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十篇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十篇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39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1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辉煌成就的标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21世纪的竞争将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对建筑来说也是如此。前几年,“欧陆风”大肆蔓延,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到处不顾条件竞请境外建筑师来本地创名牌。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大建设高潮中“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说明我们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近乎无知以及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盲目崇拜。世界知名规划师和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或许,中西文化的碰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激烈。解放后我们产生不少优秀作品,特别是1959年北京兴建的十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发扬。后来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受前苏联建筑文化的影响、国民经济困难时紧缩和调整建筑标准,以及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筑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本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期,却又受到“欧陆风”的侵袭。有一种误解: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我们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建筑领域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形式下,更要把握住自己,不能迷失了自我。梁思成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当今建筑市场的紊乱也是导致建筑文化品位低落的原因之一。建筑业繁荣是事业发展的标志,是文化高涨的象征。但由于专业篡行,专家错位,给建筑的文化品位带来不幸。工程师多但真正行家里手少,开发商承包商多,而建筑师设计师少,楼盘多而有个性的少。学建筑的要受非学建筑的制约,方案竞赛中选中的不是最佳方案,而是钱能通神,怪现象多。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乡村拙劣仿造大宾馆,到处是钢筋水泥,没有一点乡村味道。云南丽江竟盖了几个像希尔顿那样的星级宾馆。一座座花费了大量金钱却无个性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面目雷同的新兴城市遍布各地,原有的古建筑群落受到新建筑的污染和破坏,完全忽略了民族建筑风格的发扬和保护。到处都是白瓷墙,蓝玻璃,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建筑,外国人称,这是厕所瓷砖贴错了弄到外墙,而国人以为这就是气派,就是豪华。北京城在不断的拆迁建设中把旧城风貌改造得支离破碎,令人痛心。中国的建筑师在哪里,21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往哪里去?中国建筑协会副理事长张祖刚对于北京老城的快速消失深感痛心,对于北京一些新建筑的出现无比遗憾,缺乏品位的现代建筑越来越多。雨果曾说:“建筑艺术是最伟大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不只是天才们的杰作而是平民百姓的劳动结晶,是一个民族留下的宝藏,是世世代代的积累,是人类社会不断升华的遗留物。”

由此可见,建筑不但是艺术,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强势文化,中国建筑显得无所适从。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建筑大师”称号的张开济,几年前与吴良镛、贝聿铭等一起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呼吁北京不要大拆大盖了,写字楼、大宾馆先不要盖了,否则,古老的有价值的建筑还没想好怎么办就一片片消失。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是永远的!英国伦敦这些年城市发展很快,但建设部门总是努力保持着这些街巷古老的特色,即使是扩建街道,兴建新的公共设施,也要在保护这些古街巷的前提下进行。这些小街巷不准车辆通行,只供行人步行。伦敦人这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些这些看上去很丑陋的小房子,让人产生一种深深的敬意。这就是城市的文化,城市的品位和城市深厚的底蕴了。德国的柏林也是这样。作为首都,柏林只有一百多年。正因历史短,他们才更加珍惜仅有的东西。100年以上的建筑都是历史文物,须无条件保留。即使是拆除一栋没什么特色的民居,都必必经城市建设部长的批准。走在柏林,仿佛走在19世纪的大街上。他们原汁原味地保护了原有建筑群落,你会发自内心地感叹这座城市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你觉得不仅仅是在赶路,而同时是在参观一座巨大的古迹陈列馆。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处于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学”与“中学”的根基都不够,相比之下“中学”的根基尤为薄弱。还原历史,修旧如旧。如果我们在建筑文化研究中能以审美的意识发掘遗产,当能另辟蹊径,丰富建筑的文化内涵。像中国这样悠久的国家,除列入保护名册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外,可以借题发挥大做文章的城市与地段俯拾皆是,就看你如何去发挥,去构想,去创造。要正确处理好名城保护、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名城既有传统感、又具现代感,做到两者交相辉映,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提高名城的文化品位。“近代哈尔滨的城市建筑体系是以西洋建筑为主体的构成体系,其中,以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建筑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建筑是20世纪上半叶欧美建筑发展的主导潮流。这样一些代表世界建筑发展方向的摩登建筑能够同时性地出现在近代哈尔滨的城市建筑中,这在中国近代建筑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确立了它在世界上的地位。黄山是中国的名片,在1000多年的建设历史中,留下的古观寺庙、险塞关隘、游道平台、亭阁、桥梁、门坊等数不胜数。这些建筑已成为黄山文化景观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一个贫血的城市,是一个趣味低级的城市;一个不懂得保护历史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

2建筑艺术与艺术建筑

建筑作为名词,指人们用石材,木材等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体,如住宅、桥梁、场馆、寺庙等。作为动词,在土木工程范畴,建筑是指兴建房屋之类或发展基建的过程。但这些描述远没有揭示出建筑的内涵与外延,建筑实际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紧密结合的美术门类。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不过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车尔尼雪夫斯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于美感要求”。由此看来,建筑是不能不讲究艺术的。

就总体而言,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在闽西南山区腹地,客家人聚居的一带山庄,遍布着一座座环形的圆楼,它以其古朴、粗犷、庄严、雄浑的风格与精巧玄妙的建筑工艺,吸引着中外建筑专家与游客前来参观、访问,它被赞誉为“遗落的古月”、“建筑的奇葩”、“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独一无二的世界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的成败不仅在于建筑者自身,还在于使用者对于建筑艺术语言的共识度。建筑者通过美学的感悟和艺术分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设计出了大量有特色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有文化、有内涵、富有人情味,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把建筑艺术推向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进而产生了众多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按国家地区与民族分,有欧陆风格、地中海式风格、非洲风格、拉美风格等;按建筑物的类型分,有住宅风格、别墅风格、宗教建筑风格等;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有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欧洲中世纪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等。建筑艺术是环境艺术。环境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筑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无论是工作、生活与学习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建筑艺术追求的就是和建筑环境的高度和谐。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从古埃及大漠中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到中国的长城,无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彩。建筑艺术是空间艺术,合格的建筑师对建筑空间要有自己文化上的理解,建筑在存在意义上可以说是空间意义上的延长。建筑艺术的元素是光、影与墙和空间,表现形式是四维空间。建筑美不仅在于实体,更在于虚体;不仅在于时间,更在于空间。外部空间组织也是十分重要的,建筑艺术不能不考虑外部空间。与今天杂乱无序、建筑与环境失衡的城市空间相比,和谐、有机的传统建筑外部空间逐渐吸引了各类学者的关注。

人类需要艺术性强的建筑,哪怕你搭一个最具有实用价值的谷仓,也还是要讲究一下为好。建筑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它用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与人类文化构成深刻的对应关系,世界上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作家果戈里说:“建筑是历史的年鉴。”我国侗族建筑就很有讲究。“侗族杆栏式建筑门的结构,既有遮风挡雨、隔湿避瘴的生态适应功能,又具有文化功能、建筑审美功能和艺术特色。它蕴含着侗族生态建筑宇宙观和原始信仰体系中的‘生命神性’,其开放性空间结构构成一个人性的封闭空间。它既是建筑空间人性化的表述,又是对‘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天人合一’生态建筑宇宙观的深度表述。”

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他在《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们无时无处不在感受着建筑的美。漫步街头,你会为仪态万千、新颖别致的现代高楼大厦所吸引,你也会被绚丽多姿、闻名遐尔的古代建筑艺术所陶醉。建筑具有双重属性,教皇亚历山大有名言:“真的有价值的是实用,华丽的光环却是跟感官借来的”。其他品类比如文学、音乐、绘画与建筑是不同的,它们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其艺术性体现在建筑的功能、目的和方法、手段的和谐统一之中。建筑作为物质产品,体现着一定时代的物质文化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其视觉形象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我们追求艺术性的建筑,是为了让建筑给我们带来适用的同时,也带来美的享受。哪怕是最简单的、最实用的建筑,我们也不希望看到劣质的材料,不合理的设计,混乱的架构,面目可憎的外形。在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塔是给人以“建筑美”的建筑类型之一。“位于北京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是一座典型的辽代八角密檐砖塔,其造型优美,古时从西南方进北京城远在十几里外即可见到这座佛塔耸立在地平线上,是北京城的重要地标之一。”

