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十篇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十篇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22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榜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能武装自己,不断的获取新知识、学习新观念,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情愉悦时,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因此,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感情很重要,只要教师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以心平气和的态度,热情洋溢的赞语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就会增强学习该门课程的浓厚兴趣,就会积极投身到学习中来。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不可忽视情感因素,教师应以饱满的情绪上好每节课,面向全体学生,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他们便会增强学习欲望,诱发学习的创新意识。

笔者的做法是: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展开自查、自纠、自评、互评,给学生以发言的机会,说错了不要紧,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安全感,以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作业开展相互检查、相互纠错、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大胆争议。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交流多向中反馈信息,使“创新”思想在其心灵中萌发。

例如:学了“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最小公约数”和“最大公倍数”呢?有的同学脱口而出:“因为书本上都没有提到,肯定不存在”。有的争辩到:“存在,因为不论哪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约数都是1,没必要求得”。有一位同学抢着说:“每一个数都没有最大的倍数,那么两个数也就没有最大公倍数”。在这样的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学生自发地展开了辩论,这不仅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也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孕育而生。

三、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鼓励大胆质疑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地球引力;瓦特受水开的壶盖掀动的启发而发明蒸汽机―这些例子都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爱护儿童的好奇心,并善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不能一棍子打死。例如:“你怎样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好”“这个问题现在说了你也不理解,等长大了再说吧!”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的求知的积极性,而且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应该用他们能理解,感兴趣的话去告诉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困惑。其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要善于提出一些即使学生感到熟悉又需用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问题的答案。再次,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四、转变教学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学生比只能解答问题的学生更聪明。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韵教学思想必须由重在启发学生的答向重在启发学生的“问”转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问“是什么”更要启发学生问“为什么”。因为了解“是什么”,只是明白,了解了“为什么”才是探索。

五、加强动手操作,发展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注意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的做法是多提供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折一折。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含义时,可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法操作:(1)把12根小棒,每份分4根,可分几份?每份分3根,可分几份?(2)11根小棒,每份分4根,可分几份?余几根?每份分3根,可分几份?余几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1)题分下来的情况和第(2)题分下来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动西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做余数。这样,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余数要比除数小”打下基础;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

六、体验创新快乐,增强创新勇气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如果错了,但经过调整又改正过来,教师就要及时对他们自己探求而得出正确的答案给予肯定和鼓励。

总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是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多创新的有效途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学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让学生抓住知识重难点,加深对知识理解,学会学习方法,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2

一、课题的背景和依据

作风是员工人格、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是整体素质的具体反映,是干部员工思想、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就目前来讲,干部队伍中还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在执行制度上有差距。主要表现在虽然制度健全,但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在工作落实过程中还存在执行制度打折扣、工作要求标准低、日常管理不严格等问题。

二是严格管理上有差距。在工作中当和事佬和老好人,有时碍于面子和差不多的思想,对于管理上或员工存在的问题时常是下不为例,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

二、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各部门都承担着不同的管理责任,每一位干部或多或少、或小或大都有一定的权力。因此,一个单位的各项工作能否得到真正落实和顺利开展,执行力如何,干部的自身形象、工作作风以及服务意识、管理意识、责任意识起着关键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以提高干部科学发展观的领悟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引导每一名干部一定要敢于冲破旧的思维定式和习惯做法,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提出新的思路、新的见解、新的办法,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新的工作内容,为物资供应提供有力支撑和动力。

三、实践情况

针对干部队伍作风不实、效率不高、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以“六个不让”为标准,即:不让工作在我这里产生延误;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效益在我这里流失;不让不稳定因素在我这里滋生;不让违纪行为在我身上出现;不让单位的形象因我受到损害。以增强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基本上消除了部分干部工作中“不愿为”、“不能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使干部既有动力又有压力,进而让员工更加信服提高了整个队伍的执行力。

实行干部考核机制。采取干部综合素质多向测评和计点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考核干部的业绩、威信以及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最大程度的预测和掌握干部的管理能力、群众威信和综合素质,逐步形成群众监督、责任唯一、动态管理的干部考评体系,为能者上、庸者下提供依据,继而激发了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执行力。

实行员工对机关干部进行测评。每半年进行一次综合测评,测评的具体内容是基层单位提出的问题是否推诿、扯皮、积压、拖延;对基层单位考核有否不合理的现象;重点工作是否及时到现场等。为了改进机关作风我们集思广益,在每季度的员工思想动态调查问卷中专门设立干部作风的内容,而且替员工说话、办实事,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尤其欢迎操作能力强、管理水平高、作风好的机关干部。

