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多媒体互动形式十篇多媒体互动形式十篇

多媒体互动形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19

多媒体互动形式篇1

三维虚拟依然以显示器等真实二维的方式显现,但能够变换各种三维角度,实现多方位、多距离地查看虚拟三维空间。远程化的三维虚拟能够使网络艺术实现较为逼真的三维环境。远程化的三维虚拟要求较高的计算机运算能力和充足的网络带宽,否则就会简化和延迟显示三维空间的效果。现实虚拟是在三维立体空间内的对三维空间的多通道虚拟,它需要在多通道传感器环境下才能实现,通过传递和构建人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信息,在真实的三维环境中虚拟出另一个高仿真的三维世界。远程化的现实虚拟可以使远距离的参与者身心完全沉浸到同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里,取得与现实世界中相同的多通道感知。目前,完全的现实虚拟在网络艺术中还只是实验性尝试,没有广泛应用。远程虚拟完成由三维虚拟向现实虚拟的演化,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交互性是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交互产生的互动是包括网络艺术在内的新媒体艺术的核心表征。新媒体艺术理论家罗伊•阿斯科特认为“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并认为新媒体艺术创作有五个阶段,即“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互动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五个关键环节之一,阿斯科特指明了其在新媒体艺术中的核心作用。网络艺术以网络交互为平台,互动在视觉、触觉、信息语言结构等方面产生了动态、多向、非线性的变化,生成了多样、多变、多层面的形式感知和互动审美意识。互动是网络艺术极其重要的语言方式。从交互的参与对象来看,互动有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两种形式。前者是人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后者又称人人互动,是以计算机系统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以电子邮件反馈为例,如果用户发出信息的邮件反馈是服务系统自动生成的,这种互动就是人机互动,反之,如果邮件反馈是由人亲自撰写的,该互动行为就是人际互动。两者主体都是自然人,互动对象有所区别,分别为系统和自然人。人机互动所产生的自然体验感取决于系统的人工智能程度,人工智能程度越高,电子邮件的反馈内容接近自然人所撰写,用户的互动体验就越真实、自然。人际互动的自然体验感取决于系统所提供的交互环境和参与人意愿,如果发送或接收邮件的操控环境不佳或反馈人不愿形成互动,就将影响互动的自然体验感。

从交互的功能性来看,互动又可分为单向意图互动和多向意图互动。前者是用户单向选择获取信息内容和方式的互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是主体主动选择、客体被动回应的交互。它是一种单向随机互动,是主体随机选择、客体返回确定的结果的交互。例如在网页浏览中,用户根据自己意愿点击超链接,但超链接形成的结果都是事先预设的,互动的客体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意图和选择,只有交互的主体产生了随机的意图。后者是交互的多个主、客体都能产生随机意图的互动。互动的主、客体关系是多向主动的关系,其中主、客体都能形成随机意图交互。它是多向随机的互动,是一方发出随机意图,另一方返回随机意图的交互。它往往是人际交互,或高智能的人机交互,它的形成关键是互动反馈的客体能返回随机意图的结果。例如网络游戏中玩家角色的互动,如果玩家获取的反馈不是预设的,而是随机智能判断的结果,这样的互动就是多向意图互动。互动改变了传统艺术单向的线性传播方式,提供了网络艺术多向的交互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与超链接技术结合的超媒体技术,可以使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之间产生互动联接,形成菜单式、媒体式、表单式、事件式、虚拟式等交互方式。菜单式交互以菜单选择为交互手段,操作简单、流程清晰,是最为常用的交互方式;媒体式交互以各种媒体为交互媒介,视觉效果丰富,随意性强,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表单式交互以表单为载体,可以提交和接受各种丰富的交互信息;事件式交互以事件触发为交互条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隐蔽性;虚拟式交互能够最大限度地形成交互的沉浸感。多种交互手段共同构建了网络艺术的互动结构,生成了多样的互动形式感知。

多媒体互动形式篇2

【关键词】交互式动画;互动广告;新媒体

一、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推出和应用,为交互式动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以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为传播平台的交互式动画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研究新媒体背景下交互式动画在互动广告中的应用研究既是动画技术自身的需求,亦是新媒体时代的需求。

本文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了新媒体时代交互式动画技术的运用,为交互式动画技术在互动广告中运用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对新媒体背景下动画的创作提供借鉴际意义,对今后交互式动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互动广告动画是动画技术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是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结合广告学、动画技术和信息技术而产生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动画在各行各业都得到普及应用,互联网的应用为计算机动画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网络互动广告动画成为了计算机动画的一种重要的应用形式。

二、互动广告概念

互动广告动画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融合了动画、声音、图像、视频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数字技术,设计学、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等理论为基础,进行设计制作的具有交互功能和良好的商品信息传播功能的动画表现形式。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近年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新媒体技术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同时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所带来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新的媒体形式便应运而生了,从计算机互联网媒体到户外宣传媒体,从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互动媒体到车载移动媒体终端等等一系列新的媒体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入了我们的生活,使广告动画不再局限在传统的单向信息传输,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广告的传播具有了强大的交互性特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交流平台。媒介技术的革新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同时为交互式动画应用范围的扩展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影响。

三、背景分析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告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消费当中。广告制作者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潜在消费者的注意,电视广告、平面广告、户外广告、网页弹出式广告铺天盖地,影响着我们生活,逛街的时候随时都会有各种平面广告印刷品塞到手中,抬头看去满目都是各种类型的灯箱广告、橱窗广告、大屏幕视频广告;回到家中,电视机中一遍一遍播放着各类广告,电视节目给割裂成一段一段,打开电脑,各种类型的弹出式广告、网页广告、漂浮广告、邮件广告充斥其中,使人们时时刻刻经受着“广告暴力”的骚扰。这种“广告暴力”使消费者产生对广告的抵制心理,用户对原有的传统广告和网络广告所带来的感觉已经逐渐淡化,广告商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宣传,但并不一定收到预期的效果。

互动广告动画的出现融入动画元素和交互式技术,使广告内容表现更加突出,展示形式更加丰富。互动广告与传统广告形式相比较,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具有强大的交互性,能够根据受众的意愿来进行内容的展示,使受众在广告信息的获取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主动的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点击查看和获取,使广告信息的传达更加高效、全面。让广告的潜在客户从被动的接受“广告轰炸”,转而变成主动的获取相关广告信息。一个成功的互动广告可以使客户接受广告并主动点击查看广告内容,通过广告内容刺激其购买欲望,最终达到商家获益的目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互动广告优势更加明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图形图像性能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具有完备交互式动画内容的互动广告成为网络广告的热点形式,在网络上查看一些国际名牌的网站,都能够找到互动广告动画的内容,甚至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只饥饿把自己的网站制作成交互式动画的形式进行企业和产品推广,使整体网站看起来更加具有符合企业形象,视觉冲击力更强,客户查看也更加方便。

交互式动画与传统动画具有了根本性的技术飞跃,新媒体时代利用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展示媒体、移动媒体等新的媒体可以使更多的人接触到动画,同时交互技术的应用,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和决定,在受众心理上得到一种愉悦和满足,从而进一步喜爱上动画,为动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推动力,使动画具有更强的深度和广度的传播效果;其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交互式动画技术的创作者提供了可以充分施展技术才华的舞台,使许多传统动画技术不可能实现的创意得以实现,拓展了动画发展的道路,进一步推动了动画技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四、互动广告的特点

传统广告主要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传统媒介进行传播,报纸广告和杂志广告主要通过文字内容进行宣传,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同时覆盖面窄,广告效果有限;广播广告在目前社会受众群体较少,同时单一的声音传播也不够直观,不容易吸引潜在客户的注意;电视广告效果较好,但是制作周期较长,广告投放成本较高,一般企业很难承受。

互动广告动画由于是在新媒体时代依托互联网、移动网络、心理学和传播学所出现的新的动画形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强大的互动功能

互动广告动画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的点击查询广告信息,借助于点击可以对广告的相关信息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的查阅和各种回馈信息的填写,让厂家能够进一步的对商品进行完善或对广告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二)交互动画的个性化设计

根据商品的特点定制相应的交互性动画,多重感官的刺激使整个广告气氛活泼,带来一种令人愉悦的心理感受,能够与潜在客户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最大程度上缓解了受众对广告的厌烦情绪,增加广告的亲和力,使广告信息得到更好的传达效果,增强客户的购买意愿。

(三)传播范围广阔

传统动画由于需要电视或电影作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窄;传统广告受地域的限制影响很大,报纸、杂志往往覆盖范围很小,广播和电视往往也受一些具体覆盖范围的影响。而互动广告动画往往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网进行传播,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互动广告的覆盖面已经全面超过超过了传统广告。

(四)广告获取主动

传统广告往往是强制性的,甚至是侵略性的对客户进行信息灌输,导致潜在客户首先会生成一种抵触心理,具有一种不信任感,由于互动广告借助完美的交互式动画视听感受和完善的人机交互功能,往往是客户主动点击进行查看传播,会具有很强烈的亲和力,在客户心里形成的记忆也会更加的深刻,广告学上来看,这种广告方式能够真正让信息与潜在客户高度匹配,使广告效果更加理想。

五、制作方式

互动广告动画根据动画制作的性质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制作方式:

