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十篇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十篇

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21

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篇1

物理学是医学院校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它与医学的关系源远流长,是医学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工具、阶梯。医学的所有仪器都离不开物理学原理和技术[1]。物理教育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当前接受卫生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对其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梳理一下,让学生明白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开设《物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只有认识了其重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否则,如果学生认为开设《物理学》课程是可有可无,物理是可学可不学的,学了物理学对我今后也没什么用,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是大大减弱。

本文从两个角度来阐述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物理学》课程的重要性。

首先,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开设物理学课程不光是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熏陶。高职教育是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并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各专业开设物理课的目的就是要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其适应能力。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以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目的,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正在广泛地渗透到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物理知识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同时,物理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过物理课学习,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也可从知识和技能中领悟到物理学家优秀的品质,了解其物理思想和方法,并能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加以指导和应用。而当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入学门槛的降低,使得入学学生的物理基础也下降。作为高职学生,实行“3+2”的入学模式,即以初中为起点进入到高职教育,这部分学生物理知识有限,所以如果在高职教育中开设物理课则有利于其丰富物理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增加科学常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增强竞争力。

其次,从专业培养角度来看,物理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医学是以人体生命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科学。而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就存在机械的、热的、电的和磁的、原子及原子核的运动等,因此,要正确理解生命现象的原因和领悟生命现象的本质,对正常的、异常的生理过程进行理论解释,以及学好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都需要物理学中相应的力学、分子热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及原子核的知识为基础。如人体的骨骼、关节、胃肠、心脏等都存在着简单的机械运动;血压、血液黏度、血液流速、血管弹性等需要力学和流体力学知识来揭示规律;眼睛是一个光学系统,需要光学知识;体温的调节、能量的转换等则需要热学知识等等,所以,要学好医学,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是完全有必要。同时,物理学也是医学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工具和阶梯。医学所有仪器都离不开物理学原理和技术。医学要研究各类物理因子(如各种力、温度、声和超声、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X射线、激光)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实现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医学设备。而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原理到仪器的原理、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1]。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显微镜、激光器、B超机、纤维内镜、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等等。因此,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对于医学仪器的掌握和使用,为更好开展医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物理学和医学的关系千丝万缕,不可分割。假如说学生不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而又要想学好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医学临床科学,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当前学生物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基础下,要想更好地学好医学,为今后更好开展医护工作,则更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所以,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开设物理学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医学知识、掌握医学技能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物理课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一个现代医学工作者要想顺利地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当然,笔者虽然分析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物理课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其教学效果,还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重视和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大力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

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篇2

1.1现代医学的时间划分

在欧洲,从15世纪后半叶文艺复兴起,以后的400年间为近代医学时期[1]。依据这种划分,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应为现代医学时期。

1.2现代医学的理论主体

近代医学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实验这种特殊的实践形式,所以近代医学也称之为实验医学。实验医学是医学发展史上新的突破,是人类医学科学发展的方向[1]。因此可以说,现代医学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仍是实验医学。

2关于医学研究基本形式的一般认识

医学有两种基本的认识形式:实验医学和经验医学。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2],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3]。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而获得的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它的本原和内容都是客观的。人们总结经验使它上升为理性认识,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可以更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我们理解,实验和经验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医学上表现为对人体研究的基本手段不同。经验医学是医学存在的原始形式和基础,其优点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去观察任何现象并进行总结,但经验医学受人体肉体感官认识能力的限制,无法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讨其物质变化的本质;而实验医学是医学研究的高级形式,其优点是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把人们的认识延伸到肉体感官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客观外界,但也存在缺点,实验医学的研究受医学实验各种特定条件等的限制,具有局限性。

3现代医学存在的自身缺陷

可以肯定地说,实验医学的研究方法是人类智能最光辉灿烂的结晶之一,其成就是卓越的,但在本文我们只谈其缺陷问题。我们认为,现代医学工作者过于依赖实验医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了哲学的指导作用,因而逐渐地放弃了传统经验医学的可取之处,这种研究方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导致了其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造成了难以自我完善的自身缺陷。

4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4]:哲学便是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它同各门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同各门具体科学一起共同组成人类知识的大厦。因此,哲学对于各门具体科学就有一般的指导作用,成为研究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将具体科学的研究工作和哲学的指导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从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看,医学曾经与哲学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自实验医学诞生以后,医学发生了由经验到实验的历史转变,实验医学的优越性使人们的认识能力透过了生命的表面现象而渐渐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由于医学实验所创造的特定条件和所进行的一切操作或活动都要求必须具备无可置疑的可控性和重演性,因此,哲学在客观上的一般指导作用已越来越被淡化,哲学在目前的医学领域内实际上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而缺乏了哲学作指导,现代医学就不能正确认识实验医学的优点和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合理地继承经验医学的优点,因而就不能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去研究人,就不能把有形的物质形式与无形的意识范畴的研究统一起来。

5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医学依据

现代医学是以实验医学为主体而建立的,而实验医学对人仅进行了部分研究。

5.1在研究内容上缺乏全面性

5.1.1对意识的产生以及意识支配行为的机理缺乏深入的研究:现代医学承认意识的存在,但对意识的产生以及意识支配行为的机理研究相对较少。例如:在人的及卵子细胞内肯定不存在人的意识,但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婴儿却有了人的意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5.1.2对意识作用的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现代医学虽然发现了意识对人体疾病和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但却未能加以重视,故而并未能对意识、心理、情绪等因素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直接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并阐明其机理。我们认为,人体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是因为人具有意识,而人的意识是人体内具有能动作用的最高反应控制中心[5]。事实已证明,人的意识对人体的健康状况具有巨大的影响,但现代医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比较肤浅。

5.1.3缺乏对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人与社会及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联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对这方面的研究就不能缺少,但现代医学显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杜治政认为[6],现代医学必须加以改造的理由很简单:疾病被告知为多层次的来源,它有生物、分子和遗传方面的起源,也有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起源。

5.2在研究方向上缺乏整体性

人体结构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具有相对独立的专职功能;其二,与机体的其他结构共同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医学研究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人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等各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而现代医学似乎把分科的精细与研究的深入当成了判断其科研成果是否先进的标准,这些医学工作者们常常忽视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在科研工作中仅在自己分科狭小的、局限的领域内片面地追求纵深的认识,而缺乏横向的联系,并没有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完全融入到人体这个统一体中。这种分科研究的结果根本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人。

6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根本原因

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6.1没有认识到实验医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这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6.1.1受实验医学本身认识方法的限制:实验医学研究要求所进行的一切实验必须具备科学的可控的重演性,因此,最能发挥实验医学研究优势的领域是对人体物质组成及其功能的研究。但问题是,人不仅具有物质属性,而且具有意识属性,意识本身并不就是物质。也就是说,意识现象的发生并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实验医学对这些目前无法找到实验学依据的生命现象,就没有进行充分地进行研究。

6.1.2受实验医学分科体制和研究者认识能力的限制:实验医学由于分科体制过于精细,缺乏横向的联系,加上受研究者自身经历、哲学素质的限制,因此在目前还不能把人体内所有细胞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关系都研究到。

6.1.3受人体生命特征的限制:虽然人体也像是一部“机器”,但人体与没有生命的机器却具有根本的区别。对于任何一部机器,我们都可以随意拆卸或改换。对于人则不同,因为人是有意识有生命的,是一个功能和结构的统一体。

6.2没有认识到经验医学的存在价值我们认为,经验医学研究最大的优点有三个方面:(1)可以研究任何通过肉体感官所获得的生命现象;(2)可以分析所获得的生命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3)可以利用可靠的经验依据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现代医学一个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就是认为只有通过“科学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因而经验主义的认识在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内根本没有立足之地,这是以科学性自恃的现代医学理论最缺乏科学性的地方。

