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规划与管理十篇环境规划与管理十篇

环境规划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0:04

环境规划与管理篇1

说到我学的这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可算得上国内本科专业中名称最长的了,为了方便,我们一般叫它“资管”。

不过,从2013年开始,填报高考志愿时就看不见它的身影了。因为在2012年,教育部将这个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

拆分前的“资管”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研究的是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等。拆分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仍旧属于人文地理学,侧重对城乡规划与管理的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则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侧重对自然资源管理及环境保护的研究。

作为“资管”专业倒数第二届的毕业生,看见自己所学的专业“消失”了,不免有些伤感,但对今后报考的同学来说,拆分后的专业方向划分更细,专业学习自然也会更有针对性。

如果大家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这两个专业感兴趣,不妨听我描述一下它们的前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两个“不是”:不是“城市规划”,不是文科专业

经常会有同学把“资管”专业同“城市规划”专业弄混,我自己填志愿时也是,一直纠结填哪个,不清楚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

首先,两者的学科属性不一样。“资管”属于理科,是地理科学类专业,4年制,主干课程为地理学、环境学和管理学。而城市规划专业则属于工科,是土建类专业,5年制(个别院校是4年制),主干课程是城市规划设计学和建筑学,对美术基础有要求。

说到这儿也许你会觉得奇怪,地理在高中时明明是文科生学的,怎么到了大学会变成理科专业?在我们的课堂上你甚至可以听到这样的“呼喊”:“我们在高中学的是理科啊,地理基础约等于0啊,老师你讲得再详细点吧,跪求啊,老师!”

实际上,高中阶段的学习只是让我们对地理学有基本的认识,可以说,那时候学的很多内容是“常识”,是每个人都应该知晓的,而大学的学习则会更深入。据我所知,勘探、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等自然地理学的专业,招收的都是理科生;只有少部分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比如地理教育、旅游地理、区域地理等,是文理兼招的。所以,如果你将来想从事地理相关行业,一定要慎重考虑自己在地理及其他文理科目上的成绩水平。

其次,两者学习研究的侧重不同。虽然“资管”和城市规划都有规划方面的培养目标,有一些课是相通的,比如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但相对而言,“资管”更侧重于学术研究,城市规划则更偏向实践。

可以说,“资管”研究的是如何对一整片区域的资源和环境展开合理规划――是留作农用还是建设城镇、怎样最大化合理利用该区域的资源;而城市规划更为实际,研究的是怎样合理建设一座城镇,比如市政设施和道路交通如何排布、住宅与工商业功能区如何划分等。

“三驾马车”:地理、规划和建筑

地理、规划和建筑三方面的课程,可以说是“资管”专业的“三驾马车”。

其中,地理方面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应用”,可以算是整个专业的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用来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比如江西某县脐橙种植区划,就是通过GiS分析该区域土壤性质特点、农林业分布情况及土地利用情况后,生成的种植区划图。

遥感技术就是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观测,形成的图像能够体现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建筑物等地物的特征。遥感应用课上,除了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我们还会学习如何处理遥感图像、分析遥感数据。这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课,因为坐在电脑前看着那些图像,就好像自己悬在空中观察神州大地,感觉十分奇妙。

规划方面的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区域规划”,结合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知识。因为在对一片区域进行规划时,一定是立足当地的资源条件,并充分结合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

建筑方面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大学前期,学得不深。所以看到课表中有“建筑制图”“建筑工程制图”时,“手残”的同学千万别害怕,课上学的都是比较简单的徒手作图,没有美术基础也能“Hold住”。

除了这些主干课程,学校还开设了大量选修课,将来想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可以选修“不动产估价”,想研究环境科学的可以选修“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之从兴趣出发,学自己想学的。

一大特色:大量实践机会

除了课堂学习,“资管”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多外出实践的机会,比如环境规划实习、土地规划实习、城市规划实习、居住区域规划实习等,这可以说是这个专业的一大特色。

大二那年暑假,由老师和研究生学长带队,我们进行了江苏九市农村生态文明和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我去了扬州、泰州和苏州三个地方。

问卷调查是调研的主要手段。我们挨家挨户造访农户,记录每户人家的人口数量、收入情况、土地数量和土地性质,以期了解在土地整理前后当地生活环境、水质、土壤环境的变化。

为了做好调研,我们一队六人真是拼了。大家对农村都不熟,有些地方比较偏僻,根本见不到什么人,想问路都问不着,常常一天就在各种找路中过去了。而让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村子里的老人们,一听说我们是来调研的农业大学的学生,特别热情,非要拉我们去家里坐坐,说我们是为老百姓做事的,还让我们给当地政府提意见,少规划不合理的建筑用地。

除了进村开展问卷调研,我们还走访了区政府和乡政府,搜集能够反映这个地区城镇化建设情况的数据,比如镇上人口的迁移变化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情况――是用作耕地还是建造房屋。之后我们还查阅了2000年到2013年江苏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府文件、会议记录等,结合调研成果汇编成册,并在省级会议上作了汇报。

有时候我会想,理论知识学得再多,也得在这样的实地调研中去深入体会和应用,才有踏实的收获。我也听到过同学抱怨我们专业学得太杂,有些课程只是略微涉猎,不利于将来找工作,可是有个学长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他在四年里跟着导师做了很多项目,村镇规划、旅游规划、水源地保护等,还以本科生的名义发表了两篇论文,这对他后来找工作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学的课程都一样,关键还是看个人能力,抓住每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才是王道。

关于未来:想要专业对口的工作,考研吧

现在,我即将毕业了,不过我不打算工作,准备继续读研,班上大部分同学也是一样的想法,这与我们专业的就业情况有关。

与“资管”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省、市、县的规划、环保、国土、建设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在招考时大多需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所以想从事这方面工作,就得继续深造。

那么,考研可以考什么方向呢?