二维互动广告动画的制作:

二维互动广告主要是通过Flash等二维动画制作软件来完成相关制作:

(1)进行整体策划;

(2)对平面图形图像、文字、声音等素材根据策划要求进行设计和制作;

(3)在Flash等二维动画软件中分图层按照策划方案内容对各个构成元素制作动画效果;

(4)利用actionScript语言进行交互设计,使各个动画元素和页面之间运行正常;

(5)把制作好的互动广告内容嵌入到网页当中,如需访问网站数据库,还需要使用脚本语言完成相关数据的调用和关联。

三维互动广告动画的制作:

(1)根据互动广告的主题对象特点和功能进行整体策划;

(2)利用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视频编缉技术,根据策划方案进行具体动画对象模型的创建,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结合3DSmaX、VRtooLBoX等软件来完成的;

(3)对虚拟现实对象利用脚本语言进行调取、调整和应用,根据策划要求设置好相关交互信息;

(4)把制作好的三维互动广告动画通过网页代码嵌入到网页中,进行测试和修改,测试完成后交付使用。

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对互动广告动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调查对象是路边随机调查。由调查结果可见,互动广告动画在被调查人群众接受程度高达85%,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认为目前互动广告动画互动功能不完善的占38%,动画内容不吸引人的占25%,由此可见,并不是采用了先进的广告方式和绚丽的动画效果就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目前互动广告动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交互式操作不够人性化

互动广告是动画艺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完美融合,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艺术表现的效果,又不能忽略人机交互的便捷和易控性,不能一味的追求广告内容的传达和动画画面的完美,而忽视了对于一般用户观看和操作的便利。

(2)交互功能同质化

目前很多互动广告动画还处于初级菜单式互动形式,动画形式不够新颖,缺乏娱乐性,当用户面对的互动广告动画操作没有新鲜感后,广告效果就会减弱,失去吸引力,因此,避免交互功能同质化,新的交互式动画创意是致关重要的。

七、结语

互动广告是动画艺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完美融合,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艺术表现的效果,又不能忽略人机交互的便捷和易控性,不能一味的追求广告内容的传达和动画画面的完美,而忽视了对于一般用户观看和操作的便利。目前很多互动广告动画还处于初级菜单式互动形式,动画形式不够新颖,缺乏娱乐性,当用户面对的互动广告动画操作没有新鲜感后,广告效果就会减弱,失去吸引力,因此,避免交互功能同质化,新的交互式动画创意是致关重要的。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推出和应用,为交互式动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以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为传播平台的交互式动画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研究新媒体背景下交互式动画在互动广告中的应用规律和发展趋势既是动画技术自身的需求,亦是新媒体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可,网络交互动画的艺术形态研究,北京:装饰[J],2007.04

[2]刘葳等,Flash的交互功能在课件设计的应用,天津化工[J],2003.05.

[3]代洪涛,交互式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04

多媒体互动形式篇3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艺术形态;装置艺术

1新媒体技术的概述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G・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来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1]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明显的开放、共享、兼容的特征,它几乎包含了所有影响当代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新的技术和媒介。

西方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曾提出“环球村”这一思想,他认为当今电子媒介使得信息传播速度突飞猛进,全世界重要信息通过电子媒介已经能够实现同步共享,空间距离和时间差异已经不复存在,整个世界“越来越小”。每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例如,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声光在内的数字技术不单是新媒体的核心,同样也是新媒体技术的核心所在。新媒体技术便是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持,以新的媒介为载体,让普通大众能够接受并应用,作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媒体技术。

2新媒体技术语境下当代艺术形态的表达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艺术形态从一开始便不是单一存在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艺术实践的增多,创作经验的积累,艺术形态也就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艺术形态会随着社会、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在形成新的艺术形态的同时也对旧的艺术形态进行改变、丰富和再造,人们的选择也会更加多样化。

温德汉・刘易斯曾说过“艺术家总是从事详细撰写未来历史的工作,因为只有他才能察觉当前的特性”。这就说明艺术家们在面对新技术来袭的时候,能够在潜意识里把自身的创作行为和当前新知识间的步调相协调、统一。当今,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进程中,艺术家们在适应新变化的同时,艺术形态在创作过程中的表达也随之发生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新媒体艺术,它是科技和艺术相互融合的产物。此后,在创作过程中,单一的艺术形态已经使人们感到乏味,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恰好为艺术形态的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更倾向于综合、全面、多元的形态,人们的创作想法通过科学技术不断实现,使得艺术形态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新媒体装置艺术则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

3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指艺术家利用特定的时空环境,有效地选取、利用、组合和改造人类生活中的物质消费品与文化实体,创造具有人类共通精神文化内涵的艺术形态。[2]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装置艺术与传统艺术相分离,更加明确地显示出自身表现形式和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并且向着新媒介、新观念、新形式的创作模式继续迈进。新媒体装置艺术则是新媒体技术与装置艺术间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一种根植于数字技术、多维的新兴艺术形态。

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新媒体艺术使得在纯艺术世界里“走失”的趣味得以重生。致力于推动互动艺术发展的艺术家们在新媒体装置艺术的创作中开始大展拳脚,新的一批艺术品的完成给艺术爱好者们一场前所未有的震撼,大量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作品呈现更为多元化的面貌,受众在与作品互动过程是组成作品的重要部分,对作品完整度的实现起重要作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使得多样的新媒介在新媒体装置作品中得以应用的同时也展现了其多元化的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

互动装置作为新媒体装置艺术众多艺术形态范畴里的其中一种,是最具有前景和潜力的艺术类别,基于交互技术的发展,互动装置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互动装置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早期的交互设计所应用的技术相对简单,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新媒体装置艺术中交互技术也逐步得到提升,同时,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也有赖于各种硬件设备的更新。

人机交互技术在互动装置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交互技术正在向多媒体、多通道的方向发展,相关的人机交互的技术与设备也层出不穷。例如,实现跟踪技术、表情识别技术、手势识别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互动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正是由于艺术家们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探索、研究以及尝试,新作品才得以不断涌现。

201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编码与解码――国际数字艺术展”中,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在许多新媒体装置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这部分作品通过强调观众的参与,与展品互动,因而延伸了作品的变化,使作品更加的完整。例如,荷兰设计师达恩・鲁斯嘉德的作品《沙丘》便是一种互动回应装置,当观者穿行于作品之中时,它会做出反应,它用LeD-7点亮的芦秆对观者的运动和触摸做出反应,营造出一种千变万化、让人沉浸其中的环境,轻抚芦秆与作品互动。

装置艺术作为艺术而言,形式的应用永远是由要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选取的。装置艺术设计中交互技术的选取以及应用也是由创作理念所驱动的,也就是说一旦技术在作品中失去了实际的作用,那么它便不具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如何根据作品要表达的内容,适当、巧妙地选取相关的交互技术对作品内容和意义的展现是非常有必要的,好的交互设计必定会有助于作品的艺术内涵的表达。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的创新,在无时无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科技与艺术的相互渗透、融合,使得他们彼此间相互依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装置艺术也将处于不断创新更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新媒体艺术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新技术对新的艺术形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黄传武.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

[2]马晓翔.新媒体装置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4.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0.

[4]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林迅.新媒体艺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6]陈晶.艺术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

多媒体互动形式篇4

【关键词】新媒体少儿电视受众互动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少儿媒介使用习惯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就对儿童收看电视的行为进行研究,提出儿童看电视是出于娱乐需要、信息需要、社会实用这三个自身存在的需要。然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传统电视媒体对于受众,特别是对于少儿受众的吸引力正在遭受严峻挑战。在1998年举办的儿童与电视世界峰会上就有不少研究者指出:“儿童、青少年的兴趣开始从电视产品转向交互式产品,他们增加了接触新媒介的时间,相应就会减少了花费在传统的学习材料和娱乐消遣上的时间。”

新媒体以其数字化、互动性、超文本的优势特征,以飞快的普及速度,逐渐瓦解传统媒体对公共传播平台的垄断。当代的少年儿童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有条件充分地享用媒介资源,不再受到播出时间或是版面的限制,而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信息资源。有学者提出,“互联网对儿童最重要的意义是:互联网操作能使儿童清楚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了解自己可以控制事物。”

基于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媒体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发现,4-6岁的学龄前幼儿已经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是ipad等平板电脑,用于观看动画片和玩小游戏,每天平均接触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而一些中小学生家长反映,在不干预的情况下,孩子使用新媒体几乎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他们会一直玩下去。在家长的严格限制下,这些中小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间也在每天1小时左右,几乎与观看电视的时间齐平。很显然,新媒体正在日渐瓜分着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份额。

但是不可否认,传统电视媒体除了满足儿童受众自发的信息需求,还扮演着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者、信息和知识的重要传递者、社会学习的指导老师等重要责任,我们既不能放任现在的孩子任凭自己的喜好投身新媒体怀抱,也不能不顾孩子成长天性使用“因噎废食”的方式全然阻断孩子与新媒体时代的联系。如何将新媒体特性与传统媒体紧密融合,通过互动的方式将孩子带回到传统媒体,将是当前少儿电视媒体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北京电视台卡酷少儿卫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电视媒体的少儿受众互动形式