6.3忽视了哲学的指导作用

7现代医学存在自身缺陷的现象

现代医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不科学现象,具体地表现在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7.1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的自身缺陷

7.1.1不能完整认识细胞的各种结构功能状态:人体组成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人体细胞在人体内生存并进行功能活动是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和制约的。在细胞外,神经、甲状腺素、胰岛素、离子、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素均可以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发挥作用;而在细胞内,各细胞器的功能活动必然要受到诸如基因突变等生理病理现象的影响。因此在理论上,人体细胞应该有三种基本的结构功能状态:(1)正常状态:人体细胞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各种制约因素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可调控范围,即人体细胞可根据机体的整体需要,接受机体的整体调节,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表现出各种生理的工作状态;(2)疾病状态:当人体细胞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了结构和机能的病理变化并有了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时,细胞就处于疾病状态;(3)第三状态[1]:第三状态概念为:无病不等于健康,健康亦非仅仅无病。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但在实际上,现代医学却不能完整地认识细胞的这三种结构功能状态,尤其是第三状态。这是因为,现代医学仅仅在各分科领域内单方面地研究了各种因素对细胞的调节刺激作用,对于基因变化影响的研究也是单方面进行的,而事实上,这些因素对细胞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分开进行的,而经常是同时地、协同地进行的。正常状态下细胞的生命活动与这些因素的协同调控作用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但现代医学没有把影响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从而研究其对细胞的协同影响,更没能建立一个细胞与各种调控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及失衡的理论。

7.1.2不能正确认识基因的具体作用:我们认为,基因工程,也就是重组Dna技术的理论基础并非无懈可击。这是因为: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当细胞进行某些生命活动需要使用Dna时,其产物仅仅是某种蛋白质,而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蛋白质在细胞内如何进一步加工处理,如何进行使用,并不能由Dna所决定,Dna只不过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被被动使用的遗传密码[5];其次,组成相应的表型的物质并不仅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其他物质如糖、脂肪等等,这些物质如何组成相应的表型,并不能仅仅由基因所决定。此外,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尚有胚胎诱导、诱导物、激素等许多因素的参与,因此,现代医学认为受体细胞只要能改变其基因型,就应该能获得相应的表型,这种认识实际上是不确切的。

7.1.3未能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基础医学理论体系:现代医学对人体组成的功能研究视野深陷在微观的世界里,先把人体分成系统,再分成器官、组织和细胞而进行精细研究,没有从宏观角度出发,全面地探讨组成人体的60万亿个细胞在意识的调控下组成了一个怎样的多维立体结构,在这个多维的立体结构中人的意识、心、肝、脾、肺、肾、皮肤、毛发、舌、脉等所有组成之间究竟会有怎样的相互影响或相互制约关系。现代医学在病理研究方面仅描述了疾病发生物质变化的具体过程及其结果,而且尚不全面。例如,人体内甲状腺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人脑细胞的作用是同时而且协同进行的,如果这些因素都发生了超常的改变,此时的人脑细胞会处于什么样的工作状态?

7.2在病因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的病因学认识未能全面地进行,没有研究某些疾病之所以发生的启动因素,有关病因学的探讨大多围绕疾病本身进行。其具体表现是:(1)没有深入地研究人的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重视了致病的局部因素,而忽略了致病整体因素;(3)缺乏对社会因素与人体疾病之间作用关系的认识。杜治政认为[6],由于疾病结构和病因结构的变化、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和老年病的增长,社会行为等因素愈来愈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4)缺乏对环境因素与人体疾病之间作用关系的认识。

7.3在临床医学诊查方面存在的自身缺陷

7.3.1对有明确外在原因所致的疾病,如外伤、传染病等,现代医学忽略了对人体整体损害程度的进一步检查。

7.3.2对于由机体功能状态失调而缓慢发生的疾病,现代医学在临床诊查方法上的问题是:(1)不能检测人体细胞的第三状态;(2)对于某些已患了某种疾病的病人,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的结果也仅仅提示了其局部病变的一般情况,而忽视了或无能力探寻疾病之所以出现的内外环境。

7.4在临床治疗上存在的问题

7.4.1未能从人体的整体角度去治疗疾病:现代医学在临床治疗上常常只能是通过一些方法中断疾病的病理过程,而无法清除疾病的启动因素。(1)药物治疗常常是仅暂时地解除了导致某种疾病的局部环节,或是给机体以简单的支持治疗,因此,当药物治疗停止后,某些疾病常常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复发;(2)手术治疗与仪器治疗只能在某种疾病发生以后进行,只能修缮机体的解剖或功能结构,或是去除了已患病组织,但其修复后的结构又处于新的机体失衡状态,而原有的诱发失衡状态未必得以改变,这有可能导致其他疾病出现或所治疾病的复发;(3)对目前世界上兴起的基因诊断和治疗,其理论基础正如本文所述并非无懈可击。

7.4.2未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病变组织的愈合: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使病变能够尽快得以修复,但现代医学对如何才能促进疾病的痊愈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篇3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改革;中医药院校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4-0129-02

《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是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药与临床应用联系的桥梁课程。但中药学因涉及的药物数量多、药物间的联系不明确、功效范围广,给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增加了较大难度,学生普遍反映中药学难学、难记、难应用,传统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讲为主、学为辅的现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是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结合自身教学模式与经历,谈谈个人对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

1结合课程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各专业的基础课,以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药物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为核心内容。课程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并涉及传统文化,且理论复杂,药味众多,每一味中药其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领悟,采用“精讲-自学-讨论”模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另外,每味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其药性、功效与应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这种关系,在推理中学习中药,让学生从死记硬背转为活学活用。针对中药数量多、容易混淆的特点,授课时要应用一些容易使同学们记忆的方法,比如采用对比教学法,将中药知识总结成顺口溜或歌诀,帮助记忆提高教学效果[1]。

2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药学课程是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专业特点的不同也导致该课程在授课中也应有所差异。

2.1医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在授课中可适当利用中医理论知识对中药的药性、功效与临床应用进行推理,适当兼顾临床案例分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学习中药是在遣方用药、救治患者,让学生切实加强学以致用。目前,医学类学生的培养偏重于临床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中药植物与中药饮片识别以及药学技能训练,造成了医学类学生不认识中药、不懂药物的性能,出现“用药不识药”的尴尬现状。针对这一类学生,在讲授药物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的同时,还要适当介绍药物的来源、鉴别特征、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对性能的影响等内容。

2.2药学类专业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基础了解不深,在讲授时尽量结合临床常见病例进行介绍,讲授中医辨证施治的思路、中药材的选择依据和选择方法,增强学生对“医药不分家”认识与体会,进而培养学生整体分析、解决问题的中医思维模式。另外,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药物检验、生产、研发、销售等相关工作。授课时除了重点讲解功用之外,还可以穿插药物检验、生产、研发、销售等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医理通,药性熟”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专业信心与学业规划。

3加强中药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中药学实验课程。将理论与实验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同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和中医药思维的能力。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2]:①带学生上山采药或到药草园实习,并制作标本,让其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生长习性及药用部位,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药的认识,加深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②强化中药材的感性认识,通过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获知药物的真实性味,再与教材记载的性味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药物的性能、功效,进而分析临床主治病症;③开展模拟中药房的实训,培训学生的调剂技能,培养学生“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理念,同时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医药工作关系到大家的生命安全;④针对医学类的学生,开展中药炮制实验,让其体会到不同制药辅料、不用加工工艺对药物性能的影响。

