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十篇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十篇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19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篇1

论文摘要: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对构建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所涉及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进行了研究。

纵观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除了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外,也先后形成了不同时期的体育教学观念。尽管每一种教学观念都代表了当时的新思想,并赋予新的内涵,但是,无论是技术教学观念、竞技运动教学观念、增强体质教学观念、快乐体育教学观念、素质教育教学观念,还是终身体育教学观念,都未能脱离强调运动技术技能学习与培养这个中心,都未能形成学生接受体育要以健康促进为目的的观念。所以,造成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学校体育教学方法过于训练化、学校体育教学评价过于技术化,学校体育成了竞技运动的翻版,突出了学校体育教育以项目为中心,摒弃了学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偷换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由此而导致了学生经过12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现象的发生,出现了2000年《中国国民体质调查报告》显示的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状况。

为了克服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系列间题,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分别制定和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这是21世纪初指导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根本依据,也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必须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员令。如何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新颁文件的精神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就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本文从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方面,对公共体育课程的体系进行全面研究,力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重构。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促进功能,凸现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达到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1“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的公共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重点问题

以人为本,构建“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必须以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为依据,以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三维健康观”为切人点,从影响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师资建设等因素人手,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才能够完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平台,就必须首先对新课程体系构建进行完整的系统分析,找到影响整个构建过程的影响因素,即重点问题。通过专家座谈、文献分析等方法,笔者认为,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点问题主要有:

1.1进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历史与现状的比较分析。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形成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报告,即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能够更清楚地知道改革的目的、重点等影响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为新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明确方向。

1.2对新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进行详细解读,进一步认识新旧(教学指导纲要》的区别与联系,把握新颁《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实质,使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具备扎实的理论依据。

1.3以“健康第一”新体育课程思想为指导,展开关于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区别与联系的研究与探讨。虽然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多,但研究结果还没有得到公认,大部分的研究都容易陷人“非此即彼”的两极境地。理清学校体育以健康促进与竞技运动以成绩为最高追求的目的差异性,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必要的平衡,是形成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新理念的必然,也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必要环节。

1.4通讨对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和拓展,明确学校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意识形成、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健康三维观”在新的课程目标体系中的位置,从而使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

1.5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重新搭建学校体育课程结构。要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形成体育课程结构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模式,扩大体育课程的结构范畴,为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形成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改变大中小学竞技体育内容一贯制的现象,在异化竞技体育内容的前提下,使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得以继承和发扬,使娱乐休闲体育内容得以引进和吸收,使健康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融于体育课堂。使学生的健康知识得以丰富,健康行为得以养成,体育欣赏水平得以提升,体育锻炼兴趣得以有效培养。

1.6改变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固定化的体育课程管理模式。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研究设计保证课程目标实现和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体育课程组织形式,在充分体现“三个自主”教学组织原则的前提下,从学校开展体育课教学的实际出发,探讨体育必修课、选修课和俱乐部不同方式的搭配与衔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体育锻炼学生个体的需要。

1.7进一步研究探索适合新的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体育课教学方法。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系统式教学方法”,机械地搬用了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忽视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法又过分重视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系统性学习,经常看到学生不学三步起跳,就不教三步起跳后的落地,更不能先学起跳后的沙坑落地和腾空步练习,只能使学生学会了这些基础性的练习后,才让学生学短距离助跑,然后,再学全程助跑和脚步丈量等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的确创造了这些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让运动员到运动场上比试高低,而忘记了我们的学生通过接受体育教育是为了学会生存、促进健康。尤其令人费解的是体育课上教师习惯地把运动训练的“三从一大原则”原原本本地搬用过来。鉴于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法产生的一系列弊端,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基础上,探究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体育课教学方法体系。

1.8教育部新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方法,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为此,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在上述评价原则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实践建立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评价体系。并突出体现对学生学习锻炼效果和过程的评价,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调激励和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人评价内容之中;突出体现对体育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等)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的评价;突出体现对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综合性评价。