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提出“报纸和其他印刷媒介将其产品或在线服务大量提供给互联网的使用者,这种行为短期内没有任何效益可言,但是却表明这个行业正致力于维系和抓牢‘他们的’受众。……实际上,新的电子媒介更大的交互潜能,将起到巩固传统受众的作用,因为它为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

根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统计,2014年,北京地区4-14岁儿童开机率持续下滑,1-9月平均同比下降22%,而上海2014年1-9月的儿童开机率已不到10%。在观众越来越少打开电视的时候,电视媒体要如何接触到观众?如何才能吸引他们重新回到电视前?显然仅靠电视平台是无能为力的。此前,电视媒体多是通过传统的线下活动实现与观众互动,而新媒体却使观众能够真正参与节目内容的创作,与频道的关系更为紧密。少儿媒体的互动形式就可以在这里找到切口。

1、以动画形象为核心的互动形式

孩子们更喜欢接触动画形象,对于形象、色彩的要求比其他观众更高,有趣的卡通形象、色彩明亮的频道标识、短小有趣的频道口号,常常会获得少儿观众的青睐,成为他们锁定频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孩子对于某种卡通形象的“着迷”行为,将成为电视媒体与孩子在心理方面的纽带。北京电视台卡酷少儿卫视自2004年频道成立以来,就自主研发了一套独立的频道整体包装体系,以简单、一贯性、亲和力、独特化为核心原则,迎合孩子“读图式”的收看特点。2013年,卡酷又推出了一套频道独有的节日包装系统,将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动画拟人化设计,赋予其全新的三维动画形象及性格,比如身着“粽子装”的端午、白白胖胖的元宵、背着酒葫芦的重阳、月兔代表的中秋,将动画形象与节日元素有机结合。

这套形象的推出不是单线的,而是紧密与节目内容、地面活动、线上游戏等形式相结合,以形象为核心推出了多平动的互动活动。比如在卡酷少儿年度品牌节目《2013年卡酷少儿动画春晚》中,这套节日形象就作为主要角色出现,打造了“节日失踪”的情境,小朋友运用智慧和勇气抢回属于自己的节日,让“节日形象”在故事中立体生动起来。同时打造了一系列以节日拟人形象为核心内容的宣传片、频道iD、logo演绎、节目角标等,强化该形象在儿童心中的印象,共同构成卡酷少儿形象包装的新一代子品牌。

为了进一步增加形象在孩子们心中的影响力,卡酷少儿还推出一款名为“掌上好节”的移动端宠物养成互动游戏,把拟人化的传统节日变成可以饲养的宠物,以养成升级、好友互动和有奖活动等手段粘合用户,用户的目标是获得各式各样稀有的节日形象。在游戏互动过程中,孩子们逐渐了解、熟悉节日形象,而频道利用游戏向儿童传递频道相关信息,通过节目和线上游戏的全方位打造,牢牢吸引目标观众群,承载频道包装宣传、阐述公益主题和频道理念的功能。

2、以在线活动为核心的互动形式

目前,欧美媒体将电视、地面、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全面融合,通过定期的品牌营销活动形成了与观众定期约会、长期互动,提供多渠道增值体验,给观众更多利益和服务的营销模式。2011年暑假,卡酷少儿卫视推出了以“卡酷星系大穿越”为主题的频道层面暑期活动,是一场打造热点时间、线上线下配合、新媒体互动并带动收视回归的一次成功尝试案例。

该活动主要游戏方式是观众收集节目中每天随机释放的勋章激活码(以电视角标形式出现,每天早中晚共6个,当日有效),登录活动官方网站加入舰队、激活勋章,用勋章兑换奖品,辅以在线星系穿越主题游戏和舰队任务游戏,将“看电视得勋章”作为赢取奖品和获得游戏增值服务(虚拟奖品)的必要条件,从而起到了拉动收视、强化线上线下互动的作用。

在穿越活动开始之前,活动官网注册人数仅为578人,活动开始当天注册人数迅速升至2972人,次日注册人数更飚升至6095人,大量观众从电视屏幕获得激活码后,登录网站进行注册。在20多天的时间里,活动官网注册人数达20余万人(活跃用户),网站访问量近136万人,观众直接参与激活勋章近60万人次。活动也显著推动频道暑期收视份额整体提升,在活动的激活码释放时段,卡酷少儿频道在全国的全龄收视率平均提升近30%,4-14岁频道目标受众收视率更大幅提升约51%。

这次“星系大穿越”活动将电视观众、网络用户、地面活动参与者这三个群体整合在同一活动体系内,在共享受众的同时,通过看节目、玩游戏、做公益等多种手段使其互联互动,从而融合成一个更广的受众群,进而提高了电视观众和网站用户量,取得了提高频道收视率、促进频道新媒体业务发展、多渠道支持频道主持人评选、推动频道公益活动扩展传播的多赢效果。同时新媒体平台更加实时、准确的反馈数据也从另一个角度给电视平台的播出宣传效果提供了评测参考。

三、媒体融合下的受众互动形式探讨

基于以上案例的成功经验,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利用和融合不应只是单纯停留在用户收据回收、多平台的信息推送等表面层次上,而必须从目标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更切实有效的媒体融合和互动模式。

1、将互动形式碎片化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媒体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少儿受众对于遥控器的控制能力基本停留在扫描式的阶段,遥控器一直按下去,直到发现符合自己心理情境的节目才会停下。4-6岁的幼儿对于频道的忠诚度很低,他们一般不会集中收看某个固定频道,而是根据播放的节目内容进行随机选择。所以少儿电视媒体有必要借助手机等新媒体交互性强的特性,把互动形式和内容进行碎片化、趣味化处理,融入到节目内容的播出间隙,为观众提供更多收看动画片之外的增值体验,如安排在节目中插广告时段的有奖互动、游戏娱乐、知识贴士等。

2、加强受众的互动体验

新媒体互动不仅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内容,还应通过新媒体增加互动体验,从而提升观众对频道的忠诚度。少儿电视媒体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社会类、知识类、关系类、体验感受类等话题性产品,为少儿提供参与讨论的平台和个性化反馈的渠道。比如依靠用户创造内容,小观众收看电视节目后,自己或通过家长用新媒体平台对节目进行反馈,或者自己创造的素材――比如文字和图画为主,节目组再对孩子的作品进行加工,结合原有的节目元素合成一个适合在多平台上播出的新作品。这个反馈渠道不仅使频道得到“精准受众数据”的来源,更有助于频道增加对受众的了解,也能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参与感、亲近感。

3、提升互动的商业价值

频道在新媒体平台跟随受众行为不只是能更好的满足受众的实时收视需求,更有助于其商业价值的实现。在传统媒体的广告模式中,频道客户的价值实现是间接的――少儿表达消费需求,家长进行消费决策,整个消费过程具有随机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频道参与到商业活动,频道的客户(广告主)与客户的客户(少儿家长)能够通过媒体直接进行商业交易。频道通过参与性节目和线下活动等方式,绑定受众、客户与客户的客户,缩短广告主与家长的距离,使节目的受众趋近于直接消费群体,因而消费的决策过程变得有序。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普及的今天,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生产思维应该从以“产品为导向”的传统观念转为以“消费者为导向”,明确新媒体个人化、互动化的媒体特征和少儿群体的使用习惯,充分发挥受众互动的价值,有助于传统电视媒体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①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多媒体互动形式篇5

关键词:多媒体;互动广告;审美设计;设计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49-2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广泛,多媒体广告的交互式设计正是满足用户和消费者心理与行为需求的重要保障。多媒体互动式广告摆脱了传统广告中的被动观看和被动收听的局面,加入了新媒体技术和交互式设计,使得广告宣传更好地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促进了现代广告业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广告审美设计中,要通过分析多媒体广告的互动特点和设计原则,根据消费者的心理和使用需求总结出合适的设计策略,以促进多媒体互动广告业的快速发展。

一、多媒体广告的涵义和广告中的互动性

多媒体互动广告主要是指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技术或传播载体进行人机交流和互动的媒体形式。在多媒体广告的互动中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传播主体,进行文字、声音和影像图片等多种信息之间的交融传播。这种新型的多媒体广告互动形式集合了信息输出和输入一体化的功能,承载了各种信息的不同形态,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媒体模式,是一种涵盖各种媒体的新型综合性媒体模式,是广告业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多媒体广告中的多边互动性形态包括媒体广告形式上的互动和与受众者的互动。广告媒体本身就具有直观的操作性和参与性,加强多媒体广告形式上的互动性能够引发受众群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广告的宣传中来,把受众者的互动行为作为广告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广告传播的顺利完成。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行为上的广告互动可运用于各种媒介中。而在多媒体的发展领域中,互动广告通过人机之间的交互行为而实现产品的广泛宣传。这种人机之间的交互模式摒弃了原来的键盘输入等手工亲自操作,而是采用更加直观的和便利的触摸式、声控式等互动方式,更利于人们操作和接受。目前多媒体广告形式上的交互方法有声音采集和红外线感应等高新技术,形式丰富多样,为受众者增加了更为真实的感受和趣味性。