对干部实行业绩目标考评。我们每年都把上级部门下达的各类指标分门别类地对应分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设立底线、各负其责。同时,在体系检查中,按照“责任唯一”的原则进行问责和体系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双项责任追究”。这样一来,过去干部普遍存在的重点工作有时不到现场“遥控指挥”、落实工作随意性较大、执行制度打折扣、工作要求标准低、日常管理不严格等现象不见了。

另外,我们还以“感恩文化”活动为载体,突出干部队伍的“责任报恩”意识,我们从党员、干部、岗位员工三个层面引导和树立“责任报恩”意识,明确了“基层干部履行好职责就是最好的感恩、党员发挥好作用就是最大的感恩、岗位t工干好本职工作才是对企业真正的感恩”;以“双诺整推”活动为载体,要求每个干部党员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知其责、做其事、扬其长、尽其能,在推行承诺过程中,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承诺,形成了“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良好氛围。

四、实践效果

通过增强责任、创新和服务三项意识,培养了干部队伍“说了就干、定了就办”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让基层好办事,为基层办好事的良好风尚。

一是强化责任意识,提升了干部责任感和事业心。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增强岗位责任心和工作自觉性。二是强化创新意识,增强了干部创新意识及能力。实现用创新的思路谋划发展,用创新的精神凝聚力量,用创新的措施破解难题。三是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了干部提升服务能力。把“微笑工作就是服务”的理念真正落实和体现到具体工作中,自觉践行“三个面向、五到现场”等优良传统,从而实现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统筹考虑,使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予以解决。

五、结论与应用前景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新课改创新意识

初中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模式僵化这一具体问题,政治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使得其教育教学创新难以轻松达成。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存在着的这一具体问题也使得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长期难以形成或提高,这一现状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这一背景下格外显眼。提升初中生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新时期初中政治教学的又一教学目标,然而在现有教育教学模式以及较大的升学压力下,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方法调整来达成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或提高这一目标则需要具体的思考与解决。

一、学生创新意识概述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与前提,这一概念最初在科学技术领域提出,伴随着教育教学的历次改革,教育领域中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也成为了一个热点性话题。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2016年,“核心素养”正式成为了国内人才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学生在新时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中包含着创新思维这一具体内容。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一般而言,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其才能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初中政治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能够使得学生三观更好形成,更加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此外,教育教学改革中明确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了基本教学目标之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是新课改目标实现的外部要求。初中政治教学方法单一饱受诟病,其依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际上也是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的一种外部体现,对于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制定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计划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制定出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计划。以往初中政治教学计划是以课时为物理限制,以教材知识结构为物理划分并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的一种计划,在这样的教学计划下并没有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进行涉及,也导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容没有“存在空间”。新时期下,初中政治教学计划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与优化,在保障基本教学任务可以完成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等具体教学内容的添加并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基础教学目标之一才能确保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实际之中。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创新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应当成为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诸多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与国内学科教育之间进行良好适配及融合。初中政治教学中需要适当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例如,在国家政体这一初中政治知识学习时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主要小组,进行政体差异及特点探讨。将课堂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以便其能够有更为充裕的时间进行自由讨论。合作学习最后一个环节需要小组发言人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发言,在这一环节上教师也要鼓励发言人进行创新性总结与陈述。

(三)注重政治教学与时事政治事件的联系

政治学相关知识来源于政治生活,相关知识也是诸多现象的深层次总结。初中政治知识与当前实施政治事件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注重政治教学本身与时事政治事件,特别是热点性事件联系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治知识教授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时下政治生活对于知识本身进行讲解并鼓励学生对于相关事件进行探讨。初中政治教学应当向生活化教学所靠拢,将政治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能够增添政治知识的趣味性与多元性,在加深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更好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欲望。

(四)提升多媒体教学应用频率

尽管培养学生创新事宜已经成为了国内各个阶段教育教学的主要改革内容与方向,然而在相对刻板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具有极大难度,重塑课堂环境,提升课堂环境的轻松性也成为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提升多媒体教学应用频率,依托多媒体的丰富多彩性能够较大程度唤起学生对于政治知识学习的兴趣,这是初中政治教学达成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条件之一。此外,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上也要注重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嵌入,部分初中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一种浅层次应用,其将书本知识进行一定总结成为教学课件是一种低质量的多媒体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应用上也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进行侧重,增添趣味性探讨与教学案例不失为一种有效选择。

三、结语

初中政治教学进行一定调整与转变已经迫在眉睫,其教育教学也不能单单以良好成绩取得为目标,更是需要将中学生创新意识提升纳入到人才教育及培养目标之中。教育本身是一项连续性与完整性较强的有机活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承担起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责任,结合中学生实际创新能力与教育教学实际开展针对性教学调整更是需要教师进行更为严谨的思考,付出更大的努力。此外,学校与地方教育主管机构也应当重视中w生创新意识提升的相关事宜并给予一定支持,鼓励初中政治教学进行大胆的教育教学创新性尝试。

