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十篇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十篇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05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型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得更为灵活。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好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对于探究式学习还是普通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还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事先准备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圆,先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掌握圆心、直径等这些基本知识。这种自己动手的教学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圆后,我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得到折痕,然后再测量这些折痕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每一条折痕都会通过圆心;每一条折痕的长度都相同;每一条折痕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上。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自己动手发现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就都能够掌握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越能够让学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怕学生不敢、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总是自己一手包办,不论学生想到哪里都会把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落实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就应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样既可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有时学生可能会受心理和能力的影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放弃,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坚持锻炼和引导学生。

三、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课外延伸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不应该离开生活实际。课外延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从如何让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实际教学入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适合学生的、自己能够驾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作者:叶德华单位:河北省临西县东枣园校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篇2

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

06―0051―01

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满足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且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对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自主性。在自主探究的背景下,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分析,并且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求、思考、分析,让学生经历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当然,基于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需要积极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2.情感性。情感教育现已经发展成为了教学体系的关键,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成为了学习能动性的关键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创新、实践性。从教学角度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性主要是指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全过程的分析与整合,能够自己动手实践,能够自主探究,且可以采取自主交流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观察与了解。另外,创新性则是指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学知识的引导,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勇敢创新,如此才能将自主探究式教学深入学生内心,才能发挥出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1.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其中首要任务便是要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便是与生活相关、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虽然从属性上分析数学是比较复杂、抽象的科目,但是确实来源于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在制定情景教学的时候,可以积极融入生活化,并且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在探究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选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一名学生当顾客,顾客进入超市买了一个书包,一盒铅笔,一个笔记本,价格分别是25元、5元、2.5元,顾客给了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并且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知识。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所学知识。在整个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自己探索,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深入了解。在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应用中,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空间,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空间,能够帮助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满足学习的需求,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在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空间的时候,需要从实际发展角度出发,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知识的能力、学习需求等角度出发,根据自身的经验,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篇3

【摘要】 探究式教学是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时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在课堂,然而课外却是形成探究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障条件就是为探究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  构建

引言:探究式教学是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时提出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究是教育的生命线”。不可否认探究式教学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是最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更加需要探究学习。让探究从小开始。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养成探究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研究能力的人,这样来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研究型人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我从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在教师激发与引领下,学生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进而自主能动地探究和构建当前事物意义的过程。”①他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测量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②

从内容和本质特征来看探究式教学包括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这个探究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而且这种材料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展开和安排,而不是杂乱无章;教师创造了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所以有着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做种种设想。总之,这种环境要是学生真正有独立探究的机会和愿望,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明确方向。特别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讲教师的引导极其重要。包括你怎样设计让学生进入探究,怎样开展探究,怎样使探究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有新的理念——大力提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因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和谐地发展。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应该是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向学生提供各种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的经验。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课外活动是教学的延伸。在构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通过课堂探究式教学和课外探究活动相结合,积极营造和谐的探究关系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探究式教学的内容,探究式教学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也就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并且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是以定向探究为主,所谓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探究。” ③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依然是主体,但是他们缺乏探究经验,需要教师的指导,比如需要教师为他们制定合理探究计划,提出探究问题,在小学甚至还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收集一些探究资料。所以我们在数学探究过程中必须有一个精美的教学设计,以便我们在课堂中能很好的完成探究教学。

(一)“实事求是”分析学生和教材

探究教学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式教育的中心或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只是为学生服务,而不是学服从教。”④所以我们要注意每一个探究的课题是否能适应小学生,小学生能否通过探究愉快自主地学习。在教学前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是否适应学生?老师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掌握,老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技能、知识能力储备、身心发展的特点、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等。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探究内容和方法相结合。比如:小学数学三年级(北师大版)的第一单元---认识小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常见的最为熟悉的小数莫过于他们在买文具、买玩具时看到的标价牌上的小数。所以我们要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并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设计探究方法和探究内容。只有在实事求是分析学生并准确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激发,问题意识形成后自然就会生成探究欲望。所以我们在设置情景的时候就不能将情境设置为“运动会中田径项目成绩的表示”,虽然孩子们对运动会中田径项目的成绩用小数来表示也会有一些认知,但却不是耳熟能详的情景,学习动机自然也不会得到很好激发。所以,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特点。

同样我们也必须分析教材,教师对教材进行剖析,找准探究性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并使某些数学思想方法螎入情境之中,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探究的乐趣。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将学习小数,乘法,分数,对称、平移和旋转,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内容,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与统计观念,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本册还安排了一定篇幅的总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对第一学段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以期达到这一学段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比如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注意分析第一单元的意图是使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如“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寄书”),学习小数的初步知识。这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小数的感受主要是和元、角、分相联系的,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将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将认真分析教材和认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探究式教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或生活实际中的疑问,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的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产生新的同化与顺应的欲望,并由此产生新的平衡。