另外,广告作为传递产品信息和引领消费者进行购物或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审美设计中必须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服务。因此,在多媒体广告的设计中,要不断扩大广告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品牌形象,就要加强与受众者的交流和互动,把受众者放在广告设计的首要位置。同时,要明确广告受众与消费对象之间的联系,让潜在的广告受众者通过广告的影响逐渐成为消费对象,提高广告传播的影响力。

二、多媒体互动广告在审美设计上应坚持的原则

多媒体互动广告的创作要注重设计上的审美性和受众者的消费需求,不能只是对技术进行简单堆积或摆设。在交互式广告的创作设计中,要坚持把以人为本放在首要的位置,遵循目的性、时效性和美观性的原则,使广告真正发挥其引领受众者消费的目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是多媒体互动广告审美设计中的首要因素。交互式广告在设计中要加强与受众者的互动,把受众者的心理需求作为创作设计的关键,增强对受众者的服务理念。如在许多网站上自动发送或弹出的广告,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上网办公,还会致使网速变慢,从而使人们产生厌烦的心理,不能真正发挥广告的作用,也不利于自身品牌形象的塑造。

(二)坚持目的性的原则

广告的真正目的在于诱导受众者进行消费。因此,在多媒体互动广告的审美设计中,要对受众者的心理需求进行认真以分析和深入地了解,然后针对受众者的需求和目的进行创意性的互动设计,以提高广告的影响力和产品的知名度,刺激受众者的消费心理。

(三)坚持时效性的原则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信息的变化都要求广告在设计创造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保持广告的时效性和价值性。广告是为产品的销售而服务的,在进行广告设计和创造时,要明确它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以保证投放后能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最大化的利润收益。

(四)坚持美观性的原则

美观性是多媒体互动广告审美设计的理念和依据。在多媒体广告的交互式设计中,增强广告的优雅和美观不仅可以带给受众者视觉上的享受,还可以刺激他们对产品进行更好地包容,提高他们的消费力度。

三、多媒体互动广告的审美设计策略

审美设计是多媒体互动广告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很好地提升广告的影响力,刺激受众者的消费需要。广告受众者在接收到广告所传播的信息后,首先会被广告的美观性所吸引,使他们产生视觉上的满足,然后在视觉享受的冲击下去分析广告所传播的产品信息,增加他们对消费的需求。

多媒体互动广告的审美设计主要可从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出发,在外形上要达到与周围消费环境的统一,同时还要简单大方,一目了然,给受众者以直观的视觉冲击,促进广告效应的真正发挥。

(一)广告的互动设计要以消费者的审美感受为出发点

广告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诱导受众者进行消费,因此,在广告创作之前,要先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审美感受和心理需求,让广告在投放后能够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感。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社会的主旋律,而相对匮乏的精神生活会让人们产生浮躁的心理。增强广告互动设计的审美性可以激发受众者内心的审美需求,让他们从心理上对广告所传播的信息产生认同,从而更好地接受广告的宣传,增加消费。多媒体互动广告的设计只有加强其生动性和审美性,才能让受众者从心理上产生共鸣,以更积极的心态进行消费,从而也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和企业形象的提升。

(二)互动广告的审美设计要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互动广告的审美设计除了要增强受众者的视觉冲击外,还要做到与周围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广告的创作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形象,增强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在互动广告的审美设计中,不仅要增强广告外形和内容上的美观性,还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提高广告互动与周围大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做到广告审美设计中的雅俗共赏,促进企业形象的提升。随着现代社会文明化程度的逐渐提高,人们的消费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单纯地满足于生存需要,而是更注重情感消费和文化消费,互动广告在设计时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保持与周围大环境的协调一致,才能不断扩大广告的影响力,刺激产品的销售。

(三)广告的审美设计要一目了然,突出特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节奏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因此,互动广告要在新颖的美观设计中,突出产品自身的特色,简单大方,一目了然,使受众者产生瞬间的视觉冲击,吸引他们对广告的关注。个性鲜明、简洁美观的互动式广告设计不仅能使产品在种类繁多的商品中脱颖而出,增加受众者对产品的兴趣,还能提高广告的知名度,促进广告信息的有效传播,从而增加产品的销售量。

多媒体互动广告的审美设计不是广告设计者的一场广告外形表演,而是他们在充分尊重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广告的创意性和审美性,在受众者与广告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模式,以提高广告的影响力。互动广告的形式多样化使得广告设计者在广告的设计中必须增强其审美性,让受众者在广告信息的传播中能得到一种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多媒体互动广告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蕾.浅谈多媒体互动广告的设计策略[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2,(06).

[2]闫琼.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广告策略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2,(12).

多媒体互动形式篇6

在数字媒体时代下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使得企业形象的设计与传播推广过程中加入了互动思维。这种互动思维效果依赖于受众的体验,现代企业可以根据受众的体验和感受来调整相应的经营策略,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由于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者是设计师,接受者是消费者,这种设计是单向的,消费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其缺乏兴趣感。而企业形象的设计则不同,它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设计师引导人们参与并把选择使用权交给受众,他们的选择和参与的意识形态,会形成一系列的数据,通过企业设计师和相关人员整理和反馈,使企业及时掌握消费者一手资料信息,最终形成一种大家普遍认同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在这个过程里,消费者成了企业形象设计与传播的一份子,这样消费者变为主动获取信息从而提高了积极性,对于现代企业形象的推广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数字媒体艺术是以互动理念和互动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媒体艺术类型,“参与和互动”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的美学价值,现代企业形象打破了传统的在特定地点与特定时间中来进行传播。如数字电视技术接入互联网、点播视频节目等,使电视开始加入于互动的功能,这种充分互动是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要特征。

又如现在一些电视栏目在开播中接入网友的提问,或者以短信和电话的形式与主播气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提高该栏目的收视率,还为本栏目的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如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拥有超过千亿的中文网页数据库,可以瞬间找到相关的搜索结果。这里的互动不仅在于企业外在形象的互动表现,还有其内在企业文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优势和特点,同时表现出企业形象设计的人性化的特征,体现了企业形象设计的优势。在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其互动性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活动创造了双向的、互动的、可交流的空间。消费者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积极参与企业形象的宣传与传播中,成为企业形象推广的一员。同时,消费者在更多的互动环节中更深的了解企业文化和服务,这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因此,互动性是数字化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特性,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潜移默化参与企业形象设计,甚至可以成为企业形象的传播者。

二、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多维性特征

现代企业形象设计表现出提供多维趋向特征。数字媒体将传统企业形象中的各种信息(如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带给受众以多维角度的综合体验。在多维视觉元素的影响下,现代企业形象设计改变了传统企业形象的设计观念,让企业形象设计从平面的、二维的表现形态中解放出来,给企业形象设计带来新的多维视觉效果。这种多维视觉效果具有多层次的、立体化的表现空间,给消费者带来惊喜。多维性特征还体现在动静结合上。传统的企业形象是静止、信息一次性释放展播的,而企业视觉形象设计是将过程性包含其中,增加了动态的展现画面。

动态化的形象设计是二维化向三维化、四维化的发展结果,使画面图像更具有人性化和立体感,形象设计更能贴近消费者。企业形象在数字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多维性的特征,数字媒体传播方式是呈网状的,可以对数字信息进行存储与再现。企业信息利用数字媒体进行传播的时候,这是数字媒体具有超文本链接传播模式,这种超文本链接的传播方式是多维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超文本传播可以改变传统的单向的传播,它将企业形象中的带有视听效果的图像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并与之产生互动关系。因此多维性的传播特征可以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传播企业形象信息,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交流平台,使企业形象和文化理念更好的传达给他们。另外这种多维性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进行传播。

三、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虚拟性特征

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又一表现特征为虚拟性,在企业形象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将改变传统企业形象的传播方式。我们知道传统的企业形象展示出来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虚拟性能够将企业形象中的元素通过虚拟技术呈现出来,这样消费者不一定到实体企业中去感受该企业的环境和文化。所以虚拟的时间和空间使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无所不能。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得益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强大的虚拟能力,在设计中加入其他学科(机械、人体工程学、声学等)与新的生产和艺术(3D效果、非线性编辑和多媒体技术)帮助下,在各种数字化技术结合下,使传统的虚拟视觉效果在数字化编辑与整合中得以实现的。在现实中,同一个地域的人很难近距离或多角度的游玩异地的各个角落,虚拟仿真、数字化生产技术却可以。如“虚拟博物馆”帮助人们在互动与漫游的自由选择中访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与独特的科学信息。“虚拟博物馆”也是实现我们畅游世界、游历各国各地名胜的游历途径,它同样也为自身的形象宣传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设计师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来实现人们难以达到的理想,企业形象采用的虚拟技术使得受众更直接的接触企业本身。

如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将数字虚拟技术广泛用在“走进世博会”全国巡展中,在这个巡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参观者们对于虚拟翻书多媒体功能非常感兴趣,使用时只要在装置上做着翻书的动作,虚拟图书随着人们的手势进行前后翻动书页。能在屏幕上采用可触摸式投影系统呈现出立体景象、世博会美景、规划模型沙盘世博会的相关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形象的展示给参观者,增强了观众的可看性。这就是数字化虚拟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真实感受。展馆各类内容由参展者提供,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网上世博会运用了三维技术,浏览前请按提示安装相关插件。还有企业形象在推广和传播中,采用的虚拟游戏和动画与用户互动,用户可以在瞬息之间通过物理身体无法逾越的障碍,甚至可以在空中自由翱翔。数字虚拟空间不再意味着距离,而是成为用户自由竞技的舞台,人们通过改变空间和离开感觉习惯的空间以后开始与极具创意精神的空间进行交流。因此数字媒体系统打破真实世界中的地理空间限制,艺术创作、虚拟交互空间上的无限自由在这里呈现。