再如桥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观赏功能,为城市起到美化作用。优秀的桥梁作品常被视为城市的标志与骄傲,甚至成为时代的象征、历史的纪念碑和游览的胜地。桥梁美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学科,既有美学基本原理,又有桥梁工程的结构概念。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在砖石结构的技术条件下从梁板结构,发展到拱,发展到穹隆,到高直建筑的砖石框架结构;古代劳动人民,运用简陋的技术创造出了诸如金字塔,斗兽场,雅典卫城这样气势宏伟的杰作,古代西方能工巧匠的智慧在各类建筑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审美迷失,艺术缺失,只有建筑而没有艺术,只有居住功能不具备审美功能,肯定会被历史所忽略。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但最终是艺术。

3生态建筑、节能建筑与环保建筑

所谓生态建筑,是指将建筑看成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的三大生态目标,还必须实现生态健康的“五化”(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指标,达到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标准。2008年10月25日,作为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主题,《城市、建筑与生态》论坛在北京序幕。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业界最关注的如何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这一热点问题,展开了精彩讨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同志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搞好城镇村的规划和建设上,我们应切实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去。

生态一词,古代是显露美好的姿态,或者指生动的意态。后来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是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要完成一个建筑项目,有效的计划是必需的,无论设计乃致最后完成都需要考虑到整个建筑项目可能会带来的环境冲击。莱特是现代建筑四大师之一,全美20世纪十大传世建筑,他一人就占了四席,非科班出身但奇思妙想不穷。他的落水山庄名列十大传世建筑之首,这是一座建在瀑布上的房子,美得绝伦。建筑是不可能脱离空间而进行的,所以不能不考虑环境;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人,因而又不能不顾及生态环境。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兴建了大量的节能建筑。

建筑节能是一门跨学科的技术,它集成了规划、建筑学及材料、土木、环境、机电、设备、热能、信息等工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与之密不可分还有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但是,建筑节能领域存在很多技术及质量问题。节能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生产出与原来同样数量、同样质量的产品。建筑是一门艺术,节能是一项国策,艺术与国策完全可以统一于建筑中。什么是建筑学?国际建协华沙宣言指出,建筑学是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艺术和科学。因此,建筑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建筑总是在特定环境中,是整体空间结构的一部分。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之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发表了“二十一世纪行动纲领”,提供了更详尽的发展蓝图,可持续发展包含的“需要与限制”、“进步与极限”等内容,赋于建筑学一种新的环境意识及认识世界的角度,它是建筑师的职业责任核心之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筑时一定要将建筑节能融入设计中,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周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商为了住宅销售和价格定位,往往偏重有利于销售的要素,使住宅面向风景优美、视野开阔的方向。通透外飘窗、落地窗比比皆是,而对节能要素不予考虑。许多购房者在选购住房时,往往注重房子的价格、户型、位置、环境等,几乎不去过问节能等工程质量的问题,甚至根本不懂什么是建筑节能。目前我国新建建筑有99%是高能耗建筑,只有不超过5%采取了节能措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小区规划布局时未从节能角度考虑建筑的最佳朝向,只是简单考虑日照和通风等影响。夏热冬冷地区盲目套用国外寒冷地区的建筑方案。有的地方建筑设计只考虑护结构的隔热和加强建筑的严密性,而忽视由于封闭阳台带来的附加温室效应,导致南向过热以及各不同朝向房间严重的热力失调。对亚热带气候特点的节能技术,主要有自然通风、遮阳、隔热以及自然能的利用。自然通风优良的住宅,空调能耗也会大大降低。建筑业有一种说法:“浪费就是美”。在这种思想下,很多建筑徒有美观却不节能。除了设计之外,建筑材料是否节能也值得考虑。比如屋顶材料,外墙材料都十分重要。提倡利用自然资源,遵循建筑与环境共生的原则,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而非改变自然,特别是具有特色的自然地貌,应充分利用。如车库、公共区域以及住宅的客厅卧室都尽量使用自然光,利用太阳能技术为室外广场灯、草坪灯提供电源;利用风力发电补充公共照明的电源,将自然光源引入地下一层,减少公共照明负荷;采用雨水回用技术进行绿化灌溉及清洗车辆等等。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2

一、现代陶艺概述以及与建筑装饰的关系

(一)现代陶艺概述

众所周知,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在中国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语言。作为一项土与火的艺术,传统陶艺在中国代代相传,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次,也有着丰富的遗留。现代陶艺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结合西方陶瓷艺术与中国传统陶艺形成的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艺术形式。随着改革开放而涌入的西方现代陶艺创作理念,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外陶艺家积极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作品展览,我国现代陶艺的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吸引了更过陶艺爱好者的关注。以陶土作为创作材料,将现代人的情感与魅力用艺术手法展现出来,现代陶艺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不仅获得了人们的欢迎与喜爱,更是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现代陶艺与建筑装饰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审美水平的提高,建筑装饰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种艺术。与传统陶艺只注重实用效果不同,现代陶艺追求艺术上的效果。现代陶艺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审美愉悦,同时也给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便利,因此在现代装饰中得到了大量运用。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起到了令人惊喜的作用,首先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美化。极富现代艺术美感的陶瓷雕塑类摆件、器皿、陈设加大的丰富了建筑装饰门类,并能起到一定的划分区域与功能的作用。同时也在视觉上给住户带来了美的享受。另外,餐具、茶具等现代陶艺作品在精神内涵上给予住户极大地提升。这些陶艺制品富含文化内涵,劳累一天的住户可以用陶艺餐具就餐,用陶艺茶具为自己泡一杯香茗,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住户的生活品质,也丰富了住户的生活体验。现代陶艺仍在快速发展之中,能够用于建筑装饰的陶艺种类也越来越多,这给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创新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建筑装饰中,现代陶艺在观赏与使用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现代陶艺作品甚至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二、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创新运用

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不仅体现在建筑表层的材料运用,还在建筑内部不同功能的空间内有很好的表现。在建筑装饰的实际过程中,对现代陶艺进行创新运用,就要尽可能满足建筑装饰的要求,实现与其他装饰的协调性,根据需要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从而提高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审美价值。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创新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美观建筑的整体环境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建筑不断出现,具有自己的风格成为建筑装饰的目标与追求。现代陶艺的创新运用成为打造建筑装饰风格的关键因素,一件体现主人艺术品位的陶艺作品可以为整个建筑提供美与文化的精神内涵。现代陶艺之所以能在现代装饰中得到广泛运用,这离不开陶瓷制品的持久与形式的多样,可以满足建筑装饰的多种需求,但更重要的加强建筑的审美价值,提高了住户的生活体验与内心素养。现代社会,人们对艺术有了更高的审美需求,审美观念趋向于多样,这使得在建筑装饰中对现代陶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只有符合当前时尚标准的现代陶艺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现代陶艺需要保留自身的特色与文化内涵,与建筑装饰进行紧密的联系与尝试,从建筑的整体环境上加以美观,拉近居民与文化的距离,提高住户的居住体验,打造建筑的装饰风格。

(二)散落式的装饰融合

除了美观建筑的整体环境,现代陶艺还被创新运用在室内或者店铺内的设计之中,这种散落式的装饰融合直接关系到建筑装饰的整体效果。利用小摆件、花瓶等各种陶瓷制品,有针对性的对建筑的局部进行装饰布置,不仅与建筑的整体环境形成和谐,更能在细微处提升建筑装饰的档次与品位。散落式的装饰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住户的内心素养与艺术内涵,陶瓷制品本身所带有的美化作用对建筑环境进行了装饰,形成了不可复制的独特装饰效果。现代陶艺对艺术效果的追求提升了建筑内部的精神空间,给住户带来视觉上与精神上的双重愉悦,也提高了建筑装饰在艺术上的效果。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创新运用可以提升建筑的文化内涵,也提高了建筑装饰的艺术追求,是实用性与审美性双重目标的完成。