4引入中医药文化,丰富教学内涵

中药学不仅是一门学术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且理论知识与中医学相辅相成,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于药物的性能、功效与运用都有自己的称谓。如“相反”、“凉血”、“温中散寒”等,可以通过生活常识理解其意义,而如“开窍”、“息风止痉”、“养心安神”等中药术语则与现代医学的称谓相差加大。学生对祖国丰富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对中药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甚至存在误解。因此,中药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渗透传统文化,承担起弘扬中药传统文化的重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强化传统文化意识。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中药故事、引入诗文、鼓励学生创作中药故事等,增加教学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从而丰富教学内涵,提高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

5适当介绍现代研究

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药学与许多自然科学分支形成了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新的成果、新的应用不断涌现,及时吸收交叉学科内容和中药学最新研究成果,将传统认识与现代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中药现代化趋势,有助于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运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科研意识颇有裨益。如从黄连、三颗针等中药中提取的黄连素,作为抗病原微生物,对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腹泻。药理研究证实黄连素还具有显著的降糖调脂、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胆固醇、抗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教育教学在不断进步,为适应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教学改进亦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要针对课程特点及学生专业,在中医药的文化背景下,将中医药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又能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中医药辨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君明,崔瑛,贾玉梅.高校中医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9(20):64-65.

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篇4

信息革命,即所谓的第五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一般被理解为客观存在,是通过物质载体发出的消息、情报、数据等所包含的可传递和可交换的一切内容。究其本质,首先,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物质的;其次,信息是物质的一种根本属性;第三,信息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信息有2个层次,即事物的信息(称为“本体论信息”)与人们所获得的某事物的信息(称为“认识论信息”)。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有关信息的收集与。人们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然后做出相应的决策,指导自身的行动。

基于“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理论的中医诊疗,是医者运用望、闻、问、切4种诊断方法,获取患者反映出来的客观信息,然后根据其内在联系,“立象表意”,做出某种判断,辨证论治,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和配伍用药的过程,该过程可看作是医者对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进行获取、理解、分析、综合、应用与评价等的处理过程。因此,基于信息处理,研究中医诊疗特征,不仅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对中医诊疗加以诠释,还有助于探索新的诊疗模式与临床研究模式,以促进中医学向前发展。

1植根于信息处理的中医诊疗

1.1立“象”就是立信息

信息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反映。中医理论建立在对“象”的认识上,医者对人体内部情况的认识是通过“象”,也就是信息来完成的,藏象、脉象、舌象等都属于“象”。《类经》载:“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体现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即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或病理状态的各种表象加以概括,“藏象”两字就表达了这一点[1]。如《内经》所描绘的“心,君主之官”、“心藏神”、“心主血脉”等,说明“心”就是有关血液循环、意识活动等信息的全面概括。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受器,传递到大脑,引起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活动,建立各种暂时神经联系,就产生一定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表象、记忆等,暂时联系建立以后,在一定刺激物的作用下,会进入活动状态,参加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重新改组,建立新的联系,因而变成人的新思想,使人的心理活动不断地发展下去。医者接受患者的信息,就是将书本的知识和老师的言传身授作为条件刺激物,在头脑里建立各种复杂诊疗信息的暂时神经联系,每当接诊患者,感受到患者的信息,结合自身的体会,建立子模式,把器官感觉到的信息和知识与大脑中存储的医学模式从整体上加以比较,进行搜索和匹配,找出并识别“象”,使头脑中暂时神经联系巩固、重新复活,以及重新组合,于是开始论治。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医者大脑是信息处理与加工的器官,可以从海量不准确的材料中抽取特征,抓住主要的因素,进行模式识别,即立“象”。

信息获取有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两种途径。中医的“象”大多是通过物理载体到达人感官的宏观体征,反映的是人体的状态,藏象则具体到人体的某个功能系统,但都不是对人体某个组织器官的直接表现,而是间接的。可见,中医诊断是对“象”信息的提取,而不是病变本身,从更广义的角度讲,其更接近于疾病的本质。同时,立“象”也是医者实践与经验的积累过程,是多维的(望、闻、问、切)、自下而上的综合集成过程。因此,患者反映出的客观信息即使混杂了很多假象,与书本知识差别较大,但技术过硬的医者还是能够准确地辨证论治,遣方用药。

1.2中医思维方式与信息科学的异曲同工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研究对象、以信息过程的规律为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为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其整体就是智能)为研究目的的一门横断科学。信息科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始终重视关系存在,在分析和处理各种要素时,往往先明确它们与其他要素的结构关系,然后再将它们本身的属性融合进去,而这一点正是中医学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载:“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中医认为,人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结果,其机体体现着自然界的精华,自然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1],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中医诊疗是从系统与整体角度把握环境信息对人体生物信息的影响,重视关系,离开“病”无以谈“法”,离开“法”亦无所谓“方”,离开“方”也无法谈“药”[2]。

中医认为,大千世界中的复杂生命现象可以简驭繁地用“阴阳”理论来概括,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生命的本质也可以通过“阴阳”来认识。中医“阴阳”理论属于信息概念的认识论层次,它源于存在,又高于存在,信息科学也是从认识主体的角度来研究信息的,以“0,1”的逻辑来实现各个领域的功能,不管是中医学还是信息科学,都遵循信息内容与其形式越疏远,其反映的水平越高;信息传输和贮存的能力越强,越容易高效处理的信息活动规律。

1.3中医疗法的信息特点

人体自身存在的调节机能是维持生命稳态的基础。疾病的产生是由于负反馈机制出现故障,扰乱人体的正常信息,正常的秩序受到了干扰,使机体偏离稳态后不能及时调整到健康态,调整的办法是让受到干扰的信息体重新得到恢复[3]。中医治疗则是引入一种干扰,输入信息(如通过服用中药),调整人体状态,激发人体自身的调整机能产生作用。如出现风寒表证的状态,服用麻黄汤,可以作为一个好的干扰,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的“阴平阳秘”状态;若使用一个坏的干扰,则会进一步使机体下滑到更加偏离健康的状态。中药的调节作用是根据其四气五味,治疗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性味的药以及药量的配比,而绝对的药量是次要的。因此,中医的治疗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息疗法,中药起作用的关键在于其对信息的综合调整。信息作用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间接性,并且要经过系统内部放大。中医往往被认为是非线性科学,而这恰恰是信息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基础就是半导体的非线性伏安曲线(也称“开关特性”)。中药信号就象小的信号电压,人体自身的调整机能就象两极的大电压,用小信号激发大电压工作,这就是所谓的放大作用,也说明了中医诊疗具有信息特性。

2中医诊疗过程中的信息处理

中医诊疗过程可以看作是医者对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其信息学内涵体现在过程中的每个阶段。

2.1诊疗信息的获取

获取信息是指将用于问题求解的专门知识从知识源中总结和抽取出来的过程,由于其耗时、低效,是信息处理中的一个“瓶颈”。

中医四诊的实施过程就是相关信息的获取过程,人体的健康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证候)是获取的主要内容,望、闻、问、切是医者获得人体整体阴阳盛衰、正邪斗争状况“精微信息”的主要手段。医者通过望诊收集患者形态的异常和面色、肤色、舌色、舌苔的变化,以及精神、表情方面的病态反应;通过闻诊收集患者体味的异常及气息的变化;通过问诊收集患者自感症状、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病史、家族史及生活习惯等;通过切诊收集患者脉象的变化。总之,所获取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有精神、气质等整体信息,有形态信息,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环境、病史、家族史等个体信息,还有在众多信息高度融合的过程中派生出的大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隐含信息[4]。

