成一致,但大部分学者认为物联网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层是感知层,承担信息的采集;第二层是网络层,承担信息的传输;第三是应用层,完成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决策,以及实现或完成特定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任务,以实现物-物、人-物之间的识别与感知,发挥其智能作用。

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信息采集、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这三个方面的完全融合,而信息采集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基础,移动认证为物联网提供了安全、便捷的信息采集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移动通信运营商在物联网接入中有着天然的网络优势,结合移动通信认证技术可以便捷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数据完成信息采集,并将信息传送给应用平台,完成物联网接入功能。因此,移动认证是助力移动通信运营商进入物联网的领域最有效的技术之一,是未来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完善、安全的物联网服务的基础。

1基于pKi技术的用户iD认证技术

1.1pKi技术及相关术语

pKi(pubicKeyinfrastructure)是一种遵循标准的利用公钥加密技术为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一套安全基础平台的技术和规范,是通过使用公开密钥技术和数字证书来确保系统信息安全,并负责验证数字证书持有者身份的一种体系。

pKi的功能是通过签发数字证书来绑定证书持有者的身份和相关的公开密钥,为用户获取证书、访问证书和宣告证书作废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同时利用数字证书及相关的各种服务(证书、黑名单等)实现通信过程中各实体的身份认证,保证了通信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pKi的核心组成部分Ca(Certificationauthority),即认证中心,是数字证书的签发机构。数字证书,有时被称为数字身份证,是一个符合一定格式的电子文件,用来识别电子证书持有者的真实身份。研发基于用户pKi卡的各种新型应用,即通过增大卡片容量、规范卡片结构,实现Vip卡集成、优惠券下载、远程银行卡支付等,丰富用户iD卡的各型应用。

1.2应用原理

pKi技术是利用内置的移动客户数字证书和非接触技术,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访问各种移动数据增值业务、互联网服务和第三方行业应用的新型电子商务应用,在满足客户安全应用的同时,为客户提供快速、舒适、便捷的使用体验。

目前,基于pKi技术已经可以提供网络登陆、票务验证、在线支付、在线门禁等应用,可以预见,基于pKi技术的用户iD卡将会作为用户的身份iD接入物联网服务体系当中。如图1所示为基于pKi技术的移动用户认证应用。

1.3技术特点

基于pKi技术的用户iD认证技术具有高安全性(pKi安全算法作支撑、Ca中心作保障、安全级别达到五星);操作简单(只需两步即可开通,使用时无需刷卡、无需签名);携带方便(植入式Sim卡、贴粘式贴片卡、挂坠卡等多种选择)等特点,非常符合各种物联网环境下应用的需求。

2移动认证的商务模式

如图2所示,移动认证的商务模式是以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三流协同为目标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移动认证平台为物联网提供了安全、便捷的信息认证平台,通过对供、需双方的信息、资金和业务的认证,最终通过手机完成交易。

2.1信息流

信息流是移动认证商务模式的基石。安全的网络交易,首先必须具有―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的传递;其次是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绝对安全,防止黑客闯入网络盗取信息。对于我国来说,网络产品几乎都是“舶来品”,本身就隐藏着不安全隐患,加之技术、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不安全因素更加突出。电子商务的安全证书认证中心(Ca中心)就是保证网络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的重要措施,它的作用在于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帐号、密码不被他人识别和盗取,确保交易合同的完整性,防止单方面对交易信息的生成和修改。移动认证平台可直接通过手机完成对用户信息的认证,信息认证更加安全和便捷。

2.2资金流

资金流是达成交易的标志性活动,手机用户可通过手机直接实现与商家或银行的交易,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物联网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特点。

资金流的形成可分为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远程支付的用户通过商务平台接入认证鉴权服务平台,在pC上安装用于控制非接触读头的安全中间件,商业软件或浏览器通过向安全中间件请求交易来获取卡信息与交易的数字签名,由非接触读头通过非接触通道同手机交互;现场支付的用户通过商务平台接入认证鉴权服务平台,商务平台实现安全控件的接口的调用,poS实现手机的非接触接口,通过非接触通道同手机交互。

2.3业务流

业务流是达成交易的最终表现,手机用户通过移动认证平台确定待交易的业务后进入商家与用户的业务流。

手机用户通过认证鉴权平台,对客户的相关信息、办理业务及资金进行鉴权,鉴权通过后,认证鉴权平台向银行发送客户信息,由银行向客户提供所需资金,同时由认证鉴权平台向商场消费系统发送客户的业务信息和客户信息,商家根据鉴权后的用户信息向客户提供相应业务。