四、媒体的融合性

媒体的融合性是指在媒体世界里计算机融合了各种各样媒体特征,所有媒体形式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种通用的相互共用的平台的媒介,这一形成共同平台的媒体我们称之为媒体的融合。现代企业数字化形象设计的创作和传播是在计算机数字平台中进行,在这种通用平台上的艺术创作打破了传统中许多限制性,因为计算机数字平台有统一的数字语言、技术平台等,它能利用数字媒体的无限复制和广泛传播。现代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媒体之间的融合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同时各种媒体的相互融合既发挥了个体媒体的优势作用,又能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企业形象信息。现代企业的数字化形象融合了视频、文字、图片、花絮等元素,可以建立专业论坛、博客和微博等互动专区的方式来传达给观众。如一部影片进行宣传和推广时,使观众通过网络或电影频道来观看相关宣传预告片,提前预热以此来让人们关注它。在推广的同时开通微博、博客的网络宣传平台随网友进行实时传播,同时可以通过互动专区网友直接与嘉宾展开互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影片初期通过电视、互联网、平面媒体以及多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些多种媒体的融合为电影宣传创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空间,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下取得最大的宣传力度。即时通信软件、手机短信已经从简单的信息交流工具成为当今年轻人表达自我、抒发感情的必需品。这些媒体的相互交融的传播让很多人都记住了湖南卫视的名字合品牌形象,很多观众甚至会锁定湖南卫视,因为相信它能为自己带来轻松的观赏感觉。可见,顺应时代潮流,融合各种媒体,对于建立数字化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如国内一些著名电子商务企业充分运用了互联网、手机微博和短信的等多种媒体与其进行实时互动,集成在线直播、幕后新闻、选手微博、实时投票、社区论坛等方式,使观众充分参与其中。在这影响下多媒体渠道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最大限度使整个节目与顾客互动,已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些电子商务企业成功运作可看出数字媒体传播的融合性初踞锋芒。因此媒体的融合性将贯穿企业生产、终端使用、传播渠道、产业链等各个环节。不同宣传环节之间的的融合为企业形象的推广奠定重要的基础。

五、商业化和娱乐性

后现代生活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趋势,大众文化从表现上可以定义为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及传播文化的有机组合的复合体。从技术上看,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以电子和数字媒介)为手段、按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现代企业不只限于本身的市场价值和促进消费的理念,它在创新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积极主动地加入消费者行列中,体会其中的欢快,刺激,享受消费者追求美的概念,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它的商业性和产业性。

所谓商业性是指整个企业形象的产品互动。在现代企业看来,娱乐的地位远远大于美的地位。通常,民众喜爱的产品都比较便宜、实惠、偏向大众化。所以,数字媒体的崛起使得普通人们可以向有钱人迈进,使企业形象拉近了与大众消费之间的距离。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企业形象从物态化本体向信息化本体迈进。对物态化本体而然,原著是最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信息化本体却不同,它认为原创作于拷贝的信息没有两样,它注重信息本身。比如消费者都会从企业形象网站上随意拷贝一些图片,但通过修改、保存、打印就变为自己收藏,这种行为在无形中为企业形象传达了信息,所有这些过程都体现了商业化和娱乐性。由此可见,未来的娱乐和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将必然是如影随形,未来数字化企业形象中商业化和娱乐性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六、结论

多媒体互动形式篇7

一、新媒体下的音乐传播现状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相继出现,日益普及,播客、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型网络交流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手机等种类繁多的移动终端和功能强大的自媒体已经成为音乐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

1.手机已经成为音乐传播的重要渠道

音乐的传承中相应的记录方式一直多变,目前,文字、电子媒体等多种方式可实现音乐的记录。在1887年,唱片被推出,音乐得到了真正的记录,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应的记录形式也随之变化,经历过卡带、CD、数字存储载体等多种形式。最近几年,移动互联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成为音乐记录的重要介质。目前,社会正在步入移动生活时代,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6年10月,移动互联用户已经达到10.77亿;在移动音乐方面,仅网易云音乐这单一音乐产品而言,其在2016年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2亿,入驻明星已经达到1500人,移动端用户占总用户数的81%,手机成为听音乐的绝对主流设备。与此同时,根据易观智库对于2015年移动音乐的相关报告,我国整体移动音乐规模已经超过60亿元,在2015年,移动音乐的用户、规模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上述数据可知,我国的音乐习惯出现了转变,移动音乐已经成为主流,未来市场广阔。移动端的音乐应用app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相关产品已经十分多样,包括网易云音乐、酷狗等,这些app为很多用户提供了移动音乐平台,成为现有音乐传播的主要渠道与工具。

2.自媒体是音乐传播的重要方式

互联网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助推力量,音乐通过数字化存储,可在互联网中方便传播,电脑或移动端能够有效地对数字化音乐进行控制,并在移动互联中,轻松和快速地获得音乐,成为以音乐为纽带交流互动的交互媒体。

在现有互联网中,自媒体已经广泛流行,其通过自

有终端设备向特定人群或公众群体进行传播。自媒体的传播形式十分丰富,包含现有所有的载体,通过互联网能够实现方便快捷传播。随着自媒体被广泛认可,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实现信息传递,通过自媒体形式实现信息共享与传递。以微信为例,以音乐为名的公众号十分丰富,不仅能够实现音乐传播,同时能够实现音乐的个性化教学,并能够在微信朋友圈内进行快速传播。自媒体使得音乐传播更加快速,颠覆了以往音乐传播的形式。

二、新媒体下的音乐传播特点

在新媒体下,音乐的传播呈现出以往音乐传播所

不具备的特点,与乐谱、唱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为载体的传播方式有很大不同,它汇集了传统媒体的符号、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各种信息表现方式的优点。交互数字化的传播模式使得音乐传播的覆盖面更广、信息获取更便捷1.传播的多样化在新媒体中,音乐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首先,播源不再单一。在新媒体下,音乐传播的覆盖面更加丰富,除了专业人员,业余爱好者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渠道获得相应的音乐;其次,在多媒体下,音乐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制。

2.存储的海量化

在多媒体技术下,音乐能够被海量存储,特别是云时代的到来,音乐存储技术已经十分发达,海量存储音乐已经不成问题;与此同时,手机存储量随之增大,其内容与形式呈现海量化趋势。

3.渠道的交互化

在新媒体下,音乐的传播渠道呈现出较大的变化,音乐虚拟社区化已经成为趋势;在音乐传播过程中,其用户之间的交互、用户与创作者之间的交互已经成为趋势;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音乐传播渠道交互更加方便,在app端可以更加方便地形成交互链接,即时交流更加方便。这种传播渠道使得音乐传播互动性大大增加,音乐更加亲民。

4.受众的个性化

在现有的多媒体下,受众的个性化逐步突出,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更加个性、细分,个性化趋势明显。多媒体下的移动音乐可细分为:社交类,音乐服务中加入诸多社交因素,提高用户满意度,这是未来移动音乐的重要趋势,唱吧等服务供应商就是符合趋势的产品;曲库类,这一形式是十分传统的音乐服务,这类服务的供应商是目前最多的,但曲库类产品的用户黏性不足,容易流失;电台类,豆瓣Fm等产品就是此类别的代表,其主要通过被动收听方式实现音乐传播;音乐商店类,在这种模式下,收听音乐需要付费,需要依靠较好的音乐环境才能较好支撑其产品;运营商类,主要通过彩铃等形式进行产品运营,沃音乐便是其典型产品。二是交互、共享等特点已经成为音乐传播的标签。在多媒体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下,音乐传播的广播式传播形式已经成为过去,交互式传播成为趋势;在音乐社交文化方面,多米等产品已经实现由用户自行新建歌单,并实现上述音乐的分享,互动交流大大提高;在唱吧产品方面,通过社区化的形式提高互动程度。

5.效果的智能化

随着互联网、移动无线网络等技术的推动,音乐传播已经呈现智能化的特点。在音乐传播中,音乐云技术大大提高了音乐传播效率,增强了音乐体验。通过云技术,用户只需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便可实现海量音乐的获取,与此同时,可以通过相关个性化推荐技术实现用户爱好与动作的记录,并依据用户偏好个性化推送音乐,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在海量音乐中快速获取自身感兴趣的音乐,随时随地享受音乐。

三、音乐传播的发展趋势

在新媒体环境下,音乐依靠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用户接受、倾听音乐的形式、途径和渠道,同时快速地在传播媒介、传播平台和产业模式等方面影响着音乐艺术的社会传播方式。这种音乐传播的多媒体化能够有效推动音乐产业的发展,并深刻地介入人们参与音乐的全过程。整体而言,音乐传播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音乐传播媒介的变化,更加利于一体化播出