2.2诊疗信息的表达与分类

对获取信息的表达首先要进行标准化,使患者主诉语言转化为中医语言,即信息语言的转换,进而通过分类认识其本质属性或把握其特征,即信息的分类。分类是区别、认识患者信息的起点,如将患者脉象分为平脉、病脉、死脉以把握其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再如《伤寒论》把伤寒所致的热病区分为6个阶段,形成六经分类法;还可将咳分为五脏六腑之咳;风可分为五脏风等。从信息学的角度讲,辨证是对人体感受病邪后所产生的反应状态的分类,证是以人体功能状态和疾病动力学发展趋势为目标,对人体疾病状态信息分类的单位,既有病理的,也有生理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中医对于人体功能状态有若干种分类方法,如阴阳是二分法、卫气营血辨证是四分法、六经辨证是六分法。

2.3诊疗信息的认知

医者对所获取的患者所反映出来的各类状态信息,根据自身的信息结构进行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其过程是对患者信息的认知,也是思维系统形成的疾病信息与知识的转换过程。

对知识的理解,广义是指揭露事物本质的过程,包括对言语、事物意义、事物类属性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事物内部构成及组织等的理解;狭义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或把某个具体的事物纳入相应的概念和法则中。一般所说知识的理解,主要指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以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它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环节。所谓信息分析,就是根据特定问题的需要,对大量相关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加工和分析研究,形成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新信息的信息劳动过程,是情报研究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该环节侧重于对信息进行精加工,既与研究对象有关,又与研究目标和任务相连。理解有不同的水平,最初是知觉水平的理解,即对客观事物进行“是什么”的揭示,这是在对映象特征进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识别,确定名称的过程;其次是中级水平的理解,即揭露客观事物“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之间的联系;高级水平的理解是个体在揭示客观事物“为什么”的基础上,把有关事物归入已获得概念中去的过程,从而建立或调整认知结构,是实现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应用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础[4]。

所谓比较,是把两类疾病表征相对比,确定两种疾病的异同,把握患者疾病的本质属性,从而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把握疾病的虚实就要对邪气与正气的盛衰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早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记载。有时也要根据同类的已知情况去推测未知情况,即类推,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进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的相同之处。中医诊疗本身即为一个“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信息类推过程。

2.4诊疗信息的策略生成与优化

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和程序,智能则是针对给定的“问题求解目标”,有针对性地将获取的信息提炼成为知识,并在目标引导下把信息和知识激活为解决问题的智能策略和相应的智能行为。策略是知识的升华,知识又来源于信息。因此,智能求解的过程也是“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过程。策略生成是指由信息和知识生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医者施治过程是医者相关认知信息的评价和应用过程,可以看作是策略的执行。治则治法的选择是在辨证基础上进行的,其依据主要是各类信息分析、综合的结果,一旦证型确定,对应的治则治法也就相应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假定医者知识结构(即其大脑储存的中医理论、辨证方法、治疗经验、诊疗水平)是相同的,那么,临床疗效的关键就在于获取的信息是否准确、范围是否恰当、方法是否合适,以及信息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即四诊信息合参的综合辨证水平。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技术,核心是“证”与“治”,《伤寒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对辨证论治精髓的高度概括。辨证论治从诊断到处方的过程,是由知识到策略的过程,实际上产生了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决策,即信息学范畴的判断与输出,如果知识是完备的,由知识生成策略可以得到唯一的正确策略。但是,在中医诊疗的复杂情况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策略未必正确,需要实践的检验,在实施治疗之后尚需继续观察疗效,获得新的信息,并以此调整对病因病机的判断和治疗的策略,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也就是信息(智能)科学所讲的反馈优化过程。

3中医诊疗研究新模式展望

中医理论以取类比象、司外揣内见长,诊疗思路离不开推理。信息科学的出现为中医诊疗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近年来,基于模式的推理获得诸多学者的青睐。中国学者从东方思辨角度提出对复杂性问题认识和处理的模式: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所谓物理,是指涉及某项系统项目或问题处理过程人们面对的客观存在,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总和;事理,是指人们面对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时介入的机理,这种定义体现一种人-物界面;人理,是指所有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从这一角度着眼,医者对患者的信息处理过程具有物理-事理-人理的三维属性。通过研究和理顺这种关系,能推动中医诊疗研究寻找新的模式。

目前,信息革命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人类工程学、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工程技术方面的进步,为中医诊疗研究向基于交互平台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契机。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致力于把古今中外的各种情报、资料、信息、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统统集成起来,使人脑的信息处理与电脑的信息处理相结合,形成一个工程领域,以达到对整体认识的“集大成”,即人-机共创智慧[5]。由于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信息处理的工具,人脑通过经验积累与形象思维,擅长不精确的、定性的把握,而计算机则以极快的速度,擅长准确的、定量的计算,故而两者互相结合,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随着综合集成法及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在信息网络上实现,既能达到集智慧之大成,又能通过反馈的作用来提高人的思维效率,以增强人的智慧,因此,可以将之用于对复杂信息处理的中医诊疗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智刚,徐永和,王乐平,等.信息结构理论与中医理论的构架与联系[j].安徽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1):80-81.

[2]任廷革.浅析中医与信息科学[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0,2(3):90-91.

[3]刘家强.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现代化浅识(续)[j].中医药学刊,2006,24(8):1520-1521.

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篇5

【关键词】医疗废弃物制度化管理监督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89-02

医疗废弃物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医疗废弃物的处置与管理,真正杜绝二次污染的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健康问题。近年来。我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加强了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和管理,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医疗废弃物的管理逐渐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尤其是随着《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相继颁布和实施,我院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深一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实施方案》,使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更趋制度化、科学化,各项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现将我院的做法介绍如下:

1建立健全医疗废弃物管理组织及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贯彻实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弃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对医疗废弃物实行规范管理。我院成立了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小组”,负责监督全院医疗废弃物处置情况,对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传播或环境污染事故时及时采取减少危害的各项处理措施。并相继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规定》、《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及意外事故发生的应急预案》、《医疗废物处置操作注意事项》等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形成以总务科主要负责,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实施监督检查,使该项工作有专门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2加强全员医疗废弃物处置等法规知识教育

为了使全院员工思想上对医疗废弃物正确处置的重要性有个明确、清晰、充分的认识,医院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加强了全院员工的培训工作。

2.1医务人员的培训医疗废弃物的管理需要全院各个部门的齐心协力以及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医院废弃物处置管理部门多次组织全院性讲课、岗前教育及实习生讲课,并经常到科室指导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医疗废弃物处置的操作注意事项等。使医务人员认识到医疗废弃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在医疗废弃物管理中的自觉性,做到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经过培训,医务人员思想由被动转为主动,且对自身安全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从原来被刺伤后仅初步处理到现在主动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要求采取进一步措施如定期血清学检查等。

2.2运送人员、保洁人员的培训针对保洁人员文化水平低,对院感知识缺乏,对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不了解,导致出现各类垃圾混放,医疗垃圾未密闭运送,垃圾桶未及时保洁等问题,加强对保洁人员、运送人员及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环保意识及自我防护意识,要求他们在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贮存、运送、处置过程中按规定进行,戴橡胶手套,各种操作后及时洗手。严格做到垃圾分类放置,每日运送二次,及时对运送车和垃圾桶进行消毒。严禁各类人员将医疗废物私自贩卖,若有发现,即予开除处理。

3严格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3.1分类管理及处置

分类与标识医院对医疗废弃物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生活垃圾置于黑色垃圾袋中,医疗垃圾置于黄色垃圾袋中;损伤性废物如针头、刀片等锐利器具置于有警示标识的防渗漏、防刺的容器内。