在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应注意问题的设计。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建构的突破点要围绕“认知冲突的出现、探究热情的激发、问题意识的生成”来确定。所以老师在内容上应注意设计一个能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点。如果没有引发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学生将没有进入探究的钥匙。所以必须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有:

1、从现实生活或实际需要中诱发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如:学习“面积”时,提出:(用多媒体演示,如图①,图中表示出一间正在装修的房间,有个工人正在用地面砖铺地面,这样一个场景。)同时还有一些数学信息,房间的长是4米,宽是2米,砖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问需要多少块砖才够?这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站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想知道,要多少块砖才够铺满呢?地砖的面积、地面大小以及铺满砖数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探究欲很强。

2、知识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如讲《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在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后提出: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来认识发现呢?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但会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观察、试验、猜测、估计,自己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而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

3、从学生的学习中发现新问题。如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的正方形面积要比长方形大。学生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那么到底是对还是错?及原因是什么?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探究性问题进行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三)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问题定向阶段提出的实质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养成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⑴重温、回忆以前的知识与方法;⑵对数、式、图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⑶动手实验、操作;⑷进行归纳与类比;⑸联想与构造;⑹充分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提出猜想;⑺比较、修改、完善、分享各种想法;⑻确定最佳解决方案。特别是不拿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给学生,而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发现定理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猜想、联想、推理、判断”等,自己发现结论和方法。

(四)解释疑解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传统教学证明过程都是由教师完成,这不符合主体性原则。探究式教学主体是学生,我们认为既然学生已经知道怎样解,就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对上等生提出高要求:用多种方法完成,并提出新问题;对后进生给予帮助,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组织学生归纳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结论,再通过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关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如讲《两位数乘两位数》总结时,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很清晰,在让学生做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三位数乘三位数这些题,学生通过进位方法的掌握,很容易探索知道两位数以上位数相乘的方法。这个过程让学生知道了问题可以探究解决,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探究模式的构建

实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但是探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养成一种探究意识和习惯。探究式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然而学生的大多数时间却是在课外,课外活动是形成探究意识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课外活动探究。在课外活动探究过程中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教师布置课外探究活动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一方面表现在教师所布置的课外探究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为学生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的课题,当然这个课题必须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且有完成课题所具有的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探究资源。比如,学了“利息、利率”这一内容后,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怎样求利息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时,我安排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完成:(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钱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能取回多少元?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

(二)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鼓励孩子的探究活动。

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重视参与或鼓励孩子在家的探究活动,积极培养自己孩子养成探究的习惯,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让孩子动动脑,动动手,这样长此以往,定向探究将转为自主探究,我们的学生也将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社会栋梁,这就实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所以课外探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营造和谐的探究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数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与爱护。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标新立异,敢于与老师争论,师生一起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创新数学。这样的课堂就会呈现积极、向上、自然、和谐、开拓的新气象。

(一)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探究的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时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任何压服、抑制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⑤这就要求师生间要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解、学会欣赏,成为学生的知心大朋友,使课堂成为学生灵感涌动的空间。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师与生创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参与学习的动机,做到敢想、敢问、敢说。课堂民主氛围的创设,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教师每一个亲切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语等,都会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尤其是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发扬教学民主,就必须要做到:耐心地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即使言论本身是错误的),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积极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相信每一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任何结论都充满着智慧;鼓励学生勇于发言,积极争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允许学生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充分尊重学生的新观点、新看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数学教学,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善于吸取学生中的意见。

(二) 营造和谐的同学关系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来看,学生具有人际交往的智力和需要,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交往对象便是自己的同学和同龄的朋友,也最希望能与同学有一个民主、自由、友好的关系。这是他们的需要,只有在教学中满足了他们这种需要,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因为良好的生生关系在课堂了能创造一个愉快的空间,并且,学生的钻研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保障感,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基础之上的。在探究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之间的和谐,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和悦,在合作中也可以为探究目标达成一致。相反学生之间没有良好的关系探究就失去了桥梁。有这样一个教学事例,有个男同学平时由于很调皮和其他同学相处不是很融洽,在学习数学三年级(下)(北师大版)——铺地面一课,每个小朋友手上有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上课过程中我请小组(4人)用自己手中的小正方行,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只有小组4人合作才能完成。结果小组成员不允许让他参与。最后的结果是整个小组的探究任务没有完成,小男孩被同学排挤,心理也受到了伤害。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就必须帮助孩子门营造良好的生生关系。对孩子之间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之间的关系平等而友好。