(三)混合式的装饰融合

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创新运用还体现在将不同风格的陶艺进行融合。时代在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现代陶艺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陶瓷制品的种类与花样也在不断增多。在建筑装饰的过程中,将不同类型与风格的陶瓷制品进行混合式的装饰融合,可能会收到令人惊喜的装饰效果。中西方陶艺在不断交流中融合,也在融合中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建筑装饰中将中西方陶艺进行有机结合,会更有利于营造建筑的艺术氛围,提升建筑的文化内涵。另外,混合式的装饰融合还包含将现代陶艺与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现代设计手段与理念进行融合的L试,这对从各个方面提高建筑装饰的质量与水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创新运用的前景与意义

(一)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创新运用的前景

现代陶艺正是在创新中取得发展,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更能促进现代陶艺的成长与进步。优秀的陶艺制品可以传播传统文化,扩大现代陶艺的知名度与认可度,但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每一件陶艺制品的制作都需要花费陶艺制作者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不仅限制了优秀陶艺制品的数量,也抑制了社会对陶艺制品的需求。利用现代科技,结合陶艺制作规范,建立流水生产线来进行优秀陶艺制品的制作生产,这才是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创新运用的前提。大量廉价优质的陶艺制品并不会丧失自身的艺术价值,反而能够促进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在另一方面,现代陶艺的创新运用也会给建筑装饰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现代陶艺虽然注重对艺术效果的追求,但也没有抛弃传统陶艺对实用性的追求,而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更注重打造陶艺制品的艺术内涵。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创新运用就是要将陶艺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引入到建筑装饰中,在实现现代陶艺与建筑装饰的融合中共同取得发展。现代陶艺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追求,建筑装饰强调居住的舒适性与美观;建筑装饰在现代陶艺的基础上更新,现代陶艺也在建筑装饰的创新运用中取得成长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创新运用有着广阔的前景,不仅能促进建筑装饰全方位的发展,也能促进现代陶艺的不断进步与创新。

(二)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创新运用的意义

现代陶艺虽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创作还是处于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用于建筑装饰的环境陶艺、陶艺砖等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完全满足建筑装饰的需要。现代陶艺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加上陶艺制品在建筑装饰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将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加以创新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建筑装饰这个更宏观的视野上去发展现代陶艺,这有助于现代陶艺提高自己的认可度与知名度。另外,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创新运用将对住户的生活环境带来极大的改善,营造了居住环境的艺术氛围,提升了建筑装饰的审美品位与文化内涵。金属、玻璃等建筑材料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回归自然成为了近些年来的一股趋势,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创新运用将改变金属、玻璃等材料占据建筑装饰主要地位的现状,满足人们对更亲近自然材料的需求。天然石材中存在着放射性超标的问题,用于建筑装饰会带来辐射污染,现代陶艺更加环保,在建筑装饰中的创新运用将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结论

现代建筑离不开现代陶艺的艺术支持,现代陶艺离不开现代建筑所提供的的平台。建筑与陶艺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可以进行很多跨界的结合,这对于现代建筑与陶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合作。现代陶艺得以诞生并在建筑装饰中得到了创新运用,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更进一步地推进现代陶艺在建筑装饰中的创新运用,提高现代陶艺的知名度,这有助于现代陶艺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助于建筑装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辉.现代陶艺在室内装饰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6).

2.陈凌,夏金凤.现代陶艺在室内装饰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83-84.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建筑装饰;本体性装饰;附加性装饰;实用;审美;精神内涵

装饰的概念至今仍被大众所混淆,分不清装修、装饰及装潢的区别,至于原因,大多是因为从古至今,装饰的概念一直被混淆于建筑装修的概念之内。这样理解虽有出入但也有其原因:中国早期的装饰即是由建筑装修艺术的发展而起源的,早期的装饰就是单纯的建筑装修工程中的细部美化作业,20世纪80年代,“装饰装修”这一词汇大热,其涉及的范围仍然更多的强调装修工程、装饰技术、施工步骤,从而使得装饰与装修的概念一直混淆不清。装饰与装修固然紧密结合,但从艺术性角度来看,但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和标准。装饰在早期属于建筑装饰,其后期的发展中又细分表现在独立的工艺品装饰和环境艺术装饰的范畴。那么,要想了解装饰艺术就要首先分析建筑装饰的概念定义和发展过程。关于建筑装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其定义:建筑装饰,是依附于建筑形式而创作的装饰构件,包括建筑本体的内部与外部装饰,是具有实用性、审美性,反应当代社会文化内涵的建筑艺术活动。

关于建筑本体的内部与外部装饰,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设计艺术的分工细致,导致建筑装饰的内部设计与建筑装饰的外部设计的可以分开进行。有的观念人认为建筑装饰,顾名思义,建筑在前,装饰在后,是在建筑之后附加的东西,目的是增加建筑的美感。这种说法将建筑装饰脱离于建筑,认为建筑装饰是附加性装饰,其则不然。建筑装饰应该是依附于建筑物的具体构件,建筑装饰是在其实用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建筑构件来装饰美化的过程,建筑装饰与建筑有着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特性,具有建筑本体性装饰的基本特征。

早期的建筑装饰的概念,在传统建筑理论没有具体的记载,只在《营造法式》中有相近于“装修”的概念。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装饰虽然存在但始终没有理论和书籍,一般都是匠人们师徒相传而传承下来的。直至现代,建筑装饰的概念也是相当的模糊,将“建筑装饰”与“建筑装修”相混淆。中国古建筑装饰的内容包括斗拱、梁柱、梁架、吻兽、悬鱼、屋脊、门窗棱、彩画和雀替等等,早期的这些建筑装饰都是由于建筑构件本体的装饰需求而起源和发展的,发展到后期,由于装饰材料和装修技术的改进,部分装饰构件可以脱离其构件本体变为附加性装饰,附加性装饰因为脱离建筑本体的构件而少了实用性,但因此也更多具备表现力和自由性,这样一来对附加性建筑装饰的发展有利有弊:一是容易过分追求雍容富贵而被堆积和重复;二是容易出于节约成本而被节省和忽略。这种现象在西方建筑装饰上很明显的表现出来,有极其繁复的古典建筑装饰和极端简洁的现代无装饰建筑,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有着极其理性的发展轨迹,这大多归功于儒家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充分尊崇着儒家礼教的文化思想,建筑上的任何装饰也都有“礼”有“序”,礼,即礼制,序,即等级秩序。这在《营造法式》中有充分的体现,北京城作为所在,各式建筑就直接受到礼制的明确规定和限制:大门尺寸、花园大小、院墙高低、瓦件颜色、脊饰大小、房屋几间都有明细的规定。从紫禁城各个宫殿的功能和规模大小,从亲王府制到亲王世子府制、贝勒府制、贝子府制的尊贵等级,从官员职位高低级别,其宅邸建筑都有很明细的礼制规定。其宫殿按主次在脊饰大小、施以龙凤、瓦件颜色、基高几尺等等都有规定,其王府按尊贵在正门几间、启门几数、正殿几间、基高几尺、瓦件颜色、压脊几种、门钉数量上都有区别,其官宅按级别在大门颜色、正屋几间、基高几尺、柱上颜色等等也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可以这么说,最早的建筑装饰便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载体,反映着阶级地位、等级观念、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从中国古建筑装饰到中国近现代建筑装饰,中国建筑装饰的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先说中国早期的古建筑装饰:汉武帝以前,城市建设、建筑技术和艺术高度发展,建筑装饰也非常奢侈繁复;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的“节俭”主义开始占主导思想,颁布了法规以节制建筑装饰的繁复和浪费,这样一来,有限的装饰便有效地与构件相结合,建筑本体性装饰多于附加性装饰,使得建筑装饰沿着一条合理的道路发展。之后便是中国近现代的建筑装饰:19世纪20年代之前,以模仿西洋建筑的“洋风”时期为主流,这时期大部分的建筑纯粹以西方建筑的风格为主导因素,其装饰内容只注重其外型模仿而不深究其装饰内涵的建筑多些;19实际20年代之后,由于爱国情怀开始表现出对“民族形式”的追求,初步的表现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装饰手法,建筑装饰总体具有一定照搬和不合理的因素,可以说是单纯的民族文化与西洋现代建筑的叠加;19世纪50-70年代,开始出现新古典主义装饰和现代主义式建筑装饰,其建立在对传统建筑装饰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的再创作,以及现代主义的建筑装饰中民族形式的简化设计,比如脊饰上的龙吻在这个时期被再设计出和平鸽的形象出现在房脊上;80年代之后,出现了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元化建筑装饰,将其古典装饰做出简化和革新,将具有深远文化内涵的民族装饰进行更随意的简化设计,轻松地用建筑装饰来体现中国现代文化涵义。