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有三大方向,分别是:研究水文、地貌、气候、土壤等的自然地理学,研究城市规划、区域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的人文地理学,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等的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相对来说,选择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将来就业会更好些,当然这个方向的考研难度也大些。

你也可以选择跨专业考研,比如城市规划专业。虽然某些课程与我们专业相通,但城市规划专业考研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绘图考试,徒手作图能力较弱的话,考起来会比较辛苦。

【院校链接】

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

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云南大学济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南通大学

开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院校有:

环境规划与管理篇2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土地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较低,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导致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独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对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措施不到位

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有些城市缺乏科学的规划建设布局,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合理规划布局,对城市的公共设施服务区和工业区以及一些的生活区和商业区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合理布局,特别是在对于人均土地利用规模和建设用地上都有相关的规定方面。这些土地利用在区位上揭示了城市各项活动在不同的城市服务区中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这些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区位上的需求,遵循城市规划建设的用地标准。

1.2城乡规划管理与土地资源管理衔接不紧密

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要能够紧密地与土地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能够准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节约路线。对于存在的违法建设用地,我们要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不断加强城市执法和管理工作,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另外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的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上的规划都显得很不协调,他们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样反而对城市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策略

2.1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为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果,并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应当积极加大城乡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情况进行衡量和分析,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适宜性的城乡规划建设方案,明确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真正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通过城乡规划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其职能的充分发挥,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的总体效果,推进城乡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在此过程中,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当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积极建设满足城乡建设发展实际标准的环保设施,并充分做好管理工作,促进各项环保设施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也就是说,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建设的理念,并积极落实到行动上,结合城乡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加大绿地建设面积,建立一个科学化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可靠的途径。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树立节约规划建设用地的理念,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化利用,促进节约型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2.2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实现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管理能够在改善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同时,促使农村建立现代化的集约经营模式,帮助城乡居民树立科学化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理念,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工业开发加速,部分乡村地区的土地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存在土地被推平后资源闲置的问题。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是一种高效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能够对土地资源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2.3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为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的总体效果,应当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进行系统化分析,积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扩宽城乡规划管理的资金来源,紧紧围绕土地资源合理开发这一原则开展各项规划管理活动,通过政府、企业与个人三个层面之间的密切配合,促进立体化的融资渠道得以实现,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全方位做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促进资源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4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用地

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要能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严密地控制,科学地管理好城市土地,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切实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切实加强土地供应量,提高土地审批效率,还要能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严格把握相关的土地利用结构,贯彻落实相关的国家城市土地建设用地政策。其二,要能够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机构的监督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惩处。在城市规划用地时要都土地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型的开发制度。并能够深入分析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积极做好相关的工作。

2.5加强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城乡规划管理的侧重点还是提升经济水平与效益,缩小城乡差距。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之前的城乡规划管理中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由于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必须改善这些规划,加强“反规划”观念。“反规划”观念的目的是改善土地资源问题,提高土地效益,使资源与社会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城乡规划管理的“反规划”是站在环保的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提升,而忽视环保工作,对土地的规划不同太多紧密详细,需要考虑土地的承受能力,而且还要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我国在城乡规划管理中也主张先树立全民的资源环保意识,积极宣传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而且相关部门还专门召开的环保会议,提倡健全环保机制,改善环境问题,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所以,树立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制定环保策略的前期工作,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改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策略。

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为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社会面临着严峻地环境问题,其中土地资源就是一项重要内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威胁着生态建设的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对城乡土地资源规划管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增强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促进人、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君永.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的城乡规划管理市场化改革探索[J].建筑知识,2016(2).

环境规划与管理篇3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分布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2],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3~4]。

1专业存在问题

1.1专业定位不明确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1]。

1.2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4]。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2专业办学建议

2.1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2]。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著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2.2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环境规划与管理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必要性课程体系措施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新专业目录中新设立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们应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具有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面向资源环境和规划管理专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趋势的加速对人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要求具备测量、制图、“3S”运用等基本技能。当前“数字城市”、“数字区域”的提出与推进,需要大量测量、制图、信息技术尤其是GiS手段的支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面临更深、更广的空间和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应顺应当今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行业要求,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要引起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学时安排较少,或从属于某门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实践成绩大多是包含在理论课的成绩里,而且比例都不高,这就很难使学生把实践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2)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实践内容总是按照固定的大纲一成不变地进行一些知识和现象的验证等,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很难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3)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不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参照教师的示范,按照规定的步骤“照方抓药”,没有自主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从学生的素质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的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包括室内实验部分和室外考察部分。

1.室内实验

室内实验学时要按内容分段、分级设置,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级教学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室内实验要独立设置实验课,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对不符合专业发展的实验项目进行删除或更新,做到少而精,整体优化,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精心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按照CaD软件、photoshop软件、GiS软件等内容设置实验项目,由操作训练性、理论验证性实验,逐步过渡到探索性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渐进式实验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该实验课程训练,初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CaD、photoshop、GiS软件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实验,学生综合应用CaD、photoshop和GiS软件设计开发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典型地理事件各主要环节的技术问题。通过系统化综合应用的实践锻炼,学生完成多样化创新设计,进一步调动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室外考察