参考文献:

[1]刘艳波.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7).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教练技术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1.国家层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需求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创业意识是活动的起点,推动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意识的培养能够使更多的学生通过学习挖掘出创业潜力,在思想意识中为学生种下一粒创新创业的种子,再通过不断引导和辅助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更多的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目的是建设具有年轻活力的创新型国家[2]。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3],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2.社会层面――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多媒体时代下,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越来越需要科技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人才服务的,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迫切所需的。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同比上一年增长了近28万,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创下历史新高,2016年就业情势不容乐观,就业春天不会来临,只会更加严峻。毕业生人数剧增带来就业恐慌,因此缓解就业压力的呼声越来越响亮,需要转变学生被动就业观念,以创业带动就业。同志说:“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90后”,普遍缺乏自信、责任感,在培养创业意识的同时,让这些学生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情势,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和谐社会的稳定贡献微薄之力。

3.学校层面――高职院校和谐持续发展的使命

面对大学生失业问题的严峻性,要从根本上缓解这种就业压力,我国高校教育必须坚持走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之路[4]。创新时代呼吁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摇篮,因此学校要和谐持续发展,必须结合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办学,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主要教育方针,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更多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夯实基础,培养一批具有德智体美劳高素质和创新创业意识的高技能人才,这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又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4.自身层面――提高适应能力的前提和动力源泉

知识经济时代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本科院校学生差,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必须转变被动就业的观念,注重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就业时不单单是一位求职者,更要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突破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至于被淘汰,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后,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更能适应充满竞争的时代生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实现双赢。

二、教练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教练技术的相关原理

教练技术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的美国体育运动,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通过改善被教练者心智模式挖掘潜能和提高效率的管理技术。教练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的过程,洞察被教者的心智模式,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提供一面反映其心态的镜子,帮助其洞悉自己,理清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并就其表现给予直接回应,令被教练者及时调整心态,清晰目标,以最佳状态创造成果,从而实现目标[5]。概括众多学者的观点:“教练技术中包括重要的四步技巧,即:厘清目标、反映真相、迁善心态、行动计划;同时要使教练技术发挥效果好,教练也要具备聆听、发问、区分、回应的四种基本技能。”聆听、发问、区分、回应这四种能力看上去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而且难以用言语表达[6]。这就对教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要积极配备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他们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素质,并熟悉教练技术的相关原理,取得政府、社会行业的大力资金支持,这样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

2.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1)对创新创业的内涵认识不清晰。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简单地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混为一谈,没有纳入正式专业序列,课程体系不健全。

(2)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学校还有社会各界在大环境影响下,逐渐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但缺乏在实际操作层面的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没有匹配专业的教师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好多都是校内教师兼课,存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虽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但流于形式化和单一化,挫伤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创新创业成功率低,技术含量不高。根据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浓厚,主动性偏高,但存在创业成功率低和技术含量不高的共性,更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动力和准确把握商机的意识能力。

(4)教育方法过于陈旧,缺乏创意。课堂上任教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启发式、互动式的交流环节,课堂上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高职院校直接照搬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没有结合本校的特色开创自己的教育模式,加上教材上没有形成本土化的系统性优质教材,学生的创业场地和资金再受限制,这样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教育中存在以上问题,运用教练技术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亮点之一。

3.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优势

首先,专业优势。“平衡轮理论”要求高职院校紧密结合社会市场行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定专业培养需求,通过思想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认识和实习,并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把这种创新精神应用到创业中,围绕自己专业的兴趣点,寻找创业的渴望点,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其次,解决社会问题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时注重以成果为导向的理论运用,比如:社会的不断发展需求给创新创业带来一丝希望,大学生可以抓住商业机会创业。如今雾霾现象严重,大学生可以在空气净化器、防毒口罩上寻求创业的机遇。再次,大环境创业政策、资源的优势。以环境为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意识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充分把握保障政策,积极投入创新创业热潮。要想创业成功,意识培养是前提,政府、学校、行业要齐心协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4.学生具有可教性的特点和要求

教练技术更注重以问话方式开发来访者的潜力。在整个过程中,坚持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是ok的、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积极的意义、人们具备他们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人们有能力做出改变。”因此,我们要对教练技术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更科学的合理要求。考虑到教练技术的理念和实施的特性分析,当代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可教性”:①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一些企业认为虽然他们主观上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但内心有抱负,急切想改变生活现状,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不断提高自我能力的热情。具备激烈的竞争意识、很强的责任意识、敏锐的市场意识、独特的个性意识和敢于挑战的创新意识。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认知水平,并具备沟通、组织等能力。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相应的教练技术理论,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意识。③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潜能和可塑性。教练技术相信每个人都是oK的,学生具有可开发的潜力和素质,只要教练者加以引导与教育,就必然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综上所述,不论是国家和社会层面,还是从学校和自身层面都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如今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瓶颈,急需引用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教练者的特点和需求,学生具有可教性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引用教练技术的原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亮点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2010.