与此同时,中国建筑装饰的这些发展历程,与中国人民当时的社会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基础、审美追求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时代的发展,建筑装饰由早期封建统治所规定的礼制和封建文化为依据,逐渐转变到由现代经济技术和审美取向为依据。古建筑装饰大多为了表达人们的信仰和愿望,比如平安吉祥、防火辟邪的祈愿;到了现代,建筑装饰更加需要体现出一个城市特色、地域特征、中国特色,并且需要结合环境、注重生态。由此可见,建筑装饰大多是为了表达人们的精神内涵和信仰而存在的,以及体现一个时代的民族文化和一定的国家实力。如果说建筑文化是有目的、有选择地成长着的,那么建筑装饰也同样应该是有方向、有选择地发展着。

所以,如果看待和评价建筑装饰,一定要根据当代的工艺技术、经济基础、社会文化、审美意识等等这些社会环境来分析。同样,中国建筑装饰的发展也应该在深刻研究其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基础上,表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装饰艺术,同时钻研进取装饰工艺技术的进步,以最合理的经济成本作为支撑,来表达当代人们或设计师个性上的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4

[关键词]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价值;节能设计;框架结构

光谷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是对文化内涵的解析与重构,文化作为时展、国家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代表,也是人类进步、适应生存、智慧体现、行为方式的展现,文化具有特殊的价值与内涵,通过社会进步与发展,逐渐体现自身价值。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和建设,是对文化内涵进行解析与重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须以文化作为基础与发展的前提。现代化城市发展与建设中,对文化的融入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打造文化艺术中心,挖掘文化价值,推动文化发展。

1项目背景

光谷文化艺术中心建筑基地位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核心区,是城市标志景观区域的重要地段,兼具城市客厅、文化绿岛的作用,规划图书馆、文化馆、剧院等文化功能,重在满足光谷市民文化需求(艺术生活、陶冶情操),辐射周边区域,定位高层次人才,对接国际,打造东湖高新区文化中枢。既要符合文化艺术、节事演艺、科教培训、商业休闲等特色功能,又以区域功能的整体联动实现区域文化,商业与娱乐的交织穿插,展现现代文化休闲区的独特魅力。建筑形态被新月溪公园环绕,包括教育、文化、城市公园等综合性人文建筑体系,使人文、自然两个维度相互融合和衬托,以打造一个东方未来主义的新城市地标。

2设计难点与方向

设计需解决的问题是在自然生态公园与高科技新区城市双重场所中恰当地介入建筑,使其与自然景观巧妙平衡。北部地块剧院从绿色斜坡地块中凸现出的不规则尖角是对高新科技信息工业新锐性、未来性、科技型的一种象征,南部地块图书馆的流动曲线则是对南部山水环境最好的呼应。无论南北建筑均从西面的城市CBD向东面的山水河道、绿化带、生态公园倾斜,自然地融合到自然环境中,体现出“逐光而行——科技、共享”的生态,科技创新主体,辐射并集聚光谷不同高科技企业。

3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具体设计

以文化内涵的解析与重构为核心,将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设设计划分为以下几方面(图1)。

3.1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因为其建筑面积与地理位置的影响,加上文化艺术中心功能的发挥,需科学的道路交通系统给予支持,所以道路交通系统设计非常重要。光谷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光谷五路东侧和神墩三路道路交叉口,被神墩三路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地块。为方便文化艺术中心交通运行,装卸货均选择单向车道,从神墩三路路北进入,待到达地下1层后便可卸货停车,货物主要供北部剧院管理所用,南向至南部文化中心和图书馆卸货停车使用,然后由神墩三路路南上地面。北地块的最北端与南地块最南端均设有小汽车停车场,位于地下3层,双车道出入口,当然地下3层停车场之间相互连通,目的在于增加可停车辆空间。目前预计可停车辆为499辆,帮助文化艺术中心落实人车分流。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中,道路交通系统的完善,为其文化价值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并且协调车辆与人行道间的关系,保证整体设计结构感。人行道根据光谷文化艺术中心需设计为2部分,光谷五路、神墩三路路面与建筑之间为第1部分,地下2层与新月溪公园河道之间的地铁位置为第2部分,中途会经过景观坡道,并将台阶设计在室外,可以直接到达地下1层、地下2层与地上。

3.2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单体设计主要包括幕墙、建筑、结构等内容,文化艺术中心作为传递文化价值、传承文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其结构设计须从多方面突出文化内涵。3.2.1建筑设计文化艺术中心综合资源条件,为给交通与资源共享提供方便,地下1层进行南北连通设计,地下3层采取有效手段实现南北地块连通,扩大停车场面积。周围商业与人行区同样需相互连通。综合周围新月溪公园、地铁口等地理位置,衔接亲水平台,这样就可形成文化艺术中心、公园景点、交通等结构整体。由于引入自然采光通风,图书馆和文化馆的相关功能也相应布置,为文化艺术中心服务提供更多方便,丰富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地块北部位置设置建造剧院,场地座位约1600座。剧院的中心位置为剧场,观众服务主要集中在南部,舞台支持等集中在北部。剧院地下设置成商业区,以艺术主题为核心,还包括艺术展厅及设备用房等。地下1层则包括汇景间、装卸平台、各种工作室及升降乐池底坑。为方便文化艺术中心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剧院化妆间、售票厅等都设置在1层。剧院的休息厅与前厅则设置在2层,还包括观众厅与服装库、硬景库、候场抢妆、场务等。剧院3层主要为贵宾提供服务,具体设计包括贵宾楼座前厅、贵宾楼座、贵宾吧台及后台的舞台支持房间如化妆间、演员休息室。4层与5层主要包括演员休息厅、演出办公室、舞台管理及会议室等。为保证建筑结构整体性与规划协调性,建筑设计中合并图书馆与文化馆,其中文化馆集中在北部,图书馆集中在南部。其中1层为该建筑主入口,包括咖啡厅、餐厅与儿童阅览室。2层与3层包括游艺娱乐的儿童活动室、老人活动室、目录检索、报刊库和普通报刊阅览室、辅导培训教室、多媒体视听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独立学习室、多媒体视听区、基本书库、综合阅览室、开架书库。4层与5层包括辅导培训室、音乐学习室、书法学习室、曲艺学习室、电子文献阅览室、多媒体视听教室、开架书库阅览室、行政管理用房、业务用房。3.2.2幕墙与结构设计光谷文化艺术中心幕墙设计中,剧院因为拥有观众厅与舞台,所以布置以南北向为主,幕墙设计至关重要。根据现代科技与文化的融合,选择三角形材质金属铝板幕墙搭配大片倾斜的玻璃幕墙,及时将城市景观引入观众厅,增加剧院的亲和力。舞台北侧则与南侧产生强烈的虚实对比,采用凸凹材质的石材,整个建筑被河水反射出晶莹的建筑形态。结构设计中,防震缝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增强屋顶抗震性能。为节省用钢量,减轻建筑结构自身重量,以钢交叉斜撑的方式完成悬挑部分设计,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扭转能力,并且结构设计简洁,节省文化艺术中心造价。

3.3景观及绿化系统设计

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中,景观与绿化系统设计至关重要。为突出文化设计内涵,景观与绿化系统设计以“云中漫步”为理念,“一片萦绕在山间的云”,将传统文化中东方韵味与象征的符号作为绿化系统设计标志,有效融入现代化文化艺术中心设计中。绿化贯穿整个文化艺术中心,从地上到地下、从室内到室外。模糊室内与室外景观界限,营造更形象与宽广的对话平台,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自然元素传导文化。其中北部剧院区域因为紧密衔接城市,所以景观设计应以封闭式为主,通过科技动感折线的搭配,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南部图书馆位置因与新月溪公园自然生态相邻,景观设计偏开放式共享空间,设计不同标高的台地跌宕起伏,均与亲水面和城市道路产生有趣的景观空间。绿化延伸至屋面,不同高度的建筑体量加以连续和过渡,自然生成1个连绵起伏、联系自然与科技城市写意的屋顶形态。景观实轴集中在光谷五路、神墩三路,增加生态山体、绿化植被,扩大绿化带面积,打造完美的生态绿化体系。