室外考察部分包括课程见习、综合实习和科研实践。课程见习应随课程知识讲授的要求进行设置,其目的在于落实所学理论知识及应用。综合实习是理论知识全面学习之后进行的全方位的较长时间的实习,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科研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积极申请国家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高等院校设立的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积极参与教师领衔的各类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室外考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

力,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实践教学的措施

1.强化实践育人意识

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改变按单门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保姆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设计方案,分组进行设计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实验提示方向,严格审查并帮助完善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注重观察调控、释疑解难,对实验设计与实验报告开展分析讨论,评价实验设计所取得的成效,找出不足和改进意见,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2.突出实践设计创新

实验设计不仅要扫描各种图件、数字化图件、构建GiS空间数据库、分析处理数据、设计GiS模型,而且要提交综合分析的数据、图件,并进行校验。学生边设计边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设计,直至输出精确的数据和精美的图件。其中,实验室提供电脑、输入、输出设备、数据等软硬件,配备具有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的时间是开放式的,学生选题与成果形式也是开放式的,管理由导师具体负责,考核方式有别于其他教学环节,贵在参与,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分析与综合、学习与发现的相互交融。

3.构建新的考核体系

新的考核体系包括常规实验技能考核和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两部分。前者主要考核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三个方面,考核比例分别为:10%、20%与20%。主要检查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掌握情况和数据资料的准备情况,观察学生操作行为是否规范、态度是否科学严谨,以及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步骤、技术流程、实验结果及分析的掌握情况。后者主要考核学生实践设计能力、对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及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比例分别为:25%、10%与15%。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学知识进行专题实验方案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和查阅资料、数据收集、工具书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推进学校师生互动

学生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高等院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尤其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一方面要设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专项经费,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实践教学改革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评体系,与教师绩效、职称评定挂钩,充分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学的主动权主要把握在教师手中,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意识。教师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大局,使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只有实践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才能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才能对学生知识、能力的结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才能培养出当代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学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体,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有更深层次的接触,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教师、学生必须有机互动,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党丽娜,贺立源,宗虹.依托开放性GiS-Lab的创新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101-104.

[2]郭亚东,段建南,黄文华.科研促进本科专业课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J].高教研究,2009,(8):84-87.

环境规划与管理篇5

【关键词】专业提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理工结合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35-03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专业对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普遍存在着只注重专业数量的增加、轻视专业自身建设的现象,盲目求大,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得新专业的开办定位不准,办学基础条件薄弱,学科带头人以及师资后备力量缺乏,无法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1~2]在此背景下,探求专业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重庆交通大学该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该专业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从专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理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团队建设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专业提升的策略。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1.专业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环境和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设置的。该专业的设置对于解决人们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生态保护、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和城乡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学科研究领域和平台。近年来,我国设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也有显著增加,2010年统计表明全国共有165所高校开办了该专业,学校类别包括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理工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以及刚升本的地方学院。由于各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源流情况不同,各学校原来的相关专业情况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所以现有办学条件、专业规模、教学水平各异。因此,目前各个高校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途径和专长各不相同。除重点院校及办学历史较长的学校外,大多数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色及优势不明显,没有明显的专业方向。

目前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定位与发展等方面。如牛海鹏[3]系统分析了分散实践教学环节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完善以及实施过程;邓琳[4]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与实践;高崇辉等[5]以广西某工科院校该专业的设置改革为例,探讨了课程设置应该注意的问题;陈兴鹏等[6]以兰州大学为例,通过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设置原则、学分分配和课程安排措施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优化;张利华等[7]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专业素质角度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何东进等[8]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剖析了该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专业交流平台、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评估体系等5个方面探讨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张仲伍等[9]采用网上调查、电话调查和典型调研等方法,分析了我国23所师范类院校该专业的发展状况,并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研究了该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机制;周秀慧等[10]认为应对接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定位,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基础课程,构建清晰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2.专业现状分析

重庆交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于2001年成立,设在河海学院,是学校在建设以工为主,经、管、理多学科协同发展综合性大学目标时所做出的重要举措,为学校第一个理学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地理学”2010年申报成功,校环境与资源保护协会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最初的专业方向为环境保护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环境科学”专业(2004年)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06年)开设后,专业特色逐步转向为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目前已毕业学生6届共237人,在校生114人。

(1)专业发展特征。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该专业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①专业实施“班级指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制度,注重专业引导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共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国家一等奖、重庆市优秀班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②以重点核心课程建设为契机,初步建立了课内外一体、重技能、讲实效的实践体系。目前专业拥有部级双语示范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和校级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初步构建了实验教学、实习基地实训、学术与科研活动交流以及技能大赛等实践体系;③专业师资力量较雄厚,学历、职称层次高,学缘结构合理,专业优势互补,学术水平较高;④建立了专业教学管理与督导制,实施“动、静”结合管理。

(2)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专业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培养学生效果较显著,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目前该专业发展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①专业特色及优势不明显,专业方向动荡游离;②学生实践技能较薄弱,缺乏创新能力,科技活动成果不突出,学生就业有待进一步拓展市场;③专业师资不足,团队成员年轻,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教学名师;④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部分课程不连贯,教学资源松散。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提升策略