1,9新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必将带来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一系列新的问题。怎样使体育教师跟上时代的要求,完成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实现由“教练员”向“教育者”的观念和教学行为转变,制定什么样的现有体育教师培训方案,等等。研究探索影响体育专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问题所在,从根本上和源头上解决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教书育人所需要的能力巫待加强等问题,都将是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环节。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第一新的教学思想

我国体育课程标准贯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破了传统的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构建了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生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这是体育课程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专家高度赞扬“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拓展课程的学习领域、划分学习水平、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等方面改革力度大,有创新,有特色鲜明,时代感强。教学建议对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

1.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理解

1.1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落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的状态。”具体是: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三者之间是相铺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2健康第一的含义是什么

健康第一是针对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而言的。健康或健壮的身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体育应优先于智育,“体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是第一和第二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说教育和学习不如健康重要,只是说明教育和学习应在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失去健康的教育和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1.3“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含义又是什么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用健康第一作为引导教育工作的思想,其具体含义首先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对学生的健康负有责任,当然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责无旁贷地对健康承担着自已应当承担的、并且是能够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

2.体育教学全面惯切“健康第一”的执导思想,必须从组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因素入手

2.1教师及指导,由被动体育教育转变为主动体育教育观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大多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强行向学生灌输体育知、技能,体育教学程式化,缺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忽视学生对所学知识技术的理解和练习方法的掌握。应此,我们必须改变被动式教学观,实现向主动式教学转变,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研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能力。

2.2由生物体育观转变为多维体育观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生物体育观曾是多数体育教学工作者传统的教育观念。它主要以提高生理机能为目标,追求对人体生物学的改造,忽视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此,学校体育教学要由单纯的生物体育教学观转向以生物、心理、社会和多维体育教学观。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2.3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接受与发现并重的学习观

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长期以来,接受学习观为广大教师所采用,虽然其优点不少,但也存在学生依赖性强、难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弊端。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而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帮助。3.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绩

3.1较好地贯切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健康第一”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是体育练习为主要手段,合理地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力求从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意志及团队精神等方面全面体现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思想。

3.2突出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

《课程标准》强调

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比较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与学习和锻炼;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其感受健康的重要性。真正理解“健康第一”的重要性。

3.3注意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多数的参评课

它们比较重视运用情景教学、快乐教学、主题教学、体育游戏等方法和手段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并愉快的投入学习和锻炼。这些课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的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在体育的指导上不仅要让学生身体获的健康,而且心理也要健康。必须时常与学生交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需团结友爱、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的良好气氛。

3.4关注学生的运动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是培

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终生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关键,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

3.5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许多教师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方法,开发健身性与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以及在竞技运动素材教材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篇3

【关键词】中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认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发展历程

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0年中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在部分地方学校试行,2002年9月,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新课改改变了过去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学习中。促进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在新课标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

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根据学校现状和教学平台,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情况分析,进行了教w的重新定位。

(一)新课标的领域与目标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更吻合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关注的不再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学生是否达标,而是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二)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索,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中职学校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三)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设计思路更完善

在中职教育阶段,各个地区、学校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制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指导,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水平一至水平四分别对应中职一年级1、2学期,中职二年级3、4学期。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一)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结构的变化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在教学中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1.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受益终生。

2.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

(三)新课标下与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体系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和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标是从领域目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入手,以增进学生健康,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它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一场革新,无论是教学框架结构,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评价体系的完善,它都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温新(1985-),男,四川省自贡市,自贡市职业培训学院,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助理讲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篇4

关键词:健康第一;运动技能;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36-01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是对过去体育课程的继承和发展,与过去的体育课程相比,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要渗透“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整体健康观的确立,力图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将身体练习和健康教育的学习相结合。因为仅仅靠身体练习活动是不可能承担学校教育中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全部任务。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另辟专门的18学时的健康教育(模块)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与素养的教育。这样,既通过体育健身活动又通过健康知识教育,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体育新课程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竞技运动技能仍然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新课程的目的与手段。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实际上,《课程标准》中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课程标准》反对的是体育课程的竞技化,而不是竞技运动本身,竞赛仍然被用作重要的教学手段。但是,这些竞技项目被用于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健康的目的出发,学生需要获得适宜的体能练习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高中模块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强化运动技能的学习。因此,为了实现体育教育与健康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有利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简化其规则,使竞技运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1.学生在健康教育模块学习中应获得什么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发生良性的变化,在高中教育阶段设立健康教育模块、并专门设置一个学分的举措,国家期望通过这个模块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什么、并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1.1获得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1.2具有安全进行运动的能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与措施,让学生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的运动,对防止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体育锻炼必需科学、合理、安全,否则就会得不偿失。科学、合理、安全的体育锻炼:一是安全的运动环境的选择;二是运动负荷和运动难度的适当控制;三是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1.3理解营养、环境、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2.教师如何应对健康教育的要求