包装及处置对实验室的病原体培养基、标本菌种、毒种保存液等,要求相关科室先高压灭菌后再放置在防渗漏的黄色垃圾袋;对于病理性废物如手术截除的肢体、人体组织、器官、病理取材后的人体组织等由专人负责统一送殡仪馆焚烧;各医疗单元专人负责做好医疗垃圾的包扎、密封工作;医疗垃圾袋内容物达胶袋容量3/4时,及时对垃圾袋进行封袋包扎,封口严密,胶袋外贴好医疗废物的标识并注明医疗废物的种类、时间、科室。

3.2职业安全防护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本院制定的医疗废弃物处置规程:在传递锐利器具,处理针头、卸下刀片、穿刺针时不要将锐利面对着他人;严禁将使用过的针头插回针帽,防止刺伤;用过的针头不能留在治疗台、治疗车、床旁桌上,用后的锐利器具不同其他废弃物混放。对从事医疗废物回收、运送人员及暂时贮存和处置的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乳胶手套、专用工作服、防水围裙、防护眼镜、雨靴等,避免其在操作中受到伤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被医疗废物刺伤时,应立即用肥皂水、流动水、无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如有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并用75%酒精、015%碘伏涂沫伤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医疗措施,医学观察。

3.3运送和贮存医疗弃废物的运送使用防渗漏、密闭的运送车辆,物业运送人员医疗废物按照医院制定的规定路线,在规定时间运送到医院医疗垃圾暂存处,在运送过程中,做好医疗废物的防盗工作,及时、完整地将垃圾送到医疗垃圾暂存处。

医疗垃圾暂存处有明显警示标识,加锁管理,防止医疗废物的丢失。运送车辆每日进行清洗并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液进行消毒。

3.4医疗废物的登记物业运送人员与病区指定人员做好医疗废物的交接登记工作,交接登记内容包括废物的来源(科室)、时间、、种类、重量、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交接双方经办人签名等。医疗废物暂存处专人负责每日与区环卫固体废物处置公司签收登记“医疗废物转移交接单”。有关的登记资料集中在总务科保存备查,保存期限3年。

3.5特殊医疗废弃物的处理①具有放射性的医疗废弃物装入红色污物袋,注明日期并单独放置于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专用贮存室内,由专人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管理,等待放射物的衰减,使用监测器测量放射性程度直到能够安全处理。无关人员不准入内。②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用器具,按规定分类消毒浸泡后,集中毁形并详细登记记录,装入统一配置的专用容器,交指定的有证回收单位收购,专人负责。

3.6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医疗废弃物由于种类较多,其管理涉及临床、职能多个部门的工作,要求各部门间必须做好分工合作,才能保证医疗安全和杜绝污染的医疗用品外流,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置管理工作。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管理小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合作,交叉管理,落实各项工作责任。①总务后勤部门保证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正常运转,负责做好包装容器的临床供应工作,组织做好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和移交过程的检查监督工作。②药剂部门按要求对临床的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的检查监督管理,做好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置工作。③预防保健、护理部门则按要求加强对临床医疗废物收集、分类消毒及处理过程的检查监督管理,做好有关医疗废物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知识的培训工作,对在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按要求及时做好上报和协调处理工作。④)医械、医务、院感、保卫科等职能部门按照医疗废物处理的规定,认真做好相关的协调管理工作,确保医院的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化、日常化、科学化,达到卫生、环保的标准。

4监督与反馈

由医疗废物管理小组负责临床医疗废物处理的监督工作,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医院医疗废物的处理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协办单的形式发给科室负责人,列出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要求科室负责人限期将整改情况反馈给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同时将检查结果纳入医疗质量控制的范围,作为医疗质量评分的一部分与负责人政绩挂钩、与奖酬金挂钩。归纳检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间周一次的医院院周会(全院中层以上干部)大会通报,每月一期的医院oa办公内网以及医院《医疗质量简讯》讯刊上公布,将反馈意见传达到各个科室。

5体会与思考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的实施,使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1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流程,有效地改善了医院的卫生状况,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防止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避免了医疗废物的随意丢弃,对确保医疗安全和保护环境起了积极作用。

5.2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后,使医护人员执行各项相关操作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医用废弃物分类放置、处理,逐步的达到和实现了国家医疗废弃物处置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标准要求。全院上下密切配合。定期检查并随时抽查医院感染制度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补救,并分析讲评,敦督落实到位、杜绝了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5.3全员教育提高了全院员工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作为制度性要求,严格将医疗废弃物相关知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列为在职员工培训必备内容,促使各科室各级各类人员在认识上都得到了提高,管理好医疗废弃物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医疗感染的关键且人人有责。

5.4改变了全院员工作中的不良行为与习惯,营造了一种防范医疗垃圾污染的氛围。由于各项操作规范化,并采取逐级带教方式,使医院各级人员都熟悉并能较好掌握,加上经常性的检查督导,从而改变了员工随手乱丢乱扔、医疗垃圾混放现象明显减少不少不良习惯,做到了规范化处理医院的医疗废弃物。

5.5医院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意识增强。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各种污染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的重要途径。医疗废物管理好坏,对社会、环境、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在加强废弃物管理工作中,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从而减少了传染病的传播,提高医院医护管理质量。

实践证明,加强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是体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人体健康的主要手段,是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是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提高医疗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加强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同样也是我们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对待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管理办法,严格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地抓好员工教育,做好依法医疗费的管理,力争做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美丽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废物管理中应用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2).

[2]楼慧萍王静赵国运浅谈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4).

[3]张红玲.医用高度危险性物品的全程质控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5).

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篇6

【关键词】感染知识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046-03

Hospitalinfectionknowledgeandanalysisofresultsofthetraining

【abstract】objectiveBasedonthetechnologyforvarioustypesofmedicalprofessionalsinfectiondrugtheoreticalknowledgeandpracticalskillstraining,andunderstandingmedicalstaffinhospitalstocorrectlyunderstandandmastertheknowledgeofvarioustechnologiesandtheabilityandtheextenttocontrolnosocomialinfection.methodsonthecollective,targetedlearning,thatis,learningthattheexam,andtheactualworkoftheoperationofinspection.Resultsnurses,administrativestaffpersonneltrainingrateof96percent,93percentofdoctors,medicaltechniciansmedicinestaff,apart-timememberofmonitoring92%,procter&Gamble,theGeneralLogisticsin90%.aftertrainingassessmentandthepassrate:93%ofdoctorsand92%foradministrativestaff,themedicalstaffskillsfordrugsand89percent,86percentofpart-timeController,cleaningstaff85%.Spotchecksofresults:thecorrectjudgementinfectionsin96%,aseptictechniqueinthe92percentpassrate,in92%ofpersonalprotective,properdisposalofmedicalwasteinthe89percentpassingrateinthesterilizationof77%.Conclusionmedicaleducation,inparticularforhospitalinfectioncontroleducationisthekeytothequalityofmedicalcareandcutting-edge,stressedtheimportanceoftrainingwiththeknowledge,andadvocatetargetedtouse,step-by-steptraining;knowledgeofhospitalinfectionfinancialeducationalltothespecificworkofthevariousdepartments;intotheconstructionofthehospitalculture,andknowledgeoftheproblemsthatexistintrainingtoimproveviews.