[2]孟益宏.创业教育,高校共青团的时代责任[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43-44.

[3]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106-108.

[4]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5]梁立邦,段传敏.企业教练:领导力革命[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5

1.创新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党的十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坚定不移的教育与发展方针,也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素质教育是以提高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有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适应性目标;二是发展性目标;三是创造性目标。创造性目标是素质教育最高层次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关键,要达到这个层次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因为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最新研究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针对大学生的思维、想象、人格、兴趣、自我意识等心理特征趋向成熟但还很不完善的特点,通过创新教育可在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的同时,进一步塑造好青年学生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创新教育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素质教育的深化。

2.创新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速,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知识转化的速率急增。在此情形下,接受知识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选择、构建、转换知识。学生最需掌握的是那些辐射面广、迁移性强、综合性强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不能仅仅靠言语来“传授”的,它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地“整合”和“再造”而获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取此类知识的关键。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将书本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转换,并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大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在进入社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获取新知识以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途径

1.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群体,教师作为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创新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行为的主导,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代新人的重任。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而且应该具有创新型的人格特征、教育理念和科研型的教学能力;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超脱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掌握并运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高校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要在“创新”两字上下工夫,要不断以新知识、新科技手段和边缘学科武装自己,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教学知识增长点,摸索和积累有效开发学生潜能的经验,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法。

2.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历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创新教育,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有根本的改变,树立创新的观念,不仅教学要创新,教材要创新,教法要创新,教育方式要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育目的上,由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主,向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教学和问题法、发现法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主体转变,使学生获得扎实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管理上,由传统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精难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使之“文理互涵”,使学生不仅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具备比较广泛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知识结构中获得创造能力。

3.营造激发大学生创新欲望的良好氛围

创新欲望是大学生发现问题、探求新知的一种心理需求。人的创新意识是在其知识和智慧基础上,伴以良好的情绪,萌发创新欲望,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可见,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缺乏创新欲望,习惯于顺其自然,不会独辟蹊径。学习时只当“搬运工”,即将老师讲的内容一成不变地从黑板上搬到笔记本上,再从笔记本上搬到作业本上,考试时再突击背过,满足于考试及格拿学分,大学生的这种学习心态,是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原因,必须坚决克服。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与特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开拓、发现、创造。创新欲望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应具有“闻问则喜”的品质,创造谆谆善诱的民主气氛;引导学生对问题从正向、逆向、侧向、横向、纵向多方面去思考,从平面、立体、宏观、微观、主观、客观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鼓励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使思维具有独立性、首创性。同时对学生所表现出的任何一点新颖独特的思维火花,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欢乐。

4.开展社会实践,倡导科学精神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6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是国家和社会保持持续发展进步的动力和能力,通过创新,产生出多种新技术、产品、思想,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也正是由于创新的存在,人类社会慢慢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在教育,教育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创新人才体系的建设。

高中体育作为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思考,而不仅仅是按照课堂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所以,现代体育教学要摆脱传统教学方式,不仅教授各种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制,还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养成,以学生为中心,体育教师要全心全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1、教学观念的转变

要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要拿体育教师“开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传授学生知识,其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和教育成果,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须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主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以及某些基础动作,课程教学无趣。并且很多学校将体育作为副科看待,对体育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所有这些原因导致高中体育教学结构的混乱和创造性的缺失。因此,现代高中体育教学要先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重视体育教学,将其视为重要学科。在教学设置上遵循科学化和系统化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填压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教学观念的改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2、寻找创新思维规律,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中生的创新性想法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遵循某种固定的规律。所以高中体育教师要拥有分析学生,发现这种规律的能力,从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传授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让其养成创新习惯。比如,在进行足球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充当教练,提出自己的战术并付诸实践查看效果。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学生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极大程度的提高创新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创新意识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创新进行教学,以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比如,在室内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利用生动的三维动画和音频文件将需要传授的知识展示出来,不仅吸引学生兴趣,也能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合理想象的能力。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可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方式主要有:

(1)学生授课。在体育教学课程安排中,可以安排某些课程由学生指导完成,在这些体育课上,学生充当学生的角色,根据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这是培养学生创新和个人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被给予足够的主动权后,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创造性的安排课程,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