2.1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目标的指定首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考虑,并且目标的指向要明确可操作。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后面的整个的教学的设计都是跟着这个目标走,这也符合体育新课程特别提倡的“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理念,就是我们一定要有目标指向,不管在做什么的时候我们至少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2.2备学生。备课首先要备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学习,是每个学生的权利。由于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同,在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实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健康教育中受益。我们以前的教学往往容易更多的关注教材本身,而不太关注学生的特性学生的特点,学生的需求,所以在以往我们更多地表现为简单的知识传递。备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环节设计。在备学生的时候要体现如何让高中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跟老师给他新的命题或者主题更好地结合,而且让他觉得非常有新意,非常吸引他,这在备学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这样做,学生会觉得健康教育课也可以的这么吸引我,那学习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篇5

1、体育课的主要任务

在中小学体育课上,学生只有掌握了运动知识与技能,才能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才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学生只有参加体育活动才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才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体育健身的方法。这两个方面可涵盖《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的所有方面。《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就能逐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通过锻炼进一步增强体质。

2、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竞技运动教学观念误区。竞技运动以挖掘人的最大潜能为目的,虽然从个体上的价值和培养人的精神等方面来看,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竞技运动毕竟是少数人的运动,而体育教育则面向全体学生,是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活动,把体育课上成训练比赛课,这是与“健康第一”的思想相背的。

2.2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传统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表现为教学组织形式的程式化,过多的条条框框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不喜欢的东西成为课的主导,多少年以来一直习惯于“教师是主导”,而忽视“学生是主体”,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厌倦情绪,从而视上课为负担。

2.3教学方法的陈旧。传统体育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法,主要强调教师的“教”,至于学生的“学”,并不重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系统性,例如:教授篮球课时,先是从原地运球开始,依次教行进间运球,原地传球,行进间传球,投篮,直到学会动作再开始比赛。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发展,打击了他们的学习情绪。

2.4考核方式单一。长期以来,体育考核习惯于终结性的定量评价,用“一把尺子,一只跑表”去衡量所有学生。其结果是有些学生可以“临时抱佛脚”而取得高分,而不少学生虽然刻苦训练学习仍“不及格”。这种考核方式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符合当前学校体育的要求。

3、面对《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3.1把握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是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它超越了单一的学科范畴,建立了身体、心理、社会整体健康为目的的课程结构,涉及了体育、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环境、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具有基础性、实用性、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因此,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3.2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意识形成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体育活动既能促进身体健康,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它对心理健康的改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改善情绪状态,克服心理障碍,消除疲劳,培养意志品质,治疗心理疾病等。对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形成竞争意识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通过运动技能、健康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通过游戏竞赛活动,使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3.3积极改革教学方法。(1)更新教学观念,变“教”为“诱”。在教学中改变过去教师的灌输的方法,结合实际广泛运用发现法、诱导法、问题法等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指导教学。(2)结合各地实际大力提倡简化教学法。各地各校应从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在技术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技术环节,简化教学过程,降低对技术细节以及动作规范性的要求,强调通过体育,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基本上达到教学要求,运动能力得以提高。(3)创造学生互教互学、互帮互助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学中应以大力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并经常对学生进行助人为乐、虚心好学等方面的思想教育。(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活泼、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师不要使用命令式的语言,使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和谐、互助的环境之中,形成一种和谐、自然、默契的课堂气氛。