【Keywords】infectionknowledgetraining

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教育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前沿。没有前期的感染知识的教育就不能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水平,也就达不到感染控制的目的,感染管理就陷入“死水”之中。因此,更新观念,明确认识是作好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正确认识及掌握医院感染各种有关知识与技术,明确医院感染诊断的标准和医院感染暴发的应急措施以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等的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就成为摆在医院感染管理者面前的迫在眉睫的工作。因此,加强医院感染诊断,监控和治疗技术的培训,是目前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主要内容之一。

1培训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各级各类医技护药等专业人员的感染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1.1.2进修人员、新进院人员的岗前感染知识的培训。

1.1.3保洁人员、总务后勤、护工等消毒剂及医疗废物知识的培训。

1.1.4各临床科室兼职感染监测员的专业感染知识的培训。

1.1.5行政管理人员与医院感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培训。

1.2方法

1.2.1集体讲解:如举办全院医技护药学习班,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座等。

1.2.2参加学术会议: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兼职监控员参加省级以上医院感染学术会议,学习消毒灭菌新方法。了解先进的消毒技术,明确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1.2.3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本院不同时期医院感染情况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统计发现一季度上呼吸道感染率上升,及时预警,并进行上呼吸道感染知识和职业防护教育,从而使上呼吸道感染率下降。

1.2.4影像教育:组织全院医技护药人员分批观看医院感染监控录像片、教学电影,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

1.2.5即学即考:每次学习完毕即进行考试,85分以上为及格,对成绩不及格者再学再考,直至合格。

2培训计划及内容

2.1制定培训计划

2.1.1按照人员从事的工作类型制定培训计划。计划分年、季、月,每次培训结束进行考核,使全体医务人员的培训率达到90%。培训的合格率达到85%。

2.1.2临床医生制定医院感染控制培训计划。

2.1.3护士的消毒灭菌知识培训计划。

2.1.4高危区(手术室、供应室、产房、母婴同室、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血透室、早产儿室等)重点培训计划。

2.1.5进修人员、新来人员的岗前培训计划。

2.1.6清洁员的消毒剂配比方法及医疗废物分类的培训计划。

2.1.7各临床、医技科室医院感染兼职监控员专业知识培训计划。

2.2培训内容

2.2.1医院管理者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2.2.2临床医生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院感染的危害与现状的培训。

2.2.3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正确洗手、医院感染的隔离技术、医院的消毒与灭菌技术,各种消毒、灭菌剂的应用的培训。

2.2.4感染监控员进行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监测标准、空气、物体表面、手的采样方法,标本的采集(留取、运送)的培训。

2.2.5保洁员进行医院感染的概念、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的培训。

3培训结果

3.1考核成绩:见表1

表1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结果

3.2现场检查感染知识的实际运用结果:见表2

表2现场检查结果

4分析

4.1由表1可见护士和行政人员的培训率较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部分人群对医院感染知识的重视,尤其是行政人员能够积极参加到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这与国家近几年来加大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及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知识的重视程度有关,大家都迫切希望学习新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4.1.1保洁人员与总务后勤人员的培训率较低,这与他们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有关,这类人员年龄大、流动性大,文化程度普遍低,又由于新疆是个少数民族地区与他们又存在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导致培训率最低。然而值得可喜的是通过学习他们大多数都能够对医院感染知识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注重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对他们个人、家庭、医院及社会的重要性。培训合格率为85%,这说明他们中具有学习的愿望。

4.1.2医院感染兼职监控员的培训率较高,合格率较低,由于对此类人员的培训专业性较强,有些人员第一次接触感染知识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同时由于医院的一些硬件设施不到位,也使监控员掌握的医院感染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节。这也提示我们以后要加强实际操作的培训。

4.1.3医技护药人员的培训率在96%,合格率在89%,他们是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的基础,只有作好他们的培训与实际运用的工作,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感染知识,创造优良的安全的医疗环境,提倡“慎独”精神,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

4.2表2可见,对医院感染病例的判断达到96%,绝大多数的临床医生能够正确判断是否属于院内感染。

4.2.1消毒灭菌效果的合格率只有77%,大多数是因为消毒剂浓度不合格造成的,主要原因有:消毒剂配比方法错误、消毒剂未及时更换、消毒剂本身的剂量不准确。这也提示我们在以后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对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力度。

4.2.2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只占到88%,他们中的主要问题是医疗垃圾过满、医疗垃圾密封不严、医疗垃圾的记录不完整。但可以肯定一点,大家都对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的分类有了明确认识。能够正确区分,这也为今后对保洁、总务后勤人员的培训时要注重医用垃圾的清运和记录。

5讨论

5.1存在问题

5.1.1现行的医院感染知识学习没有系统的教科书,使培训有支离破碎的感觉,缺乏连贯性、条理性。

5.1.2培训多侧重于学习医院感染专科知识。实际上感染知识是一个和多方面学科融会贯通的科学,目前我国缺乏一些相关的边缘学科对医院感染的影响的培训。如公共卫生学、职业伤害、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等等。

5.1.3培训与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困难的问题。

5.1.4工作与教学的矛盾。临床工作忙,病人多成为许多人不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学习的理由,也是实际存在的问题。

5.1.5培训的教师不能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目前大多采用幻灯片教学,虽然形象化但却缺乏实际操作和动手的培养。

5.2小结

通过对这次培训的总结与分析,医院感染作为医院质量的重要管理部门,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每位医务人员都有迫切的愿意学习医院感染知识的愿望。因此对他们的培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可以改变人们对医院感染态度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医院感染能有正确的认识,认真遵循医院感染管理的规范,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完善培训工作的过程。

根据被培训人员的知识结构,决定其培训内容,掌握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地给医务人员讲述有关医院感染的专业知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遵守诊疗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因人施教,各有侧重,通过集中培训、讲座、发放学习资料自学等形式普及医院感染知识,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达到医院感染管理在职教育的广泛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营造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安全的从业环境和和谐的就医环境”结合起来,使医务人员从标准预防入手,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渗透进消毒的理念。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注重标准预防,防止职业暴露。发现医院文化的学习力,把医院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创造员工的终身学习的环境,建立并完善持续性学习机制。[1]

医院感染涉及医疗、护理、医技、后勤等各个部门,将专业知识教育与管理知识教育相结合。[2]对医生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培训重点,提高医院感染诊断的准确率和自报率,降低漏报率,对感染病人合理使用抗生素。对进修、实习、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基本的感染知识、灭菌措施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办法。并组织观看录像,了解灭菌工作的具体流程,学会不同的场所和器械所采用的不同灭菌措施,培训结束后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对护士以医院消毒基础知识及其进展作为培训重点。对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实行执业证书制度。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执业证书,也才具有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的资格。对工勤人员的在职教育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采取针对性培训,深入浅出地讲解,从基本的消毒液配制、使用、消毒灭菌概念,到处理排泄物、分泌物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如何洗手、湿式清扫及医院废物的分类。

参考文献

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篇7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137-02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临床兽医学方向和动物防疫检疫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它也为专业课动物传染病、兽医生物制品学、动物防疫检疫学、兽医寄生虫病等学科打下基础,从事畜牧兽医相关专业必须具备兽医微生物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兽医微生物学所占比例最大,为35%。目前很多学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虽然学生在实验课上可以掌握微生物学的常规基本操作技能,但是在实践中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却无从下手。比如:如何从发病动物体内分离到病原菌并进行鉴定?如何对畜牧业相关产品进行微生物的检测?对简单的动物生物制品如何制备?为了使学生在实验课上掌握的技能充分地应用的生产实际中去,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1做好实验前的充分准备

在实验前充分做好准备,能够有效提高实验的效率。实验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应该对实验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查及维护。实验室中应该贴出每种仪器的使用说明和简单的操作规程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在正式使用仪器之前先熟悉每种仪器的每个按钮的功能,熟练掌握每种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正确操作。另外,实验员在每节实验课前都应该认真准备该节课的实验用品及药品,不要等学生进行实验时经常找不到实验所需物品及药品。此外,在学生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及实验教师应该提前完成相关实验项目的预实验,从而检验实验药品是否可靠、实验仪器是否正常运行,明确实验环节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给学生讲解时候能够有的放矢,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运行。学生在分析实验结果时能够正确分析原因,找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2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优化实验条件