3.4生态节能设计

生态节能设计是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须注意的重点,生态节能是当前建筑设计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结合建筑设计可发现,剧院建筑屋顶虽然表面设计复杂,但是其各项功能的设计与合作在建筑中都能使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剧院舞台部分,为满足表演需要,剧院部分屋顶的高度设计不小于38m。根据剧院具体情况及观众厅、休息厅情况,将实际高度灵活调整,下降到24~18m,这样就能够减少剧院空调能耗。宣传文化与丰富艺术形式基础上,节约更多资源,节省剧院成本。本项目用Sefaira建筑节能计算软件进行了能耗分析和采光分析,根据建筑体形、朝向和窗墙比的多方案对比便于设计决策,避免浪费,最终设计出能耗更低、效能更高的方案。

4结束语

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文化发展,对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文化传播、交流、服务及展示的重要场所,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展示基本文化内容的同时,还要以更突出的形式进行文化宣传,营造多层次交往空间,不断挖掘文化中隐藏的价值,激发想象力,为文化宣传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公共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中须综合地域性、地方文化等元素,实现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充分发挥周围环境与建筑的价值,为未来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与规划提供更多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向宁,陈剑飞.文化内涵的解析与重构——大庆市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C].新形势与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邵芊,徐渊.城市设计背景下面向实施管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探索与实践——以武汉光谷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6,34(12):76–79.

[3]向科,王扬.文化建筑中文化性、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综合叙事——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建筑设计方案[J].华中建筑,2016,24(11):21–24.

[4]赫菲,姜涛,丁舒.文化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探究——以沈阳文化艺术中心为例[J].规划师论丛,2019(4):79–89.

[5]凌克戈,王兴田,聂欣,等.“观演建筑的设计、运营与发展趋势”主题沙龙[J].城市建筑,2015(22):6–13.

[6]徐宗武,顾工.基于文化自觉的建筑设计——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创作与实践[J].建筑学报,2019,613(10):76–79.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5

关键词:现代艺术;艺术设计;传统元素;运用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消费。现代艺术设计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注重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传统元素结合起来,以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突破与发展。设计师要充分将现代文明呈现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理念的作品。

一、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

现代艺术设计基于传统设计理念推出新的概念产品,传统元素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中国历史悠久,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有利于人们接受和创新相关文化理念。中国传统元素种类繁多且文化底蕴深厚,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唐宋时期的瓷器、丝绸、雕刻等,再到明清时期的家具,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值得挖掘。目前,从国内的设计发展现状看,我国传统元素的应用只占较小的一部分,国内设计多半结合西方设计概念。引用西方设计理念在国内是一种趋势,国内现有的传统元素受到忽视,缺乏国内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现代一些设计师意识到这一设计理念的盲区,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从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国际设计潮流一直影响着国内的设计理念,一些设计师大量采用国外设计理念,设计了不少西式的建筑群,但这些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于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利用内涵丰富的传统元素作为建筑物的装饰。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不再占据中国市场的设计主导。盲目照搬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不再是现在国内艺术设计的走向,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物更容易被国人接受。相较于之前被西方现代主义牵着走的情况,如今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国内设计师开始有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不再盲目崇尚西方设计,在运用国内传统元素的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出包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

二、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

1.现代艺术设计来源于传统元素艺术设计的概念

来源于西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品质的代名词。社会的发展注重人文观念,现代艺术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现代艺术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因素,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体现文化内涵。理论联系实际是现在文化交流模式中的重要方式,传统元素蕴含着中国文化底蕴。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应该结合中国传统元素,重视设计中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文化的单一性。现代艺术设计要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被人们接受,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是现代文化交流模式转变的体现。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转化模式多种多样,但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传统元素的运用,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都应该综合考虑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这些因素来源于传统文化因素,对现代艺术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现代艺术设计,能够拓宽现代设计理念。成功的实例如梅州的某些建筑,其综合利用了传统元素和现代艺术设计理念,造型上采用了现代装饰元素,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元素,同时也展现了现代设计元素,且造型周围以典型的围龙屋的造型进行衬托,体现了客家人的好客,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2.传统文化指导现代艺术设计理念

现代艺术设计采用的传统元素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独特的美学思想,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取法对象。中式与西式结合的设计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现代人的肯定,该类设计最早体现在服装设计行业。苏绣在中国的刺绣行业中非常有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推崇西方的服装设计,传统中式服装烦琐的设计被现代人抛弃。苏州旗袍利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重新设计,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理念,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传统元素的利用使该建筑拥有了历史文化内涵,得到了民众的肯定。

3.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创新的基础

时代在发展,艺术设计也应该跟随时展。传统元素为现代艺术设计创新提供了契机。传统文化元素包罗万象,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有着启迪的作用。艺术设计作品不再是单一设计概念的传递,而能够传递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使其整体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并不是对原有文化理念的摈弃,采用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设计理念。设计产品要拥有丰富的文化性,单一传统元素的利用不能有效实现文化的交流。现代艺术设计结合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就设计理念来说是一个突破。利用现代设计理念与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加工和再创造,能够让设计产品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如,现代陶艺作品在造型上逐渐趋向抽象化,其利用线段的曲直、力度、方向,面的转折、体的扩张、细节部分的特殊处理实现陶艺设计的创新。然而,这种创新仍然基于传统陶艺对于陶土肌理的把握,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在本质上仍然延续了传统陶艺表现陶土自然和谐特点的设计理念。现代陶艺在题材内容上的多样化创新也是针对目前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而言的,并没有脱离传统陶艺设计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本质特征。因此,尽管现代设计在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上与传统设计有较大区别,但本质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依旧传承了传统艺术设计。

三、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运用方面

现代艺术设计主要采用结合传统元素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产品艺术内涵的丰富性。现代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在点、线、面上,展现出一个设计的世界,实现艺术交流,展现文化内涵。

1.传统元素在建筑结构中的运用

现代建筑主要采用的是西方的设计理念,但西方的建筑理念在中国大众的审美视野里显得单调。现代艺术设计要充分结合传统元素,考虑到大众的审美需求与现代生活品质的要求,满足现代大众的审美需要。我国古代建筑多数采用木质结构,样式呈现出古朴厚重的特点,让人有安全感。天花藻井既是结构形式的外部表现,又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现代室内设计中多功能厅的天花造型就取材于此。利用现代的梁板式结构实现藻井的造型,并且在梁的顶板内进行石膏封面,不仅可以满足结构的要求,还能提高建筑的艺术品位。

2.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服装是大众生活的必需品,现代中国服装在造型、样式、图案以及颜色的设计理念方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提升,甚至获得了国外设计师的推崇,具有中国韵味的同时也有现代气息,使传统服装元素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代表队的服装就将中国传统服装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以中国传统的服装样式结合现代服装色彩,使服装的文化内涵得以体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现代文化元素。

3.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标志从最开始的产品标志演化为一个企业经营理念的传递,一个成熟的企业标志能够为企业产品的推广加分。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常态,如,茅台的商标采用的就是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容易让人记住企业的品牌形象。结语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是现代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这需要设计师熟悉传统元素的概念,掌握现代艺术设计手法,从而在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设计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掌握设计理念的同时,了解现代大众的需要,以达到文化层面的协调统一。一味沿袭传统设计理念,或是照搬西方设计理念,都会被现代社会淘汰。现代艺术设计要充分运用我国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努力做到在继承中求创新,展现出设计理念的先进性,从而获得大众的肯定,展现出设计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董青竹.试论现代设计艺术中传统造型元素的再创造.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9).

[2]石慧.浅析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的创意运用.作家,2013(24).

[3]华天睿,王菁.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艺术百家,2010(S2).

[4]朱宁,熊瑛,何小力.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艺海,2011(12).

[5]刘雅琨.试论平面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方法和意义.现代装饰(理论),2011(12).

[6]李典,曲业华,刘洋.再议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训中的应用.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7).

[7]王新娇.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谈中国传统绘画对平面设计的影响.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1).

[8]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包装工程,2008(8).