3.4改革考评方法。《课程标准》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特点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评价观念,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掌握与运用,学习的态度与表现,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意志品质等;评价的方法应将定量与定性、终结性与过程性、绝对性与相对性、教师与学生评价和同学间互评结合起来,力求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既考虑学习态度,又注重学习效果,把掌握体育健康知识、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的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学评价能够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体育和健康水平。

4、结束语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试行,给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带来了许多全新的理念。但是,无论是新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其核心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对学校体育教师来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出发。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体育课主要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二是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安全地开展游戏或竞赛活动。完成这两项工作,就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增进学生健康、提高民族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时立新: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武汉体育教育学报2002(1).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篇6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导向;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36-01

0引言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是大学生综合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课程之一,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持续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体育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然而多年来对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监测结果显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持续下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表明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严重的问题,若要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必须施行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程,但发展改革的导向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笔者就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1体育教学总体指导思想要统一

体育的核心功能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早在建国初期,就精辟的指出了我国发展体育运动的本质就是增强人民的体质健康水平。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是最为直接的表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大幅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开始变的多元化,它的核心目标往往被人们忽视。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很多时候被人们模糊化,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学校往往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这样不规范的情况应该及时纠正过来。在当前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中一定要特别突出“健康第一”的总体指导思,只有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实施体育教学活动才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才能完成教学指导纲要制定的各项任务。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人们现代健康理念和对健康的渴求之上。这一指导思想要求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活动在注重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体育意识和健康相关知识的丰富。强调和统一“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普通高校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本校的体育教育目标,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在体育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育教学是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的重要课堂,因此普通高校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听取学生的建议和要求适当的增加体育教学种类和项目。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重要手段。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广大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给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与体育活动实践之间产生起良性的互动。这样的互动也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

高校体育教育是广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工作肩负着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康体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使命。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大领域的目标。

3体育课程组织形式要多样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文规定: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总体要求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就必须运用更为有效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

积极尝试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的运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实践表明:体育课堂组织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训练效果;现代体育教学辅助手段确实能够有效的增加体育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大力推进体育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努力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4优化体育课程考核

高校体育课程考核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众多普通高校在体育课程考核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考核的内容、方式上千差万别、五花八门,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体育课程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因此,非常有必要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考核。实践表明:高校体育课程考核应该从体育项目的特点出发,并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体育运动的过程和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带来的考核成绩落差过大的问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进展的评价,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学生学习的进步应体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认识上,将努力的程度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5结束语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不断改进,完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达到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升华健身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产生自觉参与身体锻炼的追求,掌握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方法,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体育教学学校体育教育

健康教育是关系到青年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大问题,探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

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Z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Z,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Z,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Z,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2)把体育技术的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结束单纯的体育健康理论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意识知识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讲“理论课”而上“理论课”,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篇8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健康;育人

[论文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指导思想,从客观上要求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才能构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思茅师专体育课程体系,实现学校体育的育人任务和体育文化传递任务,为思茅师专教育提供职能服务。

1前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迅猛发展,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劳动者的知识来源取决于自身所受的教育,而课程改革,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中国经济要想持续、快速、稳步的向前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各个方面发展的要求,课程改革试在必行。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面,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体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现有的体育场馆条件,回顾我校在近几年的体育课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我校体育课程改革作进一步的思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指导思想是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必须重新考虑的问题。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及其教材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都要求我们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和育人思想,对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研究,使其尽快适应高等教育总体改革的要求,在体育育人和为体育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大学体育的职能,发挥大学体育的功能。

2 什么是大学体育课程

课程(curriculum)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在我国,体育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体育课程属于基础学科,它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特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课程。大学体育课程同其它学科课程一样,是完成高等教育目的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的功能不是削弱,而是有加大和拓宽的趋势。体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更是一门科学。体育要科学地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就要用人体生理学、解剖学、保健学、营养学、卫生学和运动学等自然科学理论,和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与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科是为了教学的需要,把科学的内容适当选择加以排列,使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和学校教育应达到的水平。依据教育理论组织起来的体育科学知识体系,就是体育学科。体育学科是由多门科学组成,既包括体育科学理论,也包括体育运动实践,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体育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基于以上认识,把大学体育课程界定为:大学体育课程是指依据高等教育目标制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各种体育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教育活动,是以发展大学生体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获得终身体育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性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实现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个方面的基础课程。