1)为了丰富和完整兽医微生物实验课的内容,在教学中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和录像等,学生可直观地认识各种仪器实物,并利用录相和幻灯片的视频播放给学生演示整个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从而顺利完成实验。如学生在制作完培养基的过程后需要及时灭菌,微生物实验室中一般都只有手提式和立式两种高压蒸汽灭菌器。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单位应用的是卧式高压蒸汽灭菌器,这样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录像给学生放映,让学生对这样的高压蒸汽灭菌器有直观的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学院应在原有实验设施基础上,增加实验教学仪器的投入,如建立独立的显微镜实验室,增加显微镜的数量,提高显微镜的质量。增加pCR仪等分子生物学仪器、细菌自动化检测分析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蛋白层析及纯化装置等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方面的需要。

3)制定完善的学生实验室守则和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以身作则,认真履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重点强调实验室清洁以及无菌操作技术在兽医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给学生制定上实验课的课堂纪律并和期末成绩相结合,提高实验质量,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3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根据动物医学培养方案,结合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及该门课程在生产和科研中的重要性,对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改革,主要是去掉一部分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按照临床上病原菌的检验过程,开展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对本门实验课的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每个验证性实验连续起来就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生产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兽医微生物实验内容较多,但是受学时所限,课堂只能完成少部分实验内容。尤其对于实验周期较长的实验项目,不能在课堂上开展。针对上述矛盾,学校可以进行实验室开放,让学生利用晚自习和假期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有了学生的参与,减轻了承担科研工作教师的负担并培养了科研助手,使学生可以早日承担科研工作,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和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考核,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转变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现行的兽医微生物学的课程考核仍普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很多学校尚未进行实验课程考核,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实践技能的充分掌握。为此构建新的考核体系尤其是增加实践考核非常重要。

兽医微生物学考试改革本着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制定实践考核的具体方法:分值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10%,考核学生实验/实践的出勤、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书写、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其中,学生实验课出勤,占实验总成绩的10%;操作技能、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占实验总成绩的10%;实验报告书写,占实验总成绩的40%;在实验课结束后进行实验测试,占实验总成绩的40%。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通过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优化实验条件,实验课内容改革和实验课考核方式改革等具体措施,一定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维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健.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6):88-89.

[2]倪洪波,王春仁,王欣,等.提高《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途径与体会[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

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篇8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安全文化就是指人们为了安全生活和安全生产所创造的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它体现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动方式。安全文化按层次结构可分为:

(1)物质层:指可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现象。如医院自然环境的建设,医疗设备的改善,院风院纪,医疗服务的环境与程序等。

(2)制度层:是指医院安全管理的体系。它包括组织机构的健全,规章制度的建立,管理机制的完善。

(3)行为层:是指沉淀于医院及其职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如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安全美学观,安全价值观。它是医院员工对安全问题的个人响应与情感认同。这三个层次中最重要的是行为安全文化,它支配着医院员工的行为趋向,而物质安全文化、制度安全文化的状况也会反作用于医院的行为安全文化。医院的安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赖于医院文化的发展,没有医院文化的兴旺与发展,医院安全文化也就没有了根基。

二、推进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推行全员安全文化建设,使每一位员工都能意识到安全的含义、对安全的责任应具有的道德,从而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也能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如安全物质文化对人的安全行为影响主要表现在医疗技术及设备的应用方面,它通过应用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灵敏可靠的安全预警和防范系统以及快捷的医疗缺陷应急系统来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安全制度文化是医院医疗服务的动作保障机制,是软环境状态下的文化。它通过对责任的落实、国家法规的认识和理解、自身安全制度和医院医疗质量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来规范人的安全行为。行为安全文化通过树立安全第一、安全维系健康和生命、安全创造效益等观念和意识,提高员工对医院服务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达到规范人的安全行为的目的。

(二)组织及协调医院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与其他的专业性管理不同,它不象医疗管理、药品管理、设备管理、后勤管理等那样局限于对医院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部分人的管理,而是对医院一切方面、一切人的管理,还承担着对职工的安全法规、安全知识的宣传。这就要求医院的一切部门、一切人员都为实现医院安全服务协调一致运作,不能出现梗阻,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安全文化能使之具有共同的安全行为准则。

(三)医院医疗服务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维、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6年inSaG(国际核安全检查组)认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是一种超越一切之上的观念[1]。HSCaSni(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认为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安全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安全理念,被提出来之后,在企业很快得到普遍认可和飞速发展,但医疗单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安全文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从事安全活动时所创造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标准与物质形态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因此,加强医院安全文化建设十分必要。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安全文化就是指人们为了安全生活和安全生产所创造的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它体现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动方式。安全文化按层次结构可分为:

(1)物质层:指可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现象。如医院自然环境的建设,医疗设备的改善,院风院纪,医疗服务的环境与程序等。

(2)制度层:是指医院安全管理的体系。它包括组织机构的健全,规章制度的建立,管理机制的完善。

(3)行为层:是指沉淀于医院及其职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如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安全美学观,安全价值观。它是医院员工对安全问题的个人响应与情感认同。这三个层次中最重要的是行为安全文化,它支配着医院员工的行为趋向,而物质安全文化、制度安全文化的状况也会反作用于医院的行为安全文化。医院的安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赖于医院文化的发展,没有医院文化的兴旺与发展,医院安全文化也就没有了根基。

二、推进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推行全员安全文化建设,使每一位员工都能意识到安全的含义、对安全的责任应具有的道德,从而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也能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如安全物质文化对人的安全行为影响主要表现在医疗技术及设备的应用方面,它通过应用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灵敏可靠的安全预警和防范系统以及快捷的医疗缺陷应急系统来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安全制度文化是医院医疗服务的动作保障机制,是软环境状态下的文化。它通过对责任的落实、国家法规的认识和理解、自身安全制度和医院医疗质量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来规范人的安全行为。行为安全文化通过树立安全第一、安全维系健康和生命、安全创造效益等观念和意识,提高员工对医院服务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达到规范人的安全行为的目的。

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篇9

摘要:为了解《病原生物学》课程开设早期临床实训内容的教学效果并进一步完善课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嘉兴学院医学院2011―2015年级全体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9.0%的学生认为《病原生物学》有必要开设早期临床实训,并建议增加实训的时间。由此得出结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与临床实训相结合,其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学教育;病原生物学;早期临床实训;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36-03

随着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三段式医学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冲击。突出表现在基础和临床脱节,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临床是医学类高校在医学基础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病原生物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并且所学内容并不能和临床实践相结合[2,3],最突出的表现是后期临床实习中学生的无菌概念薄弱、样本污染率高、实验结果假阳性率高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同时也为了将理论知识和临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我院从2012年开始开展《病原生物学》早期临床实训。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训的感受和意见,同时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该实训内容,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ο蟆1敬蔚鞑橹饕在嘉兴学院医学院2011―2015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中开展。

2.研究方法。实训教学组织:我院从2012年开始对大二医学生开设《病原生物学》早期临床实训,实训教学时间包含课程教学时间内,分3个阶段进行安排:计划―实施―问卷调查。

制定早期临床实训教学计划:计划是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病原生物学》早期临床实训教学计划是根据第二学年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分5个部分进行设计:主题、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师准备、基地准备。教学基地的安排上,我们主要选择两所医院作为实训场所(均为三甲医院),临床带教老师参与教学计划的策划。