[9]侯明勇,黄芬.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初探.艺术评论,2010(10).

[10]刘太雷.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装饰,2009(5).

[11]胡雅丽.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大众文艺:理论,2008(12).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美术设计;应用分析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实现艺术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完美结合,促进建筑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但是工艺美术思想在建筑设计应用果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设计水平不高,无法充分工艺美术设计的重要作用,影响到建筑设计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首选分析了建筑设计中工艺美术设计的内容和作用,接着针对建筑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实际应用展开论述。

一、建筑设计中的工艺美术设计内容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中,主要以总结设计经验为主,随着现代化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充分考虑建筑内部的创造性因素,逐渐形成的新的发展格局,丰富了当前建设计的表现手段和方法。下面就针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工艺美术设计展开论述。第一,在当前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对建筑造型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工艺美术成为我国建筑设计非常重要的设计内容,并且形成了稳定的艺术形态。作为设计师,要结合建筑的性质和特点,不断创新设计理念,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水平。第二,在建筑行业现代化和规范化发展的前提下,传统的设计艺术为当前建筑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需要设计师处理好的施工技术与设计艺术之间的关系,不断创新设工艺美术设计思想在当前建筑设计理念中的创新应用,提升建筑设计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工艺美术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理念分析

工艺美术在实际建筑应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为了满足当前建筑工程多功能的需要,设计师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工艺美术设计内涵基础上,真正融合到实际建筑设计中,从而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水平,这就需要设计师具备良好的创新思想,明确设计标准。第一,设计师要具备丰富的审美文化,促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同时要融入具体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以及逆向思维,处理好建筑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建立完善的建筑艺术形象,体现工艺美术的艺术美,从而推动的建筑工程行业的向前发展。第二,在进行建筑工艺美术设计过程中,所有内容不是单独存在的,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需要设计师结合实际情况吗,体现形象事物的深刻意义和人文精神,从而满足建筑工程建设的要求和标准。第三,为了提升建筑工程设计的艺术性,需要增加额外的设计元素,对原有的设计思路进行创新,充分运用工艺美术的配色设计,保证最终设计效果的简单大方和和谐统一,增强人们对建筑的心理归属和心理认知。因此,在当前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重视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真正体现城市规划发展的特点,丰富建筑工艺美术的内涵。

三、建筑设计中工艺美术设计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极大地带动了当前建设设计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美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其中工艺美术设计理念的影响,提升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对当前工艺美术设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一,增加建筑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极大地丰富了当前建筑工艺美术设计的内涵,保证了建筑设计的质量,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第二,大大提升当前建筑设计水平。通过对传统设计思想和思路的改造,推动了当前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从而提升设计师的设计水平,从而融入了更多的经典元素,促进了当前建筑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

四,建筑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实际应用

就目前而言,工艺美术设计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设计理念不断规范,因此,为了满足当前建筑设计的要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创新设计,不断提升建筑设计水平。第一,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特征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筑物传达出设计的重要意义和内涵,同时设计人员要不断融入其他的建筑元素,充分处理建筑色彩和图形之间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造型方式,形成重要的视觉语言,体现出设计人员的情感。第二,建筑设计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当前的工艺美术设计艺术内涵,从而丰富自己的构思方法和设计技巧,在广泛借鉴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从而提升自身设计师的水平,提升建筑工程的灵性与魅力,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第三,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中国设计师要吸取中国传统设计理念的精髓,采用当前先进的设计技术和数字化信息技术,从而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的审美需要。因此,设计人员要大胆构思,在处理好空间与形体设计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把建筑设计成艺术品,从而提升建筑设计水平,推动我国现代设计的长远发展。综上所述,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建筑发展的特点,不断总结经验,对工艺美术设计理念进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建筑设计水平,满足实际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董峻岩,李克超,邢越男,谭腾龙.现代建筑设计构想中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的创新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0):235.

[2]张滔.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6,(11):155-156.

[3]刘博.建筑设计中的工艺美术设计应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6,(06):181.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7

关键词:建筑;审美;表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hearchitectureisthelargesthumancivilizationachievementsofart,architectureasart,itistheaestheticcharacteristicsisunique,thisarticlefromtheperspectiveofaesthetics,analysestheuniqueaestheticpersonality,promptspeopletotheconnotationoftheconstructionandtheexternalbeautyoftaste,tobetterunderstandcontaininbuildingthebroadandprofoundhistoryandcultureconnotation,soastofurtherimprovetheartofarchitectureappreciatelevel.

Keywords:architecture;aesthetic;expression

“建筑”一词,在辞海中是一多义词,它既表示建造活动,也体现其成果――建筑物与构造物,更是某一时代、某种风格建筑技术与艺术特征的总概括。建筑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有实用性,也具有艺术性。建筑被称为艺术,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位列雕塑、绘画、音乐、文学五大艺术之首。作为建筑艺术,同其它艺术品一样含具美学意义,体现审美价值,因此,人类在大写着自己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不同风格、不同时代和不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在首先满足人类实用的基础上,也激发着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去创造它、欣赏它,感受建筑外现的审美形态,通过重建艺术意象,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

建筑审美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正是建筑的艺术性,在实用的同时所表现出的艺术形态,从而造成了建筑审美的不断升成与发展,随着科技和物质生产的发展,社会文化生活的提高,建筑的审美价值越来越丰富、周细,直至发展成为一个地区、民族和国家象征的纪念标志物,成为阅读历史、畅想未来、游览休闲的场所。建筑被赋予一定的审美功能,说明了人类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这一基本规律。建筑属于空间艺术的范畴,如果说建筑的灵魂是空间,审美则是建筑的精神,凡是功能强大,审美价值高的建筑,必然具备独特的艺术个性。因此,欣赏建筑艺术应当把体现审美特征作为欣赏的起点,从中了解、熟悉和把握其独特的个性魅力。

一、建筑材料――最具张力的审美表现

建筑作为巨大的物质堆,必然会对其形式的创造构成强制的约束力,但也给建筑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很大的创作空间。为了符合建筑实用功能的要求,出于审美的需要,设计者巧妙利用和依赖建筑材料,有意识的选择一些艺术表现力强的建筑材料,创造出其他艺术形态所无法比拟的惊世伟作。

从古至今,中外用建筑材料来表现审美艺术的建筑比比皆是,如中国古代建筑在屋顶上使用一些色彩鲜艳的琉璃瓦,既可起到防漏遮雨的实用功效,又可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让人赏心悦目、别有风味。而在西方的许多建筑中,尤其是教堂内的穹顶上画着一些远古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在窗上常用一些彩绘玻璃,既可以通过神秘色彩起到宗教作用,同时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审美感观。另外在建筑上经常使用花岗岩和大理石作材料,既可以发挥其坚固耐用的特点,也使其美丽的花纹、光华的外表突显建筑物的自然、庄重和朴实。随着科技发展,建筑材料的大量增加,使这种艺术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如在大跨度桥梁,使用大型的钢管构件斜拉或作穹等,既保证了大桥承载负荷受力的稳固要求,也体现了大桥优美舒展和刚柔并济的力量之美;又如在建筑物上使用玻璃作幕墙,在减轻承重、增强大面积采光效果的同时,也为建筑的外在表现上增强了现代感和华丽堂皇的大气感。因此,在建筑材料上,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装饰性强的材料,在建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表现力上有着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结构造型――最具审美灵性的建筑形式。

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建造设计师最关注的是工程技术和结构造型,而结构造型所体现的正是建筑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建筑材料要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品,就必有使它们之间的排列关系符合艺术品的结构规律,优秀建筑艺术的建筑材料排列结构总是让人惊叹和回味,组合造型总能显示出一定的风格和情调,显现着建造创作者的艺术灵性。如欧洲的教堂一般都选用冷色调的石块,其内部空间显得十分空旷,屋项形成尖锐的穹隆形,其外观则是高耸入云的尖塔式装饰,整个建筑的风格十分鲜明,人们一经入堂观赏,就会有一种与上帝接近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神圣而崇高的氛围之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无限性和超越性。中国的四合院也以一种规范、封闭的建筑形式,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正房与厢房,渲染出上尊下卑的等级观念和安静、迟缓的生活节奏,以及自给自足的生活情调。现代建筑也体现着结构造型的艺术美感,北京奥运会新建场馆“鸟巢”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受到世人瞩目,享誉海内外。整个“鸟巢”采用全钢结构,并将这种主体结构全部展现和暴露在世人面前,使承受荷载的钢结构件成为建筑审美的主体,体现出建筑的力度和美感,还通过材料的虚实对比、质感变化、节点处理和灯光组合等,给人以精致、舒展、华美的外观,如孕育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这种隐含建造者艺术灵性的建筑结构造型,不仅能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还能带来美的体验与享受,表明建筑艺术的外观形式是有着十分明显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情调。