3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因

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学生体质调研的结果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身体形态、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显性指标,还是体育能力储备、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思想和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等隐性指标,都有明显的差距。经过近几年对我校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和省外其它高校学生体质比较,我校学生的肺活量、身高体重等指标明显低于其它高校的学生;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只开设两个年级的体育课。大三、大四以及研究生阶段就与体育无缘了,而我校只开设一年级的体育课,大二、大三阶段同样基本与体育无缘,从我校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同样显示,高年级学生体质比低年级学生体质差等现象。从国家全民健身统计结果来看,少有人在青壮年阶段从事体育锻炼,所以形成了现在中国社会群众体育中两头热、中间凉的不良局面,大批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事实不能不说是大学体育的悲哀,尽管这与工作压力和经济状况有一定关系。但,从以上现象来看,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现实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认识为大学体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改革大学体育课程进行必要的理论探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中大学体育教育社会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4 我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我校自1978年成立招生以来,体育工作一直受到历届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学校竞赛等能按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完成,总体上能根据《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文件认真执行各项工作要求,基本上能跟上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步伐。回顾我校体育课程的历程,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年一1987年)

这一阶段,应该说是我校体育课程形成的开始阶段,这时,我校和原思茅师范学校在同一个校园,体育教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班级、学生人数少,体育教师仅有开始建校的一个到四个,教师职称较低,仅有一个讲师,其他教师为助教;那时,无论教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教学内容主要有田径、三大球、武术等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为主,这个时期“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学最大的目标,其次是“培养三基”,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体育课上身体素质练习比较多,而忽视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关心不够,形成与学科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其次是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不够重视,真正的体育理论课没有落实到实处,以扑克、跳棋、象棋等活动来填补下雨天的室内课;在进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上占用了体育课教学的很多时间。但这一阶段,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课外体育活动、各种体育竞赛、“两操一课”能长期坚持,这和教师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第二个阶段(1987年一2000年)

这一阶段是我校体育课程发展的阶段,这时,我校从原来的老校舍整体搬迁到现在的校园,体育教学设施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班级、人数也逐年有所增加,教师队伍从原来的四人增加到七人,师资队伍的力量有了加强,职称结构趋于合理;但,这一阶段的教学改革缓慢,还是重复前一阶段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以竞技项目为主,教学目标没有变化,还是增强体质和培养“三基”,对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关注不够,对学生的评价“一刀切”,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同样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课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两操一课”在这一阶段有了明显的削弱,特别是早操、课间操逐渐谈出学校的管理范畴。

第三个阶段(2000年至今)

这一阶段,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高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上有了较大的改变,进一步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我校先后于2001年和2003年重新制定和修改了《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大纲》,重新制定和修改后的《大纲》较原来的大纲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新《大纲》的主要特点有(1)是课程目标是以育人为宗旨,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体育教学工作首位;(2)竞技项目有所减弱,适当增加了趣味项目、大众项目等非竞技的体育项目;(3)对体育理论的教学内容作了进一步规定,所授内容具有时代的特征;如:大学生与健康教育、体育锻炼的原则、运动处方的制定等;(4)对学生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交往、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

这一阶段,我校随着体育教育专业的成立,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师资队伍得到了加强,教师人数增加到14人,高级职称的教师有6人,各项教学能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课外体育活动、竞赛有了进一步的丰富,趣味体育比赛、大众健美操比赛等各项体育活动能按要求完成,学生参与的面有所提高。

这一阶段,虽然我校在体育课程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离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要求还远远不够,体育课程的改革善有很大的空间。

5 对我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作为改革一线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推进课程改革。《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既要考虑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又要结合《大学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大学体育》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

现在,新的体育思想、观念、新说法层出不穷,体育课程改革相当活跃,各种体育思想冲击着我们,如何面对这一大背景下体育课程的改革?是每个体育工作应积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通过学习和思考,现把对我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些不成熟想法、建议作一理论探索。