媒介是音乐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中,媒介传播具备了一体化特点,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各种传播形式都具备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其传播不再局限于一对一,群组讨论模式已经十分普及。音乐传播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上述传播形式的变化使得音乐作品不仅需要考虑创作层面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如何通过音乐传播媒介传播自身的作品。其次,新兴的社交媒体传播形式,如QQ等,在传播音乐方面效果不错,音乐作品借助多媒体传播渠道实现分享、转发等可以实现音乐作品的一对多传播,其扩散效果十分快速。例如,《小苹果》这一音乐作品就是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实现病毒式传播,最终成就了神曲。然后,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手机已经成为音乐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手机实现音乐创作、交流已经成为趋势。音乐的移动式欣赏已经成为趋势,音乐的传播模式与渠道也会随之变化和完善。

2.音乐传播平台的变化,更加注重平台融合发展在多媒体环境下,音乐传播平台的变化显而易见,其传播平台不再局限于一个平台,更多地转向多媒体多渠道方向。平台之间的整合成为必然,新旧媒体平台的整合以及不同新媒体平台之间的整合能够有效地实现音乐传播的实施,为此,媒体平台整合思路成为未来音乐传播的新变化。新媒体与传统传播渠道已经呈现融合的趋势,例如,以往的音乐传播媒介电视,通过各种音乐综艺节目中的互动将新媒体进行融合,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观众的参与性,不断提高节目收视率。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产品的不断发展,电脑或手机端的音乐产品不再局限于内容,内容融合互动已经成为趋势。在这种趋势下,音乐传播已经不仅仅看重内容的传播,关注互动已经成为传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自媒体环境下,音乐与受众之间的联系需要重新审视,两者应该更多由受众转变为用户,真正体现用户特点,并在此理念中实现音乐产品的创作。

3.音乐传播产业模式的变化,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多媒体互动形式篇8

关键词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01-04

多媒体教学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开辟了幼儿教育的新途径。它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媒体课件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展示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表现形式;其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事物表现力,符合幼儿认知规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幼儿的理解与记忆;多媒体创设的各种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可使幼儿在身临其境中直接感受,切身体验;多媒体课件所凸显的集成性和交互性特点,能够丰富认知,便于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积极引导幼儿观察、想象和充分表达,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本文侧重围绕《Ridinginmycar》这一典型课件,谈谈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1多媒体课件《Ridinginmycar》活动内容与目标预定的分析

活动内容:学习新词truck,复习bus、car等单词。

活动目标:1)积极参与英语学习活动,愿意用英语与同伴进行简单的交流;2)通过游戏活动理解truck的意义,学习正确的发音;3)进一步掌握bus、car等单词,初步能运用已学过的简单句型描述truck。

在幼儿园双语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情境,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的双语启蒙教育。此内容适合小班幼儿开展双语多媒体教学,目标预定明确、具体,突出英语学习的特点,体现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目标的整合。

2多媒体课件《Ridinginmycar》设计思路分析

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组成了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活动设计思路就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系统安排,共同完成活动目标。《Ridinginmycar》课件与活动设计分解为五个单元,分别是交通灯、停车场、“变变变”游戏、玩车游戏和音乐游戏,各单元之间要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合理转折,有机联系。其设计思路与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3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策略

针对《Ridinginmycar》典型课件的分析,笔者认为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力求有创意,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运用情境教学、主动探究、协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注重目的性,突出游戏性,增强趣味性,创设情境性,保持统整性,发挥交互性,追求艺术性,依托技术性等,有效激发和培养幼儿学习兴趣,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注重目的性,发挥课件教学价值多媒体课件是能够创建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理想的学习环境,用于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笔者理解为它是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表现的是教学内容,反映的是教学策略,存贮、传递、处理的是多媒体信息,是能够进行良好的交互操作和反馈评价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发幼儿有意义的学习,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知识内容、组织结构和表现风格应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呈现,还要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以取得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教学的目的性是多媒体课件开发与应用的基本出发点。

突出游戏性,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有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手段。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导活动,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多媒体游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游戏方式,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受幼儿的喜欢。课件开发紧扣教学的游戏性,营造轻松、活泼、快乐的气氛。

捉迷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为加强truck的发音练习,设计了让幼儿在公园的停车场寻找truck的游戏。教师引导幼儿反复呼唤truck的名字,目的是进一步加强truck的发音练习。又如在“卡车”与幼儿的互动游戏“变变变”活动中,“卡车”在屏幕上快速地变大、变小、变换颜色……,幼儿被“卡车”魔术式的表演所吸引,争先恐后地与卡车对话。如果他们说得准确,“卡车”会兴高采烈地唱歌跳舞给予表扬;如果他们回答得不准确,“卡车”便垂头丧气地低下了头……整个活动都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进行,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参与,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思考且相互协作,在游戏中尽情享受求知探索的乐趣。

增强趣味性,带给幼儿快乐体验趣味性表现在教学内容有趣、形式设计有趣、学习过程有趣、评价方式有趣等方面,有趣味才能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保持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带给幼儿快乐的学习体验,帮助幼儿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课件的设计选用幼儿喜欢的、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并以拟人的表现手法参与到活动中,如交通路口旁的“警察叔叔”为幼儿讲解交通规则,“卡车”与幼儿对话、做游戏……它们可爱的形象、神奇的本领、夸张的动作、亲切的语言增强了课件的趣味性,深受幼儿的喜爱,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对幼儿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幼儿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亲切感、轻松感和快乐感。

创设情境性,切合幼儿学习特点创设情境是多媒体的独特优势。现代学习理论都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要借助一定的情境,而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理解缺少直接经验,对于抽象的知识或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可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去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直接感受、切身体验,切合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念。

课件《Ridinginmycar》的设计先选择幼儿熟悉的“交通路口”作为活动场景,通过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让幼儿观察来往的车并与它们进行对话互动;接着设计了让幼儿在“停车场”找车、在公园游乐园与车做“变变变”的游戏等场景,这些都是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在其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仿佛身临其境,使幼儿在看、听、说、唱、做中自然地融入教学情境中主动探究和学习。

保持统整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各领域教学不是孤立的,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Ridinginmycar》的活动内容设计保持整体性,活动过程围绕目标层层展开,不断深入,各活动环节承上启下,环环相扣,逐步递进,使幼儿的学习经验不断得到迁移、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促使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得以延续,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活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能够综合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正确引导幼儿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多媒体表现形式能引导学生的审美和艺术熏陶,拓展他们认知社会、认知自然界的空间。在活动的形式上能够融入各个领域目标之间的渗透和整合,把情感、认知、行为、能力的培养过程互相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发挥交互性,优化教学活动过程交互性是评价课件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改变了用户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为师生与计算机之间提供良好的互动。多媒体以图形、菜单、按钮等美观的形象作为人机交互界面,使用者通过键盘、鼠标、触摸屏等多种形式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操纵课件的运行,自由选择信息流程,控制信息显示时间,无限次数地重复操作,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组织与传播方式。多媒体是交互式媒体,课件的开发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交互性的特点,利用课件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营造交互的组织结构、交互的媒体形式和交互的教与学环境,能够自由控制教学节奏,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取得较好的教与学效果。

如在“变变变”游戏中,幼儿可以参与课件的操作,形成幼儿与课件之间的友好交流,使幼儿在与车的交互对话中得到快乐的英语学习体验。课件中所安排的反馈设计,用多媒体的语言对幼儿的学习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启发和指导,使教师能及时观察幼儿的反应,了解评价幼儿的学习效果,可以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以更好地适应幼儿的接受水平,使活动过程不断得到优化调整。

追求艺术性,赋予教学审美效应多媒体课件既是教育、科学、技术的综合,也是艺术的综合。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是指课件内容的表现形式富有艺术之美,设计与制作综合运用艺术理论和技巧,符合美学原理,让幼儿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课件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画面美观、构图合理、主次分明、素材风格一致、色彩和谐、配音清晰、音量适当等方面。艺术性在多媒体课件开发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艺术能使幼儿在情感上得到感染和陶冶,也可用来强化节奏、唤起注意、增强记忆、烘托画面等。动画艺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受幼儿的喜爱,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启发幼儿的联想,促进理解和记忆。

《Ridinginmycar》课件中整合了大量的图像、声音和动画素材,声形并茂,这也是幼教课件的特点。课件中优美的画面、亮丽的色彩、有趣的动画、动听的音乐、欢快的节奏极大地吸引和感染着幼儿,调动幼儿参与的热情,增强幼儿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使教学赋有艺术气息并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

依托技术性,拓宽课件创作空间课件的技术性包含有形的制作技术和无形的观念技术两个方面。依托技术可使多媒体课件设计科学合理,交互性良好,导航清晰,运行稳定,可操作性强,媒体应用恰当,素材资源能有效收集,素材的加工和艺术处理独特等。课件作品需要依靠多媒体加工软件技术来实现,制作者只有掌握多媒体软件技术,才能尽情挥洒创作空间。authorware7.0多媒体软件具有丰富多样的交互功能,是《Ridinginmycar》课件的主要创作工具;powerpoint简单易学,是多媒体课件大众化的创作工具;素材加工软件选用Cooledit(声音处理)、photoshop(图片编辑)、Flash(动画设计),这些软件功能优越,表现力强,是加工多媒体课件素材的得力助手。