组织实施实训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快进入角色,医学生在实训教学开展前两个礼拜收到《病原生物学》早期临床实训的教学计划,学生围绕实训主题复习相关知识点,收集有关资料,做好学习计划。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先让学生观察临床医生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并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再指导学生的具体实践。实训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检测实训的结果以及学生反馈的意见建议。

3.调查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现况调查研究,参阅国内相关文献及临床实训教学专家的意见,自行设计的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课程(病原生物学方向)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情况。通过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信息,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4.资料分析。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941份(其中2011级200份、2012级185份、2013级181份、2014级192份、2015级183份)应答率为94.1%,问卷有效率为100%。对单题错答或缺失者,单题不予分析。问卷经整理编号后录入数据并核对,采用SpSS13.0进行均数、率等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学生对实训的整体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课程的开设目的,学生对开设实训的目的绝大多数表示了解(96.7%),但仍有3.3%的学生不知道为何开设该实训。对于实训开设的必要性,有89.0%的学生认为《病原生物学》有必要开设早期临床实训。绝大多数学生98.9%对所在附属医院(均为三家医院)带教老师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认为经过实训,提升对感染性疾病的常规诊疗过程的认识(71.58%)。

2.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根据实训医院的条件利用实际病例,从“样本采集”、“开化验单”、“miC分析”三个方面将理论知识中的“无菌概念”、“生化反应”、“细菌耐药性”等知识贯穿其中。近八成学生(79.4%)认为实训课程能够提升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其中学生最喜欢的是“样本采集过程”(55.6%)、“进入门诊”(30.7%)、诊断报告分析(13.7%)。大部分学生在与病人接触并协助检验师采集标本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89.4%)。超过七成学生表示诊断报告分析很枯燥(71.4%),但几乎全部学生(99.3%)都认为最枯燥最难的诊断报告分析却是他们将来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因此认为在后期的学习中需要更加努力。最后超过六成的学生(62.4%)认为早期临床实训的时间太短,可以考虑更加延长实训的时间。

通过问卷的回馈,67.5%学生认为《病原生物学》早期临床实训的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自主性,28.6%的学生认为对自主学习的帮助一般,另有3.9%的学生则认为对自主学习的帮助不大。同时在遇到专业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主动学习,其中35.4%的学生选择“向带教老师请教”,32.2%的学生选择“自己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选择“与同学讨论”方式的学生则占到27.6%。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初步形成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考虑进一步合理引导。从实训的具体内容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训的时间,同时希望在别的基础课程中增加早期临床实训的内容。

三、讨论

目前,我国在临床医学的教育中,主要是沿用传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即基础课程学习―临床课程学习―临床实习的课程模式,对于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现在的模式将注意力都于临床课程学习以及临床实习阶段,导致在培养早期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验、实践教学,使基础与临床脱节问题严重[4,5]。虽然现在的医学教育也认为实验、实践教学重要,但与知识传授相比相差甚远,同时因为实践教学在条件要求和资源消耗等方面比理论教学的教育成本高得多,如何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习有机联系起来,已成为医学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6]。我院在《病原生物学》这一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可以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适当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让学生进入医院早期接触临床,在医院由医生指导完成知识的接收和升华,这无疑对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有极大的帮助。

医学长足的进步导致医院内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原先需要由人开展的项目现在已完全由机器所替代,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必然导致医学教育的发展[7]。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病原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如何和后期临床知识相结合是核心内容[8],比如,我们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具体做一个实验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并非最重要,但是如何培养医学生们根据病人的具体临床症状选择对应的检查手段,同时依据检查结果判断疾病的病因和预后是培养的最终目的。这种思维的培养并不能依靠后期临床实习短短一年甚至半年时间完成,需要贯穿医学生培养的整个阶段。在《病原生物学》这一具体课程中,我们通过早期临床实训能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基础知识,在接触临床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体会医师对病人的人文关怀,通过与病人或医务人员的交流,能够训练其沟通能力、深刻领会病人与医生的关系。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和教师对于具w的实训内容均有自己的收获和疑惑。学生们一方面希望在别的课程上也开展早期临床实训内容,说明他们渴望到临床接受感性知识,也认为在《病原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早期接触临床并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能够加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另一方面,课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在早期临床实训过程中不能安排小班化教育,使部分学生认为早期临床实训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5.5%)。医院带教教师方面的反馈意见则认为课程内容很重要,但是一方面工作压力以及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认为低年级学生尚未学习临床知识,在具体组织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因此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及完善优化,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互动和积极参与,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安排尤其重要。在本次调查中,学生和老师均对早期实训内容的设置持肯定态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班级人数的设置和时间的安排上均有不同意见,需进一步深入研讨方可达成共识。

综上所述,在医学基础课程中结合早期临床实训内容,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课程结合早期临床实训,需要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投入,以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小平,邓常清.浅谈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实际的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6,8(33):152-153.

[2]谢荣华.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60-61.

[3]邓功成,赵洪,高礼安,李永波,吴卫东,余彭娜,李静,陈世军,宋丽莎,吴莉莉.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在线,2013,739(9):117-118.

[4]骆朝辉,陈凤辉,罗洪.临床实践带教教师对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调查研究[J].中国使用医药,2013,2(12):247-248.

[5]陈莹桦,顾春娟,杨智p,王从荣,吴国忠.综合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0):3437-3438.

[6]高娅,王锦帆.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现状与趋势[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4,(1):72-74.

[7]张欢,刘晓云.以医学教育改革为基础推动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发展[J].中国卫生人才,2013,(5):78-81.

[8]周密,李哲,王艳艳,华芳,郑海筝.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0):1923-1925.

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篇10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对于医学生为什么要学物理,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看法不一,有部分教师和学者认为是为专业课服务,也有部分教师和学者是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不同的目标定位,导致目前各院校对医药专业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相径庭。教学目的是理解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掌握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的准则,它对教学活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全面、正确、深刻的认识医药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仅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需的,也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所要求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医药类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医药科学的专门人才”,因此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强调物理在医药中的应用,不太注意物理学本身的系统性,对物理学的思想性、人文性也不够重视,而当今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宽口径、厚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医药类物理课程来讲,就是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所以应该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王义遒教授在《医用物理学实验》序中写道:“物理课程带给医学生的不仅是一种从事医药事业的手段和工具更是一种对追求科学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的科学态度的启示”[2]。

课程的内容选择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部分教师针对医学生专业意识强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放弃了传统物理教材中物体的转动、分子物理学、热力学等从内容看与医学联系不太密切的章节,而加入了一些蛋白质和基因组序测定技术、计算神经生物等与医学紧密相关的内容。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弊大于利。首先,在课时一定的情况下,加入这些内容必然减少了物理学内容的讲授,影响了其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次,大部分院校的物理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讲,他们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再者,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的物理教师都是师范院校物理专业毕业的,他们对医学临床知识也是有限的,仅凭与临床医生交流、多查阅相关书籍,要把这些临床知识真正介绍给毫无医学基础的学生显然绝非易事。所以,对于医药院校的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参考2010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专业物理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讨论通过的《医药专业物理及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予以确定。该要求指出对医药专业学生讲授的物理课程与理工类物理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只是对学时的分配和教学要求有所调整,也就是要求医药专业的物理课程应以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为主,增加近代物理内容的比例。对于物理在医学中的应用不必过于深刻的讲解,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在医学专业课上也会讲到,比如说心电图在生理课中还会讲到,磁共振在医学影像里会讲到,但量子论和相对论等重要物理知识,如果物理课上没讲,学生就没有机会进行系统、深入地学习,而这些内容恰恰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启迪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