三、建筑与环境――造就最具相融的和谐

建筑是空间的载体,一般都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和场地。因此,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其审美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建筑的艺术表现力构成一种约束和局限,这就要求设计师和建造者们要因地制宜,从整体格局出发,在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上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巧妙地运用环境因素,丰富和增强建筑的审美效果,使建筑审美能够艺术的与周围环境相互和谐、彼此协调、融为一体。

欧洲中世纪的许多城堡都修筑在险峻的山崖之上,当时固然是处于防御和安全上的考虑,但以现今的审美观来看,这些古城堡与周围的环境无疑显得格外协调相融,自然的美景与城堡的古意互为衬托相映成趣,建筑的审美价值也随之大大地增加了。印度泰姬陵建筑的艺术水平很高,整座建筑体形雄浑高雅,轮廓简洁明丽,由于它座落在一片常绿的树木和草坪的陵园之内,在碧空和草坪之间,洁白光亮的陵墓更显得更加肃穆、端庄、典雅。再如北京“依山傍水”的颐和园,把玉泉山和远处隐约可见的西山也纳入整体园林格局中,从而构成一个更加广阔深远的建筑艺术境界。还有建成于2008年的国家大剧院,这座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大型现代建筑,从外观来看是一座银色的巨大建筑,犹如倒放的贝壳。大剧院的被水色荡漾的人工湖环绕,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托起这个巨大而晶莹的建筑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这座总面积21.75万平方米的建筑,其宏大的壳体表面由1.8万多块钦金属板和10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而环绕着大剧院的人工湖面积达3.55万平方米,人工湖之外则是总面积达3.9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绿荫,隔断了长安街上的喧嚣,让整个国家大剧院置身于闹中取静的绿色空间。从一定程度上讲,建筑是环境的灵魂,环境则是建筑的精神,两者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展示,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已成为建筑本身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四、丰厚内涵――最具抽象性和象征性的文化历史。

建筑往往以抽象的几何形线、面、体组成物质实体,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语言营造一种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用象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建筑的审美形象,唤起人们的想象并激发和产生审美意象,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以抽象的建筑语言要素烘托气氛,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建筑背后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建筑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建筑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也是精神因素促成的结果。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8

关键词:学科专业;文化逻辑;建筑;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tU-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2000404

一、人文教育的症结所在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方面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专题的讨论与探索持续不断。教育部早在1998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明确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速,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拓展,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来的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秩序与失范等矛盾与冲突,都促使人们对当下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其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进行反思与探索。无论是出自教育基层的自觉,还是教育行政机构自上而下的引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或美育等相关话题不断引起热议,各高校也积极尝试相关的教学实践探索。

但是,当前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理想的目标诉求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由于长期文理分科和学科逻辑的作用,使专业教学与人文养成割裂开来,甚至在功利性诉求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两者对峙起来;(2)虽然一些学校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努力弥补割裂与对峙的偏颇局面,但是人文知识的灌输不一定能保证学生人文品格的养成;(3)许多学校开始重视人文教育,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在专业教学基础之上简单地外加一些常规的所谓通识课程,不同学校在人文教育上大同小异,不是真正基于自身专业,由内而外即从专业生发出来的特色人文教育和相应的人文养成系统。其中最后一点可能是当下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难于落到实处的关键,重视并不等于到位,实施并不等于实效。因此,文章通过对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思考,以建筑专业为例,探讨大学人文教育的定位问题。

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

首先人文是一个总括性的术语,其涵盖的内容既具有一种水平方向的延展性,如文、史、哲、艺等,也具有一种垂直方向的递进性,如从人的认知向态度、行动、超越等不同层次发展的属性。具体地讲,人文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人文知识,一般包括哲学、语言、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文化等;第二是人文态度,即对某一特定的人、事、物和观念的基本看法及其采取的相应行动;第三是人文精神,是以理想、信念等为表征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和价值引领,同时也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深层次并具相对稳定状态的精神特质相关联。其中人文知识因其丰富与动态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内涵理解上的延展性,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则表现出人文内涵垂直维度的动态变化。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来彰显与引导,但最终要内化为人的具体行动,才能得到呈现和实现。目前大学人文教育虽然在人文内涵的三个层次上都有所注重,但在实际展开中往往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抓手,其中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人文知识的延展性特点使大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选择、取舍与课时限制的矛盾,另一方面,人文知识的拓展与累积并不简单地意味着人文态度与人文精神的效果实现,因为由知识内化为行动,也并非是水到渠成的。

其次,人文教育不应完全是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目前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讨论的各种观点虽然特点不一,甚至关于这一教育内容的称谓界定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如博雅教育、自由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和全面教育等,在不同的概念引领下,差异是必然的。但其中共同的东西似乎又不言自明。其一,大家都自觉地定位于人的教育,以此来修正专业教育可能存在的片面;其二,关于人文素质教育讨论与实践的主体以人文学者为主,来自专业教育内部的自觉诉求相对偏少,讨论常常以一方缺席的方式展开。似乎是一方能够给予,一方应有需求,由此形成了讨论问题的可能与必要,但是事实上只有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协作,才能使“人的教育”落到实处。虽然在学理层面上,我们可以将“人”“专业人”“职业人”等区分讨论,但实际上不可能作出明确的区分,尤其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专业、职业等因素常常主导着人的思维、选择与行为,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以专业逻辑为起点来思考人文教育本身应该是自然的选择,而不应简单地从“普通人”的人文素质要求来展开。

第三,学科专业自身的人文观照问题。由于文理分科和更加细化的学科专业导引,长期以来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学科专业专属的明确自我规定。这种自觉当然是必要的,但过分强调明显不同于他者的自我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科专业壁垒的形成,而当下跨学科意识的出现和强调无疑是对此的一种纠偏。从人文角度看,学科专业本身就是历史形成的,同时也在社会发展中发生变化,人的生活方式、物质诉求、价值取向、科技水平等多因素综合摧生与推动着学科专业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对学科专业及其相关内容的自身人文观照,既有助于专业教育自身的自觉定位与目标实现,同时也被视为大学人文教育思考与探索的起点。对学科专业的发展史、观念史及其影响下的日常生活史等线索和内容,甚至由此形成的物质史、技术史和文明史的梳理与提炼,是激活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根据学科专业自身的文化逻辑来丰富和拓展大学人文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建筑学的人文内涵与向度

具体到建筑类专业的人文教育,我们可以引英国学者罗杰·斯克鲁顿在其《建筑美学》一书开头的提问,“建筑是什么?它为什么重要?人们应该怎样建造?这些问题从来没有结论,即使现在,建筑师和理论家们似乎还是迟迟不能认真系统地回答这些问题。”[1]事实上,斯克鲁顿提出的问题,每个时代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给予相应的回答,但正因为时代的变迁,不同的知识参照体系和人们关于建筑的人文态度的差异,答案自然不完全一致。