多媒体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开发过程中更要注重教学设计技术。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是利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技术过程,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教学设计应做好教学策略的设计,如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适当的课件容量、活动方式及组织形式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课件结构设计应把握好模块的划分与关联,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幼儿的认知结构;媒体设计要适应幼儿期的年龄特征,合理地选择与应用媒体形式,并在系统中有机地结合呈现,调动幼儿主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

4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策略

正确处理教师、学生与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以幼儿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幼儿的需求和能力,以幼儿积极体验为中心,将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是活动中的灵魂人物,多媒体只是一种辅的教学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取代教师以引导幼儿的主动学习,应避免把教学变成完全依赖于操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沦为点击鼠标的机器,或是课件的讲解员。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深化,多媒体不再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作为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以及协作和交流的工具。处理好教师、学生与媒体三者的关系,需要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

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两面性。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优势互补,不能为显示技巧而片面追求课件的“外”在美而忽视了它“内”在的教学价值,避免教学的所有环节都使用多媒体,不能让多媒体挤占学生分析、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要与传统教学的讲解、启发提问、实践活动等方式相结合,促使幼儿的学习真正成为一个互动过程,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不仅注重课件与师幼之间的互动,还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所以对多媒体教学也应持理性态度,要科学有效地使用多媒体。

如《Ridinginmycar》活动中,每个幼儿自带一辆玩具车,幼儿可以向小伙伴介绍自己的车,也可以通过交换玩具车进行语言交流,培养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个环节就是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中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多说多练,提高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不可忽视活动场地的环境布置,要创设适合与幼儿互动的教学情境,使幼儿产生情感、态度上的共鸣。

总之,多媒体课件开发涉及的范围广,是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结合体现,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幼儿教师不是多媒体素材和课件开发的专业人员,开发与实施时应成立课件研发小组,多学科师资相互协作,避免开发的局限性;在开发与应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整体划一;课件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普遍性,便于流通,才不会出现一次性使用的浪费;还应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探究,提高课件开发与应用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可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葆萍,王迎,鞠慧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

[3]李康,梁斌.课件设计理论与制作技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4]施亮.多媒体课件有效性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36).

[5]南钢,郭文霞.论师幼互动[J].基础教育,2012,8(5)

多媒体互动形式篇9

(一)跨媒体文本之间的作用机理表现之一,文本结构的“星云化”

微博用户的复制、粘贴、转发、评论、链接,是微博自身文本之间的互文,微博自身文本之间的互文使微博用户之间的交流变得容易和快捷。微博病毒式的传播模式使用户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一种具有扩张力的信息交流互动网络。这种文本结构以用户为基点,以“关注”为中介,形成了强大的微博用户文本。同时也为这两种媒介文本互动之后形成的跨媒介文本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电视节目文本在播出过程中和播出后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节目文本与微博文本的互动形成的跨媒体文本,让静态的文本变为流动性极强的文本结构,星云般地扩散出去,网聚受众,实现受众与用户身份的重合和转化,有利于大量潜在受众群的形成。

(二)跨媒体文本之间的作用机理表现之二,文本结构的“晶化”

文本结构的“晶化”,是指电视节目文本与微博文本互动形成的跨媒介文本结构,互动过程中有对各自文本因素的扬弃、修补、延异、重新的排列组合,这种文本结构,结合了电视文本声画并茂的特点和微博文本的简洁性、符号化的优势,把星云般扩散出去的文本结构“晶化”,形成电视栏目的精准传播和媒介产品的微博精准营销,扩宽电视栏目文本的传播渠道和生存之道。这种互动形成的跨媒体文本不仅是节目文本和语言结构的互文,更是不同媒介文化的互文。电视栏目自身应先利用好文本结构框架内的诸要素,修补结构内的欠缺,才能在跨媒体文本结构互动中吸引用户参与跨媒体互动。微博在中国发展势头强劲,其文本内部结构本身的互动性令其他媒体羡慕,而这种互动在体制机制不完善的新媒体环境下必然要在与其他媒介的合作中反观、完善与净化自身。二者的互文互动充分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中文本结构所要进行的要素嵌合、文本结构的“星云化”和“晶化”,以增强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形势越来越强的大环境下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电视栏目与微博良性互动的文本策略:形式、内容与主题组合

电视栏目与微博良性互动的文本策略不胜枚举,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二者的组合要素:形式组合、内容组合、主题组合。

(一)形式要素组合

形式要素组合体现媒介文本的特性,不同的形式承载不同的信息。电视节目文本与微博文本的互动主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文本组合形式直接或间接的互文,直接互文性体现在:1.微博中直接以电视栏目的官方名称、栏目宣传图片作为栏目的账户名和头像。利用电视栏目名称和栏目宣传图片已经形成的认知度直接在微博中进行宣传,降低了宣传成本,增加了用户对节目的认知度。2.电视栏目官方微博的内容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居多,简短的文字配上图片明快而又形象地告知与节目相关的内容。尤其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节目要求信息及时更新,文字+图片的形式快捷又形象。这种形式也满足了手机微博用户接受信息的便利性。3.电视栏目在报道新闻信息及其他信息时直接引用用户上传的文字、图片或视频,为节目提供了新闻源的同时也节省了新闻的采制成本,营造电视新闻记者随时在场的真实和即时。4.节目的微博视频尚未在微博中完整呈现,多数以链接的方式链接到节目官网或节目合作门户网站等。而观看完整的视频则不能满足微博手机用户及时观看的需求。间接互文性体现在:1.微博文本以隐匿的方式出现在电视节目中,通过与栏目合作的方式在节目中或节目结束时打出合作方微博的名称或者标志,期待观众线下参与。如央视新闻类节目《看见》在节目播出过程中第2'24"时出现“微博输入“看见”发表您的观点参与互动。2.节目并未开通官方微博,而是通过节目主持人、工作人员开通微博与用户沟通的方式听取用户对节目的意见,从用户的@、转发、评论中寻找有趣的话题。以频道为主体的形式开通官方微博,如央视新闻的官方微博,其微博内容涉猎央视所有的新闻类节目的相关信息,但互动模式和信息则微乎其微。

(二)内容要素组合

内容要素反映媒介文本的传播定位,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泛开拓了信息源渠道,使内容文本互动成为电视节目与微博文本互动的核心。利用微博进行节目宣传几乎是所有节目开通官方微博的基本愿望。节目官方微博传播内容的差异性因节目定位不同而相异。微博文本主要内容为节目的播出时间、内容预告、节目内容征集、节目亮点和悬念的描述、节目主持人近期活动、节目嘉宾的相关资料和近期动向、精彩语录(可能与节目无关)、节目喜好度的观众调查等。新闻类栏目的微博不以预告节目为主,而以告知新闻信息为主。电视新闻栏目中出现的来自微博的信息远远大于微博中出现的电视新闻信息,电视新闻栏目文本与微博文本在内容方面的互动强度最大,微博文本为电视新闻提供信息源、跟踪调查、与事实更接近、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更快、更精准地检测社会环境和引导舆论提供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的流动场域。文化娱乐服务类节目的官方微博文本除了进行节目预告之外,还注重节目精彩片段的视频节选和文字描述、节目主持人和嘉宾活动近况、精彩语录转发、节目内容相关的投票等。而出现在电视节目文本中的微博内容不仅仅来自栏目的官方微博文本,而且来自用户最关心的事件、有趣的话题、名人语录等,以最大量的相关信息来吸引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微博是电视栏目与用户互动的媒介组织形式之一,从这个层面来看,电视栏目也可看做是微博的一个用户,在微博文本中以用户的身份与其他用户进行沟通互动,同样作为用户的电视栏目只有经营好微博内容产品才能吸引其他用户的参与。经营用户,拥有专业的微博团队,让微博这一强大的人际传播媒体文本更好地为初级文本(电视节目)服务,提高初级文本的传播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电视以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权威性引导微博的舆论导向,疏导社会情绪,形成良性的微博言论交流场,从而更加有利于电视栏目与微博的良性互动。

(三)主题要素组合

主题要素反映一个媒介的文化定位或文化品位。内容体现主题,电视节目的微博要与该节目的传播宗旨和文化定位相吻合才能达到为电视节目服务的最佳效果,一些与节目无关的精彩语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用户关注,却极易迷惑用户,使用户对节目的定位模糊,不利于节目的准确传播。如《快乐大本营》的文化定位为“快乐文化”,受众定位为青少年,它所的微博文本都以有悬念的内容、有趣的表情、精彩的图片和视频为主体,形式喜闻乐见、内容简单清晰,体现节目宗旨、频道定位,吸引了四百多万粉丝。粉丝数量越多,形成有效传播群体的可能性越大,用户与受众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户强调服务性,电视栏目的微博文本传播应以用户的需求为准,积极探寻与微博文本的有效互动方式。微博文本的电视节目引用、参考、转载等也要注重与节目的文化定位相吻合,让微博文本为电视节目增色加分,丰富节目内容组织形式,加深节目内涵。根据学者mathes和pfetsh(1991)提出的“溢散效果”(spill一overeffeet)理论,认为媒介议题既可以从电视媒体流向网络媒体,也可以由网络媒体流向电视媒体,两种媒介文本相互作用并引起一系列反应。而微博信息迅速扩散的传播特点使媒介议题的信息由网络媒体流向传统媒体从而影响二者的议程互动,并成为跨媒体互动达到“媒介共鸣”的助推器。近年来,微博提供的新闻价值越来越多地被新闻媒体所采用,甚至推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调整,如微博打拐达人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计划,推动了国家相关政策做出重大调整。而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文本营造的社会氛围又为邓飞的微博公益竖起了旗帜,让邓飞继续用这把旗帜在微博传播中播洒力量,感染人心。