根据目前该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专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理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团队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专业提升策略研究。

1.专业定位与发展战略

(1)专业定位。该专业建设思路是以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3S”技术应用和物质层面上的城乡规划管理为重点,多专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支撑,协调发展;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和城乡规划基础课建设,社会需求、专业实践、生产实习、技术技能课程和理论课程紧密结合,为地理科学类的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保障;以地理学一级硕士点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拓宽研究生培养方向,加强学科及其学术梯队建设,将地理科学建设成为市级重点学科,把专业建成同类院校相关学科中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

(2)专业办学方针。该专业办学方针为“抓基础、懂交叉、重实践、促创新”。即在培养中牢牢抓住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空间信息技术和城乡规划管理为主的专业基础;具有地理、资源环境、测绘、规划管理、计算机、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知识;注重提升面向城乡规划管理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工程实践及规划设计能力;用跨越式发展手段努力促进该专业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3)专业特色。根据该专业定位和办学方针,将专业特色凝练为:立足重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以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与数字化为主,兼具生态环境规划。

(4)专业发展目标。通过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以及配套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形式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培育师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突出专业的“3S”技术应用背景和强化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特色,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城乡规划管理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专业特色与优势的进一步明确,使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2.理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

(1)坚持“加强基础、面向实践、突出能力”原则,突出学科交叉和实践环节,培养“宽广、复合、创新”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本科毕业生,并注重培育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研究生后备人才。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注重课程与竞赛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宽广、复合、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突出学科交叉、实践性环节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重视过程教育,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本领域复合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2)利用学科竞赛、兴趣小组和科技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包括利用教师科研资源促进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实现学生课外科技兴趣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基础,将其转化为开展学生创新活动的资源,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在现有科研成果之上进行技术或理论创新,并加强课外科技活动管理与指导的长效机制,分层次、有重点地建设普及性和专题性的工程实践与科技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专业方向成立多个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相应研究或参加各种竞赛,每个小组3~5人,配备相应指导老师;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并做好活动项目内容的继承性和积累性工作,使后续学生的工作开展更容易上手和创新出成绩;将活动小组的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并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引发更多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实现专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3)注重因材施教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因材施教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切实实施完全的学分制和选修课制度,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培养计划,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结合专业特色方向集中精力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特长培养;针对学生特点加强个性化培养;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参与实验室建设、参加教师科研工作、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措施,使得一大批有特色的学生脱颖而出。文理兼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理工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人文、经管和文体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身体素质,同时还特别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4)加强产学研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寻求合作办学项目,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新模式,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3.师资队伍与团队建设

(1)以凝练学科和专业方向为切入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教研小组。确定教学团队建设引领人,按教研兴趣和课程特点以2~3人组成一个课程教研小组,定期与学校相关学科教师交流,吸取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学科交叉教学优势,不断凝练学科和专业方向;教学团队成员聘请校内外专家帮助寻找和把握教研水平的前沿,寻找创新点,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教研小组;以本专业教师为基础,聘请学校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师,根据学生科技活动的不同赛事特点,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指导小组,从交叉学科领域中容易出成果的角度寻找创新点,为指导高水平创新型学生及成功参赛提供有利保障。

(2)加强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力度,转教师科研优势为团队教学资源。加强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力度。坚持“突出素质、优化结构、注重形象、严格考核”的原则,注重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性,积极引进专业紧缺或瓶颈人才;鼓励现有教师队伍加强进修与不断学习,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科研合作,强化平台建设,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将教师的科研资源及成果转化为教学和科技活动教学素材加以利用,或转化成不同层次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开发平台,并通过学术报告、课堂讲授、教材编著、课外科技活动和毕业设计等方式或途径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提升学生能力。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升团队创新能力和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积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前沿,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根据专业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教改项目、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等,撰写教学研究论文,通过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材。

4.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1)优化核心课程体系与选修课程体系,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在充分保证学生核心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专业方向课程的数量,增加核心课程的课时数量,优化选修课程的结构体系。理顺各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建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专业选修和通识课程为辅的课程培养体系。在专业主干课程方面,组建以“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和“空间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核心课程群。通过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在保证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减少选修课的课程数量,压缩选修课的课时量;适当增加低年级的课程,为高年级的课程实践做准备。在拓展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通才”课程方面,增加英语和计算机及各种专业应用软件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科技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增设一些短小课程提高学生科技文献查阅、科技论文写作、科技报告制作与讲解能力。

(2)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建设有专业特色的高水平教材保障体系。在理论教学资源整合方面,协调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各级精品课程及核心课程群的习题、试题库及网络资源建设;同时邀请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开设能够培养学生基于多学科交叉产生创新意识的系列讲座。在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方面,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共享,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实验场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教师科学研究积累的资源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编制的各类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等素材进一步转化为提升以本科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构建不同层次的数据处理、规划编制和系统开发与管理平台。积极建设一批反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关产业和领域新发展的教材,注重双语教材的选用及编写,设立专项配套资金,鼓励教师从教学、科研成果中提炼素材编写高质量教材,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保障体系。

(3)进一步理顺各门课程的逻辑关系,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方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以高质量核心课程群建设为引导,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进行全面改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反映学科及课程前沿的理论及案例及时更新,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老师的导向性与学生的求知性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采取教考分离方式,同时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尝试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把学生从应付考试而学中解放出来,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尤其要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通过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加速课程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使之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更大作用。课程考核要按教学计划规定进行,将平时和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考试内容重点放在考核学生的“三基”,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性质与特点科学设置考核内容比例;试题难度适当,既要反映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测试学生的学术水平,并不断实施多种形式的改革方式,降低高分低能的可能性。