(三) 营造和谐的探究环境

哲学上说,一个人的发展变化是“内在”起决定作用,“外在”起影响作用。学生的学习成才我们也可以说,学生的智力、个性、努力等起决定作用,但是,学习的外在条件却对学生的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探究教学中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首先,在数学探究环境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的需要,探究需要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一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局限,需要更多的为他们准备更加直观的探究情景。二是因为丰富而直观的环境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其次,在探究的时间上,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需要花时间去验证自己的新想法,需要花时间通过阅读、思考、记叙及考察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来理解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时间上应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不要忙于完成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抢走学生的探究时间,这样只会让学生探究前功尽弃。长此以往学生将很难形成探究的习惯。

最后,教师在安排探究空间上,我们的空间应尽量让人舒适轻松,我们以教室为例,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教室的布置都很倾向于自然,课桌也很灵活,这样确保学生不论如何分组,不论从事哪种活动都能有效地进行下去,都能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同时安排的空间上应尽量与本次活动的内容想吻合,我们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景,老师在教室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商店的柜台和一些商品,他们所熟悉的,年龄阶段很感兴趣的一个玩具店作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逛逛看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动机,形成问题意识进而探究。这样探究效果会更加。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篇4

教学目标是一个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没有教学目标探究教学就等于失去了头脑,失去了灵魂。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制约着其他因素,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老师和学生对某一个课题主体进行探究时,要切实明白教学目标和学习此节课的意义。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注重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正确使用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和考试中灵活应用。而对于老师来说,他们的教学目标就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把知识牢牢记在脑海里,并懂得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

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实施教学探究的重要保障。在和谐气氛下,师生之间没有隔阂,大家相处融洽,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大胆地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把被动式的学习逐渐变成一种探究性、主动性的学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维持彼此的关系,老师在课堂上难以进行教学任务,会导致教学进程缓慢,最终致使无法正常实行教学策略。

2.设置悬念问题情境,营造有利于探究性教学的环境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设置悬念的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用设置悬念疑问的形式来带动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尽最大努力触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篇5

关键词:数学,探究式,模式

中国分类号:G623.5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入门阶段,所以小学阶段的教学尤为重要。根据《小学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代的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改变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要重视以“学生”为主,加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倡导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数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尽管做出的这些努力在教学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教学模式的僵化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老师则是从旁协助,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所以。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很高,它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帮助的。总的来说,探究式教学的一般顺序是:发现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一)发现问题

学习数学是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情境,会碰到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学生要学会从这些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探究的激情。

(二)建立数学模型

现实中的问题都是具体的,要想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将现实中的条件都转化成数学模型中的已知量,将问题抽象成未知量,再利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出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从旁协助学生完成这个过程,任由学生自己发挥,当然也可以是通过互相交流和互相探讨完成这个过程。

(三)解决问题

将数学模型的结果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数据结果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这个过程,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二、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老师和学生改变思维

要想推行探究式教学,首先就要改变老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观念,老师不再一味的讲解知识点,将知识点“消化”后再一点一滴的传授给学生。探究式教学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慢慢减少老师在课堂所占的时间比重,转而增加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而学生,要主动积极的利用这些时间去自己观察、自己探索和推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依然要发挥出他的引导作用,及时帮助学生。

(二)有意识的创建数学情境

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建立相关的数学情境,将数学内容隐含在其中,然后引导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开动脑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学生探究式思维模式的培养是极有帮助的。所以,老师应该多多利用一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特别是小学生都比较关注的一些话题,例如童话之类的,设立数学情景[2]。将生活带入教学中去,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三)改变考核方式

探究式教学之所以难以开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现代的考核方式。主观习题占据比重大,根据标准答案给分,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探究式教学的发展。所以,要想真正改变数学的教学模式,首先就要改变数学的考核方式。首先,“一纸定高低”的评价机制应该改变,应该引入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来考查评价学生。其次,试卷习题的考查方式要改变,少一点呆板的纯数字计算以及给予固定的答案,多给予一点考查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习题,同时对每一个想法都给予一定的肯定和引导,不一竿子打死。最后,对于最后的分数要进行辨证的看待,完全靠分数来判断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标准应该淘汰了。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探究式活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的开展一些探究式活动,带着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探究。同时,小学生好动活泼,自制力差,所以探究式活动并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进行,在户外,在操场上,打破传统的上课形式更加方便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活动中,老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谈论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