(2)优化组合。创新和创新往往是紧密结合的,有一种创新的出现,就可能带来十种创新的可能,所以体育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多动脑、多实践的良好习惯,对已经出现的事物进行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比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技术名称为“胯下运球”,相比简单运球方式,这已经是一种创新,但是如果再进行创新,发散思维,还可以有“背后运球”。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创新意识缺失原因培养措施

一、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

创新意识首先是一种动机,是在面对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和探索究竟的冲动,并能够在这种动机的引导下发挥潜在的能力解决问题或者创新方法。所以创新意识是人类进步离不开的意识行为,因为只有对未知的探究和解密才让人类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才让文明得到了进步。所以创新意识归根结底是人类不安于现状的进取精神。

广义地看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现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发明创造的意识。发现的意识是让人类能察觉问题和新的事物,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发明意识是人类创造新的事物、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行动,这是对发现意识延续,形成完整创新意识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从狭义的角度看,创新意识还可以理解为:问题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方法创新、发明的创新、评价的创新等。无论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看,创新意识都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缺失的原因

1.发现问题的动力缺失

在传统教育方式的教导下,大多数的学生都以学会为首要前提,再加上考核制度的单一,就导致了学生过度的依赖课本、依赖教师、依赖课堂,而且满足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理念,主动探究的兴趣日趋淡化。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愿望及能力的大学生即使掌握了网络技术也不能利用资源进行主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创新意识了。这种创新意识的丧失是在发现问题阶段上出现了根本性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根本原因。

2.提出问题意识的匮乏

目前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少能够出现学生打断教师授课并提出问题的情况,尤其是与课本相违背的问题更是没人提及也没人敢提,因为一旦提出问题就会出现两种状况,其一,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保证问题的准确性,一旦出现错误怕出丑的心理往往占据了上风;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为准备不足,对提出的问题不进行当即的解答,将问题冷处理,这样就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提出问题后真正得到解决的少之又少,学生当然不愿意挑战课本和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质疑的能力,也就失去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也就没有了出发点。

3.探究进取的意识丧失

创新意识往往需要人们具备强烈的探究和进取意识,对大学生而言需要具备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但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却普遍存在兴趣局限、好奇心不强、不思进取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长期的课业压力,导致了思想活跃性的下降,高考、就业的压力让他们无法顾及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更谈不上好奇和广泛的涉猎了,所以逐渐丧失了探究和进取意识。

4.害怕失败的思想突出

生活条件的改善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成长中很少遇到困难和挫折,一路走来听到的都是鼓励和赞扬。害怕失败是当代大学生的突出思想意识。这种意识对创新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害怕失败就不会尝试,没有尝试当然也就没有创新的成功,所以这种思想是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缺失的诱因之一。

三、培养创新意识的措施

1.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目标

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培养创新意识就要首先改变教育的思想方针,把素质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从学生的智慧潜能入手,重视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教育,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其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提问、主动地解疑,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并建立起创新意识。

其次,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害怕失败的思想是阻碍创新的最大障碍。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教会学生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失败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解疑、敢于创新。同时这样的心理素质将伴随学生进入到社会中无疑有利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最后,还要着力提高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因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尤其是大学教师一定要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基础、精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应首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引导学生一起来进行创新。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只有愿意创新才能形成创新的意识。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时候,要鼓励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要从教学中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解决,教师应多提问,鼓励学生多质疑,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创新。其次,要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无论结果是正确还是错误都要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优点并加以肯定。最后,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利用解决实验难题或者课题的机会,提倡分工合作,鼓励团队的创新和合作,以此让学生树立信心和发展自身的优势,以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3.在教改中调整知识结构力求全面而合理

创新意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形成。创新的初级阶段就是,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试想,如果学生连知识基础都没,当然不会发现问题,谈不上解决问题,而创新更是虚无缥缈。所以创新需要学生具备更加全面而合理的知识结构。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改革中应当强调知识的全面和合理,全面主要就是指要将知识进行整合,并且用一个主线贯穿起来,以此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基础,做到学的全、学的广。另外,在合理性上,要注重知识的关联性、专业性、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应用到创新中的,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理论堆砌。所以在教学上应当注意精难搭配、文理综合,让学生不仅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看到问题的更多层面,无疑增添了创新的信心和能力,当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四、总结

创新意识的内涵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层面,发现意识需要的是探究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则需要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从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开始,并使其全面合理地掌握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既有发现意识又具备创新能力,这样才是真正的具备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潘立达.以创新教育平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教育研究,2009,(3).

[2]王惠兰.创新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J].山东大学学报,2009,(4).