5.1 课程名称应更改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

更改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是为了更加鲜明地突出体育课的根本目的,即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健康发展。《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应该表述为: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生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的一门课程。

5.2 进一步明确大学体育与健康课教育的目标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终极目的是培养身心素质和谐发展的新人,即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也就是说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强调,健体强身同道德、修养相协调发展,突出学校体育的教育性,才称得上体“育”。那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是:以育人为宗旨,与道德、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5.3 更新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观念

综观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教育现代化、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教育思想理念正深刻地影响并指导着我国的教育实践,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样,这些教育思想理念将会对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观念有根本性的更新,出现多元化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健康第一观、全面体育观、终身体育观和主体体育观,这些观念将会在今后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中逐步确立。

5.4 要进一步认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功能

学校体育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也不是单纯的体质教育,学校体育除具有强身健体的直接功能外,同时,也具有育德、健心、健美、娱乐等功能作用;学校体育的功能日渐拓宽,更加强调其综合整体的功能作用,既要重视健身,也要重视启智、求知,还要重视育德、健心,还不能忽视美育。挖掘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诸育间固有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综合和多元化的整体功能。

5.5 对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认识

根据课程目标,应建立以发展学生体质体能为核心的、以促进学生品德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特殊才能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目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在安排课程内容时要重视传统体育内容与现代体育内容相结合,思想性与兴趣性相结合,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还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与智力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5.6 体育课成绩的考核与评价

体育课成绩的考核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取得的成绩的检验和评价,考核应包括平时和定期,平时的考核重在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和努力程度等,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要建立课内课外评价的机制,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标准应以学生学习前后提高的程度来评价,也就是采用相对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标准对鼓励身体条件差的学生,努力学习有明显的效果,评价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合格+特长: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题。高校体育教育应以此为契机,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大刀阔斧地进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使学生掌握“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终身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构建普通高校“合格+特长”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合格+特长”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内涵

(一)合格标准

高校体育教育要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领域目标中,大多数学生应达到基本目标要求。部分确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应达到发展目标的要求。作为公共体育教育部分,它是面向所有年级和专业的本专科大学生的。

1.能够全面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身对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2.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两项以上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养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能够全面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克服运动中的障碍和经历挫折,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进取精神,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4.全面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现代社会必备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二)体育教育特长模式

1.使学生掌握两项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2.实施素质教育,构建体育教学新特色,用一种全新的学习式思想来认识思考问题。使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更加合理,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注重掌握“合格+特长”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在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模式的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它是多种具体方法的合理组合,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从理论上建立起体育教学模式,要目的明确,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教学模式要有完整性、简化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开放性。

2.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建立起的体育教学模式必须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接受检验以证明其效果,模式必须符合真实的教学环境,符合教学实际情况。

3.体育教学模式要系统化、规范化,要和终身体育、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相配合,要反映教学规律,要有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提供给广大体育教师。

三、建立与“合格+特长”教学模式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基本框架体系

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同时还要确定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全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身体锻炼和将来健康维护打下基础。在以上思想引导下我们拟定了高校体育“合格+特长”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体系,如图所示:

1.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模式。在继承和发扬原有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学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师生角色转换方面,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是发自内心需要的。

2.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在基础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解决体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设计好课的内容,与体育骨干学生一起备课,也可请一些学生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课上的参与性得到加强。

3.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模式。这是所有体育教师未曾接触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能力、自己提出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合格+特长”体育教学模式的课程内容

1.高校体育课课程目标。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导过程和身体锻炼过程,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培养其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并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人。

2.加强课程建设,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从素质教育出发,体育课程建设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体质基础;二是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健体素质,帮助学生掌握现在和将来乃至终身体育需要的健体知识,健体技术和技能,以及必要的体育文化素质。

3.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在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方面,应构建具有各高校特色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运动、运动竞赛、体质测试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在体育课程内容上,应坚持“以人为本”和个性化的体育教育原则,进行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体育实践课、理论课、保健课,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考试制度以及学生体育测试制度等。