(五)注意课堂互动和交流

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予学生时间去探究,而不是老师占据整个课堂时间去讲解、去传授知识,老师要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交流,去跟自己同学探讨,给予每个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和权力。当然,老师也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与同学们一起互动。

(六)教育部门的支持

探究式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很难短时间对学生的分数有很大的提高,探究式教学培养的是学生探究的思维方式,它注重的是探究的这个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机构要给与探究式教学足够的支持,在政策上要为探究式课堂的进行给与方便[3]。

(七)有松有紧,有条不紊

探究式教学需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但是并不意味着任由学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任何事情想要获得成功都是需要规则的。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外,还要维护课堂秩序,将课堂氛围维持在一个乱中有序的过程。

三、结语

探究式教学是时展的需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所以,教育界应该大力鼓励和推行这种教学方式,共同为探究式教学的进行出谋划策。但是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尺度,做到有张有弛。

参考文献

[1]吴慧伶.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数学教学.2009(4).139.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篇6

关键词:数学问题;自动探究;教学方式在一项调查中,小学生在加减乘除法的基本运算中表现出很少有简算策略意识及简算技能。本文提出对小学生进行简算策略的探究式教学,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策略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和策略技能,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数感以及在实际中运用数学的能力。

一、优化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这个时期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环节引入数学问题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以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为参照,通过设计趣味生动的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数学课程的学习,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在发展中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质。

二、实施探究学习,改善传统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智力、学习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面对相同问题提出不同解决方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依靠自己的探究,提出对问题的认识,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做更深入的分析,剖析问题的实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面提出新的问题,针对产生的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案。

三、问题设计过程中融入模型思想

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数学模型。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小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模型已逐步掌握,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不仅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更能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入、具体。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也是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是模型思想的建立,模型思想的建立也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应用之间的桥梁。充分考虑模型思想是教师在进行设计问题时应注重的,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效利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新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不断推陈出新,在创新思维模式下,自主探究学习。

四、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升华学生认知水平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采取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反思自主探索的过程,总结活动过程中的经验,使学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在自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关键,通过组织“数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中,在实际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在数字化趣味竞赛中寻找规律,不断升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认知,深化学生的思想。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升华认知,体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下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的自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利用数学思维模式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化繁为简,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数学课程特点,组织具有针对性的趣味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究,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求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数学不单单是关于运算的学科,更是一门有关规律的学科,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规律,激发学生创造力,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把握规律,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坤.浅谈网络环境下数学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10).

[2]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6).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焦点在集中到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来,促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这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既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积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可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设问:沿着40米长的道路两边每4米植一棵树和沿着边长10米的正方形池塘边每4米植一棵树各需要多少棵树苗?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思考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能引起其比较性思考,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然后分别作答,从而使其对教学内容真正地掌握和全面地理解。

二、精心设计探索成功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而不是简单地展示结论的过程。因此应在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探索材料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现实出发,有序地组织探究。

1.精简探究点,解决“探究课,难上完”的困惑。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是曲折艰辛的,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片面追求面面俱到,凡事都让学生探究一番,势必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产生“探究课,难上完”的感叹。其实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有探究的价值,什么样的内容值得探究,就一节课的内容而言,有没有可以让学生探究的知识?哪些知识值得探究?有几个探究点?哪些作为探究的重点?这是教师经常要思考的问题,它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学生的基础才能把握好。

2.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讨论交流是比较有效的途径。要使课堂交流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有发现,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处讨论,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讨论,在探求结果不确定处讨论,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讨论。

三、及时进行教学小结

每堂课的教学小结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进行反思、反馈及矫正,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小结应有一张反思卡进行记录。探究式教学中如何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更好地符合探究式学习的要求,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尽可能做到一课一思,认真填写反思卡。反思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选取的探究方法在实施后的得与失、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能举出实例)、教学中印象最深的事件、个案学生的记录、下节课的打算等。反思能为下一步的调整提供条件,同时,这样的反思活动能促使教师彼此间对话与交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实施学生谈话制,教师要制订好谈话的目的,设计好谈话的内容,根据目的的定向选择一部分学生进行座谈,记录学生的反映,并写下教师的座谈体会。教师根据以上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办法,使教与学的活动尽可能地达到预定的理想目标。

四、充分挖掘探究资源

探究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技巧外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有探究的资源。教材中可探究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并不是都适合我们,因而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是可组成三角形,另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最后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组织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并分别量出各组木棒每根的长度。教师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列在黑板上,并就此提出:“请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条件。”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长度的和与第三根比较,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应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一一筛选,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出的结论。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种理念还需进一步探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在适当时加以引导与帮助,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相信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新.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08,(18).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篇8