[3]高丹.加强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J].航空工业,2009,(6).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培养;精神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6-0016-03

在不同的场合曾多次指出,一定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学生创新精神,打造一批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教育教学部门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⒋葱麓匆到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总理也在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批示中指出,大学生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是国家精心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接受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理论学习,势必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目前多数省市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从思想意识和观念精神两方面入手,学生的思想观念有了改变,才能乐于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付诸于行动,今后才能大有作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紧跟时展的脉搏,就必须植根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

一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深入广泛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一步做好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特进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各个学院、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本次调查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回收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900份,有效率为90%,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主要涉及学生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度和期望值,即当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看法、态度和行为,及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笔者还与部分教师、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调查与访谈,从总体上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根据这次问卷内容,对回收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1在关于“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调查中,66.30%的学生认为“开公司、办企业”等挣钱。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理念方面存在误区,多数学生没有全面准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没有清晰地领悟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

2在关于“你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感兴趣”调查中,74.60%的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感兴趣,只有10.40%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感兴趣;在关于“你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最缺乏的是什么”调查中,78.30%的学生认为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没有创业激情,缺乏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3在关于“你认为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在哪里培养”调查中,80.20%的学生认为是在大学中进行培养。可以看出,大学生期望在学校期间能够获得创新创业意识、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创新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4在关于“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吗”调查中,50.70%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很有必要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也意识到,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勇于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创业的启蒙教育首要的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愿望和兴趣。

5在关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你最希望接受哪方面培训”调查中,83.70%的学生认为是创新思维培训,11.20%的学生认为是团队协作培训,只有5.10%的学生认为是商业运作培训。说明学生也急切需要创新思维的训练,有了思路,才会有行动。

6在关于“你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哪些问题”调查中,51.20%的学生认为是创新创业理念滞后;46.30%的学生认为学院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氛围不浓;24.80%的学生认为创新实践能力缺乏,渴望有更多的机会提高实践能力。

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改变学生根深蒂固的传统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明确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切实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塑造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二全面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业教育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来讲,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创新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发学生们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创新创业,具有勇于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对今后步入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让学生们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明确目标与方向,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帮助学生成功创办企业、公司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及其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塑造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力、领导力、自驱力、抗打击力、沟通力、创新力、行动力等,使学生有心气儿、能发动群众、能解决问题、善于沟通、能顺应变化。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以前的守成性教育、适应性教育,而是通过培育具有开创性品格的人,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灌输面向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及培养操作性能力,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培养学生心理意识、个性品质、专业知识、创业技能等全方位、多领域素质的“系统整合性”教育活动。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精神塑造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切入点,启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而且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未来的世界是三创的世界,即“创意、创新、创业”。未来的大学生不是施舍一份工作,而是创造工作给别人,因此,高校必然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重任。

1推进高校自身建设改革

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创新创业行动的思想基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本目的是使大学生拥有更强的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的实质内核是创新思维,当代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思维惯常定势,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愿望,没有创新创业兴趣。现行的应试教育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既缺乏创造性的培养,又缺乏一种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在未来社会中很难有竞争力。因此,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精神塑造,是推进高校自身建设改革的需要。

2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而且也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能力的重要性,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从国内来看,目前多数省市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并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精神塑造,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社会矛盾。

3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社会责任和使命,必须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是21世纪大学生成长成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自信心、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具有挑战精神,才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才能符合时展的需要,才能肩负起国家和社会的重任。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精神塑造的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解决“创新创业教育教什么内容?”“创新创业教育难点在哪儿?”“创新创业教育怎么教?”三个问题,这些方面都是我们教师应该掌握的主要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精神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文认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精神塑造首要的第一步是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从教师角度讲,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趋势,逐步渗透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从学生角度来讲,应有意识地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精神饱满地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

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富有创新创业能力与精神、甘于投身社会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意识、能力、实践三部分。本文重点从三方面阐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途径,目的是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大趋势下,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课堂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在p于“你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了解”调查结果中,有51.63%的学生对创新创业不了解。所以,高校应改变教育模式,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传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创业精神,让学生较早地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高校教师在讲授专业课中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有意识地拓展知识和更新观念,将创新创业系统知识和专业课程知识有机融合,有针对性地去挖掘学生的创新创造综合能力,着重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等素质。同时,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进行专项训练,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目前多数高校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样,在课程中能更好地更系统地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

2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环境塑造人,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什么样的人。高校除了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硬环境建设之外,还应着重营造一个浓郁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进行各种相关的创新创业宣传,举办各种创新创业主题活动,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平台。如,通过展板、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文件,播放创新创业成功事迹视频,举办创新创业论坛、科技创新大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做讲座、报告会等,目的是使学生耳濡目染有创新创业这种意识。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创业校友的联系,组织学生到创业场地参观实践,使学生亲自体验创新创业的具体环境与现场氛围,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3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在社会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势在必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项目,可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通过课程实训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还可以结合所学理论布置一些探索性、创新性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提供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从观念上、行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新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大学生终将成为新时代创业浪潮的生力军。高等教育的最理想境界,就是培养“创新、创造、创意、创作、创业”的“创”之人才。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是否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大学教育就应该给予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而不是应强加给学生的东西,知识是他人经验的积累,能力是自身经验的积累,让学生拥有市场是毕业的最好方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启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李伟,胡立洲.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6).