4.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体育教学走上体育――健身――健心的轨道。健身与健心都是体育教学中应该完成的任务。从基本意义上讲,健心比健身更为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体育教学、心理卫生保健、医务监督相结合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机制,以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心理问题,保证他们受到全面健康教育,养成注重增加身心健康的锻炼习惯,使其心理得到终身保健,达到素质教育中全面性要求。

体育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行合一;健康第一;运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065-0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这些理念表明了新课改的方向,同时,也是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而且,体育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和逐步深化,一线教师是关键。但是,回顾课改历程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对新课改提出的4条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时,难免偏离方向,收不到体育课程改革所期待的成效。“知行合一”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1]。而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同样可以借“知行合一”学说对一线教师提出要求,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不但要求“知”什么,更要“行”的方向对、方法明,做到“知行合一”。

1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4条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四是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2]。这些理念的含义有:

1)“健康第一”放首位。

课程基本理念第1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健康的价值对任何人以及做任何事都十分关键。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充分表明了其重要性,而且,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也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健康第一”和“健康成长”。二者是“前提”和“保障”的关系,即只有坚持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什么是“健康第一”?一线教师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兴趣”是前提。

课程基本理念第2条:“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无论做任何事情,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其结果,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3]。体育教学更是如此,有无运动兴趣,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但有差别,而且体育学习的效果会有明显区别。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运动兴趣”和“意识和习惯”。二者都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同时还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但问题在于,哪些方式可以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兴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以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自然就能够形成,还是要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单纯靠体育游戏激发兴趣,显然是不够的。运动兴趣有了之后,还需要在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上下工夫。

3)“学会学习”成关键。

课程基本理念第3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4]。学生是怎么学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充分了解,而且,更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就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学中几乎所有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但假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学会学习”成了学生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但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呢?需要教师从观察学生的学习并逐步改进教法做起。

4)“关注差异”为保障。

课程基本理念第4条:“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课程理念提出关注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是促进体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关注差异”和“全体受益”。唯有关注到体育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才能进一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差异如何关注,关注到差异以后,该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是进一步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行”

2.1“健康第一”的分层行动措施

“健康第一”说起来容易,但具体操作并非易事,即有效的“行”需要有具体的措施。过去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文本大都会提到“健康第一”,但具体到课堂实施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课程提出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理念,本研究提出了分层行动措施:其一,理论层面,体育教师加强理论素养,充分解读“健康”的内涵,既要有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更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学生体质健康的特殊性。因为,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如果对体质健康的含义一知半解,就很难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其二,实践层面,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上把“健康第一”落实到位,教学设计是关键。需要充分考虑3个环节,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场地器材布置。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锻炼价值,充分挖掘教材的锻炼价值将有助于对健康有效促进的把握。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素质基础和健康需求,充分了解学生,是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的关键。场地器材的类型、质量等都隐含着对健康的影响,有些器材在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同类型的器材危险程度不同。在教学设计环节从“健康”的角度充分考虑实施设计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健康,实现“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课堂“健康第一”的落实,健康教育不可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能够找准健康教育时机,渗透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对健康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健康教育方式上,要体现“乐学”,减少说教式,增加实践性,即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

2.2“激发兴趣”技巧的多元方式

几乎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在体育课上做过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工作,而且,不同的教师或许会有不同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了多元化的方式,即跳出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单一因素激发的形式,从影响兴趣的多元视角考虑兴趣激发的实效性。

1)教师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最不容忽视,教师的形象、语言、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时刻都要想到发挥其正能量。总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等。

2)教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教学主教材既有规定性又有选择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无论是规定的还是选择的都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兴趣点,如篮球的投篮、韵律操的音乐等,都是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学习的兴趣点所在。辅助教材的选择更要考虑其趣味性,但趣味性并非唯一选择因素,还有其健身性、实操性等诸多因素需要关注到。

3)器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大多数体育课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器材,不同的项目,器材差异很大,器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有无器材,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有一定差异;其次,有什么样的器材,影响性也会有一定程度区分;第三,同样类型的器材,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也直接影响着兴趣的多寡。因此,既要考虑器材的选择,更要关注器材的使用,有时,为了激发兴趣,可以采取增加对器材的使用频率的方式,或对器材进行美化处理等。