三、电视栏目与微博的互动余论

电视栏目文本和微博文本互动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电视栏目和微博的文本互动多停留于形式层面,两种文本无论是直接的互文形式还是间接的互文形式都是对两种媒介初级文本的再现,几乎没有依照互动媒体双方的特性专门打造适合微博的电视栏目文本形式或适合电视的微博体,形式与内容、主题两张皮。其形式与内容的照搬表达了创作者希望互动的愿望,也体现了对跨媒体文本互动的不专心和不专业,互动流于不专业,意义必将大打折扣。

多媒体互动形式篇10

传统媒体转型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完成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使得媒介界限模糊的过程”,①是“在电脑的驱动下,所有形式的传播媒介以电子化、数字化的形式融合在一起”,②媒体融合改变了市场、受众、技术和产业,也改变了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断调整关系、探索未来的艰辛之路。

传统媒体转型的现状和困惑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各种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加速了媒体市场的进化以及移动传播时代的全面到来。著名杂志《连线》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认为,“在多屏时代,屏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不仅极大改变了新闻传播和新闻生产方式,也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从媒体格局调整看,传统媒体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受众规模逐渐缩小,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主要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从舆论生态变化看,新兴媒体的话题设置功能和舆论影响功能日益强大,大量新闻热点和社会话题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甚至超过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媒体融合的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提出,当时是从技术融合的角度思考的,侧重不同媒体形态多功能一体化趋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欧美国家的媒体界发现媒体融合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涉及社会层面的受众或企业的商业活动融合乃至产业融合。从受众角度看,是向受众提供媒体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融合;从企业角度看,是在多平台中运作的商业模式的融合,比如新闻共享、管理和销售的多平台运作。通过进一步研究会发现媒体融合的范围远不止于此,它包括内容、技术、终端、平台、形态,从生产到消费,从受众到用户以及用户的自由转移等各方面的汇合与交融。

但近年媒体的实践告诉我们,媒体融合带来的不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理想结果,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拖后腿的尴尬境地。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发表的美国《2013年媒体概况报告》,尽管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新闻阅览量迅速上升,但其广告效益根本不足以弥补纸媒广告的损失;平均每失去16美元纸媒广告,只能换回1美元新媒体收益。③媒体融合的探索之路走到今天,并没有显示出我们预期的理想状态,对于新兴媒体来说,受到传统媒体管理方式的约束,网友的即时参与和沟通反馈的优势没能充分发挥;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兴媒体的“烧钱”模式使其压力重重。这种尴尬而又纠结的关系使得很多传统媒体人感慨,“不做新媒体是等死,做新媒体是找死”。

以用户思维推进传统媒体转型

当前国内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最核心的问题不是缺钱或者缺技术,而是缺乏互联网思维和意识。虽然社会的客观现实是正在迅速互联网化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化,但传统媒体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媒体的文化和模式中,没有自觉用互联网思维来面对互联网社会,没有真正掌握移动互联网的精神实质。移动互联网的精神实质包括自由、平等、开放,以及在信息交互中融入彼此的服务。媒体人向来自认为是社会精英,单向传播模式将他们的思维固化,视受众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态度和理念已经不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信息传播变得如此平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者,所以媒体人必须放下身架,平视受众,找准用户需求,真诚为大众服务。只有转变成这样的观念和思维,真正的媒体融合才有可能实现。

目前很多传统媒体都在发展新兴媒体,推进媒体融合,但是对于融合又常常存在很多认识误区,比如把融合简单化为“报道上网”或“网评见报”,以为建立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就是融合,或者极端地认为融合的终极目的是新兴媒体取代传统媒体。出现这些误区的关键还在于缺乏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精神实质是自由、平等、开放,而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至上、简约极致、开放共享、迭代创新、跨界协作,通过流量的积累寻找盈利模式。仅有客户端、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兴媒体是远远不够的,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有可能解构传统媒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构建新的媒体形态,对于新时代的媒体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和挑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人除了从媒体角度思考未来,更应该从思维和理念上思考未来。移动互联网改变的不仅是媒体形态和格局,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交往方式和运行方式,每个人都不自觉地被裹挟其中。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就得按照新的游戏规则来办事,只有用平等、开放的心态制作内容,用专业、特色的水准生产新闻,用贴心、细致的服务传播信息,才能证明媒体存在的价值。

互联网思维下的管理是扁平化的管理,真正的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堆砌,而是复杂的化学反应,传统媒体要对内部管理方式和机构设置进行真刀真枪的改革。比如建立“中央新闻厨房”和集成信息处理系统,对新闻进行一次采编、多次加工。引进互联网创业机制,利用新媒体孵化器打造一批媒体融合的品牌项目。薪酬分配和考核指标向媒体融合方向有意识倾斜。比如BBC在艰难的15年全媒体转型之路上,改革的核心就是连接不同平台的媒体资源,将电视、广播、网络三个业务部门整合成多媒体新闻部和多媒体节目部,单个业务部门的总编辑改为每日轮班的方式坐在“全媒体总编”的位置上,各个频道和部门按生产要素进行重组。但BBC内部人士仍然说:“迄今我们只是刚刚完成了转型的中间阶段,而新旧媒体的真正融合远没有实现。”媒体融合之路没有捷径,只能建设坚实的平台基础,转变思维方式,打造全新系统,这看上去是“笨方法”,却也是一条“正路”。

传统媒体转型的核心即传播关系转型

传统的媒体传播关系是媒体将自身定位为生产者,将受众定位为消费者,是一种点对面或一对多的大众共享型传播关系。今天,传统媒体转型的核心即传播关系转型。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已经融为一体,媒体的内容生产权利不仅属于媒体,也属于用户的自我赋权,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身为主动选择的用户。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模式从有组织的信息生产变成社会化的信息生产,用户和媒体互融共生成共同的信息生产者。所以,传统的大众共享型传播关系转型为分享型传播关系,从点对面或一对多的传播转变成点多点或多对多传播。形成分享型传播关系是实现媒体融合的关键。netflix(奈飞公司)式的信息生产模式就是在生产信息之前,先从用户那里获取大量、即时和大众视角的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融入到新闻产品的生产中。

正如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Jenkins)所指出的,新的传播关系反映了新旧媒体碰撞、草根媒体与机构媒体交汇、媒体消费者与媒体生产者之间的权利互动关系,它创新了受众参与媒体生产的方式。过去的传统媒体环境下,专业化的传统媒体承担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统一制作内容,专门传送信号,受众被动接受。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是强势一方,受众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对媒体的影响仅限于对内容予以评判而反馈到媒体方,除此之外不能对信息的生产产生根本影响。保罗・莱文森认为,使用者不仅是消费或使用媒介的人,而且在使用一种媒介的过程中,他们成为决定该媒介“是什么媒介”④的因素。互联网时代,受众从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信息主动使用者,利用手机、电脑、电视等终端接收信息时,不再止于“看”,而是更侧重“用”,成为自主选择个性化信息的“用户”。因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手段的融合性,传播接收终端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人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角色转变在瞬间就可以完成。

多元化分享激励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传播,这也就影响了视听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传播关系的转型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模式的建立,影响了媒体整个内容信息制作流程和传播手段的革新。要想形成分享型传播关系,传统媒体须突破共享型传播关系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实时和延时的信息传送,还须结合信息和服务,融入web2.0以后的新技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能从中享用最实用的信息和服务,媒体还要擅长使用大数据跟上用户的最新需求。

要想适应这种传播关系的转型,就需要媒体人转变观念,树立用户至上思维,做强内容生产。不管传播形式怎么变化,内容永远是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不管自媒体时代有怎样的信息生成方式,传统媒体凭借其权威性和专业性仍然是新兴媒体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所以,传统媒体要打好“权威牌”,利用采访权和信息源的优势,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受众关心的宏观政策、经济走势、百姓民生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充分解读,把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传播到位,用权威性来提升公信力和掌握话语权。

“特色牌”也要坚持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突出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避免追求大而全。

另外,还要打好“分众牌”。在信息爆炸时代,一般的信息不是稀缺资源,受众个性化的需求和小众化趋势越来越强烈,这就倒逼内容生产特色化和分众化。媒体融合时代既需要共性新闻产品,也需要个性新闻产品。媒体人要研究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强调针对性和特色性,做到量身订做、精准传播、真实有效。

新兴媒体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特征就是互动性,所以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进程中,要将互动思维贯穿到内容生产的每个环节中,加强媒体和用户的互动交流,激励用户提供报道素材和意见建议,在互动中参与传播。

注释:

①【美】伊索尔・索勒・普尔:《自由的科技》,1983年版

②王君超:《全媒体时代报网融合大发展》,《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9日

③林任君:《报章网络版收费能否西风东渐?》,“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