[3]袁贵仁.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的讲话[R].2015.06.02.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需要大量与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由于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导致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足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的需要。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面对社会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民族要想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优秀的创新能力。可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和企业赖以生存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在。现在国际竞争的实质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创新意识的重要时期。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阶段抓起。

作为小学的主要学科,数学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责任。因此,小学数学老师一定要有责任和担当,勇于担当起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这些年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和经验,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新的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能够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反观我们的传统教学,虽然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骄人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知识型人才,但是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远远不够,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能力缺乏。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从而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再加上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是一味追求统一的答案,磨灭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要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实现。小学教育教学理念要从传统教学理念向新课程教学理念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向创新教育转变。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

1.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育教学的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准。教学目标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传统教育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具体目标,所以,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甚至认为和教学目标无关刻意的忽视,进而导致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缺失。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目标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有了教学目标,对于教师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就有了指导和具体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有了操作标准,就能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同时,学生有了创新教育目标的要求,学习就有了方向,有利于规范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并不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认为这样是对教师的不敬,所以,采取了不鼓励甚至是压制的做法,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新课程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就要肯定学生的创新行为,特别是对教学内容的质疑行为,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因为只有具有质疑精神才能形成创新思维。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对现有的知识提出疑问,才能不迷信权威,才有可能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多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

3.培养学生创新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是教师的教的行为和学生的学的行为在课堂上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进行的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样重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新课程教学理念开展创新性教学,也需要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只有教师的创新性教学和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相得益彰,才能发挥出创新教学的最大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尽心创新性学习,倡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让学生主动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课堂上,除了老师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外,还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能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锻炼相互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篇10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意识,就会去从事什么样的艺术活动,从而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艺术意识是所有艺术现象中最深层最内在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创作意识,也是时代意识对艺术现象的反映。设计过程是人的设计思想、艺术意识起主导作用,人的设计思想、艺术意识的形成,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元化基础知识结构、艺术的感知力、艺术判断力、审美创造力以及市场意识等,这都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因素。特别是创新思维,更是设计的关键。如果重设计技术轻设计思想,即是由技入道,庄子讲述的“庖丁解牛”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庖丁在三年之后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年长日久才慢慢地悟出道理,做到了游刃有余。因此,对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重视设计技术训练转变到着重对设计思想、艺术意识、创新意识培养方面上来,这是当代艺术设计领域教育的首要问题。

二、创新人才科学思维的培养——从强调聚合式思维向强调发散式思维、联想型思维、批判意识等创新思维转变

发散式思维又称逆向性思维。它的思维方法是从一个共同出发点出发,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部位对出发点提出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它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开放、多向、独创、新颖、流畅,不满足旧的解答,寻求新的方向,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发散式思维使创新活动充满创新活力,处于层出不穷、生机蓬勃的创新过程中,是创新意识的核心,不论对于艺术设计创新或是科技创新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艺术设计是要有非凡的想象力的,没有发散式思维就不可能有想象力,但发散式思维并不等同于创造性思维。聚合式思维又称收敛式思维或辐合式思维,它是一种收敛式的思维方式,它的思维方法是预设一个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收集各种相关的信息,以不同的方法向预设目标推进,考虑各相关因素的相互关系,最后得出一个解决预设目标的方法。