4)练习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课学习运动技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来实现。不同的练习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不同,在选择和确定练习方式的时候,除了考虑运动技术学习规律的需要,还要考虑其趣味性。如从竞争意识激发着手,运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如从挑战心理出发,运用增加难度或复杂性的方式;又如从独立与好奇心理激发兴趣等出发,运用创新性自主练习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改变环境法、激励表扬法等激发兴趣的具体方略,教学中应依据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和调整。

2.3“学法指导”时机的把握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意味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但就学法指导而言,由于过去人们习惯了对教法的重视,忽略学法现象较为明显,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或许有的教师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本研究就学法指导的时机以及有效指导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进行的引导工作,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5]。对于体育学科的学法指导而言,有效的学法指导主要源于学法,目前,实践中的体育学法指导缺乏针对性,理论上对体育学法指导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6]。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需要把握指导时机,即何时指导,指导什么内容。

首先,就何时指导而言,由于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学的也包含练的,因此,对学生在学与练的全过程中都需要施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当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在讲解之前告诉学生如何听讲;当教师在示范的时候,需要在示范之前告诉学生如何观察;当教师要求学生练习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练习;当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讨论;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评价等等。这些“之前”与“如何”正是要把握的时机,而且,学、练前的指导往往效果会比较明显。

其次,就指导内容而言,由于学法指导涉及面很广,因此,学法指导的内容自然也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但总体来看,可以大致概括为“方式+顺序”,其中,采取什么方式学习,如篮球投篮示范的时候,学生观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全神贯注只看不模仿地观察,可以全神贯注边看边模仿地观察等;顺序是指学习活动的先后,如观察篮球投篮示范,假如不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很有可能大多数学生都只观察投篮结果,这样的观察效果是不明显的,对整个投篮动作的掌握也是甚微的,因此,就需要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同样,练习活动也是如此,如让学生分组练习篮球投篮技术,如何练,从方式上来看,是边观察别人的动作边练,还是边反思自己的动作边练,或者是按照老师要求的动作简单重复性练;从顺序上来看,是先徒手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有球有篮练习,还是先有球有篮体验动作,再徒手模仿强化性练习等。假如能够从方式和顺序两大要素出发进行学法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就会变得容易些。

2.4“区别对待”手段的具体落实

体育教学活动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要能够区别对待,因为有的素质和技能基础好一些,有的差一些;有的兴趣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态度端正些,有的不够端正;有的已经有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的还尚未养成。因此,面对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学生,用同一种方法,或设定同一个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如何才能把握?下面提出几点具体的策略。

首先,备课阶段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些差异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而且,关键之处是要能够使目标分层,这是实现区别对待的第一步。在分组教学方面,还要考虑组别的确定思路和方法,充分考虑哪些学生应分为一组,是同一水平和基础相当的学生分一组,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分为一组?甚至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也需要区别对待,因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非等齐划一。还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由于具有不同心理发展特点,在实施批评和表扬时把握好度,有的学生受批评了能促其进步,有的学生受批评了却会后退。总之,课的准备阶段需要充分考虑该如何做到区别对待。

其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基于课堂上观察到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法,灵活把握课堂。因此,区别对待是很有必要的,区别对待又是十分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3“知行合一”是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保障

新课标提出4条基本理念,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实践者——一线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基本理念的知晓层面,更需要付诸于行动。假如只是停留在前者,新课改就难以向前推进。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运动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体育新课程改革以后,很多一线教师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但若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的话,改革很容易走进误区,甚至偏离课改方向,一旦发现错误,再返回头来纠正,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要将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是关键。一方面,对“知”的程度有要求,不但要知道有多少基本理念,具体内容是什么,还要深刻理解其内涵,要求教师做什么,明确方向和要求之后,贯彻落实基本理念才能有望实现。另一方面,“行”的方式有策略。“知行合一”中的“行”不是盲目的,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课改目标的。这样做到“知行合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叔新.王守仁与杜威学习理论之比较[J].台州学院学报,2013(2):52-54,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尤传豹.体育教学的生活回归——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视角[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5):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