三、结束语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专业口径过宽、学生就业难以及专业特色及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在分析专业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需要结合专业主要突出问题进行专业提升策略研究。以重庆交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对该专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专业定位与发展战略、理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团队建设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进行专业提升的主要策略与措施。

参考文献

1梅亚明.高校专业群的集约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17):68~69

2徐世浩.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衔接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0(3):103~105

3牛海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和完善[J].高教论坛,2011(2):47~49

4邓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124~125

5高崇辉、蔡湘文、杨銮.工科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9):34~35

6陈兴鹏、焦文婷、张晓森.从就业看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9(3):83~86

7张利华、董玉森、彭红霞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08(3):54~57

8何东进、刘爱琴、吴承祯等.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1~85、92

环境规划与管理篇6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G10058)。

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密切关联,同时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如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改革和实施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关键。

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设的新专业,专业开设以来就依托我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优势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同时积极引进规划行业人才,进行城乡规划实践课程的开设,景观设计课程即为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厚、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等特点,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如何综合学生知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技能等,着力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景观设计相关联课程的开设也主要以规划、园林、建筑和艺术为主,而与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衔接相对较少,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主要以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3]但景观设计课程本身是属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知识结构复杂且综合性较强,需要初学者具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积淀。[4]

而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规划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设计专用软件和辅助软件,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并掌握了设计必备软件。在大三大四期间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会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和城乡规划管理人才,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景观设计课程考虑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室内轻室外、重计算机轻手绘等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我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课堂理论教学+实例设计的教学方法,但在学时的安排上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以48课时为例,理论讲授占据了40课时,设计实践仅学期末的8课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使学生更多的获得的是对景观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但因为设计实习安排在学期末,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免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于陌生,不能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具体的设计中。同时,景观设计的内容包含居住区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街道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等多种主题和类型,但鉴于课时的安排,只能选择一种类型的选题进行设计实训,很难培养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

2.重室内轻室外

景观设计的理论教学均以室内为主,对景观案例的赏析、景观美学的体现、景观要素的结合均以图片和幻灯片的形式获取,但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很难反映实际情况。如对景观空间尺度、景观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很难获取以自身尺度为标准的景观空间感受;同时对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难以获得真实的直观的感受。[5]缺乏了实际观察和体会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设计成果,其现实操作性较差,这也就是当前学习过景观设计的学生甚至景观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园就能进行实际景观设计的原因。

3.重计算机轻手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手绘功底普遍较为薄弱,故而在景观设计实训中更多的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相关图件的绘制。但手绘仍然是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必修课程,手绘表达是设计思维从大脑向手的延伸,并最终艺术化表达出来的过程。手绘表现是判断把握环境物象的空间、形态、材质、色彩特征的心理体验过程,是感受形态的尺度与比例、材质的特征与表象、色彩的统一与丰富的有效方法,其对环境空间的远、中、近景层次的先后处理、体面与体量关系的掌握、色彩与色调关系的理解、环境气氛与艺术效果都能做到缜密的安排。计算机手段固然在很多设计效果图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现力,在手绘仍然是进行景观设计所需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

1.教学内容多元化

环境规划与管理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分析;管理机制;应对措施

abstract:Sinceancienttimes,largeandmedium-sizedcityallareinseparablefromthecityplanninganddesign,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icconstruction,manyruralpopulationintothecity,tothecity'seconomicdevelopment,but,atthesametime,alsotothepublicfacilitiesconstructioninthecityaddedaheavyburden,reasonablecityplanningtoimprovethisproblem.Cityplanningmanagementisanimportantworkto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ityeconomyandsociety,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ityplanningcanbeimplementedsmoothly,andultimatelyaffectsthequalityoflifeforcitydwellers.theprocessofcityinourcountrygraduallyaccelerated,comeinathrongofnewproblemsofplanningmanagement.

Keywords:cityplanning;problemanalysis;managementmechanis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具有多功能、多层次、高度综合的性质。因此,城市管理必须采用系统方法,从全局、整体的高度来处理和解决局部、个别、具体的问题,使各种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和系统的整体优化,从总体上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这样,城市就能够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和作用。

因此,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和要求,以确保其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有机统一。这就要把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强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作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

1、城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1.1土地资源没有的到有效且合理的利用

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一切都是为了是市民能够更好地生活发展,因此,城市规划中居民的住房问题是重中之重。所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必将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土地利用率低,使用不合理现象屡见不鲜。主要有几方面:①以现有城市为中心,向城市的四周进行辐射,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将农村的大量耕地征用为工业用地和住房用地,表面上,农民得到了高额的补偿款,由农村户口变成了城镇户口,但是,很多农民除了种地,并不掌握生存的其他技能,最终只能归于社会生活水平的底层,大量农田的丧失,致使生态平衡被打破,沙尘暴等自然危害直接冲向城市,与多年前围湖造地,湿地改造有异曲同工的效果。②城市中心地区的土地在结构上有很多利用不合理的现象,过分的注重城市的经济建设,而忽视甚至漠视其他土地的利用情况,城市中的人们每天只能看到水泥马路,高楼林立,却看不到小时候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居民的生活用地比例严重失调。这样的环境,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2、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在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上,应始终坚持“三关一跟踪”,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管理,有效地制止了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确保规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1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