众所周知,建筑作为专业或行业的术语源自西方,并经日本转译而来[2]。但在西方,这一术语的内涵也是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变,如斯蒂芬·帕西尔(Stephenparcell)在《建筑的四种历史定义》(FourHistoricalDefinitionsofarchitecture)一书中所揭示的,在西方建筑观念史上,不同时期先后有四种关于建筑这一术语不同而又具代表性的界定[3]。在古希腊并没有建筑(architecture)的对应术语,有的只是一个涵盖许多知识和技能的词:“技术”(techne)。其区分尺度是自然习得,换言之,大凡可教可学的技能都统称为“技术”,其中既包括纯智力的,也包括手工劳作的知识和能力。到了古罗马时代,虽然第一部留存下来的建筑理论书籍——维特罗威的《建筑十书》使后世了解当时建筑及其理论发展状况,但从知识体系角度看,由当时自由艺术与机械艺术的分类办法,将建筑归入机械艺术,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体力劳动,这一划分中世纪仍在沿用。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古代文化的渴慕之情与知识趣味的变化,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和由此而生的对建筑、绘画、雕塑的重视,发展出将建筑、绘画、雕塑结合在一起的“设计艺术”的称谓和相应的知识逻辑,使建筑最终跻身于自由艺术之列,如这一时期的建筑理论家阿尔贝蒂(alberti)著有《论建筑》《论绘画》和《论雕塑》等最早的艺术理论著作,使建筑获得了此前属机械艺术时没有的荣光与发展张力[4]。到了18世纪,随着近代艺术体系的逐步形成,建筑又被归入“美的艺术”,即将建筑与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并置在一起,以美的规律来加以创造与评价。建筑的四种历史定义及其现展,特别是城市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演进,使建筑无论作为概念还是具体内容都充满着丰富的人文魅力。

建筑无论作为学科史,还是建筑的观念史,都是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不用说建筑与人的生活史、建筑技术发展隐含的文化史内容。斯克鲁顿在上文提出问题后,紧接着引用了奥地利艺术史家汉斯·泽德尔迈耶(HansSedlmayr)的话:“现代建筑师已经毫无希望地变得连自己都不敢相信了。他回头看看工程师,把自己设想成发明家,甚至把自己看成是人们生活的改良者,但却忘了自己是个建筑师。”[1]斯克鲁顿虽然没有对泽德尔迈耶的话作任何说明与展开,但其义深远。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工程师、发明家、生活的改良者,但建筑师肯定不仅仅是这些,应该还有其他的内涵、目标与自我规定,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回到自身学科的人文内涵中去找寻。

四、在“言”与“居”之间的内修外筑

如果说建筑专业自身的文化逻辑和历史内涵作为建筑类学生人文教育的一个起点,由此构成了人文教育的一端,即学科专业的人文观照与教育。那么,另一端自然是从一般意义上的人文教育中寻找与思考,在这一方面,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建筑、语言和存在的思想具有特别的启示。

海德格尔曾在1951年达姆斯塔特举办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作了一次关于建筑的演讲,该演讲稿收入海德格尔文集《演讲与论文集》(1954年),以《筑·居·思》的译文标题全文收入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演讲认为,“关于筑造的思考并不自以为能够发明建筑观念,甚或给建筑制定规则。这种思想尝试根本不是从建筑艺术和技术方面来描述筑造,而是把筑造纳入一切存在者所属的那个领域中而来追踪这种筑造。”[5]因此,海德格尔首先从“筑造”与“栖居”的语用分析入手,在流行的用法中,“栖居”是目的,“筑造”是手段,两者是处于目的-手段关系中的两种分离的活动,这种从表象上看似正确的图式,实际上掩蔽了“栖居”与“筑造”的本质关系。那么两者的本质关系是什么呢?海德格尔指出:“因为筑造不只是获得栖居的手段和途径,筑造本身已经是栖居。”[5]通过对建筑的相关词源和语义分析,海德格尔指出筑造即栖居,作为动词的筑造也即栖居的真正意义对现代人来说已经失落了,把筑造作为手段掩蔽了其作为栖居的真正含义,而应将筑造、栖居与人的存在之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文中,海德格尔就人的存在与语言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其本质上,语言既不是人的表达也不是人的活动,语言在说着”,“人的所作所为俨然是语言的构成者和主人,而实际上,语言才是人的主人。”[6]通过对语言和栖居的本性揭示,海德格尔有力地指出了人的存在之“居”与“言”的诗性诉求方向,即人在空间、物性中的存在维度与人的语言、诗性中存在维度及两者的关联。理解这一点对我们反思从学科门类上从属于工科,注重“造”本身而遮蔽“人”的本性这一事实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对建筑类专业的文化逻辑基础上的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更具引导作用。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9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导致了中国传统艺术类型具有多样性特点。传统艺术类型除了最常见的绘画之外,还包括剪纸、书法、戏曲、服饰、陶瓷、篆刻等众多妇幼中国特色的艺术类型。中专美术教学的目的性、实用性相对较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能对其中最具代表性和使用价值的艺术门类有所涉猎。中国传统的绘画大致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两大类,特征明显,成就极高,适用范围广,可以作为中专美术教育必学的内容。学习传统绘画,能为中专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拓展学生创作思维和眼界。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又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也可被纳入教学范围。学生可以先学写大字,锻炼腕力,然后再选择喜欢的字体来临摹。所谓“字如其人”,习得一手好书法对于中专学生来说,也是生活与工作的一大助力。而传统文化中的图腾、篆刻、传统纹饰等,都是某种观念的外化,如龙图腾代表王者、霸权、绝对力量,凤凰图案代表高贵,祥云图案代表吉祥如意。这些图案以其简单的外在形式蕴含了丰富的内在象征意义,对于中专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等工作有借鉴意义。学习传统艺术的目的不在于模仿和因循守旧,而在于推陈出新。例如中国传统服饰经过了从先秦到明清的漫长演变,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饰文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中专美术教学中,可以涉及服装设计等内容,借鉴传统服饰的长处,结合现代需求进行创新,既能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又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形式多样,美轮美奂。就其中最重要的绘画艺术而言,传统绘画中,写意画与工笔画两者各具特色。传统绘画作品尤其是写意画中,讲究的并非形似,而是神似。画面上的主体与真实形态是否一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面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是否高雅。正如《历代名画记》所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工笔画相对写意画则更接近真实生活,更讲求细致,但其创作目的与写意画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某一画面来表现某种思想内涵和企盼。如北宋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描绘出高大巍峨的山峦、浩浩汤汤的流水、山路和路上的车马,看似客观描绘,但表达出画家所向往人生图景。画面中的山水并非实景,而是画家理想中的山水,达到了“物”与“我”与画三者和谐融合的境地。在欣赏这种传统艺术作品时,教师要对作品的精神内涵有所把握,并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思考。建筑艺术可以说是最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门类,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古代园林建筑,至今都被视为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集绘画、雕塑等众多艺术形态于一体,并较为明显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观”和“等级观”,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专美术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带领学生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通过传统建筑认识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思考各自的优劣,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10

【关键词】建筑;传统文化;建筑创新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也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它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文化和争取建筑艺术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

(1)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艺术则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董事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抬梁式和穿斗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构件、符号、装饰、色彩丰富多彩。在我国流传下来宏伟的古建筑数不胜数。如战国和秦时期建造的万里长城,明清时期建造的北京故宫,还有汉唐时期建造的西安钟楼等等数不胜数,而被人破坏的精美绝伦的建筑除了历代宫室,还有亲带建造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祖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传统建筑的哲理观。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卓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和最高境界。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特征和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与环境、生态、地貌等均是共生的。建筑是环境的科学与艺术。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功能的建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形式,通过室外结构、构造、色彩、装修、家具、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要求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所以,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就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精华发扬光大,以指导我们的认识,创作和实践。(3)传统建筑的审美艺术。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这种理想没的寄托,渗透到各个门类的艺术中,也渗透到建筑艺术中。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定的对象,把山水赋予“中和之美”的特征加以推崇,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含蓄、自然而不造作。中国建筑艺术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染。从自然的意境美达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

二、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实现当代建筑创新

(1)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现代中国建筑要跟贴近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同时要当面的现代化,将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用于现代建筑中,寻找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象征,将其运用于创作中。弘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要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2)不断创新,实现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万物皆流,建筑也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建筑创新是对传统的突破。新时代的建筑就应当反映出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这一新的民族精神风貌。新建筑的制作应当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片面追求建筑物外在形式的华丽和气派。中国当代建筑应该扬长避短,善于吸纳世界先进的建筑科学,广泛借鉴各民族的建筑艺术,敢于创新,设计出无愧于先贤对得起子孙的作品,发扬中国的建筑艺术,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别美丽的一枝,随着中国一步步坚实地步入国际现代建筑舞台,中国的建筑创作水平将愈来愈受到全球的关注。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应吸取古代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按现代建筑文化的要求,继承中国传统,发扬民族形式,实现建筑创作的民族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