聚合式思维一般只有一个正确的结论,这种思维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从各种信息中产生逻辑性的结论,是属于逻辑性思维的范畴。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相互衔接或交替作用的过程,只有两种思维展开、整合,才有许多突破性的创新。如果我们太多强调聚合式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倾向,那么就会扼杀创造力的发挥,同时个性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联想型思维或称思维想象力,是定向思维(主观潜意识的投射)与发散式思维的结合,它是形象思维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一种创造思维的方法,对艺术设计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是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另一种现象的思维活动,把几个混乱的想象进行有序的组合。联想能力的前提取决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思维过程中会闪现存储在大脑中的记忆信息,从而产生联想。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量子理论创始人马克斯•普朗说:“一种对于新的观念的鲜明的直觉想象力,它不是依靠推论,而是靠艺术家创造性的想象而产生的。”这说明联想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没有思维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思维。批判意识是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包括分析、研究、比较、质疑、论证、评价、选择、判断与批判,它是伴随着人类创新的基本活动之一,是决定人们创造(创作)行为的前提。也深刻地影响着创造活动的性质和品质。有了批判意识,从而就能借鉴别人的经验、自己的经验、历史的经验来完善创作,使人们在未来的活动中能够更加理性地构建未来和完善未来,正确地进行创新与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作品与创造,都是批判意识的产物。作为艺术设计者,批判意识还与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有关,应运用主体的全部理智和感情对对象理性的认识和情感的反应,激发对新形式、新意蕴的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叶燮的《集唐诗序》中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才见。”神明才慧就是人的批判鉴赏意识与感知力。上述聚合式思维属于逻辑性思维,发散式思维、联想型思维属于非逻辑性思维,批判意识则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思维两者兼有。非逻辑性思维的作用是为创新广开思路,提出新颖独特的设想,逻辑性思维则是对各种设想进行整合、审查、筛选和验证。郭沫若说:“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只有非逻辑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互相结合才能达到创新的通俗概括。非逻辑性思维对于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塑造新的艺术形象等独创性的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没有什么合乎逻辑的方法能导致基本定理的发现。”对于艺术设计创新来说,发散式思维、联想型思维和批判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学科门类交叉、渗透、综合,淡化和模糊了传统的学科分类。认识和探索事物的特点呈现出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更需要运用非逻辑思维方法来进行创新活动。

三、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从重智力向重创造性发展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对创新能力与智力之间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很多人把高智力与高创新能力等同起来,又把高记忆力与高智力的关系相混淆。也有的人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人物才能有的特殊能力,一般人难以达到。因此,教学方法只在提高智力上下功夫,而忽视创新素质的培养。基于人人都有创造力的实际情况,创造性是人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人的发展的根本标志就是人的创造性发展,它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创新素质中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动机或创新的愿望,积极地求异、求创新,有了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是顺利开展创新活动的保证,但同时还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是创新勇气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勇气是人的非智力因素,无畏的胆识、顽强的创新意志、坚定的信心、踏实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都对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多元化的最佳优化的知识结构,因为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体系,除解决物与物的关系外,同时还须解决物与人的关系,要考虑到产品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集成性与跨学科性是艺术设计的本质特性。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所以,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精神品质的整合。除上述广博的知识及各种非智力因素外,其他如感情丰富、独立性强、细致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方法,刻苦勤奋,多种优秀精神品质共同作用,才能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及多思路地解决问题,大胆探索全新道路,才能达到创新目的。

四、艺术设计创新中的价值取向——从单纯的文化取向转向与市场取向相联系的转变

艺术设计创新是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紧密结合的综合表现形式,即解决物与物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同时解决物与人的关系—产品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作用,要求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以满足人们的要求与愿望。艺术设计创新必须适应市场并主动开发市场,产品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都以“知识价值”反映出来,当产品具有很高的“知识价值”时,则会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给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强大的冲击。由于产品具有很高的“知识价值”,形成品牌效应,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垄断地位,进而形成垄断价格,赢得巨大的利润。未来的社会就是一个“知识价值”社会—知识价值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产品的价值中大部分将由“知识价值”占据,即“知识价值”创造的价值是主要的形态。在众多的商品中,含有大量“知识价值”的商品将会十分畅销,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者大量消费“知识”的生活方式将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文化价值是某一事物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对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文化价值不能作为一种使用价值来理解,它的实现也不是单纯靠物质占有或物化形态的生产就能实现的,它还要以主体实践活动的条件和要素,进而转化为主体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实现其文化价值。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之间有时也会形成矛盾,商品的销售本来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是商品销售所产生的时尚和潮流不一定都是高层次的文化需求,销售商往往利用广告的轰动效应,致使低层次的文化需求被夸大,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被淹没,大众实际的文化需求被扭曲或颠倒,所以市场效应可能会扼杀文化创造。在艺术设计之前,新产品的创意是否能在市场上成功,取决于市场调查及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才能成功。然而,大众市场是平均口味的市场,它会束缚创新和扼杀艺术的激情。

五、艺术设计创新审美能力培养——从单纯的审美观念转向与创新形象思维结合的审美能力培养

创新形象思维是人类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其要素是“意”与“象”,即是特定的知识信息与特定的文字、符号、图形要素的结合体。意象互渗,“意”寓于“象”,“象”体现“意”。创新审美能力即是创新形象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主要通过审美想象力和其他思维能力的综合,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形象思维成果。审美想象力是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象的能力。审美想象力的基本特征主要有:自由性—思维突破时空自由地驰骋;情感性—形象的美化、组合,意向的构成都以情感为纽结。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跨越时空,同时具有宽度和广度的心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