“一书两证”中选址意见书的发放是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关,处于立项之前,也是最难的、在整个规划管理最具决定性的一关。当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时,首先应审核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与政府的政策是否基本一致这三个基本条件,再去现场踏看,检查申报内容与现场是否一致,项目占地周边的情况是否适宜,用地范围和建筑体量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如何安排管线的走向如何考虑,建设项目与道路红线距离等基本情况,然后做出是否同意这个项目选址的决定。

2.2认真把好规划设计关

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方案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十分重视把好规划设计关,主要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①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对每一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强调要由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来设计。

①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要求建设单位提交不同设计单位设计的多方案进行项目方案比选,有利于提高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质量和水平。

①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2.3认真把好规划评审关

在规划管理中,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成片建设项目都按照技术规范组织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评审,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能在规划设计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实,如住宅小区项目、公共绿地项目以及主干道街景项目,在规划设计完成后都应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进行认真严格的评审,并提出评审修改意见,使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按照详规的要求,更趋于完善。

2.4切实抓好规划实施的跟踪管理

在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后,为使方案中的各项内容真正落实到位,切实抓好方案实施的跟踪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抓规划沿线:在施工前,首先检查项目建筑施工的定桩放线,使其和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建筑红线相一致。

环境规划与管理篇8

关键词:环境规划;发展趋势;中国

引言: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其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坏,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担负着从整体上、战略上和统筹规划上来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历史并不长,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作为协调人类环境和发展的环境规划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6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先后在环境规划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建立环境规划委员会,指定并实施全国的、州的、城市的和工业区的环境规划。

我国也于70年代末开始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划,并开始进行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经过众多环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初具规划的环境规划体系。然而,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划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严重影响了环保工作的进程,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目前环境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我国的环境规划应该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建立新的环境规划体系

规划体系用以概括规划工作内部各技术层次的递进关系。我国当前的环境规划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规划法规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和环境规划技术体系。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研究渐渐跟不上步伐,当前的环境规划体系已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暴露出种种弊端,比如法制不够健全、政府职能不够完善、心态未能摆正、环境规划质量不高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脱节等等。因此对旧的环境规划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科学的环境规划体系必然是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环境规划体系应包括环境规划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和环境规划运作体系,其中环境规划运作体系包括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环境规划管理体系、环境规划理论体系和环境规划教育体系。新的环境规划技术体系应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战略性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规划实施方案。对于省级以上的环境规划要以总体规划为主,只作战略性的指导,给地方环境规划留以足够的灵活性;而对于区县级以下的环境规划,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可能详细地编制,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要加强大区(如经济区)、流域、乡镇、小区(控制单元)及企业的环境规划编制工作。

2、加强环境规划理论研究

环境规划理论研究比较枯燥,因此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在我国更是如此。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划编制模式基本上都是延用以前的模式,对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考虑不够,例如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中所用的方法也都比较落后,对规划中所包含的大量不确定因素未能进行系统分析,而许多较先进的规划方法却未能得以推广。总之,我国的环境规划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规划的实践,是目前环境规划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急待加强。

3、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

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加强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二是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结合。

3.1、加强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担负着从战略上、整体上和统筹规划上来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但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依靠环境规划管理,依靠环境规划的具体实施。实施规划,让规划在社会生活中变成现实是规划工作的真正重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尤其是规划实施方面的理论研究,从理论方法、原则、工作程序及支撑手段等方面建立一套动态的环境规划管理体系,以适应环境规划不断更新调整修订的要求。

3.2、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结合环境规划工作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要先弄清规划与规划工作的区别。规划是预测和决策的产物,而规划工作则包括准备工作、审批工作、执行和检查以及规划的评价调整等,它是预测、决策、管理、控制的综合体,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环境规划工作中应追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有效结合,而iso14000的基本思想,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和资源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尤其是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环境规划工作的需要,相信这将为我国今后的环境规划管理工作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4、完善环境规划法制建设

国家法律及各项相关法规、制度、条例、标准等是制定实施环境规划的依据。但我国在环境规划的法制化方面做的还很不够,具体的《环境规划法》尚未出台,国家一级的环境规划法规体系刚成雏形,地方性的环境规划法制建设也还未全面开展,因此在环境规划的编制实施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依据和约束。未来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一切都要以法律为准绳。我们应将环境规划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并使其运作规范化、程序化。环境规划的法制建设不仅要对环境规划从编制的实施的各个环节中规划管理部门及相关行政机构的职权内容和范围进行设定,还要制定各个环节中所必须遵守的程序规定。为此,我们应尽快出台《环境规划法》,同时制定各种地方性法规条例,把规划申请、授权许可、公众参与、规划上诉等各个过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化,形成全面的环境规划法规体系,做到依法编制、依法行政。

5、加强环境规划

教育环境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它的影响因素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不可能完全彻底地实现目标,因此目前有些领导把环境规划看的一文不值,认为是搞形式主义。也有一部分领导过分看重环境规划,希望把它编成具体操作手册,对其横加干预。环境规划毕竟是一种不确定性很强的宏观规划,追求的是规划的整体性、综合性和长远性,不可能编的过分详细。因此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此外,目前我国部分规划人员也存在“思想错位”,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规划的编制技术,而对规划的实施考虑不够,从而使得本应是政府行为的环境规划变成了编制人员技术行为,增加了规划实施的难度。