一、熟悉并灵活运用探究式教学程序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化,首先要从思想上革除传统的教学程序,形成符合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流程。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以“复习―导入―新授―练习―作业”为程式,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课下的温故,这种模式将学生牢牢困在座椅上,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要受到教师的直接控制,从而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天性。我们知道小学数学学习需要打开学生的逻辑思维大门,让他们能够通过变换的数字及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节节相衔的数理思维模式。探究式教学正符合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以“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模型―构建知识体系”为教学流程,从而取代传统教学的僵硬、闭塞。这一新的教学程序核心就是让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生活化的案例找到破解的通道,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数学解题模式,在合作、自主、建构的形式上获得知识、深化知识、激发兴趣,真正让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掌握探究式教学程序,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中得以体现和具体应用。

二、设计丰富合理的教学场景

探究式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氛围的创设,设计丰富合理的教学场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活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势[2]。如在《10的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凑十法”游戏创设情景,教师首先来第一句,“你拍1,我拍9,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以手里的木棒为模具往下接,你拍(),我拍(),这样将新知识的学习以游戏的方式展开,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10的加法,并通过检验其他学生的凑十来进一步认识和巩固。这样的情景设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解决10加法的兴趣,通过集体间的竞争和比赛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利用1-5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迁移来解决10加减法的运算,也更加熟练的掌握数数和加减的含义,同时通过游戏的加速,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可以看到,数学情境的有效设置不是简单的快乐氛围的营造,教师的热情、教学的智慧、模具的选择与应用都在教学场景中有所体现,有所作用。我们既要学生活起来,但又不能让他们乱起来;既要学生学到新知识,又要他们回顾旧知识。这将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

三、建立教学开放性平台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篇9

关键词: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培养创造鼓励质疑开放作业开放评价主体合作注重求异。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顺应了时代需求,通过“情景导入、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练习、提高能力――反思总结,自我提升”这一开放式教学结构,吸收传统教学之精华,克服传统教学之不足,掀起了当今小学数学领域的改革大潮。该模式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也谈一下我对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究情况。

一、基本模式

1、情境导人,明确目标。小学生的学习则更加依赖于实际情境特别是生活情景,多媒体创设和模型虚拟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的兴趣。然后,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内驱力。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进入情境,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当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核心。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新课学习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生留下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养成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这是现代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倡的组织方式。可以独立探索,也可组际交流。接着归纳小结。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只作点拨引导,将最优方法推荐给学生,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必须使用,应该是“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

3、拓展练习,提高能力。为了避免高层次学生“吃不饱”,学习动力丧失,低层次学生“吃不了”学习兴趣全无的弊端现象,可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师分类指导,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在引进开放题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放”的度,不能忽视“收”的作用,既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主导性。

4、反思总结,自我提升。这一个环节,主要是突出新知,再现重点,完善认知结构。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梳理形成知识体系;谈本课的体会收获,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

二、实施操作

1、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抽象衍生出来的产物。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数学与实际生活分离出来。只有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内容才能让课本的数学变成生活的数学,让理性的数学变的数学,充分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并利用,从而让学生可以活学活用。

和谐、平等、民主是当代教育理念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定义。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谐了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可以真正地爱上数学这一门基础的学科情境开放能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通过创设故事的情境来增加数学在学习中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其实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愿意去积极探索和主动思考其中的含义。

2、培养开放的创造精神,鼓励开放的质疑问难。

创造需要继承,更需要革新,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的勇气和胆魄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更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甚至不同见解,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以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创新的火花。

开放式教学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并信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起友好和睦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互动。他们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动性才能得到激发。

3、布置开放的作业内容,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

在对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改变原有的作业方式,不单是书面上的简单计算,还应该让学生通过亲自创造以及劳动,比如动手类、灵活类的课后作业。同时还可以根据条件来布置合作类的作业,适当地提高作业的观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以达到一起进步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必直接去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而是利用“数学交流”由学生自我调整他们的经验、策略和价值观。开放式的教学评价要改变原有传统教学只关注学生是否会做题,是否能拿高分的情况。要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数学水平,不单只是会做题,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具备创新的思想。评价时不能将分数看成检测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数学的考试分成口试、笔试、实操、综合笔试四个部分,并且将考试时间分散,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检测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情况.

4、开放课堂的开放原则,注重主体合作和求异性。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篇10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④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完善认知。

4.自我反思,深化认知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有效的控制思维操作,促进理解,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的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

5.要分享探究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