3移动认证在物联网的应用

目前,基于pKi技术的用户iD卡作为用户的身份iD已经开始得以应用,移动物联网数码终端和手机通宝就是移动认证在物联网应用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业务。

3.1移动物联网数码终端

移动物联网数码终端的应用,开创了以用户iD接入移动物联网的服务新模式,以电子化的服务手段满足移动手机客户多样性和个性化服务需求。

手机用户在配置有移动物联网数码终端的商户可以更加轻松的实现消费、缴费、充值、查询等。消费方面,手机用户在配置有移动物联网数码终端的商场、超市、连锁店、餐厅等地点进行消费。手机用户通过手机可以实现移动积分、银行卡储值、储值卡等消费支付服务。持卡人只需要再付款时告知收银员选择那一种卡类型进行支付,然后再收银员确认付款金额后刷手机卡,输入密码或按确认键,即可完成支付操作。缴费方面,手机用户在配置有移动物联网数码终端的公共事业、行政事业、交通、保险等缴费商户,手机用户在移动营业厅、数码终端商户进行自助缴费,通过刷非接触卡,可实现移动积分、银行卡以及储值卡缴费支付服务。充值方面,手机用户通过手机支付帐户与银行卡的绑定,可实现通过刷非接触卡,完成从银行卡扣款并转入手机支付帐户的充值服务。查询方面,手机用户可查询商户、终端、事实及历史交易信息、清算对账等综合查询服务。

同时,移动物联网数码终端还能实现多媒体图片滚动播放、信息展示、商户广告、手机优惠券/Vip卡、营销活动支持、商务支付交易等多项综合服务。例如手机用户可以在数码终端(铺设在营业厅、楼宇广告屏、地铁广告屏、公交站牌等平面)内嵌的读卡器上面获取多媒体信息,并下载电子券,同时记录下商家信息,随后可以到商家去享受消费优惠,同时可以统计到商家优惠对用户的吸引力和真实的广告到达率。

3.2手机通宝

手机通宝即“Sim卡+用户数字证书+认证鉴权”服务。手机通宝是中国移动发行的一种支持多种电子商务应用的移动用户数字身份标识,也是基于手机通宝开展的多种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的统称。依托于Ca中心,以pKi体系为基础设施,利用手机通宝卡内置移动客户数字证书和非接触技术,客户可以便捷、安全的访问各种移动数据增值业务、互联网服务和第三方行业应用等新型电子商务应用。

手机通宝业务提供的统一认证、鉴权等服务,为现场支付、远程支付、网上交易和数字版权业务等第三方应用提供了安全的金融支付业务支撑,可广泛应用在民生、消费、金融、安全和政企等领域。

在民生方面,中国移动相继推出了使用手机通宝办理手机地铁票、易购卡、有线电视手机支付等民生信息化服务。

在消费方面,手机通宝可以为手机用户提供消费等相关信息及账户消费等手机增值服务,也可以“刷手机”的方式在餐厅、电影院便利店等合作商户进行消费。在深圳,中国移动和麦当劳餐厅、百里汇便利店、中影今典国际影院等近10家商户开展了RFSim卡应用,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刷手机在合作商户消费。

在教育方面,手机通宝已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校区开始应用,大学生可通过手机实现校园通知、账户消费等增值服务、小卖部手机支付消费服务、食堂和校巴等手机快速支付以及图书馆手机快速认证服务等六大类服务。

在健康方面,手机通宝用户可实现各大医院专家门诊挂号、个人健康体检报告领取、个人健康保健资讯提供等功能。手机通宝用户持手机通宝卡在网上完成预约挂号后,只需要将手机通宝放在医院验证机上扫描通过,即可完成挂号就医。不但方便,也降低了医院管理成本,改善了就医环境。手机通宝用户还可以在签约医院网站或社区信息终端上刷通宝卡登录,以彩信方式获得电子体检报告、针对性的就医服务资讯、个人健康食谱、各类保健小常识等服务;

可以预见,移动认证对物联网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尽管移动认证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需要完善商务模式和运营模式,但是移动认证技术具有的标准化、安全化、便捷化等特点,方便了用户“随时、随地、随身”完接入认证需求,并提供了物联网接入的安全网络环境。可以预见,随着手机在我国高度普及、各种新型物联网应用不断涌现,以手机号码为线索,以无线通讯网络为基础,通过移动安全接入认证的物联网服务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化君.物联网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