为使政府部门及规划人员对环境规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为了促进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我们应加强环境规划教育。对于一个完善的环境规划体系,环境规划理论研究和环境规划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系统的、完善的环境规划教育体系将有助于环境规划学科的健康发展。未来的环境规划教育体系应包括环境规划普及教育、规划专业高等教育、规划职业准入制度和规划师职业联盟组织,如学会、协会等。在环境规划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重视规划人才的培养。

结论

环境规划是我们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和依据,是起指导作用的,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们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划体系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影响了环保工作的进程,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强环境规划体系建设,建立一个科学的、健全的环境规划体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环境规划体系应包括环境规划法规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环境规划管理体系、环境规划理论体系和环境规划教育体系等多个方面,将是一个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体系,能使环境规划真正起到促进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规划与管理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不仅国土广袤,也是一个人口大国,相应对于资源、居住空间等配置的要求也随之加大。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在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的大潮流下,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规划势必朝着环境友好型、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向良性发展。基于以上的新形势,为了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城市规划一定要结合城市发展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规避以前产生的问题,吸收成功的新经验,开创我国城市规划的新形势,推动我国城市的发展。

1、城市规划管理概述

1.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城市规划管理是按照《城乡规划法》与已经获得批准实施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与工程进行严格审查,批准与核发城市项目建设所需的“一书两证”,并监督和检查城市规划内容与建设项目是否与规划许可内容相一致的行政管理活动,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审批管理和编制管理等内容。

1.2、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基本依据,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双重目标的重要手段。只有经过科学合理的预测及规划,并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控制,才能确定城市最终发展方向与发展格局。同时,城市规划需要经过法律程序的批准,具备法律效力,如果没有法定程序的许可,其结果不能任意地进行更改。因此,城市规划的实施不仅具有强制性而且不可变更。所以对于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城市发展的持续性而言,城市规划为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3、城市规划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3.1、整合原则。城市规划要从实际出发,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关系,尤其是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要同步发展。

1.3.2、经济原则。城市规划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

1.3.3、安全原则。城市规划要注意城市防灾,注意交通安全,注意人民防空等一系列关乎市民安全的问题。

1.3.4、美学原则。城市规划要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协调,历史气息与现在气息并存。

1.3.5、社会原则。城市规划中要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精神,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需要。

2、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与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明确的确立,现行城市规划与管理“名不正,言不顺”,在实际工作中难免缩手缩脚,严重影响了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其次,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混乱,执法主体作用不明晰,难以进行依法执政。且部分地区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机构,规划编制、规划执法缺位。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最后,我国城市规划权限缺乏强有力的司法解释,各种规章制度相互矛盾,各项职能难以实施,破坏了城市的规划管理秩序,如有部分人员搞规划特权等。

2.2、城市规划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很多城市的发展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从城市初期形成到发展可能经历上千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而目前城市规划过程中,常常破坏了这些文化遗产,也没有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规划范围,极大破坏了城市的文化底蕴。2.3城市规划破坏了环境目前,很多城市都存在环境破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城市规划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不仅要保证资源合理配置,市民生活的基础设施齐全,还要考虑城市中的设施建设不破坏环境。在现阶段,为了实现城市规划成本最低化,很多的城市规划都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如没有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导致城市污水随意排放,影响环境等,这些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没有加速城市的发展,相反还会带来环境问题。

2.3、城市建设时序混乱

先盖房后修路、再修下水道的错误建设时序,造成城市污水横流、建筑垃圾遍地,绿地被大量占用,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持续下降。3.11盲目大拆大建,出现城市建筑短命现象据报道,被上海市民誉为“华丽的弧形’、‘亚洲第一弯”的上海延安东路高架桥,设计寿命长达100年,却为了配合外滩通道综合改造工程只使用了11年就被整体拆除。2006年10月,“坚固得像碉堡一样”的山东青岛市著名地标建筑青岛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20a。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耐久性为100a,一般性建筑为50~100a。”据统计,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为74年,欧洲建筑的平均寿命超过80年,而目前我国城市建筑的平均经济寿命只有25~30a,相比世界发达国家的建筑物平均寿命“短命”许多。

3、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解决措施

3.1、结合城市自身特点进行规划

城市规划一定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城市的发展趋势,以及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文化底蕴以及地理特点来进行合理的规划。一些城市的工业发达,环境污染较严重,就要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加大对绿色植物以及排污设施的规划,一些旅游发达的城市则要求设计更富有历史或者自然气息,一些经济中心则要求交通便利,经济区聚集等,总之,城市规划要规划出城市的特色,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3.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环境友好型进行规划城市规划是一项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的工程,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一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在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把握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城市规划一定要把生态环境置于首要位置,城市规划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就要求城市规划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环保意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只有适中贯彻经济实用、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仿真,才能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3.2、重视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规划建筑中的重要内容,要做好科学规划,就应该以城市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为基础,以城市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依据,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为目的来进行。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与优势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行为,加大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力度,从而形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合力。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法制、宣传等手段,向民众普及环保知识,使人们正确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能够投身于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行列中去。

3.3、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

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要确保城市规划管理的合理与科学,就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严格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从而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避免、随意干预的情况发生。为此,管理部门应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采取各种手段确保程序的严格执行,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保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有序进行。

3.4、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确保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与严肃认真的行政执法是城市规划政策可以顺利贯彻实施的根本保障。因此,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不仅要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提出更多合法合理的规划意见,而且要保证城市规划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确保公众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得城市规划的决策更顺应民意,满足社会公众的实际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可以实行社会公众的听证制度,使每一项城市规划决策都充分的参考了社会公众的建议,从多方面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有效避免城市规划决策的片面性,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3.5、提高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不仅要重视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而且要重视城市规划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人才,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例如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城市规划人员培训”和“城市规划工作交流”等方式,为城市规划管理人员提供完善知识结构和增强专业技能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管理部门还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鼓励管理人员参与第二学历培养,为管理人员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拓宽管理人员的眼界,帮助其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观念,又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在工作中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4、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力改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也变得迫在眉睫。当前,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管理法制、管理体制、监督与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遵循有关的城市规划原则,处理好城市规划管理与法律法规、监督体制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决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生波.我国城市规划和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周建军.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8.

环境规划与管理篇10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层次上的应用,是一种在规划层次及早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手段。它包含对规划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进行评价、规划项目实施中、运行中甚至运行后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最终确定该规划项目是否在环境承载允许的范围,以确定该项目是否能进行。

2003年9月1日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明确要求对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开发规划和10类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该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规划环评报告的编制、审查、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较详尽的规定,为《环评法》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支撑和保障,为规划环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可以有效的加强规划环评工作,提高规划环评质量,保证规划环评报告的实用性,可以有效地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形势及任务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国家环保政策的重要制度、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尤以规划环评体现得最为明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深的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出贡献。

1、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实践经验虽然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项指标体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研究,但我国尚未建立起成熟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通用的技术标准和实施办法。规划环境影响

评价条例颁布时间较晚,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显现出了许多缺点和弊端,如评价详细程度不够、评价结果存在偏差、评价结果缺乏说服力等。今后应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认真研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起适合我国的评价技术方法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规划环评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

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依然凸显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这种情形如果依然存在,我们的自然资源就会越来越少、生态结构就会发生改变、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最终结果必然受到惨重沉痛的代价。这就要求每个公民对环境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决策层加强策划推进,结合翁牛特旗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及环境效益纳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和经济发展评价范围。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规定,布局各类工业园区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向“环保”转型。切实打造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园区。

3、环境保护引发社会和谐问题环境保护是关系国际民生的一件大事,随着民

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认知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在做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当前与长远、国计和民生,切实解决民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统筹规划好各类园区和产业园的合理布局和论证规划,合理布局城镇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规划,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政策显得尤为重要,是其他规划的前提,应及早介入。

4、环境保护承接工作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存,即是机遇,亦是挑战,如何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始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这是摆在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一定影响的项目,应经过专家咨询论证。作为编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依据。继续扩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工作,以“以点代面”途径推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将涉及民众切身利益和人身健康的建设项目作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内容纳入其中。真正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体系。

5、环境信息公开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不能只有专家、官员、少数开发商参与,因为他们常常有动力达到妥协,但是公众的利益就会经常受到损害。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实施过程中,应广泛征求附近群众和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主动的跟社区、公众沟通,根据需求不断持续的改进,并纳入到项目决策中,使群众和居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有了群众参与的基础,才能使规划更为合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三、推进和完善规划环评工作的建议

围绕努力提高规划环评的有效性,不断提升从决策源头和宏观战略层面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的核心目标,不断完善规划环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加强规划环评技术和基础能力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基础支撑体系,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分类指导,部门合作、齐抓共管3项原则,重点落实5方面任务。

1、努力推进战略环评努力推进战略环评,提高从宏观层面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紧紧围绕“十二五”期间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着重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战略环评,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战略环评为抓手,完善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机制,切实发挥战略环评对国家、行业和地方宏观决策的支撑作用,提高从宏观层面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加强战略环评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研究,强化战略环评队伍建设,拓展和丰富战略环评内涵。

2、统筹抓好重点行业和区域规划环评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行业规划环评,集中力量解决布局性、结构性关键环境问题。确保“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原则得到落实。规划环评应始终坚持“客观、公开、公正”原则。规划环评的编制要切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妥善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与人民群众利益冲突的问题。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统筹考虑区域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与项目的关系。加强对重点行业和区域的规划环评工作,及早介入、及早论证、合理布局,努力提高规划环评的工作质量。

3、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执行力度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推进探索国家环保道路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环境保护“预防为主”方针的深入理论研究成果。各部门应齐抓共管,发挥履行好各自的职责。环保部门强化执法与监督检查,切实把规划编制的内容落到实处。

4、构建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切实加强能力建设,构建科学严谨、扎实有效的基础支撑体系。加快制订重点领域的规划环评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建立基本完备的规划环评技术体系;通过加强环评管理人员和环评从业人员培训,提升规划环评人员的业务能力;开展前瞻性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对重大关键问题进行集中攻关。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先进理念和最新技术进展,不断汲取国际环评领域的最新成果。

5、完善机制,齐抓共管不断完善机制体制,构建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积极推动建立部门合作机制;建立完善“一地三域十专项”不同类型规划环评管理机制以及分级审查程序与机制,推进规划环评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高规划环评管理水平;完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找到一种比较合理的环境管理机制,构建综合决策的实际内容。可以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可以形成政府审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对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负责,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的新机制。规划环评是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管理方式上,实现从项目型管理向综合型管理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管理转变的契机,是环保部门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毅陈吉宁何炜琪:《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